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史名词解释
闭关政策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限制和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政策。
虎门销烟
(1839年6月)指中国清朝政府委任钦差大臣林则徐在广东虎门集中销毁鸦片的历史事件。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南京条约
领事裁判权
马赖神甫事件
马神甫事件又称“西林教案”,是法国为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而制造的借口。1853年(清咸丰三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潜入我国广西西林县,披着宗教外衣,进行侵略活动。1856年(清咸丰六年),西林知县张鸣凤根据村民控呈,调查据实后,将马赖及不法教徒共26人逮捕归案,依法判处马赖及不法教徒2人死刑,其余分别论罪处罚。法国政府,借口挑起侵华战争。1857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亚罗号事件
1853年英美等国掀起了“修约”交涉未能得逞。1856年10月初,一艘100吨的中国商船“亚罗号”,自厦门开往广州,停泊黄浦。船上水手全是中国人,船主苏亚成也是香港华人。该船曾被海盗夺去。为了方便于走私,该船曾在香港英国政府领过登记证。10月8日,广东水师船捕走窝藏在船上的2名中国海盗和10名有嫌疑的中国水手。不想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认为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硬说是英国船,甚至捏造说中国水师曾扯下船上英国旗,侮辱了英国,无理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犯,向英国政府道歉。但是当22日,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连叶名琛送去的信件也拒绝拆阅。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这样“亚罗号事件”成为了英国政府蓄意挑起侵华战争的借口。并成为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天津条约 北京条约
拜上帝教
中国清代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拜上帝会属于多神教。在有神论宗教范围内,存在着一神信仰和多神崇拜的区别。坚持圣父、圣子和圣灵“三位一体”论的基督教和拥有庞大的神真体系的道教,分别是一神论和多神论的典型,在神性观问题上有质的区别。而在太平天国宗教信仰中,独一无他的唯一神变成了包括天父、天妈、天兄、天嫂在内的神团,洪秀全自称上帝的次子、杨秀清被洪秀全确定为上帝的第三子也位列其中。[1],19世纪中期,洪秀全受基督教布道书《劝世良言》的影响,在家乡广东花县组织拜上帝教,并模拟《劝世良言》写成《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训》、《原道觉世训》等书,作为该会教义,同时又制定了宗教仪式与会规。
永安建制
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今蒙山)后,相继建立各项制度。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颁布“三谕:《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奉天诛妖救世安民谕》、《谕救一切天生天养中国人民谕》;严禁私藏金银财物;令人民蓄发;刊行官方文书;肃奸,杀周锡能。永安建制,初步确立了天国的各项体制。太平天国初具建国规模。太平天国建立起了自己的一整套制度,被历史学家称之为“永安建制”。
天朝田亩制度
《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冬太平天国颁布的建国纲领。内容中主要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它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幻想在分散的小农经济基础上实行均贫富。它无法调动人们的劳动积极性,只是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天京事变
湘淮集团
曾、左、李为核心人物的晚晴地方性军事集团。
黑船事件
黑船事件是指1853年美国以炮舰威逼日本打开国门的事件。黑船来航(日语:黒船来航 Kurofune raikō),是指日本嘉永六年(1853年)美国海军准将马休·培里(也译作“佩里”)率舰队驶入江户湾浦贺海面的事件。培里带着美国总统米勒德·菲尔莫尔的国书向江户幕府致意,最后双方于次年(1854年)签定《日美和亲条约》。
马关条约
三国干涉还辽
三国干涉还辽,发生于甲午战争后。1895年4月17日,清朝政府与日本明治政府在签署《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予日本。六日后,俄国、德国与法国为了自身利益,以提供“友善劝告”为借口,迫使日本把辽东还给中国(给日本赎辽费3000万两)。日本为此深感屈辱,三国干涉还辽也是日俄战争的原因。
公车上书
是指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康有为率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反对在甲午战争中败于日本的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的事件。
公车上书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百日维新
洋务运动(同光中兴、同光新政)
该运动是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封建统治的“自强”、“求富”运动。
总理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总署”、“译署”,为清政府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总理衙门存在了40年,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据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辛丑条约》第12款规定,改为外务部,仍位列六部之上。
东南互保
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义和团运动兴起后,英国深恐波及属其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便策动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合作,经买办官僚盛宣怀从中牵线策划,由上海道余联沅出面,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和《保护上海城厢内外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室向十一国宣战后,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和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铁路大臣盛宣怀、山东巡抚袁世凯,即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称东南互保。[1] 此举使得清廷颜面扫地,革命势力得到发展。
厘金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
辛酉政变
义和团
义和团,又称义和拳。义和团运动又称“庚子事变”,是19世纪末在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主要针对西方侵略者及其在华附庸,具有强烈的朴素的爱国主义思想的完全由民间自发的暴力运动,是中国传统势力在历史上第一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采取群众运动方式对外国势力发起反击。义和团运动从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气焰,瓦解了帝国主义企图利用宗教入侵瓜分中国的目的,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但由于其具有笼统排外色彩以及农民运动必然的缺陷和盲目性,使其被清政府利用,并在失去利用价值后被抛弃,最终失败。
扶清灭洋
在民族危机空前加重,清政府腐败无能,甲午中日战争失败之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由民间组织的义和团发动反对外来势力,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时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以保家卫国。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
清政府迫于压力,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皇族内阁
日本自第一任首相伊藤博文开始直到战前,还没有一名皇族成员担任过首相要职,这个局面到了日本战败投降这样一个极度混乱的时期被最后打破,打破这一局面的便是东久迩宫稔彦王,他的内阁是日本历史上唯一的皇族内阁。辛丑条约
庚子赔款
1900年(庚子年),义和团运动在中国北方部分地区达到高潮,大清帝国和国际列强开战,八国联军占领了北京紫禁城皇宫。1901年(辛丑年)9月,中国和11个国家达成了屈辱的《解决1900年**最后议定书》,即《辛丑条约》。条约规定,中国从海关银等关税中拿出4亿5千万两白银赔偿各国,并以各国货币汇率结算,按4%的年息,分39年还清。这笔钱史称“庚子赔款”,西方人称为“拳乱赔款”(Boxer Indemnity)。
庚款留学生
在中国“庚子赔款”后,美、英、法、荷、比等国相继与中国订立协定,退还超过实际损失的赔款。退还款项除了偿付债务外,其余悉数用在教育上,中国每年向上述国家输送相应的留学生,庚款留学生由此产生。
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洋务派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中学”指以三纲八目即明德、新民、止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儒家学说,“西学”指近代传入中国的自然科学和商务、教育、外贸、万国公法等社会科学。
北洋军阀(直系、奉系、皖系)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
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还是其民主思想的精髓和高度概括。[1]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它为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2]
三民主义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
民族主义,反对满清专治和列强的侵略,打倒与帝国主义相勾结之军阀,求得国内各民族之平等,承认民族自决权。
民权主义,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政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治权)以治理国家。其核心观念强调直接民权与权能区分,亦即政府拥有治权,人民则拥有政权。
民生主义,其最重要之原则有两个,一为平均地权(实行耕者有其田),二为节制资本(私人不能操纵国民生计)。
同盟会
中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亦为中国革命同盟会。是中国清朝末年,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保路运动
保路运动又称铁路风潮。1910年(宣统二年),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逼清政府订立借款修路合同。1911年5月9 日,清政府为了向四国银行团借款用来镇压革命在邮传大臣盛宣怀的策动下,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已归商办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四川修筑铁路的股金,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农民,而且农民购买的股份占很大比例。清政府颁布“铁路国有”政策以后,收回了路权,但没有退还补偿先前民间资本的投入,因此招致了四川各阶层,尤其是广大城乡劳动人民的反对,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
武昌首义
护法运动
护法运动是指1917年7月到1918年5月,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为维护临时约法、恢复国会,联合西南军阀共同进行了反对北洋军阀独裁统治的斗争。
又称护法战争。所谓“护法”指的是护卫《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打倒北洋军阀专政的虚假共和,重新建立新生共和的民主法统。
护国军
护国军是指在护国运动中组织的讨袁军。
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遭到中国人民反对,12月25日,蔡锷在云南发起讨袁护国运动,组织护国军,与唐继尧、李烈钧联名宣布云南独立,并率军向北、向东进攻。次年形成全国规模的反袁斗争。1916年6月,袁世凯病死,护国军遂撤消。
二次革命
二次革命即称讨袁之役、癸丑之役、赣宁之役。1913年3月20日,国会开会前夕,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被杀。4月,袁世凯又非法签定善后大借款,准备发动内战,消灭南方革命力量。孙中山看清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日本回国,力主武装讨袁。
“二十一条”
《二十一条》是日本帝国主义妄图灭亡中国的秘密条款。
日本帝国主义趁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美各国无暇东顾的时机,1915年1月18日,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觐见中华民国的大总统袁世凯,递交了二十一条要求的文件,并要求政府“绝对保密,尽速答复”。此后日本帝国主义以威胁利诱的手段,历时五个月交涉,企图迫使袁世凯政府签订,企图把中国的领土、政治、军事及财政等都置于日本的控制之下的二十一条无理要求,这些条款称中日“二十一条”,后经中日协商,袁世凯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中日《民四条约》”。
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输出革命
指在本国革命胜利后,帮助其他国家进行与本国革命性质相同的革命。也特指社会主义国家帮助周边的其它国家通过暴力等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由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民政府以国民革命军为主力,蒋介石为总司令于1926年至1928年间发动的统一战争。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新右派在上海发动反对国民党左派和共产党的武装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国民党左派及革命群众。
宁汉合流
1927年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史称“宁汉合流”。“宁汉合流”的实质: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宁汉合流后的政府,仍称南京国民政府。
东北易帜
中原大战
中原大战是指1930年5月至11月,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在河南、山东、安徽等省发生的一场新军阀混战,共产党称之为蒋冯阎战争,或蒋冯阎李战争;因为这次战争主要在中原地区进行,所以又称为“中原大战”。
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
八一南昌起义常简称南昌起义或者八一起义,国民党称南昌暴动、南昌兵变。它指的是1927年8月1日,中国江西南昌,由中国共产党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反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
秋收起义
秋收起义是1927年9月9日,由毛泽东在湖南东部和江西西部领导的工农革命军(即红军)举行的一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故称为“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又称第三次广州起义、辛亥广州起义、三·二九广州起义、黄花岗之役,是中国同盟会于1911年(宣统三年)在广东省广州市发起的一场起义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九一八事变
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国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次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
华北事变
