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改革开放40年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先行地、实验区,40年来广东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根本动力就是改革开放。总书记最近视察广东时,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高更稳”。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在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这一重要地域,总书记这些重要宣示有着鲜明的时代背景,充分体现了党中央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因此,深刻理解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坚定信心,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的道路
“改革开放道路是正确的,必须一以贯之、锲而不舍、再接再厉。”这是总书记这次视察广东时在总结前海、横琴改革开放成功经验时再次强调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先后创办经济特区,开放沿海城市,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区,设立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各类对外开放功能平台的实践探索与成功经验表明,中国改革开放是一条正确的道路。通过对外开放,中国加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外资企业在技术创新、市场管理、制度创新等方面对中国企业起到示范作用,中国企业获得了学习效应,提高了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了行业效率。同时,开放促进了改革,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深化完善,这是对外开放的制度创新效应。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大规模开展法律法规清理修订工作,中国营商环境改革成效显著。在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19年营商环境报告》中,中国营商环境排名上升至第46位,进入世界排名前50的经济体之列。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2017年中国在全球货物贸易进口和出口总额中所占比重分别达到10.2%和12.8%,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4.1万亿美元,居世界首位,是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6956.8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吸引外商投资1363.2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40年来,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交流交融,提升了全球价值链的效率与效益,形成了中国与世界经济互利合作的局面。
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认识论与方法论
新时代推进改革开放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是总书记这次视察广东对新一轮改革开放提出的新命题。进入新时代,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改革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一方面,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开放合作、全球治理变革和全球共同发展面临新形势与新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对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出了新要求。总书记提出,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的办法来解决;以改革开放的眼光看待改革开放。就是要不断丰富和完善改革开放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新时代总书记关于对外开放一系列思想理论的新目标,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因此,从这样的高度考虑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思路与逻辑,就是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改革开放的时代性、体系性、全局性问题。
把广东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
总书记在参观“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时,强调“不忘改革开放初心”,再次释放出“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的强烈信号,殷切希望领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的广东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改革开放发源于广东,“敢闯敢试、敢为人先”一直是广东改革开放的精神。因此,在总结改革开放40年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广东要不忘改革开放初心,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按照“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的新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加快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鼓励竞争、反对垄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发挥广东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优势,积极探索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先行先试”大幅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建设透明、高效、公平的市场环境,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把广东自贸试验区建设成为新时代改革开放新高地。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机遇,深化粤港澳紧密合作,提高湾区市场一体化水平,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各类要素便捷流动,携手港澳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构建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努力吸引外商投资,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双向”开放,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推动广东对外开放高质量发展,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发挥广东作为“两个重要窗口”的作用。
第二篇:延安精神与广东的改革开放
延安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回顾广东的改革开放历程,能看出延安精神的光芒闪烁其中。广东的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充分体现了延安精神的灵魂和本质;广东的改革开放坚持敢于创新,坚持务实求真,充分体现了延安精神的精髓;广东的改革开放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延安精神的政治本色。广东改革开放的胜利是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延安精神
广东
改革开放
三十年
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延安时期所表现出来的革命精神。它是中华民族精神之升华,是中国革命之结晶,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显现。2002年4月,江泽民在陕西考察工作时,对延安精神作了精辟完整的概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主要内容。”作为我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延安精神有着永恒的价值。历史和现实都说明,延安精神是我们革命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什么时候我们继承和发扬了延安精神,我们的事业就成功,反之就失败。
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至今,中国在改革开放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走过的征程,延安精神的光芒时刻闪烁其中,延安精神对改革开放,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广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窗口”、“示范区”不负众望,从一个落后的边陲省份一跃成为全国第一经济大省。1978年至2007年,GDP增长41倍,经济总量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左右并先后超过了亚洲“四小龙”中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成绩显著,经济社会正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
