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绿色壁垒条件下中国农产品贸易的SWOT分析及战略策略选择
摘 要:加入WTO以后,绿色壁垒成为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主要障碍。针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严峻现状,文章应用战略管理中SWOT方法,分析中国农产品贸易在绿色壁垒条件下的环境因素和资源因素,特别是农产品自身的成本较高,质量安全以及产生的环境信誉问题,从而提出应对绿色壁垒的农产品贸易战略策略。
关键词:绿色壁垒 SWOT分析 农产品贸易
一、绿色贸易壁垒的含义与内容
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作为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进口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以及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为由而实行的进口限制措施。它依据有关环保标准和规定,要求进口商品不但要符合质量标准,而且从设计、制造、包装到消费处置等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不得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到目前为止,它已逐步渗透到从产品初始原料准备到生产流程、包装销售、消费者使用及报废处理等各个环节。绿色贸易壁垒的形式主要有: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准、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等。
二、SWOT分析及模型
SWOT分析,即Strengths,Weaknesses,Opportunities,Threats分析,是战略管理中营销管理的重要内容。其分析方法是由国际知名管理学者Steiner提出的。一般而言,SWOT分析是识别营销战略的基础,用这种分析方法提出的营销战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SWOT分析包括战略主体和自身分析或者称为资源分析(OT)和外部环境分析(SW)两类,即SWOT分析把环境分析的资料又分成“机会和威胁”,资料分析分为“优势和劣势”。所谓机会是指某项环境因素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或是这项因素本身就创造一些获利或产生利益的可能,企业可以投入而获取利益。所谓威胁是指某项环境因素对企业发展不利,或者会使企业的获利与成长停滞,而企业可能招致损害。针对环境的动态变化,企业能否捕捉机会与对付威胁的核心是要明确自己现在和将来具有哪些优势与劣势。
SWOT分析一般用于企业战略管理,相应地可以将绿色壁垒下的我国农产品贸易作为战略主体进行SWOT分析,针对绿色壁垒这一新时期制约我国农产品贸易的重要瓶颈,通过制度创新和战略制定来推进农产品绿色贸易,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尽管长期以来农产品贸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中的比重不高,2003年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仅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4.2%,贸易顺差有所下降,但其作用是无可比拟的,因为农产品贸易涉及中国最广泛的人群,关乎食品安全和农业人口收入等国计民生的敏感问题。
加入WTO以后,人们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竞争持乐观态度;一是市场准入规定使农产品贸易机会增加;二是国内支持约束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弱质性导致的贸易扭曲现状,使发达农业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基础尽可能建立在各自的资源优势上;三是出口补贴的削减使农产品国际竞争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国家农产品平均关税将在6年内削减36%,发展中国家农产品的平均关税将在10年内削减24%;黄箱政策提供的补贴措施方面的规定对发展中国家较为有利。这些都将推进世界农产品贸易的自由化,但同时使我国农产品面临发达国家质优价廉的农产品的挑战。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和我国农产品自身品质、质量与安全性等方面的问题使我国近几年在农产品贸易上屡遭挫折。绿色壁垒以其名义上的合理性、提法上的巧妙性、形式上的合法性和手段上的隐蔽性迅速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工具。2002年1月到5月,在美国市场,中国沿海地区被美国药物管理局扣留产品累计896批次,中国成为美国“绿色贸易壁垒”限制进口最多的国家。据有关部门估算,2002年绿色壁垒造成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已达到100多亿美元以上。
三、绿色壁垒条件下我国农产品贸易的机会和威胁
(一)机会分析
1.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环境。加入WTO后,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首先,一定程度的贸易壁垒有助于绿色贸易的改革,从世界范围解决农产品供求平衡和有效配置稀缺农业,为我国相对富余的劳动力要素与稀缺的资本、技术等要素的置换与整合创造条件。其次,有利于改善农业的贸易环境,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在推动农业对外开放中吸引更多国外资金,学习国外技术和管理经验,避免走许多发展中国家根据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制定的先出口环境资源后治理环境的老路,正确处理好对外贸易、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关系,走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2.有利于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传统以粮食为主的自给农业,是一种土地密集型产业,以资源消耗的增加为农业增长的基础。随着土地及其它资源稀缺性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机会成本不断增加,农业产业比较利益不断下降,通过推动农业的绿色改革,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绿色贸易,扩大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蔬菜、水果、水产品、畜产品)的生产的同时,实行绿色农产品出口战略,从而有利于使农业增长从国际国内分工和产业转移中获得结构调整、外向发展的机遇,实现供给创新,创造新的需求,开拓新的市场。
3.有效利用绿色壁垒,保障我国人民健康和环保的权利,满足消费者不断发展的需求。在我国的农产品屡遭绿色壁垒拦截的同时,我国政府和企业也从中得到了启示,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变化将集中体现在具有优质、安全、卫生、便利和风味多样化等特征的产品上。我们也可以利用绿色贸易来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二)威胁分析
1.对农产品生产带来冲击。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我国农业丰产,大部分农产品由资源约束转变为市场资源双约束,价格持续低迷。而从1999年我国粮食连续4年减产,有效库存大幅减少,粮食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使质量较低的农产品与从国外进口的高质量低成本农产品竞争失去了价格上的比较优势,为保护有限的资源今后还要增加一部分粮食进口,这对中国粮食市场形成冲击。这在国内农业产业结构需不断调整、农业国内支持不足的情况下,会引起国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下跌,从而影响农民收入。
2.对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不利影响。一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进出口商品贸易流向和流量扭曲。各国为了实施绿色贸易壁垒,需要出台各种各样的技术标准,进行科学技术研究。从名义上推进了技术进步,但这种技术贸易标准实施的目的是有效地限制别国商品的进入,保护本国进口竞争产业。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使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退出个别国家市场,如日本、欧盟等,这些产品或者销毁、或者再加工、或者转运,都会给整个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发达国家将会实施比较严格或者高等级的技术贸易标准或者规范,而发展中国家将会实施相对宽松的低等级的技术贸易标准。发达国家商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时,将不会受到技术贸易措施的限制;而发展中国家的商品出口到发达国家时,将会遇到严格的技术贸易壁垒的限制,从而使进出口贸易流向和流量出现扭曲,影响国内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二是对土地密集型农产品产生较大影响。由于我国农业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粗放经营的状况,农产品大多数存在质量差、科技含量不高、在市场流通环节又存在着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特别是对于粮食、油料、糖料和棉花等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在农产品出口中是处于劣势的。
四、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农产品贸易战略选择
1.创造绿色农产品发展的良好环境。一是构建职责明确、管理有效、切实服务的宏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健全微观主体发展绿色农产品的利益激励机制,国家可充分利用WTO农业协议“绿箱”政策条款,强化对绿色产业项目给予财政扶持、信贷支持、农业保护、产业保险等优惠条件,对农业外贸企业绿色农产品出口给予税收减免优惠与财政补贴;三是为农产品经营者提供信息咨询、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等公共服务,加强绿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建设,从而有效保护国内农业生产、出口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
2.建立农产品国家技术标准体系。一是积极推进绿色农产品标准化、认证制度、贸易制度与国际接轨,为绿色产品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二是加强管理,确保绿色农产品质量。加强对绿色产品生产、加工、运输、贸易全程监督管理,加强对绿色产品区域内环境监测,防止环境恶化,损害绿色产品质量。三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法律监督。
3.实施科技与市场一体化发展战略。一是确立技术发展目标和优先领域。二是要重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综合生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无公害农产品全程控制高技术成果。三是要积极促进技术扩散、技术推广,按照“五统一”的要求,重点建立一批无公害蔬菜、水果和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加强产地源头控制,带动绿色特色农产品产业跳跃式发展。四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扶持专业合作组织、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市场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产销顺畅。
