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__题目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是自公元前3世纪开始,直到19世纪末期,存在于东亚、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国中原帝国为主要核心的等级制网状政治秩序体系。常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闭关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这种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清朝统治者的短视和无知是“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
2、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较稳定,对外来商品有较强的抵制作用,这是闭关锁国政策的经济根源。
3、清朝统治的需要。为防止中外反清势力的联系和西方殖民主义的渗透,清朝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闭关锁国政策虽然在一定时期内对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有一定的自卫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消极落后的政策。因为闭关政策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反而阻碍了自己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统治者愚昧无知,狂妄自大,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拉大了中国与西方的差距,造成近代中国被动挨打的局面。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推行了二百年。中国对外贸易日益萎缩。清时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一口通商”
(是指经中国政府特许在广州一个口岸经营对外贸易。明嘉靖二年(1523),因“争贡之役”,严申海禁,废罢泉州、宁波二市舶司,止存广东司,广州便成为全国对外贸易的惟一口岸。至1566年共43年。清初为防范台湾郑氏反清势力,在东南沿海“围海迁界”,实行海禁,广州又成为惟一的外贸口岸,时断时续直至1842年。“一口通商”的特殊地位,促进了广州的繁荣。)十三行
(鸦片战争前广州港口官府特许经营对外贸易的商行之总称。行数并不固定。十三行对官府负有承保和交纳外洋税饷﹑规礼,传达政令及管理外洋商务人员等义务;也享有对外贸易特权。1842年《南京条约》订立后,十三行专营对外贸易的特权被取消,乃日趋没落。相传十三行名称起于明代,意义不详。俗亦称“洋行”﹑“洋货行”﹑“外洋行”。)马嘎尔尼
(英国外交官、勋爵。生于爱尔兰,1764-1767年出使彼得堡商谈商务。1769-1772年 1 任爱尔兰事务大臣,1775-1779年任加勒比岛屿总督,1780-1786年任印度马德拉斯省督。1793年以庆贺乾隆八十寿辰为名出使中国。实质是要求在中国增开通商口岸,降低关税,设常驻外交使节,并开租界等,遭清政府拒绝,1794年离华、1796-1798年任好望角总督。)阿美士德
(第一代阿美士德伯爵,GCH,PC(William Pitt Amherst, 1st Earl Amherst,1773年1月14日—1857年3月13日),通称阿美士德勋爵(Lord Amherst),英国外交官,曾于1816年代表英国率团访华,然而清廷与英国双方因为在礼节上出现分歧,结果使团未能谒见嘉庆帝。访华使团结束后,阿美士德曾于1823年至1828年出任印度总督。)东印度公司
(在欧洲历史上一共有过多个被简称为东印度公司的企业,它们分别是:
·荷兰东印度公司
·丹麦东印度公司
·法国东印度公司
·瑞典东印度公司
·和被合并称为不列颠东印度公司的几个企业
东印度公司始建于1600年。最初,英国人主要是利用东印度公司作生意,慢慢地,东印度公司就成了英国殖民者侵略印度的工具了。1613年,英国在印度西部的苏特拉设立贸易站,不久,又在印度东南部的马德拉斯建立商馆。1698年,东印度公司向印度莫卧儿王朝政府买下了位于孟加拉湾恒河口岸的加尔各答。加尔各答村庄虽小,作用却非常大,其周围盛产大米、黄麻,河流纵横交错,平原一望无边。东印度公司在这里设立了贸易总部,把印度的粮食和工业原料,源源不断地运回英国,从中获得了丰厚的利润。)“三角贸易”
(16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的“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称“黑三角贸易”。历时400年之久。
①主要指17-18世纪欧美商人以廉价工业品运到非洲换取奴隶,把黑奴运到美洲卖掉,从美洲购回生产原料,制成商品再运到非洲以换取奴隶的循环贸易活动。因其贸易涉及欧、美、非三洲,故称。
②三国(地区)间保持贸易收支平衡的贸易)“弛禁派”
(弛禁派提出取消鸦片禁令准其公开卖买,照药材纳税(不过只准以货易货,不准用银子购买,认为这样可以防止白银外流)。并且提出国内种植鸦片不予限制,国产鸦片多了,洋商无利可图,外国鸦片即可不禁自绝。)黄爵滋
(在鸦片战争前,创议禁烟应重治吸食者,挑起了在全国各省军政大吏中关于严禁驰禁的一场大辩论,成为林则徐主持禁烟运动的发难者。鸦片战争爆发后,他奉派赴闽、浙查办鸦片走私问题和视察海防,坚持抵抗侵略的主张,揭露投降派的对外妥协阴谋)
《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 黄爵滋
道光帝
道光帝(1782~1850),爱新觉罗氏,名旻宁。庙号宣宗,谥号效天符运立中体正至文圣武智勇仁慈俭勤孝敏宽定成皇帝。清仁宗(嘉庆帝)第二子。母孝淑睿皇后喜腊塔氏。1820-1850年在位。年号道光,习称道光帝。
虎门销烟
道光1839年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已经来临的1839是使禁烟史上最重要的翌年,对林则徐一生来说是最辉煌的岁月。虎门销烟是我国近代史上反帝国主义的光辉一页。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英国发动鸦片战争后,林则徐他被撤职查办。他还是是我国鸦片战争前期的民族英雄。
虎门销烟,还是中国禁烟运动的重大胜利。他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为我们除掉了害人的鸦片。
《四洲志》
《四洲志》简要叙述了世界大五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在林则徐的影响下,后来产生出一批研究外国史地的著作。此书实为开风气之死的创举;而作者林则徐也被后人雀为开始睁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羁縻”政策 琦善 义律 关天培 奕山 《广州和约》
广州和约是鸦片战争中的一项休战协定。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5月下旬,清靖逆将军奕山在广州与英军作战失利,被迫向英军求降。27日双方缔结这项和约,主要内容是:
一、奕山等所率外省军队退出广州城60里以外;
二、7日内交出600万银元供英方使用;
三、款项付清后,英军撤回虎门以外,并交还横档及江中所有其他各要塞;
四、赔偿英国商馆和西班牙帆船“米巴音奴”号的损失。
三元里抗英事件
鸦片战争时期广州人民自发的武装抗英斗争。1841年5月25日(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五),英军攻陷广州城北诸炮台,设司令部于地势最高的永康台。永康台土名四方台,距城仅一里,大炮可直轰城内。清军统帅奕山等求和,5月27日与英订立《广州和约》,以支付英军赎城费﹑外省军队撤离广州等条件,换取英军交还炮台﹑退出虎门。但和约墨迹未干,英军就不断窜扰西北郊三元里及泥城﹑西村﹑萧冈等村庄,抢掠烧杀,奸淫妇女。广大民众义愤填膺,各地团练共图抵抗。29日,三元里村民击退来犯小股英军。次日,南海﹑番禺百余村团练手持戈矛犁锄,群起围困永康台。相持近半日,英军司令卧乌古(又译作“郭富”)亲自带兵出击。团练且战且退,诱敌至牛栏冈丘陵地带。时大雨骤至,英军火枪受潮不能发射,团练民众冒雨反击,将英军分割包围,肉搏鏖战。英军战死5人,受伤23人,另有一名少校疲劳过度而死。31日清晨,广州手工业工人以及附近州县如花县﹑增城﹑从化等地团练也陆续赶来,围台民众增至数万,相约饿死英军。卧乌古不敢再战,转而威胁官府,扬言毁约攻城。奕山等闻讯恐慌,急派广州知府余保纯出城,先安抚英军,复率番禺﹑南海两县令向团练中士绅施加压力。士绅潜避,团练逐渐散去,台围遂解。
《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史称《江宁条约》)
1842年8月29日,耆英、伊里布代表清政府,在英国军舰“皋华丽”号上同璞鼎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共有13款,主要内容有:
1.五口通商
2.割让香港
3.勒索赔款
4.协定关税
5.干涉司法
6.自由贸易
“协定关税”
“自主关税”的对称。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用缔结条约或贸易协定的方式,相互给予某种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分自主协定关税和片面协定关税两种。自主协定关税,是订立协定的国家在平等互利基础上,为了发展相互间的贸易而制定较低税率的关税制度。按协定国家多少,分为双边协定关税和多边协定关税。前者是两个国家之间协定而制定的关税;后者是3个或更多国家之间协定而制定的关税,如《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等。片面协定关税是帝国主义国家强迫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弱小国家,片面地减让关税而制定的关税制度。如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迫于帝国主义的压力制定的关税,就属于片面协定关税。
协定关税有时不止一种,如最惠国待遇税率,特惠税率等。因此,很多国家使用了多栏税则制。中国现行税则使用普通税率与最低税率两栏税率,最低税率适用于和中国有优惠关税协定的国家,也就是最惠国待遇的优惠税率。
《虎门条约》
《五口通商章程》
1.领事裁判权
所谓“领事裁判权”,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管辖的非法特权,按照正当的准则和惯例,居留国有权按照本国的法律管理外侨。《虎门条约》破坏了中国的这项正当的权益,规定英人。中华人的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领事办理。
2.协定海关税则
收海关税率大大降低(出口的61种货物和进口的48种货物税率比鸦片战前降低50%-90%,其他货物皆定为百值抽五的税率)。
《五口通商章程附粘善后条款》(虎门条约)
1.片面最惠国待遇
《虎门条约》规定,中国将来如“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后来,中美、中法所订条约也都有同样的规定。列强依此互相援引,共享侵略权益。
2.租界权
3.驻军权
领事裁判权
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片面最惠国待遇
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望厦条约》
1.扩大领事裁判权 2.协定关税权 3.税则 4.文化 5.修约
《黄埔条约》 《黄埔条约》继美国之后,1844年冬,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黄埔条约》.这个条约使法国享有美国在《望厦条约》中取得的一切特权,同时还规定,允许法国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传教,修建坟地,清朝地方政府负责保护教堂和坟地。
买办
“买办”,从本质上讲是经纪人,是我国经纪人和经纪业发展史上的一个特殊的阶层。“买办”一词是葡萄牙人(Comprador“康白度”)的义译,原意是采买人员,中文翻译为“买办”。清初,买办专指为居住在广东十三行的外商服务的中国公行的采购人或管事,后来逐步发展为特指在中国的外商企业所雇佣居间人或代理人。买办是一个特殊的经纪人阶层,具有洋行的雇员和独立商人的双重身份:作为洋行雇员身份的买办,得到外国势力的庇护,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约束;作为独立商人的买办,又可以代洋行在内地买卖货物或出面租赁房屋、购置地产等。
租界
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
鸦片战争 龚自珍 魏源 《海国图志》
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第一部较为详尽较为系统的世界史地著作。它不仅在编纂和内容上弥补了《四洲志》和《康輶纪行》等书的缺憾,而且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结构和理论方法。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如火轮船,地雷等新式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所记各国气候、物产、交通贸易、民情风俗、文化教育、中外关系、宗教、历法、科学技术等,都超过了前书。所以有人誉《海国图志》为国人谈世界史地之“开山”。
“师夷长技以制夷”
他在《海国图志·叙》中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所谓“师夷” 主要是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军事技术上的一套长处。魏源说:“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他不仅主张从西洋购买船炮,而且更强调引进西方的先进工业技术,由自己制造船炮。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魏源明确地把是否学习西方国家“长技”提高到能否战胜外国侵略者的高度来认识。他强调指出,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魏源从反侵略立场出发,以师夷为手段,以制夷为目的,表现了一种光辉的爱国主义思想。
释义:通过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寻求御侮强国之道。后来指: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抵制西方——以彼之道,还之彼身
林则徐
林则徐(1785—1850年),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黄爵滋等提倡经世之学。历官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东河河道总督、巡抚,以干练廉明名重于时。1838年7月,他遵旨筹议《严禁鸦片章程》六条,极力赞成黄爵滋的主张。他说:“(吸烟)论死之说,私相拟议者,未尝乏人,而毅然上陈者,独有此奏。然流毒至于已甚,断非常法之所能防,力挽颓波,非严蔑济。”林则徐在两湖地区厉行禁烟,成绩斐然。同年9月,他再陈道光皇帝,痛切指出:鸦片“迨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的言行,使他成为主张禁烟的著名代表人物。
姚莹:姚莹是鸦片战争时期,领导台湾军民英勇抵抗英军侵略的著名爱国官员。他与林则徐、魏源,同是当时主张睁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国家近代科学技术以抵抗外来侵略的代表人物。《康鞧纪行》
徐继畬:徐继畲(1795—1873年),号松龛,山西五台人。道光进士,历任按察使、巡抚等职。由于在广东、福建做官多年,徐继畬有机会接触一些外国人,广泛搜集西方书籍,“于域外诸国地形时势,稍稍得其涯略”。1848年,他撰成《瀛环志略》10卷。与《海国图志》一样,《瀛环志略》也是近代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梁廷楠
“经世致用” 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又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明末清初,经世致用之学大兴,形成了一股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他们以社会问题为中心,在救世济时的思想指导下,提出了解决当前社会问题的各种方案:①政治上,猛烈地批判封建专制制度,揭露封建专制君主的罪恶,并提出了一些带有初步民主启蒙因素的主张,如黄宗羲“公其是非于学校”、顾炎武“庶民干政”的主张。②经济上,针对封建的土地兼并,提出了各种解决土地问题的办法。这些办法都贯串着“均田”的精神。他们提出的“均田”虽与农民起义提出的“均田”有根本不同,但表现出对农民问题的关心和同情。③教育上,他们激烈地批判束缚思想的科学制和八股时文,注重学校教育,要求培养出真正有学问有实际能力的有用人才。④哲学上,他们各有所宗,各有所创,呈现出思想活跃的局面。地主阶级改革派
张维屏 邹伯奇
问答题:
1.鸦片战争前清朝统治的衰落有何表现? 2.如何认识清朝的闭关政策? 3.鸦片泛滥对中国有何危害?
4.鸦片战争前清廷是否有过关于鸦片“弛禁”与“严禁”的争论?如何看待这些争论? 5.简述虎门销烟的过程与历史意义。
6.鸦片战争为什么会爆发?它的性质是什么? 7.简述鸦片战争的过程。
8.简介三元里抗英事件的史实及相关学术争论。9.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失败?
10.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主要有哪些?其主要内容如何? 11.什么是领事裁判权? 12.什么是片面最惠国待遇? 13.什么是协定关税权?
14.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5.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什么变化? 16.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关系发生了哪些重要变化?
