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经贺立龙版重点整理(徐家惠)
题型:
一.名词解释。(2'×5=10')
二.不定项选择题(多选+单选)。(2'×5=10')三.判断,并说明理由,无论正误。(4'×5=20')四.简答题。(6'×5=30')
五.论述题。(10'×3=30')(答题要求:找到问题、逻辑清晰、有理有据。)重点:
1.什么叫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产权)的归属以及其结构比例。(所有制结构:各种所有制及其具体形式的互相关系及数量比例。)2.在中国,包含了哪些所有制类型?
公有制、民营、外商(港澳台投资)。(国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个体、私营。)
3.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同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体现是什么? 国企、集体与集体控股企业、混合中的集体成分和国有成分。5.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最重要途径是什么?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6.什么叫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7.基本经济制度最主要的实现形式?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最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能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8.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什么方面?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军工、石油石化、煤炭、电网电力、电信、民航、航运七大行业,绝对控制;国资“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主业集中”;“活力”:盈利能力(缺乏对比)、成长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控制力”:行业控制(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地域、企业控制,“影响力”: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经济安全”(应对经济侵略和经济危机,宏观调控)与发展(国家战略实现中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区域协调、技术创新);“社会稳定”(公共品、救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战略中的环境规制与引导)。9.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什么?
一般:资本或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基本实现形式是:“公司制”和“股份制”,实现方向是:公众化(股权多元化和上市,主体由政府转向公众)、市场化(公司制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竞争化(打破垄断实行竞争)和国际化(上市后,与国际接轨);要积极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不断深化公司制和多元投资主体股份制改革。(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经营、托管经营。)10.论述国有企业改革。
国企性质:目前国企大体分为功能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两种类型。功能性国企包括军工、大飞机等战略性企业,供水、供电、供油、供气、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企业,从事重要资源开发的企业等。有一批企业承担了大量公共保障责任,既占一些特定资源,又承担保障责任;经营受到政府直接管理,包括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由政府控制。当然,更多是具有竞争性的国有企业。(1)、政府充当出资人(以股东形式对其控股);2)、少数权贵和官员控制的私营企业;3)、既得利益集团控制的。)
国企的功能:1)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宏观调控(宏观经济均衡和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2)负面功能为主;3)为既得利益而存在。
国企在现实中的现象:经济危机中未定物价,控制失业率,国企高工资,服务态度差,政府给予垄断地位。
改革(分类改革):对功能性企业要加强市场化的内部改革、完善出资人管理并加强行业性的社会监督,使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对竞争性企业,依托资本市场进行公众公司改革。竞争性国企改革最终的体制模式将是干干净净的公众公司,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和规则运作。国有企业彻底实现多元化,变为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公司(公众化);国有资产也实现了资本化,流动性会非常好(市场化);国有企业实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国企属性(工具):借股份制、公司制、证券化实现。(从现实出发,对公益性行业(国家安全)要控股并适量市场化,垄断;对于营利性应多元化,真正市场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机制,引入竞争;对于不良性质的应打击并取缔。)国企属性(借股份制、公司制、政府还是私人 计划还是市场 证券化实现)功能性国企:
安全、公益、调控功能; 军工、大飞机国防行业;水电油气交通等公共品供给或公共服务行业;重要资源开采行业;
西方国家也存在。
竞争性国企
盈利、调控、战略功能; 基础性和支柱产业以及国有经济实施必要控制的行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
(公众化)
政府独资或绝对控股 强化政府出资人职能,社会属性;
完善国资管理体制,推动国资委出资人管理职能履
行,政资分离、政企分开。政府相对控股,公众参与 依托资本市场公众公司改革,变混合所有制的公众股
份公司; 按公众公司要求进行彻底市场化的内部机制建设。
(市场化)一定的计划性
国资委加强监管,有必要指导,保持国有独资性质,或国有绝对 控股;
有必要保持国有独资的国有大
型企业加快公司制改革,完善企
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市场化内 部改革。
彻底市场化
政资分离、政企分离,国资委
履行出资人职能,避免行政干预,完全公司制,彻底市场化; 具备条件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 体上市,不具备条件的加快股权 多元化改革;
公众公司,完全按照资本市场
的要求和规则运作。
11.什么是按要素分配?
指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进行收入分配的分配方式。(贡献决定分配;劳动、资本、技术;要素贡献大,回报率大;采取市场化的分配方式。)
12.按要素分配和收入不公平、收入差距、收入差距过大有何关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按要素分配),场经济体制机制,对效率的追求,决定收入差距的必然存在、合理存在。但不会导致收入不公平和差距过大。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阶段性特征,也与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等直接相关。影响收入不公平和差距过大的因素有:
1、制度成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待深化,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仍不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不畅;
2、技术成因:底子薄,人口基数大;底子薄,发展不平衡:1)个人禀赋存在先天差异;后天素质分化,短期难以改变;2)区域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发展阶段存在差异;3)城乡要素禀赋差异;发展阶段存在差异;4)行业的性质差异,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供求状况的周期性波动,导致行业收入的周期性波动;5)财产占有状况存在绝对差异;先天性财产占有不平等。
1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获取收入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完善财产税,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制度。14.市场经济下市场、政府的作用?
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政府:界定和保护产权;对于市场不能控制的提供优质服务;弥补市场不足;调节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15.什么是市场机制?
1)利润与效用机制——经济人假设(个体资源配置与使用); 2)竞争机制——超额利润的存在(个体资源配置与使用); 3)市场均衡化机制:个体进退——波动供求——价格波动,由失衡到均衡(资源在社会间的流动与配置)。16.市场、计划、混合经济的优缺点比较?
相同点:1)都是为了“配置稀缺社会资源”,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2)都涉及到“生产、消费和分配”的决策和具体执行问题。3)评判的标准都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计划(指令command)经济:(产权和机制)①政府集中拥有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和消费资料;②政府靠计划和指令,进行生产和消费决策与执行;③支配和指挥绝大部分单位生产及工人使用,决定各部门生产比例。——政府靠拥有资源和决策,解决经济问题。前苏联。(效率)①决策上——决策成本:管理成本大(信息搜集处理),无交易成本;决策收益:失误风险大,科学性一般(信息失真);②执行——效率低(个体动机弱,搭便车);③要素和收入分配,绝对公平。
市场经济(market):(产权和机制)①分散的市场主体拥有产权,一般私有产权;②个人和企业(市场主体)进行生产和消费决策与执行,通过价格、利润等机制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③企业支配和指挥生产利润最大化和消费上效用最大化,以及部门比例。极端是自由市场经济。19世纪英格兰。(效率)①决策上—决策成本:管理成本无,交易成本大(如讨价还价);决策收益:失误小,科学性好(生产者和消费者更了解自我);②执行——效率高(经济人自利动机强)。但:a.市场失灵部门,不能配置资源;b.均衡和最优是趋势,大部分场合和时间不均衡;③要素和收入分配,相对公平是趋势,有扩大风险。混合经济(mixed):(产权和机制)①市场主体(国企或民企)有独立产权,政府也拥有一定经济权利(计划控制或宏观调控);②市场主体(国企或民企)进行生产和消费决策,通过价格、利润等机制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政府在某些领域如市场失灵时直接决策(计划方式),并宏观调控。如当前美国及大部分国家,中国(特殊在多种所有制、混合产权多;市场主体,国企较多,政府在某些领域直接控制多。)(效率)①在大部分领域,市场决策和执行效率高(如盈利和竞争性行业),在部分市场失灵领域(如公共品和污染),政府计划决策和执行,可能更有效率并保证公平;②政府加以宏观调控,限制市场对均衡和最优的偏离(严重供求失衡);③要素和收入的分配,由于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对公平不只是趋势,还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17.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框架?
1)体制改革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制度基础:
制度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市场主体:
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非公有制企业(含民营金融机构); 4)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体系、金融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5)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目标、政策手段机制化、公共财政体系、税收制度、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金融体制、金融监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6)社会保障: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8.现代市场体系的组成及特征?
现代市场体系,是指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构成现代市场体系的最基本的内容。特征: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19.社会主体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科学涵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程度)。基本特征: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的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现代化);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工业化);三是,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历史阶段(市场化);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20.国有企业如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古典企业(家业不分);(公司)现代企业(财产成为独立企业财产)有限责任。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21.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概念,关系?
狭义上:经济增长:经济总量的增加,主要指标是,GDP或人均GDP。经济发展:经济总量的增加与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关系改进;发展动力,由要素向创新转变;就业状况;物价状况(宏观经济学中,产出、就业、物价三个指标的改进); 广义上:经济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包括: 1)经济总量增加和经济结构优化; 2)收入分配的改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社会和谐度提升、民主法制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4)生态文明建设程度;
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人本目标。22.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经济发展方式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扬弃与取代: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创新驱动、产业协调、环境友好”经济发展方式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涵盖了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分享方式、经济生态耦合方式三个层次。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民生和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从动力源泉到发展机制与实现路径的全系统演进过程。
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中国特色“四化”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经济发展方式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扬弃与取代: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创新驱动、产业协调、环境友好”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一个立足点、三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 一个立足点: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三个着力: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五个更多依靠: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23.工业化的概念?
1)工业化:工业(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GDP(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并非简单复制西方工业化老路;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创造”转变;与信息化融合,实现生产方式根本变革;以清洁安全和集约增长为内在要求、实现绿色发展;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出发点、注重解决就业问题;面对数亿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压力,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关系,解决好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矛盾。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坚持自主创新,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
*工业化不完全等同于工业发展,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商品经济发展等为依托的。
2)再工业化:“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 “回归” 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24.对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理解?
一般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提出“城镇化”的概念。1999年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目的造福百姓、富裕农民。要“产城融合,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镇化”。要“集约、节能、生态”,反对“人为造成”、“有城无市”。(李克强)。25.农业现代化?
(狭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传统农业:手工劳动为主,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代化—现代素质劳动力,现代生产手段,满足需要的高质量现代农产品。4大要素:生产手段现代化(基础)、劳动力现代化(必要条件)、产出能力现代化(必然结果)和生产条件现代化(保证)。(广义):自产自销的家庭作坊的传统农业,向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进行不同规模社会化的商品农业转换的过程。涵盖了多方面的现代化:①农业生产技术(手工劳动还是机械化、生物技术)②农业经济制度(农地产权和经营机制)③农业经营体系(小农经济或家庭农场)④农业发展的生态化水平。26.分析城乡一体化?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1)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扶持发展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
2)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3)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27.创新的涵义?
“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创新的构成: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不需要科学新发现。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未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这种来源已经存在,或者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注意:创新不等于发明。
创新的经济性质:创新的行业或成果性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产品
知识是公共产品,一旦发现一个思想,就进入社会知识库,其他人可以免费使用(曼昆)。创新的主体——大多数技术进步来自企业和个人发明家的私人研究,但政府也有促进这些努力的关心。正如政府在提供国防产品上起作用一样,政府在鼓励创新起作用。
28.对开放性经济体制的理解? 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放宽投资准入:1)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
2)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3)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完善领事保护体制。
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1)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
2)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 3)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重点
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社会保障制度、国内生产总值、金融寡头、价值规律、资源配置、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市场体系、资本有机构成、垄断、比价体系、差价体系、世界货币、资本循环、固定资本、劳动时间、固定资本折旧、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股份公司、级差地租、产权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扩大再生产
经济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战略、(这是老师重新整理出来的哦,他说这是名词解释也是知识重点。PS:愿各位考个好成绩)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重点
名词解释
1、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3、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从商品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即一般等价物。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劳动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7、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8、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只是变换它的物质形式,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9、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不仅能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能创造出一个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来,是可变量。
10、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1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的剩余价值。
1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来增加的剩余价值。
13、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14、资本主义工资: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15、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实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6、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着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7、资本积聚:个别资本家依靠自身的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18、资本集中:把若干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少数规模较大的资本。
19、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运动呈现为一种循环运动,即从一种形态开始,依次经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又回到原来起始的形态。20、资本周转: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21、固定资本: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22、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23、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就表现为商品的生产费用即成本价格。
24、利润:当人们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价值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25、平均利润率:按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即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26、生产价格:能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简述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劳动二重性是什么?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也叫有用劳动,是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和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讲,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职能是什么?
