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叙事案例

时间:2019-05-14 08:16: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叙事案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叙事案例》。

第一篇:教育叙事案例

教育叙事案例 – 让心充满爱

热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爱一个学生,不仅要关爱他,有了缺点、问题教师更应该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帮助他,关心他。使之最终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我们班的张赟,因为天生性格犟,再加上父母文化很低,在加上缺乏教育,使他养成了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也很差,考试成绩和班里同学相差二、三十分。考试经常不及格,英语就考几分。平时也他很贪玩,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时和别人发生矛盾了,本来是自己的错,可是他怎么都不承认是自己的错,老师的教育也不听,甚至和老师对着干,不把老师放在眼里,动不动那自杀来吓唬老师,面对这种情况。我真觉得这样的学生难教育啊,就叫来了家长,家长虽然配合老师管教,可是开始他怎么都不听,最后他爸爸把他带回了家,说不让读书了,在家呆一段时间后,听说也经常和家里人发生矛盾,又过了一段时间,我想他在家可能也比较寂寞,我就去找他了,见到了我开始也有点不好意思,在我的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他有点认识到自己有错了,于是就开始说,老师我要和你去上学,你能接受我吗?我说只要你愿意改好,老师当然愿意了。事后他很感激我,说要不是老师你,我就不能读书了,来到学校后,我也主动的接近他,发现问题,就用很和蔼的口气告诉他,让他改正。通过我的慢慢的说服教育,他对作业很认真并能及时地完成。一旦我发现他的作业有错就及时地进行了辅导,他说老师你对我这么好,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将来有考上好的学校,工作了,我一定报达你,如果这样,那我们以后永远是好朋友,又过了一段时间,班里的同学都说:“张赟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作业认真完成,见到那个老师都很有礼貌”。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他远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的心愿。他的改变让我觉得搞教育并不是什么难事,看你可愿意付出,孩子总归是孩子,有可塑性,只要你付出爱,再坏的孩子都能改好。

我以后会一如既往的热爱自己事业,关心每个孩子的成长,鼓励、鞭策孩子,大大推动了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有感: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璞玉,作为老师,应该努力的去雕琢,使它永久的焕发光彩,而不是半途而废。孩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有的一点就通,有的死钻牛角尖,那时,教师就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他们,忌怒忌燥,否则将会事与愿违。俗语说:“罗马不是一日造成的。”学生的转化也是如此,而此时的教师就必须有“滴水穿石”的恒心了

第二篇:教育叙事案例

我的教育叙事

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爱有缺点、有问题的学生。正因其差,问题多,才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

我们班的王同学,因为天生反应慢,好动,性子懒散,再加上父母文化很低,事事袒护他,学习习惯不好,成绩也很差。到了三年级成绩就更低了。他很贪玩,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没几天,他就会积起一大堆作业没有完成。家长也不管,不配合。

面对王同学及家长的态度,我有时也真是气极了,不想再管他,由着他去吧。但静下心来想想也挺可怜他的,自己天资不聪明家长又不明事理。面对这种情况,我决定先做家长的工作。开始去的时候,我只报喜不报忧,拉拉家常,聊聊家长的不容易,孩子的健康情况等降低了家长对我的抵触心理。慢慢的,在表扬孩子的同时表示惋惜,“凯旋,很聪明的,昨天那个数学题他回答得那么到位。在与家长搞好关系,树立家长的信心的同时,也加大了对他的辅导力度。通过做工作,家长有了很大转变。王同学在我们双方的帮助下,果然进步了,作业基本上能按时完成了。找到了自信,学习有了上进心了。

坏毛病不是一天养成的,要改变也不是几天就见效的。因此,王同学后来也多次出现反复,但是因为我有了家长的支持、配合,他有了家长的监督,同学们都热情地帮助他,我也时时提醒他,他的情况也有了较大的好转了。终于在下学期,王同学基本改掉了三年来不完成作业的习惯。

评析:

理论:高尔基也曾经说过:“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孩子的心愿。教师的鼓励、鞭策孩子,大大推动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有感: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玉,作为老师,应该努力的去雕琢。孩子千差万别、各不相同。那时,教师就只有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他们,忌怒忌燥,否则将会事与愿违。

培养学生绿色生活行为习惯研究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习惯的养成,对一个孩子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小学阶段必须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一、背景分析

实施素质教育,文明行为的教育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目前,在校的小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家长望子成龙追求分数,养成教育反而被淡化甚至放弃。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内在素质、外在素养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和成功,加强文明行为养成教育既是我们弘扬传统美德的需要,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必然。文明行为的养成必须从小抓起。

二、研究目标

针对孩子的特点,我认为以下文明行为习惯是学生应加强文明行为习惯的几点;

尊敬老师,对老师有礼貌;体贴父母;礼貌待客,上下汽车、公交车时要按顺序、不拥挤,主动让座;不追逐打闹,要做有益的游戏;爱护课桌凳,不乱刻乱画。

认真听取父母、老师的教育,不任性;不说粗话、脏话;不打架、不骂人;热心帮助别人;遇事多为别人着想;爱护公共设施,不在建筑物上涂抹乱画。

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使少年儿童通过真实的感受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通过深刻的理解掌握道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能力,最后形成并表现为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同时希望通过研究和实践,提升教师德育工作水平,进一步推动学校德育工作。从而更好的推进学校文明习为习惯活动的开展。

三、行动策略。

对小学生深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小学德育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在立足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上,研究和探讨小学生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我们研究制定了如下行动策略:

1、场景设置

学生下课喜欢到走廊或操场疯打,是因为他们没有好的娱乐方式。所以把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者向良好的方向引导非常重要。如果每个班级有学生喜欢的课外书籍,有学生喜欢的棋类玩具。我想,在走廊上疯打的学生就会减少。如果有教师教给正确的看课外书的方法和各种棋类的玩法,我想,学生的性格也不会慢慢向文静方向发展。一举两得的方法,既减少了课间事故的发生率,又加强了学生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2、文化陶冶。

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要让学校的每一堵墙壁都会说话,这个比喻,实质上是要求学校注重建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氛围。为配合习惯养成教育的开展,我们应十分重视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方面有意识地向学生推荐德育小故事丛书,让学生读《孔融让梨》,《三顾茅庐》等小故事,既拓展了知识视野,又很好的上了一节德育课,利于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另一方面,增加学校的人文色彩

