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考答案3
作业3
参考答案三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1、A
2、C
3、A
4、C
5、C
6、A
7、A
8、C
9、A
10、B
11、C
12、C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AB
2、ABCD
3、ABCD
4、ABCD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中国解决自身内容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发展是改革的目的。(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
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人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有自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双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4、试论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
(1)从历史发展看,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的、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行为的重要手段。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法治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精神文明范畴。(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5、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论述题(选做二题,每题17分,共34分)
1、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然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2、试述党的十七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
(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4)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第二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考答案2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业参考答案
作业二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与重新确立是在(C)。
A、1945年
B、1966年
C、1978年
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C、实事求是
3、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B),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
A、与时俱进
B、创新
C、革命
4、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C)。
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改革和开放
C、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5、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有优越性,根本上决定于它能否(C)。
A、实现社会公平B、消灭剥削
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城市和农村的矛盾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8、在党的十五大上,制定了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9、党的十七大通过党章,把(A)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基本路线。
A、和谐
B、进步
C、发展
10、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和谐”是指(A A、社会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 C、文化现代化
11、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B)。
A、2000年翻一番 B、2000年翻两番 C、2010年翻一番
1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是(A)。
A、农业 B、工业 C、第三产业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ABCD)。
。)A、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 B、打破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D、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社会主义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BCD)。
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需要
D、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3、改革开放主要解决(CD)问题。
A、什么是社会主义 B、如何坚持社会主义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4、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设想(ABCD)。
A、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
B、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 C、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
D、实现共同富裕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在于:(1)保证了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
(3)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2、为什么说解说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因为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实事求是的深度。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认识符合新情况,做到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3、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4、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1)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全面了解;
(2)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忽视发展生产力;(3)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既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6、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
(1)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论述题(选做二题,每题17分,共34分)
1、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题要点:
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
(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如何正确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答题要点:
(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它们都必须服从、服从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答题要点:
(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目标。(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三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试题及答案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题一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以及最新理论成果 三大理论成果:
第一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遵义会议—党的七大—开国大典)
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
第三大理论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党的十五大—党的十六大)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七大)2.20世纪的百年历史,经历了三个不同时期:
第一时期:前50年,战争与革命得时期
第二时期:50年代至80年代,冷战与对抗的时期
第三时期:20世纪80年代后的20年,和平与发展时期(最后没有得到解决)
3.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从各自的历史中认识到,战争也好,和平也好,民族独立也好,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力、政治力、文化力、科技力和综合国力。)4.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过了四个阶段:
(1)提出理论命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1982年党的十二大
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科学命题。
(2)理论轮廓形成
1982年党的十二大—1987年党的十三大
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3)理论体系确立
1987年党的十三大—1992年党的十四大
党的十四大第一次使用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4)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
1992年党的十四大—1997年党的十五大以来
党的十五大,第一次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命名为“邓小平理论”。5.江泽民同志得出“三个代表”最早在2000年2月,提出这个问题,“是经过了长时期思考的”结果。“长期思考”的起点是1989年6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6.2002年11月8日,(党的十六大)召开。这是我们党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7.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新修改的党章中),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作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是:(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这一系统的科学理论的最主要内容和集中概括。)
9.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理论。它体现在:第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脉相承。
第二,理论品质的一脉相承。
第三,基本原则的一脉相承。
第四,宗旨立场的一脉相承。
11.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多选)
1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多选)
13.(党的十二大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把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准确地表述为(“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4.邓小平1978年12月发表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成为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第一个宣言书。
15.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谈话,是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的第二个宣言书。
16.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科学的评价了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地位。17.什么是与时俱进?
