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重点概括

时间:2019-05-14 04:13: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经济学重点概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经济学重点概括》。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重点概括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1)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提供 了理论来源。

(2)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 石。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4)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3.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同社会主义部分研究对象的异同

统一面:

二者都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差异面: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重在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其内在矛盾、阶级对抗性和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与灭亡的客观规律,揭示资本主义终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必然性。

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则重在研究怎样巩固、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实现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富裕的经济利益。第二章 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

原因:

①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2.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 :

劳动者的劳动

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

生产资料

劳动对象

3..生产力

人的因素(劳动者)

物的因素(生产资料——最重要是生产工具,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标志,划分经济时期的主要标志)

4.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①使劳动者的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经验日益丰富;

②不断改进生产工具的质量,用先进工艺代替落后工艺;

③引起劳动对象质量的提高和数量、品种的增加;

④引起生产过程的生产管理、工艺流程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变化。

5.分工与协作的关系

分工与协作是劳动过程的两个侧面,有分工就有协作,分工越是发展,生产专业化程度越高,协作也就越加发展和密切。

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可以使生产资料得到更好的利用和节约,促进生产力诸因素得到更有效的结合,在短时期内完成某种工作,降低单位产品的劳动消耗,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所以,分工协作的产生和发展,意味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加强,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是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6.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生产对分配、交换和消费起着决定作用表现为:社会性质;对象;水平与结构;具体形式。

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

(1)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起阻碍作用,(2)交换的发展能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生产的发展,(3)消费使生产出来的产品最终得到实现,消费为生产的发展创造出动力,反之则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7.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了社会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化。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适应生产力发展时的推动作用,不适 应生产力发展时的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表明:

第一,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必然适应生产力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 第三章

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

1、社会再生产及其类型

按照内容:物质资料的再生产;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按照规模: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按照实现方式:分为外延式的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式的扩大再生产。

2.两大部类产业结构

社会总产品按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3、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别: 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数量变化的概念,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数量变化,又反映国民经济质量变化的概念。

联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4.经济增长速度的衡量指标:

国民收入:实物构成:新增加的生产资料加上全部消费资料;价值构成:活劳动创造的价值。

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土原则计算。

5.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

劳动力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生产管理和劳 动组织;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自然条件;产业结构和比例关系;经 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还有其他许多具体的经济因素,乃至一国的政治法律制度、政策方 针、政治局势、文化教育、对外关系、国际环境等等。

6.经济增长方式

划分依据:生产要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作用的方式。

类型:

粗放型:以数量的增长速度为中心,单纯的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

集约型: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质量效益型的增长方式。

第三章 商品经济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1.自然经济的特征

第一,自然经济与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人们的经济联系和经济活动基本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生产规模十分狭小。

第二,自然经济以自给自足为生产目的。

第三,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

2.商品经济的特征

第一,商品经济是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商品经济中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换,以实现商品价值,并换回自己所需要的使用价值。

第三,商品经济中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间接的,是通过商品交换而实现的。

第四,商品经济本身不具有特定的社会性质,它可以与不同性质的社会经济相结合。3.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一般前提条件——社会分工的存在。

决定性条件——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所有者。4.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自然属性——具体劳动

价值——社会属性——抽象劳动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①使用价值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商品是两个因素的对立统一体。

②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

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互相排斥的。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是通过商品交换解决的。

5.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性:二者在时空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矛盾性:具体劳动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在性质上是相同的,只存在量的差别,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的社会关系,是劳动的社会属性。

6.活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

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7.商品的价值量

决定: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尺度: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变化: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8.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原因:①是商品各种内在矛盾的根源;

②决定着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全过程;

③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

9.商品价值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一,价值体现同一生产部门内部不同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二,价值又体现了不同生产部门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10.价值形式的四个阶段

a.简单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只绵羊=2把石斧)

b.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c.一般价值形式

d.货币价值形式

11.货币的职能和本质

价值尺度(观念上的货币,基本职能);

流通手段(必须是实在的货币,基本职能、经济危机);

贮藏手段(蓄水池的作用);

支付手段(租金、工资、利息、税款、经济危机);

世界货币。

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前两个职能是基础职能,后面三个是在前两者基础上衍生出来的。12.价值尺度

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变化,与货币价值成反比变化。

价格标准不是一种职能,而是一种派生的技术性规定。

13.货币流通规律

三个决定因素:参加流通的商品数量,商品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纸币就会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14.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表现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的按比例分配,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自发的刺激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引起和促进优胜劣汰。

第五章 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方式

1、资源配置

资源配置的三个基本要素:资源使用的时间、空间和数量。

资源配置的目标: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消费者的个人利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配置的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

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第二,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但是二者又可以在某种经济体制中以不同的形式结合起来。

2.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区别:

①内涵不同。

②产生时间不同。

联系: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商品经济,也就没有市场经济。具体表现在:

①商品货币关系的存在是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基础;

②商品经济规律——价值规律是市场机制的内在根据;

③商品经济的发展高度决定市场经济的成熟程度 3.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第一,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

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生产经营自主权。

第三,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四,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

4.市场机制

包括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等,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 的核心。

5.市场调节

调节的内容:价格;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需求。

实现调节作用的条件:

①企业具有完善的经营机制;

②市场价格既反映价值也反映供求关系; ③企业经济利益与市场经营效果紧密联系;

④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实行优胜劣汰 ; ⑤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实现平衡。

6.市场体系

商品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劳动力;房地产;技术、信息市场)。

(生产资料既属于商品市场,也属于生产要素市场)

7.市场秩序:

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市场竞争秩序;交易行为秩序。

8.市场组织

按照功能可分为:市场流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市场管理组织。第六章

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1.资本总公式: G—W—G’

