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经济学问答重点
1.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2.产业资本在循环中所采取的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职能? 3.简述资本主义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和原因。4.简述我国规范分配秩序的基本方针。5.我国宏观调控的任务和目标分别是什么?
6.简述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决定作用。7.资本主义国民收入是怎样进行初次分配的? 8.简述垄断利润的涵义及其来源。
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具有必然性和长期性? 10.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怎样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11.简述经济增长方式的类型及其涵义。
12.通过对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可以看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哪些特点? 13.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4.简述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途径。15.简述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16.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整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内在矛盾? 17.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8.简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19.简述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主要途径。
20.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什么必须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21..简述资本主义生产成本的涵义及其对资本家的意义。
22.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管理与调节? 23.社会主义市场制度和市场规则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4.我国利用外资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25.国民经济中有哪些主要比例关系? 26.考察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意义是什么?
27.怎样理解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两种趋势的并存? 28.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29.简述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30.简述单位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31.简述剩余价值和利润之间的关系。
32.怎样认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拥有少量股票问题? 33.价值规律对社会主义企业生产有什么作用? 34.我国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方式是什么? 35.我们应怎样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 36.企业经营机制的涵义及其内容?
37.资本主义股份公司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38.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呈现出哪些特点? 39.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方式的类型及其发展趋势? 40.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及含义? 41.垄断资本主义是怎样进行对外经济扩张的? 42.我国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含义和特征? 43.我国对外开放为什么要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共20分。以下3题,第46题必答,从第47、48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全答只判第47题。)
1.试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主要途径。2.试述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3.试述市场体系的构成。
4.试述建立和健全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5.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6.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切有哪些区别? 7.为什么比例关系协调和产业结构优化是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 8.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9.试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10.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是什么? 11.试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12.试述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13.二次大战后,在一些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消费结构发生了变化,许多工人拥有小汽车等现代化的耐用消费品,应该怎样认识这种现象? 14.为什么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15.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结构 16.试述我国货币政策的基本目标及货币政策手段。17.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它的本质是什么?
18.试述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及其在战后变化的新特点。19.建立社会主义市场制度和规则有什么重要意义? 20.为什么说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21.同自由竞争时期的竞争相比,垄断时期的竞争有哪些特点? 22.价值规律为什么能自发刺激生产力的发展? 23.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有那些作用? 24.社会资源配置的基本方式 2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26.为什么要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 小结(问答)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小结(问答)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答: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直接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四个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2.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答: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货币具有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论述>价值规律的内容,表现形式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
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有三个方面:第一,自发调节资源配置;第二,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第三,会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答: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在单位时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5.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关系如何?
答: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使用价值是指物的有用性。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内容,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6.<论述>如何理解政治经济学原理的任务是掌握客观经济规律? 答:生产关系的运动规律即是经济规律。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第二,任何经济规律都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掌握客观经济规律,可以理解各种复杂社会现象,了解人类发展规律。
7.资本流通总公式是什么?总公式的矛盾是什么?怎么解决矛盾?
答:资本流通总公式:G—W—G′。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共同特点。
总公式的矛盾: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交换应遵循等价交换原则,而资本流通的结果却产生了价值增值。
资本流通总公式既等价又增殖的原因:资本家卖到特殊商品劳动力,它在使用过程中可以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是价值。这样总公式的矛盾就就解决了
8.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工资的本质是什么? 答:资本从本质上说不是无而是以物为媒介的一种生产关系,资本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体现了剥削关系
9.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划分的意义是什么?
答: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只是转移自身的价值,并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叫做不变资本。
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了量的变化,即发生了价值增殖,叫做可变资本。
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第一,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0.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从而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是商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额。
联系: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它们都靠延长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
区别:物质技术基础不同,从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所起的作用不同。
1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什么?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答: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去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因素:1.积累率=积累基金/剩余价值 2.剩余价值率
3.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4.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5.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12.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的概念和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剩余价值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单个资本依靠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叫做资本积聚。
原来分散的众多中小资本合并成为少数大资本,叫做资本集中。
区别:资本积聚会使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的总额
联系:资本积聚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资本集中为更大规模资本的积聚创造条件。
13.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条件和存在的意义?
