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访金点子案例
加强家校沟通,提升教育效果
--家访金点子案例
【案例背景】:我们都知道,在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学校和家庭是一对不可分离的教育者,学校教育需要家长的支持,家庭教育需要学校给予科学的指导。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步调一致、相互补充、形成合力,教育才能成功。如果教师不了解孩子在家的情况,家长也不知道孩子在校的表现,二者相互脱节,就会形成教育的盲区,不利于对孩子的培养。所以,家长必须与老师进行良好的沟通和交流。
【案例事件】:今年我任教的七(1)班中,有个叫李晖的女生,她性格略外向,活泼,在班内很有同学缘。但是唯独学习总是拖拖拉拉,上课不会听讲,课下不主动写作业,学习成绩比较差。针对这一现象,我试过了各种方法,效果不要明显,于是就进行了家访。
学生知道我要家访之后,心里害怕,我告诉她,我家访绝不是单单“告状”,而是要和家长沟通。了解孩子在家的有关情况,和其家长共同研究、分析、制定帮助他的最佳方案。经过家校的共同努力,她渐渐发生了变化,坏毛病改了许多,学习也有所进步。
【案例分析】: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家校合作正在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话题,重视家校合作是全面提高我们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我们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师队伍专业技能水平和师德素质,另一方面还应大力构建新型的家校合作模式与沟通策略,让家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彰显重要的作用。当然,建立良好的家校合作关系,还有很多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中有来自于教师学生方面的,也有来自于家庭方面的。下面就这些制约因素谈谈自己的简单看法。
一、教师学生方面的因素
1、教师对家校沟通的认识和态度不够积极,教师对家校沟通的重要性的认识,是影响这一沟通的重要主观因素,如果充分认识到了家校沟通的重要性,则家校沟通可能收到实效。
2、家校双方沟通渠道的选择。家校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是建立良好的家校沟通的基础,是合作的前提,所以班主任应当开通多种双向信息交流沟通的渠道。
3、学生的沟通作用。学生在家校之间所做的沟通作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随着学生年纪水平的提高,家庭与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也在下降,参与活动的频率也在降低,所以对于不同年纪的学生,应当采取不同的合作模式。
二、家庭方面的因素
1、家长对教育责任的分工观念不同。现在的学生家长已经有了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认为有必要和教师及学校合作共同培养孩子,他们会主动监督和督促学生的作业和学校活动的参与,这样有利于家校合作的开展。
2、家长的素质。这是一个很直接的因素,不可否认,家长素质越高,合作的可能性越大,同时效果也越好。同时,家长的特性也影响着家校的合作,所以在面对不同的家长的同时,学校要区别对待,这样才可以使家校合作开展的顺利,才可以实现合作目标。
第二篇:教师家访金点子案例
教师家访金点子案例
俗话说得好“亲其师,信其道”。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心与心的沟通才会使我们每个人都这么放松自如,让老师走下讲台,走进家庭,具有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而本次“走进家庭,走近孩子”集中家访活动的开展,就给老师和家长带来了一个沟通的极佳平台。
在家访的时候,面对的是家长和孩子,要让家长感受到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和重视。这对孩子是一种激励,对家长也是一个触动。教师、家长、学生三者共处一室,促膝谈心,拉近了彼此心与心的距离,也形成了家园共同教育的合力。
一、要有爱心,平等对待每一位家长
教师和学生之间,维系在一起的是爱,因而爱也就成为了教育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不留痕迹的爱,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这个境界。”多么朴实的一句话,这难道不是我们要进行家访、和家长交流沟通最有力的出发点么?
来到刘晨旭家里,宝贝的父母受宠若惊,我们也向他们介绍了我们班级的一些情况和事项,面对面地促膝畅谈,家长对我们的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与鼓励,也对我们的工作表示了肯定和表扬。
很多家长对老师的到来都很热心地招待,他们觉得很温暖,也倍感兴奋,这样也可以让小朋友知道自己在老师心中的份量,老师总是在默默的注视和关心着自己。
二、善用鼓励,赞赏看待每一个学生
这次家访活动的开展,使小朋友和家长都觉得老师非常的亲切,有些学生看到老师可能会以为老师是去家里给父母告状的,所以有点畏惧,可事实上却不是的。获得“赞赏”是每一个人都想要得到的,我也不例外,但学生获得“赞赏”的愿望比成人会强烈更多。
在小学中,我们看到的可能都是有些调皮的小朋友哪里不好、这里不乖,但是我们必须想尽办法寻找其闪光点,然后把这些闪光点与家长进行沟通,与家长共同探讨可以帮助学生进步的方法,改正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积极上进的热情,树立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三、乐用情感,搭建家园合作的桥梁
在本次家访过程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学生在家的情况,与家长进行了情感沟通,同时,也让家长了解了我们的教育方向和目标,也达成了共同培养学生健康成长的共识。作为新上岗教师的我,初次进行这样的家访活动,不仅给新教师的我带来了无言的感动和宝贵的经验,也带给了孩子们满心的快乐。孩子们的一言一行,都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溢于言表的快乐。家访更给家长带去了真诚与真心,老师对孩子日常言行举止的细微介绍,对孩子个性的详细剖析,老师前沿的家教理念等,都让家长们耳目一新,从来没有想到,教养孩子还有那么多的道理!
