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近代史论文
浅谈日俄战争的背景及影响
摘要: 20世纪初,日俄两国为了推行各自的“大陆政策”和“远东政策”积极进行对外侵略扩张。由于他们的政策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加上国际形势上帝国主义列强的支持,爆发了日俄战争。这次战争对日俄两国和中国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日俄战争;背景;影响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这是日本和俄国在一些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和怂恿下为了争夺中国和朝鲜,进而争夺亚洲和太平洋霸权所进行的一场非正义的战争,日本战胜。通过中国近现代史的课堂学习和在大连旅顺白玉山的参观过程中的了解,我对日俄战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在课堂观看关于日俄战争的纪录片后,我又亲自到了旅顺白玉山,在旅顺白玉山上有一座塔,日俄战争中的日军为了减少日本人民的厌战情绪,为战死者修建纪念塔来欺骗日本人民,美化侵略战争。它外观象一个燃烧的蜡烛,它们就是想让这支燃烧的蜡烛永远照耀战死的日军的灵魂。同时它也象一枚炮弹,借以显示日本帝国的战功。这一幕幕历史让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伤痛,更应该是思考和继续前行的力量。本文就从日俄两国的历史背景以及战争的影响谈谈我的观点。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近代以来,日俄就分别制定了以朝鲜和中国东北为主要目标的“大陆政策”、“远东政策”,这场战胜是帝国主义侵略政策的必然结果。同时,英国的支持,给了日本一支巨大的强心剂,英日同盟的形成,为日本对俄战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日俄战争从性质上说,日俄双方都是掠夺性,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是日俄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控制权及远东霸权而展开的一场厮杀。这次战争对日俄两国和中国的发展都产生了的巨大影响。
一、日俄的侵略政策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由自有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并且不断的向外扩张,瓜分世界。同时由于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各帝国主义之间矛盾也在深化。19世纪中叶以后,日本和俄国就把侵略的魔掌伸向中国和朝鲜,掠夺了大量非法权益。19世纪末29世纪初,这两个国家的侵略野心更加膨胀,两国都想将中国和朝鲜变成自己的殖民地,进而争霸整个亚洲和太平洋,于是两国矛盾深化。
日本自大和奴隶制国家形成以后,军国主义也同步崛起。日本在对抗外来侵略的同时,积极对外扩张,企图将朝鲜进而将中国置于日本的统治之下,建立以日本为中心的世界帝国。1868年,日本开始明治维新,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摆脱了即将沦为殖民地的厄运,发展成资本主义强国。可是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日本急于靠军事掠夺手段来壮大自己的实力。明治天皇在其发表的《天皇御笔信中》公开宣称“日本乃万国之本,要继承列祖列宗的伟业,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精心制定了一个征服朝鲜和中国的台湾,东北和内蒙古直至内地,进而征服亚洲乃至世界的“大陆政策”。并加强军备以侵略中国,朝鲜。在英美的支持和俄国的挑拨下,在1894年7月发动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中国战败并坚定了屈辱的《马关条约》,这个条约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从15世纪起,俄国通过对外扩张,领土急剧膨胀,成为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封建殖民大帝国。在甲午战争前,由于日本羽翼未丰,又在侵略朝鲜和中国问题上与俄国存在着共同利益,采取了妥协之态。甲午战争中,日本一举打败了大清帝国,并强迫清政府割让辽东半岛,威胁了俄国的霸权地位,俄国立即出面干涉,联合法国和德国,迫使日本将辽东半岛归还中国。随后,俄国又诱使清政府签订了针对日本的《中俄密约》及其他条约,攫取了大量特权。1898年,俄国又强租旅顺、大连,将长城以北的中国划分为它的势力范围。俄国在中国东北及朝鲜的咄咄逼人的扩张态势,使得两国矛盾尖锐起来。这样日俄两国在中国东北的矛盾开始激化。
二、国际局势
1899年和1900年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先后两次向英、法、德、日、意、俄六国发出“门户开放”政策的照会,要求对华实行贸易“机会均等”,维护中国的行政完整和主权独立。于是沙俄在中国极力扩张,不仅与日本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与英国也产生了对抗。1902年1月30日,《日英同盟条约》签订。英日同盟的建立为日本在国际社会中赢得了重要支持者,为日本对俄开战作了最重要的外交准备。俄国出兵占领中国东北地区也损害了美国的利益。美国支持日本发动对俄战争以削弱俄国。作为俄国盟友的法国,虽然口头上支持俄国,但法国在东北的权益不大,其注意力集中在欧洲同德国的争夺。1904年,法国财长维耶宣称,俄法同盟只适用于欧洲,表明法国在战争中不会援助俄国。德俄之间本是宿敌,更不会为俄国作战。事实上,德国希望俄国在这场战争中受到削弱,从而减轻俄国在欧洲所产生的威胁。因此,在战争爆发前,日本获得了有利的国际形势,1904年2月8日战争爆发。
三、日俄战争的影响
日本借日俄战争直接获益了大片殖民地,间接提高了其国际地位。战后的日本财阀通过此次战争,大发横财,并掀起了企业投资热潮,仅1905年下半年到1907年,新建扩建企业投资额相当于甲午战后十年间投资总额的两倍。同时日本自此全面展开了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真正成为一等强国。日本通过战争获得大片殖民地和投资场所,促进了日本经济更为迅速的发展,其国际地位也显著提高,1905-1906初,日本的驻外使馆由象征“二等国”的公使馆升格为象征“一等国”的大使馆。天皇的权威经过战争和胜利而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峰。战后,军部的权力进一步膨胀,对政治的控制进一步加强。
俄国沙皇原希望通过一场小小的胜利来转移人民的视线,缓和国内危机,以维护其统治,战争的失败使沙皇专制制度遭到削弱,导致了革命,俄国工农运动蓬勃发展。1905年1月22日,彼得堡工人及其家属在牧师加邦的组织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他们在请愿书中陈述了人民对政治、经济要求,包括实行八小时工作制,将土地转交人民,实行各种政治自由召开立宪会议等等,这些举措为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拉开了序幕。然而革命失败,可是政府的残酷镇压充分暴露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朽与无能,促使革命进一步高涨。沙皇政府在压力面前被迫进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人民的部分政治权力。更重要的是,这次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俄国工农运动的发展。
