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_语文论文

时间:2019-05-14 01:17: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_语文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_语文论文》。

第一篇: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_语文论文

对于课文性质,人们普遍持如下观点:

其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揭示了课文的本质属性,受到广泛赞同。是的,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看,课文的性质始终没有超出教学用的例题习题的范围。先从汉语言教学的角度看,课文是被当作遣词造句的范例和训练语感的材料来使用的。这跟英语教学的情况相同。再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课文本身一般没有教学生“应该怎么阅读”的内容,它只是阅读的材料,所以说它是阅读教学的练习题比较合适。再从写作教学的角度看,课文是学生作文的范例,至于老师要使用这个范例讲解什么写作原理和学生会从这个范例中得到什么写作经验,还有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总之,课文并不神秘,它就是被选入语文教材、被用于语文教学的文章。语文教学之所以要用它,不过是以此为“例”来说明某个语言现象或某个读写原理,或者是被用来作为某语言技能或某读写技能的训练材料,仅此而已。

其二,课文同时又被认定为语文科的教学内容。1995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称旧大纲)规定,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有三项:课文、能力训练和基础知识。课文居语文教学内容之首。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称新大纲)列六项“教学内容和要求”,课文亦在其中。确认课文为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理论的基本命题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材一直是把课文当作教学内容来编排的,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课文教学上的。语文科教课文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谁也不怀疑。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就是,大家既认为课文是语文科的例题习题,又认为课文是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课文这种语文的例题习题当作语文科的教学内容。

本文认为,上述关于课文性质的两点认识一对一错,认定课文为语文科例题习题是对的,把课文当作语文科教学内容是错的。正是这个概念的错误,引发了语文教学的一系列弊端,铸就了语文教学的痛苦和低效率。

一、“例题习题”与“教学内容”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前者不从属于后者

纵观各科教学,能作为教学内容的只有三类:某门语言、某门知识和某项技能。教学内容就是指用以实现教学目的的某门语言或某门知识或某项技能。譬如,英语科以英语(一门语言)作为教学内容,数学科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一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体育、音乐、美术则以体音美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内容。语文科教学内容最特别,既包括汉语言(一门语言),也包括听说读写原理(一门知识),还包括听说读写技能(一项技能)。也许就因为它如此特别,所以长期以来没有被正确地界定下来。

教学用的例题习题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是教学内容的一种体现形式和运用形式,比如,英语科的例题习题,是英语的体现和运用;数学科例题习题,则是数学知识的体现和运用;体音美课程的教学示范和练习,则是体音美知识和技能的体现和运用。例题习题只体现了教学内容,不等于其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就像一块铁板带电,不能说这块铁板就是电一样。

纵观中小学其他学科的教学,从来没有把例题习题和教学内容混为一谈的。如果我们问一位数学老师,你正在教什么内容?他可能回答,正在教“平行线”或“乘法公式”之类,总之他所回答的必定是某数学知识(原理)而不会是某数学例题习题。如果我们告诉数学老师,考试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一致。所有数学老师都知道,这是要求教什么数学知识(原理)就考什么数学知识(原理),而不会有人认为那是要求考题必须是平时教学中使用过的例题习题。如果上级通知,数学科要变更教学内容,谁都知道这是要变更所教的数学知识(原理),没人会理解成这是要变更数学例题习题。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领域,例题习题就是例题习题,教学内容就是教学内容,从来没有人把例题习题称为教学内容的。

课文,既称不上是一门语言,也称不上是一门知识或一项技能,因此它不可能成为语文科的教学内容。课文只是汉语言以及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体现形式和运用形式,正像前面所说的,它只是语文科的例题习题。

因此,在承认课文的例题习题性质的同时,却将课文认定为语文科教学内容是十分错误的。

二、把课文当作语文科教学内容,在理论上经不起推敲,在实践中经不起检验

事实上,在我们错误认识课文性质的时候,已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麻烦:

其一,让不同的老师教同一篇课文,各人在课堂上实际讲授的内容往往会大不一样。对这个现象,如果要用课文即是教学内容的理论来解释,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

其二,前些年,语文界有“面面俱到”与“一课一得”之争,讨论在教具体课文时究竟应该将课文涉及到的全部内容都讲解清楚呢,还是应该选取其中一个内容进行教学。当时参与讨论的人还不少,不过大家竟没有想到;既然课文已被认定为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了,怎么还会有这个课文“应该教什么”和“应该教多少”的问题可讨论呢?