3、学科渗透

教育专家说:“无论从时间、空间、重要性上看,学科德育都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 小学思品、语文课,重点让学生从一个个生动形象的故事中明白道理,并以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等形式,使他们进入角色体验,实现情感升华,同时也提高了自主能力。利用数学课严谨循序的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脚踏实地的优良品质。挖掘常识学科科学客观的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追求真理、热爱生活、关心环保的积极态度。针对体育课克服困难、注重合作的教学要求,教育学生敢于向自我挑战,不断增强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我们还补充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力争使学生明确习惯培养的内容,理解文明行为的概念,并且能够实实在在地去做。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方面加大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

4、行为实践

我们认为对学生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不能只局限于学校范围内,必须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引导学生投身社会、服务社会,在实践中检验自己学到的道理,促进文明行为的内化。①社会实践:学校强调养成教育向社区延伸,并组建假日小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区活动中,学会关心周围的人、事和环境、关心身边的整个社会。学生在双休日走向社会,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自主自立能力,也大大地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②校内实践:执勤学生在晨会课、广播操、课外活动等时间,进行检查。从而使学生在活动中确立了自主意识,自觉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更短的时间养成文明行为习惯。

5、制度约束

学校构建日常管理工作小组、学校值勤队员和班级监督员三支队伍参与对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进行检查、监督与反馈的组织网络。日常管理工作小组对涉及养成教育的晨会、早读、午间自习、列队入校、护送路队、安全护导、楼层巡视、卫生等工作进行日常检查。班级规范和卫生监督员的检查结果要于当天报告给班主任,以便班主任每天进行及时反馈。各

班级路队、卫生、规范检查结果,学校每周通过小号角广播台、下发通报、宣传橱窗等形式进行公布。从而使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有效开展,而不是昙花一现,只是嘴皮子上的功夫。

四、理论依据

中国自古以来一直是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们中华民族一直十分重视礼貌。古语有云:“诚于中而形于外”。文明礼貌是一个人美好心灵,高尚道德表现,从点滴做起,文明礼貌,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粗暴无礼的人,没有人会喜欢他,没有任何她交际。只有讲文明懂礼貌的人,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赢得大家的微笑。在生活中,良好的道德与文明的礼貌,就像一面明镜,只有具备这些素质的人,才是真正“大写的人”,所以从小强调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时代所需,是教育所求。

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对一个学生的成长是很重要的,因而根据各种需要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切实有效的开展学生文明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活动。使我们滨州实验学校的孩子,个个成为懂文明讲礼貌的人,成为走到哪里都受欢迎的人。能够更好的适应以后的学习工作,成为社会发展所需的人才。

第三篇:教育叙事案例

我的教学故事

房县东城小学 王绍武

今年我带两个班数学,低年级的数学知识点非常的简单,领悟力好的学生上课稍微听一点就会了。所以低年级是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的阶段,在这一学期中我特别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我想只要学生有好的学习习惯,上课能够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听课,课后认真地做作业并且认真地检查,他们的数学成绩一定会很棒的。

任晓琪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他有一个最大的毛病就是上课不听课,虽然看他上课不说话老老实实的坐在那,但他却在下面偷偷的玩东西或开小差,这也是他成绩一直搞不好的原因.在开学的前几次的考试中都考得很不理想,最差的一次考了70多分。在和他妈妈的交谈中得知任晓琪对珠算有很大的兴趣而且学得特别的好.我想他既然珠算学得好,那么现在数学也应该得心应手的.我感觉他其实挺聪明的,考的不好一方面是由于他上课不认真另一方面是由于考试做题不认真没有检查的习惯.我想把这些毛病改了他的成绩一定会提高的.于是在一天上过数学课,我把它叫到办公室,摸着他的头轻轻地跟他说:“茆恩龙,其实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你其实是有能力考到100分的,你想不想考100分?”他点点头,我接着说:“那老师告诉你一个方法,你想不想听?”他又点点头,我说:“好好听课,上课争取多回答问题就可以了。现在老师给你来一个小约定,从现在开始只要你上课回答对3个问题老师就奖励给你一个小星星,好么?”他说好。第二天,在我每次提问题时,他都把手举起来然后又

放下去接着又悄悄地举起来但举的很低,从他的表现我知道他很想表现他自己但又缺乏自信。整节课下来他只回答对了2个问题,快下课的时候我当着全班的同学的面表扬他,说他今天上课又很大的进步希望他继续努力,并奖励给他一颗星星,他当时很开心。下课后我跟他说:“ 虽然今天你没有回答3次问题,但老师看到了你的努力,希望下次你能够大胆举手,争取老师的每一个问题你都能回答。”他点点头,在接下来的数学课堂上,他总是尽量的去回答问题,上课听课也认真了很多。在一次考试前,我跟他说:“这一段时间,你表现得很棒,明天就要考试了,只要你认真地听老师读题,认真地用心做题认真地检查,老师相信你一定能够考好的!”第二天,我发现他能够安静的听题、做题了,分数也有很大的进步考了96分。

看到他的进步我感到非常的开心,我想他只要坚持下去,他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第四篇:教育叙事案例集锦

教育叙事案例(小学部分)

1、学科教学类:

阿玲是哑巴吗?

山东省淄博师范学校附小 吕舜昌

《曼谷的小象》一课讲述了在风光秀丽的曼谷附近,“我们”一行乘坐汽车,不幸轮胎陷落污泥,阿玲在这个时候,指挥她的小象把我们的车拉了出来,并且把我们的车冲洗的干干净净。教学中,在我的组织引导下,同学们读书读的非常认真,经过讨论认识到了阿玲朴实、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

正当我准备总结全文结束学习时,突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我觉得阿玲是个哑巴。”我不禁一愣,教学这么多年,还从来没听到学生持有这个观点。(旁批:教学冲突出现了)

我便问:“说说你的根据吧。”那位学生马上说道:“整篇课文,阿玲一句话也没说,只是打手势。”

“对,我也这样认为。”其他学生好像受到了启发,也“嚷”了起来。这下班里可热闹了,同学们共分成了两派,互相争论了起来。

备课时,实在没想到能有这样一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但后来,我慢慢发觉,如果同学们能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能知道,本文是通过人物的行动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要通过语言来表现人物。(旁批:教师的反思以及行动)