17.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在思想文化领域发生了哪些明显变化? 18.试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提出及其历史意义。19.如何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变”与“不变”?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1851年~1864年)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开始的标志是道光三十年(1851年)金田起义,结束的标志是同治三年(1864年)天京陷落,历时14年。这次起义开创了中国不少先河,例如中国农民起义第一次遭到中外势力共同镇压、利用西方宗教发动起义等。领导人为洪秀全,称号为“天王”,首都称天京(即今南京)。
拜上帝教(上帝教)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会,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秀全曾专程到广州学习基督教教义,但因其“信仰不纯”而未能受洗。其后他便自称上帝次子,称耶稣为天兄,并将此作为组织管理农民起义队伍的手段。拜上帝会虽曾得益于基督教,但在许多方面与基督教大相径庭。洪秀全以拜上帝会为组织形式,以会员为基本力量,发动反清武装起义,建立了太平天国。
亦称“拜上帝教”或“太平基督教”。拜上帝会的首领是洪秀全,是太平天国的前身。洪秀全是广东花县人,曾从传教士手中接过宣传基督教的小册子。他第四次科举考试落第後,创立「拜上帝会」,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四处传教,招立信徒。当时广西地瘠民贫,连年灾荒,饥民处处,「拜上帝会」在当地吸纳了大批信徒。公元1851年初,「拜上帝会」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反清起事,建号「太平天国」,参与的信徒约一万人。
拜上帝会 洪秀全
洪秀全(1814.1.11—1864.6.1),原名洪仁坤、洪火秀,清嘉庆十八年十二月初十(1814年1月11日)生于广东花县(今花都区)福源水村。太平天国创建者及思想指导者。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道光年间屡应科举不中,遂吸取早期基督教义中的平等思想,创立拜上帝会,撰《原道救世歌》以布教,主张建立远古“天下为公”盛世。
《劝世良言》
劝世良言是基督教新教派最早的中文布道书。由中国传教士梁发著于1832年(道光十二年)。全书共9卷(或分四卷、三卷),约9万字,由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修改校订在广州付印刊行。书中多半集《圣经》章节而成,余则结合中国人情风俗,借用某些儒家言论,阐发基督教新教基本教义,“劝人勿贪世上之福,克己安贫,以求死后永享天堂之真福”,让人崇拜上帝“独一真神”,“安于天命”,“安贫守分”。宣称人民受奴役蒙罹苦难,是上帝给予的惩罚。称颂西方传教士为“善人君子”。抨击儒、释、道三教,但认为“儒教所论仁义礼智之性,至精至善之极,与救世真经圣理,略相符合”。它是西方殖民主义文化和中国封建主义文化早期结合的产物,对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起过重要影响。后来作者在马六甲改订,将9本分印成单行本;在新加坡又将其中四本再版,改称《拣选劝世要言》,并把九本小书编译成名叫《求福免祸要论》一书出版。
冯云山 :冯云山(1822-1852),太平天国杰出领导人之一,广东花县禾落地村人,距官禄布五里,是洪秀全的表亲和同学,关系极为密切。他自幼诵读经史,博览群书,因屡试不第,在村塾中执教。1843年当洪秀全劝人拜上帝时,冯云山是最早信从者之一。为了表示“拜上帝不敬邪神”,他和洪秀全一样,把村塾里供奉的孔子牌位拆毁,惊散了学童,激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村中的一些封建顽固势力,要他和洪秀全为元宵灯节迎神会书写对联诗文,以歌颂神佛偶像,他们倔强不从而受到迫害。从此,失去了塾师的职业。
《原道救亡世歌》 《太平天日》 金田起义:
金田起义的前夜,正是鸦片战争后十年。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的尖锐化,可以追溯到一个世纪以前。原来清初经过明末农民大起义和入关后的战争,社会经济在遭受严重破坏之后,到十七世纪末叶已经逐渐恢复起来。利用社会经济生活比较安定,地主阶级贪婪无厌地进行积累财富,于是出现了土地兼并的现象和商业与高利贷发达的现象。西方资本主义向东方进行侵略,并到处激起反抗的时代。封建的中国,在1840年鸦片战争中,开始被卷入西方资本主义的漩涡里面。正当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刚刚侵入中国的时候,当时全国各地,到处孕育着革命的种子。英国的鸦片,腐蚀了清朝的统治,英国的大炮,也惊醒了中国广大人民。中国社会正在起着空前未有的大变化,不论南方与北方,城市与乡村,全部都动荡起来。起义的农民,已经在南中国的广西点起革命的火把,烽火烧遍了全广西。终于爆发金田起义。“团营”
圣库制度:
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制度。圣库即公库﹑国库﹐太平天国以一切财物为上帝所赐﹐初时又规定惟上帝得称圣﹐故称公库为圣库。亦称公库制度。圣库制度肇始于起义之初。起义开始时﹐拜上帝会信徒多携老扶幼﹐举家参加。他们变卖了田产﹐各将所有奉献于公库﹐所有人的衣食﹐都由公库开支。以后﹐全军实行这种制度。作战中缴获的金银﹑绸帛﹑珍宝等﹐必须上交公库﹐个人不得私藏﹐违者处以重罚﹐直至斩首。将领士兵的生活需要﹐由公库供给。其供给种类和标准﹐粮﹑油﹑盐大致不论老少﹐一律等量供应﹔食肉供给﹐天王以下每天份额各有等差﹐下级将士不是每天供给。又有买菜钱﹑礼拜钱系作为买办供物祭告天父之用﹐兼作零用﹐数量各有等差。但各类供给定额并非固定﹐依物资来源多少而有不同。1854年(咸丰四年)夏﹐天京(今南京)城内缺粮﹐曾减少食米供给定量﹐一律吃粥。
圣库制度在首都天京也推行于军队以外的民众。太平天国占领南京的初期﹐曾将城内居民分隔男女﹐按年龄﹑技能分别编入各馆各营﹐财货收归公有﹐衣食等由公库供给。实际上﹐编入各馆各营的民众是为太平天国服务﹑服役的﹐他们已被看作太平天国的成员﹐所以在他们之中实行圣库制度﹐仍是在军中推行圣库制度之意。
圣库制度的基础是人无私财和大致的平均分配﹐它的实行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它保障了将士及其家属的生活﹐也吸引了许多贫穷的人民参加。但事实上﹐圣库制度并没有严格实行。随着军事胜利﹐克复城市乡镇日多﹐财货来源丰富﹐将士们各有自己的私财﹐人无私财的原则日益不能坚持﹐所以又规定私藏不得超过五两银。高级将领生活日奢﹐任意取用于公库﹐供给配额渐失去实际意义。
太平天国后期﹐名义上仍继续实行圣库制度﹐由圣库供给各王﹑各将领和士兵以各自份额的食物﹑钱﹑衣服﹐但由于他们大多都有私财﹐并不依赖于这些份额。圣库制度名存实亡﹐蜕变成为一般的后勤供给制度。
永安建制 :1851年3月,洪秀全在广西武宣东乡称天王,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州(今蒙山)后,整顿建制,相继建立下列军政制度:(1)修改历法,制订天历(2)令人民蓄发(参见辫子)(3)建立圣库制度,财产统一管理(4)确定官制(参见太平天国兵制)(5)论功行赏,分封五军主将为王 以下是永安封王表;东王 西王 南王 北王 翼王 杨秀清 萧朝贵 冯云山 韦昌辉 石达开
曾国藩 湘军
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不得不利用地方武装,湘军就是在这时发展起来的。
湖南双峰的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满清政府虽然对地方汉族武装不信任,但不得不倚重于湘军。曾国藩同时也借助了安徽本土力量,发展了淮军,并培养了淮军首领李鸿章。湘军虽然消灭了太平天国,还参与镇压了各地的其他起义,挽救了清王朝,但是兵权落入汉族,改变了当时清朝的政治格局。为后来北洋军阀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讨粤匪檄》
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
厘金制度
旧中国一种商业税。亦称“厘捐”或“厘金税”。
清政府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饷,在水陆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实行一种额外征商的税收制度。
1853年开始实行。帮办江北军务雷以諴(人名,最后一个字左边是言字旁,右边是咸)派人在杨州仙女镇(今江都县江都镇)设厘金所。
起初定厘金为两种:其一活厘,是抽行商的货物通过税;其二板厘,是抽坐商的交易税。
原定税率值百抽一。百分之一为一厘,所以称厘金或厘捐。
以后各省相继仿行,推行全国,不仅名目繁多(如坐厘、货厘、统税、统捐、产销捐、落地税、山海捐、铁路货捐等),税率亦极不一致,且不限于百分之一,成为反动政府残酷剥削人民的主要手段之一。
1931年裁撤厘金,但名亡实存,开征统税及营业税。太平军北伐
太平军北伐, 孤军远征, 长驱六省,虽为精锐之师,但后援不继,终不免全军覆没。广大将士英勇奋战,震撼清朝心脏地区,牵制大量清兵,对南方太平军和北方人民的斗争客观上起到了支持作用。
太平军西征
1853年3月,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为夺取皖、赣,进图湘、鄂,控制安庆、九江等军事要地,屏蔽天京,决定在北伐的同时发动西征。太平军西征历时近三年,控制了天京上游安庆、九江、武昌三大重镇,据有赣、皖和鄂东,成为太平天国主要战略基地,有效地屏蔽了天京,保证了粮源,为太平天国坚持斗争创造了条件。
小刀会起义 捻军 《天朝田亩制度》
乡官制度P64 10 两司马
太平国兵制,亦以军事编制推行于地方,以二十六家(一说二十五家)为一两,亦设两司马。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法联军之役
“亚罗”号事件 1856年10月,英国利用“亚罗号事件”制造战争借口。“亚罗”号是一艘走私的中国船,曾在香港注册,但已过期。10月8日,广东水师在黄埔逮捕了船上的几名海盗和涉嫌船员。这纯系中国内政,与英国毫不相干。英国驻广州代理领事巴夏礼遵照英国政府的指示,致函两广总督叶名琛,竟称“亚罗”号是英国船,并捏造捕人时扯落英国国旗,要求送还被捕者,赔礼道歉。当时该船并未悬挂英国国旗,叶名琛据实复函驳斥,但不久即妥协退让,将获犯送到英领事馆。巴夏礼百般挑剔,拒不接受。23日,英舰突然闯入珠江,进攻沿岸炮台,悍然点燃战火。接着,英军炮轰广州城,并于29日攻入城内,进行焚掠。由于兵力不足,被迫于当晚撤出广州,退据虎门,等待援军。
马神甫事件 叶名琛 《天津条约》
《中俄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沙俄以调停为名诱迫清政府定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13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俄国驻华公使普提雅廷在天津签订。共十二款。主要内容:(1)俄国得 在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台南)、琼州等七处口岸通商,若他国再有在沿海增开口岸,准俄国一律照办;(2)俄国得在中国各通 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并派兵船在这些口岸停泊;(3)俄国东正教教士得入内地自由传教;(4)中俄两国派员查勘“从前未经定明边界”(实际上是要借此侵占中国领土);(5)日后中国若给予其他国家以通商等特权,俄国得一律享受。
《中美天津条约》原称《中美和好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美国以调停为名诱迫清政府订 立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18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美国驻华公使列卫廉在天津签订。共三十款。主要内容:(1)清政府倘准 许其他国家公使驻北京,应准美国一律照办;(2)增开潮州、台湾(台南)为通商口岸(后来开埠时潮州口岸设在汕头);(3)耶稣教教士得自由 传教;(4)扩大片面的最惠国待遇,即:清政府给其他国家的特权,“无论关涉船只海面、通商贸易、政事交往等事情”,美国得“一体均沾”;(5)确定领事裁判权。
《中英天津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 条约。1858年(咸丰八年)6月26日清钦差大臣桂良、花沙纳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天津签订。共五十六款,附有专条。主要内容:(1)英国公使得住北京,并在通商各口设领事官;增开牛庄、登州、台湾(台南)、潮州、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淡水为通商口岸(后来开埠时,牛庄口 岸设在营口,登州口岸设在烟台,潮州口岸设在汕头);(2)耶稣教、天主教教士得自由传教;(3)英国人得住内地游历、通商;(4)英国商船 可以在长江各口往来;(5)中英两国派员在上海举行会议,修改关税税则;(6)中国给英国赔款银四百万两;(7)确定领事裁判权和片面的最惠 国待遇。
第二次大沽之战 咸丰帝 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
《中英北京条约》原称《中英续增条约》。英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 关于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4日清钦差大臣奕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共九款。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1)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3)割 让九龙 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签约后,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支持洋务派奕当政。
中俄《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共3条。主要内容为: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归俄国,瑷珲对岸精奇哩江(今俄国结雅河)上游东南的一小块地区(后称江东六十四屯)保留中国方面的永久居住权和管辖权;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原属中国内河的黑龙江和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清政府当时没有批准《瑷珲条约》,还处分了奕山等人,但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认可了《瑷珲条约》。
《瑷珲条约》使中国领土、主权蒙受重大损害,而俄国却从中获得巨大的领土利益和黑龙江、乌苏里江的航行权,以及通往太平洋的出海口。沙皇俄国将穆拉维约夫割占我国黑龙江地区的行动方式概括为一个侵略公式:“必须以实际占领地方的办法来支持俄国外交上的要求。”其后,俄国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中国西北大片领土,都是这样干的。《瑷珲条约》的签订,为沙俄进一步掠夺中国领土开了一个罪恶的先例。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共15条,主要内容有:1.中俄东段边界以黑龙江、乌苏里江为界,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划归俄国;原住这一地区的中国人,仍准留住。2.中俄两国未经划定之西部疆界,今后应顺山岭的走向、大河的流向以及中国现有常驻卡伦路线而行,即从沙宾达巴哈界牌起,经斋桑湖、特穆尔图淖尔至浩罕一线为界。3.俄国在伊犁、塔尔巴哈台、喀什噶尔设领事官;“遇有大小案件,领事官与地方官各办各国之人,不可彼此妄拿、存留、查治。”4.东北新定边界地区准许两国之人随便贸易,并不纳税;新疆贸易除伊犁和塔尔巴哈台外,增辟喀什噶尔一口;恰克图贸易,俄国商人可由恰克图照旧到京。
《中俄北京条约》确认了中俄《瑷珲条约》的效力,再次承认了沙俄对中国黑龙江以北领土的侵占,并把《瑷珲条约》规定为中俄“共管”的乌苏里江以东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强行割占。同时《中俄北京条约》的签订,又为沙俄进一步割占中国西部领土制造了“条约依据”。这个条约极大地破坏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是发生在1861年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祺祥政变
1861年11月2日,慈禧太后联络恭亲王奕訢在北京逮捕肃顺等八大臣,发动祺祥政变。
垂帘听政
垂帘:太后或皇后临朝听政,殿上用帘子遮隔。听:治理。指太后临朝管理国家政事。
“借师助剿”
《北京条约》一订立,法俄两国首先提出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建议。法国专使葛罗表示:“所有该国停泊各港口之船只兵丁悉听调遣”(夏燮:《外夷助剿》《中西纪事》第20卷)。俄使伊格那提也夫面见奕表示为镇压南方太平军,请清军从陆路进攻,“该国拨兵三四百名在水路会击,必可得手”。接着俄国把以前答应送给清政府的一万支枪、若干门炮运到中国。早在1854年就狂言“剿贼自任”的美国,现在则要求为清军代运漕粮。关于是否借用外兵问题,清廷进行了几次讨论,少数人反对,奕等多数官僚表示欢迎“中外同心以灭贼为志”(《筹办夷务始末》咸丰朝,79卷,12 第17页)。与此同时,麇集在上海的买办官僚、大地主、大商人如吴煦、杨坊等,则加紧活动,支持洋人组织洋枪队。1862年4月,英国轮船把李鸿章淮军从安庆运到上海,进一步与英法组成“中外会防局”,决定上海由洋人防守,得到清政府的批准。这样,太平天国便面临着中外反动势力联合进攻的严重局面。
总理衙门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首。
总税务司
官名。掌全国关税行政及海关人员任免。清咸丰四年(1854),上海道吴健彰与英、法、美领事签订协定,组织海关税务委员会,三国各派一人为税务司,征收关税。名义上由清廷派司税管理,实际由英、法委员主持。
同文馆(京师同文馆)
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咸丰十年(1860)清政府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作为综理洋务的中央机关。同时恭亲王奕欣等人建议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立同文馆。赫德(后面有)
天京事变
“天京事变”发生于中国清朝后期的1856年,是一次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地点在首都天京(南京),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及燕王秦日纲在此事件中被杀,另有约二万人丧生。“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亦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李秀成 三河大捷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今属肥西县)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
《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己未九年(1859年)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这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政治方面,主张统一政令,以法治国;各省设新闻官,听取社会舆论,设投票箱,由公众选举官吏。
经济方面,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兴办保险事业等。
文教方面,反对迷信,提倡兴办新式学校,医院和慈善机构;严禁买卖人口和吸食鸦片。
外交方面,主张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但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
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它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的科学技术,主张平等的外交等。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符合中国社会发展方向,具有进步性。但它没有把发展资本主义与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联系起来,没有同太平天国当时的现实斗争联系起来,只字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既非农民斗争实践的 13 产物,也缺乏实践的社会、经济和阶级基础,因此得不到太平天国广大将士的拥护,对太平天国的现实斗争没有起任何积极作用,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它的主张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洪仁玕 江南大营 “中外会防公所” 洋枪队
又称常胜军。华尔 “李秀成自述(供词)”
问答题:
1.洪秀全的早期(金田起义前)思想有何主要内容和特点? 2.杨秀清代“天父”传言有何利弊?
3.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4.太平天国初期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5.太平天国的宗教“上帝教”有什么主要内容和特点?如何认识太平天国的宗教迷信?
6.如何认识太平天国的“革命”性质? 7.如何分析与认识《天朝田亩制度》?如何认识中国历史上农民的平均主义理想? 8.《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编》相比,有何异同? 9.太平天国的乡官制度有什么重要内容和特点? 10.太平天国的城市管理政策前后有何重要变化?
11.太平天国是否实现了男女平等和妇女解放?如何看待太平天国的妇女政策? 12.太平天国是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怎样看待太平天国的“反孔”? 13.太平天国的对外关系有何特点? 14.简述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15.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有哪些不平等条约?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16.辛酉政变后的政治格局如何?
17.试述辛酉政变后清朝统治集团的内部斗争。
18.太平天国领导集团为什么会走向腐化和堕落?有何具体表现? 19.天京事变对太平天国有何影响?
20.《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什么重要影响? 21.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在哪里? 22.太平天国起义有何重要历史意义?
第三章
名词解释: “合作政策”
19世纪60年代中,以美国为主要倡导者,得到英、法、俄附和为了纠合力量,为实现“保持和继续扩大它们的侵略利益,支持清朝政权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基本方针,而采取的以“合作政策”为名的对中国的侵略活动。
“合作政策”的具体目的有三个方面:
1、支持清政府;
2、维护列强在华特权;
3、保持各国对华共管的局面。
其侵略活动主要表现在资本主义列强共同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党的干涉行动上;侵略者共同要求清政府既须遵守已订的不平等条约,还得承认他们陆续不断提出的额外要求。
所谓的“合作”只可能是一个短暂的现象,这个政策是不可能长期保持下去的,因为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将使它们之间在争夺中国问题上的矛盾日益激化。
赫德
赫德(1835~1911)Hart,Robert 中国海关第二任总税务司
中国清末英国侵华代表人物之一。北爱尔兰人。在中国长期担任海关总税务司,被清廷视为客卿。
他于1854年来华,先后在英国驻宁波和广州领事馆担任翻译和助理。
蒲安臣条约
美国卸任驻华公使蒲安臣代表中国清政府与美国订立的条约。又称《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中美续增条约》。蒲安臣咸丰十一年至同治六年(1861~1867)任美国驻华公使,任内曾调停中外交涉事项,颇得清政府信任,成为当时第一个对 清政府具有重大政治影响的外国公使。1868年任满归国,清政府委托他访问欧美国家,疏通关系。1868年7月28日,他擅自越权,在华盛顿与美国国务卿W.H.西华德签订条约,共8款。主要内容为:
①两国人民可随时自由往来、游历、贸易或久居。这一规定为美国在中国扩大招募华工提供了合法根据。
②两国人民均可入对方官学,并受优惠待遇;双方得在对方设立学堂。这一规定为美国传教士在中国开办学校和中国派遣留学生赴美学习提供了法律根据。
③两国侨民不得因宗教信仰的不同而受到歧视。这一规定为使清政府承担镇压中国人民反洋教斗争的义务,以扩大美国在华传教。
1869年11月23日,中美双方在北京交换了条约批准书。马嘉理事件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 洋务派 张之洞 “同光中兴”
慈禧太后知人善用,重用汉人,手下能人太多了,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李鸿章,骆秉章都是当时的大英雄,拿到历史上任何时代也是响当当的。她手下的袁大头的本事也堪比曹操。让这样一大批能人甘心受她的指挥,足见她的用人能力。早年协助咸丰皇帝处理国是,确立了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是咸丰年间政策方针的实际制定者。开创了同光中兴的基础。同光中兴 实际上就是就是慈禧太后中兴,以当时内忧外患情形之下,实为中国数千年来之异彩。
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 冯桂芬 《校邠庐抗议》:冯桂芬 顽固派 倭仁
清流(清流党人)
清流是指东汉末年的大学生郭泰、贾彪和大臣李膺、陈蕃等人。他们联合起来批评朝政,暴露宦官集团的罪恶,于汉桓帝延熹九年(166)为宦官所诬陷,以结党为乱的罪名遭受捕杀,十余年间,先后四次被杀戮、充军和禁锢的达七八百人,史称“党锢之祸”。
安庆内军械所
又称“内军械所”。清末最早官办的新式兵工厂。1861年由曾国藩创设于安徽安庆。制造子弹、火药、枪炮。科学家徐寿曾在此主持制造中国第一艘轮船。1864年迁南京,改建为金陵机器制造局。该所的创办,是晚清近代军事工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发轫
江南制造总局
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或江南制造总局,又称作上海机器局,是清朝自强运动中成立的军事生产机构,为晚清中国最重要的军工厂,是清政府洋务派开设的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厂之一。为后来江南造船厂的前身。福建船政局 “阿思本舰队”事件 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立的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北洋水师1888年12月17日于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在1894年-1895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北洋水师在威海卫战役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日《马关条约》。
“定远”号
定远级铁甲舰是中国清朝委托德国伏尔铿造船厂(Stettiner Vulcan AG)制造的7000吨级的铁甲舰(Ironclad)。
定远级铁甲舰有两艘,分别为定远号及镇远号,二舰于1885年开始服役,成为清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而定远则同时为北洋水师旗舰。排水量7,000吨的定远与姊妹船镇远是中国海军历史上唯有的两艘铁甲舰,装甲厚12至14吋,主要武装为四门12吋口径的主炮。
定远、镇远二舰不但是北洋水师的主力,服役时更是当时远东最大型的军舰。二舰为甲午战争初期的黄海大东沟海战内日军海军集中打击的对象,二舰中弹极多,但因其铁甲坚固而只受一般破损,俱未失去战斗力。后来北洋水师退入威海卫以自保,定远被突入港内的日军鱼雷艇击中,被迫搁浅。最后被陆上由日军占领的炮台击中后自沉。而镇远则因触礁受损,最后投降编入日本海军。轮船招商局
19世纪60年代,以“自强”为口号的洋务派举办的军事工业,由于在中国缺乏社会经济发展的 稳固基础而困难重重:经费来源枯竭,原料、燃料供应不上,技术落后、人材缺乏等等。这使洋务派意识到必须是 “由富而强”,“寓强于富”。从70年代开始,洋务派“自强”兼及“求富”,在继续筹办军事工业的同时,着手筹办交通运输、采矿、冶炼、纺织等民用工业。李鸿章为了挽回沿江沿海的航运业,抵制外轮的侵夺,委派沙船 富商、浙江海运委员、候补知府朱其昂、朱其绍兄弟在上海洋泾滨永安街设局招集商股,定名为“轮船招商公司” 这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
上海机器织布局俗称“老洋布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官督商办机器棉纺织企业。中国晚清时创建的棉纺织业的第一家近代工厂。属官督商办性质。发昌机器厂
是近代第一家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它最初只是由铁匠方举赞和孙英德合伙设立的一家打铁作坊,资本200元左右,工人有四五个人,专门为外商船坞打造修配船用零件。约到1869年,开始使用车床。1876年制造了第一艘小火轮,1877年兼造车床,到1890年已发展成为拥有车床10多台,可以容纳200人工作的工厂。1866—1894年,上海、16 广州、天津、汉阳先后创办的机器制造厂共16家,主要业务是船舶修造,少数兼造轧花车、缫丝车等。继昌隆机器缫丝厂
1872年,陈启沅回国创办一家机器缫丝厂。近代中国第一个民族资本经营的机器缫丝厂。继昌隆缫丝厂创办以后,南海县最早的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也随着诞生了。郑观应
清末维新派代表人物,近现代改良主义者。早期维新派 王韬
中国近代著名思想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一生在哲学、教育、新闻、史学、文学等许多领域都作出杰出成就,著有《韬元文录外编》,《韬元尺牍》、《西学原始考》、《淞滨琐话》、《漫游随录图记》、《淞隐漫录》等四十余种。薛福成
薛福成(1838~1894)中国清末外交官,改良主义政论家。马建忠
马建忠(1845年2月9日-1900年8月14日),别名干,学名马斯才,字眉叔,江苏丹徒(今镇江)人,中国清末洋务派重要官员、维新思想家、外交家、语言学家。其所著《文通》是第一部中国人编写的全面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亦是《文献通考》作者马端临第二十世孙。父亲马岳熊,在家乡行医经商。有四兄一姐,二哥马建勋,入李鸿章幕府,司淮军粮台。四哥即著名爱国人士,震旦、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外甥朱志尧是上海求新机器厂创始人。《盛世危言》
一部体现他成熟而完整维新体系的《盛世危言》,郑观应著
郑观应的《盛世危言》,是中国思想界中一部较早地认真考虑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著作。就其对当时许多问题的思考,百年之后仍然不能抹杀其具有现实意义的光辉。《盛世危言》是一个全面系统地学习西方社会的纲领,它不讳言中国在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落后于西方。提出了从政治、经济、教育、舆论、司法等诸方面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的方案。在政治上不但提出了建立议会式的立宪政体,而且提出了将政治公开于传媒,由朝野各方评论,这样才可能使施政臻于完善。在经济上郑氏主张由民间组建工商业团体,大力发展现代工业,在教育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有新见解。在司法上他指出了中国的法律和法律的运用无不体现了黑暗与残暴,所以须得向西方学习,他说“西人每论中国用刑残忍,不若外国宽严有制,故不得不舍中而言外,取外而酌中。” “商战”说 留美幼童
中国留美幼童指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出洋时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容闳
中国近代早期改良主义者,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字达萌,号纯甫。安徽安庆人,1828年11月17日出生迁居广东香山(今珠海市)。少入澳门马礼逊学堂。道光二十七年(1847)赴美留学。后考入耶鲁大学,1854年(咸丰四年)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毕业于美国大学的第一个中国留学生,后旋入美国籍。咸丰五年(1855)回国。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香港高等审判厅、上海海关等处任职,后为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在洋行任职后,自营商业,旋投入师夷自强的洋务运动。
容闳被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早期现代化
问答题:
1.19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列强对华的经济侵略有何表现和特点? 2.简述冯桂芬对“中体西用”思想形成的贡献。
3.“中体西用”论在近代思想、文化史上有何重要意义? 4.论洋务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
5.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与顽固派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两派的争论? 6.洋务派在发展军事工业方面有哪些成就?如何认识洋务军事工业的性质? 7.试述洋务运动期间清朝发展海军的成就与局限。8.列举洋务派在发展民用工业上的举措和成就。
9.如何认识官督商办企业的性质?它对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起了什么作用? 10.如何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11.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较,洋务运动的局限性在哪里?
