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程无忧2015年春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

时间:2019-05-14 00:18: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前程无忧2015年春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前程无忧2015年春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

第一篇:前程无忧2015年春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

智联招聘《2015年春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

2015/4/21 HRoot

http://wx.hroot.com/detail_13347_CN.hr

(2015年4月21日,/HRoot.com/)继发布《2014年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之后,智联招聘启动2015年春季(第一季度)求职期中国劳动力市场白领供求分析,通过对发布在网站平台上的企业招聘数量和白领投递简历情况的分析,揭示春季求职期整个中国劳动力市场白领供需状况,这一趋势将给中国雇主和白领在春季这一旺季的招聘和求职带来指导意义。

一、整体岗位与投递供需比

1、全国竞争指数:2015年春季平均26.1人竞争一个岗位

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2015年春季,全国人才供需竞争指数(供需竞争指数=收到的简历投递量/发布的职位数量)为26.1,即从全国情况来看,平均一个职位收到26.1份简历(供需竞争指数通过单个职位收到的简历投递量,反映职位的竞争激烈程度。供需竞争指数越高,则职位竞争越激烈)。相比2014年春季求职期45.2的竞争指数,2015年春季求职期的竞争指数下降明显。总体来看,劳动力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局面,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量整体上升,职位供给量大于求职者的职位需求量,从而导致竞争指数下降。

2、2015年春季各城市竞争指数排行榜

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从各城市竞争指数来看,成都以42.5的竞争指数高居榜首,其次是西安,竞争指数为41.4;沈阳以41.1的竞争指数位居第三。从总体来看,春季职位竞争指数位居前10位的城市主要分为三类:二线城市城市,如成都、西安、大连、苏州、南京;东北城市,如沈阳、长春、哈尔滨;一线城市,如深圳、北京。

“北上广深”四大城市的职位竞争指数均未进入前三位,深圳位居第4位,北京位居第8位,上海和广州分别位居第12和第14位。在一线城市工作生活压力增大,生态环境恶化,限房限车等政策不断施压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白领选择离开“北上广深”,迁移至经济发展形势较好、发展空间大的二城市,如成都、西安、大连、苏州、南京。这也由此带来这些二城市职位竞争压力的上升。东北城市春季求职期的竞争指数也较高,沈阳、大连、长春和哈尔滨分别位居第3、5、7和第10位。这与东北经济结构转型的不断深入带来职业构成的不断更新有一定关系。经济结构的转型势必造成某些传统职位数量的下降甚至消失,从事传统职业的白领不得不转移到其他职业谋求工作机会,从而造成职位竞争压力增大。

此外,宁波、福州和厦门地区的竞争指数较低,位居最后三位;其次是贵阳、南昌、烟台和佛山。竞争指数较低,说明当地职位竞争激烈程度较弱。智联招聘人力资源专家分析,竞争指数低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相关,经济较不发达地区的求职者数量相应也低于经济发达地区,因此当地职位收到的简历投递量较少,职位竞争不太激烈,如贵阳、南昌;另一方面,有些城市经济发展程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职位数量较多,如宁波、福州、厦门、佛山,但白领求职者数量尚有限。虽然现在整体有“逃离北上广”的趋势,但这些城市相比发展强劲的二线城市尚有一定差距,对人才的吸引力相对有限。

3、2015年春季不同性质/规模企业竞争指数排行榜

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从不同性质企业的竞争指数情况来看,春季求职期外商独资企业竞争指数最高,为34.7,竞争最为激烈,其次是事业单位(29.4),再次是国企,竞争指数为27.5。总体来看,这一现象与外企、事业单位和国企能够提供的职位数量有限,而外企、事业单位和国企职位对求职者吸引力较高有关,由此导致这些企业竞争激烈程度较高。民营企业竞争情况相对较弱,竞争指数最低,为24.8。民营企业提供了中国劳动力市场绝大部分的岗位,然而,由于民营企业的企业知名度、薪酬福利、企业文化等方面相对来说弱于国企、外企和上市公司,因此对求职者的吸引力较弱,竞争指数较低。

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从不同规模企业的供需情况来看,100-499人规模的中型规模企业的职位竞争指数位居首位,达到30.4,其次是是1000-9999人规模的企业,竞争指数为28.9;再次是20-99人规模的小型企业和500-999人规模的大型企业,竞争指数分别为28,1,25.5。而2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和10000人以上的超大型企业竞争指数最低。

总体来看,大中型企业一般知名度较高,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或者已进入成熟稳定期,能够提供较好的薪酬福利待遇和相对完善的培训体系,因此较受求职者欢迎,投递数量较多,从而竞争压力较大。2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因在知名度、稳定性等方面不及大中型企业,求职者投递较少,职位竞争压力相对较小。1000人以上规模的超大型企业一方面由于职位已经相当饱和,稳定性较高,竞争压力高于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可能由于求职者担心应聘成功率低而放弃投递,从而造成竞争压力较小。智联招聘建议求职者在春季高峰期可考虑竞争不太激烈的微型企业。微型企业在为员工提供充分的发展空间方面优势明显,对员工的束缚更少,发挥舞台更大,员工的发展更多由工作表现和成果来决定。在当前“创业潮”的时代背景下,微型企业非常适合希望做出一番事业的白领阶层。同时,微型企业在招聘时对员工的学历、工作经验等硬性要求相对宽松,有能力的求职者都有机会成功录取,不失为求职高峰期的一个好的选择。

二、行业供需情况 1、2015年春季全国需求最旺盛的十个行业

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从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来看,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的人才需求量最大,其次是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业,再次是快速消费品行业。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与各行业的发展情况息息相关,从各行业人才需求量排行榜可以看出,中国互联网、房地产、消费品、金融业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脚步依然未曾放缓,对人才的需求量仍在不断攀升。而2015年开年,几枚重磅“炸弹”投向房地产业——央行降息、首套房降贷、二套房松绑„„使得房地产行业就业需求回暖。金融行业则继续在政策利好及牛市中继续发展,并逐步扩张下沉到三四线城市,对人才的绝对需求量依然不可低估。2、2015年春季全国竞争最激烈的十个行业

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从各行业的竞争指数来看,会计/审计行业竞争指数最高,达到63.0,其次是电气/电力/水利行业,竞争指数为46.8,再次是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行业,竞争指数为46.5。总体来看,与国企相关的行业占据了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前列,位居前三位的电气/电力/水利和石油/石化/化工行业因行业特性多数为国企或垄断行业。这些行业的特性使其能够为员工提供较高的收入水平,而其职业数量相对有限,竞争激烈程度可想而知。会计/审计类岗位因报酬优厚,职业地位相对较高,对求职者的吸引力也较大,导致职位竞争压力较大。3、2015年春季全国最冷门的十个行业

哪些行业是2015年春季最冷门的行业呢?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保险、中介服务、医疗/护理/美容/保健/卫生服务行业位居最冷门行业前三位,竞争指数分别为8.6,12.0,15.3。中国职场一直以来对保险行业从业者所持有的负面刻板印象,导致求职者对该行业职位的求职意向低下,中介服务和医疗/护理/美容/保健/卫生服务行业也面临同样的境况。4、2015年春季全国求职者投递最多的十个行业

2015年春季求职者最青睐的行业又是哪些呢?从智联招聘的在线数据来看,求职者投递量最高的行业分别是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互联网/电子商务、基金/证券/期货/投资。求职者简历投递量反映了在求职者心目中最受求职者欢迎的行业。对比各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可以发现,求职者投递最多的行业同时也是人才需求量最大的行业,位居人才需求量榜单前四位的行业依次是互联网/电子商务、房地产/建筑/建材/工程、快速消费品、基金/证券/期货/投资。由此可见,求职者的求职选择与劳动力市场的人才需求基本吻合。房地产行业在政策调整之后有所回暖,职位需求增加,求职者对房地产职位的热情未曾消减;金融行业发展重现利好时机,求职者对金融业职业发展机会仍保持较高信心;IT/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近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刺激了大量新兴职位的产生,如互联网金融等,求职者对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的关注度和兴趣不断提升,促生大量投递。