从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我们可以看出:广东的改革开放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发扬,广东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果,是延安精神在当代所散发出的夺目光辉。
一、广东的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充分体现了延安精神的灵魂和本质
延安精神的灵魂就是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我们在任何时期都不放弃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不放弃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和追求,即使在国共合作的抗日战争时期也是好此。这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的根本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是取得中国革命最后胜利的政治保证。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中国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延安时期这种精神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每个革命者都是按照我们党的宗旨去做的,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目标和生命意义之所在。每个同志都明白,共产党是依靠人民的支持建立起来的,是为人民的党,她的成员只能是人民的公仆和勤务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回顾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用“十个结合”作了科学总结。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广东,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方面表现突出。
改革之初,有人赞成,有人怀疑,更多的人是反对。当时有人说深圳除了挂五星红旗外,其他与资本主义地区差不多。西北一位副省长参观深圳后回宾馆说:“想不到辛辛苦苦干革命几十年,现在一下子都变了”,哭了起来。也有人在报上发表文章《旧中国租界的由来》,实际是指桑骂槐。面对这些非议,作为试验田的广东用行动作了回应。
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搞社会主义不能怕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式。认识落后,才能改变落后。学习先进,才有可能赶超先进。向别人学长处,有什么可怕的?正如徐特立所说“像吃牛肉也好,吃狗肉也好,吃下去,把它变成我的肉,这就对了,绝不是说吃了狗肉我就变成狗肉。”可见,学习别人长处并不是崇洋媚外,关键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这一点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强调指出,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注意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即坚定不移的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马列主义。
广东的改革开放始终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反对“和平演变”,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服从全局利益,认真执行中央的方针政策,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脚踏实地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广东先后提出了“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打击犯罪坚定不移”、“对外更加开放、对内更加放宽、对内更加放权”、“有所引进、有所抵制”、和“排污不排外”等一系列符合广东省情的正确方针,从而确保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决贯彻执行,也旗帜鲜明地把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延安精神的灵魂。九十年代,走向市场的广东以党中央关于“十三大制定的路线不能改变”的基本精神为“主心骨”,处变不惊,任凭风云变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改革开放走向深入之后,广东既正视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又通过推进扬鞭开放去解决前进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不断克服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克服“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使广东人精神不偏离正确的轨道,也很好地坚持了延安精神的灵魂和本质要求。
三十年来,广东自始至终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的原则,很好地继承和发扬和延安精神。在广东,改革开放的成果最早惠及南粤人民。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最早建立。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党委政府着力解决涉及大多数群众利益的问题,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基本上解决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饮水难等民生问题,从2006年秋季开始,全省农村义务教育开始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率先实行真正意义上的义务教育。率先实行退伍兵免费职业教育。树立法律权威,充分发挥法律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推进“平安广东”建设,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初步形成。和谐社会建设扎扎实实推进。广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从抓反面教育的警示教育,到抓制度抓预防机制的建立,再到注重抓理想塑灵魂,“理想、责任、能力、形象”教育活动不断深入,“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活动和固本强基工程成效显著,并率先探索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党组织驾驭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不断增强,广东把维护、实现、发展人民利益的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延安精神中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本质得到充分展现。
二、广东的改革开放坚持敢于创新,坚持务实求真,充分体现了延安精神的精髓
解放思想,勇于迎新,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精髓。具体表现在思维方式上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从主观的愿望、感想出发;在行为方式上,讲实效,看结果,求真务实;在精神风貌上,开拓进取,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具有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品质与勇气。延安整风就是我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的重要标志。
当年地处西北的延安,不是一个闭关自守的山沟,而是一个开放的和充满生气的延安,外部的人们可以自由地到延安,不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朋友,只要是到延安都以礼相待。因此,延安的开放吸引了大批的革命者,争取了许多朋友的支持和外援。当年南泥湾359旅的大生产运动搞得好,毛泽东给王震旅长题词是“有创造精神”。因此,从本质上讲,延安精神也是改革精神、开放精神。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广东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排除种种思想阻力,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开放市场,放开价格,创办特区,推行农业生产承包制,增强企业活力等举措,都走在全国的前列,也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广东改革开放坚持敢闯、敢试、敢冒风险,积极进取,勇于开拓,敢为人先,坚持务实求真的态度充分体现了延安精神的精髓。
改革方面敢为人先,集中体现在推行农业生产承包制的过程中。广东是全国率先推行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的几个主要省份之一。早在1979年1月,《人民日报》就介绍了广东推行包产到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情况。在包产到组的基础上,从1979年下半年起,惠阳等地区思想逐步得到解放的农民又结合当地实际,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经营的责、权、利直接落实到户。1980年9月,中共中央下达文件,对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予以肯定。10月,中共广东省委发出通知,要求全省各地认真贯彻这一文件精神。从此,广东农村普遍推行统分结合的双层承包经营生产责任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乡镇企业蓬勃发展起来,成为农村主要经济支柱。它大大增加了农村集体及个人收人,解决了大量农村新生劳动力的出路,使他们离田不离乡,也促进了农村科教文卫及其他公益事业的发展,并为国家财政及外汇收人作出了贡献。
