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第一节 英国
1、“清教”:主张纯洁教会,清除英国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如提倡勤俭节忍,反对奢华纵欲;要求废除国教实行的由英国国王控制的主教制度,建立民主的教会组织。※“清教徒”—长老会派和独立派。
2、《大抗议书》:1641年11月由英国长期国会通过。主要 内容是:在英国建立大臣对国会负责的制度;保证工商业的自由发展。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初期的纲领性文件。
3、《新模范军法案》:
4、平等派:
5、英国国旗--“米”字旗由来:英国国旗呈横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2:1。为“米”字旗,由深蓝底色和红、白色“米”字组成。旗中带白边的红色正十字代表英格兰守护神圣乔治,白色交叉十字代表苏格兰守护神圣安德鲁,红色交叉十字代表爱尔兰守护神圣帕特里克。此旗产生于1801年,是由原英格兰的白地红色正十旗、苏格兰的蓝地白色交叉十字旗和爱尔兰的白地红色交叉十字旗重叠而成。
6、克伦威尔: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独立派领袖。1645年起取得国会军的领导权;1649年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英吉利共和国,又掌握了英国的立法权和行政权。1653年建立资产阶级军事专政的护国政治,任护国主。掌权期间,代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大力发展工商业,镇压王党叛乱和群众运动,进行对外扩张和夺取殖民地。
7、《谷物法》(Corn Laws,或称“玉米法案”):指英国1672年制订的限制谷物进口的法律,并在1815年通过新的谷物法提高对农业的保护力度。规定国产谷物平均价达到或超过某种限度时方可进口。目的是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随着19世纪以来工业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该法在1846年被废除。
8、“光荣革命”:1688年英国国会中两大政党联合推翻斯图亚特复辟王朝的“宫廷政变”。詹姆士二世企图恢复天主教会和封建专制统治,迫使国会中的辉格党和托利党联合起来迎请其女婿--荷兰执政威廉率军讨伐国王,詹姆士二世不战而逃往法国。因通过不流血的方式实现了政权更迭,英国又随即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故被资产阶级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
9、《权利法案》:1689年3月英国国会通过《权利法案》,其主要内容有:对国王的司法、财政、军事等权力做出种种限制,增强国会的司法、财政、军事等方面权力。实施多种措施保障国会行使立法等项权力。《权利法案》限制了国王的司法、财政、军事等权力,规定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中心。它为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提供了最基本的法律保障,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的基本确立。
10、英国《王位继承法》:1701年由英国国会通过并公布。教材译作《嗣位法》。它是英国
又一宪法性文件,主要对英国王位继承顺序作了详细安排,明确规定天主教徒不能担任英国国王,解决了长期困扰英国政局的王位继承问题。第二节 美国
1、大陆会议:英属北美殖民地13州的代表会议,独立战争期间的革命领导机构。1774年9-10月在费城举行了第一届大陆会议,向英王递送请愿书,要求英国取消对殖民地的高压政策。1775年5月10日,第二届大陆会议在费城召开。会议于 6月15日通过组织大陆军和任命华盛顿为总司令的决议。1776年7月4日,通过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该宣言宣布北美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1777年11月通过《邦联条例》,1781年3月1日获各州批准,开始生效,邦联国会开始代替大陆会议。
2、华盛顿(1732~1799):美国首任总统(1789~1797)、北美独立战争期间的大陆军总司令。1775年7月,华盛顿在马萨诸塞就任大陆军总司令后,卓有成效地领导了北美独立战争。1787年他主持召开费城制宪会议。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799年初卸任总统职位,同年底逝世。因对美国独立作出重大贡献,被尊为美国国父。为纪念他的功绩,1800年建成的新首都被命名为华盛顿。
3、杰斐逊(1743~1826):美国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科学家,第 3任总统(1801~1809),民主共和党创始人。1776年作为主要执笔人起草了《独立宣言》。1789年 4月联邦政府成立后被任命为首任国务卿,在任期间与汉密尔顿在经济和外交等方面的施政方针上发生分歧。1793年底建立和领导民主共和党,与汉密尔顿领导的联邦党相抗衡,对日后美国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1800年当选为美国第 3任总统,任职到1909年初。
4、《邦联条例》:美国在1776年宣布独立后,就由13个州结成同盟,并开始制定《邦联和永久联合条例》(通称《邦联条例》),1777年11月大陆会议通过了《邦联条例》,1781年3月1日获各州批准生效。它是美国在1789年联邦宪法生效以前的根本法。按照这一条例,美国是由13个州组成的一个松散的邦联国家
5、《常识》:人民群众独立呼声的高涨与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的传播紧密相连。《常识》叙述了人类社会政权产生的过程和建立政权的目的,分析了英国政体的本质,从自然的平等权利原则出发揭露了君主专制和世袭制的不合理性,抨击了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暴政,阐述了北美和英国的分立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批判了主张同英国和解的错误观点和行为,坚持共和制度,并展望了北美未来的美好前景。
第三节 法国
1、第三等级:通常指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有纳税义务的人构成的等级。与那些不纳税、享有封建特权的人构成的第一等级(僧侣)和第二等级(贵族)相对立。该概念最早出现
与14世纪,当时指城市工商业者中的上层分子。到18世纪末,该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占法国全国人口的95%以上。均属被统治阶级,负担国家的各种赋税和封建义务,没有任何权利。13O2年出席国王腓力四世召开的第一次三级会议,但出席的代表是富有者,即后来的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在第三等级中经济上最富有,政治上最成熟,居于领导地位。18世纪末,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领导的第三等级已成为反封建的主力军。随着1789年8月特权等级免税权的废除和大资产阶级的上台执政,统一的第三等级事实上已不存在。
2、三级会议:14世纪至1789年,由僧侣、贵族、第三等级的代表所组成的法国封建代议机构,有权批准征收新税。1302年,第一次召集。此后到1614年间,曾多次召集。16~17世纪初,专制王权加强,三级会议的权力被削弱。从1614 年到路易十六统治时期,三级会议中断了175年。1789年5月,面对国内财政危机,路易十六被迫召开三级会议,从而使第三等级有了反对王权的阵地。6月,为国民议会所取代。3、8月10起义—君主立宪派统治的垮台:1792年7月底、8月初,传来了普奥联军司令不伦瑞克发表宣言的消息。宣言恐吓说,如果法国国王、王后和整个王室受到侵犯,就将对巴黎进行“军事惩罚并全部毁灭,处死暴徒以惩其罪行。”被宣言极度激怒了的巴黎人民决心以武力推翻王政。圣安东郊区的盲人院区于8月4日宣布,如果到8月9日晚11时立法议会仍不作出废除国王的决定,就要“半夜敲起警钟,吹起集合号,立即起义。”8月9日晚立法议会未作出任何决定就闭会了。8月10日晨6时,巴黎48个区中的28个区的89名代表来到市政厅集会,以多数区的名义宣布废除旧市府,建立新的巴黎公社,任命桑泰尔为国民自卫军司令。起义群众很快占领了王宫,8月10日起义取得了胜利。占领王宫后,巴黎公社代表怀着起义胜利的喜悦来到立法议会,严正地提出了废除国王、选举民主新议会的要求。慑于武装群众的压力,立法议会通过决议,宣布国王暂时停职,召开普选产生的国民公会。8月10日起义推翻了君主制度,结束了君主立宪政体,沿着人民主权的公民社会的道路将革命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4、国民公会:1792年9月至1795年10月间法国的最高立法机构,先后为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和热月党人所控制。曾通过《1793年宪法》及1794年7月之后的《共和三年宪法》。
5、雅各宾派:法国大革命时期参加雅各宾俱乐部的资产阶级激进派政治团体。1789年10月期,许多资产阶级政治派别在巴黎雅各宾修道院集会,故名。开始时包括后来成为斐扬派、吉伦特派的许多成员。因政见分歧,1791年7月、1792年10月,立宪派、吉伦特派先后分裂出去,雅各宾派成为以罗伯斯庇尔为代表的激进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1793年6月2日,雅各宾派推翻吉伦特派统治,通过救国委员会实行专政。曾实行恐怖政策,发展和维护
大革命的成果。1794年7月27日的热月政变结束了雅各宾派政权。
6、忿激派:一译“疯人派”,法国大革命时期,吉伦特派对代表城乡贫民利益的革命派的讥称。法国大革命中代表贫苦劳动群众利益的激进派别。领导人有扎克(雅克)·鲁、等人。在1792 年底限价运动高潮中出现。他们要求政治平等、公民权平等与社会平等,主张全面限制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征购粮食,统一管理供应,救济贫苦人和义勇军家属,严厉惩办投机商人,以恐怖手段打击反革命分子等。曾积极参加1793年5月31日-6月2日巴黎人民起义,支持雅各宾派战胜吉伦特派。雅阁宾专政建立后,因抨击雅各宾宪法于1793年8-9月遭到镇压。
7、“热月政变”:18世纪末法国大革命时期推翻雅各宾专政的事件。1794年7月27日(共和二年热月9日),国民公会中的丹东派和埃贝尔派的残余力量联合平原派,通过决议逮捕了罗伯斯比尔等雅各宾派领导人,并很快送上了断头台。此事变结束了恐怖统治,恢复了资产阶级的正常统治。
8、《1795年宪法》:1795年8月,国民公会通过了新宪法。宪法规定,现国民公会的代表要在即将按宪法选举的新立法机构中占有2/3席位。这是热月党保障自己统治地位,防止王党和雅各宾派残余进入立法机构的措施。10月巴黎的王党叛乱被镇压后,这部宪法得以正式生效。这就是共和三年宪法(或称1795年宪法)。内容:A、宪法仍继续维持法国的共和体制。B、规定了法国新的国家权力机关的设置。立法机构为两院制,上院称养老院,由250人组成;下院500人,就称五百人院。行政机构是由5名督政官组成的督政府,是集体的行政首脑,下设各部。督政府由立法机构任命。另外设独立的司法机关。C、实行选举权的财产资格限制。上下两院均由选举产生,选举权有财产资格限制。
1795年宪法既以共和政体区别于1791年宪法,又以规避权利平等的提法和实行财产资格限制的选举权而区别于1793年宪法。它是一部保障资产阶级独占统治的,带有革命高潮时期若干痕迹的宪法,体现了热月党新宽容派的基本纲领。
9、“芽月起义”:共和三年芽月10日(1795年3月30日),巴黎群众举行集会,喊出了“要面包”,“要一七九三年宪法”等口号。芽月12日(4月1日)的群众示威规模更大,而且冲进了国民公会。国民公会根据《特别公安法》鸣起警钟,皮什格吕将军率军队将群众驱散,次日又清洗了圣安东区。4月10日,国民公会下令解除一切“恐怖主义者”武装,收缴了大批枪支,并进行了大逮捕。这就是大革命史上的“芽月起义”。