日俄战争不仅是对中国神圣领土主权的粗暴践踏,而且也使中国东北人民在战争中蒙受了空前的浩劫。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和坚决反抗,在东北乃至全国,到处都燃起了抗日大火,抗俄团体相继出现,在哈尔滨出现抗俄的“自保会”,营口工人拒绝为俄国做工,许多工人逃走并参加了抗俄武装队伍,群众抗俄武装“马贼”则“专一妨害俄军为目的”割电线,拆铁路,日俄军患之忧之,清军中的爱国官兵也积极要求参加抗俄战斗,驻扎于山海关,辽西地区的练军都督姜桂题为“均预告奋勇”认为上下一心,与日俄一战,必将取胜,这些正是中国人民在反抗日俄帝国主义斗争中日益觉醒,在同帝国主义侵略者和腐朽的清政府进行的斗争。
这场侵略战争已成为历史的一部分,但是它无疑成为中国人民的警钟,在那段血泪史中,中国经受了万劫不复的家难,难以在世界民族之林挺起腰板,抬起头颅,挺直脊梁,如今的中国正值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日益富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亚洲乃至国际事物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一定要“以史为鉴”,面对世界复杂的局势和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坚定“和平发展”的步伐,毫不动摇,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一个真正国泰民安的强国。
第二篇: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一开始,就是一个以马克思列宁中主义为指导思想的党。然而,找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个崭新的思想武器,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解决中国革命所面临的问题,还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世界观和指导思想,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殊品格,它决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决不是终极的真理,而是发展的学说。因此,马克思主义一方面指导着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另一方面它又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发展。这中间经历了四个过程
(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对于中国的革命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是与我们党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可以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因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把中华民族振兴和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紧密地联系起来,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这就告诉我们,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因为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离不开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我理解,这就要求与党的全部实践活动既紧密联系、又相互作用的党的理论活动,要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而探索和把握中国社会发展的规律;要遵循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一般规律,进而探索和把握中国特色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要遵循党的建设的一般规律,进而探索和把握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的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可以说,遵循一般规律进而探索和把握中国的特殊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而又结合实际要求,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用以指导实践,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任务。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第二次伟大革命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找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党的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邓小平理论也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十五大修订的党章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这是我们党经过近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作出的历史性决策。
“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这是邓小平同志从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角度,对如何在实际中具体运用马克思主义而作出的精辟论断。马克思主义所提供的只是基本的指导原理和一般的指导原则,只能从总体上概括实际生活的一般现象和规律。这些基本原理、原则和规律,只有与各国不同时期具体的国情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巨大的指导作用。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曾鲜明地强调,必须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使之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这个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决不能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公式的马克思主义者,只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开玩笑,在中国革命队伍中是没有他们的位置的。”邓小平同志对什么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作出的科学回答,与毛泽东同志的深刻见解一脉相承,交相辉映。正是根据这样的思想,邓小平同志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伟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新任务条件下,党的建设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解决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建设没有解决或没解决好的新课题。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党的历史方位也发生重大变化: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世纪新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对党和国家提出新的要求,党的建设面临两大历史性课题: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江泽民站在时代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深邃理论洞察力,以新的视角深刻