三、职业供需情况 1、2015年春季全国需求最旺盛的十个职业

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从2015年春季不同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来看,销售业务、行政/后勤/文秘、销售管理三大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最大。这些职位的人才需求量一直位居榜首,主要是由于销售类和行政/后勤/文秘类职位是几乎所有企业都不可或缺的岗位,需求量较高;同时这两类岗位流动性较高,人员更替速度快,不断需要提出新的人员需求,来满足空缺。因此导致这两类职位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招聘需求未能得到满足的状态。2、2015年春季全国竞争最激烈的十个职业

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从2015年春季各职业的竞争情况来看,竞争最为激烈的职业是土木/建筑/装修/市政工程、财务/审计/税务、IT质量管理/测试/配置管理,这三个职业的竞争指数分别为94.8,88.0,60.8。土木/建筑/装修/市政工程类岗位竞争激烈源于房地产行业在政府放宽之下表现出的强劲市场需求,劳动力市场对房地产行业仍然投以较大兴趣,导致相关岗位竞争激烈。财务/审计/税务类职位的竞争激烈程度一直居高不下,是由于这类岗位的人员需求量较小,同时人员流动性较小,造成职位数量有限;同时由于财务/审计/税务类岗位报酬优厚,吸引了大量求职者的投递,由此造成职位竞争激烈。3、2015年春季全国最冷门的十个职业

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从2015年春季全国情况来看,最冷门的三大职业依次为:保健/美容/美发/健身、保险、社区/居民/家政服务,竞争指数分别为5.6,7.2,7.4。保险类岗位因职业地位相对较低,不受求职者青睐,职位竞争程度不大。保健/美容/美发/健身和社区/居民/家政服务类工作劳动强度较大,工作稳定性不高,收入相对较低,相关福利保障缺乏,导致这些职业长期处于缺口状态。4、2015年春季全国求职者投递最多的十个职业

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从2015年春季求职者对各职业的青睐程度来看,财务/审计/税务、行政/后勤/文秘、销售业务三大职业的简历投递量最高。对比不同职业对人才的需求量可以发现,需求量最大的前四大职业(销售业务、行政/后勤/文秘、销售管理、财务/审计/税务)同时也是求职者投递最多的职业。求职者的求职需求与劳动力市场的供给基本吻合。这三个职业中,财务/审计/税务同时也属于竞争指数高的职业,列居竞争指数排行榜的前三位。求职者对这一职位的青睐导致该职位收到的投递较多,加剧了职位的竞争激烈程度。行政/后勤/文秘和销售业务类职位因对从业者的要求不高,因此投递量较大。

四、薪酬 1、2015年春季各城市平均薪酬排行榜

春季作为劳动力市场旺季,企业一般会在春季旺季期实行全年战略部署而争夺人才,因此春季旺季期薪酬水平一般为全年中最高水平。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从2015年春季各城市的薪酬水平来看,上海以6774元的月薪高居中国各城市薪酬排行榜榜首,略领先于位居第二位的北京(6688元),深圳以6682元的月薪位居第三位。其后均为东部沿海城市,如杭州、广州、无锡、宁波等,均位于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辐射范围内。长春、沈阳、哈尔滨这三大东北城市位居榜单最末位,东北城市薪酬水平位居全国重点城市榜单末位,需引起社会对东北近年来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视。从不同级别城市薪酬的对比来看,一线城市与二三线城市平均薪酬相差2000元左右,差距并不大。总体来看,中国各城市薪酬水平仍然呈现东部领先的趋势,值得关注的是,中部城市的薪酬水平呈现出落后于西部重点城市(重庆、成都)的态势。2、2015年春季十大高薪行业/职业

从2015年春季智联招聘在线数据各行业的薪酬水平分布情况来看,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以8626元的月薪高居榜首,其次是中介服务业紧随其后,约7604元;再次是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平均月薪为7272元。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月薪的增长,得益于行业前景看好,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因此职位机会不断增加的现实。专业服务/咨询(财会/法律/人力资源等)行业以工作压力巨大但待遇优渥而闻名,此次的数据也再次印证了这一说法。中介服务行业虽然不受求职者青睐,位居最冷门行业排行榜的第二位,但其薪酬水平却高居行业榜单第二位。智联招聘专家认为,冷门行业并不意味着低回报,求职者在选择工作时应持理性态度,冷门职业往往竞争较弱,如回报较高,亦可适当考虑。

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从2015年春季各职业的薪酬来看,高级管理这一职业的薪酬位居榜首,高达13555元,其次是IT管理/项目协调,月薪为9450元,再次是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平均月薪为8085元。高级管理、IT管理/项目协调和证券/期货/投资管理/服务这三大行业的共同特征在于对应聘者的专业技能要求非常高,因此相应地,职位的薪酬回报也处于高位。3、2015年春季不同性质/规模企业薪酬对比

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从2015年春季不同性质企业的平均薪酬来看,上市公司薪酬最高,达到8827元,其次是合资企业,平均薪酬为6677元,再次是国企,平均薪酬为6194元。总体来看,薪酬高的企业仍然属于上市公司、国企和外企,而事业单位和民营企业薪酬相对处于劣势。智联招聘专家指出,职位薪酬高的原因在于工作压力较大,工作回报更多通过薪酬进行体现,因此薪酬水平较高。而工作的回报不光是薪酬,还有福利、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身体健康等,建议求职者综合评估自身对工作的期望和工作的投资回报来择业。

智联招聘在线数据显示,从2015年春季不同规模企业的平均薪酬来看,20人以下规模的微型企业和10000人以上规模的超大型企业薪酬最高,分别为8011和7014元,其次是500-9999人规模的大中型企业,平均薪酬分别为6292元和5855元,再次是20-499人规模的中小型企业,平均薪酬分别为5656元和5238元。总体来看,企业规模与薪酬水平呈现U形曲线关系,中间规模企业薪酬水平最低,超大型与微型企业最高。智联招聘专家指出,小微企业虽然知名度较低,但薪酬水平较高,同时能够为员工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和施展空间,对于亟待提高个人工作能力的求职者来说,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智联招聘认为,企业的招聘与白领的人才流向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中国经济的一些动向,尤其是白领求职在很大程度上在受着舆论的引导,期待这一数据的公布能够给广大白领一些更有实际有效的指导,也期待更多的企业能够参考,在人才吸引上能更有针对性安排和规划。

第二篇:2003前程无忧国内主要城市白领薪资报告

2003前程无忧国内主要城市白领薪资报告

为什么企业看重的人才总是投入他人的怀抱?公司的薪酬福利怎样既有竞争力、可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有不至于成本过高?为什么“我”只是觉得“我”的工作贡献大于自己的所得资,薪资太低,“我”的薪资在同行和相近职位中究竟处于何种水平?国内知名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前程无忧耗时数月,采集了通过前程无忧成功求职的200万个样本,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成都、西安、杭州等8个城市,编制了《2002年国内主要城市白领薪资调查报告》。参加此次调查200万个受访者来自IT通信、消费品、工业品、金融服务、专业服务、生物制药、零售分销、媒体、互联网、保险、建筑房地产制造业等行业;受访者所在的企业18.4%为私人企业,8.8%国有企业,20.8%合资企业,23.7%外资企业,16.1%独资企业,5.3%办事处。调查中所指的“薪资”包括薪资、奖金、年终分红及各种现金形式的津贴和补贴。调查结论:上海等四城市白领年薪“明升暗降” ,企业老总年薪起伏大,国企负责人收入总体较低, 英语精通者升职机会高三倍,医药生物行业薪资水平最高,欧美独资企业品牌经理年薪为超12万,多种福利待遇拉大白领实际收入