开放方面敢为人先,集中体现在创设特区的过程中。1979年1月,广东与交通部联合向中央递交了一份在广东宝安境内邻近香港的地区建立一个工业区的报告。1979年2月,广东提出了在汕头创办出口加工区的大胆设想。此后不久,中共广东省委正式向中央提出请求;允许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允许广东在深圳、珠海、汕头三个口岸划出部分地区,单独管理,作为华侨、港澳同胞和外商的投资场所,按照国际市场的需要组织生产。这一请求提出前后,得到中央许多领导人的赞同和支持。邓小平同志在听取广东汇报时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做“特区”,“陕甘宁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要杀出一条血路来”。到1979年7月,中央决定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批准广东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试办经济特区。1980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全通过《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1984年1月邓小平到广东特区考察,给深圳题写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经过小平同志的题词,肯定办特区、搞改革开放都是正确的,也基本上统一了全国干群的思想,推动了全国的改革开放。1985年国务院批准三个三角洲经济开放区,也享受沿海开放城市的优惠。创设经济特区为中国对外开放开辟了一条全新的道路。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深圳在1978年以前是在地图上都找不到的一个边陲小镇,仅有一条十字街。后来,深圳人在全国率先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在种种非议和责难中“杀出一条血路”,终于使中国南海边神话般地崛起了一座新城,成为广东第二大城市,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深圳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它的发展速度可称是世界上的一个奇迹,它证明改革开放方针的完全正确,也切实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0年来,广东城乡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成就,广东省基本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格局,充分发挥了“四个窗口”和排头兵作用,对全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不少有益的经验。广东省已具有良好产业基础,近年来省重点发展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电子信息、电器机械和石油化工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改造提高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和建筑材料几大传统支柱产业,有步骤、有计划地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城市化。全省科、教、文、卫、体等同步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基本上交了“两个文明建设”的好答卷。通过改革开放,全省人民生活大为提高,全省达到小康水平,其中珠江三角洲可称富裕小康水平。
无论是当年的延安还是改革开放之初的广东,都是站在时代的前列,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立足现实,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勇于冲破种种思想禁区,敢闯敢试,敢冒风险,勇于走出自己的道路,迈出自己坚实的步伐,在历史的转折点留下自己光辉的形象。
三、广东的改革开放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体现了延安精神的政治本色
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一简短定义概括了延安精神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延安精神的本质特征。自力更生简要地说,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自己依靠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这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主体精神和英雄气概。毛泽东初到陕北,就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中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艰苦奋斗不是苦行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艰苦奋斗,重在奋斗,因为奋斗才能“更生”,才能苦尽甘来。艰苦奋斗不是奋斗艰苦,越奋斗生活越艰苦,奋斗何益?有何必要奋斗?在80年代初,邓小平也说,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艰苦创业。我们穷,底子薄,教育、科学、文化都落后,这就决定了我们还要有一个艰苦奋斗的过程。艰苦奋斗是一种永远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它是人类不断发展的精神支柱。
广东的改革开放坚持了独立自主、艰苦奋斗的精神。在80年代末,有的经济学家评论广东经济,说广东就靠大量使用国家贷款来建设,是“借钱买繁荣”。诚然,不投入就没有产出,不加大投入就不可能使广东的经济实力从薄弱走向强大,仅靠“余钱剩米”来搞建设,是无法“起飞”的,广东在改革开放以来,总是贷大于存,欠银行的钱多过银行的存款。但是,从1992年起,广东已经改变为存大于贷。
同样,在80年代末,有人认为广东靠“吃偏饭”过日子,得到国家许多优惠而对国家实行财政包干,每年只上缴财政收人10多亿元,贡献太小。其实,就以80年代最末一年的1989年为例,广东除了财政包干上缴38亿元之外,还减轻了非包干则应由中央财政下拨的10多亿元负担,另外广东还从海关代征税、银行上缴利息等渠道上缴国家100多亿元,还不计用十几亿元承办“六运会”,华东救灾,西北、西南扶贫等等额外贡献。实行分税制后,广东的财政上缴就更多了。
改革之初,困难重重。很多企业都是努力自主创新,积极开拓市场,坚持“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康佳集团成立于1980年,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电子企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成为了中国彩电和手机行业的骨干龙头企业,产品销往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7年销售收入121.7亿元。广东很多企业的历程都生动证明了独立自主,艰苦奋斗 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广东是我国改革开放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坚持从实际出发,始终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不断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不断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注重结合本地实际和不同发展阶段特点,提出发展思路,推进各项改革,发挥优势,积极探索。
30年来,广东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引领全国发展潮流,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达25968亿元,人均GDP达到3509美元,提前14年达到了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标准。来源于广东的财税总收入突破了5000亿元,约占全国的1/7。广东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广东的改革开放已经从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到率先领悟和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上来,不仅经济发展势头越来越强劲,近五年GDP总量接近翻一番,占全国的由2001年的1/9上升到1/8;进出口总额5272亿美元,五年增长198.7%,其中出口总额达到3019.5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31.2%,连续21年位居全国之首;税收收入增长2.3倍,而且率先转变增长方式,初步呈现出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增长、高效益的良好趋势。
总结广东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我们真切地体会到,广东人民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改革的正确道路和方向,坚持改革开放为人民的宗旨,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路线,坚持实干苦干的艰苦奋斗作风,全面继承和发扬了延安精神,广东改革开放的胜利,也是延安精神的伟大胜利。
本文章由西安牛皮癣医院http://www.xiexiebang.com/整理发布,欢迎分享!
