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溶解的快与慢》实验备课
2-5 溶解的快与慢
实验名称: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目的:知道溶解的快慢与搅拌、热水、把物体研碎等因素有关。实验类型:分组
实验准备:烧杯 玻璃棒 药匙 冰糖 小锤 冰水 热水 白砂糖(每组)实验过程:
实验一: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
3、用玻璃棒搅拌其中一杯的水,观察比较实验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实验现象:搅拌烧杯中冰糖溶解得快,不搅拌的烧杯中冰糖溶解得慢。
实验二: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和热水。
2、将颗粒大小相同的冰糖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十秒钟。观察比较实验过程发生的变化。
实验现象:热水中冰糖溶解得快,冷水中冰糖溶解得慢。
实验三:
1、在两个烧杯内分别倒入等量的冷水。
2、取两块大小相同的冰糖,将其中一块研成粉末,然后分别同时放入两个烧杯中。同时搅拌十秒钟。观察比较实验过程发生的变化。实验现象: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快,未研成粉末的冰糖溶解得慢。实验结论:
实验一结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实验二结论:用热水可以加快溶解。实验三结论:把物体研碎可以加快溶解。
第二篇:溶解的快与慢说课稿
《溶解的快与慢》说课稿
追光小学:宋倩倩
一、说教材
《溶解的快与慢》是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的内容。通过前几节有关食盐溶解的课以及平时的经验,学生们对溶解的概念已有了一定的了解。这节课旨在通过搅拌和水温等条件改变的前提下,初步感受对比实验,从而启发学生从更宽广的角度去探究事物。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1。搅拌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2。水温对于食盐溶解快慢的影响。3。研究方糖溶解的方法。细心研读教材后,我发现用食盐做溶解实验效果不太明显,起不了真正去探究学习的目的,故把食盐换成了红糖,用红糖作为溶解实验的材料便于学生观察。教具准备:搅拌棒
1、玻璃杯
2、热水和冷水、糖块
3、食盐
1、勺子
1、水槽1方糖溶解快慢的记录表。
二、说教学目标: 基础目标:
1.理解可溶性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与物体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初步感受对比实验的意义,亲身经历控制变量进行实验的活动过程。3.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发展目标:
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方糖实验的探究。感受对比实验的重要性,以及在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问题。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本节课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测——验证——证实”的过程与方法过程,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科学实验意识,从而在探究方法与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概念。同时,让学生亲历对比实验,指导学科实验的严谨性,提高综合分析、运用能力。
学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四人小组讨论,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通过动手操作,让孩子在交流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得出科学结论。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以问引题
说:“天气太冷了,我想喝一杯红糖水取暖,可是发现红糖都结成块了,这时候想快点让它溶解的方法有哪些?”。
然后通过学生关心各种点子的讨论中引出今天的研究课题“刚才的问题就和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问题有关:溶解的快与慢(板书课题)”
(二)创设情景,引导探究 探究活动1:《搅拌影响溶解》(搅拌加快红糖的溶解)。
学生生活经验获得的实验方法做搅拌加快红糖的溶解的实验:
在实验之前应该根据科学探究的思维模式,预设方案,提出问题,做出猜想,验证求实。
把两份同样多的红糖(大约10克)同时放入两个盛同样多水(大约30毫升)的杯中,用筷子搅拌其中的一杯水,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红糖溶解得更快一些。把实验记录下来(附表1:溶解快与慢的比较记录表一)
交流总结: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液体是否被搅动有关,即:在相同条件下,搅拌能加快溶解。
探究活动2:《水温影响溶解》(水的温度高能加快红糖的溶解)
1、交流这个实验需要的材料、完成的步骤。
2、老师提供相关材料,请两三名同学上台证实、观察、比较,哪一杯中的红糖溶解得更快些?
3、反馈交流,得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有关,在相同条件下,红糖在热水里溶解得快。
4、猜猜:如果水的温度再高些,红糖的溶解能更快吗?让大家完成课本中的记录表二
(三)实验探究加快方糖溶解方法
1、师出示冰糖,请同学们联系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说说怎样使水果糖溶解得更快些?它的溶解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探究活动:《怎样加快水果糖的溶解》 教师提供相关材料,并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讨论:如何让方糖溶解得更快?再分工进行,并制定一份研究计划(参考书上的相关问题)做好记录。(附表3:加快方糖溶解研究计划)
3、交流实验结论得出: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有关,还与物体颗粒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完善板书)
(四)游戏延伸,知识运用。
在我们生活中也有很多加快溶解的现象,比如喝咖啡的时候,小调羹有什么用? 炒菜的时候为什么要在锅里放盐比较好?
洗衣服的时候为什么洗衣粉放在温水里比放在凉水里能是衣服洗得更干净?
第三篇:溶解的快与慢教案
溶解的快与慢
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变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能用(过滤)或(沉降)的方法分离。
2.除了固体能溶解在水中,液体气体能否溶解在水中,举例子说明。
白糖,食盐,味精。胶水,洗发液,醋,酒精。二氧化碳,氧气。
3.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加快溶解,加快溶解的方法有哪些呢?