答:产生的条件:1.伴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使不变资本的比例在递增,可变资本比例下降,使得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应下降。2.资本主义进入大机器生产时代,劳动力对资本的供给在增大。
3.资本相对于劳动力需求的过剩。
存在的意义1.是为资本主义发展建立一个庞大的产业后备军,以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周期性的需要。
2.有利于加重资本家对在职工人的剥削。3.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
14.如何理解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答: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积累会引起两个结果:一是财富的积累;二是同时又出现了物产阶级贫困的积累。二者间存在着本质、内在、必然的联系。
资本积累的过程,必然会造成扩大剩余价值的生产的过程,同时必然也是无产阶级贫困积累的过程。
马克思揭示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目的是揭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阶级对抗性质,也指明了无产阶级只有推翻整个资本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彻底解放。
15.产业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答: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依次地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执行三种职能,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1)必须保持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并列存在;(2)必须保持产业资本的每一种职能形式的依次转化,在时间上相继进行。
16.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它队我国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资本周转是指不断重复、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过程。
影响因素:1.周转时间的长短或资本周转次数的多少
资本的周转时间,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了价值的增殖,然后重新回到原来的资本形式为止所经历的时间。它包括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和资本的周转速度成反比关系。
资本周转次数,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资本所经历的周期循环的次数。资本周转次数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慢;相反,流动资本占的比重大,整个资本的周转速度就快。
指导意义:应对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进行区分管理;应设法加快固定资本发周转速度;应加强市场营销理念,节约流通时间。
17.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是什么?
答:固定资本是指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部分。
流动资本是指投在劳动对象和投在劳动力上的生产资本部分
区别:价值转移方式不同;价值回收方式不同;价值周转时间不同;物质更新方式不同。
18.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区别? 答:依据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依据是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不变资产与可变资产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增值中所起的作用不同。
内容不同:不变资本除了包括固定资本的全部外,还包括流动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流动资本除了包括可变资本外,还包括不变资本中的原料、燃料、和辅助材料。
目的不同: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生产资本的不同部分对资本周转速度从而对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的不同影响;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及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的程度。
1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条件?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I(v+m)=Ⅱc。这个条件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第一部类生产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所消耗的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即I(c+v+m)=Ic+Ⅱc。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第二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即Ⅱ(c+v+m)=I(v+m)十Ⅱ(v+m)。这个条件表明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生产与两大部类的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指导意义: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生产和生活,当前生产和基本建设的关系;维持原有的生产资料水平和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
20.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内容?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意义? 答: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实现条件:I(I(v+△v+m/x)=II(c+△c),反映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在积累和生产规模上是互相依赖制约的,I部类生产决定着II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II部类生产也制约着I部类的积累规模。
I(c+v+m)=I(c+△c)+II(c+△c),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生产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部类的生产资料不仅能补偿两大部类已消耗掉的生产资料,而且还要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资本的需求。
II(c+v+m)=I(v+△v+m/x)+II(v+△v+m/x)反映了扩大再生产条件下消费资料的总供给和总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I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必须同两大部类原有的工人,追加的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保持平衡。
指导意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必须同时积累;需要保持各种比例关系;社会总产品的物质构成要以扩大再生产的价值构成平衡适应。
21.成本价格出现的意义?
答:成本价格是生产商品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价值之和
意义:成本价格形成后,商品价值就转化为成本价格+剩余价值,掩盖了c+v的区别从而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
对资本家经营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亏的分界线;决定着资本家竞争的成败
22.剩余价值和利润的关系? 答: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了价值的那部分价值,体现了剥削关系。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叫利润。
联系:量上相等;m是p的本质,p是m的转化形式
区别:剩余价值是相对于可变资本而言,揭示了剥削关系;利润是相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掩盖了剥削关系。
2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
答:剩余价值率m′=m/v,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
联系:剩余价值率是利润率的本质,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区别:剩余价值率量上大于利润率;体现形式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了剥削程度,利润率掩盖了剥削程度。
2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
因素:
一、剩余价值率,预付总资本和资本有机构成已定的条件下,剩余价值率同利润率成正比。
二、资本有机构成,它与利润率成反方向变动。
三、资本周转速度,速度越快利润率越高。
四、不变资本的节省,不变资本越节省利润率越高。
五、不变资本要素价格的变动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会对利润率的高低产生重大影响。25.生产价格是怎样形成的?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和平均利润理论有何重要意义?