于是,我不但没制止他们的争论,而且还适时地加以指导。同学们毕竟年龄小,还不能系统地把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有的只是提出了,这是在国外,语言不通,所以阿玲就不说话;有的说阿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都有一定的道理。是该我出手的时候了,我想起了二年级时给同学们抄的一则名言:“语言化为行动比行动化为语言要困难的多。”和同学们一起背了一遍。于是,有的学生就恍然大悟了。阿玲会不会说话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她的行动,我们认识到了她的朴实、善良的品质,是一个通过实际行动来帮助别人的人,而不是一个花言巧语的人。同学们还联系了当今社会现实,对那些嘴上花言巧语,背后却吭人、害人的人进行了批判。(旁批:最后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本课虽然结束了,但是想起同学们为了自己的观点而互相争辩的情景,还是禁不住心潮澎湃。

意外的观察课

(根据湖北黄石市广场路小学教师论文改写)

观察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通过有目的的观察,可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可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从而挖掘他们潜在的创造力。

今天依然天气炎热。我正在上第二节语文课,向学生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 的问题,想由此引导孩子们去观察秋天的树叶。突然有一个学生小声叫了一声:“小鸟!”这一叫可让教室里炸开了锅,同学们议论纷纷,目光不住地搜索小鸟的行踪。

我一看,这下课可上不成了,按照常规,应该迅速制止孩子们的举动。但我灵机一动,反而很平静地问了一声:“小鸟在哪?”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在电视机上面!”这时同学们各抒己见起来。有的说:“小鸟迷路了。”有的说:“小鸟太热了飞进来乘凉。”有的说:“想来看看我们的新教室”,“想来学知识”,“想和我们交朋友”„„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随后问了一句:“小鸟是什么样子的?”孩子们的眼睛顿时明亮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的争着向老师汇报起自己的观察结果来。见此情景,我就循着孩子们的兴致,有目的引导他们观察这只小鸟。“谁能说说这只小鸟的样子?”孩子们一听到我的问话,立即抬起小脑袋聚精会神地观察起小鸟来。不一会儿,孩子们争论的声音又响起来了,接着纷纷举手。王兰被我叫起来回答,她说得不错,我鼓励道:“你说的真好,还有比她说得更好的吗?”话音刚落,举手的学生更多了,孩子们对小鸟的样子的叙述也更详细更具体更有创意了。例如:“小鸟的羽毛是黄色的。”“小鸟在向我们眨眼睛呢!”“小鸟的嘴巴一张一合地叫着,好像在说‘你们好!你们好!’„„”这时,我深切地感到孩子们年龄虽小,但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甚至比我还要强。他们正是在用自己的童心进行探究啊。离下课还有一段时间,我又为同学们增加了一个新的问题:“当我提出‘秋风吹黄了什么’时,有同学说‘小鸟’,我知道他并不是在回答我的问题。但如果他真的在回答‘秋风吹黄了小鸟’,你们说对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登时沸腾起来。吴学钢忍不住大声说:“小鸟的黄色是天生的,不是秋风吹的。”朱丽立即反驳说:“可以这么说。”我马上问:“为什么可以这么说呢?”她涨红了脸,吱吱唔唔地说不出所以然来。

喧闹了一阵,孩子们静下来,带着寻求答案的眼神看着我。我微微一笑,说:“在自然界,我们都知道,小鸟的羽毛的颜色绝对不是被风吹成的。但是,在文学作品中,经常有一些看起来很不合情理的描写。”我略一思考,开始背一首唐诗:“碧玉妆成一树高„„” 我刚一开头,全班同学都跟我一起背起来,“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初春的嫩叶是春风裁的吗?”我问。全班齐答:“不是。”“但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我们可以感受什么?”“春风温柔。”“柳叶嫩嫩的,绿绿的,随风飘飘。”孩子们联想很丰富,我及时表扬了他们,并告诉他们:文学意义上的观察与科学观察是不同的,它不仅观察事物的表面,还要加上人们对这些事物的联想、感受。这些道理,他们当时不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于是,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在学过的诗歌中找几个类似的例子,体会一下我说的道理。

课后反思,我对这堂发生了意外事件的课产生了许多的感受和联想:第一,小鸟飞进教室,这是一个突发事件,我如果带领学生驱赶它,这堂课的教学任务肯定会泡了汤。倒不如因势利导,改变原来的教学设计,把观察“树叶”变成观察“小鸟”,把突发事件变成这堂课的一部分,不仅完成了教学设计,而且把课上得更生动、更有趣。第二,文学想象可以从科学观察中受到启迪,但它不能拘泥于科学事实,文学作品中有些看来极不合情理的描写,正是人们情感在这些事物上的折射。或许,通过这种探究性教学,我的学生们就能够一步一步把握“文学创作”的真谛。

特殊的思品考试

黄石市沈家营小学 何 雯

临近期末,我来到305班教室对同学们宣布:“这节课我们进行思品考试。由于天气太冷,首先请四个组的同学陆续到操场上去跑一圈再上来。”我一边说着,一边借故将一把扫帚碰倒在教室门口的地上。

第一组的同学先出去,其他组的同学自由复习(便于我更清楚地作记录)。当他们跨过扫帚鱼贯而出的时候,有一名学生绊着了扫帚,只见扫帚弹跳着换了一个位置。可那孩子只回头看了一下,接着往操场跑去。正当我有些失望时,一位穿红衣服的小女孩走到扫帚前,稍愣了一下(觉得奇怪),弯下腰,捡起了扫帚,轻轻地放到门后面,然后高高兴兴地往操场跑去!

