理想主义没什么不好

时间:2019-05-14 00:32: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理想主义没什么不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理想主义没什么不好》。

第一篇:理想主义没什么不好

理想主义没什么不好

被“冯迷”们翘首以盼了近一年的《唐山大地震》终于在2010年7月中旬上映了,除了震撼的IMAX视觉效果,这个“谋杀”观众纸巾的故事就像片花中那句“亲人,永远是亲人!”的广告语一样触动了不少人的内心世界。而这个故事背后,也有不少年轻人的理想成为了现实。

肖洋,《唐山大地震》年轻的“80后”剪辑师,一个理想主义的坚持者。在肖洋看来,这部票房已经突破5亿元的影片除了有丰沛的情感外,更让人震撼的是影片的视觉特效。

理科生的电影梦

当时只是想搞艺术的肖洋,在西安交通大学这样一所理工科学校,选择了他认为和艺术沾点边的建筑学专业。那年他15岁。

和任何一个不安分的、洋溢着文艺热情的青年一样,肖洋在大学里和几个同学搞乐队、弹吉他、写歌、配乐,还写剧本、编排话剧。可是,毕业后的肖洋并不知道未来的路在哪里。起初和几个哥们儿成立了一个工作室,虽然根本不知道影视圈的门朝哪儿开,就是一心想拍部电影。自己写的剧本,在电视台租台的设备。却发现根本不靠谱,最后把剧本卖了,还了欠了不少钱。

但肖洋还是不想做跟建筑专业相关的工作,却又不知道该做哪行。正好一个哥们儿的女朋友想申请去德国上学,说德国的学校不收学费。在众人的鼓动下,肖洋也决定一起去。没想到最终的德国求学之旅的却只有肖洋一人。

他在柏林学了半年德语,参加DSH全国统考。德国大学的转校门槛比较宽松,所以肖洋拿着建筑学的通知书,申请有电影相关专业的学校。虽然一般的德国学校是免费的,但专门的电影学院却要收较高的学费。虽然父母一直很支持肖洋,但他并不想因此再增加家里的负担,于是肖洋选择了德国的FH Wiesbaden大学,攻读传媒学专业的导演方向,这是一所综合性学校,每年只需交注册费即可,其他开销都要自己打工赚取。

换个角度观察世界

和大多数国外院校一样,FH Wiesbaden大学第一年都是教授一些基础操作的知识。学期末给老师交一篇论文,尤其是电影理论的课程,更是以写论文为主。学校是学分制,学习完全靠自觉。老师注重的是学生实际操作及对电影美学、电影理论的见解。在这里各种流派的理论都可以并行不悖。到了第二年,学校发给学生DV,创作成为最主要的学习方式。几个同学组成一个摄制团队,分别轮流做导演、摄影、灯光、录音,可以让学生们熟悉拍摄时每个环节的工作流程。

国外三年的留学生活使肖洋觉得,在信息全球化的今天,所学的知识都是同步的,德国的技术未必比中国先进,甚至有时中国用的设备比德国还新。所以真正使肖洋感触最深的,是自己世界观和价值观方面受到的前所未有的冲击。

他看到另外的价值观。很多德国人,能够不以赚钱为目,而以自己心安理得的方式快乐地生活。无论是以哪种状态生存,都会有认同者,并不以赚钱多少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

肖洋感到自己认识上的很多东西被打破了,发现世界原来可以是另一番景象,可以用更多的角度去看问题、去思考,可以用更好的方式表达自己,可以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信仰,而不是随波逐流。

这些才是对人是最重要的。

“当你真的明白了,回来再看国内的某些事情就懂了。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以冷静的心态看待,就会明白自己该往哪个方向走。”肖洋说。

一天拍14个短片

“在国外的那些学历证明,我一次都没拿出来过,一直在箱子里锁着。这个行业只在乎你学到什么东西,用作品说话。做得好,别人就用你。”

从德国学成归来的肖洋,进入了中央电视台,分别在少儿频道和体育频道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发现电视台并不是一个能施展自己抱负的舞台。反倒是那时做的一些“不务正业”的事情,让他觉得颇有意义。

一个朋友的教育公司办夏令营活动,带着十几个4-10岁的孩子去很远的地方,肖洋负责跟着拍摄纪录片。他喜欢孩子,他发现“很多大人们都觉得孩子挺好玩的,可是当你把自己降到孩子的高度,去感受他们毫不掩饰的喜怒哀乐,就会发觉他们的世界一点都不比成人的世界简单。”《神奇的旅行》和《海上日记》这两部纪录片,便是在这样的感悟下诞生的。

通往理想的道路是艰难的。从央视出来后,肖洋和几个朋友在小西天租了间屋子做工作室。每天6个人挤在这间5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闷热无比。

当时网络视频刚刚兴起,它可以通过用户点击吸引大批网民以及广告商,一些网站便开始投资拍摄或者收购一些小成本的3-10分钟短片。为了缓解工作室的困难处境,肖洋也加入了网络导演的大军。相比其他投稿或拍摄的网络导演们,肖洋和他的伙伴们算比较专业的了。经费有限,肖洋要身兼导演、摄影、剧务、演员等职务。没有专业的设备,就用笔记本完成剪辑工作。摄影机每天的租金是150元,演员贵点儿的每天300元,便宜的100元,每天拍得越多才能赚得越多。最多时肖洋曾经一天拍了14条短片,而且每条片子都能被网站评为A级。

影视圈的门儿往哪开

拍摄网络短片,对一心想拍电影的肖洋等人而言,只是一时的权宜之计。尽管他们仍然没有找到影视圈的门朝哪儿开,但相信拍真正电影的唯一本钱,就是要有一部好剧本,通过剧本就能争取一些拍片机会。于是他拿着拍短片赚来的十几万元钱,为工作室添置了设备。

他们创作剧本,四处筹钱。甚至愿意免费提供剧本,只要给他们一个能参与影片拍摄的机会。而自始至终,都没有遇到一个真心诚意肯相信这些年轻人的人。无一不是想从他们身上得到利益。有人骗他们免费写,然后拿着剧本去忽悠别人的钱。这期间工作室也有接到一些零散的小活儿,但都不成系统,入不敷出。资金很快就用尽了,他们订餐一直是按月结算,有一个月连餐费的账单都结不起了。

机缘巧合地“入行”

朋友找肖洋剪电影《夜袭》的预告片。肖洋很快就做好了影片,但纯属帮忙的他并没有放在心上。之后的一天,肖洋忽然接到华谊兄弟的宣传总监的电话,说他在电影院看到了这个预告片很喜欢,并希望认识肖洋。

当时华谊正在做《李米的猜想》,肖洋的团队与来自香港、台湾的公司一起比稿。“剪得好就签合同。我们一共剪了三版,第一轮就胜出了。”预告片的剪辑是台湾导演陈国富负责,最后剪完对方非常满意。

由于之前的工作都是邮件进行,直到陈国富导演的助理给肖洋打电话,他们才第一次见面。“陈导问我对电影的看法,然后问是否剪过电影长片。”实话实说“零经验”的肖洋却意外地得到了冯小刚电影《非诚勿扰》的剪辑工作。“虽然心里特别高兴,但还是挺害怕的。毕竟我没走过全部的电影流程,也不知道‘电影’究竟怎么剪,特担心做不好。但陈导却对我说:“现在我终于开始对大陆的剪辑师有信心了。”

“非诚勿扰”挺诚恳

陈国富是《非诚勿扰》的监制,他们的方法是肖洋剪辑,然后由陈国富提出修改意见“,陈导带我去冯小刚导演的工作室。冯导递给我一张纸,说这个你帮我剪一下。那是《非诚勿扰》里‘分歧终端机’的广告片。”肖洋出色的剪辑让冯小刚很喜欢,甚至在媒体上公开表示满意,肖洋也非常珍惜与这些导演的合作。“我让工作室每个人都轮流去做我的助手,去感受真正的电影和顶级导演。”

为了剪好电影,肖洋专门请了著名剪辑师张一凡做指导。“他在圈内很有名,还有自己的公司,但很乐意帮助后辈。我们想包个红包谢他,但被拒绝了,最后甚至分文未取。”

接着,电影《风声》又找到肖洋担任剪辑和特效指导。“同样是陈国富导演,当时他问我,电脑特效做过吗?我说‘没有’。他又问‘你能做吗?’我回答‘能。’”这番简单的对话却让肖洋成为了《风声》的特效指导。“陈导相信一个人的审美和感觉,又有一帮懂技术的人在这里,才放心把事情交给这个人。”

肖洋看来,只要认真做没有什么事是做不成,很多障碍都是人为设置的。“当然第一次做特效指导是有点心惊胆战,很多核心内容不懂。有时我想要这样,但做出来却是另一个样子,让我很焦虑。”那段时间肖洋白天剪完片子,晚上整夜熬着调整细节,感觉心力交瘁。“另一个哥们儿也从没做过特效指导,直接买了书拿去现场学着做后效果还不错。结果《风声》被提名了台湾金马奖的最佳特效,让我很意外也很高兴,还去台湾玩了一回。”

