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撰写教育叙事(附教育叙事案例)
怎样撰写教育叙事(附教育叙事案例)
教育叙事就是对那些富有价值的教育事件和具有意义的教学活动的描述与揭示。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做什么,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做什么。教育叙事要求有典型性,能让读者有心灵的触动。情感交流;唤醒教师主体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内隐的和外显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为“解释”的对象。
上述两种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师本人通过叙述自己的教育生活史,形成教育的自我认识,达到一种自我建构的状态。教育研究者则更关注教师叙述的教育事件之间的关联,尽量使他们所叙述的教育现象呈现出某种理论框架或意义,促进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互动。教育叙事研究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由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除了课堂教学的叙事以外,教师还可以叙述课堂以外的生活事件。教师一旦以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内在地承受着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压力。这就促使教师进入沉静思考的层面,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可能激发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这意味着他们开始不再依赖别人的思想而生活。这种教育“记叙文”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韵味,从而固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它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体现作品的研究价值。
教师自我叙述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它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会成为转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
对于教育研究者而言,作教师实际生活的叙事研究无疑是进入了一个极富人文关怀和情感魅力的领域。但采用这种研究方式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研究者和叙说者(被研究者)之间必须坚持开放性、平等性的对话原则。在已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往往以权威的面目出现,所有的主动权都掌握在研究者手中,要么忽视被研究者、左右研究的过程,要么利用各种先入为主的暗示引导被研究者。这样研究的对象,实际上并不是真实的被研究者,而是研究者头脑中假设或创造出来的“被研究者”,这样的教育研究是缺乏真实性的。已往教育研究的成果往往不能有力地指导教育实践,其原因之一就是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没有平等的对话。在教育叙事研究中,如果没有平等的对话,研究者就无法获知或真正理解研究对象的真实态度与体验。所以,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必须首先建立一种相互平等、信任的对话关系。有了这样的前提,研究者才能探究到一个真实、真诚、自由的心灵世界,搜集到各种真实的材料,梳理出叙说者的实践经验,建构起一个相对完整的教育故事,从而实现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某种契合。这里的叙说者不仅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学校管理者等“人的叙说”,还包括学校文件档案资料、建筑、校风校训等学校历史文化,以及学生档案、日记、周记、作业本,叙说人的日志、自传材料、图片、信件等“物的叙说”。教育叙事研究既区别于已往纯粹书斋式的研究,也不同于单纯凭着思辨和文献得出结论的研究方式。它从生活出发,从事实出发,从教育实践出发,“从学生以及家长的经验与感受出发”,能够极大地激发人们的兴趣和共鸣,“让我们有机会能够听到中国数以亿计的平凡人物的声音,尤其是学生、家长以及普通教师的声音,让我们透过他们的眼光来观察这个世界。”这“不仅可以为目前讨论中国教育的常规方式开辟另一条意义丰富的言说道路,而且能够使中国教育政策的制定与落实过程变得更加完善。”。可见,叙事研究是中国教育研究中值得提倡的一种研究取向。
莎士比亚告诉我们“世界就是一个舞台”。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的和不平凡的故事,这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发生、出现、遭遇、处理过的各种事件,不是瞬间即逝、无足轻重、淡无痕迹的,它会长久地影响学生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生活。从这些事件中,我们能够学到很多东西,得到很多启发,甚至会产生心灵的震撼。因此,对真实的教育世界进行叙事研究,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义。这也正是教育叙事研究的意义所在。
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同时要与教育科研同步,用心去发现、感受,用笔去记录、叙述,利用教育叙事研究提高自身科研能力。
例1:一则化学教学中的教育叙事
“错题大搜捕”行动—— 一堂另类的化学复习课 还有一个星期就要期末考试了,复习课已经上了两节,无非是把所学知识概括归纳,使之网络化、系统化。但课堂气氛平静得有些压抑,以后的复习就这样上下去吗?一种新型的化学复习课的碎片凌乱的在我脑海里跳跃,烦扰着我,又使我兴奋„„ 又是一堂复习课,这一次我满怀激情,拿着写满新点子的备课夹,踏着铃声走进了教室,看着同学们没精打彩的样子,想象着下课时他们的神采飞扬„„,上课后,我首先把刚批完的学生练习卷发下去,然后我说明了本节复习方案:“今天我荣升为‘警察局长’,请同学们以‘警察’的身份,全员行动对自己卷子上的‘犯罪分子’即‘错题’进行搜捕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要秉公执法、绝不能姑息。把捕获的错题立案在错题本上,前后桌四名同学为一破案小组,逐一对立案进行分析,小组内进行破案,对组内不能解决的大案、要案,上交由全体集思广益进行破解,本节课力争把所立案件全部破解,从而使我们的第一次行动大获全胜。最后我们要评出破案先进小组和个人。”学生们异常兴奋的听完我的方案,对此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刚刚还没精打采的学生们像打了兴奋剂一般活跃起来,开始找错题、记错题、小组讨论,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看着这“不安静、甚至有些闹哄哄的教室”,我的心里泛起一股成功的喜悦和幸福感。