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18.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19.进入21世纪,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20.大体来说,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从一国胜 利到多国实践的几个发展阶段。
21.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22.邓小平理论的主题:
始终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的再认识,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3.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 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24.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
25.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含义(邓小平理论的核心内容)是:
第一,突出强调了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第二,体现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统一。
第三,体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第四,突出了社会主义的目的。
第五,突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是一个动态的过程。26.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2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28.十三大党的主要工作是:
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界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阐明了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及其解决的途径,完整地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贫穷落后的不发达状态,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30.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程度是: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特征是:
这个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32.我国必须经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是: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33.我国最大的实际及基本国情是: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1956年到2050年左右)
3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是: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35.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3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3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
38.邓小平于1992年南方谈话中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关键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39.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40.党的十五大明确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基本纲领分为经济纲领、政治纲领、文化纲领。
41.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命题。
42.“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理论中一个带有根本性和全局性的科学命题,原因在于:
第一,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需要。
第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最大政治。
第三,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43.2005年5月31日,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一个新的命题:“执政党“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44.新世纪党承担的三大历史任务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4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46.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47.邓小平在总结我国以往发展战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台阶式发展战略。
48.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明确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49.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特点是:
第一,既具有雄心壮志,又坚持实事求是。
第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和归宿点。
第三,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50.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出了中国现代小康的概念。51.在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正式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世纪头20年的奋斗目标。
52.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程度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53.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曾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思想。
54.1999年6月18日,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发展战略。
55.1995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召开全国科学技术大会,首次正式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56.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原因是;
第一,是相对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而言的。
第二,是从解放生产力,扫除发展生产力的障碍这个意义上而言的。
第三,是从改革的深刻性和广泛性而言的。
57.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是: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
邓小平在1979年前后及时地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并把它当作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58.1980年5月,党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倡议,正式下文将特区命名为“经济特区”,接着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置四个经济特区。
(经济特区性质:社会主义性质)
59.“三个有利于”的内容: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是判断我们改革和各项工作得失成就的标准。
60.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主要有计划配置和市场配置两种。
61.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逐步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计划经济体制为传统的经济体制)
62.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一般特征)是:
⑴经济关系市场化
⑵企业行为自主化
⑶宏观调控间接化
⑷经济运行法制化
64.1997年党的十五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第一次明确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国情决定的。
65.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66.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应当体现在控制力上,即:
控制国民经济和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控制经济运行的整体态势,控制重要的稀缺资源的能力。
67.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6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和外资经济。69.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原则为: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70.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71.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在促进效率的前提下,体现公平。(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72.党的十五大提出了规范收入分配的具体措施: 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73.社会保障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由社会救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和社会互助等方面组成。74.人民民主专政是中国特色的无产阶段专政。75.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专政。
76.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地位。
77.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它的常设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长为吴邦国。
78.人民代表大会具有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等。79.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方针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16字方针)
80.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主张。
81.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要求就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82.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
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
83.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84.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8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党的十五大提出的一个新概念。
8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8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88.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上进一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8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90.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9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二为方向、双百方针)
必须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9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9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是:
一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三是加强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94.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95.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
(坚持三个主义、加强三德建设、树立一个共同理想和正确三观)
坚持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96.思想道德建设主要包括理想建设和道德建设。
97.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98.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道德的显著标志。
99.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100.精神文明是人类改造主观世界的积极成果,包括思想建设成果和文化建设成果。
101.党的十七大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102.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103.新时期繁荣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重在建设”。
10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105.按照我国宪法规定,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个论断表明,“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特别行政区是国家一级地方政权机关,特别行政区直属于中央人民政府。
106.“一国两制”构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条件下首先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107.“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其基本内容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祖国大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实行高度自治。108.一个中国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109.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基本立场:对任何旨在制造“台湾独立”、“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言行,我们都坚决反对。
11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在确立“和平统一”基本方针的同时,就明确提出“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以后又发展为“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111.“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的原则用来处理国家内部问题,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12.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人民群众的绝大多数,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113.工人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114.“三农”是指农民、农村、农业。