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这一公式和价值规律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①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2.简单商品流通公式(W—G—W)与资本总公式(G—W—G’)

①买卖的顺序不同。

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③流通的媒介不同。

④流通的内容不同:不同使用价值间的交换;价值的增殖。

⑤流通的目的不同:获得所需的使用价值;价值的增殖额

3.货币转化为资本

前提:劳动力成为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①劳动力商品价值包括三个部分:维持劳动力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劳动者接受教育和培训的费用。(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②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①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②是一个价值增殖过程: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必要劳动时间)。5.资本的本质:人和人之间的生产关系。6.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划分标准: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区分的意义:

①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说明了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只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

②为考察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

7.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可变资本,m/v物化劳动的形式;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活劳动的形式 8.生产剩余价值的基本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提高劳动强度)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前提。

相对剩余价值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个别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过程中实现的。

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区别和联系

①两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手段虽然不同,但是两者的本质和结果是一致的,它们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剩余价值量,提高了剩余价值率。

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③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10.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生产

①机器再先进也是机器,是劳动资料,不能代替劳动的作用。

②自动化的机器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

③个别资本家获得的更多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劳动生产率高的劳动。

④自动化普及后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仍然是工人创造的。

11.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剩余价值规律

内容: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是不断扩大和加强对雇佣劳动的剥削。

原因:

首先,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其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再次,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12.资本主义工资

本质:劳动力的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

劳动不是一种商品,因而没有价值或价格:

①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在出卖之前必须独立存在。

②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等于说劳动的价值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这是毫无疑义的同义反复。

③如果劳动是商品,那么工资和劳动的交换,要么否定剩余值规律,要么否定价值规律。

④如果劳动是商品,劳动者出卖了劳动,那么劳动者出卖了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13.资本主义工资的形式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

名义工资(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 14.资本主义再生产

特点: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特点:

①可变资本、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②工人的消费从属于整个资本阶级。

15.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或者说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积累的客观必然性:内在的动力,外在的压力。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不断无偿占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来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剩余价值

16.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①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②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③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

④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17.资本有机构成

技术构成:反映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比例。

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前提:单个资本的增大:资本积聚,资本集中(竞争和信用)。

18.相对过剩人口

形式:流动形式;潜在形式;停滞形式。

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①相对过剩的人口,是由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②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一,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起到劳动力的蓄水池的作用,以适应资本主义经济间歇式的发展。

第二,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第七章 资本的流通过程

1.产业资本循环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生产阶段(决定意义)——生产资本——生产剩余价值

销售阶段——商品资本——实现剩余价值

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空间上的并存性;时间上的继起性。2.三种循环形式

货币资本的循环

G一 W<

生产资本的循环

A

Pm…P…W’一

G’

P…W’一G’· G一 W<

商品资本的循环

A

A

Pm…P

W’一G’· G一 W

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既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又是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3.资本周转速度

与周转时间成反比,与周转次数成正比。

4.资本周转的时间: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

生产时间包括: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生产资料储备时间;自然力对劳动对象独立发生作用的时间;停工时间)。

5.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

联系:都是资本流通的形式,都包含资本运动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

区别:

资本循环重点考察产业资本一次循环运动过程,揭示资本正常循环的条件;

资本周转重点考察资本不断连续循环运动的速度问题,揭示资本周转快慢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6.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划分的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在资本运动中的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①划分的根据不同。

②划分的内容不同

③划分的目的不同。

7.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两个因素:

①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②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影响

①提高年剩余价值量;②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9.剩余价值率与年剩余价值率

①体现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在一年中的增值程度。

②二者的数量一般也不相等。一般情况下,年剩余价值率大于剩余价值率。10.固定资本的磨损

有形磨损(物质磨损);无形磨损(精神磨损)11.社会总资本运动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出发点:社会总产品。

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①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基础。只有社会总产品能卖出去,才能补偿预付资本的价值,才能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再生产。

②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更新是保证社会资本再生产正常进行的条件。只有社会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能够得到补偿,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

12.马克思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

①从实物形态看,社会总产品按照最终用途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从价值形态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是第一个理论前提。

②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态相对应,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一是生产生产资料的部类,二是生产生活资料的部类。这是第二个理论前提。1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Ⅰ(v+m)=Ⅱc(最基本的条件);

Ⅰ(c+v+m)= Ⅰc +Ⅱc;

Ⅱ(c+v+m)= Ⅰ(v+m)+ Ⅱ(v+m)。1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Ⅰ(v+m)>Ⅱc;

Ⅱ(c+v+m/x)>Ⅰ(v+m/x)。

15.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条件:

Ⅰ(v+△v+m/x)=Ⅱ(c+△c)(最基本的实现条件);

Ⅰ(c+v+m)= Ⅰ(c+△c)+ Ⅱ(c+△c);

Ⅱ(c+v+m)= Ⅰ(v+△v+m/x)+ Ⅱ(v+△v+m/x)。

16.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

①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规律:生产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扩大再生产的进行,要求生产资料的生产的增长快于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的趋势。

②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生产技术进步带来的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在这个条件下进行扩大再生产,原有的预付资本以及由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大,转化为可变资本的比重必然越来越小,因而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的增长,必然快于对劳动力及对生活资料需求的增长。

③生产资料生产的增长对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具有依赖关系 1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根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

实质: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18.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

危机(决定),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

19.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①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

②危机程度及引起的社会振荡不如战前严重;

③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替出现;

④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经常现象;

⑤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结合。第八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

1.生产成本:

C+V

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2.利润

利润的本质是剩余价值,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

①二者所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个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

②二者在量上有差别,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同总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永远小于剩余价值率。

③剩余价值率表明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利润率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①剩余价值率的高低:成正比;

②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相反方向;