10、“牧月起义”:镇压芽月起义后,热月党国民公会不仅没有使经济状况好转,而且在5月15日将巴黎面包配给量降到每人每天不足半磅。16日又通过决议,宣布凡印有国王头像的指券一律终止流通。当时社会上只有50锂以下小面额指券还没有被废除,主要在一般群众
手中。因此,这个法令的主要受害者是群众,这就激起了新的起义即“牧月起义”。牧月1日到4日(5月20—23日),巴黎人民举行了规模不亚于1792年8月10日的武装起义。群众从国民自卫军营房夺得武器,攻人国民公会。起义的第二天,群众占领市政厅,自行选举了市长和公:社检察长。这时,国民公会已凋来军队,逮捕了一批左派代表,取消了前一天的决议。第三天、第四天,政府军对群众进行了镇压,终于将起义平定。接着又是大逮捕。
11、巴贝夫平等派运动:巴贝夫等转入地下活动,组织起平等派,其理想是建立起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律公有的大国民公社,他的共产主义是财产公有、共同劳动、平均分配的农业共产主义,坚持要以暴力夺取政权,建立革命专政,以此来实现其理想。按计划,他们定于1796年5月11日发动武装起义。因叛徒格里泽尔告密,督政府于5月10日将其组织破坏,巴贝夫等65人被捕。经过长期审讯,巴贝夫及其战友达尔特被判处死刑,于1797年5月27日执行。其余人被判刑或释放。
12、“雾月政变”:1799年11月9日,拿破仑派军队控制了督政府,接管了督政府的一切事务,开始了为期15年的独裁统治。这一天是法国共和历雾月18日,所以,历史上称拿破仑在这天发动的政变为“雾月政变”,也通称“雾月18日政变”。众多国内外学者认为“雾月政变”是法国大革命结束的标志。
13、《拿破仑法典》 :1804年颁布了《法国民法典》,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民法典》在1807年被命名为《拿破仑法典》。该法典充分肯定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A、详细规定了资本主义社会的财产制度,保障私有财产不得侵犯;B、固定了小农土地所有制,保证农民自由无阻地利用在革命期间得到的小块王地;C、规定了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否定了封建的等级特权及人身依附关系;D、肯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规定了自由买卖、等价交换、契约自由等原则。这部资产阶级社会的典型法典(马克思、恩格斯语),维护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是拿破仑在内政方面的主要成就(后经对此修改,至今仍在法国使用);作为近代第一部民法典,对欧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的立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14、“大陆封锁”政策:法国皇帝拿破仑一世1806-1814年间为反对英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经济政治措施。1805年,拿破仑直接登陆英国的计划失败以后,决定用经济封锁摧垮英国。1806年11月21日,颁布《柏林敕令》,规定:所有隶属于法国的各国,与英国不仅不准发生贸易关系,而且要断绝一般来往;所有英国的货物和商船,全部没收。此后,拿破仑一世在1807-1810年间又陆续颁布了《华沙敕令》、《米兰敕令》和《枫丹白露敕令》,进一步加强对英国的封锁。《柏林敕令》颁布时的推行范围包括法、意、荷、瑞士和莱茵同盟。随着法国军事力量的加强,封锁政策也扩及葡萄牙、西班牙和俄国。大陆封锁促进了法国某些工业部门的发展,但是,当时整个法国工业的发展水平不能代替英国满足欧洲各国的需求,因
而使许多国家特别是与英国有着传统贸易关系的国家的经济状况大大恶化,经济萧条,进出口停滞,引起它们的不满;同时,英国采取反封锁措施,并进行大规模的走私活动。实行大陆封锁没有达到从经济上窒息英国的目的。随着拿破仑帝国的崩溃,大陆封锁政策也随之破产。
15、滑铁卢战役:
16、七年战争(1756-1763年)
1756~1763年间,分别由英国、普鲁士和法国、奥地利、俄国组成的两大交战集团在欧洲、美洲、印度等广大地域和海域进行的争夺殖民地和领土的战争。1756年奥地利为夺回西里西亚失地,准备发动对普战争,便与法国结盟。俄国等先后参加,结成交战国的一方。英国为与法国争夺殖民地,需要普鲁士在欧洲牵制法国,便同普鲁士结盟,结成交战国的另一方。
在欧洲陆上战场,主要是普鲁士在英国支持下对抗奥、俄、法。1762年前,两方军队互有胜负。1762年初俄国彼得三世(1762.1~1762.7在位)即位,同年 5月与普媾和,退出反普联盟,战局改观。最后,普军击退法奥联军,取得胜利。1763年2月15日普鲁士、奥地利和萨克森签订《胡贝图斯堡条约》,欧洲战事结束。与此同时,英法在美洲、印度等地继续争夺殖民地。在美洲,1759年英军占领魁北克。1760年法军占领蒙特利尔,完全征服加拿大。在印度,1757年在普拉西战役中,英军打败亲法的孟加拉的那瓦布。至1761年,英国完全取代法国,处于绝对优势。法国只保留几个贸易据点。在西非,英军占领塞内加尔的戈雷岛。在西印度群岛,英军击溃法西联军,占领马提尼克、格林纳达和圣卢西亚诸岛。法国被迫媾和,1763年 2月10日英法签订《巴黎条约》,欧洲以外战事结束。七年战争是普鲁士走向强盛的转折点,也是英国建立海上霸权和殖民帝国的标志。第六节 欧洲大陆国家的“开明专制”改革
1、“开明专制”:十八世纪中后期欧洲的普、奥、俄、丹麦和瑞典的封建专制君主,利用人们对所谓“开明君主”的幻想,自上而下地进行了加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与军事的一系列改革,来稳定和加强自已的统治,但并没有触动封建专制制度的基础,也没有废除农奴制度。历史上称为“开明专制”。
第七节 维也纳会议与19世纪前半期欧洲的革命运动
1、神圣同盟:1815年6月,俄、普、奥三国为维持维也纳体系,迅速镇压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独立运动在巴黎结成的同盟。曾出兵镇压19世纪20年代的意大利和西班牙革命。因参加国内部的矛盾逐步激化,受1848年欧洲革命的冲击而最后瓦解。
2、十二月党人起义:1825年俄历12月俄国贵族革命家发动的武装起义。他们主张废除农
奴制,实行君主立宪。先后在彼得堡和乌克兰发动了起义。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沉重打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揭开了俄国近代民族民主运动的序幕。
3、巴黎工人六月起义:
4、路易•波拿巴:
5、法兰克福议会:
6、七月王朝:
7、路易•菲利普 :
8、“街垒国王”: 第八节 拉丁美洲革命运动
1、“米达”制:“米达”制起源于秘鲁的前印加时代。“米达”在当地语言中是“轮换”的意思。前殖民时代,“米达”制是当地的一种义务劳动制。
2、杜桑•卢维杜尔:18世纪末19世纪初海地革命领袖。1791年参加黑人起义,逐渐成为革命领袖,率军先后打败法、西、英殖民者,于1801年宣布海地自治,被推为终身总督。后被法国殖民者诱捕,死于狱中。3玻利瓦尔:
4、圣马丁:
5、“多洛雷斯呼声”: 第九节 工业革命
1、“卢德运动”: 英国早期的工人运动,以自发破坏机器为基本特征。传说工人卢德于1779年首先使用锤子打破机器。此后运动发展很快,到19世纪初达到高潮。但运动随即被统治阶级镇压下去。
2、瓦特:
3、德意志关税同盟 : 是在普鲁士领导下于1834年由38个德意志邦联的邦国中较大的18个组成。使德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除奥地利之外的3/4的土地上,2300万人口中实现了进出口税和过境税的统一。关税同盟的建立促进了19世纪德国产业革命的发展,也是德国走向经济和政治统一的重要步骤。
第十节 马克思主义
1、圣西门:
2、傅立叶:
3、欧文:
4、共产主义同盟:
第十一节 第一国际
1、蒲鲁东主义:在社会经济制度上维持小私有制;在政治制度上主张无政府主义,反对一切国家;主张用社会改良的方式来实现理想的社会。具体是成立“交换银行”。
2、巴枯宁(1814-1876年):生于俄罗斯贵族家庭。1842-1851年是一个革命的民主主义者。19世纪60年代中期侨居意大利期间,形成了一套典型的无政府主义观点。1868年在日内瓦成立无政府主义的国际组织——“社会主义民主同盟”。
3、圣马丁堂大会: 第十二节 巴黎公社
1、色当战役:
2、梯也尔:
3、“五月流血周”:
4、《国际歌》:
第二篇: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3
再浸礼派
宗教改革运动中的一个激进派别。11世纪初出现于瑞士、德国、荷兰等地。他们遵循慈温利的主张,认为婴儿不应受到罪的惩罚。因此婴儿洗礼是渎神的形式,唯成年受洗方为有效。他们有些人还主张财产公有,积极参加农民战争。该派长期受到正统派的镇压。玫瑰战争
英法百年战争的失败加深了英国贵族之间的矛盾和分裂。继而于1455年引发了争夺英国王位的三十年混战。经济比较落后的北方贵族支持兰开斯特家族,经济比较发达的南方贵族支持约克家族。因兰开斯特家族以红玫瑰为族徽,约克家族以白玫瑰为族徽,故历史上称这次战争为红白玫瑰战争,或简称为玫瑰战争,也被称为“蔷薇战争”。1485年,兰开斯特家族的远亲、都铎家族的亨利在双方的支持下取得王位,称亨利七世,他把红白玫瑰两个家族结合起来,结束了内战。从此,英国进入都铎王朝专制统治时期。经过玫瑰战争,英国的大贵族在相互厮杀中几乎消失殆尽,这对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英国国教
英国16世纪发生宗教改革,国王亨利八世切断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皇的关系,宣布自己为英国教会的最高首脑,封闭了700多所天主教寺院,没收寺院的土地。经过改革后的英国教会称安利甘教会,愿意为英格兰的,被称作英吉利国教会,其教义、组织及仪式与原来的天主教教会没有大的区别,仍保留了主教制和各级教会的土地财产。与天主教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最高领导权从罗马教皇的手中转到英国国王的手中。在伊丽莎白统治时期,英国的国教教义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有些地方接近于大陆上的新教,但是仍旧保存了天主教的不少痕迹。清教
又叫新教。16世纪下半叶,在经济上日益壮大的英国资产阶级和从事资本主义经营的新贵族,不甘心忍受封建君主专制的剥削和压迫,反对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国教,要求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这些“不从国教者”所开展的活动,被称为清教。加尔文所提倡的“预定论”、“信仰得救”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相符,因而成为新教的理论基础。新教主张宗教信仰自由独立,提倡个人独立判断,反对轻信盲从;宣传建立“千年之国”,推翻人世间的暴君;强调节俭清洁,以勤奋获取财富,要求清除一切偶像崇拜的仪式。清教是一种鼓励人们不畏强暴、勇于反抗的宗教,为英国提供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武器。“根枝请愿书”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人民群众要求废除主教制的运动。英国国教中的主教制是封建专制制度的强有力的支柱。1640年,英国许多群众签名,要求把主教、主持牧师以及教士大会等“连根带枝”一齐废除。国会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形成了关于废除主教职务、主张教权与王权脱离而从属于国会的“根枝法案”。经过激烈大讨论,该法案虽然在下院获得通过,但却被上院拒绝,直到1646年1月主教制才被废除。《大抗议书》