对于陈国富,肖洋更多的是学习和感恩。肖洋说,陈国富做事认真、力求最好,做人低调,不爱做宣传,他就像自己的师傅,跟他能学到很多跟电影有关的东西。“跟冯导也能学到很多,他对于电影的把握,对于这个时代需要什么东西,有一种非常敏锐的东西,没有人比他更知道观众更想要看的是什么。”

更高目标始于“唐山”

2009年肖洋参与冯小刚导演的力作《唐山大地震》,他直言与团队的合作更加顺利,而肖洋因此结识了更多行业内的专业人士。

电影中展现的唐山全貌是花了上千万元实景搭建了一个“小唐山城”,但这仅仅只能满足局部拍摄。为拍摄全貌工作人员先制作了一些房子的模型,然后拍下来用电脑填充到原始画面空白处,再进一步修改模型的角度和光感,尽量和原画面的质感匹配,然后再在画面上“种”一些树,加上一些三维的汽车、人群,连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也没忘了加上去。同样,震后的唐山市全貌也是这样拍摄的。而影片最开始的“蜻蜓阵”,同样也是电脑特效的产物。首先冯小刚先拍摄人的戏份,简单说就是人们对着想象中的蜻蜓做表情和动作。这部分拍好后,工作人员用了一架遥控飞机来模拟蜻蜓飞过的轨迹,做好轨迹之后再用电脑替换成蜻蜓。而蜻蜓也是通过动画和3D制作,先做出单只,然后再将整个蜻蜓群合成到画面中,技术人员还根据人驱赶蜻蜓的动作,做出了蜻蜓躲闪的动画。这个“蜻蜓群”有200米宽、10公里长。

在人物方面,影片中在地震中失去了左手手臂的方达,长大后一出场是光着上身用右手洗脸。画面中方达的左手臂已经萎缩,看起来十分逼真。这些都是电脑特效的技术人员在李晨的胳膊上做上跟踪点,然后进行拍摄,拍完后,技术人员在电脑中把胳膊擦去,再在上面弄上一个三维做的小“肉揪”合成起来,形成观众最终看到的效果。

影片中最重要的23秒的场景是大地震来袭时,主楼倒塌的过程。据肖洋回忆,这场戏是说大地震来了,李元妮和方大强拼命往家跑,想把两个孩子救出来,然而凶猛的地震让他们自身难保。二人跌跌撞撞地跑回自家楼门口,方大强一把把李元妮拉出来,自己钻了进去,而这时,大楼塌了!李元妮眼睁睁地看着丈夫掩埋在一片瓦砾之中。

肖洋看到通过韩国特效团队之手所制作完成的这场戏已经可以以假乱真,完全看不出破绽。电影中李元妮的家,实际是专门搭建的一座实景大楼,但是大楼并不是震塌的,而是爆破。所以需要后期电脑特效来纠正,使得效果看起来是震塌的。在拍摄前,特效团队先用专门的机器把整个大楼的架构扫描记录,然后在电脑上用3D技术做出坍塌的效果,最后再将3D效果和实景拍摄合成。

此外,救灾飞机从汶川残破的钟楼上飞过,也是电脑特效的产物。这些都让整部影片增色不少,而这也让肖洋对从事电影视觉特效更有信心了。

最终不忘导演梦

现在肖洋工作室已经改成了公司――“天工映画影视有限公司”。地点也从小西天搬到了望京。由一间50平方米的小房间变成了二层楼的办公室。团队成员也由6个人发展成了十五人,一切都进展得比较顺利。公司今后的目标,放在大力发展国内电影特效制作方面。

目前国内做特效多是些散兵游勇,很多中国电影都拿到国外去做。肖洋希望做一支专业的特效团队。创作一部电影,特效必须从前期开始介入,给导演提供方案。需要有非常灵活的、有想象力的配合导演完成作品,让导演意识到特效的重要,让特效跟拍摄并行走下来。如果特效用得好,能帮助一部电影完成很多东西。比如告诉导演不用搭某个景,从而帮一部电影省钱,让特效真正起到作用。“我没有那么大的野心,只想公司以后能把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几部电影做了,证明中国的特效团队也可以做出国外的水平。也希望可以树立工业标准、行业准则、工作流程、资质和准入制度,使它们真正能够成为标准,而这个标准肯定从最高端的电影出来。”

肖洋最终想做一个大家都知道的导演。“我希望能拍出真、善、美的东西,让人看见希望和温暖。要尊重智慧、知识、忠诚、勇敢、善良的主题,创造一种健康的人生观。我也不想讲太深奥的道理,只是希望看到我电影的人都觉得电影挺好,能稍微影响一下人们对世界的观感,让人们更有力量地去面对麻烦和问题。”

现在肖洋仍然不放弃写剧本,他仍然在等待一个适合时机,做自己的电影。“当然,最终要做导演,必须要放弃一些东西。”

第二篇:大学生应该立足于理想主义、现实主义

首先感谢对方辩友的精彩发言,然而,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对方辩友是否混淆了理想和理想主义,现实与现实主义的区别呢?对方辩友是否一厢情愿的将理想主义崇高化,将现实主义低俗化呢?对方辩友的激扬文字,建立在混淆概念和一厢情愿的基础之上,未免令人遗憾。还是请听我方的观点吧。现实主义以立足现实为核心,对事物的认知更多依赖于客观事实的思想倾向。理想主义以精神层面为核心,对事物的认知更多依赖于主观感受的思想倾向。可贵的含义是值得珍视,值得倡导。表示的是一种价值取向。

我方不否认理想主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今天辩题所要讨论的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这两种平等的思想倾向,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讲哪个更值得珍视和提倡。因此,我方的标准为: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哪个更有利于当代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推动社会发展。下面我方将从三个方面论证我方的观点。

第一,从大学生现状的角度。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浮躁心理。他们有着远大的追求,怀揣着理想,心比天高。却不知从现实出发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去努力,将自己的精神追求流于空谈。大学生们缺的不是精神追求,而是对于自己的追求从现实出发,脚踏实地的努力。一个大学生如果能够真正立足于激烈竞争的社会现实,从社会现实出发,那么他就不会整天浑浑噩噩、无所事事。对现实主义的珍视与倡导势在必行。

第二,从大学生人生价值的角度。人生价值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的实现需要现实主义的依托,一个人立足于现实、从客观事实出发,脚踏实地的努力,是实现个人价值最坚实的基础。同样一个人的社会价值实现,更需要立足于社会现实,从社会的实际需要出发回报社会。珍视和倡导现实主义是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必然要求。

第三,从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讲。一个社会,理想主义固然不可或缺,但是一个社会想要发展,更需要立足现实,从客观事物出发,脚踏实地的去做。同时,一个社会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且不说个人的精神追求有好有坏。如果人人都能实现自己的精神追求,社会分工体系就会紊乱。可能有很多人梦想成为音乐家或者明星,可是这个社会真的需要这么多明星和音乐家吗?大学生肩负着社会和历史双重使命,对于人生价值的实现,应该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立足于社会现实,实现人生价值,并以此为推动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据此,我方坚定的认为,当代大学生现实主义比理想主义更可贵。

今天我们众多大学生汇聚在科技楼报告厅来探讨大学生的应该以何种思想观念为主的问题,我方认为大学生应该以理想主义为主。首先,我们应该认清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是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下面请先允许我解释一下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我们都知道现实不会是一成不变的,因此现实主义则是一种随着现实的改变而对自己的目标做出适时调整的人生态度,而理想主义则是一种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不受外界因素所束缚的人生态度。在展开分析之前我方认为有必要明确今天我们要讨论的主体是“大学生”这一特殊社会群体,而比较两者优劣则要看何者更有利于实现大学生人生价值。接下来我方将从个人和国家两个角度出发分析这一辩题,进而论证我方观点:

对于个人而言,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让我们仔细考虑一下我们到底需要哪些品质呢?大学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我们将会从这里实现学校到社会的过度,不同于学校,社会是很残酷的,当我们在社会上开始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难免会受到很多来自外界的压力,所以在大学阶段我们需要锻炼自己的抗压能力,而在大学阶段就开始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很明显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方式,我们都知道大学教育不同于以前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大学教育更需要我们努力实现自己的想法,这时我们就需要坚持理想主义,不盲目的跟从老师或同学的意见,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说过:“大学是培养大师的地方”。伽利略作为一名大师他敢于坚持自己的理想,挑战当时的权威亚里士多德,从而颠覆了人们坚持了几百年的观点。

对于国家而言,国家为大学生提供了许许多多的优惠政策,而作为一个接受国家多年栽培的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懂得回馈,而这个时候我们就要考虑国家需要大学生做什么?讨论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的国家正走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这是一条全新的道路,我们的国家更需要一批批敢于挣脱固有现实束缚的赋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大学生来建设,我们亲爱的总理温家宝说过“一个民族要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才有希望;如果一个民族只关心脚下的事,那是没有未来的。”现在社会需要发展,需要有人为它注入灵气。国家把希望寄予我们大学生这个群体,我们就不能自私地为了生活而活,应当时时为这个国家反思,为了我们的这种责任,为了我们这个国家应尽的义务,难道我们不该高举理想主义的大旗吗?