地总结了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80年的奋斗历史经验和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根本问题。时代的挑战、社会的变迁、历史的责任、人民的愿望,要求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必须认真面对和解决好两大历史性课题,“三个代表”就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执政观、领导观和解决两大历史课题的根本指导思想,其中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物质基础;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整合价值取向与道德观念,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与先进文化的发展内涵统一起来,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方向和保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党的群众路线,是解决两大历史性课题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完成十五大确定的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制定了正确纲领,同时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指明了方向,成为新世纪新阶段党的立国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中国的重要体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蕴涵着深远的理性思考,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征,是我们党在认识上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升华,也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次飞跃,是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新时代中国的运用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坚持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根本核心,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在新时期中国科学的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系列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其关键就在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具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品质。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形势下根据国情、世界发展趋势总结出的新的理论成果,它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精髓充分贯彻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阶段。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
论文
论文题目:
学生姓名: 刘自坚
学号:
所在院系:津沽学院经济系国贸一班
任课老师:李朝阳
从两次鸦片战争看中国历史之变迁
内容提要:鸦片战争的第一炮打响以后,中国社会进入了近代的进程,这是曲折的进程,也是屈辱的进程。两次战争之后,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的社会现实中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反帝反封建,任重而道远。外国资本主义在中国侵入的不断深化,几近渗透社会的各个层面,西方殖民主义者在中国权利的不断扩大,带给了古老中国无休止的战火。这两次战争究竟在那些主要方面影响了中国?中国的社会改革走上了那条道路?本文重点描述了这些。
关键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自然经济、洋务运动、海关
一、两次战争,同一种命运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以发生在清道光二十年至二十二年(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为标志,同时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端。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大英帝国殖民地的鸦片走私贸易,让接连遭受1825年和1837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大英帝国尝到了不小的甜头,源源不断地白银流入大英帝国的国库,正如梭伦所说:“财富催生饱腻,饱腻催生暴行”,大英帝国迫不及待的将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的版图。与此同时,国库的亏空严重地影响了大清帝国的收入,再加上军备海防废弛,政治腐败,社会制度落后、清政府曾不止一次的下令查禁鸦片,但英殖民主义者任意破坏禁令,利用行贿和走私等手段,继续罪恶的鸦片贸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中国人的道义抵制的直接后果就是,帝国当局、海关官员和所有官吏都被英国人弄得道德堕落。侵蚀到天朝官僚体系之心脏,摧毁了宗法制度之堡垒的腐败作用,就是同鸦片烟箱一起从停泊在黄埔的英国趸船上被偷偷带进这个帝国。”[1]
1839年,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殖民主义者愤怒了,1840年2月英国正式发动侵华战争,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而此时,清廷的腐朽衰落,统治阶级的妥协,林则徐等提倡御敌的大臣相继被革职查办,各大海关关口相继失守、各大沿海城市被攻陷,船坚炮利的侵略者让战火在这个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持续燃烧了两年零两个月,最终于1842年8月29日,以中方割地赔款、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而结束。自此中国社会开始转化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陷入了长达一百多年水深火热的苦海!