115.知识分子作为中国工人阶级中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较多的主要从事脑力劳动的一部分。(属于工人阶级的)
116.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117.改革开放中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有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它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定位)
118.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119.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其性质、宗旨等决定的。
120.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21.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2.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推进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围绕这个基本问题,必须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这也是“三个代表”的核心问题)
12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题 选择题
1. 邓小平理论是(B、C、D、E)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大理论成果
B.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C.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D.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E.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2.“抓革命、促生产”这句口号的实质是(B)
A.解放生产力 B.以阶级斗争为纲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发展生产力
3.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一个(A、B、D、E)A.长期思考的过程
B.凝结着社会主义经验教训的思考过程
C.对以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完全否定的过程 D.对马克思主义继承与创新的过程 E.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考过程
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表明(A、C、E)A.社会主义制度已在我国确立 B.目前我们在补资本主义的课
C.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 D.社会主义不如资本主义优越 E.我国社会主义处在不发达阶段
5. 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特征的有(A、C、D、E)A.生产力比较落后
B.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 C.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不完善 D.上层建筑不成熟
E.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是(B、C、E)A.实现小康
B.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 C.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D.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E.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7.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A、B、D)
A.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B.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 C.资本主义补课阶段 D.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E.到全面小康为止
8.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后,我党先后提出的总路线或基本路线包括(B、C、D)A.“一化三改造”的总路线 B.“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两个阶段,两条道路斗争的基本路线 D.“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E.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路线
9.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A、B、C、E)A.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统一 B.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C.反对各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D.排除“左”、右倾的干扰
E.把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10.“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相互关系是(A、B、D、E)
A.“两个基本点”要围绕着“一个中心”
B.“一个中心”离不开“两个基本点”
C.以“一个中心”代替“两个基本点”
D.“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
E.“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1.按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到本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C)A.达到发达国家水平B.超过发达国家水平C.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D.超过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12.我国到2000年全面完成现代化建设的第二部战略部署要做到(B、C、D)
A.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
B.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
C.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D.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E.全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3.改革的根本目的是(B)
A.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实现共同富裕
D.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
14.邓小平曾指出,改革是(A、B、C、D、E)
A.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
B.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C.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D.解放生产力
E.全面的改革
15.从十三大到十四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科学体系的时期,这一时期提出了(A、B、D、E)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B.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D.“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 E.“三个有利于”标准的理论
16.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B)
A.经济体制与经济制度的关系
B.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C.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D.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17.邓小平对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是(C)
A.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B.市场经济是多元经济
C.市场经济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D.市场经济是有国家宏观调控的范畴
18.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在于(C)
A.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比较成熟
B.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尚不成熟
C.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
D.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没有联系
19.评价社会主义条件下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否合理,主要是看(B)
A.是否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
B.是否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C.是否符合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要求
D.是否符合不断扩大公有制范围的要求
20.现阶段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因为(A、B、C、E)A.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B.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D.存在多种分配方式
E.多种所有制形式可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A、C、D)
A.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B.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形式
C.要积极鼓励引导,使之健康发展
D.对满足人民需要,增加就业、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
E.对公有制经济起消极作用
22.民主首先是指一种国家制度,即(A、B、D)
A.民主是有阶级性的
B.民主包括国体意义上的民主和政体意义上的民主
C.人民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D.民主总是与专政相联系的E.民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无关
23.社会主义民主是(B、D、E)
A.没有阶级性的
B.国体与政体的辩证统一
C.与社会制度无关
D.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E.人民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力
24.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论断指明了(A、D、E)A.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B.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从生产力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D.从生产关系方面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E.社会主义的优越化
第四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答案
《邓小平理论概论》作业答案
作业1
一、单项选择题
1.当今时代的主题是(B)。
A.战争与革命 B.和平与发展 C.贫穷与富裕
2.我国在(B)年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
A.1949年 B. 1956年 C.1957年
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A)上来的战略决策。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4.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是在(A)。
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六大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C)。
A.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全 B.世界经济发展我极化
C.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根据是(C)。、A.改革开放20多年来历史经验和科学总结
B.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C.党成立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和科学总结
7.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A)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A.人民的根本利益 B.人民的当前利益 C.人民的长远利益
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为,加强(A)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A.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B.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C.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9.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当国内生产总值突破(C)美元之后,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A.2000 B.1500 C.1000
10.2004年9月,胡锦涛在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要提高(C)的能力。
A.领导政治 B.领导经济 C.领导发展
11.我们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B)。
A.第一目标 B.第一要务 C.第一职责
12.以人为本是我们党的(B)的集中体现。
A.政策和策略 B.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
C.执政理念和执政方法
二、多项选择题
1.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经历了(B、C、D)。
A.党的八大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酝酿生产阶段
B.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的基本命题的提出阶段
C.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的逐步展开和形成理论轮廓的阶段
D.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的科学体系形成并最终确立指导地位的阶段
2.我们党在新的世纪要副食人民实现的三大历史任务是(B、C、D)。
A.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B.完成祖国统一
C.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 D.推进现代化建设 3.科学发展观坚持(A、B、C)。
A.发展为了人民 B.发展依靠人民
C.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D.发展方向由人民决定
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A、B、D)。
A.全面发展 B.协调发展 C.高速发展 D.可持续发展
三、简答题
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主要是指什么?
