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今年的试论乡镇人大工作中的八大关系(精选)
试论乡镇人大工作中的八大关系
近十余年中,各地在乡镇人大工作中创造并积累了不少经验。依据这些经验,加上平时对宪法、法律,对人大制度的学习与思考,笔者认为,要搞好乡镇人大工作,应当注意处理好八大关系。
第一,乡镇人大与党委的关系
民主政治离不开政党的作用,这是近代世界的普遍现象。有的西方学者直截了当地指出,“现代民主国家是掌握在政党手里的”①。当然,世界上的政党有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两种性质之别,不同国家的政党制度,政党影响民主政治的方式与程序也有所不同。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人大制度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的。乡镇人大与各级人大一样,也必须接受党的领导。既要服从整个党通过其路线、方针、政策所实施的领导,也要服从本级党组织的领导。乡镇人大中的党员领导干部应当经常向党委请示报告,主动争取党委对乡镇人大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是搞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反之,“撇开党委闹民主”,人大工作就会走偏方向。
但是,坚持党的领导,并不是说,人大可以把自己的担子推给党委,由党委代替人大去直接行使国家权力。这样做的结果势必是,党委成了政权机关,人大成了“橡皮图章”、“政治摆设”,整个政治体系将会乱了套。须知,中国共产党建立人大制度的初衷并不是要使人大成为“政治摆设”,而是真心实意地要通过它来实现人民当家作主。这从老一辈革命家的许多论述中可以看到。例如,1954年9月,正值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之时,刘少奇同志在关于宪法草案的报告中强调指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所以能够成为我国的适宜制度,就是因为它能够便利人民行使自己的权力,能够便利人民群众经常经过这样的政治组织参加国家的管理,从而得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②既要坚持党的领导,又要坚持人大制度,如何找到两者的最佳结合点,这往往成为实践中的一个难题。有的时候或有的地方,片面强调人大作用,以致出现削弱党的领导的倾向,而另些时候或另些地方,又可能片面理解“加强党的领导”,结果出现以党代政、削弱人大作用的倾向。关键是如何认识“领导”的涵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强调
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党对国家生活的领导,从根本上说,就是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生活。”③这实际上已经指明了党的领导与人大制度的“最佳结合点”。在我们国家,当家作主的只能是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的最重要组织形式就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党不能代替人民和人大去当家作主。但人民与人大需要党去“组织与支持”。具体来说,乡镇党委不是包办,而是应当积极“组织与支持”乡镇人民通过人大去行使乡镇一级的国家权力,实现当家作主。
论及人大与党委的关系,我们经常讲,“党的主张要通过人大变为国家意志”。这是对的。乡镇党委应当高瞻远瞩地就乡镇大事提出带有方向性、原则性、指导性的主张。但这种主张本身还不是国家意志,还不能直接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来推行。要使党委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首先得使这种主张进入人大系统。问题是,现行法律尚未规定政党或社会团体可以直接向人大提出自己主张(或议案)。在笔者看来,比较可行的正确做法应是:乡镇党委的主张可由乡镇人大代表中的中共党员依据“五人以上联名”的方式,作为“议案”等向本级人大提出;也可由党委以“建议”的方式向本级人大主席团或本级人民政府提出。主席团或政府认为恰当的,再由它们依据法定程序以“议案”等名又提交人大会议。这方面,党中央把自己关于制定“九五”计划的主张,作为“建议”提出,又由国务院根据此“建议”偏制计划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审议,便是一个范例。乡镇人大对于实际上是党委主张的那些“议案”等,不是“转个手”、“过个堂”,而应根据人民的意愿,依照法定程序,认真加以审议。须知,人大审议党委所主张的“议案”等,是人民意志与党的意志的一个结合过程。不认真审议,即轻率地否定或简单地通过,都是对党对人民不负责任的表现。经过审议,认为恰当的,乡镇人大就应表决通过,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认为不够完善的,可以作适当调整或补充,然后表决通过。少数情况下,乡镇党委所主张的议案等不太恰当,或多数代表一时尚难认清其正确性,乡镇人大经表决未能通过,也应视为正常现象。不能指责人大或代表“对抗党发”、“与党委唱对台戏”,也不能命令人大强行通过。关于这一点,八十年代中期,中央就专门发文强调过。因为“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必须尊重宪法赋予人大的职权。
总之,乡镇人大要服从党委的领导,又要依照宪法、法律规定,认真负责地行使好职权。
第二,乡镇人大与政府的关系
乡镇人大与政府的关系,应该是决策与执行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是主人与公仆的关系。人大代表在人民面前也是公仆,但在政府面前应该是主人(人民)的化身,而政府在代表面前就象在人民(主人)面前一样,都是公仆。
当然,人大与政府的根本目标是一致的,都应为人民谋利益。因此,人大对政府的工作应当支持。但支持以监督为前提,以监督的形式出现。笔者不同意一种说法,叫做“人大对政府的错误行为进行监督”,而认为人大对的各项重要行为都应监督。因为未经监督怎么可能先断定哪些是正确行为,哪些是错误行为呢?只有监督在前,然后才能分清“正确”与“错误”。监督与处理有联系,又有区别。监督中发现正确的,就支持;发现错误的、不合法的、不恰当的,就依法追究责任(质询)或进行处理(撤销有关决定甚或罢免有关责任人)。
现在有些乡镇人大不敢对政府进行监督。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怕“得罪”政府领导人,怕“搞坏”人大与政府的关系。其实,人大认真监督政府,就是正常关系,人民看到人大正代表自己在监督政府,就会放心。反之,人大不敢监督、放弃监督,就是不正常的关系。人民选举产生这样的人大有什么用?如果选民认真起来,就要罢免那些不敢监督政府的代表。你就不怕“搞坏”与选民的关系?就不怕“得罪”人民?
应该看到,人大与政府的关系,不是个人与个人的关系,而是不同国家机关之间的关系。个人与个人是平等的。但是当个人进入政治系统,扮演一定的政治角色后,就出现这些人组成的国家权力机关与那些人组成的国家行政机关的关系。两个机关之间就构成了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而不是平起平坐的个人同志关系。这是我们的根本政治制度,即人大制度所决定的,也是我们的根本大法,即宪法所规定的。只要想到自己不是作为个人,而是作为人民的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成员,在行使人民以及宪法所赋予的监督权,就会理直气壮地去进行。
当然,敢于监督,还要善于监督。所谓“善于”似有三方面的涵义。一是善于抓住大事、要事进行监督,而不是事无巨细、吹毛求疵,弄得政府手足无措。二是善于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抓准情况进行监督。有些代表没有深入调查,情况不甚明了,结果总是说不到点子上,甚至说些外行话,政府官员心里很明白,知道你这种监督没份量。因此,有的代表抱怨“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而另一些代表的体会是“说了不白说,看你怎么说”。经过认真调查研究,说到要害处,政府官员就会感到有压力,有份量,监督就能见效。三是善于运用各种监督与处理方式。监督方式有多种。如听取与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包括全面报告、专题报告)、视察、执法检查、评议活动等。至于质询,既是在监督基础上对政府追究责任,也是在追究责任的过程中进一步对政府进行监督。现在对质询用得很少,其实它是一种较为有力、有效的监督方式。应当善于使用。监督中发现严重问题后,还应善于动用一些处理方式。如湖南省人大曾由质询引出罢免副省长。必要时,乡镇人大也可以罢免那些不称职的政府领导人,还可以撤销政府的“不适当的决定和命令”。
关于乡镇人大支持政府,笔者觉得,一是要协助政府向人民群众宣传政府的正确决策,协助政府推行工作;二是对于政府确实存在的困难,一时办不到的事,应协助政府向人民群众解释清楚;三是通过监督,纠正政府错误行为,撤销不适当决定,从根本上说,也是对政府工作的支持。
第三,乡镇人大与法律的关系
我们国家正在从人治走向法治。“九五”计划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人大在法制建设中担负着重大的责任。乡镇人大虽无立法权,但与法律的关系依然十分密切。
首先,乡镇人大依法“在本行政区域内,保证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上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决议的遵守与执行。”
还有,乡镇人大本身要严格依法行使各项职权。一方面,乡镇人大要敢于依法办事。只要法律赋予的职权就要敢于去行使,以法律为靠山,腰杆子就硬。据说,有一种观点把“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看问题,竟然提出“搞依法治国,把党委放到什么位置上?”这起码是无知。我们国家的法是怎么制定出来的?还不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从一定意义上讲,我们的宪法、法律正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条文化、规范化、定型化。我们的宪法、法律正是体现了党的意志与人民意志的统一。遵守宪法、法律也就是遵循党与人民的意志。彭真同志说过,“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也领导人民遵守、执行宪法和法律”。⑤党章规定“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整个党尚且如此,基层党组织,谁可以不讲法治,不讲依法治国?乡镇人大敢于行使宪法、法律赋予的职权,正是带头依法治国。