其三,按课文是语文科教学内容的说法,一旦教材上确定了课文就等于确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可是,为什么在教材上已经明确编排了课文之后,长期以来还有那么多语文老师呼吁或感叹语文科教学内容不明确呢?更有甚者,直接提出问题:课文究竟教什么?究竟要教到什么程度?有谁能完整而具体地回答这两个问题?

其四,旧大纲上有这样一句话:“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教课文时,老师应该“以课文作为凭借”,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旧大纲的这句话暴露了问题:既然课文本身就已是教学内容了,何以在教学课文时又要跑去“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课文何以忽然间改变身份,沦落为其他教学内容的“凭借”?这个“凭借”怎讲?新大纲删去这句话后,并没有对课文教学作更科学严密更具体明确的说明。

其五,依据“教什么就考什么”的原则,其他学科出考试卷很容易达成共识,没有太大的争议。唯独语文科考试做不到这一点,连高考语文试卷多年来都颇有争议。这是怎么回事?我认为原因在语文科确定了课文为教学内容,却无法确定课文究竟要教什么和考什么。试想,连教什么和考什么都没有搞明白的东西,能成为教学内容吗?

其六,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课文”一词的含义:课文,是一个名词,表示被选入语文教材和被用于语文教学的文章。“课文”一词与“书”一样,是一类事物的统称,是一个从形式上作出的判断,与它的内容无关。无论什么内容的课文和书都一样被称之为“课文”和“书”。事实上,“课文”和“书”的内容都是五花八门的。如果我们不能说“书是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怎么可以说“课文是语文科的教学内容”呢?现在我们一直主张“课文是语文科教学内容”,其实就跟主张“书是语文科教学内容”一样荒唐。

总之,把课文当作语文科教学内容,经不起事实的检验和理论的分析。

三、误解课文性质,直接导致两个严重后果

误解课文性质,并不是一件无关要紧的事,它所导致的后果相当严重:

其一,导致语文教材没有真正确定教学内容。编写语文教材,本该系统而具体地确定语文科的教学内容,可是由于误解了课文性质,将课文当成了语文科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在考虑应该确定什么教学内容的时候无意间衍变成考虑确定选用什么课文。按照这个思路编写的教材,无论选用了什么课文,都只是确定了语文例题习题,而没有真正确定语文科教学内容。这样的教材简直称不上教材,说它是一本诗文选集或语文例题习题集还更恰当一些。

一门基础学科教学。居然从理论到教材没有真正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这意味着什么?广大中小学师生,在九年或十二年的时间里,每天一本正经地上语文课,居然不知道真正的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就这么过,居然没人发现这个问题!

其二,确立了一种奇特的教学形式——教例题习题。由于课文本质上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仅是语文例题习题,所以课文教学在本质上就是例题习题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他学科所教的是真实的教学内容,而语文科所教的却是例题习题。

请不要忽视这个“教例题习题”的特殊的教学形式,课文教学的所有畸形、病态和痛苦皆由此产生,语文教学上的一系列麻烦都与此相关。这个问题,下文还会再作阐述。

四、课文教学的实质是一种案例教学

纵观各科教学,有两种教学形式:一种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讲解和掌握该教学为基本任务的原理教学。另一种是以例题习题为中心,以讲解和理解该例题习题为基本任务的案例教学。原理教学的模式是为一个内容的教学配合使用多道例题习题,即“一内容——多例题习题”。案例教学的模式是通过讲解一个例题习题而牵扯出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即“一例题习题——多内容”。

相比较而言,原理教学因为它在具体教学时间里,教学内容是明确而单一的,在教学过程中又有许多对应的例题习题配合着使用,所以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来说,效果更好,而且考试内容也很明确,考试操作比较简便。一般地说,采用原理教学形式的学科是发展成熟、内容明确、系统完备的基础性学科,如除语文科以外的其他中学课程教学。

与原理教学相比,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它侧重于对具体问题(例)的剖析和探讨。案例教学不同于原理教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其一,是个案的鲜活性和问题的具体性。有“例”摆在那里,有时只要一句话点破一下,就很能说明问题,给人以深刻印象,很有“一例胜千言”之妙。个案所揭示的问题也相当具体,理论好不好都要接受具体问题的检验,只有能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才能称为真正的理论,完美的理论也因解决具体问题而显示它的价值和生机。其二,是个案辐射内容的广泛性和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例”本身不会说话,它所蕴含的事理(内容)需要慧眼识别,需要理论工具挖掘,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例”往往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一个问题又往往不止一个答案。大概正因为案例教学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它被用之于需要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学科,或者是原本缺乏成熟理论的带有探索性质的新兴学科,如法学教育和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等。