我又一次“不经意”地将扫帚带到地上,第二组的同学向操场跑去……

我紧张并装着漫不经心地关注着这一切,偷偷地记录着:有三位同学两次捡起扫帚(进出各一次);七位同学捡一次;两位同学差点被扫帚绊倒,但没有捡起扫帚;其余同学或视而不见,或绕道而行。

等同学们都回到了教室,我宣布:“同学们,思品考试已经结束了!”孩子们都惊叫起来:“考试?没看到试卷呀!”我笑着宣布了刚才几位有特殊举动的学生的成绩,几个机灵的小家伙马上明白了刚才考试的内容。同学们这才恍然大悟,一个个感慨万千。有的说:“以后我一定把眼睛放亮一点,看见扫帚就捡起来。”有的说:“我以后不管看见什么东西在地上都要捡起来。”……我说:“同学们,一个思想品德好的学生仅做到这些是不够的,想一想,还应该做到哪些呢?”我让他们经过讨论后再回答。孩子们回答非常精彩。有的说,以后要关心集体,爱护公物。有的说,以后要遵守纪律,值日不逃跑……

我高兴地进行了总结,并说:“今天的考试只占总成绩的一部分,老师还要访问你们的班主任、其他的任课老师及家长,并结合我平时的观察,对每一位同学进行综合考评。”孩子们很兴奋,都说不做试卷的考试真好!并表示:以后一定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品质高尚的人。

新课程的思品教育是生活化的品德教育,是淡化了教育痕迹的品德教育。它要避免的是纯学科化的德育和生硬的说教。新课程基于“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个生活中”的理念,要求品德教育回归生活。那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评价也应该“回归生活”,也应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表现中去寻找答案,而不是一张简单的试卷所能评价得了的!只有坚持这样,才能真正地“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班主任工作类:

对“失恋”后一首诗的处理

这首诗的内容是这样写的“天涯何处无芳草,何必要在五班找,本来数量就不多,况且质量也不高。”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本学期初的一个下午,同学们都在静静地认真自学,只有刘××同学将头抬得很高,注视着另一个同学,我轻轻地走到那位同学的身边,发现他正在聚精会神地看着一首诗,我轻声地说了句,可以给老师看看吗?这位同学很不情愿地将那首诗给了我,尔后两位同学对视了一下,刘××同学趴到桌子上。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下可完了,老师一定会在班级公开批评的。”我走到讲桌前,看了一下诗的内容,沉思了片刻,便将它放到了衣兜里,继续观察同学们的自学情况。可刘××同学却坐不住了,他时而抬起头偷偷地看着我,好像在等待着老师的批评。看了几次后,发现我无动于衷,他便开始写作业了。下课的铃声响了,我把刘××请到了无人的电工室,他耷拉着脑袋,用余光看着我,我让他坐下,他却哭了,边哭边说:“老师,我错了,我不该写这首诗,不该在自习课上传纸条,求老师不要在班级批评我。”我说:“老师要想在同学中批评你,就不会把你请到这里来。”他会心地点了点头。我说你能不能实话告诉老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想了想后,详细地叙述了他与我班一名女同学友好相处到产生矛盾的经过,原来这首诗是他“失恋”后为了发泄内心的痛苦而写的。我因势利导,以诚相待,对他进行了耐心细致的教育引导。

最后我又将这首诗拿出来,对他说:“老师想和你一起将这首诗改动一下,你看怎样?”他爽快地回答“行”,我说:“老师改前两句,你改后两句。”他点头同意。我说第一句只需改动一个字,将“天涯何处无芳草”改为“天涯何时无芳草”,第二句改为“何必非要现在找”,紧接着他又改了后两句:“本来学业就很紧,况且年龄又很小。”读着这首诗他开心地笑了,笑得那样轻松,笑得那样自信。随后我又说:“十年之后,你找不到女朋友,老师帮你找,怎么样?”他连声说“谢谢老师”。这次潜隐式教育的尝试,避免和消除了被教育者的对立情绪和戒备心理,平复了内心的波澜,学会了情感上的进退自如。从而使被教育者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最终达到转化的目的。

是你“逼”我的

十堰市实验小学 王胜平

“是你逼我的!”这句话在家里经常听小孩抱怨,次数多了,也就习以为常。由于多年来,我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很少在单位上听到这句话,引起我在工作中注意这句话是调到市实验小学任校长时,而且从这句话中有时读到的是“抱怨”,有时读到的是“自豪”,有时读到的是“喜悦”。

今年(2005年)元月份以来,我在学校大力倡导进行校本研究,重点开展以下三项活动。第一,“我讲我的教育故事”。倡导大家对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反思,培养研究意识,不断改进方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第二,撰写教学日志。倡导各年级建立博客网站,便于随时交流教学所得。第三,研究教学案例。倡导老师们根据学校要求,探讨研究把合作学习落到实处。在合作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围绕着如何使课堂教学更为有效、如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等进行教学研究,并总结出适合我校实际的具体操作办法,供大家借鉴。

三月份,白浪小学的领导和老师到我校观摩课堂教学,听完课后,照例是交流,讲者说课,听者评课。交流到一半时,我来到了会议室,听到评课者大多只从正面谈该课的优点,基本不谈缺点或存在的问题,于是我以非常诚恳的语气请求听课者谈一些他认为不太妥的或有些遗憾的地方,并再三保证,不会将他谈的问题作为批评老师的理由。终于有一个小伙子发言了,“我觉得侯老师讲的《恐龙》这节课,时间分配得不够好,前面读书花的时间太多,后面老师讲得太少。”接着我请侯老师回答这个问题。侯老师说:“我是特地这样设计的。因为本课是说明文,重点应掌握恐龙形态,学生通过读完全可以理解,并通过自学填表的方式归纳就可掌握。这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读中理解、在读中领悟的理念设计的,是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课堂上多读多思多议,这有利于学生有效的发展。”这时我听那个小伙子嘟哝了一句,“是你逼我的!”脸一下子红了,于是我赶紧接上话头:“刚才这位老师提的问题非常好。大家知道,结构决定功能,时间分配、时间安排是一个重要的结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侯老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读的时间放给学生,把分析的时间放给了学生,做得很好。但并不完善,还可以想方设法在结构上做一些调整,提前让学生多读,课堂上多让学生交流各自所得,其效果会更好。当然,白浪小学的学生与我们不一样,白浪小学的老师与我们所处的环境不一样,完成课程标准的任务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交流结束后,请侯老师做一个教学反思,如何让时间分配更合理。”

这件事过去好多天以后,我却一直记着那句话,“是你逼我的!”并且一直促使我思考,有时我们在做一件事时,自以为设计得很完美,但设计意图是否真正达到,旁观者最清楚。因此,旁观者提出的问题,恰恰就是改善我们工作的重要资源。时间分配问题,我们往往不太重视,只要大体上过得去就行了,如何提高课堂效益,如何实现课堂时间最佳分配,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的问题。从那以后“问题就是资源”的观点,成为了“我讲我的教育故事”的催化剂,它促使我们老师坦然面对教学问题,促使我们的年青教师更快地走向成熟。