综上所述,我方坚定认为大学生应该以理想主义为主。

先看看定义:理想主义,通俗点讲是基于信仰的一种追求。理想主义一定是以精神层面为核心的,但它并不排斥物质。这个词并不时尚。理想主义跟信仰紧紧联系在一起,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义才会形成,没有信仰的地方,理想主义很少。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理想主义者。现在的社会主流思想是把理想主义者当成一个笑话去对待,空想、不切实际之类的词都可以跟理想主义相提并论,其实这是不对的。原本人类的追求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追求,一种是物质追求。精神的追求通过精神的产品来满足,而物质的追求通过物质的产品来满足。但是现代社会,往往没有给人们树立起一种精神的追求,人们往往变相的、曲线的通过物质追求来满足精神方面的追求。脱离了精神层面的理想主义,人们也就失去了信仰,迷失了自己。这反映着社会信仰的不健康。现在社会必须把过去被摧毁的理想主义重新竖立起来,这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中需要关注的部分: 1有信仰、有追求的人,我们一般称之为理想主义者。

2但是现代社会,往往没有给人们树立起一种精神的追求,人们往往变相的、曲线的通过物质追求来满足精神方面的追求。3现代国际关系学上的理想主义又称法理主义或规范主义。再来看现实主义的定义:

现实主义是为了反对自由主义而产生的,他们否定国家之间会互相合作。早期的现实主义者如汉斯·摩根索(Hans Morgenthau),主张国家都是自私的、追求利益的理性参与者。任何国家间的合作都只是意外造成的。现实主义者以二战来证明他们的理论。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经典的作家如修昔底德、马基维利、和托马斯·霍布斯都时常被现代现实主义者视为是现实主义的奠基者。不过,尽管这些作家的作品可能支持现实主义的学说,但他们都不曾自称为现实主义者过。爱德华·卡尔的 Twenty Years Crisis 被视为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现实主义的政治家代表人物为美国总统尼克松及其国家安全秘书基辛格。

发现什么没?事实上的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理解的现实理想,精神物质,是不一样的。不要被对方带入人要务实还是要有理想的误区,那是跑题的。

所以本次辩论的核心是要紧紧抓住理想主义的定义,理想主义的核心要义是用合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去指导我们更好地生活,所以理想主义不是理想,理想主义跟现实生活是不冲突的,反而是紧密相连的。“立足” 立足这个词的解释能够更好的帮你们摆脱一些难以回答的问题和窘境。何为“立足” 立足就是说以“理想主义”为基础,就是先。并不否定现实主义的重要,但是要现有合理的价值观去指向。

有一句话,叫作不要用你的现状,去判断未来。今天对方辩友苦口婆心,无非是让我方认清现实,着眼现实,不要想着那些不可能成为你的的目标和梦想。其实啊,对于认清现实这一点,我方完全认同。人嘛,生于现实,长于现实,最后还要死于现实。我们总要为了自己的衣食无忧,而迎合这个社会一切的现实,这都没有错。可是对方辩友,我们有大半辈子的时间去现实,却真的要压抑年轻的理想和年少的憧憬吗?我们真的要用一种老气横秋的世故,去指责一种年少轻狂的激情吗?难道我们今天大学所要的培养的,就是简简单单地可以让自己有房子住,有衣服穿,还有口饭吃的人吗?对方辩友未免把大学看得太轻了吧。

其实我们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一个读大学的年轻人,他固然要能够认清现实,现实主义可以让他安安稳稳的生活,过上好日子。可是我们今天是在讨论哪一个对于他而言,可以让他的生活更安逸嘛?我们是在判断,哪一个可以让他的生活更稳定吗?我们是在比较现实和理想,哪一个能让他不受挫折吗?显然不是嘛。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什么,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对于大学而言,对于处于大学阶段的年轻人而言,什么才是大学应该给他们的,什么才是对于他们这个年纪而言,最重要的。我们今天要讨论的是,一个年轻人,他怀揣着理想的时候,我们要去告诉他,孩子,认清现实吧,你这辈子都不可能成为巨人的,你不能这么做;还是去鼓励他,孩子,我们一步一步来,总有一天,你会成为巨人的。我们是要根据业有的微薄的证据,去证明一个人的普通,还是哪怕仅仅是鼓励,让他去拼搏呢?

我们承认,对于一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而言,他很可能因为执着地追寻理想,被现实撞得头破血流,就像李白那样,他很可能到了30岁、40岁一事无成,而他的同学或许有房有车有老婆;可是那又怎么样呢。世故的人到了80岁,回头看自己青春他埋怨自己,放弃了年轻时候闯理想的最大资本,他到80岁的时候才发现,他的人生轨迹只不过是一抹单调的白。可是失败的人不会什么都没有,等到他80岁的时候回首,他发现他年轻的时候在为自己的理想奋斗,他有过璀璨的奋斗史,他有过成或败的喜悦或悲伤,或许他会道一句:曾经轻狂,可是他的人生,没有后悔。

各位,我们今天不是说现实一点不好,我们今天也不是在吹捧理想主义,如果不是今天,我们必须把两者分出一个高下,我方也真的很希望今天的大学,可是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并重,让每一个人都能明白,当苦海无边的时候,回头是岸。可是我们断然不能接受,因为苦海可能无边,我们就干脆不踏上这片海。有一个道理很简单,每一个人都喜欢用一种过来人的姿态,去教育去开导后人。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有一些事情是你一辈子都争取不到的,安安心心过日子才是最真实的。于是人生是假,平淡是真,于是各种现实一一呈来。其实通往理想的道路总是艰辛的,我们可能会遭受别人不解的质问,可能会遭受别人鄙夷的眼光,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其他人无法理解的辛劳和挫折,也可能会一败涂地。可是各位,这些都不可怕,即便是一败涂地的人,不会什么都没有。等到我们有一天有了家庭,有了孩子,有了各种稳定的亲疏关系所束缚的时候,长在我们背上的翅膀也就消失了。我们有大半辈子的时间去现实,可是追寻理想的年轻,这种理想主义的年轻却一去不复返了,为什么不把握这转眼就会失去的青春,去理想呢?更何况谁又能定论,这年轻的梦想,就是一种好高骛远呢?

当代社会的节奏变得越来越快,每一个身上的压力都变得越来越重,于是不可避免地,即将要步入社会的大学生,也变得越来越现实。工作的经验,面试的技巧,分门别类的捷径一个一个摆在眼前,to be or not to be已经不再是个问题,可是回头想一想,在我们身上,究竟溜走了一些什么?是追寻理想的勇气,是坚定不移的执着,是勇往直前的热血,是青春激昂的奋斗,还是这个世界,所认为的遥不可及的理想,以及被这么多人误解的理想主义,抑或是这所有?我们的大学,究竟是要产出会过日子的人,还是能推动时代发展的人才?

第一,真实客观地再现社会现实,这是现实主义术语的最根本的意义。达米安·格兰特用“应合”理论解释现实主义的客观性成规,他称应合为一种文学的认真心理,“如果文学忽视或贬低外在现实,希翼仅从恣意驰骋的想象汲取营养,并仅为想象而存在,这个认真心理就要提出抗议。”这强调的是文学对现实的忠诚和责任。R·韦勒克从现实主义反对浪漫主义的文学史背景来诠释这层涵义:“它排斥虚无缥缈的幻想、排斥神话故事、排斥寓意与象征、排斥高度的风格化、排除纯粹的抽象与雕饰,它意味着我们不需要虚构,不需要神话故事,不需要梦幻世界。”这个意义上,企望真实地呈现社会生存的本真样态。作为浪漫主义的论辩敌手,作为社会边缘贫困小人物的代言,现实主义理论强调披露真实,戳穿伪饰现状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现实主义抵制作为布尔乔亚知识分子话语形态的浪漫主义,转而追求客观性,为那些堕入贫困被边缘化的弱势族群或阶层发声。显然具有素朴的人间情怀和人道精神。

理想创造神话,现实消解神话,尤其是民主社会的现实,更令理想主义尴尬万分。我们的时代是理性主义的,个敢于构想亚历山大的事业,想主义逐渐受到制约而被边缘化了,惧,而不再对最美好生活的实现有所欲求。园,人们宁愿躺在平稳而消遣的小资生活上睡大觉,哪些价值还值得追求。只要今天不是历史的终结,就总会有人能够看到这个社会的不完美,也就能发觉改善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的生命力。我们必须承认,个平面上将追逐不同欲望的行为等量齐观。静的生活注入一丝灵气,以它的卓而不群证明它的高贵。有些人也正在借助着这股灵气为理想主义大厦增砖加瓦。雷锋就是我们身边的理想主义英雄,活中成全理想主义的典范,成生活理想。雷锋的理想主义就是将德行贯穿于人伦物用,德性、道问学、致良知”到“人人皆可为舜尧”的中国儒家传统。在英文里,理想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一个词,都是学范畴,意思是说,对人而言,思想精神是第一位的,是至高无上的。我在这里讨论的理想主义,虽然与哲学意义上的唯心主义不完全是一回事,这里首先谈理想主义的定义,或者说关于理想的三个特征。第一,理想不是现实。理想主义的词根是思,就成了“主义”观念。观念不是现实,理想不是现实,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一个特征。第二,理想意味着善良完美的观念,是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精神。因为是perfect idea,所以是“至上”,很难成为“主义”idea加-ism。“理想”就是是大公无私。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都是在为他人做自己生命之内无