一. 各城市的薪资水平上海等四城市白领年薪“明升暗降” 省市 2002年薪 年增幅 GDP增长

深圳市 ¥50,143 7.61% 14.00%

上海市 ¥46,797 8.83% 10.20%

北京市 ¥45,497 8.60% 11.00%

广州市 ¥43,534 7.18% 9.50%

杭州市 ¥41,817 12.97% 10.50%

南京市 ¥38,775 11.76% 10.20%

成都市 ¥33,386 10.76% 9.20%

西安市 ¥27,796 8.16% 9.10%

总计 ¥44,214 8.87% 7.30%

调查显示:2002年国内有五个城市的白领年薪超过4万元,其中深圳最高50143元,杭州列第五位41817元,但是薪资增长最多的却并非是薪资最高的四大城市,而是杭州、南京和成都,增幅超过了10%。

分析: 白领收入高低及其增长的幅度首先取决于人才市场的供求。由于深、京、沪、穗等已成为人才流动的集聚中心:深圳的非本地员工比例高达67%,北京、广州和上海也分别达到47%、32%和22%,这四个城市的人才市场职位供需比大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注:北京1:5.52,上海1:5.75,深圳1:4.55,全国平均值1:3.14,以上数据引自《2001年人事部全国人才市场供求信息》),体现出人力资源丰富和工作机会竞争加剧的双重特点,因此这四大城市的白领收入增长缓慢。

其次,通常情况GDP的高增长会引起收入、消费能力和物价的上涨,薪资的增长会被养老金、保险费等和个人所得税的增加“消耗”掉大部分。参照各城市GDP的增幅,深圳、上海、北京和广州白领薪资都低于当地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幅的2-3个百分点,深圳则低了近7个百分点,因此这四大城市白领的实际收入(指税后的可支配收入)增长十分有限,甚至可能反而低于2001年,给人“明升暗降”的感觉。

二. 影响薪资的因素

1. 职位对薪资的影响 “企业老总”年薪弹性最大 总监、高级经理 经理、主管 一般员工深圳 ¥181,097 ¥71,074 ¥39,426

上海 ¥180,059 ¥67,323 ¥33,935

北京 ¥165,779 ¥64,060 ¥33,461

广州 ¥159,600 ¥62,288 ¥31,348

调查显示:地区的差别导致了薪资的差异,但对收入影响最大的是白领在企业中的职位。受访者的职位按“一般员工”“经理和主管”“总监和高级经理”划分为低、中、高档。其中深圳高级经理人员的收入最高,平均达18.1万元,超出广州高级管理人员平均薪资13.5%,是深圳一般员工平均薪资459.3%;上海的职位收入差异最大,高级管理人员的薪资是一般员工5.3倍。“企业老总”(包括正副总经理、总裁、区域经理和职能总经理等)是这次薪资调查中最特殊的一个群体,受访者所在企业的规模被限定为员工超过100人、跨地区经营管理。调查显示,年薪在20~50万元占56.8%,50~100万元33.5%,100~150万元7.4%,150~200万元2.0%,200万元以上占0.3%,极差达到52.5倍。如果考虑多数受访者对披露薪资的保守态度,则此间的差距可能更大。调查发现,对“企业当家人”薪资影响主要是行业,如生物医药、信息技术和房地产行业的薪资居前,其次是企业性质,外资企业的负责人年薪集中在40~200万元,民营企业负责人的收入差异很大,最高值1050万元就产生在民营企业中,而国营企业负责人的收入则总体较低。

2.英语对薪资的影响 英语精通者升职机会高三倍

职能 一般 良好 熟练 精通

市场/公关/广告 ¥38,071 ¥43,681 ¥53,778 ¥67,435

销售 ¥37,202 ¥44,613 ¥53,156 ¥60,643

财务/审计/统计/金融 ¥30,803 ¥38,120 ¥50,333 ¥67,249

行政/人事/后勤 ¥24,240 ¥29,355 ¥37,330 ¥46,459

一般 良好 熟练 精通

高级经理(总监)3% 5% 7% 9%

中层管理人员(经理/主管)35% 39% 42% 45%

普通员工 62% 56% 51% 46%

调查显示,中国城市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英语熟练程度与收入高低密切相关。市场和销售

类职能相对更吃重个人的英语能力,但实际上精通英语的人在企业内的各个职位上更易获得高薪。因英语水平导致的收入差异超出了由于职能不同带来的收入差异。接受此次薪酬调查的200万人中,高级经理占5%,中层经理和主管39%,一般员工56%,这一结构恰巧与多数企业内部的职位分布相匹配。调查发现,精通英语的人群中担任高级职位的比例达到9%,英语一般的人获得要职的概率仅3%,这意味着,精通英语者谋取高级职位或得到晋升的机会是英语一般者的3倍。另一方面仍有高达91%的英语精通者在企业内担任中级或普通职位,随着在中国掌握中、英双语的人群增加,语言对收入高低的影响总体呈减弱趋势。

3.行业对薪资的影响 生物医药行业年薪最高 销售 高于平均薪资百分比 市场/公关/ 广告 高于平均薪资百分比 行政/人事/ 后勤 高于平均薪资百分比 热门行业 生物/制药/ 保健/医药 20% 生物/制药/ 保健/医药 31% 金融(银行, 风险基金)21% 化工/能源 17% 化工/能源 25% 快速消费品 12%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 13% 快速消费品 20% 保险业 11% 快速消费品 8% 金融(银行, 风险基金)17% 生物/制药/ 保健/医药 10% 加工/制造 7% 电子技术 16% 化工/能源 9% 电子技术 6%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 12% 信息技术和互联网 8%

调查显示:2002年中国收入最高的六个行业分别是是生物医药、快速消费品、化工能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金融和电子技术。比如八城市的销售职位平均年薪达45613元,生物医药行业的销售职位年收入则高达54196元,超出平均值近万元;市场类职位平均年收入48237,而生物医药行业的市场职位达到63190元,超出15000元;行政人事类职位四城市平均收入30916元,金融业则高出6000元,达36500多元。但调查同时也显示,上述行业的职位专业性较强,对从业者的专业知识(如产品特点、行业近况等)和综合素质(如学识、外语和经验等)要求较高。

4.公司性质对薪资的影响 欧美独资企业品牌经理年薪为超过12万

公司性质职位 产品/品牌经理 会计 软件工程师(初级)平均薪资

外商独资(欧美企业)¥124,174 ¥43,763 ¥66,338 ¥61,472

合资/合作(欧美企业)¥109,150 ¥38,918 ¥61,572 ¥50,388

外商独资(非欧美企业)¥85,475 ¥34,556 ¥54,320 ¥42,509

合资/合作(非欧美企业)¥67,436 ¥32,272 ¥48,120 ¥39,094

国营企业/上市公司 ¥70,782 ¥32,806 ¥49,366 ¥38,975

民营/私营企业 ¥63,227 ¥28,242 ¥46,582 ¥34,593

调查显示,欧美投资企业的平均年薪最高,为61000多元,民营/私营企业的薪资水平最低,不足35000元,而且不同公司性质的员工薪资的差异呈现出随着职位的上升而拉大的趋势。比如欧美独资企业的品牌经理平均年薪为12.4万元,在民营和私营企业里平均年薪