另一方面,乡镇人大严格依法行使职权,也包含着这样的意思,即乡镇人大的一切活动都不得超越法律的范围。法律不仅是靠山,也是“界河”。除了不得超越法定职权范围外,还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办事。民主政治是程序政治。人大制度要操作起来,必须化作成千上万的具体程序。甚至具体到如何召集会议,如何提议案、提质询案、罢免案,如何计票、唱票等等。以往我们的人大制度难以落实,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具体制度与程序不完善。没有各项法定程序,人大就无法走向规范化、程序化、法律化。不依法定程序操作,民主很容易演变成无政府主义或演变成个别人操纵的假民主、真专制。人大的工作应该最讲程序。讲程序似乎会较麻烦,没有随心所欲那样痛快、利索。但正如彭真同志所说,“民主就不能怕麻烦”。⑥例如,人大的选举或表决,都必须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而不能以出席会议的代表的过半数通过。
还有一个方面,就是乡镇人大所作出的任何决定,其内容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以及本省市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否则就无效,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就有权撤销之。
既然乡镇人大必须严格依法行使职权,就给乡镇人大代表以及人大主席学法知法提出了高要求。乡镇人大要多学习法律知识。有必要的话,似可特约兼职法律顾问,似应建立法律资料专柜。
第四,乡镇人大与上级人大常委会的关系
人大系统的上下级关系不同于行政系统的上下级关系。后者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涉及到事先请示汇报,上级对下级发指示等。前者是法律监督关系、工作联系关系及必要的指导关系。法律监督主要表现为事后审查下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是否违宪违法。不违宪违法,就不加干预;违宪违法,就要求纠正,或者由上级人大常委会直接撤销下级人大及其常委会错误的决议、决定。由此可见,乡镇人大的任何决议、决定应及时报请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备案(不是报批),主动请县级人大常委会进行法律监督,实际上就是请上一级人大常委会多把一道关。
工作联系与指导的方式多种多样,如县级人大常委会下发有关人大工作的信息资料,组织乡镇人大之间的经验交流,邀请乡镇人大主席列席县级人大常委会会议,组织培训乡镇人大干部等。
第五,乡镇人大主席和主席团与代表的关系
乡镇人大是由乡镇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人大代表所组成的。代表的素质、代表的工作和活动直接关系到乡镇人大工作的水平。
乡镇人大主席和主席团应该经常组织代表开展学习与交流,以此促进代表素质的提高,尤其是让新当选的代表尽快适应人大工作。一名普通选民被选为人大代表,不可能自发地、突然地掌握了当代表所应有的知识与经验。虽然在实践中可以逐步积累,但缺乏理论知识、法律知识的学习,实践往往是盲目的,提高就不快。组织代表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是首要任务。通过学习,了解人大制度的理论,认识乡镇人大的地位、职权、作用,认识乡镇人大代表的职责、权利与义务,了解行使代表职责的各项必备知识与法定程序,例如,什么叫议案,它与批评、意见、建议有什么区别?提议案的程序是什么?什么叫质询、询问,二者有何异同?如何提质询案?如何确定投票态度?等等。组织代表交流执行代表职务的体会与经验,对于提高代表素质很有帮助。老代表向新代表介绍,干得出色的代表向其他代表介绍,或者一起探讨代表工作中所碰到的难题等。有的乡镇带领代表去别的乡镇取经,这也是一种好办法。当然,本乡镇的经验更应总结与重视。
乡镇人大主席和主席团在闭会期间应经常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如视察、执法检查、评议政府工作等,要鼓励代表广泛联系选民,接受选民监督。乡镇人大主席团要把即将在人大会议上审议的主要议程尽可能提前通知代表,并组织代表围绕大会有关议题认真开展调查、视察,以便开会时有话可说,说得有质量。会议期间,应鼓励代表畅所欲言,敢于反映民意,发表各种意见。特别要尊重来自最基层的代表的发言权,避免把人代会开成“干部会”(即只有来自干部的代表发言,没有来自普通工人、农民的代表的声音)。人大制度的一大优势就是广泛的代表性。不能把广泛的代表性看作是装饰品、宣传品,仅供欣赏,而应充分发挥这种广泛性的优势,广泛反映各方面选民的不同意见、要求,在此基础上再按法定程序形成统一的意见,作出决议。
乡镇人大主席和主席团要积极为代表行使职权创造条件。一是通过各种方式让代表知政知情;二是要求代表所在单位充分支持代表参加人大工作,履行代表职务,包括从时间上、精神上、经济上给予支持与帮助;三是要向社会广泛宣传代表法,让社会了解人大代表的崇高地位,认识到代表不是他个人,而是由选民选出的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参与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大事的重要人物。要让全社会尊重代表,支持代表执行职务,坚持杜绝各类侮辱代表、非法扣押代表的行为发生。
当然,乡镇人大主席和主席团也应倡导代表带关遵守宪法法律,珍惜自己的代表身份,积极参与人大活动。包括要求代表认真参加人大会议。按照代表法规定,对于“未经批准两次不出席本级人民代表大会会议的”代表,乡镇人大有权通过“公告”形式,宣布其代表资格终止。
第六,乡镇人大与主席团的关系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大已从1979年后建立了常委会,实践证明效果很好。近十多年中,不少地方建议乡镇人大也设常委会,但全国人大一直未同意,去年修改地方组织法仍未采纳这一建议。这是考虑到:一则,乡镇执行性事务多,决策性事务少些,乡镇不设法院、检察院,因此乡镇人大行使决定权、监督权的任务相对较少,不必专门设立常委会经常地行使权力。二则,乡镇在一年一次人代会后,有重要事项需
要人大决定与监督,只需多开几次全体会议,而不必设常委会(地方组织法规定,地方各级人大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自然允许一年开两次或两次以上)。
依笔者所识,上述考虑是有道理的。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县级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的设置。就理想而言,任何一级人大,由其全体代表经常集会行使职权总比从代表中再选出少数人组成常委会(即“代表的代表”或“常务代表”)来行使职权,更利于发扬民主。问题是,县级以上各级人大所辖区域大,代表人数多,分布又散,不便于召集全体会议。要经常行使国家权力,就只能从全体代表中再选出常委会。常委会人数人,便于经常召开会议,便于深入讨论。从这一意义上讲,建立常委会是不得已而为之。众所周知,乡镇人大的代表较少,分布也较集中,如有必要,多召集几次全体会议也并不太困难,讨论决定有关重大事项也易组织,易深入。既然如此,就没有必要象县级以上人大那样,非设常委会不可。
乡镇人大无常委会,由谁来召集全体会议呢?1954年以来,乡镇人大会议一直由乡政府或公社管委会召集。召集起来后,才选出主席团主持会议。会后主席团即解散。这样做法弊端明显:一则,政府是受人大监督的,监督机关的会议却由被监督的机关召集,关系不顺;二则,有些政府确实不愿意,不主动召集人大会议来监督自己。为了理顺关系,充分发挥乡镇人大的作用,1986年地方组织法修改时,改为乡镇人大主席团不仅主持大会,且负责召集下一次全体会议。召集起来后,再由大会选举新的主席团主持会议。
现在,乡镇人大与它的主席团的关系应是:乡镇人大选举主席团,主席团主持乡镇人大的会议,并负责召集下一次人大会议。对此,必须注意依法办事,准确把握主席团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一是,乡镇人大主席团在性质上不同于人大常委会。各级人大常委会是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在大会闭会期间可行使人大的部分职权。而乡镇人大主席团则不可行使本级人大的职权。乡镇人大主席团与各级人大常委会只有一点相同,即负责召集本级人大会议。有些地方性法规规定乡镇人大主席团在本级人大闭会期间可行使人大的部分决定权、监督权、任免权,让乡镇人大主席团成了“乡镇人大常委会”,这就明显地违反地方组织法了。
二是,乡镇人大主席团在性质上,有点类似于“委员长会议”、“主任会议”。它们都不可行使实体性权力,即不可代替人大行使本级国家权力(哪怕是“部分”),它们主要在程序性方面发挥作用,在会内主持会议。但也有区别,委员长会议、主任会议的任期与本级人大相同,即五年一届。而乡镇人大主席团按法律规定,每次召开乡镇人大会议时都得重选,也就是说,乡镇人大主席团的任期最长才一年。三是,乡镇人大主席团是否“常设”?法律未规定。但是,法律既然规定它“负责召集下一次人大会议”,就说明,在乡镇人大闭会期间,主席团似乎存在着。否则,一个不存在的机构怎么能去召集人大会议呢?从这一角度看,乡镇人大主席团有些“常设”的特点。有些地方性法规明文规定乡镇人大主席团常设,而没有让它行使乡镇人大的部分职权,仅赋予它办理人大方面的一些程序性工作或其他日常工作的职责,应该说是可以的。
第七,乡镇人大与主席的关系
1995年修改地方组织法时,与乡镇人大工作关系最大的一点,是规定设立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
乡镇人大主席的前身是各地从1987年后陆续设立的乡镇人大主席团常务主席。实践中,常务主席负责处理乡镇人大闭会期间的日常工作,对于加强乡镇人大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正是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修改后的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设主席,并可以设副主席一人至二人。”由此可见,主席一定要设,副主席“可以设”,也可以不设。
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是由乡镇人大从代表中选举产生的。他们每届的任期与本级人大相同,即三年。显然,人大主席、副主席的任期与人大主席团的任期不同。按照法律规定,人大主席、副主席是主席团当然成员。这样,届内每次会议选举主席团时,不必改选其中的人大主席、副主席。
主席、副主席是否专职?法律未作规定。但是,法律规定,主席、副主席“不得担任本级人民政府的职务。”这一规定,类似于各级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不得担任国家行政、审判、检察机关的职务。由于乡镇未设法院、检察院,因此只规定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不得担任本级人民政府的职务。”
有同志提出,主席、副主席可不可兼任其他职务?如党内职务,如法庭职务,还有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等?法律未作明文禁止。但正如上述,从法律精神看,至少有一人应把主要精神放在人大工作上。为此,有的地方(如上海市)已正式规定,党委书记兼主席的,必须配备专职副主席一人。凡主席是专职的,就不一定配备副主席。在笔者看来,主席、副主席不宜兼法庭职务,也不宜兼企业领导职务,应集中精力搞好人大工作。
