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就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及审计五项制度答记者问

时间:2019-05-14 01:4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就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及审计五项制度答记者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就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及审计五项制度答记者问》。

第一篇:——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就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及审计五项制度答记者问

全面提升医疗机构财务、会计管理和监督水平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就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及审计五项制度答记者问

------------------

近日,财政部会同卫生部修订印发了《医院财务制度》(财社[2010]306号)和《医院会计制度》(财会[2010]27号),制定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财社[2010]307号)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财会[2010]26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印发了《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会协[2011]3号),以下统称五项制度。日前,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就上述五项制度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出台实施五项制度的背景情况和主要考虑。

答:1998年颁布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于规范体制转轨初期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和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医疗机构的运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活动也更加复杂,迫切需要进一步健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会计和审计监督制度,完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准确核算反映财务信息,满足各方面管理监督的需要。

首先,五项制度的同步推出是落实医改有关精神的要求。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医改意见、实施方案以及相关的政府卫生投入、公立医院改革等配套文件都对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提出明确要求。适应深化医改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56号)则明确提出,将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大中专院校以及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纳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范围。因此,出台实施五项制度是落实上述文件规定、规范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的重要举措。

其次,五项制度的同步推出是深化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程度越来越高,客观上也要求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体制,调整其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充分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第三,维护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方面的管理。医改意见提出要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财会管理是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管理工作的中心,也是机构内部管理的重要杠杆,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务、会计制度,进一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为加强医疗机构经济管理、维护公益性提供决策依据,加强经济核算,完善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基于上述原因,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本着有利于医疗机构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科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逐步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利于政府切实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加强医疗机构审计监督,保障医疗机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合法、科学、规范、透明的原则,在大量调研、多次座谈和反复研究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同步推出了五项制度。

问:与原有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相比较,新修订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有哪些变化?

答:根据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要求,新修订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强化了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在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医院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方面凸显了一系列重大创新。具体来说:

第一,强化预算约束与管理,将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维护预算的完整性、严肃性,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促进医院规范运营。新制度明确规定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并规定地方可结合实际,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在明确医院预算管理总体办法的基础上,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相衔接,新制度对医院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等各个环节所遵循的方法、原则、程序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并明确了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财政部门以及医院等主体在预算管理各环节中的职责。

第二,夯实资产负债信息,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全面、真实反映医院资产负债情况,为严格规范医院筹资和投资行为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新制度规定,医院要完整核算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全面披露资产负债信息,客观反映资产的使用消耗和实际价值。同时强化管控手段,限制非流动负债的借入,严格大型设备购置、对外投资论证报批程序。

第三,科学界定收支分类,规范收支核算管理。新制度规定,根据收入按来源、支出按用途划分的原则,合理调整医院收支分类,配合推进医药分开改革进程,弱化药品加成对医院的补偿作用,将药品收支纳入医疗收支统一核算,根据业务活动需要,收支分类中单独核算科研、教学项目收支。这些规定既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业务特点,又规范了医院的各项收支核算与管理。

第四,硬化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医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重点强化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对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分摊的流程、成本范围、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细化了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为医疗成本的分摊与核算提供口径一致、可供验证的基础数据。这些规定,对于医院加强自身的运行管理、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并为今后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五,改进完善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新制度对科目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完善,充实了各科目的确认、计量等核算内容,使医院的日常核算依据更为明确。同时,改进完善了医院财务报告体系,新增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及报表附注,改进了各报表的项目及其排列方式,还提供了作为财务情况说明书附表的成本报表的参考格式。这一方面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与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更为协调,增强了通用性,另一方面也兼顾了医院的实际情况,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以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问:为什么要单独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专门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定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考虑到医改意见及实施方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提出了不同要求,以及新形势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在政策和管理上存在的较大差异。具体来说:

一是在职能定位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及基本医疗服务,而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科研、教学等综合方面的职能。

二是在财务管理办法上,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多地强调收支活动的预算管控,而对医院则采取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相结合的办法。

三是在补偿政策上,医改意见提出,政府对其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保障其正常运行,而对医院只对其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等给予补助。

四是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内容相对单一,财会人员数量较少,在核算要求、成本管理和财务分析等方面,明显有别于公立医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强化预算约束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制度明确规定,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从财务管理到会计核算都涵盖了不同管理模式,同时考虑到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托代理记账作出规范。同时,要求把预算和财务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并通过会计核算与预算的衔接,实现强化财务监管和会计监督、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第二,合理划分收支,体现职能定位。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主要由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构成,在会计核算流程中清晰反映了各种补偿渠道的资金流程。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定位,设立公共卫生支出科目,同时,体现政府对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足额安排的补偿机制,将政府承担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支出单独反映。

第三,规范资产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要求和补偿机制,并考虑简化核算的需要,对其不要求进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无需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或提取修购基金。通过严格禁止对外投资,控制大型设备购置和借款行为,合理划分和核算报告各类收支,防止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控制财务风险,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第四,结合实施绩效工资,设立奖励基金,建立激励机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用基金中设置奖励基金,规定执行核定收支等预算管理方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年度终了对核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合格后,可按照业务收支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奖励基金,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绩效工资的实施用于职工绩效考核奖励,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医改、服务医改。

问: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医院年度财务报告应按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专门制定了相应的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为什么要建立医院年度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具有哪些特点?

答:建立医院年度财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配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卫生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卫医管发[2010]20号)等医改配套文件均对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作用提出明确要求。落实医改意见及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摸清医院家底、防范财务风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医院内部预算和成本管理、加强医改资金的使用监督等各项工作,都离不开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注册会计师对医院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有助于提高医院会计信息质量,增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公信力。

第二,是创新医院财务监督机制的需要。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是确保医改资金投入与使用安全、规范、透明和有效的重要机制。

第三,是拓展注册会计师执业领域、发挥市场监督服务作用的需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56号)要求,将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大中专院校以及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纳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范围。建立医院年度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有利于将注册会计师业务拓展到医疗卫生行业,对于推进医疗机构资金绩效评价、强化财政监督具有重要作用。

《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体现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审计理念。审计指引全面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注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分配审计资源,强化在医院财务报表审计中对重大错报风险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摆脱机械的审计程序导向思维,大大提高了审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体现医疗卫生行业特点。与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相比,医院财务报表审计在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成本核算、固定资产管理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多特殊性。审计指引对医院财务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中容易出现问题的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及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和注意事项进行重点阐述,指引设定了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的责任,并对注册会计师如何履行这一职责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和要求。

第三,体现主管部门的信息需求。审计指引提出了新的审计报告格式。新的审计报告格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包括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审计意见;另一部分是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报告的事项。这样规定既满足了一般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医院财务状况和业务开展成果等信息的需求,也满足主管部门对其他信息的报告需求。

问:各级财政部门将如何组织贯彻落实好这五项制度?