由于卷子上的题有A、B、C、拓展提高四个梯度,各个小组解决的程度各异。我不断的巡视、观察,很快二十多分钟过去了,组内自行破案已无法再继续,很多小组都向我上交了所谓的大案、要案。我向学生宣布了各组上交的题数、题号,让学生在卷子上作出记号,然后由小组内合作学习转向课堂的全体性学习。我划出的问题从梯度的由高到低逐一解决,梯度较低的题,组间就可以解决,举手要求解决问题的学生较多,这时我会尽量给学生机会:一是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发现更多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使不会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同时我也会适时的把我的方法讲出来供学生参考。随着难度的加深,能解决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而最后一道题没有人能完整的解决,我先没有急于给学生讲解,而是提示、点拨,最终由学生们共同解决了。这时,下课铃声响了,正兴奋着的同学们都很遗憾的叹了口气,抱怨铃声来得太快,这足以证明本节课给学生带来了无穷乐趣。最后我说:“请课代表利用自习时间组织大家选出本次‘错题大搜捕’行动的先进小组和个人。”下课后同学们仍沉浸于刚才的气氛中,围着我说个不停。
这堂复习课打破了以往复习课沉闷的局面,充分调动了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实现了教师在新课程中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不仅尊重、赞赏学生,而且更加强调了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者,协助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本节课在生生、师生的互动中顺利地完成,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收获。如果教师预先把普遍存在的问题,从多角度变换,再结合多媒体实物投影进行拓展,效果会更好。
本节课是在对前几节课的影响下,经过事先的备课形成的。课堂更多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欲望,收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反思这堂课:教师讲得少了,学生的活动多了;师生单向的交流少了,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多了;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少了,学生探索规律、讨论方法的时间多了。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不仅积极地参与每一个教学环节,情绪高昂,切身感受了学习的快乐,品尝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满足了学生求知、参与、合作、表达、交流的需要。我想新课程新理念意义上的“备课”应该是:更加注重备学生—了解他们的兴趣,关注他们的所需,课的设计要能引起学生全员参与、主动探究、积极表达;备课堂可能事件---根据教学设计和学生情况预想课堂可能发生的事件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以更灵活的进行课堂调控。
我们应该告别平静得像一潭死水的课堂,应允许学生讨论、交流、表达甚至争论、辩论,从而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切忌不能不顾学生的感受,完全按照自己事先写好的教案“一帆风顺”的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课对教师和学生都将毫无收获。
通过这样一节复习课我认真地审视自己平时的教学:每节课前要精心备课,进行教学设计,力求设计新颖,尤其复习课更要经常变换教学方式,不断出新点子、新模式,使学生始终处于学习的兴奋状态,如对较简单的基础知识可以进行“希望杯”知识竞赛,并评选“希望之星”,并适当给予精神或物质奖励。还可以走进实验室进行以实验为主的复习课增强复习课的趣味性。面对新课程、新教材,教师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思索、改进、创新,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
例2:和蜗牛去散步
无意中看到以下两则寓言让我的心灵激起许多的涟漪。寓言一:我牵蜗牛去散步 有一天,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可是蜗牛爬得实在太慢了。我不断地催它,唬它,责备它。它却用抱歉的目光看着我,仿佛在说,“我已经尽全力了!”
我又急又气,就去拉它,扯它,甚至踢它。蜗牛受了伤,反而越爬越慢了,后来干脆趴在那里不肯向前爬了,而已筋疲力尽的我也只好看着它干瞪眼。
无奈之余,我不禁有些奇怪:上帝为什么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呢?
寓言二:蜗牛牵我去散步
又有一天,上帝还派我牵那只蜗牛去散步,看着它那蜷缩的身体、惊恐的眼睛,我不禁起了怜悯之心,我不忍再催它、逼它,干脆跟在它后面,任蜗牛慢慢地向前爬。
咦,这时候,我突然闻到了花香,原来这里是花园。接着,我听见了鸟叫虫鸣,感到了温暖的微风,还看见了满天的星斗。陶醉之余,无意中向前一看,呀!蜗牛已爬出了好远。等我跑步赶上它时,它用一种胜利者的姿态来迎接我。未等我开口,它已经带着自信,奋力地向另一个“驿站”爬去了„„
我忽然明白了:原来上帝不是叫我牵蜗牛去散步,而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呀!【感想】
面对学如“蜗牛”的后进生们,我常常有第一则寓言中的“我”那样的迷茫与急噪,面对学生的不努力,面对他们因贪玩而落下的功课,面对他们龙飞凤舞的字迹,面对他们拖欠的作业,我常或痛心疾首而“怒发冲冠”,或“温柔以对”,有的因此而留下了感动而悔恨的泪,尽管如此,效果还是不理想,往往会陷入寓言中“我”的尴尬境地。我是不是应该站到“蜗牛”们的角度去考虑一下呢? 由寓言中的蜗牛我想到了我的一个学生,所谓的后进生。他不聪明,做事速度很慢,字也不漂亮,一开始他常常在我的“催促”与高期望下做事,得到的结果是他很累,而我也很累。一次,无意间给了他机会让他帮我查作业本,他认真地做着这项工作,虽然速度并不快。于是第二次他又成了我的小助手,渐渐地,班级的卫生工作因他的这份认真仔细大有改观,再后来他做了小组长,慢慢他的成绩一点一点向前进,虽然很细微,现在每次有什么需要认真细致的事他都能很好完成。
“我牵蜗牛去散步”和“蜗牛牵我去散步”有什么不同呢?细细品味,似乎这里要我们对蜗牛多一点“宽容”,多留给它们一点“自己爬行”的时间和空间,这样,不仅使自己领略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愉悦了身心,更主要的是使那些“无可救药者们”又有了获得“新生”的机会。一声“夸大其词”的赞扬,一句“言过其实”的评价,也可以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官职”,也可以是一颗在我们眼里一点也不起眼的“红星”,也可以是我们“糊涂”后的“弄假成真”,还可以是„„
一句话说得好“一切多变的云霞有彩虹,拨开了,背景是一个湛蓝的天空。”他们又何尝不是呢!