关于主席、副主席的性质,也值得注意,他们同样不是乡镇人大的常委会,不能行使属于人大的职权。按照法律规定,他们有三项任务:一是负责联系本级人大代表;二是组织代表开展活动;三是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本级人民政府工作的建议、批评、意见。另外,从法律的有关规定推理,笔者认为至少还有这样几项任务:
(一)负责召集主席团。法律规定,人大主席团负责召集下一次人大会议,主席团成员平时分散,总要有人先召集主席团才能由主席团讨论决定“召集下一次人大会议”。即使规定主席团为“常设”,也不排斥主席团需要开会时应有人召集(各级人大常委会虽是“常设”,也需要委员长或主任召集常委会会议)。乡镇人大主席团会议由谁召集?法律虽未明确规定,但不难断定,由人大主席来召集是顺理成章的。有同志提出,人大主席可否直接召集人大全体会议?法律既已明定主席团召集人大会议,主席就不可越俎代疱。否则便是违反纪律。有同志提出,除了为召开人大会议而召集主席团会议外,平时,主席可不可召集主席团会议?从工作需要出发,主席召集主席团商议有关代表活动或其他方面的事项,应该是允许的,只要不代行人大职权即可。
(二)选举法规定,乡镇人大代表可以向本级人大书面提出辞职;代表法规定,乡镇人大代表如果被逮捕、受刑事审判、或者被采取法定的其他限制人身自由的措施,执行机关应当立即报告乡镇人大。具体来看,所谓向乡镇人大“提出辞职”或“报告”,只能先由专职的主席(或副主席)具体接待,而不可能为此立即召开人大会议。不过,是否接受代表辞职,还得经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报以后召开的人大会议审议决定。对于“执行机关”的“报告”,若有重要分歧,主席应及时召集主席团会议,主席团认为必要时,即可召集人大会议予以审议,人大会议若认为执行机关的报告确有问题,应以本级人大的名义向执行机关指出。
关于人大主席、副主席的称谓也值得注意。法律不是规定为“人在主席团常务主席”,而是规定为“人大主席”。可见,主席不是代表主席团,而是代表本级人大。与县级以上的“主任”、“委员长”不同,后两者是常委会的委员长或主任,而不是某级人大委员长、主任。
笔者认为,“主席”是乡镇人大的“代表”或曰“象征”。他不能代替人大行使职权,但主席、副主席的存在(尤其是专职的),毕竟可以经常发出一些人大方面的“声音”,会产生明显的影响力。尽管人大已经闭会,主席团成员也分散各地,但有专职的主席(或副主席)在经常从事人大工作,人们见到他、想到他,就会想到人大,肯定有利于几套“班子”的领导干部乃至广大选民增强人大观念,有利于提高乡镇人大在实际生活中,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当然,人大主席的作用不仅在于“象征”这一点,而且还在于经常“联系本级人大代表”,“组织代表开展活动”,“反映代表和群众对本级人民政府工作的建议、批评、意见”等方面,这明显有利于在人大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有利于为开好人大会议作准备,有利于推进政府工作。
有的同志以为人大主席是个“闲职”,没有什么事情可干。有的说要准备练“坐功”,当“报茶主席”。其实是一种误解。人大主席认真干起来任务还相当繁重呢,一些曾当过常务主席的同志深有这方面的感受。当然,这种忙不同于政府工作,不是十分急迫的“硬任务”,而在于经常性地广泛地联系代表,联系选民。做多做少全在于自己的责任心;之种忙也不同于行政首长一个人忙于拍板、决定,而在于深入调查研究,了解民意。人大主席与行政首长的工作特点、方式有明显差异。一些新任人大主席的同志需要了解这一点,逐步适应这一点。
第八,乡镇人大与选民的关系
乡镇人大与选民应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人大代表经常与选民在一起,应注意倾听民意。人大应顺应民意多办几件实事,包括行使决策权、监督权、任免权等,以此取得选民对人大的关注、支持与监督。我们可以说,人大的方向来自党的领导,人大的力量来自人民群众。有了方向,有了力量,人大工作还怕搞不好吗?
在乡镇一级,可以更多地把人大的间接民主与选民的直接民主结合起来。逐步扩大基层直接民主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经常强调的一个重要思想。有的地方也已创造了一些成功经验。当乡镇人大审议与选民利益直接相关的事项时,特别是在碰到某些难点一时难以决策时,可以把未定方案(甚至是多个备选方案)先公布出来,组织全体选民参与讨论,发表各种不同意见,随后再汇总到人大内部,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按照人大议事规则,再次审议。这样既有利于人大决策的民主性、正确性,也有利于选民关心与理解人大决策,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
乡镇人大在处理与选民的关系时,笔者认为,有一点应当强调,即经常性地向选民宣传人大制度与人大活动。人大制度的充分发挥作用,最终取决于广大人民群众对人大的关切、支持程度。由于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两千年封建专制政治的历史留给人们的民主传统很少、很少。至今有一部分群众对“民主是何物”、“人大与自己是何种关系”仍然知之不多、思之甚少。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开展有关人大制度理论、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提高选民的民主意识,提高他们对人大制度的认识。
除了宣传理论外,还应多宣传乡镇人大的活动、人大代表的工作。我们的人大,我们的代表虽然还做得不够,但毕竟比以往有了明显的进步。可惜,人大及其代表所做的许多工作,选民们很少了解。人大工作的特点不是具体实施某项决策,而是根据民意形成决策,由政府去付之实施。这样,选民所看到的是政府在干事,不知道政府所干的事是人大决定的,是人大监督催办的。这就影响选民对人大以及人大制度的认同程度,以为人大还只是“大牌子、空架子”。人大要倾听民意,顺应民意去行使职权,同时也还应宣传自己。通过“人大之窗”、“人大宣传栏”、“人大专题广播节目”等多种形式让选民知道他们自己选出的人大及其代表干了些什么,干得怎样。时间一长,选民对人大的看法就会发生变化,人大在选民心目中的形象、威信就会越来越高。到那时,许多选民一碰到事情就会自然想到“找人大去”、“要人大督促一下政府”。那么,他们对人大的关心、支持、监督程度必将大大提高,选民的关心、支持、监督又必将推动人大工作更有发展。人大工作有了明显发展,再加上充分宣传,选民就更与人大贴近,乡镇人大与选民的关系便能进入良性循环。我们的人大制度就会随之而走向的发展阶段。
当然,这个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即就,一步到位。由于种种因素(经济、文化、历史)的制约,我们乡镇人大的工作,乃至整个人大制度的发展必然是渐进式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眼前的努力。相反,应当坚持不懈地努力,争取每年跨出一小步,每一步都是稳健的、扎实的,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小步,几年便是一大步。只要不停顿,不倒退,坚持渐进,就能成功。本资料来自互联网共享文档
好资料来自互联网,一起创造,共同分享。
第二篇:乡镇人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乡镇人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乡镇人民代表大会是农村基层的权力机关,是农民群众参与乡镇事务,行使民主权利的主要方式。但是,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无论在理论研究和立法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都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中的一个薄弱环节。乡缜人大工作、地位作用与法律赋予的职责及人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工作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监督者 乡镇人大工作者中,有的人认为,大家都在一个班子工作,工作中存在什么问题和困难、成效如何都很清楚,人大“参一脚”是多余的,不过是走形式走过场,人大“瞎操什么心”,应该“多栽花、少栽刺”,怕搞僵人际关系等。这些思想顾虑的存在,造成了乡镇人大工作者不敢大胆地依法履行监督职权,严重制约着监督工作的有效开展。被监督者 有的被监督者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大的监督是法律赋予的权力,他们认为乡镇工作中有很多解决不了的困难和问题,因而,消极应付多,主动配合少,这就为人大实施有效监督人为地设置了障碍。群众 群众对人大监督是有期待的,但他们对人大监督缺乏系统的了解和认识,对人大监督程序及怎样监督不了解,感觉不到人大监督的实际效果,认为人大监督名存实亡。诸如此类现象,导致了监督工作举步维艰,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保障制度不健全
1.制度保障不足。现行的乡镇工作体制以党政为主,党委、政府、人大三者都一起做着上级安排的重点政务工作,乡镇的重大决策、事项都是由三大班子会议研究讨论决定。由于监督缺乏一系列制度保障,使监督对象对乡镇人大的权威尊重不够,有些乡镇领导干部,只重视乡镇党委、乡镇政府的领导,忽视人大的监督。再次,因为乡镇党委、政府的负责人员是本乡镇的核心决策人员,握有事实上的人权和财权,这就使乡镇人大在开展监督活动时,往往“心有余悸”,使监督缺乏权威性和严肃性,监督成效甚微。
2.经费保障不足。人大活动开展需要依靠财政支撑。目前,列入财政预算的乡镇人大活动经费有每位代表活动经费和一年一次人大例会的活动经费,乡镇人大及其主席团开展各项监督活动及日常办公所需的文件费、材料费、伙食补助等都无固定经费来源,乡镇人大在组织开展活动时常常缺乏物质保障,也制约着乡镇人大监督活动的开展。
三、队伍力量不强大
1.乡镇人大代表监督能力不强。乡镇人大代表大部分是农民代表,文化水平不高,书写和口语表达能力较差,对政策、法律法规知识了解较少,对政府各部门的工作职能也知之甚少,在审议各项报告时不敢开口,或者看不出问题,提不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建议,对人大监督工作的主动参与性不强。在部门评议过程中,敢于向被监督对象提出质疑和问题的代表少,有时候怕得罪人,导致部门评议工作流于形式,一团和气,收不到实效。
2.乡镇人大主席团力量薄弱。根据地方组织法规定,乡镇人大在闭会期间不设常设机构,只由乡镇人大主席和副主席负责组织代表开展活动。一方面,乡镇工作繁重,有的乡镇人大主席、副主席要身兼多职,往往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做党委安排的工作,甚至还分管着政府部门诸如精准扶贫、项目建设、宜居乡村等重要工作,从而忽视了人大工作。另一方面,乡镇人大主席团一般由7-9人组成,主要由乡镇党委书记、组织委员、人大正副主席及其他人大代表(一般是担任代表团团长的村支书)组成。由于主席团成员都是乡镇干部或者村支书,是乡镇主要工作的执行者,身份从监督者转为被监督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在开展人大监督工作时,不敢动真碰硬,“自己监督自己”给人大监督工作带来很多不便。