当代表广大农民利益的太平天国起义达到高潮的时候,英法两国伙同帮凶美俄,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并以此来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古老中国又一次拿起笔,在世界历史这本大书上写下两个字“屈辱”。1857年12月,英法侵略者攻陷广州;1858年5月,侵略军攻陷大沽、天津,此时侵略军的炮筒直指华丽但腐朽的紫禁城!腐朽的清王朝再一次不战而败。1858年6月26、27日,清廷分别于英法订立《天津条约》。英法不断滋事,腐朽懦弱的清政府不痛不痒的还击着,马克思说:“中国人这样,并不是违背条约,而是挫败入侵。腐朽的清政府、懦弱的中国人民是在挫败入侵么?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占领圆明园,人性的贪念让他们将圆明园洗劫一空,并放火焚烧。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将“万园之园”化为一堆堆败瓦颓垣。参与焚烧的英国殖民主义者戈登承认:“我们就这样以最野蛮的方式摧毁了世界上最宝贵的财富。1860年10月,以恭亲王奕为代表的清政府代表团与英法侵略者签订《北京条约》,至此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两次鸦片战争让这个原本就千疮百孔、病态恹恹的古老国度驶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千万万中国人民都面临着一种命运——用枪炮和鲜血生命来换取国家的主权独立与民族自由!
二、两次战争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两场久远的战争,中国耻辱的近代史序幕就在一阵阵枪炮声,一声声呐喊声中拉开了。中国人残喘,西方人呐喊!西方殖民主义者,带着资本主义的各类成果来到了中国,从各个方面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
(一)、海关行政管理制度及政策变化
两次战争用武力撞开了中国的国门,在此便不得不先谈一下清代海关的变化。
早期,清政府基本上采取闭关锁国政策,严格控制对外贸易。面对西方使节,不可一世的乾隆皇帝曾夸下海口:“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丝斤为西洋各国及尔国必须之物,是以加恩体恤。” 而结果是什么?才不过换了两代皇帝,西方殖民主义者不仅用武力口开中国国门,而且凶残暴力将中国的海关自主权硬生生地剥离,海关关税由英国人规定,且作为抵押给英国人。中国海关最高行政首脑更由英国人担任。这位大英帝国的海关代表,不仅“霸占”了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利,为英国谋取了最大的利益。
西方殖民主义者利用武力、利诱官员等手段进一步控制了清廷海关大权,为其倾销工业产品,掠夺原材料及初级产品提供了便利。
(二)、清政府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以英国为首的侵略势力直接控制了中国封建政权。清政府名存实亡,真正意义上成了洋人的朝廷。一批主张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并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官僚阶级产生了,即洋务派。他们为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和扩大官僚资本的势力,开展各种洋务活动。
前期,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官僚军阀,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建立了一批新式的军事工业,倡导国强。安庆内军械所、上海洋炮局、江南制造总局、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水师等官营军事工业。但这些企业大都工作效率低下,产品质量低劣,再加上政府资金投入不足,不适应社会等因素,最终被曾、李带进了历史的坟墓。
后期,从70年代初期开始,洋务派从军事工业转而举办一系列民用企业,以供应军用工业所需要的原料、燃料和运输。即“求富”。其中规模较大的有:
1872年在上海创立的轮船招商局,1876年筹办的开平矿务局,电报总局、汉阳铁厂、上海机器织布局等。“洋务派所办新式企业均为官僚商办企业,也是北洋系买办官僚所凭借的经济体系。洋务派兴办这些企业的目的是企图借用西方资本主义的一些东西来维护封建统治,并增强本集团的实力和财富。这些资本主义企业实际上就包含着官僚资本主义的最初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西方列强无暇顾及中国这块殖民地,中国的资本主义在这极小的缝隙里缓慢的成长,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迎来短暂春天。
(三)、西方资本主义冲击下的自然经济
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并在国家的整个经济部门中占据着绝对的统治地位。鸦片战争后,中国传统农业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化出现了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表现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因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呈现出衰落的状况;另一方面表现为外国资本入侵的冲击下,逐步走上半殖民地化的道路。
1840年后频繁的国内国外战争,不仅耗空了国库,耕地大面积荒废,耕种技术长期的落后,更加速了其衰落,小农经济发展迟缓。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曾在最初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商品侵略有过顽强的抵抗,但时间短收效差。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革命失败后,各国的权益扩大和侵略活动的加强,陈旧的封建经济难以抵抗强大的新兴的的资本主义,开始了普遍解体的过程。封建小农经济不再有绝对统治地位。
其解体的具体表现为:
1、小生产与机器大生产难以竞争。外国廉价机制纺织品取代了古老的织布机,中国两千多年以来以耕织结合为主的自然经济解体。解体后的农村经济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
2、农产品商品化的增长。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腐朽的清政府完全丧失了禁烟能力,却鼓动农民种植罂粟以增加税收。茶、桑等大量商品农业的出现和出口使粮食商品化程度不断加深,鸦片战争后,经济作物的广泛扩种占用了原有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导致该对于外地粮食的需求大量增加;从鸦片战争后,特别是七十年代到甲午战争之前的时期内,在外国资本主义的倾销下,与农业结合的手工业尤其是棉纺织手工业开始解体,广大农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不得不依赖于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购买者;另一方面,在外国资本主义原料掠夺下,中国农产品的商品化也迅速扩大,广大农民又成为世界市场的原料供给者,中国农业经济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道路,中国真正背卷入了资本主义的漩涡。