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的历史事件。
卢沟桥事变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加拉罕宣言
《加拉罕宣言》是指苏俄外交官列夫·米哈伊洛维奇·加拉罕对中国的外交宣言,历史上有三次著名宣言。
第一次宣言
1919年7月25日,第一次《加拉罕宣言》宣布:废除帝俄与中国、日本、协约国签订的一切秘密条约,放弃以前夺取中国的一切领土和中国境内的一切俄国租界,并将沙俄政府和俄国资本家阶级从中国夺得的一切,都无偿地永久归还中国,废除帝俄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和租界,放弃庚子赔款的俄国部分,放弃帝俄在中东铁路方面的一切特权。[1]
第二次宣言
1920年9月27日,加拉罕第《二次对华宣言》重申了《第一次宣言》中的大部分内容,但有关中东铁路无偿归还条款已经变为了愿意展开谈判。而在列宁口中,无条件交还沙皇俄国侵占中国领土的问题也成了后来人需要谈判解决的问题。[2]
《对华宣言》中声称的那么美,中国最为在意的外蒙古问题,苏方并未承诺撤军,只是承认中国对外蒙古主权。双方承诺在两国各自境内不准存在图谋以暴力反对对方政府的各种机关团体及其举动。中东铁路可由中国赎回,而不是《对华宣言》中所称的无条件归还,分文不取。而且,俄罗斯还通过人员调配加强了对铁路的控制。
第三次宣言
1923年12月加拉罕以华俄通讯社的名义,重新发布1919年和1920年苏俄政府两次对华宣言的译文,删去了1919年第一次对华宣言中无偿归还中东铁路及其附属产业的一段文字,并照会中国北洋政府外交部,要求北京政府以其修改后的文本为准。此举当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但似乎中方的不满并未取得什么效果。[3] 中山舰事件
中山舰事件又称“三二〇事件”、三月二十日广州定乱,发生于1926年(民国15年)3月18日。现存史料显示该事件为偶发性事件,纯粹军队调度出问题。
黄埔军校
黄埔军校,全名为中华民国陆军军官学校,是近代中国最著名的一所军事学校,培养了许多在抗日战争和国共内战中闻名的指挥官。
白色恐怖
白色恐怖,形容专制社会执政者迫害政治异见人士而导致的社会不安氛围。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直至1949年败退台湾期间对共产党以及其他政治异见人士进行迫害。
中东路事件
中东路事件,是指1929年中国为收回苏联在中国东北铁路的特权而发生的中苏军事冲突。
飞虎队
飞虎队,全称为“中国空军美国志愿援华航空队”,正式名称为美籍志愿大队(英文:American Volunteer Group,简称AVG),创始人是美国飞行教官陈纳德,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日开战前夕成立、由高薪聘请的美国飞行人员组成的雇佣兵性质的空军部队,在中国、缅甸等地对抗日本。
驼峰航线
“驼峰航线”是二战时期中国和盟军一条主要的空中通道,始于1942年,终于二战结束,为打击日本法西斯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远征军
1941年12月23日,中华民国政府与英国方面在重庆签署《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中英军事同盟形成,中国为支援英军在滇缅(时为英属地)抗击日本法西斯、并为了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组建了中华民国远征军。
中统和军统
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是日本关东军谋杀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事件。1928年6月4日凌晨5点30分,张作霖乘坐的专列经过京奉、南满铁路交叉处的三洞桥时,火车被日本关东军预埋炸药炸毁,张作霖被炸成重伤,送回沈阳后,于当日死去。
中央特科 中国共产党中央特别行动科,简称中央特科,是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至30年代期间,所建立的一个情报和政治保卫机关,主要活动地域在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上海。中央特科主要从事地下工作,其中包括情报收集、对中共高层人物实施政治保卫、防止中共高层人物被国民政府和公共租界当局逮捕或者暗杀,并开展针对国民政府的渗透活动。中央特科还有一个重要任务,是采用暗杀的方式惩处背叛并且对中共造成严重危害的前中共党员。中央特科存在时间自1927年至1935年。
第二篇:近代史名词解释
近代史名词解释(一、三、五、六、七章)
:1895年中国清政府因甲午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把台湾、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割让给日本,激化了列强争夺中国的矛盾。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共同干涉,迫使日本放弃了割占辽东半岛的要求。日本则再向中国勒索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作为补偿。俄、德、法三国借口干涉还辽“有功”,要求租借中国港湾作为报酬,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是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制造的主要针对中国的理论。该理论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1841年5月,英军在广州郊区三元里一带的淫掠暴行,激起当地乡民的义愤,英国侵略军在三元里遭到中国人民痛击,损失惨重。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著.书中介绍和传播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特别是战舰和火器生产技术;系统地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和辩证关系.是一部研究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探寻向西方学习富国强兵之路的维新思想的启蒙书.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用光绪皇帝的名义颁布上谕,命督抚以上大臣就朝章国政、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制财政等问题详细议奏。4月21日,又下令成立了以庆亲王奕劻为首的“督办政务处”,作为筹划推行“新政”的专门机构,任李鸿章、荣禄、昆冈、王文韶、鹿传霖为督办政务大臣,刘坤
一、张之洞(后又增加袁世凯)为参予政务大臣,总揽一切“新政”事宜。1901年到1905年,清政府连续颁布了一系列“新政”上谕。
1905年11月,孙中山将同盟会的纲领概括为三大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后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初步描绘出中国还不曾有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是一个比较完整而明确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的提出,对推动革命发展产生了重大而各级的影响。
: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率120余名敢死队员直扑两广总督署,发动了同盟会的第十次武装起义——广州起义。其中72人的遗骸由潘达微等出面收葬于广州东郊红花岗。潘达微并把红花岗改名为黄花,这次起义因而被称为“黄花岗起义”。
1911 年 5 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干线收归国有”,并与四国银行团订立粤汉、川汉铁路借款合同,借“国有”名义把铁路利权出卖给帝国主义,同时借此“劫夺”商股。这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的保路风潮,其中以四川为最烈。清政府在铁路权问题上采取的政策,进一步激起了民众的愤慨和反抗,保路风潮使人民感到反侵略的迫切性,并加深了对清政府卖国政策的憎恨,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南京临时政府公布的、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献。1912年3月8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通过,11日公布施行。其基本精神是按照西方资产阶级“三权分立原则”,要在中国建立一个实行议会制和责任内阁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各项民主权利。《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新局面,在中国近代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即“讨袁之役”,又称“癸丑赣宁之役”。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辛亥革命后发动的反对袁世凯独裁专制、维护民主共和的武装斗争。袁世凯“善后借款”合同的签订直接导致了“二次革命”。1913年7月12日,李烈钧在江西湖口首先起义,发布讨袁檄文,宣布江西独立,揭开二次革命的序幕。15日,黄兴在南京组织讨袁军,挟江苏都督程德全宣布独立。接着安徽、广东、福建、湖南、上海、四川亦纷纷宣布独立,反对袁世凯,这就是国民党的“二次革命”。“二次革命”是维护共和制度的一次武装反袁斗争,实为辛亥革命的继续。它的失败使民国初年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北洋军阀黑暗统治的时期。
1915年底,爆发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护国运动”,领导这次运动的是梁启超的进步党。梁启超利用自己与蔡锷的师生关系和蔡锷在云南的影响,要蔡锷回云南发动武装起义,并联络了西南军阀起兵反袁。在这之前,孙中山已派李烈钧等人去云南活动,滇军中下级军官对袁的倒行逆施十分不满。蔡锷回到云南,进一步壮大了反袁力量。他策动云南将军唐继尧于1915年12月25日宣布云南独立,组成“护国军”,出兵讨袁。此后,贵州、广西宣布独立,各地继而纷纷响应,表示讨袁。袁在内外压力下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撤销帝制,企图退保总统地位,但遭到各方拒绝。5月8日军务院在广东肇庆成立,唐继尧任抚军长,与袁世凯政府对峙。6月6日袁忧愤而死,由黎元洪任大总统,宣布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7月14日军务院撤销,护国运动结束。
复国会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反动统治的战争。1917年7月,孙中山由上海到达广州,举起“护法”旗帜,号召恢复《临时约法》和旧国会。旧国会的大部分议员,陆续到达广州。此时桂系陆荣廷和滇系唐继尧,不愿被段祺瑞“武力统一”,也表示赞成护法。8月25日,孙中山召开了非常国会,9月1日,非常国会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唐继尧、陆荣廷为元帅,正式成立了护法军政府。10月,军政府派兵北伐,护法战争开始。后南方护法军内部的滇、桂军阀,与直系勾结,准备“南北议和”,1918年5月,逼迫孙中山辞去大元帅职务。非常国会的议员也改组军政府,把元帅制改为总裁制,推出总裁7人。实权操在陆荣廷手里,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去上海。护法运动失败。
: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在中国东北将原北京政府的红黄蓝白黑五色旗改为南京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宣布拥护国民政府的政治行动。“皇姑屯事件”之后,日本帝国主义阴谋利用张学良制造东北“独立”,张身负国耻家仇,为维护祖国统一,毅然于1928年底通电全国,宣布于即日起“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史称东北易帜。这样,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给正处于思想混乱和组织涣散的中国共产党指明了新的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湘赣边区苏区)进行革命斗争时,总结1927年冬到1928年冬土地革命斗争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的第一个土地法。对推动井冈山土地革命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由于该法是在革命斗争开始不久制定的,规定没收一切土地而不是没收地主土地;没收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而不是归农民所有;一切土地禁止买卖,分配后除老幼疾病及服工役者外,均需强制劳动。这些规定不符合当时农民的思想和传统习惯,不利于发展革命力量。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共中央苏区的党组织在江西瑞金召开的会议。在苏区迅速扩大时,王明左倾主义盛行起来,指责毛泽东主持苏区中央局“最严重的错误是缺乏明确的阶级路线与充分的群众工作”。1931年11月初,中央苏区党组织在赣南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把毛泽东的主张说成“狭隘的经验论”、“富农路线”和“极严重的一贯右倾机会主义”,主张反右倾,开始排斥毛泽东对党和红军的领导。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
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抗战全面爆发后,在国民党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论调。在共产党内,也有一些人寄望于国民党正规军的抗战,轻视游击战争。但是,抗战10个月的实践证明“亡国论”、“速胜论”是完全错误的。抗日战争的发展前途究竟如何?一时成了人们关注的问题。1938年5月,毛泽东写的《论持久战》初步总结了全国抗战的经验,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明了党的抗日持久战方针。
策。见人则杀,见物则抢,无法带走之物则烧。
: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1935 年 12 月 9 日,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 月 16 日,北平学生和市民 1 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福建事变简称闽变,1933年11月2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国民党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发动的抗日反蒋事件。事变后建立了反蒋政权。1932年,“一·二八”抗战结束后,蒋介石调十九路军在福建“剿共”。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联合国民党内李济深等一部分势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场召开大会,决定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1934年1月15日,蒋介石军队攻陷福州。人民革命政府和十九路军总部分别迁往漳州和泉州。同年1月21日,泉州、漳州失守,“闽变”失败。
:又称“双十二事变”。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1937年9月,115师在林彪,聂荣臻率领下,埋伏于平型关一带作战,当日军进入埋伏圈时,115师发起猛烈进攻,经过一天激战,歼敌1000多人,缴获大量战利品,取得平型关大捷.平型关大捷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 1941年1月4日,皖南新四军军部直属部队等9千余人,在叶挺、项英率领下开始北移。1月6日,当部队到达皖南泾县茂林地区时,遭到国民党7个师约8万人的突然袭击。新四军英勇抗击,激战7昼夜,终因众寡悬殊, 弹尽粮绝,除傅秋涛率2000余人分散突围外,少数被俘,大部壮烈牺牲。军长叶挺被俘,副军长项英、参谋长周子昆突围后遇难,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牺牲。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
:“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的政策。它规定在抗日民主政府的工作人员中,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 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个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1945年10月10日,国共双方在重庆谈判中签订的《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称“双十协定”.协定确定了和
平建国的基本方针以及和平民主的途径和形式.但国民党不承认中共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双十协定”体现了重庆谈判的主要成果,虽然在关键问题上未达成协议,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和平的希望,也使得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完全被动的地位.