4.扩张发展劳动密集型产品,稳健发展土地密集型产品的“双发展” 战略。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生产是发挥我国劳动力优势、解决耕地资源短缺的有效途径之一。我国的蔬菜、肉类等产品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对这类产品,是在绿色壁垒中受阻严重的产品,我们应该在提高其品质的情况下,大力发展其生产规模,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以此增加我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能力。而我国的粮棉油产品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它的生产在保证国内供给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却在价格和成本上不占优势,除稻谷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外,其它很难成为中国农产品生产的优势行业,但对粮食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因地制宜实施区域优势发展战略。一是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如水产品、畜产品、蔬菜、水果、花卉、烤烟等,应采取积极措施,加快发展步伐,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通过技术创新,努力开拓国际高档农产品市场,积极改善农产品加工、包装、储藏、运输等条件。减少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培植和扶持一批农产品营销公司,树立名优农产品形象。二是对于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战略调整,应在保持安全供给的条件下适当减少生产,调整资源成本高、缺乏比较优势的农产品的生产布局。要建立农业结构调整支持制度,促进粮食生产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付娟.论绿色壁垒与中国农产品贸易[J].沈阳大学学报,2004(2)
2.邓莉.我国农产品贸易的SWOT分析与营销战略选择[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3.马光霞.2003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分析(上)[J].世界农业,2004(3)
4.张文兵,葛永波.绿色壁垒:进入WTO以来部分农产品出口问题解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3(3)
作者:陈冬冬 来源:《经济师》2005年第1期
第二篇: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及国际化战略
中国服装行业SWOT分析及国际化战略
摘 要 通过对中国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提出了针对我国服装业现状应该采取的战略选择。希望从中能给中国的服装行业在国际市场上生存、发展和壮大,以及有朝一日可成为服装出口强国带来一些可供参考的意见和建议。关键词 中国服装行业 SWOT分析 国际化我国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
(1)中国服装行业拥有充足、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服装生产量大。服装行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力价格是生产成本的要素之一。根据美国Wernevr国际咨询公司提供数据,国际服装业每小时工资水平报告:中国劳动力价格为每小时每人0.96美元,综合排名世界第四十八位,该水平相当于日本的1/37,美国的1/20,韩国的1/3,可见中国劳动力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同时,中国又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正是凭借几乎没有价格弹性的廉价劳动力的无限供给,使得中国的出口产业获得了所向披靡的竞争力。
我国服装产品的生产总量在世界上居于绝对优势,据统计,2003年服装年产量127亿件,2004年中国在世界服装贸易中的份额从2003年的23%增长到2004年的24%。2005年,我国服装出口金额是735.6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19.40%,服装出口数量为219.73亿件,比上年同期增长8.1%,属于服装出口大国。
(2)服装业国际竞争力居世界首位。竞争力系数是衡量一个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指标,是指某产业贸易顺差(逆差)占该产业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即:竞争力系数=(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口额)
当竞争力系数大于0时,表明该产业贸易顺差,否则逆差;当竞争力系数趋于1时,表明竞争力愈强,反之则愈弱。据海关资料统计,2003年中国服装出口额达519.16亿美元,贸易顺差506.12亿美元,竞争力系数为0.97,说明中国服装业具有较强的竞争力。
(3)虚拟经营已在部分服装企业盛行。在中国服装行业,国内最早实施虚拟经营的是美特斯邦威。美特斯邦威集团公司始建于1994年,集团在国内率先采取“虚拟经营模式,走品牌连锁经营的发展道路”。虚拟经营是企业把一条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割,企业集中资源于其中的高附加值环节,将其余的环节外包,企业突破有形的界限,通过各种方式将设计、生产、营销、财务等环节在企业内外进行整合弥补,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企业运作体系。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价值链是指企业从创建到投产经营所经历的一系列环节和活动,如图1,每个环节都有资金的投入并带来相应价值的增加,从而使这一系列环节联结成一条活动成本链。在服装从生产到销售的整条价值链上,价值含量最高的上下游环节分别集中在设计和营销,而美特斯邦威就是抓住了上下游中的这两个重要环节,将整条价值链进行分割,将资源全部集中于产品的设计和品牌的推广上,而将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外包。经营模式见图2。正是凭借这种经营模式,美特斯邦威从1995年年销售额为500万升到2003年年销售额20亿元。短短数十年间创造了把企业爆炸性地扩大了400倍的商业奇迹。集团也由此发展成为中国休闲服饰行业的龙头企业之一。
(4)中国五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为服装业打造国际时装之都奠定了基础。
服装业的发展是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纵览世界已有的五大时装之都,即:高级时装之都的巴黎、高级成衣之都的米兰、运动休闲和成衣的纽约、经典男装之都的伦敦和东西方结合之都的东京,都是在本国独特的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的大背景下,用自己的民族文化奠定了成为国际时尚之都的基础。中国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五千年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力争早日打造成世界第五大服装之都。
1.2 劣势(Weakness)
(1)产品档次不高,对外依赖性强。我国的服装业整体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产品结构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重小,自主品牌只占出口产品的10%,出口商品以中低档产品为主,极大地影响了企业的利润水平。此外,致命的一点就是我国服装出口总额近一半来自加工贸易。加工贸易确实为服装企业的对外贸易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是“以进原料、来款式、供品牌”为主体的服装加工贸易模式对中国服装工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并不有利。盲目追求加工贸易在一定程度上会助长国内服装行业的严重依赖性,一旦发达国家不给我们订单将拖垮我们整个服装出口行业。
(2)缺少自主品牌、缺乏专业设计人才、设计能力弱。中国服装缺少国际知名品牌,在服装产品上是一个“制造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品牌小国”,自我设计能力弱,这决定了我国企业只能被动的按照国外客户的订单要求进行生产,增加了市场风险。整个行业极其缺乏高端设计人才及引领世界潮流的服装企业,其中绝大部分企业设计都是跟随欧美、韩国等国的潮流,创新能力较差。
(3)大力发展OEM,成了品牌国际化的障碍。OEM是指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在我国通常指“定牌生产”或“贴牌生产”。近几年,中国服装出口规模逐年攀升,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服装出口国及生产国。其中很大原因在于:我国大部分出口服装企业都在做OEM,整个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在2%~5%之间,处在服装行业整条价值链上附加值最低的生产环节。拥有2000多家服装企业的东莞,其中60%为外来加工的小企业。像法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50多个服装名牌在中国都有生产基地。这样,一方面使中国企业失去了打造自己品牌的机会,进入为别人品牌做嫁衣裳的局面,不能准确了解国际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另一方面OEM使中国服装企业过度依赖于国外企业,不能及时提高对产品的设计能力和开发的原创能力。从而服装生产企业在整条价值链上处于更加从属的地位。
(4)营销力度不够,营销渠道单一。我国服装企业主要通过广交会、华交会等渠道通过国外中间商或批发商接受定单,很少在目标国市场形成自己的营销网络。出口企业在“签订出口合同—采购原材料—组织生产—出运—交货—结汇”的流程后,就完成了使命。之后的分拨、物流、零售、售后服务、品牌推广等一系列增值环节,我国出口企业基本上未参与。而商品销售价格为出口价格的3~5倍,一些名牌产品甚至高达10~20倍。丰厚的渠道利润和品牌利润都被进口商、批发零售商所获得,中国出口商只赚取了微薄的加工费。
(5)很多服装企业规模太小,竞争力不强。这种企业有“散、小、弱”特点,并以加工型为主。企业设备普遍陈旧老化、设备引进能力和技术的再开发能力均很弱,产品难以适应国际市场流行趋势和新消费需求。大部分企业没有从事国际贸易的人才和经验。
(6)缺乏大规模的产业集群。我国服装行业,企业数量非常多,但规模普遍偏小。2004年我国服装企业有4.5万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占15%。
更重要的是,行业的组织程度低,企业管理水平低,交易成本高,内耗大,没有形成良好的企业生态。目前中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多集中在江苏、浙江、广东、上海和山东等沿海地区,但产业投资主体较为分散,个体规模也不大,尚处于发展阶段。
(7)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的意识不强,对行业内相关规则不甚了解。不少企业对一些发达国家实行的纺织服装环保标准(ISO14000)和社会责任标准(SA8000)等国际标准不甚了解,也不严格按此标准进行生产和进行认证,而对出口前景过于乐观,因此出现了投资过热,出口数量大增,低价竞争的局面。一旦发生国外对我国纺织服装产品实施反倾销调查和实施特别保障措施时,不少出口企业又听之任之,事不关己,不积极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应诉,从而更加放任了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限制力度和广度。