(四)、其他方面
以上着重分析的几个方面,是两次鸦片战争后,对中国历史影响较为长远和深刻的方面,下面来描写在外国资本主义的掠夺下依然存在的几个其他方面。
(一)近代民族资本主义萌芽
在洋务运动创办近代企业的同时,中国社会还出现了一批商办企业,如:1866年的上海发昌机器厂,1873年的继昌隆缫丝厂,1878年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这些企业构成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端。
(二)无产阶级的出现
近代工业在中国的出现,使得中国产生了第一批近代产业工人,他们形成了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并随着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以及中国资本
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产生了。
(三)社会思想解放
另外在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改革派效法和学习西方以抵御侵略的思想,在中华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后逐步发展为维新思潮,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
五、结束语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饱经了109年战火煎熬的中国人民,终于可以过上自由和平的生活。但是久远的战争不是只能活在我们的回忆当中,我们要居安思危,时刻谨记自己所处的环境,自尊自强,从此永不遭受如此屈辱。让我们铭记历史,开创未来,中华民族的未来掌握在我们手中,等待我们继承和不断的发扬光大!
第四篇:中国近代史论文
1.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分别采取了哪些行动来救亡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和阶层分别采取了以下行动来救亡:
(一)地主阶级:在19世纪60年代掀起了洋务运动,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虽然失败了,但是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和中华民族的觉醒。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等地主阶级抵抗派在英勇抗击英军侵略的同时,开始了对西方“长技”的探求,促成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萌发。19世纪中期以后,面 对外侮内患,地主阶级中又分化出洋务派,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统治。但其阶级立场决定了他们不可能放弃封建专制之“本”,所以也就不可能促使中 国走上富强道路。
(二)无产阶级:20年代和资产阶级掀起了国民大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军阀的反动统治。领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运动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和反法西斯战争,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重新以崭新的姿态屹立与民族之林。
(三)资产阶级:1898年开始了维新变法运动,这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康有为等维新派倡导变法,要求民族独立,要求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利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但因寄希望于既无实权又要借维新变法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光绪帝,结果被封建顽固势力破坏了。20世纪初,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以推翻清王朝、建 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为目标的“三民主义”纲领,发动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君主专制。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是,由于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及中外反动势力的破坏,最终失败了。
(四)农民阶级 :中华民族进入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旧民族主义革命阶段。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洪秀全颁布《天朝田亩制度》,希望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建立“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 暖”的理想社会。但是,这种绝对平均主义方案,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只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但却沉重的打击了本国的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后期天京变乱后,洪仁玕总理朝政,提出了《资政新篇》反映了中华民族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渴望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19世纪摸掀起了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企图,显示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也是农民阶级在民族复兴之路上最后一次独立的尝试。但是,迫于当时恶劣的形势,《资政新篇》没有能够实行,因此它也没能挽救太平天国失败的命运。义和团运动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反映了当时民族矛盾尖锐的现实,但对清政府缺乏理性认识,抱有幻想,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了