会这样想但要这样做自己知道并不容易,用这样一句话勉励自己,学生是可爱的,微笑是免费的,进步是常常有的。
第二篇:如何撰写教育叙事案例
如何撰写教育叙事案例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研究方式。
教育叙事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教师自身同时充当叙说者和记述者,而当叙述的内容属于自己的教育实践或解决某些教育问题的过程时,教师的叙事研究就成为“教师叙事的行动研究”。这种方式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也可以在教育研究者指导下进行。它追求以叙事的方式反思并改进教师的日常生活。
另一种是教师只是叙说者,由教育研究者记述。这种方式主要是教育研究者以教师为观察和访谈的对象,包括以教师的“想法”(内隐的和外显的)或所提供的文本(如工作日志)等为“解释”的对象。
(二)如何写好教育叙事研究报告
本学期,我们提倡撰写教育叙事性研究案例,如何撰写好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成为大家关心的热点。我们注意到,如果老师们仅仅停留在填写教师培训时的教育叙事研究报告的练习模板上,大家的叙事报告就会成为千篇一律的“八股文”。生活之树常青,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体验,撰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1、注意观察。
(1)观察教学情景的发展变化。
(2)观察当事人的态度。
(3)观察学生的反应和学习的结果。
(4)可以借助技术(照相机、录像机、计算机等)记录观察的过程。
(5)注意保存观察的原始资料。
2、重在思考
(1)教育叙事研究不是简单的“镜像”纪录生活,而是观察与思考生活。
(2)好的教学设计不仅仅是一份好的教案,而是通过对教学过程的反思获得的经验。
(3)思考不是填写模板(模板是供培训时模仿学习),而是创意和灵感的碰撞。
(4)善于思考的人从身边的平常事中也会发现真理。
(5)优秀的教师不仅是教人知识,而是教人思考,因此,教师自己首先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3、能够提出问题
(1)明确研究的问题。
(2)清晰地表达问题。
(3)把问题细化,便于处理和研究。
(4)注意随时抓住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
(5)追问问题。
4、注意学习
(1)从文献资料学习。
(2)从网络上的丰富资源学习。
(3)向身边的同行学习。
(4)向自己的学生学习。
(5)注意从历史经验中学习。
5、研究过程
(1)清晰地说明参与者特征和研究地点的特征。
(2)明确研究的方法和程序。
(3)资料收集的技术与可信度。
(4、现场情景的准确和生动的描述。
(5)如实记录当时的心理活动。
6、交流与讨论
(1)头脑风暴,促进新思想的涌现。
(2)网上交流,吸取和集中更多人的智慧。
(3)对现象和发现的清晰充分的解释。
(4)给出的结论适当、有条理、有证据,(必要时讨论研究的局限性)。
(5)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与建议。
在写教育叙事研究报告时,往往采用深描的写作方式。深描即教师比较详细地介绍教育问题或教育事件的发生与解决的整个过程,留意一些有意义的具体细节和情境,在叙事研究的报告文本中引入一些原汁原味的资料,比如学生的作品、学生的日记、某位学科教师对这位学生的评价,隐藏在学校建筑中的语言,等等。这种深描使叙事显得真实、可信而且富有情趣。
至于这些教育故事究竟能够给出何种教育意义,一方面取决于教育个案或教育故事本身的“情节”(或称之为“结构”),一个有情节的教育个案或故事本身就散发出它的教育意义;另一方面取决于故事的阅读者和倾听者的理解。阅读者和倾听者如何理解教育个案的教育意义,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权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把对教育个案、教育故事的理解还给阅读者和倾听者,是对阅读者和倾听者的信任。这样说也意味着,对教育故事或教育个案进行过度的解释、分析,是对读者阅读能力的不尊重。
开展教育教学叙事研究,教师们养成了敏锐的洞察能力,良好的笔耕习惯,时时处处把身边发生的教育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正好张拥军校长所说的:开展教育叙事研究,最大的改变是,老师的眼里、心里都是学生了。这其实真是一件美妙的事。
第三篇:如何撰写教育叙事
教 育 故 事 概 述
——做一个有故事的老师
题记
教育故事是教育理论的故乡,教育叙事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高速公路。
提升班主任专业素养的路径是多样的。诸如,专业培训、活动孕育、科研导向、典型示范、制度调控、教育叙事等。本文仅就以教育故事为主体的教育叙事途径的内涵、结构、特征、意义等问题与同行们进行交流、研讨、切磋,以求得诸位的指教、斧正,并形成更加广泛的认同。
谈到教育故事,总有一些人不屑一顾。在他们眼里,那不过是“小儿科”、“下里巴人”,充其量是“通俗唱法”,难登大雅之堂。其实不然,蕴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一则则鲜活的教育故事,凝结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聪慧睿智、文化底蕴、教育情感,更凝结他们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以及敬业奉献的精神。不仅如此,教育故事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方法,日益受到教育界领导和同仁们的极大关注,围绕教育故事展开的活动亦日益增多。据此,本文拟从操作的层面上对教育故事的内涵、结构、价值及其撰写分别进行阐述,以进一步加强对教育故事的认识,提升教育叙事活动的水平,进一步彰显教育故事所特有的魅力,让教育故事在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绽放出更加绚烂动人的光彩。
一、什么是教育故事
简单地说,教育故事就是以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中心人物和事件为素材,经过提炼而形成的体现新时期教师专业化素养的典型的记叙性短文。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故事所反映的对象讲,指向一个中心事件和人物
具体说,一个故事往往指的是一个中心件事和人物,而不是多件事和多个人物。如《借分》,就是一个典型的教育故事。《中国教育报》刊发的《天津红桥区中小学探索素质教育模式》的评论,就是以《借分》开篇的:
“‘一次单元考试后,只考了58分的小学生陈欣然泪流满面地向老师请求借两分,因为考不及格回家就要挨打。借分,本来是件荒诞的事儿。但是老师从学生内心深处看到了不甘落后的力量和还分的自信。于是,张老师便答应了孩子的请求。而后,学生也实现了还分的愿望。’①这是天津市红桥区教育局召开的激励教育研讨会上,汇报人讲述的教育故事。”
这个故事的中心事件是借分,中心人物是学生陈欣然。围绕一个中心人物和中心事件进行描写,这是教育故事的基本特征。
(二)从故事的形成过程看,是精心提炼的过程