货币的职能包括:1)价值尺度,即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大小;2)流通手段,即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3)贮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保存的职能;4)支付手段,即货币用来清偿债务的职能;5)世界货币,即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3、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那些因素?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1)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它等于待实现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2)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经常不一致,但是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并不意味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因为:1)从一个孤立的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而从长期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2)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无论怎样涨落,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价值规律正是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运动中,作为一种趋势存在并贯彻下去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5、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因为:1)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平等互利的本质联系,是调节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差别的规律;2)价值规律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均受其制约。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规律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的本质特征是尽可能多地、无止境地攫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1)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是剩余价值的最大化。2)它决定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交换是实现剩余价值,分配是剩余价值的分割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剩余价值的获得为前提,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劳动力条件。3)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因为:资本家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也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基本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出卖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力,工资只能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1)计时工资,就是资本家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长短来支付的工资。2)计件工资,就是资本家按照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
8、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有什么?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形式实现的。所谓资本积聚……。所谓资本集中……。
9、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怎样?
所谓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第一,资本积聚不仅增大个别资本而且也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量。而资本集中只能增大个别资本,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的限制,而资本集中不存在这种限制。第三,资本积聚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增大的速度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却能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因而速度比较快。第四,资本积聚直接反映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而资本集中则直接反映资本家之间的吞并和联合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是:第一,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会增大个别资本。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而资本进展反而有会促进资本积聚。
10、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有什么?
1)空间并存性,即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保持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2)时间继起性,即产业资本顺次经历的购买、生产、销售等三个阶段在时间上相互继起,才能保证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11、把生产资本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有哪些? 1)划分目的不同。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目的是在于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即来源于可变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为了分析资本的周转速度。2)划分标准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标准是资本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标准是资本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不同周转方式。
12、加快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何影响?
1)节省预付可变资本量。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生产规模相同的情况下,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定时期内,推动同量的劳动,进而创造同量剩余价值所需要依法的可变资本就越少。2)增加年剩余价值量(M),提高年剩余价值率(M')。M是一年内每个周转期间内的剩余价值总和,M'=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适应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同量预付可变资本推动的劳动量就会越多,提供的年剩余价值量也就会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越高。
1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什么?
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不同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2)由于预付总资本大于可变资本,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3)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不仅量上有差别而且体现的关系也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盈利程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1)剩余价值率。在预付总资本数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动。2)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小,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少,利润率就低,反之则反是。3)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与利润率同方向变动,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其中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多,从而年利润率就高。4)不变资本节省程度。节省不变资本就会减少用户资本量以同量的剩余价值和较少的预付资本相比利润率就会提高。5)生产资料价格。利润率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按反方向变化,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利润率就会提高。
15、商业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途径是什么?商业利润的本质是什么?
1)商业资本获取利润的途径是,商品的出售价格大于购买价格,即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从产业资本家手中购进商品,再按生产价格出售,获取中间的差额。2)商业利润的手中是产业资本家将生产价格的一部分利润或剩余价值转让给了商业资本家,因为现在的平均利润率是按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合计计算的,可以保证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都获得平均利润,因为商业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参与分配得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16、商业流通费用由哪些变化构成?它们如何得到补偿? 商业流通费用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由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部分构成。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用于运输、保管、包装等方面的费用,是生产过程的延续,等同于生产费用,通过商品的销售而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实现引起的,从剩余价值中扣除。
17、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根据平均利润率规律,农业资本必须获得平均利润,而农业资本家要从事农业经营就必须向特定所有制支付地租,因此在农业部门经营的资本在获得平均利润的同时还要获得超额利润,才能向土地使用者支付地租,取得土地的经营权。2)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级差地租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地租,绝对地租是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18、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一方面要求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的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取得剩余价值;另一方面要求在实物形态上的补偿,即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补偿和替换。如果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都能在价值和实物形态上得到相互补偿,那么,全部社会总产品就能顺利实现,从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能够顺利进行了。由此可见,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同时就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所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1)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c 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派生条件:①Ⅰ(c+v+m)=Ⅰc+Ⅱc 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②Ⅱ(c+v+m)=Ⅰ(v+m)+Ⅱ(v+m)其经济含义是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0、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1)基本实现条件:Ⅰ(v+△v+m/x)=Ⅱ(c+△c)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原有需求和用于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第Ⅰ部类原有工人、新增加的工人及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派生条件:①Ⅰ(c+v+m)=Ⅰ(c+△c)+Ⅱ(c+△c)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原有需求及进行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②Ⅱ(c+v+m)=Ⅰ(v+△v+m/x)+Ⅱ(v+△v+m/x)其经济含义是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原有需求和用于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论述题
1、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与社会性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均由商品生产者自主决定,劳动产品直接归商品生产者所有,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性,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
商品生产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在自发形成的社会分工中,每个生产者相互依存。他们既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而生产,又都依赖他人的供给而生存,他们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性。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因为生产经营决策权掌握在商品生产者自己手中。但是,这种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却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私人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能在流通过程中,通过把产品当做商品来交换这种间接途径而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产品有时部分甚至全部不能销售出去,即得不到社会承认,从而未转化为社会劳动。只有交换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一切内在矛盾的根源。解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条件是交换。交换不仅以具体劳动形成不同的使用价值为前提,还以劳动量的比较为基础,这就是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于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才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可见,劳动二重性及商品二因素的矛盾,都来自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都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具有的间接社会性所决定的。第二,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商品若能按正常价格销售出去,则其能够维持生产或获得利润,说明他们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顺利转化为社会劳动;若商品销售不出去,说明他们的劳动未转化为社会劳动,未被社会承认,长此以往,他们就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包括:第一,调节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者社会劳动在各个部门的分配。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生产者会从这种高价格上得到更多的好处,这会促使更多的生产者来生产经营这类商品。反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又会迫使商品生产者压缩原有的生产规模,乃至放弃这种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价值规律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这样通过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者商品生产,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置不断得到调整。第二,动力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刺激食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若某些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高,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市场上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可以得到较多的收人;反之,则收人较少甚至亏损。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要千方百计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分化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在商品经济下,竞争能力强的生产者获益较多,竞争能力弱的生产者获益较少,甚至亏损、破产。这种由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导致的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结果,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因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实质是各个生产者竭力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以便获得更多利益;生产不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实质是各个生产者竭力生产市场最需要的、最有利可图的商品。正是围绕着商品价值和作为物质承担者的使用价值而展开的竞争,才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3、论资本主义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主义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而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以及生产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自发形成的价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就是……。
④从整个社会来看,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引起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引起劳动力价值的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得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直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论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包括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个层次,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发挥作用。如何一个独立资本的周转速度都是由直接因素、间接因素以及它们相互影响的结果。
1)直接因素是指资本周转时间,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资本的周转速度通常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一定量资本的周转次数来表示。一年内周转次数越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2)间接因素主要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比例。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它们各自比重的大小影响全部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①固定资本是指……。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上整体地、连续地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而价值则按其使用价值在生产中磨损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寿命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②流动资本是指……。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则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重新创造出来,也一次性加入到新产品中,并随产品的销售而全部收回。③因此,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使它们周转速度也不同。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慢,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从而,在预付总资本中,如果固定资本的比重大,就会延缓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如果流动资本的比重大,则会加快其周转速度。
5、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利润率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率的?
1)不同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剩余价值率必然会不同,则部门间的利润率肯定存在差别。
2)部门间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导致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目的是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即原有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新资本直接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投入。
3)资本转移造成部门间资本量的变化,导致各部门产品产量发生变化,引起商品的供需比例变动,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上下波动,从而利润率随时波动。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资本流入,产量增加,如果需求量不变,供给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利润率下降;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变动趋势正相反。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4)经过市场对资本量的自发调节,各部门的利润率会趋于一致,形成社会平均利润率,即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5)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从而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过程。
第四篇:2014政治经济学串讲重点
17世纪时,政治经济学拓展为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管理,到18世纪70年代,政治经济学几乎专指与国家资源相联系的财富的生产和分配.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于17世纪中叶产生,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经济学。
学派
1、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英国威廉配第创始(12.1单选),亚当斯密和李嘉图完成。
主要理论成果是提出了劳动价值论,具有一定的科学成分。
2、庸俗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法国萨伊和英国的马尔萨斯(09.10单选)。主要是为了维护资产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的,所以称之为“庸俗”。
3、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法国的西斯蒙第和普鲁东。(09.4多选)
1)产生时间19世纪中叶,马克思和英格斯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07.1单选)。
2)条件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因素。②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主义部分的理论基石。(08.10/10.1单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60年代创立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时代变化提出的重大课题的回答,也是在吸收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的结晶。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
法国的昂利圣西门(1760—1825)
法国的沙利傅立叶(1772—1837)
英国的罗伯特欧文(1771-1858)
重点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物质资料的生产(Why)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是使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联系起来的媒介物
劳动资料,最主要的是就是指生产工具(09.4/07.1单选),还包括容器,如导管、桶,厂房、仓库、道路、土地等。(10.1多选)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叫生产资料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社会生产力人的因素(主要指劳动者,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力量,1.物的因素(生产资料)劳动资料,最重要是生产工具 2.劳动对象
3.生产工具的特点
4.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状况的集中表现(07.10单选)
5.是社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主要标志(08.1单选)6.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08.10单选)7.生产力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
生产关系含义: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社会关系
内容: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07.10多选)。这是广义的生产关系(08.1/10.10多选)。