③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与周转次数成正比,与周转时间成反比;

④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5.平均利润率:

部门竞争的结果。

计算: 社会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影响因素:①各部门的利润水平;

②社会总资本在不同部门所占的比重大小。6.生产价格: 生产成本与平均利润之和。

生产价格没有脱离价值。因为:

第一,生产价格的变动最终取决于价值的变动;

第二,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等于剩余价值总额;

第三,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等于价值总额。

7.生产价格形成后的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是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8.平均利润与超额利润

超额利润:个别生产价格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生产价格形成后,各部门之间的利润趋于平均化,但这并不排除各部门中各个企业之间利润率的差别。

.商业资本

职能:销售商品和实现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作用:

①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②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

③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④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10.商业利润

来源: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数量: 相当于平均利润。

11.商业资本的流通费用

生产性流通费用: 商品的保管费、包装费和运输费。

纯粹流通费用: 广告费、簿记费、店员的工资等,用剩余价值补偿。12.借贷资本

来源:①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

②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

③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

体现的关系: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的关系。13.利息: 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平均利润的分割:企业利润和利息(凭借资本的所有权)。

体现的关系:一方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14.利息率: 在零和平均利润率之间变动。

影响因素: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还有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借贷资本风险大小,借贷时间长短等。15.商业信用

特点:

第一,对象是商品资本;

第二,职能资本家之间在商品买卖重提供的信用;

第三,发展程度依存与生产和流通的状况。

局限性:

第一,规模和期限受资本家拥有数量和资本周转状况的限制;

第二,受商品使用价值流转方向的限制

。16.银行信用

特点:

第一,银行可以集中闲散资金形成巨额借贷资本。

第二,对象是货币资本。

第三,当事人一方是货币资本家,一方是职能资本家。

与商业信用相比的优点:

第一,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第二,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17.银行的信用业务:负债和资产业务。

资产业务:票据贴现;抵押贷款和信用贷款;投资业务。

银行利润:贷款利息高于存款利息的差额;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 过程中生产的剩余价值,数量相当于自有资本所获得平均利润。18.股份公司和股票

股份公司的组织结构:股东会(最高权力机关);

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与存款利率成反比。

19.资本主义地租

①资本主义地租是以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为前提,它建立在剥削具有人身自由的农业雇佣工人基础之上,劳动者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表现为一种纯粹契约关系。

②资本主义地租只能是农业工人所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即由超额利润所形成。

③资本主义地租体现了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共同瓜分由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

20.级差地租

形成的条件:土地有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方面的差别;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资劳动生产率和产量收益也不相同。

形成的原因: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因为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过获得超额利润;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农业中获得超额利润可以长期稳定地存在。

计算: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21.绝对地租

形成的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

形成的原因: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计算:

农产品价值高于生产价格的差额。22.当代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绝对地租:

①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绝对地租;

②克扣农业工人的一部分工资作为绝对地租。23.土地价格

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24.资本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

初次分配:是在与生产领域有直接联系的各个阶级、阶层及其成员中进行的。

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第一,资本主义国家预算。

第二,各种服务费用的支付。第九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垄断的产生

自由竞争推动了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大鱼吃小鱼;信用制度和股份公司的发展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引起垄断:

当一个部门的大部分生产和流通被少数大资本所控制,就有了生产垄断的可能性;少数大资本为了避免竞争中的两败俱伤,必然形成垄断。

2.垄断利润

第一,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第二,通过垄断低价和垄断高价控制市场,获得其它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一些利润;

第三,加强对国外人们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

第四,对国民收入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家的再分配。

归根结底是雇佣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创造的剩余价值,甚至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3.垄断价格形成后的价值规律

①垄断价格形成后,并没有否定价值规律,价值规律依然发挥作用。

②垄断价格的确定,不可能完全脱离商品的价值,价值仍然是价格的基础。

③垄断价格出现以后,全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仍然等于商品的价值总额。

④通过垄断价格获得的垄断利润,仍然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和其他劳动者创造的一部分价值。

4.垄断与竞争

①自由竞争引起垄断,但垄断的出现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与竞争并存,甚至加剧了竞争。

②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

③垄断时期,还存在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局外企业”之间仍然存在着自由竞争。

④垄断企业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在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自由竞争属于次要地位,由垄断产生的竞争占重要地位。

⑤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无论是竞争的目的、手段、激烈程度和后果、竞争的范围等方面都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的竞争有了很大差别。5.金融资本

银行垄断形成后的作用:由普通的中介人变为万能的垄断者。

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融合而成:相互购买股票;人事的结合。

6.金融寡头:

通过参与制实现经济上的统治;

通过个人联合实现政治上的统治。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

第一,市场问题日趋严重;

第二,规模巨大的社会化大生产、新兴工业及对传统产业改造,需国家资助和投资;

第三,生产社会化客观要求对国民经济的结构进行调整;

第四,科学技术开发和研究的社会化也使私人垄断资本无力承担,只能由国家承担。8.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①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溶合为一体。

②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

③ 国家垄断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9.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对私人垄断资本的调节:

财政政策(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货币政策(调控利息率;调控货币量:公开市场业务、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再贴现利率政策、有选择的信贷管制)

1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①可以运用国家掌握的巨额投资投入社会再生产过程,部分地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

②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理想的总资本家”,凌驾于私人垄断资本之上,可以在一定范围内突破私人垄断资本单纯追求眼前利益的狭隘界限。

③通过国家运用各种方式对经济的干预,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使社会资本再生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得以协调实现,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④通过各种福利政策、保护和扶植中小企业政策,在一定时期内缓和劳资矛盾、垄断资本和中小资本的矛盾。

⑤通过国际经济调节,使资本主义各国间的矛盾得到一些协调和缓和。

资本主义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在:

①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财政支出增大,加重了人们的负税,进一步削弱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更加尖锐。

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通过财政、货币等政策来刺激经济发展,必然导致财政赤字和通货膨胀,最终形成经济的“滞胀”局面。

③国家发行公债来增加财政收入,并支持私人信贷膨胀,造成公私债台高筑,加剧了财政金融危机。

④国有垄断企业经营管理不善、效率低下,造成严重亏损,成为国家财政的沉重负担。

第十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和经济全球化 1.资本输出

从资本形态:借贷资本和生产资本输出。

从输出主体:国家资本和个人资本输出。

资本输出的必要性:

①垄断形成后,出现了大量过剩资本,这些资本缺少有利的投资场所;

②这些资本的最佳投资场所是输出到国外,特别是那些经济落后的国家。

资本输出的可能性:落后国家的自然经济瓦解,商品经济发展;劳动者的分化和廉价劳动力的供给;公路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业、信用制度的发展是大规模输出资本成为可能。

2.资本输出对输出国的作用:

为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可以获得大量利润和利息;成为输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资本输出可以带动商品输出;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成为它控制所在国经济的工具。

资本输出对输出国后果:使输出国成为坐吃其他国家财富的食利国;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输出国经济发展的停滞趋势;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拼命争夺投资场所,加深它们之间的矛盾。3.资本输出对输入国的作用:

使其自然经济的瓦解,刺激当地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输入国受控于他人,国民经济发展服从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垄断资本掠夺的需要,并使国际经济单一化和畸形发展,甚至导致在政治上从属于垄断资本主义国家。4.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

战前:国际卡特尔

战后:跨国公司

5.垄断资本国际化

商业资本

借贷资本

产业资本

6.经济全球化

迅速发展的原因:

①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②国际贸易自由化程度的提高;

③国际资本流动增强。

内容: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的全球化

7.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积极作用:

①有利于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使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

②加速了技术转让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③导致国际经济调节的加强,是国际经济组织和规则不断完善,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④有利于缓和国际上的一些矛盾。

消极作用:

①增大了各国经济连带波动的风险;

②在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下,会使各国的经济差距进一步拉大

③会使发展中国家付出的代价巨大,发达国家分享更多的利益。

8.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三大支柱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之一。9.当今资本主义世界三足的矛盾和斗争

主要集中在:贸易,投资,金融三个方面 10.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①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和建立公平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发挥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经济规则的作用,加强危机预防和应对能力;

②充实南北合作的实质内容;

③各国在政治上一律平等,相互尊重,互相协商,不应将本国意志强加于人。第十一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迅速发展、停滞

迅速发展的的原因

①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结果; ②各种竞争的存在;

③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允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④垄断资本主义各国之间展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特别是军备竞赛,客观上刺激了技术的发展。

经济停滞的原因:

①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和实力,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减弱了技术进步的动因;

②垄断造成人为的阻碍技术进步

2.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条件

生产全面社会化、生产管理社会化、资本社会化程度 3.垄断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

①国家内部无产阶级和资本阶级的矛盾;

②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

③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4.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长期性和曲折性:

(1)一种社会制度要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新的社会制度战胜就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的社会制度创造出比旧社会制度更高的生产力,而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原来都是比较落后的国家;

(3)资本主义各国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各国革命条件成熟不平衡,革命运动发展高低潮相互交替,使得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不仅是长期的,而且是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主义的本质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的途径:

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平赎买民族资本);

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一,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

第二,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 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实现共同富裕。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特征:

①以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同时并存和发展;

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③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还比较低,必须大力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

④在共同富裕的目的下,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1.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必须毫不动摇的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②必须毫不动摇的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资料公有制 3.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

②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才能真正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③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经济快速高效的增长;

④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4.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

①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②国有经济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③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④就全国而言,公有制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有所差别。

5.现代产权制度:

归属清晰,权责明确、流转顺畅、保护严格。7.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股份制是公有制实现的主要形式

股份制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股份合作制: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结合在一起

8.非公有制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与消费 1.按劳分配

对象:个人消费品

客观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

②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 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③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作用:

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②有利于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③是彻底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差别的一个经济手段。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模式的特点

①按劳分配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

②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受市场机制的制约。市场机制制约按劳分

配的水平、货币工资形式制约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

③按劳分配不是在全社会以统一的标准实行,而主要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

④按劳分配的货币收入不限于购买个人消费品,也可以用于投资。

3.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社会主义工资

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是基本形式;

奖金、津贴是按劳分配的劳动报酬的补充形式。4.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依据

第一,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决定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第二,多种经营方式也是决定多种分配方式的重要条件;

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实行多种分配方式。

5.个人收入的非按劳分配方式:

个体劳动收入;资金分配收入(股息、红利、利息); 资本分配收入和劳动力价值收入;风险收入和机会收入;技术、信息、房地产收入。

6.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效率原则和公平原则是一致的,二者必须并重。

要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按照效率原则调节分配关系,可以为公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供物质条件;实行公平分配,可以调动各种人的生产经营积极性,提高效率。

但是,效率和公平也存在矛盾。效率原则不会自然的实现分配的公平,处理不当会背离共同富裕的目标

7.社会主义的消费

特点:体现着劳动者之间的平等互助关系;消费水平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提高。

消费结构类型

按消费需要的层次(生存资料、享受资料、发展资料);

按消费的对象(生活资料的消费和对社会服务的消费);

按消费方式(社会消费与个人消费)

社会主义消费方式:个人消费方式;集体消费方式。第十五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

第一,社会分工;

第二,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多种公有制经济形式;

第三,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各企业之间也存在商品经济关系;