对照上述两种教学形式,就会发现现行的课文教学实质上是采用了案例教学形式。由于课文是语文例题习题,所以课文教学就要剖析讲解这个例题习题。在剖析讲解这个例题习题的过程中,就要牵扯着讲到许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一例题习题——多内容”的模式,这就是典型的案例教学形式。这就是语文教学与中小学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差别,至于这个差别是必要的还是不应存在的,是给语文教学带来好处抑或坏处,且再作商议。

五、盲目的课文教学必然走向荒唐

与其他采用案例教学形式的学科相比,语文科的课文教学是最盲目的。因为其他学科的案例教学都是明知而为的,而且都有一些成熟或相结成熟的理论作基础,而课文教学却是在误解课文性质(把它当作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的,实是案例教学而不自知,它除了大家约定俗成的一些习惯做法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理论根基,极其盲目。这种情况下,课文教学必然走向畸形和荒唐。

其一,围绕课文进行教学,必然导致具体时间里的教学内容过于空泛。

由于课文综合性强、牵涉面广,与课文挂得上钩、沾得上边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广了,所以在课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所能牵扯到的内容都是很广泛而零散的。按旧大纲的说法,课文教学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这句话说说似乎很完美,操作起来就很成问题。面对具体课文,究竟要传授什么知识?训练哪项能力?要弄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任务?要怎样做才经得起其他人出的考卷的考试?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做得很苦,每教一篇课文,都要从课文字词句讲到课文的篇章结构、主题思想,从课文的阅读问题讲到课文的写作问题,甚至还要谈些人生社会问题,总之似乎什么都可以说,也都有必要说。但即使这样做了,也不可能把一篇文章讲“完”,也难免挂一漏万。有不少学生及其家长于语文考试之后,大呼小叫:这语文老师很差,考卷上的许多东西他平时都没讲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有多少?就那么两三个课时。要用如此短的时间去应付如此空泛的内容,师生苦不堪言不说,其效果也不可能好到那里去。

其二,具体时间的教学内容含糊而混杂,导致科学的教学方法无法实施。

大家知道,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教学规律。语言教学有语言教学的规律,知识教学有知识教学的规律,技能教学有技能教学的规律。语文教学其内容涉及汉语言、听说读写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三个方面,在教学中它们没有分别地混杂在一起,使得老师无法针对各类教学内容的性质规律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汉语言教学,就少不了要进行汉语言训练,老师必须创设一种语言环境,学生必须进入角色,必须进入训练状态,就像英语教学一样。可是我们的课文教学老师要讲解的东西很多,学生似乎只有听的份,嘴巴都难得张开,课文都没念两遍,怎么谈得上对汉语言的掌握呢?缺少了这个必要的训练环节,学生的汉语言水平当然差。再说,读写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也需要确定指导内容和训练项目。我认为每一项读写技能的训练都要有相对集中的时间,老师要把材料准备充足,要把事理讲透,学生要把项目练习作业做够,才能奏效。可是我们的课文教学一没有确定内容项目,二没有合理的安排,每篇课文都要讲解多方面的内容,而每一方面内容都只能蜻蜓点水,泛泛而谈,所以总不会有什么效果。我们的课文教学其实在总体上已经花了不少时间,用了很大力气,但由于具体时间里没有安排好,没有什么效果,再多的零相加也是等于零。在具体时间的教学内容混杂多样,就会导致科学的教学方法无法实施。

其三,围绕课文进行教学,导致教学内容安排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

由于前面提到的种种原因,导致课文教学要由任课老师根据所教的课文(例题习题)去牵扯实际的教学内容。老师要在所教课文的限制内,在教材前后说明文字和练习题的提示或暗示下,按照众人的习惯,按照考试的可能,独自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这种情形,就是要老师“戴着镣铐跳舞”,老师的余地相当窄小,没能做事了。如果教材上把教学内容安排好,老师倒也省事些;如果干脆由老师自主安排教学内容,老师也好做事。现在的语文教材是给你限制给你任务而不给你权利和自由。事实上,让语文老师确定每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是让老师去做教材编写者所应该做而没能做的事。