自三月份以来,我们进行了四次教育叙事报告会。首先是校长、教学校长、教导主任、教科主任上台。其次是校委会成员。在领导的带领下,大家都行动起来了。尤其是五十多岁的老同志也动起来了,于是我们专门做了一次五十多岁老教师专场。听了老教师风趣、智慧的故事,许多老师都产生了想对大家倾诉的感受,于是第四场叙事报告会,更是精彩纷呈。报告会后,我对郑云霞说:“你讲得太精彩了,我们都被你打动了,你让我们看到了我们老师潜藏着教育家的智慧。”没想到的是,她也来了句:“是你逼我的!”不过,这句话是笑着说的,我想我从这句话中读到的是自豪与喜悦。

教学叙事做得很火,有的老师接连写了十几篇;各年级的博客网页也迅速组建起来。但教学案例的研究却不太理想。于是我一次次召开年级组长会,一次次与老师探讨教学案例的写作目的、写作要求,一次次在校委会上、在全体教师会上念一些教学案例,就这样《把讲台让给学生》、《合作,使学习更有效》、《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让童心在合作交流中飞翔》、《广开言路,真情互动》……都写出来了。当我翻着厚厚的案例与刘红霞、胡波、熊梅……交流时,她们异口同声地说:“是你逼我们的!”

是的,是我逼的!不过,不同的情况逼的方式不同。对兄弟学校的老师,我是诚恳的请求,希望他们赐教;对成长中的年青教师,我是善意的批评,有时语气可能比较严厉。我记得曾对索亮说:“你自己找事干,否则学校没你的事干!”害得她伤心欲绝,大哭一场。但也就是这句话,促使很多老师帮助她,她也很主动地干起工作来,近一个多月进步很大;对待学校工作,我是通过活动来引导。一遍遍听取汇报、一次次策划活动,在工作中营造一种严肃紧张、积极向上的氛围,逼着老师们进行研究,逼着老师们讲公开课,逼着老师们看书学习写文章……

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生活更加充实;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老师水平越来越高;一个逼字,使得我们的学生在学校里生活越来越幸福……

为了孩子的终身幸福,你需要“逼”吗?

[奇文转录]历史题该怎么考

(作者:张寿卿 摘自《读者》2004第20期)

我儿子正在读高二,考了一道历史题: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死?最远打到哪里?第二问儿子答不出来,我帮他查找资料,所以到现在我都记得,是打到现在的匈牙利附近。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发现英国世界史这道题目不是这样考的。它的题目是这样的: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当初如果没有死,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经济、政治、社会三方面分析。

有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这位蒙古领导人如果当初没有死,那么可怕的黑死病就不会被带到欧洲去,后来才知道那个东西是老鼠身上的跳蚤引起的鼠疫。但是六百多年前,黑死病在欧洲猖獗的时候,谁晓得这个叫做鼠疫。如果没有黑死病,神父跟修女就不会死亡。神父跟修女如果没有死亡,就不会怀疑上帝的存在。如果没有怀疑上帝的存在,就不会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文艺复兴。如果没有文艺复兴,西班牙、南欧就不会强大,西班牙无敌舰队就不可能建立。如果西班牙不够强大,意大利不够强大,盎格鲁-撒克逊,会提早200年强大,日耳曼会控制中欧,奥匈帝国就不可能存在。

教师一看,说:棒,分析得好。但他们没有分数,只有等级,A!其实这种题目老师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可是大家都要思考。

不久前,我去了趟日本,日本总是同我们在历史问题上产生纠葛,所以我在日本很注意高中生的教科书。他们的教师给高中生布置了这样一道题:日本跟中国100年打一次仗,19世纪打了日清战争(我们叫甲午战争),20世纪打了一场日中战争(我们叫做抗日战争),21世纪如果日本跟中国开火,你认为大概是什么时候?可能的远因和近因在哪里?如果日本赢了,是赢在什么地方?输了是输在什么条件上?分析。

其中有个高中生是这样分析的:我们跟中国很可能在台湾回到中国以后,有一场激战。台湾如果回到中国,中国会把基隆与高雄封锁,台湾海峡就会变成中国的内海,我们的油轮就统统走右边,走基隆和高雄的右边。这样,会增加日本的运油成本。我们的石油从波斯湾出来跨过印度洋,穿过马六甲海峡,上中国南海,跨台湾海峡进东海,到日本海,这是石油生命线,中国政府如果把台湾海峡封锁起来,我们的货轮必定要从那里经过,我们的主力舰和驱逐舰就会出动,中国海军一看到日本出兵,马上就会上场,那就打!按照判断,公元2015年至2020年之间,这场战争可能爆发。所以,我们现在就要做对华抗战的准备。

我看其他学生的判断,也都是中国跟日本的摩擦,会从东海开始,从台湾海峡开始,时间判断是2015年至2020年之间。

这种题目和答案都太可怕了。撇开政治因素来看这道题,我们的历史教育就很有问题。翻开我们的教科书,题目是这样出的: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爆发的?签订的叫什么条约?割让多少土地?赔偿多少银两?每个学生都努力做答案。结果我们一天到晚研究什么时候割让辽东半岛,什么时候丢了台湾、澎湖,赔偿二万万银两,1894年爆发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背得滚瓜烂熟,都是一大堆枯燥无味的数字。那又怎么样,反正都赔了嘛!银两都给了嘛!最主要的是将来可能会怎样!人家培养的是能力,而我们灌输的是知识。天啊!不能完全责怪孩子,应该反省的是我们大人。

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

今天我听了一节练习讲评课,练习讲评课到底该如何上这里暂且不说,我要说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实在是太重要了。讲的是阅读初一下《未选择的路》完成课文练习:

第二个问题,“请你说说关于路的一些名人名言?”

学生1: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

学生2: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路安在?-----李白

学生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应该说学生回答得都很不错,初一的学生能作这样的回答,可见课外是作了精心准备。

接着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追求真理的路,本是人类共同的(理想)„„(没听清楚)。老师一听,觉得很陌生,于是就问:“是谁说的?”这个学生一时答不上来,下面是一片哄笑声。

我感到非常遗憾!