1.3 机会(Opportunities)
(1)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世界经济增长虽有所减缓,但仍将继续增长,中国对外贸易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5》数据,中国对外贸易(2001~2004)呈将强劲的增长趋势,这为中国服装产品的出口提供了良好的经济背景。
(2)中国经济将保持较快增长。2003年中国经济增长10%,2004年增长10.1%,2005年增长10.2%,200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实际增长是10.7%,创下了中国经济10多年来的最快增长。这为中国服装业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世界纺织服装产业向中国转移。2004年上半年,跨国公司国际投资的先行指标——全球跨国并购金额增长了3%,这是2001年以来该指标的第一次上升,扭转了国际直接投资连续3年不断下降的趋势。2005~2006年,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生产能力和拓展市场的势头不减,中国这个大市场已吸引相当一部分的国外资金投向中国的纺织服装业,这将有利于整个产业的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
(4)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更有利于加强中国服装企业与国际交流,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中国企业的品牌形象。中国加入WTO后,为跨国公司尤其是知名品牌企业大举进入中国市场提供了公平的竞争平台,同时,也为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平了道路。我国服装企业可以通过在国际市场与跨国公司和知名品牌的竟争中,学习新的技术和经营理念,进一步积累国际市场营销知识和全球企业运作经验,打造中国品牌。
(5)对主要市场出口连续增长的同时,对非洲、对联体等新兴市场增长明显。2003年我国服装出口对东南亚、中东地区、非洲、欧盟、独联体、拉丁美洲、大洋洲的出口增长非别为40.8%、47.8%、59%、34.4%、109%、14.7%、29.9%、20.1%,并且已稳居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市场进口来源国的首位。同时,对新兴市场的开拓已初具成效,对非洲和独联体的出口增长速度最为迅速。
1.4 威胁(Threats)
(1)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在全球性生产相对过剩和大批发展中国家以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的方式介入国际竞争的大环境下,中国服装赖以推动出口增长的资源优势和比较成本优势的作用将会受到不断冲击。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越南、斯里兰卡、孟加拉等东南亚邻近国家都在大力发展服装产业,积极抢占我国的市场份额。据Werner International Inc.发布的2002年全球纺纱与织造劳动力成本比较的统计结果,中国大陆、中国沿海地区、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印尼、斯里兰卡的劳动力成本(美元/小时)分别为0.41,0.6,0.25,0.57,0.34,0.5,0.4。我国沿海地区的劳动力的成本最高,低劳动成本的优势已逐渐消失;且我国的土地和成本还在上升,而沿海地区的广东、浙江、上海、江苏、山东又恰好是我国服装出口的主要地区。所有的这一切都导致了我国的低成本优势正在逐渐消失。
(2)出口市场过于集中,容易引起贸易摩擦。根据《世界经济年鉴2004/2005》数据得知,我国服装出口主要集中于日本、美国、欧盟、香港等传统市场。同时2003年对这四大市场出口额为473.3亿美元,占总出口额的60.64%,并且居日本、美国、欧盟三大市场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虽然对非洲、独联体国家等新兴市场的出口有快速增长,但所占比重仍然很低,不足以抵御和分散因政治和经济原因所引起的国际贸易摩擦所带来的贸易环境风险。
(3)出口企业经常遭来贸易保护手段。我国服装企业因有低廉的劳动力优势,产品成本相对低,在出口时对进口国造成一定的冲击,导致进口国针对我国企业采取反倾销,特别保障等贸易保护手段。同时各种新贸易壁垒正成为贸易发展的新障碍。新贸易壁垒是相对于传统贸易壁垒而言,是指以技术壁垒为核心的包括绿色壁垒和社会壁垒在内的所有阻碍国际商品自由流动的新型非关税壁垒。新贸易壁垒的主要内容包括技术壁垒、环境壁垒和社会壁垒等。中国服装业国际化战略
通过对上述服装行业的SWOT分析,整合整个服装行业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如何做到充分利用优势和机会,避开整个行业的劣势和威胁是关乎中国服装行业能否走远走好的关键问题。中国服装行业应可采取以下相应的战略措施。
(1)SO战略。包括:利用劳动力优势继续保持在生产总量及主要出口市场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对非洲、独联体等新兴市场的开拓;从全球角度出发发展我国服装贸易,加强与国际跨国企业的交流,学习其最为先进技术、经营理念及营销模式等;利用中国服装国际竞争力优势将中国由服装出口大国提升为服装出口强国;中国服装设计可融合国际上的时尚元素发挥文化优势。
(2)ST战略。包括:弱化劳动力成本优势,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水平;实行虚拟经营,最大程度发挥企业核心竞争力,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
(3)WO战略。包括:对产品结构要有所调整,争取在高档次的产品上有新的突破;引进高端设计人才的同时加强对本土设计人才的培养;实施品牌战略,争创世界一流品牌;服装企业要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更新设备改进现有工艺;实现服装产业的大规模产业集群;OEM合作向高层次发展;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加快推行服装外贸出口代理制。
(4)WT战略。包括:熟悉国际服装行业内的相关规则,深入了解出口市场对服装进口的相关规定;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积极应对国外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加强对我国服装品牌的管理,保护知识产权。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服装业面临的挑战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严峻,因为劳动力更为低廉的国家的服装生产正在蓬勃发展,而知名品牌的服装几乎被发达国家所占据。中国服装业要在国际市场中发展及壮大,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不断提升国际竞争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大规模产业集群;有针对性地进行行业信息平台建设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实施虚拟经营;对服装产品质量
监督和标准制进行修订,使之与国际接轨;加强企业的品牌意识,争创世界一流品牌;加大营销力度,拓展营销渠道,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强应对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意识,熟悉游戏规则,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引进和培养服装相关的高级人才,加强与国际合作与交流;要大力推广虚拟经营在整个行业的实行。相信通过一系列的战略策划的实施,有朝一日,中国将会成为世界服装“品牌强国”,诞生像世界五大时装之都:米兰、巴黎、纽约、伦敦、东京一样的引导世界服装潮流的大都市。
第三篇: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摘要:中国加入WTO以来,市场进一步开放,我国环境保护与对外贸易将面临新的挑战,那就是绿色壁垒。由于绿色贸易壁垒表面上具有合理性以及隐蔽性等特点,成为当今国际贸易领域行之有效的贸易保护手段之一。本文从绿色贸易壁垒的概念,产生背景和表现形式入手,就绿色壁垒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即从国家的角度分析绿色贸易壁垒,它不仅对保护一国环境、保障人民安全健康、推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创造、完善本国环境制度等方面产生的积极作用,而且也对一国外贸发展产生阻碍、对落后国家经济增长产生制约等消极作用。最后,针对我国出口贸易面临绿色贸易壁垒日益增多的现实状况,提出我国农产品出口领域可以采取的对策和建议。关键词:绿色壁垒;农产品出口;对策
Green barriers on the export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and Countermeasures Abstract:Along with the WTO entry,China's market must be more and more open ,and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foreign trade will face new challenges, That's Green barriers.Green trade barrier because of the reasonableness of the surface and hidde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ield of international trade has become an effective means of trade protection.In this paper, the concept of green trade barriers arising from the background of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form ,that is, The influence of green barriers to China agricultural product export.from the national point of view of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not only to a Stat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afety and health protection of the peopl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and technology to create and perfect the system of their environmental positive effect, but also on a country's foreign trade development obstacles to economic growth in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a negative effect on constraint.Finally, China's export trade for the green trade barriers faced by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reality, the field of China agricultural product measures can be taken and recommendations.Key words:Green trade barrier; Agricultural exports; Countermeasure
目 录