答: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依据。主要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和发展,并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答:根据党的十四大报告的概括,邓小平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九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第四,关于社会主义怅动力的理论;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理论;第六,关于 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第七,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第八,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第九,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答:“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我是问你,这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其中,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4.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答: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形成了一些基本的历史经验,其中三条尤为重要: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的走自己的路;第二,必须始终紧紧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
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和历史经验,归结起来就是,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必须始终坚持 “三个代表”。
5.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
答: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村和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变城乡三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6.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答: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论述题、1.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为:
(1)邓小平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2)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3)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4)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因为: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紧密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它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必须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3.联系实际说明,为什么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
答:科学发展观是我国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主要从两个方面看:
(1)科学发展观是在认真总结我国以往的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无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改革开放30年,我国人民的生活总体上已经实现小康,但这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特别是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八大阶段性特征,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它表明,我国已进入发展的关键时期、改革的攻坚时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时期,必须科学分析甸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全面认识新形势的新任务,深刻把握我国发展面临的新课题和新矛盾,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的道路。
(2)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思想。因为: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本布局出发,着眼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求我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进一步完善了中 3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因而是我们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作业2
一、单项选择题
1.党的思想路线的恢复与重新确立是在(C)。
A.1945年 B.1966年 C.1978年
2.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
A.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B.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C.实事求是
3.思想路线的本质在于(B),在于不断地研究新问题,在探索中前进。
A.与时俱进 B.创新 C.革命
4.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C)。
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改革和开放
C.发展生产和共同致富
5.一种社会制度是否有优越性,根本上决定于它能否(C)。
A.实现社会公平B.消灭剥削 C.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B)。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相对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城市和农村的矛盾
7.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B)。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8.在党的十五大上,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B)。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9.党的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B)同“富强、民主、文明”一起写入了基本路线。
A.和谐 B.进步 C.发展
10.在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总体目标中,“和谐”是指(A)。
A.社会现代化 B.政治现代化 C.文化现代化
11.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B)。
A.2000年翻一番 B.2000年翻两番 C.2010年翻两番
12.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处于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是(A)。
A.农业 B.工业 C.第三产业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A、B、C、D)。
A.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奠定了基础
B.打破了长期盛行的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
C.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思想先导
D.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发展生产力是(A、B、C、D)。
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需要 B.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C.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C.为实现共产主义奠定物质基础
3.改革开放主要解决(C、D)的问题。
A.什么是社会主义 B.如何坚持社会主义
C.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
4.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战略设是(A、B、C、D)。
A.东部地区先加快发展 B.然后带动和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
C.实现全国各地区共同繁荣 D.实现共同富裕
三、简答题
1.简述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的重要意义。
答: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的意义在于:(1)保证拨乱反正的顺利进行,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2)保证了党的政治路线的贯彻执行,正确的思想路线对于制定和坚持正确的政治路线具有重要意义;(3)保证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正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深入贯彻,我们才不断地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新政策。
2.为什么说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
答:因为思想解放的程度决定实事求是的深度。
(1)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人的思想只有适应变化的情况而发展,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坚持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解放思想必须以实事求是为指针和方向。解放思想的目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冲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在新的基础上使我们的认识符合新情况,做到实事求是。
(3)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在新世纪、新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3.如何理解“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答: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明确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微型机和活 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和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4.建国以来我们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上的主要教训是什么?