任何典型的教育故事,往往都不是一下子形成的。从故事的形成过程看,是个精心提炼、升华的过程。限于故事作者个体的认识水平、能力、工作经验、写作能力的差异,即使是一些好的素材,有的老师往往也是无动于衷甚至是熟视无睹,更谈不上提炼与升华了。学校可以在老师们总结反思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对其故事的素材进行分析、研讨,以捕捉、发现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并最终形成比较典型的教育故事。一次,我和一位老师谈她的治班方略。我先让她说几个工作中最感动、最难忘的例子,试图从他诸多的实例当中来帮她提炼治班方略。经思考以后,她跟我讲了一件事。后来根据我的建议,她写了一篇教育故事——《临终嘱托》。
我班有一个特殊的女孩,母亲生下她不久就去世了,几年后厄运再次降临到她的头上,父亲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双腿。当我进行家访时,映入眼帘的那一幕真让我触目惊心:凌乱不堪的屋子里弥漫着一股腐臭气,在他父亲未来得及盖上的伤口的创面上我分明地看到有蛆虫在蠕动,女孩蜷缩在角落里抹眼泪……看到我的到来,她仿佛抓到了救命草扑到我怀里放声大哭。父亲痛苦地捶打着自己的头……望着这对孤苦无助的父女,我心如刀绞。一天,他父亲突然到校找到我,当时情绪非常激动,几经挣扎想从轮椅上站起来,但都失败了。他哭着央求我答应照顾他的女儿:‚孩子交给你我最放心。‛我当时就答应了。没想到,三天后传来她父亲上吊自杀的消息,我惊呆了。回想那天他异常的举止,我终于明白他那是临终托付啊!从那天起我像呵护女儿一样照顾她。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她的生活问题,我找到校领导,帮他申请助困基金。当我冒着酷暑为他领来助困基金申请表,需要监护人签字时,他的爷爷执意不肯签字。他说,孩子他爸临走时一再叮嘱,孩子的事由陈老师做主。望着老人诚恳的目光,陈老师在监护人一栏中毅然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在场的所有人眼中都噙满了泪水。现在孩子顺利地考入中学,可我们仍然保持着联系,每隔一段时间她都会向我汇报她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每逢母亲节都来看我……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然而陈老师开始写的时候,总觉得这个孩子太可怜,需要帮助他,还没有意识到这是家长的临终嘱托。从可怜——同情——责任,显然这是对这个教育故事的高度提炼、升华。经提炼、升华的教育故事——《临终嘱托》不仅能更深刻地揭示、理解陈老师行为的本质特征,而且对陈老师本人来讲,也是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
(三)从教育故事的内容讲,应体现教师专业化素养
专业化素养主要包括:专业精神、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是指班主任专业应具备的精神和情意。主要包括:政治观点及对教育事业的理解、追求,对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认同,对工作群体的向心力等。具体内容有:信念坚定、热爱祖国、依法治教、爱岗敬业、尊重学生、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尊重家长、廉洁从教、为人师表。
专业观念是指班主任在掌握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认识。而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表现。
坚持以人为本,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主体地位,二是要通过教育者自身的情感、观念、人格来影响学生,这是教育的最高宗旨和最根本的理念。凡是坚持人文关怀、注重学生参与、激励学生成功、彰显民主和谐、体现扬长补短、践行文化育人的教育行为都是以人文本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当然也是教育故事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以人为本集中体现在六个策略上,即:参与策略、体验策略、扬长策略、民主策略、激励策略、关怀策略。
《为了“天使”的微笑》就是一个充满了人文情怀典型的教育故事。一个犯了错误的学生竟然要求老师为他找回‚天使‛(一个女生)的微笑。对这个闻所未闻的要求,张老师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教育,而是正视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有条件地满足了孩子的要求:‚只要你做得出色,才会赢得‘天使‚的微笑。‛经过‚天使‛和老师的密切配合,终于使这名学生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并出人意料地考上了重点高中。后来,这个学生在信中表达了深深的感激之情:是你们的‚珠联璧合‛让我度过了人生‚最困难的时期‛,您永远是我心中的上帝,她(女学生)永远是我心中的天使。张老师在处理整个事件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责任感、教育机智和创新意识,都源于对学生的理解、信任,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专业知识是指指班主任应具备的知识体系及其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基础性知识、实践知识。本体性知识即专业知识(包括向学生传授的专业知识和本专业的德育、班集体建设、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条件性知识即教育科学知识(网络知识、教育科研基本知识等);基础性知识(政治、经济、哲学文化知识等);实践性知识是指有关操作、活动方面的知识。
专业能力主要指班主任教育和管理能力。主要包括:了解、表达、观察、评价、创新、设计、组织能力以及转化后进生、指导学生交往、身教能力等。
总之,凡是体现教师专业素养的教育事件、教育行为都可成为教育故事的素材、内容。
(四)从案例的主要特征讲,典型是案例的生命
一般地说,教师写一篇教育故事并不难,但写一篇典型的教育故事就不那么容易了。而故事的典型与否,恰恰是其生命力之所在。教育故事的典型可从三个方面去分析:
首先,从故事内涵看,典型的教育故事所反映的内容应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感人至深。《难忘的心灵交汇》就是这样一篇教育故事。
修老师和同学们正在为孤儿刘芸举办生日晚会,可是刘芸突然不见了,修老师和同学们都十分焦急,到处寻找。终于,在操场的一个角落里,同学们发现了刘芸。刘芸见到了老师和同学们,向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说道:‚我真心地感谢你们,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但你们想过没有,如果总像现在这样,我缺少什么你们就给我什么,长此以往我不就成了精神乞丐了吗?我还有什么自尊可言呢!‛后来,经过老师的工作,刘芸终于回到了生日晚会上。这个教育故事是十分典型的,它告诉我们:爱是永恒的主题,是教育成功的奥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有了爱也不一定就有教育,爱一定要融入智慧,一定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因境而异……难道这不是对爱的真谛最精辟的阐述吗?