1绿色壁垒相关概述...........................................................................................................................................1 1.1绿色壁垒的概念........................................................................................................................................1 1.2绿色壁垒产生的特点................................................................................................................................1 1.3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1 1.3.1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制度及绿色技术标准制度.............................................................................1 1.3.2绿色环境标志和绿色包装制度.........................................................................................................2 1.3.3绿色卫生检疫和绿色补贴制度.........................................................................................................2 2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2 2.1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总体现状....................................................................................................................2 2.2 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3 2.3绿色贸易壁垒下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现状................................................................................................3 3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成因分析及影响.......................................................................................................4 3.1 我国农产品遭遇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4 3.1.1农产品遭受绿色壁垒的内部成因分析.............................................................................................4 3.1.2农产品遭受绿色壁垒的外部成因分析.............................................................................................4 3.2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5 3.2.1绿色壁垒的积极影响.........................................................................................................................5 3.2.2绿色壁垒的消极影响.........................................................................................................................5 4 我国农产品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6 4.1树立环保意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6 4.2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7 4.2.1设立高效的绿色壁垒咨询服务机构.................................................................................................7 4.2.2及时发布预警信息.............................................................................................................................7 4.2.3建立网络对话窗口.............................................................................................................................7 4.3建立优质农产品认证、标志制度............................................................................................................7 4.4构筑我国农产品绿色保障系统................................................................................................................7 4.5实施绿色营销策略,走品牌战略之路....................................................................................................8 5结 论.................................................................................................................................................................8 参考文献..............................................................................................................................................................9 1绿色壁垒相关概述
绿色壁垒是绿色贸易壁垒的简称,又被称为环境贸易壁垒、环境壁垒、绿色保护主义。是世界各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制定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有重大影响。
1.1绿色壁垒的概念
绿色壁垒是指在国际贸易领域,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科技优势,以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为目的,通过立法,制定繁杂的环保公约、法律、法规和标准、标志等形式对国外商品进行的准入限制。它属于一种新的非关税壁垒形式,已经逐步成为国际贸易政策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1.2绿色壁垒产生的特点 首先,绿色壁垒的内容具有合理性。绿色贸易壁垒的产生是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依据,因此更符合消费者的意愿,也顺应了全球范围内的环保呼声。然而绿色壁垒是以一系列国际公约、国际双边与多边协定和国内法律法规为依据的,所以形式也具有合法性。
其次,绿色壁垒的保护对象与范围具有广泛性,保护方式也具有隐蔽性。凡是与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有关的产品都成了绿色贸易壁垒所要保护的对象。保护的范围从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到工业制成品,从原材料、生产制造过程到包装销售,从消费者使用到报废全过程,几乎无所不包。绿色壁垒也是以环境保护为理由而规定了严格的环境标准,且检验手续繁杂,标准变动频繁,令出口厂商穷于应付,具有隐蔽性。
再次,绿色壁垒实施效果具有歧视性。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相对落后,环保要求比较宽松。发达国家的环境标准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而言,带有明显的歧视性限制。
1.3绿色壁垒的表现形式
1.3.1绿色关税和市场准入制度及绿色技术标准制度 发达国家以保护环境为名,对一些污染环境,影响生态环境的进口产品课以进口附加税、或者限制、禁止其进口,甚至实行贸易制裁。例如: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规定,所有在美国出售的鱼类都须来自经美方证明未受污染的水域。
发达国家的科技水平较高,处于技术垄断地位。它们在保护环境的名义下,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环保技术标准,限制国外商品进口。这些标准都是根据发达国家生产和技术水平制定的,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是可以达到的,但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很难达到的。因而势必导致发展中国家的产品被排斥在发达国家市场之外。
1.3.2绿色环境标志和绿色包装制度 环境标志也称绿色标志、生态标志。它由政府管理部门或民间团体按照严格的程序和环境标准颁发给厂商,附印于产品及包装上,以向消费者表明:该产品从研制、开发到生产、使用直至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均符合生态和环境保护要求。目前已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并趋向于协调一致,相互 承认,对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形成了巨大的障碍。
绿色包装是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用后易于回收再用或再生,易于自然分解,又不污染环境的包装。它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目前,世界各国在环保包装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立法形式规定、啤酒、软性饮料和矿泉水一律使用可循环使用的容器;制定强制包装再循环或利用的法律,如日本的“再利用法”、“新废弃物处理法”等;税收优惠或处罚,即对使用可再循环包装材料的厂商征收较高的税赋,以鼓励使用可回收再生的材料。
1.3.3绿色卫生检疫和绿色补贴制度
绿色卫生检疫制度是指国家有关部门为了确保人类及动植物免受污染物、毒素、微生物、添加剂等的影响,对产品全面的严格检查,防止超标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影响最大的产品是药品和食品,为保障食品安全,许多国家采取了严格的检疫制度,有些国家通过建立了近似苛刻的检疫标准和措施,形成了实质上的贸易保护。
为了保护环境和资源,有必要将环境和资源费用计算在成本之内,使环境和资源成本内在化。发达国家还将严重污染环境的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以降低环境成本。使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成本却因此而提高。更为严重的是,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企业本身无力承担治理环境污染的费用,政府有时只能为此给予一定的环境补贴。
2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