答:(1)对中国的国情缺乏全面的了解;(2)错误地提出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忽视发展生产力;(3)制定的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这种不发达,既表现在生产力上,也表现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上,归根到底,生产力的落后是最基本的特征。
6.简述党的十五大“新三步走”战略。
答: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在21世纪前50年,我们的目标是:(1)第一个十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3)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答: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
(1)发展是硬道理。只有推动生产不断发展,才能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解决好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顺利发展;才能接受时代挑战,尽快缩短同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的差距,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
(2)能否解决好发展问题,直接关系人心向背、事业兴衰。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伯全面发展。
2.如何正确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的关系?
答:(1)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改革开放要在四项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进行,四项基本原则要在改革开放中获得新的时代内容。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统一的基础,就是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建实践,它们都必须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其目的是更好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3.试论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意义。
答:(1)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的目标。
(2)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
(3)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缓解资源约束和环境压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任务。
作业3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改革的性质是(A)。
A.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B.改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C.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的阶级斗争
2.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首先在农村拉开序幕。第一步是(C),建立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新型集体所有制。
A.政企分开 B.打破铁饭碗 C.废除人民公社制度
3.在对外开放中坚持(A)是我们的一条基本原则。
A.独立自产、自力更生 B.依停靠外援 C.开放我国市场
4.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C)上。
A.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 B.数量上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对国民经济的控制力
5.我国目前实行的分配制度是由(C)所决定的。
A.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生产条件 B.不断扩大的企业规模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
6.党的十七大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A)。A.注重公平B.注重效率 C.注重发展
7.人民通过(A)的政权组织形式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
A.人民代表大会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8.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C)。A. 思想领导 B.组织领导 C.政治领导
9.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两大主题是(A)。
A.团结,民主 B.团结,发展 C.民主,发展
10.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B)。
A.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B.培育“四有”新人 C.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11.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是(C)。
A.爱国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集体主义
12.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C)。
A.实现国家统一 B.增强人民凝聚力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在对外开放中,我们坚持(A、B)相结合,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A.“引进来” B.“走出去”
C.生产加工 D.转口贸易
2.目前,非公有制经济主要有(A、B、C、D)。
A.个体经济 B.私营经济
C.外资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公有制成分
3.建设政治文明涉及下列哪些方面(A、B、C、D)。
A.政治思想 B.政治制度
C.行政管理 D.法制建设
4.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宏伟目标是(A、B、C、D)。
A.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 B.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C.形成学习型社会 D.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三、简答题
1.怎样正确理解改革、发展和稳定的相互关系?
答: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有着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辩证关系:(1)发展是目的。发展首先指经济发展,同时也包括政治和文化诸方面的全面进步。中国解决自身内部一切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特别是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发展。(2)改革是动力。要发展就必须改革。改革是指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在内的全面改革。只有广泛而深入的改革,才能解决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新出现的各种问题,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出广阔的空间。一方面离开改革不可能发展,改革是发展的 7 动力;另一方面离开发展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改革,改革是改革的目的。(3)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指国家政局的稳定和基本路线、基本政策的稳定不变。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需要有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作保证。(4)我们要把改革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同发展的速度、同社会可以接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
2.简述“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1992年邓小平南巡时,提出“三个有利于”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指“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它是判断我们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得失成败的标准。3.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它们都是经济手段。(2)把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它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两者都身的不足和缺陷,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4)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国的作用。
4.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关系如何。
答:(1)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和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2)从法治和德治所属的领域看,它们同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都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3)从实践看,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的工作都抓好,并使它们在实际生活中紧密配合,才能保证社会的良好秩序,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5.政治体制改革的方针和方法是什么?
答:(1)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2)必须从我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3)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4)必须要有领导、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确保国家的安定团结。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4)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四、论述题
1.如何正确处理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与共同富裕的关系?
