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职业能力》

时间:2019-05-14 00:01: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职业能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职业能力》》。

第一篇: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

1第一章 教师职业能力及其形成与发展 2第一节 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功能和类型 3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师职业能力的区别: 4中等学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分类

5第二节 教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6加涅的学习理论 7智慧技能的形成 8动作技能的形成

9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八个半 10关注论 11角色认知论 12心境论 13典型行为论

14一般形成和发展过程

15第二章 中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 16第一节 教学能力及其构成 17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的关系 18中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19五种教学能力的关系 20第二节 教学认知能力 21领会课程标准能力 22分析教材能力 23了解学生能力

24第三节 教学设计能力 25陈述教学目标常犯的错误 26陈述教学目标的标准 27教学内容整合能力 28教学策略设计能力

29明确编写教案的基本原则 30第四节 教学实施能力 31课堂调控能力 32实施教案能力 33教学应变能力。

34第五节 教学反思能力

35第六节 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36第三章 中等学校教师德育能力 37第一节 德育能力及其构成 38第二节 了解学生的能力 39第三节 评价学生的能力 40克服认知偏差:

41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学生评价方法 42第四节 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43常用的德育方法: 44说服教育法 45榜样示范法 46情感陶冶法 47实际锻炼法 48品德评价法 49自我教育法

50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51第五节 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52第四章 中等学校教师管理能力 53第一节 学生学习管理能力 54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55学习辅导能力 56课堂集体辅导:

57学生学习与研究小组指导能力

58第二节 学生体育与卫生管理能力 59中学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 60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61第三节 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能力 62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方法 63第四节 班集体管理能力 64第五节 依法从教能力 65知法、懂法

66第五章 中等学校教师科研能力 67第一节 教师科研能力 68教育科研的道德规范

69第二节 选择课题与查阅文献的能力 70课题选择的标准 71文献查阅的作用

72文献查阅的知识、技巧 73文献查阅的原则

74第三节 制定与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 75第四节 掌握研究方法 76观察法 77调查法

78问卷法的应用要求 79实验法 80历史法

81行动研究

三、职业能力功能 82第六章 中等学校教师的信息能力 ①完善个人修养。职业能力修养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83第一节 信息能力含义与类型 部分。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个人修养会促使84第二节 信息获取能力 一个人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业务上取得声望后也会进一85信息检索 步促进其多方面提高修养水平,并在做人方面更加注86手工检索

意。实际生活中,人们倾向于把职业能力与个人修养联87查找文献一般按下列过程进行 系起来,从工作和生活的总体表现来评价职业能力和个88现场信息收集能力

人修养。

89第三节 信息理解与处理能力 ②提高职业威望。职业威望是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的相90第四节 信息传递能力 对地位。总体来看,中小学教师的排位不高,一般位于91教学口语 社会各类职业的中间靠下,其中重要原因是认为中小学92教育口语

教师的职业专业性不强。专业性职业化这就是所说的教93第七章 中等学校教师语言能力

师职业能力。提高教师职业能力对提高教师职业威望至94第一节 教师语言与语言能力的提高 关重要。

95第二节 教师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③增强职业信心。职业能力对教师职业信心的影响是积96第三节 教师的身体语言 极的、正向的,并且随着职业能力的提高职业信心也在97手势语言 不断增强。因此提高职业能力对教师获得职业信心具有98体态语言

重要作用。

99第四节 沉默和暗示

④提高工作效率。影响效率的原因很多,真正与工作效100第八章 中等学校教师人际交往能力

率相关的是职业能力。

101第一节 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与作用 ⑤保证工作质量。质量是学校教育的生命。质量与教师102第二节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能力 职业能力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因果关系。职业能力强意103第三节 教师之间的交往能力 味着工作质量高,反过来,工作质量高也意味着职业能104教师与学校领导的交往能力

力强。

105第四节 教师与其他人的交往能力

4四、中等学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分类

106第九章 中等学校教师的教育机智 1.中等学校教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能力:

107第一节 教育机智的特征与形成条件 ①教学能力;②教育能力;③管理能力;④科研能力。108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 2.中等学校教师一般性职业能力

109第三节 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机智 ①信息能力;②语言能力;③交往能力;④教育机智;110第四节 与学生交往中的教育机智 ⑤角色认知能力;⑥自我提高能力。111第五节 运用教育机智的建议

5第二节 教师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112第十章 中等学校教师角色认知能力

一、心理学对能力形成与发展机制的研究

113第一节 教师角色与教师角色认知能力 心理学把人的一般能力分作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两部114第二节 对教师角色多重性的认知 分。早期有代表性的解释是桑代克、斯金纳的“条件反115第三节 对教师角色冲突的认知

射”理论。

116第四节 社会发展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 6

(一)加涅的学习理论

117第十一章 中等学校教师心理调适能力 加涅按学习结果把能力分为五种:言语信息、智慧技能、118第一节 教师工作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智慧技能和动作技能是加119压力与应激 涅理论中的核心概念。120情绪与情感

7智慧技能的形成

121中等学校教师常见的负性情绪、情感类型 智慧技能是人运用语言、符号、规则、模型解决问题的122教师提高工作中心理调适能力的方法

能力。加涅认为智慧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内、外部123第二节 教师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的条件。内部条件是已习得的智慧技能,外部条件是包124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的负影响

括人和物在内的良好的学习与实践环境。125教师提高人际交往中心理调适能力的建议

8动作技能的形成

126第三节 教师人格自我完善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动作技能是人通过某种特定动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127形成健康人格的原则

如阅读、书写、演讲、绘画、舞蹈、唱歌、体育活动等,128第十二章 中等学校教师自我提高能力 都有特定的动作要求,按照动作要求完成任务的能力就129第一节 教师的学习能力 是动作技能。

130教师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能力 动作技能是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其实践过程131第二节 教师的研究能力

可以概括为:目的--观察--辨别--操作程序的掌握--练132教师怎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习--反馈--熟练

133第三节 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9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134组织文章结构的能力 1.智能结构

135教育教学论文的结构 “多元智能”结构理论的核心是“八个半智能”类型:136分析论证能力

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137第四节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博物只能、自我认知智能和存在138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优化的程序 智能。

139第五节 教师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2.智能的形成

人的智能发展有着自然的阶段性特征:①婴幼儿阶段,智能开端于一种原生性的模仿智能;②幼儿早期阶段,1第一章 教师职业能力及其形成与发展 智能开始表现为对初级符号的掌握;③学龄阶段,智能2第一节 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功能和类型 表现为对系统符号的掌握;四是成熟阶段,智能表现为

一、教师职业能力的概念

对职业技能的掌握。

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

二、教育学对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社会历程研究 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可以分作基本职业能力和高

(一)几种研究 级职业能力。

10关注论

基本职业能力是指通过学习和训练学会某件事,能够顺描述的是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焦虑。职业能利地完成某项教育任务的能力。

力的发展可分为:①关注他人阶段;②关注自己阶段;高级职业能力是指通过长期的实践形成的个性化地、情③关注教学阶段;④关注学生阶段。景化地、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的能力。11角色认知论

3教师专业能力与教师职业能力的区别: 职业能力的发展可分为:①角色感性认知阶段;②角色教师专业能力是在教师职业准备阶段,在师范教育专业自我中心认知阶段;③角色比较认知阶段;④群体角色获得的能力,学术性与系统性是其特点;而“教师职业认知阶段。能力”是教师在实际的职业劳动中获得的实践性能力,12心境论

这种能力中已经包含了职业准备时期获得的专业能力,职业能力的发展可分为:①受挫与平静;②稳定与自信;不过已经实践化,个人经验化了,因此,用“教师职业③保守与低落;④抱怨与退出。能力”这个概念更适合一些。但是,可以肯定教师专业13典型行为论

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之一。职业能力的发展可分为:①准备与模仿;②积极上进;

二、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

③熟练应变;④反思与革新;⑤墨守陈规;⑥退缩与退①实践性;②稳定性;③发展性;④差异性。

出 1

4(二)一般形成和发展过程

教师职业能力一般形成和发展过程是:“理论学习--实地观察--模仿练习--实地实践--总结与反思--革新与创造--反复实践。”

强调三个方面:①强调基础知识和训练;②强调多种水平的实践;③强调自觉和勤奋。

15第二章 中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 16第一节 教学能力及其构成

一、教学能力的含义

(一)教学

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的统一活动。

(二)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完成教学活动的的能力。也可以说,就是教师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工作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17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的关系:二者同是教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的基本能力,是现代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育能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能力,包括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以及具体方法、策略和技巧、思想品德教育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评价学生能力。教学能力是教育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教学活动能力的总和,它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教学的有效性。教学能力是实现教育文化功能的前提条件,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保障;教育能力以教学能力为核心,确保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总目标。

二、中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

中等学校教师必须具有的教学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①教学认知能力主要是指对各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手段等的领会、分析、判断的能力。主要表现为:领会课程标准能力、分析教材能力、了解学生能力。

②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课前对各种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策略、方法、环境等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内容整合能力、教学策略设计能力、编写教案能力。③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方案、解决具体教学问题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课堂调控能力、实施教案能力、教学应变能力。

④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能力,主要包括对教学活动的反思能力、对教师自我心理因素的反思能力。

⑤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是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完成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任务的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预见能力、合作性教学的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综合评价能力。

19五种教学能力的关系:上述五种教学能力,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直接影响教学方案设计质量。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是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能力,也是最能体现教学艺术性的能力。教学反思能力贯穿教学过程始终与其他能力密切相关,而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往往是通过教学反思能力实现的。20第二节 教学认知能力

教学认知能力是最基本的教学能力,其他教学能力都是建立在对教学认知的基础上。

21一、领会课程标准能力

领会课程标准能力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①理解课程性质及课程基本理念;②理解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③掌握内容标准;④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

2二、分析教材能力

分析教材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正确理解教材的特点;⑵深入分析教材内容:①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②分析教材内容的结构;③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2

3三、了解学生能力

了解学生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⑴从这整体上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⑵了解作为独特个体的每个学生:①了解学生个人的一般情况;②了解学生个人的心理状况;③了解学生个体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24第三节 教学设计能力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第一步。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1.分析内容标准;

2.分析学生的情况:⑴分析学生知识的起点;⑵分析学生技能的起点;⑶分析学生的态度。

(二)分析学习背景

学习背景包括教学资源、教学设备、教学设施、社会环境或组织机构等因素。

(三)教学目标的陈述

25陈述教学目标常犯的错误

⑴把目标当做教师教学要求来写;⑵含糊不清,无法琢磨;⑶只列出了教学内容的提要、主题、原则或概念等。26陈述教学目标的标准

⑴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⑵教学目标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测。27

二、教学内容整合能力

教学内容的整合表现在两方面:①教学内容心理化;②肢解、重组教学内容。28

三、教学策略设计能力

教学策略是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措施。其选择与设计的主要依据是:①教学目标;②学生;③教学媒体。

四、编写教案能力 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⑴清楚教案的基本内容;

29⑵明确编写教案的基本原则:①科学性原则;②实用性原则;③针对性原则;④创造性原则;⑤总结性原则。30第四节 教学实施能力

31一、课堂调控能力

课堂调控能力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实施能力。教师在进行课堂调控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①建立课堂教学常规,规范学生行为;②根据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③运用注意规律调控教学;④运用语言艺术调控教学;⑤利用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

32二、实施教案能力

实施教案的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⑴按已设计教学过程开展教学;

⑵按已设计的板书、已选择的方法和媒体进行教学:①板书时机要适当、布局要合理、层次要分明、重点要突出、字迹要清晰;②运用教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③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课前要演示,以便上课能正确、恰当、顺利地操作,达到预期教学效果。⑶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案 3

3三、教学应变能力。

34第五节 教学反思能力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教学反思能力包括自我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和任务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

一、自我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

是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二、任务批向型教学反思能力 是指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媒体等操作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

三、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

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有四种:1内部自我对话方式;2外显自我对话方式;3同事讨论方式;4行动研究方式。35第六节 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中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包括:⑴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⑵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⑶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能力;⑷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能力;⑸合作教学能力。

36第三章 中等学校教师德育能力 37第一节 德育能力及其构成

一、德育能力的含义

(一)德育

德育是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总称,法制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内容也应放到德育中。

(二)德育能力

德育能力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政治、思想、法制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中等学校教师的德育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①了解学生的能力;②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③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④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38第二节 了解学生的能力

了解学生的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心理素质、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以及身体状况等方面的认识和把握能力。

教师了解学生要侧重了解学生的几个方面:⑴现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的总体状况;⑵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状况;⑶了解每个学生德育各方面的发展状况。39第三节 评价学生的能力

正确评价学生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德、智、体、美诸方面进行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按照一定标准,对学生整体素质做出客观评价能力。

一、要力求评价客观公正 40

(一)克服认知偏差: ⑴消除第一印象。第一现象是指教师对学生最初的认识和感受,也称“最初印象”,心理学上称为“首应效应”。⑵克服心理定势。心理定势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时间内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趋势。⑶驱除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人对某人或某事好与不好的知觉印象会扩大到其它方面。⑷力戒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学生近期行为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致使教师改变对学生的原有看法。

(二)做到恰如其分

41二、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学生评价方法

(一)刺激—反应法:⑴系统的刺激:①量表测定法;②自由反应法;③投射调查法。⑵突然的刺激;⑶模拟自然的刺激。

(二)现象—本质法:是直接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学生有个较客观的评价。

(三)效应一本体法:是从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开始,抓住事物变化后产生的效应,由认识事物变化后所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到事物本体。

三、要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

(一)评价内容的激励性;

(二)评价语言的激励性。42第四节 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

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是教师依据相应的教育目的选择适宜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相应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能力。

一、领会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二、明确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目标

三、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常用方法 43常用的德育方法: 4

4(一)说服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一种方法。特点是操作简单、直接。分为两类:⑴语言文字说服;⑵事实说服。说服教育时注意以下几点:⑴教师要懂理;⑵教师要通情;⑶教师要善言。4

5(二)榜样示范法

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优良品质、模范行为去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一种方法。运用榜样示范法要注意以下几点:⑴树立的榜样要有时代感、真实感和可接受感;⑵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榜样人物的精神实质,不要简单模仿;⑶调动学生学习榜样的积极性、主动性。46

(三)情感陶冶法

情感陶冶法是通过教师自觉地创设良好的教育情景及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化和熏陶,从而使他们的道德情感和性格逐渐完善的一种方法。特点是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意识性。包括:⑴人格感化;⑵环境陶冶;⑶艺术熏陶。

进行情感陶冶教育时要注意:⑴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⑵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

(四)实际锻炼法

实际锻炼法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活动,以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一种方法。特点是实践性、行动性。分为以下几种:⑴学习活动的实践;⑵完成具体任务的实践;⑶执行具体制度的实践。

运用实际锻炼法时要注意:⑴要与说服教育等其他方法结合;⑵教师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检查;⑶及时强化。48

(五)品德评价法

品德评价法是教师根据德育目标的要求,对学生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思想品德进行评价,给予肯定或否定的一种方法。有三种方式:⑴奖励;⑵惩罚;⑶操行评定。运用品德评价法要注意:⑴教师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⑵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加评价活动;⑶三种方式都应慎用,不宜过多、过滥。49

(六)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产生积极进取心,为形成良好思想品德而向自己提出任务,进行自觉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方法。特点是强调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经历以下四个阶段:⑴自我认识;⑵自我驱动;⑶自我控制;⑷自我发展

运用自我教育法,教师可从几方面加强指导:⑴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愿望与动机;⑵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习惯;⑶帮助学生掌握自我教育的方法。

教师在运用各种方法时要注意三点:⑴贴近时代,赋予老传统以新内涵;⑵贴近实际,具有针对性;⑶贴近学生,具有亲切感。

四、坚持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以人为本

要做到: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⑵要关注青少年的灵魂雕塑和精神培养,并把它放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首位;⑶要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思路方案,提高教育效果。51第五节 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途径有两方面:⑴了解身边学生的心理表现,注重通过课堂教学、作业审批和师生日常交往进行观察;⑵关注媒体的相关报道及专家学者的相关研究,从中了解最新的相关信息,进而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状况。