:《五四指示》:是1946年5月4日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简称《五四指示》.该指示决定将减租减息的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五四指示》揭开了解放区土地立法的序幕,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即著名的“五四指示”。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广大爱国学生、工人、市民及其它阶层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反对美军暴行,反对蒋介石政权的内战、独裁、卖国政策的爱国民主运动,相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反对国民党军队的军事斗争战线,故称第二条战线。
:或称中间路线。是指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利益和民主人士的政治主张,幻想在国共两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建立英美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些人还企图通过合法的改良主义途径实现上述主张,不赞成中共领导的革命战争,不承认中共在反帝反封建革命中的领导地位。但由于坚持法西斯独裁的蒋介石集团的严厉打击以及中共的积极争取,最后,这条路宣告破产。
: 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 年 7 月至 9 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并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贫农团及其委员会为土改的合法执行机关。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
第三篇: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章
名词解释
1、马关条约
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清政府战败。1895年4月,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日本马关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主要是:承认日本对朝鲜的控制,割中国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台湾岛及所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这个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使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资本输出合法化,并使日本国力大增。
2、辛酉政变
1861年11月,在外国公使驻京前后,中国发生了一场宫廷政变,即“北京政变”(又称“辛酉政变”),肃顺等顾命八大臣被清除,恭亲王奕和慈禧太后掌控政权。奕等人因为由于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与列强进行交涉并签订《北京条约》而受到外国侵略者的赏识,从此清政府在更大程度上成为外国侵略者统治中国的工具。
3、黄祸论
19世纪末,欧美帝国主义者炮制了所谓“黄祸论”,即中国威胁论,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甚至亲自构思了一幅《黄祸图》,西方还出现了一批关于“黄祸论”的文章和专著。有的黄祸论鼓吹者说:“一旦中国人民意识到自己的力量时,将给西方文明带来灾难和毁灭。”他们宣扬中国等黄色人种对西方白色人种构成威胁,企图以此论证西方列强侵略、压迫中国有理。
4、领事裁判权
历史上资本—帝国主义国家在亚非国家的领事按照本国法律对本国侨民实行司法管辖的特权。资本—帝国主义国家以亚非国家的法律制度劣于或异于他们的制度为由强迫亚非国家签订不平等条约,将领事裁判权强加于许多亚非国家。从资本—帝国主义侵华历史看,英美两国曾分别于1843年和1844年通过中英《虎门条约》和中美《望厦条约》在中国攫取领事裁判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领事裁判权在世界范围内不复存在。
5、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从鸦片战争的惨痛教训中,认识到必须冲破闭关自守的牢笼,改变盲目排外的态度,向西方国家学习,以实现富国强兵。他受林则徐之托,编成《海国图志》。在《海国图志 序言》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知识,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简答
1、列强侵华时对于近现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影响是什么?
一、政治:使中国丧失了领土、司法、关税主权,由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外国公使可以直接向中国政府发号施令,外国军队可以在中国横冲撞,外国人在中国犯罪可以受到领事裁判权的庇护。外国租界更是国中之国。
二、经济:列强通过战争使中国无数财产物资遭受掠夺和毁灭,还强迫中国支付巨额的战争赔款。此外,利用不平等条约所赋予的特权,不仅使中国成为其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产地,还直接对中国输出资本,对中国廉价劳动力直接进行剥削和奴役。
三、文化:侵略者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宣扬殖民主义奴化思想,麻醉中国人民的精神,摧毁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列强侵略中国的作用不完全是消极的,若作为反面教材则具有积极作用。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是在总结反侵略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也是促使中国的现代化运动从器物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向文化层面的不断发展前进的原因之一。
2、中国近代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一、社会制度的腐败是导致中国反侵略失败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西方资本主义比中国封建专制相比具有优越性。比如清朝政府是满族入主中原,所以道光帝宁可重用他两个无能的侄子,而将有功有能的林则徐撤职充军新疆。在制度腐败的基础上统治者昏庸就更可怕。西太后个人权力欲望极大而且不以军国大事为重,竟然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在甲午战争紧要关头仍然大肆庆祝她60大寿。反动统治阶级还由于和人民群众的矛盾之深刻,使得他们不敢把武器交给人民群众,当然也就不会动员人民群众参战,这是中国历次反侵略失败的根本原因之一。
二、经济技术落后:这使得中国军事军队装备落后,也没有便利的军事交通。
三、中国军队综合素质差,将领思想观念陈腐落后,根本不懂什么战略技术,士兵没有很好的训练,军纪不严,战斗力差。
这样,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一再遭到失败,就成为不可避免的了。3、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民族自救思潮是什么? 答:由于受到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19世纪后半期,中国部分开明官僚和知识分子中的少数爱国、有识之士,开始将魏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付诸实施,并主张进一步向外国学习,以挽救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先后兴起了洋务思潮、早期维新思潮和戊戌思潮。
洋务思潮:19世纪后半期中国的第一个民族自救思潮是洋务思潮。其核心内容之一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是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政治伦理,是必须继续坚持和维护的,同时也要借用西学中比我们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文化。洋务思潮的第二个内容是自强和求富。自强是为了自救,同时又必须寓强于富。
早期维新思潮:是通过总结洋务运动的经验教训而来。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的“用”,还要引进西方的“体”,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经济上则要打破洋务派的垄断,大力发展民间工商业,和外国进行商战。
戊戌思潮:是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形下兴起的一个进步思潮。其哲学基础是进化论,其中心内容是变法,其操作之要点在制度创新和培养、使用新式人才。4、19世纪沙俄是怎样侵占中国领土的?
早在1689年所签订的《尼布楚条约》,就已经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可是,当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国内又发生内战之机,沙俄即于1858年胁迫中国黑龙江将军奕山与之签订《瑷珲条约》,割占中国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领土并将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4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当时清朝中央政府拒绝批准该条约。1860年,沙俄又强迫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不仅迫使清朝中央政府承认了《瑷珲条约》,又割占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多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1864年,沙俄强迫清政府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去中国西北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44万多平方公里领土。1881年,沙俄通过《改订伊犁条约》和5个勘界议定书,又割去中国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领土。通过这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沙俄共侵占中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
第二章
名词解释
1、《资政新篇》
1859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一个统筹全局的改革方案。它的主要内容有: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制定法律制度,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主张发展近代工矿,交通,邮政,金融等事业,奖励科技发明和机器制造,提倡资本主义的雇佣劳动制;思想文化上建议设立新闻官、新闻馆,破除陈规陋习,提倡办学校、医院和社会福利事业。外交上,主张同外国平等交往、自由通商,但严禁鸦片输入。《资政新篇》是中国第一个系统的具有鲜明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它虽然得到天王的赞赏,但因缺少施行的多种其他条件而未实行。
2、戊戌政变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 谕旨,宣布开始变法。但变法一直遭到了旧势力的激烈反对,他们以慈禧太后为中心,经过密谋策划,终于在9月21日发动政变。慈禧太后以“训政”的名义重新“垂帘听政”,囚禁了光绪皇帝,并下令搜捕维新人士,康有为、梁启超被迫逃亡国外,谭嗣同等六君子遇害。这场“百日维新”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势力的政变扼杀了。
3、《校邠庐抗议》
《校邠庐抗议》是冯桂英于1861年写成的一部政论。该书最先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作出了比较完整的表述。书中指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也就是“中体西用”的思想展现了清朝统治者们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天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的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的统治制度。
4、公车上书
1895年4月,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时,各省在北京会试的举人们非常气愤,康有为趁机联合各省举人一千三百多人签名上书,向光绪帝提出拒签中日合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因举人别称“公车”历史上称这次上书为“公车上书”。它被认为是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也被认为是中国群众性的政治运动的开端。
5、北洋水师
北洋水师即北洋海军,1888年10月,《北洋海军章程》正式颁布,规定以长方形黄色飞龙旗为国旗,标志北洋海军正式成军。它是中国在19世纪后期建立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舰队,也是当时中国建立的三支近代海军中实力的规模最大的一支,拥有各种军舰25艘,其中有两艘七千吨级当时世界一流铁甲战舰定远号和镇远号,总排水量4万吨。但由于西太后挪用海军军费修建颐和园,使北洋水师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又因甲午战争中错误的军事战略等,使北洋水师在1895年2月全军覆灭,标志洋务运动的失败。
简答
1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下见教材。
2洋务事业的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是什么? 洋务事业有:
兴办近代企业(军用、民用)见教材; 建立新式海陆军,见教材;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见教材。历史作用:见教材。
3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及其实践?