答:生产价格由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构成,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形成: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见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是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个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其变化由部门利润率和社会总资本在部门中分配的比例决定;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一定量的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形成:平均利润是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资本家在竞争和资本可以自由转移条件下形成的;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不同的利润率,而等量资本又会追加等量利润;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见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是各部门利润率趋向平均,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全部剩余价值总量个社会预付资本总量的比,其变化由部门利润率和社会总资本在部门中分配的比例决定。意义:从理论上科学的解决了价值规律与等量资本要获得等量利润在形式上的矛盾,使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为利息和地租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
揭示了雇佣工人不仅受雇佣他的资本家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无产阶级要摆脱剥削和压迫,就必须联合,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26.商业利润、借贷利息、地租的实质分别是什么? 答:商业利润是产业资本家因为商业资本替代产业资本完成了商品资本的职能而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是产业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它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并剥削包括商业职工在内的雇佣工人的关系。
借贷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转化形式,它的本质是借贷资本家通过借贷关系从职能资本家那里瓜分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都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农业资本家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资,体现大土地所有者和农业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
27.利息率是怎样确定的?
答:利息率是一定时间内利息量和借贷资本量的比率,简称利率。
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一般情况下,利息率低于平均利润率且不为零,不能等于更不能超过平均利润率。
影响因素:平均利润率的高低;资本市场的资本供求状况。
28.极差地租和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有何异同?
答:级差地租,是指与土地优劣程度不同相联系而缴纳的有等级差别的地租。它实际上是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生产条件所决定的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而形成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产生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程度的不同,源泉是农业工人在生产中耗费的剩余劳动。
绝对地租,是指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它是农产品价值超过社会生产价格以上的那部分超额利润。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的资本有机构成。源泉是农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29.垄断的形成?垄断组织有哪些?
答: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高度必然产生垄断。垄断组织是指垄断了某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的商品生产和销售,并按照一定的组织形式结合起来的大型资本主义企业或企业联合。组织形式:卡特尔,即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的一些大型垄断企业之间通过协议形成的,在生产或流通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实行垄断的组织形式; 辛迪加,即把一些在法律上和生产上还是独立的大垄断企业在流通环节上统一起来进行垄断经营的组织形式;
托拉斯,即垄断了某种商品生产和经营全过程的独立的大型垄断企业; 康采恩,即以一两个特大型垄断企业为核心,联合了各方面各领域一大批企业所形成的超大型垄断集团。
20世纪后半叶,垄断组织的主要特征是混合联合企业的兴起(混合联合公司)。
30.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价格是否违背了价值规律?
答:垄断组织凭借垄断地位所获取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是垄断利润。来源:1.垄断企业内部职工创造的价值和剩余价值。2.垄断资本对国外人民的剥削和掠夺。
3.垄断组织以低卖高卖的方式占有非垄断企业所得到的一部分利润。4.垄断资本家利用控制的国家机器,对国民收入做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以增加利润。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为了获得高额利润,凭借垄断地位而制定的一种价格。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垄断利润
不违背:垄断价格的确定不能完全脱离商品价值,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垄断价格不能增加商品价值总量;,利润来源仍为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劳动着创造的价值。
31.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垄断时期的特点?