二、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症状。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挫折心理、个性心理、考试心理、个性心理等。常见的个性心理缺陷是自卑、嫉妒、虚荣。

三、明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经常倾听学生的心声。

五、掌握一些心理疏导的技术。教师应力求“三到”:一是情到;二是言到;三是眼到。

52第四章 中等学校教师管理能力 53第一节 学生学习管理能力

54一、课堂组织管理能力

(一)组织上课

(二)维持课堂纪律

(三)组织课堂发言和课堂练习:首先要培养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的意识和习惯;其次应该给学生课堂发言制定规则;最后要讲究向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问题的方法。对于课堂练习,教师事先做好练习内容和方法的准备,练习过程中要控制练习进程、掌握练习质量等。

(四)组织课堂分组活动:①确定分组方法,座次安排;②要考虑学生学习要采用的形式,如是否需要安排中心发言者、使用练习材料等;③要督促学生凳参与活动;④要控制进程;⑤要认真总结,提高小组活动质量与效果;⑥要考虑学科特点,避免流于形式。

(五)组织课堂表演、演讲和实验 5

5二、学习辅导能力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辅导一般是指在学生学习新的内容之后,对新的学习内容还不能理解和掌握或需要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老师所做的重复性、补充性或加深性讲解。56

(一)课堂集体辅导:

⑴反馈辅导:是新课程讲授后,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具有共性的问题,有针对性地面向全体学生所做的辅导,它需要老师有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找出问题症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单元辅导:是一个单元的课程结束后,面向全体学生所作的辅导。⑶考试辅导:是阶段性学习结束后,为了迎接学期考试、期末考试、升学考试所做的复习性指导。

⑷自学辅导:是一种特殊的个别教学形式,这种教学或者有专门的自学教材或软件,或者是老师选定某个章节内容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课堂自学完成学习任务。

(二)个别辅导

三、学生学习与研究小组指导能力

大体分两种情况:⑴学生学习小组指导;⑵学生研究小组指导。

四、学习档案管理能力

58第二节 学生体育与卫生管理能力

一、学生体育管理能力

教师要具备以下管理能力:⑴了解体育工作的法规;⑵按照体育合格标准开展工作;⑶组织好“一课”“三操”“两活动”:一课是体育课,三操是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两活动是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活动。要组

织好这些活动⑴要有相应的体育活动知识,以适应指导学生正确活动的需要;⑵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办法,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⑶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以使这些集体性的活动得以正常开展起来;⑷要有规章制度,善于利用制度的力量保证活动的规范性和经常性,并促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良好习惯的养成;⑸要把握好组织学生体育活动的几项原则,这些原则是全面发展原则、增进健康原则、全员参加原则、因人制宜原则。

二、学生卫生与安全管理能力

59中学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监测学生健康状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培养良好卫生习惯;改善学校卫生环境和教学卫生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和治疗。

卫生工作归纳为几个方面:⑴教学卫生;⑵体育卫生;⑶劳动卫生;⑷生活卫生;⑸心理卫生。

60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双面爱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修改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61第三节 学生日常行为管理能力

二、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内容:

就是《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中的内容。

2三、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方法

⑴教师本人熟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并向学生生动的讲解各项规定和要求。⑵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让学生熟练地记住各项规定和要求。⑶训练学生按照规范做事,并养成习惯。⑷平时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时纠正不合规范的行为。⑸培养学生之间相互提醒的习惯,形成以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为荣的风气。⑹经常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情况。⑺认真开展批评、表扬和奖励活动,树立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的学生榜样。

63第四节 班集体管理能力

要管理好一个班级,要有以下能力:⑴建立班级体领导核心;⑵培养良好的班集体;⑶解决学生个别问题;⑷协调校内关系、学生家庭及所在社区的关系;⑸正确处理突发事件。

64第五节 依法从教能力 6

5一、知法、懂法

⑴教育基本法:是国家教育的根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是我国一切教育立法的依据。

⑵教育部门法:是依据教育基本法制定的法律,如义务教育法,学前教育法等。⑶综合教育法:是根据教育基本法针对跨部门的横向问题制定的教育法律,如学校法、教师法、考试法等。⑷单行教育法:是教育部门法中包括的单个具有法律文件条文,如各种法规、条例、章程、规程等。

⑸教育相关法:是与教育工作相关、教师应该有所了解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收养法》、《儿童权力公约》等。

二、依法从教

66第五章 中等学校教师科研能力 67第一节 教师科研能力

一、教育科学研究的含义:是寻求教育现象正确认识的活动,认识的成果构成了教育的各门学科知识。

二、教师科研

教师用科学研究的态度、程序和方法解决自身工作中的问题,以期提高教育质量并提高自身职业能力的活动。具有必要性和特殊性。

⑴必要性:教育工作是需要独立思考的工作,为了避免工作盲目性,减少失误,提高效率和效果、研究工作就显得十分必要。目前提倡教师科研也是强调对教师职业能力提高的作用。

⑵特殊性: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之意,从这个意义上讲,它要遵守通常的研究规范,另一种是把“教师科研”作为一个专有名词来理解,那就有了特殊含义。

教师科研特殊含义包括几方面:①教师以科学工作者的态度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②用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去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③以改进工作效果为目的,将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结合为一体;④强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研究合作;⑤强调教师科研是教师成才之路。

三、教育科学研究历史

四、教育科研的道德规范 科学研究工作要讲究道德规范,如实事求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学风严谨等都是举世公认的科学研究道德规范。内容包括:⑴学生的身心和利益不受损害;⑵尊重学生的权益;⑶尊重学生的名誉权;⑷应该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训练。

69第二节 选择课题与查阅文献的能力 70

二、课题选择的标准

具有创新性是课题选择的根本标准。对于教师科研选题的标准则是看选择的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对失去教师自己的工作有用处,如果有用处,就有价值,否则就另当别论了。所以特别强调校本科研、教师科研、行动研究。

三、课题选择的条件 7

1四、文献查阅的作用

⑴避免重复研究;⑵思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能性;⑶思考课题研究的假设;⑷思考课题研究的方法。7

2五、文献查阅的知识、技巧

(一)具备文献资料检索知识

教师应有一些文献检索方面的知识,如图书馆学、目录学、文献学、档案学等。简单地说①要知道检索途径,即到哪里去找资料;②要懂得资料的类型;③懂得使用检索工具;④知道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

(二)掌握文献资料阅读技巧

教师应该掌握阅读文献的方法和技巧,学会在不同阶段使用浏览、速读和精读几种方式阅读不同价值的文献。一般来说,开始阶段用浏览或速读的方式阅读文献,做到对文献的整体情况有所了解,对具体文献的内容和价值有所了解;第二个阶段就是要求精读必须熟知的文献。合理地利用浏览、速读和精读几种方式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既保证阅读的质量又保证阅读的速度。

(三)养成文献资料积累的好习惯 7

3六、文献查阅的原则

⑴要有“坐冷板凳”精神;⑵要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料;⑶要注意资料的质量;⑷安排足够的时间;⑸要有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

74第三节 制定与实施研究计划的能力

一、制定研究计划

一份研究计划的包括以下内容: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基础、研究方法、资料与设备、时间与阶段、成果形式、鉴定方法、经费预算。

二、实施研究计划

实施研究计划的主要工作是:⑴控制研究工作进程;⑵收集与整理资料;⑶写作论文或报告。75第四节 掌握研究方法 76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通过感官感知对象搜集资料的方法。研究考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身体接触来感知研究对象,得到的资料真实可靠又比较容易,因此是最常用的方法。

(一)观察法的应用要求 ⑴保证对象的自然状态;

⑵做好观察记录:①结构性记录方法:要求事先构造好观察的项目体系、对每一个观察项目作出明确的定义、准备好记录单。②非结构性记录方法。记录方法有日记记录法、佚事记录法、音像记录法等。

(二)观察法的操作:①准备阶段;②实施阶段;③资料处理阶段;④撰写报告或论文。77

二、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搜集资料的方法。调查法具体可分为问卷法和访谈法。78

(一)问卷法的应用要求 ⑴问卷的编制:①问卷的结构;②问题项目的编制要求;③问题答案项目的编制要求。

⑵问卷的回收与整理:①保证回收率;②整理出有效答卷,作归类分析,编制好图表。

(二)问卷法的操作步骤:①确定课题;②编制问卷;③选定样本;④问卷发放与回收;⑤问卷整理;⑥写研究报告。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通过特定的操作设计检验某种设想的实践效果的方法。

(一)实验法的应用要求

⑴首先要确定自变量和因变量,即实验什么、所希望的效果是什么要清楚。

⑵其次要搞清楚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干扰变量及如何控制,即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⑶要仔细界定实验结果的内外效度。⑷找一本教育实验方面的书认真读一读,有了基础知识后再研究自己的实验应该采用何种设计。

(二)实验法的操作

⑴准备阶段:①确定课题;②提出假设;③明确变量及结构;④选择实验设计;⑤准备实验工具。

⑵实施阶段:①确定被试及分组方法;②引入自变量;③控制实验进程;④资料收集;⑤阶段实验总结。⑶资料处理阶段:①整理实验数据;②数据统计分析与制作图表;③校验实验假设;④做出结论和推论;⑤解释结论和推论。

⑷撰写实验报告:组成部分为①问题;②方法;③数据分析;④结论。80

四、历史法

历史法是指对教育的历史文献、历史遗存所做的发现、整理、考订、诠释以及在此基础上对教育发展的状态及趋势所作的阐述方法。

(一)历史法的应用要求

⑴遵循历史研究的原则:①历史客观性原则;②历史整体性原则;③史论结合原则;④批判继承原则。

⑵了解历史资料的种类:①文字资料;②实物资料;③口碑资料。

⑶懂得历史资料的价值:直接史料(原始资料或第一手史料);间接史料(转手资料或、第二手资料、第三手资料)。

⑷慎重使用历史资料。

(二)历史法的操作过程:①确定研究问题;②构造问题假说;③搜集证据资料;④对资料做出考证与整理;⑤检验假说;⑥文章构思与写作。8

1五、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是泛指以实践中的实践者为研究主体,以实践者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为课题,在实践中并为了实践所做的研究工作。

82第六章 中等学校教师的信息能力 83第一节 信息能力含义与类型

一、信息和信息能力

(一)信息

信息就是用语言、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声音、情景、表情、状态等方式传递的内容。信息是对客观世界中各种事物变化和特征的反应;是客观事物之间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表征;是客观事物经过感知或认识后的再现。

(二)信息的分类

⑴内部信息:存在或活动于学习者个体内部的信息。⑵外部信息:是指环境作用与学习者感官的信息。又分为自然信息和人工信息。

按其对人们的意义可分为:①有用信息;②干扰信息;③冗余信息。

教师需获取的信息分三大类:⑴关于学生各方面的信息:①学生个人信息情况;②班级整体状况方面的信息;⑵学科专业信息;⑶教育专业方面的信息。

(三)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就是对信息的获取、理解、分析、加工、处理、传递、运用能力。信息能力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二、中等学校教师应具有的信息能力

中等学校教师的信息能力应侧重以下几个方面: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递能力。84第二节 信息获取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是指教师在信息资源中及时快速准确收集到有用信息的能力。

一、信息资源的游览与查找能力: ⑴利用信息资源能力 ⑵信息检索能力

85信息检索是指从众多的信息集合中找出所需要的信息全过程。包括两个方面:①将信息按一定方式组织存储起来;②根据用户的需要找出有关信息。

信息检索系统是根据一定目的按照一定的规则对信息进行整理、组织、存储,以供用户检索的系统。可分为两种:手工检索系统和计算机检索系统。①手工检索

86手工检索是以手工方式,利用印刷型检索工具来检索信息资料的一种检索手段。手工检索的工具主要有目录类、索引类、检索性文摘类三部分组成。

②计算机检索,是利用计算机检索系统,从存储在计算机里的大量数据中检索出所需要信息的一种检索手段。计算机检索包括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和互联网信息检索。

⑶围绕课题查找资料案例。

87查找文献一般按下列过程进行:①提出问题;②选择检索工具;③确定检索途径;④确定检索方法;⑤按线索查找;⑥索取文献;⑦阅读文献。

二、现场信息收集能力

表现在:⑴判断信息需求及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能力;⑵观察学生和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89第三节 信息理解与处理能力

一、信息的理解能力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⑴识别教材信息的含义;⑵读懂学生方面信息的能力;⑶评价判断信息的能力。

二、信息处理能力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⑴信息分类能力;⑵信息统计与分析能力;⑶信息重组能力;⑷信息编辑加工能力;⑸信息存取能力。

90第四节 信息传递能力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利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91教学口语是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完成教学任务的用语。教学口语一般包括导入语、讲授语、提问语和总结语。

92教育口语是指教师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规范的谈话,它是教师的日常工作用语。基本要求是必须具有明显的教育指向性,要有可接受性、多样性和灵活性。可分为劝导语、激励语、表扬语、批评语。

⑵利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①板书传递信息的能力;②撰写评语传递信息的能力。⑶利用形体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⑷利用教学媒体传递信息的能力:①一类是传统教学媒体,包括教科书、标本、模型、图表、挂图等;②另一类是现在教学媒体,包括幻灯机、投影仪、电影、电视、电子计算机等。

93第七章 中等学校教师语言能力

94第一节 教师语言与语言能力的提高

一、教师语言

(一)教师语言的特征:①科学性;②规范性;③教育性;④启发性;⑤激励性;⑥审美性。

(二)教师语言的功能 ⑴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撑握:

①教师语言的清晰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②教师语言的准确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③教师语言的动听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⑵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 ①影响学生表达能力的发展;②影响学生审美达能力的发展;③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⑶影响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二、教师语言能力的提高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⑴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⑵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95第二节 教师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

一、书面语言

书面语言指教师书写出来的语言,即用书写形式表达的语言,如板书、作业评语等。

⑴书面语言的作用:①准确与简约地表达教学内容;②影响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⑵运用书面语言的要求:①注意遣词、造句和修辞;②注意字迹正确、规范;③注意板书设计;④注意评语设计。

评语有五种类型:①肯定型评语;②欣赏型评语;③指导型评语;④征询意见型评语;⑤交流型评语。

二、口头语言

⑴口头语言的作用:①诠释书面语言;②灵活把握课堂;③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⑵运用口头语言的要求:①注意准确规范;②注意通俗易懂;③注意浅析简明;④注意逻辑性和针对性;⑤注意语调、语速与节奏。

96第三节 教师的身体语言

身体语言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运用手势、姿态和表情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语言形式。

一、身体语言的作用:

⑴可以帮助组织教学;⑵可以增进师生感情;⑶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⑷可以突出教学重点;⑸可以调控教学进程。

二、身体语言的种类

教师的身体语言包括手势语言、体态语言和表情语言三种。

⑴手势语言

97手势语言是指教师用手做各种姿势来表达意思。主要包括情感手势、指示手势和形象手势。

运用手势语言时应注意:①手势应适量、适度、适时②手势应自然、得体、大方。⑵体态语言

98体态语言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来传递信息、表达情感、表明态度的非语言的特定身体姿势。运用体态语

言时应注意:①举止要恰当;②与学生交往的距离要适宜。

⑶表情语言

运用表情语言时应注意:①目光;②表情。99第四节 沉默和暗示

一、沉默

教师的沉默是指教师对学生的行为表现以不发表看法应对之。

沉默的作用:①具有信号功能;②具有评价功能;③具有教育功能;④具有遏制功能。

二、暗示

暗示是影响人的心理的一种特殊形式。通过言语和非言语(表情、手势、动作、环境)手段达到,是接受暗示者对暗示内容的知觉和接纳。

课堂上教师对学生暗示的基本原理是:广泛利用环境的暗示信息,充分利用人的可暗示性,使理智与感情统一,有意识功能与无意识功能统一,尤其是调动和发掘大脑无意识领域的潜能,使学生在愉快气氛中不知不觉地接受信息。

运用暗示的具体做法:

①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尽可能彻底地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帮助学生确立自信;