生产关系是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们结成的相互关系。这是狭义的生产关系。(11.1单选)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1)生产对分配、交换、消费的决定作用(09.10简答)第一,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的社会性质。第二,第二,决定对象,生产为其他提供必需的物质资料。第三,决定水平和结构。第四,决定具体方式。
2)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10.4多选)生产的决定作用突出地表现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性作用上。生产资料所有制即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问题。生产资料所有制是:
①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②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
③社会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准
④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关系得到实现的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方式指人们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3.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1、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及经济发展规律。(11.4单选)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经济关系。(09.4/10.4/11.10单选)3)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2、内涵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有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09.1单选)
(一)政治经济学研究任务——揭示经济过程中存在的客观经济规律.(二)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3、经济规律三个层次
(1)各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2)几个社会形态都共有的经济规律(3)某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规律 基本经济规律
①在特定社会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是基本经济规律 ②在任何一个社会都包括:共有的经济规律; 特有的经济规律;
基本经济规律(09.10多选)
4、经济规律的特点
(1)它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2)绝大多数经济规律不是长久不变的。只在一定的社会历史阶段发生作用.(3)它作用的结果总要涉及到参与经济活动的人们的利益
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同时也研究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及其经济规律
(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单选)
(1)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经济关系、经济规律的科学。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7世纪中叶产生的。最初出现的是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包括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资产阶级庸俗政治经济学。
它所包括的内容主要有:①理论经济学。②应用经济学。③经济思想史。④经济史。⑤经济数量分析和计量方法学科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简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于19世纪40~60年代。(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是以批判地继承前人一切优秀成果为基础的。①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来源。②马克思主义政冶经济学的创立是植根于社会经济实践的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简答、论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发展的理论,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指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定而且也能够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品质主要体现在一个半世纪以来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之中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1、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单/多选)
(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物质资料生产作为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因为:A、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获得吃、穿、住、行等基本生活资料,才能生存。B、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生产,人类才能从事生产活动之外的其他一切社会活动
(2)人类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 ①人的劳动,即劳动力的支出。(人的劳动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分。)②劳动资料,即劳动手段。包括生产工具、生产建筑物、道路、运河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③劳动对象,即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所加工的一切物质资料。它分为两类:
一类是未经人的加工但已纳入生产过程的自然物;另一类是经过人的劳动加工过的物质资料,即原材料。人的劳动是生产中的能动因素,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是生产中不可缺少的物质条件
2、社会生产关系及其系统(单/多选、简答、论述)
(1)社会生产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在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们相互之间必然发生一定的关系,即生产关系。
(2)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并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发生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诸关系的总和。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联系: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它决定着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对象、方式、数量和性质;分配和变换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消费是最终目的和动力。制约: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起反作用
(3)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
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
①是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奴隶制生产关系、封建制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②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如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以及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经济制度是一定社会形态中最基本、最本质的经济关系,反映着不同社会经济形态的本质区别。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对一定社会经济运行模式的概括
3、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单选/多选)
(1)政治经济学必须在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
(2)生产力: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标志着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也标志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广度和深度。
生产力的构成包括人和物两大要素。
生产方式:人类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而谋取物质资料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
(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具体表现在: 第一,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经常处于变动之中。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1、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单选/多选)
(1)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
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它,也不能随意地创造或制定它。
人们从事经济活动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办事,否则就会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
(3)利用经济规律:使人们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它的要求,根据它的运动趋势,安排人们的经济活动,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实现经济活动的目的。
2、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单选/多选)
(1)经济规律与自然规律相比,其特点是:
①由于自然规律赖以产生的自然条件变化时间很长,因而自然规律一般长久不变,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可能较快地发生变化,一般来说不是长久不变的
②自然律可以离开人们的活动独立存在并发生作用,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 ③在阶级社会中,自然规律的发现和利用是没有阶级性的经济规律,经济规律的发现和利用则总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各个阶级的切身利益,要受到阶级利益的限制
(2)根据经济规律赖以产生的经济条件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三种类型: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或称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规律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如价值规律是在商品经济中发生作用的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如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剩余价值规律,社会主义社会的按劳分配规律等
3、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单选/多选)
(1)经济规律体系:①几个社会形态和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
②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而在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中,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
在这个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和决定作用的规律即是该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2)基本经济规律决定该社会的生产目的和实现目的的手段,决定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社会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其他经济规律都要服从它的要求,受它的制约
4、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单/多选、简答)
1、唯物辩证法
2、抽象法
3、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
5、政治经济学的特征及其学习意义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1)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是指这门科学的理论体系反映一定阶级的意志和要求,为-定阶级的利益服务。
(2)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是指这门科学从实际出发,正确而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并为社会实践所证明是科学的真理。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一门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并具有无产阶级鲜明阶级性的科学,它实现了科学性和阶级性的高度统一,它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从实际出发,科学地揭示了社会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制度性、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统一
(1)①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总和。②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就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2)政治经济学具有社会性。
(3)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既是不同社会形态下的经济制度,又是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生产关系,也是不断变化的具有历史性的生产关系,这三者是统一的。
3、学习政治经济学原理的意义(简答、论述)
重要意义:
①学习政治经济学是学习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②学习政治经济学是树立科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③学习政治经济学是我国进行经济建设的理论依据。
第一章
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是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经济制度:
1.原始公社经济制度 2.奴隶制经济制度 3.封建主义经济制度 4.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5.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社会形态: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1、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
种类可分为三种: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10.10单选)1)自然经济(简答★)
即自给自足经济,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及家庭或本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其特点是:(07.10单选)
A、自然经济的社会生产力低下,生产规模小,人们的经济联系局限在经济单位内部; B、自然经济的目的是自给自足;
C、自然经济中的劳动交换和经济联系形式是直接的。2)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
①一般前提条件:是社会分工(11.4/11.1单选)
②决定性条件:是不同所有者和不同的经济利益主体(10.1单选)②商品经济(09.1简答)
商品经济是通过市场交换而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统称。其特征是: A、以社会分工发展为条件,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相适应。B、生产商品的直接目的是用于交换。C、联系是间接的,是通过商品交换实现的。
D、商品经济可以与资本主义相结合,也可以与社会主义相结合。3)产品交换经济
是在社会分工条件下,通过产品的直接交换来进行劳动联系的经济形式。目前还是一种假设。
资源配置与经济体制
1、社会资源配置(简答★)
1)原因:为了使各部门、各地区均衡发展,就要把有限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才能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最大限度的满足社会需求,取得最佳社会经济效益。2)任务:是在不同时间、不同部门和地区之间分配资源使用的数量。资源使用的时间、空间和数量构成资源配置的三要素。
3)目标:使有限的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包括消费者个人利益、企业效益、国民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4)资源配置的机制和方式(简答★)
①配置的方式:计划方式和市场方式。(07.10单选/07.1多选)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要求有不同的管理制度; 第二,实现资源配置的过程中都有自己的特点。
但是二者又可以在某种经济体制中以不同的形式结合起来。②资源配置的三个机制
动力机制、信息机制和决策机制。
1、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的内容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价格机制(简答★)
①定义: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市场供求变动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②条件(09、10/
10、4单选)
通过价格和价值背离和趋于一致实现的,关键条件是价格随商品供求的变动而变化 ③作用:A、调节生产 B、调节消费 C、宏观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
第二章
1.商品的二因素
(1)商品的定义交换 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劳动产品(2)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价值——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自然属性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关系
交换——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的是生产者之间的一定的社会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二者关系: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体。
B、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二者统一于商品体之中。C、对立表明商品内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矛盾是通过商品交换解决的。D、有使用价值不一定有价值,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有价值的物品一定有使用价值
3)商品的交换价值
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比如一只羊的交换价值就是两把斧子,等等。(11.1多选)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或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具体劳动——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抽象劳动——生产商品所耗费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二者之间的关系
A、统一性:二者在时空上是统一的,是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B、矛盾性:具体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劳动的社会属性。商品价值的形成和创造 ①价值的形成(简答★)
具体劳动转移 生产资料的原有价值(C)
商品的价值 : 抽象劳动创造 新价值(V+M)。(价值创造过程)
②价值的创造
A、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活劳动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新加入到劳动对象中的抽象劳动;既转移旧的价值,同时还创造新价值。活的抽象劳动是价值的惟一源泉。(单选、简答★)物化劳动是指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过去的劳动。物化劳动仅仅是转移旧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不创造新的价值。B、区别和联系
联系在于,商品新创造的价值是形成商品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的区别在于,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既有活劳动,又有物化劳动,而创造商品价值的劳动只有活劳动。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
①商品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09.10单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社会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10.1/08.10多选)客观标准条件,即“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决定。主观条件,即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决定。②商品价值量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的关系:以简单劳动为尺度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A、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它通常以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或生产单位产品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
B、劳动生产率越高,在一定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但所形成的价值总量却不变,从而平均到单位商品内的劳动量就越少,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劳动生产率越低,单位商品包含的价值量越大,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是什么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09.4单选)。
矛盾的具体表现是: ①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不能在事实上转化为社会劳动
②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并不一定在数量上能够全部转化为社会劳动
(2)为什么 ①是商品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为解决这一矛盾,即为使私人劳动或局部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就必须通过商品交换。(10.4单选)
②决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发展全过程。
③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价值规律
(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3)价值规律的作用 1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自发地调节社会资源在不同生产部门之间的配置;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使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引起两极分化
第四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
货币转化为资本
(1)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它们的区别首先通过它们的不同流通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商品流通形式:商品—货币—商品(W—G—W); 一种是资本流通形式:货币—商品—货币(G—W—G),两种流通形式的区别在于: ①买卖的顺序不同。
②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
③流通的媒介不同。
④流通的内容不同:不同使用价值间的交换;价值的增殖
⑤流通的目的不同:获得所需的使用价值;价值的增殖额 通过两种流通形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资本流通总公式是G—W—G′,其特点是在货币在运动中能带来剩余价值。(08.1单选)资本总公式的矛盾:指这一公式和价值规律的矛盾从形式上看,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值(2)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①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3)如何解决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价值增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说明货币转换为资本是如何实现的。
①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
②货币所有者购买到的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实现价值增值的前提条件(09.1单选),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09.4单选)。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与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基本条件
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自己的商品来支配; 第二,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基本生活来源,除了自身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只有靠出卖劳动力为生。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
⑴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 ⑵劳动者繁殖后代所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 ⑶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需要的劳动力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1)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指劳动力的使用,即劳动。
2)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并且是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的源泉。