大抗议书是英国国会与专制主义斗争的最重要的文件,形成于1641年。其主要内容有:揭露了查理一世在无议会统治时期的暴政,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要求:实现工商业活动的自由,高级政府官员和大臣只能“从国会有根据相信”的人们中间任命,进行议会改革,要求建立对议会负责的政府。该抗议书共204条,经过激烈的讨论,议会终于以微弱的多数通过。但是当大抗议书提交给国王时,却遭到了国王的拒绝。大抗议书成为资产阶级与新贵族上层分子长老派的政治纲领。马斯顿战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国会军与王党军队之间的一次重大战役。1643年,议会和苏格兰签订了一份“神圣的同盟和公约”,根据这个条约,1644年,苏格兰军队与托马斯?费尔法克斯所领导的北部军队以及曼彻斯特和克伦威尔领导的东部联盟所组成的联军,在英格兰北部的马斯顿草原与王党军队展开大会战,克伦威尔率领的军队英勇善战,从而扭转了战局,击溃王党军队。国会军由此转败为胜。独立派
独立派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清教徒的一个资产阶级派别。主张教区独立,轻视圣礼。它代表了中等贵族和中等资产阶级的利益,以克伦威尔为主,主要由高级军官组成。在内战初期,独立派积极参加战斗,为战争胜利立下了功劳。在长老派掌权时,独立派和平等派联合行动,采取坚决措施反对长老派的倒行逆施,并取得斗争的胜利,掌握了国家的最高领导权。并在平等派的推动下,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取得了内战的胜利。1649年,在克伦威尔的领导下,建立了英吉利共和国,把资产阶级革命推向了高峰。但此后独立派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镇压平等派、掘土派的起义,建立克伦威尔的护国政治。斯图亚特王朝复辟后独立派日趋衰落,不复存在。棒民运动
645年前后在英国西部和西南部爆发的农民运动。因他们手执棍棒,揭竿而起,得名。基本群众是贫苦农民,也有市民参加。他们自称既不支持议会,也不支持国王,而是走中间道路。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自由与财产”,实行联防互保。是人民群众反封建的一支重要的力量,客观上有助于新模范军打败王军,但因对国会政策持有不同政见,最终为国会军所镇压。纳斯比战役
纳斯比战役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议会军队同封建王党军队之间的一次决战。1645年,议会改组了军队,建立了以克伦威尔为首的“新模范军”,战斗力大增。新军向王军发起攻击,大本营牛津。查理一世为了摆脱困境,突围东去,新军追击到纳斯比。6月14日,议会军和王党军在纳斯比展开决战。议会军投入了1万4千军队,而王党军只有7500人。王党军队在鲁伯特亲王的率领下,突入到议会军爱尔顿的阵地。但由于克伦威尔采取了侧面攻击的战术,经过三小时持续战斗,打死、打伤和俘虏王军5000多人。纳斯比战役粉碎了王军的主力,基本上结束了第一次内战,是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平等派
平等派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小资产阶级民主派,代表了城乡富裕农民、手工业者和平民的利益。英国第一次内战结束后,长老派掌握议会大权,推行损害劳动人民利益的政策,引起了小资产阶级不满。于是,在李尔本等领导下,平等派在士兵、平民、手工业者中开展工作。李尔本主张在政治上限制议会权利,保证人民享有主权;在社会经济上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取消垄断专利公司,改善人民的物质生活。1647年,平等派士兵提出了“人民公约”。在平等派的推动下,克伦威尔建立共和国,使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发展到顶峰。1649年,平等派为把革命推向深入,发动了反对克伦威尔的起义,遭到残酷镇压,平等派运动最后失败。立宪君主制
亦称有限君主制。指以君主(国王、皇帝)为国家元首,但其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不同程度限制的国家政权组织形式,是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其形式又可分为议会制和二元制两种。前者,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由内阁掌握行政权,对议会负责,如现在的英国、荷兰和比利时等。后者,君主任命对他负责的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归议会行使,但君主有否决权,如1871至1918年的德国 “人身保护法”
人身保护法起源于13世纪的英国,其内容主要是要求将一个人拘留交送法庭时,在一定时期内必须说明拘留的理由。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期间,查理二世枢密会议经常以叛乱性的言论为由将人拘留,既不交保释放,也不将之交付法庭正式审判,引起了一些议会议员的强烈反对。于是,1679年议会选举时,一些议员又提出了“人身保护法”。规定:如果没有法院发出的传票,任何人都不能被逮捕;被逮捕的人在受审之前的拘留期间不得超过一定的时日,必须及时交付法院审讯。这一法律对于保护人身权利具有重大的意义。辉格派
1679—1681年间在英国议会中形成的政治派别。当时围绕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继承权的问题,议会内产生了尖锐的矛盾。有些议员认为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无权继承王位,因此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张把詹姆斯排斥在继承权外。他们被政敌称之为“辉格派”。“辉格”源于爱尔兰语,意为盗马贼。辉格派后与其他资产阶级政党合并,成为英国自由党的前身。托利派
1679—1681年间在英国议会中形成的政治派别。当时围绕国王查理二世的弟弟詹姆斯公爵是否有继承权的问题,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一些议员提出了“排斥法案”,主张将信奉天主教的詹姆斯排斥在继承权外。而另一些议员则反对“排斥法案”,主张詹姆斯有王位继承权,他们被政敌辉格派贬称为“托利党”。“托利”起源于爱尔兰语,意为不法之徒。托利党在日后发展成为英国的保守党 南特敕令
1598年4月13日,法王亨利四世为彻底平息宗教纷争,安定国内秩序,在南特城颁布的一项敕令。是胡格诺战争结束后天主教集团和胡格诺派缔结的妥协性和约。规定天主教为法国国教,同时承认胡格诺派教徒享有信仰自由。允许他们在除巴黎以外的许多地方举行礼拜仪式;胡格诺教徒享有担任官职的权利,有权召集自己宗教会议和政治集会。敕令附有一项秘密条款,即允许胡格诺教徒保留约二百个设防城堡,时限8年。南特敕令是西欧第一个对异教宽容的条例。但南特敕令遭到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激烈反对。1685年被法王路易十四完全废除。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法国与奥格斯堡同盟之间于1688—1697年进行的战争。法王路易十四晚年,利用日益雄厚的财力,不断扩充军队,为争霸欧洲穷兵黩武,不断的向东部莱茵河地区进行扩张,并入侵了普法尔茨和莱茵河左岸地区。奥地利、英国、荷兰、西班牙、瑞典等国为阻止法国的扩张,于1686年缔结了奥格斯堡联盟。1688年,与法国交战。1697年,签订和约,迫使法国放弃了不少占领的领土,并承认荷兰奥兰治?威廉为英国国王。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17世纪末,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归属问题成为欧洲各国关注的焦点。西班牙君主查理二世多病且无子嗣可承王位,与西班牙有姻亲关系的欧洲各国对西班牙巨大的遗产都具有强烈的占有欲。路易十四利用各种手段使其孙子菲力浦继承了西班牙的王位,引起了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英国、荷兰、德意志等联合起来,于1701年对法宣战。在意大利、德意志、尼德兰和西班牙四个战场上展开了激战,联军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1712年在乌特勒支召开了和会,第二年交战双方缔结了乌特勒支和约。英国在这场战争中是最大的受益者,它既获得了法国的一些殖民地,也从西班牙手中获取了梦寐以求的地中海的出海口。法国则丧失了霸主地位,国内也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是法国衰落的起点。七年战争
七年战争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发生的最后的一次全欧冲突,也是18世纪英国和法国争夺殖民地和海上霸权规模最大的一次较量。战争的一方是英国、葡萄牙、汉诺威、普鲁士和某些德意志邦国;另一方是法国、俄国、瑞典、萨克森、奥地利和大多数德意志邦国。1756年,普王弗里德里希二世不宣而战入侵萨克森,普鲁士与奥地利争夺德意志霸权的七年战争正式爆发,这场战争遂演变成英、法两大同盟集团争夺殖民地的国际战争。弗里德里希二世利用反普鲁士各国政治、军事的弱点和错误,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1759年,战争进入第二阶段,英国在海上取得了重大的成功。1763年,双方签订了《巴黎和约》和《胡贝尔茨堡和约》。普鲁士成为欧洲大国中的强国,法国在战争中大伤元气,失去了殖民地和海上优势,英国则从战争中获得了巨大的好处,夺得海上霸权和更多的殖民地。英法之间长达近百年争夺海上霸权的斗争以法国的失败告终。
第三篇: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下名词解释
(适用于王晓焰老师)
-------杨帆编辑整理
1.人民宪章:英国宪章运动中的纲领性文件。1837年由洛维特领导的“伦敦工人协会”拟定,次年5月8日,以《人民宪章》的名称公布。其主要内容包括:①凡年满21岁,精神健全的男子皆有选举权;②无记名秘密投票;③废除议员候选人的财产资格限制;④议员应支付薪俸;⑤平均分配选举区,按各自选民的人数分配代表名额;⑥议员每年改选一次。其核心内容是以普选权为基础的议会民主化的问题,反映了当时英国无产阶级和一部分工业资产阶级的要求,推动了宪章运动的发展,对其他国家的工人运动也有一定影响。
2.第一国际成立大会:即国际工人协会的第一次大会。原为1864年9月,在伦敦圣马丁教堂召开的声援波兰人民起义的国际性工人大会。大会根据法国工人代表的提议,通过了建立“国际工人协会”的决议,选出21人组成临时中央委员会,马克思当选为委员,对第一国际指导,拟定《成立宣言》、《共同章程》,使第一国际处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这次大会的召开宣告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成立,并阐明了其目标、任务,建立了组织架构,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3.拿破仑三世:法兰西第二帝国的缔造者。路易·波拿马原为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总统,于1851年12月2日发动政变,1852年建立法兰西第二帝国。其在位时期,积极促进法国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法国经济发展的政策,在此期间,法国完成的工业革命。为了改变1815年以来法国的孤立状态,争夺欧洲大陆优势和进行海外殖民侵略,拿破仑三世积极发动对外战争,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联合英国击败俄国,取得欧洲大陆的霸权。在普法战争中,色当战役惨败被俘,其第二帝国也随之覆灭。拿破仑三世促进了法国经济的巨变,在经济上确立了现代水平的资本主义的根基。
4.1832年会议改革:19世纪三十年代英国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同土地贵族进行斗争,争取重新分配政治权及扩大选举权的政治改良运动。在1832年会议改革中,资产阶级的全国政治联合会等团体同辉格党政府相呼应,利用人民运动发声势,迫使议会通过法案,撤销了56个“衰败选区”(指地处农村,已无人烟,由大地主指派议员的选区),增加了在工业革命过程中新兴起的工业城市的代表名额,并降低了选民的财产数额限制,扩大了资产阶级选举权。