②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进行;

③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性格及他们表现做出相应的反应,要使用鼓励的话语和表情,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给他们学习信心。

100第八章 中等学校教师人际交往能力

101第一节 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与作用

一、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含义

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教师与他人在思想、行动上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和反思能力。

二、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

(1)对教育工作的作用。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对教师的教育工作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在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中,教师的交往方式和策略对学生的成长起关键作用。如方式和策略使用不当,容易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学生对学业、对人、对事的看法。因此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教师教育的成败。

(2)对教师自身发展的作用。人际交往能力是帮助教师适应社会的重要武器,对教师自身发展起重要作用。人际交往能力强或弱,决定他的人际关系是和谐还是紧张。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更好地促进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教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原则

(一)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保持良好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四)养成良好的谈话习惯:①运用礼貌语言;②善于倾听;③把握谈话主题;④把握谈话机会。102第二节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学生交往能力的结构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能力包括:①交往认知能力;②移情能力;③语言表达能力;④协调能力。

二、提高教师与学生交往能力的基本原则

(一)关注

⑴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⑵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二)尊重

(三)信任

⑴要相信学生具备独立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为他们提供发挥创造力的空间;⑵要相信学生具有处理好各种关系的能力。

103第三节 教师之间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交往能力

教师的正式群体是指经过上级批准成立或社会认可成为社会或学校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具体单位,如教学单位、科研单位。

教师的非正式群体是指在学校中,由于教师工作、生活的时空条件,教师的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接近而自发形成的群体。

(一)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交往能力的结构

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的交往能力包括:①相互理解能力;②相互学习能力;③相互支持能力;④相互合作能力。

(二)提高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交往能力的原则 ⑴尊重;⑵竞争与合作。

4二、教师与学校领导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能力的结构 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时,要具备: ⑴角色自我意识能力; ⑵让领导了解自己的能力;

⑶取得领导信任的能力:①高尚的道德品质;②良好的沟通能力;③出色的工作能力。⑷取得领导支持的能力。

(二)提高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能力的原则

⑴服从领导分配;⑵支持领导的工作;⑶加强相互的沟通;⑷建立合作关系;⑸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三、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交往能力的结构:⑴相互沟通能力;⑵相互理解能力。

(二)提高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交往能力的原则:⑴尊重;⑵支持。

105第四节 教师与其他人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能力

提高教师与家长的交往能力的原则:⑴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⑵与家长及时、经常沟通;⑶与家长协商教育学生的方法。

二、教师与社区的交往能力

教师提高与社区的交往能力的原则:⑴真诚沟通;⑵平等待人;⑶虚心听取意见。

三、教师与校外同行的交往能力

(一)教师与校外同行的交往能力的结构:⑴学习能力;⑵沟通能力;⑶反思能力。

(二)提高教师与校外同行交往能力的原则:⑴谦虚谨慎、虚怀若谷;⑵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四、教师的社会交友能力

要遵循的原则:⑴放松自己的心态;⑵找到交往的共同点;⑶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⑷保持自己的本色;⑸探寻交往的规律。

106第九章 中等学校教师的教育机智 107第一节 教育机智的特征与形成条件

一、教育机智的含义

教育机智是指老师面对特定的学生行为或特定的事件,通过敏锐地观察,准确地把握行为和事件的实质,果断迅速地做出决策并付诸实施的能力。

教育机智的基本因素是观察、理解、决策与实施。观察是基础,理解是保障,决策与实施是外在表现。

二、教育机智的特征

教育机智的基本特征:⑴老师所处理的事件具有偶发性;⑵老师表现的行为具有果断性;⑶老师使用的方法具有得当性。

三、教育机智形成的条件 ⑴有强烈的责任感;⑵要了解学生,⑶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⑷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108第二节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是建立在老师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是老师基于长期对学生情绪和行为变化的密切观察而形成的一种综合心理能力,是一种独创性的艺术,也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技术。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表现在四个方面:⑴处理教学疑难问题;⑵处理课堂偶发事件;⑶处理非主体突发事件;⑷处理自身失误。

109第三节 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机智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机智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时表现出的机智,是教师根据学生接受教育的不同潜质及社会对学生的不同影响,在与学生的交往中,随机性,情境性,巧妙地对学生施加道德影响能力。道德教育中教育机智表现:①提示;②发挥;③渗透;④替换;⑤评价。

110第四节 与学生交往中的教育机智 与学生交往中的教育机智:就是老师在与学生日常交流和沟通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灵活有效地处理交往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分为教师在课堂上与学生交往的机智和在课外与学生交往的机智。

一、随机调整课堂上与学生交往的机智

二、随机调整在课外与学生交往的机智

可以分为:⑴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机智;⑵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的机智;⑶帮助学生改正缺点的机智。111第五节 运用教育机智的建议

⑴尊重学生;⑵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⑶情绪要稳定;⑷态度要诚恳;⑸语言要含蓄;⑹行动要沉着;⑺方法要恰当;⑻要避免刻意;⑼要避免说教;⑽要适可而止。

112第十章 中等学校教师角色认知能力 113第一节 教师角色与教师角色认知能力

一、教师角色

教师角色是社会对从事教师职业的人的行为所赋予的期望或规范要求,反映了社会对教师责任的期待。

二、教师角色认知能力

教师角色认知能力是指教师在意识水平上对其所应表现的行为和应承担的社会责任表现出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114第二节 对教师角色多重性的认知

教师角色具有多重性:①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②学生灵魂的塑造者;③心理健康的维护者;④专业人员和教育家;⑤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⑥课程的开发者;⑦人际关系的协调者;⑧学生学业的评价者。115第三节 对教师角色冲突的认知

教师角色冲突:由于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多了,因此在一定条件下教师的角色之间将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这种因不相容的期望导致的心理矛盾和行为就是角色冲突。角色冲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角色内冲突和角色外冲突。造成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⑴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不同的期望所至;⑵社会及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期望;⑶角色转换意识不明确。可以采取选择、回避或妥协方式来解决。

116第四节 社会发展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 社会发展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⑴社会变迁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有影响;⑵教学理论更新对教师角色认知有影响;⑶教学环境变化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有影响。

117第十一章 中等学校教师心理调适能力 118第一节 教师工作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调适能力是指根据形势和环境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和行为,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自信心强,意志坚定,能正确对待和处理顺境与逆境、成功与失败的心理适应能力。

中等学校教师的心理调适能力:主要是指教师工作和生活中的自我心理状态调节能力,包括教师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排除心理障碍,控制消极情绪、保持积极心态、与人和睦相处等。

一、压力与应激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19

(一)压力与应激

压力:是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的紧张、焦虑感,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生理--心理反应。应激:负性事件所引起的心理感受称之为尽量压力或挫折感受,这种心理压力或挫折感受引起的心理--生理反应叫应激。

(二)压力与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二、教师职业压力与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形成中等学校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⑴繁重的任务和多重角色使教师了承受巨大压力;⑵期望和责任感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⑶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难度加重了教师心理负担;⑷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给教师带来了危机感。另外,形成中等学校教师工作压力的因素还有学生不良的行为、人际关系、专业发展前景等。

三、教师情绪与情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120

(一)情绪与情感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主观需要而产生的心理体验,是伴随特定生理反应与外部表现的一种心理过程。

负性情绪与情感:包含两层不同的含义。第一指不愉快甚至痛苦的情绪、情感体验;第二指对行动想抑制或阻碍作用的情绪、情感。两者又不完全统一,如焦虑让人感到不安,但既可能唤醒行为,也可能抑制行为。人们经常体验到的负性情绪、情感主要有:抑郁、焦虑、耻辱、嫉妒、内疚、愤怒等。

21(二)中等学校教师常见的负性情绪、情感类型 ⑴强迫:是指以不能为主观意志所克制而反复出现的观念、意向和行为为临床特征的一组心理障碍。

⑵焦虑:是指一种内心紧张不安,预感到似乎将要发生某种不利情况而又难以应付的不愉快情绪。焦虑的起因是心理冲突。

⑶抑郁:通常是一种情绪障碍,一种以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额综合症。⑷恐怖:是指接触到特定事物或处境时具有的强烈的恐怖情绪。可分为广场恐怖、社交恐怖和特殊恐怖。12

2四、教师提高工作中心理调适能力的方法

调适方法有:⑴森田疗法。核心和原则:①顺其自然;②积极行动。⑵情绪宣泄法。最佳宣泄法是倾诉。还有运动和大喊大叫。⑶认知疗法;⑷淡化与转移。

123第二节 教师营造和谐人际关系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12

4一、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的负影响

⑴生理功能紊乱;⑵心理功能下降;⑶负性情感增加;⑷迁怒于人。

5三、教师提高人际交往中心理调适能力的建议 ⑴与人为善;⑵学会说“不”;⑶调整期望值;⑷保持轻松愉快;⑸放松与幽默;⑹暂时回避;⑺倾诉与求助;⑻保持年轻活力;⑼忘却与转移。

126第三节 教师人格自我完善中的心理调适能力

一、人格理论

(一)人格的含义 人格是每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独特风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

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⑴和谐的人际关系;⑵宁静的心境;⑶有效地发挥个人潜能。

常见的教师人格障碍类型:①自恋型人格;②偏执型人格;③回避型人格。

127

三、形成健康人格的原则

⑴形成良好性格:①自律;②自尊;③自信;④认真负责;⑤自我克制。

⑵完善健全的人格:①悦纳自己、他人和新事物;②有自己的行事原则;③理智地做人;④富有同情心。128第十二章 中等学校教师自我提高能力 129第一节 教师的学习能力

教师自我提高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思想、业务、人格等方面不断趋于发展和完善的能力,是教师实现自身潜能和自身价值的基础性能力。

教师的学习能力是指教师为适应自我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不断吸取有关知识和信息的能力。

130教师如何构建自己的学习能力:⑴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⑵增强学习意识;⑶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131第二节 教师的研究能力

教师的研究能力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对教育活动所进行的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实践经验总结的能力。132教师怎样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⑴要提高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选题遵循的原则:①实践性原则;②创新性原则;③可行性原则。⑵要提高整理收集资料的能力。⑶要提高教育实验研究的能力。

133第三节 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

一、确定文章主题的能力 13

4二、组织文章结构的能力

135教育教学论文的结构一般分为绪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组织文章结构的能力主要体现在本论部分。本论的组织结构分三种形式:横式结构、竖式结构、综合结构。

136

三、分析论证能力

⑴立论要客观;⑵论据要具体、真实、充分;⑶要加强文章的论述和分析能力

137第四节 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指教师在现行教育传统的基础上,更新教育观念、革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的能力和举措。教学创新能力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⑴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⑵更新教材的能力;⑶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⑴教师要冲破习惯性思维,避开思维定势,善于从侧向或逆向思考问题;⑵要敢于和善于质疑;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

138巴班斯基对教学过程优化的程序:①明确教学的任务和培养目标;②合理安排教学内容;③教学方法灵活多样;④考虑学生的具体特点;⑤确保课堂学习的秩序;⑥要因材施教,具体学生具体对待;⑦防止学生负担过重。

139第五节 教师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教师在工作中主要的合作关系有:与学生的合作、与同事的合作及与学生家长的合作等。

一、与学生的合作

⑴教师必须热爱关心学生。热爱和关心是对学生最好的感情投资,只有对学生一心一意的爱,才能换来学生对老师的热爱和信任。

⑵老师要理解尊重学生,发扬民主。

⑶教师要坚持原则,纪律严明,要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方。

二、与同事之间的合作

⑴团结协作、相互扶持;⑵相互尊重、以诚待人;⑶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三、与学生家长的合作

⑴及时与家长沟通;⑵理解与尊重家长;⑶净化与家长的合作关系。

第二篇: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职业能力》简答题

第一章

专业与职业能力区别? 答:其一:有人建议使用教师专业能力概念,而不用教师职业能力概念。两者是有区别的,教师专业能力是在教师职业准备阶段,在师范教育(教师教育)专业获得的能力,学术性、系统性是其特点;而“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在实际的职业劳动中获得的实践性能力,这种能力中已经包含了职业准备时期获得的专业能力,因此,用“教师职业能力”这个概念更适合一些。可以肯定教师专业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之一。其二:教育部的文件使用的教师“教育.教学素质与能力”这样的提法,这种提法含义既窄且含混,也难说是一个概念,相比较,“教师职业能力”更有涵盖性。

教师职业能力特征? 答:

(一)实践性

(二)稳定性

(三)发展性

(四)差异性。

职业能力功能? 答:

(一)完善个人修养

(二)提高职业威望

(三)增强职业信心

(四)提高工作效率

(五)保证工作质量。

中等学校教师职业能力分类?

答:1 中等学校教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能力(1)教学能力。(2)教育能力。(3)管理能力。(4)科研能力。2 中等学校教师一般性职业能力(1)信息能力(2)语言能力(3)交际能力(4)角色认知能力(5)心理调适能力(6)自我提高能力。

加涅按学习结果把能力分为五种? 答: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

八个半智能? 答:语文能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体育能力,美术能力,社会能力,自然知识能力,哲学能力和自我认知智能。

人的智能发展有着自然的阶段特征?

答:1 婴幼儿阶段,智能开端于一种原生性的模仿智力。2幼儿早期阶段,智能开始表现为对初级符号的掌握。3学龄阶段,智能表现为对系统符号的掌握。4成熟阶段,智能表现为对职业技能的掌握。

关注论职业能力发展过程?

答:1关注他人阶段2关注自己阶段3关注教学阶段4关注学生阶段。角色认知论? 答:1角色感性认知阶段2角色自我中心认知阶段3角色比较认知阶段4群体角色认知阶段。

教师职业能力的成长与发展历程?

答:挫与平静2稳定与自信3保守与低落4抱怨与退出。

心境论对理解教师职业能力的成长与发展历程有直接的意义?

答:准备与模仿,积极上进,熟练应变,反思与革新,墨守成规,退缩与退出。

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概括为?

答:理论学习—实地观察—模仿练习—实地实践—总结与反思—革新与创造—反复实践。

教师职业能力的形成过程和环节问题,对这个概括?

答:一强调基础知识和训练 二强调多种水平的实践 三 强调自觉和勤奋。

第二章

教学能力包括?

答: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能力和教育能力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答:1教育能力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的能力。2教学能力是教育能力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施教学活动能力的总和,它直接关系到学科知识教学的有效性。3教学能力是实现教育文化功能的前提条件,为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保障;教育能力为教学能力为核心。

中等学校教师必须具有的教学能力可以归结为以下五种?

答: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反思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实施能力包括? 答:课堂调控能力,实施教案能力,教学应变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包括? 答:创新教学设计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教学预见能力,合作性教学的能力,综合管理能力,综合评价能力。

五种教学能力之间的关系?

答:彼此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教学认知能力是基础,它直接影响到教学方案设计的质量。教学设计能力,实施能力是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教学反思能力分别与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密切相关,而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与组织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往往是通过教学反思能力实现的。教学认知能力包括? 答:领会课程标准能力,分析教材能力,了解学生能力。

领会课程标准能力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答:

(一)理解课程性质及课程基本理念

(二)理解课程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三)掌握内容标准

(四)依据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改革的实践。

分析教材的能力可包括几个方面? 答:

(一)正确理解教材的特点

(二)深入分析教材内容。

教材内容的分析可包括几方面? 答:1,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分析教材内容的结构,3分析教材的重点难点。

了解学生的能力包括? 答:

(一)从整体上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二)了解作为独特个体的每个学生

了解作为独特个体的每个学生? 答:解学生个人的一般情况;2了解学生个人的心理状况;3了解学生个体德、智、体各方面的发展情况。

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答:观察力,记忆力,想像力和思维力的发展规律。

教学设计能力包括? 答: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内容整合能力,教学策略设计能力,编写教案能力。

教学目标的确定依据? 答:分析内容标准;分析学生的情况;

分析学生的情况有以下几方面? 答:分析学生知识的起点;分析学生技能的起点;分析学生的态度;

陈述教学目标常犯的错误?