语文老师本来是教学第一线的操作者,他们哪有时间和能力去做教材编写者没有做完和无力做完的事?何况要在那么窄小的空间内。要语文老师围绕课文去牵扯教学内容,就只有应付性和随意性,没有科学性和系统性。审视语文老师在课文教学中所讲解的内容,就有不少不科学和伪科学的内容。再从内容顺序的整体安排上看,也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有的内容一再重复,有的顺序颠颠倒倒,有些彼此之间风马牛不相及。这种教学内容上的反科学性和反系统性,又造成了教学时间和精力的巨大浪费。

其四,课文教学内容的混乱,导致语文考试陷入盲目;而语文考试丧失科学性,又反过来影响语文教学。

课文“教什么”不明确,课文“考什么”更无法明确。课文牵涉内容的广泛性和考试所要求的内容范围的明确性相冲突,课文教学的开放性和考试的严谨性相矛盾。在这样的情况下,语文考卷怎么出都不能说是科学的。现实中,语文考试卷(包括高考中考试卷)只能一味去迎合语文教学现实,并随着它一步步走向庸俗、低级和荒谬。另一方面,考试具有权威性,它对教学有“指挥棒”的作用,再怎么丧失科学性的考试,都要对教学产生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在丧失了科学性的语文考试卷的“指挥”下一步步走向无奈和痛苦。语文老师和学生受到不公正的评价和无法解脱的压力之后,信心丧失,逃离语文。

以上一系列弊端随便哪一个都是致命的,它们已经从根本上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灾难和低效率。

六、“教”课文与“用”课文不一样

有人说,英语科也有课文教学,为何它被大家认可了呢?英语科的课文教学与语文科的课文教学不一样。英语科是在明确其教学内容(英语词汇、句式、语感等)的前提下使用课文的,它把课文当作教学例题习题看待,让课文为教学内容服务,这是“用课文”。语文科则不同,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教材都把课文认定为教学内容,语文课必须讲解课文,而讲解什么以及要达到什么要求又没有明确规定,这是“教课文”。用课文,是可以操作的,也是有效的;教课文,则是畸形的,错误的。

七、课文教学形式尤其不适合于我国现代学校教学

还有人说,我国古代一直都采用课文教学形式,为什么那时没有导致今天这样的后果?古今相比,古代私塾里教文选和现代学校里教课文本质上都是在教语文例题习题,其教学形式是一样的。但由于古代教学空间相对宽松自由,它的不足之处得到老师学生的调节和弥补。古代私塾教学,一个老师就对那么几个学生,老师能够照顾到各个个体;古代私塾教学就是以语文科为主,没有太多的其他课程,师生学习语文的时间相当充裕;最主要的是私塾教学一切由老先生自己掌握,没有统一教材的限制,没有学校领导的要求,没有统一考试的顾忌;这种教学宽容性、灵活性正好跟语文科所要求的多样性、个性、复杂性等特点相吻合,所以手工作坊式的课文教学形式仍能维持下来,仍能体现出它的教学效果。

我国现代学校教学就大不一样了,老师上课时一个人要面对班上五六十个学生,一个老师的正常工作量是两个班,对个体的照顾肯定不如私塾教学。现代学校教育,初中阶段有十多门课程,每天语文课时间只有45分钟,不像古代私塾教学有那么充裕的时间。现代学校教育,有统一的教学管理,统一教材,统一教学形式,统一接受考试,老师的自由度比私塾教学要差得多。在这种情况下,很需要个性化、多样性和灵活性的课文教学就充分暴露了它的弊端。

如果说古代私塾教育是手工作坊式劳动的话,那么现代学校教学就是现代大工业生产了。正像手工作坊工艺很可能不适用于现代大工业生产一样,由于规模不同,管理要求不同,原本适合于个体或小集体教学的课文教学形式,现在已经完全不适用于我国现代学校教学了。

课文教学不适合于我国现代学校教学,根本原因在于课文教学原本属案例教学性质,而现代学校教学(尤其是中小学教学)缺少案例教学的经验和传统,很自然要把课文教学当作原理教学来对待,用原理教学的模式和尺度来要求它。几乎所有存在于课文教学中的弊病都可以用这个矛盾冲突来解释,都可以说是由于误解了课文性质和课文教学性质所引发的不和谐的后果。