答:垄断从自由竞争中产生,是自由竞争的对立物,垄断限制了自由竞争
垄断时期的竞争主要包括: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竞争的特点:
① 竞争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垄断利润; ② 竞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 ③ 竞争的规模和范围扩大; ④ 竞争的程度和后果更加严重。
3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概念、形式、实质? 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形式:国有垄断资本主义和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国私共有的垄断资本和国私合营企业;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垄断资本在社会再生产中的结合。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是垄断资本主义,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它和垄断资本想结合惊醒剩余价值的生产、实现和分配,保证垄断资本阶级获得更高的垄断利润;采取各种措施调节经济,调节各阶级和阶层利益关系以维持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转和制度的生存。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重点
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社会保障制度、国内生产总值、金融寡头、价值规律、资源配置、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市场体系、资本有机构成、垄断、比价体系、差价体系、世界货币、资本循环、固定资本、劳动时间、固定资本折旧、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股份公司、级差地租、产权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扩大再生产
经济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战略、(这是老师重新整理出来的哦,他说这是名词解释也是知识重点。PS:愿各位考个好成绩)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重点
名词解释
1、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3、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从商品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即一般等价物。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劳动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7、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8、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只是变换它的物质形式,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9、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不仅能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能创造出一个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来,是可变量。
10、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1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的剩余价值。
1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来增加的剩余价值。
13、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14、资本主义工资: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15、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实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6、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着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7、资本积聚:个别资本家依靠自身的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18、资本集中:把若干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少数规模较大的资本。
19、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运动呈现为一种循环运动,即从一种形态开始,依次经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又回到原来起始的形态。20、资本周转: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21、固定资本: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22、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23、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就表现为商品的生产费用即成本价格。
24、利润:当人们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价值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25、平均利润率:按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即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26、生产价格:能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简述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劳动二重性是什么?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也叫有用劳动,是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和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讲,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职能是什么?
货币的职能包括:1)价值尺度,即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大小;2)流通手段,即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3)贮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保存的职能;4)支付手段,即货币用来清偿债务的职能;5)世界货币,即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3、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那些因素?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1)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它等于待实现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2)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经常不一致,但是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并不意味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因为:1)从一个孤立的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而从长期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2)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无论怎样涨落,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价值规律正是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运动中,作为一种趋势存在并贯彻下去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5、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因为:1)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平等互利的本质联系,是调节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差别的规律;2)价值规律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均受其制约。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规律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的本质特征是尽可能多地、无止境地攫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1)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是剩余价值的最大化。2)它决定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交换是实现剩余价值,分配是剩余价值的分割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剩余价值的获得为前提,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劳动力条件。3)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因为:资本家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也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基本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出卖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力,工资只能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1)计时工资,就是资本家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长短来支付的工资。2)计件工资,就是资本家按照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
8、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有什么?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形式实现的。所谓资本积聚……。所谓资本集中……。
9、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怎样?
所谓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第一,资本积聚不仅增大个别资本而且也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量。而资本集中只能增大个别资本,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的限制,而资本集中不存在这种限制。第三,资本积聚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增大的速度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却能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因而速度比较快。第四,资本积聚直接反映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而资本集中则直接反映资本家之间的吞并和联合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是:第一,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会增大个别资本。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而资本进展反而有会促进资本积聚。
10、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有什么?
1)空间并存性,即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保持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2)时间继起性,即产业资本顺次经历的购买、生产、销售等三个阶段在时间上相互继起,才能保证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11、把生产资本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有哪些? 1)划分目的不同。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目的是在于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即来源于可变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为了分析资本的周转速度。2)划分标准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标准是资本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标准是资本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不同周转方式。
12、加快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何影响?
1)节省预付可变资本量。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生产规模相同的情况下,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定时期内,推动同量的劳动,进而创造同量剩余价值所需要依法的可变资本就越少。2)增加年剩余价值量(M),提高年剩余价值率(M')。M是一年内每个周转期间内的剩余价值总和,M'=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适应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同量预付可变资本推动的劳动量就会越多,提供的年剩余价值量也就会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越高。
1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什么?
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不同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2)由于预付总资本大于可变资本,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3)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不仅量上有差别而且体现的关系也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盈利程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1)剩余价值率。在预付总资本数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动。2)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小,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少,利润率就低,反之则反是。3)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与利润率同方向变动,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其中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多,从而年利润率就高。4)不变资本节省程度。节省不变资本就会减少用户资本量以同量的剩余价值和较少的预付资本相比利润率就会提高。5)生产资料价格。利润率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按反方向变化,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利润率就会提高。
15、商业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途径是什么?商业利润的本质是什么?