答:把目标当作教师教学要求来写;含糊不清无法琢磨;只列出了教学内容的提要、主题、原则可概念等;

陈述教学目标的标准? 答:教学目标陈述的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测。

教学内容的整合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答:教学内容心理化;肢解、重组教学内容; 教学策略主要依据? 答:教学目标;学生;教学媒体;

教师教案的编写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答:清楚教案的基本内容;明确编写教案的基本原则;

编写教案要遵循如下原则? 答: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总结性原则; 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 答:课堂调控能力;实施教案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是教师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教育机智。课堂调控时要考虑以下几方面?

答:建立课堂教学常规,规范学生行为;根据学生特点,及时调整教学;运用注意规律调控教学;运用语言世术调控教学;利用教学反馈信息调控教学;

教师必须具有实施教案的能力,应做到几方面? 答:按已设计教学过程开展教学;按已设计的板书、已选择的方法和媒体进行教学;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案;

板书运用时要注意几点? 答:板书时机要适当、布局要合理、层次要分明、重点要突出、字迹要清晰;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使用现代教学媒体,课前要演示,以便课上能正确、恰当、顺利的操作,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教师反思能力包括? 答:自我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和任务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

教师教学反思方式主要是以下四种?

答:内部自我对话方式;外显自我对话方式;同事讨论方式;行动研究方式; 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主要包括?

答:创新教学设计能力、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泉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能力、合作教学能力。

第三章

德育能力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 答:全面了解学生的能力、正确评价学生的能力、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德育应侧重了解学生以下几方面? 答:现代中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的总体状况;现代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发展状况;了解每个学生德育各方面的发展状况;

作为中学教师来说,要特别关注学生以下几方面情况?

答:世界观、人性观、价值观、公德意识、法纪意识、集体意识、责任意识、劳动意识、创造意识、效率意识、环境意识、民生法制观念、道德及法律的行为规范等。

评价学生能力要做到以下两个方面? 答:要力求评价客观公正;要掌握并灵活运用各种学生评价方法;要强化评价的激励功能。

克服认知偏差包括几个方面?

答:消除第一印象;克服心理定势;驱除晕轮效应;力戒近因效应;

评价人的心理品质的基本途径?

答:刺激反应法;现象本质法;效应本体法; 系统的刺激其中常用的几

种?

答:量表测定法;自由反应法;投射调查法; 刺激反应法分为三类? 答:系统的刺激;突然的刺激;模拟自然的刺激; 掌握思想道德教育的常用方法?

答: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情感陶冶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自我教育法;

说服教育法的方式可分为两类?

答:语言文字说服;事实说服;

教师在进行说服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答:教师要懂理;教师要通情;教师要善言; 教师在运用榜样示范进行事实教育时,应注意几个方面?

答:树立的榜样要有时代感、真实感和可接受性;引导学生深记得理解榜样人物的精神实质,不要简单模仿;调动学生学习榜样的积极性、主动性; 情感陶冶法的特点? 答: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意识性。情感陶冶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答: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艺术活动;

实际锻炼的方式可分为几种?

答:学习活动的实践;完成具体任务的实践;执行制度的实践;

教师在运用实际锻炼法时应注意?

答:要与说服教育等其他方法结合;教师要严格要求及时督促检查;及时强化;

品德评价法包括?

答:奖励;惩罚;操行评定;

教师在运用操行评定时要注意几点?

答:教师的评价要公正合理实事求是;发扬民主,让学生积极参与评价活动;三种方式都应慎用,不宜过多过滥。

自我教育的四个阶段? 答:自我认识、自我驱动、自我控制、自我发展。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能力?

答:善于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熟悉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症状;明确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经常倾听学生的心声;掌握一些心理疏导的技术;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异常症状?

答:自卑;嫉妒;虚荣; 产生嫉妒的原因?

答:一是缺乏自信二是心胸狭隘。

第四章

教学管理能力包括? 答: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学习辅导能力;学生学习与研究小组指导能力;学习档案管理能力;

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包括? 答:组织上课;维持课堂纪律;组织课堂发言和课堂练习;组织课堂分组活动;组织课堂表演、演讲和实验;

组织课堂发言和课堂练习应注意?

答;首先要培养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的意识和习惯;其次应该给学生课堂发言制定规则;最后教师要讲究向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问题的方法;

课堂集体辅导分为几种情况? 答:反馈辅导;单元辅导;考试辅导;自学辅导; 学习档案管理能力包括? 答:学生家庭情况、学生平时成绩、历次考试成绩、学生作业、学生作品、品德鉴定、身体检查记录等。其中与学生学习有关的资料,就是学生的学习档案。学生体育管理能力包括? 答:了解体育工作的法规;按照体育合格标准开展工作;组织好“一课”、“三操”、“两活动”。

“一课”、“三操”、“两活动”分别是什么? 答:“一课”是体育课,“三操”是早操、课间操和眼保健操,“两活动”是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活动。卫生工作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答:教学卫生;体育卫生;劳动卫生;生活卫生;心理卫生; “五要”、“六不”分别是? 答:要定时作息、要睡前刷牙、要勤洗澡换衣裳服、要勤剪指甲、要勤理发;不喝生水、不吃不洁食物、不吸烟、不同用毛巾与水杯、不乱扔杂物、不随地吐痰;

心理健康教育的总目标? 答: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教师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能力?

答:

1、教师本人熟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并向学生生

动的讲解各项规定和要求;

2、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让学生熟练地记住各项规定和要求;

3、训练学生按照规范做事,并养成习惯;

4、平时留心观察学生的行为,及时纠正不合规范的行为。

5、培养学生之间相互提醒的习惯,形成以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为荣的风气。

6、经常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在校外的情况;

7、认真开展批评、表扬和奖励活动,树立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的学生榜样。

班集体管理能力包括? 答:建立班集体领导核心;培养良好的班集体;解决学生个别问题;协调校内关系、学生家庭及所在社区的关系;正确处理突发事件;

培养良好的班风应做到? 答:首要的是要求学生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小学生守则》规范自己行为,身体力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是良好班风的根本保证;其次要团结班级每一名学生,使学生都能感受到集体的安全温馨;再次是培养集体上进心,力争做好每一件事,逐步树立班级威望;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使学生人人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维护集体荣誉。依法从教能力包括? 答:知法懂法;依法从教; 教育法体系分为若干层次?

答:教育基本法;教育部门法;综合教育法;单行教育法;教育相关法;

第五章

科学知识的特征要强调以下几点?

答:经验性;可验证性;解决性;预测性; 教师科研强调?

答:必要性;特殊性; 教师科研特殊含义包括? 答:教师以科学工作者的态度对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用科学研究的程序、方法支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以改进工作效果为目的,将教育工作与科研工作结合为一体;强调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研究合作;强调教师科研是教师成才之路;

教育科研道德规范的内容?

答:第一学生的身心和利益不受损害;第二尊重学生的权益;第三尊重学生的名誉权;第四应该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训练; 教师科研选题的根本标准?

答:看选择的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对推动教师自己的工作有用处,如果有用处,就有价值,否则就另当别论了。

课题选择的条件?

答:从主观方面讲,这种能力要求对教育实践和理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有深记得的理解;对当前科学研究前沿问题有深记得的认识;对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发展的未来趋势有敏锐的洞察能力。从客观方面讲,有意义的有价值的课题有些是“现成的”。文献查阅的作用?

答:避免重复研究;思考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能性;思考课题研究的假设;思考课题研究的方法;文献查阅的知识、技巧;文献查阅的原则;

文献检索应具备哪些知识?

答:要知道检索途径;要懂得资料的类型;懂得使用检索工具;知道文献资料的检索方法; 文献查阅的原则?

答:要有“坐冷板凳”精神;要尽可能多的占有资料;要注意资料的质量;安排足够的时间;要有一定的文献检索能力; 研究计划大体包括几项内容? 答:课题名称;研究目的;研究基础;研究方法;资料与设备;时间与阶段;成果形式;鉴定方法;经费预算;

实施研究计划主要工作是什么?

答:控制研究工作进程、收集与整理资料、写作论文或报告;

研究报告的结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答:题目页;摘要页(中英文);引言;方法;结果;讨论;注释;参考文献;附录;

观察法应注意? 答:保证对象的自然状态;做好观察记录;

记录的方法可分两类? 答:结构性记录方法;非结构性记录方法; 观察的操作阶段? 答: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资料处理阶段;撰写报告或论文; 问卷法的应用要求? 答:问卷的编制;问卷的回收与整理;

编制合格的问卷要做到以下几点?

答:问卷的结构;问题项目的编制要求;问题答案项目的编制要求;

问卷法操作的具体步骤? 答:确定课题;编制问卷;选定样本;问卷发放与回收;问卷整理;写研究报告;

实验法的应用要求? 答:首先要定义自变量和因变量,即实验什么,所希望的效果是什么要清楚;其次要搞清楚有哪些应该注意的干扰变量及如何控制即要选择合适的实验设计;要仔细界定实验结果的内外效度;做好上述工作的前提是找一本教育实验方法的书认真读一读,有了基本知识后,再研究自己的实验应该采用何种设计。实验法的操作? 答:准备阶段;实施阶段;资料处理阶段;撰写实验报告;

历史法的应用要求? 答:遵循历史研究的原则;了解历史资料种类;懂得历史资料的价值;慎重使用历史资料;

遵循历史研究的原则? 答:历史客观性原则。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历史事实;历史整体性原则;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全面考察历史现象;史论结合原则。论自史出,立论要有根据;批郑继承原则。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要用批判的观点对待历史现象。

了解历史资料的种类?

答: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碑资料;

历史法的操作过程? 答:确定研究问题;构造问题假说;搜集证据资料;对资料做出考证与整理;检验假说;文章构思与写作。

第六章

中等学校教师的信息能力应侧重以下几方面? 答:信息获取能力;信息理解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信息传递能力;

信息获取能力包括如下方面?

答:信息资源的浏览与查找能力;现场信息收集能力;

信息资源浏览与查找能力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答:利用信息资源能力;信息检索能力;

教师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包括?

答:自然信息资源和人工信息资源

检索系统包括?

答:手工检索系统;计算机检索系统。

国内手工检索工具书包括:

答:目录类;索引类;检索性文摘;

计算机检索包括?

答: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和互联网信息检索;

查找文献一般应该按照下列过程进行?

答:提出问题;选择检索工具;确定检索途径;确定检索方法;按线索查找;索取文献;阅读文献; 教师的现场信息收集能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答:判断信息需求及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能力;观察学生和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的能力;

信息理解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答:识别教材信息的含义;读懂学生方面信息的能力;评价判断信息的能力; 中学教师的信息处理能力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答:信息分类能力;信息统计与分析能力;信息重组能力;信息编辑加工能力;信息存取能力; 信息传递具体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答:利用口头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利用书面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利用形体语言传递信息的能力;利用教学媒体传递信息的能力;

书面语传递信息能力主要包括? 答:板书传递信息的能力;撰写评语传递信息的能力;

板书设计一般要遵循以下步骤?

答:一是明要求,使书之有用;二是抓重点,使书之有据;三是选词语,使书之有度;四是定形式,使书之有格;五是分层次,使书之有序;六是留余地,使书之有节。

教师的体态语言应包括两大方面?

答:一方面是指那些动态的有形的体态语言;另一方面,教师的体态语言还应包括那些静态的、无形的体态语言;

教学媒体一般可分为? 答:一类是传统教学媒体,又叫普通教学媒体;另一类是现代教学媒体,又叫电子技术媒体; 第七章

教师语言的特征?

答:科学性;规范性;教育性;启发性;激励性;审美性;

语言的规范包括?

答:第一,教师必须用普通话授课;第二,体现在教师语言的遗词造句上。教师语言的功能?

答: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影响学生能力的发展;影响学生积极情感的形成;

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教师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语言表达的准确度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语言表达的动听度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师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答: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教学语言可分为几种类型?

答:书面语言、口头语言(有声语言)、身体语言。书面语言的内容?

答:准确与简约地表达教学内容;影响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

运用书面语言的要求有几点?

答:注意遣词、造句和修辞;注意字迹正确、规范;注意板书设计;注意评语设计;

教师的评语主要包括以下五种类型?

答:肯定型评语;反常型评语;指导型评语;征询意见型评语;交流型评语; 口头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答:诠释书面语言;灵活把握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

对教师口头语言的要求? 答:注意准确规范;注意通俗易懂;注意清晰简明;注意逻辑性和针对性;注意语调、语速与节奏; 身体语言的作用?

答:可以帮助组织教学;可以增进师生感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可以突出教学重点;可以调控教学进程;

身体语言主要包括? 一方面是指那些动态的、有形的手势语言和表情语言;另一方面是指静态的、无形的体态语言,即教师的修养、风度、与学生交往的距离;

身体语言的种类? 答:手势语言;体态语言;表情语言; 手势语言包括? 答:情感手势;指示手势;形象手势;

手势语言的能力应注意? 答:手势应适量、适度、适时;手势应自然、得体、大方;

体态语言应注意?

答:举止要恰当;距离要适宜;

沉默的作用?

答:具有信号功能;具有评价功能;具有教育功能;具有遏制功能;

暗示的具体做法包括? 答:1设置能够诱发学生学习潜力的外部环境,尽可能彻底地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帮助学生确立自信;2充分利用各种艺术手段,采用音乐、舞蹈、戏剧、电影等单项或综合的艺术形式配合教学进行;3教师还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性格及他们表现做出相应的反应,要使用一些鼓励的语语和表情,这样能够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给他们学习信心; 第八章

教师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

答:对教育工作的作用;对教师自身发展的作用; 教师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基本原则? 答: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感受和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谈话习惯; 如何正确认识自己? 答:首先,给自己确定恰当的位置;其次,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优点和弱点,尽力克服不足,扬长避短;再次,要了解自己的性格;

如何正确认识他人? 答:首先,对交往对象要有初步的、全面的了解;其次,要了解对方的优缺点;再次,要了解对方的性格;

养成良好的谈话习惯的重要手段?

答:运用礼貌语言;善于倾听;把握谈话主题;把握谈话机会;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能力包括?

答:交往认知能力、移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

提高教师与学生交往能力的基本原则?

答:关注;尊重;信任;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包括? 答:关注学生的学业进展;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 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交往

能力的结构?

答:相互理解能力;相互学习能力;相互支持能力;相互合作能力;

提高教师与普通教师之间交往能力的原则?

答:尊重;竞争与合作; 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能力的结构?

答:角色自我意识能力;让领导了解自己的能力;取得领导信任的能力;取得领导支持的能力; 取得领导信任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

答:高尚的道德品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出色的工作能力;

提高教师与学校领导交往能力的原则?

答:服从领导的分配;支持领导的工作;加强相互的沟通;建立合作的关系;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 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交往能力的结构?

答:相互沟通能力;相互理解能力;

提高教师与行政工作人员交往能力的原则? 答:尊重;支持;

提高教师与学生家长交往能力,要遵循以下的一般原则?

答:倾听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与家长及时、经常沟通;与家长协商教育学生的方法;

教师与社区的交往能力,要遵循的原则? 答:真诚沟通;平等待人;虚心听取意见;

教师与校外同行的交往能力?

答:教师与校外同行交往能力的结构;提高教师与校外同行交往能力的原则;

教师与校外同行交往能力包括?

答:学习能力、反思能力和沟通能力;

提高教师与校外同行交往能力的原则? 答:谦虚谨慎、虚怀若谷;宽以待人、严于律已。提高教师的社会交友能力,要遵循以下原则? 答:放松自己的心态;找到交往的共同点;调整自己的交往方式;保持自己的本色;探寻交往的规律; 第九章

教育机智包括?

答:观察;理解;决策与实施;

教育机智的特征?

答:教师所处理的事件具有偶发性;教师表现的行为具有果断性;教师使用的方法具有得当性; 教育机智形成的条件? 答:有强烈的责任感;要了解学生;要有丰富的知识、经验;要有良好的心理品质;

课堂教学中的教育机智包括?