第四,非社会主义性质的商品经济的存在。

2.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促使企业搞好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第三,推动企业厉行节约,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第四,调节社会主义商品流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第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着市场主体的结构。

第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

第三,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能够实行更有效、更自觉的宏观控制 4.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

经济制度是体现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基本经济制度,它具有特殊的质的规定性。经济体制是一定经济制度所采取的具体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属于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

经济制度相同的国家可以有不同的经济体制,经济制度不同的国家,在经济体制上也可以相互取长补短。

5.经济体制改革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市场经济运行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从微观经济方面实现对社会资源 的优化配置。计划则是从宏观方面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既要使这两种调节机制各自在不同层次上发挥 对资源配置的作用,又要使两种调节机制有机结合,在宏观计划调节下 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在依据市场供求规律的运用市场机 制的基础上实现对资源的计划配置。

6.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环节

第一,积极推进企业改革,构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第二,加快市场体系的培育,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流通渠道;

第三,深化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分配制度;

第四,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建立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7.我国的渐进式改革

原因:

第一,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没有现成的方案,只能在改革的实践中摸索,逐步前进。

第二,经济体制改革是复杂的多方面的社会改革,旧体制不是简单的废弃就可以消除它的作用和影响,特别是新体制的建立和运行需要有一定的发育、成长过程。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涉及社会各方面、各阶层经济利益的调整,突然全面改变经济利益分配关系,会超过社会的承受限度,增加改革的阻力,甚至引起社会动荡。

第四,人们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需要逐步深入,尤其是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渐进式改革的特点:

第一,先易后难的有序改革;

第二,由点到面的改革进程;

第三,新旧体制兼容的过渡性制度安排;

第四,由增量到存量的梯度改革;

第五,改革同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协调

第十六章

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和现代企业制度

1.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地位

①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支柱

②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具有自身独立经济利益的经济实体

③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 单位及市场竞争主体

④社会主义国有企业是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实体

2.企业的经营机制

动力机制或激励机制;约束机制;运转机制或循环机制 3.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第一,企业动力机制要从非利益型向利益型转换;

第二,企业约束机制要从被动型向主动型转换;

第三,企业运转机制要从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换。4.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主要途径(三改一加强)

第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第二,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

第三,加快企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

第四,加强和改善企业管理 5.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第一,产权关系清晰;

第二,企业权责明确;

第三,出资者权责明确;

第四,政企分开;

第五,管理科学。

6.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

公司制是现代企业制度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 7.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第一,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第二,企业法人财产制度

第三,有限责任制度

第四,企业组织管理制度 第十七章

社会主义的商品流通和市场 1.社会主义商品流通的作用

第一,能够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

第二,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

第三,促进社会主义分配的实现;

第四,有利于满足消费的需要;

第五,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联系的加强。

2.社会主义市场的基本特征

第一,它是统一的市场;

第二,它是开放的市场;

第三,它是竞争的市场;

第四,它是有序的市场;

第五,它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参与的市场。3.培育和完善我国的现代市场体系

商品市场(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

生产要素市场

4.社会主义的货币流通

本质:反映的是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基础上的互助合作关系。

货币流通形式:

现金流通、非现金流通。

回笼货币的渠道:商品回笼、服务回笼、财政回笼、信用回笼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格

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但价格的形成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

第一,受商品供求关系的影响;

第二,受纸币发行量的影响;

第三,受经济政策的影响。6.社会主义的价格体系:

比价体系(不同商品)

差价体系(同一商品)

第十八章

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原因

①满足非生产部门的需要;

②加强重点建设,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③设立社会保障基金;

④建立社会后备基金。2.国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径:

①国家财政预算;

②银行信贷;

③劳务费用的支付;

④价格体系。3.社会主义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构成

积累基金: 扩大生产基金、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和社会后备基金。

消费基金:

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构成。

4.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关系的原则

第一,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使积累基金要能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第二,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第三,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

第四,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关系;

第五,确定合理的积累率,讲求积累基金的经济效益 5.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与意义

第一,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

第二,有利于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第三,有利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第四,有利于政府精简机构和减轻负担;

第五,有利于引导合理消费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

6.建立和健全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

第一,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二,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第三,全面落实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第十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的宏观调控

1.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必然性

第一,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协调发展的需要;

第二,宏观调控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要;

第三,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需要;

第四,宏观调控是协调宏观与微观经济运行的需要。2.政府的经济职能

国有资产所有者职能;

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者的职能;

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者的职能。3.转变政府的经济职能的原则

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

4.宏观调控的基本任务

保持经济总量的平衡;

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5.宏观调控的目标:

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6.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

宏观调控方式:

直接调控

间接调控(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实现)

宏观调控手段:经济、法律、计划、行政。

经济杠杆:经济利益的调解者

价格、税收、信贷、利率、工资、奖金等。

宏观调控政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收入政策;产业政策 第二十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①二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经济增长速度要以经济效益为前提,经济效益要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条件。

②二者又存在一定的矛盾。速度快并不等于效益好。当二者不一致时,决不应该舍效益就速度,应该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较快的发展速度。

2.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

第一,要符合节约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要求;

第二,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本依据;

第三,要把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结合起来。

3.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的意义

①有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地发展;

②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③有利于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④有利于从物质上保证国民收入中的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实现。

4.农业的基础地位

第一,农业是人类生存和一切生产的历史起点与先决条件;

第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赖以独立化的基础;

第三,农业是国民经济其他部门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5.农业的重要作用

第一,农业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大量粮食和家副产品等基本生活资料;

第二,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

第三,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劳动力;

第四,农业的发展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最广阔和最可靠的市场;

第五,农业是经济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

第六,农业为对外贸易提供大量出口商品。6.新型工业化道路

特征: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正确处理好的关系:

第一,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第二,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第三,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第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正确处理工业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7.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的重要意义