3)劳动力的使用能够为它的购买者创造剩值,这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4)劳动力商品:不仅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出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就是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
3、货币转化为资本货币可以是资本,但货币本身并不一定就是资本。资本可以表现为货币,但并不一定都是用货币来表现。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
三、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和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作用
1、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是: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他们的劳动属于资本家;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例题:假设,工人一天生产6双皮鞋,一双皮鞋耗费生产资料10元,工人一天劳动力价值为6元,工人一天劳动6小时,一小时创造的新价值为1元
[价值形成过程]
因为,一双皮鞋耗费生产资料10元,那么,生产6双皮鞋所耗费生产资料为60元,这60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皮鞋之中,同时工人还支出了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6元,这样,工人一天生产6双皮鞋的价值就为-------元,而资本家为了生产6双皮鞋投入了-------元,资本家的目的就------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价值增值过程]
在上例中,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劳动力价值任为6元,但是工人的劳动时间不是6小时,而是12小时,这样,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工人一天生产就不是6双皮鞋,而是------双,所耗的生产资料就是------元,这------元通过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到皮鞋之中,同时工人还支出了抽象劳动创造新价值-------元这样,工人一天生产------双皮鞋的价值就为-----元,而资本家为了生产------双皮鞋投入了-------元,结果:------元—-元=----元,即为剩余价值M价值增殖过程——超过劳动力价值的补偿这个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劳动力价值延长部分 依据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生产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不变资本C是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可变资本V是以劳动力的形式存在的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劳动创造的新价值大于劳动力的价值,产生了剩余价值
2、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区分两者的意义
A、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被剥削的实质;
B、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08.10单选/11.1多选)(4)资本的本质
①资本的本质不是物,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②生产资料成为资本,必须成为剥削雇佣工人的手段。(09.10单选)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它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来表示,即: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 无酬劳动 剩余价值率= ────── = ──── = ──── 必要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 有酬劳动
(二)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
1、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在必要劳动时间已定(或不变)的情况下,依靠绝对延长工作日进行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叫做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劳动日长度已定(或不变)的前提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使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而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3、超额剩余价值生产:由于某些或个别资本主义企业首先采用了较好的技术和生产方法进行生产,使自己的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多得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对个别企业说,是一种暂时的现象。当它所采用的新技术被普遍采用后,这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这种商品的社会价值也会随之下降,大多数资本家只能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两者的相互联系和区别(09.4简答/11.10论述)
①从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关系来看,两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②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资本主义剥削的一般基础,也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③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的物质技术基础不同,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上起着不同的作用
(4)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12.1论述)剩余价值的源泉,仍然只能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这是因为:
①机器再先进也是机器,不能取代劳动的作用。②自动化的机器不可能完全取代人的劳动。③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减少雇佣工人的数量,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得超额剩余价值。
④如果自动化生产在某个部门得到普及,由于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将从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转过来一部分剩余价值,这样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不仅来自本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而且来自其他部门工人的剩余劳动。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0.1/08.10论述)
①内容是:资本主义生产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②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实质。
③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比较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④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部过程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1)本质: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2)现象: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2、工资形式(简答★)
(1)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基本形式10.1多选)
①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本质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②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③计时工资是计件工资的基础。
(2)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名义工资是指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所得到的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所得到的货币工资所能购买的实物和服务的数量。
(三)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从生产规模上来看,再生产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生产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扩大再生产:生产在扩大了的规模上进行。
1、资本主义的简单再生产,是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使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例如:有一个资本家有资本1万元,假定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是8:2,剩余价值率为100%。生产结束后全部产品的价值是: 8000C + 2000V + 2000M= 12000 简单再生产的特点(07.4/07.1简答)
①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②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③工人的个人消费也从属于资产阶级
上述特点表明,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2、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即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8000C + 2000V + 2000M = 12000
假定他从2000元的剩余价值中拿出1000元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剩余价值率也不变是100%。重新组合后第二年的生产结果是:
(8000C+800⊿C)+(2000V+200⊿V)+ 2200M = 13200
实质
A、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从一开始就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B、资本家用追加资本来购买A,实际上是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M的一部分,来换取更大量的工人活劳动,以便榨取更多M
3、资本积累的定义: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
4、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家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积累,扩大再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5、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4)预付资本总量的大小。
剩余价值、资本积累、资本主义再生产之间的关系 ①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②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③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后果
①资本积累必然加剧两极分化。
②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的根源。③资本积累构成并加剧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矛盾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与相对人口过剩
6、资本有机构成(1)资本的技术构成:反映生产技术水平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2)资本价值构成: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
(3)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而又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一般说来,资本的技术构成发生变化,会引起资本的价值构成的变化;而资本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会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
资本有机构成(C:V)不断提高 单个资本增大的途径(06.1简答)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要以单个资本的增大为前提。(10.10单选)单个资本的增大,是通过两条途径:
①资本积聚②资本集中 形式: A、大资本吞并小资本的形式
B、大资本联合中小资本,即股份公司的形式(11.4 ③资本积聚与资本积累的关系:
A、资本积聚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资本集中则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额(12.1单选)B、资本积聚是伴随着资本积累而进行的,资本积聚是资本积累的直接结果,而资本积累则是资本积聚的重要条件(1)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情况下,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劳动力对资本的供应绝对增加,形成相对的过剩人口,这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1)含义:是指相对于资本的需要说的,或者说,是劳动力的供应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2)为什么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同时又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11.1论述)①可以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②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③可见,相对剩余人口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又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资本积累的历史作用和趋势(09.1论述)(1)历史作用
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2)历史趋势
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导致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②随着资本主义生产越来越社会化,客观上要求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归社会共同占有,并根据社会需要分配劳动产品。
③资本积累的发展,不仅为自己的灭亡准备了客观物质条件,即社会化大生产,而且还造就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掘墓人—无产阶级。
第五章 剩余价值的实现与分割
一、产业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
投在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
三种职能形式
第一阶段:购买阶段 其职能形式是货币资本,即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本
第二阶段:生产阶段 其职能形式是生产资本,即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形式是 在的处于生产阶段的资本
第三阶段:售卖阶段 这一阶段的资本职能形式就是商品资本,即以商品形式存在的资本
资本循环: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职能形式,在运动中得到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
资本循环全过程可用公式表示为:
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 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是互相承接、互相依赖的
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依次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而不是三种独立的资本
产业资本循环是三个循环的统一
商品资本循环
G—W„P „ W´— G´ • G — W„ P„W´— G´• G–
货币资本循环 生产资本循环
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保持资本循环连续性的必要条件:使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时间上先后继起,即并存性和继起性。
二、资本周转
周转是反复进行的循环,而循环则是一次的周转
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是周转速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资本的周转时间: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所有者手中的时间 资本周转时间与速度成反比,它是衡量周转速度的反向指标
资本的周转次数:预付资本在一年内的周转次数
周转次数与周转速度成正比,它是用来衡量周转速度的正向指标
生产资本按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固定资本:以机器、设备、厂房、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资本是一次预付,实物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并随着物质磨损程度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
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则一次生产过程中完全消失其原有的独立的使用价值形态,其价值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不能混同 固定资本磨损:物质磨损(有形)精神磨损(无形)固定资本价值补偿:折旧——折旧费—折旧率 折旧:资本所有者依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逐次以货币形式提取的补偿,它是固定资本进行价值补偿的一种办法
折旧费= 折旧率
影响预付资本总周转速度的因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生产资本中所占的比重
4、资本周转速度提高的意义和途径
年剩余价值量:剩余价值率和预付可变资本量及其周转次数的乘积。
公式:M=M`·V· N 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公式:M`=M`N 年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率不能混同: 从质上讲,二者反映的关系不同;从量上看,二者通常不等值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及其周期性
1、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基本问题(1)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的运动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生活消费,因此考查社会资本运动必须以社会总产品为出发点。从社会总产品出发考查社会资本运动,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是如何实现的,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补偿有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10.4/09.4单选/08.1单选、简答)
2)理论前提(09.1单选)①社会总产品构成原理 包括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
A、从实物形态按最终用途来看,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09.10单 B、从价值形态上看,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②社会再生产的的两大部类原理
第一部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第二部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
社会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㈠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交换关系图示
生产资料需求 消费资料需求
第I部类供给 Ic + Iv + Im 第II部类供给 IIc + IIv + IIm 图示体现三方面交换关系:
1、第I部类内部交换;
2、第II部类内部交换;
3、两部类之间:I(v+m)IIc
社会资本再生产交换关系数字示例:
I 4000c +1000 v + 1000 m=6000 II 2000c + 500v + 500m=3000 在9000社会总产值中,I 4000c 与II(500v + 500m)分别在本部类内部各部门之间交换,实现在物质上和价值上的补偿
I(1000 v + 1000 m)与II 2000c则必须通过与另一部类交换实现资本的补偿及剩余价值的最终实现。
二)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从以上交换关系图示反映出,要实现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社会生产中就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1、I(v+m)=IIc
2、I(c+v+m)=Ic+IIc
3、II(c+v+m)= I(v+m)+II(v+m)
二、社会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前提条件如下:(1)I(v+m)>IIc 原因:为使第II部类能够扩大再生产,第I部类必须以实物形式向第II部类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这部分生产资料由第II部类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来购买。
(2)Ⅱ(c+m-m/x)>Ⅰ(v+m/x)含义:第II部类消耗的不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中用于追加资本的部分之和,要大于第I部分工人与资本家用于消费的价值。
原因:有了这一条件,第II部类才可能为两部类追加的劳动力提供消费资料。
2、两大部类的交换
第I部类(c +Δc)+(v +Δv+m/x)
第II部类(c +Δc)+(v +Δv+m/x)
三方面交换关系:(1)第I部类内部交换;
(2)第II部类内部交换;
(3)两部类之间交换。
(三)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1、I(v +Δv+m/x)=II(c +Δc)
含义:第I部类用来消费的价值部分要与第II部类原有和追加的不变资本相等。
意义:这一公式说明,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是相互制约的,一个部类生产的扩大要求另一部类生产的相应扩大。
2、Ⅰ(c+v+m)=Ⅰ(c+Δc)+Ⅱ(c+Δc)
含义:第Ⅰ部类年产品价值总额应等于用于补偿全社会消耗掉的和用于追加的生产资料价值总和。
3、Ⅱ(c+v+m)
=Ⅰ(v+Δv+m/x)+Ⅱ(v+Δv+m/x)
含义:第Ⅱ部类产品价值总额应等于全社会用于消费的价值总和。
平均利润与生产价格
一、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 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剩余价值
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的现实经济活动的影响(09.4简答)①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必要条件。②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经营企业盈利或亏本的标志。③生产成本的高低是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
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就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 商品价值=成本价格+利润
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P)(简答★)(1)当剩余价值被看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2)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后,即商品价值W=k+p(单选)。
(3)利润和剩余价值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而且在量上,剩余价值等于利润(10.10单选)。
(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从而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比较(质的比较):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的程度,利润率表示资本家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三、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1)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09.10多选/09.1论述)①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有差别,为追求高额利润,导致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转移。表现为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投向利润率高的部门。
②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趋于平均化,即平均利润(09.1单选),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11.4单选)。
③利润率平均化是资本本性的要求,等量资本要求获得等量利润。
2)平均利润率
①平均利润率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
②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剩余价值之和除以全社会的资本之和 ③平均利润率(P′)=全社会剩余价值/全社会的资本之和
④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
平均 利润率 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w=c+v+m=k+p 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重大意义
(1)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两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
(2)无产阶级要取得自身的解放,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统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1、商业资本的形成:又叫商人资本。主要是指从事商品经营即商品买卖的资本
2、商品资本对产业资本的促进作用:
①有利于资本家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增加利润总额 ②有利于节省流通费用,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 ③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 ④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商业利润: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
①来源:是产业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②实质:体现了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和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09.10/09.4单选)
(3)获得途径:是通过价格差额来实现的,即产业资本家按低于商品生产价格将商品卖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按商品的生产价格把商品出售给消费者,从而获得商业利润。(单选)