答:处理教学疑难问题的机智;处理课堂偶发事件的机智;处理非主体突发事件的机智;处理自身失误的机智;

学生的不良行为包括? 答: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恶作剧;学生之间的恶作剧以互相吵闹,打架,摔文件具,出怪模样等。道德教育中的教育机智表现?

答:提示;发挥;渗透;替换;评价;

与学生交往的教育机智包括?

答:随机调整课堂上与学生交往的机智;随机调整在课外与学生交往的机智;

与学生交往中的教育机智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

(一)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的机智;

(二)帮助学生走出思想误区的机智;

(三)帮助学生改正缺点的机智;

运用教育机智的建议? 答:尊重学生;平等公正地对待学生;情绪要稳定;态度要诚恳;语言要含蓄;行动要沉着;方法要恰当;要避免刻意;要避免说教;要适可而止; 第十章

教师角色多重性包括? 答:人类文化的传递者;学生灵魂的塑造者;心理健康的维护者;专业人员和教育专家;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课程的开发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学生学业的评价者; 角色冲突有两种类型? 答;角色内冲突和角色外冲突;

造成教师角色冲突的原因?

答:社会对教师提出的各种不同的期望所致;社会及其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师提出更高的期望;角色转换意识不明确;

社会发展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

答:社会变迁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教学理论更新对教师角色认知的影响;教学环境变化对教师角色认知能力的影响; 第十一章

应激可能出现的以下不良循环?

答:长期处于应激状态—身心反应—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更强的应激状态。

教师职业压力与应激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答:繁重的任务和多重角色使教师承受巨大压力;期望和责任感给教师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教育工作的复杂性与难度加重了教师心理负担;日趋激烈的职业竞争给教师带来了危机感;

中等学校教师常见负性情绪、情感类型?

答:强迫;焦虑;抑郁;恐怖;

教师提高工作中心理调适能力的方法?

答:森田疗法;情绪宣泄法;认知疗法;淡化与转移法;

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理健康的负影响的表现?

答:生理功能紊乱;心理功能下降;负性情感增加;迁怒于人;

教师提高人际交往中心理调适能力的建议?

答:与人为善;学会说“不”;调整期望值;保持轻松愉快;放松与幽默;暂时回避;倾诉与求助;保持年轻活力;忘却与转移;

健全人格的基本特征概括为以下三方面?

答:和谐的人际关系;宁静的心境;有效地发挥个人的潜能;

常见的人格障碍类型? 答:自恋型人格;回避型人格;依赖型人格;偏执型人格;

自恋型人格包括?

答: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感到耻辱(尽管不一定当即表露出来);2喜欢指使他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

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人特别关注;

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上独有的,不能补某些特殊的人物了解;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爱情有过分的幻想;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8缺乏同情心9有很强的嫉妒心;

形成健康人格的原则? 答:养成良好性格;完善健全的人格;

优秀性格的养成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答:自律;自尊;自信;认真负责;自我克制; 如何培养完善健全的人格?

答:悦纳自己、他人和新事物;有自己的行事原则;理智地做人;富有同情心; 第十二章

教师学习能力包括? 答: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增强学习意识;明确学习的方向和目标; 研究能力包括? 答:确定研究课题的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教育实验研究的能力; 选题时要遵循的原则? 答: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教师撰写科研论文的能力包括? 答:确定文章主题的能力;组织文章结构的能力;分析论证能力;

教师创新能力集中体现为?

答: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更新教材的能力;优化教学过程的能力; 教师在工作中主要的合格关系包括?

答:与学生的合作;与同事的合作;与学生家长的合作;在教学中与学生的合作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答:首先,教师必须热爱关心学生;其次,教师要理解尊重学生,发扬发主;再次,教师要坚持原则,纪律严明;

与同事之间的合作应注意? 答:团结协作、相互扶持;相互尊重、以诚相待;团结友爱、互相谦让; 与学生家长的合作应注意?

答:及时与家长沟通;理解与尊重家长;净化与家长的合作关系;

第一章

1、智慧技能、动作技能是加涅理论中的核心概念。

2、八个半智能源于人的遗传禀赋,人人共有的能力,八个半智能水平的个体差异。

第三篇: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道德:道德是调节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道德意识现象:是指在道德活动中形成并影响道德活动的各种具有善恶价值的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各种道德思想、观点、情感、意志、信念的总和。.道德规范现象:是指在一定社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人们的道德的准则,是道德关系的概括和反映。道德活动:是指围绕一定善恶观念来进行的、可以用善恶观念来评价的群体活动和个体行为。职业:就是人们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的劳动分工而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

职业道德:就是就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工作或劳动过程中,所应遵循的、与其特定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

道德的特殊性:道德是一种非制度化的规范;道德规范并没有也不是用强制性手段为自己开辟道路;道德规范是一种内化的规范。教师职业道德就是教师从事教师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教育人道主义原则是教师在教育劳动过程中,应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原则出发,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协调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并以人道主义言行影响、培养学生。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所谓全面,是指人的各项个性因素的全面养成和提高。个性诗人的本质在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爱岗敬业、依法执教

是指教师对教育事业怀有深厚的感情,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自己的岗位上,按照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目的的要求,自觉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尽职尽责。热爱学生、教学相长

是指教师对学生持有超出一般情

谊的崇高感情,深切地关怀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并和学生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成长。严谨治学、博学多才

就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不断提高教育理论水平,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具有精神广播的专业知识和其他知识,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才能。

关心集体、团结协作

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以教育事业为重,热爱和关心教师集体,教师与教师之间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共同完成教育任务。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是指教师用自己的行为作为学生的行为准则,成为可资学习的学习表率,可效法的榜样。它是社会向教师提出的要求,也是教师进行自我修养的目标和职业活动规范。

义务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要求。是对他人、对社会做自己应当作的事情,就是对他人和社会作与自己的职责、使命相关的事情。所谓道德义务,就是个人自觉地、无私地对社会、对他人所承担的道德责任,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人们的行为的要求。

教师职业义务就是教师对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和教师集体所承担的责任,所应履行的职责。

良心是在道德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对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教师职业良心是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对教师责任的自觉意识,是教师在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义务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责任感和自我评价能力;是教师道德观念、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信念在教室意识中的有机统一。荣誉是指社会对人们履行义务后的褒奖、赞许或肯定,或者说是对一定义务和相应行为具有的道

德价值所标示的肯定性判断和态度。

教师职业荣誉就是对教师职业行为的社会价值作出的公认的客观评价和主观意向。

幸福是指人们在生活实践中,由于追求某种目标或理想而得到的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满足,是主体对于自身生存状态的愉快感受和肯定评价。教师职业幸福它是指教师在教育工作实践中,以自己出色的劳动是先教书育人的目的和理想而得到的精神上的满足。

道德行为是指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产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

教师道德行为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之下,在其以教师身份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有利于或有害于学生、学校、社会及他人的行为。首先,教师道德行为在本质上必须是一种道德行为,必须同时具有自知性、自择性和利害性的特征。其次,教师道德行为在范畴上属于职业道德行为。最后,任何一名教师都身兼数种角色,教师只是其社会角色之一,当切近当教师一教师的职业角色开展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其所发生的道德行为才被称之为教师道德行为。

道德容许行为是指人们在道德活动中既不为现行道德所提倡,同时也不为现行道德所禁止,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条件下为道德所许可的行为。

教师道德行为选择是指教师在面对两个以上的道德行动方案时,在一定道德意识的支配下,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自愿自觉地判断取舍和决定一种道德行动方案的过程。首先,教师道德行为选择在本质上是一个道德价值判断和取舍的过程。其次,教师道德行为选择是一个自愿、自主、自择的过程,是教师的高度自主的道德活动。再次,教师道德行为选择是教师道德行为主体意志的体现。最后,教师道德行为选择首先是一个内在的心理过程,其选择的结果则必须通过外在的行为表现出来。

教师道德评价是指与教师职业劳动相关的人们,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教师道德原则和规范,通过社会舆论或个人心理活动等形式,对教师群体或个体的个别或一系列道德行为进行善恶判断,表明褒贬态度。

教师社会道德评价是指社会或他人对教师的道德行为的一种价值判断,它是社会价值观、道德观的折射,是社会关系协调平衡的一种机制。

教师道德修养是指个人自觉的按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在道德意识和行为上所进行的自我改造和磨练的活动,以及经过长期锻炼所形成的道德情操和道德品质。

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它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又是道德修养所达到的一种极高的境界。

教师道德品质是指以教师为职业的道德主体所特有的行为习惯和行为特征,是教师在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倾向和一贯表现。

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的特殊性表现:所谓实践精神是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积极指向外部对象的一种精神现象。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因而是一种精神。道德又是一种以指导行动为目的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此它又是实践精神。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体现了人类活动的目的性。道德的相对独立性:道德变化和社会经济关系变化的不同步性;道德意识发展水平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道德有自己相对独立的历史发展过程;道德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发生作用。

第四篇:教师职业能力-2010高校教师资格考试全面复习

第一章 高校教师职业能力概述

1、职业的基本特性: 第一 经济性。职业是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二 技术性。职业是需要知识和技能的实践。第三 社会性。职业是社会的劳动实践。综合以上分析,职业的定义是: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需要发挥个人才能的,维持生活需要具有社会意义的活动。

2、教师职业是否是专门职业? 作为专业的职业应当具有三方面的基本特征:“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专业技能;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性的专业组织。” 按照上述三个标准度量,教师职业距离专业的标准尚有一定的距离,但是就教师职业需要专门的培训、具有较重要的社会功能来看,他应当是正在发展中的专业。

3、能力定义:是指能够保证人们完成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

4、技能与能力的联系: 技能是指由于练习而获得的顺利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或心智活动方式。技能按照其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活动技能。如写字、体育活动和劳动过程中的操作技能是动作技能;阅读、作文、计算的技能是心智技能。

5、职业能力与职业技能区别:职业能力是一种职业活动的心理条件,而职业技能则是一种职业行为方式,二者并非同一概念,但是较高的职业能力水平能够促进一个人某种职业技能的获得。无论职业能力还是职业技能都是从事教师职业所必需的。

6、教师的职业能力应当是促进教师职业活动顺利进行的心理条件。

7、教师职业能力特点:教师的职业能力指向于教育活动;教师的职业能力用于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完成;教师的职业能力是影响教育活动效率的心理特征。

8、教师职业能力的功用:(1)个人角度:促进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2)教育角度:保证教师教育活动的效果。(3)社会角度: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9、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0、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为社会服务三项职能。(培养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发展科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职能;为(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新的社会职能。基本职能----培养人才

重要职能----发展科学

社会职能-------为社会服务

11、高等教育的特点:(1)人才培养的高层性 高等教育是以培养高级人才为目标的高层次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当将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结合起来,培养既具有多方面的知识基础和才能,又具有一定专长的高层次的人才。(2)专业设置的多样性 ①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直接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影响到高等学校专业的设置;②.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使产业结构不断变化,新的产业部门不断涌现,要求高校人才培养具有多样性;③而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使科学研究领域不断分化。这些发展变化必然使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类别多样、科目齐全。④学校培养目标的多样化,也决定了专业设置的多样化。(3)课程体系的复杂性 高等人才的培养还是要通过课程的设置和实施实现的。高等学校专业设置的多样性,也影响到课程的体系的复杂性。(4)教学过程的研究性:①追求新知也成为对高等学校教学的基本要求,这就使高等学校的教学不同于基础教育。②教学内容要反映科研成果,教学方式倡导研究性教学,教学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

12、请阐述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性、教师职业能力与职业的关系?

(一)教师职业的重要性。(1)个人角度:促进教师职业素质的提高。(2)教育角度:保证教师教育活动的效果。(3)社会角度:提升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

(二)能力依据。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级中等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的特点:(1)人才培养的高层性;(2)专业设置的多样性;(3)课程体系的复杂性;(4)教学过程的研究性。

(三)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基本构成。教学能力,教育能力,科研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

13、高校教师的劳动特点:(1)教学和科研的统一。高校的三大职能使高等学校成为教学与科研的双重机构。办学校,特别是办大学,应有两种目的:一是研究学术,二是造就人才。(2)个体的专业劳动:①高校教师的劳动更加突出了个体性。②学科领域的不同使高校教师的劳动具有突出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③选用教材、设计教学、采用方法等方面都体现了独立自主的特点。(3)发育成熟的教育对象:在各方面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有自己的理想追求。(4)科学知识资源的投入:通过不断的学习,及时掌握最新的科学知识成果,丰富自身的知识体系。教师的知识积淀越深,越有助于教育成果的产出,不仅能够很好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而且能够创造出新的知识成果。(5)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①教师职业是专业性的职业,需要掌握专门的知识和技能,高校教师同样也需要掌握教育科学的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的专门技能,这既是对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要求,也使他们的劳动手段。②教育理论及技能也是教师的劳动工具,掌握得越好,越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保证教育质量。

14、高校教师职业能力构成:(1)一般能力(是指在不同种类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2)特殊能力(是指在某种专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能力)。一般能力: 1.注意力:宽度、集中、分配、转移。2.观察力:锐敏、精确、独立、引申。3.记忆力:敏捷、持久、及时、精锐。4.想象力:鲜明、丰富、深刻、独创。5.思维力:广度、深度、独立、敏捷。高校教师职业能力(主要是指特殊能力)构成如下: 1. 教学能力2.教育能力3.科研能力4.信息技术能力5.创新能力6.自我发展能力。

15、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的关系: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组成部分,而特殊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一般能力的发展。

16、依照能力作用的倾向性,将能力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17、高校教师职业能力考核的目地:就是建立和运用一套科学可行的考核体系,客观地考察教师资格申请者的从业能力,为高校教师任职资格认定提供基本依据。

18、高校教师职业能力考核的意义:(1)能够初步认定申请者的职业能力与任职资格:通过考核初步认定申请者是否具有教师的职业能力,是否具备了教师的基本条件。(2)能够促进高校教师资格认定工作的科学化:积极探索高校教师职业能力考核科学方法并付诸实施,不仅能够较好地完成高校教师资格的认定工作,而且能够促进这项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3)能够保证高校教师队伍的入门质量:为了保证大学的教育质量,必须要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建立教师资格的认定制度,对申请教师资格者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考核,是对教师队伍质量的预先控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高校教师队伍的人门质量。

19、教师资格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实行的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对教师实施专业化管理的一项制度。我国的这项制度发端于20世纪90年代,全面实施的工作则始于2000年。20、高校教师职业能力考核的内容:我国对教师的资格认定采取(学历认定)和(考核认定)两种形式。

21、填空:对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是对教师任职资格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

22、高校教师职业能力考核的原则是指导高校教师职业能力考核的基本要求。(1)专业原则性:是指对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应当从教师的专业需要出发,明确考核的目地,提出考核的内容,设计考核的方法。(2)科学性原则:是指对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应当以科学理论为指导,科学设计考核的流程和方法,用以提高教师职业能力考核的科学化水平。三条规律:一是要考虑社会对高校教师的任用要求;二是要考虑教师资格申请者的接受能力;三是要考虑考核方式方法的客观性和可行性。(3)公正性原则:是指对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应当平等客观地对待所有的申请者,以保证考核权益的公平性以及考核结果的客观性。要保证高校教师职业能力考核的公平和客观,就要注意考生报名的权力性、考题设计的科学性、考试过程的规范性、考题评定的标准性,考核价值的同等性。(4)诊断性原则:是指对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应当发挥其鉴定的功能,通过对资格申请者现实状态的测定,对其教师职业能力的发展水平做出判定。(5)可行性原则:是指对高校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应当密切结合工作实际,一切从工作需要出发,注重考核工作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23、如何考核教师职业能力? 首先,依据考核标准,按照教师资格条例,同时依据高校教师职业能力考核的原则(1)专业原则性,(2)科学性原则,(3)公正性原则,(4)诊断性原则,(5)可行性原则。依据上述原则设计了考核方案:(1)思想政治方面。(2)人才培养方面(教学任务,课时、学科等)。(3)科研能力。(4)服务社会,包括产学研结合,讲座,指导论文,实习、见习等。

24、考试是一门学问,依据考试学的理论,考试的设计与实施必须遵循三条规律,即社会发展规律、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考试运行的规律。