第三篇:试论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八大关系
试论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八大关系
作者:薛选世 上传:yeguiren 来源:水利工程网 2005-05-30 00:00
防汛抗旱工作事关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它是一项社会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其中包涵着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些关系是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坚持防汛抗旱的“两个转变”,坚持兴利除害结合,防汛抗旱并举,开发保护并重,尊重自然经济规律,统筹协调并正确处理防汛抗旱工作中的各种关系,切实做好各项防汛抗旱工作,保持社会、经济、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维系河流健康,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1、人和洪水的关系
人类社会的进步从来都是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前提,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与洪水的关系实质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历史上人与洪水的关系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农业社会是局部斗争,被动防守,“水来土挡”,以人类被动适应自然为主要特征,这是人适应水的阶段。工业社会是全面治理,主动控制,“人定胜天”,人们通过建设水利工程来改造河川、调蓄洪水、发展灌溉和供水等,以人类主动改造自然为主要特征,这是水适应人的阶段。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类已逐步进入了人与洪水和谐共处的新阶段。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水旱灾害不可避免,也不能完全消除,要从单纯与洪水抗争转变为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条件下,合理地调整人与洪水的关系,人类必须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与承受风险的能力,规范和调整自身的行为,给洪水以出路,科学防控洪水,主动规避风险,在以工程技术措施改造洪水、防治旱灾的同时,要调整经济社会的发展模式以适应洪水、减轻旱灾影响。适应并非消极躲避,而是尊重自然规律,综合利用法律、经济、行政、教育、工程技术等措施来有效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满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人与洪水的和谐共处。
要协调好人和洪水的关系,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实现由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的转变,加强洪水管理,遵循自然规律,坚持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五个原则:一是与河流共存的原则。人类对河流的治理,必须尽力维护并改善河流固有的各种基本功能,维持河流健康,而不是导致河流的消亡;二是与洪水共存的原则。人类防洪体系的建设,是以将洪水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之内为目标,而不是消除洪水;三是保障发展的原则。人类要与洪水协调共处,必须以保障社会安定与经济平稳发展为前提,而不是影响社会稳定、导致生产力的破坏;四是社会公正的原则。防洪减灾的政策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而不是两极分化;五是适度分担风险的原则。无论什么地区都有义务承担自己的固有风险,即使是确保安全的地区,也要对因提高自身工程保护标准而可能对其他地区造成的附加风险,提供必要的补偿。
2、防汛抗旱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我国水旱灾害十分严重,据统计,自公元前206年至1840年的2046年中,我国发生较大洪水灾害共计984次,平均两年左右就发生1次。1949年以来,我国因洪涝灾害年均农田受灾面积1亿多亩,大约也是两年左右发生一次较大洪灾。1990年以来全国年均洪涝灾害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约占同期全国GDP的2%。旱灾也比较严重。据统计,从公元前206年到1949年的2155年间,发生干旱灾害就达1056次,平均每两年发生一次。1949年至1990年全国因旱造成农业、工业和牧业直接经济损失年均204亿元,因旱造成多达数百座城市缺水的现象也日渐突出,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巨大。因此,水旱灾害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之患。
防汛抗旱工作涉及社会、经济、环境、资源等各个方面,事关国计民生,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直接关系到饮水安全、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除水害、兴水利,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也是我们治水的首要目标。因此,防汛抗旱工作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如果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长期处在洪涝灾害的威胁之中,经济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社会稳定就难以保障,人民就不可能安居乐业。同样,在一个洪水泛滥的地区,就不可能有持续稳定的经济发展秩序,甚至会出现社会不稳。因此,必须保证防汛抗旱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协调,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出发,从促进和保障防汛抗旱与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出发,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加强防汛抗旱工作,制定完善防汛抗旱的规划、预案、投资、建设和管理等政策法规,规范防汛抗旱行为和各种人类活动,使人水和谐共处。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防汛抗旱工作,要把防洪抗旱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设,不断完善防洪抗旱体系,提高防汛抗旱工作的整体水平,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3、人与人的关系
防汛抗旱工作关键取决于人,因此,一定要处理好人与人及人与社会的关系。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我国实行的是洪水风险管理,洪水的风险特性决定了洪水不但易于导致人与自然的矛盾、也会导致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矛盾。而且人与人之间及人与自然之间基于洪水风险的利害关系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日趋复杂,国家的治水政策及治水投入都要有利于缓解消除这些矛盾,否则,如果我们的治水政策与投入的结果,是加大了人与自然的矛盾,则人与自然之间就会陷入恶性互动的关系,这样的治水将是没有出路的;如果我们的治水政策与投入的结果,是加大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则治水的后果很可能只是风险的转移,并可能反而加剧社会的不安定;如果我们的治水政策与投入的结果,是将人与自然的矛盾转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或者进一步是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转变成了群众与政府的矛盾,则更是得不偿失、事与愿违。同样,在一个河流乃至一个流域中,难免出现局部与整体、眼前与长远、当代与未来、上中下游、左右岸、干支流之间因防洪抗旱而引发的供水、发电、灌溉等各种矛盾和问题,甚至会出现人与人争水、地区与地区争水、人与水争地等现象,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处理和解决不当,势必影响防汛抗旱工作的正常开展。因此,要从长远出发,从全局出发,从防洪保安的高度出发,依法规范人类的各种活动,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统筹协调、及时化解各方面的矛盾,着力构建和谐社会,为防汛抗旱工作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形成强大的社会合力,共同应对水旱灾害和水危机,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实现社会内部的和谐,进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护当代人之间的公平(代内公平)、当代
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公平(代际公平)、不同区域之间的人的公平(区际公平),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不断前进。
4、防汛和抗旱的关系