12.洋务运动时期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念上出现了哪些重要变化? 13.简述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华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的概况。
14.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新兴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有何特点?
15.早期维新思想家有哪些主要代表人物?他们有哪些主要著作?他们的主要观点和主张是什么?
16.简述郑观应“商战”主张的主要内容和影响。17.试析早期维新思想家与洋务派、维新派的关系。
第四章 名词解释:
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镇压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哲德沙尔国” 阿古柏 《伊犁条约》
主要内容有:1.俄国将伊犁地方归还中国;中国将霍尔果斯河以西、伊犁河南北一带地方划归俄有;根据本约规定的界线,在塔尔巴哈台地区“酌定新界”;在喀什噶尔地区“照两国现管之界勘定、安设界牌。”2.中国赔款900万银卢布。3.俄商在蒙古地区贸易照旧免税,在新疆各城贸易“暂不纳税”;准俄商前往肃州(即嘉峪关)贸易,由俄国运入该处的货物,按旧例减税三分之一。俄商贩货由陆路运入中国,可照旧经张家口、通州前赴天津,或由天津运往别口和内地市场销售;俄人得在设领各城及张家口建造铺房、行栈。另据中俄《 改订陆路通商章程》,陆路商路除恰克图至天津一路外,增辟尼布楚——张家口——天津及科布多——张家口——天津两条新线;俄商所往通商路线各处如通州等也准销售货物;所有完纳税饷等事,均按新章办理;俄商来蒙古、新疆贸易的过境卡伦增至35处。4.俄国得在肃州、吐鲁番两处增设领事; 科布多、乌里雅苏台、哈密、乌鲁木齐、古城五处,“俟商务兴旺”后陆续添设领事;俄国领事官有权与中国地方官“公同查办”两国人民在中国境内发生的一切事端。5.伊犁居民愿迁居俄国入俄国籍者,均听其便,中国官员不得阻拦。曾纪泽
曾纪泽(1839~1890)中国清末外交官。曾国藩长子。《伊犁条约》 新疆建省
马嘉理事件
英法等国在打开中国沿海门户及长江后,又想打开内陆的“后门”,从19世纪60年代起,不断探测从缅甸、越南进入云南的通路。1874年,英国再次派出以柏郎上校为首的探路队,在近二百人的武装士兵护送下,探查缅滇陆路交通。英国驻华公使派出翻译马嘉理南下迎接。1875年1月,马嘉理到缅甸八莫与柏郎会合后,向云南边境进发。2月21日,在云南腾越地区的蛮允附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发生冲突,马嘉理与数名随行人员被打死。这即是“马嘉理事件”,或称“滇案”。
《烟台条约》
1876年(光绪二年)英国强迫中国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又称《滇案条约》、《芝罘条约》。1874年(同治十三年),英国陆军上校H.A.柏郎率领武装探路队探测从缅甸到中国云南的陆路交通,英国驻华使馆派遣翻译A.R.马嘉理前往接应。次年(光绪元年)2月,马嘉理一行未先行知会地方官,由缅甸八莫进入云南。滇西边境居民对突如其来的人马深感疑惧,2月21日在腾越(今云南腾冲)曼允杀死马嘉理及随从数人,称马嘉理事件或滇案。事后,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乘机要挟清政府。1876年9月13日,北洋大臣李鸿章与威妥玛在烟台签订《烟台条约》,主要内容为:①英国得派员到云南调查,准备商订滇缅边界及通商章程。②洋货在各口租界内免收厘金;洋货运入内地,不论华商洋商一律只纳子口税,全免内地税。③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开放大通、安庆、湖口、武穴、陆溪口、沙市为轮船停泊码头;英国可派员驻寓查看川省英商事宜。④凡遇内地各省或通商口岸有关英人生命财产的案件,英国使馆可派员前往“观审”;各口发生中外诉讼案件,应由被告所属国官员各按本国法律审断。⑤英国可派员经甘肃、青海、四川前往西藏及转赴印度;也可由印度进入西藏。⑥中国对滇案及1876 年以前中英间各案赔款银20万两,并派员赴英表示“惋惜”。《烟台条约》签订后,清政府立即批准。但英国一直到1885年 7月与清订立《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限定对鸦片税厘征收额后,才予批准。中法战争 黑旗军
刘永福
刘永福(1837~1917年),雇工出身,原为广西天地会领袖,1865年起义失败,受清政府镇压,率300人出镇南关,在中越边境保胜一带,开辟山林,聚众耕牧,号“黑旗军”。刘永福“胆气过人,重信爱士,故所部皆死力之”。刘永福率黑旗军驻越南二十余年,与越南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中法战争时,帮助越南政府抗击法国侵略军,“一战而法驸马安邺授首,再战而李威利分尸,三战而法全军焚灭”。因成功抗击法国的侵略而名闻中外。
《中法简明条约》
1884年5月11日,李鸿章与法国海军中校福禄诺在天津签订《中法简明条约》。其主要内容是:
(一)中国承认法国占有全部越南;
(二)中国将驻北圻的军队调回边界,并对越法之间所有已定与未定条约一概不加过问;
(三)法国不索赌款,但商品可从云南、广西输入中国内地;
(四)法国答应在与越南订约时,决不出现有损中国体面的字样;
(五)三个月后,双方各派全权大臣,照以上各节,制定详细条款。6 19 月6日,法国又强迫越南签订了第二次《顺化条约》,以确定对整个越南的殖民统治。《中法简明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法战争第一阶段的结束。
马尾之战
马尾之战,又称“马江之战”。中法战争中的海战。1884年法国舰队利用中法交涉之机,闯入福建马尾港停泊。清廷官吏既不阻止,又不作战备,并禁止中国舰队移动。8月法舰突然发炮轰击,中国舰队仓促应战,舰船被击沉七艘,官兵伤亡惨重,福州造船厂亦被击毁。清政府被迫对法宣战。
镇南关大捷
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大败法国侵略者的战役。清光绪十一年(1885)初,法军侵占镇南关,后因兵力不足、补给困难而退至文渊(今越南同登)、谅山,伺机再犯。时老将冯子材受命帮办广西关外军务,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二月初,冯子材得悉法军将犯镇南关,派兵夜袭文渊,打乱了法军部署,促使法军在援军未到之前即仓卒发动进攻。冯子材指挥清军乘胜追击,连破文渊、谅山,重伤法军指挥官尼格里,将法军逐至郎甲以南。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振奋了民族精神。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
冯子材 “不败而败” 《中法新约》
中国和法国签订的结束中法战争的条约。1885年5月13日,清政府任命李鸿章为谈判代表,与法国政府代表、驻华公使丁·巴德诺在天津开始谈判中法正式条约。6月9日,在天津签订《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即《越南条款》或《中法新约》,又称《李巴条约》,共10款。
主要内容是:①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②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③日后中国修筑铁路,“ 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④ 此约签字后6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⑤法军退出台湾、澎湖。甲午中日战争 宗藩关系 帝党 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江苏常熟人。清代书法家。字叔平,号松禅,晚号瓶庵居士。咸丰六年(1856)进士。官至协办大学士,户部尚书,参机务。光绪戊戌政变,罢官归里。中国近代史上著名政治家、书法艺术家。后党 《中日天津会议专条》
中日天津条约是指1885年4月18日光绪十一年三月初四,中国清政府与日本在天津就朝鲜问题签订的条约。又称《中日天津会议专条》或《朝鲜撤兵条约》。
内容是:
1.议定两国撤兵日期;
2.中、日均勿派员在朝教练;
3.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征讨清国策》 “东学党起义”
1894年东学党武装起义。东学党起义爆发于全罗道古阜郡事出有因。郡守赵秉甲是个有名的贪官,巧取豪夺,农民对他恨之入骨。到1894年万石洑水税事件激发了这次起义。起义军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机构。朝鲜政府无力镇压,只得向清政府求援。日本政府早就密切注视朝鲜局势的发展,等待出兵朝鲜的时机,然后制造挑起中日战端的借口。如今,这样的时机终于来到了。当清政府应邀出兵朝鲜镇压东学党起义的 20 时候,日军不请自来,在朝鲜南部登陆,在扑灭了起义烈火后,又挑起了中日甲午战争。
丰岛海战:丰岛海战发生于1894年7月25日清晨,是一次日本首先挑起的战役,并因此清朝与日本正式宣战。
黄海海战:是中日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北部海域进行的一场战役规模的海战。亦称中日甲午海战、大东沟海战。此役北洋水师失利,自此退入威海卫,使黄海制海权落入日本联合舰队之手,决定了甲午战争的中方的战败。
丁日昌 邓世昌(黄海海战)“致远”号(前面有)丁汝昌 《马关条约》1895年
清国从朝鲜半岛撤军并承认朝鲜的“自主独立”;清国不再是朝鲜之宗主国 ;
清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清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二万万两);
清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人在清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官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彼此的最惠国待遇;
清国不得逮捕为日本军队服务的人员;
台湾澎湖内清国居民,两年之内任便变卖产业搬出界外,逾期未迁者,将被视为日本臣民;
条约批准后两个月内,两国派员赴台办理移交手续。
增辟通商口岸
台湾建省 刘铭传 “台湾民主国” 唐景崧 丘逢甲
问答题:
1.19世纪70年代边疆危机的概况及其出现原因。
2.19世纪70年代清廷“海防”与“塞防”之争的概况与性质。3.《伊犁条约》是怎样签订的?它的性质和影响是什么? 4.概述19世纪70年代日本侵台事件的始末。
5.如何认识中法战争期间清廷内部的“战”、“和”之争?
6.如何认识中法战争的结果?中国在中法战争中“不败而败”的说法能否成立?为什么?
7.怎样评价中法战争中的李鸿章和曾纪泽? 8.甲午中日战争是如何爆发的?
9.简述甲午战争前日本的国力和野心膨胀的情形。
10.如何认识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帝党”与“后党”之争?帝后党争对清朝的备战及战争有何影响?
11.论黄海海战对中日双方及战争结局的影响。12.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主要有哪些?
13.《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日两国的影响。14.如何评价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李鸿章? 15.如何评价甲午中日战争中的慈禧太后?
16.《马关条约》对中国造成了哪些严重危害和后果?
第五章
名词解释: 门户开放政策
门户开放政策是是由美国首先提出来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整个中国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势力范围内,不论是否在中国内地或沿海地区都实行这个原则。影响:它标志着美国已经形成自己独立的侵华政策。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同时,它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基本内容是:(1)各国对他国在中国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或任何既得利益,不得干涉。(2)运至各势力范围口岸的各国货物,均按中国现行关税税率,由中国政府征收。(3)各国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他国使用自己所修筑或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运费。这是美国最初提出的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美国的这一政策,是在承认和维护列强在华租借地和势力范围中的特殊利益和既得权利的前提下,保证各国机会均等,自由贸易,使整个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开放。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 “公车上书”
历史上所说的公车上书,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中俄密约
1896年,《中俄密约》,俄国与清政府订立的秘密条约。内容是﹕日本如侵占俄国远东或中国以及朝鲜土地﹐中俄两国应以全部海﹑陆军互相援助﹔非两国共商﹐缔约国一方不得单独与敌方议和﹔开战时﹐中国所有口岸均准俄国兵船驶入﹔为使俄国便於运输部队﹐中国允于黑龙江﹑吉林地方接造铁路﹐以达海参崴﹐该事交由华俄道胜银行承办经理﹔无论战时或平时﹐俄国都可通过该路运送军队军需品﹔此约自铁路合同批准日起﹐有效期十五年。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干涉还辽(也称为三国干涉)之事件,乃发生于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1895年4月17日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六日后,俄国、德国与法国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
百日维新 戊戌政变
《劝学篇》
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其基本思想,是说教育首先要传授中国传统的经史之学,这是一切学问的基础,要放在率先的地位,然后再学习西学中有用的东西,以补中学的不足。张之洞把中学的内容概括为经、史、子、集,尤其强调“明纲”,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力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保国会
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团体。
强学会
中国清末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团体。1896年1月12日刊《强学报》,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列名会籍的有康有为、梁鼎芬、汪康年、张謇、黄遵宪等。20日,后党御史杨崇伊上疏弹劾强学会,请饬严禁。该会遂被改为官书局,专欲“译刻各国书籍”,不准议论时政。“专为中国自强而立”的强学会便违失原旨。
《孔子改制考》
近代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康有为著,是一部变法理论著作。《孔子改制考》的序言集中表达了康作书的目的,用大同社会代替封建专制统治,向封建社会提出了挑战,振聋发聩。
其次,在书中,康有为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主义,表现了民主自立的思想。康有为认为,人类大同理想要到遥远的太平盛世才能实现,“方今为‘据乱之世’,只能言小康,不能言大同。”然而,康有为并不是消极地等待大同之世,而是主张积极争取。,《孔子改制考》言民权、倡大同。是康有为假托孔子的名义来实行变法的一个理论基础。他以封建统治阶级最尊崇的权威孔夫子来打击政治上守旧的顽固派,以减少新法推行中的阻力。
《新学伪经考》 《天演论》
《天演论》是严复最著名的译作。《天演论》英文书名直译应为《进化论与伦理学》。作者赫胥黎是英国博物学家。天演论》的基本观点是:自然界的生物不是万古不变,而是不断进化的;进化的原因在于“物竞天择”,“物竞”就是生存竞争,“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这一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不过人类文明愈发展,适于生存的人们就愈是那些伦理上最优秀的人。
荣禄
荣禄(1836-1903)清末大臣。字仲华,号略园。瓜尔佳氏。满洲正白旗人。辛酉政变前后为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欣所赏识。官至总管内务府大臣。晚清军事家、政治家。光绪帝
问答题:
1、瓜分狂潮主要有哪些表现?
2、维新派主要代表人物各自的思想特色及表现。
3、维新思潮的主要内容与时代特征。
4、概述变法期间康有为的七次上书。
5、结合史实论述变法的过程就是新旧斗争的过程。
6、戊戌变法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第六章
名词解释: 义和团
义和团,是发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一个民间团体,它的前身是在义和拳等民间组织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主要成员是农民、手工业者和其他劳动群众、还有不少无业游民。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以反对外国侵略为旗号,其中包括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和在华传教士以及中国基督徒等所进行的大规模群众性暴力运动。实际上是反对一切外来事物和洋务派改革的民间团体。但由于自身存在的种种缺点,并被慈禧太后利用作为宫廷斗争的工具,遭到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并引发了八国联军入侵,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扶清灭洋”
扶清灭洋”的口号的提出背景:
①义和团前身是义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进行反清活动的民间秘密结社组织,活跃在山东、直隶一带,后来形成以农民为主的受压迫民众抗暴自卫的民间秘密组织。鸦片战争后,义和拳即自发地投入反洋教斗争。自甲午中日战争开始,在帝国主义加紧侵华过程中,山东民众深受其害,散布在山东各地的义和拳,便自然地成为广大民众反帝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核心。
②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国教会依仗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侵略特权,或勾结地方官员,或胁迫地方官府,横行不法,欺压乡里。清朝地方官员又袒护教会。这在山东又表现得尤为突出。山东除有英、日、德三国在这里激烈争夺外,洋教势力也遍布山东,有教堂1000多处,恣意横行,民怨沸腾。这里首先发生大规模的斗争运动势在必行。
“扶清灭洋”口号的含义:
面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灭洋”成为中国人民的共同要求。这一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当时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已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此这个口号具有爱国性质和进步意义。“扶清”的主要含义是扶保中国。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扶清”成为“灭洋”的斗争策略。这在客观上确实减少了义和团运动发展的阻力,易于为人们所接受。但是也同时应看到“扶清”无论在主观上还是在客观上又会使人们丧失对清朝封建统治集团的警觉,尤其是随着义和团运动的大发展,人员成分复杂,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政策由“剿灭”改为“招抚”时,义和团逐渐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结局。作为政治性口号,既要有号召力,更要有正确的导向。“灭洋”在当时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形势下,起到了广泛动员民众参加的作用。但由于“灭洋”是基于感性认识的口号,而不是基于理性认识的经过科学论证的口号,因而带有笼统的排外性质。
八国联军
八国联军是指1900年(庚子年)以军事行动侵入中国的英国、法国、德国、俄国、美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的八国联合军队。前期由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开始时总人数约3万人,后来有所增加。此事件最后以中国战败,联军占领首都北京、清廷政府逃往陕西西安,谈和后中国付出白银4.5亿为终。
庚子赔款
《辛丑条约》第六款议定,清政府赔偿俄、德、法、英、美、日、意、奥八国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国”的军费、损失费4亿5千万两白银,赔款的期限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计为9亿8千万两,是为“庚子赔款”。其中俄国以出兵满洲,需费最多,故所得额最大,为1亿3037多万两。中国当时的人口大约45000多万人,庚子赔款每个中国人被摊派大约一两银子。
“东南互保”
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之后1911年辛亥革命各省在武昌起义后相继宣告独立,与地方势力崛起、中央权力式微关系密切。而中华民国成立后北洋军阀及各地方长期割据,则是源自强势人物袁世凯去世后,中央权力出现真空、各地派系拥兵自重,与东南互保并无直接关系。中俄密约(前面有)
廊坊之战
清末义和团运动中义和团与清军阻击八国联军的战斗。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共12款,另有19个附件,主要内容有:
1.赔款。中国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常关税和盐税作担保。
2.划定使馆区。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在区内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
3.拆炮台、驻军队。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帝国主义列强可在自山海关至北京沿铁路的12个地方驻扎
军队。
4.胁迫清政府承诺镇压反帝斗争。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的组织,违者处死。各省官员必须保证外国人的安全,否则立予革职,永不叙用。凡发生反帝斗争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试5年。
5.对德、日“谢罪”。清政府分派亲王、大臣赴德、日两国表示“惋惜之意”,在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之处建立牌坊。
6.惩治附合过义和团的官员。从中央到地方被监禁、流放、处死的官员共百多人。
7.设立外务部。将总理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成为清政府与列强交涉的专门机构。
《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严重危害:
一、巨额的赔款,是列强对中国空前的大规模勒索;为支付这笔赔款,清政府加紧搜刮人民,使中国人民生活更加贫困,社会经济更加凋敝。
二、在北京设立的“使馆界”,实际上是“国中之国”,是帝国主义策划侵略中国的大本营。外国侵略者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派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
三、按照条约规定,清朝官吏严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进一步成为帝国主义帮凶。
四、该设外务部的规定,便于清政府能够按照外国侵略者的意旨实行卖国的外交政策。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数目最庞大、主权丧失最严重、精神屈辱最深沉,从而给中国人民带来空前灾难的不平等条约。确立了清政府为资本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的地位,从此,清政府成为资本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它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问答题:
1、义和团运动爆发的原因及其历史地位。
2、近代中国为何教案频发?