我国是农产品生产和出口大国,近年来由于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的日益关注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新发展,绿色壁垒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重要因素。2.1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总体现状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业和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密切,农产品出口量越来越大,中国的地位随之不断上升。根据WTO 的统计,中国占世界农产品出口的比例从1980 年的1.5%上升到2004 年的3.1%。中国在世界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的排名从第九位上升到第五位。
2008 年是中国历史上农产品对外贸易逆差最大的一年,全年农产品出口累计额为20189143(千美元),进口累计额为58317239(千美元),进出口逆差高达181.3 亿美元。2009 年农产品进出口累计总额都有所下降,出口累计总额为39173142(千美元),进口累计额为52172107(千美元),出口额下降幅度大于进口额,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到约130 亿美元。
由于多种国际贸易壁垒的存在,优势产品花卉、蔬菜、茶叶、水稻、水产品及部分畜产品因外观、包装、质量、农药残留等问题,出口受阻的形势将更加严峻,出口在短期内难以扩大,农业生产两头受挤,将导致个别行业萎缩。我国农产品贸易由多出少进转为少出多进,其直接后果是农民收入减少,农村隐性失业增加。
2.2 我国农产品的主要出口市场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市场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2006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亚洲1910020.7万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61.56%;出口欧洲552498.7万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7.81%;出口北美洲422717.9万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13.62%。
日本、欧盟是我国农产品的最主要出口市场,约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43.3%,仅日本就占约1/3。由于日本、欧盟食品安全新法规于2006年正式实施,大幅抬高了进口农产品的门槛,对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造成较大影响。
从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的市场结构看,畜产品和水产品,大多对日本、香港、韩国和美国出口;花卉、蔬菜、干鲜水果和水果加工品等园艺产品,主要对日本、欧盟、韩国和香港出口;玉米、大米等谷物,主要对韩国、日本、香港、印度尼西亚、朝鲜、马来西亚和美国出口。
2.3绿色贸易壁垒下我国农产品的出口现状
从2001年我国加入WTO之后,农产品出口增长率总体上有所提高。出口总额显著增长,从2002年开始,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制约已日益明显。我国外贸出口总额3255.7亿美元,占出口总额比例的5.5%。其中,农产品出口180.2亿美元,增长11.2%。2004年则开始出现农产品的贸易逆差。2006年中国农产品遭遇绿色壁垒次数增多,仅遭日本退货的批次就由2005年的343批增加到476批,增幅达39%。到2007年至2008年,中国农产品的贸易逆差出现了大幅增加,分别达到43.7亿美元和181.5亿美元。近几年,全国的绿色壁垒有从微观向宏观层面发展的趋势,它们已逐步取代了关税和配额,成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产品出口面临最大的障碍。
3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成因分析及影响
3.1 我国农产品遭遇绿色壁垒的成因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研究,得出我国农产品出口频繁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既有国际方面的原因,也有我们自身的原因。
3.1.1农产品遭受绿色壁垒的内部成因分析 首先,我国生态标准较落后。尽管我国已经提出并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但长期以来造成的环境污染与生态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解决。农业生态环境与农民的生态意识是长期影响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加之我国环境标准与国际标准相比过低,缺乏一套统一的环境认证体系。此外,国外在产品研发阶段就已开始制定标准,而我国的标准制定却存在滞后期,周期也长。国内较低的环保标准和落后的环保贸易法律体系,使得我国在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方面陷于被动地位。
其次,我国农产品农药及有毒物质残留超标。由于我国出口农产品的生产仍然沿用传统生产方式,农民的食品卫生、安全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了生产缺乏质量规范和安全约束,在许多蔬菜和其他产品的种植中大量使用禁用农药和化肥,在畜、禽和水产养殖中饲喂或使用激素和多种药物,致使出口产品的农药、化肥、抗生素及其他药物残留量超标。
再次,我国农产品检疫系统不健全。这些年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对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造成负面影响。“三鹿奶粉”事件过后,美国、德国、日本、马来西亚等国家禁止进口中国奶制品,另有许多国外进口商也处于安全考虑取消或减少了中国农产品订单。近日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日前发布2011年2月《拒绝进口食品报告》,我国共有56款食品被拒绝进口。其中4款食品、1款鱼饲料检出三聚氰胺,被FDA认定为不安全。对于饲料被拒进口,农业部称目前还未关注此事,但目前国内并无饲料被检出含有三聚氰胺。
最后,因为我国包装技术落后,包装质量较低。当前,包装作为商品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随商品的流通面进入社会的各个角落。我国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加工和包装技术落后。使我国农产品材料包装的安全形势非常严峻,市场上很多农产品包装材料难以符合进口国对食品安全、卫生和环保方面的要求。近几年,各地包装袋的抽样合格率普遍偏低,合格率只有50%-60%。这导致各国用绿色壁垒为手段拒绝进口我国农产品,严重影响了我国的农产品出口。
3.1.2农产品遭受绿色壁垒的外部成因分析
首先,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具有较强的食品安全意识。发达国家的消费者收入稳定、生活水平高、具有较强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消费者对食品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残留十分关注,选购畜产品、蔬菜、水果时,首选无污染的绿色(有机)食品。如美国消费者甚至对食品中的可能引起过敏的物质也十分关注。随着各国消费者的食品安全呼声的高涨,特别是由于世界各地频频发生的疯牛病、口蹄疫等动物性传染疾病以及大肠杆菌、二恶英污染,各国消费者对肉制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欧洲、北美、日本对动物性食品的安全以及兽药残留均高度重视。
其次,国际社会对保护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的关注与日俱增。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人们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自己的生存环境和食品卫生安全日益关注,追求高品位生活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对衣、食、住、行的要求愈加严格,“绿色”成为了一种时尚,一种健康的代言。这促使发达国家政府通过立法满足国内居民的绿色需求,保护本国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为此,发达国家政府便在国内推行绿色生产、绿色营销和绿色消费,实施绿色管理,通过制定相关法律与政策约束和限制国外未达到本国或国际环境标准的农产品进入本国市场。
再次,发达国家农业贸易保护主义的需要。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生产成本相比,而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一直具有比较优势,在参与国际竞争中有明显的价格空间。以大葱、香菇为例,日本生产的大葱是我国同类产品价格的两倍以上,香菇是我国同类产品价格的三倍以上。由于日本自身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很弱,导致日本的许多农户经营渐入困难,强烈要求政府对农产品进口进行限制。因此,日本政府为了保护本国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利用严格的绿色贸易壁垒,阻碍中国农产品进入其市场。
3.2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3.2.1绿色壁垒的积极影响
适度的环境标准可促使厂商提高资源利用率,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使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环境质量。对贸易进出口国的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也为环境投资创造了更多资源。在国际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一些产业的环境标准得到了相应提高,从长期来看,对中国推行可持续发展有积极意义:
首先,有利于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我国农产品要通过绿色壁垒进入国外市场就不得不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提高产品的质量。
其次,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绿色壁垒所采用的技术标准通常是以先进的环保技术为基础的,我国的农产品生产者为达到这些要求,就不得不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再次,有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壁垒是为保护环境、人类健康和生态影响而设立,通过突破绿色壁垒的实施,可以促进我国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2.2绿色壁垒的消极影响 第一,严格的技术标准直接限制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欧美等国家近年来提出所谓“有机食品”或“健康食品”,对农产品的农药和有毒物质残留量要求越来越严格。如:欧盟对氯霉素残留量的标准规定为0.1-0.3wb,远超过日本标准(50ppb)、美国标准(4-5ppb),以氯霉素超标为由,欧盟全面禁止我国动物源性产品进口。欧盟2006年生效的新食品卫生法规不仅对农药残留检测项目扩大到200多种,且大幅度提高要求,如硫丹在茶叶中的残留限量也从原来的30mg/kg调整为0.01mg/kg,使我国的茶叶出口受到很大影响。目前,我国的绿色食品出口额仅为2000万美元,为日本的40%,美国的1.6%。总之,我国每年出口的农产品因绿色壁垒而屡屡遭禁、退货和索赔,损失惨重。