我国内地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时空分布非常不均,这种气候特点导致了我国的洪水和干旱灾害同时并存,旱中有涝,涝中有旱,旱涝交替。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坚持防汛抗旱并举,科学管理洪水,全面主动抗旱,既不能因防汛而忽视抗旱,也不可因抗旱而放松防汛。要把防汛与抗旱有机的结合起来,以防为主,防患于然,争取主动,健全预测预警机制,增强前瞻性, 提高预见性、科学性,及时向社会通报发布水文、气象等防汛抗旱信息,扩大公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防汛工作中要加强洪水管理,科学调蓄洪水,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为抗旱工作打好基础。如1996年海河大水,流域各省全力以赴把洪水安全送入大海。紧接着的几年,海河流域来水偏枯,人们开始意识到对于长期干旱的地区,适当承受损失而留住洪水反而能够产生更大的效益。但实现洪水资源化绝不是一个单向问题,洪水利用就必然要承担风险,利用得越多,防洪风险就越大,抗旱效益也越大。我们既不能过于保守只求安全,忽视经济社会对水资源的需求,也不能盲目强调洪水资源化而忽视安全。要不断完善防汛抗旱体系,健全政策法规,规范人类活动,统筹兼顾,落实责任,强化措施,防抗并举,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确保大江大河、大型水库、大中城市和交通干线的防洪安全,确保城乡生活用水安全,努力满足生产、生态用水需求,最大限度减轻水旱灾害损失。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沙尘暴肆虐,雨水不断减少,部分地区旱情严重,甚至连年不断,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导致生态环境更加恶化,抗旱形势愈来愈严峻,抗旱任务十分艰巨,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因此,要在做好防汛工作的基础上,大力加强抗旱工作,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步伐,保证生产生活生态用水需求,改善生态环境。为了适应防汛抗旱的新形势,建议国家在《防洪法》的基础上制定颁布《防洪抗旱法》,进一步规范防汛抗旱行为,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阔步前进。
5、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关系
按照《防洪法》,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的原则。按照流域或者区域实行统一规划、分级实施和流域管理与行政区域管理相结合的制度。防汛抗旱工作实行各级人民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统一指挥、分级分部门负责。流域管理机构在所管辖的范围内行使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和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授权的防洪协调和监督管理职责。
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流域管理离不开区域管理, 区域管理也离不开流域管理,要把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明确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的事权,加强流域的统一管理,建立高效、权威、科学运行机制和政府宏观调控、流域民主协商、准市场运作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运行模式,流域机构要强化对流域水资源的宏观调控和重大决策权力,重点抓好流域内带全局性、涉及省际以及地方难以办到的事,并为流域内各省市做好服务。在宏观管理职能中,实行流域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宏观指导,监督检查。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指导、协作、监督和行业管理关系。在直管职能中,对于流域全局水资源配置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控制性水利工程,不宜由地方直接管理的重要河段或容易引起纠纷的省际重要边界河段,都由流域管理机构直接管理,流域管理机构与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是责任主体与配合责任的关系(主次关系)。地方水利部门应在流域机构的指导下,完成所辖区段的水资源的管理保护工作,流域机构对地方工作进行督导。在加强流域管理的同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和地方水利、环保、电力等部门的作用。协调处理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在防汛、防凌、防污染、防断流等工作中,应严格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河务部门要主动为其当好参谋,积极配合,共同做好工作。并与地方环保部门加强协作,实行水资源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水资源管理和保护中的信息通报机制、联合会商机制和联手行动机制,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加强多部门沟通和协调,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对地表水、地下水、空中水统一管理,对城镇供水、农业灌溉、水源保护、水质监测、污水处理、水能开发等统筹协调,促进流域的良性循环,保持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6、防汛抗旱与资源环境的关系
受季风气候影响,我国降雨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南多北少,东多西少;夏秋多,冬春少。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总量的70%左右(南方60%左右,北方为80%左右)。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北方地区为3~8倍。我国水资源中大约有2/3左右是洪水径流量。加上人口、耕地、水资源的分布不相匹配,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用水量大大增加,致使一些江河断流、河湖萎缩、水污染严重,土地、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快,沙尘暴增加,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世界上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列。我国北方尤其是西北地区严重缺水,生态环境恶化。使得我国成为一个水旱灾害频繁、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的国家,防汛抗旱形势严峻,任务艰巨。
防汛抗旱工作要为保护资源环境提供强有力的保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实现防汛抗旱的“两个转变”,遵循自然经济规律,要有利于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有利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加强洪水管理,实行全面主动抗旱。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伴随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人类社会的用水量与用水保证率需求都显著提高。如何加大调蓄洪水的能力,以丰补枯,对防汛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洪水并非完全有害,它是可利用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江河物质输移的载体,是维系流域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条件。科学合理调控洪水既可满足人类对水量、水能的需求,还有维持河道行洪能力,补充地下和地表水资源,改善河流和水库天然淤积或冲刷状况,延长堤防和水库的使用寿命,并为湿地、滩地等输送水沙改善水生态环境,稀释污水提高受污水体的自净能力等多种功能,并可实行跨流域向外调洪水。因此,在防汛工作中,要加强洪水管理,不断完善防洪调控体系,保护好资源环境,尽快实现从洪水调度向洪水调度和水资源调度相结合转变,从汛期调度向全年调度转变,从水量调度向水量水质统一调度转变,从区域调度向流域和区域相结合调度转变。科学调控洪水,合理利用洪水,最大限度地挖掘洪水对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作用,通过洪水资源化促进资源环境的改善。但洪水资源化不是最大限度地满足局部地区人群的利益,而应当是服务于整体的、有利于长远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如果仅是满足局部地区对水资源的需求,则可能使其他地区陷入更为难以克服的困境;如果仅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发展的需求,则难以避免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水库拦洪虽然是实现洪水资源化的重要手段,但是,洪水资源化不能简单理解为让水库拦蓄更多的水,因为这样的思路仍然仅以满足部分人的需求为导向,有可能继续加剧区域间的矛盾与生态环境的危机。实现洪水资源化,必须做到风险分担,利益共享。无论是将洪水全部拦蓄起来,确保“供水安全”,还是处处严防死守,确保“防洪安全”,都不利于洪水资源化的实现。水少时,该放的水要放下来;水多时,该淹的地要淹得起。对由此而难以避免的损失,可通过“风险分担”的模式使其降低到可承受的限度之内。在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日趋严重的现实面前,任何局部区域或部门在治水中如果一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都可能危及他人或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只有通过洪水的风险管理,按照风险分担,利益共享的原则统筹江河流域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城乡间基于洪水风险的利害关系,洪水的资源化才能达到保障可持续发展、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目的。
近年来,旱灾对经济社会和城乡居民生活的不利影响越来越大,无论是保障饮水安全、生态安全,还是保障粮食安全,都对抗旱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尽快实现以农业抗旱为主向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全面主动抗旱转变,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加强抗旱基础工作,加快建设抗旱信息管理系统和旱情监测预报系统,利用工程、行政、法律、经济、科技等手段,调动社会一切力量,采取机械抽水、筑坝拦水、打井取水、修渠引水、水库控水、空中增水、改种省水、灌溉节水、综合保水等措施,因地制宜搞好小型蓄水、引水、提水和集雨等抗旱应急设施建设,增加抗旱水源。必要时,实行人工增雨,加强计划用水,大力节约用水,完善易旱地区和严重缺水城市抗旱预案,健全抗旱服务体系,正确处理人饮用水、发电用水、工业用水和灌溉用水的关系,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先节水、后调水,先地表、后地下,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搞好水资源的科学配置和统一调度,合理统筹安排用水,确保生活用水,最大限度地满足生产、生态用水。