1)商业资本获取利润的途径是,商品的出售价格大于购买价格,即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从产业资本家手中购进商品,再按生产价格出售,获取中间的差额。2)商业利润的手中是产业资本家将生产价格的一部分利润或剩余价值转让给了商业资本家,因为现在的平均利润率是按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合计计算的,可以保证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都获得平均利润,因为商业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参与分配得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16、商业流通费用由哪些变化构成?它们如何得到补偿? 商业流通费用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由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部分构成。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用于运输、保管、包装等方面的费用,是生产过程的延续,等同于生产费用,通过商品的销售而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实现引起的,从剩余价值中扣除。
17、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根据平均利润率规律,农业资本必须获得平均利润,而农业资本家要从事农业经营就必须向特定所有制支付地租,因此在农业部门经营的资本在获得平均利润的同时还要获得超额利润,才能向土地使用者支付地租,取得土地的经营权。2)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级差地租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地租,绝对地租是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18、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一方面要求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的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取得剩余价值;另一方面要求在实物形态上的补偿,即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补偿和替换。如果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都能在价值和实物形态上得到相互补偿,那么,全部社会总产品就能顺利实现,从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能够顺利进行了。由此可见,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同时就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所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1)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c 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派生条件:①Ⅰ(c+v+m)=Ⅰc+Ⅱc 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②Ⅱ(c+v+m)=Ⅰ(v+m)+Ⅱ(v+m)其经济含义是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0、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1)基本实现条件:Ⅰ(v+△v+m/x)=Ⅱ(c+△c)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原有需求和用于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第Ⅰ部类原有工人、新增加的工人及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派生条件:①Ⅰ(c+v+m)=Ⅰ(c+△c)+Ⅱ(c+△c)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原有需求及进行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②Ⅱ(c+v+m)=Ⅰ(v+△v+m/x)+Ⅱ(v+△v+m/x)其经济含义是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原有需求和用于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论述题
1、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与社会性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均由商品生产者自主决定,劳动产品直接归商品生产者所有,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性,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
商品生产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在自发形成的社会分工中,每个生产者相互依存。他们既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而生产,又都依赖他人的供给而生存,他们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性。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因为生产经营决策权掌握在商品生产者自己手中。但是,这种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却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私人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能在流通过程中,通过把产品当做商品来交换这种间接途径而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产品有时部分甚至全部不能销售出去,即得不到社会承认,从而未转化为社会劳动。只有交换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一切内在矛盾的根源。解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条件是交换。交换不仅以具体劳动形成不同的使用价值为前提,还以劳动量的比较为基础,这就是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于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才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可见,劳动二重性及商品二因素的矛盾,都来自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都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具有的间接社会性所决定的。第二,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商品若能按正常价格销售出去,则其能够维持生产或获得利润,说明他们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顺利转化为社会劳动;若商品销售不出去,说明他们的劳动未转化为社会劳动,未被社会承认,长此以往,他们就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包括:第一,调节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者社会劳动在各个部门的分配。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生产者会从这种高价格上得到更多的好处,这会促使更多的生产者来生产经营这类商品。反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又会迫使商品生产者压缩原有的生产规模,乃至放弃这种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价值规律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这样通过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者商品生产,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置不断得到调整。第二,动力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刺激食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若某些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高,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市场上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可以得到较多的收人;反之,则收人较少甚至亏损。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要千方百计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分化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在商品经济下,竞争能力强的生产者获益较多,竞争能力弱的生产者获益较少,甚至亏损、破产。这种由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导致的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结果,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因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实质是各个生产者竭力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以便获得更多利益;生产不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实质是各个生产者竭力生产市场最需要的、最有利可图的商品。正是围绕着商品价值和作为物质承担者的使用价值而展开的竞争,才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3、论资本主义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主义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而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以及生产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自发形成的价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就是……。
④从整个社会来看,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引起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引起劳动力价值的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得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直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论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包括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个层次,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发挥作用。如何一个独立资本的周转速度都是由直接因素、间接因素以及它们相互影响的结果。
1)直接因素是指资本周转时间,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资本的周转速度通常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一定量资本的周转次数来表示。一年内周转次数越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2)间接因素主要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比例。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它们各自比重的大小影响全部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①固定资本是指……。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上整体地、连续地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而价值则按其使用价值在生产中磨损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寿命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②流动资本是指……。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则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重新创造出来,也一次性加入到新产品中,并随产品的销售而全部收回。③因此,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使它们周转速度也不同。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慢,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从而,在预付总资本中,如果固定资本的比重大,就会延缓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如果流动资本的比重大,则会加快其周转速度。
5、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利润率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率的?