答:(1)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最重要体现。
(2)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提出了一个大政策,就是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承认和允许人们在收入方面存在差别,并且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差距的扩大,有其客观必然性:这是贯彻按劳分配原则的必解结果;这是实行多种所有制形式和多种分配方式的必然结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结果;这是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和历史条件不同造成的必然结果。
(3)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并不意味着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愈大愈好,要防止产生两极分化。
(4)为充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我们党提出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为解决在经济发展进程中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断扩大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提出,初次分 8 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针对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矛盾比较突出的问题,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重注公平。
(5)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就是要通过完善分配政策,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可避免存在的收入差距保持在合法和适度的范围内。为此必须: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通过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促进共同富裕。
2.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所作出的强调。
答:对如何坚持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以下几点:
(1)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扩大基层群众自治范围,完善民主管理制度,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2)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推进厂务公开,支持职工参与管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我。
(3)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制度,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4)发挥社会顺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和积极作用,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答:“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和谐文化建设起着统摄和支配作用,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1)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和谐文化的灵魂。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和谐文化的核心。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
作业4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人为本的“本”,是指(A)。
A.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
C.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利益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我们党的执政基础中突出强调的是(C)。
A.经济基础 B.政治基础 C.社会基础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B)。
A.坚持民主法制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科学发展
4.“一国两制”构想首先用于解决的问题是(B)。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5.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前提是(B)。
A.实现两岸三通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促进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6.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是(B)。
A.高度自治 B.一国两制 C.共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7.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最初是用来处理(A)。
A.同民族主义国家的关系 B.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C.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8.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最高准则是(A)。
A.国家利益 B.主张一切国家一律平等 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9.建设和谐世界要通过(B)。
A.反对霸权主义 B.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C.反对强权统治
10.我国的各民主党派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它们是()。
A.在野党 B.反对党 C.参政党
11.在党的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的是(C)。
A.组织建设 B.作风建设 C.思想建设
12.(A)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A.民主集中制 B.议会选举制 C.多党合作制
二、多项选择题
1.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之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A、B、C)。
A.生产发展 B.生活富裕
C.生态良好 D.生命健康
2.特别行政区除在外交、国防、宣战和媾和方面服从中央政府外,还享有(A、B、C、D)。
A.行政管理权 B.立法权
C.独立的司法权 D.终审权
3.当今解决世界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是(A、C)。
A.霸权主义 B.领土纠纷
C.强权政治 D.经济摩擦
4.(A、B、C、D)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依靠力量。
A.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艰苦奋斗 B.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C.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 D.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
三、简答题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主要表现在:
(1)适时地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科学部署,有利于我们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切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3)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4)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科学发展的各方面需要。
总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党要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2.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什么?
答: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是:
(1)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2)社会就业更加充分;(3)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4)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5)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6)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3.“一国两制”构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答:(1)民族的愿望和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一国两制”的出发点。(2)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为 10 “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的时代了前提条件。(3)“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贯彻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结果。(4)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一国两制”的力量所在。
4.为什么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答:(1)一个中国具有不可动摇的事实和法理基础。(2)一个中国是国际社会所公认的事实和原则。(3)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及亚太地区和平与稳定的基础。
5.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独立自主 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同一切国家关系的基本准则。(3)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足点。6.简述党的三大优良作风。
答: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概括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自我批评的作风。
四、论述题
1.试述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答: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
(1)维护公平和正义,涉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2)维护公平和正义是我们党执政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3)维护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与不公平、不合理的资本主义社会对照,社会主义就是公平与正义的社会。
2.试述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优势。
答:祖国大陆在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中处于战略主导地位,掌握着打击、遏制“台独”的战略优势。
(1)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我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已经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两岸民间经济文化交流持续发展,密切了两岸同胞的联系,培育和发展了两岸同胞的共同利益,越来越多的台湾同胞要求改善两岸关系,反对“台独”。
(3)中华文化是联结两岸同胞的精神纽带,这是任何力量也难以斩断的。
(4)国际社会承认一个中国的格局始终稳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奉行一个中国政策。3.为什么说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
答:(1)重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这个问题,是由要长期保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并不断完成党的历史使命而提出的。
(2)新中国成立以后,共产党就成了在全国执政的党。党在执政的50多年时间里,总的来说工作是努力的,成绩是显著的,得到了各族人民的信任和拥护。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有过失误,党在执政的过程中也出现过挫折。