7、防汛抗旱与工程建设的关系
在防汛抗旱工作中,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实现“两个转变”,加强洪水管理,实施全面抗旱,但并不是说不要防洪工程,也不是说防洪工程不重要,更不排斥修建防洪工程,如果没有防洪工程,洪水管理也就无从谈起,而洪水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有适度标准的防洪工程体系作为支撑,不仅工程标准要适度,还要注意流域整体防洪功能的发挥,从较低层次转到较高层次,站在更宏观的角度,采取综合措施,把防洪工程搞得更好,更有效。对工程的考虑不仅要考虑单项工程的合理性,而且要考虑这项工程在整个流域、整个区域的合理性;不仅要考虑工程的规模、标准,还要考虑这项工程与大系统资源环境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关系。因此,对工程的规划设计要全面考虑,不仅要考虑自然因素,还要考虑社会因素,注重工程的整体效能,改变以往重主体工程建设,轻配套工程的倾向,应一步到位,一次建成生效,如:在建设防洪工程同时要将其防汛道路等一并建成。要对工程的经济及其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估,并引入绿色GDP概念,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堤防、大坝等水利工程对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但如果单纯依靠工程手段控制洪水,不仅不可能有效解决防洪形势变化下出现的新问题,而且如果过于依赖工程手段,可能出现人与自然恶性互动的问题;如果违背自然规律地滥用工程手段,还可能引起区域间矛盾的加剧,或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不仅要考虑工程措施,更要注重非工程措施;不仅要考虑除水害、利用水资源,还要考虑保护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等。要从以建设防洪工程体系为主的战略转变为在防洪工程体系的基础上,建成全面的防洪减灾体系。加强通讯信息、洪水监测预报、科学调度与指挥决策等非工程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防洪法律法规政策和社会保障体系,制定蓄滞洪区运用补偿政策等,加强防洪区、堤防保护区和洪泛区的社会化管理,规范各类经济社会活动,对于过度的国土开发并由此使防洪条件恶化的社会行为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协调区域之间利益的平衡,努力实现公平、公正。从试图完全消除洪水灾害、“入海为安”,转变为主动规避和承担风险,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洪标准、防御洪水方案和洪水调度方案,综合运用各种措施,提高承受洪涝风险和灾后自我恢复的能力,维系良好的生态,实现洪水资源化,确保标准内防洪安全,遇超标准洪水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实现防汛抗旱减灾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8、防汛抗旱与河流健康的关系
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伴随着资源的过度开发、低效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全国各大江河湖泊的水质和生态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不仅在北方一些缺水地区出现“有河皆干、有水皆污”,而且在南方一些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出现了“有水皆污”的现象,河流健康受到严重的威胁,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河流健康是实现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防汛抗旱工作要为河流健康提供保证。因此,要正确对待和处理人与河流的关系,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河流健康与灌溉、发电、供水等方面的关系,要以河为伴,以河为友,与河流和谐共处,在发挥好河流功能的同时,切实保护好河流。把流域防汛抗旱工作的制高点放在维护河流的健康生命上,建立防汛抗旱的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和对策,加强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切实做好流域防汛抗旱工作,加强洪水管理,适时进行调水调沙,努力实现洪水资源化,改善河流生态环境,使人民安居乐业。同时,要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实行全面主动抗旱,河流的上下游、左右岸各地区、各单位、各部门都要识大体、顾大局,树立全河一盘棋的思想,坚决服从流域防汛抗旱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调度,决不能各自为政、自行其是,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统筹协调生产、生活和生态用水,采取有力措施,确保河道不断流,维持河流健康,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恕诚:坚持科学发展观 坚持依法行政 努力把水利事业推进到新水平
2、鄂竟平:大力推进两个转变提高防汛抗旱能力
3、程晓陶:关于洪水管理基本理念的探讨
第四篇:乡镇人大工作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乡镇人大工作应处理好四个关系 乡镇人大是我国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工作的重要部分。如何做好乡镇人大工作,结合几年来的工作体会和乡镇工作实际,笔者认为应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处理好与党委的关系
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乡镇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只有在党委的领导下,才能使乡镇人大工作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一)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工作的前提和保障。乡镇人大与同级党委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乡镇人大在宪法、法律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规定的职权范围内开展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有力的政治保证。乡镇人大开展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毫不动摇,自觉接受同级党委的领导。
(二)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扎实开展好乡镇人大工作。一是紧紧围绕党委的中心任务、工作思路,以总体目标作为结合点和切入点,安排全年的工作。并通过调研、视察、评议等形式,将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主动向党委汇报,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二是坚持定期向党委报告工作,让党委了解和掌握人大工作情况,主动听取党委对人大工作的意见和要求,每次组织代表活动、召开主席团会议和人民代表大会等重要活动,坚持做到会前请示、报告,会后汇报。三是围绕中心工作出主意、想办法,当好党委的参谋助手。对一些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信访案件积极向党委汇报,并及时将问题和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坚持党的领导,摆正人大自身位置。乡镇人大在开展工作中,要摆正位置,做到不越权、不越位、不失职,既要接受党的领导,又不把人大的工作推给党委,由党委包办代替人大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乡镇人大要敢于挑起党委交给的重任,在宪法、法律赋予的职权范围内,按照法定程序,把党委的主张和决议、决定变成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自觉行动,从而实现依法治国、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真正做到“不越权,不越位,不错位”。
二、处理好与政府的关系
从法律角度讲,人大与政府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在党委的领导下,人大与政府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人大在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中,要出于公心,坚持依法监督,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结合实际,讲求实效,做到“在监督中支持,在支持中监督”。
(一)人大与政府的关系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乡镇人大与政府作为最基层的国家权力机关和执行机关,二者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在工作中是互相支持、互相促进的关系。乡镇人大对政府依法行政实行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是宪法、法律赋予乡镇人大的职责权力。通过人大依法实施监督,使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服务人民,达到顺利开展工作的目的。乡镇人大在履行监督职权过程中,一是要突出重点抓视察。在年初的人代会上将政府全年的工作重点列为人大的视察计划,在组织代表视察中,将代表提出的意见、建议整理反馈给政府,促进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要针对难点抓评议。与政府沟通,将工作推进有困难或难点热点多的单位列为评议对象,将评议中代表提出意见、建议整理反馈被评议单位,让被评议单位认识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评议后,跟踪督促被评议单位制定整改方案并限期整改,促进部门作风的转变和工作的有效开展。三是要依法办理求实效。在进行监督过程中,要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切实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既要监督事,又要监督人,既要事前监督,又