4、商业资本家对商业店员的剥削(简答★)(1)商业店员虽然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但却能实现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商业店员也受商业资本家的剥削。
(2)商业资本家通过商业店员的剩余劳动,来获得产业资本家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09、10单选)
借贷资本:生息资本
(1)形成及本质:是货币资本所有者为了获取利息而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09.1单选)。它一方面体现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还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关系。(2)来源 ①固定资本的折旧费
②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部分
③用于积累而没有马上投资的剩余价值
利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使用借贷资本的权利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其本质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利息率:利息对借贷资本的比例
利息率= 一定时期的利息量/借贷资本总量(平均利润率>利息率>零)(09.4(4)利息的实质
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也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5)利息的来源
利息的来源归根结底是产业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来源于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6)影响利息率的因素(11.1简答)①平均利润率的高低。②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
三、银行和银行利润
银行的主要职能:一是充当借贷中介 ;二是充当支付中介
银行资本的构成:一是银行资本家投资办银行的自有资本;二是吸收存款的借入资本
银行利润的构成:银行利润由贷款利息(高)和存款利息(低)的差额减去银行业务费用构成
资本主义地租
一、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而缴纳给土地所有者的、由农业工人创造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
二、级差地租
1、含义:由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而形成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2、形成的条件:土地有肥沃程度的不同:优等地、中等地、劣等地
3、形成的原因:土地有限引起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4、两种形态:级差地租Ⅰ,指雇佣工人在肥沃程度较高或位置较好的土地上创造的超额利润转化的地租; 级差地租Ⅱ,指由于连续追加投资于同一块土地,而具有不同劳动生产率所产生的超额利润而转化的地租。
三、绝对地租 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因而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
1、产生条件: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小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2、形成的原因:土地私有权垄断
第六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历史发展
一)形成与发展
1、历史阶段
自由竞争(17世纪末—19世纪末)
垄断资本主义:私人垄断(20世纪初至中叶)、国家垄断(20世纪中叶至今)(1)自有竞争引起生产和资本的集中
(2)生产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09.1单选)(3)19世纪末20世纪初垄断代替了自有竞争
3、垄断组织:指在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
常见的垄断组织有四种类型:
①卡特尔:是法文的音译,含有协定同盟的意思。
②辛迪加:是希腊文的音译,意指协定或同盟。
③托拉斯:是英文的音译,含信托之意。
④康采恩:是德文音译,含有大公司的意思。
垄断利润在本质上仍然是剩余价值。
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其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垄断并不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 1)垄断与竞争并存的原因
①垄断没有消灭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竞争是不可避免的。②没有参加垄断组织的“局外企业”仍存在自由竞争。③垄断组织之间也存在竞争。
(2)垄断本身存在的竞争(多选)①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②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③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3)垄断时期的竞争同自由竞争相比的特点(11.1多选/08.1多选)①竞争目的不同 ②手段有了新变化 ③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 ④范围不同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内的控制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即通过掌握“股票控制额”而对母公司、子公司、孙公司建立层层控制,并进而控制整个国民经济。
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05.10简答)垄断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实质。(09.10单选)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标志。由垄断统治决定的追求高额垄断利润,成为决定垄断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最深刻的经济根源。(09.1单选)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自身范围内的部分质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二次世界大战后迅速、持续地发展的原因(07.10论述)①适应科技发展的需要
②保证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 ③缓和各种矛盾的需要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1)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2)国家与私人内部的结合(3)国家与私人外部的结合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作用
(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表现为:
①广大人民税负沉重。②引起财政赤字、滥发货币、长期通货膨胀。③公私债台高筑,加剧财政金融危机。④国有垄断企业成为财政沉重包袱 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表现为:
①广大人民税负沉重。②引起财政赤字、滥发货币、长期通货膨胀。③公私债台高筑,加剧财政金融危机。④国有垄断企业成为财政沉重包袱。
垄断资本主义主要是通过资本输出、国际垄断组织以及实行新殖民主义来进行对外经济扩张的。
1、对外经济扩张
(1)资本输出(09.4论述)
①定义: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时期,是对外经济扩张的重要手段。(10.1单选、07.1单选)②形式:(11.1简答)
A、从资本形态看,可分为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外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等
B、从输出主体看,可分为私人资本输出和国家资本输出。(11.4多选)
③实质: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资本掠夺、剥削、奴役其他国家人民的重要手段。2)国际垄断组织 ①定义
资本主义各国最大限度的垄断组织,通过订立协定而结成的国际性垄断经济联盟。(10.10单选)②基本形式
国际卡特尔、国际辛迪加、国际托拉斯、跨国公司(3)新殖民主义 ①殖民地
殖民地对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有特殊作用,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材料供应地、可靠的商品销售市场、有利的投资场所、重要的军事基地。(09.1多选)②新殖民地
新殖民主义采用较隐蔽、间接的办法,主要是以经济渗透的办法来继续控制和掠夺民展中国家(11.1单选)。
垄断资本国际化(1)形成
垄断资本国际化是垄断资本为追逐高额利润而对外扩张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二战以前主要是借贷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国际化,二战后突出的特点是产业资本的国际化(2)实质
实质是为了谋求私人垄断资本或国家垄断资本的共同利益。
经济危机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
(1)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过剩。
(2)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11.4单选)(3)为什么说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论述★)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及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特点(1)原因
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时激化,有时缓和,当这一矛盾尖锐计划时就会爆发经济危机。而危机的爆发使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和浪费,在这种情况下,生产相对过剩问题暂时得到解决,这一矛盾会暂时缓和,从而摆脱经济危机。当这一矛盾重新激化时又会爆发下一次经济危机。(2)周期,阶段
从一次经济危机爆发到下一次危机爆发所经历的时期,就是一个再生产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10.4单选)
(3)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新特点(08.10简答)
①再生产周期四个阶段的交替进程和每个阶段的特征不如战前明显; ②危机的程度不如战前严重; 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 ④生产能力过剩和大量失业成为再生产周期中的经常现象; ⑤经济危机与通货膨胀相对结合。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需要的条件(10.1简答)
①客观上,经济上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客观物质条件日益成熟
②主观上,各种社会矛盾加剧,使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观条件也日益成熟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代替是一个历史过程
(1)资本主义制度被社会主义制度代替是历史的必然(08.10多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的作用,必然要求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09.1/07.10/07.1单选)
(2)为什么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和曲折的历史过程(简答★)①一种社会经济制度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必须是它的生产关系已经不可能继续容纳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②一种新社会制度要彻底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求新社会制度比旧社会制度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
③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各国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成熟状况必然出现不平衡,特别是革命主观条件,各国更是不同。
第七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及其本质
1、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1)产生途径
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09.1单选)
②社会主义制度是一种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的过程。(2)我国的过渡时期
我国的过渡时期(1949-1956)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过渡时期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否位于主体地位。(09.1单选)
(3)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途径(07.10多选)①没收大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②改造中小资本,壮大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③改造个体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二)所有制结构
1、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1)为什么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08.10论述)
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具有客观性。①我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国家,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制必须占主体 ②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决定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的共同发展。
(2)在多种所有制经济中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①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11.10单选)
②只有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保证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健康发展。
③公有制是保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经济条件。
2、公有制经济的内容及其实现形式(08.4论述)(1)内容
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实现形式
①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
②大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实现形式,如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都可以称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3)为什么要坚持和怎样坚持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 主导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09.10单选),表现为:
①它对整个国民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起着领导作用,支撑、引导和带动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全民所有制经济拥有现代化的大工业。
③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
④它的生产性企业为满足劳动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提供大量的消费品。⑤它在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国家实现宏观调控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和经济支撑。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08.10多选/08.1多选)①确保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②保证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
③发挥国有经济对整个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
④公有制经济在整个规模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就全国来说,有的地方、有产业可以差别。
4、非公有制经济(1)地位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08.1单选)(2)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08.10多选)
①劳动者个体所有制经济。生产资料归劳动者个人所有,不存在雇佣关系。②私营经济。企业资产属于私人,存在雇佣关系。③外资独营经济。包括外商投资、中外合作、中外合资企业④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劳分配
(三)分配方式
1、社会主义的按劳分配
(1)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简答★)
①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经济前提。②旧的社会分工的存在和劳动还没有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而仅仅是个人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③实行按劳分配的根本条件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2)按劳分配的内容、性质 ①内容(简答★)
A、凡是有劳动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B、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是个人消费品,不包括全部社会产品。(09.1/10.10单选)
C、实行按劳分配是以企业为单位进行的(09.4单选)
2、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制度
(1)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的具体表现(11.10简答)①在整个社会收入分配中,按劳分配是主体
②在公有制经济中,按劳分配是基本的收入分配方式 ③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的个人收入以按劳分配为主
(2)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
按劳分配(主体)
按资本分配(私企和外企的资本所有者的收入)按资金分配(股息、红利、利息和股票收入)按劳动力价值分配(靠出卖劳动力取得的收入)按技术要素分配(技术人员、技术本身和科技入股)按管理要素分配
按土地分配、房产等要素分配
个体劳动收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
(3)按劳分配是通过哪些形式实现的?
①在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里,按劳分配借助于货币工资形式来实现。②工资有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两种基本形式。③奖金津贴是按劳分配的一种劳动报酬补充形式。
3、调节和理顺分配方式
(1)劳动收入(09.4多选)①公有制经济中的按劳分配收入
②私营经济中雇佣劳动者的收入和管理劳动收入
③个体经济中的个体劳动收入及非生产部门的劳动者的工薪收入
2)调节和理顺的原则、手段和基本方针 ①原则
是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改善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调节过高收入者的收入,形成“中部大、两头小”的分配格局。②手段
税收、财政、社会福利政策或社会保障制度等。②基本方针
国家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障最低收入。
(3)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简答 ①所谓效率原则,是指社会分配制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企业和国民经济效率为目标。
所谓公平原则,在目前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
②从微观上应以人们的投入与收入达到适度平衡为尺度衡量收入的合理性。③从宏观上应以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保持适当差距为尺度衡量收入的合理性。④人们的收入既应拉开合理的差距,不能搞平均主义分配;又应防止收入差距过大,甚至收入差距高低悬殊。这样才能实现公平分配。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是一致的,二者必须并重。要以效率促进公平,以公平实现效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及特殊性
(一)市场经济
1、社会主义社会的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1)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
①社会分工这个决定商品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条件继续发生作用。②社会主义现阶段存在多种公有制经济形式。
③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各企业之间也存在商品关系。企业的相对独立性是存在商品经济的原因。(11、10)
④除了占主体地位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外,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因而还存在其他非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2)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3)市场经济的一般性集中表现:
第一,经济关系市场化
第二,企业行为自主化
第三,宏观调控间接化
第四,经营管理法制化(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①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着市场主体的结构; ②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 ③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能够实行更有效、更自觉的宏观控制。(3)社会主义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①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②促使企业搞好经济核算,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③节约资源,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企业与市场
一、企业
1、含义:企业是生产商品或服务以获取利润的基本经济组织。微观经济主体包括:企业、农户、居民 2/企业的类型
按照所有制划分:国有制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私营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
按照企业财产组织制度和资本组织形式划分:个人业主制、合伙制、公司制
3、现代企业制度
(1)为什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①现代企业制度具有政企分开、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等优点;(09.10单选)
②过去的改革只解决了浅层次的问题,没有达到搞活国有企业的目的; ③现代企业制度有效地实现国家对经济的控制和民主管理;
④国有企业改革需要探索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进行制度创新。
1、市场机制
市场机制的内容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和供求机制,其中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1)价格机制(简答★)①定义:价格机制是通过市场价格变动与市场供求变动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而发挥作用的机制。
②条件(09、10/
10、4单选)
通过价格和价值背离和趋于一致实现的,关键条件是价格随商品供求的变动而变化
(2)供求机制(简答★)
①定义:是供求双方矛盾运动的机制,同故宫供求关系与市场价格的内在联系,促使供求在不断变化中趋于平衡。
②条件:通过供求关系不断变化而变化的。
③作用:A、价格、竞争、利率等市场机制的作用都离不开供求机制 B、供求机制调节生产与消费。(3)竞争机制 ①定义
是指竞争同供求关系、价格变动和生产要素流动之间的有机联系。③作用
A、它是价格机制、信贷利率机制充分展开并充分发挥功能的保证。
B、它促进企业开展技术革新、改善经营管理、增强企业活力、更好的为消费者服务。
C、有利于打破地区封锁和部门分割,促进商品流通和生产要素交流。D、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经济效益提高。
市场体系和市场秩序
1、市场
(1)市场的产生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渠道和领域。
(2)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11.4简答)
①市场是商品生产者之间发生联系的纽带,推动着生产力的发展; ②市场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环节; ③社会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交换进行。
2、市场体系
构成:根据不同的交易对象和特定的交易方式,市场体系分为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1)商品市场
是商品交换系的场所和领域,包括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商品市场是市场体系中最早发育成熟的市场。(09.1单选)(2)生产要素市场
是生产所需要的各种条件进行交易的市场,包括金融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货币市场是进行短期融资活动的市场,11.1单选)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信息、技术市场,以及生产资料市场。
3、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1)市场秩序的内容
最基本的市场秩序是公平竞争(09.4单选)。
包括:一是市场准入和退出秩序;二是市场竞争秩序;三是交易行为秩序。(2)市场规则: ①市场运行的制度和规则
②企业内部管理和企业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
③是国家经济行为的制度和规则。
4、市场组织:市场流通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市场管理组织。
第八章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经济增长
1、含义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年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比上年总量的增长比例,一般用百分比来衡量。它的计算公式为:
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后的当年国内生产总值-上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2、影响经济增长的主要经济因素(06.10简答)
①自然资源条件。②劳动者的数量和劳动者的素质。③科学技术及其应用。④经济体制与专业化程度
3、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1)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关系
①快速增长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的原因 A、速度与效益两者是统一的,相互促进的。
B、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两者又存在一定矛盾。(08.10单选/07.10多选)②社会主义经济效益的特点(10.1多选)A、符合节约社会劳动时间的要求。