(3)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面临着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承担着十分艰巨的领导任务。如何能够长期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并且领导人民按照预定的目标取得成功,还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4)党在执政之后的所有实践活跃,都是围绕着执政来展开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的一项基本建设,它贯穿于党的建设的各个方面。
第五篇: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读后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设计和领导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并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积累了大量新的实践经验,这些实践和实践经验成为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论。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第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第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动力的理论。第五关于社会主义建设外部条件的力量。第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政治保证的理论。第七关于社会主义建设战略步骤的理论。第八关于社会主义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的理论。
第九关于祖国统一的理论。
3、试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三个代表即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者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4、中国共产党的80多年的历史实践有哪些经验最重要?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科学理论的指导,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
第二、必须始终依靠人民群众,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利益,从人民群众中汲取前进的不竭力量。
第三、必须始终自觉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5、简述如何统筹城乡的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根据注重农村的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坚决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改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相动、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6、简述如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就是要高度重视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论述题
1、怎样理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第一、邓小平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第二、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三、邓小平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等问题进行了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
第四、邓小平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 的强大理论武器?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联系起来,赋予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和任务以丰富的时代内容,确定了党的建设的总体部署。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系统概括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预测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中国以外通常被叫成“毛主义”。中国共产党则一直使用“毛泽东思想”,或使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提法。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的发展。和传统的马列主义相比,毛泽东思想更重视发动农民,主张中国革命不能走俄国式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的城市斗争,必须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农民为主力,实行以农村包围城市取得胜利;并制定一套基于游击战的战略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认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而具体方式则是发动农民进行“人民战争”。为了动员农民参军,必须从地主手中夺取土地,分配与农民(即进行土地制度改革)。人民战争包括三个阶段,即发动土地改革、组织农民,建立革命的武装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直到进行正规战争夺取政权。军民关系要鱼水情深。毛泽东思想特别重视发动群众和自力更生。
在党和军队关系上,毛泽东思想认为,必须党指挥枪,不能枪指挥党。
毛泽东思想主张,一切文学、艺术、新闻等上层建筑,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服从党的领导。
毛泽东思想和其他左派思想不同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毛泽东思想主张不断革命论,认为阶级斗争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会长期存在。即使无产阶级建立政权之后,资产阶级还有复辟的企图。共产党的领导人也有可能成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走资派”。
很多坚持“毛泽东主义”的人士认为,社会主义有被复辟的危险,复辟的主要力量来自执政的共产党内,因此包含了文革期间“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内容。而从1978年至今,中共的官方主流理论一般认为“毛泽东思想”所涵盖的范围,主要是截止到1957年之前的毛泽东思想,之后的部分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毛泽东的“晚年错误”。
在《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产生之前,毛泽东思想包括了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思想,所以很多写着“毛泽东思想万岁”的标语里往往有这层含义。
有些人认为毛泽东思想被概括总结在《毛主席语录》里面,但这种说法显然不够全面。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统一的思想基础。毛泽东思想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它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伟大作用决定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坚持用毛泽东思想指导革命,克服了党内的右倾投降主义和“左”倾冒险主义,取得了打败日本侵略者,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建立新中国的伟大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如今沿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毛泽东思想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中国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中的重要历史现象。中国人民在它的指导下,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因此,毛泽东思想对于世界上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和人类进步事业具有借鉴作用。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它的立场、观点、方法和基本原理。我们必须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 的一切积极成果,并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以邓小平为主要创立者、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的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大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获得的与苏联模式不同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并且是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成。
相关书籍1邓小平理论主要体现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的各种讲话、报告,与会议决议之中。中国共产党将该理论的形成分为四个阶段:1978-1982年为基本理论命题提出的阶段,1982-1987年为理论形成基本轮廓的时期,1987-1992年为理论走向成熟,确立体系的时期,1992-1997年为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的时期。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称为“邓小平理论”,由此得名。该会议上邓小平理论被写入党章中,成为其指导思想之一。
邓小平理论是一场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实质的思想解放运动过程中产生或引用的旨在打破精神桎梏,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指导思想的总汇。邓小平理论与中国在80年代施行的改革开放政策密不可分。
不过邓小平理论被其他马克思主义派别批评为修正主义理论,他们指责邓小平理论的其政策是剥削无产阶级,使特权阶级兴相关书籍2起。但是其中的事谁说的清啊。
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被统一称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和其他老一辈革命家,早就发现苏联模式的某些弊端,他们在寻找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许多努力,提出过许多好的思想。邓小平理论继承了这些思想和观点,逐步形成了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是资本主义矛盾激化和工人运动发展的产物。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文化的一切优秀成果,特别是18世纪中叶和19世纪上半叶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此外,法国启蒙学者的思想和法国复辟时期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学说,也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资料。19世纪科学技术的新成果,特别是细胞学说的确立,能量守恒和转化规律的发现、进化论的新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邓小平理论是党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实践的时代特征提出来的理论观点。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是对邓小平理论形成与发展的高度概括。
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现在,发生世界大战的可能性越来越小,而发展问题则越来越突出。世界上所有的国家,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在谋求更快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竞赛;也是一个国家能否在世界上站稳脚跟,处于有利位置的竞赛。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大国,必须尽快发展
起来。这就要求有一种能够指引我们更快更好地发展,不断走向胜利的理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创造出许多新经验和新事物,这些,就是产生邓小平理论的源泉。可以说,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就不可能形成邓小平理论。
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也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借鉴,它使我们从正反两个方面加深了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这种认识是付出了很大代价换来的,对于形成正确的理论是十分珍贵的。
三个代表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历史阐述
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檄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可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就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出的背景是什么?