答: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自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执行,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自2011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为确保制度的顺利贯彻实施,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会同卫生(中医药)主管部门,扎实细致地做好制度实施的各项工作。

一是要高度重视,周密准备。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五项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认真领会制度精髓,积极会同卫生(中医药)主管部门、注册会计师行业,切实抓好新旧制度衔接以及宣传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财政部将尽快出台新旧制度衔接办法,并会同卫生部举办专题培训班,对各省(市、区)财政厅(局)、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有关人员及注册会计师行业、中央直属医院财会人员开展制度培训工作;地方财政部门要制定宣传培训工作计划,尽快逐级开展培训。各地财政部门还要会同卫生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注册会计师行业),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医疗机构各类风险管理指标等方面的具体办法。

二是要精心组织,保障实施。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卫生(中医药)主管部门,督促会计师事务所和各类医疗机构,切实履行职能,制定周密详尽、切实可行的制度实施工作方案,对制度实施的工作进度、考核指标、监督检查及责任追究等做出具体规定,保障制度实施工作的平稳、有序开展。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与主管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督促医疗机构认真落实,做好制度实施情况检查和实施效果评估工作,切实掌握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对于制度执行中发现的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反馈,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三是要阳光操作,推进改革。各级财政部门要把五项制度的贯彻落实与医改整体工作进展紧密结合,与医疗机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紧密结合,与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通过适当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增强医疗机构业务活动和成本构成的透明度,制约对患者的不合理收费和医药费用过快上涨;通过建立与绩效挂钩的财务管理体系,推动医疗机构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引进医疗机构财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加快形成内外部监督相结合、全过程、全范围的监督体系,促进加快推进医疗机构体制机制改革。

第二篇:财政部推出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及审计等五项制度

财政部推出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及审计等五项制度

根据国务院医改工作统一部署,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于近日同步推出了医疗机构财务、会计、注册会计师审计等五项制度,即:修订印发了《医院财务制度》(财社[2010]306号)和《医院会计制度》(财会[2010]27号),制定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财社[2010]307号)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财会[2010]26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印发了《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会协[2011]3号)。

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自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执行,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自2011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这五项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推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加强预算管理,严格医疗机构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强化预算约束和成本控制,规范业务活动,促使医疗机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有利于加强政府主管部门对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会计监管,避免机构的盲目扩张,从供给方加强医疗费用控制,缓解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利于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监督作用,提高医院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透明度,推动医疗机构财务信息的阳光化;有利于推动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体制、机制的综合改革进程。

财政部要求,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会同卫生、中医药管理部门以及注册会计师行业组织,认真抓好这五项制度的组织实施,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开展系统培训,加强督促检查,确保执行到位。

全面提升医疗机构财务、会计管理和监督水平——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就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及审计五项制度答记者问

近日,财政部会同卫生部修订印发了《医院财务制度》(财社[2010]306号)和《医院会计制度》(财会[2010]27号),制定印发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制度》(财社[2010]307号)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财会[2010]26号),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印发了《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会协[2011]3号),以下统称五项制度。日前,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就上述五项制度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请介绍一下出台实施五项制度的背景情况和主要考虑。

答:1998年颁布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对于规范体制转轨初期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医疗卫生体制和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医疗机构的运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活动也更加复杂,迫切需要进一步健全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财务、会计和审计监督制度,完善财务会计管理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准确核算反映财务信息,满足各方面管理监督的需要。

首先,五项制度的同步推出是落实医改有关精神的要求。2009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医改意见、实施方案以及相关的政府卫生投入、公立医院改革等配套文件都对完善财务、会计管理制

度,严格预算管理,加强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提出明确要求。适应深化医改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56号)则明确提出,将医院等医疗卫生机构、大中专院校以及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纳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范围。因此,出台实施五项制度是落实上述文件规定、规范医疗机构运行机制的重要举措。

其次,五项制度的同步推出是深化财政财务管理体制改革、实现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需要。目前,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以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为主要内容的现代预算管理制度,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程度越来越高,客观上也要求进一步完善医疗机构财务管理体制,调整其会计核算内容和方法,充分利用会计师事务所等社会中介机构加大审计监督力度。

第三,维护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公益性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财务方面的管理。医改意见提出要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财会管理是公立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济管理工作的中心,也是机构内部管理的重要杠杆,客观上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务、会计制度,进一步提高财务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为加强医疗机构经济管理、维护公益性提供决策依据,加强经济核算,完善内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基于上述原因,财政部会同卫生部等有关部门本着有利于医疗机构加强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提高服务效率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科学制定医疗服务价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逐步降低群众医药费用负担;有利于政府切实加强对医疗机构的财务监管和运行监督,维护公共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有利于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加强医疗机构审计监督,保障医疗机构财务行为和会计核算合法、科学、规范、透明的原则,在大量调研、多次座谈和反复研究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同步推出了五项制度。

问:与原有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相比较,新修订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有哪些变化?

答:根据医改意见和实施方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的相关要求,新修订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充分体现公立医院的公益性特点,强化了医院的收支管理和成本核算,在医疗药品收支核算、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医院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等方面凸显了一系列重大创新。具体来说:

第一,强化预算约束与管理,将医院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维护预算的完整性、严肃性,杜绝随意调整项目支出等问题,促进医院规范运营。新制度明确规定对医院实行“核定收支、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并规定地方可结合实际,对有条件的医院开展“核定收支、以收抵支、超收上缴、差额补助、奖惩分明”等多种管理办法的试点。在明确医院预算管理总体办法的基础上,与财政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相衔接,新制度对医院预算的编制、执行、决算等各个环节所遵循的方法、原则、程序等做出了详细规定,并明确了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财政部门以及医院等主体在预算管理各环节中的职责。

第二,夯实资产负债信息,加强资产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全面、真实反映医院资产负债情况,为严格规范医院筹资和投资行为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新制度规定,医院要完整核算所拥有的资产和负债,全面披露资产负债信息,客观反映资产的使用消耗和实际价值。同时强化管控手段,限制非流动负债的借入,严格大型设备购置、对外投资论证报批程序。

第三,科学界定收支分类,规范收支核算管理。新制度规定,根据收入按来源、支出按用途划分的原则,合理调整医院收支分类,配合推进医药分开改革进程,弱化药品加成对医院的补偿作用,将药品收支纳入医疗收支统一核算,根据业务活动需要,收支分类中单独核算科研、教学项目收支。这些规定既体现了医院的公益性质和业务特点,又规范了医院的各项收支核算与管理。

第四,硬化成本核算,强化成本控制。医改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强公立医院成本核算与控制,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重点强化了对成本管理的要求,对成本管理的目标、成本核算的对象、成本分摊的流程、成本范围、成本分析和成本控制等作出了明确规定,细化了医疗成本归集核算体系,为医疗成本的分摊与核算提供口径一致、可供验证的基础数据。这些规定,对于医院加强自身的运行管理、全面提升成本核算与控制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并为今后管理部门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了参考依据。

第五,改进完善会计科目和财务报告体系。新制度对科目体系进行了全面梳理和完善,充实了各科目的确认、计量等核算内容,使医院的日常核算依据更为明确。同时,改进完善了医院财务报告体系,新增了现金流量表、财政补助收支情况表及报表附注,改进了各报表的项目及其排列方式,还提供了作为财务情况说明书附表的成本报表的参考格式。这一方面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与国际惯例和企业会计更为协调,增强了通用性,另一方面也兼顾了医院的实际情况,使医院的财务报表体系更为完整,以满足财务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等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问:为什么要单独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专门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定财务、会计制度,主要是考虑到医改意见及实施方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提出了不同要求,以及新形势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公立医院在政策和管理上存在的较大差异。具体来说:

一是在职能定位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负责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及基本医疗服务,而公立医院主要承担危重急症和疑难病症、科研、教学等综合方面的职能。

二是在财务管理办法上,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更多地强调收支活动的预算管控,而对医院则采取预算管理和成本核算相结合的办法。

三是在补偿政策上,医改意见提出,政府对其举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采取购买服务等方式核定政府补助,保障其正常运行,而对医院只对其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扶持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等给予补助。

四是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方面,由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业务内容相对单一,财会人员数量较少,在核算要求、成本管理和财务分析等方面,明显有别于公立医院。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第一,强化预算约束机制,层层落实责任。制度明确规定,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核

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从财务管理到会计核算都涵盖了不同管理模式,同时考虑到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水平的差异,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并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集中核算和会计委托代理记账作出规范。同时,要求把预算和财务管理责任层层落实到各部门、各环节,并通过会计核算与预算的衔接,实现强化财务监管和会计监督、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管理、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的目的。

第二,合理划分收支,体现职能定位。明确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收入主要由医疗收入、财政补助收入和上级补助收入构成,在会计核算流程中清晰反映了各种补偿渠道的资金流程。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职能定位,设立公共卫生支出科目,同时,体现政府对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足额安排的补偿机制,将政府承担的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支出单独反映。

第三,规范资产管理,防范财务风险。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预算管理要求和补偿机制,并考虑简化核算的需要,对其不要求进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成本核算,无需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或提取修购基金。通过严格禁止对外投资,控制大型设备购置和借款行为,合理划分和核算报告各类收支,防止医疗费用不合理上涨,控制财务风险,维护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

第四,结合实施绩效工资,设立奖励基金,建立激励机制。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用基金中设置奖励基金,规定执行核定收支等预算管理方式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在终了对核定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绩效考核合格后,可按照业务收支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奖励基金,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结合绩效工资的实施用于职工绩效考核奖励,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使其更好地参与医改、服务医改。

问:新的医院财务、会计制度中明确规定医院财务报告应按规定经过注册会计师审计,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专门制定了相应的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为什么要建立医院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具有哪些特点?