第二,绿色壁垒削弱了我国出口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随着绿色壁垒的实施,发达国家对农产品质量标准的要求越来越高。例如我国畜产品价格普遍低于国际市场,猪肉低40%、牛肉低50%、禽肉低30%、禽蛋低30%。但是,我国企业为了获得国外绿色标志,要支付大量的检验、测试、评估等间接费用,以及不菲的认证申请费和标志使用年费等直接费用,使我国出口畜产品成本大为增加,削弱了畜产品国际竞争力。在成本内在化以及反补贴措施的影响下,一些发达国家通过对我国出口产品征收绿色关税,同样使我国畜产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丧失价格优势。
第三,绿色壁垒加大了我国农产品开拓国际市场的难度。实行绿色壁垒的国家和地区,不仅制定了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和苛刻的绿色技术标准,而且实行严格而又繁琐的进口检疫制度。比如,美国在进口管理上,除了坚持实行原有的注册认证制度外,近年来又实行ISO9000系列质量认证和水产品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认证制度,许多指标数据要求精确到小数点二三位,技术欠发达国家很难达到其要求。又如日本,对进口大米的检测有一百多道程序。2003年1月末,欧 盟国家以食品安全为由对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出口进行封关,仅此一项就使8万多山东农产品和加工出口企业大幅减收,使山东省减少创汇3亿美元。欧盟此举还引起了挪威、匈牙利等国对我国的动物源食品进行封关,日韩、沙特等国相继提高了对我国的动物源性食品的检疫标准。
第四,绿色壁垒抬高了国际农产品贸易的门槛。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实施绿色壁垒的另一个重要目的是要保护其国内市场,限制其他国家农产品进入。他们针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的技术壁垒不断增强,歧视性的检验检疫指标日益提高,歧视性的限制政策层出不穷。欧盟、日、韩等国家(地区)多次以中国出口农产品存在疫病(口蹄疫、禽流感等)和农药残留(农药、兽药、环境污染物等)等卫生安全问题为由,对我国农产品多次进行封杀,并逐步加强对我国出口农产品的检验检疫,严重阻碍我国农产品出口发展。而欧盟又在06年年初开始实施《欧盟食品及饲料安全管理法规》,日本也在06年5月施行《食品中残留农业化学品肯定列表制度》,都对我国农产品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4我国农产品应对绿色壁垒的对策
4.1树立环保意识,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提高农村地区的绿色生态环保意识,环境价值意识,要消除“产品高价,资源低价、环境无价”的观念。使企业树立环境价值观,使消费者愿意部分负担由于环境成本内部化而引起的产品价格上升。为彻底消除污染,必须树立全方位、全过程环境管理新思想,从产品的研制、生产、包装、运输、销售、消费到废物的回收,再利用,每个阶段都要考虑环保和健康问题。通过产业链的每一个链节控制,实施产业链伞程绿色质量管理。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声誉。
4.2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绿色农产品本身没有统一的国际通用标准,发达国家不但各自制定了苛刻的技术标准,而且这些标准还在不断提高变化之中。因此我们需要建立预警机制。
4.2.1设立高效的绿色壁垒咨询服务机构
我们不仅要建立绿色壁垒情报网,而且设立绿色壁垒咨询服务机构,加强对WTO有关绿色壁垒协议的研究,增进与全国有关部门和驻外经商,科技参赞处、经贸研究中心等机构的交流与沟通,定期收集、整理国外绿色壁垒最新动态,及时向企业传递有关信息,为出口企业提供信息指导。
4.2.2及时发布预警信息
咨询服务机构可根据预警信息的影响程度,以预测、预报、预警等不同方式向企业定期发布预警信息,帮助企业及时准确掌握国际上的绿色壁垒变化。
4.2.3建立网络对话窗口
生产商、供应商、销售商等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绿色壁垒问题时,可以通过咨询服务网络对话窗口,请有关专家和政府部门官员给予解答,提供帮助。
4.3建立优质农产品认证、标志制度
目前,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推行了环境制度。我国的农产品要想冲 破绿色贸易壁垒,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就要通过各种国际认证,例如ISO14000等,主动接轨主要农产品出口国的质量卫生标准,尽快完善和实施“绿色标志”工作,以提高我国绿色农产品的覆盖面和知名度。
4.4构筑我国农产品绿色保障系统
应组建专门的食品和动物健康保护机构;积极推选农业标准化工作,完善我国农产品选题标准体系。这是消除绿色贸易壁垒的重要手段;加快农产品检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步伐。按照国际标准加快建立和完善我国的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技术标准、认证和检测体系。另需完善农业服务体系,通过该体系为农业生产的长期发展提供原动力,是绿箱支出的重要构成。
绿色贸易壁垒并不是专门对中国产品的歧视性政策,但对中国产生的直接影响很大。近年来因绿色壁垒的阻挡使我国出口商品遭退的现象屡有发生,服装和纺织品、油漆、涂料、建筑材料等出口方面,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过绿色壁垒的打击,而农产品出口贸易所受影响则首当其冲。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绿色壁垒,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4.5实施绿色营销策略,走品牌战略之路 首先建立国际绿色渠道,开展国际绿色营销。企业选择并实施绿色营销战略,在其经营活动中采用现代营销模式,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为使国内农产品顺利送达国外消费者的手中,企业要沟通和建立可靠、畅通的国际绿色分销渠道,选择有信誉的批发商、零售商,设立绿色专柜,绿色专卖商店或绿色连锁店。同时,出口企业要利用广告、营业推广、人员推销及公共关系这些促销手段,宣传自己的产品,树立企业的绿色形象,在促销中,企业应注意销售地国家的文化传统和人民的生活习俗。对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可通过海外投资设厂、劳务输出、技术输出等多种方式,就地生产,加工和销售农产品,不仅能有效的绕开绿色壁垒,而且可以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其次走品牌之路,品牌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它包含着产品的质量、商标、信用、售后服务等诸多因素。驰名品牌是企业高市场占有率、高效益、高信誉度的集中体现。农产品遭遇的绿色壁垒,从短期看是出口的障碍,但从长远看也为企业创立品牌提供了激励和契机。所以企业要抓住这个契机,跨过这道门槛,通过走品牌战略之路,依靠品牌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把企业做大做强,迎击国外农产品“冲进来”,加快我国农产品“走出去”的步伐。
5结 论
绿色壁垒作为新兴的一种非关税壁垒,有着贸易保护的一面,只有深入了解绿色贸易壁垒的本质和相关特点,分析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及遭受巨大损失的根本原因,并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与措施,才能使我国的农产品冲破国外绿色贸易壁垒的防线,提高中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竞争力,带动中国出口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也带动中国生态环境的改善。总之,我国在应对绿色壁垒这方面的对策研究与实施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 李剑华.中国农产品出口中的绿色壁垒分析[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9,(2):13-15. [2] 罗慧明.我国农产品的国际贸易与绿色壁垒[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3] 张秉福,叶海芹.我国绿色农业发展中的误区与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5,(3):4-6. [4] 王松.我国开展绿色营销突破绿色壁垒的问题及对策[J].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16):24-26. [5]方明.我国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问题研究[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5,(1)[6]吴群.新时期农业产业化路径选择[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4)
[7] 王建中.我国遭受绿色贸易壁垒的原因及对策[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8] 陈颖洪.我国应对绿色壁垒的预警机制研究[J].西南政法大学,2009,(7):28-33. [9] 周长勇.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J].南昌大学,2008,(8):8-10. [10] 徐新.基于绿色贸易壁垒的我国企业绿色竞争力提升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2006,(11). [11] 李秋菊.绿色贸易壁垒法律问题研究[J].西北大学,2007,(5):16-19.
[12]赵建华.农产品绿色壁垒制度化与发展绿色农业战略研究[J].吉林大学,2008,(2):18-23. [13]吴凤林.论绿色壁垒及发展我国出口贸易对策[J].经济纵横.2004,(4):50-51.[14] Anderson, Kym and Riehard Blaekhurst.The Greening of World Trade Issues, eds.Ann Arbor,Miuniversity of MichiganPress.1998.[15] Reed.Michael R.International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6.[16] Learner Edwards.The Structure and Effects of Tariff and Non-tariff Barrier in 1983[J].Jones and Krueger,1990,(5): 19-21.
第四篇:海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海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SWOT分析法(自我诊断方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现实情况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从中找出对自己有利的、值得发扬的因素,以及对自己不利的、如何去规避的因素,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明确以后的发展方向。文中借助这一方法,对海南旅游业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综合分析,研究适合海南旅游业实际的发展战略。
(-)优势(Strengths)分析
1.海南区位独特,旅游资源丰富
国家旅游局编制的《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5、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中认为,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格局中,海南是唯„具备条件建成热带海岛海滨旅游度假胜地的地区。海南是我国唯 的热带岛屿省份,中国第一个生态省,位于东经108度37分-111度05分,北纬18度10分-20度10分之间,年平均气温23-25℃,最冷的2月平均16-20C,最热的8月为25——29C,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长夏无冬、四季如春。海南具备国际旅游流行的五大要素——阳光、海水、沙滩、绿色植被和洁净空气,在我国,能与世界著名的海岛度假胜地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等相媲美的只有海南.在海南岛长达1528千米的海岸线上,沙岸约占50-60%,沙滩宽数百米至1000多米不等,向海面坡度一般为