要事中事后监督,使监督与被监督关系融洽,确实收到实效。
(二)正确处理监督与支持的关系。乡镇人大在乡镇政权机关中属于最高地位,政府由它产生,并向它负责。从工作关系上讲,乡镇人大及其主席团既有监督制约政府的一面,又有支持政府工作的一面。乡镇人大和政府虽然分工不同,但基本目标是一致的。乡镇人大在选准着力点开展监督工作的同时,积极支持和协助政府完成一些工作任务是很有必要的。虽然法律上规定了乡镇人大不得行使行政权,但在最基层党政机关人少事多的情况下,乡镇人大完全不参与行政事务也不切合实际。从一定意义上说,乡镇人大在党委的领导下适当参与一些乡镇的行政工作,便于知情知政,有利于组织和联系代表监督支持政府的工作。当然,乡镇人大在协助政府开展工作时,不能包揽和取代政府的日常工作,既不越权,又不失职,要在参与中监督,在监督中支持,协助政府推进工作,做到“决定不指挥,参与不包办,监督加支持,同唱一台戏”。
(三)围绕中心工作,切实搞好乡镇人大工作。乡镇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并独立开展工作,但并不是要脱离中心工作搞特权,乡镇人大在开展工作中,一定要本着“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工作、围绕中心工作”的原则,也就是人大要与党委、政府政治上同向、思想上同心、工作上同步、发展上同力。要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结合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战略,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在舆论上没有“杂音”,在工作上消除“分歧”,在行动上不设“障碍”,使人大工作与中心工作统筹兼顾、相辅相成。努力做到与党委合拍,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与政府合力,把监督作为第一要事;与代表合心,把服务作为第一要求。
三、处理好与代表的关系
乡镇人大代表是基层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是人民群众选出来的政治代言人。因此,处理好与人大代表的关系,直接关系到人大工作开展的成效。
(一)加强培训,提高素质。乡镇人大代表大多来自于农村,日常忙于农活,集中培训的机会不多。为使代表抓生产和培训两不误,中安镇人大创新工作方式,每年都对人大代表进行两期培训。第一期培训选择在每年人代会结束后,利用一天左右的时间邀请县人大领导、相关工委主任和有关专家等对代表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围绕宪法、选举法、地方组织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不断增强代表法律知识。第二期培训选择在每年的6至7月份,错开农忙时节组织代表进行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围绕人大代表权利和义务、人大代表履职的方法方式、典型范例讲解等,进一步提高代表履职能力,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二)为代表创造学习和参政议政条件。一是为代表创造学习条件。为使代表在第一时间学习到新的知识和新修订的法律法规,便于在开展工作时依法依规履职,中安镇人大主席团每年都为代表小组订阅《云南人大》、《曲靖人大》、《人民代表报》等杂志报刊。二是为代表创造参政议政条件。利用每年的人代会和培训,为代表通报镇情和一些重大事项决策,以便代表有针对性和侧重性地进行监督,使政府工作更加透明。三是为代表创造物质条件。一方面要求代表所在单位充分支持代表履行职务,从时间上、物质上给予支持与帮助;另一方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和上级人大的要求,适时提高代表活动经费。如中安镇从2008年起把镇人大代表的活动经费从每年200元提高到500元,保证了代表活动的正常开展。
(三)开展人大主席团成员联系代表活动。为使代表切实履行好法律赋予的职权,中安镇人大每年年初都制定主席团成员联系代表小组和代表计划。由每名主席团成员联系2-3个代表小组和9-11名人大代表。每季度到代表小组指导工作,召开代表小组会议,由代表汇报
本季度的履职情况,对代表工作中出现的难题,共同协商解决。每年在人代会召开前,与代表座谈、交流,指导代表如何将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形成议案、建议。
(四)严格考核,提高履职成效。多年来,镇人大将闭会期间的代表工作作为人大工作的重点来抓,制定了《中安镇人大代表小组考核办法》,并细化了考核方案,根据“五个一”和“三三四”的要求,对一些认真学习、宣传和遵守、实施宪法及法律法规,带头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切实履行人大代表职责的先进人大代表小组和优秀人大代表给予表彰奖励。通过培训和搭建代表履职平台,涌现出了一批先进代表小组和优秀人大代表。如:外山口社区代表小组组长认真履职,切实开展视察、检查、调研等活动,每年至少为社区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20条以上,促进了社区的发展和稳定,连续5年被镇党委、人大表彰为“先进人大代表小组”;回隆人大代表小组在人大代表中开展“一帮一”、“一帮十”活动,帮助群众发展产业,致富奔小康,正确处理少数民族关系等得到市县人大的肯定。2009年、2011年全市人大代表工作会议都在富源召开,回隆代表小组两次被选定为参观现场,并作经验交流;四屯人大代表小组按照县人大常委会“一个载体,两项制度”建设的要求,认真开展制度和阵地建设。2011年4月,市人大组织全市人大系统100余名领导干部到四屯检查指导工作,对四屯人大代表活动之家建设给予肯定,并作为典型推广。2010年在县委人大工作会上,中安镇的4个代表小组被表彰为“先进人大代表小组”,6名代表被表彰为“优秀人大代表”。
四、处理好与上级人大的关系
乡镇人大与上级人大的关系是法律监督、工作联系、业务指导的关系。处理好与县人大的关系要做到:一是要多请示、多汇报。中安镇在每年召开人代会前都以文件的形式向县人大常委会请示和邀请县人大领导到会指导,会议结束后及时向县人大报告并将会议材料送县人大常委会,确保了镇人大工作正确性和规范性。二是按要求完成县人大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在工作中,中安镇人大主席团在正常开展好本级人大工作的同时,还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县人大常委会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如县人大常委会交办的信访件和代表议案、建议,镇人大主席团都高度重视,及时召开主席团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按要求进行办理。在办理结束后,及时进行收集、整理、汇总,并将办理的情况上报县人大常委会。三是按时上报工作计划、总结。按照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末有总结的要求,按时上报年初工作计划、年末工作总结。
第五篇:工作中八大成功法则
李强:为你自己工作
一、工作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别人
你在为自己工作
自己的人生自己策划,自己的命运自己把握。
只要自己认为有意义的工作,就不必介意别人的说法。命运就在自己手中,握紧命运,做个自动自发、勤奋出色的人,绝不要因挫折而崩溃。
人生来就是为了工作,工作占据了我们生命中的大部分时间。工作是人生运转自如的转轴,影响着人的一生。假如我们在工作岗位上得不到尊严与快乐,那么我们的人生只能是暗淡无光,毫无生机。假如工作没有尊严与意义,我们的人生又怎能幸福快乐?
为金钱工作,工作只能无味,但为自己工作,工作能给你轻松愉快的心情,而且人们也会更加重视你,仰慕你。因为你的付出带给别人快乐,使别人从中获得利益,也实现了你自己的人生价值。
工作是为自己,不在乎别人的说法,积极工作,从工作中获取快乐与尊严。这就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也能实现你人生的价值。这样我们的人生会更辉煌,生命会更有价值。
2、别去想是在为谁工作
记得以前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
一个年事已高的木匠就要退休了,他告诉他的老板:他想离开建筑业,然后和妻子及儿女享受一下轻松自在的生活。虽然他也会惦记这段时间里这份不错的薪水,不过他还是觉得需要退休了。生活上没有这笔钱,也还是过得去的。老板实在是有点舍不得这样好的木匠离去,所以希望他能在离开前再盖一栋具有个人品位的房子来。木匠欣然答应了,不过令人遗憾的是,这一次他并没有很用心地盖屋子。
他草草地用劣质的材料就把这间屋子盖好了。其实,用这种方式来结束他的事业生涯,实在是有点不妥。落成时,老板来了,顺便也检视了一下房子,然后把大门的钥匙交给这个木匠说:“这就是你的房子了,是我送给你的一个礼物!”木匠实在是太惊讶了!当然也非常后悔。因为如果他知道这间房子是他自己的,他一定会用最好的木材,用最精致的工艺来把它盖好。不过,现在他却因为自己的草率,而要住在一个一点都不好的房子里面。
看完这个故事,你也许会觉得这个老木匠有点可笑。但是,扪心自问,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已经不止一次地听到一些公司职员们抱怨了,我们不过是在为老板打工,我们不过是公司赚钱的工具而已。
我要告诉你,如果你产生这样的想法,实在是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事情的真相是这样的:其实我们每个人自己正在做的活儿都是在为自己工作,是在准备为自己建造一间房子,不要以为我们是在为别人而工作。如果我们不肯努力地去做,尤其是到了最关键的时刻不去追求精益求精,只去消极应对,那么等我们惊讶得目瞪口呆时,我们只能住进自己为自己建造的最后的也是最粗糙的“房子”里。
努力工作,迟早会得到回报
如果你想既不付出又希望获得很高的薪水,那么,在这个地球上,没有一家公司会雇佣你。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各位,你们看看,在你的周围,在你的公司里面,薪水最高的那些人,是不是那些最受老板赏识的人,是不是那些平时工作表现最杰出的人?
我告诉你,无论在哪个公司,永远都是这些人!如果你想既不付出又希望获得很高的薪水,那么,在这个地球上,没有哪个人会雇佣你。因为,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因此,如果你想成为公司薪水最高的员工,那么,只有一个秘诀:努力工作吧!