25、如何设计教师职业资格考试?(1)报名:严把学历关;(2)具体考试:专业理论知识、技能和品行;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重点考察其职业道德(法制)。(3)普通话测试。(4)体检。试题类型:填空题、概念题、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改错题、填图题、证明题、计算题、作文题、划线题、情景题。

26、考核的设计工作:制定考核目标、内容、标准;选择考核类型和方法;编制命题计划。

27、保证职业能力考核有效性的要求:具备考核的基本条件;提高考核的信度;提高考试的效度。第二章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

1、高校教师教学能力:(1)教师教学认知能力(2)教师教学设计能力(3)教师教学控制能力(4)教师教学评价能力

2、教师教学能力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顺利地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有效活动的主观条件。它是教师有效完成教学活动的本领,是教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驾驭能力。教师教学能力是教师职业能力的主要方面。

3、高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应当包括教学认知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调控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还包括运用教学媒体能力。

4、教师认知教学能力:是指认知、解释与把握教学活动基本元素[诸如任务、内容、对象等]的能力,包括解释专业目标及课程的能力、了解教学对象的能力、分析与处理教材能力。

5、正确理解专业目标(1)理解专业目标与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的关系;(2)理解专业目标的表达形式:包括培养方向、使用规格、规范与要求。(3)理解专业目标的作用。

6、课程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具体学科,如高等数学、大学语文等。

7、课程编制大体包括四个基本组成部分:(1)确立课程目标和表述目标;(2)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3)实施课程;(4)进行课程评价。

8、课程方案(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材是构成课程结构的基本内容。课程方案主要解决依据培养目标设置哪些课程和如何设置课程的问题,是对课程的总体规划,其结构包括学科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规划与设计,其结构包括说明部分(主要规定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范围及依据、教学进度、建议使用的教学方法等)、文本部分(规定教材的编写顺序,列出章、节、目的标题、内容要点、授课时数、评价的标准细则、实习实践及教学措施要求等)、教学参考书目。

9、了解教学对象的能力要求(1)要有相关的知识;(2)要有征求的学生观;(3)要有客观的态度;(4)要有明确的目的;(5)要有可行的方法。通常有:①查阅法②观察法a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b观察学生的学习成绩c观察学生的活动表现d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③访谈法。

10、分析、处理教材能力是高校教师依据教学的客观条件和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准确地分析教材,合理地剪裁教材的能力。教材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教材包括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阅读资料、活动指导书、教学音像资料和教学图表等。

11、分析、处理教材能力(1)能分析教材的总体结构;(2)能分析教材的知识点;(3)能合理地处理教材;(4)能关注学科动态。

12、能分析教材的总体结构 1了解教材编接者的意图;2分析教材的知识结构。

13、教师为了能准确把握教材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通读②精读③多读。

14、教师设计能力: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等结构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思考、合理安排的能力。科学教学设计,可以减少和克服教学活动的盲目性,增强和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15、教学设计能力包括设计教学目标的能力、突出教学重点、难点能力、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能力、编写教案能力。

16、设计教学目标能力(1)遵循教学目标设计的依据。①设计课堂教学木便要一句课程标准;②设计课堂教学目标还应当考虑教学对象的发展水平和学习需要;③设计课堂教学目标应当了解教学目标的分类。

教学表应当包括三个层次,及德、智、体、美、老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包括知识、智能、价值、情意和行为;各要素或各部分的发展水平。(2)了解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

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关于“哲学的基本问题”课程教学目标的表述。

一边教学目标:掌握并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具体教学目标:a正确说出哲学基本问题是什么b正确说出哲学基本问题划分的依据c解释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并能回答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原因;d运用物质第一性的哲学原理解释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的实际意义。

(3)掌握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①具体、可测;②内容全面、层次分明;③相对性。

审计教学目标要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的各种差异性,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水平的目标。

17、调控教学进程能力 1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2适时地变动教学程序;3合理地调整教学手段。

18、课堂管理能力

教师课堂管理能力:是指能够从教学出发,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能力。

(1)影响大学课堂管理的因素 ①专家权威;②人格魅力;③有效的评价;④角色权力。

19、课堂管理能力的具体表现(1)恰当运用纪律;(2)营造健康美好的课堂环境;(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首先,教师应具有与学生的和谐沟通能力。其次,建立友爱的同学关系能力。(4)教师善于自我管理。

20、高校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指向于教与学两方面:一是指教师教学自我评价能力;一是指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能力。

22、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能力

学生学业成绩评价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判断能力。(1)正确运用评价法的能力;(2)客观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能力;(3)有效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

22、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一般的方式是考查和考试。考查属于定性的评价方法,通常适用于无法定量考核或无需定量考核的学习活动,如观察、课堂测验、课堂提问、检查作业、写作论文、实践作业等。考试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业成绩评定经常采用的方法,它是可以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的一种评定方法,如口试、笔试、操作考试等。

23、正确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具体表现为:

(1)为了了解学生对教师课堂讲授内容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来用日常考核的方法,如提问、检查作业、书面测验等。

(2)为了考核学生实践活动的能力采用操作考试的方法,如实习、实践活动,实习总结和实验报告。

(3)为了全面系统地考核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可采用笔试的考试方法。

(4)为了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采用课堂讨论、写作论文、开卷考试等方法。(5)为了考核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采用口试的方法。

24、运用考试方法的能力要求:命题是考试方法的中心环节。

(1)命题遵循一定的原则。①教师的命题应当遵循覆盖面与重点相结合的原则,既要注重全面考核,又要注重对基本知识、概念、原理与技能等重点掌握的内容的考核。②应当遵循知识与能力相结合的原则。③应当遵循试题独立性和整体性相结合的原则。④应当遵循信度、效度、难易度、区分度相结合的原则。(2)正确选用考试类型。

(3)合理设计试题结构。考试的试题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主观性试题,一类是客观性试题。(4)掌握试题编制的技术和程序。

25、客观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能力(1)合理运用记分方式。(2)恰当运用评分标准。(3)及时调整评价信息。

(4)全面分析学业质量。①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全面分析学生的学业质量;②能够深入分析质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

26、通常记分的方式有百分制、等级、评语三种方式。

27、一般考查适宜采用等级制,考试适宜采用百分制,书面作业类的考核适宜采用评语。

28、有效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

(1)调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调控教师教学活动的基本手段。

(2)完善教学内容。(3)改进教学方法。(4)指导学习策略

29、教师教学自我评价能力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能力:是指教师能够依照一定的标准对自身教学实践以及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判的能力。是一个自我反思的过程。

(一)、反思教学目标的能力。

(二)、反思教学观念的能力。

(三)、反思教学态度的能力。

(四)、反思教学内容的能力。

(五)、反思教学方法的能力。

(六)、反思教学效果的能力。

第三章 高校教师教学能力(下)

1、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分为口头语言(有声语言),书面语言(教学板书)和身体语言(无声语言,如表情、动作等)三种类型。教师的口头语言不同于一般的语言,它是一种专业语言。

2、教师的口头语言事故教学中运用的最基本的语言形式,分为【独自语言表达】和【对话语言表达】两种。

3、教师的语言表达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发音准确,吐字清晰。(2)表达简明,逻辑性强。(3)仰扬顿挫,具有节奏。(4)风趣生动,通俗易懂。(5)寓意深刻,启发思考。

4、教师的书面语言主要指教师的课堂板书。板书的一般形式是书面文字的表述,此外还有板演、板画两种形式。

5、板书在教学中的作用(1)板书能够以简明的方式揭示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2)板书能够突出教学中应当掌握的知识点。(3)板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讲授中的问题。(4)板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6、教师的板书能力

(1)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板书设计。

正版书是教师的讲授提纲,及教材的知识结构,也是教师讲授的要点;副板书是教师在讲解时书写的一些字词,数据,图表,简表等。

板书表达形式有三种。①逻辑要点式;②结构图形式;③图标演示式。

(2)板书要正确规范,书写美观。(3)板书既要系统完整,又要简明扼要。板书就是教师的“微型教案”,力求少而精、精而活。

(4)板书的书写和擦拭应适时有序合理的板书书写应当是书之适时,擦之有序。

7、教师的体态语言或者身体语言;是指借助人们的表情,体态,动作等身体条件传递信息的无声语言。身体语言对教师来说同样重要,它是教师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深化和补充。

8、教师的体态语言有三种类型:动态无声交流;静态无声交流;有声交流。

9、教师如何获得运用体态语言表达能力?(1)用眼达意,注意调控。(2)表情丰富,沟通情感。(3)姿势恰当,讲求风范。(4)情绪饱满,健康心态。教学无小节,时时是模范。教师的情绪要保持稳定,精

神状态要饱满,始终给学生一个积极向上的情绪状态,以自身的情绪影响学生,营造出健康的课堂。

10、从信息论的角度看,教学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活动,任何一种传播活动都需要媒介,语言是教学传播的媒介,此外,教学中运用的技术手段也是重要的教学传播媒介。

11、教学手段:是指高校教师传递教学信息的各种物质媒体或物质条件。从教学手段产生的时间和运用的技术来看,可分为常规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两类。

12、常规教学手段;主要是指课堂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直管教具。也包括粉笔、黑板、教鞭等教学辅助用具。

13、教学中常用的直观教具有:图表、黑板画、实物、标本、模型。

14、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是指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传递教学信息的个种教学工具。包括幻灯机,电影机,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语言实验室,电子计算机等硬件设施。以及承载教学信息的幻灯片、电影片、录像带、录音带、软盘和光盘等软件工具。

15、运用常规教学手段的要求(1)目的明确,选择使用。(2)准备充分,使用适当。(3)展示清晰,引导观察。(4)演讲结合,提高认识。(5)注意维修,动手制作。

16、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技术的要求(1)应与常规教学手段结合使用。(2)掌握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的使用方法。(3)合理选择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4)应与讲解,引导,思考结合起来。(5)应当把应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与教学改革结合起来。

17、合理选择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具体来讲就是:(1)考虑所授专业课程的性质、特点。(2)考虑教学手段的特点和功能。(3)考虑现有的教学条件。(4)考虑教学手段出示的时机。

18、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其作用已经遍及国民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给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乃至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地变化,特别是多媒体计算机,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于一体,并采用了图形交互界面、窗口交互操作等技术,使人机交互功能大大增强。

19、多媒体技术不是多媒体的简单组合,而是以计算机为中心,把处理多美一的技术集成一起,用来扩展人与计算机交护、互方式的多种技术的综合。20、多媒体计算机的硬件构成与普通计算机无本质的区别,不同的是对某些硬件的要求更高一些,同时增加了一些硬件配置。如主机、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功能卡、数据存储系统、操纵控制设备。

21、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视频和音频等多种教学信息,把教学内容有机地整合起来。

22、多媒体计算机的优势 1多种感官刺激;2信息传输量大,速度快。3交互性强。4能力培养。5使用方便易于操作。

23、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基本要求

(1)多媒体使用应注重发挥双主体的作用。(2)多媒体的使用应适应教学内容的需求。(3)多媒体使用应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24、多媒体计算机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能力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选题。(2)稿本设计。包括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文字稿本,另一部分是多媒体课件制作稿本。(3)素材的搜索与制作。(4)课件制作。(5)课件调试。(6)课件成品。

第四章 高校教师的德育能力

1、高校德育工作其本质上讲就是要促进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的社会化,高校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也是高校教师的工作职责,而教师是否具有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能力则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主要包括;了解学生道德发展的能力;与学生沟通的能力;说服教育的能力;解决矛盾的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2、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把人的道德品质发展划分为三种水平、六个阶段: 前世俗水平。第一阶段,惩罚和服从定向;第二阶段,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

世俗水平。第三阶段,使他人愉快和帮助他人的定向;第四阶段,尽义务重权威和维持现有社会秩序的定向。后世俗水平。第五阶段,墨守成规的定向;第六阶段,良心或原则的定向。

3、青年期是人生品德发展基本成熟的时期。从约定的道德到自律的道德正是从青年期开始的。

4、青年大学生个体品德发展的特点具体表现在:(1)能按照社会道德规范来调节行为。(2)道德理想,到的信念开始在道德动机中占主导为。(3)品德意识性显著增强。(4)道德行为习惯渐趋稳定。(5)品德结构日趋合理。

5、了解学生品德发展特点:(1)能够了解大学生个体品德发展的特点;(2)能够了解高校学生个体道德发展的特点。

6、掌握学生思想动态:

(1)能够及时掌握高校学生思想发展的特点;(2)能够及时把握高校学生的思想状况;(3)能够有效运用了解学生思想实际的方法。

7、教师沟通能力是指教师在人际交往中传达思想观念或交换情报信息,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

8、教师的沟通能力是从事教师职业必须具备的能力,对于教师的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1)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2)有助于与同事合作。(3)有助于与外界交流。

9、高校教师的沟通能力对于教育教学活动更为重要。它是一种思想的交流、观念的碰撞、精神的对接,必须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上。高校教师与大学生的关系不在是线性的互动关系,而是开放性的立体沟通关系。

10、沟通的方式 【开座会谈】、【个别谈话】是沟通的直接形式。座谈、个别谈话是教育工作者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最为直观、最为简便的形式。

【深入生活】与学生坦诚相处也是有效沟通的方式。

11、沟通的方法:学会关心;热点突破。

12、沟通的技巧:他是保证良好沟通效果的前提条件。(1)要明确沟通的目的。(2)沟通的内容要确切。(3)坚强语言素养。(4)要注重自身修养。(5)要意识的缩小地位差,使沟通的气氛自然、融洽。(6)应设计固定的沟通渠道,形成沟通常规。(7)要个悲剧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沟通方式。

13、(说服教育)是道德的基本方法。

14、说服教育能力是指教师通过个人的努力并运用全部知识、经验和个人威望把握、引导和控制所有影响学生品德发展的因素,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是学生明辨是非、提高认识,进而培养其有两品德的能力。

15、教师说服教育能力的养成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学高身正——说服教育的前提。(2)尊重信任——说服教育的原则。(3)有的放矢,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说服教育的策略。(4)辩证思维——说服教育的思维方式。

16、就说服教育来讲,说是手段,服是目的。

17、(以理服人)是说服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

18、以情感人是说服教育产生良好效果的必要条件。

19、运用辩证思想开展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辨析)

(1)制定思想道德教育措施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 出发。任何工作实质上都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要改造世界,必须先认识世界,而要真正认识客观世界,必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舍此无门。(2)思想道德教育要遵循对立统一规律。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也常常存在许多矛盾,遇到许多对立面,如严与宽,奖与罚,情与理等。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必须遵守对立统一规律,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①严与宽的关系。所谓严,主要表现为依照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所谓宽,主要表现为对学生宽厚仁爱,真诚热情。严与宽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宽是严的基础,宽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严。爱字当头,严在其中,就是体现了严与宽的辩证关系。有些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往往处理不好二者关系,以致顾此失彼,易走极端,或一味地强调严,使思想道德教育变成一对冷冰冰的条文,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思想和感情的沟通;或一味地强调宽,使教育失去了应有的严肃性、权威性和原则性,可想而知,这根本达不到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②奖与罚的关系。必须强调奖惩的及时性,抓住学生情绪的“兴奋点”及时鼓励以达到强化激励的效果,惩亦然。古人云:“赏不越时,罚不迁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③情与理得关系。20、教师解决学生矛盾的能力突出表现在: 1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用不同的方法化解不同的矛盾。

21、研究表明,高等学校学生的大部分心理问题属于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发展性问题,学生心理异常的各种表现大多属于一般心理问题,而非严格意义上的心理障碍。

22、教师心理辅导能力:(1)能够正确掌握高校学生心理辅导的重点;(2)能够突破传统角色,与学生平等沟通。

23、高校教师的心理辅导应放在学生发展性心理辅导上,重点是人格辅导、学业辅导和生活辅导。

高校教师科研能力 教师科研能力包括:

1、科研意识;

2、选取科研课题的能力;

3、选用科研方法的能力;

4、实施科研活动的能力;

5、发表科研成果的能力 高校任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论述:你对科学研究对教师工作的意义的认识?