答:建立医院财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第一,是配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卫生部会同财政部等部门印发的《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卫医管发[2010]20号)等医改配套文件均对发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监督作用提出明确要求。落实医改意见及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摸清医院家底、防范财务风险、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医院内部预算和成本管理、加强医改资金的使用监督等各项工作,都离不开真实、可靠的财务信息。注册会计师对医院财务报表进行审计,有助于提高医院会计信息质量,增强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真实性和公信力。

第二,是创新医院财务监督机制的需要。引入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对政府卫生投入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形成科学有效的监督体系,是确保医改资金投入与使用安全、规范、透明和有效的重要机制。

第三,是拓展注册会计师执业领域、发挥市场监督服务作用的需要。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加快发展我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9]56号)要求,将医院等医

疗卫生机构、大中专院校以及基金会等非营利组织的财务报表纳入注册会计师审计范围。建立医院财务报表注册会计师审计制度,有利于将注册会计师业务拓展到医疗卫生行业,对于推进医疗机构资金绩效评价、强化财政监督具有重要作用。

《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体现风险导向审计的先进审计理念。审计指引全面贯彻风险导向审计理念,注重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分配审计资源,强化在医院财务报表审计中对重大错报风险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摆脱机械的审计程序导向思维,大大提高了审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体现医疗卫生行业特点。与企业财务报表审计相比,医院财务报表审计在业务流程和内部控制、成本核算、固定资产管理等诸多方面具有很多特殊性。审计指引对医院财务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中容易出现问题的领域和薄弱环节,以及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和注意事项进行重点阐述,指引设定了注册会计师发现舞弊的责任,并对注册会计师如何履行这一职责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和要求。

第三,体现主管部门的信息需求。审计指引提出了新的审计报告格式。新的审计报告格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出具的审计报告,包括管理层对财务报表的责任、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审计意见;另一部分是按照法律法规要求报告的事项。这样规定既满足了一般财务报表使用者对医院财务状况和业务开展成果等信息的需求,也满足主管部门对其他信息的报告需求。

问:各级财政部门将如何组织贯彻落实好这五项制度?

答:医院财务、会计制度自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执行,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会计制度和医院财务报表审计指引自2011年7月1日起全面执行。为确保制度的顺利贯彻实施,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主动地会同卫生(中医药)主管部门,扎实细致地做好制度实施的各项工作。

一是要高度重视,周密准备。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这五项制度改革的重要意义,认真领会制度精髓,积极会同卫生(中医药)主管部门、注册会计师行业,切实抓好新旧制度衔接以及宣传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财政部将尽快出台新旧制度衔接办法,并会同卫生部举办专题培训班,对各省(市、区)财政厅(局)、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有关人员及注册会计师行业、中央直属医院财会人员开展制度培训工作;地方财政部门要制定宣传培训工作计划,尽快逐级开展培训。各地财政部门还要会同卫生主管部门(或举办单位、注册会计师行业),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明确医疗机构各类风险管理指标等方面的具体办法。

二是要精心组织,保障实施。各级财政部门要会同卫生(中医药)主管部门,督促会计师事务所和各类医疗机构,切实履行职能,制定周密详尽、切实可行的制度实施工作方案,对制度实施的工作进度、考核指标、监督检查及责任追究等做出具体规定,保障制度实施工作的平稳、有序开展。同时,各级财政部门要与主管部门加强协调配合,督促医疗机构认真落实,做好制度实施情况检查和实施效果评估工作,切实掌握相关工作进展情况,对于制度执行中发现的情况和问题,要及时反馈,确保制度落实到位。

三是要阳光操作,推进改革。各级财政部门要把五项制度的贯彻落实与医改整体工作进展紧密结合,与医疗机构体制机制综合改革紧密结合,与政府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通过适当的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增强医疗机构业务活动和成本构成的透明度,制约对患者的不合理收费和医药费用过快上涨;通过建立与绩效挂钩的财务管理体系,推动医疗机构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通过引进医疗机构财务报告注册会计师审计,加快形成内外部监督相结合、全过程、全范围的监督体系,促进加快推进医疗机构体制机制改革。

第三篇:09-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答记者问

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修订答记者问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和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繁荣发展,进一步加强和规范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关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的批复》(国函[1996]81号)的规定,财政部决定对《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规则》)进行修订。2012年2月7日,谢旭人部长签署财政部令第68号,公布修订后的《规则》,自2012年4月1日起施行。近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就《规则》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修订《规则》的必要性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原《规则》是1996年10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由财政部发布,自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的。《规则》实施以来,对于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行为,加强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财政和各项社会事业改革不断深入,《规则》某些方面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如一些规定已经与近年来推行的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财政改革相脱节。同时,按照依法理财、科学理财和民主理财的要求,财政部门大力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强化“两基”工作,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事业单位财务监督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因此,为了进一步适应支持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的新形势以及财政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适时修订《规则》,是十分必要的。

此次修订工作,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全面反映各项财政改革成果,创新和充实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容和手段;二是按照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三是注重解决当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和保障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问:与原《规则》相比,新《规则》主要修订了哪些内容?

答:此次修订,在基本维持原《规则》结构的基础上,增设了“财务监督”一章,增加了二十一条,共分十二章六十八条。具体包括:一是进一步明确《规则》的适用范围。明确《规则》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的财务活动。同时,为适应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需要,在附则中规定了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以及公益服务性组织和社会团体对于本规则的适用问题。二是强化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办法,加强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并明确事业单位决算管理的有关要求。三是规范事业单位收入管理。修改完善财政补助收入的定义,并进一步明确事业收入的范围,增加收入管理的有关要求。四是规范事业单位支出管理。修改完善支出的分类和事业支出的定义,并根据财政改革的有关要求,全面强化支出管理要求。五是完善事业单位结转和结余资金管理。分别界定了结转和结余概念,在此基础上,将结转和结余划分为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非财政拨款结转和结余资金两部分,并分别作了原则性规定。六是加强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根据改革实践,进一步完善资产的分类和定义,规范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以及对外投资管理,建立资产的共享共用制度。七是加强事业单位负债管理。明确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财务风险控制机制,规范和加强借入款项管理,防范财务风险。八是建立健全事业单位财务监督制度。增设“财务监督”一章,具体规定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监督机制和内外部监督制度。此外,《规则》还根据需要对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主要任务、专用基金管理、财务分析指标等内容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完善。

问:下一步还有什么工作安排?