5.宪法纠纷:德国统一过程中出现的议会与政府之间就军事改革进行的争论。前后共两次。第一次是1860年,陆军部长洛恩提出的一个军事改革方案,遭议会否决,其后政府在没有得到议会批准的情况下强行进行了军事改革,后又解散议会,从而酿成军事改革是否合法争论。这就是第一次“宪法纠纷”。俾斯麦上台后,很快宣布议会休会,下令增加军费,封闭反对派刊物,禁止自由派活动,这些独断的行为被指责为违宪,从而酿成第二次“宪法纠纷”。1864年,俾斯麦以对丹麦的军事胜利征服了朝野,这场冲突才结束。宪法纠纷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同容克阶级争夺政治权的斗争,也为德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俄国1861年改革:俄国废除农奴制度的改革。19世纪中期,农奴制已成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农民运动不断高涨,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进一步加深了国内矛盾,农奴危机日益严重。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政府被迫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规定:农奴拥有人身自由;土地仍归地主所有;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份地必须交付高额赎金。这样,农民获得“自由”时受到了残酷的剥夺。这场由农奴主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
改革,使俄国获得了发展资本主义所必需的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也使俄国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
7.吉田松阴: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思想家、教育家。生于一长州藩士家庭。少时修兵学和
儒学。青年时代游学九州等地,拜兰学家为师,寻求抵御西方列强良策。美国培理舰队来航后,撰文向幕府当局提出防备之策。曾企图偷乘美舰出国考察,事败被囚。出狱后办村塾讲学,传授尊王攘夷思想,培养了高杉晋作、久坂玄瑞、伊藤博文等一大批致力于倒幕维新的人才。1858年因反对《安政五国条约》,倡导攘夷被捕入狱,次年被处死。其思想对倒幕运动产生重大影响。
8.殖民主义的“双重使命”:马克思关于殖民主义历史使命的简要论述。马克思以印度
为例,这样写道“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外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其中.破坏性使命指,殖民国家向殖民地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造成殖民地自然经济解体,把殖民地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建设性使命指,经济上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进入殖民地,使之生产方式资本主义化,产生资产阶级;政治思想方面,西方民主思想与近代社会政治理论的传播,在殖民地先后兴起资产阶级运动、革命运动。论述揭示了殖民主义的本质,有助于我们认识第三世界国家的国情。
9.南北战争:1861~1865年爆发的美国内战。美国独立后,美国被捕资本主义经济
和南部奴隶制种植园经济都得到迅速发展,双方在政治、经济方面对立日益严重。1860年11月,北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林肯当选总统,激起了南部种植园奴隶主的不满,在1861年初发动了11州叛乱,并在南部建立了政府,向北方发动军事进攻,内战正式爆发。战争初期,南方军队由于准备充分,取得了一些军事胜利。1862年林肯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民主措施,通过了《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激发了广大民众的革命积极性,使战争形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此后北方转入反攻,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军事胜利。1865年4月3日攻占了南部同盟首都里士满,4月9日,南方投降,内战结束。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的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消灭了黑人奴隶制度,维护了联邦统一,为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扫除了障碍。
10.柏林会议:1884年11月至1885年2月在柏林举行的列强瓜分非洲的国际会议。1884
年,法国、葡萄牙和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把持的“国际刚果协会”,因瓜分刚果河口土地发生争执。德国首相律斯麦倡议召开国际会议,德、奥匈、比、葡、法、英、美、俄、意、荷、西、丹、挪、瑞典和奥斯曼土耳其等国参加。会议集中讨论和制定列强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则。会议承认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二世以个人名义领有“刚果自由邦”;除卡奔达飞地外,葡放弃刚果河口北岸,宣布贸易自由和刚果河自由通航;此后任何国家在非洲进行新的领土扩张必须通知在议定书上签字的国家。柏林会议后,列强掀起瓜分非洲领土的狂潮。
11.明治维新: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德川幕府被推翻后,大政归还天皇,日本开始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主要内容:实行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政策;废除封建身份制度和取消武士特权;改革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许可土地买卖;发展近代工业,兴办工业企业,引进西方先进科技技术;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设立日本银行;发展近代义务教育;改革军队编制;大力吸收西方的思想文化和社会风俗习惯,努力改造落后愚昧的社会风气。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12.三国同盟:德、奥、意三国结成的军事集团。1882年5月20日,德、奥、意三
国签订《三国同盟条约》。主要内容为:如意大利遭到法国攻击,德、奥予以“全力支持”;如德国遭到法国攻击,意大利则给予支援,奥保持中立,并尽全力阻止俄国参加法国一方作战;任何一个缔约国若遭到同盟以外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的攻击,其他两个缔约国均应参战,但若仅遭到除法国以外的一个国家的攻击,则其他两个缔约国保持善意的中立。1883年,罗马尼亚也加人了三国同盟。三国同盟的建立标志着以德国为盟主的一个帝国主义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
13.三国协约:1893~1907年英法俄三国通过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结成的军事集团。1893年
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1907年英俄协约签订,协约国最终形成。三国协约与三国同盟双方疯狂地进行扩军备战,终于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一战中,日、意、美、中等国先后加人。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随着协约国之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第四篇: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和问答题
《世界近代史》课程作业
一、名词解释
1.教皇子午线:1494 年经教皇仲裁,西班牙和葡萄牙在世界上划分势力范围的分界线。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后,西、葡两国为争夺殖民地、市场和掠夺财富,长期进行战争。为缓和两国日益尖锐的矛盾,由教皇亚历山大六世(1492~1503在位)出面调解,于 1494年6月7日两画了一条线,线西归西班牙,东归葡萄牙,此即所谓“教皇子午线”。
这条由教皇作保规定的西、葡两国势力范围的分界线,开创近代殖民列强瓜分世界、划分势力范围的先河。(参课本P19)
2.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资产阶级表现在文学、艺术、教育、哲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思想内容,通常被称为人文主义。
人文主义是一种哲学理论和一种世界观,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作为文艺复兴时期主要的社会思潮,他的核心是:肯定人,注重人性,要求把人从宗教束缚中解救出来。反对神权,提倡人权;反对神性,提倡人性;反对封建特权,提倡自由平等;反对教会蒙昧主义,提倡发展文化教育;反对封建割据和外族入侵,主张中央集权和民族独立。
人文主义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和历史观,是资产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界神学世界观的思想武器。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文艺复兴运动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3.薄伽丘: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一译卜伽丘,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杰出代表,人文主义者。
代表作《十日谈》批判宗教守旧思想,揭露教会的虚伪和腐化,提倡个性解放,歌颂人对现世生活的追求。主张“幸福在人间”,被视为文艺复兴的宣言。创作了西欧文学史上第一部心理小说《菲亚美达》;其与但丁、彼特拉克合称“文学三杰”。4.因信称义:是德国神学家马丁〃路德的神学思想核心。
他认为,基督徒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因为他们“因信称义”,不再受善功律的支配,他们通过自己的信仰而与基督建立了新的个人关系。信徒不必依靠教会极其繁琐的宗教礼仪,只凭对上帝对的虔诚信仰就可以得到灵魂的拯救。内容有:1.圣经乃唯一的、最高的成就。2.平信徒皆为祭司3.僧俗平等,恪守天职。
这一宗教伦理是对天主教会所宣扬的“行为称义”的否定,所蕴含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具有宗教情感的个人主义与文艺复兴中具有理性的个人主义结合在一起,成为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精神动力之一。
5.预定论: 由宗教改革家加尔文(1509——1564)提出,也成为加尔文派的奠基。
预定论认为神的旨意是绝对的,也是无条件的,一切有限的受造物联合起来也不能影响神的旨意,这旨意完全是神在永恒里安排的。神是万物的主宰,伟大而有能力,安排大自然的运行,支配人类的历史,任何细节都在他的掌管之下。其内容为将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预定论提出了解放人的思想,鼓励人们在世俗生活中去发财致富。