答: 政治主张:见教材中论战的三个要不要。
实践:宣传维新变法的六种行动,推动和参与百日维新等见教材。
4简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天朝田亩制度》是1853年冬颁布的 „„以下为主要内容和评价见教材。
《资政新篇》是1859年太平天国干王洪仁玕提出的 „„以下为主要内容和评
价见教材。
第三章
名词解释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七章五十六条。它第一章第二条即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三章规定立法权归参议院,第五章规定增设国务总理、各部总长管理国家行政事务,实行责任内阁制;第六章规定增设法院,行使司法权。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第二章第五至十五条规定了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及所享有的各项民主自由权利。评价见教材。
2、中国同盟会
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被公举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主持日常工作。同盟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以《民报》为机关报。同盟会总部设在日本东京,在国内的上海、重庆、烟台、香港和汉口设立5个支部、21个各省分会;国外设立南洋、美洲、欧洲、檀岛四个支部24个分会。评价见教材。
3、皇族内阁
见教材
4、武昌首义 1911年5月皇族内阁宣布铁路干线“国有”,激起湘、鄂、川、粤四省强烈反对。保路运动特别是四川全省人民的武装大暴动,促成了革命时机的成熟。于是湖北新军中的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决定在武昌联合发动起义。1911年10月10日晚,驻武昌新军工程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一夜之间就占领了武昌,取得首义的胜利。接着革命军又光复了汉阳汉口,成立了湖北军政府。武昌首义和各省响应,掀起了辛亥革命的高潮。
5、二次革命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之后,立即实行北洋军阀的独裁专制统治,对外投降卖国,对内剥夺了人民的民主自由权利,破坏责任内阁制,派人于1913年3月20日刺杀宋教仁,并派军队南下镇压革命势力。7月12日,李烈钧奉孙中山这命在江西湖口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发布《讨袁檄文》。随后黄兴等在南京、广东、福建、湖南等地宣布讨袁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袁军和讨袁军在江西和南京进行了激烈战斗,故二次革命又称赣宁之役。9月,讨袁军失败。二次革命是维护辛亥革命成果的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简答题
1、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见教材、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
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使得清朝统治陷于孤立
三、西太后、光绪帝于1908年11月去世,以及清政府诸位元老重臣的相继谢世,使得清政府统治力量大大衰弱,为辛亥革命提供了契机
四、清末新政中的办新学、鼓励出国留学等造就了一批新式知识分子,为辛亥革命提供了中坚力量
五、同盟会的成立和三民主义的提出,为辛亥革命提供了领导力量和舆论支持
六、各地武装起义和革命党人的暗杀,推动了革命形势的发展,同时给清政府的反动统治势力造成了极大的震慑
七、保路运动使得革命时机的提前成熟
3、为什么说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政权?
一、南京临时政府是辛亥革命高潮的产物,没有后者就没有前者
二、资产阶级革命派在这个政权中占有领导和主体地位,孙中山担任临时大总统,拥有美国式总统制的大总统权力。陆军、外交、教育等部的总长和各部次长全由革命党人担任,而担任其他各部总长的旧官僚或立宪派大多没有到南京就职,均由次长负责,故有次长内阁之称。临时参议院43个参议员中,有33名是革命党人。
三、它所制订的政策措施集中地反映和代表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愿望,也在相当程度上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
四、它所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第四章
名词解释
1《新青年》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正式举起民主科学两面大旗,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开始。1916年9月,它改名为《新青年》。1917年陈独秀到北京大学担任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也迁移到北京,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也参加编辑,《新青年》由陈独秀个人主编的刊物改为同人刊物,更增加了《新青年》的影响和号召力,发行量达1万5、6千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后来,它成为中共党组织的机关刊物,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
2、五四运动
1919年5月,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5月4日,北京大学等13所学校的学生3000多人在天安门前集游行,随后举行示威游行,高呼“外争国权,内除国贼!”“还我青岛!”等口号。五四运动开始虽然遭到军阀政府的严厉镇压,但全国各地各阶层人民特别是工人阶级的支持和参加,使运动取得了拒签和约和撤销三个卖国贼职务的胜利。五四运动表明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中国革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阶段。五四运动还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
3、国民党一大
1924年1月20-30日,中国国民党在孙中山主持下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通过的宣言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使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改组了国民党,使之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大会选举了有共产党人参加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简答
1,1919——1949年中国社会的三种政治力量与三种建国路线是什么?(必须熟悉教材)
三种主要的政治力量:
1、反动势力——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2、中间势力—— 民族资产阶级,3、进步势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的城市小资产阶级。三处建国方案:
1、地主阶级的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主张继续实行地主阶级,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
2、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基本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使资本主义自由充分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3、工人阶级的其它进步势利的方案:首先进行反帝么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一个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经过这个人民共和国,逐步达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2、十月革命是怎样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转向社会主义的?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俄罗斯革命工人和士兵在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 列宁领导下推翻了克伦斯基资产阶级政府,建立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十月革命胜利的消息使陷于苦闷彷徨之中的中国先进分子看到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新希望,推动中国先进分子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救国道路的转变。一、十月革命给予中国人民一个启示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家也可以用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走向解放之路。二、十月革命诞生的社会主义俄国号召反对帝国主义,并以新的平等的态度对待中国,而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则继续欺负中国,把中国当任人宰割的对象,使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听到“颠覆世界的资本主义”、“颠覆世界的帝国主义”的呼声感到“格外沉痛,格外严重,格外有意义”,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三、十月革命中俄国工人,农民和士兵群众的广泛发动并由此赢得胜利的事实,给予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启示,推动他们去研究、学习这个革命胜利所昭示的发动和依靠群众来夺取革命胜利的全新方法。
3新文化运动的原因的内容是什么?
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原因:辛亥革命虽然使封建政治体制受到沉重打击,但在思想文化方面封建主义却未受到和政治体制相似的冲击,所以,当袁世凯北洋军阀统治建立后,在思想文化领域,不仅尊孔复古逆流盛行,甚至鬼神迷信也沉渣泛起,导致乌烟瘴气,令人窒息的局面。这使得陈独秀等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们感到,必须起来反击,必须在思想文化方面进行补课,否则,“不但共和政治不能进行,就是这块共和招牌也是挂不住的”。
二、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专制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
意义:沉重打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宣传了科学、民主的新思想、新观念,使人们受到一次空前的民主与科学洗礼,思想更加解放。而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则非常有利于中国科学知识的普及和自然科学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后期所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则成为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改造国家,拯救社会的利器
第五章
名词解释
1、《训政纲领》
1928年10月由国民党中常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政会行之。北洋政府时期形式上存在的议会制度也被废除了。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追认《训政纲领》有“法律上确定之效力”,成为国民党“训政时期”的根本法。
2、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以周恩来为书记的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人,率领共产党掌握或影响下的北伐军2万多人在南昌举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这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1933年7月,中央工农民主政府决议,以八月一日作为中国人民革命武装诞生的纪念日。1949年6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命令,规定以“八一”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和军徽的主要标志。南昌之所以被称作英雄城,是因为这里是“军旗升起的地方”。
3、保甲制度
保甲制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维护和强化地方专制统治的基层行政机构,曾经一度废弛。1928年10月,国民党中常会决定重拾保甲制。中原大战后,蒋介石开始全力围剿红军和各革命根据地,但屡遭失败。蒋介石认为失败的原因是民众不支持国民党而支持共产党。于是,蒋介石的“剿匪总司令部”开始在江西推行保甲制,1934年又把它推广到全国。保甲制规定十户为甲,十甲为保,分设甲长、保长。保甲内各户要互相监视、互相告发,不得“通匪”,必须“共具联保联坐切结。”国民党军政当局在地方推行的征税、摊派及强征劳役等,一般也都通过保甲来进行。保甲制完全违背了孙中山推行地方自治的民主精神。
4、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见教材
简答
1、苏维埃时期中共政权建设及其意义
见教材第五章第二节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部分
2、国民党的党国体制是什么?
在西方政党政治潮流苏俄党国体制的影响下,中国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形成了一套颇有特色的“党治”理念,为此后中国国民党执政体制奠定了理论基础。1926年。广州国民政府初步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党国”体制。1927年4月,伴随着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和全国统一,中国国民党继续实施其“党国”体制。1928年10月由国民党中常会通过的《训政纲领》,规定“中华民国训政时期由中国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国民大会领导国民行使政权”,“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闭会时,以政权托付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执行之”。“指导监督国民政府重大国务之施行”,由中政会行之。北洋政府时期形式上存在的议会制度也被废除了。1929年3月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追认《训政纲领》有“法律上确定之效力”,成为国民党“训政时期”的根本法,使国民党借“训政”名义实行“以党治国”的***合法化。“党国”体制的核心在于,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国民党,以党的意识形态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以“党政双轨制”的权力管理体系作为自上而下的行政运作模式。这一独具特色的行政管理体制,既是西方政党政治理念特别是苏俄政党体制进入中国政坛的结果,也是传统中国政治文化与西方现代政党体制及理念相互作用的产物。由于理念与利益的分化,“党国”体制不仅形成了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及其运作模式的重大变革,成为中国国民党统治体系内党、政、军利益纷争的根源,也由于党、政两条管理系统并存且关系滞碍而导致行政成本倍增,进而演变为中国国民党政治制度上的一大顽症。
3、列举左倾错误的危害是什么?