答:目前新《规则》培训准备工作已基本完成,我们将尽快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学习培训工作,指导各地方、各部门根据当地情况开展培训,加深对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的认识和理解。同时,由于《规则》是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体系中的基本制度,是制定行业财务制度及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办法的依据,因此,新《规则》颁布后,高校、中小学、科学、文化、文物、体育等各行业事业单位财务制度都需要根据新《规则》的规定进行修订完善。目前我们正在抓紧进行这项工作,争取在今年公布实施,同时还将积极督促事业单位修订完善单位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贯彻落实《规则》各项规定,不断提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第四篇:【会计】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贯彻实施会议上的讲话

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在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贯彻实施会议上的讲话

深入学习贯彻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促进会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在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贯彻实施会议上的讲话

财政部副部长 王 军(2011年1月12日)

同志们、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时近岁末年初,各部门、各单位和各个企业都很忙,财会领域的领导和同仁们更加繁忙。今天,把大家召集在北京国家会计学院,举行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以下简称“通用分类标准”)贯彻实施会议,我首先代表财政部向本次会议的成功举行表示热烈的祝贺!向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各委员单位长期以来给予我们的支持和帮助表示深深的谢意!向百忙之中前来参加会议的中央机关、各地方财政厅(局)会计管理机构的领导,首批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的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负责人和相关工作人员表示诚挚的敬意,并通过你们,向辛勤工作在全国各条战线上的会计人员、注册会计师、会计管理工作者致以新年的祝福和诚挚的问候!

过去的一年里,汗水凝成收获,艰辛换回成功。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财政部党组的关心支持下,我国会计事业取得新的成绩:《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发布,标志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建成;《会计行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0-2020)》发布,确立了我国建设国际一流会计人才队伍的行动纲领;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步伐加快,行业创先争优和党建工作成效突出,内地12家大型会计师事务所从事H股审计取得历史性突破;企业会计准则和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体系修订完善并与国际准则持续趋同,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修订出台,政府会计改革持续推进;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日益深化,会计理论研究硕果累累,我国会计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更为可喜的是,我们在中国证监会和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其他委员单位的大力支持和精诚合作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去年10月19日借第21届国际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XBRL)大会之机,发布了XBRL技术规范系列国家标准和通用分类标准,两套标准的发布,为构建科学完善、国际通行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举行通用分类标准贯彻实施会议,我认为这既是一次战前动员,也是一次高起点、高层次的业务培训,同时也是贯彻实施XBRL标准体系、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促进会计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借此机会,我想讲三点意见。

一、着眼全局,充分认识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的重大意义

会前会计司的同志告诉我,参加今天会议的代表,有来自会计信息化委员单位的,有来自中央单位和地方财政厅(局)会计处的,有上市公司的,有会计师事务所的,还有软件公司的,等等,我想,这其中大部分人对XBRL已经非常了解,甚至很专业,但还有一部分人可能还是第一次听说XBRL,对我们不遗余力地推进这项工作的认识还不够明确,因此,我首先想简单谈谈财政部推进XBRL工作的背景,然后在此基础上谈几点发布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的意义。

(一)XBRL在中国的推进历程

XBRL是一项“舶来品”,最早产生于1998年,由美国华盛顿州一位名叫查尔斯?霍夫曼的注册会计师提出,随后在全球范围内快速推进。早在2000年初,财政部就注意到XBRL对会计准则应用和财务报告编报的革命性影响,主动邀请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及有关XBRL专家来华交流,并委托会计司和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开展了相关的研究。与此同时,中国证监会也注意到了XBRL对资本市场信息披露的革命性影响,积极探索在上市公司电子化披露中引入XBRL技术。2005年,在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积极倡导下,我们开始筹备XBRL中国地区组织,并于2007年以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名义申请加入XBRL国际组织。这一时期,XBRL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广泛认可,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在中国证监会的领导和组织下,建设了运用XBRL技术的上市公司电子化信息披露系统,实现了境内上市公司报告全文XBRL文档的电子化披露,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获得了国际证券业界的高度评价。但是,因为没有一项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XBRL通用分类标准,XBRL在中国的应用及其效用的发挥受到了很大限制。在综合考虑国内国际环境基础上,2008年11月12日,财政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审计署、国资委、国税总局、银监会、保监会、证监会等9部委成立了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中国地区组织,共同研究和提出了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中长期目标,也提出了以财务报告为切入点制定基于企业会计准则的XBRL通用分类标准的短期任务。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努力,我们终于在2010年10月19日发布了通用分类标准。

通用分类标准的发布实施,是我国继发布实施企业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之后的又一重大系统工程,标志着后危机时代我国以XBRL应用为先导的会计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在中国会计信息化建设史上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二)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的重大意义

1.实施通用分类标准,是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重要举措。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和经济社会变革的技术手段和基础性工程。会计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会计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会计不断发展的强劲动力,是实现会计现代化的重要途径。为了贯彻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财政部于2009年4月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确定了我国会计信息化以XBRL为先导,引领和带动全面会计信息化的有序推进和目标的实现。因此,通用分类标准的发布实施,是深入贯彻《指导意见》的重要举措,为我国推进应用XBRL和全面会计信息化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实施通用分类标准,是顺应会计改革与发展趋势,构建协调统一的中国会计体系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会计行业始终坚持推进会计改革和发展,以提升会计信息质量为纽带,以构建充满活力的中国会计体系为目标,既融入国际,又独具特色。特别是在刚刚过去的“十一五”期间,我们集各方之助、举各方之力奋力推进的会计审计改革、领军人才培养和内控体系建设,得到了国际国内的充分肯定和广泛好评,中国会计行业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明显增强。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财政部结合财政、会计工作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初步确定了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会计行业的发展战略,把全力加强法制建设、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内部控制、XBRL、会计鉴证、人才评价和会计指数等八个方面的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并努力打通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对接通道,形成既各有特色,又相互促进,衔接有序、整体互动、相得益彰的中国会计体系,更好地发挥其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基础作用和服务效能。XBRL是中国会计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子系统,在整个会计体系中居于联结整体、承接上下、穿针引线的基础地位。通用分类标准的发布实施,对于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内控规范的实施、会计鉴证功能的有效发挥以及会计指数的建立都具有重要的支持保障作用。

3.实施通用分类标准,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改善宏观调控与微观管理的基础工程。

XBRL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信息资源连同其他生产要素,已经成为弥足珍贵的经济资源。无论是政府加强宏观调控还是企业加强微观管理,都离不开高质量信息资源的支持。通用分类标准的发布实施,可以通过XBRL技术强大的识别、分析、比较、汇总等功能,把单一信息整合为系统信息,把非结构性信息转换为统一可比的信息,把多次录入信息改进为一次性编报信息,有效增强了信息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大大提升了信息的集成度和共享力,为充分挖掘利用信息资源,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对于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的使用者包括企事业单位、投资者、债权人、会计中介机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和政府监管机构等,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具体而言:

——对于企事业单位,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能够较好地实现单位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的数据交换,较好地实现财务报告与内部控制的融合,对企业整合信息资源、延伸管理触角、实施精细管理、防范风险舞弊、作出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投资者、债权人等,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有利于降低获取信息的成本,提升信息获取、传输和加工的速度、准确性和科学性,及时形成所需要各类信息,从而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投资和信贷决策。

——对于会计师事务所,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将对其从事审计及相关业务产生革命性的影响。被审计客户广泛应用XBRL之后,会计师事务所面临的审计环境将发生重大变革,XBRL格式数据将大幅度提升审计信息获取效率,注册会计师能够有更多精力集中到对客户业务和财务状况的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附加值,也将大大扩展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范围。

——对于宏观经济管理部门,通过获取企事业单位的实例文档,借助兼容XBRL的应用软件进行深度分析,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监测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科学分析判断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提高国民经济预测、预警与监测水平,增强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具有积极作用。

——对于政府监管机构,利用XBRL可以降低监管成本,提升监管效能。与此同时,XBRL能够打通不同监管系统、不同监管部门间的数据屏障,从而为实现“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奠定基础。

4.实施通用分类标准,是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要求,参与国际规则制定和协调的必然选择。