总而言之,本次家访,为老师和家长架起了一座“心”的桥梁,不仅可以达到沟通家长、教育学生的目的,而且还完善了我们教育工作中的不足。老师面对的是很多个学生,而对于家长来说都是一个个天之骄子,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都寄予厚望,这也给我们老师带来了压力,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会多和家长沟通,相互合作,相互信任,共同教育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用心去沟通,用爱去构建,为了孩子美好的明天,一起努力吧!
第三篇:金点子案例
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问题的提出
我从事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多年,2013年担任五年级一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经过一段教学后,在批改学生的日记、作文时,我发现学生的错别字多的令人吃惊。为了尽快改善眼前学生错别字多的现象,在教学中注重同音字和形近字的教学,并结合实际经验总结出一下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一、加深认识,扫除错别字
为了让学生深刻认识写错别字的害处,每周举行一次“扫除错别字”的语文主题班会。让学生自查互查作业中出现的错别字,进行交流改正。这种做法既加深了学生的认识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改变教学策略,扫除错别字
1、单字教学 多项并行
在学习新字时,注重单字的音、形、义的观察和理解,从根本上树立学生正确的识字意识。例如教学“惑”字,首先观察字的结构为上下结构,心字底。然后确定读音,理解字义,“惑”表示心里有疑问,不确定。或是对或是错,或是这样或是那样,琢磨不透,所以心上一个“或”字。在此基础上进行组词、造句练习。
2、对比教学 一目了然
针对极易混淆的同义字或是形近字,也可以进行对比教学,这样的区别比较更为直观,学生的记忆也更为深刻!例如“裁”和“载”是学生特别容易混淆的两个形近字,在教学中可以进行对比教学,音的对比、形的对比、义的对比,在识字之初就让学生明确辨别方法。
3、识新温故 事半功倍
这一点效果尤其明显,在教学单字时,随时随地进行对比,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教学“企”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我们还学习过那些同音字,然后随机对“企”、“歧”进行字义区分或者辨字组词。这样的教学是随机的,在学习新字的同时即温习旧知又加强了学生对同音字、形近字的掌握、理解和应用能力!让同音字和形近字的学习充满魅力!取得的成效
事实证明,我的方法是十分有效的。经过半年的努力学生错字率大大减少,有效的扭转了学生错别字太多的局面。
第四篇:金点子案例
任务型教学在生物课上的使用
——生物课金点子
摘要:任务型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探讨生物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运用任务型教学法在生物教学中初步探索,发掘任务型教学法的目标设计,任务制定与完成,任务评价等环节,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研究能力的培养,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树立。注重知识的运用和学法的指导,强调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法为主线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及时性评价
任务型教学是指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活动。资料表明,任务型教学法自兴起以来,一直受到国内外许多学者和教师的关注,早期多用于语言教学,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重视过程与互动的教学模式。近几年来,众多学者和教师尝试在非语言教学领域使用任务教学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它具有简洁、明了、高效率等特点。在生物教学的课堂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青睐。本文就任务型教学的大体步骤和在教学实践中的如何运用发表一些自己的想法,增进自己对这种新式教学法的认识,加强理论指导,以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任务型教学法综述(一)任务型教学法的概念
任务型教学法教师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对提出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通过感知、体验、实践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相互协作完成一系列的任务,并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二)任务型教学法的特征
任务是任务型教学的核心,任务设计是实施任务型教学的关键。一般来说,任务有5个基本特征:(1)任务是一种活动,意义是最重要的;(2)有某个需要解
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通过交流的方式加以解决;(3)任务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4)任务的完成是首要的;(5)对任务的评价以任务最后的完成情况为依据。因此,在任务型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任务,把教学的重心转移到学生如何解决问题,如何发展学生能力,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三)遵循原则。1、任务目标明确