①改革开放的需要,有利于深化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以及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也有利于为扩大对外开放创造条件

②它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和提高经济素质的需要,有利于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③它是提高经济效益和提高服务的社会化与专业化水平的需要;有利于取得较高经济效益,并能为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提高社会化和专业化的服务。

④它是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一、二产业发展的需要,实现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

⑤它是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劳动力素质,扩大就业的需要。

⑥它是加强国家宏观调控的需要。第二十一章

社会主义经济发展

1、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

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一,可以为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和现代化建设创造技术和物质 条件,为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和物资设备的支持。

第二,可以为国民经济的发展积累一定资金,支援传统部门的发展与 开发,促进传统部门的现代化改造。

第三,它具有经济发展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吸引和推动传统部门的创 新,引导传统部门走向现代化。

消极影响:

第一,造成传统部门的长期落后,特别是传统农业落后,使农业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资金积累和农业收入低下,阻滞农业的现代化。而农业劳动者在利益的驱动下,会过度流向收入水平较高的城市,造成农业的萎缩。

第二,制约现代部门,特别是城市现代工业的发展。

第三,导致城乡差别、工农差别的拉大,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持 续、协调、稳定发展。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总体小康

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经济、政治、文化、生态

第二十二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

1.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

①可以利用国际分工,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②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有利于加快我国经济的发展;

④有助于增强与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和互相了解,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贡献。2.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特点:

第一,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进行的;

第二,是以平等互利为原则的;

第三,实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联合对外的原则。3.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

4.对外贸易基本原则

出口领先(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5.利用外国资金的方式

财政信贷;商品信贷;直接投资 6.经济特区

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7.“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实行对外开放,既要向外国开放我国的市场,同时又要开拓国外市场,只进不出或只出不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不“引进来”,就很难提高我国的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的水平,想加大“走出去”的步伐也很困难。

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对外开放新阶段的重大举措,是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必然选择。它对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促进我国的长远发展具有极为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重点

名词解释

1、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3、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从商品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即一般等价物。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劳动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7、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8、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只是变换它的物质形式,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9、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不仅能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能创造出一个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来,是可变量。

10、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1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的剩余价值。

1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来增加的剩余价值。

13、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14、资本主义工资: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15、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实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6、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着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7、资本积聚:个别资本家依靠自身的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18、资本集中:把若干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少数规模较大的资本。

19、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运动呈现为一种循环运动,即从一种形态开始,依次经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又回到原来起始的形态。20、资本周转: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21、固定资本: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22、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23、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就表现为商品的生产费用即成本价格。

24、利润:当人们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价值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25、平均利润率:按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即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26、生产价格:能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简述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劳动二重性是什么?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也叫有用劳动,是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和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讲,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职能是什么?

货币的职能包括:1)价值尺度,即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大小;2)流通手段,即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3)贮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保存的职能;4)支付手段,即货币用来清偿债务的职能;5)世界货币,即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3、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那些因素?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1)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它等于待实现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2)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经常不一致,但是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并不意味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因为:1)从一个孤立的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而从长期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2)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无论怎样涨落,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价值规律正是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运动中,作为一种趋势存在并贯彻下去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5、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因为:1)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平等互利的本质联系,是调节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差别的规律;2)价值规律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均受其制约。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规律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的本质特征是尽可能多地、无止境地攫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1)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是剩余价值的最大化。2)它决定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交换是实现剩余价值,分配是剩余价值的分割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剩余价值的获得为前提,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劳动力条件。3)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因为:资本家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也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基本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出卖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力,工资只能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1)计时工资,就是资本家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长短来支付的工资。2)计件工资,就是资本家按照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

8、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有什么?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形式实现的。所谓资本积聚……。所谓资本集中……。

9、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怎样?

所谓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第一,资本积聚不仅增大个别资本而且也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量。而资本集中只能增大个别资本,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的限制,而资本集中不存在这种限制。第三,资本积聚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增大的速度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却能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因而速度比较快。第四,资本积聚直接反映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而资本集中则直接反映资本家之间的吞并和联合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是:第一,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会增大个别资本。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而资本进展反而有会促进资本积聚。

10、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有什么?

1)空间并存性,即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保持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2)时间继起性,即产业资本顺次经历的购买、生产、销售等三个阶段在时间上相互继起,才能保证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11、把生产资本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有哪些? 1)划分目的不同。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目的是在于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即来源于可变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为了分析资本的周转速度。2)划分标准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标准是资本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标准是资本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不同周转方式。

12、加快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何影响?

1)节省预付可变资本量。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生产规模相同的情况下,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定时期内,推动同量的劳动,进而创造同量剩余价值所需要依法的可变资本就越少。2)增加年剩余价值量(M),提高年剩余价值率(M')。M是一年内每个周转期间内的剩余价值总和,M'=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适应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同量预付可变资本推动的劳动量就会越多,提供的年剩余价值量也就会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越高。

1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什么?

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不同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2)由于预付总资本大于可变资本,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3)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不仅量上有差别而且体现的关系也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盈利程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1)剩余价值率。在预付总资本数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动。2)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小,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少,利润率就低,反之则反是。3)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与利润率同方向变动,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其中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多,从而年利润率就高。4)不变资本节省程度。节省不变资本就会减少用户资本量以同量的剩余价值和较少的预付资本相比利润率就会提高。5)生产资料价格。利润率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按反方向变化,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利润率就会提高。

15、商业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途径是什么?商业利润的本质是什么?