八、现代学校教学对语文科提出起码要求

现代学校教学的操作,要求有明确统一的教学内容,有普遍适用的教学操作程序,有客观准确的检测尺度和方法。语文教学要走出困境,要适应现代学校教学,就必须达到如下几方面的要求:

其一,语文教材不能只编选语文例题习题(课文)而不确定真正的教学内容,语文教材必须非常明确地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必须非常具体地编排语文科的教学内容。

其二,语文教材在编排语文科教学内容的时候,必须对语文科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和分解,使具体时间里的教学内容总是少量的或单一的、可以完成的,而不能再是混杂多样的。

其三,在语文教材合理编排教学内容之后,就要寻求人人可行的科学有效的语文教学操作规范,然后在学校推广实施。不能再像现在这样,老师上语文课各行其是,没有定规,或偶有人教学比较成功,但由于其方法太具个性化,别人无法学习,没有推广价值。

其四,在确定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操作规范的前提下,必须实现语文教学检测科学化。语文考试卷要考什么(内容范围)要怎么考(考试形式)必须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可,语文检测标准和检测手段要有科学性,不能再好差不分甚至颠倒黑白,不能出现作家拿不到语文考试分数的情况。

其五,随着语文教学科学化,必须实现教学效果的全面保障。以往语文教学像靠天吃饭的田地,收多收少没有定数。语文教学科学化就是要保证学校语文教学能够大面积丰收。

学校教育对语文教学所提出的这五方面要求,是最起码的要求,其他学科教学早已基本上做到了,唯独语文教学相差很远。下面我提出一个全面改革语文教学的构想,目的就是要使语文教学在上述五个方面更接近学校教学的要求,使语文教学在科学化道路上迈出新的一步。

九、用“酿酒论”确定语文科教学内容

语文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汉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能力,这个能力表现出来,就是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进行的听说读写能力。怎么培训这些能力呢?我想用“酿酒论”来说明。酿酒,要有足量的糯米饭、酒曲和水,三者缺一不可。具备了这三者之后,还要有个发酵时间,让三者相互作用,渐渐地才酿出酒来。培训语文听说读写能力跟酿酒相似,一是要积累足量的构成要素,二是要给予必要的“发酵”时间。

听说读写能力是由哪些基本要素构成的呢?我认为有三个要素:①汉语言(或其他民族语言);②听说读写知识和技能;③相当的知识水平、人生阅历和思想水平。

听说读写过程就是使用汉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的过程。不论是思维还是交际,都少不了语言工具。动物缺少人类丰富的语言,所以它的思维和交际就被限制在那个层次上。学生如果没有掌握足量的汉语言(或其他语言)词汇和句子,没有相当的语感,就会遇到词句障碍,使听说读写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家)受到影响。所以说,听说读写能力的第一构成要素是汉语言。

另一方面,听说读写过程是使用汉语言(或其他语言)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过程。为了顺利完成这个“传递”“交流”的过程,听说读写活动就必须遵循人们共同的思维原则和规律。人们使用汉语言进行思维活动的共同原则和规律,就是人们使用汉语言进行交际的共同原则和规律,就是听说读写的基本要求和常规方法,就是听说读写知识和技能。它们是构成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第二个要素。

第三方面,听说读写过程不仅仅是个形式过程,同时也是个内容过程。前面说过,语言和思维紧密相关,不可分割。听说读写的成功不仅要求听说读写语言形式上的顺利进行,而且要求内容上要达到相当的水平。从接收信息(听读)方面看,真正成功的信息接收是内容的接收。从发送信息(说写)方面看,说写的质量不仅在语句规范上,更重要的是在内容上要达到一定的水平。这些听说读写内容上的成功或失败与这个人的知识水平、思想认识水平(包括人生阅历、品德修养等)有直接关系。因此,培训听说读写能力的第三个要素应该是提高受训者的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

如果一个人既具备了充足的汉语言,又掌握了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又具备了相当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再经过必要的“酝酿”时间,那么这个人就会表现出相当的听说读写能力。反之,如果一个人汉语言缺乏,或听说读写的知识技能不够,或知识水平和思想认识水平欠缺,那么他必定表现出听说读写能力的某方面欠缺。