3、如何理解近代教案的双重性质?
4、分析清政府对义和团的态度的变化。
5、如何认识义和团“扶清灭洋”的口号。
6、义和团运动失败原因。
7、《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危害。
第七章
名词解释: 清末新政
清朝末年,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遭到中国人民沉重打击.外国侵略者为了达到占领中国的目的,开始向清政府施加压力,要求它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己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面临的重要课题.于是,1901年,慈禧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
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
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7月清政府为了挽救危局,不得不接受了资产阶级改良派“立宪”的口号,挂起“预备立宪”的招牌,特派镇国公载泽、户部侍郎戴鸿慈、兵部侍郎徐世昌、湖南巡抚端方、商部右丞绍英等五大臣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政治。
孙中山 黄兴 革命派与保皇派的论战 萍浏醴起义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同盟会影响下的江西萍乡、湖南浏阳、醴陵地区会党和矿工发动了反清武装起义,这也是同盟会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起义。
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中国同盟会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其前身是华兴会和兴中会,除此之外还有复兴会、科学补习所等多个组织参加。中国同盟会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中国同盟会与孙中山设想的一个中华民国的政府组织一致:在总理下设行政、立法和司法三个部,这实际上是三权分立的原则。
“苏报案”
清政府为镇压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而罗织的文字狱,是辛亥革命前的著名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邹容、章太炎分别写出轰动全国的《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苏报》连续发表《读〈革命军〉》、《序〈革命军〉》、《介绍〈革命军〉》等文章,大骂皇帝和清政府,高呼革命为神圣“宝物”,要求建立资产阶级“中华共和国”,推荐《革命军》为国民必读的第一教科书。同时报道各地学生的爱国运动。为此清政府照会上海租界当局,以“劝动天下造反”、“大逆不道”罪名将章太炎等逮捕。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7月7日,《苏报》被封。章、邹在会审公廨上继续宣传革命,坚持斗争。蔑视帝国主义和清朝统治者的迫害。
抵制美货运动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中国人民掀起的以要求禁绝美货为主要内容的爱国运动。
这次运动发生的直接原因,是由于美帝国主义迫害华工。19世纪4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现了金矿。西部的迅速开发需要大量劳动力,美国资产阶级采取各种手段“招募”华工。许多中国人飘洋过海前往美国。80年代,旅美华工已达三十余万人。他们同美国人民一道,对西部的开发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资 26 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种族主义思想抬头。从70年代开始不断发生排斥、迫害乃至杀害华工的暴行。清政府不但不能保护侨工的正当权益,反而在1894年同美国签订了《中美会订限制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款》,实际上承认了美国政府对华工的迫害。1904年底,这个不平等条约期满。中国人民特别是旅美华侨强烈要求废除条约。在舆论的压力下,清政府向美国政府提出改约要求。但美国政府悍然拒绝,蛮横无理地要求续约,抵制美货运动,由此激发起来。这次运动振奋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又称“亲贵内阁”。
1911年(宣统三年)5月8日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十三人中,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人们称之为“皇族内阁”或“亲贵内阁”。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革命。
保路运动
清朝末年掀起的保路运动也称作“铁路风潮”,是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
帝国主义为了进一步奴役中国人民和掠夺中国财富,从19世纪末以来,开始对中国进行铁路投资,争夺铁路的修筑权。粤汉、川汉铁路是沟通南北和深入内地的两条重要干线,因而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目标。为了夺回这两条铁路的自办权,广东、四川、湖南、湖北四省人民奋起抵抗。这次保路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而且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为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它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宋案
拒俄运动
1903年爆发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群众性反对沙俄侵占东北的爱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期间,沙俄入侵我国东北。1902年4月同清政府订约,规定将侵占中国东北的俄军分三期于13个月内全部撤走。1903年,沙俄不仅违约不撤,反而增派军队,并向清政府提出了7项无理要求,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学生团体对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的成立起了促进作用。这场斗争表现了广大青年学生对祖国命运的焦虑和准备为保卫祖国牺牲自己的可贵精神,是广大爱国分子思想巨变的重要契机。
预备立宪
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置。亦称“筹备立宪”。义和团运动后,各地群众的反抗斗争此伏彼起,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国广泛传播,反清武装起义接连不断;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抵制革命,展开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运动,并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这些情况,使清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姿态,应付立宪运动,并乘此加强皇权,以便镇压正在兴起的民主革命,挽救清朝统治的灭亡。(步骤看书)
安庆起义
清代末年由光复会成员发动的反对清廷的武装起义之一。
1907年7月6日,光复会成员安徽巡警处会办兼巡警学堂监督徐锡麟,在安庆策划、组织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并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在激战4小时后,起义失败,徐锡麟等被捕,慷慨就义。
武昌起义
辛亥武昌起义是在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
“二次革命” 《钦定宪法大纲》
1908年中国清政府颁布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确认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改革方向,但由于君权强大,议院立法权和监督权非常有限,臣民的自由权利微不足道并缺乏有效保障。
南京临时政府
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在南京建立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府。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全国各地纷纷响应。到11月﹐已有十五个省区宣告独立﹐相继建立了地方起义政权。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政府。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定国号为“中华民国”﹐五色旗为国旗(代表汉、藏、蒙、回、满——当时的五大民族)﹐并建立了中央政府机构。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标志著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的诞生﹐它不仅结束了二百多年的清朝统治﹐也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南京临时政府包括革命派、立宪派,旧官僚三种势力,但它不是三种政权的混合体,领导权掌握在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具有鲜明的资产阶级性质。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南京),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1912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南京)通过,3月11日公布实施,取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主要内容
仿法国式之责任内阁制:盖当时之参议院为抑制袁世凯之野心,乃将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总统制改为内阁制使袁世凯成为虚位总统。
总纲以简洁之文字,将国家之要素作原则性的规定。
人民权利义务之保障已有详尽之规定,并设有法律保留条款。
大总统副总统之选举:仍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之精神由参议院选举之。
司法已有独立审判规定,符合三权分立原则:《约法》规定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国粹主义思潮
国粹主义思潮产生在20世纪初,乃是西方文化输入中国并与传统文化发生碰撞的结果。在中西、古今文化冲突融会的过程中,如何清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把保存发扬传统文化与吸收西方文化结合起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近代民族文化,是亟待解决的历史课题。对此,国粹派提出了明确主张:
第一、国粹派坚决批判推崇备帝国主义文化,妄自菲薄,宣传中国文化落后,鼓吹“全盘欧化”的错误倾向;
第二、国粹派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种种弊端,西方的道路不是解决中国问题的最好选择,主张到中国古代传统中寻找解救时弊的“灵丹妙药”。
第三、国粹派主张“复兴古学”,宣传国学,提倡国粹。无政府主义思潮
问答题:
1、清末新政的背景、主要内容和评价。
2、评同盟会政纲。
3、革命派与改良派论战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4、清政府预备立宪的目的和结果。
5、立宪运动与辛亥革命的关系。
6、分析武昌首义成功的原因。
7、南京临时政府的性质和成立的意义。
8、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失败了?
第八章
名词解释: 二次革命
中华革命党
中国国民党前身 欧事研究会
民国初年的政治团体。1914年孙中山在日本准备将国民党改组为具有极严格纪律、步调统一的中华革命党。一部分国民党元老对入党必须加盖指印、绝对服从领袖等规定不满,未参加该党。时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他们宣言研究欧事,于1914年8月在东京组织了这一团体。参加者共100余人,主要人物有李烈钧、李根源、熊克武、钮永建、陈炯明、邹鲁、程潜、陈独秀、谷钟秀、张耀曾等。曾准备推举未曾参加中华革命党、在美国游历的黄兴为领袖,遭黄兴拒绝。中日交涉“二十一条”时,以“联袁对外”,“首在维持国家,愿政府一意对外”为宗旨。1915年下半年,袁世凯加快复辟帝制步伐,部分成员李烈钧、李根源等开始向孙中山靠拢,参加了讨袁护国战争。
“二十一条”
1915年1月,日本向中国政府提出的,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1915年 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晋见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袁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二十一条共分五大项:
①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山东省不得让与或租借他国。
②承认日本人有在南满和内蒙古东部居住、往来、经营工商业及开矿等项特权。旅顺、大连的租借期限并南满、安奉两铁路管理期限,均延展至99年为限。
③汉冶萍公司改为中日合办,附近矿山不准公司以外的人开采。
④所有中国沿海港湾、岛屿概不租借或让给他国。
⑤中国政府聘用日本人为政治、军事、财政等顾问。
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以吞并中国为目的而强加于中国的单方面“条约”,袁政府事后也不得不声明此项条约是由于日本最后通牒而被迫同意的。此后历届中国政府均未承认其为有效条约。
白朗起义
河南省宝丰县绿林头目白朗(1873~1914),为反对袁世凯政府的统治,于1912年发动的农民起义。
洪宪帝制
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袁世凯 段祺瑞 黎元洪 张勋复辟
张勋复辟是指由张勋一手策划,于1917年(民国六年)7月拥护清朝废帝溥仪在北京复辟的政变,前后历时共十二天。因发生在丁巳年,亦称丁巳复辟。护国运动
1915年12月25日,蔡锷、唐继尧等联名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发布讨袁檄文,组织反袁的护国军政府和护国军
蔡锷
府院之争
府院之争指民国五至六年(1916年至1917年)黎元洪与段祺瑞之间的权力斗争。西姆拉会议
英国殖民者炮制的干涉中国内政、策划西藏独立、阴谋侵占西藏的会议。会议于1913年10月~1914年7月在印度的西姆拉(今喜马偕尔邦境内)召开。与会者包括中国中央政府的代表、西藏宣抚使陈贻范,中国西藏地方政府的代表、十三世**特使伦钦夏托拉,英国政府代表、英印殖民政府外交政务秘书H.麦克马洪。基于策划西藏独立的目的,麦克马洪在会议期间提出划分“内藏”、“外藏”和中国内地与西藏之间的界线问题。护法运动
1917-1918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又称护法战争。西原借款
段祺瑞政府通过西原龟三向日本借了一系列款项,其中最大的八次借款总额达1.45亿日元,这笔外债就叫“西原借款”。为取得这笔款项,段祺瑞把东北的修筑铁路,砍伐森林和采矿等一系列中国主权,出卖给日本,为日本后来全面侵占东北埋下隐患。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後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後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西南军阀
麦克马洪线
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了一条印藏分界线,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的连接线作为界线。麦克马洪又利诱西藏噶夏的代表,背着中国北洋政府代表,搞了一份划界换文。当时对西藏拥有主权的中国政府并不知道什么此事,**喇嘛和噶夏政权也未给其参加西姆拉会议的代表有划界的授权,后来了解了情况的噶夏政权对麦克马洪画的线不予承认。新文化运动 陈独秀 《新青年》 胡适 鲁迅 李大钊 “德先生” “赛先生”
问答题:
1、比较民国初年两次帝制复辟。
2、试述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3、辛亥革命后军阀割据及其主要政治派别。
4、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条件、主要内容及评价。
5、试述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历史条件。
6、比较近代三次思想解放潮流在反封建主义方面的特点并作评价。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复习题目总结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复习题目
第一章
1、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可以理解为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 3PL),是指提供物流服务的经营者是由货物的提供方和需求方之外的第三方。第三方是针对物流服务经营者,是发货人(第一方)和收货人(第二方)之外的第三者而言。
所谓三角贸易,系指三个国家在任何时期保持对外贸易远离衡的状况,在这种贸易状况下,甲国对乙国输出,乙国又对丙国输出,然后丙国又对甲国输出,或是依相反顺序输出,或以其他顺序输出,而完成三角贸易的贸易关系,结果三国之间的贸易获得抵销或平衡,这是广义的模式说法。而近代所指的三角贸易,则泛指一般的贸易案件中,若牵涉到三国以上的厂商,而且具有转口贸易的事实者,均可以是三解贸易。
2、公行制度
清政府基于公行的对外贸易制度。是清政府闭关锁国的主要内容。公行,亦称官行。是鸦片战争前官方特许的经管对外贸易商人的同行组织,也是专办外洋商船来广州贸易的组织,具体经办清政府对外商的一切联系事宜。成立于1720年,它既是中外商人联系的中介,也是清政府与外商联系的中介,既有商业职能又有外交政治职能。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订立后分局相关条约而撤销。
3、领事裁判权
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实际上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事裁判权就是帝国主义在殖民地国家所享有的一种非法特权。
4、片面最惠国待遇
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5、协定关税
协定关税是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之间通过协商相互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的关税制度。如果一方遭受对方的胁迫,非自愿地给予对方以优惠待遇又不能享受对方给予对等的优惠,就是片面的协定关税,这构成一国对另一国的特权。出现在近代中国的协定关税,就属于后一种性质。
6、《伊宁条约》
《中俄伊犁塔尔巴哈台通商章程》是1851年(咸丰元年)8月6日清朝与沙皇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是清政府同沙皇俄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海国图志》
《海国图志》,清魏源著。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作者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整理成书。1842年刻本50卷,1847年刻本增订为60卷,1852年(咸丰二年)又扩编为100卷,刊于扬州。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谴责投降派“夷兵不可敌”的卖国论及顽固派视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的昏愦,对战、守和外交策略提出很好的见解,并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本书出版后影响很大,促使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一些启蒙作用。此书出版后,很快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维新运动也发生一定影响。
8、姚莹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展和,晚年号幸翁,安徽桐城人。他自幼跟随从祖父古文大师姚鼐读书,善诗文。1808年,姚莹考中进士,授福建平和知县,后调往台湾,署海防同知等职,1830年升任台湾道。鸦片战争期间,英军侵犯台湾,姚莹和总兵达洪阿率领台湾军民奋勇抵抗,屡次击退英舰的进攻。中英《南京条约》签订以后,耆英、伊里布等诬陷姚莹“冒功欺罔”。姚莹被革职逮问,贬官四川。1851年,清政府任命他为广西按察使,去镇压太平军。姚莹于1852年尾随太平军至湖南,病死。他谪居四川期间,留心外国事务,对国际形势以及喇嘛教、天主教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和边疆防务。他的著作辑为《中复堂全集》。
9、《黄埔条约》
中法《黄埔条约》又称《中法五口贸易章程》。法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10月24日,法国专使剌萼尼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停泊于广州黄埔的法舰阿吉默特号上签订。共36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除取得英美两国在条约中规定的侵略权益外,还规定法国人得在通商口岸建造教堂,中国不能“触犯毁坏”。不久,法国又强迫清政府取消长达一百多年的对天主教的禁令。
10、《望厦条约》
中美《望厦条约》又称《中美五口贸易章程》。美国侵略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3日,美国专使顾盛以战争相威胁,强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34款。附有《海关税则》。条约规定美国享受英国在《南京条约》和附件中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领事裁判权,并规定,美国人有权在五个通商口岸租地建楼、开设医院和教堂;美国兵船可以到中国沿海各港口“巡查贸易”;对在华的美国人,清政府必须“时加保护,令其身家安全”。12年后对五口贸易等条款可以“稍为变通”,为以后借口“修约”以索取更多侵略特权埋下伏笔。
11、林则徐
福建侯官人,鸦片战争前,主张禁烟,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东主持禁烟事宜,严拿烟贩,惩办不法官弁,晓喻外国烟贩,限期收缴所有鸦片,并于1939年6月主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2分)。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积极组织人员搜集和翻译西方国家新闻纸,了解西方,派人编写《四洲志》(1分)。是地主阶级抵抗派的代表,积极整顿海防,认真备战,坚决抵抗外国侵略(1分)。
第二章
1、冯云山,太平天国杰出领导人之一,汉族客家人,出生于广东花县禾落地村,距官禄布五里,是洪秀全的表亲和同学,关系极为密切。他自幼诵读经史,博览群书,因屡试不第,在村塾中执教。1843年当洪秀全劝人拜上帝时,冯云山是最早信从者之一。为了表示“拜上帝不敬邪神”,他和洪秀全一样,把村塾里供奉的孔子牌位拆毁,惊散了学童,激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村中的一些封建顽固势力,要他和洪秀全为元宵灯节迎神会书写对联诗文,以歌颂神佛偶像,他们倔强不从而受到迫害。从此,失去了塾师的职业。
2、三河大捷
三河大捷是太平天国后期太平军在安徽三河镇(今属肥西县)歼灭湘军精锐李续宾部的一次著名战役,也是太平天国战争史上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的著名范例。通过三河大捷,太平军粉碎了湘军东犯的企图,保卫了皖中根据地,对鼓舞士气,稳定江北战局,保证天京安全和物资供应,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3、乡官制度
太平天国时期实行的基层组织制度。具体办法是按照太平军的编制,组织广大居民,每五家设一伍长,五伍长设一两司马,四两司马设一卒长,五卒长设一旅帅,五旅帅设一师帅,五师帅设一军帅,一军共12 500家。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荐,也有上级官员委派的,称为“乡官”,其职责是平时管理民政,战时率民出战,寓兵于农,军政合一。
4、圣库制度
太平天国实行的一种公有共享制度。圣库即公库﹑国库。圣库制度在首都天京也推行于军队以外的民众。太平天国占领南京的初期﹐曾将城内居民分隔男女﹐按年龄﹑技能分别编入各馆各营﹐财货收归公有﹐衣食等由公库供给。实际上﹐编入各馆各营的民众是为太平天国服务﹑服役的﹐他们已被看作太平天国的成员﹐所以在他们之中实行圣库制度﹐仍是在军中推行圣库制度之意。
圣库制度的基础是人无私财和大致的平均分配﹐它的实行对太平天国初期的胜利起了积极作用。它保障了将士及其家属的生活﹐也吸引了许多贫穷的人民参加。但事实上﹐圣库制度并没有严格实行。随着军事胜利﹐克复城市乡镇日多﹐财货来源丰富﹐将士们各有自己的私财﹐人无私财的原则日益不能坚持﹐所以又规定私藏不得超过五两银。高级将领生活日奢﹐任意取用于公库﹐供给配额渐失去实际意义。
5、厘金
太平天国起义后,清政府为了筹措军饷创设厘金制度(0·5分)。1853年7月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雷以诚首先在扬州仙女庙一带开设厘局,向商贾征收厘金。它是一种工商税,对坐贾抽征商品交易税,称板厘;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按规定皆为值百抽一。后为清政府推广,至50年代末,厘金制度几乎遍及全国,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2分)。厘金制度对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0·5分)。
6、湘军
中国晚清时期曾国藩以湘乡练勇为基础,在湖南创建的一支军队。又称湘勇。湘军将领主要是湘乡人,大多是封建儒生,士兵则招募湘乡一带农民。湘军的士兵由营官自招,并只服从营官,上下层层隶属,全军只服从曾国藩一人。曾国藩治军重在思想纪律而不在技术性的教练,使湘军成为一支有力地维护封建统治的军队。湘军分陆军、水师两种。其营制主要采用明代军事家戚继光的“束伍”成法。在武器装备上,湘军不仅向外国采购洋枪洋炮,还自设船厂,仿造新式武器。湘军于1854年初在衡州(今衡阳市)编练建成,共1.7万余人。是年夏,出省作战。以后几年间与太平军在湖北、江西的沿江地区争夺。1858年5月,其精锐李续宾部即深入皖中,气势很盛。至11月间,李续宾及所部6000余人在庐州(今安徽合肥)三河之役被太平军歼灭,锐气顿减。1860年,曾国藩任钦差大臣、两江总督后,掌握地方军政大权,号令统一,筹饷较易,湘军势力大为扩充,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清军主力。1861年9月,攻陷安庆。次年(同治元年)春,曾国藩再以曾国荃率湘军主力沿江进逼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江苏南京),以左宗棠部及李鸿章新募淮军进攻江浙其他地区。1864年7月,湘军攻破天京。湘军镇压太平天国后,声势愈大。曾国藩为避免清廷的疑虑,又因湘军暮气日深,大量裁撤直系部队,其支系仍在安徽、湖北、河南、山东、江苏等地镇压捻军。湘军水师则守湘军旧制,取绿营规模,改建为长江水师。以后,左宗棠平定新疆虽也利用湘军,但湘军已不是国家的主要军队。
7、“联军委员会”(第一章
补充)
1858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英法联军攻陷广州,俘虏清两广总督。其后,在广州组织了以巴夏礼为首的“联军委员会”。由清国原来的广东巡抚柏贵在联军监督下继续任职。联军委员会统治广州达三年之久。期间,柏贵破坏了佛山团练对广州的反攻。“联军委员会”也成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地方傀儡政权。
8、辛酉政变(第一章
补充)
1861年11月慈禧勾结奕欣,在外国公使支持下发动政变,处死载垣、端华、肃顺,史称祺祥政变(又称辛酉政变)。从此,慈禧掌握了清朝的统治权。这一政变是中外反动势力勾结的产物。
第三章:
1、京师同文馆