2.“统一战线”政策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法宝,结合历史谈谈党是怎样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实践这一法宝的答:(1)革命时期统一战线:
领导权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实行坚强正确的领导,是中国统一战线的根本特点,也是中国统一战线得以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的根本保证。1947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时指出:“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要胜利,没有一个包括全民族绝大多数人口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不可能的。不但如此,这个统一战线还必须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之下。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的领导,任何革命统一战线也是不能胜利的。”
(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921-1927)即国民革命时期,以推动国民革命为目的的国共合作。中共三大制定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方针。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同国民党实行党内合作。新三民主义是它的政治基础。国共合作建立后,推动了国民革命的迅猛发展。但由于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中共中央占了主导地位,对资产阶级争夺领导权问题上采取了退让政策,导致了国民革命的失败。
(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1927-1937)
(a)广泛的民族性和极大的复杂性。它是全民族的统一战线,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亲英美派集团。
(b)国共两党两个政权、两个军队的合作。
(c)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和共同的政治纲领。
(d)处于既有利而又复杂的国际环境之下。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时,克服了王明新投降主义的错误,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采取既联合、又斗争的方针,以及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对顽固派斗争采用有理、有利、有节策略原则。
(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1937-1945)解放战争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阵线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以多党合作为主要内容,以反对美帝国主义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统治为主要任务。这个统一战线比过去任何时期都要广大,都要巩固,使反动统治更加孤立。
(四)工农民主统一战线:国民革命失败后,在独立领导土地革命战争过程中,实行下层统一战线,包括工人、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这时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动摇、妥协,党内“左”倾机会主义领导人把民族资产阶级视作最危险的敌人之一而加以排斥、打击,犯了关门主义的错误。
(2)建设时期统一战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达到了空前广大的规模。建国以后的头三年,中国共产党运用统一战线,推动和组织广大知识分子、各民主党派、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和各界爱国人士,投入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思想改造和“三反”“五反”运动,进一步提高各族人民的觉悟,孤立和打击了国内外敌人,为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迅速恢复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从1953年起,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对民族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和平赎买的方针,经过国家资本主义道路和统一战线工作,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不仅实现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变革,而且促使资产阶级人们逐步完成了由剥削者到劳动者的转变。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对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的民主党派,采取“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1957年下半年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方针上出现了左倾错误,导致了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以及反地方民族主义的扩大化,使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和民族关系紧张。当中共中央觉察了这一错误后,采取相应的方针和措施,主动调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使紧张关系有所缓解。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的十年内乱时期,统一战线遭到严重破坏。
3.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你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后的心得体会。
答:如果说让我用几个词来形容我对这学期所学《中国历史近代刚要》后的感想的话,那我更多会说的是:惭愧,惊愕,激愤,还有叹息。之所以惭愧,是因为我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并还在受着高等教育,然而却对我们祖国曾经所遭受的耻辱,磨难了解的如此的苍白。所以,我首先要感谢学校,感谢班老师的精彩讲解,把这么好的一堂课带给我们!