B、要以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程度为基本依据。C、要把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结合起来。(2)经济增长速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速度并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要在经济增长速度上必须要合理把握一个度。一定不能简单地追求增长速度,更应该重视经济发展的效益,更要关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真正确立科学发展的指导思想。
二,经济发展
1、含义: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随着经济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整体水平的提高。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1)区别和联系(简答★)
①区别: 经济增长是着重反映国民经济量的变化的概念,经济发展是既反映国民经济的量的变化,又反映其质的变化。(09.1单 ②联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经济增长,不可能实现经济的发展。
3、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外延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单纯依靠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扩张来实现的经济增长,它是在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的经济增长 另一种是内涵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4、影响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1)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2)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3)对外开放的程度
5、实现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
(1)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6、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以下三个基本关系:(1)经济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2)经济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关系(3)经济发展与统筹兼顾的关系
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标志着经济发展指导思想的转变
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转变
衡量发展指标体系的转变
一、经济结构的优化
1、包括:产业结构的优化、城乡结构的优化、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二、产业结构的优化
(1)狭义 ①两大部类产业结构 ②农重轻产业结构
③传统与新兴产业结构 ④生产要素密集度产业结构。(2)广义 :第一产业是农业 第二产业是加工业。(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除一、二产业外的其他各业)(10.1单选)。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论述★)
(1)地位:基础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国家自立的基础。(08.10/11.1单选)
①农业为人们生存和发展提供最基本的生活资料。②农业为其它产业发展提供原材料和劳动力。③农业为其它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1、不断提高工业化水平,对国民经济发展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1)工业为整个国民经济提供主要装备和技术手段
(2)工业为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提供主要产品
(3)工业为提高国防力量提供主要的技术装备
2、我国怎样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08.1简答)
①正确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②正确处理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关系。
③正确处理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为经济社会提高各种服务,有效的提高整个社会活动的效率;(2)为人民生活提供各种服务,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3)为优化经济结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城乡结构的优化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现代经济部门和传统经济部门同时并存的状态。(单选)
四、区域经济结构的优化
1、我国目前的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经济划分
2、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因素:
(1)区域自然条件的差异(2)资源禀赋的差异
(3)分工水平的差异(4)社会历史的差异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第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客观要求 第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的客观要求
两个坚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三个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为确实保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顺利进行,必须把握五个要求:
(1)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2)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支撑。(3)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4)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5)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第九章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调控与社会体系
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关系
一、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1、概念
①社会总产值(c+v+m)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总和,就是社会总产值。②国民收入(08.10单选)(v+m)从社会总产值中减去同期内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以后的那部分价值,标志着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增长的速度和经济效益的好坏。人均国民收入的多少,反映这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③国民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10.10单选),反映一国经济活动总量的综合性指标。(09.10单选)④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中-国外净要素收入(11.1/07.1单选)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是当前国际上通常使用的衡量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要指标。
2、决定和影响国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1)通过增加投入的生产要素数量来实现国民收入增长(2)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国民收入增长(3)通过节约生产资料实现国民收入增长
3、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1)初次分配
①社会主义国民收入是由生产部门创造的。(10.10单选)主要是在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生产企业内部进行的。②形成国家集中的纯收入、企业收入和个人收入三个部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三种基本的原始收入。
(2)如何初次分配(论述★)
①国有制企业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
②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四部分: ③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国民收入,在初次分配中分解为三部分:
④此外,社会主义现阶段还存在个体企业、私营企业、外商独营企业和混合所有制企业,它们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也要进行初次分配。(3)再分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是继初次分配之后,国民收入在整个社会范围内的分配 国民收入的再分配的原因(P205)其再分配的途径是:国家财政预算(主要途径,09.10单选);银行信贷;
劳务费用的支付;价格体系。(07.10单选)
二、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三、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1、概念
(1)积累基金
是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主要用于追加的生产资金部分,它的物质形式主要是一年内新增加的生产资料总量。(2)消费基金(08.1单选)
是指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所创造的国民收入中用于满足劳动者个人消费及社会消费的那部分资金,它的物质形式是一年内用于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的消费资料总和。
2、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
(1)构成(重要)扩大生产基金(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积累基金 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文教卫生科研部门)
社会后备基金(原材料、燃料和粮食等储备)
国家管理基金(08.1单选)
社会消费基金 文教卫生基金 社会保障基金 消费基金
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基金:
个人消费基金 非生产部门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基金
4)如何正确安排社会主义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
①关系: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积累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②处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总方针是“统筹兼顾,全面安排”。③基本原则是:
A、必须在生产发展和国民收入增长的基础上,兼顾积累与消费,使积累基金要能保证进行扩大再生产的需要,消费基金要能保证劳动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
B、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必须同国民收入中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比例相适应。
C、正确安排积累基金内部的生产性积累和非生产性积累的关系。D、正确安排消费基金中社会消费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例。E、确定合理的积累率,讲求积累基金的经济效益。
一、宏观调控
1、社会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依据
(1)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2)宏观调控是弥补市场调节缺陷的需要(3)宏观调控是充分发挥国家经济职能的需要
2、宏观调控体系:共包括宏观调控任务和目标、宏观调控方式、宏观调控手段、宏观调控政策。
3、政府经济职能及其转变与完善 ①经济职能(多选)
A、政府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所具有的职能
B、政府作为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者所具有的职能 C、政府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者所有的职能 ②转变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原则(多选)政企分开(根本途径)、宏观管住、微观放开
4、宏观调控的任务与目标(1)任务
基本任务是:保持经济总量平衡,维持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2)为什么要保持和如何保持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论述★)①意义
A、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B、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C、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②途径
A、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化。C、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民主的经济决策体制。
D、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疏通商品流通渠道。(3)目标
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07.4多选)
5、宏观调控方式和手段
(1)方式: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两种方式。
我国是间接调控为主,并不排斥和否定必要的直接调控。直接调控和间接调控的区别:是否通过市场中介进行调控。(09.10单选)(2)手段(11.1论述)
经济、法律、计划、行政等调控手段。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10.1单选)
①经济调控手段。即运用与价值形式相关的各种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包括价格、税收、信贷、利率、工资、奖金等。②法律调控手段。
③计划调控手段。以指导性的间接计划管理为主。④行政调控手段。
6、宏观调控政策(简答)(1)财政政策
它是由财政收入,财政支出、预算平衡、国家债务等方面的政策所构成的财政政策体系。(09.10多选)按照财政政策在调节总供给与总需求方面的功能,可分。(2)货币政策(3)收入政策(4)产业政策 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一、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和福利而提供物质帮助的各项措施的统称。(09.1单选)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
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制度。(08.1多选)
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主要是:
(1)企业无力承担社会成员基本生活保障的职能(2)社会成员个人或家庭无力承担基本生活的保障
四、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的作用
(1)社会保障体系对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安全网”的作用(2)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更好的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3)建立社会保障体系能够有效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五、我国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特征(1)社会保障体系纳入法制化轨道
(2)实现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先尽义务,后享受权利(3)确立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筹建保障资金
六、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应遵循的基本原则(1)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为基本出发点的原则(2)以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位依据的原则(3)以法制化管理为目标的原则
(4)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险为辅的原则
第十章 经济全球化与世界经济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与本质
1、内容:主要内容是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2、本质: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3、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P228)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
一、主要的国际贸易理论:
重商主义、绝对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
二、世界贸易组织
1、含义
2、宗旨(P235)
3、基本原则
(1)非歧视性原则(2)透明性原则
(3)对发展中国家实行单方面优惠原则(4)允许例外和实施保障原则
三、国际金融内容包括:国际收支、国际金融市场
四、国际货币体系 大体经历了:(1)国际金本位制(2)布雷顿森林体系(3)牙买加货币体系
一、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
(1)经济全球化对国家产业安全的影响(2)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贸易安全的影响(3)经济全球化对国家金融安全的影响(4)经济全球化对国家经济运行安全的影响(5)经济全球化对国家调控经济能力的影响
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对策
(1)增强经济实力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根本保证(2)加强国际合作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由之路(3)建立预警机制是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方面
第十一章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
一、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发达资本主义的国际经济关系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包括:
美国、西欧诸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
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优势更好的发挥(2)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掌控世界经济的运行
(3)经济全球化有利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移国内经济矛盾
3、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经济关系
20世纪70年代初期,逐渐形成美、日、欧三足鼎立的新格局。它们之间既矛盾又斗争,主要体现在贸易、投资和金融三个方面。
4、资本主义国际经济协调形式主要有三种:(1)国际经济组织的协调(2)政府首脑会晤的协调
(3)区域经济联盟的协调(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关系
1、基本特征是: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斗争,它们之间经济关系的实质是一种控制与反控制、剥削与反剥削的关系。是不对等的经济关系,引发出诸多矛盾和冲突。
①控制权大都操纵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②国际垄断同盟的发展,使发展中国家受到更多的剥削和掠夺。③发达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推行新的有利于发达国家的国际分工体系,往往导致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形成单一发展的状态,使它们在很大程度上不得不依赖发达国家,遭受发达国家的盘剥。
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以下几个阶段(1)20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 起飞阶段
(2)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 高速增长阶段(3)20世纪80年代 停滞阶段(4)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增长阶段
3、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问题(P256页)
4、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
(1)机遇(2)挑战
一、国际经济旧秩序
(1)旧殖民主义:公开的、赤裸裸的(2)新殖民主义:间接地
二、国际经济新秩序(P264)
1、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斗争目标
2、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3、发展中国家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两大特征
三、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第十二章 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的对外开放
一、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必要性 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客观必然性
(1)社会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对外贸易、技术交流、利用外资、对外经济援助、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承包国外工程和劳务合作。国家之间必须发生经济联系,是社会生产力的必然要求。(11.4单选)
(2)决定条件:①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②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③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国民经济的内在要求。(3)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的基本国策(08.4简答)(4)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和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
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1)认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09.10论述)①“引进来”和“走出去”是我国对外开放战略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②“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是适应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要求的。
③“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是全面提高我国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战略措施。
④我国当前“走出去”有着具体形式。
三、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有什么积极意义以及我国的对策(1)意义(09.4多选)
①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扩大开放,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②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③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与发展。④有利于改善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2)对策
①加快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形成稳定、透明的涉外经济管理体制。②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③应尽快建立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④应尽快落实金融体制改革措施,增强中资银行的经营能力和竞争实力;同时也要加速完善我国金融立法体系和金融机构监管体系,以确保国家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⑤加快我国法制的建设。
四、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1、对外贸易
(1)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贸易的性质、特点及作用(10.10论述)①性质: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②特点: A、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独立自主进行。B、以平等互利为原则进行。
C、实行在国家统一领导下联合对外的原则。③作用
A、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B、有利于调节国民经济中出现的不平衡,促进社会主义再生产的顺利进行。C、有利于调剂国内市场的供应,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D、有利于把企业推向市场,增强企业的竞争观念和外部压力。
E、大力组织商品和劳务出口,获取外汇收入,增加现代化建设资金的来源。(2)发展战略和基本原则
对外贸易的基本职能是经营进出口业务(08.10单选),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09.1单选)
2、对外技术交流
3、利用外资
(1)利用外资的方式(09.4多选)①财政信贷(09.10多选)A、出口信贷 B、政府贷款
C、银行之间的往来
D、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筹集资金 E、国际组织提供的贷款 ②商品信贷 ③直接投资
4、对外经济援助
原则: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4)原则(11.4简答)
①必须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拒绝一切不平等和奴役性的条件。②利用外资的规模,要从我国经济发展需要。
③要坚持重质量、重效益的原则,努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④要进一步健全涉外经济法和提高政策透明度。
5、对外承包工程和国际劳务合作
6、发展国际旅游业
五、中国对外开放取得的成就
1、对外贸易实行了跨越式发展
2、引进外资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
3、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4、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能力不断提高
5、多双边经贸关系和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发展
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实施市场多样化战略
二、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三、实施“走出去”战略
四、进一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
第五篇:2012级政治经济学重点(定稿)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什么是经济制度?什么是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是对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关系的概括。(2)经济体制是指一定区域内制定并执行经济决策的各种机制的总和。
2、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什么?