设计目标明确的任务是任务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设计的任务要涵盖一节课教学目标所涉及的知识。教师要在学习总目标的框架内把总目标细化为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容易掌握的小任务,使学生通过完成这些小任务来实现总的学习目标。通过实施任务型教学法,应使学生获取知识、整合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提高。2、任务设计难易适中
首先,教师要根据教材,选取教材中具有可操作性的、难易适中的内容作为任务。其次,教师还要备学生,对学生进行分析,使所设计的任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选取开放性的任务,以符合大多数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水平和实现任务的能力,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思考和努力可以顺利地完成任务。
3、任务的答案明确而带有伸展性
教师给学生制订任务是前提,是基本,解决任务是重心,理清任务答案是关键。有明确的答案指导,是课堂的指挥棒,它引领学生向正确的航道前进。
4、对任务完成情况及时评价
评价,是任务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要对学生的答案及时评价,符合题意的,进行肯定,进行表扬;不合题意的,指出问题所在,并进行鼓励,恢复其信心。
二、任务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模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将任务融于情境之中,不知不觉地将任务呈现出来,是任务型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环节。以《植物细胞》 为例,王丽丽同学将一片菠菜叶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却看不见菠菜的细胞,这是为什么?你能帮她解决这个问题吗?步步设疑,层层引进。
(二)制定任务
根据教材需要,制定任务,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节学习,你将知道:
1、玻片标本有哪些?
2、植物细胞临时装片是如何制作的?
3、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
(三)分工互动,解决任务
任务的执行要体现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理念。把学生按照位置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一般不超过6人,建议为4人)。组内成员可以分别执行不同的具体任务,有的制作标本,有的进行观察,有的记录;对获取的不同资料、观点进行修正;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小组对问题的理解与结论。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只是给出一个大体的思路,而不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这为学生的合作探究创造了空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四)组织评价
评价是达成学习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应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只要学生能积极参与、努力探究,就予以鼓励和表扬;特别是对学生在具体操作中的积极思维给予及时评价。这对树立学生的自尊、自信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会使学生产生更强烈的探究欲,从而有利于任务目标更好、更快地完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态度、情感、意志品质等也作为任务完成情况的重要评价内容。采用学生自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地评价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三、总结
任务型教学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知识传授的角色,成为任务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中介者和评价者。学生则要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和
主人。实现教学主体由教师向学生的转变、课堂教学由教学行为向学习行为的转变,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第五篇:金点子案例
课堂习惯的养成 石桥子小学 杨焕菊
有经验的老师都明白:课堂常规的养成至关重要,孩子们若能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是创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条件。
今年接到这个班,我发现班里的孩子老爱小声说话,嗡嗡之声不绝入耳。而且我感觉孩子们的小动作特别多,要么玩指甲,要么就是用手碰碰鼻子,或是玩铅笔,课桌上有什么玩什么,这些不好的习惯让孩子们的注意力很难常时间保持在我们的学习内容上。
很多时候老师进教室开始讲课,学生才慢条斯理地拿出课本;老师在上面讲得眉飞色舞,学生在下面玩得津津有味,至于上课时应该养成的正确习惯,无论老师讲多少遍,也都收效甚微。
生活中不爱清洁卫生的比比皆是,或乱丢乱扔,或蓬头垢面。在思想方面虽继承了农民的朴实,但也受到了社会不良风气和不良影视的影响,性格孤僻暴躁,遇事冲动不计后果。
于是我就想,该怎么培养孩子们养成良好的课堂学习习惯呢?