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从平凡的工作中脱颖而出,一方面由个人的才能决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个人的进取心。这个世界为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大开绿灯。
我参观过很多的公司,经常看到一些公司的墙壁上贴着这样的话语:“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一两句抱怨也许不会对个人和公司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持续的抱怨会让人思想摇摆不定,反映到工作中便会敷衍了事,持续的抱怨还会让人思想狭隘,疏于与同事交流,这与公司团队精神格格不入。长期的抱怨会让个人的工作停滞不前,也会影响公司的长远发展,所以,在公司进行人员调整时,他被调整或解雇是再自然不过。我有一个朋友在一家化妆品公司做营业员,做了5年连个店长也没当上,为此事她一直向我抱怨,说老板不具慧眼,又说同事挤兑她,对此我半信半疑。一次,我带着疑问去她在的店里看望她。她不停地和我说话,手里还拿着游戏机在玩,顾客进来时她连理都不理。顾客本来想向她询问一些问题,但看到她的情状便欲言又止,一连来了五个顾客她都没有理会。只向第六个顾客说了一句“买不起就别看”,搞得第六个顾客满脸通红摔门而出。几个月后,我再去店里找她时,一位小姐说她已经被解雇了。
我遇到过许多工作不顺利的人,发现他们所抱怨的并不是导致他们工作糟糕的主要原因。恰恰相反,这种抱怨是他们自己亲手造成的。而这种抱怨行为又导致他们的失业,又不得不为工作四处奔波。
很遗憾的
只有我们不想成长,才会感觉到成长的痛苦不堪。上天通常都是先用温和的警报来警告我们,但当我们对他的警报置之不理时,他老人家就会重重地敲下一锤来。
从平凡的工作中脱颖而出,一方面由个人的才能决定,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个人的进取心。这个世界为那些努力工作的人大开绿灯。
4、适当地为老板承担责任
把一件事解释清楚是很容易的,可愿意主动为领导承担一些并不属于自己 的责任,抓住成为其心腹的机会的员工却并不是很多。
江静毕业后,在一家广告公司给创意总监于娜当助理。工作的第二天,总经理办公室送来一份文件给于娜,要求于娜三天后拿出一个创意草稿。江静把文件送进于娜办公室的时候,于娜正在与客户通电话,于是便摆手示意江静将文件放在桌上。可忙碌的于娜打完电话后,一时竟忘了这件事,于是文件被埋在案头里。
三天后,总经理向于娜要方案的时候,于娜却完全想不起来。她打电话叫来江静,一通呵斥,批评她办事不力。
江静当着总经理的面,一个劲儿地解释她早已按时把文件交给了于娜,并把当时的情况形容了一下。
这让于娜下不了台,不久就借故换掉了江静。
很多刚刚进人公司的新职员最大的缺点就是没有经验,最害怕的事情就是被人误解。一旦出现问题便赶忙推卸责任,生怕会在老板面前失去了信任。
但你千万也要知道,和你一样,所有的职员也都怕上司对自己不满,总监于娜也不例外。她那么做无非想把大事化小,小事化无。
若江静不是极力地为自己辩解,于娜自然会把冲突解决。其实她心里也清楚责任在何处,事情解决后她自然会感激这个能忍辱负重的助理。
把一件事解释清楚是很容易的,可愿意主动为领导承担一些并不属于自己的责任,抓住成为其心腹的机会的员工却并不是很多。
美国标准石油公司曾经有一位小职员叫阿基勃特。他在出差住旅馆的时候,总要在自己签名的下方,写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字样,在书信及收据上也不例外,签了名,就一定要写上那几个字。他因此被同事叫做“每桶4美元”,而他的真名倒被人忘了。
公司董事长洛克菲勒知道这件事后说:“竟有如此努力宣扬公司声誉的职员,我要见见他。”于是邀请阿基勃特共进晚餐。
后来,洛克菲勒卸任,阿基勃特成了第二任董事长。
在签名的时候署上“每桶4美元的标准石油”,这算不算小事?严格说来,这件小事还不在阿基勃特的工作范围之内。
但阿基勃特做了,并坚持把这件小事做到了极致。那些嘲笑他的人中,肯定有不少人才华、能力在他之上,可是最后只有他成了董事长。
“这么简单的事,谁做不到?”这正是许多人的心态。但是,请看看结果吧。所有的成功者,他们与我们都做着同样简单的小事,惟一的区别就是,他们从不认为他们所做的事是简单的小事,并且坚持不懈地永远做了下来。
有人说,假如你非常热爱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天堂;假如你非常讨厌工作,那你的生活就是地狱。因为在你的生活当中,大部分的时间是和工作联系在一起的。不是工作需要人,而是任何一个人都需要工作。你对工作的态度决定了你对人生的态度,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决定了你在人生中的表现,你工作中的成就决定
了你人生中的成就。所以,如果你不愿意拿自己的人生开玩笑,那就在工作中勇敢地负起责任来吧。
培养你的团队协作精神
一个积极向上的团队能够鼓舞每一个人的信心,一个充满斗志的团队能够激发每一个人的热情,一个善于创新的团队能够为每一个成员的创造力提供足够的空间,一个协调一致、和睦融洽的团队能给每一位成员一份良好的感觉。
今日的世界是一个合作的世界,作为一名公司的职员,单凭一个人是无法完成一个上规模的项目的。公司的命运和利益包含着每一个公司员工的命运和利益,没有哪个员工可以使自己的利益与公司相脱节。只有整个团队获得更多利益,个人才有希望得到更多利益。因此,每个员工都应该具备团队精神,融入团队,以整个团队为荣,在尽自己本职的同时与团队成员协同合作。
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和益处几乎每个人都很明白,但团队成员之间要合作得偷快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为任何人都有感情—喜或怒、自信或不安、友好或嫉妒。我们还会对公平或不公平、正确或错误的事情作出判断。
10、从小事做起,才有机会做大事
一位勇者发誓要排除万难,攀登一座高峰。在众人期待的目光中,他出发了。
然而,他最终却以失败告终,出人意料的是,迫他放弃的原因只是鞋中的一粒沙子。在长途跋涉中,恶劣的气候没有使他退缩,陡峭的山势没能阻碍他前行,难耐的孤寂没有动摇他坚定的信念,疲惫与饥寒没有使他畏惧。不知何时他的鞋里落人一粒沙,起初他并没在意,他完全有时间和机会把那粒沙子从鞋里倒出来的,可是在我们的勇士眼中,它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的确,比起勇士所遇到的其他的困难来讲,那粒沙的存在简直可以忽略不计。
11、把事情做到位
任何一个公司都需要把事情做到位的员工。
能够做好自己的工作,是成功的第一要素。各行各业,人类活动的每一个领域,无不在呼唤能自主做好手中工作的员工。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先生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让一个日本人每天擦六遍桌子,他一定会始终如一地做下去;而如果是一个中国人,一开始他会按安排擦六遍,慢慢地他就会觉得五遍、四遍也可以,最后索性不擦了。中国人做事的最大毛病是做事不认真、不到位。每天工作欠缺一点,天长日久就成为落后的顽症。
凡事多想几步
在公司中,有这样的人,从表面上看,他们工作好像很敬业、很努力,可是结果总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原因就在于做事情没有“多想几步”的习惯。
爱若和布若差不多同时受雇于一家超级市场,开始时大家都一样,从最底层干起。可不久爱若受到总经理的青睐,一再被提升,从领班直到部门经理。布若却像被遗忘了一般,还在最底层混。终于有一天布若忍无可忍,向总经理提出辞呈,并痛斥总经理狗眼看人,辛勤工作的人不提拔,倒提拔那些吹牛拍马屁的人。
总经理耐心地听着,他了解这个小伙子,工作肯吃苦,但似乎总缺了点什么,缺什么呢?三言两语说不清楚,说了他也不服,看来„„他忽然有了个主意。
“布若先生”,总经理说:“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布若很快从集市上回来说,刚才集市上只有一个农民拉了车土豆在卖。
“一车大约有多少袋,多少斤?”总经理问。
布若又跑去,回来后说有40袋。
“价格是多少?”布若再次跑到集上。
总经理望着跑得气喘吁吁的他说:“请休息一会儿吧,看看爱若是怎么做的。”说完叫来爱若,对他说:“爱若先生,您马上到集市上去,看看今天有什么卖的。”
爱若很快从集市上回来了,汇报说到现在为止只有一个农民在卖土豆,有40袋,价格适中,质量很好,他带回几个让总经理看。这个农民一会还将弄几箱西红柿上市,据他看价格还公道,可以进一些货。像这种价格的西红柿总经理大约会要,所以他不仅带回来几个西红柿作样品,而且把那个农民也带来了,他现在正在外面等回话呢。
总经理看了一眼红了脸的布若,说:“你明白了吗?”
你通过这两个人的故事学到了什么呢?在公司中,有些这样的人,从表面上看,他们工作好像很敬业、很努力,可是结果总不是特别令人满意,原因就在于做事情没有“多想几步”的习惯。这样的结果不仅耽误时间,也浪费了精力,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公司,都没有丝毫的益处。
14、让更多人帮你成功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问题难,是由于他只倚重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不懂得去获取别人的帮助。有的人甚至由于过于表现自己,把本来可以帮助自己的人赶走了。
无论你是一位普通的员工或者是一位部门主管,你都要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你无法独自成功。”因此,你必须让你周围的同事来帮助你。有了他们的帮助,你才能更快地达成你的目标。
某公司要招聘一个营销总监,报名的人很多,经过层层考试,最后只剩下三个人竞争这个职位。
为了测验谁最适合担任这个角色,公司出了一道怪题:请三名竞争者到果园里摘水果。
三名竞争者一名身手敏捷,一名个子高大,还有一名个子矮小。看来,前面两个最有可能成功,但正好相反,最后获胜的竟然是那个矮个子。这到底是为什么?
原来,这次考试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竞争者要摘的水果都在很高的位置,很多都在树梢。个子高的人,尽管一伸手就能摘到一些果子,但是毕竟有限。身手敏捷的人,尽管可以爬到
树上去,但是树梢的一部分,他就够不着了。
而个子矮小的人,毫无优势可言。这位小个子的应聘者意识到这次招聘非同寻常,也许个个都是考官,也许处处都是考场,所以在刚进门时,他就很热情地和果园的守护老头打了招呼。他很谦虚地请教老头他是怎样摘这些树梢上的水果的,老头回答说是有梯子。于是,他向老头提出借梯子,老头十分爽快地答应了。有了梯子,摘起水果来自然不在话下。结果,他摘得比谁都多。因此,他赢得了最后的胜利,获得了总监的职位。
从他这个故事中,你是否看出来了主考官在考什么吗?他考的是团队精神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对他人的关心和支持,赢得别人帮助和协作自己工作的能力!
很多人之所以觉得问题难,是由于他只倚重自己的才华和能力,而不懂得去获取别人的帮助。有的人甚至由于过于表现自己,把本来可以帮助自己的人赶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