见教材第五章第二节
土地革命战争的严重挫折部分
第六章
名词解释
1、华北事变
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以后,随即开始入侵中国华北地区。1935年,日本在华北制造一系列事件,向中国政府提出使华北政权“特殊化”的要求。
6、7月,国民党政府被迫派代表与日本先后签订了《秦士协定》和《何梅协定》,使中国政府在河北、察哈尔两省的主权大部丧失,华北成为日军可以自由出入的“真空地带”。
9、10月,日本人又公开策动、支持华北“防共自治运动”,企图使中国华北五省(河北、山东、山西、察哈尔、绥远)、二市(北平、天津)脱离中国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卵翼下的“满洲国”第二。华北事变是日本侵略中国的严重步骤,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直接引发了一二九运动。
2、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即在南京对中国平民和已经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进行了长达40多天的大规模血腥大屠杀。日军使用集体枪杀,活埋,刀劈,火烧等惨绝人寰的方式杀害我同胞,其中被集体屠杀的19万多人,被零散杀害的仅收埋的尸体就有15万多具。日军还在南京到处强奸中国妇女,其中许多被强奸后又遭日军杀害、被肢解后一块一块地被丢进火里焚烧。对侵华日军在南京大屠杀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所欠下的累累血债我们永远都不要忘记。
3、豫湘桂战役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展,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开始局部反攻的有利条件下,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却日益下降。1944年4月至1945年1月,日军发动为打通中国 大陆交通线的号称“一号作战”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遭到大溃败,军队损失兵力50多万,丢失城市146座,使2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6000万同胞处于日寇铁蹄蹂躏之下。这激起了大后方人民对蒋介石集团的严重不满,国民党政府在军事、政治、经济各方面陷入深刻危机。
4、三三制
三三制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机构人员分配上实行的原则。即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实行“三三制”实质就是为了反对在党内长期存在的“左”倾关门主义,实行更广泛的民主政治,建立一个包容性更强,代表性更加广泛的政权,以适应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三三制”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制度,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简答
1、中国共产党是如何争取的与此国民党实现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 一、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即发表宣言,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东北的目的是使中国完全变成它的殖民地。党的各级组织要求每一个党员必须发挥自己全部的积极性,英勇地走上民族解放战争的战场。1932年4月15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宣布对日作战。中国共产党还派出大批党员、干部到东北组织领导抗日武装,在东北直接打击日本侵略者。十九路军在上海的抗战、民众抗日同盟军在察哈尔省的抗战都得到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二、1933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以毛泽东、朱德的名义宣布,红军愿意在停止进攻苏区、给民众以民主自由权利、武装民众三条件下,和任何武装部队订立抗日作战协定。1934年4月,由中国共产党提出,以宋庆龄等的名义公开发表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得到几十万群众的签名支持。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呼吁全国各党派各界各军以“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的真诚觉悟,“停止内战,共同抗日”。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以北上抗日的名义长征来到陕北,到达领导抗日的前线指挥部。1935年月12月,共产党领导发动的一二九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新高潮的到来。同时,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三、红军和东北军、西北军实现三位一体抗日大联合,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中国共产党派周恩来到西安,使事变得到和平解决,国共十年内战基本停止。1937年2月中共中央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四项保证”,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步形成。四、七七事变爆发后,7月15日周恩来就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交国民党。共产党还立即进行八路军、新四军的改变工作。9月初,八路军开始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前线作战。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正式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之谈话》,标志以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全民族抗战局面正式形成。
2、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的作用是什么?
一、战略地位:
1、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上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游击战争处于辅助地位。
2、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抗击了60%以上的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战略反攻阶段,共产党所领导的抗日武装已经发展壮大为正规军,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中国抗日战争战略大反攻的最前线地理位置。
二、作用:
1、在战略上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的正面战场的作战,在敌人后方和正面战场一起形成了夹击敌军的有利战略态势,迫使日军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从而对阻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的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2、坚持敌后抗日根据地和敌后不仅牵制和消耗了大量敌军,而且发展壮大了共 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打退了三次反共高潮,使国民党顽固派破坏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的阴谋破灭,还有利于持久作战,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 略反攻准备了条件。
3、及时开展战略大反攻,收缴敌伪武装,解放沦陷区人民,使国民党垄断抗战胜利果实的阴谋失败。
4、在八年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根据地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对日作战12万5千余次,消灭日伪军171万4千余人,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永远辉耀史册的贡献。
3、国民党与对日抗战的简要情况是什么?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国民党作为执政党也是第一大党也参加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中,从而形成中华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在战略防御阶段,日军以国民党军队为主要作战对象,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的主要任务。国民党军队组织了淞沪、忻口、徐州、武汉会战等一系列大战役,消灭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国民党军队的爱国将士,表现了空前的民族义愤和抗战热情,血染沙场壮烈殉国。
在战略相持阶段,由于日本对国民党政府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使国民党顽固派的抗日立场发生动摇,蒋介石派人到香港和日本代表谈判,还制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先后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制造了“千古奇冤”的皖南事变。但他们终究没有胆量公开投降日本,仍然留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而国民党军队的大部分仍然坚持在抗日战场,进行了三次长沙会战、桂南会战、枣宜会战等几次规模较大的战役,大体上保住了西南、西北大后方地区。另外,虽然有远征军入缅配合盟军作战扬威异域,也有豫湘桂战役的可耻大溃败。
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军队也积极参加战略反攻,收复了华南、东南、沦陷区大部分城市及台湾,接受了大部分侵华日军的投降。总体上说来,国民党在八年抗战中是功大于过的,这也是国共重庆谈判中共产党毛泽东承认国民党优越地位的原因。国民党之所以失去大陆政权的原因,是因为它不仅腐败,而且拒绝承认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挑起内战并在战争中遭受失败的结果。
4、甲午中日战争以来中日关系演变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一、东方会议与田中奏折
1927年4月,狂热的军国主义分子田中义一上台担任日本首相,6—7月他就召开有日本政府内阁重要官员和驻华公使、领事等参加的“东方会议”,已经如何加紧侵略中国的问题。根据会议精神,田中还起草了一个上日本天皇的秘密奏折—田周奏折,里面说到,必须积极推行侵华政策,抢占中国东北,因为“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满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1929年张学良得到这个文件后把它公之于世,成为揭露日本对外侵略野心的有力证据。二、九一八事变
1931年9月18日晚10点多钟,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命令日本南满铁路守备队炸毁南满铁路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一小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当即炮轰并进攻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由于蒋介石“绝对抱不抵抗主义”的命令,使日军不但轻易地占领了北大营和沈阳,几天内还占领了数百公里之外的长春、四平、营口等地。接着日军又在几个月内侵占了整个东三省,并把清废帝溥仪从天津劫持到东北,建立起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实现了它灭亡中国的第一个重大战略步骤。
三、华北事变
略 四、七七卢沟桥事变
事变前夕,日军已经从北、东、南三面包围了北平,只有北平西南的卢沟桥仍在中国军队守卫之下。1937年7月7日夜,在卢沟桥以北举行军事演习的日军诡称一名士兵失踪(其实该士兵很快就已经回队),仍然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武装搜查,当遭到中国驻军拒绝后,便开枪开炮向宛平城进击,中国守军奋起抵抗,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此次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日军的进攻,中国也由局部抗战进入全面抗战的新时期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近现代史名词解释
(适用于吴达德老师)
-------杨帆编辑整理