苦思冥想之后,我认为,让他们每个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的课堂习惯最好。首先我把自己制定的考核计划告诉大家,就立即开始实施了。我先从课堂纪律入手。每节课一上课,先在黑板上写上每个小组的名称,然后根据表现给他们打分或扣分。许多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数学生在上课时表现出一种很懒散的态度:趴在桌子上的、拿手抠东西的、东张西望的、小声讲话的„„比比皆是。针对他们这些学习态度不端正的学生,我主要采取了以明确要求、及时监督为主,“利诱”为辅的指导方针。先将课堂纪律要求细化,听讲时的要求、读书时的要求、写字时的要求、别人回答问题时的要求等等都做了硬性的规定,虽然可能有些琐碎复杂,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你越细化,才越有可操作性。在学生明确了种种规定后,我也在课堂上实施我的课堂评价,做到奖罚分明。你别看有时的奖品仅仅是一朵小小的贴花,在学生的心目中可是重千斤。
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小组课堂评价体系也逐步完善了起来。
在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上,孩子们有任何的小动作都可以反馈到我的眼睛里,根据他们的表现,我会接着作出评价。我给小组扣分,只是形式上的。我觉得真正实施这个监督体系的还是孩子们。因为每个小组都想赢,赢了的小组每个成员都可以得到一颗校星并由他们自己亲自贴在自己的校星计划上。所以同一小组的孩子们会在课前相互提醒,不要做小动作给小组扣分。慢慢地,我发现孩子们的小动作少了,现在几乎很少有孩子再用手去碰鼻子或是随意玩手上的东西。
班上学生的课堂纪律明显有了好转,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比以前积极了许多,教学效果自然也就好了不少。但培养良好的课堂习惯并不是一周两周就能形成的,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必须时时盯,刻刻讲。我想,我还必须将良好的课堂习惯养成继续培养下去。
其次,根据情况随时补充我的课堂评价体系。
(一)加强过程评价,激发学习兴趣。
课堂学习中的过程评价: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过程,能够在课堂上让学生投入地学习,是保证学习效果的关键,我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参与度、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表现、合作能力的强弱。为此,我利用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
我设计了很多奖项:智慧奖、口才奖、巧手奖、工整奖、进步奖、能手奖,课堂上,如果孩子在课堂上有精彩发言,发给口才奖,如果他的思考方法有创意,发给智慧奖,作业工整,发给工整奖……,这样一来,既激励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不同方面肯定了他们的成绩,考察了他们课堂的参与度,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意识等。几个月下来,孩子们的成长袋里都装满了奖券,从不同方面肯定了他们的成绩。
作业中的过程评价:教育心理学证明:学习必须获得信息的反馈,没有反馈的学习收效甚微,甚至无效;而反馈愈及时,学生的学习兴趣愈浓,学习效率就愈高。在布置完课堂作业后,我总是手握红笔,在学生间巡视,对学生做对的题目及时打上“√”,对学生在作业中有进步或有创造性的都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学生的作业如果表现突出:字迹工整、满分、有进步、解出了难题我都给他们加分。
(二)关注个体差异 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应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尊重和体现个体差异性,激发个体的主体精神,以促使每个个体最大限度实现自身价值”。学生最期待老师公正的评价和积极的肯定,但是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环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之间在学习的发展上必然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他们达到同一层次的目标,是不现实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看到学生的进步,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的时候,抓住闪光点进行评价,就会增强其学习的内驱力,促进其最大限度地发展。为此,我尝试用下面的方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分层评价:目标是学生努力的方向,目标的确立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要确立适宜的目标,让不同的人在学习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目标的确立要因人而异,让优生有“劲头”,中等生有“想头”,后进生有“奔头”。
教学中,对于学生出现的“标新立异”的现象,要满腔热情地评价,用一些简短而有激励性的语言,如“你讲得真好!”“你真聪明!”“这个见解很独特!”或“不要紧,慢慢说”,“你再想一想”,“老师相信你的能力”等加以激励。对出现的简捷的算式,写上“优+有创造性”的评语或另外加分。使他们真正体验到求异的价值,产生更强烈的创新意向。
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的课堂评价也会随时得以补充。我发现孩子们的钢笔或是书本之类的学习用具经常在上课时掉在地上,“啪啪”之声此起彼伏,然后孩子们再弯腰捡,这个过程孩子们就没法保证集中注意力,特别会影响课堂教学。于是我又随时补充了一条课堂常规:上课期间学生们课桌上的东西不能掉在地上,若东西掉在地上,所在小组就会得到一个哭脸,而得到哭脸的小组必须要挣得超过其它小组双倍的分数才有可能获得本节课的冠军。这个惩罚是严厉的,因为孩子们掉东西已经成了习惯。但同时也是很有效的,现在一节课下来,几乎听不到东西落地的声音。我们的课堂效益又提高了不少。
而在小组评价的时候,究竟用什么符号表示孩子们的加减分呢?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孩子们最喜欢卡通图画了,我决定用简单的卡通图画来表示,得到了所有孩子的赞同。有的老师用最简单也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加减分。这种方法简单易行,且形象直观。
我确实一直在努力让我的课堂成为高效、幸福的课堂。在教书育人这片热土上,我乐在其中。并要沿着这条教学之路坚定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