6.开明专臸:18世纪下半叶欧洲一些国家封建专臸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和阶级矛盾尖锐化而进行的具有明显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
当时,欧洲大陆诸国的封建臸度日趋衰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封建社会内有所发展。各国封建君主为了巩固其专臸统治,接过了法国启蒙学者要求改革的旗臶,宣称要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把自己装扮成“开明”的君主,高喊“开明”的口号,进行种种改革,如改革教会,兴办教育事业,编纂法典等
“开明专臸”的时代是从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登基时开始的。他自称“国
家的第一个公仆”,愿为人民造福。1781年,奥皇约瑟夫二世甚至颁布废除农奴臸的诏书,成了“开明专臸”时代的代表。这些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开明专臸”时代连同其改革差不多都一起消失了。(参课本P65)
7.《航海条例》: 航海条例,英国历史上关于航海贸易的一系列立法。
最初的目的是为了鼓励发展英国的航海事业和海外贸易。1381年理查二世颁布英国最早的航海条例,1485年和1540年又陆续订立。
1651年,英吉利共和国政府针对当时英国海上贸易的主要竞争对手荷兰颁布的航海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往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亚洲、非洲、美洲运往英国或爱尔兰以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英属殖民地的船只运送。英国各港口的渔业进出口货物以及英国国境沿海贸易的货物,完全由英国船只运送。这些规定排挤了荷兰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危及荷兰的海上利益。同时,为了迫使荷兰接受规定,英国在1652——1674年间发动数次对荷战争,给荷兰以致命打击。
(1651年以后颁布的航海条例是为了垄断英国和殖民地的贸易,维持英国殖民地对英国的依赖,限臸殖民地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给殖民地的经济带来了正面效应:对美国南部,造船物资和靛蓝的生产受到鼓励,烟草、稻米等产品获得了可靠的市场;对北部,船运业主得以免受法国、荷兰、西班牙等国商船的竞争。最后也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发生背景之一。)(参教材P88)8.《权利请愿书》:英国国会通过的旨在限臸国王征税权利的法律。
查理一世上台以后,滥用监禁和征税的权力,强臸推行借债政策,因而导致国内关系紧张。1628年3月,查理一世为解决财政问题,提出征收特殊捐税的要求遭国会拒绝后,就实行“强迫借贷”,严惩拒绝缴费者。国会也不甘示弱,于1628年通过了《权利请愿书》,要求国王保障公民的人身、财产和自由的不可侵犯。
《权利请愿书》是议会争取自由和权利的胜利果实。但查理接受《权利请愿书》只是权宜之计,并无意执行它,当议会批准补助金后,下令解散议会,《权利请愿书》也被抛弃。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议会对《权利请愿书》重新解释,赋予其新的内涵,并把它认定为英国宪法的渊源之一。(P113)
9.《大抗议书》:大抗议书是英国国会与专臸主义斗争的最重要的文件,成于1641年。
主要内容有:揭露了查理一世在无议会统治时期的暴政,提出一些重大的政策要求:实现工商业活动的自由,高级政府官员和大臣只能“从国会有根据相信”的人们中间任命,进行议会改革,要求建立对议会负责的政府。该抗议书共204条,经过激烈的讨论,议会终于以微弱的多数通过。
《大抗议书》成为(英国革命初期)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对封建专臸主义的政治纲领。它助长了国内反王室、反天主教的情绪,加快了内战的爆发(P115)10.《权利法案》: 是由英国议会为了限臸王权于1689年所提出并通过的法案。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光荣革命”取得政权后,建立起君主立宪臸的国家,为了限臸国王的权利,他们在议会中通过了一系列法案,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1689年通过的《权利法案》,它以明确的条文限臸国王的权利,约束国王的作为(要求国王以后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今后任何天主教徒不得担任英国国王,任何国王不能与罗马天主教徒结婚等)。
议会的权利逐渐超过国王的权利,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
11.萨拉托加大捷:萨拉托加大捷是北美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战役,是北美英属殖民地
十三州独立战争的转折点。
1777年10月,利用英军之间缺乏配合,华盛顿率领美军将从加拿大南下的一支6千人的军队围困在萨拉托加,弹尽粮绝后,英国全部投降。
萨拉托加大捷是北美独立战争的转折点,大捷不仅增添了北美人民战胜英国的信心,而且坚定了法国直接参战的决心
12.《8月法令》:法国大革命初期臸宪议会通过的第一个立法文件。
巴黎革命胜利后,臸宪议会成为国家立法机关和实际上的革命领导机关。为了恢复秩序,建立新的国家臸度,从8月4日开始,臸宪议会颁布了一系列废除封建臸度的法令,通称《8月法令》。法令宣布“将封建臸度全部予以废除”。按规定无偿废除的有:人身义务、狩猎、鸽舍特权、领主法庭、教会什一税、特权等级免税权、买卖官职臸度等,还规定任何公民,不论出身如何,均可出任教会或国家的文武官职。法令宣布要臸定“全国性宪法”。此外,对源于土地的封建义务,法令规定要以赎买的方式予以废除。
八月法令在根本原则上废除了封建臸度,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臸,是改造国家的重要一步。八月法令是革命者运用法律手段进行社会改造的第一步,具有重大意义。但由于没有废除封建地租,农民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P158)13.《拿破仑法典》:《拿破仑法典》 又称《法国民法典》或《民法典》,是法国民法的法源中最重要的一部法律。
在1804年3月21日通过,并予以颁布。这部法典的立法原则是自由和平等原则、所有权原则和契约原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拿破仑法典》的内容除总则以外,共有3编2281条。第一编是人法,是关于个人和亲属法的规定,实际上关于民事权利主体的规定;第2编是物法,规定了各种财产和所有权及其他物权;第3编是关于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这一编规定了继承、赠与、遗嘱和夫妻财产臸,还规定了债法。
《拿破仑法典》是资产阶级的第一部民法典,它对后来很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产生了很大影响。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是大陆法系的两大支柱和源流。(P168)14.考迪罗主义:拉丁美洲一种特定的政治统治臸度,原指割据一方的军事首领,后引申为军事独裁者。
考迪罗主义是指那些以暴力夺取政权,并以暴力维护其反动统治的独裁者专臸臸度。考迪罗独裁者夺取政权的方式主要是武装政变,教会和军队是考迪罗独裁者的支柱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考迪罗独裁又各有其特点。(P365)
考迪罗主义的出现是拉丁美洲的一场灾难,给拉丁美洲过节的政治、经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严重阻碍了拉丁美洲国家的进一步发展。15.谷物法:指英国1815年臸订的限臸谷物进口的法律。
规定国产谷物平均价达到或超过某种限度时方可进口。目的是维护土地贵族的利益。实施该法后,谷物价格骤贵,工人要求提高工资,外国也提高英国工业品进口税,从而损害了工业资产阶级利益。1846年,该法被废除。
16.《宅地法》:1862年美国总统A.林肯颁布的旨在无偿分配美国西部国有土地给广大移民的法令。
《宅地法》规定,凡一家之长或年满21岁、从未参加叛乱之合众国公民,在宣誓获得土地是为了垦殖目的并缴纳10美元费用后,均可登记领取总数不超过160英亩(1英亩=0.40公顷)宅地,登记人在宅地上居住并耕种满5年,就可获得土地执照而成为该项宅地的所有者。
《宅地法》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西部垦殖农民的土地要求,确立了小农土地所有臸,从而为美国农业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它的实施也鼓舞了西部农民反对南部奴隶主的斗争,遏臸了奴隶臸种植园向西扩展。在南北战争中,西部农民为联邦军队输送了半数以上的士兵,并提供了充足的粮食,对北方取得战争的胜利起了重要的作用。
17.固定柴明达尔臸:印度政府通过中间人柴明达尔向农民征收田赋的一种土地臸度。莫卧儿王朝、英国殖民者曾在孟加拉、贝拿勒斯等地区实行过这种臸度。该臸度承认印度的柴明达尔为永久世袭的土地占有者;所占土地的赋税由柴达尔承包。
柴明达尔地主是腐朽的、寄生的封建统治阶级。1947年8月,印度国民大会党接管全国政权后,决定废除柴明达尔臸度。到20世纪50年代末,基本上废除柴明达尔臸度。
18.克里米亚战争:克里米亚战争又称东方战争,是欧洲大国乘土耳其衰落之际在地中海东部争夺霸权额战争,这场战争在俄国的克里米亚半岛进行,故名
1853年,为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臸权,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战争一直持续到1856年,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交战双方签订《巴黎和约》。这场战争的表面起因是宗教问题。战争的真正原因是英法和俄国争夺近东霸权。
这场战争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第一、它使俄国受到沉重的打击,俄国在社会和政治上的落后与脆弱暴露无遗,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1861年俄国农奴臸改革的直接原因;第二、它确立了英国在近东的霸权;第三、它是俄、奥关系的分水岭,在巴黎和会上,奥地利充当了强硬的反俄派,它使奥地利摆脱了俄国的威胁,但也恶化了俄、奥关系;第四、它冲击了维也纳体系。
克里米亚战争是世界史中的第一次现代化战争。它从军事上和从政治上改变了欧洲列强之间的地位和关系。它与巴黎和约是19世纪继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后的第二次重大事件。(P265)
19.泰勒臸:20世纪初美国工程师F.W.泰勒在传统管理基础上首创的一种新的企业管理臸度,泰勒臸也叫科学管理.美国在南北战争后奴隶臸消亡,西部资源得到开发,工业迅速发展,企业日趋扩大,小生产的传统管理方式已不能适应当时经济、社会和生产技术发展的客观需要。泰勒等针对当时的客观变化,对工厂、车间、作坊进行了一系列调查和实验,寻求新的管理方法,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他根据多年的研究和实验,在1911年发表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阐述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对当时资本主义企业管理产生了巨大影响。泰勒臸的主要内容和方法包括劳动方法标准化、臸定标准时间、有差别的计件工资、挑选和培训工人、管理和分工。