一、任务:通过科研工作,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生产力水平和综合国力的全面提高;

二、要求:通过科学研究促进人才培养,服务社会;

三、能力。简答:实现科学研究任务目标的途径?

1、教师加强专业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人才,服务于社会;

2、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对社会各领域问题进行专业性研究,促进科技创新。简答:教师科研工作的要求?

1、要树立现代科研观

2、应具备科学研究的素质

3、要紧跟时代步伐,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

4、提高科研质量,增进科研效益,还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大力支持。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限制:

1、教育教学任务繁重,在科研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方面受到很大的限制;

2、还有一些教师存在着理论基础不扎实,科研方法掌握不全面,导致研究工作困难重重或科研成果质量不高;

3、科研经费短缺问题是个核心问题。辨析、简答、多选:科研意识

1、科研意识是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性条件。

2、科学研究的定义为:是以特定的科学的方法,经过系统的工作,获得对于世界独特认识的过程。

3、科学研究具有四个基本特征:目的性、工具性、系统性和探索性。

4、所谓科研意识,就是高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对有目的地,遵循一定方法的,系统地探索未知领域的科研活动的主观认识和自觉意识。单选:(选取科研课题),是高校教师进行科研活动的(起点),也是整个科学研究过程的(第一步)。简答、选择:选择科研课题依据的原则 1 价值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 简答:在当前的科研选题上,存在哪些选题不当的情况?

1、选择的课题非常有意义,但范围过大,研究目标分散,不利于深入研究、获得成果;

2、选择的问题太小,范围太窄,研究意义不大;

3、课题选择太难,缺乏资料,在现有的条件下难以进行研究,选择:科研选题的途径?

1、查阅文献;

2、实际调查;

3、专家论证;

4、条件考核。高校教师科研课题的来源: 科研课题的产生,通过有理论和时间的两条途径。这与科研课题的类型有关: 从课题功能的角度: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基础性研究课题,是关于某一学科的基本规律的理论性研究课题。应用性研究课题,着重将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实践工作中的规律,使理论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检验;或者,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使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也属于应用性研究课题。一个完整的科研过程,通常包括几个步骤?

1、选题;

2、设计研究法案;

3、实施研究方案;

4、成果发表。科学研究方法论体系构成?

1、哲学方法论基础

2、科学方法论基础

3、学科方法理论 科学研究方法的性质分为: 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二者要相结合)科学研究方法体系类型? 按研究领域: 一般方法(如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 特殊方法(如偏爱法、习惯法。)按科研进行的阶段: 选择课题阶段(观察法、分析法); 搜集资料阶段(文献法、量表法、实验法); 资料处理阶段(归纳法、演绎法、诊断法)。按研究方法的性质: 定量研究法; 定性研究法。常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 选择:文献通常分为; 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零次文献是事件经历者通过描述或其他方法记录下来的实况记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资料,也称第一手文献。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物的科学认识的方法。文献综述作为文献法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研究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前期准备工作,也是有效论证选题、做好研究设计工作的前提条件。

2、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在自然状态下,通过自身感觉器官或其他辅助工具,对研究对象进行有计划、有目的研究活动。观察法的主要类型可以划分为三种: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全面观察与抽样观察。

3、调查法 调查法是通过间接搜集相关资料,认识和了解研究对象的科研方法。调查法分类: 按调查对象取样范围:全面调查、抽样调查、个案调查; 按调查的手段:访谈、问卷调查、开调查会等。调查法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分析资料、总结调查结果。访谈:调查人员通过与研究对象或其他有关人员面对面地交谈,直接收集资料的一种调查手段。分两种:结构性访谈(又称正式访谈)、无结构访谈(非正式访谈)操作题:设计问卷 问卷调查是由研究者设计的一系列与研究目标有关的问题,通过调查对象的回答来获取人们对相关问题的意见或态度的一种调查手段。问卷的结构:包括说明和本文两部分。“问卷说明”应陈述调查的目的、意义、调查组织者和结果的使用者、保密措施,以及填写要求等。本文通常包括需要调查对象回答的相关问题(自然状况等)、研究内容的问卷题目(类型有开放式和封闭式)。

4、实验法 实验法是人为地对研究对象加以控制并施加影响,以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实验变量有三种: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5、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是指关心社会情境的人,以改善社会情境中行动品质为研究取向而进行的系统性研究。与一般的理论研究不同,与实验研究也存在差异。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特点:

1、以实际问题的解决为研究的主要任务;

2、要求采取行动者参与研究,研究者参与实践的双向参与方式;

3、研究具有动态性,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动不断修改研究方案;

4、由于行动研究针对某一特定环境或具体问题,因此研究成果不一定具有普遍代表性。简答:如何实施科研活动?

1、提出理论假设

2、确定研究对象

3、科研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简答:理论假设的提出有三个发面要求:

1、理论假设必须有充足的理论和事实基础;

2、一个加假设必须有针对性地回答研究的问题;

3、理论假设必须是未经证实的。理论假设的特征:科学性、推测性、逻辑性、可验证性。判断、选择:按照理论假设的内容特性,分为三种类型:描述性理论假设、解释性理论假设、预测性理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的方法:

1、总体研究

2、抽样研究

3、个案研究。科学研究中非常主要的一个环节是资料的整理工作。资料整理的核心工作就是资料分类。进行资料分类:首先要明确分类标志; 其次要对资料进行质量分类和数量分类; 此外,在进行资料分类时,还应把反映人们主观意见和感受,与反映客观事实的资料分开,以利于分析研究。判定资料分类标志的原则:

1、根据研究课题的目的来确定分类标志;

2、选择能够反映事物本质的分类标志。科研成果的表述类型:科研报告、科研论文 研究报告分为:实证性研究报告和文献性研究报告 实证性研究报告是用实证性方法进行研究、描述研究结果或进展的文件。以直接研究所得到的材料为基础,对研究方法和过程加以分析,寻求经验,发展规律,并提出相应的办法和建议。可分为调查报告、实验报告。操作题: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描述、记录某个课题的调查资料和分析结果的科研报告。调查报告的结构一般由(题目)(前言)(主体)(结尾)四部分构成。前言:交代调查的问题、目的、意义、任务和方法。主体(正文);结论与建议;附录 实验报告:是描述和记录某项实验过程和结构的科研报告。一份完整的实验报告除了题目和参考文献、除录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的假设;实验的方法与步骤;实验结果;结论与讨论 文献性研究报告主要包括(引言)(正文)(结论)三部分。科研论文的类型:理论阐述性论文、个案案例性论文 理论阐述性论文具有三个基本要素:论题(需要论证);论据;论证。理论阐述性论文的两种形式:一般研究论文(由题目、署名、前言、正文、结论、注释或参考文献组成);学位论文。个案案例性论文通常是运用行动研究法,对教育教学具体事实进行记述、分析、推理后,形成一定的文字材料。科研成果的形式与等级: 国际“三大索引”:SCI、EI、ISTP。国内核心期刊:参照北京大学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一览》。国内一般刊物:一般大学《学报》、各省创办的刊物,部级各科研院所创办的刊物等。学术会议《论文集》。第六章

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 信息是事物的表征,是物质存在形式的表征。多项选择:信息种类: 自然信息,生物信息,和社会信息。信息的属性:可识别性、可转换性、可处理性、可传递性、可再生性、可创造性、可分享性。教育信息: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和教育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判断:狭义的教育信息:指对受教育者提供的知识技能,阐述的新思想和观点,培养新行为的教育内容。广义的教育信息:是指各种教育内容,也指为传递教育内容而生成的其他信息。教育信息种类:就其存在形式而言,可分为形象信息和符号信息。判断题:信息本身不能传递,信息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才能传递。多选:信息载体种类:1语言(民族语言、外族语言、机器语言、专业语言);2文字; 3声音;4图形、动画、影像。多选:教育信息的特点:正确性、明确性和教育信息多样性。选择、判断:目前教育信息的最大载体仍然是文字。简答: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 1 信息社会的知识密集度高,必须发展高水平的基础教育。2由于信息社会大量产生知识,不断更新知识,要重视发展终身教育。3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应采取多学科,多种形式的办学方式培养人才。4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生活工作情况不同,学习方式更机制灵活。5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6与信息社会话相适应,教育本身也要信息技术化,包括教育计算机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论文: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多媒体得到综合运用;2确立个别化学习方式;3远距离教育的效果将大大增强;4继续教育和各种培训更加方便,有效;5教育与科研更加方便和富有成效。多选: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用途? 作为高等学校的教师,应当把计算机作为学习的对象、学习工具和教学的工具。1作为学习对象:学习计算机科学知识;学习计算机使用的基本技能;学习计算机对社会的用途与影响。2作为学习工具、3作为教学工具:辅助教学;管理教学;辅助测验。4帮助备课 教育文献:记载教育科学知识与信息的载体。包括类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的理论、实践知识及最新动态,汇集了大量的教学案例、数据、课件、理论方法和假设等,记载了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促进教与学的经验和教训,是人们在教学活动中积累的成果。

教育文献类型:1.按载体形式划分:印刷型文献、微缩型文献、电子型文献、影像型文献

2.按加工程度划分:一级文献、二级文献、三级文献 教育学术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中国标准刊号CN62-1002/G4

目前国内大多数期刊同时使用ISSN号与CN号。

教育文献检索工具:手动检索工具、联机检索工具、光盘检索工具、互联网检索工具

检索方法:常规法、追溯法、循环法。

简答:基于互联网的文献检索能力:使用专门搜索引擎(Google、百度)、门户网站搜索引擎(新浪网站、网大网站、专业学术网站)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 主要包括:文字处理能力、课件制作能力、电子信箱使用能力。

文字处理能力:

1Word文档的基本编辑:建立新文档;文档录入;文本选定;文本的复制、移动和删除;文本的查找与替换;撤销与恢复;保存文档。2文档排版3Word提供了强大的表格处理功能,可以使用户轻而易举地实现文字和表格的混合编辑4在文档中绘图功能的实现5文档的页面设置与打印

课件制作能力:PowerPoint

1演示文稿的简单制作:启动PowerPoint;应用设计模板编辑;插入一张新的幻灯片;更换幻灯片背景;插入艺术字。

2演示文稿的进一步加工。

电子邮箱使用能力:1申请免费邮箱2发电子邮件3收电子邮件

第七章 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

学者们对创造与创新的关系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创造等于创新,它们都是通过革新、发明产生出新的事物,本质上没有区别;另一种观点认为二者不同,“创造性最重要的表征是创新,因此创新是知识价值的核心”。

高校教师的创新能力:是指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创造新知识、新方法、新产品、或依据一定条件进行变革和更新活动应具备的主观条件。

多选:创新能力的特征:开拓性、普遍性、复杂性、可培养性。

选择:从本质角度,创新能力具有开拓性特征。从来源角度,创新能力具有普遍性特征。从结构角度,创新能力具有复杂性特征。从发展角度,创新能力具有可培养性特征。德育创新能力:是指高校教师在工作中能够主动地采用新知识、新观念、新方法,对学生的思想、品质、意志、情感进行积极地引导,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能力。

德育创新能力:要发挥德育创新能力,应在知识教育之外培养多种方式的教育能力:实践教育能力;心理教育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教育能力

教学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充分吸收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成果,改革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能,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

进行教学创新要具备以下几方面能力:

专业知识学习能力;教学内容创新能力;教学方式创新能力。

教师的教育机智:是指高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积极发挥自生的创新能力,有效控制教育情境以及灵活应对突发性事件的能力。

选择:教师的教育机智具有(突发性)、(灵活性)、(创新性)和(目的性)等特点。目的性:是指教师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通常是有明确目标的,一是改变不同寻常的教育情境,使其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正常发展;再有就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效运用突发事件,进行教育创新。

教育机智通常从以下两方面表现出来的: 1将教育问题转化为教育材料的能力 2捕捉教育时机的能力

多选:高效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从哪方面体现出来:科研创新意识;科研创新思维;科研创新精神。选择:高校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文化)知识。具备超前意识是科研创新的出发点。

具备高度职业敏感的教师通常会有的表现:

1很快就能注意到某一情境中存在的问题,并立刻反思 2能够在平淡无奇的事物中觉察到一些奇特的、不同寻常的因素,比如在学生同样做错的试题结果中发现学生不同的知识缺陷。

判断:智力结构中的发散思维即代表人的创造力。除了起到核心作用的发散思维外,辐合思维在创造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类似归纳推理的作用。

多选:从认知的过程看,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类比思维、形象思维等是创新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答、选择:创新思维在科研中的作用:导向作用;选择作用;催化作用;沟通作用。

科研创新精神可以理解为,高校教师以追求真理、奉献社会为己任,在科研工作中体现出来的创造和革新的理想、信念、情感、态度、意志等心理品质。简答:高校教师科研创新精神的表现:

1、科研创新理想;

2、科研创新情感;

3、科研创新信念;

4、科研创新意志;

5、科研创新态度:开拓性、合作性和科学性是

高校教师应具备的科研创新态度

判断: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进行创造和革新。

创新性人才通常具备三方面特征: 1高创造力人才通常具有较高的智商;2具备创新思维;3具有丰富的人格特征。

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知识积累、技能训练和创新人格的培养三条途径。

简答:高校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

1、完善和强化知识结构,有利于发挥创新才能;

2、进行心理训练,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

3、培养和发展创新思维能力,包括记忆力、发散思维、辐合思维、直觉思维能力;

4、进行教育教学和研究技能训练;

5、形成开放、民主、合作的工作氛围,鼓励教师创新。

第八章 高校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

判断: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指教师主体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

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及特征:

1、准备期:特征:以理论知识与间接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具有一般化和表面化的特点;获得了从事教师职业的某些特质。

2、适应期;

3、发展期;

4、创造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进行一些理论的总结;个体的创造性能力不断得到发展。这一阶段的教师被称为“专家型教师”,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和目标。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因素:

1、较高的成就动机和较强的敬业精神;

2、自我学习与提高的主动性:(1)教师的自我学习具有其自身的特点:①教师学习的自主性;②教师学习的长期性和持续性;③教师学习的多元性;(2)教师素质的完善和提高

3、积极有效的自我监控。

教师职业生涯的目标:成为“专家型”教师,是教师职业化的最终目标。

专家型教师:指在工作动机、人格特征与职业化水平等方面达到高度成熟的教师。

专家型教师的特征:

1、强烈的职业成就动机;

2、高尚而成熟的人格特征;

3、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是指教师对有关自己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自我设计和规划,以及对有关自身发展的环境因素的认识与思考。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对自己的教学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与总结。自我反思的内容:

1、对自身知识、能力与个性的反思:①知识状况、②能力状况、③个性特征;

2、对环境与社会的反思;

3、对自我发展历程的反思;

4、对教学活动的反思:①教学反思中的基本问题;②教学反思的阶段。自我反思的方法:

1、学生的反馈;

2、与同事的沟通与交流;

3、参与学术活动;

4、反思自身的问题所在。

如何做自我生涯设计?(教师职业生涯的自我设计)

1、教师自我认识与发展目标的设计;

2、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目标设计;

3、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内容: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分析;自身特点的分析;自我成长历程的分析;每一阶段的发展分析。

简答: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表现:

1、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能力表现。

2、具有极强的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与自我责任感: ①具有个人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②善于设计、控制与调节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 ③善于将专业的发展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3、以自身的专业发展为努力的目标。

教师的职业压力:是指教师由于其职业的要求、期待和职责所感受到的压力,是教师由于工作而产生的负向情感的反应症状。

教师职业压力的产生:

1、工作的不确定性;

2、角色的压力:角色知觉不明确、角色冲突;

3、来自学生的压力;

4、工作条件所产生的压力:物质条件、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教师心理调控能力的形成:

(一)提高自我修养:

1、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2、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

3、重视自我陶冶:(教师如何进行自我陶冶?)①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

②不断地认识与感受教师的职业之美,以此来塑造、完善与升华自己的人格与性情;

③在职业活动中不断激发自身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生命的活力;

(二)学会有效的沟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三)学会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