当代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人民生活的共同富裕。
1、中国在建国初期形成计划产品经济体制的主客观原因是什么?(1)客观原因: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和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面临着实现全国财政经济统一,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展有计划的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繁重任务,需要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管理的经济体制。但是,究竟采取怎样的体制统一管理全国的经济,新中国毕竟缺乏经验。②从自己已有的实践看,战争年代在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为支援前线采取集中动员的方式组织人力物力,开展群众生产运动收效明显;“一五”期间,为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加强工农联盟,采取统购统销等政策措施,取得了成功。③从国外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看,原苏联建立的是高度集中计划管理的经济体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胜了德国法西斯,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显示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优越性。这些情况下,很自然地成了新中国建立全国统一、集中计划管理的经济体制的重要推动力。(2)主观原因:
①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观排斥市场经济,成为寻求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体制的思想阻碍。②传统的市场经济观排斥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使人们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而加以抵制。③中国自古以来重农抑商、讳言财利的传统观念影响很深,阻碍着人们正确认识市场经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作用。
1、决定人的经济利益的社会条件是什么?
条件是在一定历史阶段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以及由它所决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经济关系。
3、私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①他们是生产条件私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私人利益。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他拥有私人决策权。④私营经济的利益主体具有一定剥削性质。
4、公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有哪些?
①他们是生产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联合劳动者的共同富裕。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实行经济民主。④联合劳动者内部贯彻经济平等的原则。
5、全民所有制利益主体和集体所有制利益主体的差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①利益主体作为总体劳动者的性质不同。②利益主体的代表者不同。③利益主体的结构不同。
④利益主体的利益实现方式不同。
2、请比较和论述公有制和私有制两种经济利益主体的社会性质。(1)在社会性质上,既有共性,又有差别。
(2)共性:都产生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具有中华民族经济的社会性质。面对国际经济竞争,中国公、私两类所有制经济利益主体都是中华民族经济这种共同的社会性质就会显现出出来。(3)差异性:
A.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
①他们是生产条件私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私人利益。
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他拥有私人决策权。④私营经济的利益主体具有一定剥削性质。B.有制经济利益主体的一般性质:
①他们是生产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及其经济价值的承担者。②他们生产经营的动机是联合劳动者的共同富裕。③在依法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实行经济民主。④联合劳动者内部贯彻经济平等的原则。
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含义是什么? ①公有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占优势。②公有资本占优势,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优势。
③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④公有制经济在全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实质上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存的多种生产关系中占统治地位。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原因是什么?
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必须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经济利益实现最优化的客观需求。
①这是当代中国社会生产力实现现代化的客观需要。
②这是社会主义劳动者获得主人翁地位和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③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运行,摆脱资本主义经济周期性危机的基本条件。
1、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相互依赖关系?谈谈你对近年来关于“国进民退”的有关争论的看法。
(1)相互依赖关系:
A.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同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①这是公有制经济平稳实现体制转换的需要。②这是公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发展自身的需要。
B.非有制经济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占主体地位的公有制经济 ①面对外国资本的竞争,非公有制经济必须借助于国有经济的强大,才能作为民族经济的组成部分得以生存发展。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需要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提供发展。
③非公有制经济需要从公有制经济的优越性中吸取营养,克服自身弊病,求得发展。④非公有制经济需要公有制经济发挥主体作为,才能有稳定发展的可能。⑤从历史发展的长期趋势看,私营经济发展的最终出路是转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2)看法: ①“国进民退”是指经济发展的“逆市场化”状态或趋势,对于“国进民退”概念的理解,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讲,表现为国有经济在某一或某些产业领域市场份额的扩大,以及民营企业在该领域市场份额的缩小,甚至于退出。广义上讲,除了上述内容外,还表现为政府对经济干预或者说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②直接原因是宏观政策引发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影响和金融体制的影响),深层原因是垄断改革滞后。③最近几年的很多例子,比如说像中粮入股蒙牛,陕北油田被地方政府强行收归国有等案例均显示出民营企业投资环境的恶化。比如说近期内蒙古出台了一个新的政策方案,即本地的煤炭私营企业必须与国有煤炭集团或者是国有控股合资煤炭企业进行整合,也就是被国有企业纳入旗下。还有一个广为关注的例子是山东的民营企业日照钢铁公司,被山东省政府所主导的山东钢铁集团强行“重组”了,虽然该企业做了很多的努力不想被兼并,但是最终也没有办法脱逃,还是接受了这样违背民企意愿的结局。以及前几年江苏“铁本事件”的惨状。(有选择的挑几个例子)
④我认为,“国进民退”的“逆市场化”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大多数经济领域中企业所有权的转换和资本效率、经营绩效的降低,关键是这种复辟将会把中国经济带入到一场深重的灾难之中,甚至可能引发有史以来中国最严重的经济危机。而且它将扭曲中国社会本已逐步展开的市场理性和资源配置机制,对依赖有序市场竞争的合法公民形成负面激励,对包括调节国民收入分配在内的福利社会形成发展阻碍,对业已推进十几年的市场经济造成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⑤因此,“国进民退”这一“逆市场化”的大倒退,已经不是大家批评批评、议论议论而已,而是到了非要制止不可的地步了。
2、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实现形式的主要含义是什么?
所有制的本质内容是物质利益关系,所有制的实现形式就是这种本质内容的表现形式。主要含义: ①它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经济价值的实现形式。
②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所有者凭借生产资料谋取物质利益的一种经济运动过程。③所有制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由多种因素结合,互相作用的结果。
4、为什么说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成为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①现代企业制度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扬弃。②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成为公有制实现过程中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③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事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大局。
5、法人财产制度的主要规范有哪些? ①维护明晰的产权关系。
②维护企业的法人财产权。③维护投资者的投资受益权。④维护投资者对企业法人承担的有限责任。
1、为什么说现代企业制度为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看法。
(1)原因:因为现代企业制度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的有效结合创造了产权关系组织形式的条件,有利于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巩固和发展。①现代企业制度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扬弃。②现代企业制度可以成为公有制实现过程中的微观经济组织形式。③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事关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大局。(2)看法: ①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内容不是将国有资产出售,而是进行转型。
②原因:国企进行产权改革的主要原因是国企效率低下问题。③在加快实施股份制改革和经营者收购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规范行为。目前,比较普遍地存在“国资贱卖”等形式的国资流失,以及上市国企产权改革中侵略中小股东权益的情况,应当得到遏止。但绝不能就此把改革概括为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国企改革总体上是成功的。④转换机制,做强做大是企业改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无论是否国退民进,无论是否进行狭义的产权改革,国有企业和股份制企业的信托机制和市场化职业经理人制度的建立都是必要的。
4、在公有制经济中劳动者实现经济权益的主要环节是什么? ①就业环节。②生产环节。③分配环节。④消费环节。⑤再就业环节。⑥退休养老环节。
如何 保证劳动者在公有制企业中的汉主人翁地位? 劳动者在公有独资企业和公有资本控股企业中都处于主人翁地位 2 企业经营者要团结和依靠企业广大职工要求 公有制企业要重视维护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制度建设
1、如何理解市场范畴?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市场范畴:市场是流通领域本身的总表现。
(2)市场经济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商品的社会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商品按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2、如何理解市场机制?它的实质是什么?(1)市场机制:是市场体系中一系列具体机制的综合,从一般的角度看,主要是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利率机制和竞争机制。
(2)实质:是在上述一系列机制作用下,通过商品流通这种间接方式形成的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社会分工,因此,市场机制是一种间接实现的社会分工制度。
3、现代市场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①现代市场是发达的开放性竞争性市场。②现代市场的系统性和统一性。
③国家对市场的微观调控和现代市场的有序性。
4、简述现代市场体系的基本结构? ①从交易对象的角度,把市场分为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
②从市场竞争程度的角度,把市场分为竞争性市场和垄断性市场。③从市场交易的时序角度,把市场分为现货币场和期货市场。
④从市场区域的角度,把市场分为地方市场、全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等。
3、市场的一般规则包括什么? ①市场进出规则。②市场竞争规则。③市场交易规则。
④市场仲裁规则。
4、说明可以运用哪些手段和方法进行市场管理? ①法律手段:
A.建立和完善规范市场主体及其行为的法律体系; B.严格执法。②经济手段:
A.对价格的控制性管理; B.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市场供求关系。
③必要的行政手段:市场管理机构凭借国家的权威,为维护市场秩序,如制止乱收费,乱加价,乱摊派,不明码标价等,而采取的发布命令、规定、条例等具有约束力的手段。
1、结合实际谈谈我国的地方保护主义主要表现是什么,怎样克服地方保护主义?(1)主要表现:地方政府对市场经济活动进行行政性干预。例如,A.封锁市场,阻止其他地区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要素进入本地市场,为产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设置人为障碍; 例如:乌鲁木齐市新市区二工街道办事处发文规定:新啤集团为其辖区内铁路局夜市啤酒的惟一经销商,所有摊主只许销售新疆啤酒这一种产品。
B.过度投资建设技术水平低、见效快的项目,造成地区产业结构雷同,导致过度竞争; C.保护对本地区的劣势企业。
(2)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体制改革措施: ①消除计划产品经济体制时期形成体制性的障碍。
②科学地制定地方政府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从源头上根治地方官员由本位利益驱动的短期行为。
③积极引导各地区发展自身优势、获取比较利益。
3、理解经济发展需要把握哪几个要点? ①经济发展包括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方式及其组织结构的进步。②经济发展包括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改善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③经济发展包括自然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环境的进步。④经济发展包括渐进性的发展和革命性的发展。
4、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1)联系: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但是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增长所提供的物质基础。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2)区别:经济增长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在外延上是比经济增长更广的概念。
5、促进经济科学发展需要实现哪三个转变? 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3、如何理解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①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促进了工业化,其中包含社会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②城镇化对工业化具有促进作用。城镇化对工业化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具有积聚效应,会降低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本。或者说,城镇化具有促进工业化的外部经济效应。
③城市化与工业化不会自动适应。在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城市化水平低于工业化水平,而到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水平开始超过工业化水平。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工业化一开始就出现了城市化水平超过工业化水平的现象,称为 “过度城市化”或“超城市化”现象。
4、优化产业结构的含义和内容是什么?
(1)含义: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使国民经济各产业在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协调发展,并满足不断增长和变化的市场需求的过程。(2)内容:①产业结构合理化;②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5、什么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其主要标志是什么?