5。缓缓延伸;多数地方风平浪静,海水清澈,沙白如絮,清洁柔软;岸边绿树成荫,空气清新;海水温度一般为18-30℃,阳光充足明媚,一年中多数时候可进行海浴、日光浴、沙浴和风浴。
热带海岛风情、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众多的民族,造就了海南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三亚万年人类遗址落笔洞表明,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海南历史文化遗迹保存完整,有着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石山火山口及其火山溶洞,有一批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很高的人文景点:五公祠、琼台书院、东坡书院、宋庆龄故居,及明代名臣邱浚和清官海瑞的墓陵等。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旅游资源,点多面广、星罗棋布,海南旅游资源总体上表现为9大旅游景观系列:海岸带景观系列,山岳、热带原始森林景观系列,不同类型共聚的湖泊水体景观系列,森林公园与自然保护区系列,历史文化与遗存胜迹系列,民族风情系列,热带作物与田园风光系列,当代海南风貌系列,海南特产风味佳肴系列。
2.海南旅游业发展基础良好
海南旅游业起步较晚,但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自1996年提出“一省两地”的产业发展战略后,海南旅游业由此进入了观光旅游的黄金发展时期,2000年旅游接待首次突破1000万人次;2007年,接待海外游客75.31万人次,是1988年的3.7倍,全省旅游外汇收入3.02亿美元,是1988年的19.5倍:2007年全国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国GDP的4.42%,海南旅游总收入相当于全省CDP的13.94%;2007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383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39.3%,旅游业 1
收入占第三产业收入的44.7%。2009年1-6月份,海南省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087万人次,同比增长5.3%,实现旅游总收入104亿元,同比增长5.2%:,海南旅游进入了转型升级的新时期。
海南是我国八大重点旅游区之一,现有S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8家,3A级景区13家,2A级景区5家,1A级景区2家:现有五星级酒店20家,四星级酒店54家,三星级酒店116家,二星级酒店55家,一星级酒店14家:现有国际旅行社55家,国内旅行社148家,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3万人。由此可见,海南旅游业已规模凸显,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为强大旅游经济奠定了基础。
3.交通网络发达
海南目前已建成海口美兰、三亚凤凰两个国际机场,开通国内、国际定期航线156条和多条包机航线,可达世界五大洲61个城市。已建成环岛高速公路,开通了粤海铁路,投资过200亿元的东环快速铁路2010年完工后,从海口到三亚只需90分钟,海上交通便利,拥有万吨级深水码头31个,三亚已建成国内最好的邮轮专用码头,海口等城市港口正在修建新的邮轮码头,发展邮轮经济和海洋旅游潜力巨大。
(二)劣势分析
1.海南居民收入水平低,本省居民旅游消费不足
收入水平决定着居民家庭生活质量,也决定着旅游意识的形成和出游决策。改革开放以来,海南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和其他省区相比,存在收入偏低等问题。2007年,海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0996.87兀和3791.37元,比全国平均水平分别低2788.94元和348.99元,在全国3 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分别居第24位和第18位,与发达省份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相比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低
12625.86元、10991.84兀、9576.95元和6702.4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低6353.25元、5648.26元、4473.78兀和1832.67兀。
2.海南经济基础薄弱,对旅游业反哺支撑能力差
2007年,海南国内生产总值1223.28亿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居第28位,与发达省份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比较,分别低10965.57亿元、8130.04亿元、17557.16亿元和29861.12亿元。
虽然海南旅游收入占全省CDP的比重比较大,但海南旅游收入的绝对量与全国相比仍然偏低。以旅游外汇收入为例,2008年,海南旅游外汇收入31388万美元,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中居20位,与发达省份上海、北京、浙江和广东比较,分别低465784万美元、414525万美元、271020万美元和8861 10万美元。可见,旅游经济与某一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有密切的关系,经济发达省份的旅游经济也十分发达,反映出地区经济对旅游经济的强大反哺支撑能力。
23.旅游产品结构单一.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不强
目前海南的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基本上以观光型产品为主,缺乏具有国际水平的世界知名的休闲度假产品:因此,在全国旅游观光型产品竞争激烈的形势下,海南缺乏明显竞争优势的旅游产品。由于受旅游资源结构的影响,加之旅游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海南旅游业淡旺季十分明显,旺季时旅游供给基本满足,淡季时旅游供给又相对过剩,既降低了旺季时的旅游服务质量,又抑制了淡季时的旅游经济效益。而且海南旅游企业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程度低。旅游规模经济不显著,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产业内部竞争过度,外部竞争乏力,从而导致了海南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不强,在全国旅游市场上所占份额较低。由此可见,要想从同质化的观光型产品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海南需要建立“人员自由进出、货物自由通关、货币自由兑换、免税品自由购买、旅游项目自由落户、国际旅游规则自由对接”的国际化、开放性的、海岛型国际旅游目的地的休闲度假产品。
4.旅游业对外开放程度低,投资力度不够。
现代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没有较高的投入,旅游业发展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海南是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由于受经济容量的限制,加之旅游对外开放程度低,导致旅游开发和建设资金短缺,旅游基础设施和海陆空立体交通模式未能与国际接轨,与国际旅游发达地区差距明显,从而阳碍了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旅游经济效益的发挥。
(三)机会分析
1.中国加入WTO的机遇。
旅游业作为世界经济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也是WTO关于服务贸易自由化进程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其开放的进程在不断加快。局部地区开放或全方位开放的旅游服务及其相关领域的自由化已成为世界各国旅游业发展的主流。中国成功加入WTO,为优化旅游资源配置、建立符合国际规则的旅游业运营机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随着与国际旅游市场的接轨,扩大国际旅游客源和开辟广阔的资本来源渠道,开放的旅游市场无疑将为海南旅游资源和产业发展提供长远的发展机遇。
2.海南经济特区建设的发展机遇
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享受出入境免签证和落地签证,是我国第一个部分航权开放的试点省份,发挥特区先行先试的优势是海南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机遇。旅游业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和“绿色工业”,其发展不仅有利于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而且还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将是国家发展海南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海南有机会争取到发展旅游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探索中国旅游业国际化之路。
3.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机遇,旅游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3自199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以来,旅游经济受到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一系列政策措施也相继出台。2006年5月13日,海南省政府第130次常务会议通过《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7年4月,中共海南省第五次代表大会上作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决策。2008年3月,国务院同意海南设立国际旅游岛综合试验区,同年4月,海南省出台《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行动计划》。2009年初,为应对经济危机,海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积极应对金融危机促进旅游经济平稳增长的十项措施》。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为海南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威胁分析
1.国内同行及市场的挑战
旅游业作为新兴产业,各地对旅游业发展普遍看好,旅游开发的热情高涨,这就导致了旅游业竞争加剧、旅游业投资风险增大和发展成本提高。海南和其他省份都试图利用各种机会,发挥本地优势,把旅游业作为本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来加以培育和发展。由于我国旅游目的地产品非常丰富,大多为观光型产品,旅游产品结构大体趋同,虽然海南旅游资源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具有稀缺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但是在短期内,海南旅游业难以摆脱这一竞争格局。而且旅游后发地区与先发地区的差距非短期可以消除,竞争优势也不是短期内可以塑造的。随着旅游目的地的日益增多,国内客源市场的争夺将日益加剧。
2.国际同行及市场的挑战