当今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游戏规则”的全球化、趋同化。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日益深刻影响全球产业分工和竞争格局的新形势下,包括会计信息技术标准在内的信息技术规则问题,成为各国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谁掌握了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行业和市场的主动权。我国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建设和国际趋同等效的经验启示我们,在规则制定过程中变被动为主动、变一般建言为施加影响、变追赶国际规则为逐步将自己的某些规则上升为国际认可的通用规则,对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根本利益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XBRL是计算机技术在会计领域深度应用的产物,实现了会计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代表了会计及相关领域向着信息化时代的转变,在这一关键时期,我们在XBRL技术标准方面占领先机、掌握主动尤为重要。目前,我们已经全面介入XBRL国际组织各个领域的工作,并不失时机以国家标准形式引入XBRL技术规范,这对于在全球范围推广XBRL技术是一项创举。同时,我们又在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类标准趋同的基础上,制定发布了通用分类标准,树立了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XBRL品牌,必将成为会计行业影响国际规则制定的又一重要成果,必将成为会计行业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又一积极贡献。

二、回望历程,深刻体会通用分类标准来之不易

通用分类标准的发布实施,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程,是会计行业改革取得的又一项重大成果。这一成果来之不易,是全面总结和继承会计信息化改革与发展经验的结果,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的结果,是在坚持中国特色的基础上积极与国际趋同的结果。

(一)通用分类标准是在全面总结、继承和发扬会计信息化改革发展经验基础上,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而进行的标准创新。

财政部一直高度重视会计电算化、信息化工作,积极推动建立相关标准、完善管理制度、扶持产业发展、规范市场秩序等工作,促进了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和日益普及,有效提高了单位会计工作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上世纪80年代,财政部针对部分企业尝试将计算机应用到会计核算之中,但会计软件标准不统一、市场无序竞争的情况,及时印发了《关于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等文件,对各地区、各单位会计电算化试点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和规范作用。上世纪90年代,财政部审时度势,积极支持、推动会计软件的开发、应用和完善,适时推出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等重要文件,并将会计电算化纳入我国会计改革与发展纲要,极大地促进了我国企业会计核算手段的革新和会计软件行业的发展。本世纪初期以来,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和单位,顺应经济技术发展趋势和资本市场发展要求,大力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向基于业务管理需要的ERP系统转变,会同审计署等单位建立了会计核算软件数据接口国家标准,为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提供技术保障。“十一五”以来,我们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提出了“健全一个体系、建立一个平台、形成一套标准、打造一支队伍、培育一个产业”的全面推进中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设是会计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通用分类标准,就是在总结和继承中国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改革和发展经验基础上,谋求创新和进一步发展的产物,顺应了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提供了会计信息的统一标准,为各种财务报告数据的交换和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二)通用分类标准是在科学民主决策精神指导下,体现各方意志、兼顾各方利益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通用分类标准是在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中国地区组织的直接领导和参与下制定完成的,是科学民主决策的体现,是政府监管部门、投资者、企业、中介机构和社会公众等相关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为了充分体现各方面的意志,更好地兼顾各方利益,我们注意做到集思广益:

——在会计信息化委员会暨XBRL中国地区组织组成上,我们广泛聘请了政府部门、高等院校、中介机构、软件企业的专家学者担任委员,并聘请了90多位来自理论界、实务界等各方面的咨询专家。在通用分类标准制定过程中,我们充分吸收了各位委员和咨询专家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在通用分类标准制定程序上,除了出台一系列管理制度,明确标准制定所必须的应循程序外,我们还组织了质量审核委员会对通用分类标准进行了严格的校验和质量审核。此外,还开展了内部实地测试收集企业在应用中的意见,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团队举行现场技术咨询会谈。这些程序和做法,保证了标准制定的公开、透明和高质量。

——在征求意见方式上,既注重听取财政系统及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各委员单位的意见,又面向社会征求意见;既在国内公开征求意见,又广泛征求相关国际组织的意见;既重视理论界的意见,又重视实务界的意见,特别重视在实地测试中反映出的具体问题;既征求会计审计职业界的意见,又征求信息技术和技术标准专家的意见;既珍惜赞同意见,又善于听取不同意见。

(三)通用分类标准是在努力处理好中国特色与国际趋同关系的又一成功范例。

XBRL不同于会计准则、审计准则和内控规范,这种基于互联网的会计信息化标准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全球化的产物,如何处理好中国特色与国际趋同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应当说,在通用分类标准建设过程中,很好地处理了这一关系:

——关于通用分类标准的技术基础,采用了XBRL国际组织制定的技术规范并以国家标准形式发布。做出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因为XBRL技术规范属于信息技术范畴,具有全球通用性,目前由XBRL国际组织制定和发布,已得到国际广泛采用;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推进XBRL在中国应的用,我们要以中国人比较接受的方式进行发布,而可行的方式是将其制定为国家标准,由我部在规范性文件中予以引用,以便相关各方共同遵循。

——关于通用分类标准的架构,与国际主要分类标准架构相同,确保通用分类标准的国际趋同。目前,世界主流分类标准都已经实现了架构趋同,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实质性趋同并正在持续趋同的基础上,通用分类标准采取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架构,这一特点符合建立全球统一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的要求,也将有利于我国通用分类标准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可。

三、齐心协力,扎实推进通用分类标准实施

日前,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实施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的通知》,公布了首批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的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名单和要求,按照通知要求,13家企业和12家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从今年1月1日起首批实施通用分类标准。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技术性强,影响面广,实施难度大,首批实施单位及相关方面必须要正确认识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特别是要正确认识这项工作的历史性意义,妥善处理好与相关工作的关系,财政部等相关部门要为首批实施单位服好务,切实做好各项配套工作,大家共同努力,确保通用分类标准首批实施成功。

(一)正确认识通用分类标准实施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如果说通用分类标准的制定是历经千辛万苦的一次重大创业的话,那么,推动通用分类标准的顺利贯彻实施,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更为艰巨、更需要付出心血和汗水的系统工程和重大任务。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用分类标准的技术性很强,它是根据XBRL技术规范对财务报告中的元素及其关系进行标记和描述的“业务词典”,是计算机化的企业会计准则,相对于会计准则、内部控制规范,学习和理解的难度都很大,因为它不仅有经济方面的要求、法律方面的要求、财务和会计方面的要求,更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要求融合为一体,只有具备综合的知识,才能够理解它、把握它、更好地运用它;第二,通用分类标准实施本身难度很大,不仅要在梳理企业报告流程基础上提炼要素,还要在通用分类标准基础上进行行业层面和企业层面的扩展,也就是说,实施通用分类标准不是执行死规定,是要在已有流程上进行梳理和提升,是要结合行业和企业的情况进行一些活的创造,这些要求都增加了实施工作的难度;第三,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对系统和人员的要求较高,不仅需要相应的软件和硬件作支撑,需要有专业的人才来操作,更需要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即使单位内部的配合人员也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知识;第四,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对信息安全保密的要求较高,在XBRL信息生成、传输、报送和利用等各个环节都需要考虑保密要求,确保数据的安全。除此之外,实施工作对于宣传培训、人才培养、系统更新、监督管理等等,压力都不小。

但是,经过我们的调查研究和模拟测试,我们有能力、有办法、也有决心在实施中消弭和化解这些问题和困难。为了搞好首批实施工作,在总体战略上我们是这样来破解这些复杂性和艰巨性的:第一步,确定了“积极稳妥、先行试点、总结经验、分步推进”的实施原则和指导思想;第二步,选择了信息化水平较高的13家企业和12家会计师事务所作为首批实施单位;第三步,组建了XBRL技术服务团队,以向首批实施单位提供技术支持;第四步,为首批实施的会计师事务所开发了报送软件,帮助他们搞好实施工作;第五步,就是从今天的会议开始,加强对首批实施单位的培训,下一步根据实施的需要还要定期和不定期地组织研讨和培训,总结经验、交流提升。通过以上措施和办法,我想完全有可能把实施工作的复杂性和可能的困难降到最低。另外,首批实施单位中象中石油、立信这样的大型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在会计信息化和XBRL应用方面已经有了一些基础,部分企业在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推行的上市公司报告XBRL报送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再加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证监会等有关部门的积极支持,我相信通用分类标准在实施中的任何困难都不可怕。