(1)含义:它是指随着科技水平、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动,代表现代产业技术水平的高效率产业部门比重不断增大,朝阳产业不断增加,夕阳产业或被淘汰或被改善创新这样一种产业结构向高一级演进的过程。
(2)主要标志:技术集约化、产品加工度提高化和高附加值化。
7、简述配第—克拉克定律的主要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的分布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第三产业将增加。
2、谈谈你知道的至少两种产业结构演化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应着重解决哪些问题?主要措施有哪些?(1)产业结构化理论 ①配弟-克拉克定律:
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就业人口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时,就业人口便大量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称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称为配弟-克拉克定律。
②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2)问题: ①第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比重太低。②三大产业的相对劳动生产率差距过大。③农村非农产业结构不合理。④工业结构升级缓慢。
⑤地区产业结构趋同。
(3)措施: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
①把“发展为了人民”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指导思想。②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
3、论述教材上讲到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三种理论,并结合实际谈谈如何推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P235-237 页(1)理论: ①均衡发展理论
②非均衡发展理论 ③“集中的非中心化”发展理论(2)如何推动:
我国先后启动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中央政府加大了向这三个区域重点领域的投资倾斜,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条件和投资环境,提高了当地的公共服务水平,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这些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非均衡发展理论)
东部沿海地区依托自身的经济基础,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继续保持领先发展势头。
地方政府以工业园区建设和城市建设为载体,调动各种资源扩大投资规模,包括以税收优惠和土地低价吸引投资,使得一些不具优势或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弱的区域,也形成较大的工业规模。(集中的非中心化)在 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以市场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合作全面展开。各地区出于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开始突破传统的制度性障碍,推进区域经济整合,发展各种横向 合作。区际竞争促进各区域提高本区域竞争力,区域经济合作和生产要素大规模区际流动,增强了区际互动发展关系。(有点像均衡发展理论)
4、什么是城镇化?结合中国城镇化的现状,谈谈你对中国城镇化道路的看法。(1)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
(2)看法:①规划起点高。城镇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使城镇规划化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中始终处于“龙头”地位,从而解决城市建设混乱、小城镇建设散乱差、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等问题。
②途径多元化。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在基本原则的要求下,中国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中国东中西部不一样,山区、平原不一样,不同的发展阶段要求不一样,不同地域特色不一样……不能强调甚至只允许一种方式。与工业化的关系处理也应该有多种方式,有的是同步,有的可能要超前。
③聚集效益佳。城镇一个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聚集功能和规模效益。要在增加城镇数量、适度扩大城镇规模的同时,把城镇做强,不能外强中干,现在有些城市就虚得很。
④辐射能力强。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周边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地区进行辐射,带动郊区、农村一起发展,这是城镇责无旁贷的义务,它应该做到而且也可以做到,问题是我们要有这种意识、视野、规划和措施。千万不能搞成孤岛式的城镇。
⑤个性特征明。中国的城镇要有自己的个性,每个地方的城镇,每一个城镇都应该有自己的个性,要突出多样性。城和镇都是有生命的,都有自己不同的基础、背景、环境和发展条件,由此孕育出来的城镇也应显示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
⑥人本气氛浓。我们不能为城镇而城镇,发展城镇的目的是为人服务。所以,城镇的一切应当围绕人来展开,要树立牢固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形成良好的人本气氛,产生良好的为人服务的功能。总的来说,就是要使城镇具有人情味,能够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而不是相反。
⑦城镇联动紧。笔者在表述上使用的是“城镇化”,而非城市化。其内涵是要把城市的发展和小城镇的发展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考虑,解决好非此即彼或非彼即此或畸轻畸重的问题。600多个大中小城市和两万多个小城镇本来就是一个完整的梯队,不能人为地分割开来。
⑧城乡互补好。中国的城镇化一定要体现一盘棋的思想,要打破二元结构,形成优势互补、利益整合、共存共荣、良性互动的局面。市带县体制也好、城乡一体化也好,其出发点都是要走活城乡这盘棋。因为农村可以为城镇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形成坚强后盾,城镇可以为农村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从而全面拉动农村发展。决不能以牺牲农村的发展来谋求城镇的进步,这是一些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老路,是一条教训,当引以为戒。
2、谈谈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和有利条件?
(1)重要意义: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快,发展是硬道理,但如果发展中不能自觉地控制人口增长,又盲目地,甚至浪费式地消耗资源,牺牲生态环境,片面地追求发展速度,那么,经济上的发展是不可能持久、健康的,也是违背社会主义制度追求共同富裕和共同利益的目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在促进是和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广大劳动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追求,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对人类社会做出贡献的要求。(2)有利条件:
①社会主义公有制有助于全社会协调行动,更好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②按劳分配的分配关系和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有助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实现良性循环。③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有助于实现社会的长期发展目标。
3、如何理解赶超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相结合?P266(1)利用国际产业转移机遇,促进中国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中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2)加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开发的力度,努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振兴民族经济(3)积极寻找潜在的优势资源,开发具有本国特色又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产业
2、如何理解利用外资的战略意义?联系实际,谈谈怎样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P267-270(1)战略意义:
外资企业会利用自己的先进技术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通过挤占市场而排挤中国的民族企业,在促进就业的同时,也会通过民族企业的倒闭而造成新的失业。外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和本性,决定了它具有很强的流动性,从而可能给一国经济带来经济波动的威胁。科技方面 有污染的产业(2)合理有效利用 与促进民族经济发展相结合 切实改善投资环境
合理引导外资的投资方向 积极拓宽引进外资的方式和渠道 切实加强对利用外资的科学管理
2、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分配的特点是什么? ①从国民收入的成果看,进入分配领域的生产成果,是通过市场实现的价值成果或价值财富。②从国民收入分配的主体来看,具有法人财产的企业成为企业收入分配的主体。③从国民收入分配主体的社会性质来看,与资本主义经济有根本差别。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主体的两个基本层面? ①社会主义国家主体。②不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元企业分配主体。
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多样化? ①国有独资企业。
②集体所有独资工商企业。③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④实行租赁、承包经营的企业。⑤农村集体农业经济。⑥私营经济。⑦外商投资企业。⑧个体经济。
1、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和途径是什么?(1)必要性:
①它是保证非生产部门发展的需要。②它是国家对国民经济运行实行宏观管理和调控的需要。③它是保证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项目建设的需要 ④它是建立社会后备基金和社会保证基金的需要。⑤它是缓解分配不公,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⑥它是积极开展外交活动的需要。(2)主要途径:
①市场调节的国民收入再分配: A.非生产性劳务支出。B.价格变动。②国家对国民收入再分配的调节:
A.国家预算。B.财政转移支付。
C.国家根据财政,货币政策,运用经济杠杆调节再分配。
2、为什么说初次分配关系形成的利益格局是再分配的前提?P328-329页
3、我国现阶段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中存在哪些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领域,我国劳动者报酬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行业差距太大(3)同工不同酬
(4)分配秩序比较混乱,这表现在不少私营企业拖欠克扣工资(5)地区差别与城乡差别过大
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1)二次分配存在“逆向调节”。由政府主导的“二次分配”本来的作用是要弥补 市场机制下初次分配在公平方面的不足,但在我国却在一定程度存在着“逆向调 节”的现象。
(2)官员消费的行政费用快速增长(3)财政支出长期重发展、轻民生
原因分析:
(1)多数从业人员的工资过低,并且多年不作调整,使中国从业人员的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年下降,资本回报比重却逐年上升。(最低工资过低是内需不足的主要原因。)(2)政府收入的增长速度远高过经济增长速度,而经济增长速度又要高于居民收入增长速度。
(3)垄断行业以垄断地位获取收益,垄断行业内职工收入明显高于其他行业的员工。(4)干一样的活,由于身份不一样,临时工、劳务派遣工,你的工资比正式工和老职工差很多。还有,再加上也就是所谓制度外的收入比较多,灰色收入多,法律并没有那么明确说它的确是不太合理的,但非法收入确实也长期存在。(5)地区改革开放程度的不同导致了一定的地区差别。
(6)政府对高收入者税收调节机制不健全;“偷、漏、逃、抗税”严重,对非法收入处罚乏力;在税收收入连年大增的良好环境下,我国税收流失额也在趋于扩大。
(7)投资不科学,如果是促进公平的公共政策,农村及西部应该是政府公共投资的重点,然而,恰恰是城市与东部占了政府投资的绝大部分。
(8)中国财政收入的增长远远超过GDP增长,而用于官员消费的行政费用增长,又远远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
行政支出的上冲,其必然后果是国民收入的下行。
热衷于经济性基础投资,以巨大投资拉动GDP,而直接用于改善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则偏低一直是政府财政支出的问题。
1、简述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的特点?
①公有制的形式是全社会的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每个生产者的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不存在商品货币关系。②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要做各项必要扣除,也就是要适当扣除积累基金、社会消费基金,剩余的部分才能用于劳动者个人收入分配。
③直接以劳动量作为个人消费品分配的尺度。④分配的主体是社会。
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实行按劳分配的必然性是什么? ①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劳动者个人收入的来源只能是劳动。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个人收入只能以其提供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成果为依据。
③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的劳动分工和公平观念决定,按劳分配是合理分配个人收入的唯一选择。
3、按劳分配在市场经济中的特点是什么? ①按劳分配的劳动成果是价值财富。
②直接支配按劳分配的是公有制企业,而不是国家政府。
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家的收入政策对不同公有制企业的按劳分配起调节作用。
5、按劳分配的对象、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1)对象:扣除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部分和有关社会基金之后的作为消费资料的劳动成果。
(2)性质:按劳分配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的个人消费资料分配的实践原则。①一方面,按劳分配否定了不劳而获,体现了消灭剥削,实现劳动者经济平等的权利关系。从根本上否定了剥削,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②另一方面,按劳分配以劳动者提供的社会劳动作为衡量个人收入的同一尺度,又会产生个人之间收入的相对不平等。
(3)作用: ①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②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
试述在当前坚持劳动价值论与坚持按劳分配在收入分配关系中的主体地位的意义与对策。P335-336 意义:(1)是巩固社会主义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要求
(2)是实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目标的基础 对策:(1)贯彻按劳分配原则必须要反对和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2)坚持按劳分配,要求鼓励一部分劳动者先富起来
(3)鼓励一部分人依靠劳动先富起来
结合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现状,谈谈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P362-363页
(1)现状:最突出的结构问题是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两极分化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在国民收入分配中,资本所得不断上升,劳动所得不断下降 初次分配的缺陷主要是起点和机会不公,且缺乏制约。(在资源占有和配置、资金分配和融通、市场准入等关乎初次分配起点和机会的基本制度方面,尚存在着国有与非国有、垄断性行业与非垄断性行业的待遇差别)在工资制度与政策方面,存在着体制内按劳分配带有浓厚行政色彩和体制外分配混乱并存的缺陷
再分配的缺陷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税收制度与政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与政策等方面。
从社会保障制度与政策来看,鲜明的城乡差别是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最大缺陷 从税收制度与政策来看,中国目前的税收调节制度还只是主要依靠个人所得税,已开征的财产税还只有房产税一种,且仅就城镇房产征收,而遗产税和赠与税还尚处空白。
正确处理(理论):实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效率,是生产力范畴;公平,在经济学上就是平等,是生产关系范畴; 在既定的生产力状况下,注重从提高效率的角度来调节分配关系,有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一定的效率与一定含义的公平是统一的,不可以在时间上割裂为先后关系。也就是说,一定效率的生产力,总是不可分离地结合着一定生产关系的公平的。因此,必须坚持效率与公平相统一的基本观点。
1、市场调节有哪些缺陷?
①市场调节难以解决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关系问题。②市场调节难以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③市场调节难以确保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稳定增长。④市场调节难以保证自由竞争的持续性。
2、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必要性是什么? ①社会化大生产稳定发展的客观要求。
②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客观要求。③克服区域性、世界性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需要。
4、我国宏观调控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①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科学发展。②促进经济结构优化。③促进稳定物价。④促进充分就业。⑤促进收入分配的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