第三,既然是完美的道德观念,理想就不大可能成为现实。就不是理想了,新的苦恼就出现了。所以,理想是很难实现的观念,经常是穷尽一生的努力也无法实现的完美观念。正因为其道德上的完美,不是在个人有生之年能享有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观念,无法实现的观念。这是关于理想的第三个特征。

第一,理想不是现实;第二,理想是完美善良,是大公无私;第三,理想是难以实现的,尽毕生的努力也难实现。理想主义者,同现实主义者相对,他们并存于这个世界中。在面对同一个现实世界时,在很多时候,理想主义者同现实主义者会采取不同的行为取向。对现实世界,一个现实主义者考虑的往往是在现实中能触及到的和在有限未来能触及到的利益,并在利益的基础上评估现实,采取相应行动。

一个理想主义者也对现实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行动,理想主义者对现实评估的参考点不是能获得的利益,以利益还是以信念作为评估现实世界的基础,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分水岭。虽然在很多情况下,理想主义者同现实主义者采取的行动是不同的,但在另一些时候,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在一定程度上会有相同或相似的行为方式。想发动对伊战争的人们,同样也有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想发动战争的理想主义者们,其信条重点或许是以“民主”为最高价值取向,或对独裁深恶痛绝。想发动战争的现实主义者们,则或在盘算战争能够报答为自己当选出钱出力的军火商石油商们并巩固自己的地位转移对经济不满的视线,人与人实现了的理想,就难以实现,至少经常是穷尽一生的努力概括起来,理想有三个特征。面面对同一个现实世同现实主义者不同的他的参考点是一个信念。维护和发扬教义的真理其行为也可以是在遵或在盘算战争能增加多少定单,或战后的利益增加多少。

虽然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在一定场合可以采取看似相同的行动,但超过一定的限度,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将会分道扬彪。如在参加宗教冲突的教徒中,理想主义者信徒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将会为信念而战,而现实主义者信徒,则可能会在不利条件下躲避可能的提前升天堂。如果,反战运动遭镇压,现实主义反战者因自身利益可能受损早早脱离现场,而站在头排倒在血泊中的一定是理想主义者。

当然,这世界上的人不是截然分开为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上面所论及的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只是两种处于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端的比较典型的人们。对一个现实中的人,和“偏于现实主义的人”。现实主义固然重要,理想主义也不可或缺。一个人沉迷于幻想,不食人间烟火,固然不值得提倡,但一个人过于实际,心中无梦,那又跟动物有什么区别呢?理想主义是表达人类对现状的不满的力量,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说实话,我从骨子里面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凡是理想主义的东西总能激起我内心的某种冲动,例如:前古巴领导人切•格瓦拉身上的理想主义色彩曾给我以强烈的震撼。我对该对联的体会是,一方面人生活在现实中,眼睛必须朝下,但另一方面,人也必须怀揣一份高于生活的理想,眼睛必须朝前,朝上,这样的生活才是一种有质量的生活。我们今天处在一个现实主义的时代,是理性时代,不是浪漫时代。指的是“对代价的敏感性”,是算得失帐,是盘算个人的付出和个人的收益。对今人而言,神不存在,上帝不存在,天堂不存在。既然生命不过百年,生命内的物质享受就是一切。所以,个人的物质得失最重要,理想是不重要的。但我们必须要谈论理想。其原因有二:

第一,人类社会需要理想主义、集体主义、利他主义。当这种人文精神衰落了,就只剩下科学了,这个社会就被功利主义左右,被物质主义所垄断,就堕落成弱肉强食的动物世界。什么是人类社会?彼此关联的人群构成社会。利的个人主义来源于社会,却并不维护社会,feelings指的是人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受道德观念约束,不要去伤害别人。“偏于理想主义的人”传递人类对未来的期许,它是改造现实有一次,我去坐落在杭州虎跑公园内原文好像是“身在万 “理性”自私自并不能使社会上的人互相帮助,相年他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为社会的财富积累做了贡献。这个道理经为自私自利辩护,并且宣扬自私自利。是要帮助别人。这种道德情操从哪里来?他说是造物者种植在人的心灵里的,是planted by the Author of Nature,为的是拯救人类的灵魂,使人类能永恒,永续。没有永恒的精神,人类是不能永恒的。既然“同胞之情”对保持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至关重要,所以,追求永恒高于追求个人私利。接下来,他就回答了问题:为什么有的民族落后呢?他说所有的民族都需要fellow feelings来获得进步和发展,但很不幸,只有一小部分民族能拥有这种高贵的情操。比起个人主义,同胞之情并不是普遍存在的。所以,只有一小部分社会能从社会组织的野蛮阶段进步到文明阶段,成为civilized society。人人自私只是野蛮社会的机制。《圣经》里有这样的说法,“Many are called, few will be chosen.” 就是说,上帝召唤了所有的人,但只选择了极少几个。道德情操是举世皆知的,但能拥有这种道德情操的只是极少数人,以道德情操为本的民族也极少。

无论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科学追求的都是发现和解释客观规律,也就是追求理论。然而,德国的歌德曾说过一句非常发人深省的话,“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人文学科的历史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久远,意义不在社会科学之下。有了价值思辨,有了人类生活的描述和记录,人类文明才有了灵魂。人文知识让我们能品味甜酸苦辣,感受痛苦与快乐,懂得耻辱和光荣。

第二,大学问要从年轻时代养成,成为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要着重在青年时代讲究“理想”?为什么理想的种子要在青年时代播种?因为理想不是现实,现实会蹉跎理想,摧毁理想。许多人在年轻时有远大理想,但多数人在成家、工作、或者遭受挫折之后就成为现实主义者,甚至变成争权夺利,庸庸碌碌的“小人”。

正因为如此,我们在大学里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鼓励集体主义,讲授理想,与学生一道憧憬人类社会的光明前途。教授们懂得社会的黑暗,但他们批判黑暗,鼓励大家追求光明。我们不在大学生中散布个人主义的、甚至反社会的灰色阴暗情绪。为了社会的进步,为了改善社会,我们培养积极乐观的情绪,培养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培养未来的,社会公共生活的积极参与者。

如何让大学鼓励青年有理想?为什么大学被称为象牙塔?我们从犹太人知识分子的来源说起。在两、三千年以前,犹太人部落养活一种人,专门抄写《圣经》。他们每天沐浴焚香,只抄一页,为的是不出错。久而久之,他们便能解释《圣经》,于是在部落里很有地位。这样“有闲”的学者是怎样生活的?在犹太社区暴富的时候,社区只给他们一碗饭,让他们能吃饱。在社区最困难的时候,大家都吃不饱,甚至面临饿死的威胁,可社区依然要给抄写《圣经》的人一碗饭,让他们吃饱,以便饥荒后存活下来的犹太人能继续享受祖先积累的文明知识。这就是知识分子“铁饭碗”的历史来源。也就是说,因为铁饭碗,他们与社会有某种程度的隔绝,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他们不为财富而生活,不为财富而折腰,靠传承文化的理念活着。这样的人受整个犹太社区尊重。在犹太人知识分子那里,没有“学而优则仕”,更没有所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世界上的大学问家,包括马克思和爱因斯坦在内,犹太人居多。犹太知识分子独立,所以思想的触角没有禁区,左中右的大学问家都有。犹太人出色,今天的美国几乎被犹太人控制住了。之所以如此,他们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精神功居第一。有了这样的教师,就有了这样的文化,就有了人数极少,却这样成功的民族。

概括来说,为什么大学的重要内容是鼓励青年有理想?第一,没有理想主义就没有社会进步;第二,没有理想主义就没有精英和英雄;第三,没有理想主义就没有理想的青年,没有我国理想的未来。

丧失了理想主义,就有了大学今天的气氛。竞争就是一切,分数就是一切,分数不好就什么也没有了。大学如此,中学如此,甚至小学也如此。于是,社会也如此。我们的社会就成了弱肉强食,只知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野蛮社会,培养的人就成了个人精英,社会的废物。于是,这社会达尔文主义的“社会”环境就鼓励年轻人急功近利,拼命去抄袭,而且要抄袭得高明,最好是抄袭别人看不懂的洋书。于是,我们不仅没有了学术创新,也不再产生学术大师。更糟糕的是,我们社会的“纲常”没有了。这样的社会是个人主义的社会,是个可怕的、没有道德的社会。