一直以来,我都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骄傲然而,现在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份骄傲是多么的来之不易。一段段屈辱的历史让我惊愕,我们曾经那样的任人蹂躏,各国列强在我们的国土上嚣张跋扈,狂妄自大而又狭隘的日本国。他们在我们国土上的兽行,已经深印我们脑海;他们对我们国民的敌视,更使我们愤慨。文化大革命,错误的思想,残害了多少革命英雄,当我看到70多岁白发苍苍的彭德怀将军被一些不到二十岁的青年用刑压在街上批斗的时候,那一刻我的心里就像被用重拳击了一下,甚至后悔抬头看到了这么残痛的画面,深深地叹息。经历了屈辱,便知道了灾难的沉重。而如今,我们的祖国走出了阴霾,我们的人民,正在把伤口轻轻的掩埋;我们日益的强大,但绝不狭隘,我们尽力的丢掉过去,但绝不忘记历史;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但绝不去奴役;我们的人民,有着博大的胸怀,但也绝不会一味的容忍。
结合实际,通过学习了近代史,让我懂得,要想不被欺负我们必须使自己的祖国强大。不想被欺凌,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团结对外!从历史到如今,经历了风雨的大中国让我们意识到了一点,中国人民是打不败的!曾经的战役,磨难,如今的洪水,瘟疫,冰灾,四川大地震,一切一切,让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中国人民的坚持,永不言弃永,团结一致和永不退缩的精神!历史留给我们的是惨痛的教训,亦是一份珍贵的礼物,这份历史时刻警告这后人,我们要发奋的努力;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不再沉默;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都更加深爱我们的祖国。
国难兴邦!深深地记住温总理为四川学生的题词,记住那段可耻的岁月,努力的发展我们的祖国,为了那屈辱的岁月,我们的民族将在悲愤中爆发!!
信息工程学院
电气自动化06-1班
0605130140
韩君燕
第五篇:中国近代史论文
近代国家出路的探索对当今社会的意义
摘要:探索国家出路可以作为中国近代历史进程的一条线索,在近代中国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一生都献身于对国家出路的探索。先进人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是多层次的,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和改革派等不同阶级在经济、制度和思想等方面分别做出了探索,本文将对不同阶层在经济、制度和思想方面采取的不同方法进行辩证分析,探寻其失败原因及历史意义。
关键词:制度探索;思想探索;经济探索
中国近代史既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屈辱史,也是中国人民不断反抗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抗本国的封建统治的抗争史,同时更是中国社会各阶级从不同方面探索国家出路的探索史。这种抗争与探索,对外以反侵略、捍卫民族独立为旗帜,对内以反专制独裁、争取社会进步为核心,抗争与探索互相交织,推动中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1]。尽管绝大多数探索是以失败告终,但是其探索精神及历史意义,经验教训,确实为后人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深究,发掘其背后的价值。这些经济、制度及思想上的探索对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制度上的探索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除了遭受本国残酷的封建压迫以外,更是遭受了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残暴的民族压迫。其根本原因,正如毛泽东所说:“一是社会制度腐败,二是经济技术落后”,在这里我们就要首先探讨制度的问题。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才能开辟新路。
而对于制度的改革,不同的阶级做出了不同的努力,这其中有非武力的即对政策的改良改变,也有武力的即通过革命斗争更换政权。
(1)资产阶级非武力——甲午战争失败后,在新的民族危机下,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开展了百曰维新.主张君主立宪来救国。但结果以失败告终。维新变法思想是当时中国社会最进步的思想,因为它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也是爱国的,因为它把维新思想与挽救民族危亡结合起来。其最大功绩在于起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作用,使更多的知识分子接受了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
但是由于其思想主张没有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内容,没有明确的反帝纲领,这必然导致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推行维新变法主张依靠的阶级基础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开明绅士,失败是必然的。
(2)资产阶级武力——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选择了用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统治,力求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作为革命的思想武器,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三民主义的理论纲领。其基本主张是用暴力推翻了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在他们的不懈斗争下,终于取得了胜利。这是中国近代历史的第一次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但好景不长, 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中外反动势力勾结,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统治和封建帝制,但果实最终被袁世凯所篡夺。革命成果落到旧军阀手中,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理想落空了[2-3].从辛亥革命中我们可以看到,其用暴力手段推翻了原有政权,建立新的政权的道路是可行的,而其提出的三民主义也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纲领。辛亥革命的最终失败表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3)农民阶级武力——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和把革命推向深入,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通过这一方案,想要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结果,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战争环境的紧张和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规定,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而使这一方案没有真正实行过。太平天国运动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