1)不同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剩余价值率必然会不同,则部门间的利润率肯定存在差别。
2)部门间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导致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目的是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即原有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新资本直接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投入。
3)资本转移造成部门间资本量的变化,导致各部门产品产量发生变化,引起商品的供需比例变动,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上下波动,从而利润率随时波动。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资本流入,产量增加,如果需求量不变,供给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利润率下降;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变动趋势正相反。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4)经过市场对资本量的自发调节,各部门的利润率会趋于一致,形成社会平均利润率,即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5)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从而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过程。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经贺立龙版重点整理(徐家惠)
题型:
一.名词解释。(2'×5=10')
二.不定项选择题(多选+单选)。(2'×5=10')三.判断,并说明理由,无论正误。(4'×5=20')四.简答题。(6'×5=30')
五.论述题。(10'×3=30')(答题要求:找到问题、逻辑清晰、有理有据。)重点:
1.什么叫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产权)的归属以及其结构比例。(所有制结构:各种所有制及其具体形式的互相关系及数量比例。)2.在中国,包含了哪些所有制类型?
公有制、民营、外商(港澳台投资)。(国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个体、私营。)
3.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同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体现是什么? 国企、集体与集体控股企业、混合中的集体成分和国有成分。5.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最重要途径是什么?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6.什么叫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7.基本经济制度最主要的实现形式?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最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能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8.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什么方面?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军工、石油石化、煤炭、电网电力、电信、民航、航运七大行业,绝对控制;国资“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主业集中”;“活力”:盈利能力(缺乏对比)、成长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控制力”:行业控制(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地域、企业控制,“影响力”: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经济安全”(应对经济侵略和经济危机,宏观调控)与发展(国家战略实现中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区域协调、技术创新);“社会稳定”(公共品、救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战略中的环境规制与引导)。9.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什么?
一般:资本或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基本实现形式是:“公司制”和“股份制”,实现方向是:公众化(股权多元化和上市,主体由政府转向公众)、市场化(公司制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竞争化(打破垄断实行竞争)和国际化(上市后,与国际接轨);要积极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不断深化公司制和多元投资主体股份制改革。(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经营、托管经营。)10.论述国有企业改革。
国企性质:目前国企大体分为功能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两种类型。功能性国企包括军工、大飞机等战略性企业,供水、供电、供油、供气、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企业,从事重要资源开发的企业等。有一批企业承担了大量公共保障责任,既占一些特定资源,又承担保障责任;经营受到政府直接管理,包括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由政府控制。当然,更多是具有竞争性的国有企业。(1)、政府充当出资人(以股东形式对其控股);2)、少数权贵和官员控制的私营企业;3)、既得利益集团控制的。)
国企的功能:1)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宏观调控(宏观经济均衡和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2)负面功能为主;3)为既得利益而存在。
国企在现实中的现象:经济危机中未定物价,控制失业率,国企高工资,服务态度差,政府给予垄断地位。
改革(分类改革):对功能性企业要加强市场化的内部改革、完善出资人管理并加强行业性的社会监督,使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对竞争性企业,依托资本市场进行公众公司改革。竞争性国企改革最终的体制模式将是干干净净的公众公司,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和规则运作。国有企业彻底实现多元化,变为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公司(公众化);国有资产也实现了资本化,流动性会非常好(市场化);国有企业实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国企属性(工具):借股份制、公司制、证券化实现。(从现实出发,对公益性行业(国家安全)要控股并适量市场化,垄断;对于营利性应多元化,真正市场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机制,引入竞争;对于不良性质的应打击并取缔。)国企属性(借股份制、公司制、政府还是私人 计划还是市场 证券化实现)功能性国企:
安全、公益、调控功能; 军工、大飞机国防行业;水电油气交通等公共品供给或公共服务行业;重要资源开采行业;
西方国家也存在。
竞争性国企
盈利、调控、战略功能; 基础性和支柱产业以及国有经济实施必要控制的行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
(公众化)
政府独资或绝对控股 强化政府出资人职能,社会属性;
完善国资管理体制,推动国资委出资人管理职能履
行,政资分离、政企分开。政府相对控股,公众参与 依托资本市场公众公司改革,变混合所有制的公众股
份公司; 按公众公司要求进行彻底市场化的内部机制建设。
(市场化)一定的计划性
国资委加强监管,有必要指导,保持国有独资性质,或国有绝对 控股;
有必要保持国有独资的国有大
型企业加快公司制改革,完善企
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市场化内 部改革。
彻底市场化
政资分离、政企分离,国资委
履行出资人职能,避免行政干预,完全公司制,彻底市场化; 具备条件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 体上市,不具备条件的加快股权 多元化改革;
公众公司,完全按照资本市场
的要求和规则运作。
11.什么是按要素分配?