所以,当大家说,恢复理想主义是天方夜谭,我坚决不这么认为。通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够在大学、在社会,恢复理想的精神。即使从理性的角度看,理想主义也应当是大学里的主旋律。有了理想主义,我们的社会才是有机的,团结的,才会比今天美好。我希望,我们有坚强的信念,坚定的理想。无论你的分数如何,无论你将来挣的工资多少,从事的职业多么不同,都是国家需要的人才。无论你的分数如何,无论你将来挣的工资多少,从事的职业多么不同,只要你足够善良,愿意百折不挠地为“社会”这个大集体热忱服务,你就能够,而且必然成为社会的纽带,成为精英。在把我国社会推向进步的过程中,共同的理念,共同的努力,是必不可少的,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或许有的人说理想主义者并非不谙世事的婴儿和傻瓜,他们只不过对美好事物与梦想有着不可遏止的狂热与坚韧,任何挫折或世俗理念都不可能让他们放弃最初的目标。他们身上所有的超凡脱俗的精神气质,使他们能够透过生活琐碎凡俗的表象,看到个人或民族可以超越现存与自身,达到他们先前以为永远不可能企及境界的潜质。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现实的社会啊。有太多现实的东西需要去追逐,我们忙得已经没有时间再去做梦。当从事精神产品制造的圈子都已经容不下个性,当孩子们课间出去打打篮球、乒乓球都算犯了错误要请家长的时候,理想和理想主义者已经失去了赖以生长的土壤。一个现实的社会让理想失去了它的立足点,一个残酷的社会剥夺了理想的诞生,或许真的谁是理想主义者谁将被这现实社会伤得越深吧。

真正的理想主义越多,我们的社会也就越完善。社会对理想主义的宽容和容纳程度证明了其成熟程度。理想主义?现实主义?失去理想主义,人就会变得贪婪,变得自私自利,变得很利益。失去现实主义,人就会被社会淘汰。如何选择?就看你是否看清自己,看清社会。

第三篇:文章一我们需要理想主义

文章一:《我们需要理想主义》

在北京四中第九届青年教师教育教学研讨会上的演讲(节选)

刘长铭

第二个问题,我要说,今天,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工作中,或者说我们的教育中,需要有一种社会上所缺少的东西。什么呢?这就是理想主义。这的确是今天社会上很稀缺的,因为我们今天太看重现实了!许多人都在辛辛苦苦地追求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几年来,总有人问我,你是校长,你能不能用一句话把四中的特点概括出来?我们每年都要填写一些表格。我最头痛的一栏就是“办学特色”。我真的不知道应当怎样用一句话,或用几个词来概括。许多来四中参观的同行,在了解了一些情况后,都觉得四中有些特点,有些与众不同。但是我们怎么把这个与众不同概括出来就很难了。我们得过篮球冠军,游泳冠军,能不能说我们的特色就是篮球游泳?我觉得不妥,因为我们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说北京四中坚持全面育人,那么哪所学校不是全面育人呢?有一次,一个朋友又问起这个问题,我想了想说,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可以这样说,北京四中是一所坚持和坚守着理想主义的学校。简单地说,我们所追求的,不全是那些触手可及的现实的东西。

很多人都认为美国是一个很现实的国家。我曾读过一个故事,使我觉得这个国家其实充满了理想主义。说是有两个美国小孩儿,上小学时,有一次老师让每个人说自己的理想。有一个小孩儿一下子说出了两个理想:希望有一匹小马和去埃及旅行,还有一个孩子始终没有说出来。于是老师建议这个没说出理想的孩子,从有两个理想的孩子那里买一个。于是他花了三分钱购买一个理想,这个理想就是:去埃及旅行。很多年过去了,两个孩子长大了。那个卖理想的孩子成为一个成功的商人,有了自己的家庭。他到过很多国家,唯独没有去埃及,因为作为一个诚信的商人,他认为,自己已经把这个理想卖了出去,它已经不属于自己了,要到埃及旅行,就要先把理想买回来。于是他找到了当年的同学,提出了赎回儿时理想的请求。不幸的是,他的请求遭到了拒绝。于是这件事被提交到法庭。法庭判决的结果是,赎回这个理想需要三千万美元!但即使是这样,那个孩子仍然不肯卖出,不是钱的问题。他在法庭上说,小的时候因为家里穷,我不敢有自己的理想,但是自从买了这个理想以后,我变了一个人,我发奋学习,考进了大学;就是这个理想使我遇到了美丽贤惠的妻子,因为她是一个埃及迷;就是这个理想,使我的孩子考进了斯坦福大学,因为我答应他,如果考上斯坦福大学,我们就去埃及旅行。这个理想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是我的无价之宝。然而那个人说,即便是花上三个亿,即使是倾家荡产,也要把这个理想买回来!

我不知道这个故事是否真实,但我被它深深打动了。我常想,在一个缺少理想主义的社会中,法院会不会受理这样的诉讼?即使是编造,但是在一个缺少理想主义的社会里,我们能不能想象出和编造出这样的故事来?我们觉得很荒唐是不是?但是理想主义,有时候表面看起来就是显得荒唐,因为它关注的不是眼前的现实,不是事物的本身,而是它背后的意义。我觉得,今天,我们缺少的正是这种理想主义,我们宁愿需要一点这样的荒唐。我甚至认为,小到一个学校,大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了理想主义,那是没有希望的学校,是没有希望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个故事,物理学家卢瑟福研究原子,有人问他,你研究这些有什么用呀?他说还不知道,也许纯粹是学术研究,没有实用价值,但是他还要坚持,因为这是他的理想,他关注的不是现实,而是自然界的本真。然而,他说这话后只大约十年,人们就造出了核反应堆,造出了原子弹,人类的发展由此而变。所以从这点来说,理想主义是一种高瞻远瞩的眼光,是一种超乎现实的智慧。所以我说,一个国家如果没有理想主义的话,这个国家是没有眼光和智慧的国家,没有眼光和智慧的国家怎么能够发达、怎么能够先进、怎么能够强大、怎么能够走到世界的前列、怎么能够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所以,今天,我们的学校——北京四中要建成世界一流的学校,这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尽管我们今天还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什么是一流学校,但是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方向,我们看到不是一个具体的目标,而是一片曙光,我们就是要朝着这片曙光去发展,去行进。这片曙光就是我们的动力源泉。

近一段时间,社会上在热议“大师”的问题。温总理在07年9月4日在四中也谈到这个问题,这是我第一次听到。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原因是复杂的,答案是多样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来思考一下。我想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今天,我们缺少了理想主义,我们的教育中缺少了理想主义。我总觉得我们的学生不缺少聪明,不缺少机敏,不缺少解决问题的技巧,我们缺少的是什么?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生活态度,缺少的是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缺少的是对价值的理性判断与选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为功利的、坚定的、执着的追求精神。再聪明的人,成绩再优秀的人,离开了学校后不再去学习,不再追求,不再去进取,他也不可能成为大师,也不可能成为一个领域里的领军人物。这是什么?这就是价值观。理想主义与价值观是紧密联系的,从某个角度讲,是形成价值观的前提。其实,很多大师,包括诺贝尔奖得主,都曾坦言承认,当初自己在学校里绝不是最聪明的、功课最好的学生。但是他们后来一定是最执著的人,是发现了价值并不懈追求的人。这就是价值观。一个人有了这样的价值观,就不会轻易被诱惑、被动摇,他就能坚定、坚持、坚守在一个领域中,去做去完成别人不能理解的事情。我想这就是一个人成长为大师的重要原因之一。当然,我想他一定也会从中获得幸福。这就是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里包括或者说决定了生活观、工作观、事业观、幸福观、苦乐观、财富观、处世观、交往观……等等。有一次,我和一个老师吃早餐时聊天,她说昨天备课一直到三点,但是我观察到,她讲这话时,脸上没有一点痛苦的神情,相反,越来越兴奋的说她准备如何如何上今天的课。我确信她是幸福的,她从工作中找到了快乐,享受到了幸福。这就是价值观的作用。我之所以说四中仍然是一所秉持着理想主义、坚守着理想主义的学校,是因为我们今天所做的许多工作都不是眼前马上能实现的、能够看到的,不是能够很快得到利益的,但是从长远来看是有价值的。中国的高中教育被定义为是升学预备教育,但是今天的四中,我之所以说我们还坚守着理想主义,是因为我们做了大量的,可能跟眼前升学预备教育不是直接有关的事情。我们做的是关乎学生一生的工作。所以我听语文组讨论的时候,我说,你杨志刚老师领着学生去研究庄子,追求的什么,不是追求高考;你王楚达老师和学生讨论对生命的敬畏,也不是为了考学。学生的价值观就是这样逐渐形成的。我们的目标的锁定,不是学生两年三年以后的升学,不是为了怎么把一份卷子给做好。但是我们给学生提供的,是学生成长、成人和人生不可缺少的营养和元素。没有理想主义,不会有我们今天四中的文化,不会有我们今天确立的教育价值体系。所以我想,我们今天每一个老师,应该有一种理想主义,应该有一种坚守的精神,这是我们四中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没有理想主义,国家没有理想主义,怎么能够有无限的动力,怎么能够有深邃的眼光,怎么能够有澎湃的激情,怎么能够有高尚的境界,怎么能够有伟大的追求?