1.领事裁判权:又称“治外法权”,列强国家通过不平等条约获取的该国侨民不受中国法律管辖的特权。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开始规定此特权,接着美、法、俄、日等国也相继在中国取得了此特权。凡在中国享有领事裁判权的国家,其在华侨民如果犯罪或成为民刑诉讼的被告时,可以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中国政府无权过问,而只能由各该国领事,按照各自的法律进行裁判,这严重破坏了中国的司法权。1943年,国民政府取消了美、英两国在华领事裁判权及有关特权。
2.租界:帝国主义列强根据和中国清政府缔结的不平等条约,以居住和经商为名,在通商口岸和城市永久租用的地段。最早在中国取得租界的是英国。列强在租界内行使行政管理和司法管辖权,形成“国中之国”,严重破坏中国主权。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人民掀起了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收回租界是其主要目标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美等国租界先后收回。抗日战争胜利后废除了中国各地的日租界。至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租界全部由中国收回。
3.“亚罗号”事件:1856年围绕中国商船亚罗号进行的中英交涉。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在中国走私船“亚罗号”上搜查海盗,逮捕了十几名中国水手。而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却借口该船曾在香港注册,领有执照,要求两广总督叶名琛立即释放被捕人员,向英道歉。但当叶名琛把12人全部送还时,巴夏礼仍然拒收。23日,英驻华海军悍然向广州发动进攻。“亚罗号”事件成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马神甫”事件:1856年广西地方政府惩办法国不法传教士的事件,又称西林教案。1853年,法国天主教神甫马赖非法从广州潜入广西西林县,勾结官府,作恶多端,激起民愤。1856年2月,知县张凤鸣将马赖和不法教徒逮捕归案,后判处死刑。法国以此为借口,于次年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5.《瑷珲条约》:1858年奕山与沙俄总督在瑷珲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为:沙俄占据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六十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把乌苏里江以东的中国领土划为中俄共管;黑龙江、乌苏里江只准中俄两国船只航行。1860年订立中俄《北京条约》时清政府予以认可。
6.《海国图志》:近代著名思想家魏源的代表作,该书初刊于1842年,共50卷,后扩编至100卷。这部书是根据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及其他中外文献资料编著而成。这是一部系统介绍西方史地、科技知识的著作。魏源明确地提出编撰此书的目的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不仅对中国的思想界产生了一定影响,而且对日本的文化和学术也有过重大作用。
7.魏源:清代著名思想家,经世致用之学的代表人物。鸦片战争期间,他参与浙东抗英战役,痛斥时事,著《圣武记》。依林则徐的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写了《海国图志》,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他的思想对近代中国思想界产生了一定作用。1857年,魏源病卒于杭州。
8.姚莹:清代文学家,安徽桐城人。鸦片战争时,任台湾道的姚莹积极组织抵御侵略者。鸦片战争后,他以知州分发四川。他崇尚程朱理学,为桐城派古文家。1845年,著《康輶纪行》一书,该书尤其注重考查西藏地区情况,揭露英国侵藏野心,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务,以反抗侵略。该书是近代著名的边疆史地研究著作,而且对人们了解西方世界有一定帮助。
9.《瀛环志略》:清徐继畬著,是近代系统介绍世界史地知识的名著。其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介绍尤为详细,对中国人了解较少的南美洲、非洲和大洋洲也有所记述,徐继畬还在书中对欧美民主政治制度作了比较系统的介绍,并给予称赞,这在当时是很进步的思想。此书一出,对国内外都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10.虎门销烟:广州禁烟斗争时,将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集中销毁的事件。林则徐到达后,与两广总督邓廷桢整顿海防,惩治鸦片走私,共收缴鸦片两万余箱。1839年6月3日至25日,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当众销毁。虎门销烟的壮举,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尊严,表明中国禁烟斗争取得重大胜利。
11.“修约”交涉: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夕,英、美、法为攫取更多在华利益,以“修约”的名义,向清政府提出无理要求的事件。1854年,英国政府以《望夏条约》有12年后在贸易及海面各款上稍作变通的规定为借口,联合法美两国向清政府进行“修约”交涉,三国公使来华后提出了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中国全境开放,长江自由通航,增开镇江、南京为商埠等无理要求后遭清政府拒绝,第一次“修约”失败,1856年美国再次提出全面“修约”的要求,英法给予支持,但也遭清政府拒绝。“修约”失败后,列强开始寻找借口,企图用武力来达到此目的。
12.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克广西永安后相继建立的各项制度。主要内容:确定官制,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各王都受东王节制;颁行天历,废除清朝纪年;颁布《太平礼制》,规定了一套尊卑严明的等级制度和庸俗繁琐的礼仪制度。永安建制使太平天国政权初具规模,为太平天国运动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3.守土乡官制:太平天国政权创立的地方行政军事制度。天平天国的地方政权,分省、郡、县三级。省级官员没有明确规定,多由王侯兼任。郡设总制,县设监军,都由中央委任,称为“守土官”,县以下的基层组织实行乡官制度,按太平军的编制,把全体居民组织起来。每军12500家,设一军帅,之下又设师帅、旅帅、卒长、两司马、伍长。军帅以下的各级官吏一般由当地人民推举或由上级官吏委派,称为“乡官”。乡官平时管理民政、战则应征,体现了军政合一的思想。守土乡官制对于巩固和维护太平天国政权具有重要作用。
14.小刀会起义:太平天国时期上海爆发的反清起义。小刀会是民间反清秘密组织,最早出现于福建,后向东南地区传播。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1853年9月,上海小刀会在刘丽川领导下起义,杀死县官,占领上海县城,建号“大明天平天国”。几天内,队伍发展到1万多人。后派人与太平天国联系,但始终未取得直接联系。1855年2月,刘丽川在突破清军包围时牺牲,起义宣告失败。小刀会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清朝统治势力。
15.官督商办: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创办民用企业的主要方式。所谓“官督”,就是官方保护、扶持,并且委派代表对企业进行监督、稽查;所谓“商办”,就是由商人经理,官不过问,盈亏均由商人承办。官督商办方式对民用企业早期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16.开平矿务局:洋务运动时期著名的官商督办民用企业。1876年,李鸿章派唐延枢等筹办。1878年在直隶唐山开平镇正式成立,1881年正式投产。为了运煤方便,该局修建了一条轻便铁路。1892年,唐延枢病逝,后由张翼接任,该局由盛转衰,1900年被英商骗夺。开平矿务局的设立,解决了洋务派军工企业的原料和燃料问题,对于抵御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也产生过一定作用。
17.江南制造总局:洋务运动中创办的军事企业。1865年,李鸿章于上海创办该企业,主要生产枪支、大炮、弹药、钢铁等,同时兼营造船。常年经费,最初由李鸿章在淮军军需项下随时拨给,每月约1万两,后来主要从将海关洋税中酌留,该局产品大都以调拨方式分发南、北洋各军,有时也供给其他各省军队。由于资金经费得到清政府的大力支持,因而无论生产设备和技术含量,该企业都是国内的最大兵工厂。
18.京师同文馆:洋务派创建的第一所洋务学堂,以培养外语翻译人才为主要宗旨。1862年,恭亲王奕等奏准在北京设立同文馆,隶属于总理衙门,同文馆先后设立了英、法、俄、德日五馆,此后,也逐渐增加开设了一些自然科学的课程,从一所翻译学校逐渐转变为一个教授实用科学的学校。1901年(有些资料上说1902年),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19.练军:清政府创立的一支近代陆军。清朝最早的陆军八旗和绿营,到了近代已腐败不堪,自1866年起,由总理衙门大臣奕从绿营兵中挑选精壮,按照湘军的营制、营规编练军队,共选练6军,15000人,称为“练军”,练军已经使用西方新式枪炮,而且操练西方阵法,与传统的八旗、绿营已有很大不同,但其营制与近代西方国家军队编制仍有明显区别,因而成为从旧式军对向新式军队过渡的军队。
20.总理衙门:1861年清政府为办理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全称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其职权总揽了外交及与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军事、教育、矿务、交通等各方面事宜。其权势、地位凌驾于六部之上。总理衙门设立后,清政府有了专门的外交机构,尽管它不可避免的带有半殖民地色彩,但毕竟标志着中国抛弃传统的外交体制,步入近代意义上的外交行列。
21.厘金(厘金制度):清政府为筹集镇压太平军所需军饷而征收的特殊商业税。1853年,江北大营帮办军务大臣雷以诚首先在扬州仙女庙一带开设厘局,向商贾征收厘金。对坐贾抽征商品交易税,称板厘;对行商抽征货物通过税,称活厘。税率皆为值百抽一。后为清政府推广,成为经常的税收制度。厘金制度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22.容闳:中国近代留学教育的倡导者,被誉为“近代留学之父”。容闳自幼在教会学校读书,后留学美国,1854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回国后,他力倡学习西方,主张派学生留学美国,后得到清廷批准。留学生的派遣,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有见识的人才,沟通了中西文化正式交流的渠道,推动了国内教育的发展。容闳及其所倡导的赴美留学在我国近代教育史上有重要的影响。
23.《烟台条约》:1876年为妥善处理“马嘉理事件”,清政府同英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有:中国赔银20万两;允许英人开辟印藏交通,前往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省“游历”;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四处通商口岸;外贸免各项内地税,扩大领事裁判权等。此条约扩大了英国对中国的侵略特权,使英国得以侵入我国云南、西藏地区。
24.余栋成起义:四川大足县人余栋成领导的反洋教斗争。1890年,四川大足民众因不堪外国传教士肆虐,余栋成率众起义,发布檄文,痛斥列强“既占上海,又割台湾”的罪行,指出“胶州强立埠,国土欲瓜分”的严重危机,号召“顺清灭洋”,“除教安民”。起义军捣毁教堂20余处,但由于缺乏统一领导,后被清军各个击破。余栋成起义对四川洋教势力造成了一定冲击,也对后来的义和团运动有一定影响。
25.三国干涉还辽:1895年俄、法、德三国强迫日本归还中国辽东半岛的事件。1895年4月,俄国得悉日本将割占中国辽东半岛,即与德国、法国共同出面干涉,要求日本放弃占领辽东半岛。日本无力与三国开战,以清政府支付三千万赎辽银为条件,归还辽东半岛。此后,列强纷纷以“还辽有功”,在中国攫取更多利益。三国干涉还辽揭开了19世纪末列强瓜分中国狂潮的序幕,沙俄也乘机扩大了在中国东北的侵略势力。
26.黄海海战:中日甲午海战中双方海军主力在黄海海域进行的战役,亦称“大东沟之役”。1894年9月17日,中国北洋舰队完成护送援军至大东沟的任务,在返航途中遭遇日本舰队的突然袭击,双方发生激烈海战,北洋海军五艘军舰沉没,但仍有相当的战斗力,日本舰队五艘重伤,企图一举消灭北洋舰队的阴谋没有得逞。此后,李鸿章坚持“避战保舰”方针,坚守不出。黄海海战后,中国丧失了黄海的制海权。
27.大沽口战役: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军与英法联军在大沽口进行的战役。1858年5月20日,英法军舰闯入白河,炮轰大沽炮台,守台清军英勇还击,但主持军事的谭廷襄等,临阵逃脱,大沽炮台失陷,这是第一次大沽战役,1859年6月,英法侵略者进京换约,无视清政府的通知规定,从大沽口溯白河进京,炮轰大沽炮台,强行登陆,守卫炮台的清军在僧格林沁指挥下,开炮还击,击沉击伤敌舰多艘,打死敌兵近500人,何伯负伤。大沽战役英法挑起的,清军被迫还击,是保卫自己国家的正义行动。
28.平壤战役: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日双方陆军在平壤进行的一次战役。日军于1894年9月围攻平壤,15日,向平壤发动总攻,清军奋起抵抗,左宝贵中弹牺牲,清军统帅叶志超弃城逃跑,平壤失守,日军占领朝鲜。此战役后,战火烧到中国境内。