遗憾之一:是这一位学生没有说:“是我说的”。我们中国的学生进入幼儿园起就灌输要当听话的好孩子,强调的是整齐划一。这使我想起《读者》04年第4期上有一篇文章叫《保护好你孩子的天赋》,文章通过对79年中美小学教育的考察,做了以下比较,得出了一些简单的结论: 美国:

1.每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能力优劣,都趾高气扬,踌躇满志...2.小学二年纪的学生加减乘除还在掰手指头,就整天闹着要创造发明,想着把地球调个头...3.美国小学重视音体美,轻数学...4.小学课堂几乎处于失控状态...中国:

1.中国小学生课堂上把手放在胸前或背后,老师发问才举起右手...2.中国有一种作业叫“家庭作业”...3.中国把考试分数最高的学生称为最优秀的学生,并颁发证书,而其他人没有...4.中国小学生起得很早,7点钟的时候,大街上最多的是学生...文章最后的结论是:中国小孩是世界上最勤奋的学生,也是起得最早的,他们的分数是世界上任何学生都比不上的。但20年过去了,美国培养了几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的科学文化远远走在中国的前面。我们的学生就是不敢说“是我说的!”缺的正是美国孩子那种自以为是的自信和踌躇满志的敢说敢想;也许这位学生有这样的想法,但就是不敢说出口。难怪上海师范大学现代教学技术系研究生导师黎加厚老师经常说一句话:“我们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在幼儿园的时候就被干掉了!”

遗憾之二:是这位老师没有鼓励他说出来,更没有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

教师没有这种意识,一种鼓励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意识,这位学生的回答显然与众不同,即使不敢肯定是自创的,但与众不同是可以肯定的,教师就要鼓励他说出来是谁说的,如果说“是我说的!”那就更了不起,保不准我们班里将来会出一个或者几个名人?谁敢说我们这位同学将来一定不是名人呢?我们从小就应该有这种自信,应该为这种自信鼓掌!这是一个多么有发挥价值的问题。

教师也没有对学生的哄笑加以引导和讨论,学生的哄笑是明显地伤害了学生,打击了学生的自信,我们学生之所以不积极参与活动,不敢发表独立的见解,很重要的原因不仅是怕教师批评,而是怕讲错了被同学耻笑,讲对了是英雄,讲错了就成了被耻笑的对象,因此宁肯不说。即使从保护学生的自信与发言的积极性出发,教师也应该设法阻止学生的哄笑,或者加以引导讨论,让哄笑者明白这位学生的可贵之处以及自己的不是。

可惜我们这位教师没有这一种意识,由此看来,教师最可贵的是要善于及时发现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记得一位伟人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新课程强调生活体验,但更重情感与价值观的体验

今天我听了一堂初二的语文课,上白居易的《卖炭翁》,这位年轻的老师课上得很活泼,很善于设置一些情境和问题,或者抓住某一个关键词眼引导学生讨论,学生发言比较热烈,可见师生关系比较融洽,课堂活动已成习惯。

当讲到“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老师就请同学体验:“把”字是怎样一个动作?学生一说:“一只手拿着文书的一端,另一只手慢慢展开。”学生二说:“应是一抖把文书抖开,以示神气。”到此为止,应该是很不错的。我以前也上过《卖炭翁》,就是没有想到在这“把”字上让学生去体验。

但紧接着老师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黄衣使者,把你当时的想法说说?”一位女生马上站起来说:“我感到很自豪,我有一纸公文在手,谁敢不听?我背后有皇帝撑腰!”老师听了笑着点点头,就这么又进入到下一个问题的讨论。

当时我总觉得这个问题不该到此结束:你说这女孩回答得错吗?也不能说她错,她把当时那个太监的心里活动完全再现了出来;你说这个学生的回答就这么过去了,总觉得如骨鲠在喉;也许老师设置这个问题是要说明“名为宫市,实为强抢”的主题;也许这学生的回答确实是出乎了教师的意料之外,所以也就这么不置可否的过去了。但我认为新课程虽然强调学生生活体验,但更重情感与价值观的体验,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卖炭翁的视角去感受卖炭翁当时对那个黄衣使者的想法,引导出对黄衣使者的憎恨,对卖炭翁的同情之情,而不应该去引导学生体验当个太监的洋洋自得心理;即使如此,也应该对学生的回答作一个简短的简评与引导。

怎样写教育叙事

撰写教育叙事研究应该说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应该是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给人以启迪和回味。

1、“教育叙事”必须基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对真实的课堂教学实践可以做某种技术性调整或修补,但不能虚构。

2、每个“教育叙事”必须蕴涵一个或几个教学事件,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某一个有意义的“教学问题”或发生的某一种意外的“教学冲突”。

3、由于它是对具体的教学事件的叙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节性和可读性。它不同于教学之前的“教学设计方案”(或“教案”),也不同于教学之后的“教学实录”(或“课堂实录”)。

4、每个“教育叙事”所叙述的教学事件必须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蕴含一定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5、“教育叙事”可以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学事件之后获得的某种教学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师忽视了教学事件之后导致的某种教学遗憾。

6、“教育叙事”的写作方式以“叙述”为主。这种“叙述”可以是上课的教师本人在反思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第一人称的语气撰写的”教学事件”。要尽可能地“描写”教师自己在教学事件发生时的“心理”状态,常常用“我想……”、“我当时想……”、“事后想起来……”、“我估计……”、“我猜想、……”、“以后如果遇到类似的事件,我会……”等等句子。此类心理描写实际上是将教师的个人教育理念、个人教育思想渗透在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上,体现了教师在“反思”某个具体的教育事件时显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个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叙事”必须有一个照亮整个文章的“主题”。这个“主题”常常是一个教学理论中已经在谈起、讨论的问题,这个“主题”是所叙述的教学事件中产生、蕴含着的,而不是将某个理论问题作为一个“帽子”,然后选择几个教学案例作为例证。

教育叙事基本内容框架(叙事+反思)

背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 问题:有一个鲜明的问题或矛盾,有真实情节;

细节:有细节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凸现焦点,描写叙议结合(描写+分析);

结果:问题解决结果和效果的描述; 反思:理论从归纳中获得,具有感悟性。从上例中可以归纳出教育叙事的几种模式: 一事一思式(对单一教育事件的反思)