4.下面我们就通过对比试验来研究这些方法是不是有效果。
5.设计实验:哪些条件相同,哪些条件不同?水量,红糖数量,投放时间。
6.注意事项:1.搅拌时筷子用力要轻,避免打破烧杯。2。轻轻倒热水,防止被烫伤。3.不要食用红糖水。不卫生。7总结:加快溶解的方法.8.生活中怎样加快溶解: 洗衣服,肥皂,洗衣粉。给孩子沏奶粉,洗菜溶解残留农药。
9.哪些地方需要减慢溶解:润喉片,薄荷糖。
.板书设计
5.溶解的快与慢
1.加热2.搅拌3.研碎
加快溶解
第四篇:《溶解的快与慢》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教案
朋多小学 法正荣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的快慢与物体颗粒的大小(即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以及混合溶液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二)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科学探究过程和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方糖溶解实验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相同条件的控制
三、学情分析:
怎样让物质在水中溶解得快一些,学生通过预习及生活经验很容易想到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本课复习学生对溶解的理解入手,到学生自行设计“怎样加快溶解”的研究,指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影响物质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四、教学准备:
玻璃棒、玻璃杯、热水和冷水、水果糖、食盐、勺子。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观察教师操作高锰酸钾溶解的实验过程,质疑:谈谈你们对溶解的认识?(什么是溶解现象、溶解后的特征)指名口答,生自读。
(二)揭示课题,大胆猜测。
谈话:今天,我们一起继续研究溶解的快与慢。师板书课题,生齐读两遍。提问:通过预习和生活中的经验,你们认为加快物质在水中溶解的方法有哪些?(搅拌、加热、碾碎)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引导:这些方法真的都能加快溶解吗?我们需要设计对比实验来验证。课件出示对比实验的条件。生自读。
(三)、分组实验
1、认识实验器材及材料。
2、明确小组分工。
3、小组讨论:实验目的、需要的实验器材及材料、实验条件。并认真填入实验表格中。
4、汇报、交流。
5、选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
6、师巡视。
(四)、展示及小结
1、汇报、展示,得出结论。
2、引导小结:通过猜测与实验相结合的原则,我们验证了搅拌、加热、碾碎可以加快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五)实践运用
一、填空。
1、把两块大小、形状都相同的冰糖分别放在盛有相同水量的杯中。(1)其中A杯用筷子搅拌,B杯不搅拌,杯中的冰糖溶解得快。(2)其中C杯加热,D杯不加热,杯中的冰糖溶解得快。
2、洗衣服时,用热水把洗衣粉冲开,目的是为了。
3、往菜中加食盐粉末,目的是为了。
二、火眼金睛。
1、白糖、食盐和味精呈细小颗粒状,是为了便于溶解。()
2、我们给客人冲糖水一般都用冷水,这主要是为了避免烫伤客人的手。()
3、要使糖块溶解得快,可以把加快溶解的方法综合运用。()
4、在小半杯水里加入大半杯食盐,只要尽量搅拌,水还是能完全溶解这些食盐的。()
三、选择。
在验证搅拌是否可以加快溶解的对比实验中,相同的条件是(),不同的条件是()A.水量 B.水温 C.放入水中的时间 D.搅拌情况 E.肥皂的大小和形状
四、思考、口答。
1、有两块相同的肥皂,把其中的一块切碎后与未切碎的一块同时放进装有同样温度的相同水量的容器中,你认为哪一块肥皂溶解得快?为什么?
2、可溶性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课外延伸
思考:加快溶解,除了以上三种方法,你认为还有其它方法吗?
(六)、板书设计: 5.溶解的快与慢 加快溶解的方法:搅拌
温度
颗粒大小
„„
第五篇:溶解的快与慢评课
今天就计老师执教的《溶解的快与慢》一课,我谈谈自己的体会。首先计老师的这节课,整体的教学思路十分清晰,对于如何加快物质的溶解速度,学生本来就有非常丰富的生活经验,以此为基础,计老师以喝冰糖水的具体情境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性经验,启发学生去思考、猜测,加快物质溶解速度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然后选择搅拌因素为研究对象,通过 “搅拌是否能够加快溶解”“怎样保证实验的公平性”“加入的水要怎样”“加入的盐要怎样”“是否搅拌”等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实验的相同因素和不同因素,设计实验,动手实践,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过程,之后提升难度,让学生小组讨论设计水温或颗粒大小的实验,在设计过程中,进一步渗透对比实验的思想。
这节课的内容,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什么是对比实验,而不是停留表面,为了活动而活动。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对比实验,所以在实验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对对比过程中各种因素的控制进行充分的引导。课堂中,可以看出学生知道实验中有些因素是要相同有些因素是要不同的,也能够清楚的表达出来,但一旦要求他们去记录时,学生就容易变得不知所措,无从下手。在这个环节上,可以看出计老师在记录单上花了很多心思的,重点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写下不同的因素和相同的因素,去掉了让学生画设计图的部分,一方面降低了学生的难度、减少了记录的重复性,另一方面又保证了学生由经验认识上升到理论的必要性。在搅拌实验后,计老师安排了让学生设计加热实验或颗粒大小实验的活动,由扶到放,让小组自行设计,前后的内容安排在难度上体现出层次性和循序渐进性,为学生提供材料将活动延伸到学生的课后,有效结合了课堂和生活,使学生认识到课堂的结束并不代表探究活动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