第三篇:改革开放初期主政广东领导干部
改革开放初期主政广东领导干部(1)(2014-03-18 11:03:36)转载转载 ▼
标签: 分类: 历史与地理
原文地址:改革开放初期主政广东领导干部(1)作者:带刺玫瑰万古存
近日广州市政协有人提议电视台应取消(后改口减少)粤语节目,在广卅引发大爭论。前天羊城晚报报道广卅某小学规定学生课余同学间交谈不准讲粤语,并制定惩罚规则,使广卅家庭的学生因不懂粤语无法与奶奶交流,老人听不懂孙子要吃鸡翅要求,引发家庭矛盾。这类极端令人不安。
21CN网的截图
行政命令是绝不可能使某一方言消失的,一个方言区的方言是千年数千年形成,成为代代相传的父母语,即使全民族公用语普通话完全普及,方言仍不会退出,况且港澳海外华侨讲华语(多为粤语)的人不少,他们都在接收广东粤语台节目,乡音乡情是根。国家普及普通话初衷是让不同方言的群体、民族有公用语言交流交际,绝沒有消灭方言之意,50年代推广普语这样阐述:“实行既会说方言,民族语言,又会说普通话的双语制。”方言是不会消亡的。不仅中国,当年的苏联,各加盟民族都讲自己的语言,但又有公用语言俄语,全世界都一样。
现在参政议政的都在思考些什么,牛人牛语冲口而出,语不惊人死不休。
这都令人怀念广东改革之初在南粤大地运筹帷幄,从政为民,建立丰功伟业,造福这方水土的老领导,他们都不是广东人,心中却处处为广东百姓着想,他们就是习仲勋,杨尚昆,任仲夷……。
广东的新老领导亲密合照。
习仲勋复出后主政广东,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在广东平反了堆积如山的冤假错案;解放思想,为改革开放杀出一条血路。杨尚昆任中共广东省委第二书记,协助习仲勋主持广东工作,又兼任广州市委第一书记、市革命委员会主任。许世友任广卅军区司令。许世友是在73年6大军区对调时到广州军区当司令员,74年指挥西沙自卫反击战严惩了入侵的南越军队,79年亲赴前线指挥对越东线自卫反击战!
1977年冬,叶剑英与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广东省委第二书记杨尚昆等在广州留影。
胡耀邦每一次到广东,一定会到贫困地区视察。有心的广东人,记录了他每次到贫困地区的行程足迹。
以下节录相关著作文章及照片,以寄托对他们的怀念:
习仲勋
摘自《习仲勋主政广东》《改革八贤》:
从1978年4月到1980年11月,习仲勋主政广东共两年零八个月,“把守南大门”(胡耀邦语),发挥出惊人的能量。这段不长的时期,成为他“一生两个最大的闪光点之一”(秘书俞惠煜语):一是早年跟随刘志丹创建陕甘边根据地;二是带领广东“杀出一条血路”,在改革开放中先行一步,同时为深圳、珠海特区奠基。
反“偷渡外逃”
“面对偷渡者潸然泪下
习仲勋到广东时,正是广东偷渡外逃最严重的时期之一。很多人以命相搏,到异地寻求“乐土”。根据相关资料,当年8月全省就发现偷渡外逃6709人。
习仲勋多次深入到宝安和香港边界视察。根据当时的规定,被抓的偷渡者要统统送到收容站。习仲勋实地察看收容站时,时值盛夏,收容站条件很差,看到这些偷渡不成反被关押的农民,习仲勋哭了。他说:这个不怪你们,是我们没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而且,这是人民内部矛盾,不应该用一种敌我的态度来对待他们!习仲勋到沙头角,看到香港那边灯火辉煌,而我们这边却一片荒芜,十室九空,只剩老弱妇孺,感到身上的担子更重,觉得一定要搞经济特区,一定要把老百姓的生活搞好。”
在广东如何对待改革开放先走一步的问题上,习仲勋斩钉截铁地说:在态度上我看要有“三要”和“三不要”:第一,要有决心有信心,不要打退堂鼓;第二,要有胆识,勇挑重担,不要怕犯错误,怕担风险;第三,要有务实精神,谦虚谨慎,不要冒失,不要出风头,不要怕否定自己。特别是我们各级领导干部,拼老命也要把广东这个体制改革的试点搞好。要下这样一个决心,即使是可能犯错误,也要干。”
习仲勋在湛江农村视察时与青年交谈 来源《习仲勋主政广东》
平反冤假错案
历次政治运动使得广东面临和全国一样的现实,大量冤假错案和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习仲勋以及随后到广东上任的杨尚昆被寄予厚望:因为习、杨本身就曾是受害者,同时据广东省原副省长杨立所著《古大存沉冤录》记载,“叶剑英表示,派出他们这两位资格老、吨位重的曾任中央重要职务的干部到广东,就是因为广东问题复杂,他两个可以压得住阵。
习仲勋按照中央的指示和实事求是的原则,主要依靠省纪委进行复查,对冤假错案大刀阔斧地逐一加以解决。其中,华侨、归侨和侨眷侨属因为有“海外关系”,在“文化大革命”等多次政治运动中受到迫害。1979年3月,广东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为他们平反昭雪。此后在广东的改革开放中,正是这些有“海外关系”者引来巨额外资,起到重要而积极的作用。
向中央要权
在1979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习仲勋,杨尚昆代表广东向中央“要权”,希望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得到了邓小平等中央领导的认可,直接促成了经济特区的设立。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批准国务院提出的在广东省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设置经济特区,并通过了《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至此,中国经济特区正式诞生,并有了法律保障。
杨尚昆
摘自 改革开放之初杨尚昆在广东:
http://
在广东两年,杨尚昆协助习仲勋认真贯彻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拨乱反正,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发挥地方优势,使广东走在了全国改革开放的前列。
排除干扰 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广州,按照当时市委的统计,96%的冤假错案都已平反。实际上认真一查,问题还很多。很多同志的问题并没有得到真正彻底解决。有几种情况,一种是给本来应该彻底平反的干部留了尾巴;一种是政治上虽然得到平反,但在组织上不落实,工作安排或者生活安置不适当。广东还有个反地方主义问题,还有“反右派”、“反右倾”的遗留问题。在广东有些人被错划为右派又是与错误批判地方主义联系着的,问题十分复杂,要完全搞清楚,是要花费些时间的。因此,当时省委抓得最多的两件事,一是怎么把农业搞上去,就是解决吃饭这个首要问题;一是对冤假错案的平反和干部的调整。
1979年3月24日,省委决定抽调一批力量,组成工作组,由李坚真、龚子荣负责,分赴各地调查冤假错案,落实政策,整顿领导班子。要求当年国庆节前搞完。
关于为犯地方主义错误的干部平反问题,涉及到冯白驹、古大存和一大批老同志。冯白驹在海南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斗争20多年,红旗始终不倒。1950年,他领导的琼崖游击队有力地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海南,立下了卓越功勋。古大存无非是同冯白驹来往多些,就被牵连在一起。对于平反冤假错案,习仲勋的态度是明朗的,但是在干部中认识还不够一致。这样,省委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耐心地做工作,达到统一认识,落实政策。杨尚昆在省委常委办公会议上指出,"关于为犯有地方主义错误的干部平反问题,可能有不同的意见,无非是还有一些具体事情,究竟错了?对了?还要弄清楚。但是,不管怎么样,作为地方主义应该平反。我们的思想应该解放一点,看问题要看它的本质,是不是地方主义,一不能根据这些同志是不是本地干部;二不能根据他们之间来往是否多。如果按照这个标准去判断是非,那么同志之间就不敢来往了。文化大革命前,我在广东,有人来看了我一次,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就说我们相互勾结,被整得很苦。党内生活这种不正常现象,再也不允许继续下去了。