第八章 高校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

判断:教师的职业生涯是指教师主体从事教师职业的整个过程。

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及特征:

1、准备期:特征:以理论知识与间接知识为主要学习内容;所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具有一般化和表面化的特点;获得了从事教师职业的某些特质。

2、适应期;

3、发展期;

4、创造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注意进行一些理论的总结;个体的创造性能力不断得到发展。

这一阶段的教师被称为“专家型教师”,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方向和目标。教师职业生涯的影响因素:

1、较高的成就动机和较强的敬业精神;

2、自我学习与提高的主动性:(1)教师的自我学习具有其自身的特点:①教师学习的自主性;②教师学习的长期性和持续性;③教师学习的多元性;(2)教师素质的完善和提高

3、积极有效的自我监控。

教师职业生涯的目标:成为“专家型”教师,是教师职业化的最终目标。

专家型教师:指在工作动机、人格特征与职业化水平等方面达到高度成熟的教师。

专家型教师的特征:1强烈的职业成就动机;2高尚而成熟的人格特征;3良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职业生涯设计:是指教师对有关自己职业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自我设计和规划,以及对有关自身发展的环境因素的认识与思考。

教师的自我反思是指对自己的教学等各方面情况进行回顾、分析与总结。自我反思的内容:

1、对自身知识、能力与个性的反思:①知识状况、②能力状况、③个性特征;

2、对环境与社会的反思;

3、对自我发展历程的反思;

4、对教学活动的反思:①教学反思中的基本问题;②教学反思的阶段。自我反思的方法:

1、学生的反馈;

2、与同事的沟通与交流;

3、参与学术活动;

4、反思自身的问题所在。

如何做自我生涯设计?(教师职业生涯的自我设计)

1、教师自我认识与发展目标的设计;

2、教师自我发展的具体目标设计;

3、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内容:对自身所处环境的分析;自身特点的分析;自我成长历程的分析;每一阶段的发展分析。

简答:自我更新取向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表现:

1、能够不断反思自己的专业发展能力表现。

2、具有极强的专业发展的主体意识与自我责任感: ①具有个人专业发展的自主性;

②善于设计、控制与调节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 ③善于将专业的发展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3、以自身的专业发展为努力的目标。

教师的职业压力:是指教师由于其职业的要求、期待和职责所感受到的压力,是教师由于工作而产生的负向情感的反应症状。

教师职业压力的产生:

1、工作的不确定性;

2、角色的压力:角色知觉不明确、角色冲突;

3、来自学生的压力;

4、工作条件所产生的压力:物质条件、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教师心理调控能力的形成:

(一)提高自我修养:

1、提高自我认知水平;

2、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

3、重视自我陶冶: 教师如何进行自我陶冶?)①不断提高自己的师德水平;

②不断地认识与感受教师的职业之美,以此来塑造、完善与升华自己的人格与性情;

③在职业活动中不断激发自身对真、善、美的追求与生命的活力;

(二)学会有效的沟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三)学会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

第五篇:教师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测试及公共基础知识(30分)、教育教学理论和教育法律法规等专业理论知识 第一章,教师职业能力及其形成发展。一单选。

1教师职业能力是:

A:教师以顺利的乃至完美的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2:智慧技能是:

人运用语言,符号,规则,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3:动作技能:

是人通过某种特定动作完成某项任务的能力。4;八个半智能是:

大体相当于语文能力,数学能力,音乐能力,体育能力,美术能力,社会能力。自然知识能力,哲学能力,和自我认知能力。(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存在智能,自知智能。博物智能,人际智能。)5:关注论是:

描述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焦虑,但也可以体现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历程的某些特点。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可分为

A关注他人阶段,B关注自己阶段,C关注教学阶段,D关注学生阶段。

6:角色认知论,描述的是一名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各个阶段的角色自我认知特点。也能体现出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历程的某些特点。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可分

A为角色感性认知阶段B角色自我认知阶段,G角色比较认知阶段,D。群体角色认知阶段 7:心境论描述的是一名教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境状态特点。也能体现教师职业能力成长历程的特点,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可分

A受挫与平静。B稳定与自信,C保完熟与低落。D抱怨与退出。8:典型行为论,是名教师在个人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典型行为。职业能力发展过程可分

A准备与模范B积极上进C熟练与应变,D反思与革新。E墨守成规,F退缩与退出。

9:教师职业能力一般形成和发展过程。

A理论学习,B实地观察,C模仿与练习,D实地实践,E总结与反思,F革新与创造,G反复实践。

10:职业威望是:

一种职业与其他职业的相对地位,是所有社会成员根据个人的职业给予他的敬意程度。

Microsoft iSCSI Initiator Version 2.X Users Guide

二:多选:

1、教师职业能力的特征:

A实践性,B发展性,C稳定性,D差异性,2.教师能力功能或是(教师职业能力的作用?)

A完善个人修养,B提高职业威望,C增强职业信心,D提高工作效率,E保证工作质量。

2、心理学大体上把人的能力分为两种 A智慧技能B动作技能

3、加涅的学习理论的核心理论是: A智慧技能B动作技能

4、早期对动作技能与智慧技能的解释有代表性的

A有桑代克。斯金纳的条件反射理论,B美国加涅的学习理论和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四;简答题

1.中等学校教师职业能力按照什么分类,又分为几种?

答,我们是按照教师教育基本任务的类型和每项任务的活动过程阶段对中等学校教师职业能力进行分类的。一中等学校教师完成教育工作任务的能力A教学能力B教育能力C管理能力D科研能力。二中等学校教师一般性职业能力A信息能力B语言能力C交际能力D角色认知能力F心理调适能力E自我提高能力

2.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发展有着自然的阶段性特征分别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分为,一是婴幼儿阶段,智能开端于一种原生性的模仿智能;二是幼儿早期阶段,智能开始表现为对初级符号的掌握;三是学龄阶段,智能表现为对系统符号的掌握;四是成熟阶段,智能表现为对职业技能的掌握。

3.加德纳智能是怎样形成的,?

辨析(加德纳的多元智能是否影响人能力的形成因素。)

答。加德纳认为“八个半智能„源于人的遗传禀赋,所以人人都潜在着“八个半智能”,这是人人共有的能力。但个人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决定了人的“八个半智能”水平的个体差异。但是,即使禀赋很好,也要通过教育和训练才能成为实际生活中的现实智能。第二章 中等学校教师教学能力 选择题。1.教学能力是

.我们认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完成教学任务的能力。2.教学认知能力

主要是指对各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策略。手段等的领会,分析,判断能力。主要表现为。领会课程标准能力,分析教材能力。了解学生能力。

3,教学设计能力是指教师课前对各种教学要素,如学生及教学。目标,内容,策略方法,环境等进Microsoft iSCSI Initiator Version 2.X Users Guide

行详细的计划和安排的能力,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能力。教学内容整合能力,教学策略设计能力,编写教案能力。

5.教学实施能力是指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方案,解决具体问题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能力。主要包括课堂调控能力,实施教案能力,教学应变能力。

6、课程标准是:

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制定的指导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教师进行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7、教学设计的第一步是 教学目标设计。

8、课堂调控能力是;

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组织管理课堂秩序,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达到课堂教学的预定目标的一种教学实施能力。

9、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是什么;

课堂教学常规。

10、教学反思能力是指:

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能力。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

11.自我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是:

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心理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12.任务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主要是

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教学媒体等操作因素进行反思与调控的能力。13.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4.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是

指教师能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实现研究性学习目标的一种教学能力。15.什么是教学策略

是为了实现某种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措施。二多项选择题

1.中等学校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能力有:

A、教学认知能力B教学设计能力C教学实施能力D教学反思能力E组织研究性学习能力。

2、教学认知能力包括

A、领会课程标准能力B分析教材能力C了解学生能力 Microsoft iSCSI Initiator Version 2.X Users Guide

3、学设计能力包括

A、教学目标设计能力B教学内容整合能力G教学策略设计能力D编写教案能力 4.教学实施能力包括

A课堂调控能力。B实施教案能力C教学反应能力 5,了解学生是指

教师对学生的,A个性特征,B心理素质,C道德素质,D学习能力,E身体状况,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

6,了解学生个人的心理状况中的心理状况包括 A心理过程,B个性心理

7,心理过程主要是对学生哪些心理现象的了解与掌握

A感觉,知觉,思维,记忆,注意,想像,B情绪,情感,意志

9、个性心理特征主要是对学生的哪些方面的掌握与了解。

A动机,兴趣,爱好,信念,世界观,B能力,气质,性格,C特长 10.教学内容的整合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A教学内容心理化,B肢解,重组教学内容

11教学策略设计和选择的基本依据我们主要依据以下: A教学目标,B学生C教学媒体。

12.编写一节课的教案,教案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A年级 B科目,C教学目标,D,教学方法,E教学重点,F难点,G板书设计,H教学后记J教学过程安排及时间分配,T教学手段。13.编写教案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A科学性。B实用性,C针对性,D创造性,E总结性 14.教学反思能力包括

A自我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B任务指向型教学反思能力。15.教师教学反思的方式?

A内部自我对话方式,B,外显自我对话方式,C同事讨论方式,D行动研究方式 第三章,中等学校教师德育能力 一.单选题: 1,德育是指什么,A,是学校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总称,法制和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内容也放在德育中。2.什么是首应效应?

所谓的第一印象是教师对学生最初的认识和感受,也称最初印象,心理学上称为,首应效应。3.心理定势是什么,Microsoft iSCSI Initiator Version 2.X Users Guide

是指一个人在不一塞上的时间内所形成的一种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趋势。5.什么是晕轮效应

是指人对某人或某事好与不好的知觉印象会扩大到其它方面。6,什么是近因效应

是指学生近期作为给教师留下深刻印象,冲淡了过去所获得的有关印象。7.什么是刺激—反应法,是测量人的心理上基本手段,各种心理测验和教育测验就是一种通过提供刺激,然后观察被评价对象反映的截长过程。8.什么是现象—本质法,是直接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表现。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对学生有个较客观的评价。9,什么是投射调查法,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来了解一个人对某一事物的态度。10.什么是效应—本体法

是从分析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开始,抓住事物变化后产生的效应由认识事物变化后所产生的效应来认识到事物本体。

11.什么是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一种方法,12.什么是以人为本。

是一种尊重和肯定,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价值取向,是尊重人,为了人,解放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主体是青少年,必须尊重青少年的主体地位,必须以人的尊严,人的精神,人的心灵,人的个性张扬和生命关怀为根本前提,以培养人的美好心灵为终极目标。13. 所谓“一俊遮百丑”“一丑掩十美”是属于什么效应,答,晕轮效应,14.如一些模糊的人形成或墨迹图,或让受试者自己画一个人,或给受试者一个场景,要受试者讲故事等,受试者在自由问答时不知不觉地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态度等泄露出来是属于什么类型的学生评价方法。答是,投射调查法,15,.什么是疏导

即疏通,引导, 疏通是指,师生之间,通过信息收信配信息反馈,教师有序地把学生心理阻塞症结,心灵深处的隐情等充分表达出来,引导,是指在系统了解的基础上,抓住主线.循循善诱,提高学生的认识,把各种不正确的认识及病理心理引向科学,正确健康的轨道,也就是病理心理到生理心理的转他过程.二:多项选项题

1.认知偏差导致对学生评价的不客观,不公正,认知偏差表现在很多方面,其中突出的有,? A第一印象,B心理定势C晕轮效应,D近因效应,2,刺激反应法的三种类型,Microsoft iSCSI Initiator Version 2.X Users Guide

A系统的刺激,B突然的刺激G模拟自然的刺激,4,说服教育法的方式有,A,语言文字说服。B,事实说服 5,语言文字说服的方式有哪些

A讲解,B报告,C谈话,D讨论,E指导阅读等 6,情感陶冶法的特点是

A非强制性,B愉悦性C隐蔽性D无意识性,7,情感陶冶法包括

A人格感化,B环境陶冶,C艺术熏陶,写心得体会.第四章 中等学样校教师管理能力 第一节 学生学习管理能力

课堂管理能力包括哪些方面?(简多)

组织上课;

2、维护课堂纪律;

3、组织课堂发言和课堂练习;

4、组织课堂分组活动;

5、组织课堂表演、演讲和实验。

二、《学记》说:“善问者如坚木,先箕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悦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则小鸣,扣之以大则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问者反此。”这个案例体现了哪一种课堂管理能力如何组织? 体现了组织课堂发言和课堂练习的能力。

首先要培养学生课堂积极发言的意识和习惯;其次,应该给学生课堂发言制规则;最后教师要讲究向学生提问和回答学生问题的方法。

三、课堂集体辅导有哪些种类?(简,多)

课堂集体辅导面对全体学生所做的辅导,有反馈辅导,单元辅导,考试辅导,自学辅导几种情况。

四、(单选)反馈辅导:是新课程讲授后,根据学生学习中出现的具有共性问题,有针对性地面向全体学生所做的辅导,它需要教师有及时发现问题准确找出问题症结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节 学生体育与卫生管理能力

二、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每周不少于(两次)(每次不少于一课时)(单选)

三、(单选)“一课”是体育课,“三操”是早操、课间操、眼睛保健操,“两活动”是指课外体育活动 和体育竞赛活动。

六、(单)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时间;学生每日学习时间(包括自己)不超过(8小时),大学不超过(10小时)。

七、实践中学校卫生工作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简)

1、教学卫生;

2、体育卫生、3、劳动卫生、4、生活卫生、5、心理卫生。

八、(单)按照用脑卫生合理安排课程;控制课外作业负担,每天课外作业不超过(1—2小时)。第四节 班集体管理能力 Microsoft iSCSI Initiator Version 2.X Users Guide

如果要管理好一个班集体,要有哪些方面的能力?(简)建立班集体领导核心; 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解决学生个别问题

协调校内关系,学生家庭及所在社区的关系; 正确处理突发事件。第五节 依法依法能力

举例说明我国的教育法体系包括哪些层次的法律?

教育基本法;教育基本法是国家教育的根本法律。《中华共和国教育法》(1995)是我国的教育基本法。

教育部门法;教育部门法是根据教育基本法制定的关于某一部门教育法律。义务教育法属于什么法?是部门法

综合教育法;综合教育法是根据教育基本法针对跨部门的横向问题制定的教育法律。教师法是一部什么样的法律?综合教育法。单行教育法 教育相关法

二、依法从教(案例)知法、懂法目的在于依法从教。

如今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有法律意识,做事要讲究法律依据,遇到侵犯学生权益、侵犯自身权益的事,学会寻求法律援助和法律保护。教师没有依法从教能力,是难以称为合格的教师的。

Microsoft iSCSI Initiator Version 2.X Users Guide

下载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职业能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资格考试《教师职业能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一、单项选择(10分,每题1分,10道题)1、职业是指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需要发挥个人才能的、维持生活需要并具有社会意义的活动。 2、技能是指由于练习而获得的顺利......

    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 1. 教师职业是指在学校中以教育学生为主要职责的人的工作。 2. 教师职业的性质:首先教师职业是以培养人服务于社会为宗旨。其次教师的培养要经过比较长的时间训......

    教师职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是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教师职员能力特征:实践性、稳定性、发展性、差异性。 职业能力功能:完善个人修养、提高职业威望、增......

    教师职业能力

    《教育职业能力》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第一章 1.试题: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称为( ) A·教师职业能力B.教育艺术C.教师专业能力D.......

    教师职业能力

    选择题:单选或多选 1、 教师职责是指(在学校中以教育学生为主要职责)的人的工作。 2、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导致(社会分工)的发展,是教师职业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3、......

    教师职业能力复习题

    第一章教师职业能力及其形成与发展1、教师职业能力(单):是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 、教师职业能力 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 前面还提到的关于教师的提法: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复习题[★]

    教师职业能力 第一章 教师职业能力及其形成与发展 1、教师职业能力(单):是教师以顺利地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前面还提到的关于教师的提法: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职业能力习题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题 教师招聘考试 教师职业能力测试题 第一章,教师职业能力及其形成发展。 一单选 1教师职业能力是:A:教师以顺利的乃至完美的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