中国清末第一所官办外语专门学校。全称京师同文馆。初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由恭亲王奕欣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开办。次年(同治元年)6月正式开课,直属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设管理大臣、专管大臣、提调、帮提调及总教习、副教习等职。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任监察官,实际操纵馆务。先后在馆任职的外籍教习有包尔腾、傅兰雅、欧礼斐、马士等。中国教习有李善兰、徐寿等。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自1869年起任总教习。同文馆初设英文馆,1863~1897年先后增设法文、俄文、算学、化学、布(德)文、天文、格致(当时对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的统称)、东(日)文等馆。学制分5年、8年两种。学生来源初以招收年幼八旗子弟为主,1862年6月入学的仅10人。后扩大招收年龄较大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学生,以及30岁以下的秀才、举人、进士和科举正途出身的五品以下满汉京外各官,入学学生逐年增多。学生毕业后大半任政府译员、外交官员、洋务机构官员、学堂教习。该馆附设印书处、翻译处,曾先后编译、出版自然科学及国际法、经济学书籍。此外还设有化学实验室、博物馆、天文台等。1902年1月(光绪二十七年十二月),并入京师大学堂,改名京师译学馆,并于次年开学,仍为外国语言文学专门学校。
2、中体西用
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封建顽固派的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促进中国工业、军事的近代化和新式教育的产生发挥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
第四章:
1、《中法新约》
1885年夏,李鸿章和法国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订《中法新约》。
一.《中法新约》的内容:
1.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殖民统治; 2.在中越边界开辟埠商;
3.中国日后在广西、越南修筑铁路应与法国商办; 4.法国从基隆和澎湖撤军。
二.影响:
1.使法国达到侵占越南的目的,沦为法国殖民地;2.中越边界开商埠,便利了向中国经济侵略,推销商品、掠夺原料;
3.取得广西云南修筑铁路特权。使法国侵略势力从此伸入我国云南广西,加深了西南边疆的危机,中国西南问户被打开了。
2、台湾民主国
为1895年5月25日[1]起短暂成立於台湾的一个共和国政体。起因於中日甲午战争战败,清廷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和澎湖割让给日本。台湾人民为免於被割让,丘逢甲倡议建立「台湾民主国」,推举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不久,唐景崧内渡中国大陆。同年6月下旬,民主国余众又在台南拥立大将军刘永福为民主国第二任总统。同年10月19日,刘永福总统兵败内渡;两日后台南陷落,台湾民主国因而灭亡[2],存在时间仅150天
3、刘步蟾】
(1852-1895)清末海军将领。字子香,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1875年被送往英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回国後,由李鸿章推荐,升游击,会办北洋草房,协助制定海军军制、营归。1895年赴德国购领船舰,任北洋水师右翼总兵。1894年中日战起,黄海战役中丁汝昌受伤,他代为督战指挥,鏖战三时许,多次击中敌舰。次年,为威海卫海战中英勇抗敌,以身殉国。
4、黄海海战
1894年9月17日上午,中国海军提督丁汝昌率北洋舰队完成护送陆军去朝鲜的任务后,在返航途中到达鸭绿江口的大东沟海面,遭日本舰队的袭击,双方展开激烈海战,战事持续5个多小时(1·5分)。是役北洋舰队损失致远,丢经远、超勇、扬威四艘军舰,其他一些军舰也受伤。日旗舰公岛号中弹累累,吉野、赤城阪、西京丸号均受重创(1分)。战后,李鸿章为保存实力,故意夸大舰队的损失程度,令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次年3月在日军水陆夹击下,全军覆没(0·5分)。
第五章:
1、“戊戌六君子”
戊戌政变时,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顽固派大肆捕杀维新党人,维新志士谭嗣同、康广仁、林旭、杨深秀、杨锐、刘光第6人于1898年9月28日在北京惨遭杀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2、“新界”
香港地区面积最大的部分,连同附近的235个小岛屿,面积975.1平方千米,约占香港面积的92%。1898 年6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约》,强租了深圳河以南、尖沙嘴区的界限街以北整个九龙半岛未割之地(北九龙半岛),以及东起大鹏湾、西至深圳湾、南至博寮洲(南丫岛)的辽阔海面和大屿山等大小200多个岛屿。租借期限99年。新界丘陵起伏,是全区地势最高的地方,海拔957米的大雾山为最高峰。山岭连绵,农地适宜很多植物生长
3、《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在1898年6月9日由清政府和英国在北京签订。[1] 专条的主要内容为:英国向清廷租借香港九龙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地方及附近二百多个离岛,为期99年,[1]到1997年6月30日届满。该部份的土地即被港英政府划为新九龙和新界。但清政府当时仍坚持保留九龙寨城管治权,并可继续在该处派驻官员。这条约的期限就做成香港主权移交过程的起点。
4、《中外纪闻》》
(1895年-1896年),康有为主办。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六月二十七日创刊于北京。双日刊,由梁启超、麦孟华等编辑。后根据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建议,为了与广学会的机关报《万国公报》相区别,改名为《中外纪闻》,十一月初一日正式出版,以梁启超、汪大燮为主笔。该刊以编译西电西报和刊载上谕奏章为主要内容。随《邸报》附着在京官员,每刊约二、三千份。十二月初六日(1896年)与北京强学会同时被清廷查封,前后发行仅月余,共出版18期
5、《新学伪经考》
是康有为撰写的(维新派),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的恪守组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但后来遭到了钱穆以《刘向歆父子年谱》一书来驳斥。是康有为第一部关于变法维新的理论著作。刊行于1891年。在书中,康有为对“祖宗之法,莫敢言变”的传统守旧思想提出挑战。他认为东汉以来的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的“伪经”,是为王莽“新朝”服务的“新学”,绝非孔子的“真传”。《新学伪经考》不仅在学术上推翻了古文经学的绝对权威形象,而且在政治上沉重打击了“恪守祖训”的顽固派,为维新变法扫清了思想障碍。梁启超赞此书为“此实思想界一飓风也”。
6、《孔子改制考》
是康有为另一部重要著作,在1898年刊行。该书指出孔子以前的历史都无据可
考,孔子遂假托尧舜等古圣先贤的言论行事而作“六经”,其目的是为“托古改制”。康有为虚构出一个首创“改制”的孔子,实际上是用西方近代资产阶级的社会政治思想,把孔子打扮成变法改制的祖师,以减轻维新变法的阻力。他还宣称人类社会必然是按照“据乱”、“升平”、“太平”三世的顺序演变发展的,则君主专制肯定要被君主立宪制所取代,为维新变法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康有为这两部著作借用孔子的权威,打击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和恪守祖训的封建教条,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进化论和改革思想,为变法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7、强学会
中国清末戊戌变法时期的政治团体。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康有为等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的“公车上书”不达,认为“思开风气、开知识,非合大群不可”,“合群非开会不可”,于是先办《万国公报》(非西人所办《万国公报》),于1895年8月17日创刊,“遍送士夫党人”,使之“渐知新法之益”。11月中旬,强学会成立。又称译书局或强学书局。列名会籍的有康有为、梁启超、沈曾植、文廷式、陈炽、丁立钧、杨锐等,李鸿藻、翁同龢等也予支持,成为改良派和帝党相结合的政治团体。“先以报事为主”,改《万国公报》为《中外纪闻》,双日刊,有阁抄、新闻及“译印西国格致有用之书”诸栏,译印后有附论,专论不多。当月,上海强学会成立,拟定章程,说明“专为中国自强而立”,以通声气,聚图书,讲专门,成人才,成“圣教”。1896年1月12日刊《强学报》,倡导维新变法,提出开议院的政治主张。列名会籍的有康有为、梁鼎芬、汪康年、张謇、黄遵宪等。20日,后党御史杨崇伊上疏弹劾强学会,请饬严禁。该会遂被改为官书局,专欲“译刻各国书籍”,不准议论时政。“专为中国自强而立”的强学会便违失原旨。北京强学会遭封禁,上海强学会也随之解散。
8、《时务报》
1896年8月9日创刊于上海,旬刊,书册式,每期20余页,约三四万字,从创刊到停刊,共出69期。晚清维新运动中影响较大的国人自办报刊。早期主编为梁启超,总经理汪康年。
9、公车上书
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同梁启超等一千两百名举人于燕京联名上书清光绪皇帝,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10、《天演论》
原名《进化论与伦理学》是严复翻译自英国生物学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名为Evolution and Ethics的演讲与论文集,此书阐发了达尔文《物种起源》一书中关于生物进化的理论。《天演论》之书流传深远,文辞典雅,雕琢骈丽
11、《仁学》
谭嗣同撰,共2卷。最早由梁启超在日本东京刊行。1896年底谭嗣同抵南京,开始写《仁学》。《仁学》是一部融合儒、释、道、墨等各家学术的哲学典籍。《仁学》指斥二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为“大盗”,并猛烈抨击三纲五常“钳制天下”,所谓“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工媚大盗”[1]。《仁学》一书还同情太平天国的遭遇,痛恨曾国藩及湘军的暴行。
12、“东南互保”
面对义和团在北部中国的反帝斗争,为保护自己在华的侵略权益,各帝国主义国家与东南督抚相互勾结(0·5分)。在大买办盛宣怀的联络下,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
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抗”(2分)。“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0·5分)。13“天津临时政府”
都统衙门是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在天津成立的临时政府。1900年八国联军攻陷天津后,即在天津成立都统衙门,全称“暂行管理津郡城厢内外地方事务都统衙门”,由联军司令部任命俄国沃加克上校、英国鲍维尔中校、日本青木中佐组成三人委员,均称都统,后又增加德、法、美代表各1人,下设8个执行机构和由900名联军枪手组成的“直属巡捕队”,对天津、静海、宁河等地区实行军事统辖。《辛丑条约》签订后,八国联军陆续撤出北京和天津城区。
第六、七章:
1、华兴会
华兴会是黄兴等留日学生在湖南长沙成立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2年,黄兴
被派到日本留学,经常与湖南留日学生倾谈反清革命。他十分留意军事技能的学习,每天演习枪弹骑射。1903年7月,他被东京军国民教育会派遣回国,从此坚定地走上了武装反清的道路。11月4日,他在长沙以庆祝自己30岁生日为名,邀集刘揆
一、陈天华、宋教仁、章士钊等人举行秘密会议,决定组织反清革命团体华兴会,黄兴被推为会长。次年2月15日,华兴会正式成立,先后入会的有五百多人,大部分是归国留学生和国内各学堂的知识分子。在斗争过程中,华兴会曾提出“驱逐鞑虏,复兴中华”的口号。
2、光复会
光复会是上海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3年,东京军国民教育会派龚宝铨等人回国,在上海组织暗杀团,参加的成员基本上是浙江籍的留日学生。1904年冬,在暗杀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光复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光复会以“排满复仇”为号召,带有较为浓厚的汉族传统的民族主义色彩。以后不久,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先后入会,成为领导骨干。光复会还注意联络苏、浙、皖、闽、赣五省的会党,因此一部分会党成员参加了光复会。
3、科学补习所
1904年7月3日,刘静庵、宋教仁、吕大森、张难先、胡瑛、曹亚伯等人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先设在武昌多宝寺街,后迁至魏家巷1号。吕大森被推为所长,胡瑛为总干事,曹亚伯任宣传,时功璧任财政,宋教仁任文书。以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名义,实行光复汉族、“革命排满”的宗旨。成员主要是青年学生和新军士兵,着重在新军士兵和低级军官中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动工作。
后因准备策应华兴会长沙起义,被当地官吏发觉,张之洞下令搜捕补习所成员,补习所被迫停止活动
4、陈天华
(1875年-1905年),近代革命家,原名显宿,字星台,亦字过庭,别号思黄,湖南新化人,葬于长沙岳麓山。早年就学长沙岳麓书院,1903年留学日本,参与组织拒俄义勇队和国民教育会,从事反清活动。1904年与黄兴、宋教仁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策划武装起义,事泄逃亡日本。1905年加入同盟会,任《民报》编辑,以通俗的说唱体著《警世钟》、《猛回头》、《狮子吼》等文,宣传革命思想,影响“较之章太炎《驳康有为政见书》及邹容《革命军》,有过之,无不及”(冯自由《革命逸史》)。1905年12月在东京参加反对日本《取缔清韩留日学生规则》的活动,留下《绝命书》五千言,勉励同学“坚韧奉公,力学爱国”;并致留日学生总会一信,请求援助。1905年12月8日晨,在日本大森湾投海自尽。1905年12月25日,黄兴为《绝命书》作跋,孙中山称赞其为“热心血性的革命党”。其作品经后人收集、整理,有《陈天华集》。
5、邹容
1885年-1905年4月3日),字蔚丹,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宣传家,《革命军》一书的作者。
邹容生于四川省巴县(今重庆市巴南区),1902年自费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同文书院,开始参加革命运动。1903年因与同学张继、陈独秀等人一同剪去清政府留学生监督姚文甫的发辫,事后被迫回国。至上海后,与革命志士章炳麟、章士钊等人结为挚友,积极参加拒俄运动与爱国学社的革命活动。是年出版《革命军》,亟言排满反清,号召人民起来革命,诛杀清帝及满人,建立独立自由的“中华共和国”。
不久苏报案发,邹容与章炳麟一同被清政府要求上海公共租界当局通缉。邹容主
[来源请求]动投案,希望能在公开审判中与清政府正面辩论。后二人被租界当局判处三年有期徒刑,邹在关押二年后病死于狱中,年仅二十岁。《革命军》一书风行海内外,畅销一百余万册,是清末革命书刊中流传最广的,对散播革命思想有很大贡献。蒋中正[1]、胡适[2]在青少年时期都曾阅读过此书。
6、黄兴
黄兴(1874—1916),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1902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和杨笃生等创办《湖南游学译编》,组织“湖南编辑社”。次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军国民教育会),不久即回国进行革命活动。1904年2月15日和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被推举为会长,决定于11月16日(农历10月10日,慈禧太后70岁生日)在长沙起义,未发事泄,流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与孙中山筹划成立中国同盟会,参加起草会章,被推为执行部庶务。1907年到1908年间,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州、廉州、上思起义与云南河口起义。1911年4月27日发动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被任命为战时总司令。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南京留守府留守。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12月,接受袁世凯委任之川粤汉铁路督办一职,次年1月辞职。1913年7月
“二次革命”爆发,在南京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1916年10月病逝。有《黄兴集》。
7、《警世钟》
《警世钟》。中国近代革命家陈天华的作品之一,陈天华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写下了大量的宣传革命的作品
8、《革命军》
1903年5月,《革命军》由上海的大同书局印行。《革命军》的作者邹容,当时署名为“革命军马前卒”。章太炎的名著——《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同时出版,以后曾合在一起刊行,称《章邹合刊》。这两篇名著,是当时宣传辛亥革命最有力的姐妹篇。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理论为主要武器,从正面阐述革命的正义性和必要性,宣传革命排满和民主共和是它的主旋律。《革命军》,是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第一部系统地、旗帜鲜明地宣传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思想的名著。为腐朽的清王朝敲响了丧钟,是反清革命史上一篇重要的战斗檄文,它的价值将永垂青史。
9、谘议局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立。宣统元年(1909),各省谘议局成立。为谘询机关。议论本省应兴应革事件,预算、决算、税法、公债,及应负义务等。各省谘议局议员数目多少不等,由选举产生,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有爵位、官职、出身、学历、财产等限制。有权者仅占全人口的一小部分。谘议局的职权主要有:(1)议决本省应兴应革事项(2)议决本省财政预算与决算、公债(3)制定、修改本省单行法规、章程(4)接受本省民众建议、陈情(5)对本省行政机构实施有限的监察权。谘议局行使职责,始终处于督抚的监督控制之下,不具西方宪政体制中地方议会的性质,又受到地方行政权力的多种干预,实际上谘议局不能行使依法应享有的权力
10、资政院
清末立宪运动的议会准备机构。成立于1910年9月,议员二百名,钦选、民选各一半,终止于1912年初。由民国临时参议院替代。院址在北京西城区象来街,民国时期改名为国会街,1949年后又改为象来街。
11、黄花岗起义
是中国同盟会辛亥年在广州发起的一场起义,又称“辛亥广州起义”、“三·二九广州起义”。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12、政闻社
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成立的一个资产阶级立宪派政治团体。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梁启超决定成立立宪团体------政闻社。
1907年10月,梁启超创办了《政论》,作为政闻社的机关报。《政论》总发行所设在上海,主编为蒋智由。
1907年10月7日,《政论》出版第一期,刊载了《政闻社宣言书》、《政闻社社约》、《政闻社社员简章》。
1907年10月17日,政闻社在日本东京神田区锦辉馆召开成立大会。社长暂时虚置,马相伯为总务员,徐佛苏和麦孟华为常务员。
1908年2月,政闻社本部迁往上海,马相伯、徐佛苏、麦孟华均回沪主持工作。由于慈禧对康梁的痛恨,所以许多热衷立宪的官员不敢接近政闻社。1908年2月10日,徐佛苏告诉梁启超:“吾社特别为政府所嫉视,故凡在社会无论如何有势力之人,一入吾社,即消灭其一部分势力。”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政闻社的发展,此外,政闻社也受到其他团体的排斥,其内部也有一些矛盾。政闻社在国内的发展并不顺利,1908年8月13日,政闻社被清政府查禁。
13、预备立宪公会
清末立宪派的政治团体。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12月16日成立于上海,会长郑孝胥,副会长张謇、汤寿潜。会员主要为江苏、浙江、福建的官绅和上层资产阶级分子,约270余人,主要人物有朱福诜、孟昭常、赵凤昌、温宗尧、张元济、刘厚生等。以“奉戴上谕立宪,开发地方绅民政治知识”为宗旨,进行改良主义的政治活动。每年开常会一次。1908年两次电请清政府提前召开国会。1909年(宣统元年)11月发起国会请愿运动。武昌起义爆发后停止活动。
14、二次革命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后,着手建立其独裁统治。先是制造“宋案”,而后与帝国主义“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大借款”,蓄谋用武力镇压革命党人(1分)。1913年6
月,袁世凯以国民党不服从中央为由,派兵南下进入江西,发动内战,江西都督李烈钧、黄兴等国民党人被迫起兵讨袁,各省先后响应(1·5分)。由于袁世凯在军事方面占优势,加上国民党人事先来作充分准备,二次革命失败。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最后一战,表现了革命党人反对专制独裁保卫辛亥革命胜利果实的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1·5分)。
15、护国运动
以云南首义为发端的反对袁世凯称帝捍卫民国的运动。1915年12月25日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向全国发出通电,宣布云南独立,反对帝制,武力讨袁。按照中华民国成立时的体制和名称,设立都督府,以唐继尧为都督。组织护国军,以蔡锷、李烈钧为护国第一、二军总司令,统兵出征,分别进入四川、广西等地;唐继尧兼任护国第三军总司令,留守云南。1916年1月1日云南军政府发布讨袁檄文,历数袁世凯二十大罪状,号召全国军民共同讨伐袁世凯,保卫共和民国。接着,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先后宣布独立,通电迫袁退位。北洋系军阀、官僚亦与袁世凯离异,帝国主义各国亦“警告”袁缓称帝。袁在内外压力下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企图退保总统地位,但遭到各方拒绝。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孙中山虽非护国运动的直接发动者和领导者,但他在护国战争酝酿阶段,就与黄兴、蔡锷、唐继尧、梁启超等由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护国战争期间,孙中山除了及时给全国指明斗争目标外,还具体领导中华革命党在鲁、豫、皖、苏、浙、闽、粤、赣、湘、鄂、川、陕等省发动起义,指示中华革命党要联合党内党外讨袁各派协同进行。孙1916年5月从日本抵上海后,即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倡言反袁各派应众谋救国,相互提携,勿争权利,共任讨袁之事;并使谋危民国者今后绝迹于国内。但护国运动的领导权实为西南地方实力派和资产阶级改良派所掌握。孙和中华革命党并未能控制局面,仅居于配角地位。
16、筹安会
1915年8月14日杨度等六人发起筹安会
1915年8月14日,杨度串联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孙、李、胡、刘4人都曾参加过同盟会,是名噪一时的革命党。杨度用了许多手段把严复列为发起人,使袁世凯”极为欢悦”。8月23日,由杨度亲自起草的筹安会宣言公开发表,筹安会宣布正式成立。杨度为理事长,孙毓筠为副理事长,严、刘、李、胡4人为理事。在筹安会宣言里,杨度说:“彼外人之轸念吾国者,且不惜大声疾呼,以为吾民忠告,而吾国人士乃反委生任运,不思为根本解决之谋,甚或明知国势之危,而以一身毁誉利害所关,瞻顾徘徊,惮于发议,将爱国之谓何?国民义务之渭何?我等身为中国人民,国家之存亡,即为身家之生死,岂忍苟安漠视,坐待其亡。度特纠集同志,组成此会,以筹一国之治安。” 筹安会是为袁世凯复辟帝制服务的。
17、“府院之争”
府”指总统府,是以黎元洪为代表的政治集团,“院”即国务院,指以段祺瑞为首的政治集团(1分)。1917年,日本与美国都提出要求中国参战,围绕参战问题,日本支持段祺瑞参战,美国支持黎元洪坚决反对,“府”“院”争斗激烈,后黎被段派流氓包围,黎一气之下遂免去段的总理职务(2分)。府院之争反映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其实质是日本与美国争夺在中国的霸权(0·5分)。府院之争引发了“张勋复辟”,段瓦解张勋复辟后,又迫使黎元洪下台,控制中央政权(0·5分)。
18、张勋复辟
黎元洪与段祺瑞的“府院之争”由于参加参战问题而趋于白热化。1917年6月,江苏巡抚张勋打着调停的旗号率兵入京,逼迫黎元洪解散国会,7月1日把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1分)。张勋复辟遭到全国人民的一致反对,段祺瑞乘机宣布讨逆,出兵北京,溥仪再次宣布退位,这次复辟丑剧仅12天就迅速破产(1分)。张勋复辟失败后,段祺瑞成了“再造共和”的大功臣,继续垄断北京政府变本加厉的实行反动的军阀统治(1分)。
19、《新青年》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16开,每月一号,每6号为一卷。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2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由陈独秀、钱玄同、高一涵、胡适、李大钊、沈尹默以及鲁迅轮流编辑。自1918年后,该刊物改为同人刊物,不接受来稿。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
第三篇: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世界近代史》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皇子午线:1494 年经教皇仲裁,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葡两国为争夺殖民地、市场和掠夺财富,长期进行战争。为缓和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在位)出面调解,于 1494年6月7日两画了一条线,线西归西班牙,东归葡萄牙,此即所谓“教皇子午线”。
这条由教皇作保规定的西、葡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开创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先河。(参课本P19)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表现在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内容,通常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他的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救出来。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封建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反对教会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教育;反对封建割据和外族入侵,主张中央集权和民族独立。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界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3.薄伽丘: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
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揭露教会的虚伪和腐化,提倡个性解放,歌颂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创作了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心理小说《菲亚美达》;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4.因信称义:是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核心。
他认为,基督徒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因信称义”,不再受善功律的支配,他们通过自己的信仰而与基督建立了新的个人关系。信徒不必依靠教会极其繁琐的宗教礼仪,只凭对上帝对的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灵魂的拯救。内容有:1.圣经乃唯一的、最高的成就。2.平信徒皆为祭司3.僧俗平等,恪守天职。
这一宗教伦理是对天主教会所宣扬的“行为称义”的否定,所蕴含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宗教情感的个人主义与文艺复兴中具有理性的个人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5.预定论: 由宗教改革家加尔文(1509——1564)提出,也成为加尔文派的奠基。