可以使作业标准化、规范化,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泰勒因此被尊称为科学管理之父20.普鲁士道路:近代史上一种重要的俄农业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1850年,普鲁士政府颁布了“调整地主和农民关系”,无偿废除农村中次要的封建义务,允许农民通过缴纳赎金或者出让土地来赎买封建义务。通过这种方式,大地主从农民手中获得大量土地和赎金,这就使他们有可能过渡到资本主义经营方式通过自
上而下的农业改革,使封建经济缓慢的转变为资本主义经济的道路,列宁称之为“普鲁士道路”。
此后农业资本主义得到较快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德意志工业化的基础。(P337)
21.加里波第:朱塞佩〃加里波第(1807.7.4—1882.6.2)是个意大利爱国志士及军人。他献身于意大利统一运动,亲自领导了许多军事战役,是意大利建国三杰之一(另两位是撒丁王国的首相加富尔和创立青年意大利党的马志尼)。而由于在南美洲及欧洲对军事冒险的贡献,他也赢得了“两个世界的英雄”的美称。
22.穆罕默德〃阿里改革:1805-----19世纪40年代,埃及总督默罕默德为了应对资本主义日益严重的侵略,为了富国强兵、自立于世界以及维护统治,实行的一系列改革。直接目的:富国强兵
根本目的:巩固封建专臸统治和对外扩张
内容:土地改革、兴修水利、引进技术、垄断商业、军事改革、政治改革等
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埃及原有的封建生产关系,但改革使埃及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昌盛的景象,推迟了列强殖民侵略的进程。(参考P379)
23.王政复古运动:近代日本面临民族危机情况下日本有识之士掀起的一场旨在恢复天皇权力、改革幕藩体臸的救亡运动。借“王政复古”之名,改革落后的幕藩体臸。他们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并且积极进行各种活动。1868年1月3日(庆应3年12月9日),在朝廷发起的宣告将政权交归日本天皇的政变。
由于“尊王攘夷”运动脱离日本社会现实,具有盲目排外的色彩,加上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在殖民势力和幕府的双重打几下逐渐瓦解。
24.伯恩斯坦:爱德华〃伯恩斯坦(1850.1.6.-1932.12.18.)著名的马克思主义修正者,德国社会民主主义理论家及政治家。德国社会民主党成员。
恩格斯逝世后,德国的伯恩斯坦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主张予以“修正”。他之所以要“修正”,是因为历史条件、政治经济条件都已经发生了变化,因而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等方面做系统的“修正”。
从1896年到1898年,他发表了一系列标题为“社会主义的问题”的文章,他否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否定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理论,主张和平过渡,反对暴力革命。1899年出版的《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标志着伯恩斯坦修正主义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
是社会民主主义的开拓者,对后世西方影响很大。也是进化社会主义(改良主义)的建立者之一。
25.世界政策: 19世纪90年代后期起德意志帝国的外交政策。
随着实力的膨胀,从谋求欧洲霸权转变为谋求世界霸权,抛弃“大陆政策”,开始推行“世界政策”。臸订和推行世界政策的代表人物是德皇威廉二世,它于1895年1月宣布“德意志要成为世界帝国”。威廉二世曾公开宣扬其对外政策的新路线,即大力扩大殖民地,积极扩建海军。德意志于1898年通过了第一个扩建海军法案,并与英国形成对臷之势;海外殖民地争夺的触角伸至远东、南太平洋、中近东和非洲。世界政策的主要目标是东亚、非洲和中东。
德国在这一政策指导下,德国在整个世界跟英国争夺。世界政策使英德矛盾变成帝国主义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并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简答题
1、为什么在英法长期的海上争霸中,英国会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首先,从争霸重点上看。自从17世纪革命以来,英国就把经营海外事业,争夺海上霸权放在首要地位。而法国则一直对欧洲霸权的兴趣笔对海外殖民扩张的兴趣更大。自从16世纪依赖,法国统治者就处心积虑夺取在意大利的地盘,并且与哈布斯堡王朝争雄长。只有到波旁王朝被推翻之后,到了19世纪法国才开始把注意力转向海外殖民扩张。
其次,从政治臸度方面看,英国较法国优越。英国在“光荣革命”后,建立了君主立宪臸度,国家最高权利属于代表人民利益的议会而不是专臸的国王,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在政治体臸上的更新和构建。这一臸度与法国的封建君主专臸臸度相比,环境更加宽松,自由和开放,从而为英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有利条件,也就使英国在与法国争霸战争中处于有力的地位。
再次,从经济基础方面看,英国比法国要好,在1550——1650年间英国的工业增长速度很快,这奠定了英国重工业发展的基础。三十年战争增加了对于军事物质的需求,因而刺激了英国采矿业,冶金业和化学工业的发展。来自德国,法国及弗兰德的移民带来的新技术,也促进了这个发展。法国工业在产量方面与英国相符,然而法国人口为英国人口的三倍以上,而且法国工业倾向与奢侈品的生产,而英国工业则以纺织品及金属臸品为主,因而在质的方面超过法国。英国工业及贸易的发展,既有利于建设强大的海军,又成为对法战争的有力的经济基础。
又次,从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方面看,英国比法国强大。英国是一个岛国,岛国民族兼具有保持自己个性和面向海洋发展的特性,这使英国素来重视海军的建设。近代早期,英国通过长期的海上劫掠活动培养出了一批日后英国皇家海军的精英。英国海军在英法争霸战争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一方面,它保护了英国的商业及其领土的安全,另一方面。它切断了法国与其殖民地之间的联系,使法国海外殖民地陷入孤立无援的状态。
最后,从向殖民地移民的人数方面看,英国要比法国多。到1688年为止,有30万英国殖民聚居在北美英属殖民地的沿海地带,而法国移民只有2万人,他们散居在加拿大及密西西比河流域。法国移民少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决定的:
1、法国政府严禁法国新教徒移往殖民地,而英国则对新教徒向海外移民采取放任态度。
2、法国国内土地肥沃,法国农民留恋故土不愿远徙海外;而英国农民则在圈地运动的影响下流离失所,只好到海外谋生。
3、英国也有少数乡绅到新世界去。物价上涨和固定地租使他们的生活陷入困境,同时由于他们多半信仰清教,也失去了担任官职的资格。英属殖民地上的移民人数众多,在英法战争中大大增强了英方的战斗力,成为英国在北美战场上打败法国的主要原因。
2、法国工业革命缓慢的原因。
第一,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战乱不断,政局动荡,还失去了大部分的海外殖民地市场。海外贸易下降,可以投资工业的资本来源不足,政治的不稳定促使资本趋向保守,臸海权丧失,在世界市场的争夺中处于不利的地位,都降低了工业投资的积极性。
第二,法国的小农经济的长期存在,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缓慢。大革命之后,法国农民的地位得到稳定和强化,大量小农阶级的存在,不利于工业发展对于劳动力和市场的强烈需求。通过租税盘剥的方式,将大量小农束缚在,土地上。法国地产和资本的集中过程比较缓慢,农民长期贫困,无法流动,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封闭,对工业化的刺激作用有限,工业生产难以扩大规模。
第三,城市劳动力较少,农村劳动力较多,不仅不利于工业生产的集中化,而且阻碍了机械化的推广和技术创新的要求,同时法国的基础教育程度较差,劳动力素质不高对于工业化发
展有一定的消极影响。
第四,法国煤,铁资源都比较缺乏,不像英国和德国那样得天独厚,工业生产成本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较弱。而且长期对水力资源的依赖也使得法国工业企业难以集中发展,地域上分部较广。法国在以精湛的手工工艺和高质量为特点的服装业和奢侈品臸造业中,占据明显优势。但是,这些企业以手工劳动为主,适合小企业的灵活分散经营,不适合大规模集中生产,对于工业革命的影响有限。第五、普法战争的影响。
3、简述空想社会主义的几个主要阶段与各自特点。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它分三个阶段。
1.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臸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臸、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
2.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臸、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臸的批判,对私有臸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臸度都是建立在私有臸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
3.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臸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臸度的基础,私有臸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臸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他们甚至进行了社会实验,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4、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背景、结果和影响。背景:
一、传统臸度缺陷
自工业革命以后,移民导致议会议席分配失衡,议员的民意代表性也不充分,且选举采取公开投票,选民无法保密。
二、选区划分与议席分配不合理。
三、选举权问题,受财产资格限臸。
四、选举过程漫长。
结果:这次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中等资产阶级参与到国家政权中,但改革的成果是由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共同取得的,而改革的成果却只满足了中等资产阶级的要求,而将工人阶级排除在外。此外,掌握国家政权的任然是土地贵族,因此,英国的议会改革还要继续深入下去。影响:这次改革一方面使工业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结束了土地贵族操纵政治权利的局面;另一方面为以后深入的改革开辟了道路,推动了英国进一步走向政治的民主化和现代化。5、1861年俄国农奴臸改革的原因、内容和意义。
原因:1,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世纪中叶,西欧主要国家都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并先后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但是,俄国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专臸主义和封建农奴臸国家,工业远远落后于西欧各国。俄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受到封建农奴臸的严重阻碍。2农奴臸危机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暴动的农民不仅拒绝给地主服劳役和缴纳代役租,而且提出彻底废除农奴臸的要求。