当然,我还要接着第一个问题来说,其实,追求理想,坚守理想主义,不是一个痛苦的自我折磨的过程,恰恰相反,我认为它一定是一个幸福的过程,是一个幸福的奋斗历程,是一段值得终生记忆的生活时光。因为一定要付出,而付出也会带来快乐,带来学校和个人的发展和提高。这也是我们幸福的一部分。我们今天对幸福与痛苦的判断,不能仅仅基于我们时间与精力的付出,说我们今天只睡了两个小时三个小时的觉,就不幸福了。不是,我想一定不是,一定不是!今天,在座的各位老师,我要说,在你们身上,是否有着理想主义的闪光,将决定着四中的未来,决定着北京四中的未来!

读书,优秀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

我认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怎么样才能受学生欢迎呢?课上得好,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深,妙趣横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是上好课的前提,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考察教师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读书的路上能够坚持多久,将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得多远。

二、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中国教师报》:在教师的个人藏书方面,有61.4%的教师个人藏书在100册以内,其中10.5%的教师是“基本没有”;在教师年购书支出方面,有60.5%的教师在200元以下,8.7%的教师是“基本不支出”;在每天的阅读时间方面,有70.4%的教师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2小时以上的教师仅占8.7%。

2007年4月,北京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海淀区80所中小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性别的1011名教师,开展了教师阅读现状和阅读条件的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关于教师阅读量的调查,海淀区教师一年读书最多的可以达到72本,平均读书量是6.69本。有48%的教师每年读书在4本以下。

教师不读书,往往有以下几种借口:

一是没有时间读书;二是没有兴趣读书;三是没有必要读书;四是学校不提倡读书。

我认为以上种种都不能成为教师不读书的借口。

三、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一是为了自己;二是为了学生;三是为了孩子。

首先,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教师读书,为了自己上好课,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守住自己的灵魂。

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智慧;读书,可以丰厚教师的底蕴;读书,可以增长教师的学养;读书,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其次,教师读书,为了自己的学生。

河南省安阳市健康路小学姚晓静老师说:“6年的时光,我们一起读书、买书、藏书、赠书,我们一起读着、写着、感动着,25个孩子也渐渐明白,他们手中捧读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我相信,一本《做人的故事》会让他们的人生涂抹上一道亮丽的底色,一本《爱的教育》会陪伴他们一辈子做个好人。而我则将继续以我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来爱着我的每一个孩子。”

六年来,两千多个日子里,姚晓静老师每天都在用《做人的故事》、《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时代广场的蟋蟀》、《夏洛的网》、《老人与海》、《海底两万里》,为学生精心构筑一个温暖的阅读之巢,带领他们感受文字世界的高雅之美。在这温暖的阅读之巢,孩子们度过了人生最美好的童年时光,书香也像空气一样,随着一呼一吸,进入了孩子的肺腑,融入了孩子的灵魂,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第三,教师读书,为了自己的孩子。

有一本书叫《阅读妈妈》,其作者史翠克兰.吉利兰曾自豪地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在书香中长大的美国总统》:美国总统小布什的母亲巴巴拉.布什,在教育学龄前儿童方面,有一套非常著名的、独特的“祖传”秘诀,这就是多年来一直进行的家庭朗读活动。巴巴拉.布什回忆,在小的时候,她的父母就经常让她读书。她说,在家中给学龄前儿童朗读,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深刻印象,这是重要的学前一课。她在有了孩子之后,多年坚持组织“家庭朗读”活动。布什夫人的“家庭朗读”,给这个荣耀的家族的孩子给与了良好的熏陶,她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很多乐趣。

四、教师应该读哪些书?

首先要熟读教材。

范晓明老师上《小石潭记》:当教学出现“卡壳”时,能随机应变,因势利导,体现出了丰厚的底蕴和高超的教育智慧。如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描写“水”的句子时,学生只找到了直接写“水”的句子:“水尤清冽”。这出乎范老师的意料,她没想到教学进程会在这里“卡住”,怎么办呢?情急之下,范老师想到了学生已经学过的《与朱元思书》一文,其中也有写“水”的语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范老师灵机一动,就以此提示学生,果然不出所料,学生一点就通,很快就找到了“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这些侧面描写水清的句子。如果范老师没有对整套教材的全面把握和融会贯通,就不可能这样如此从容地应对意外,调控课堂。

其次要精读经典。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薛瑞萍:我基本不读教育名著,原因之一,做过17年语文教师兼班主任,立足于个人经验,我将自己混得还行的原因归纳如下:深厚的文学修养、过硬的教学水平、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沟通能力和较高的个人威信。

可是,仅仅两年时间,薛老师读过的教育理论书籍接近20种,有《给教师的建议》、《童年的秘密》、《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廷教育》、《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韵》等,读书笔记则积累了20多万字,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见证了薛老师吸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她说:读进教育理论,需要心平气和;目前的我,读进教育理论了,才算平心静气。这种平静,是植物扎根沃野——贪婪地汲取地泉、吸收阳光、沐浴雨露、享受清风时候的大喜悦。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的成长的快乐。

第三要泛读文史。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阅读这些书,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能够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学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史馆里存有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教师进修计划:首先读与任教学科无关的的书,其次读与与任教学科距离较近的书,最后读学科方面的书。可见,教育读书的内涵相当丰富,有时要跳出“教育”。

五、教师应该怎样读书?

第一,从强迫开始。

杨玉翠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数学老师,她坦言自己以前从来不喜欢读书,因此当学校把《论语》、《大学微言》定为教师必读书目,还要定期开读书交流和汇报会时,她最为反感。然而迫于压力,怕自己在读书会上“出丑”,同时为了给儿子做出榜样,她强迫自己拿起了《论语》,并在每晚睡前“作秀”,“演”给儿子看。谁知,日复一日的因被逼而读,由装个样子而“假”读的她,竟在不知不觉中“弄假成真”,逐渐被《论语》深深地吸引了。

读书可能有100个十分崇高的理由;但在更多的情形下,读书的理由可能是十分卑微的,甚至是十分功利的。读书就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读书所要求的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放下一切借口,拿起书本,强迫自己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第二,要有选择地读书。

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的生命有限,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即使什么事情也不做,用毕生的时间来读书,也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书目的选择上,要把握一个大的原则:非经典不读。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因为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是哪个学段、哪个学科的教师都不能拒绝经典。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精读几本乃至十几本经典。

第三,与写作同行。

写,有时候比读更重要,只读不写,常常是泛泛而读,随兴所至,往往是边读边忘,犹如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边读边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就会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仔细琢磨,深入思考。写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只有一篇又一篇文章,才能在阅读与教学之路上作为台阶垫高教师遥望的视野。所以我竭力提倡、推崇教师不仅要多读,更要多写,写,能推动阅读,能促进思考,能达到提升,能实现超越。只有带着思考的大脑阅读,才能真正收到阅读的效果,否则,就会变成书呆子,读得最多也没有用。

闫学:如何抵抗那似乎随时会涌来的虚无?我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并在读书与写作中寻找行走的力量。这些年,正是不间断的读书与写作让我开始飞翔。在我看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不能拒绝读书与写作,因为读书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凡是遇到值得精读得好书,我总是会做大量的读书摘录,并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

她说,就这样读着,写着,思考着。2002年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她刚满32岁。2006年底,又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十大读书人物”。

闫学是在用“心”来读书,用生命来书写。读书真正成了她的生活方式,思考真正成了她的工作习惯。是阅读使她摆脱了生活的漩涡,构成了她专业成长的轨迹;是阅读唤醒并开发了她内心的生长力量,使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走向特级教师,紧接着又走向名师。

李迪,网名初荷。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郑州市优秀教师。现在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任教。《李迪文集》一共四本,包括《我班有女初长成》(一、二)、《涉江采芙蓉——李迪教育随笔》、《她不仅仅只叫“刺麻苔”》。第五本书即将出版。培根说:读史使人明理,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所以古人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姚晓静说:书能把我们托得多高,取决于我们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我们带到多远,取决于我们品味过多少书香。一个教师,知识的宽度将最终决定他所达到的高度。所以,我一直以为,不读书便无以为师。

第四篇:艺术留学生,一群理想主义的年轻人

艺术留学生,一群理想主义的年轻人

伦敦的冬天阴冷而漫长,黑夜如往常一样在三四点钟到来,暮色中,天下起了细雨。李梅里急匆匆地走进房间,他的头发被淋湿了,眼镜也被屋里温暖的空气蒙上一层白雾。他说他骑着巴克莱自行车赶过来,这是伦敦市政府和巴克莱银行(Barclays)的公租自行车项目,半个小时以内骑到目的地还车就可以不收钱。

“真是典型的伦敦天气,我骑上车的时候还没下雨呢!”李梅里一边用围巾擦掉眼镜上的水汽一边坐下来。

李梅里目前在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oyal Academy of Music)的声乐表演硕士(Master of Art in Vocal Performance)就读,学习假声男高音(或称高男高音,Countertenor,用男性假声演唱欧洲古典音乐声乐作品)声部。在他之前中国内地只有一位假声男高音歌剧演员,他也是所学专业中唯一的一个中国人。