多事(主题同一)一思式(对同一主题的几个教育事件的反思)一事多思(多角度、多层次反思)式

多事(主题同一)多思(多角度、多层次反思)式

教学案例1

走近李清照

发表于 2005-3-10 21:28:00 赛伯时空网 宜昌市伍家岗区实验小学

刘宝丽

【案例背景】

在学习“第八册语文·积累·运用五·读读背背·拓展内容”时,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李清照的《如梦令》这首词。在学习过程中,我和学生都被李清照清新明丽的风格和细腻的感情变化所折服。更使我们新奇的是以往在教材中,唐诗见的挺多,可宋词编入小学教材这是第一回见。仅次一首词的学习,我觉得还远远不够,因为我可是李清照的崇拜者,她前期词章,多数描写闺中的生活情趣及大自然的绮丽风光,风格清新明丽。另外,她善用朴实的白描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语言明白如话,在宋代词人中,卓然自成一家。今人来学,赏读价值极高。我个人认为,在这里引入宋词,是绝好的学习机会。于是我想再组织学生开展一个《走近李清照》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充分让学生在搜集、吟诵、想象、感悟、创造的过程中去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增强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奠定学生感悟语言的良好基础。【案例主题】

语文教学中的“拓展阅读”。

【课堂实录剪辑】

[激发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我在课堂上挺神秘地对学生说:你们知道《如梦令》的作者李清照可是位„„女词人哟!啊,孩子们个个张大嘴似乎不敢相信,在他们以前的学习过程当中,接触到什么李白呀、杜甫呀、一系列古诗作者无一不是男性。而今天课本中居然出现了一位女词人,使他们能不吃惊吗?就着他们的新奇劲,我继续说:唐代的诗,宋代的词一直以来是闪耀在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两颗璀璨的明珠。这些千古名词被后人不断传诵,经久不衰。对于唐诗,我们接触很多,但对于宋词,却知之甚少。通过上次学习李清照《如梦令》这首词,我们就深深地被这位女词人所吸引,因而想开展一个《走近李清照》的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你们有兴趣吗?“有”,那声音响彻整个教室,这是孩子们跃跃欲试的第一反应。

可话一旦说出口,事情一旦定下来,就不能儿戏,既然做就得做好,于是我开始思量如何开展活动?

…[初定方案]

根据教学要求,本内容最多只须一课时,初步理解,能背诵下来就行。但为了让学生积累更多的李词,我要求学生每人在课余搜集至少2首词。要求也是能读通、能初步理解。

[活动效果] 第二天上课时,我满怀信心来到教室准备进行“李词大反馈”。当我高兴的问同学们,你们谁昨天收集到李清照的词?同学们你望望我,我望望你,都不吱声。见此情景,我以为他们是胆小,不敢第一个发言。于是,我继续鼓劲:别害怕,大胆一点吗。平时你们都挺大方的,难道今天变小了吗。听到我的打趣,教室里仍旧一片寂静,我有点生气了,脸也耷拉下来,随便点了一个同学,他慢腾腾的站起来,小声地说:“没找到。”我更生气了,虎着个脸说:“怎么可能,你们家一本书都没有吗?”我又把眼光转向了学习委员,她很自觉地站起来,还颇理直气壮地说:“刘老师,我早上就问了同学们,情况是这样的,有的家确实没有这本书,他们的爸爸妈妈都不爱看。还有的家长曾经读过,可要他们默下来,他们又记不全。还有的„„”我打断了她的话,陷入了沉思。是呀,事先,只顾着满腔热情,就没想到:你是李清照的崇拜者,难道家长个个也是吗?家里都会准备一本宋词放着,等着你上这一课吗?

[再定方案]

有了上次的教训,我又站在学生的角度认真地思索起来。最后我决定放宽时限,多找途径。于是,我再次宣布:为了把这次活动开展好,我给同学们一星期时间,你们可以上有关网站,可以到图书馆、阅览室去大量搜集,没有以上便利条件的可以向周围的宋词爱好者(家长、老师等)请教。行吗?我们比一比看谁收集的最多最全!话一说完,我分明看见孩子们的眼神由先前的灰色变成了亮色。

[活动效果] 一周后,我再次检查活动开展情况。这次,教室里果然热闹起来。孩子们纷纷拿出收集到的李词大声地念给同学们听。什么《忆秦娥》中的“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什么《如梦令》中的“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什么《一剪梅》中的“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听着一首首熟悉的词,真令我感动、陶醉。可正当我陶醉其间时,却有同学向我发问了:“刘老师,我们虽然听了,可好多我们并不理解呀。这么多又记不住。”这又把我问住了。是呀,我开展这次活动的目的到底是什么?难道拓宽知识面就是简单、机械似的“加一加”吗?加得越多越好吗?

[三定方案]

一次、二次的活动总是不令人满意,总觉得做了,可似乎在走形式,没有预期的效果那样好。思虑在三,决定从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再入手。这次,我改变以往的角色,由原来的“统领者”变为“协从者”。我与同学们商量着定内容与形式。于是,有了下面的对话。

师:你最想知道关于李清照的什么知识? 生:1、关于李清照这个人的事。

2、李清照留下了哪些诗词。

3、李清照的诗词描绘了什么意境。

4、积累李清照最有名的诗词。

……

师:除了念、抄的形式还有什么有趣的、你们喜欢的方式展示? 生:1、可以自制“李清照词集”。

2、可以办一份“李清照诗词”小报。

3、可以创作“李清照诗词”画集。

4、还可以唱一唱呢,我听妈妈说,有一首词改编成歌曲了。

……

师:你们是愿意单独行动,还是愿与人合作? 生:1、我想一个人,能行。

2、我想和妈妈一起完成。

3、我想和同学合作。

……

看着孩子们兴奋的表情,我相信这次的活动应该要丰富得多。

[活动效果] 算是好事多磨吧。又是一周后,我们召集同学们第三次举行此次活动的展示会。这次的活动真的很丰富。有的用手抄报的形式展示了“李清照其人其事”——名字: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 齐州章丘(今属山东)人。生活经历: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优裕, 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 流寓南方, 明诚病死, 境遇孤苦。所作词,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 后期多悲叹身世, 情调感伤, 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后人对她的评价:清照以一妇人, 而词格乃抗轶周柳, 虽篇帙无多, 固不能不宝而存之, 为词家一大宗矣(《四库提要》)。还有 “李清照诗词大看台”等;有的用画画的形式展示了一首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其想象力丰富,真令人佩服,这对于学生理解词是一个很好地辅助;还有的用歌来唱词,我也情不自禁地与同学们一起唱起了《一剪梅》中“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歌声轻轻飘荡在校园,吸引来了不少的听众。我想:这应该算是真正的走进了李清照吧。【思考与困惑】

历经三次的《走近李清照》活动算告一段落,回忆起整个活动过程,也是感悟颇多。一是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方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他们的认知水平,他们的学习环境等等都是我们考虑的因素。二是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是“决策者”,我们不要轻易武断地去独揽大权决定学生学习的内容与形式。

当然,此次活动留给我更多的是思考与困惑,那就是:

1、如何把握学生拓展阅读的学习时间?当活动时间与学生学习负担发生矛盾时,我们又如何选择呢?因为时间多了,学生的负担就重了;可时间用少了,效果自然又差了。

2、教师应该指定拓展阅读的范围,还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相关的阅读材料?不指定范围又如何把握学生的拓展阅读面和拓展阅读量?当学生参差不齐时又怎么办呢?