WTO规则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海南旅游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我国加入WTO后,旅游业将加快、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国外旅游业将凭借其成熟的管理模式和一流的服务理念进入中国市场,内忧外患的局面将更加严峻。而且在国际市场上,著名的旅游度假胜地夏威夷、巴厘岛、普吉岛将对海南岛构成最强有力的竞争威胁。海南在旅游资源开发和产业发展等方面与国外同行相比差距明显,这些给海南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海南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通过对海南旅游业发展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海南旅游业具有优势与劣势并存、机会与威胁同在的特点。如何保持和进一步发挥优势来弥补劣势,如何捕捉机遇并减缓威胁,必须从战略高度出发来考虑海南旅游业的未来发展。
(一)SO战略:增长性战略
海南旅游业必须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捕捉可能的机会,围绕国际旅游岛这一主题,大力发展特色旅游和生态旅游,扩大旅游产品的规模和品种,打造休闲度假旅游产品,逐步减少观光旅游产品。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主题活动的创新,不断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制订海南旅游营销战略规划,积极拓展国内和海外市场。同时要考虑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的威胁,注意克服自身的劣势。
(二)WO战略:扭转性战略
利用机会改进自身劣势。利用经济特区先行先试的机遇,加快旅游要素的国际化改造和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实行更加开放的、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相关政策。在保持、稳定、发展和提高现有经营领域的同时,开展多元化经营,培养核心竞争力:积极增加有吸引力的旅游项目,比如挖掘海南黎族、苗族少数民族文化及其他特色文化遗产,开发吸引国内外游客的富有新意的文化旅游项目;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多条黄金旅游线路,开设旅游公交专线;开发具有海南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并完善旅游纪念品销售网络,大力营造旅游城市的氛围;在旅游旺季举办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不仅要举办大型的国际性活动,还应举办适宜市民和游客参与的活动;制订切实有效的营销组合方案,以海南特色为主旋律,全方位、多角度地营销海南旅游。
(三)ST战略:多元化战略
利用优势,回避威胁。海南旅游业资源与其他省份相比优势明显,但也存在雷同的方面。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突出自身的优势,回避威胁,关键要准确定位,积极探索旅游开发管理新思路,整合旅游资源,构建多元化投资主体,积极发展与旅游业相关的产业。
(四)WT战略:防御性战略
克服劣势,回避威胁。不断完善旅游政策法规体系,实现旅游管理的科学化和标准化。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建设,不断提高海南旅游整体服务水平。加强地区间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克服劣势,回避威胁。
第五篇:中国农业银行县域信贷市场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银行县域信贷市场的SWOT分析及战略选择
中国农业银行是中国大型上市银行,中国四大银行之一;最初成立于1951年,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家国有商业银行,也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行设在北京。致力于建设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服务多元的一流商业银行。
毫无疑问, 对农行而言, 如何做大做强三农金融业务,消除外界对其县域盈利能力的担忧, 将成为其通往成功之路的关键性一步。Strengths(1)县域信贷市场中规模优势明显。
农行在县域信贷市场中的规模优势主要体现在营业网点覆盖面以及信贷规模两大方面。营业网点覆盖面方面,农行营业网点已覆盖了全国99.5%的县级行政区域。在信贷规模方面,在银行类金融机构县域各项贷款余额总量中,农行占据了13.6% 的市场份额,位居市场前列。
(2)县域信贷市场中资金优势显著。
农行在县域信贷市场中的资金优势既体现在可用资金总量方面, 也体现在资金使用成本方面。可用资金总量方面,农行凭借其密布的营业网点吸收大量存款作为营运资金。资金使用成本方面,农行活期存款在农行存款总量中所占比为55.5% ,存款付息率为1.49%, 均为同业最佳水平, 这表明农行在资金使用成本上占有一定优势。(3)信息化水平在县域内占据领先地位。
经过多年的建设, 目前农行已成长为我国县域内信息化水平最高的金融机构之一,无论从以服务终端,POS机,ATM机等为代表硬件配置以及以电子信息系统为代表的软件配置,都较其他县域金融机构有较大优势。
(4)县域信贷产品体系完备。
相对于中小型县域金融机构, 目前农行已形成了包括多种信贷产品在内的县域信贷产品体系。与之相对的是, 众多中小型县域金融机构受自身规模或相关政策所限目前大多仍仅能为特定客户群体提供少量信贷产品选择, 其在产品体系建设方面远落后于农行。(5)县域信贷经验丰富且品牌知名度高。
自1951年成立之初,农行便已正式进驻我国县域信贷市场。数十年间,农行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实际操作经验,还获得了宝贵的品牌认知度。与之相对的是,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等区域性县域金融机构不仅在县域信贷经验方面与农行相比稍显欠缺。Weaknesses(1)县域信贷业务的盈利能力相对较弱。
长期以来, 农行在县域内的盈利能力一直处于相对弱势的状况, 具体表现为其在县域内的贷款加权利率一直偏低。农行县域内资产利润率不仅低于农村商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与农村合作银行, 而且落后于全国县域金融机构的平均水平。(2)县域信贷业务的运营成本相对较高。
在当前的县域信贷市场内, 面对县域客户对信贷资金短期、小额、多笔的现实需要, 农行自身规模优势所带来的经济收益往往会被迅速增加的运营成本所吞噬。与之相对的是, 县域中小型金融机构在县域内经营信贷业务的运营成本则相对较低。(3)县域信贷风险防范能力相对较弱。
事实上,近2年来农行县域不良贷款率的大幅降低并非主要源于其风险防范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 而更多的是得益于农行自股改以来对
其县域分支机构不良资产的巨额剥离以及相关呆账的大量核销, 这也就意味着相比于其他县域金融机构, 目前农行自身风险防范能力依然不容乐观。
(4)县域网点建设存有缺陷。
在网点差异化建设方面,目前农行大部分县域网点的信贷经营策略依然为与其同业进行同质化竞争。由于县域网点经营策略的同质化不利于提高农行各县域分支机构的盈利水平, 在当前县域经济与信贷环境仍然有待发展的情况下, 农行目前相对较高的县域网点比重显然会使其在与其他大型商业银行的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5)县域员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
截至2006 年底, 农行县域内每家服务网点机构平均拥有的员工人数为15.94 人, 该指标虽然略小于农业发展银行, 但大幅高于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同时,农行还受制于小额信贷专业人才的短缺,这意味着目前农行在县域内不仅面临员工总量过剩的难题, 同时也还遭受着员工结构性短缺的困扰。Opportunities(1)我国县域信贷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受益于城镇化推进及县域产业结构升级, 未来数十年间我国县域信贷市场总量有望持续增长。城镇化率提高有助于直接拉动未来我国县域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生产及个人消费等方面的信贷需求, 从而在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信贷市场, 为农行实现三农金融业务的快速成长创造出前所未有的机会。(2)我国县域信贷市场外部环境持续改善。
近年来, 我国县域信贷市场外部环境出现了逐年改善的趋势。在征信体系建设,农业保险体系构建方面,进步巨大。此外,近年来各地亦逐步加强了针对各类型的担保基金、担保机构以及资产拍卖与产权转让市场的建立健全工作。近年来我国县域金融机构在其不良贷款率出现持续下降的同时, 其资产利润率和利润总额均得到了明显提高, 这表明县域信贷市场外部环境持续改进的积极影响正在逐步显现。Threats(1)我国县域信贷市场内经营风险依然相对较高。
2007至2009年间,农行三农金融业务的不良贷款率虽然呈总体下降之势, 但仍高于其总体信贷业务的不良贷款率, 这表明截至目前为止, 我国县域地区内的信贷市场经营风险仍然高于城镇地区, 并将继续对包括农行在内的县域金融机构信贷业务的展开造成持续性威胁。
(2)我国县域信贷市场内竞争不断加剧。
受近年来县域金融市场改革不断深化及相关政策持续推进的影响, 当前我国县域内金融机构间竞争加剧的趋势开始日趋明显。从机构种类来看, 2005 年以来以小额贷款公司为代表的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开始逐渐步入历史舞台。此外, 随着我国对海外金融机构政策性限制的逐渐放松,近年以来外资银行也已开始陆续渗入到了我国的县域地区。在此情况下, 农行运营三农金融业务的盈利压力必将持续增大, 其县域分支机构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亦将受到一定威胁。(3)经营三农金融业务的合规风险增大。
为确保农行完成金融支农惠农任务, 银监会于2009 年5月发布了5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以加强对农行运营三农金融业务的有效监督。依此文件要求, 今后农行不仅应进一步建立健全三农金融业务的组织构架和经营机制, 还必须在县域贷款结构、支农贷款增速、三农金融业务相关盈利水平及风险控制指标等方面接受银监会的全面监管与考核。一旦未能达到相关考核指标, 农行将有可能面临来自于银监会的相应处罚。毫无疑问,上述监管措施的存在, 将使农行未来在县域信贷市场内的战略选择、资源配置以及盈利水平等多个方面受到持续性压力。
农行县域信贷市场定位的战略选择(近期)
近期,建议农行在县域内整体上先采用S—T战略(防御战略)。此阶段内,在县域信贷经营风险依然较大且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农行首先应进一步持续推进其县域网点与人员的优化整合、努力提高风险防范水平,从而确保三农金融业务不会对自身整体盈利水平产生显著影响。与此同时,农行还应加快推进其各县域分支机构信贷业务差异化运作的可行性研究,期间的工作重点应在于加快研究总结与各类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间的合作方式及可行性, 并在部分区域内进行相关试点。
农行县域信贷市场定位的战略选择(中期)
中期,建议农行在县域内整体上逐步推行W—O战略(竞争战略)。此阶段内,在总结前期与各类中小型县域金融机构间合作试点工作的基础上,农行各县域分支机构应因地制宜地构建出适应于当地信贷市场发展水平的差异化信贷业务体系,并加大对其自身信贷经营特色的市场宣传。与此同时,农行总行及其各分支机构还应积极推动有关政府部门出台相关鼓励扶持政策,以为其各县域分支机构的差异化信贷产品体系建设争取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农行县域信贷市场定位的战略选择(远期)
远期,建议农行在县域内整体上开始采用S—O战略(进攻战略)。此阶段内,在我国县域经济继续发展、信贷环境持续改善的情况下,农行在县域内应进一步加大与各类中小型县域金融机构间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同时逐步加大对三农金融业务的投入力度,巩固并提高各县域分支机构的盈利水平,最终实现各县域网点的可持续发展。值得说明的是,受国家政策制约,农行不可能完全放弃县域信贷市场, 故不考虑W—T战略(撤退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