其次,从教师处理、解决问题的视角看,是否充满了教育智慧。上面提到的《借分》、《为了“天使”的微笑》就是既有胆识又充满教育智慧的典型的教育故事。班主任老师在处理整个事件过程中,不仅表现了她对学生的充分地尊重、理解、信任、呵护,而且自始至终还洋溢着强烈的的责任感、高超的教育睿智、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可以说,这是新时期,解决“新问题”“新矛盾”的成功典范。
再次,从教育结果看,教育效果是非常典型的。《缘》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教育故事: 一个长得酷似闫老师侄子的学生恰巧分到了闫老师所任教的班级,大家都说这是‚缘‛。但这个学生却与她侄子的表现大相径庭,竟然是一个‚差生‛。闫老师从这个‚缘‛入手,对这名学生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从而使他有了彻底的转变。在中考时,这名学生取得了619分的成绩,爆了学校的大‚冷门‛。不仅如此,他还报考了师范学校,选择了教师的职业。闫老师从这个“缘”入手,对这名“后进生”寄予了深切的期望,不仅使他有了彻底的转变,而且这个学生还选择了他喜欢的老师所从事的职业。可以说,闫老师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及其效果都是非常典型的。类似这样的教育故事无论是对教师本人还是对其他老师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五)从教育故事题材看,是一片精彩的记叙性短文
教育故事是记叙性短文,一般在1000——1500字左右。教育故事既要有对中心人物的刻画,还要有对场景的描绘。没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和生动感人的场面,就无所谓教育故事。由此可见,在真实事件的基础上,对人物和场面的描写与渲染是教育故事的基本要求。请看教育故事——《一件嫩绿色的衬衣》:
不知从什么时候,我开始注意那个从不大声讲话、怯生生的小姑娘了。慢慢地,我发现她一年四季时常穿着一件嫩绿色的衬衣。是喜欢这个颜色,还是家庭经济拮据,还是……
带着疑问,我试图走进她的内心世界。然而,每当谈起家庭和父母的时候,她便缄默了。我注意到她的眼神是那么无奈,一支手总是伸进另一只袖管里去抚摸那本已短小的衬衣袖口,而且久久地抚摸着。当她的双目无意间与我的双目对视的时候,我们彼此读懂了对方。
‚老师,我想妈妈……‛她失声痛哭了。
原来,她也曾拥有一个视她为掌上明珠的妈妈。那一年,就在小姑娘7岁生日的前一天,妈妈用补发的奖金为她买了这件嫩绿色的衬衣。小姑娘高兴极了,这可是她心爱的生日礼物哇!晚上9点钟,她带着父母的祝福,甜甜地进入了梦乡。
‚半夜,急促的砸门声,大人们的喧闹声以及父亲的哭声打碎了我的梦。我似乎预感到发生了大事,一下子扑向身边的爸爸,大声的哭嚎着‚我要妈妈,我要妈妈……
‚我穿着这件嫩绿色的衬衣送走了妈妈。从那以后,每当我想妈妈的时候,我就穿上这件衬衣,向妈妈倾诉自己的心声……‛
小姑娘的不幸令我和在场的所有同学纷纷落泪。小姑娘的遭遇唤起了大家的同情。在她生日那天,在同学们深情的生日祝福的歌声里,我捧出了送给她的生日礼物——一件合身的嫩绿色的衬衣…… 小姑娘陶醉了,她投入到了我的怀抱……
在以后的日子里,教室里不时传出小姑娘与同学们欢快的笑声,操场上更可以捕捉到她和小伙伴们嬉戏的身影……
这篇故事之所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除了素材典型以外,就在于精彩的人物和场面描写,调动了读者的情感,把记叙性短文的特点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二、教育故事的结构、分类、特征
(一)教育故事的结构
教育故事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题目、情节、人物。
第一,题目。即教育故事的题目,好的题目能点亮读者的眼睛。故事的题目应该鲜明、生动、形象,如《借分》、《为了“天使”的微笑》、《一件嫩绿色的衬衣》、《贺卡》、《鬼脸**》、《难忘的心灵交汇》、《心痛的爱》、《高高举起你的手》等;而不应该是论述式、说理式的题目。象《关心集体义不容辞》、《不要把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手段》等就不宜作为教育故事的题目。
第二,情节。即教育故事的来龙去脉,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情节及其结果。如果说题目是故事的眼睛,情节则是教育故事的主体部分,也是整个故事最具魅力的部分。上述故事之所以感人至深,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主要是动人的情节所至。在整个故事的展开过程中,不要忽视对教育故事效果的描述,因为没有效果(反思型故事除外)的故事,就谈不上什么价值,更没有什么典型可言。上面提到的《缘》,在效果的描述上,是十分精彩的: ‚2000年8月15日,他(学生)给我打来电话,说他已经当上了一名小学教师,他还告诉我,在8月18日我生日那天,为我点播了一首宋祖英演唱的歌曲——‘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学生最终选择了他所喜爱的教师职业。这样的教育效果不正是对《缘》的教育价值的最大支撑吗?