6.3万元,前者是后者的2倍;的欧美独资企业的会计是民营和私营的1.55倍。如果再考虑福利待遇的差别,公司性质对企业员工的薪酬影响更加深远。

5.学历和资历对薪资的影响 资历作用大于学历 上海外资企业 软件工程师 薪酬水平23岁 26岁 28岁 大专 工作1年 ¥30,000 工作4年 ¥49,000 工作6年 ¥55,000 本

科 应 届 ¥33,750 工作3年 ¥67,500 工作5年 ¥91,000 硕士 应届 ¥40,000 工作2年 ¥85,000

调查显示:总体上学历越高,收入越高。但学历常常和资历(工作经验)综合影响收入的高低。以上海外资企业的的软件工程师为例,本科应届毕业生的年薪超过工作一年的大专生;应届硕士毕业生第一年的收入低于已工作四年的大专生,但是有2年经验的硕士学历的软件工程师的年薪是工作6年大专生的155%。再如上海外资企业的质量经理,同样28岁,工作6年的大专学历者年薪是同岁本科学历和硕士学历者的83.3%,到31岁,大专学历者收入是本科生的3/4,是硕士学历70%。上海外资企业 质量经理 薪酬水平23岁 26岁 28岁 大专 工作4年 ¥65,000 工作6年 ¥75,000 工作9年 ¥85,000 本科 工作3年 ¥60,000 工作5年 ¥90,000 工作8年 ¥110,000 硕士 工作2年 ¥90,000 工作5年 ¥120,000但是随着资历的积累,学历对收入的作用趋于减弱,工作经验的影响趋强。仍以上海外资企业的的软件工程师为例,工作2年的硕士年收入低于有5年资历的本科生6000元,31岁硕士毕业的外企质量经理仅比本科学历的质量经理年薪多10000元,每月差不足800元,而前者比后者晚工作了3年。

6.福利因素,隐性收入,拉大白领实际薪资水平企业的福利政策可分为强制性福利和自愿性福利。强制性福利就是根据国家政策法规,企业向员工提供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公积金和各种政府明文规定的节假日等。薪资的不同影响到企业和个人交付的社会保险和公积金的多少,薪资高者得益也高。调查显示,四成左右的民营/私营企业没有为员工设立和交纳住房公积金,使得白领们的实际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自愿性福利是企业根据自身特点设置、国家政策法规规定以外的福利待遇。主要形式有:补充公积金或住房贷款利息给付。在税前提取员工工资总额的15-20%作为住房基金而企业,在员工购买住房时一次性予以补助。有些企业甚至逐月支付员工住房贷款部分的利息,鼓励员工为企业长期服务。附加医疗综合保险和商业人寿保险,除国家规定的正常的养老保险金外,对员工的门诊、急诊和住院等给予保险,或另行购买一定数额的额外保险。教育和培训福利,除了对员工进行岗位相关培训外,还对员工参加正规教育课程和学位申请的费用予以资助,鼓励员工提高能力,增长见识。带薪休假。给予员工更多非国家法定假期,并保留此间的薪资,有些企业还安排和资助员工的休假旅游。

调查显示,外商投资企业为员工设立的自愿性福利比较常见,形式也比较多样。一些企业甚至开始为员工的子女教育提供资助。这些福利不仅使员工的薪资水平“隐性”提高,而且体现出企业管理的“人性化”,在吸引和激励人才时“另有一功”。不同性质企业的福利待遇从高到低依次为外商独资(欧美企业),合资/合作(欧美企业),外商独资(非欧美企业),合资/合作(非欧美企业),国有效益好的企业和民营私营企业。

三..薪酬报告帮助个人职业发展规划

工作年限 普通员工 主管 经理 总监 应届毕业生 ¥21,507

一年以上 ¥28,276

二年以上 ¥32,954 ¥35,360

三年以上 ¥37,148 ¥41,796 ¥58,622

五年以上 ¥42,134 ¥47,661 ¥72,009 ¥115,66

1八年以上 ¥45,807 ¥51,508 ¥80,940 ¥137,098

十年以上 ¥48,949 ¥49,999 ¥90,893 ¥160,768

对样本的综合比较和追踪调查显示,大多数白领的职业生涯呈现出如下轨迹:工作2-4年基层职位,5-6年经理,7-9年高级经理/总监10-12年副总经理,13-20年总经理。如此,一个人大学毕业,在上海开始从事销售工作,并且此后没有转变工作职能,即一直以销售工作为主,则依据2002年《2002年国内主要城市白领薪资调查报告》,其收入增长如图。工作第一年:主要任务是适应企业软硬环境,掌握工作程序和相关的工作工具,熟悉上级和同事的工作风格,收集与工作相关的信数据。经验的累积主要从同事(“前辈”)和有限的实战中获得。2~3年:主要任务改进工作方式和程序,增加工作条理性,逐步建立自己的固定客户。诸如语言、演讲、计算机及其他业务能力的进修应在此阶段完成,为担任重要职务积蓄资本。如果发现自己不适合和对自己的工作没有兴趣,及早转换工作是上策。3~6年:建立自己的销售队伍,传授销售经验,维护企业的长期客户。学习管理技能,特别是注意行业动态和新知识的了解。这一阶段可以是个人的事业的奠定期。如果没有上佳和销售业绩和管理沟通能力,很可能会被迫离开企业。企业也需特别注重对中层管理者的培养,因为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员工在这个阶段离职的也比较多。7年以上:随着工作任务的加重和职务的提高,用于决策和协调的时间也越多。可以从销售转向相关的的市场、品牌管理和拓展,使自己成为某一产品乃至某一行业的专家。

第三篇:2014春季人才市场分析报告出炉 电商类岗位需求增大

2014春季人才市场分析报告出炉 电商类岗位需求增大

2014-03-27 07:53:15来源:中原网-郑州晚报

中原网讯(记者 吴淑娟/文 马健/图)每年春节后均是求职招聘的高峰期,日前,河南省人才交流中心对全省人市场节后招聘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发布了2014年春季人才市场分析报告。

岗位需求最多:市场营销

春节后的2月份,全省人才交流系统共举办各类招聘会106场,组织7489家用人单位招聘,为求职者提供就业岗位19.5万个,30.6万人进场求职,12.2万人达成就业意向。

用人单位职位需求前十位排名情况:市场营销类(销售、公关)22.9%、机械类(机械制造/设计、数控车床、模具)9.7%、建筑类(土木工程设计、项目经理、强弱电、暖通工程、结构)8.5%等。

需求增幅最大:电子商务

行业需求增幅最大的是电子商务。省人才春招大会共吸引各类电子商务用人单位50多家,需求人才数量共3107多个,平均每家达到62个,远远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人才需求数。

突出矛盾:结构性失业严重

销售类岗位提供虽多,但是只有52.3%的销售岗位招募到了合适的人才,很多求职者并不愿意从事销售工作,销售岗位缺口依然较大。

才市动向:“90后”新人大量拥入

今年很多用人单位都在薪酬待遇上有所提高,提高幅度在10%~15%。除此之外,很多用人单位都提供带薪休假、员工旅游、生日红包、培训培养等软性薪酬福利,将以往用于企业中高层人员的整体薪酬回报计划更多地用于基础性岗位,从而吸引人才。