29.《东南互保》:义和团运动期间,英国首先倡议,东南督抚积极响应,列强防止义和团和其他反帝运动渗入其控制区域,以不派兵进入长江为条件,换取东南督抚保护其在华利益的保证,达到相互谅解、“两不相扰”而推行的政策。《东南互保章程》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东南互保”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人民的反帝斗争,但客观上使南方经济免遭战争破坏。
30.甲申政潮:中法战争期间,慈禧太后为了压制奕,以中法战争中山西、北宁等地失守为借口,将奕赶出权利中枢,独掌大权的事件。慈禧太后借北宁等地失守,指责奕办事不力,撤销他一切职务,并改组军机处,此后,军机处权力落入奕環及其心腹孙硫汶手中。甲申正潮是清廷内部争权夺利的表现,奕自此失势。
31.曾纪泽:中国近代著名的外交家。字刚,湖南湘乡人,曾国藩长子。沙俄侵占伊犁,并威胁愚弄崇厚,签订了《里瓦几亚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曾纪泽赴俄谈判,签订了《伊利条约》收回了一些界务和商务主权,但俄仍割占我国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1887年著《中国先睡后醒论》,强调“强兵”先于“富国”。有《曾惠敏公全集》。
32.邹容: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字蔚丹,四川巴县人,1902年留学日本,1905年卒于狱中。著有《革命军》,《革命军》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说作为理论基础,热情歌颂革命,号召推翻清政府,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口号。邹容和他的《革命军》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3.《革命军》: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邹容所著。《革命军》以西方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说作为理论基础,热情歌颂革命,号召推翻清政府,恢复人民应当享有的民主权利,提出建立“中华共和国”的口号。该书出版后,风行海内外,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4.秋瑾:清末资产阶级女革命家。她积极宣扬女权,号召妇女起来砸碎封建礼教的锁链,并强调,妇女要获得解放,必须获得独立的社会经济地位。她大声疾呼:“人权天赋原无别,男女还须一例担”,秋瑾的宣传活动,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有着独特的作用。
35.拒俄运动:1903年爆发的以青年学生为主的群众性反对沙俄侵占东北的爱国运动。由于俄国违背《中俄交收东三省条约》,拒绝按期撤军,而且向清政府提出七项无理要求,妄图长期侵占东北。1903年,上海爱国学社召集各界爱国人士在张园起义,抗议沙俄侵略行径。4月29日,中国留日学生召开大会,主张对俄开战,组织抗俄义勇军,并选派代表回国请愿,但很快被清政府镇压。拒俄运动是一场爱国反帝运动,是20世纪初年爱国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36.抵制美货运动:1905年爆发的中国人民为抗议美帝国主义虐待华工、迫害华侨、拒不废除满期的限制华工条约而发起的一场群众性的大规模的反美爱国运动。运动由于清政府的破坏和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势力的退却而结束,但它成功的阻止了迫害华工条约的续订,挫败了美国政府的续约企图,有力的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和高涨。
37.南学会: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在湖南创立的重要政治团体。1898年春,谭嗣同、唐才常在长沙创立。1898年3月又创立《湘报》,作为南学会的机关报。南学会不但讲学,而且积极参与推行新政,如倡导设课吏局、新政局等新式机构。南学会进一步推动了湖南的维新运动,并对南方各省产生了一定影响。
38.华兴会:清末活动于两湖地区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1904年在长沙正式成立,黄兴为会长。华兴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计划于11月在长沙发动起义,结果事泄,起义失败。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华兴会会员相继加入,华兴会遂停止活动。华兴会和其他革命团体的成立,为建立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39.政闻社:清末立宪派组织的政治团体。1907年10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政闻社提出四大纲领:⑴实行国会制度,建设责任政府;⑵厘定法律,巩固司法权之独立;⑶确立地方自治,正中央地方之权限;⑷慎重外交,保持对等权利。1908年2月,政闻社本部迁上海。1908年8月,政闻社被清政府查禁。政闻社是清末重要的立宪团体,对推动清末宪政改革有一定作用。
40.皇族内阁:1911年5月,清政府为迎合“预备立宪”而设立的以皇族成员为主导的内阁。清政府撤裁军机处,设内阁,任命奕劻为内阁总理大臣。阁员13人,满人有9名,汉人只有4人,而满人中皇族成员竟占7名,而且居于领导地位。因而这一内阁被称为“皇族内阁”。皇族内阁的出现,表明“预备立宪”只是一场骗局,使立宪派的极度失望,离心倾向日益加深。
41.保路运动:清末兴起的群众性的保护铁路利权的运动。1911年,清政府出卖粤汉、川汉铁路的行径,激起了湖北、湖南、广东、四川四省人民的强烈反对,迅速掀起群众性的保路运动。四川人民保路运动尤为激烈,逐渐发展为武装起义,给武昌革命起义的成功创造了有利条件。
42.苏报案:清末著名的反清政治案件。1903年6月,上海租界的工部局派巡捕到《苏报》馆捕人,章炳麟和邹容先后入狱,发生震动一时的“苏报案”。清政府要求工部局将章、邹引渡,解送南京审讯。列强担心这会影响他们在租界的特权,拒绝引渡。最后由租界会审,判决章炳麟监禁三年,邹容监禁两年。“苏报案”发生后,革命分子将《革命军》和《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收集在一起,题名《章邹合刊》,各地交相翻印,进一步扩大了革命思想的影响。
43.《民报》发刊词: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民报》的发刊词。1905年,同盟会在东京创立《民报》,孙中山在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归纳,阐发为民族、民生、民权三大主义,即“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对资产阶级革命运动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44.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27日,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反清武装起义。1910年11月,孙中山在槟榔屿秘密议定广州起义计划。1911年1月,黄兴、赵声等在香港成立统筹部。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进攻广州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军激战一昼夜,因伤亡过大退却,起义失败,此后收集革命烈士遗骸72具,葬于黄花岗。黄花岗起义虽然失败,但这次起义沉重的打击了清朝统治,对以后的革命运动产生了很大影响。
45.《江楚三折》:清末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会衔上书清廷关于变法改革的三道奏折。1901年1月,清廷发布变法上谕,刘坤
一、张之洞会衔连上三折,以“育才兴学”、“整顿西法”、“吸收西法”为中心,提出了一整套的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江楚三折》影响甚大,得到清廷批准。它实际上规划了清末新政改革的基本框架,对新政的启动和实施起了重要的作用,清末新政初期的改革多参照其中的建议。
46.护国运动:1915年蔡锷等发动的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战争。1915年,袁世凯称帝,重建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反对,蔡锷、李烈钧、唐继尧通电反袁,宣布云南独立,成立护国军,两广、贵州响应,袁世凯派兵镇压,遭到失败。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居大总统之位,要求停战,遭到各方拒绝。6月,袁世凯忧郁而死。进步党乘机勾结西南各省实力派,与北洋军阀段祺瑞合作,以拥立黎元洪为总统恢复国会为条件,结束护国战争。护国运动虽然取得胜利,但胜利果实最终被北洋军阀段祺瑞夺取。
47.蔡锷:近代军事家。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早年入时务学堂,从梁启超学习。后留学日本士官学校。归国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训练新军,擢云南三十七协协统。1911 年(宣统三年)武昌起义爆发,与云南讲武堂总办李根源在昆明举兵起义,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1913 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阴加监视。1915 年12 月在云南组织护国军起兵讨袁,与袁军激战于四川沪州、纳溪。袁世凯死后任四川督军兼民政长,赴日本就医,病死。有《蔡松坡先生遗集》。
48.府院之争:1917年围绕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问题在北洋军阀内部引起的争斗。即以黎元洪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1917年,围绕中国是否参战问题,段祺瑞在日本支持下要求参战,黎元洪在美国支持下反对参战。后黎元洪免去了段祺瑞的职务,并请张勋调停,又引起张勋复辟,张勋复辟为段祺瑞所镇压,黎元洪辞去总统职务,改由冯国璋担任。府院之争表面看是一场北洋军阀的内部之争,实际上是美日在华利益之争。
49.《新世纪》周刊:中国早期无政府主义者创立的刊物。这个刊物由张静江出资创办,李石曾、褚民谊、吴稚晖主编。这一派的无政府主义者,主要是巴黎中国留学生,他们以《新世纪》周刊为阵地,把无政府主义作为其终极目标,在思想文化方面,提出“破除迷信”和“革孔丘的命”,并提出“尊今薄古”,带有浓厚的民族虚无主义倾向。《新世纪》周刊所宣扬的无政府主义在当时有一定影响。
50.“史界革命”:戊戌变法以后,在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影响下,中国史学界兴起的一种不同于传统史学观的近代新史学思潮。梁启超最新打出“史界革命”的旗帜,抨击传统史学,提倡“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的新史学观,通过“史界革命”,中国近代新史学开始诞生,资产阶级新史学逐步建立。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名词解释
升平社学:清末广州抗英群众组织。1841年南海举人李芳等联名呈请﹐于广州西北郊三元里﹑萧冈一带适中的石井社地方建立升平社学,联合数十村落团练自卫,自发武装抗英。在清朝统治者看来﹐团练的联合不但增强与侵略军对抗的力量﹐而且可藉以管束民众。升平社学的领导者多是士绅﹔团练成员主要是农民﹐此外有手工业者和店员。平时各务本业﹐定期操演﹔有事则保卫地方﹐或听从官府调遣。随著英国加剧入侵﹐广州人民反抗斗争日趋激烈。
领事裁判权:一国通过驻外领事等对处于另一国领土内的本国国民根据其本国法律行使司法管辖权的制度。这是一种治外法权。它的存在,形成对国家属地优越权的例外或侵犯。外国在华享有的这种域外的管辖权,不仅由在中国的领事组成的法庭行使,而且还由专门设立的法院行使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的规定可以说是领事裁判权制度在中国的开端。
租界:租界是指两个国家议订租地或租界章程后,在其中一国的领土上为拥有行政自治权和治外法权(领事裁判权)的另一国设立的合法的外国人居住地。在中国是指近代历史上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的简称,多位于港口城市。中国最早的租界在上海建立,租界最主要的特点是内部自治管理,成立市政管理机构。
租借地:一国根据条约在一定期限内为条约所规定的目的租借给另一国的领土。租借只在约定的期限内有效,在租借期内租方取得对领土的使用权。租借期内租借国在租借地内拥有并行使排它的主权,因此租借地具有殖民地性质。这些地区不但允许外国军队驻扎,还由外国人完全掌握当地的行政权。《四洲志》:简要叙述了世界大五洲30多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和政治状况,是近代中国第一部相对完整、比较系统的地界地理志书。在林则徐的影响下,后来产生出一批研究外国史地的著作。此书实为开风气之死的创举;而作者林则徐也被后人雀为开始睁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辛酉政变: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或北京政变。慈禧、奕等人于1861年(咸丰十一年,农历辛酉年)发动的宫廷政变。“辛酉政变”是君权与相权的一次大的冲突,它的重大结果是清朝体制的一大改变。经过“辛酉政变”,否定“赞襄政务”大臣,而由慈安皇太后与慈禧皇太后垂帘听政,这是重大的改制。这个体制最大的特征是皇太后与奕联合主政,后来逐渐演变为慈禧独揽朝政的局面。《原道醒世训》:是拜上帝会早期重要文献之一。洪秀全撰。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后改称《原道醒世诏》。作者根据“皇上帝天下凡间大共之父”,提出“天下凡间,分言之则有万国,统言之则实一家。”“天下多男人,尽是兄弟之辈,天下多女子,尽是姊妹之群。何得存此疆彼界之私,何可起尔吞我并之念?”进而号召“天下兄弟姊妹”,“相与作中流之底(砥)柱,相与挽已倒之狂澜”,努力奋斗,变“乖漓浇薄之世”为“强不犯弱、众不暴寡、智不诈愚、勇不苦怯之世”,以求实现“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理想。《原道觉世训》:是拜上帝会早期重要文献之一。洪秀全撰。1852年编入《太平诏书》刊行。後改称《原道觉世诏》。作者把农民与封建统治者的对立概括为正与邪、神与妖的对立。作者把农民与封建统治者的对立概括为正与邪、神与妖的对立。谴责“佛老之徒”“造出无数怪诞邪说,迷惑害累世人”,说明崇拜偶像,“正是惹鬼”。指出所有牛鬼蛇神,皆“阎罗妖之妖徒鬼卒”。所谓阎罗妖,即指封建皇帝。“天下凡间我们兄弟姊妹所当共击灭之惟恐不速者也。”强调上帝才是“帝”,他人不得以此妄称,进而指责清朝皇帝说,“他是何人,敢腼称帝者乎?只见其妄自尊大,自干永远地狱之灾也”。《原道救世歌》:原道救世歌》 是拜上帝会早期重要文献之一。洪秀全撰。用诗歌体裁宣传天父上帝为独一真神,所有人等应只拜上帝,不拜邪神,并针对社会上颓风日