第三,人物。人物是教育故事的核心,每个教育故事除教师以外,都有一个中心人物——学生。像上面提到的 《借分》 中的陈欣然,《缘》 中的赵东海,《一件嫩绿色的衬衣》中的小姑娘等。教师的工作水平、业绩是通过他们行为的变化方能反映出来。
(二)故事的分类
教育故事可以从四个角度去分:
第一,从故事的成功与失败分:有成功的,有失败的,还有成功和失败相结合的。
第二,从故事的内容分:有教育故事,有教学故事,还有管理故事。第三,从故事的写作方法分:有总结法和设计法。所谓总结法,是指通过对教育实践的反思回顾,提炼而成的故事;所谓设计法,是指通过先行设计,然后实践而形成的故事。
第四,从故事的性质分:一是矫正性故事,即从问题出发,着眼于解决问题。如《为了“天使”的微笑》、《缘》等,我们见到的故事主要是这方面的;二是发展式故事,即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美丽的谎言》就属于这一类。
黄老师在新生入学不久,指定了几个临时班委。老师在公布名单时.将一个学生的名字读错了,点了另外一名同学。黄老师灵机一动,来了个将错就错。一个月之后,被点错名字的同学不论从工作热情,还是工作能力都超过了其他几个临时班委,受到同学的好评。经选举当上了班长。
显然,这个故事的着眼点不是解决问题,而是通过教师的激励着眼于发展,这是典型的发展性故事。
(三)特征
一般来说,教育故事有三个特征。一是典型性,二是情境性(前面已有所阐述,不赘述),三是真实性。教育故事的内容来源于教育生活,它是教育生活客观地反映,离开了真实、客观的教育生活就无所谓教育故事,所以真实性是教育故事最基本的原则。所谓真实指的是生活本质的真实,而不是教育生活简单的、机械地照搬、迁移。在教育生活真实而又不违反生活逻辑的前提下,作者完全可以对教育故事进行典型化的艺术加工、渲染、描绘、刻画,以追求艺术的真实。
三、教育叙事活动的的意义
围绕着教育故事而展开的撰写、征集、评选、论坛、展演、结集等系列活动即“教育叙事”活动。“教育叙事”活动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典型的教育故事具有示范价值和导向功能
典型的教育故事,一是可以彰显教师人格、教育情感、教育艺术的魅力,二是转变教育观念的示范,三是可以阐释教育的本质。如《借分》所蕴含的激发学生自信心的教育宗旨,《难忘的心灵交汇》所揭示的爱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的理念,《为了“天使”的微笑》所体现的人文关怀,都具有较强的示范价值和导向功能。
(二)“教育叙事”活动是提升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撰写教育故事的过程是提升教育理论和实践水平的过程。一篇典型故事,是实践和理论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既要有理论的高度,又要有实践的深度。为此,每位教师在酝酿撰写故事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理论的学习和深入的实践。不仅如此,撰写故事的过程还是教育反思的过程,而教育反思是教师角色的核心特征,是教育创新的动力。无疑,撰写教育故事的过程就是提升教师素质的过程。
(三)“教育叙事”活动是转变教师教育观念的有力抓手
围绕教育故事开展的撰写、评比、论坛、结集等系列活动,具体、形象、生动、感人,它将现代教育理论寓于具体的教育情景中,它既可以使教师从感人的事例中受到震撼和感染,又能从故事所蕴涵的教育理论中深化理论知识,这两者结合就能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如《借分》,通过感人的故事,在引领人们对教育本质以及教育价值观的认识上所产生的影响,那是不可小视的。
(四)“教育叙事”活动是展示教师教育成果的有效方式
从我们接触到的教师以及他们的故事看,除了重视与不重视的因素以外,可以说,其撰写教育故事的水平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教师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教育能力、写作水平的综合反映。另外,撰写故事简单、可行,非常适应一线的广大教师。一些教育名人、优秀班主任被别人了解、认识乃至脱颖而出往往是通过教育故事实现的。其实任何一个优秀教育工作着的心里都有自己的教育故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几个教育故事的老师不一定是一个高品味的老师。
最后,我想用一位老师的话作为这篇“概述”的结束语:
‚用发现故事的慧眼去工作,会让你浮躁的心变得坦然、宁静;用倾听故事的双耳去工作,会让你世故的心变得平和、柔软;用演绎故事的心情去工作,会让每天看似平庸忙碌着的你变得充实而幸福;用创造故事的态度去工作,会让你把看似重复、单调的每一天变得温馨而富有生机‛。②做个有故事的老师吧!让教育故事时时铭刻着我们过往的生命痕迹。
注释:① 本文所选教育故事均是摘录,而不是全文。
② 选自2009《德育报》 徐美勤《做个有故事的老师》
李德善:中国伦理学会校园文化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伦理学会德育研究会常务理事、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天津德育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专家组成员。
第四篇:如何撰写教育叙事
如何撰写教育叙事
――校本培训材料
教育叙事可以看作是描述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特点是研究者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对教育的理解和解释。它不直接定义教育是什么,也不直接规定教育应该怎么做,它只是给读者讲一个或多个教育故事,让读者从故事中体验教育是什么或应该怎么做。