杨尚昆与霍英东
祝贺农民“恭喜发财”
在广东,佛山是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工副业比重大,1979年,佛山地区南海县农民人均年收入240元,这在全省、全国都是比较高的。1980年春节,杨尚昆同刘田夫、杨应彬等到南海县西樵公社给农民拜年,杨尚昆祝贺他们“恭喜发财”。在当时,省委领导人敢于鲜明地支持农民发财致富,影响就大了。后来,杨尚昆到番禺去,也讲“要发点财”,就是说要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富裕一些,提出要善于利用广东的优越条件,把农林牧副渔搞得更多些,发展得更快些,大家要多想办法,怎样富?用什么办法富?要解放思想,不要被老框框限死。当然,致富要靠发展生产,不是搞歪门邪道。
研究广卅花园酒店建设
解放思想 试办特区
1978年11月,习仲勋在为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的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广东毗邻港澳、面对东南亚,海外华侨众多,发展经济具有特殊优势,希望中央能给广东更大的支持,实行对外开放;建议中央授权广东省委处理问题有较多的机动余地。这些意见得到中央的重视。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后,习仲勋回到广东,立即召开省委常委扩大会议,讨论贯彻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精神。杨尚昆到广东后,参加了这次会议的后半段会议。会议明确提出要利用广东的有利条件,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搞补偿贸易、加工装配、合作经营。开始省委想在深圳办个特区,设想叫“对外加工贸易区”。
1980年11月9日,中央决定,习仲勋、杨尚昆调回中央,
第四篇:2018 年是改革开放
1.2018 年是改革开放(40)
周年。
2.(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将于今年6月在(青岛)举行,对(上海精神)进行了重新诠释。也就是(上合峰会)3.3月1日,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
4.亚洲博鳌论坛在(海南)拉开帷幕,主题是(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
5.4月22日第(49)个世界地球日,主题(珍惜自然资源,呵护美丽国土----讲好我们的地球故事)。6.马克思诞辰(200)周年。
7.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嫦娥四号)发射升空,讲首次实现月球背面软着陆。
8.山东省海水稻研究中心在(青岛).9.汶川地震(10)周年。
10.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将出台。
11.广西壮族,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12.2018年第21届世界杯足球赛在(俄罗斯)举行。
第五篇: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
改革开放30年广东经济产业分析
出自百度文库《领导决策信息》 推荐理由:该文章较为全面地阐述了自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的产业发展状况。从省内四个区域分别说明自1979年到2010年的产业结构变化,举例说明在此期间的各大城市着重发展方向,并比较了珠三角地区,东南西北翼的经济发展快慢,给出了产业转型的成功案例,也从侧面反应了广东省各大城市的地域差异。总的来讲,广东省城市产业发展不平衡,但是基本每个地区都能找到适合的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指明未来城市产业升级该如何走。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相关统计历史资料,综合分析了改革开放30年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关键词:区域经济 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30年,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各具特色。珠江三角洲地区一马当先,成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东西两翼与山区亦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珠江三角洲(简称珠三角,下同)经济区①是广东经济发展的“龙头”,呈现出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国际化互动共进的良好格局,是国内乃至世界最具生机与活力、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进入21世纪,珠三角的龙头地位得到提升,与港、澳经济关系更加紧密,发展动力更加充足,市场机制得到创新,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一、珠三角重点突破,成为广东经济发展的先锋与主力
2007年,珠三角完成生产总值25606.87亿元②,占全省GDP比重的79.7%,比1978年提高27.2个百分点;珠三角以占全国3.6%的人口和占地不足0.6%的土地,创造出了经济总量(GDP)占全国比重高达10.3%的经济奇迹。而2007年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完成生产总值分别为2107.48亿元、2325.02亿元和2075.36亿元;分别占全省比重的6.6%、7.2%和6.5%。