1)商业资本获取利润的途径是,商品的出售价格大于购买价格,即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从产业资本家手中购进商品,再按生产价格出售,获取中间的差额。2)商业利润的手中是产业资本家将生产价格的一部分利润或剩余价值转让给了商业资本家,因为现在的平均利润率是按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合计计算的,可以保证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都获得平均利润,因为商业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参与分配得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16、商业流通费用由哪些变化构成?它们如何得到补偿? 商业流通费用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由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部分构成。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用于运输、保管、包装等方面的费用,是生产过程的延续,等同于生产费用,通过商品的销售而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实现引起的,从剩余价值中扣除。

17、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根据平均利润率规律,农业资本必须获得平均利润,而农业资本家要从事农业经营就必须向特定所有制支付地租,因此在农业部门经营的资本在获得平均利润的同时还要获得超额利润,才能向土地使用者支付地租,取得土地的经营权。2)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级差地租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地租,绝对地租是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18、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一方面要求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的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取得剩余价值;另一方面要求在实物形态上的补偿,即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补偿和替换。如果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都能在价值和实物形态上得到相互补偿,那么,全部社会总产品就能顺利实现,从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能够顺利进行了。由此可见,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同时就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所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1)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c 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派生条件:①Ⅰ(c+v+m)=Ⅰc+Ⅱc 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②Ⅱ(c+v+m)=Ⅰ(v+m)+Ⅱ(v+m)其经济含义是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0、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1)基本实现条件:Ⅰ(v+△v+m/x)=Ⅱ(c+△c)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原有需求和用于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第Ⅰ部类原有工人、新增加的工人及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派生条件:①Ⅰ(c+v+m)=Ⅰ(c+△c)+Ⅱ(c+△c)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原有需求及进行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②Ⅱ(c+v+m)=Ⅰ(v+△v+m/x)+Ⅱ(v+△v+m/x)其经济含义是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原有需求和用于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论述题

1、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与社会性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均由商品生产者自主决定,劳动产品直接归商品生产者所有,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性,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

商品生产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在自发形成的社会分工中,每个生产者相互依存。他们既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而生产,又都依赖他人的供给而生存,他们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性。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因为生产经营决策权掌握在商品生产者自己手中。但是,这种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却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私人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能在流通过程中,通过把产品当做商品来交换这种间接途径而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产品有时部分甚至全部不能销售出去,即得不到社会承认,从而未转化为社会劳动。只有交换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一切内在矛盾的根源。解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条件是交换。交换不仅以具体劳动形成不同的使用价值为前提,还以劳动量的比较为基础,这就是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于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才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可见,劳动二重性及商品二因素的矛盾,都来自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都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具有的间接社会性所决定的。第二,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商品若能按正常价格销售出去,则其能够维持生产或获得利润,说明他们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顺利转化为社会劳动;若商品销售不出去,说明他们的劳动未转化为社会劳动,未被社会承认,长此以往,他们就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包括:第一,调节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者社会劳动在各个部门的分配。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生产者会从这种高价格上得到更多的好处,这会促使更多的生产者来生产经营这类商品。反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又会迫使商品生产者压缩原有的生产规模,乃至放弃这种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价值规律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这样通过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者商品生产,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置不断得到调整。第二,动力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刺激食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若某些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高,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市场上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可以得到较多的收人;反之,则收人较少甚至亏损。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要千方百计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分化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在商品经济下,竞争能力强的生产者获益较多,竞争能力弱的生产者获益较少,甚至亏损、破产。这种由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导致的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结果,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因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实质是各个生产者竭力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以便获得更多利益;生产不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实质是各个生产者竭力生产市场最需要的、最有利可图的商品。正是围绕着商品价值和作为物质承担者的使用价值而展开的竞争,才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3、论资本主义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主义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而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以及生产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自发形成的价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就是……。

④从整个社会来看,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引起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引起劳动力价值的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得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直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论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包括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个层次,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发挥作用。如何一个独立资本的周转速度都是由直接因素、间接因素以及它们相互影响的结果。

1)直接因素是指资本周转时间,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资本的周转速度通常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一定量资本的周转次数来表示。一年内周转次数越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2)间接因素主要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比例。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它们各自比重的大小影响全部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①固定资本是指……。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上整体地、连续地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而价值则按其使用价值在生产中磨损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寿命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②流动资本是指……。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则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重新创造出来,也一次性加入到新产品中,并随产品的销售而全部收回。③因此,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使它们周转速度也不同。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慢,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从而,在预付总资本中,如果固定资本的比重大,就会延缓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如果流动资本的比重大,则会加快其周转速度。

5、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利润率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率的?

1)不同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剩余价值率必然会不同,则部门间的利润率肯定存在差别。

2)部门间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导致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目的是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即原有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新资本直接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投入。

3)资本转移造成部门间资本量的变化,导致各部门产品产量发生变化,引起商品的供需比例变动,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上下波动,从而利润率随时波动。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资本流入,产量增加,如果需求量不变,供给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利润率下降;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变动趋势正相反。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4)经过市场对资本量的自发调节,各部门的利润率会趋于一致,形成社会平均利润率,即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5)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从而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过程。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重点

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社会保障制度、国内生产总值、金融寡头、价值规律、资源配置、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市场体系、资本有机构成、垄断、比价体系、差价体系、世界货币、资本循环、固定资本、劳动时间、固定资本折旧、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股份公司、级差地租、产权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扩大再生产

经济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战略、(这是老师重新整理出来的哦,他说这是名词解释也是知识重点。PS:愿各位考个好成绩)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重点总结

政治经济学(专题)—复习

网站中:

有A类课件,有课程实施计划,辅导材料中有复习范围等,答疑集锦中有10月26日的实时答疑汇总,课程bbs中有关于附加分(0~5分)的讨论题等。D类课件最后一讲中:

考试题型:

1、简答题(4题,每题10分,40%)(全部在教材中)

2、论述题(2题,每题15分,30%)

3、案例分析(1题,每题30分,30%)

考试范围:

一、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架构、内容?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密切相关?宏观调控包括国家制定产业发展计划、国家确定主导产业,有些什么标准? 宏观调控相关的内容有哪些? 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什么意义? 按生产要素分配有哪些内容? 如何做好对高收入者的税收调节?