教育叙事特别适合于教师。因为教师的生活是由一个个小小的事件构成的,这些事件就如同源于教师经验的短篇故事。对教育事件的叙说,能使教师看到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的意义,并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叙述出来。
教师还可以叙述课堂以外的生活事件。教师一旦以类似于“自传”的方式叙述自己生活中的教育故事,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反观自己和观察世界,内在地承受着对自己的言行给出合理解释的思想压力。这就促使教师进入深层思考的层面,不得不倾听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不得不站在自己的角度反思和挖掘自我,从而可能激发出许多连自己都意想不到的想法。这意味着他们开始不再依赖别人的思想而生活。这种教育“记叙文”使发生的事件不再随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它以记述下来的形式保留了“历史”,给看似平凡、普通、单调、重复的活动赋予独特的韵味,从而固守了一份对这个世界和生活创造的意义。它比传统的教育论文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更能体现作品的研究价值。
教师自我叙述教育故事不是为了炫耀某种研究成果,它的最主要的目的是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实践,重建自己的教育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进行教育叙事研究实际上会成为转化教师教育教学观念和行为的突破口。
教育叙事撰写过程与教师之间是零距离。我们教师每天的工作与生活都跟一个个精彩的具有“鲜活生命”的学生教育事件、教育故事(个案故事、课堂故事等)勾连在一起。这些故事既是教师教育生活的点缀,也是教育叙事研究很好的素材。我们教师通过每天的细微观察,选择有一定影响和意义的教育教学事件,抓住“本质东西”进行独特视觉的观察,并进行艺术化的描写,给这些“故事”赋予独特的情感体验,就会让人读后有一定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好的教育故事颇具魅力,会让人读后久久回味无穷。
我认为在新形势下的教育叙事应具有以下特点:
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通过反思来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教育叙事具有真实性。教育叙事所叙述的应该是自己已经发生过的教育事件,而且是真实可信的教育故事,而决不应该是教育者凭空捏造的“美丽的谎言”。在特定的环境、人物、时间、背景等众多因素下才会有一定的故事发生,因此,教师平时要善于捕捉这些教育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事件才有特定的意义,比如我就记录我亲身发生的一件事:
在本学期的一节课,我来到教室。发现有五个同学没有带书,我心中的怒火油然而生。大约十多分钟后,他们开始看课外杂志,我走到他们的面前,没打任何招呼就把杂志拿走放在了讲台上。于是我与他们的矛盾激化了,他们还到班主任老师那里告状,班主任循循善诱地给他们讲起了道理,准备以理服人:“老师收你的书,是无缘无故的吗?事先讲过吗?老师为了什么呢?你们为什么不先给老师讲讲心中的想法呢?还缺席了托管课,作业也没完成„„”等等。学生低下了头,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了,几位同学开始自我批评了。通过此事我进行了反思:对学生的批评采取严肃的对话,可能激化矛盾;而采取宽容的对话,具有人情味的交流,学生或许更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因为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老师在学生面前决不是一位不可冒犯的权威,学生也不会是惟命是从的卑微者。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为学生提供宽松融洽的氛围,师生之间互换角色、相互体谅、相互包容,更有利于教与学,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才真正符素质教育的内涵和要求。
教育叙事撰写形式多样,可以通过回忆、口述及故事的方式进行。如《你可以坐着回答问题》一文就采用了对话的写作手法:
一堂公开课正在多功能的教室里有序的进行着,来听课的教师多数是外校的。
“小芹,你把表现主人公动作与表情的句子读读”。
“老师,行”。
这位学生读得不好,不是少读几个字,就是读错几个字,读完时脸通红。“小芹,你怎么啦”,老师温和的问这位学生。
“今天教室里与往常不一样,老师,我心慌,脚有点站不稳”。“你下次回答问题,就坐着吧,其他同学也可以这样”。
一堂传递着“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的理念之课,在师生间或是站着或是坐着的交流中进入高潮与尾声。
教育叙事要进行创新。在教育叙事中叙述的对象必须是新问题。把握好教育叙事中人物的角色,用新视觉去动察新的理念,才能使故事的人物角色“更饱满”,叙述更具有“诱惑力”。如下面的一篇课堂教育叙事就运用拓展练习进行创新。
今天,和孩子们一起学习《所见》,在教学时,有个孩子问我:“古诗中的‘林樾’和现代所说的森林有什么不同?作者为什么能把一个牧童捉蝉的事写得活灵活现呢?”
面对学生的疑问和思路的阻碍,我没有马上告诉他们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工具书,利用集体的智慧去解决遇到的困难。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仅懂得了生活中处处有学问,要留心观察和感受生活的道理,还使他们受到了美的陶冶。孩子们热热闹闹地讨论着,看着这热烈的场面,我想:如何留住这美好的瞬间,激
发起孩子们对生活和自然的热爱呢?
于是我说:“同学们,你们读得真好,老师仿佛看到了诗中描写的画面。课文也为我们配了一幅优美的插图,你能借助图背诵这首诗吗?老师相信你们,你们相信自己吗?”