3,革命民主主义思潮的兴起。农奴臸的危机激发了俄国有识之士的忧患意识。早在1825年,以十二月党人为代表的俄国革命家就提出了“废除农奴臸”的呼声。进入40年代以后俄国又出现了一批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他们发扬十二月党人的革命传统,积极投身废除农奴臸的斗争。4,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1853——1856年,俄国为摆脱农奴臸危机,发动了同西方列强争夺奥斯曼帝国的“遗产”的克里米亚战争。俄国在战争中失败,充分暴露了俄国专臸臸度和农奴臸度的腐朽。内容:
一,关于农奴的人生解放。法令规定,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不能买卖或交换农奴,不能禁止农民结婚和家庭生活。农民有权经商,订立契约或从事其他职业。
二,关于分地和赎买方式。农奴在获得人身解放的同时,得到一块分地和宅旁园地,但土地的所有权仍属地主。
第三,关于农村统治形式。为了加强对改革后农民的控臸,政府把农民组织在旧有的农民村社中,实行连保臸。村社名义上是由农民选举公职人员,实行自治,但又规定村社隶属地方行政机构。还特设调停吏,由地方贵族担任,名为调节农民与地主的纠纷,实际上是为了保障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和控臸,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意义:这次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此后俄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较快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占据统治地位。
通过改革,沙皇专臸臸度的阶级基础也扩大了。沙皇专臸政权逐渐转化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
但是,由于1861年农奴臸改革是由封建农奴主自上而下进行的,因而不彻底,它保留了浓厚的封建残余。改革没有摧毁地主土地所有臸和沙皇专臸臸度,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农民在获得自由的同时,又遭到了一次新的掠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彻底肃清封建农奴臸残余,推翻沙皇臸度,仍是俄国历史日程上的主要任务。
6、简述日本明治政府是如何废除封建臸度的。
答:倒幕运动成功后,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果断的措施,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废除封建臸度,实施改革:
①废藩臵县。对地方藩国的领地,在战争尚未结束时,明治政府就采取“先强后弱”的方针,迫使藩主们奉还版籍,并剥夺了他们对土地和人民的领有权。1871年又以武力为后盾,宣布“废藩臵县”免除全国各藩知事的职务,一律迁往东京居住,领取俸禄,债务由中央政府负担;1872年,规定由中央政府任免府知事和县令。这就一举消灭了封建藩国臸度,形成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并在事实上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臸,为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②废除封建身份臸度和取消武士特权。1872年,明治政府基本确定了皇族、华族、士族、和平民的身份臸。同时,政府取消了对平民职业、服饰和日常生活上的身份限臸,准许华族、士族与平民通婚。惟皇族和华族任保留某些特权,武士特权包括留发和佩刀的特权均被取消,1873年颁布征兵令,实行全民义务兵役臸,从而剥夺了武士垄断军职的特权,这样就实现了形势上的“四民平等”。在身份臸度改革之后,明治政府又招收对封建的俸禄实行赎买政策,以减轻财政负担,通过赎买的方式,武士作为一个特殊等级被最终消灭; ③新地主取得了完全的土地所有权,广大自耕农及富农也成为真正的土地所有者;幕藩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臸被彻底废除,自耕农和新地主成为合法的土地所有者。
第五篇: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1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全)
价格革命
16至17世纪西欧社会上出现的金银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等国从殖民地掠回大量金银,使欧洲贵金属的储量急剧增长,从而引起欧洲各国通货膨胀。至16世纪末,西班牙的物价平均上升四倍多,英、法、德等国的物价平均上涨二至二点五倍。价格革命打乱了传统的经济关系。其结果是从事商业的人大发横财,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力量愈益增长,而靠传统方式收取地租的封建地主的地位受到削弱,收入微薄的劳动者的生活日益下降,价格革命加速了西欧各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和封建制的解体。
商业革命
16世纪欧洲商业的突然扩大和新的世界市场兴起的现象被称为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发现,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欧洲人的经商范围由地中海一带扩展到大西洋及世界各地,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都有了商业往来。各地对欧洲商品的需求也在扩大,使贸易额和商品种类都大为增加。工业的发展、商业活动的迅速扩大以及殖民制度的建立,对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商业革命是产业发展所引起的,而商业革命开发了广大市场,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奥斯曼帝国
也称奥托曼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人建立的军事封建帝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1299年突厥首领奥斯曼宣布独立建国。1453年攻陷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帝国在此建都,改名伊斯坦布尔。经过不断扩张,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帝国内部实施封建剥削和民族压迫政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各地各族人民不断进行反抗。17世纪中叶国势转衰,19世纪巴尔干半岛各国先后独立。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加同盟国方面作战失败,随后丧失了大片土地,仅保有土耳其本部。1919年国内爆发基马尔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1922年苏丹穆罕默德六世被废,帝国告终。
殖民制度
一般是指西方列强国家压迫、奴役和剥削“落后”的亚、非、拉国家,并把它们变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制度。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西欧诸国往往是通过海盗式劫掠、欺诈性贸易等各种方式进行早期殖民活动。在资本主义稳定发展,特别是进入垄断时期,则使用军事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文化的侵略手段,使被侵略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失去政治和经济上的独立而依附于外国的保护。各殖民国家相互遵守共同的协定,但有时也会因为利益关系发生武装冲突,即殖民战争。殖民制度是帝国主义国家疯狂掠夺殖民地的产物。
地理大发现
西方史学家对15至18世纪欧洲航海者一系列航海活动的通称。15世纪后,西欧商品货币经济迅速发展,引起了封建贵族、大商人和新兴资产阶级对贵金属的渴求。《马可?波罗行记》对东方富庶的夸张描绘,进一步煽动着欧洲人的寻金热情。15世纪中叶以后,阿拉伯人与奥斯曼土耳其人垄断了东西方传统通道,也促使西欧寻找通向东方的新航路。此外,快速帆船的制造,指南针用于航海及地圆学说的盛行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最初由葡萄牙、西班牙两国组织远洋航行。1492年,哥伦布航抵“美洲”,开辟了欧美航线;1498年达?伽马开辟自西欧绕过非洲南端直达印度的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与其同伴首次环球航行。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扩大了世界市场,开始了西方国家殖民掠夺的狂潮。
欧洲的商业中心逐渐由地中海地区转移到大西洋沿岸。由此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关系的增长,预示了世界史上一个新时代的来临。文艺复兴
14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这个运动始于意大利,后扩大到英、法、德、西等欧洲国家。一些新生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在“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号召下,把矛头直接指向教会神权统治,他们以人文主义为旗帜,主张尊重自然和人权,强调发展个性,反对禁欲主义;提倡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愚昧;表现乐观主义,反对悲观主义。因而人文主义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也是新文化的基本内容,它逐渐形成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表面看来,文艺复兴是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运动,但是,它并不是对于古典文化“亦步亦趋”的简单模仿,而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创新,它冲破了黑暗的中世纪的重重禁锢,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在人文主义思想指引下,文学艺术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以实验为基础的近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哲学、新的政治学、史学和教育学相继出现,产生了一大批多才多艺的代表人物,使文艺复兴时代成为硕果累累、人才辈出、灿若群星的时代。但丁
(1265—1321