1、经济总量迅速增大,发展后劲不断增强。1978年,珠三角生产总值为97.53亿元,1990年达到992.94亿元,新世纪后步入快车道,2000年完成生产总值8421.32亿元,2005年为18244.46亿元,2007年又达25606.87亿元。2007年,珠三角人均GDP为54932元,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5.7%。同年固定资产投资额达6909.74亿元,比1978年增长666倍,年均增长25.1%。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261.00亿元,年均增长22.8%;更新改造投资865.52亿元,年均增长27.5%;房地产开发投资2007年达2237.52亿元,占全省比重的88.8%。一批大型项目投资建设完成或进展顺利,惠州中海壳牌石油化工项目建成投产,深圳岭澳核电二期工程正在大规模建设之中,投产后将为广东提供可靠的能源供应;广州已经开通了4条地铁线路,累计建成开通线路达59.3公里,其他各条线路正在建设;广州大学城建设进展顺利,2005年秋季已进驻第二批学生;一批电力、邮电、高速公路、港口等大型投资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2、工业先行服务跟进,结构优化换代更新。改革开放后,珠三角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2007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12019.76亿元,占全省份额的85.2%;其主营业务收入、资产合计、利润总额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分别为46898.67亿元、34648.51亿元、2609.55亿元和1123.03万人,占全省份额的87.0%、87.0%、84.6%和85.9%。2007年,全省工业总产值最大50家工业企业的前10家有9家落在珠三角地区。1978年至2007年,珠三角的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28.3:47.2:24.5,调整为2007年的2.4:51.0:46.6。一大批高新技术生产企业快速成长,如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和深圳富泰宏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等高技术含量工业企业的迅速扩大,使珠三角工业产业结构向不断优化的方向转变。一些高端工业产品如广州本田公司的小轿车,华为、中兴公司的通信设备,美的、格力公司的家用电器,安利公司的日用品,广州宝洁公司的日用化工产品等,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珠三角第三产业也即服务业占GDP比重则由1978年的24.5%上升为2007年的46.6%;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也由1978年的54.3%提高到2007年的83.8%。一批新型服务业如会展业、文化产业、物流业、现代服务业等似雨后春笋般涌现。广州、深圳第三产业增加值2007年达到4152.54亿元和3389.87亿元。分别占全省份额的30.9%和25.2%。
3、市场销售畅旺,社会商品丰富。2007年,珠三角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811.78亿元,比1978年增长195倍,年均增长20.0%。高于全省平均增长速度的1.6个百分点,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49.9%提高到2007年的73.7%。市场化建设加快,形成了一批规模化经营的企业。全省亿元以上市场大多落户珠三角,2007年珠三角共有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255个,占全省亿元市场个数的81.7%。其中,广州118个,佛山42个,深圳35个,分别占全省的37.8%、12.8%和12.1%。全省总成交额列前10名的亿元市场有9个在珠三角地区。
4、出口规模名列前茅,外资利用成效显著。2007年,珠三角外贸出口总额达3540.85亿美元,是1978年的892倍,年均增长26.4%;比全省平均增幅高5.2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总额比重从1978年的28.6%提高到2007年的95.9%,比1978年增加67.3个百分点。深圳市继2005年出口总额突破千亿美元大关,成为全国首个出口超千亿美元的城市后,2007年出口再创1685.42亿美元,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5.6%。其次东莞、广州和佛山的出口,2007年也分别达到602.01亿美元、379.02亿美元和261.90亿美元。珠三角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主要为香港、美国、日本、欧盟、东盟和台湾。出口的产品主要是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如手机、数据处理设备、显示器、电视机、摩托车等;传统产品有纺织品、服装、家具、塑料制品和鞋类等。
1979-1999年,珠三角累计实际利用外资706.13亿美元,占全省比重的63.8%。2000年至2007年,珠三角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958.65亿美元,占全省份额的88.8%。投资方向逐步从制造业向服务业发展,国际金融、保险、物流、广告等行业成为外商投资的新领域。2007年末,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60家在广州投资。大量外资注入房地产、金融、会展、咨询、文化、娱乐等服务业,极大地增强了广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2007年广州批准投资总额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商投资项目达246个。
5、财富积聚大幅上升,居民生活富裕。珠三角经济的飞跃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税收来源,增加了居民的财富与收入。2007年,珠三角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882.01亿元,比1978年增长87.6倍,年均增长16.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占全省的比重由1978年的53.8%上升到2007年的67.6%。2007年深圳、东莞、广州、佛山和珠海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33592.78元、28209.41元、22469.22元、21112.15元和20515.53元,分别高出全省平均水平的89.8%、59.4%、26.9%、19.3%和15.9%。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二、东翼经济多头并进,异军突起
1、经济实力增强,市场交易活跃。2007年东翼GDP为2107.48亿元,从1992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3.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85.47亿元,从1978年至2007年,年均增长1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010.98亿元,比1978年增长75倍,年均增长16.1%。其中,汕头市2007年地方生产总值达850.1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2.4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73.21亿元,均居粤东地区四市之首。分别占该地区总额的40.3%、49.7%和46.8%。东翼地区一改过去贫穷落后面貌,而代之以处处蓬勃发展、生机盎然的动人景象。