“90后”求职者大量拥入市场,占据求职者总数的40.3%。“90后”求职者更加关注企业文化、合作氛围、成长空间,而不是过分在乎薪酬待遇。

第四篇:下五屯双语人才现状与需求情况调研报告

下五屯街道办双语人才现状与需求情况

调 研 报 告

在当今多元文化互相借鉴共同发展的形势下,保护民族语言,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又一新动力。语言是思维的符号系统,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一段历史的承载,是一种文化的延续,更是一串价值的印证。根据《中共兴义市委办公室 兴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抓好全市双语人才现状与需求情况调研工作的通知》(兴办发〔2012〕158号)文件精神,我办通过发放调查表、实地察访等形式,对办属各工作部门双语人才现状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统计,全办少数民族人口接近万人,80%左右人口已经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其中街道办编制数105人,在职干部职工89人,少数民族29人,占32.6%,本科学历10人,占11.2%,大专学历45人,占50.6%,中专学历44人,占38.2%,通晓本民族语言的人数只有4人,仅占13.8%;教育部门编制数552人,在职职工431人,少数民族107人,占25.8%,本科学历188人,占43.6%,大专学历161人,占37.4%,中专学历64人,占19%,通晓本民族语言的有23人,占21.5%;卫生院编制数26人,在职职工25人,少数民族2人,仅占8%,通晓本民族语言的仅1人,占50%;其学历构成为中专至本科,年龄为35-50岁之间。较大部分少数民族已经汉化,不再会使用本民族语言,民语形势不容乐观。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条件有限,我办现如今未设立民族语言工作机构,没有专门从事双语翻译工作的部门,无专(兼)职工作人员。这是阻碍民族语言发展的两大瓶颈。为使民语更好地应用于工作和生活,各部门应配备一定数量的专(兼)职人才。

三、措施及建议

针对我办存在的主要问题,特提出如下两点建议:

1、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双语机构设置。

望上级主管部门引起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对语言文字工作的领导,充分利用市双语服务基地,加强对我办现有双语人才的培训和教育,并以此为契机,在有条件的乡镇(办)设立民族语言工作机构和翻译机构,配备专业人才(兼职人员)到各乡镇(办),采取举办业务骨干培训班或跟班学习等措施,让各乡镇(办)工作人员接受系统地培训,以提高下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妥善解决好民语工作中群众需求与公共服务不到位的问题。

2、结合实际。多方位抓好双语教育工作,将少数民族语言纳入教学课程。

从学校抓起,从娃娃抓起,汉语民语同时抓。加大媒体宣传,采用民语汉语播报新闻、广播,形成浓郁的民语氛围。同时采取举办短期翻译培训班、跟班学习等方式,加强翻译人员的业务培训,使民语和汉语共进步、齐发展。

兴义市人民政府下五屯街道办事处

二0一二年八月三十日

第五篇: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人才形势与发展环境分析

中国人才发展报告——人才形势与发展环境分析

一、中国人才形势的总体判断

(一)人才总体增量表现

到“九五”期末,中国各类人才达到6360万,其中党政人才585.7万,占9.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780.1万,占12.3%;专业技术人才4100万,占64.4%;其他人才894.2万,占14.1%。《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与1978年相比,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员由18%上升到50%,45岁以下人才的比重由68%上升到77%。

1高层次人才增量表现

(1)院士人才。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科学院第一批学部委员共有233名,其中自然科学方面共推选出172名科学家为学部委员,包括物理学数学化学部48人,生物学地学部84人,技术科学部40人。另外还有社会科学方面的学部委员61名。到2003年底,中国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688人。1993年,经过国务院第十一次常务会议批准,于1994年初决定成立中国工程院,并在当年选举产生了首批中国工程院院士96名。到2003年底,中国工程院院士663人。到2003年年底,中国共有两院院士1351人(目前已有1543人)。

(2)留学人才。教育部的统计显示,从1978~2003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以留学身份出国,目前在外的留学人员有5274万人,其中,有3566万人正在国外进行学习、合作研究、学术访问等。

近几年,出国留学人数上升较快,根据教育部公布的各类留学人员情况统计:2000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人数为3.9万人,其中,国家公派0.3万人,单位公派0.4万人,自费留学3.2万人;200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人数为8.4万人,其中,国家公派0.3万人,单位公派05万人,自费留学7.6万人;2002年,中国出国留学人员人数为12.5万人,国家公派0.35万人,单位公派0.45万人,自费留学11.7万人;2003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1.73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002人,单位公派5144人,自费留学10.92万人。

从1978~2003年,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7.28万人,其中,公派留学人员回国率高。中国在1978~1981年派出的留学人员回国率最高,派出的人数与回国的人数大致相符。1996~2002年,派出人员的按期回国率年平均为95.88%。2002留学回国人员总数1.8万人,比2001增加了47%,其中,公派留学生回国率达97.83%,履约率达99%。2003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2.01万人,这是自1978年邓小平同志做出扩大派遣留学生指示二十五年以来,中国留学回国人数首次突破两万人,其中:国家公派2638人,单位公派4292人,自费留学1.32万人。

由于近两年出国留学人数大幅度上升,预计今后几年回国人数也将大幅度上升。

(3)博士后人才。中国的博士后制度,是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借鉴了国外博士后制度和培养年轻高级人才的经验,于1985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开始试行。

20多年来,这一制度为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初步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博士后研究人员队伍。截至目前,全国已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2038个,累计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22000多人。“人事部:对高层次人才实行培养吸引使用三结合”,《中国青年报》,2003年12月25日。出站博士后绝大多数被聘任为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许多人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研究员,有的已成为学科、技术带头人,为中国经济、科技、教育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4)引智人才。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中国对包括外国专家在内的各类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根据国家外国专家局的统计,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20世纪70年代末,每年外国人才的引进规模只有五、六百人,90年代增加到每年6万多人。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引进外国人才的规模猛增至每年22万人,外国人才的来源也已从当初的十几个国家发展到目前的80多个国家;如果加上来自港澳台的各类人才,每年引进境外人才的总规模已达近45万人次“中国正在成为„引智‟大国,每年引进人才近45万人次”,新华网北京2003年12月17日电。“中国正在成为„引智‟大国,每年引进人才近45万人次”,新华网北京2003年12月17日电。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业成为中国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重点领域,大批外国服务业领域专门人才的引进将使中国过去生产领域与服务领域外国人才利用不平衡的状况得以改善。中国服务业是境外专家工作最多的领域,目前大约有20多万人。

中国博士后人才增长比较迅速,并且有继续快速增长的趋势。院士人数增长平稳,且保持在稳定的增量之内。由于受各种环境的影响,公派留学人员数量起伏波动较大,近年来,公派留学生的微量增长已经不能满足各方面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规模,中国公派留学生有进一步增加的空间。

2科技人才增量表现

根据《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03)》,到2002年,中国科技活动人员总数已达3221822人,比照1993年增长率达31.39%,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达2172019人,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比重上升至67.4%,每万名人口中“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上升为0.17%。1993年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为48.92万人年,到2002年该指标升至81.05。在科技人才总量持续增加的同时,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占R&D人员全时当量的比例,在1993~1999年间却呈现出下降趋势(1993年该比例为70.10%,1999年为64.6%),直至2000年,该比例才回升到75.38%,超过1993年水平。科学家和工程师全时当量比重下降的原因可能与研究开发活动从政府研究机构向企业的转移有关,企业中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全部R&D人员的比例一直比较低。

3教育人才增量表现

中国教育人才增长得很快,仅从1990~2003年,各级专任教师的总数量就净增2019万人。

在教师人才队伍中,高校教师队伍的数量、质量都有明显提高。全国普通高校专任教师总数2003年达到72.5万人,其中具有博士、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分别达到5.4万人、18.3万人,比1998年分别增长69%和183%;共有教授7万人、副教授21.6万人,分别占教师总数的9.7%和29.8%;有两院院士523人,占全国院士总人数1351的38.7%;有国家“863计划“专家组成员121名,占全国291名专家组成员总数的41.6%。近些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优秀人才计划,高校聚集优秀拔尖人才的能力在不断提升。仅“长江学者奖励计划”,自1998年启动实施以来,已在76所高校聘任了494名特聘教授、43名讲座教授,平均年龄41岁,其中93%具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同时,一批高水平大学在吸引海外优秀人才和国际知名专家学者方面也取得明显成效。据了解,首批实施“985工程“项目的9所重点大学直接从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数量,从1998年的92人增加到2003年的251人