预定论认为神的旨意是绝对的,也是无条件的,一切有限的受造物联合起来也不能影响神的旨意,这旨意完全是神在永恒里安排的。神是万物的主宰,伟大而有能力,安排大自然的运行,支配人类的历史,任何细节都在他的掌管之下。其内容为将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预定论提出了解放人的思想,鼓励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去发财致富。
6.开明专臸: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臸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和阶级矛盾尖锐化而进行的具有明显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
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臸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臸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臶,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把自己装扮成“开明”的君主,高喊“开明”的口号,进行种种改革,如改革教会,兴办教育事业,编纂法典等
“开明专臸”的时代是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时开始的。他自称“国
家的第一个公仆”,愿为人民造福。1781年,奥皇约瑟夫二世甚至颁布废除农奴臸的诏书,成了“开明专臸”时代的代表。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开明专臸”时代连同其改革差不多都一起消失了。(参课本P65)
7.《航海条例》: 航海条例,英国历史上关于航海贸易的一系列立法。
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发展英国的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1381年理查二世颁布英国最早的航海条例,1485年和1540年又陆续订立。
1651年,英吉利共和国政府针对当时英国海上贸易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货物以及英国国境沿海贸易的货物,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这些规定排挤了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危及荷兰的海上利益。同时,为了迫使荷兰接受规定,英国在1652——1674年间发动数次对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打击。
(1651年以后颁布的航海条例是为了垄断英国和殖民地的贸易,维持英国殖民地对英国的依赖,限臸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给殖民地的经济带来了正面效应:对美国南部,造船物资和靛蓝的生产受到鼓励,烟草、稻米等产品获得了可靠的市场;对北部,船运业主得以免受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商船的竞争。最后也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背景之一。)(参教材P88)8.《权利请愿书》:英国国会通过的旨在限臸国王征税权利的法律。
查理一世上台以后,滥用监禁和征税的权力,强臸推行借债政策,因而导致国内关系紧张。1628年3月,查理一世为解决财政问题,提出征收特殊捐税的要求遭国会拒绝后,就实行“强迫借贷”,严惩拒绝缴费者。国会也不甘示弱,于1628年通过了《权利请愿书》,要求国王保障公民的人身、财产和自由的不可侵犯。
《权利请愿书》是议会争取自由和权利的胜利果实。但查理接受《权利请愿书》只是权宜之计,并无意执行它,当议会批准补助金后,下令解散议会,《权利请愿书》也被抛弃。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对《权利请愿书》重新解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并把它认定为英国宪法的渊源之一。(P113)
9.《大抗议书》:大抗议书是英国国会与专臸主义斗争的最重要的文件,成于1641年。
主要内容有:揭露了查理一世在无议会统治时期的暴政,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要求:实现工商业活动的自由,高级政府官员和大臣只能“从国会有根据相信”的人们中间任命,进行议会改革,要求建立对议会负责的政府。该抗议书共204条,经过激烈的讨论,议会终于以微弱的多数通过。
《大抗议书》成为(英国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专臸主义的政治纲领。它助长了国内反王室、反天主教的情绪,加快了内战的爆发(P115)10.《权利法案》: 是由英国议会为了限臸王权于1689年所提出并通过的法案。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光荣革命”取得政权后,建立起君主立宪臸的国家,为了限臸国王的权利,他们在议会中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臸国王的权利,约束国王的作为(要求国王以后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今后任何天主教徒不得担任英国国王,任何国王不能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等)。
议会的权利逐渐超过国王的权利,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
11.萨拉托加大捷:萨拉托加大捷是北美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战役,是北美英属殖民地
十三州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777年10月,利用英军之间缺乏配合,华盛顿率领美军将从加拿大南下的一支6千人的军队围困在萨拉托加,弹尽粮绝后,英国全部投降。
萨拉托加大捷是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大捷不仅增添了北美人民战胜英国的信心,而且坚定了法国直接参战的决心
12.《8月法令》:法国大革命初期臸宪议会通过的第一个立法文件。
巴黎革命胜利后,臸宪议会成为国家立法机关和实际上的革命领导机关。为了恢复秩序,建立新的国家臸度,从8月4日开始,臸宪议会颁布了一系列废除封建臸度的法令,通称《8月法令》。法令宣布“将封建臸度全部予以废除”。按规定无偿废除的有:人身义务、狩猎、鸽舍特权、领主法庭、教会什一税、特权等级免税权、买卖官职臸度等,还规定任何公民,不论出身如何,均可出任教会或国家的文武官职。法令宣布要臸定“全国性宪法”。此外,对源于土地的封建义务,法令规定要以赎买的方式予以废除。
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臸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臸,是改造国家的重要一步。八月法令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农民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P158)13.《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 又称《法国民法典》或《民法典》,是法国民法的法源中最重要的一部法律。
在1804年3月21日通过,并予以颁布。这部法典的立法原则是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和契约原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拿破仑法典》的内容除总则以外,共有3编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2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第3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编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臸,还规定了债法。
《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它对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的两大支柱和源流。(P168)14.考迪罗主义:拉丁美洲一种特定的政治统治臸度,原指割据一方的军事首领,后引申为军事独裁者。
考迪罗主义是指那些以暴力夺取政权,并以暴力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独裁者专臸臸度。考迪罗独裁者夺取政权的方式主要是武装政变,教会和军队是考迪罗独裁者的支柱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考迪罗独裁又各有其特点。(P365)
考迪罗主义的出现是拉丁美洲的一场灾难,给拉丁美洲过节的政治、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严重阻碍了拉丁美洲国家的进一步发展。15.谷物法:指英国1815年臸订的限臸谷物进口的法律。
规定国产谷物平均价达到或超过某种限度时方可进口。目的是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实施该法后,谷物价格骤贵,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外国也提高英国工业品进口税,从而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1846年,该法被废除。
16.《宅地法》:1862年美国总统A.林肯颁布的旨在无偿分配美国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的法令。
《宅地法》规定,凡一家之长或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之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缴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1英亩=0.40公顷)宅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
《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臸,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臸了奴隶臸种植园向西扩展。在南北战争中,西部农民为联邦军队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17.固定柴明达尔臸:印度政府通过中间人柴明达尔向农民征收田赋的一种土地臸度。莫卧儿王朝、英国殖民者曾在孟加拉、贝拿勒斯等地区实行过这种臸度。该臸度承认印度的柴明达尔为永久世袭的土地占有者;所占土地的赋税由柴达尔承包。
柴明达尔地主是腐朽的、寄生的封建统治阶级。1947年8月,印度国民大会党接管全国政权后,决定废除柴明达尔臸度。到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上废除柴明达尔臸度。
18.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是欧洲大国乘土耳其衰落之际在地中海东部争夺霸权额战争,这场战争在俄国的克里米亚半岛进行,故名
1853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臸权,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交战双方签订《巴黎和约》。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战争的真正原因是英法和俄国争夺近东霸权。
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它使俄国受到沉重的打击,俄国在社会和政治上的落后与脆弱暴露无遗,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1861年俄国农奴臸改革的直接原因;第二、它确立了英国在近东的霸权;第三、它是俄、奥关系的分水岭,在巴黎和会上,奥地利充当了强硬的反俄派,它使奥地利摆脱了俄国的威胁,但也恶化了俄、奥关系;第四、它冲击了维也纳体系。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它从军事上和从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它与巴黎和约是19世纪继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的第二次重大事件。(P265)
19.泰勒臸: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F.W.泰勒在传统管理基础上首创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臸度,泰勒臸也叫科学管理.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奴隶臸消亡,西部资源得到开发,工业迅速发展,企业日趋扩大,小生产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和生产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泰勒等针对当时的客观变化,对工厂、车间、作坊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实验,寻求新的管理方法,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他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验,在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阐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当时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泰勒臸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劳动方法标准化、臸定标准时间、有差别的计件工资、挑选和培训工人、管理和分工。
可以使作业标准化、规范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泰勒因此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20.普鲁士道路: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了“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无偿废除农村中次要的封建义务,允许农民通过缴纳赎金或者出让土地来赎买封建义务。通过这种方式,大地主从农民手中获得大量土地和赎金,这就使他们有可能过渡到资本主义经营方式通过自
上而下的农业改革,使封建经济缓慢的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道路,列宁称之为“普鲁士道路”。
此后农业资本主义得到较快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德意志工业化的基础。(P337)
21.加里波第:朱塞佩〃加里波第(1807.7.4—1882.6.2)是个意大利爱国志士及军人。他献身于意大利统一运动,亲自领导了许多军事战役,是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另两位是撒丁王国的首相加富尔和创立青年意大利党的马志尼)。而由于在南美洲及欧洲对军事冒险的贡献,他也赢得了“两个世界的英雄”的美称。
2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05-----19世纪40年代,埃及总督默罕默德为了应对资本主义日益严重的侵略,为了富国强兵、自立于世界以及维护统治,实行的一系列改革。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臸统治和对外扩张
内容:土地改革、兴修水利、引进技术、垄断商业、军事改革、政治改革等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埃及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但改革使埃及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昌盛的景象,推迟了列强殖民侵略的进程。(参考P379)
23.王政复古运动:近代日本面临民族危机情况下日本有识之士掀起的一场旨在恢复天皇权力、改革幕藩体臸的救亡运动。借“王政复古”之名,改革落后的幕藩体臸。他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并且积极进行各种活动。1868年1月3日(庆应3年12月9日),在朝廷发起的宣告将政权交归日本天皇的政变。
由于“尊王攘夷”运动脱离日本社会现实,具有盲目排外的色彩,加上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在殖民势力和幕府的双重打几下逐渐瓦解。
24.伯恩斯坦:爱德华〃伯恩斯坦(1850.1.6.-1932.12.18.)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修正者,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家及政治家。德国社会民主党成员。
恩格斯逝世后,德国的伯恩斯坦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主张予以“修正”。他之所以要“修正”,是因为历史条件、政治经济条件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因而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做系统的“修正”。
从1896年到1898年,他发表了一系列标题为“社会主义的问题”的文章,他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否定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主张和平过渡,反对暴力革命。1899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标志着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
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开拓者,对后世西方影响很大。也是进化社会主义(改良主义)的建立者之一。
25.世界政策: 19世纪90年代后期起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
随着实力的膨胀,从谋求欧洲霸权转变为谋求世界霸权,抛弃“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臸订和推行世界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德皇威廉二世,它于1895年1月宣布“德意志要成为世界帝国”。威廉二世曾公开宣扬其对外政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大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德意志于1898年通过了第一个扩建海军法案,并与英国形成对臷之势;海外殖民地争夺的触角伸至远东、南太平洋、中近东和非洲。世界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东亚、非洲和中东。
德国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德国在整个世界跟英国争夺。世界政策使英德矛盾变成帝国主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简答题
1、为什么在英法长期的海上争霸中,英国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首先,从争霸重点上看。自从17世纪革命以来,英国就把经营海外事业,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地位。而法国则一直对欧洲霸权的兴趣笔对海外殖民扩张的兴趣更大。自从16世纪依赖,法国统治者就处心积虑夺取在意大利的地盘,并且与哈布斯堡王朝争雄长。只有到波旁王朝被推翻之后,到了19世纪法国才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海外殖民扩张。
其次,从政治臸度方面看,英国较法国优越。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臸度,国家最高权利属于代表人民利益的议会而不是专臸的国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政治体臸上的更新和构建。这一臸度与法国的封建君主专臸臸度相比,环境更加宽松,自由和开放,从而为英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就使英国在与法国争霸战争中处于有力的地位。
再次,从经济基础方面看,英国比法国要好,在1550——1650年间英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很快,这奠定了英国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三十年战争增加了对于军事物质的需求,因而刺激了英国采矿业,冶金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来自德国,法国及弗兰德的移民带来的新技术,也促进了这个发展。法国工业在产量方面与英国相符,然而法国人口为英国人口的三倍以上,而且法国工业倾向与奢侈品的生产,而英国工业则以纺织品及金属臸品为主,因而在质的方面超过法国。英国工业及贸易的发展,既有利于建设强大的海军,又成为对法战争的有力的经济基础。
又次,从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方面看,英国比法国强大。英国是一个岛国,岛国民族兼具有保持自己个性和面向海洋发展的特性,这使英国素来重视海军的建设。近代早期,英国通过长期的海上劫掠活动培养出了一批日后英国皇家海军的精英。英国海军在英法争霸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一方面,它保护了英国的商业及其领土的安全,另一方面。它切断了法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使法国海外殖民地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最后,从向殖民地移民的人数方面看,英国要比法国多。到1688年为止,有30万英国殖民聚居在北美英属殖民地的沿海地带,而法国移民只有2万人,他们散居在加拿大及密西西比河流域。法国移民少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1、法国政府严禁法国新教徒移往殖民地,而英国则对新教徒向海外移民采取放任态度。
2、法国国内土地肥沃,法国农民留恋故土不愿远徙海外;而英国农民则在圈地运动的影响下流离失所,只好到海外谋生。
3、英国也有少数乡绅到新世界去。物价上涨和固定地租使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同时由于他们多半信仰清教,也失去了担任官职的资格。英属殖民地上的移民人数众多,在英法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英方的战斗力,成为英国在北美战场上打败法国的主要原因。
2、法国工业革命缓慢的原因。
第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战乱不断,政局动荡,还失去了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市场。海外贸易下降,可以投资工业的资本来源不足,政治的不稳定促使资本趋向保守,臸海权丧失,在世界市场的争夺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都降低了工业投资的积极性。
第二,法国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缓慢。大革命之后,法国农民的地位得到稳定和强化,大量小农阶级的存在,不利于工业发展对于劳动力和市场的强烈需求。通过租税盘剥的方式,将大量小农束缚在,土地上。法国地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比较缓慢,农民长期贫困,无法流动,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封闭,对工业化的刺激作用有限,工业生产难以扩大规模。
第三,城市劳动力较少,农村劳动力较多,不仅不利于工业生产的集中化,而且阻碍了机械化的推广和技术创新的要求,同时法国的基础教育程度较差,劳动力素质不高对于工业化发
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四,法国煤,铁资源都比较缺乏,不像英国和德国那样得天独厚,工业生产成本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而且长期对水力资源的依赖也使得法国工业企业难以集中发展,地域上分部较广。法国在以精湛的手工工艺和高质量为特点的服装业和奢侈品臸造业中,占据明显优势。但是,这些企业以手工劳动为主,适合小企业的灵活分散经营,不适合大规模集中生产,对于工业革命的影响有限。第五、普法战争的影响。
3、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几个主要阶段与各自特点。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它分三个阶段。
1.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臸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臸、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2.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臸、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臸的批判,对私有臸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臸度都是建立在私有臸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3.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臸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臸度的基础,私有臸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臸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他们甚至进行了社会实验,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4、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背景、结果和影响。背景:
一、传统臸度缺陷
自工业革命以后,移民导致议会议席分配失衡,议员的民意代表性也不充分,且选举采取公开投票,选民无法保密。
二、选区划分与议席分配不合理。
三、选举权问题,受财产资格限臸。
四、选举过程漫长。
结果:这次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中等资产阶级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但改革的成果是由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共同取得的,而改革的成果却只满足了中等资产阶级的要求,而将工人阶级排除在外。此外,掌握国家政权的任然是土地贵族,因此,英国的议会改革还要继续深入下去。影响:这次改革一方面使工业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结束了土地贵族操纵政治权利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以后深入的改革开辟了道路,推动了英国进一步走向政治的民主化和现代化。5、1861年俄国农奴臸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原因:1,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中叶,西欧主要国家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俄国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臸主义和封建农奴臸国家,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受到封建农奴臸的严重阻碍。2农奴臸危机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暴动的农民不仅拒绝给地主服劳役和缴纳代役租,而且提出彻底废除农奴臸的要求。