(1)国际背景。进入新的世纪,我们的国际环境是机遇大于挑战。在加世纪的百年历史中,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既有辉煌,也有严重挫折。我们一定要吸取苏共解体的教训,必须始终不渝地加强党的建设。我们党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执政党,只有通过加强自身建设,始终坚持“三个代表”以保持先进性,才能不断提高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准确把握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化解风险,因势利导,更好地巩固、加强和发展我们的党,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2)国内背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和就业方式的多样化还将进一步发展。旧的平衡打破之后新的平衡尚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之中,人民内部矛盾日趋复杂化和多样化。与此同时,在一部分党员干部存在着思想僵化、信念动摇、组织涣散、作风浮漂,特别是腐败问题。再加上我们党正进入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刻,从现在起到新世纪头十几、二十年,一大批年轻干部要走上中高级领导岗位。在这种情况下,从严治党,进一步全面提高全党特别是党的干部队伍的素质,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所有这些,都必须紧密结合实际,来进行思考和研究,积极
探索在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保证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始终走在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前列,使我们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一步巩固起来,经得起任何风险的考验。
三、“三个代表”思想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曙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挹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四、为什么说“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1)“三个代表”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是走在中国社会发展前列的先进政党。我们的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的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历史地位、历史作用,始终是与党的先进性联系在一起的。什么时候坚持井做到了这样“三个代表”,我们党就兴旺发达,就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就经得起任何风浪的冲击。什么时候如果偏离或投有完全做到“三个代表”,就会出这样那样的问题,人民就会不满意,党就会遇到困难和曲折。
(2)“三个代表”是我们的执政之基。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赋予的、人民赋予的。我们党能够执政、并且能够执好政的基础,从根本上来说,就在于能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执政的内容和任务,就是要不断解放和发展中国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推进社会发展;就是要不断建设和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育“四有”公民,弘扬民族精神;就是要全心全为人民服务,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面向新的世纪,我们党治国理政的任务更加艰巨,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多、更复杂。只有坚持“三个代表”,当好“三个代表”,我们才能始终用好人民赋予的执政权力,无愧于历史赋予的执政地位;才能不断提高我们的执政水平,巩固我们的执政基础。
(3)“三个代表”是我们的力量之源。我们党建党之初,只有几十个党员。为什么能够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今天拥有6100多万党员的大党?为什么能够战胜曾经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国内外敌人,建立起社会主义的新中国?为什么能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取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解决了12亿人的温饱问题;在本世纪末进入了小康社会?为什么虽然也犯过错误,有过曲折,但始终“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经得起各种风浪、磨难的考验,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所有这一切,就是于我们党能够始终从根本上促进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中国文化的进步,切切实实地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这是我们全部力量的源泉所在,也是我们不断成功和发展的奥秘所在。
五、“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重大意义
(1)理论意义。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新贡献。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概括,标志着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理论的统一与创新;
③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2)现实意义。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集中概括了我们党和国家全部理论活动、实践活动,包括一切工作的根本方向、根本准则、根本依据,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新世纪伟大进军的行动指南。
六、怎样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1)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4)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井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