甚,劝告人们要作正人,要求建立新的社会风尚。
厘金: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贸易征税制度之一。最初是地方筹集饷需的方法,又名捐厘。厘金制度出现之初,不但可以代替当时因太平天国起义而处于瘫痪状态的国内常关的职能,而且还使厘金具有随战区的变化“因地制宜”设置的灵活性,因而增加了清政府的税收。但由于厘金中商税完全出自华商而不及外商,所以这一制度阻碍着土货市场上的流通,有利于外国洋货的倾销,从而加强了洋货对土货的竞争能力。
江南大营:江南大营是清文宗咸丰皇帝督令绿营官兵在太平天国天京(今南京)城外,驻军围困的正规军大部队;分别驻军两次,皆被太平天国派兵消灭;另有两次驻军称江北大营。与驻扬州城外的江北大营相呼应,围攻天京,阻止太平军东下苏杭。1856年被太平军击溃。次年大营重建,1860年又被太平军摧毁。
江北大营:清廷为了阻击太平军北进在江北扬州建立的军营。1853年太平天国建都天京,4月攻占扬州,清钦差大臣琦善赶到城外建立此军营,堵击太平军,收回扬州。次年琦善死,托明阿继任钦差。1856年为秦日纲所破。清廷随即命德兴阿为钦差,复攻克扬州,重建江北大营。1858年9月,陈玉成、李秀成击破江北大营,10月破扬州,江北大营最终溃散。百工衙:太平天国管理百工技艺的生产机构。设在军中的共九种,负责军需工业生产。设在天京的百工衙种类名目较繁,可考者计有九类39种。各类下属衙多少不等,编制不按军制,人数多寡不一,只设两司马和卒长,其职掌除所典守主管的工作外,兼司收发分配。设在天京的中央各典官,并可统辖各军典官。官督商办: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清末洋务派官僚委托商人招募民间资金,采用机器进行民用工业生产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最初是适应“求富”的目的,或为解决军用企业的资金和对原料、燃料、交通运输等的需要创办的。资金来自民间招募的商股,有时政府也预先垫款以做资本.企业已基本属于资本主义性质,但封建因素浓厚。
汉阳铁厂:中国近代最早的官办钢铁企业。它的规模在当时的亚洲首屈一指[1]。汉阳铁厂由湖广总督张之洞筹建。因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为筹措战争赔偿,于1896年4月11日将铁厂改为官督商办,从此,中国钢铁工业蹒跚起步,被西方视为中国觉醒的标志。天津都统衙门:。义和团运动中八国联军对天津人民进行军事殖民统治的机构。1900年(光绪二十六年)7月,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经过几次内部争吵,于7月30日正式设立此衙门,疯狂搜捕屠杀义和团。后来又下令拆毁天津城墙、天津至大沽口及山海关的炮台等,破坏焚毁天津的兵工厂、军火库等。另外,它还向天津人民发号施令、征税、判刑、罚劳役等,命居民悬挂所在地段占领国国旗。同文馆: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清末自强运动期间中国政府官办的外语人才学校,以教授西方语言为主的官办教育机构,也是中国近代最早成立的新式教育机构。其主要目的一之是为回应天津条约中未来条约需以英语、法语为正本的规定,因此必须培育足够的外语人才来应付外交事务。
黑旗军:十九世纪末的一支地方武装,以七星黑旗为战旗,因以得名。前期主要军事行动为抗击清朝统治。後在中法战争中多次取得胜利,甲午战争中黑旗军奉清政府命令重新编组,仍由刘永福率领,进驻台湾岛。後日军侵台,因战局受困,将士大多战死。
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天主堂发生虐死婴儿案,法国领事丰大业开枪射击天津知县刘杰,引起民教冲突。事发后,法国军舰开到天津进行威胁,英、美、德、意等六国军舰亦结集天津一带示威。曾国藩、李鸿章赴津查办,力主委曲求全,避战求和。结果地方官被处分两人,民众被判死刑二十人,徒刑二十五人,赔银49.7285万两,北洋通商大臣崇厚赴法国道歉谢罪。这个交涉结果,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产生对于西方传教士不好的谣传及不信任.镇南关大捷:中法战争中,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大败法国侵略者的战役。清光绪十一年(1885)初,法军攻击镇南关。老将冯子材受命驰赴镇南关整顿部队,部署战守。终将法军击退。镇南关大捷使清军在中法战争中转败为胜,振奋了民族精神。法军战败的消息传至巴黎后,导致茹费理内阁倒台
马嘉理案:马嘉理案又称“云南事件”或“滇案”。1875年2月英国驻华使馆翻译马嘉理,擅自带领一支英军由缅甸闯入云南,开枪打死中国居民。当地人民奋起抵抗,打死马嘉理,把侵略军赶出云南。英国借此事件,强迫清政府签订了《烟台条约》。《中外纪闻》: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之后不久,创办了《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是资产阶级早期政治团体的机关刊物,它除选登“阁抄”、译载新闻外,又载“格致有用之书”,探讨“万国强弱之原”,提出言政敷治的建议,在中国近代政治史、新闻史上有一定地位。是中国资产阶级政党报刊的萌芽。《仁学》:1896年底谭嗣同抵南京,开始写《仁学》。《仁学》是一部融合儒、释、道、墨等各家学术的哲学典籍。《仁学》指斥二千年来封建专制制度为“大盗”,并猛烈抨击三纲五常“钳制天下。
《应诏统筹全局折》:1898年1月29日,康有为上了《应诏统筹全局折》,请求光绪帝决定发起戊戌变法。他说要推行新政,就要走明治维新的道路,认为明治维新的要义有三个方面:一曰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曰设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曰开制度局而定宪法。《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了资产阶级维新派政治改革的要求,也是戊戌变法的施政纲领。
南学会:中国戊戌变法时期成立于湖南讲求新学的团体。由谭嗣同、唐才常等发起,得到湖南巡抚陈宝箴等开明官吏的支持。主要活动是讲演,它既与时务学堂相表里,又有《湘报》配合宣传,思想甚为活跃,影响也相当广泛,对促进湖南推行新政,转变社会风气,起了重要作用。
京师大学堂:1898年戊戌变法,经光绪皇帝下诏,京师大学堂在孙家鼐的主持下在北京创立,京师大学堂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受到举国关注,但由于清廷的腐败,政府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京师大学堂成为中国唯一官方最高学府和官方教育行政机构。
红灯照:义和团运动中的女性组织之一。一般说法是她们全身穿著红色装束,手提红灯笼,故称作红灯照。在义和团运动中,妇女的主要参与包括医疗救护、情报的搜集、实际作战、以及在宣传和团员心理上的支持等。红灯照女子虽努力于爱国反帝的运动,但毕竟其没有科学的指导思想,所倚仗的也是迷信的法术,随者义和团和清军的失败而瓦解 廊坊大捷:发生在庚子年初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廊坊大捷,是中国近代史上撼人心魄的一次重大战役,是整个义和团运动期间一件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大事。在这次战斗中,中国人民敢于和敌人血战到底的英勇气概震惊了世界。近百年来,“廊坊大捷”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一直鼓舞着廊坊人民。东南互保: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之役期间,中国南方各省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拒不同外国开战的事件。东南互保运动,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同时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政闻社:20世纪初,梁启超等人成立的一个立宪团体。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梁 启超决定成立立宪团体------政闻社。梁启超创办了《政论》,作为政闻社的机 关报。由于慈禧对康梁的痛恨,所以许多热衷立宪的官员不敢接近政闻社。这种 情况严重影响了政闻社的发展。
张謇: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是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曾主持发动了三次国会请愿运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民族轻工业。他创办了中国近代的第一所师范学校南通师范学堂,预备立宪:清政府在辛亥革命前夕宣布为预备实行君主立宪所采取的一系列措置。资产阶级改良派为抵制革命,展开了要求实行君主立宪的立宪运动,并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汉族官僚的支持。目的在使大清帝国成为君主立宪政体的国家。最终清政府借“预备立宪”欺骗国人,达到贵族集权、镇压民主革命的目的完全暴露,立宪派的幻想随之破灭,民主革命更加高涨。
皇族内阁:1911年清政府在立宪派国会请愿运动的压力下,颁布《新订内阁官制》,实行所谓“责任内阁制”。下令裁撤旧设内阁及军机处,成立由十三名国务大臣组成的新内阁,满洲贵族九人,汉族官僚仅四人,而满洲贵族中皇族又占七人。这是一个以皇族为中心组成的内阁,它的成立表明清政府根本无意实行君主立宪,只是借“立宪”之名集权皇族,抵制革命。
自强军:在新建陆军成立的同时,署理两江总督的张之洞也编练了一支名叫自强军的新军。这支军队也依照西式军队编练,后来自强军由刘坤一接办,到最后被袁世凯所收,被编进其武卫右军。
劝学篇:张之洞在1898年发表的《劝学篇》其基本思想,张之洞认为三纲五常是中学之本原,以此反对维新派的君主立宪。他把西学概括为西史、西艺、西政三部分。他在维新变法前夕再次强调“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目的在于强化封建君主专制,反对政治改革,因而这一主张具有明显的保守性、反动性。但是,这一教育主张在客观上也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军国民教育会:清末中国留日学生组织的革命团体。拒俄义勇队被日本政府解放后,中国留日学生会员共计二百余人。以“养成尚武精神,实行民族主义”为宗旨鼓吹,起义,暗杀三种方式进行革命活动。军国民教育会成立后,即分派会员回国开展革命活动,策动反清起义。保路运动:清朝末年掀起的保路运动也称作“铁路风潮”,是广东、湖南、湖北、四川等省人民反对清政府将民办的川汉、粤汉铁路出卖给帝国主义的群众运动。这次保路运动,不仅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和清政府的统治,而且为武昌起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为当时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因而它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
洪宪帝制: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宣布接受帝位,推翻共和,复辟帝制,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并下令废除民国纪元,改民国五年(1916)为洪宪元年,史称洪宪帝制。袁帝制自为的行径,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强烈反对。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取消帝制。
筹安会:1915年杨度串联严复等人联名发起成立“筹安会”。他们打着“学术团体”的招牌,实则是伪造民意,为袁世凯复辟帝制制造舆论。组织各省旅京人士以“公民请愿团”的名义,向参政院请愿,筹安会鼓吹帝制,罪恶昭著,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谴责。共进会:清末由一部分长江中下游和南方几省的同盟会会员组织的革命团体。以参与武昌起义的发动而著名。其自称要以较激进与实际的方式来推动革命,并试图影响同盟会的行事,并仍尊重同盟会在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共进会与文学社合并增加了在新军下层士兵中的影响力,促成了其后武昌起义的成功。《江楚会奏三疏》:清末新政的重要文献,是两江总督刘坤
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于1901年应慈禧改革上谕所奏。庚子事变后清廷宣布实行新政,要求内外臣工献计献策。由刘坤一领衔与张之洞一起上奏《江楚会奏变法三折》。张之洞是该奏折的主稿者,但《三折》稳健、不宜过激的基调则是由刘坤一确定的。
科学补习所:1904年7月3日,宋教仁等人在武昌成立科学补习所,以补习文化、研究科学为名义,实行光复汉族、“革命排满”的宗旨。成员主要是青年学生和新军士兵,着重在新军士兵和低级军官中进行革命宣传和发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