二、怎样说明马克思理论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论述题)主要说明马克思怎么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恩格斯、斯大林、毛泽东怎么看,然后到邓小平、江泽民怎么看?实际上要讲两条:

一、内在逻辑体系是一样的,思想方法基础是一样的,都是实事求是的。

二、他们每个人的认识又是不同的,这来说明是与时俱进的。不同点:

1、生产资料所有制上的不同;

2、分配理论上的不同;

3、计划、宏观调控方面的认识不同;从以上几个方面详细论证。

三、中外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环境有什么不同?(论述题)——讲课中有讲道

四、谈谈公平与效率?怎么样来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现阶段收入差距是不是太大?太大了怎么办?不大怎么办?你采取什么态度?(论述题)

五、国有企业怎么搞?市场经济怎么和宏观调控相配套、配合?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职能怎么弄?等等(论述题)

六、和谐社会怎么建立?科学的发展观怎么落实下去?节约型社会怎么搞?(论述题)

七、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是很重要的,现在是政府的一大弱项。特别是农村农民、农民工的医疗制度。(论述题)

八、三农问题?(论述题)

考试关键:能想能写,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者,分数相应提高。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学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学习重点

第一章

一、主要内容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

2、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关系。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重点问题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如何正确理解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三、重点概念

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规律 第二章

一、主要内容

1、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2、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2、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关系。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是理解整个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3、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生产商品的部门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5、货币的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基本职能。

6、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二、重点问题

1、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

2、商品二因素、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3、商品的价值量是怎样决定的?

4、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三、重点概念

价值抽象劳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价值规律 第三章

一、主要内容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3、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和方法。

4、资本的本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和意义。

5、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价值。

二、重点问题

1、为什么说剩余价值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不在流通中产生?

2、为什么说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3、劳动力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4、劳动力商品有哪些特殊性?

5、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6、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

三、重点概念

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

第四章

一、主要内容

1、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新特征。

2、资本积累实质和动因。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

3、资本有机构成及其提高趋势。个别资本增大的两种形式:资本集聚和集中。

4、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

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和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

二、重点问题

1、资本积累的实质和动因。

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哪些?

3、资本集聚与资本集中的联系与区别。

4、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三、重点概念

资本积累资本集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

第五章

一、主要内容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及各自的职能。

2、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划分的根据和意义;两种划分的区别;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计算。

4、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哪些影响。

5、社会资本运动与个别资本运动的区别;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6、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与条件。

7、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二、重点问题

1、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3、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过程与实现条件。

4、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

三、重点概念 资本循环资本周转 第六章

一、主要内容

1、成本、利润和利润率。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

3、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4、商业利润的来源;商业流通费用及其补偿。

5、借贷资本的形成与特点。

6、利息率的公式及影响因素。

7、资本主义土地私有制的特点及形成的两条道路。

8、土地价格的实质及计算公式。

9、级差地租的形成原因、条件及量的规定性。

10、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条件及量的规定性。

11、级差地租1和级差地租2的关系。

二、重点问题

1、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

2、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3、平均利润率是怎样形成的?

4、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5、借贷资本的形成与特征。

6、级差地租与绝对地租的异同。

7、级差地租1和级差地租2 的关系。

三、重点概念

成本价格利润利润率平均利润生产价格借贷资本利息资本主义地租级差地租绝对地租 第七章

一、主要内容

1、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

2、垄断利润与垄断价格。

3、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4、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统治。

5、资本输出的形式。

6、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原因。

7、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8、国家对社会经济进行干预与调节的原因、目标及宏观经济政策。

二、重点问题

1、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如何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

2、垄断利润的来源。

3、垄断与竞争的关系。

4、金额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统治。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的原因。

6、国家队宏观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原因、目标、和宏观经济政策。

三、重点概念

垄断垄断利润垄断价格金融资本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第八章

一、主要内容

1、经济全球化的内容、特点和成因。

2、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的原因。

3、利用外资的基本形式。

4、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

5、国际经济关系。

二、重点问题 1、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原因。

2、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内容。

三、重点概念

经济全球化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金本位制度

下载政治经济学重点概括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经济学重点概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一、名词 1.物质资料生产 2.劳动 3.劳动对象 4.社会生产方式 5.生产力 6.生产关系 7.经济基础 8.上层建筑 9.经济规律二、要句 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

    政治经济学重点复习

    政治经济学重点复习第一章 商品 交换价值与两要素的关系: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价值量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经济的含义:商......

    现代政治经济学重点

    导论 中国古书中的“经济”原意是“经国济民”或“经邦济世”,意指治理国家和拯救贫民。西方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著的《经济论》中“经济”意指“家庭管理”,即奴隶主家庭的生......

    政治经济学导论重点

    政治经济学导论重点及简答题 第一部分:导论重点知识 1. 政治经济学的定义: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2.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生产关系。对生产关系研究......

    政治经济学重点 资本积累

    第四章 资本积累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阐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加深对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认识,了解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重点

    1.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商品生产的劳动的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经贺立龙版重点整理(徐家惠) 题型: 一.名词解释。(2'×5=10') 二.不定项选择题(多选+单选)。(2'×5=10') 三.判断,并说明理由,无论正误。(4'×5=20') 四.简答题。(6'×5=30') 五.论述题。(10'×3=30')(答题......

    云南大学政治经济学重点

    云南大学 政治经济学 重点 杨一姬 Mika整理 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方式:第一、是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第二、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