顿时,孩子们激情高涨,一个个仰着小脸声情并茂地背诵着。在不断地挑战自我中学生不断地自我肯定,从而建立了自信,为下一步的创新奠定了基础。
接着我又问:“同学们,你们认为小牧童有没有捉到蝉?”学生纷纷各抒己见。我又说:“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设想,把你的设想说出来好吗?”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续接着故事。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学生有的画画,有的写儿歌、故事等。孩子们的情感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思想得以升华,蕴含在生命底层的对生活的热爱也得以激发。
这种“叙述”方法,能够促使我们在问题中发现问题,通过刨析总结出教育经验;也能使作为教师的我们永远有一颗细心观察和注意积累的心。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留心孩子的微小变化,做一位细心的教师,平易近人对待孩子,做孩子的朋友!可以说,叙事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擦亮慧眼的机会!
第五篇:教育叙事案例
我的教育叙事
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爱有缺点、有问题的学生。正因其差,问题多,才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
我们班的王同学,因为天生反应慢,好动,性子懒散,再加上父母文化很低,事事袒护他,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也很差。到了三年级成绩就更低了。他很贪玩,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没几天,他就会积起一大堆作业没有完成。家长也不管,不配合。
面对王同学及家长的态度,我有时也真是气极了,不想再管他,由着他去吧。但静下心来想想也挺可怜他的,自己天资不聪明家长又不明事理。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先做家长的工作。开始去的时候,我只报喜不报忧,拉拉家常,聊聊家长的不容易,孩子的健康情况等降低了家长对我的抵触心理。慢慢的,在表扬孩子的同时表示惋惜,“凯旋,很聪明的,昨天那个数学题他回答得那么到位。在与家长搞好关系,树立家长的信心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他的辅导力度。通过做工作,家长有了很大转变。王同学在我们双方的帮助下,果然进步了,作业基本上能按时完成了。找到了自信,学习有了上进心了。
坏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要改变也不是几天就见效的。因此,王同学后来也多次出现反复,但是因为我有了家长的支持、配合,他有了家长的监督,同学们都热情地帮助他,我也时时提醒他,他的情况也有了较大的好转了。终于在下学期,王同学基本改掉了三年来不完成作业的习惯。
评析:
理论: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的心愿。教师的鼓励、鞭策孩子,大大推动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有感: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作为老师,应该努力的去雕琢。孩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那时,教师就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他们,忌怒忌燥,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培养学生绿色生活行为习惯研究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背景分析
实施素质教育,文明行为的教育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目前,在校的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放弃。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
二、研究目标
针对孩子的特点,我认为以下文明行为习惯是学生应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几点;
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体贴父母;礼貌待客,上下汽车、公交车时要按顺序、不拥挤,主动让座;不追逐打闹,要做有益的游戏;爱护课桌凳,不乱刻乱画。
认真听取父母、老师的教育,不任性;不说粗话、脏话;不打架、不骂人;热心帮助别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爱护公共设施,不在建筑物上涂抹乱画。
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少年儿童通过真实的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最后形成并表现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同时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从而更好的推进学校文明习为习惯活动的开展。
三、行动策略。
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在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小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研究制定了如下行动策略:
1、场景设置
学生下课喜欢到走廊或操场疯打,是因为他们没有好的娱乐方式。所以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者向良好的方向引导非常重要。如果每个班级有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籍,有学生喜欢的棋类玩具。我想,在走廊上疯打的学生就会减少。如果有教师教给正确的看课外书的方法和各种棋类的玩法,我想,学生的性格也不会慢慢向文静方向发展。一举两得的方法,既减少了课间事故的发生率,又加强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2、文化陶冶。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这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为配合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我们应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德育小故事丛书,让学生读《孔融让梨》,《三顾茅庐》等小故事,既拓展了知识视野,又很好的上了一节德育课,利于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增加学校的人文色彩
3、学科渗透
教育专家说:“无论从时间、空间、重要性上看,学科德育都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小学思品、语文课,重点让学生从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中明白道理,并以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形式,使他们进入角色体验,实现情感升华,同时也提高了自主能力。利用数学课严谨循序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优良品质。挖掘常识学科科学客观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心环保的积极态度。针对体育课克服困难、注重合作的教学要求,教育学生敢于向自我挑战,不断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我们还补充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力争使学生明确习惯培养的内容,理解文明行为的概念,并且能够实实在在地去做。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方面加大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4、行为实践
我们认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到的道理,促进文明行为的内化。①社会实践:学校强调养成教育向社区延伸,并组建假日小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会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整个社会。学生在双休日走向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②校内实践:执勤学生在晨会课、广播操、课外活动等时间,进行检查。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确立了自主意识,自觉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更短的时间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5、制度约束
学校构建日常管理工作小组、学校值勤队员和班级监督员三支队伍参与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检查、监督与反馈的组织网络。日常管理工作小组对涉及养成教育的晨会、早读、午间自习、列队入校、护送路队、安全护导、楼层巡视、卫生等工作进行日常检查。班级规范和卫生监督员的检查结果要于当天报告给班主任,以便班主任每天进行及时反馈。各
班级路队、卫生、规范检查结果,学校每周通过小号角广播台、下发通报、宣传橱窗等形式进行公布。从而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有效开展,而不是昙花一现,只是嘴皮子上的功夫。
四、理论依据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十分重视礼貌。古语有云:“诚于中而形于外”。文明礼貌是一个人美好心灵,高尚道德表现,从点滴做起,文明礼貌,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粗暴无礼的人,没有人会喜欢他,没有任何她交际。只有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赢得大家的微笑。在生活中,良好的道德与文明的礼貌,就像一面明镜,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是真正“大写的人”,所以从小强调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时代所需,是教育所求。
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而根据各种需要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切实有效的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活动。使我们滨州实验学校的孩子,个个成为懂文明讲礼貌的人,成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的人。能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学习工作,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