但是,不同于音乐学院里的很多学生,他本科并不是声乐出身,而是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的影视编导专业。和其他北大学生一样,他在竞争异常激烈的中国高考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他人眼中是令人羡慕的“高材生”。

“今天有一个好消息,我得到了市政厅音乐与戏剧学院(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and Drama)的offer,还有全额奖学金,这样我就可以在伦敦待到2015年啦!”李梅里眉飞色舞地说,他说话的嗓音低沉而带有磁性,和舞台上假声演唱时判若两人。

当年被北大录取时,专业调剂让他没能就读第一志愿英语系,而入了第三志愿学起了电影。他的未来也在大学期间转向,从小的音乐天赋和参加合唱团的经历让在他自由的大学氛围里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开始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赵登营教授学习假声男高音演唱。在老师的鼓励和培养下,他慢慢发现自己的确热爱这一行,也开始相信自己有潜力去走专业歌唱的道路,最终争取到了赴伦敦学习的机会。

一个叫“雾都惊蛰”的艺术沙龙

中国是留学生输出大国,但和一些欧美大学理工科一个年级几乎有半数以上中国学生的火爆情况相比,人文艺术类学科中国学生的比例则相对较小。然而,近年来留学生学科分布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出国学习艺术,世界顶尖的艺术类院校也逐渐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中国面孔。

启德教育在调查了中国共25028位有出国意向的学生,并收回22305份有效问卷后,发布了《2013年中国学生留学意向调查报告》,文中介绍:计划在2013年就读的专业中,艺术类专业占19.1%,较2012年的17.8%和2011年的14.8%出现了稳步增长。中国学生出国读艺术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国内艺考竞争日趋激烈,而且对文化课要求严格,很多“偏才”越来越难进国内的少数几家艺术类名校,但被国外学校录取反而相对容易;其二则是与艺考难随之而来的是就业难,一些学生希望出国“镀金”能增加就业砝码;其三则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开始有了独立的思考和追求,他们渴望为自己的梦想拼搏一回,而他们中上产阶层的父母也有实力支持他们的追求。

提到出国学习艺术,大概很多人脑子里都会冒出“富二代”的联想。的确,艺术类学科的投入较大且不能收到短期回报,并不是一笔“高性价比”的投资。但李梅里却并不这么认为。“在国外学艺术的学生很多都是真心热爱所学的专业,和其他学科的留学生没什么两样。”如果硬要扯到“财富”,他觉得最大的财富是父母的支持。“我最要感谢的就是我的父母。”李梅里的父母都是思想开明的知识分子。与很多国内家长抱着“学习不好才去学艺术”的错误观点不同,他们没有因为儿子考上北大就强迫他“改邪归正”,而是让他顺应自己的天赋和兴趣。李梅里和几个同样在伦敦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定期聚会,他们笑称这样的聚会是“中文习明纳”(seminar,即讨论式教学),每周有不同的开场白,讨论的话题也天南地北,从当周身边发

生的新闻、学习的内容、艺术展览、演出到人生理想、爱情,李梅里说这样的讨论能一直进行下去的原因是“我们都有点儿理想主义”。他们还依照第一次聚会的时间地点给这个小沙龙命名为“雾都惊蛰”。

“雾都惊蛰”的另一个成员、在伦敦大学中央演讲与戏剧学院(Central School of Speech and Drama)音乐剧硕士专业学习音乐剧的庄一也是个理想主义者。中学时去新加坡念书、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英语专业、成绩优异的他说毕业后自己不想做别人眼中实际、赚钱的工作,而只身跑到伦敦追逐自己的创作表演梦。

“我相信如果我去学金融、法律也能学好,说不定还会挣很多钱。但我内心知道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我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至少现在这是我喜欢做的事情,”他说。

谈到为什么来伦敦留学,李梅里和庄一都说英国艺术教育背后深厚的人文基础十分吸引他们,虽然并没有接受过国内专业的艺术教育,庄一从国内同学经历和行业环境中得出的基本印象是其大多重“术”而不重“道”,强调技巧训练而忽略了人文根基。而李梅里认为,从他学习的歌剧领域来说,最紧密相关的自然是历史沉淀下来的欧洲古典文化艺术的熏陶,英国在这方面有非常好的环境。除了专业课程和演出,李梅里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去看演出、展览。不同门类的艺术都是息息相关的,例如他学习的巴洛克时期音乐就和同时期的建筑、绘画等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大概这种整体的艺术氛围和人文积淀才是在国外学习艺术最大的优势。”李梅里说。

“整个伦敦就是一件艺术品,”庄一说,“在伦敦这样的城市,艺术不是特地去美术馆、音乐会才能体验到的,石街小楼、公园雕塑、地铁巴士、风土人物,这座城市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美学体验。在城市中行走,就好像浸润于新旧交杂的艺术中。”

尹一菱的想法和他们一致,从高中起就在中央美院附中就读的她以当年亚洲第一的成绩考取了伦敦艺术大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就读平面设计专业。在英国的学习让她进一步认清了自己的兴趣方向和适合自己的教育模式,于是她背着父母偷偷申请转学去了更加重视基础绘画的纽约谱瑞特艺术学院。

“既然学的是艺术,开阔眼界是提升最快的方法,”尹一菱说,作为接受过三国艺术教育的年轻人,她有足够的发言权。“欧美国家画廊和博物馆的藏品以及专题展数量都非常惊人,每周都可以看到不同的展览,更换率也很快,在这一点上出国留学的帮助会远远大过在国内。” 融入西方文化

李梅里平时的生活规律而又丰富。学习歌剧表演的课程不同于一般硕士类课程,除了背景文化学习和一些必要的语言课程外,基本都是一对一的指导。课堂之外,他平时也参加一些排练和公开演出,有时还去当地教堂唱诗,积累舞台经验。

课下,他交了不少外国朋友。“和其他学科的中国留学生不一样,我的学校里很少看到亚洲人,而且基本都是学习乐器的,学歌剧的除了我和一个韩国同学以外都是欧美国家的人。大概还是因为语言和文化上有一些障碍吧,”李梅里说,“不过我倒是很喜欢学习语言,所以现在的课程正好把我的两种兴趣结合到了一起。”

谈到这样以外国人为主的生活圈子,李梅里觉得总体来说利大于弊。“好处是我不会像有些中国留学生一样只和中国朋友一起玩,没有真正深入到外国文化中。和外国朋友的交流让我觉得新奇,慢慢的人也变得更加自信。比如刚来英国的时候在聚会里遇到白人女孩想打个招呼,但是心里会潜意识的有一些„我是亚洲男生‟的顾虑存在,交流不是那么自然。后来随着交流的增加,也就放开了,这样反而会让别人觉得自己更有趣、有魅力。”

有一件小事让他印象深刻,现在想起来有些好笑却也让他思考。“因为我学习的是歌剧表演艺术,除了唱得好,还要会演。记得刚开始上课的时候,有一次老师让我们一男一女排片段,我分到是一段爱情唱段,中间需要男女深情对唱后深深吻下去,我当时有点愣,没想到那个女同学特别大方地一步上前吻了我。我脸红着想„这姑娘好奔放,中国人相比之下还是腼腆‟。

可后来我意识到这不仅是文化习惯问题,也是职业素养问题。作为一个专业的演员,在舞台上就应该表现出专业的一面。”

有时,不同的种族和文化也对表演艺术有着负面的影响。谈到这里庄一有点无奈,近十年所受的英文教育让他自己对于英国文化并没有感到认同障碍,但来自外界的刻板印象却对他的职业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比如他的一个老师在公演时就是不愿安排主要角色给亚洲人,再比如他在参加试镜的时候制作人会定性地给他安排一些黑帮、会武功的中国打手这样的角色,而不太会考虑给他比较丰富的主要角色。

“没办法嘛,长着一张亚洲面孔,自然会受到一些角色的限制。前段时间皇家莎士比亚剧团(Royal Shakespeare Company)排中国剧目《赵氏孤儿》居然都没有用一个华裔演员,还遭抗议了呢。不过在伦敦这么多元的城市,这种状况也在慢慢变好,最终我还是希望将来能有机会制作中国本土的音乐剧。”

庄一的学校不定期会自发举行一些小型创作演出,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作品登台、互相切磋。他当时就以文化冲突为灵感写了一首名为《Asian Rhythm》(亚洲节拍)的歌,自嘲自己的少数族裔身份和遇到的趣事,曲调朗朗上口歌词又不失幽默,很快在同学间传唱开了。“有时候不满和无奈也可以通过诙谐的艺术方式表达,好的艺术家并不是总高高在上,有时候也要学会自嘲。”

来自北京、在伦敦艺术大学学习习近平面设计的罗可一也说,这种文化中的冲突和差异感也正好是艺术创作中一个寻常的出发点。实际上,很多艺术家已经开始以此为重点来创作作品了。“有时候艺术家会用幽默、夸张的方式去诠释文化的冲突与不和谐,并让人们思考。” 艺术留学生的未来在哪里?