2、投资力度加大,交通通讯便捷。2007年,东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705.79亿元,比1978年增长489倍,年均增长23.8%。其中基本建设285.18亿元、更新改造95.12亿元、房地产开发为70.84亿元。作为东翼地区发展的领头羊,汕头市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206.69亿元,占东翼的29.3%。改革开放后陆续建设了海湾大桥、汕头港、广澳深水港、汕头机场、广梅汕铁路、深汕高速公路、汕汾高速公路、324、206国道等一批主要基础设施,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基本构成。并形成了以纺织服装、工艺玩具、食品加工、化工塑料、装备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群和以信息技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群。
3、优势产业突出,出口业绩斐然。东翼自改革开放后,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各种特色企业先后在粤东落户,外贸出口事业得到快速发展。2004年,中国轻工联合会和陶瓷工业协会授予潮州“中国瓷都”称号;国家科技部批准潮州为“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潮州市彩塘镇获得由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授予的“中国不锈钢制品之乡”称号。2007年东翼外贸出口总额为85.16亿元,比1978年增长52倍,年均增长14.7%。且比同期西翼和山区五市的外贸出口总额之和还多28.3%。仅汕头市外贸出口额就达39.12亿美元,超过山区五市的总和。
三、西翼经济大步跨越,努力赶超
1、农业发展又好又快。30年来,西翼第一产业一直以较高的速度发展。197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的比重为24.4%,到2007年此比重已高达近30%。粤西的香蕉、荔枝、龙眼、芒果和菠萝等大宗岭南佳果,誉满全国,并飘洋过海走向世界。茂名和湛江是广东农业的第一和第二大市,其中两市的水果产量,2007年分别达到216.66万吨和166.19万吨,共占全省水果产量的40.3%。湛江、阳江和茂名分别是广东渔业的第一、二、三大市,水产品产量2007年分别达到90.9万吨、89.99万吨和73.72万吨,西翼地区水产品产量共占全省比重的38.3%。
2、工业发展特色明显。改革开放后,茂名、湛江和阳江三市均实施“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推进工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发展逐步加快。茂名市的重化工业发展实现新突破。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已达364亿元,占GDP比重为35.5%,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是一家以炼油为龙头,石油化工为主体的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之一。原油一次加工能力135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100万吨/年,拥有70多套主要生产装置、完善的港口码头、海上原油接卸和铁路运输系统以及原油、成品油管输系统。2007年销售产值达650多亿元。湛江市石油加工业正在崛起。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三大公司相继到湛江投资,东兴炼油厂500万吨改扩建、90万立方米奥里油储罐、80万吨燃料油改造等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阳江市的五金刀剪行业由零散的小作坊形态,已发展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最大的行业,已有五金刀剪企业1500多家,占全国总数的一半以上,日用五金刀剪产量占全国的60%,出口占全国的80%。产品远销欧洲、美国、日本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3、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西翼地区大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茂名市为了增强发展经济后劲,大力营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承接产业转移各有特色。信宜市、电白县和高州市建立了产业转移园、信宜市发展毛纺织业,化州市引进毛纺织、纸箱厂、磷肥厂等,茂港区建成占地500亩鞋业基地,筑巢引凤,为经济的振兴打下基础。湛江以港兴市取得新突破。建成湛江港30万吨级原油码头、20万吨级铁矿石码头、25万吨级深水航道三大工程。2007年,全市港口货物吞吐量9165万吨,已跻身于广东三大港口之一。
四、山区五市急起直追,渐入佳境
1、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粤北山区五市生产总值1978年为35.86亿元,到2007年增加到2075.36亿元,是1978年的57.9倍;从1992年至2007年,年均递增1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1978年的3.48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110.03亿元,年均递增12.6%。高于东翼和西翼地区。其中,清远、韶关的发展尤其突出。2007年清远GDP总量达593.95亿元,在山区五市中排名第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27.89亿元。韶关市2007年实现生产总值471.69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30.04亿元,为山区五市之冠。
2、产业优化升级,外贸业绩突出。1978年至2007年,山区五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升级,二、三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结构从1978年的45.4:33.9:20.7转变为2007年的17.2:49.4:33.4。由以农业为主转变为以二、三产业推进,三次产业齐头并进的新格局。工业增速迅猛。通过扶强扶优,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大力吸引外来工业投资,新增大批工业生产能力,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支柱产业。2007年山区五市工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2203家,资产总计2121.55亿元,2007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05.09亿元,比东、西两翼分别高33.9%和18.8%。