指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进行收入分配的分配方式。(贡献决定分配;劳动、资本、技术;要素贡献大,回报率大;采取市场化的分配方式。)
12.按要素分配和收入不公平、收入差距、收入差距过大有何关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按要素分配),场经济体制机制,对效率的追求,决定收入差距的必然存在、合理存在。但不会导致收入不公平和差距过大。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阶段性特征,也与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等直接相关。影响收入不公平和差距过大的因素有:
1、制度成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待深化,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仍不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不畅;
2、技术成因:底子薄,人口基数大;底子薄,发展不平衡:1)个人禀赋存在先天差异;后天素质分化,短期难以改变;2)区域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发展阶段存在差异;3)城乡要素禀赋差异;发展阶段存在差异;4)行业的性质差异,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供求状况的周期性波动,导致行业收入的周期性波动;5)财产占有状况存在绝对差异;先天性财产占有不平等。
1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获取收入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完善财产税,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制度。14.市场经济下市场、政府的作用?
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政府:界定和保护产权;对于市场不能控制的提供优质服务;弥补市场不足;调节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15.什么是市场机制?
1)利润与效用机制——经济人假设(个体资源配置与使用); 2)竞争机制——超额利润的存在(个体资源配置与使用); 3)市场均衡化机制:个体进退——波动供求——价格波动,由失衡到均衡(资源在社会间的流动与配置)。16.市场、计划、混合经济的优缺点比较?
相同点:1)都是为了“配置稀缺社会资源”,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2)都涉及到“生产、消费和分配”的决策和具体执行问题。3)评判的标准都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计划(指令command)经济:(产权和机制)①政府集中拥有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和消费资料;②政府靠计划和指令,进行生产和消费决策与执行;③支配和指挥绝大部分单位生产及工人使用,决定各部门生产比例。——政府靠拥有资源和决策,解决经济问题。前苏联。(效率)①决策上——决策成本:管理成本大(信息搜集处理),无交易成本;决策收益:失误风险大,科学性一般(信息失真);②执行——效率低(个体动机弱,搭便车);③要素和收入分配,绝对公平。
市场经济(market):(产权和机制)①分散的市场主体拥有产权,一般私有产权;②个人和企业(市场主体)进行生产和消费决策与执行,通过价格、利润等机制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③企业支配和指挥生产利润最大化和消费上效用最大化,以及部门比例。极端是自由市场经济。19世纪英格兰。(效率)①决策上—决策成本:管理成本无,交易成本大(如讨价还价);决策收益:失误小,科学性好(生产者和消费者更了解自我);②执行——效率高(经济人自利动机强)。但:a.市场失灵部门,不能配置资源;b.均衡和最优是趋势,大部分场合和时间不均衡;③要素和收入分配,相对公平是趋势,有扩大风险。混合经济(mixed):(产权和机制)①市场主体(国企或民企)有独立产权,政府也拥有一定经济权利(计划控制或宏观调控);②市场主体(国企或民企)进行生产和消费决策,通过价格、利润等机制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政府在某些领域如市场失灵时直接决策(计划方式),并宏观调控。如当前美国及大部分国家,中国(特殊在多种所有制、混合产权多;市场主体,国企较多,政府在某些领域直接控制多。)(效率)①在大部分领域,市场决策和执行效率高(如盈利和竞争性行业),在部分市场失灵领域(如公共品和污染),政府计划决策和执行,可能更有效率并保证公平;②政府加以宏观调控,限制市场对均衡和最优的偏离(严重供求失衡);③要素和收入的分配,由于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对公平不只是趋势,还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17.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框架?