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先驱、诗人。其不朽名作《神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文学创作中的代表作。它运用寓言的体裁,采用梦幻的形式,通过在地狱、炼狱和天堂三界游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类人物的描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和封建统治的黑暗残暴,歌颂自由的理性和求知的精神,发出了把人的思想、感情、智慧从神学的束缚下解放出来的呐喊。作品在思想性和艺术性方面达到了极高的水平。《神曲》是用意大利托斯坎那方言写成,使他成为欧洲第一个用民族语言写作的作家,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的奠基人。恩格斯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大人物就是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
空想社会主义
也称乌托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以前出现的一种向往理想社会而带有空想性质的社会主义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英国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以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为代表。他们尖锐地抨击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腐朽,提出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些主张和设想,如消灭雇佣劳动、消灭城乡对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实行计划的生产,妇女解放等。这些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之一。但它以唯心史观为基础,不懂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看不到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反对政治斗争和暴力革命,幻想通过宣传教育来感化资产阶级,争取有产者的同情与帮助,并通过示范试验,和平地过渡到理想社会。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空想社会主义逐步失去了其进步意义。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运动的主要思潮,是早期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人文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又译为“人道主义”或“人本主义”。其思想核心是个人主义。它是资产阶级用来反对封建束缚,谋求自身政治经济地位的思想武器。其基本特征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人“才能”和自我奋斗;重视现世生活,反对宗教禁欲主义,反对经院哲学;否认对教皇和教会的绝对服从;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提倡理性,重视科学实验;表现乐观主义精神,反对悲观主义;欣赏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
人文主义对于人们摆脱神权的束缚,争取自由平等乃至推翻封建统治,都具有巨大进步作用
《天体运行论》
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的伟大著作。书中指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围绕着太阳旋转的行星,地球本身也在以地轴为中心自转,又和其他行星围绕太阳公转。天体运行论中所提出的太阳中心说是对教会选定的地心说和神学世界观的沉重打击。恩格斯予以高度评价,指出“从此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科学的发展从此便大踏步地前进”。
新教
反对旧天主教的新教派。是欧洲宗教改革中脱离天主教绘的各教派,主要包括马丁?路德建立的路德教派和加尔文建立的加尔文教派。路德教派在16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传入北欧各国,挪威、丹麦、瑞典分别在1536年、1537年、1541年改奉路德教。其他欧洲国家也有一部分信徒。加尔文教在西欧传播甚广,瑞士、尼德兰、英、法及德国南部均有大量加尔文教徒。加尔文教后来成为英国资产阶级进行革命的宗教旗帜
波伦亚协定
法王法兰西斯一世与教皇利奥十世于1516年8月8日在波伦亚签订的宗教条约。规定:法国的大主教、主教等高级神职人员由国王任命,法国教会的大部分收入归国王所有。法王也向教皇作了一些让步,如条约中未提宗教会议的权利,教皇且可获得部分法国教会收入。法兰西斯一世通过这一协定加强了王权专制,进一步控制了法国的教会,使之成为国王专制机构的组成部分。1682年此项条约被废止。
神圣罗马帝国
欧洲的封建帝国(962—1806)。962年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加冕称帝,是为神圣罗马帝国之始。最大疆域,除德意志本土外,还曾包括意大利北部、中部、捷克、瑞士、奥地利等。11—12世纪,皇帝与罗马教皇围绕主教继任权而激烈争斗,互不相让。13世纪起,德意志境内形成许多独立的领地。皇帝仅统辖直属领地,对那些割据一方的封建王公失去了控制。1356年查理四世颁布《金玺诏书》,正式确认皇帝须经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皇权衰微,因此帝国实际上已成为徒具虚名的空壳。意大利、瑞士先后独立。宗教改革和三十年战争后,帝国进一步分崩离析。18O6年8月,拿破仑一世强迫皇帝弗兰茨二世退位,帝国最终灭亡。
沃姆斯敕令
1521年4月,神圣罗马皇帝查理五世在沃姆斯城帝国议会上颁布的一项敕令,其主旨在于反对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马丁?路德及其教义。路德本人也应召与会,进行了两个小时的辩论。皇帝的代表在会上宣读教皇的关于开除路德教籍的敕令,并要求帝国议会宣布把路德置于法律保护之外,禁止传播路德的说教。路德据理力争,拒不悔罪。后避入萨克森选侯腓特烈的瓦特堡。
马丁?路德
(1483—1546)
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倡导者,基督教路德宗的创始人。生于矿业主家庭。早年就学于马格德堡和爱森纳赫大学,获得神学博士学位,并任神学教授。1517
年10月31日公布抨击教皇出售赎罪券的《九十五条论纲》。后又连续发表《致德意志基督教贵族书》等论文。其主要信条是:人要想自己的灵魂得救,要依靠个人的虔诚的信仰,而不需要教会神职人员的干涉;信仰的唯一依据是《圣经》,而不是天主教会一手制定的神学,主张每个教徒都可以读《圣经》。据此建立的所谓廉俭教会,符合市民和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同时也得到某些力图夺取教会财产的封建诸侯王公的支持。路德领导的宗教改革,猛烈地冲击着教会统治的根基。1521年5月,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宣布马丁?路德为异端。路德更名换姓,躲到萨克森选侯隐藏起来,期间将《圣经》译成德文,此举为德国语言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九十五条论纲》
德意志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17年1O月3O日起草的论证赎罪券功效的提纲。路德提出,教皇没有免除人的罪恶的权力,免罪权在上帝,因此赎罪券可以免罪的说法是错误的。其意义在于,它第一次对天主教关于只有通过教会和教皇才能赎罪的说教予以公开的否定,因而被社会各阶层广为接受,从而引发了德国的宗教改革运动
闵采尔
(1490—1525)
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的激进改革活动家,德国农民战争的组织者和杰出领导人,空想社会主义的先驱者之一。出身于小手工业者家庭。1506年入莱比锡大学攻读神学,获博士学位。1517年开始追随路德,但后来他的不满于路德的保守态度而与之分道扬镳。1521年11月他写了《布拉格通告》,主张尘世上应取消压迫和剥削,实现人人平等。之后,他开始对教会的“圣礼”改革,进行反对罗马教廷的宣传。在他的鼓动下,德国于1524-1525年间爆发了规模宏大的农民战争。他的宗教理论直接抨击了基督教的主要论点。他的政治纲领是通过暴力推翻封建主的统治,建立“没有阶级差别,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压迫社会成员的国家政权的社会”的“千年天国”。他把人民摆脱剥削压迫的革命作为首要任务,领导了萨克森和图林根的农民起义。1525年5月,起义军失败,闵采尔被俘壮烈就义。农奴制
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剥削制度。共基本特点是:农民以奴役性条件从封建领主的庄园里取得份地,世代耕种,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对封建主和封建国家处于人身依附地位,成为农奴;封建主迫使农奴提供劳役、缴纳实物或货币地租,并可以任意惩罚、出卖农奴,或没收其财产;农奴要向封建领主提供徭役、缴纳贡税,毫无政治权利。中世纪时,农奴制在欧洲各国占主要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由于农民暴动和大规模的起义,农奴制渐趋解体。15世纪时,西欧多数国家基本上废除了农奴制;中欧和东欧许多国家,到19世纪中叶才废除。
永久会议
德国农民战争期间在缪尔豪森城建立的革命政权。1525年3月由闵采尔领导建立,主张没收教会财产,废除封建特权,提出了所有贵族的土地一律归农民所有的主张,并组织革命武装,号召全德起义。因起义军队仓卒组成,各地革命力量分散,缺乏统一的指挥,5月被诸侯扼杀。
十二条款
德国农民战争期间士瓦本地区的起义军于1525年3月制订的斗争纲领,共12条。主要内容为:取消什一税,减轻服役负担,废除农奴制,承认以现存封建文契为依据的劳役的合法性,农民可以自由使用村社公有的河流、湖泊、土地、山林;取消遗产税等。纲领带有妥协性,没有要求没收地主的土地,主要反映富裕农民的利益。
奥格斯堡和约
德意志新教诸侯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缔结的和约。德国农民战争后,德皇及拥护德皇的天主教阵营为一方,在宗教改革中获得教会土地的所谓新教诸侯为另一方,之间矛盾错综复杂,几度兵戎相见。1555年,经谈判,德皇与诸侯在奥格斯堡签订条约。规定:诸侯有权决定其臣民的信仰,即所谓“教随国定”的原则;1552年以前为新教诸侯夺去的天主教会的财产,不再退还;确立路德派新教的合法地位。此约的签订,暂时中止了新、旧教诸侯之间的战争,但进一步扩大了诸侯的权势,也加重了德国的分裂局面。
《基督教原理》
瑞士宗教改革家加尔文于1536年出版的一部宗教理论研究著作。此书吸收了慈温利和路德的观点,并参以己见,提出了系统的新教神学理论。否认罗马教皇的权威,反对天主教的繁文缛节,主张信仰得救,提倡廉俭教会,提出人的得救与否依赖于上帝预定旨意的“预定论”学说。此书是宗教改革时期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
日内瓦神权共和国
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时期加尔文在日内瓦建立的政教合一的政府。教会设立四种职务:长老、牧师、教师、执事。长老一般是富有的市民,负责监督每一个人的生活。牧师为神职人员,负责解释圣经,施行圣礼。教师负责学校的领导工作,宣教事业和讲授圣经。执事主管慈善机构,负责救济和医疗工作。教会的权威机构是长老会,负责监督圣徒的宗教生活和审理宗教案件。政府的最高机构是大议会和小议会,由市民选举产生。教会机构与政府机构虽有分工,但实际上二者已结合成一体,不仅人员交叉,而且职责也难以划分。日内瓦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神权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