(二)首批实施单位要认真落实相关措施,妥善处理几方面的关系,确保实施成功。

首批实施单位是通用分类标准贯彻实施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经济特区”,先行先试、责任重大,肩负着会计行业信息化、资本市场高效化、政府监管严密化、宏观管理科学化的历史使命。首批实施的成败,不仅关乎到单位本身的利益,更关乎通用分类标准及中国的XBRL工作能否向下深入、向上发展、向远处迈进,关乎到未来会计行业和资本市场能否在国际舞台上大展身手。因此,各单位应当从大局出发,迎难而上,认真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实施通用分类标准的重要意义,尽快成立单位负责人牵头的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工作组,组织协调财务、信息等部门,根据自身信息化工作水平,制定实施计划,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强监管,确保认识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二是要注重学习,强化培训。尽管XBRL的技术性很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但企业管理者和一般会计人员通过学习和培训,至少应当了解XBRL的基本知识和通用分类标准的精髓和内涵,熟悉XBRL财务报告生成、报送和利用的基本流程;相关技术人员则应当熟悉XBRL的技术规范,熟练掌握通用分类标准的架构、技术原理和扩展原则等确保单位通用分类标准的顺利实施。三是要立足长远,不断提升单位会计信息化水平。要以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为契机,从眼前起步,瞄准高起点、瞄准高标准、瞄准今后长远发展的目标,加快本单位会计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储备,切实向前推进本单位的会计信息化工作,为单位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除此之外,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确保通用分类标准顺利实施:一是要处理好通用分类标准实施与企业年报编制及审计的关系。实施单位应当统筹安排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和上市公司报告编报和审计工作,确保报告信息披露和年报审计工作质量,按时完成上述两方面工作。二是要处理好通用分类标准实施与信息披露相关法律责任的关系。首批实施企业向财政部报送通用分类标准的XBRL2010财务报告实例文档和扩展分类标准的时间,不早于其报告公开披露时间,涉及需要披露的信息,应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同时,要建立涉及上市公司内幕信息的保密制度。三是要处理好通用分类标准实施与交易所现有报送系统的关系。实施单位应当按照通用分类标准编制并向财政部报送XBRL财务报告实例文档,同时,应当遵循中国证监会和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有关要求,做好上市公司报告信息披露工作。四是要处理好通用分类标准实施与内控实施的关系。自2011年1月1日起,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也要在境内外同时上市的公司施行,因此,首批实施单位应当统筹兼顾,积极准备,将通用分类标准实施与内部控制实施有机结合起来,发挥出两套系统的协同效力。五是要正确处理通用分类标准实施的成本与收益的关系。首批实施单位因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会不可避免地增加一些工作量和成本,但从推进单位会计信息化、提高企业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带动和引领中国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长远利益考虑,这些成本是值得付出的。经验告诉我们,在信息化方面投入越早,未来的收益将越大。

(三)相关方面要切实做好各项配套服务工作,保证通用分类标准顺利实施。

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非首批实施单位一家之力所能及,各级财政部门、有关监管机构、软件公司和科研院所等都要参与进来,切实做好各项配套工作,保证通用分类标准顺利实施。

财政部负责组织通用分类标准的首批实施工作,既要加强指导,又要作好服务。除了做好建立监管协调机制、组建XBRL技术服务团队等几项工作之外,还应当切实做好以下配套工作:一是要多管齐下,加强宣传。要采取多种方法广泛宣传和普及XBRL基础知识,为通用分类标准顺利实施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二是要统筹兼顾,做好培训工作。要制定出兼顾目前和长远的、比较完善的培训方案,编写XBRL培训教材和知识读本,组建一支较强的培训班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内容培训的需要,为逐步扩大应用范围作好准备。三是要抓好试点,注重总结经验。在13家企业和从事H股企业审计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首批实施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调研,及时了解和解决可能出现的实施问题,另一方面,要注重总结试点的路径、方法和经验,该归纳的归纳、该完善的完善、该校正的校正、该提升的提升、该挖掘的挖掘、该延伸的延伸、该协商的协商,为在更大范围内实施做好准备;四是要加强研究,推进相关项目进展。在作好实施指导工作的同时,要未雨绸缪,积极研究基于XBRL的会计数据分析、利用以及可能涉及的信息安全等问题,探索建立反映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综合会计指数,积极推进统一会计信息平台的建设。五是要再接再厉,坚持国际合作。要积极跟踪XBRL国际研究和应用动态,继续加强与相关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XBRL标准制定机构和监管机构的对话和合作,互通会计信息化标准制定和实施经验,宣传我们的成绩和进步,解决我们在XBRL应用中的问题与矛盾,反映我们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增强我们的话语权。

各级财政部门会计管理机构和监督检查机构、各级财政专员办应当密切关注本地区相关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实施情况,同时,加强宣传、深入调研、密切联系财政部和首批实施单位,承上启下,做好沟通协调,注重积累经验,为下一步推进本地区通用分类标准的实施做好积极准备。

相关监管部门应当积极建言献策,大力支持通用分类标准首批实施,同时,应当立足监管需要,更好地指导首批实施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做好实施工作,总结经验,逐步推进通用分类标准在各行业层面的扩展与应用。在这一进程中,应当加强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各成员单位的沟通协调,合理配置各种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合力推进XBRL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

研究开发XBRL技术的软件厂商和科研单位应当深入研究通用分类标准,积极主动地配合实施单位,共同做好XBRL相关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推广工作,不断地加以完善、加以升级,把方方面面的规范都固化在软件中,使其更加便捷、更加规范、更加科学、更加有效。

同志们,朋友们!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起步之年。五年看三年,三年看头年。切实起好步、开好头,非常重要,十分关键。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学习贯彻通用分类标准为新起点、新契机,齐心协力,相互支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我们的光荣,开创我们更加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文章来源:中国会计学会

第五篇: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印发《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答记者问(最终版)

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印发《政府会计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答记者问

2017年11月9日来源:会计司

为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国务院关于批转财政部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3号,以下简称《改革方案》)的要求,构建统一、科学、规范的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夯实政府财务报告的编制基础,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以下简称《制度》),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鼓励行政事业单位提前执行。近日,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制度》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问:《制度》制定出台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

答:我国现行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基本上形成于1998年前后,主要涵盖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与事业单位会计,包括《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及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科学事业单位、彩票机构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等有关制度等。2010年以来,财政部适应公共财政管理的需要,先后对上述部分会计标准进行了修订,基本满足了现行部门预算管理的需要。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的重大改革举措,2014年新修订的《预算法》对各级政府提出按编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新要求。由于现行政府会计标准体系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主要以提供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的决算报告为目的,无法准确、完整反映政府资产负债“家底”,以及政府的运行成本等情况,难以满足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信息需求。另外,因现行政府会计领域多项制度并存,体系繁杂、内容交叉、核算口径不一,造成不同部门、单位的会计信息可比性不高,通过汇总、调整编制的政府财务报告信息质量较低。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对现行政府会计标准体系进行改革。

《改革方案》提出,权责发生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改革是基于政府会计规则的重大改革,其前提和基础任务就是要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包括制定政府会计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及应用指南,健全完善政府会计制度。在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中,基本准则属于“概念框架”,统驭政府会计具体准则和政府会计制度的制定;具体准则主要规定政府发生的经济业务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应用指南主要对具体准则的实际应用作出操作性规定;会计制度主要规定政府会计科目及其使用说明、报表格式及其编制说明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相互补充,共同规范政府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按照《改革方案》确定的目标,我们应当在2020年之前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

2015年以来,我部按照《改革方案》要求,相继出台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和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等6项政府会计具体准则,以及固定资产准则应用指南,政府会计准则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为了加快建立健全政府会计核算标准体系,经反复研究和论证,我们决定以统一现行各类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标准、夯实部门和单位编制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和全面反映运行成本并同时反映预算执行情况的核算基础为目标,制定适用于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统一的会计制度。

制定出台《制度》,是我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改革方案》的重要成果,是服务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对于提高政府会计信息质量、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和预算管理水平、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具有重要的政策支撑作用,在我国政府会计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问:《制度》制定出台的过程是怎样的?