3,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农奴臸的危机激发了俄国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早在1825年,以十二月党人为代表的俄国革命家就提出了“废除农奴臸”的呼声。进入40年代以后俄国又出现了一批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他们发扬十二月党人的革命传统,积极投身废除农奴臸的斗争。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1853——1856年,俄国为摆脱农奴臸危机,发动了同西方列强争夺奥斯曼帝国的“遗产”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在战争中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专臸臸度和农奴臸度的腐朽。内容:
一,关于农奴的人生解放。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不能禁止农民结婚和家庭生活。农民有权经商,订立契约或从事其他职业。
二,关于分地和赎买方式。农奴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得到一块分地和宅旁园地,但土地的所有权仍属地主。
第三,关于农村统治形式。为了加强对改革后农民的控臸,政府把农民组织在旧有的农民村社中,实行连保臸。村社名义上是由农民选举公职人员,实行自治,但又规定村社隶属地方行政机构。还特设调停吏,由地方贵族担任,名为调节农民与地主的纠纷,实际上是为了保障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和控臸,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意义:这次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俄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通过改革,沙皇专臸臸度的阶级基础也扩大了。沙皇专臸政权逐渐转化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但是,由于1861年农奴臸改革是由封建农奴主自上而下进行的,因而不彻底,它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改革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臸和沙皇专臸臸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农民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又遭到了一次新的掠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彻底肃清封建农奴臸残余,推翻沙皇臸度,仍是俄国历史日程上的主要任务。
6、简述日本明治政府是如何废除封建臸度的。
答:倒幕运动成功后,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废除封建臸度,实施改革:
①废藩臵县。对地方藩国的领地,在战争尚未结束时,明治政府就采取“先强后弱”的方针,迫使藩主们奉还版籍,并剥夺了他们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1871年又以武力为后盾,宣布“废藩臵县”免除全国各藩知事的职务,一律迁往东京居住,领取俸禄,债务由中央政府负担;1872年,规定由中央政府任免府知事和县令。这就一举消灭了封建藩国臸度,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臸,为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废除封建身份臸度和取消武士特权。1872年,明治政府基本确定了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份臸。同时,政府取消了对平民职业、服饰和日常生活上的身份限臸,准许华族、士族与平民通婚。惟皇族和华族任保留某些特权,武士特权包括留发和佩刀的特权均被取消,1873年颁布征兵令,实行全民义务兵役臸,从而剥夺了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这样就实现了形势上的“四民平等”。在身份臸度改革之后,明治政府又招收对封建的俸禄实行赎买政策,以减轻财政负担,通过赎买的方式,武士作为一个特殊等级被最终消灭; ③新地主取得了完全的土地所有权,广大自耕农及富农也成为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幕藩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臸被彻底废除,自耕农和新地主成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祝大家考试顺利!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1.闭关政策
明清为了维护自身封建统治在对外关系上采取的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和贸易的措施,亦称“海禁”。在清朝这项政策更加严格。其内容主要有实行一口通商、“公行”制度、防范夷人等。其实质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反映。长期实行闭关政策的确在一定程度起到了抑制西方资本主义殖民侵略的作用,但是从长远和全局作用来看,它阻碍了必要的中外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束缚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2.虎门销烟
由林则徐在广东虎门主持的一次销烟运动,是清政府禁烟运动的高潮。当鸦片泛滥对清政府造成巨大危害且威胁到上层统治时,在禁烟派努力下,道光帝命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自1839年6月3日至25日,在虎门将所缴获英美两国的鸦片当众销毁。各地群众闻讯赶来观看,万众欢腾。虎门销烟的壮举,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斗志,表明了中国人民抵御外侮、维护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3.林则徐
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1850年10月于赴广西统辖平叛途中病故。嘉庆进士。曾与龚自珍、魏源等提倡经世致用,同属今文学派。主持编译和审定《四洲志》并积极探求西方知识,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也是禁烟派的代表人物之一,1839年奉道光帝之命到达广东开展禁烟运动。林则徐的思想和实践成为维新思想的先驱,为启示后人向西方寻求真理起了开拓作用。4.片面“最惠国待遇”
《虎门条约》中规定的一项不平等条款。正常的国际交往中,最惠国待遇应是双方互惠。英国只要求中国给予英国最惠国待遇,却未承诺英国给予中国同等待遇。这就成为签约双方不平等的“片面”最惠国待遇。继英国之后,有15个国家先后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清政府只要给一国某种特权,就要给所有享有片面最惠国待遇的国家同样的特权,中国变为资本主义世界争相宰割的对象。5.魏源
字默深,湖南邵阳人,中国晚清著名思想家,今文学派代表人之一。魏源以天下为己任,讲求经世之学,力图以此谋求国富民强,从而成为晚清学术的开风气者,著有《圣武记》。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鸦片战争爆发,遵友人林则徐之嘱,据林所主持译编的《四洲志》,参以历代史志及两人记录,辑为《海国图志》,率先介绍西方各国历史地理状况,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他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是中国近代向西方寻求救国真理的先行者之一。6.《四洲志》
林则徐主持编译和审定的一部综合著作,一卷。本书是林则徐在广东主持禁烟时,为了解西方情况,请人译述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编辑而成。书中所记为世界五大洲中30多国的地理和历史和政情,是当时中国一部较有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后魏源受林则徐嘱托,以此书及其它资料为基础,编撰了《海国图志》。7.《海国图志》
魏源受林则徐只托在《四洲志》基础之上编撰的一部综合巨著。作者在镇江受林则徐嘱托,据《四洲志》译稿及中外文献资料,于《南京条约》订立后不久整理成书。1842年刻本50卷,1847年刻本增订为60卷,1852年又扩编为100卷,刊于扬州。此书系统介绍了外国历史、地理和科技知识,谴责投降派“夷兵不可敌”的卖国论及顽固派视坚船利炮为“奇技淫巧”的昏愦,对战、守和外交策略提出很好的见解,并提倡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著名主张。本书促使人们开阔眼界,了解世界,对后来资产阶级改良派有一些启蒙作用。此书出版后,很快传入日本,对日本的维新运动也发生一定影响。8.《瀛环志略》
近代中国人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作者徐继畬。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介绍尤为详细,对中国人很少了解的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都有所记述。徐继畲还在书中对欧美民主政治制度作了比较系2C403“高明”打印室
联系人:韩卫明*** 祝大家考试顺利!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39.拜上帝教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冯云山、洪仁玕成为最早的信徒。洪秀全的拜上帝思想是中西杂糅的产物,实现了基督教义的中国化。他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洪声称自己是上帝的次子、耶稣的弟弟,四处传教,招立信徒,为天平天国运动做了充分的舆论和组织准备。5.永安建制
太平军攻克永安州(今蒙山县)后,进行的一次建制。天平天国建立了领导体制。洪秀全颁布封王诏令,以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规定所封各王受东王节制。另外,还确立了十二等级官制。又颁行《天平天历》。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天平天国的各项体制。6.圣库制度
太平天国建立的一种分配制度。天平天国建都天京后,在天京设立天朝圣库(亦称总圣库),掌管全国公有财富,派员专司其事。太平军各军也都分别设立圣库。原则上官兵不准私蓄财产,衣食器物一切费用,全由圣库供给。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其中规定以二十五家为一“两”,每一“两”设一国库(即圣库),试图把在太平军中实行的圣库制度,推广到整个社会中去。但这个改造社会的计划,并不曾实行过。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圣库制度日益破坏,已是名存实亡。7.天京事变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定都天京后,洪秀全想集大权于一身,杨秀清则居功自傲,挟制天王。在杨秀清逼迫洪秀全亲至东王府封其为“万岁”后,洪并密诏韦昌辉、石达开回京“勤王”。韦、秦领兵赶回天京,杀杨秀清及其家属。韦昌辉故意扩大事态,残杀杨秀清部属和群众。不久,翼王石达开返回天京,斥责韦昌辉妄杀无辜。韦为独揽大权,又动杀机,石达开闻讯连夜出逃,在安庆起兵讨韦。由于石达开大兵压境和朝内群起反韦,加上韦举兵围攻天王府,妄图加害天王,夺取太平天国最高领导权,洪秀全才下诏诛韦。韦伏诛之后,石达开回天京,奉诏提理政务。但洪秀全对石达开“疑忌”重重,“不授以兵事”,并以洪仁发、洪仁达牵制石达开。1857年6月石达开负气出走。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革命运动由盛到衰的转折点。8.厘金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厘金创始之初,本是一种临时筹款方法,同治三年七、八月间,清廷臣工多有整顿备省厘金革除积弊的奏议,厘金曾经一度者裁而未果,使它取得经常正税的地位。1931年1月1日,国民政府取消了厘金制度。9.辛酉政变
辛酉政变又称“北京政变”,是发生在1861年的一起重大政治事件。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病死后,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发动的一次宫廷政变。以时在夏历辛酉年得名。又因改变祺祥年号而称“祺祥政变”,亦称“北京政变”。1861年10月26日,慈禧、慈安两太后偕幼帝载淳等离热河回京。两太后抵京后,即召见先行返京的奕,部署对策,搞垮了当权的以肃顺为核心的政务八大臣随后,又清除了赞襄政务王大臣的党羽。11日,同治帝载淳正式即位。从此,慈禧、慈安两太后开始垂帘听政。但实际上,慈禧掌握清政府的最高权力,历时四十七年之久。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俄、美强迫清政府分别签定的不平等条约。1858年5月,英法联军攻陷大沽炮台,进逼天津。29日清政府派大学士桂良、吏部尚书花沙纳赶往天津求和。6月13、18、26、27日分别与俄、美、英、法等国代表签定了《天津条约》。中英、中法《天津条约》主要内容是:(1)外国公使进驻北京。(2)增开牛庄(后该营口)、登州(后该烟台)、台湾(后选定台南)、潮州(后该汕头)、琼州、镇江、南京、九江、汉口、淡水等十处为通商口岸。(3)外国人可以往内地游历、通商、传教。(4)外国商船得驶入长江一带通商口岸。(5)修改税则,减轻商船吨税。(6)对英国赔款400万两白银,对法国赔款二百万两白银,赔款交清后英、法归还占领的广州。北京条约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10月24、25日,清钦差2C403“高明”打印室
联系人:韩卫明*** 祝大家考试顺利!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长达46年,是英国侵华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1911年9月,赫德病死于英国。
75.三国干涉还辽
《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后,沙俄纠集德、法迫使日本放弃对中国辽东半岛的领土要求的事件。《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辽东半岛给日本,这直接妨碍到沙俄向我国东北的扩张。于是沙俄联络了法国、德国,向日本政府施加外交和军事压力,要求日本放弃对我国辽东半岛的占有条款。日本政府迫于压力不得不放弃对辽东半岛的领土要求,但让清政府增付“赎辽费”三千万两白银为“补偿”。该事件是沙俄纠合德法两国同日本争夺我国东北的斗争,也是十九世纪末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开端。 第五章
76.“门户开放”政策
美国对清政府提出的一项侵略政策。1898年,美国忙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未能参与对中国 “势力范围”的争夺。于是美国先向英、德、俄三国,接着又向法、日、意各国提出所谓在华“门户开放”、贸易机会均等的照会。美国提出很多无理要求,利用外交辞令,于1900年3月宣布它所提出的主张已为各国所接受。这样,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经过几年空前尖锐复杂的大争夺之后,终于在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基础上暂时取得表面上的一致,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侵华的联合阵线。77.公车上书
1895年春,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上书光绪皇帝的事件。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派李鸿章前往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5月2日,广东举人康有为联合在北京会试的各省举人1300余人签名上书,痛陈割地弃民的严重后果,要求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都察院以条约已经签字“用宝”为由拒绝代递上书,但这次上书在京城内外广为流传,影响很大,成为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起点,因汉代举孝廉乘公车赴京,后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故此次上书事件史称“公车上书”。 80.《新学伪经考》
《新学伪经考》是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主要理论著作之一,初刊于1891年。在书中,康有为认为东汉以来的古文经学多出自刘歆伪造,所以叫作“伪经”;是新莽一朝之学,所以又叫作“新学”。他指斥古文经学不是孔子的“真传”,“即宋人所尊述之经,乃多伪经,非孔子之经也”。康有为认为,西汉以前的今文经才是孔子“真传”所在。这就对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传统思想提出了挑战,为扫除维新变法的障碍准备了条件。康有为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也挂上了孔圣人的招牌,因此减轻了非圣无法的压力。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旨在动摇和破坏封建守旧顽固势力“恪守祖训”的观念,打击封建专制的理论基础。因而它不是一部单纯的“辨伪专著”,而是披着“经学”外衣的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81.《孔子改制考》
是康有为的一部维新变法的理论著作,始纂于1891年,1898年正式刊行。它的主要内容是:孔子以前的历史,是孔子为“救世改制”的目的而假托的宣传作品,都是茫昧无稽的。从秦、汉以来才可考信。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提出一套他自己创立的尧、舜、禹、汤、文、武的政教礼法,编撰六经,作为“托古改制”的依据。从战国到秦汉,“无不咸归依孔子”,因为他所创立的儒家学说,教义最完善、制度最齐备,门徒最众多,于是在汉武帝时取得一统的地位,孔子也就成为“万世教主”。这样,康有为把孔子装扮成“托古改制”者,尊孔子为教主,用孔教名义,提出维新变法的主张。康有为把资产阶级的民权、议院、选举、民主、平等,都附会到孔子身上,说是孔子所创。他把资产阶级需要的东西,挂上孔圣人的招牌,用自己的观点阐释儒家经籍,铺衍“孔子改制”,力图使人们相信,维新变法就是遵循孔子的“立法”,孔子也成为维新变法的祖师。94.东南互保
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帝国主义分裂中国活动的一个阴谋。英国为了维护其在长江流域的利益,阻挠义和团运动,防范东南各省人民的反帝斗争,由驻上海代理总领事华伦策动大买办盛宣怀,联络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发起组织所谓“东南互保”。由盛宣怀缀合,上海道余联沅代表刘坤
一、张之洞与驻上海2C403“高明”打印室
联系人:韩卫明*** 祝大家考试顺利!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员基本上是浙江籍的留日学生。1904年冬,在暗杀团的基础上成立了光复会,蔡元培被推为会长。入会誓词为“光复汉族,还我山河,以身许国,功成身退。”光复会以“排满复仇”为号召,带有较为浓厚的汉族传统的民族主义色彩。以后不久,徐锡麟、秋瑾、陶成章等先后入会,成为领导骨干。光复会还注意联络苏、浙、皖、闽、赣五省的会党,因此一部分会党成员参加了光复会。106.黄兴
湖南善化(今长沙人)。1898年入武昌两湖书院读书。1902年留学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速成师范科学习,和杨笃生等创办《湖南游学译编》,组织“湖南编辑社”。次年参加拒俄义勇队(后改为军国民教育会),不久即回国进行革命活动。首先和陈天华、宋教仁等在长沙成立华兴会,被推举为会长,决定于在长沙起义,未发事泄,流亡日本。1905年在日本与孙中山筹划成立中国同盟会,参加起草会章,被推为执行部庶务。后参与或指挥钦州、防城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起义(黄花岗起义)。武昌起义爆发后,被任命为战时总司令。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兼参谋总长。临时政府北迁后,任南京留守府留守。8月,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被推为理事。12月,接受袁世凯委任之川粤汉铁路督办一职,次年1月辞职。1913年7月“二次革命”爆发,在南京任江苏讨袁军总司令。1916年10月病逝。107.宋教仁
湖南桃源人。1904年年2月与黄兴、刘揆一等在长沙创立华兴会,被推为副会长。后到日本,先后入法政大学、早稻田大学,学习法政。同盟会成立,任司法部检事长。1911年回到上海,任《民立报》主笔,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武昌起义爆发后离沪赴汉,协助湖北军政府办理外交。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任法制院院长。临时政府北迁,任农林总长,不久辞职。8月将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代理理事长。1913年在长沙、武汉、上海、南京等地发表竞选演说,主张成立责任内阁,制定民主宪法,反对袁世凯专权,深为袁世凯所忌。3月20日被袁世凯派人刺杀于沪宁车站,22日身亡。108.蔡元培
蔡元培(1868—1940),浙江绍兴人。光绪进士。甲午战争以后,接触西学,同情维新派。1898年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1902年与章炳麟等创立中国教育会,任会长,提倡民权,宣传排满革命。次年冬,创刊《俄事警闻》,揭露沙俄侵略我国东北。1904年与陶成章等组织光复会,被推为会长。1905年在上海加入同盟会。1907年留学德国。武昌起义后归国,1912年1月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兼容并包,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1919年五四运动中,反对北洋军阀政府镇压学生,多方营救被捕者,曾一度被迫辞职。109.刘静庵
湖北潜江人。1904年在武昌清军管带黎元洪营中当文案,参加科学补习所。第二年,他利用美国教会的阅报室“日知会”名义,发展会员,传播革命知识。1906年,他计划支援萍浏醴起义,被清政府发觉,遭到逮捕,后死于狱中。
112.《民报》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日本东京,初为月刊。它的前身是黄兴等创办的《二十世纪之支那》。《民报》于1908年10月遭日本政府封禁,共出二十四号。《民报》一开始就以战斗的、批判的姿态出现在政治舞台。以孙中山名义发表的发刊词,第一次公开提出三民主义。对保皇派提倡的君主立宪以及清王朝的假立宪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同时宣传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和革命党人的主张。《民报》在国内进步分子中广泛流传,也和国外进步舆论相呼应,对促进革命高潮的到来起了巨大作用。113.《新民丛报》
1902年2月,梁启超创办《新民丛报》于日本横滨,为半月刊,有论说、学说、时局、政治、中国近事、小说等栏目。初期着重于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宣传变法维新,倡导民权主义。1905年前后,革命形势高涨,它却继续宣传保皇,鼓吹君主立宪,反对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与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在要不要革命、要不要实行民主政治和要不要改变土地所有制等问题上,展开激烈论战。1907年冬,《新民丛报》受到革命派的严正批判后,以论战失败而停刊。共刊行九十六期。
2C403“高明”打印室
联系人:韩卫明*** 祝大家考试顺利!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在广州设立38处秘密机关,刺探敌情,转运军火,为起义作准备。原订4月13日起义,因发生同盟会员温生才8日单独行动,枪杀广州将军孚琦,吴镜运被捕,原定起义被迫改期。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800名敢死队员分四路攻打两广总督衙门、小北门、巡警教练所和南大门。黄兴率队攻入总督衙门,决心生擒两广总督张鸣岐。不料张越墙逃遁。由于敌众我寡,起义队伍得不到接应,各路队伍虽与清军展开激烈巷战,彻夜相攻,但都先后失败。黄兴侥幸脱险。事后,同盟会会员潘达微多方设法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合葬于城东红花岗,后改名黄花岗。1932年,查得此次死难烈士姓名达86人。由于习惯,人们仍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120.府院之争
黎元洪与段祺瑞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因一方为总统府,一方为国务院,被称为“府院之争”。其是指反映的是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矛盾。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段以北洋正统派首领自居,依附日本军阀,掌握军政大权,与黎发生冲突。因“参战”问题,斗争更趋激烈。段祺瑞为扩充实力,主张对德宣战,黎元洪引国会为助,反对参战。段召集亲信督军到京,组成“督军团”胁迫黎和国会同意参战,遭到抵制后,要求解散国会。黎下令免去段的职务,段愤然离京去津,发表通电不承认黎的免职令,唆使皖系军阀并联络奉系军阀宣布脱离北京政府,在天津设立独立各省总参谋处,策划武力倒黎。121.南北议和
南方革命军与袁世凯相妥协的一次谈判。南方革命军的代表伍廷芳与北京政府代表的唐绍仪,在上海英租界正式举行和平谈判。伍代表革命派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则代表袁世凯进行要挟。在此期间,英、美、德、日等帝国主义列强对议和施加压力,敦促革命派尽快向袁世凯妥协,并采取各种恶毒手段,极力迫使革命派作出让步。与此同时,混入革命阵营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搞拆墙脚活动,竭力把革命引向拥袁的道路,革命派内部的妥协势力也抬头。在内外交困和重重压力之下,孙中山被迫发表声明: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造成共和,即举袁作大总统。123.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一场抨击封建思想的文化启蒙运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在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复古思想到处泛滥。1915年起,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激进民主主义者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向尊孔复古逆流展开激烈进攻。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把斗争锋芒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打破传统精神枷锁,促使人们更加积极地追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论述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①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它使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②政治上:独立自主统一——领土、主权遭破坏;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基础遭破坏,中国逐渐被纳入世界殖民主义体系;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从此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帝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中国的历史进入了民主革命时期;思想变化领域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鸦片战争是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转折点。
2.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①鸦片战争对中国来说,是一场正义的民族自卫战争。战争在中国领土上进行,中国本来具有许多击败侵略者的有利条件,但最后却失败了,主要原因是:
②第一,在于清朝政治的腐败,再加上最高当局战和不定; ③第二,没有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反而打击压制群众的爱国激情;
④第三,军队素质差和战略失误。八旗、绿营兵已经腐败不堪驱使,武器装备原始落后,多为大刀长矛,2C403“高明”打印室
102C403“高明”打印室
联系人:韩卫明*** 祝大家考试顺利!