山区五市的进出口贸易在30年间得到长足发展。2007年外贸出口总额为37.2亿美元,是1978年的464倍,年均增长23.6%,比全省平均速度高2.4个百分点,总量已超过粤西。外商直接投资达10.76亿美元。比东西两翼的总和还多24.8%。清远的外贸成绩更为显著,2007年外贸出口总额为11.85亿元,约占山区总额的三分之一。通过改善投资硬环境,招商引资稳步推进,2007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46亿美元,占山区五市份额的41.4%。
3、投资持续增长,交通网络发达。改革开放以来,山区五市社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不断加大。2007年,山区五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7.27亿元,比1978年增长254倍,年均增长21.1%;分别高出东翼和西翼的68.2%和133.4%。大批能源、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并发挥效益。如韶关建成韶钢500万吨钢生产平台,韶关卷烟厂30万大箱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交通方面,随着惠河高速、粤赣高速、龙梅高速的建设,把河源到广州的车程缩短了近一半的时间,使其融入了珠三角“两小时”经济圈,加上境内的铁路建设,河源已逐渐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经过几十年的建设,山区五市已初步建成一个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村道和水运协调发展的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体系。
4、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物资丰富市场繁荣。从改革开放起,山区五市一直狠抓特色农业、效益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程度持续提高,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进展顺利。2007年山区五市第一产业增加值为357.22亿元,是1978年的21倍。2007年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中山区五市有32家,占全省的23%,带动了数以万计的农户脱贫奔康。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消费需求持续升温。市场交易异常活跃。2007年山区五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5.14亿元,比1978年增长44倍,年均增长14.1%。其中,清远、韶关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196.86亿元和196.57亿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61倍和43倍,年均增长15.3%和14.0%。山区人民正在加快向全面小康迈进的步伐,为全省率先实现现代化而努力。五、四大区域发展差距拉大,补齐短板迫在眉睫
经过30年的发展,广东四大区域经济尽管都有巨大改观。但从横向比较,仍存在一些不足。一是经济总量差距拉大。2007年,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GDP只相当珠三角的7.9%,9.1%和8.1%;与1978年的25.4%、29.8%和36.8%相比,下降明显。其中,东翼下降17.5个百分点,西翼下降20.7个百分点,山区五市下降28.7个百分点。二是产业发展不均衡。2007年珠三角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28.3%下降为2.4%;而东翼、西翼和山区五市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仍分别占9.8%、21.6%和17.2%。产业结构调整的任务依然很重。广东各区域经济水平差距的扩大趋势,带来明显的消极作用:一是在“不患寡而患不均”传统社会心态影响下,可能会激起一系列的矛盾,不利于社会稳定。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使得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空间狭小,从而导致区域经济关系的扭曲,影响经济运行的效率,反过来也拖累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三是落后地区容易产生埋怨,甚至抵触情绪,势必影响这些地区的工作积极性。
在今后的发展中,既要按比较优势配置国内、国外两种资源,降低成本递增效应,又要逐步改变比较优势格局,最大限度寻求生产要素内源化。要积极利用外资,吸收国际上一切先进技术;继续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加快完成重工化进程,为第三产业发展积累资本和创造服务领域;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层次。并且先进地区要帮助和带动落后地区共同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尽快补上广东经济发展中地区差距这块短板,使全省经济能较均衡发展,共同奔向富裕之路。
改革开放30年,广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争芳斗艳,共创辉煌,书写了广东经济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页。展望未来,在继续解放思想,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的今天,广东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将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新一轮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行都市发展区、优化发展区、重点发展区和生态发展区的功能划分,努力推进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的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模式,努力把广东建设成为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在不远的将来,一个经济发达、社会和谐、环境美好、山水园林式首善之区的新广东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注:①珠江三角洲九市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东翼指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四个市。西翼指湛江、茂名和阳江三个市。山区五市指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②文中有关经济指标均为当年价,地区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