4党政人才增量表现

截至2001年底,全国有各级和各类干部4051万人。其中机关干部693.2万人,占干部总数的17.1%;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2112.1万人,占干部总数的52.1%;企业单位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1245.7万人,占干部总数的30.8%。到2001年底,干部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占54.4%,35岁以下的占45.6%,36岁~45岁的占30.3%,46岁~54岁的占19%,55岁以上的占5.1%。1998年以来,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到2001年底,中央机关和省级机关干部总数56.9万人,比1997年减少10.1万人,其中中央机关减少1.2万人,省级机关减少8.9万人。与此同时,企事业单位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在最近几年间增加约26万人。5企业人才增量表现

企业人才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等各种性质企业中的人才。

从国有企业来看,专业技术人员有了显著增加,1988年,有专业技术人员966.1万人,到2000年,这个数字达到2165.1万人,增加了2.24倍。从“九五”到“十五”计划期间,中国民营企业在吸纳人才方面呈上升趋势。1992年私营企业从业人员仅有232万人,到2001年,已达到2714万人,增长了11.70倍,年均增长速度为31.43%。民营企业从业人员中有科技人员150万人左右,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00万人,硕士生超过5万人,博士生近1万人,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新生人才流动的主渠道。从乡镇企业的变化来看,专业技术人员增加的比较缓慢,从1988~1998年的十年间,仅增加了118万人。

6金融人才增量表现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中国金融人才总量在总体上不断增长。金融、保险业职工人数比改革开放之初有了较快增长,1985年为126万人,1998年的最高峰为301万人。受四大国有银行减员增效改革的影响,从业人数自1998年以来有所下降。到2002年底,中国金融、保险业共有从业人员287万人。银行系统人员数为182.7万人,其中男女员工各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8.7%和41.3%;保险系统人员数为19.4万人,其中男女员工各占从业人员总数的63.4%和36.6%。

金融业从业人员学历结构明显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国有金融机构拥有的高学历人才数量最多,股份制商业银行拥有的高学历人才比重最高。中国金融业大专以上学历员工占51.2%,远高于15.9%的社会平均水平。但中小城市及农村金融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较低。

中国金融业从业人员大部分处于31~40岁年龄段,平均年龄比较轻。金融业从业人员以具有初级职称的员工为主,具有高级职称的员工缺乏。

7信息人才增量表现

中国信息人才增长很快,如中国高校培养的计算机与软件专业人员数量,在1998年是2.9万人,到2001年,就增加到6.2万人。其他方面的信息人才在数量上也都有较快增长,截至2002年底,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平均就业人数322.8万人,其中工人约占60%,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比例较低。全国软件产业从业人员59.2万人,其中软件研发人员为15.7万人,占26.52%。

8国际经贸人才增量表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全国各口岸共有私营进出口商4600家,从业人员3.5万人。经过“三反”、“五反”运动和外贸国有化改造,从业人员下降到9994人。徐子建:《中国对外贸易50年》,当代中国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第3页。1978年,中国外经贸人员从业人数达到8万余人,其中约有3000人派在海外经商机构或分公司机构工作。

改革开放后,中国对外贸易以年均两位数的高速度增长,外经贸业务和管理人员的增幅与之相当。到2004年中,全国从事外贸外经的专业管理及营销人员约有250万人,分布在中国三资企业、外贸企业、国有企业、非国有的生产或服务性企业。

9少数民族人才增量表现

由于历史、自然、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不平衡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少数民族地区保留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的残余。具体来说,大约有60万人口的民族地区,约十个民族还保留着较为典型的封建领主(农奴)制;大约有3000万人口的民族地区(主要有壮、回、满、苗、白、布依、蒙、维吾尔、土家、裕固、保安、朝鲜、撒拉等30多个民族)是封建地主和牧主制占统治地位。其中,回、满、维吾尔、壮、布依、朝鲜等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还有一定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少数民族人才的培养开始提上了议事日程。到1966年,全国已有各类少数民族干部80多万人。1977年,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员为19万人,占当年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24.3%。到1988年,已经发展到107.5万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62.7%。

据统计,目前中华民族干部即各级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各类少数民族人才总量已达270多万人,其中党政机关约64万人,事业单位约146万人,企业单位约60万人。从结构来看,在少数民族干部与人才队伍中,党员干部占37.7%,女干部占26.6%,40岁以下的占40%以上,高中以上文化的占75%以上;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已达170多万人,占少数民族干部总数的66.2%;此外,近几年从事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数量也有所增长。

以上仅就部分行业的人才进行了初步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人才队伍从数量、质量到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人才队伍建设之所以取得巨大成绩,主要得益于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开放25年来,我们抓住了机遇,集中力量发展自己,经济增长速度年均达9.4%,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倍,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4万亿美元,人均超过1000美元,这为中国人才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可以预见,中国人才队伍的数量将进一步扩大,质量将进一步提高。

(二)中国人才总体缺口分析 国际比较研究表明,以现代科技经济为主导的发达国家,劳动人口的文化程度一般以高中为起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比例至少要达到人口总数的25%以上,本科以上的比例不低于15%。

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国民整体素质不高。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到2000年底,中国总人口为129533万人,其中,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4571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14109万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万人;接受小学教育的45191万人;文盲人口(15岁及15岁以上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8507万人。接受高中(含中专)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9%,接受大学(指大专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总人口的3.5%。

对从业人口而言,2000年,中国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而1998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对应指标的平均值分别为80%和26%。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约为8年,而世界上许多国家人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左右,如美国为13.4年、爱尔兰为11.7年、韩国为12.3年。

显然,国民受教育程度比例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国民整体素质不高,导致了中国人才严重缺乏。

1高级人才缺口

(1)虽然中国的人才总体规模已超过6千多万,但高层次人才仍然十分短缺。在全国29个专业技术系列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共157.3万人,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l5%。全国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全部专业技术人员的17.5%。

(2)公派留学生数量不足。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对高级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虽说中国公派留学生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公派人员数量长期徘徊不前,同时,层次也需要进一步提高。

(3)引进国外人才的规模小。以2001年为例,当年中国企事业单位自主引进(不包括外商投资企业的人员)的在华工作六个月以上的外国人才只有2万多人,仅及美国同期引进人才的1/10,新加坡的1/4。从引进人才的层次和结构来看,中国通过境外专家组织引进的国外退休专家较多,在职的高层次的专家较少,经济领域和社会发展领域相比,引进外国人才的比率是8∶1。从地域分布看,北京、上海、广州少数大城市吸引了在华长期工作的外国人才的80%以上,而在中西部广大地区长期工作的国外人才只占很少的数量。

(4)缺乏高端技术专家和复合型人才。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科技人员为例,2002年,电子制造业从业人数为322.8万人,其中雷达、电子测量仪器等高端技术部门人数都在5万以下,而人员大多集中在电子元器件、通信制造和广播电视、电子计算机这几个部门。电子元器件业有170万人,其中大部分是装配工人;通信制造、广播电视业、电子计算机业各为30多万人,其中多为工人及营销系统的人员,人员整体素质较低。高端人才缺乏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一大隐患。在高端信息人才中,中国信息产业尤其急需“软件系统分析员”和“高级软件设计师”等专家人才,以及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5)高级技工人才总量严重不足。目前,中国技术工人文化程度低的多,高的少;技术等级低的多,高的少;高等级技术工人年龄大的多,年轻的少。中国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只占23%,其中高级技工仅占5%,中级技工占35%,初级技工占60%,而发达国家工人队伍中技术工人高达75%,其中高级技工占35%,中级技工占50%,初级技工仅占15%。