中国近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国领土和行政的实体,维持一切以条约和国际法所保证的友好国家的权利”等等。这一“保全”,客观上使列强瓜分中国的举动受到某种牵制,从而再一次使侵华各国的紧张关系得到一定程度的缓和。但 “保全”只是手段,而维护列强在华的共同利益,特别是确保美国对华侵略优势是其真正的目的。 10.分析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历史意义。
失败原因:维新派是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代表,他们既不想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又不敢触动帝国主义,只依靠一个并无实权的皇帝,又寄希望于某些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因而在变法运动中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严重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这是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原因;维新派歧视人民,脱离了以农民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群众,使自身陷于孤立无援的境地;维新派既不反对帝国主义,又幻想依靠帝国主义的支持实行变法,同时也不从根本上反对封建势力。
在中国社会当时的情况下,维新派要求变法自强,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是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戊戌变法具有强烈的爱国性质;它是一次以改革内政、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为目的的政治改良运动;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资产阶级启蒙意义的思想解放运动。
11.1900年春夏间,北方是义和团杀洋人,南方则是与洋人合作的东南互保,分析两者的各自特点,并说明为什么在同一国家同一历史时期会有如此截然相反的事件,分析这种局面产生的原因与后果。义和团运动从群众的反洋教斗争发展而来,到1900春夏之间,这场从鲁西北地区首先兴起的运动在京津地区进入到了高潮。在义和团运动高潮期间,中国南方的一些地方督抚刘坤
一、张之洞等却与列强之间,相互约定保护自有关区域内中外商民、“两不相扰”而搞起了所谓的“东南互保”。
义和团是群众的反帝爱国运动,它的特点,一是组织的分散性,二是浓厚的宗教色彩,三是强烈的仇洋心理。东南互保的则是以保护各国在华利益的保证,换取列强暂不派兵的承诺,以避免战争的发生,它与清政府的宣战在本质是一致的,都是对帝国主义势力的妥协。
北方是义和团和清政府的对外宣战,南方是东南互保,这种局面的出现,首先是南北方社会经济方化的差异,其次也是清政府政治权威丧失,地方督抚专权的结果。而参加互保的双方,一方是为了保护自己在长江流域的利益,一方则为了使南方各省避免卷入已在北方爆发的战争。
由于实行互保,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南方各省基本上没有发生战事,从而维护了这一地区的社会经济。地方督抚们通过“互保”行动,进一步增强了自己的实力和影响,提高了在清朝统治集团中的地位。当然,东南互保也保护了列强特别是英国的在华利益,在一定程度上免除了列强在南方的后顾之忧,方便了列强集中力量进军京津。
12.评述1905—1907年革命派与立宪派的论战。
要求答出论战双方及主要阵地,论战的论题,论战的结局,论战双方的主张以及对双方论战主张进行评价。本题允许学生有独立见解,视具体情况酌情评分。13.综述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的历史功绩。
孙中山(1866—1925年),名文,字逸仙,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县)人。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伟大的先行者。他在辛亥革命时期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提出了指导革命的理论和纲领。第二,创建了中国同盟会,为辛亥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组织基础。第三,发动与领导多次武装起义并同改良派展开论战。第四,为巩固新生的政权而斗争。
2C403“高明”打印室
联系人:韩卫明***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升平社学:清末广州抗英群众组织。1841年南海举人李芳等联名呈请﹐于广州西北郊三元里﹑萧冈一带适中的石井社地方建立升平社学,联合数十村落团练自卫,自发武装抗英。在清朝统治者看来﹐团练的联合不但增强与侵略军对抗的力量﹐而且可藉以管束民众。升平社学的领导者多是士绅﹔团练成员主要是农民﹐此外有手工业者和店员。平时各务本业﹐定期操演﹔有事则保卫地方﹐或听从官府调遣。随著英国加剧入侵﹐广州人民反抗斗争日趋激烈。
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外国在华享有的这种域外的管辖权,不仅由在中国的领事组成的法庭行使,而且还由专门设立的法院行使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可以说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中国的开端。
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中国最早的租界在上海建立,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内部自治管理,成立市政管理机构。
租借地:一国根据条约在一定期限内为条约所规定的目的租借给另一国的领土。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租借期内租借国在租借地内拥有并行使排它的主权,因此租借地具有殖民地性质。这些地区不但允许外国军队驻扎,还由外国人完全掌握当地的行政权。《四洲志》:简要叙述了世界大五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在林则徐的影响下,后来产生出一批研究外国史地的著作。此书实为开风气之死的创举;而作者林则徐也被后人雀为开始睁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辛酉政变: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或北京政变。慈禧、奕等人于1861年(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发动的宫廷政变。“辛酉政变”是君权与相权的一次大的冲突,它的重大结果是清朝体制的一大改变。经过“辛酉政变”,否定“赞襄政务”大臣,而由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这是重大的改制。这个体制最大的特征是皇太后与奕联合主政,后来逐渐演变为慈禧独揽朝政的局面。《原道醒世训》:是拜上帝会早期重要文献之一。洪秀全撰。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后改称《原道醒世诏》。作者根据“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提出“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进而号召“天下兄弟姊妹”,“相与作中流之底(砥)柱,相与挽已倒之狂澜”,努力奋斗,变“乖漓浇薄之世”为“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智不诈愚、勇不苦怯之世”,以求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原道觉世训》:是拜上帝会早期重要文献之一。洪秀全撰。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後改称《原道觉世诏》。作者把农民与封建统治者的对立概括为正与邪、神与妖的对立。作者把农民与封建统治者的对立概括为正与邪、神与妖的对立。谴责“佛老之徒”“造出无数怪诞邪说,迷惑害累世人”,说明崇拜偶像,“正是惹鬼”。指出所有牛鬼蛇神,皆“阎罗妖之妖徒鬼卒”。所谓阎罗妖,即指封建皇帝。“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者也。”强调上帝才是“帝”,他人不得以此妄称,进而指责清朝皇帝说,“他是何人,敢腼称帝者乎?只见其妄自尊大,自干永远地狱之灾也”。《原道救世歌》:原道救世歌》 是拜上帝会早期重要文献之一。洪秀全撰。用诗歌体裁宣传天父上帝为独一真神,所有人等应只拜上帝,不拜邪神,并针对社会上颓风日
甚,劝告人们要作正人,要求建立新的社会风尚。
厘金: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厘金制度出现之初,不但可以代替当时因太平天国起义而处于瘫痪状态的国内常关的职能,而且还使厘金具有随战区的变化“因地制宜”设置的灵活性,因而增加了清政府的税收。但由于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所以这一制度阻碍着土货市场上的流通,有利于外国洋货的倾销,从而加强了洋货对土货的竞争能力。
江南大营:江南大营是清文宗咸丰皇帝督令绿营官兵在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城外,驻军围困的正规军大部队;分别驻军两次,皆被太平天国派兵消灭;另有两次驻军称江北大营。与驻扬州城外的江北大营相呼应,围攻天京,阻止太平军东下苏杭。1856年被太平军击溃。次年大营重建,1860年又被太平军摧毁。
江北大营:清廷为了阻击太平军北进在江北扬州建立的军营。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4月攻占扬州,清钦差大臣琦善赶到城外建立此军营,堵击太平军,收回扬州。次年琦善死,托明阿继任钦差。1856年为秦日纲所破。清廷随即命德兴阿为钦差,复攻克扬州,重建江北大营。1858年9月,陈玉成、李秀成击破江北大营,10月破扬州,江北大营最终溃散。百工衙:太平天国管理百工技艺的生产机构。设在军中的共九种,负责军需工业生产。设在天京的百工衙种类名目较繁,可考者计有九类39种。各类下属衙多少不等,编制不按军制,人数多寡不一,只设两司马和卒长,其职掌除所典守主管的工作外,兼司收发分配。设在天京的中央各典官,并可统辖各军典官。官督商办: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清末洋务派官僚委托商人招募民间资金,采用机器进行民用工业生产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最初是适应“求富”的目的,或为解决军用企业的资金和对原料、燃料、交通运输等的需要创办的。资金来自民间招募的商股,有时政府也预先垫款以做资本.企业已基本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但封建因素浓厚。
汉阳铁厂: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它的规模在当时的亚洲首屈一指[1]。汉阳铁厂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建。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为筹措战争赔偿,于1896年4月11日将铁厂改为官督商办,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天津都统衙门:。义和团运动中八国联军对天津人民进行军事殖民统治的机构。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经过几次内部争吵,于7月30日正式设立此衙门,疯狂搜捕屠杀义和团。后来又下令拆毁天津城墙、天津至大沽口及山海关的炮台等,破坏焚毁天津的兵工厂、军火库等。另外,它还向天津人民发号施令、征税、判刑、罚劳役等,命居民悬挂所在地段占领国国旗。同文馆: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清末自强运动期间中国政府官办的外语人才学校,以教授西方语言为主的官办教育机构,也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机构。其主要目的一之是为回应天津条约中未来条约需以英语、法语为正本的规定,因此必须培育足够的外语人才来应付外交事务。
黑旗军:十九世纪末的一支地方武装,以七星黑旗为战旗,因以得名。前期主要军事行动为抗击清朝统治。後在中法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甲午战争中黑旗军奉清政府命令重新编组,仍由刘永福率领,进驻台湾岛。後日军侵台,因战局受困,将士大多战死。
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天主堂发生虐死婴儿案,法国领事丰大业开枪射击天津知县刘杰,引起民教冲突。事发后,法国军舰开到天津进行威胁,英、美、德、意等六国军舰亦结集天津一带示威。曾国藩、李鸿章赴津查办,力主委曲求全,避战求和。结果地方官被处分两人,民众被判死刑二十人,徒刑二十五人,赔银49.7285万两,北洋通商大臣崇厚赴法国道歉谢罪。这个交涉结果,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产生对于西方传教士不好的谣传及不信任.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的战役。清光绪十一年(1885)初,法军攻击镇南关。老将冯子材受命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终将法军击退。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振奋了民族精神。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
马嘉理案:马嘉理案又称“云南事件”或“滇案”。1875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擅自带领一支英军由缅甸闯入云南,开枪打死中国居民。当地人民奋起抵抗,打死马嘉理,把侵略军赶出云南。英国借此事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中外纪闻》: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它除选登“阁抄”、译载新闻外,又载“格致有用之书”,探讨“万国强弱之原”,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议,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仁学》:1896年底谭嗣同抵南京,开始写《仁学》。《仁学》是一部融合儒、释、道、墨等各家学术的哲学典籍。《仁学》指斥二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为“大盗”,并猛烈抨击三纲五常“钳制天下。
《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决定发起戊戌变法。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认为明治维新的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南学会:中国戊戌变法时期成立于湖南讲求新学的团体。由谭嗣同、唐才常等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等开明官吏的支持。主要活动是讲演,它既与时务学堂相表里,又有《湘报》配合宣传,思想甚为活跃,影响也相当广泛,对促进湖南推行新政,转变社会风气,起了重要作用。
京师大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经光绪皇帝下诏,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京师大学堂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受到举国关注,但由于清廷的腐败,政府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京师大学堂成为中国唯一官方最高学府和官方教育行政机构。
红灯照:义和团运动中的女性组织之一。一般说法是她们全身穿著红色装束,手提红灯笼,故称作红灯照。在义和团运动中,妇女的主要参与包括医疗救护、情报的搜集、实际作战、以及在宣传和团员心理上的支持等。红灯照女子虽努力于爱国反帝的运动,但毕竟其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所倚仗的也是迷信的法术,随者义和团和清军的失败而瓦解 廊坊大捷:发生在庚子年初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廊坊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上撼人心魄的一次重大战役,是整个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件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大事。在这次战斗中,中国人民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震惊了世界。近百年来,“廊坊大捷”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一直鼓舞着廊坊人民。东南互保: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政闻社: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成立的一个立宪团体。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梁 启超决定成立立宪团体------政闻社。梁启超创办了《政论》,作为政闻社的机 关报。由于慈禧对康梁的痛恨,所以许多热衷立宪的官员不敢接近政闻社。这种 情况严重影响了政闻社的发展。
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是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轻工业。他创办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堂,预备立宪: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置。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抵制革命,展开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运动,并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最终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达到贵族集权、镇压民主革命的目的完全暴露,立宪派的幻想随之破灭,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皇族内阁: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革命。
自强军: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这支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练,后来自强军由刘坤一接办,到最后被袁世凯所收,被编进其武卫右军。
劝学篇: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其基本思想,张之洞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军国民教育会:清末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团体。拒俄义勇队被日本政府解放后,中国留日学生会员共计二百余人。以“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为宗旨鼓吹,起义,暗杀三种方式进行革命活动。军国民教育会成立后,即分派会员回国开展革命活动,策动反清起义。保路运动:清朝末年掀起的保路运动也称作“铁路风潮”,是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这次保路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而且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为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它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洪宪帝制: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袁帝制自为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取消帝制。
筹安会:1915年杨度串联严复等人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他们打着“学术团体”的招牌,实则是伪造民意,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组织各省旅京人士以“公民请愿团”的名义,向参政院请愿,筹安会鼓吹帝制,罪恶昭著,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共进会:清末由一部分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几省的同盟会会员组织的革命团体。以参与武昌起义的发动而著名。其自称要以较激进与实际的方式来推动革命,并试图影响同盟会的行事,并仍尊重同盟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共进会与文学社合并增加了在新军下层士兵中的影响力,促成了其后武昌起义的成功。《江楚会奏三疏》:清末新政的重要文献,是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1年应慈禧改革上谕所奏。庚子事变后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献计献策。由刘坤一领衔与张之洞一起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张之洞是该奏折的主稿者,但《三折》稳健、不宜过激的基调则是由刘坤一确定的。
科学补习所:1904年7月3日,宋教仁等人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以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名义,实行光复汉族、“革命排满”的宗旨。成员主要是青年学生和新军士兵,着重在新军士兵和低级军官中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