答:为提高《制度》起草工作的科学性、民主性,我们严格按照会计司《会计标准制定与实施内部控制操作规程》,遵循科学严密的起草流程。《制度》的制定历时两年多,主要经历了以下阶段:

(一)研究起草阶段。2015年5月份,我们成立了由会计司相关人员、理论界和实务界专家组成的起草小组,正式启动《制度》起草工作。在系统分析和梳理现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现行制度”)基础上,结合前期课题研究成果,通过深入研讨,于7月份形成《制度》草稿。随后,我们就草稿在会计司内部各单位、部分地方财政厅(局)和部分中央级行政事业单位征求意见,并通过召开专家座谈会等形式对草稿进行全面修改完善,于2015年年底形成《制度》讨论稿。2016年上半年,我们组织专家对讨论稿中有关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并结合政府会计准则制定情况对讨论稿的结构和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修改完善,于2016年7月经会计司司务会讨论通过后形成《制度》征求意见稿。

(二)征求意见和模拟测试阶段。2016年8月,我们印发了《关于征求<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会计报表(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财办会〔2016〕30号),面向中央和国家机关、地方财政厅(局)和社会公众征求意见,同时一并征求财政部部内相关司局、财政部驻各地专员办和政府会计准则委员会咨询专家的意见。《制度》征求意见稿印发后,社会各方反映积极,通过多种方式向我们反馈意见。为了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2016年11月至2017年3月,我们组织14家中央级单位和26家地方单位开展了《制度》征求意见稿模拟测试工作。在公开征求意见和模拟测试的同时,我们赴多个中央部门、单位和地方财政部门、行政事业单位进行实地调研,当面听取有关各方对《制度》的意见和建议,并会同部内相关司局就《制度》修改过程中的重点问题进行座谈和讨论。我们在对各方反馈意见进行汇总、分析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充分吸收了合理的意见和建议,对《制度》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和完善,于2017年7月份形成《制度》草案。

(三)发布阶段。2017年8月,我们将《制度》草案提交会计司会计技术小组讨论,根据技术小组意见对草案进行修改完善后提交会计司司务会审议,司务会原则通过。9月份,我们根据司务会意见对草案进行审核校对的同时,再次就草案征求了部分政府会计咨询专家的意见,并与部内相关司局就《制度》中有关重大问题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形成《制度》送审稿。10月份,《制度》经部内相关司局会签后由部领导签发。

问:《制度》反馈意见采纳情况如何?

答:在《制度》起草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尽最大努力集中各方面智慧。在《制度》公开征求意见时,我们共收到各方面书面反馈意见142份,其中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的100份,共计889条意见和建议,反馈意见总字数达20余万字。在《制度》模拟测试中,测试单位共提出163条意见和建议。我们对各方面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了认真梳理、汇总和分析,针对每条意见和建议均认真讨论提出了处理意见。对于其中合理的意见,我们均予以采纳;对于未采纳的有代表性的意见和建议,我们与相关各方进行了沟通讨论,力争达成共识。

我们在《制度》修改过程中主要采纳的意见和建议有:一是在总说明部分明确了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平行记账”的规则;二是合并了“在建工程”和“基建工程”两个科目内容,并且在总说明中明确规定单位不再单独建账,但应当按项目单独核算;三是增加了保障性住房的会计核算;四是调整了净资产类科目设置及相关科目的核算内容;五是增加了“债务还本支出”科目;六是完善了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中关于专用基金的核算内容;七是增加了净资产变动表,简化了本年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调节表的内容,并将该表从主表移至附注;八是细化了报表附注的内容。

经过充分研究与讨论后,我们未采纳的反馈意见和建议主要有:一是关于自然资源资产的会计处理。有反馈意见认为,《基本准则》已提出了自然资源资产的概念,建议在《制度》中对其会计处理予以规定。经研究,我们认为,自然资源资产的核算范围和计量问题十分复杂,相关研究还在推进之中,目前不宜做出规定。二是关于资产减值会计。有反馈意见提出,《基本准则》规定政府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建议在《制度》中对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减值处理予以规定。经研究,并充分考虑当前政府会计改革所处阶段、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现状和减值会计的复杂性,我们除要求对事业单位有关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计提坏账准备外,未全面引入减值会计,拟待未来权责发生制政府会计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再予以考虑。三是关于财政拨款收入的核算基础。有反馈意见认为,财政拨款收入也应当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即单位应当以部门预算批复时点作为财政拨款收入确认时点。经研究并深入听取意见,我们认为此举不仅会大大增加会计核算工作量,而且在按编制财务报表的情况下,收付实现制核算与权责发生制核算对报表没有实质性影响。因此,《制度》维持了原有规定,即单位在收到财政拨款时同时确认财务会计收入和预算收入。四是关于现金流量表。很多反馈意见认为行政事业单位没有必要编制现金流量表,建议删除;但医院等单位认为现金流量表能够反映单位现金流量的增减变动情况,有必要保留。经研究,我们保留了现金流量表,但规定单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选择编制。

问:制定《制度》遵循了哪些原则?

答:在《制度》制定过程中,主要遵循了以下原则:

(一)归并统一原则。从行政事业单位通用或共性业务会计处理,以及单位财务报告信息和决算报告信息的可比性出发,归并统一现行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和各项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二)继承创新原则。立足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核算现状,充分继承现行制度中合理的、共性的内容。同时,为满足政府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核算需要,在会计科目设置和报表体系设计上力求创新。另外,在相关资产科目的核算内容和账务处理说明中,充分吸收2016年以来财政部印发的6项政府会计具体准则的创新与变化。

(三)充分协调原则。《制度》依据会计法、预算法和《基本准则》等法律法规、规章制定,在严格贯彻《改革方案》要求、着力实现改革目标的前提下,力求与现行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财务制度、部门预决算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规定、基本建设财务规则等要求保持协调。

(四)提升质量原则。从财务报告和决算报告的目标以及信息使用者的需要出发,全面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在会计核算内容和范围上着力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全面性,在财务会计中全面引入权责发生制,着力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在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说明上力求内在一致,着力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在报表设计及填表说明、附注披露中着力提高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

(五)务实简化原则。考虑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基础、会计人员接受程度和当前改革所处的阶段,以及核算系统中引入财务会计内容带来的复杂性,在会计科目设置、核算口径和方法、计量标准、账务处理设计、报表设计和填制等方面,力求做到贴近实务、方便操作、简便易行。

(六)适当借鉴原则。在充分考虑我国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特点的基础上,适当吸收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改革的成功经验,适当借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的最新成果以及国外有关国家政府会计改革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问:请介绍一下《制度》的体例结构及主要内容。

答:《制度》由正文和附录组成。正文包括六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为总说明,主要规范《制度》的制定依据、适用范围、会计核算模式和会计要素、会计科目设置要求、报表编制要求、会计信息化工作要求和施行日期等内容。

第二部分为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主要列出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两类科目表,共计103个一级会计科目,其中,财务会计下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要素共77个一级科目,预算会计下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共26个一级科目。

第三部分为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主要对103个一级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明细核算要求、主要账务处理等进行详细规定。本部分内容是《制度》的核心内容。

第四部分为报表格式,主要规定财务报表和预算会计报表的格式,其中,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净资产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及报表附注,预算会计报表包括预算收入支出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和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

第五部分为报表编制说明,主要规定了第四部分列出的7张报表的编制说明,以及报表附注应披露的内容。

附录为主要业务和事项账务处理举例。本部分采用列表方式,以《制度》第三部分规定的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为依据,按照会计科目顺序对单位通用业务或共性业务和事项的账务处理进行举例说明。

问:《制度》与现行制度相比有哪些重大变化与创新?