据测算,到“十五”计划末,中国技能劳动者需求总量将增长20%~25%,其中,高技能劳动者所占比例预计增长15%~20%。为了解决中国高技能人才缺乏的问题,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启动实施了“三年五十万新技师培养计划”,目标是从2004~2006年的三年内,在制造业、服务业及有关行业技能含量较高的职业中,培训50万技师、高级技师和其他高等级职业资格人才。

2企业人才缺口

目前,中国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比例较低,仅占35%,而美国从事科研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有80.8%在企业,英国为61.4%。

(1)国有企业人才流失严重。据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调查显示,在过去的5年中,被调查的国企共引入各类科技人才7831人,而流出的各类科技人才达5521人,引入和流出的比例为1∶0.71。其中,北京、上海、广州三市,国企人才流失现象更为严重,引入与流出的比例1∶0.89。零点调查公司、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危机管理课题组和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共同合作完成的《企业危机管理现状》中指出,59.8%的国有企业中存在着人才危机,35.1%的国有企业认为人才危机对其企业产生了严重影响。

(2)民营企业人才状况令人堪忧。人才是民营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但目前民营企业的人才队伍规模偏小,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员工素质和能力亟待提高。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01年4月的第六次企业经营者问卷调查,私营企业中大学学历的人数比例仅为14.16%。不仅如此,民营企业中还存在着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目前民营企业的员工流失率高达25%,且较大比例为企业的中坚力量,具备一定的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特长。据调查,民营企业中的中高层次人才及科技人员,在公司的工作年龄普遍较短,一般为2~3年。其中,最短的仅为几十天,最长的也不超过5年。这些数字说明了民营企业人员流动性较大,流动速度较快。这对民营企业的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因为,人才的流失意味着技术的扩散,企业机密的外泄,竞争对手实力的加强,市场的缩减等,也影响在职员工的稳定性和忠诚度。

3教育人才缺口

(1)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人才不足。中国教育发展存在地区不平衡的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人才的地区分布也存在较大差距。2002年,城市的小学师生比为1∶19,而农村地区的小学师生比为1∶22。而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该指标的数值更大,贵州省小学的师生比达到1∶2722。

(2)高校教育人才补充速度缓慢。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大学本专科在校生人数基本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增长速度时缓时快。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专任教师的年增长速度尽管略低于在校生增长速度,但基本持平,因而,自1978~1991年的13年间,师生比仅从1∶415上升至1∶523。但是自90年代初起,专任教师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在校生的增长速度,例如,1992年,在校生的年增长速度为6.88%,而专任教师在该年反而下降了0.82%,两者的增长速度开始拉大。时至1999年,随着高校扩招的开始,高校在校生人数大幅上升,年增长速度均在20%以上,而同期的专任教师数量尽管也在大幅增长,但增长速度显著低于在校生的增长速度,导致师生比显著上升,2002年师生比达到1∶14.61。

研究生教育也出现了同样的态势,而且研究生指导教师的增长速度低于在校生增长速度的现象更加严重。1991年,研究生与指导教师之比为1.85∶1,而2002年,该比值上升为4.34∶1,上升幅度达到134.67%。由此表明,高校教师的补充速度相对缓慢,教师总量严重不足。而且,在未来几年中,研究生招生规模仍将继续扩大,因此,研究生教育将对高等教育人才产生更加强劲的需求。

4农村人才缺口

在中国农村近九亿人口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在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

同时,中国农村有1.5亿富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600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农村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在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9.1%,在2001年新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8.6%。2002年全国共转移农村劳动力2385万人,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只占125%。由于缺乏劳动技能,农村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在9000多万跨地区进城务工的农民中,有相当数量的人员没有稳定的职业和居所,当然也就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

目前中国国有企事业单位农业科技人员只有67万人,仅占全国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2%,高中级农业科技人员主要分布在省城办的农业院校和科研单位,许多县没有高级农业科技人员。

由于劳动力的文化科学水平低,现有适合农村应用的科技成果有70%左右在农村推广不了,科学技术进步因素对农业增产的贡献率只占3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比率一般都在60%~80%。农业科技推广不力导致以粮食生产为主的纯农户收入增长缓慢,1997年,农民人均来自农业的纯收入为1268元,但在1998~2003年,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已连续6年低于这一水平。

5少数民族人才缺口

中国少数民族人才数量只占全国人才总数的45%,大大低于少数民族人口与全国人口的比例。从地区之间的对比来看,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每万劳动者中拥有人才92人,还略高于东部地区的1/10(东部人才总量2088万人,每万劳动者中拥有人才885人;中部人才总量1583万人,每万劳动者中拥有人才103人)。不仅总量偏低,少数民族人才的整体文化素质也不高。据统计,全国少数民族人才中大专以上学历的仅为35.3%,低于全国人才总数平均水平6.7个百分点。

6其他部分专业人才的缺口

据一些调查研究表明,中国许多行业都面临人才缺乏的问题,比如金融人才,从业人员占全国人口的比例,中国为2.7%,而美国为11%,日本为8.67%,德国为9.9%,英国为13.7%,法国为11%,加拿大为12.6%,韩国为8.5%。再比如WTO专门人才和国际经贸法律人才,全国精读过全部WTO文件及中国入世法律文件外语原文文本的人不足10人(因中文不是WTO正式工作语言,中文译本不被WTO所承认,只能作为参考)。在国内,通读WTO全部法律文件、欧盟全部条约、北美自由贸易区条约和东盟条约体系的英文文本的人士几乎为零,摘要泛读过的人士不到100人。

从上述部门行业人才缺口分析可以看出,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人才短缺问题,迫切需要大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同时,人才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也决定了我们必须把人才工作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上,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立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中国人才发展的目标与预测 1人才队伍建设的近期目标 中国近期扩大人才队伍总量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到2005年,具有中专及以上学历或专业技术职称的各类人员达到8350万人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到5400万人以上。各类人才占社会总人口比例达到6.3%左右。

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使人才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素质有较大提高。到2005年,在各类人才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达到588%左右,每10万人口中具有大学以上学历的达到3700人以上,从事研究和实验发展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全时人员达到90万人年以上

调整和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人才在产业、地区、城乡间的分布趋于合理,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趋于合理;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适应,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干部人事制度和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有效机制逐步建立,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管理法规日趋完善,人才成长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2人才队伍发展预测 中国人力资源丰富,有着重视人才的良好氛围,再加上国家系统的规划以及财政方面的大力投入,毫无疑问,中国人才队伍将持续扩大,质量也将大幅度提高,结构也将更趋于合理。

有关研究报告把中国未来人力资源发展分成三个阶段:2002~2010年是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关键期;2011~2020年,教育与人力资源水平的全面提升期;2021~2050年,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追赶超越期。每期有着各自人力资源发展的目标。

目前,中国各行各业都在积极贯彻人才大会的精神,紧紧围绕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认真找出人才工作中的薄弱环节以及突出问题,努力制定出符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情况的科学人才工作规划。同时,中国正在制定的“十一五”计划也将把人才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使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相一致。

可以预见,中国将出现一个重视人才工作,研究人才工作,宣传人才工作,做好人才工作的热潮。但同时,也应看到中国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还很薄弱,面临的困难依然很多,把所设定的人才发展目标同中国人才现状进行纵向比较的话,虽然从数量到质量都有很大发展,但总体水平依然不高,一些我们在几十年后希望实现的人才发展目标,同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现状比较起来还有一定差距。对于这一点,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

二 中国人才发展环境分析

(一)人才战略环境分析

当今世界,呈现政治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格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这对中国人才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目标要求。