学习的过程总是痛并快乐着,尽管艺术留学生们在几年的留学生活中吸取了很多知识、获得了很多灵感,但是和其他专业的学生一样,他们也面临着现实的压力。毕业后,是继续留在国外深造、发展,还是回到国内寻找合适的平台?市场的不完善、理念的缺失、文化的冲突等原因使中国的艺术环境和欧美国家间仍然存在着无法对接的鸿沟,留洋归来的学生们该如何利用自己所学、跨越这条鸿沟?在他们看来,中国又是否能给予他们创作发展所需要的土壤?

罗可一在英国一年制的研究生学习后发现,对于了解英国文化,这样的时间远远不够。并且,作为一个热爱艺术的人,欧洲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也吸引着他想要更久的留在这里。但是他提出了一个现实的问题,这也是大多数留学生面临的现实:想要留下就需要签证。整个欧洲的经济和就业形势普遍不乐观的情况下,英国签证政策偏向紧缩,所以要留下存在一些现实的困难。罗可一毕业后在一家出版社找到了一份设计师的工作,但是由于签证原因现在不得不先回到中国,再重新申请工作签证。他无奈的感觉到,尽管艺术让世界变得很小,但人们之间还是存在着一些难以跨越的界限。

对于不同教育模式与今后回国就业的对接,同样学习习近平面设计、但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就读的袁逸峰觉得不是问题。去年暑假,他回到中国在北京的一家设计公司实习。实习过程中发现那里的设计师都是国内大学的设计专业毕业,他们大学时的课程多是各个应用软件的绘画技巧。而袁逸峰在美国的专业课则完全不同,上课老师从来不会讲解具体知识技巧问题,而是一学期连续几个持续1到4个星期的作业,需要学生自己去研究如何完成。这种独立研究的教学模式让他有了很强的解决问题和适应能力,工作中需要用到的软件他都会用,并且在实习开始两三天以后就基本全部掌握了日常工作,做起来得心应手。

“虽然现在国内的设计市场比较缺乏规范,但是我相信真正好的东西还是会有人认可的。这个行业还是很有发展前景的,中国稍微差一点,不过也会越来越好的。”袁逸峰说。

庄一从事的音乐剧领域在中国也刚刚起步发展,和伦敦西区音乐剧每天上演、场场爆满的情况不同,中国的音乐剧市场还停留在依赖引进外国经典剧目的阶段,本土原创音乐剧的发展

空间尚不够大,市场认可度也不够高。所以,作为一个有艺术追求的年轻人,庄一说他不希望以个人之力盲目进入混乱的市场。对于如何运作原创优秀剧目,他有很多想法,但也仍在摸索。于是他选择了去剑桥大学攻读欧洲现代史硕士学位,他认为真正的艺术家应该多积累人文背景;另一方面,多一年留在英国的时间也为他在无法得到工作签证的情况下继续在英国积累经验和人脉提供了平台。一边攻读名校一边排戏、创作的生活很累,但是他却说自己过得很充实,因为总有梦想在前方。

李梅里觉得他学习的歌剧表演艺术在中国仍然面临着曲高和寡的问题,因为中国的演出市场相较于欧洲歌剧发源地来说还有很大差距,而他学习的领域又并不是那么容易被普通观众认识、接受,“有朝一日肯定会回国的,不过不是现在。”

很多一起来英国留学的同学都回国或者去了别的城市,每周一聚的“雾都惊蛰”也散了,李梅里说他有点失落。“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嘛,既然选择了出国这条路,孤独也要走下去。好在我还在伦敦,不是有句俗话么,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也就厌倦了生活。”

第五篇:2016年高三 理想主义主题班会

放飞理想,圆我中国梦主题班会

一、主题:理想主义教育

二、目的: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为实现理想而奋斗。

三、活动时间:2016年3月

四、活动地点:高三(3)班

五、班会过程:

1、主持人致开场词:

理想是指一个人对未来的合理的想象和愿望,是一个人的奋斗的目标和人生的价值所在。尤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作为一种人生观、价值观显得特别的重要。面临即将的高考,我们更应该坚定信念,为实现理想而拼搏。

2、学生讲述有关理想的故事:

故事1:著名教育家班杰明曾接到一个青年人的求教电话,并约好了见面的时间和地点。待那个青年人如约而至时,眼前的景象却令他颇感意外,大教育家的房间里竟然乱七八糟,狼藉一片。没等青年人开口,班杰明就招呼道:“你看我这房间,太不整洁了,请你在门外等一分钟,我收拾一下你再进来吧。”说着,他就关上了门。一分钟后,班杰明又打开了房门,并热情地把青年人让进客厅。这时,青年人的眼前展现出另一番景象——房间内的一切已变得井然有序。可是,没等青年人把问题讲出来,班杰明就非常客气地说:“好吧,你可以走了。”青年人一下子愣住了,既尴尬又非常遗憾地说:“可是,我,我还没向您请教呢。”“这些,难道还不够吗?”班杰明一边扫视着自己的房间,一边微笑地说,“你进来已有一分钟了。”“一分钟?一分钟,”青年人若有所思地说,“噢,我懂了,您让我明白了一分钟的时间可以做许多事情,也可以改变许多事情的深刻道理。”向班杰明道谢后,青年人开心地走了。

故事2: 有一种理想叫坚持。最近我看了这样一个故事:开学第一天,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对学生们说:“今天咱们只学一件最简单也最容易做的事儿,每人把胳膊尽量往前甩,然后再尽量往后甩。”说着,苏格拉底示范了一遍:“从今天开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吗?”学生都笑了,这么简单的事,有什么做不到?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问学生:“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学坚持住了?”有90%的同学骄傲地举起了手。又过了一个月,苏格拉底又问,这回坚持下来的学生只剩下八成。一年过后,苏格拉底再一次问大家:“请各位告诉我,最简单的甩手运动,还有哪几位同学坚持住了?”这时,整个教室里只有一个人举起了手,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古希腊另一位大哲学家柏拉图。由此可见,世间最容易的事是坚持,最难的事也是坚持。由此,我想到了同学们,在生活中也许有些不如意,对环境也许有些不适应,但不管怎样,我们都要克服一切困难,排除一切干扰,处变不惊,集中精力,不懈坚持。惟有如此,才能成为真正的强者。

3、同学们陈述各自的理想与目标。

4、学生代表发言,自我肯定与表扬,并表态,激励全班同学积极向上的斗志。

六、结语: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卡莱尔更是激励我们:“天才就是无止境的刻苦勤奋的能力”。同学们,伟大祖国繁荣富强之梦,正是由无数个平凡与不平凡的我们努力拼搏而不断实现的中国梦铸造成的。希望同学们,为理想而努力,为将来而奋斗,为实现中国梦而拼搏。

高三(3)班

放 飞 理 想,圆 我 中 国 梦 主 题 班 会

下载理想主义没什么不好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理想主义没什么不好.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情不好

    教你十一步答好申论 内容提纲: (一)如何审题 (二)如何立意 (三)如何布局 (四)如何说理 (五)如何拟标题 (六)如何开头 (七)如何结尾 (八)如何概述问题 (九)如何概括问题 (十)......

    湖南特色面馆加盟生意不好的 没绝活开面馆硬撑啥?

    湖南特色面馆加盟生意不好的没绝活开面馆硬撑啥? 提到湖南特色面馆加盟的生意,我最近出差,在长沙一条一千米不到的街上看见,开八碗香果面馆,重庆小面馆,担担面,热干面,香辣炒面的......

    工作态度不好检讨书

    工作态度不好检讨书 工作态度不好检讨书 尊敬的部长大人: 为表示我的深刻反省,我做了以下的检讨。 这是一次十分深刻的反省,我对于我自己在宣传时的差劲的表现感到十分惭愧。......

    学习不好检讨书

    学习不好检讨书500字 1、考试成绩不好的检讨书老师、父母:你们好,很遗憾地向你们递交这份考试没考好的检讨书。关于我此次的期中考试我未能取得预期的成绩,我感到深深地自责。......

    脾气不好检讨书

    脾气不好检讨书 1、脾气不好的检讨书 亲爱的女友:对于晚上跟你发怒的事情。我怀着深深愧疚、厚厚懊悔向你表达我的十万分(觉得不够,还可以在加)的歉意。本人年青茹莽、气粗力蛮,......

    心情不好感言

    心情不好感言大全(通用60句)1、你记得关于他的所有事情,就是老记不住他不喜欢你。2、世界上最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悲伤来临,你还要故作姿态,微笑以对。一边,眼泪百折千回;一边,骄傲地......

    态度不好检讨书

    态度不好检讨书 态度不好检讨书1 尊敬的领导:您好!今天是我来到书店的XX天,虽说日子不算很长,但是对于书店的工作也很容易上手,所以现在我也已经完成可以独立的完成自己的工作,尽......

    业绩不好检讨书

    业绩不好检讨书1 尊敬的经理:您好!我是销售部门的一名销售,xxx。关于这次给您上交的这份检讨,并不是针对我所犯下的某一件错误,主要是对我自身问题的一些反省。在不久前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