从太平天国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废除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具有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平均分配土地与生产、生活资料统归圣库等都是无法实施的,有空想性。不符合当时中国的现有情况,所以也不可能成功。
总结,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代以来,不同的阶级都在制度上对国家进行过探索,但是武力与非武力又有了很大差别,阶级与阶级间也大不相同,首先,因为帝国主义列强不会自动放弃在中国夺取的特权,封建主义势力也不肯自动放弃自己控制的政权。所以,以改良政策的方式是不可能改变社会制度的,而革命的道路虽然艰苦困难,但我们也看到只有通过革命争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后,中国人民才有可能集中力量进行经济等各方面建设,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而就如今而言,好的社会制度就应是把人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一切本着为人民谋福祉的角度出发,在好的制度下,在进行经济、医疗、教育等多方面的建设。降低我国社会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二、思想上的探索
在历史长河中,无论是运动革命还是起义战争,思想都占了至关重要的位置,我们知道一个人之所以是鲜活的,不仅是因为肉体的存在,更是因为他拥有自己的思想。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需要正确的思想武装;一次浩浩荡荡的运动,需要用好的思想引导;就连政策制度的推行,其背后体现的也是当权者执政者的在这时期的思想。
思想虽然是无形的,但它却是强大的,一个人要想彻底的被改变,就要首先改变他的思想,一个人要想被唤醒,就要先唤醒他的思想,我想这也正是为什么在国家危难之时,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的原因,这就是思想的力量。正因为思想如此之厉害,所以不同的阶级也都在思想上或多或少的对国家出路进行过探索。(1)地主阶级洋务派——洋务运动,又称晚清自救运动、自强运动。是19世纪60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维护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前期口号为“自强”,后期口号为“求富”。其分类思想就是“师夷制夷”、“中体西用” 八个字。
但最终由于外国阻挠,封建顽固权力的毁坏、力气分散等招致洋务运动破产。洋务运动中,洋务派虽然自我标榜“自强新政”,但由于他们都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卫道者,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为目的,根本无意于学习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只主张学习西方技术,极力反对封建思想和封建制度进行任何形式的变革,只是徘徊在封建王国的藩篱中自认为有所新创而洋洋得意,所以最终也没能在外国侵略者面前表现出“自强”、“中兴”。相反,在列强侵略势力的进攻下,这些封建思想的人们所举行的“壮举”迅速归于失败,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4]。但是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第一次把学习西方的思想主张详细理论化。它引进了西方近代科学和消费技术,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并诱导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举行新式学堂,开端了中国的近代教育;促进了西方政治学说、民主思想的传播;民用企业的兴办对外国经济侵略起了一定的抵抗作用。
(2)资产阶级激进派——辛亥革命失败虽然失败了,但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于是爆发了新文化运动。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新青年》提出了“民主”“科学”的口号,向儒家学说猛烈开火,宣称“打倒孔家店”,是一场反封建的思想运动,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并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但是,新文化运动也有它的局限性:1.新文化运动在批判孔子的同时,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对西方文化绝对肯定,这显然是不客观不全面的。2.他们认为离开对封建思想的社会环境的根本改造,仅仅依靠在思想领域的斗争就可以改造过敏性,这显然是不科学的。3.没有同群众运动结合起来。4.没有提出实际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方案。由于其在阶级局限性和思想认识上的局限性,因而不能给中国人民指出真正的出路。
总结,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新文化运动,我们都能看到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思想的重要性,不在将自己封闭起来,而知道向外国学习,学习其先进的文化等,的确,只有有了正确的思想作保证,才能为后来的变革打下基础,做好铺垫。但是我这里也强调了,是正确的思想,要具有时代的前瞻性,就像洋务运动,虽然提出了“中体西用”,但当时掌权者的思想还是保皇的思想,这本身就是矛盾的。而新文化运动,虽然提出了民主科学,但是其完全学习西方,并没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没有结合考虑当时中国的国情,有些东西是并不适用于当时中国发展的。而如今,我们坚持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学习的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纵观历史,我们都可以看到,在国家危亡之际各阶层各阶级的人们都在为了拯救国家而做出着努力,无论成功与否,这一腔爱国之情都值得后人学习尊敬。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并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中,哪里需要就去哪里;努力发展自己,成为国家需要的人才。认证贯彻学习十九大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 沙健孙、龚书铎、马敏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年出版:18-19页 [2] 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历史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和解读,北京日报,2011年 [3] 《军队党的生活》.辛亥革命的伟大意义及深远影响,2011年,第10期 [4] 徐泰来.试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湘潭大学社会科学报,1984(4):117-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