中国历届领袖对人才队伍建设都十分重视。早在20世纪30年代,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他创造性地提出了党的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原则,形成了一整套干部培养与使用的理论,为干部、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后,为了培养造就大批现代化建设人才,邓小平同志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他提出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引下,中国初步建立起了规范化的人才培养、选拔、使用、激励等制度。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江泽民同志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从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对搞好人才资源开发,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指出“人才是第一资源”、“当今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才的竞争”,“要抓紧做好培养、吸引和用好各方面人才的工作”。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人才战略,在加强各级领导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干部的教育培训和监督工作,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做好各类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将中国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在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地制定了人才强国战略。党中央这一战略的提出,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积极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就是要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障。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适应国际竞争新形势的需要,是增强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需要,是新一届中央政府为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所采取的重大战略举措。

“人才强国”战略明确了人才发展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工作重点,使我们找到了差距,看到了希望,增强了紧迫感,为搞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理论与政策依据,使人才队伍建设有了多方面的保障。

当前,中国人才发展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 一是来自国内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人才占人口和人力资源的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现代化建设急需的高层次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的专业、年龄结构和产业、区域分布不够合理;人力资源建设的整体水平不高,劳动者素质同现代化建设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思想观念落后,重使用、轻培养,重计划、轻落实,重形式、轻效果,重当前、轻长远,以及论资排辈的观念没有从根本上铲除,缺乏人才的质量观念,选拔任用干部中仍然存在重资历、轻能力的现象;人才工作的制度和机制不够健全,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不够系统配套,“下”的渠道不畅,“上”的渠道受阻,能上不能下是人才工作中的顽症;人才的选拔任用监督机制不健全,没有健全的用人失察、失误责任追究制度,从而不能从制度上保证选准人、用好人。

二是来自国际的挑战。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才短缺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现象。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预测,到2006年,美国仅IT人才的缺口就将达到130万人;据美国微软公司和IDC英国市场调查公司进行的一项联合调查显示,欧洲在信息技术人才方面的缺口2003年达174万人;在日本,今后10年科技人才将短缺160万~445万,其中最为紧缺的正是信息技术人才。发达国家尚且如此,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就更加严重。

在人才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发达国家凭借自己的经济优势和科研优势,采取重金收买、高薪聘用、就地利用、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实施高科技移民和绿卡政策等一系列手段,从世界各地争夺人才,一场无硝烟的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发展中国家和某些转轨国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人才争夺的目标,在发达国家享受人才流入收益时,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面临的则是人才大量流失以及巨大的经济损失。亚洲占整个发展中国家人才外流的2/3以上。有资料显示,1985年以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涉及高科技专业的毕业生分别有76%和82%去了美国;美国签发的H-1B签证达11.5万,其中,中国就占了10%。从1978~2003年,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7002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728万人。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和一些准发达国家都成为中国人才外流的目标地。

空前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对我国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不仅在人才战略层面处于劣势,而且在人才竞争、人才风险防范、人才资源保护等策略层面,也处于被动地位。中国人才不仅存在境外流失,也要面临境内流失问题。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安营扎寨,对本土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海归”们由于在语言方面存在优势,加之又熟悉国内环境,自然格外受到跨国公司的青睐,同时,跨国公司又能拿出诱人的高薪,于是,大部分归国留学生以各种身份在外企里扮演着高级打工者的

角色,中国人才遭遇“国内外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目前,有14个国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已在中国建立研发机构,聘用的人员多数是中国最著名学府和从海外回归的留学生。

总之,中国人才工作正来自国内与国外两个方面的挑战,我们只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走人才强国之路,才能快速、可持续地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

(二)人才政策法规环境分析

在长期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工作实践中,我们党非常重视政策法规的研究和制定,及时发现和总结各地区各部门在人才工作中的有益经验和做法,使之上升为政策法规,先后研究制定了一系列干部人才工作的政策法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政策范围涵盖了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人才开发的各个环节,人才政策的开放度不断扩大,与国际惯例接轨开始成为人才工作决策者的主动选择,人才政策的发展层次从部门和地区的政策体系向国家政策体系升华,并不断在实践中发展和完善。中国的人才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从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方面来看

人才政策的创新意识得到加强,注意吸收借鉴一些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人才政策的集成度提高,涵盖了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等人才开发的各个环节,使人才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人才政策法规的体系逐步完善,中国各类人才政策法规内容丰富,涵盖面比较宽,包括了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的各个方面,且各具特色,符合各类人才的成长特点;重点突出,如就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这个关键问题,制定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推行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专门政策规定;人才政策的开放度不断加大,与国际惯例接轨开始成为人才工作决策者的主动选择;人才政策的调节范围扩大,从机关、国有企事业领域向外资、民营领域扩展;人才政策的发展层次提升,从部门和地区的政策体系向国家政策体系升华;注重总体设计和宏观谋划,如在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干部教育、干部制度改革等方面,都有一些中长期的规划。

2从人才政策效能发挥方面来看

人才政策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作用。人才政策效能在人才工作上的主要表现是: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实现了新老干部的正常交替;改革干部管理体制,实行分级分类管理,纵向下放管理权限,实行下管一级,横向打破了笼统的国家干部身份,以建立公务员制度为突破口,实行分类管理;扩大了干部工作中的民主,民主推荐、民意测验、民主评议已初步形成制度;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任前公示、考察预告、任职试用期制普遍推广;干部交流迈出较大步伐;企业、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同步推进,在企业领导人才选拔任用、业绩评估、激励监督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事业单位引进了竞争机制,推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人才市场体系基本建立,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日益明显。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化和各项新制度的建立,保障和促进了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健康成长。

当前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内容丰富,涵盖面比较宽,为中国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政策支持。但同时,中国人才政策法规也有很多不足,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1人才政策体系建设滞后

具体表现在:规范调整全国整体性人才开发的政策文件比较少;人才宏观调控政策门类尚未形成;政策调节的对象比较集中在公务员管理领域,对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专业技术人才开发的政策较少;政策的法制化进程滞后,大量行之有效的人才政策,有待在梳理、整合、加工的基础上上升到更高的法律、法规层面,全局性的人才法律尚未制定。

2人才政策尚处于完善阶段

当前中国人才资源开发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人才政策还尚未覆盖到,例如国家重要的人才安全、人才市场、选聘外籍高层次人才担任公职、选拔优秀留学回国人才担任领导职务等方面,都存在政策空缺现象;人才宏观管理目标不明确,缺乏统一领导和权力机构的协同机制,也缺乏宏观调控手段;政策的国际化水准不高,有些人才政策法规的国际通用性不够,个别的人才政策法规甚至还和国际通行做法相悖,人才政策法规的国际影响力不强,难以充分达到更好地使国际人才和智力资源为我所用的目的。

3人才政策的稳定性不够

要有效发挥政策的作用,政策就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但由于中国人才政策尚处于探索阶段,再加上人才工作的复杂性,导致中国政策的前瞻性不够。由于缺乏有效的预见,致使中国人才政策缺乏稳定性,变化太快,这显然不利于政策的有效实施,不利于充分发挥政策的指导作用。

要适应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政府在人才开发管理上需要从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从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从事务管理转向政策法规管理,从国家层面上对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等方面的政策进行梳理和创新,创新出中国特色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三)人才管理机制环境分析

人才工作的活力取决于体制和机制。完善人才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对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好的人才体制和机制,有利于促进各类人才的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的规范化、法制化,能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必须改革人才工作体制,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消除一切不利于人才成长、人才流动和人才使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起科学的人才评价机制,改革人才评价方式,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打破阻碍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形成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完善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相互衔接的教育体系,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深化各类人才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下载前程无忧2015年春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前程无忧2015年春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