语文科本来有这三方面的教学内容,但由于第三方面内容(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等)范围太广,内容太多,语文课除了可以在这方面做些“顺手牵羊”性质的工作以外,不能完全把它包办下来。再者,学校其他各门课程的设置本来就旨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凡有所学皆成文章”就是这个意思。随着其他各门学科教学的进行,随着学生年龄阅历的增长,他的知识水平和思想水平都必然会随之增加。语文科不必越俎代庖和包打天下。所以真正应当列入语文科教学的内容只有两项:汉语言和听说读写知识技能。语文科所能提供给学生的是丰富的语言和常规的思维表达习惯,至于在思维内容和表达内容方面只能尽力而力了。

当然,语文教学还能在指导和促进“三要素”的酝酿方面做些工作。

十、构建两个语文教学内容系统,实施分科教学

由于汉语教学是一门语言课,听说读写知识和技能是一门知识技能课,两者内容系统不同,教学规律也不同,所以考虑将语文课一分为二,构建两个教学内容系统,设置“汉语言训练课”和“听说读写方法训练课”两门课程,具体设想如下:

汉语言训练课:

教学目的:增加学生的汉语言要素(词汇和句式),训练学生的语感。提高他们的汉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汉语词汇、句式和语感。

教材编写:根据汉语言教学的需要来编写,可以有场景对话、古今优美诗文,特别是编写语段甚至绕口令等。形式力求生动活泼,内容要适合学生兴趣和思想认识水平。教材上还要有语言训练要求和语言训练题。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与英语课相似,课堂上以老师指导下学生的语言训练为主,学生必须进入语言训练状态。课堂上加强朗读、背诵、对话、表演等语言训练。根据需要还可以使用语音室设备。

考试方式:考试时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的词汇和句式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语感训练是否达到要求标准。考试形式可以有笔试和口试两部分。

听说读写方法训练课:

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的规则和常规方法,形成听说读写技能,以满足其生活、学习和工作的需要。

教学内容:一是听说读写的常规要求,二是听说读写的常规做法。这些内容应该根据人们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需要来确定。

教材编写:教材以理论化的听说读写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训练为核心内容,再根据内容的教学需要辅之以必要的正反例题(即各种类型的课文)和必要的训练题。教材要形成——内容配合多例题习题的格式。

教学方式:教学方式与数学课相似,采用原理教学形式。老师在课堂上以讲解某读写原理为教学目标,配合使用多个例题习题。学生既要理解所学的原理,又要会应用所学的原理,形成技能。

考试方式:考试时侧重考查学生是否掌握所学的听说读写技能。

这两门课程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语言训练课主要在语句的理解、表达和积累上下功夫。听说读写课主要在语言的运用、谋篇布局和写作技法的应用上下功夫。后者以前者为基础。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

第二篇: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范文)

对于课文性质,人们普遍持如下观点:

其一,“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的这句话揭示了课文的本质属性,受到广泛赞同。是的,从语文教学的各个方面看,课文的性质始终没有超出教学用的例题习题的范围。先从汉语言教学的角度看,课文是被当作遣词造句的范例和训练语感的材料来使用的。这跟 英语 教学的情况相同。再从阅读教学的角度看,课文本身一般没有教学生“应该怎么阅读”的 内容,它只是阅读的材料,所以说它是阅读教学的练习题比较合适。再从写作教学的角度看,课文是学生作文的范例,至于老师要使用这个范例讲解什么写作原理和学生会从这个范例中得到什么写作经验,还有一个见仁见智的 问题。总之,课文并不神秘,它就是被选入语文教材、被用于语文教学的文章。语文教学之所以要用它,不过是以此为“例”来说明某个语言现象或某个读写原理,或者是被用来作为某语言技能或某读写技能的训练材料,仅此而已。

其二,课文同时又被认定为语文科的教学内容。1995年颁布的《九年义务 教育 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称旧大纲)规定,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有三项:课文、能力训练和基础知识。课文居语文教学内容之首。2000年新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称新大纲)列六项“教学内容和要求”,课文亦在其中。确认课文为语文教学内容,是语文教学 理论 的基本命题之一。在教学实践中,语文教材一直是把课文当作教学内容来编排的,语文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用在课文教学上的。语文科教课文似乎成了天经地义的事,谁也不怀疑。

综合上述两个方面就是,大家既认为课文是语文科的例题习题,又认为课文是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换句话说,就是要把课文这种语文的例题习题当作语文科的教学内容。

本文认为,上述关于课文性质的两点认识一对一错,认定课文为语文科例题习题是对的,把课文当作语文科教学内容是错的。正是这个概念的错误,引发了语文教学的一系列弊端,铸就了语文教学的痛苦和低效率。