3、如何采取更有效的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拓展阅读兴趣?我采用的这种活动方式是否能够帮助学生理解阅读的内容?对学习课文或者提高阅读能力是否真有效果?(注:2005年5月20日帮助刘老师修改了案例问题(思考与困惑)部分,使这篇案例的指向更明确。)

第五篇:教育叙事案例

浅谈“pairwork”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叙事案例 阳高二中 张琪

“pairwork”,即:“对子活动”,也叫“伙伴活动”,是新教材的一个教学步骤。众所周知,这种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但“pairwork”运用起来并不那么简单,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总结的一些自己的做法及看法:

一、合理、有效地使用“pairwork”。

1.谈话小组应合理搭配。学生的外语水平客观上存在着差异,有的教师主张把后进生和优等生坐在一起,以便组织好谈话,我认为这样优等生会独占交谈时间,后进生会更自卑,更不敢开口。我主张“优中差”搭配,后进生和较差的学生(或中等生)在一组就不会挫伤积极性。不过,教师应在旁边多加指导。

2.“pairwork”可以随时变换。“pairwork”可以是同桌(left and right),也可以是前后(front and back),还可以是自由搭配(find a partner),即挑战对话(challenge),这是一种激发学生积极性的好方法。学生都有争强好胜心理,我平时就让他们选好了挑战对手,那么上英语课就有这么一个好机会让他们去较量,老师点一名学生起来,让他自由选择(freecal)一名(很可能就是他的对手)起来和他对话,对不来的为“败将”,学生很感兴趣。

3.“pairwork”可以扩展、延伸。“pairwork”进行了一定时间以后,可以选择一些对子在课堂上和别的对子进行交流,以弥补相互的不足。

4.分层次进行“pairwork”。考虑到学生兴趣爱好与水平的不同,有时教师应该多出几个话题让学生自由选择,这样学生谈话的兴趣就更浓了。5.“pairwork”要注意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大多数教师总是在碰到对话(dialogue)时才用“pairwork”进行机械的角色扮演(act),我们完全可以把“pairwork”运用到别的教学目标上,如找文章主题句、线索,复述课文,看图写话,连词成句等。又比如在单词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看黑板上所缺字母的单词,让“pairwork”根据读音规则找出所缺的字母。这样,新单词很快就被记住了。

二、“pairwork”活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不要破坏“pairwork”。有的老师在学生操练(practice)完以后,不是叫操练好的pairs上台表演(actout),而是破坏学生的对子,任意叫两位上台重新组合表演,这样两个毫无思想准备的学生站在讲台上就会不知所措,难以开口,从而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所以在新教材的起始阶段,还是请准备好了的对子上台表演,等到了七、八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口语基础就可以采用“find a partner”、“ challenge”等富有挑战性的形式,随时组合来完成训练。

2.创造宽松的“pairwork”气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pairwork”可以满足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企求成功的心理需求,所以在学生上台表演后,即使有错,也应给予肯定,多用“good”,“not bad”,“thank you ”等给予鼓励,千万不能怕时间不够,匆匆换对子,从而破坏了“兴趣成功”的良性循环,加重学生下次上台表演的心理负担。

3.“pairwork”不能拘于形式。有的老师使用pairwork只是走过场,从“now practice in pairs”到“stop here , please”为止,一直站在讲台上,台下学生操练的结果一无所知,差生更不会开口,这样一来,课堂会逐渐失去英语交际的“小气候”。

总之,pairwork打破了传统教学沉闷的课堂气氛,极大程度地提高了45分钟的效率。这一方法如能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将会为顺利达到教学目的铺平道路。

下载教育叙事案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叙事案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案例教育叙事

    教育叙事案例:豆豆专集王宝艳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2003级学前教育六班 ,原文发表于《幼教园地》2005年第7-8期) 豆豆是个个性强,又淘气的小男孩,在集体活动中,他经常出怪声,做怪样,只......

    教育叙事案例

    我和孩子的故事 主题:关爱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放弃一个学生无异于 毁坏一个学生的未来。热爱学生,不仅要爱好学生,更要包容有缺 点、错误的问题学生。这样的学生正因......

    教育案例及教育叙事

    4篇教育案例及教育叙事的例稿 别让“意外”搅了“教学”的局 周岗中学 周友杰 【案例背景】 课堂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教学之前要对课堂进行精心预设。而......

    小学教育叙事案例范文大全

    小学教育叙事案例 小学教育叙事案例(一) ——《阳光》教学案例 实验小学 袁凌云 《阳光》这篇课文以抒情的笔调,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阳光给万物带来的生机与美丽。课文共有五个......

    教育叙事研究和教育案例、教育案例研究

    什么是教育叙事研究 教育叙事就是“讲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研究是指以叙事的方式开展的教育研究,是教育研究者通过对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折描述与分析,发掘或揭示内隐......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之一

    教育叙事研究案例之一 这个案例是一个为了一个女孩写的,我在这里引用阿汤老师的一段话:“有老师问我,你为虔虔写手记,当有一天她自己看到了这些会怎么想?其实我有思考过这个问题,......

    教育叙事案例[精选五篇]

    不要遗忘那些学生 高二数学组 黄政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老师应该把理解、尊重学生当成首条的金科玉律。”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认识到对学生的尊......

    班主任教育叙事案例

    班主任教育叙事案例 宁化石壁中心学校 张强 从教二十年,十八年的班主任经历使我深深的感觉到:班主任工作是繁琐的,有时令人眼花缭乱,甚至顾此失彼。而且,当学生犯下错误时,我们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