1)体制改革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制度基础:
制度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市场主体:
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非公有制企业(含民营金融机构); 4)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体系、金融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5)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目标、政策手段机制化、公共财政体系、税收制度、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金融体制、金融监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6)社会保障: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8.现代市场体系的组成及特征?
现代市场体系,是指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构成现代市场体系的最基本的内容。特征: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19.社会主体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科学涵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程度)。基本特征: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的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现代化);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工业化);三是,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历史阶段(市场化);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20.国有企业如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古典企业(家业不分);(公司)现代企业(财产成为独立企业财产)有限责任。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21.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概念,关系?
狭义上:经济增长:经济总量的增加,主要指标是,GDP或人均GDP。经济发展:经济总量的增加与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关系改进;发展动力,由要素向创新转变;就业状况;物价状况(宏观经济学中,产出、就业、物价三个指标的改进); 广义上:经济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包括: 1)经济总量增加和经济结构优化; 2)收入分配的改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社会和谐度提升、民主法制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4)生态文明建设程度;
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人本目标。22.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经济发展方式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扬弃与取代: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创新驱动、产业协调、环境友好”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涵盖了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分享方式、经济生态耦合方式三个层次。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民生和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从动力源泉到发展机制与实现路径的全系统演进过程。
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中国特色“四化”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经济发展方式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扬弃与取代: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创新驱动、产业协调、环境友好”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一个立足点、三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 一个立足点: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三个着力: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五个更多依靠: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23.工业化的概念?
1)工业化:工业(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GDP(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并非简单复制西方工业化老路;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创造”转变;与信息化融合,实现生产方式根本变革;以清洁安全和集约增长为内在要求、实现绿色发展;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出发点、注重解决就业问题;面对数亿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压力,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关系,解决好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矛盾。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坚持自主创新,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
*工业化不完全等同于工业发展,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商品经济发展等为依托的。
2)再工业化:“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 “回归” 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24.对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理解?
一般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提出“城镇化”的概念。1999年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目的造福百姓、富裕农民。要“产城融合,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镇化”。要“集约、节能、生态”,反对“人为造成”、“有城无市”。(李克强)。25.农业现代化?
(狭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传统农业:手工劳动为主,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代化—现代素质劳动力,现代生产手段,满足需要的高质量现代农产品。4大要素:生产手段现代化(基础)、劳动力现代化(必要条件)、产出能力现代化(必然结果)和生产条件现代化(保证)。(广义):自产自销的家庭作坊的传统农业,向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进行不同规模社会化的商品农业转换的过程。涵盖了多方面的现代化:①农业生产技术(手工劳动还是机械化、生物技术)②农业经济制度(农地产权和经营机制)③农业经营体系(小农经济或家庭农场)④农业发展的生态化水平。26.分析城乡一体化?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1)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扶持发展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
2)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3)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27.创新的涵义?
“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创新的构成: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不需要科学新发现。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未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这种来源已经存在,或者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注意:创新不等于发明。
创新的经济性质:创新的行业或成果性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产品
知识是公共产品,一旦发现一个思想,就进入社会知识库,其他人可以免费使用(曼昆)。创新的主体——大多数技术进步来自企业和个人发明家的私人研究,但政府也有促进这些努力的关心。正如政府在提供国防产品上起作用一样,政府在鼓励创新起作用。
28.对开放性经济体制的理解? 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放宽投资准入:1)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
2)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3)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完善领事保护体制。
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1)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
2)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 3)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