答:《制度》继承了多年来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有益经验,反映了当前政府会计改革发展的内在需要和发展方向,相对于现行制度有以下重大变化与创新:

(一)重构了政府会计核算模式。在系统总结分析传统单系统预算会计体系的利弊基础上,《制度》按照《改革方案》和《基本准则》的要求,构建了“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适度分离并相互衔接”的会计核算模式。所谓“适度分离”,是指适度分离政府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功能,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功能,全面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双功能”,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实现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双重功能,通过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费用五个要素进行财务会计核算,通过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进行预算会计核算。二是“双基础”,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三是“双报告”,通过财务会计核算形成财务报告,通过预算会计核算形成决算报告。所谓“相互衔接”,是指在同一会计核算系统中政府预算会计要素和相关财务会计要素相互协调,决算报告和财务报告相互补充,共同反映政府会计主体的预算执行信息和财务信息。主要体现在:一是对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进行“平行记账”。对于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业务,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同时也应当进行预算会计核算。对于其他业务,仅需要进行财务会计核算。二是财务报表与预算会计报表之间存在勾稽关系。通过编制“本期预算结余与本期盈余差异调节表”并在附注中进行披露,反映单位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因核算基础和核算范围不同所产生的本年盈余数(即本期收入与费用之间的差额)与本年预算结余数(本年预算收入与预算支出的差额)之间的差异,从而揭示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的内在联系。这种会计核算模式兼顾了现行部门决算报告制度的需要,又能满足部门编制权责发生制财务报告的要求,对于规范政府会计行为,夯实政府会计主体预算和财务管理基础,强化政府绩效管理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统一了现行各项单位会计制度。《制度》有机整合了《行政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科学事业单位、彩票机构、地勘单位、测绘单位、林业(苗圃)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内容。在科目设置、科目和报表项目说明中,一般情况下,不再区分行政和事业单位,也不再区分行业事业单位;在核算内容方面,基本保留了现行各项制度中的通用业务和事项,同时根据改革需要增加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的共性业务和事项;在会计政策方面,对同类业务尽可能作出同样的处理规定。通过会计制度的统一,大大提高了政府各部门、各单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为合并单位、部门财务报表和逐级汇总编制部门决算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三)强化了财务会计功能。《制度》在财务会计核算中全面引入了权责发生制,在会计科目设置和账务处理说明中着力强化财务会计功能,如增加了收入和费用两个财务会计要素的核算内容,并原则上要求按照权责发生制进行核算;增加了应收款项和应付款项的核算内容,对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确认自行开发形成的无形资产的成本,要求对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和无形资产计提折旧或摊销,引入坏账准备等减值概念,确认预计负债、待摊费用和预提费用等。在政府会计核算中强化财务会计功能,对于科学编制权责发生制政府财务报告、准确反映单位财务状况和运行成本等情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扩大了政府资产负债核算范围。《制度》在现行制度基础上,扩大了资产负债的核算范围。除按照权责发生制核算原则增加有关往来账款的核算内容,在资产方面,增加了公共基础设施、政府储备物资、文物文化资产、保障性住房和受托代理资产的核算内容,以全面核算单位控制的各类资产;增加了“研发支出”科目,以准确反映单位自行开发无形资产的成本。在负债方面,增加了预计负债、受托代理负债等核算内容,以全面反映单位所承担的现时义务。此外,为了准确反映单位资产扣除负债之后的净资产状况,《制度》立足单位会计核算需要、借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相关规定,将净资产按照主要来源分类为累计盈余和专用基金,并根据净资产其他来源设置了权益法调整、无偿调拨净资产等会计科目。资产负债核算范围的扩大,有利于全面规范政府单位各项经济业务和事项的会计处理,准确反映政府“家底”信息,为相关决策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五)改进了预算会计功能。根据《改革方案》要求,《制度》对预算会计科目及其核算内容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以进一步完善预算会计功能。在核算内容上,预算会计仅需核算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在核算基础上,预算会计除按《预算法》要求的权责发生制事项外,均采用收付实现制核算,有利于避免现在制度下存在的虚列预算收支的问题。在核算范围上,为了体现新《预算法》的精神和部门综合预算的要求,《制度》将依法纳入部门预算管理的现金收支均纳入预算会计核算范围,如增设了债务预算收入、债务还本支出、投资支出等。调整完善后的预算会计,能够更好贯彻落实《预算法》的相关规定,更加准确反映部门和单位预算收支情况,更加满足部门、单位预算和决算管理的需要。

(六)整合了基建会计核算。按照现行制度规定,单位对于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除遵循相关会计制度规定外,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但同时应将基建账相关数据按期并入单位“大账”。《制度》依据《基本建设财务规则》和相关预算管理规定,在充分吸收《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合理内容的基础上对单位建设项目会计核算进行了规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按照本制度规定统一进行会计核算,不再单独建账,大大简化了单位基本建设业务的会计核算,有利于提高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七)完善了报表体系和结构。《制度》将报表分为预算会计报表和财务报表两大类。预算会计报表由预算收入表、预算结转结余变动表和财政拨款预算收入支出表组成,是编制部门决算报表的基础。财务报表由会计报表和附注构成,会计报表由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净资产变动表和现金流量表组成,其中,单位可自行选择编制现金流量表。此外,《制度》针对新的核算内容和要求对报表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对报表附注应当披露的内容进行了细化,对会计报表重要项目说明提供了可参考的披露格式、要求按经济分类披露费用信息、要求披露本年预算结余和本年盈余的差异调节过程等。调整完善后的报表体系,对于全面反映单位财务信息和预算执行信息,提高部门、单位会计信息的透明度和决策有用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八)增强了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在附录中采用列表方式,以《制度》中规定的会计科目使用说明为依据,按照会计科目顺序对单位通用业务或共性业务和事项的账务处理进行了举例说明。在举例说明时,对同一项业务或事项,在表格中列出财务会计分录的同时,平行列出相对应的预算会计分录(如果有)。通过对经济业务和事项举例说明,能够充分反映《制度》所要求的财务会计和预算会计“平行记账”的核算要求,便于会计人员学习和理解政府会计8要素的记账规则,也有利于单位会计核算信息系统的开发或升级改造。

问: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应当如何贯彻实施《制度》?

答:做好《制度》的贯彻实施,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制度》有效实施。

一是要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制度》的贯彻实施工作,加强统筹规划、协调指导和督促检查。各部门、各单位要强化单位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确保认识到位、组织到位、人员到位、工作到位。

二是要加强学习宣传。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认真组织《制度》的宣传培训工作,确保单位财会和相关人员准确理解《制度》制定背景、制定原则以及变化与创新,全面掌握《制度》各项规定,积极推进《制度》在各单位的切实执行。

三是要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各单位要结合《制度》内容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和更新会计信息系统,确保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会计核算及生成的会计信息符合政府会计准则及《制度》的规定。

四是要加强政策协调。各部门、各单位要以贯彻实施《制度》为契机,加强会计核算与部门预决算管理、资产管理、政府财务报告编制、绩效管理与评价和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等政策的协调,全面提升部门和单位管理水平。

下载——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就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及审计五项制度答记者问word格式文档
下载——财政部副部长王军就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及审计五项制度答记者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