一、“例题习题”与“教学内容”是两个不相容的概念,前者不从属于后者

纵观各科教学,能作为教学内容的只有三类:某门语言、某门知识和某项技能。教学内容就是指用以实现教学目的的某门语言或某门知识或某项技能。譬如,英语科以英语(一门语言)作为教学内容,数学科以数学原理即数学公式定理(一门知识)作为教学内容,体育、音乐、美术则以体音美的知识和技能作为教学内容。语文科教学内容最特别,既包括汉语言(一门语言),也包括听说读写原理(一门知识),还包括听说读写技能(一项技能)。也许就因为它如此特别,所以长期以来没有被正确地界定下来。

教学用的例题习题不等于教学内容,它仅是教学内容的一种体现形式和运用形式,比如,英语科的例题习题,是英语的体现和运用;数学科例题习题,则是数学知识的体现和运用;体音美课程的教学示范和练习,则是体音美知识和技能的体现和运用。例题习题只体现了教学内容,不等于其本身就是教学内容,就像一块铁板带电,不能说这块铁板就是电一样。

纵观中小学其他学科的教学,从来没有把例题习题和教学内容混为一谈的。如果我们问一位数学老师,你正在教什么内容?他可能回答,正在教“平行线”或“乘法公式”之类,总之他所回答的必定是某数学知识(原理)而不会是某数学例题习题。如果我们告诉数学老师,考试 内容必须与教学内容一致。所有数学老师都知道,这是要求教什么数学知识(原理)就考什么数学知识(原理),而不会有人认为那是要求考题必须是平时教学中使用过的例题习题。如果上级通知,数学科要变更教学内容,谁都知道这是要变更所教的数学知识(原理),没人会理解成这是要变更数学例题习题。由此可见,在数学教学领域,例题习题就是例题习题,教学内容就是教学内容,从来没有人把例题习题称为教学内容的。

课文,既称不上是一门语言,也称不上是一门知识或一项技能,因此它不可能成为语文科的教学内容。课文只是汉语言以及听说读写的知识和技能的一种体现形式和运用形式,正像前面所说的,它只是语文科的例题习题。

因此,在承认课文的例题习题性质的同时,却将课文认定为语文科教学内容是十分错误的。

二、把课文当作语文科教学内容,在理论上经不起推敲,在实践中经不起检验

事实上,在我们错误认识课文性质的时候,已经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遇到了一系列麻烦:

其一,让不同的老师教同一篇课文,各人在课堂上实际讲授的内容往往会大不一样。对这个现象,如果要用课文即是教学内容的理论来解释,无论如何也解释不通。

其二,前些年,语文界有“面面俱到”与“一课一得”之争,讨论在教具体课文时究竟应该将课文涉及到的全部内容都讲解清楚呢,还是应该选取其中一个内容进行教学。当时参与讨论的人还不少,不过大家竟没有想到;既然课文已被认定为语文科的教学内容了,怎么还会有这个课文“应该教什么”和“应该教多少”的问题可讨论呢?

其三,按课文是语文科教学内容的说法,一旦教材上确定了课文就等于确定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可是,为什么在教材上已经明确编排了课文之后,长期以来还有那么多语文老师呼吁或感叹语文科教学内容不明确呢?更有甚者,直接提出问题:课文究竟教什么?究竟要教到什么程度?有谁能完整而具体地回答这两个问题?

其四,旧大纲上有这样一句话:“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主要以课文作为凭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教课文时,老师应该“以课文作为凭借”,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旧大纲的这句话暴露了问题:既然课文本身就已是教学内容了,何以在教学课文时又要跑去“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课文何以忽然间改变身份,沦落为其他教学内容的“凭借”?这个“凭借”怎讲?新大纲删去这句话后,并没有对课文教学作更 科学 严密更具体明确的说明。

其五,依据“教什么就考什么”的原则,其他学科出考试卷很容易达成共识,没有太大的争议。唯独语文科考试做不到这一点,连高考语文试卷多年来都颇有争议。这是怎么回事?我认为原因在语文科确定了课文为教学内容,却无法确定课文究竟要教什么和考什么。试想,连教什么和考什么都没有搞明白的东西,能成为教学内容吗?

其六,让我们来 分析 一下“课文”一词的含义:课文,是一个名词,表示被选入语文教材和被用于语文教学的文章。“课文”一词与“书”一样,是一类事物的统称,是一个从形式上作出的判断,与它的内容无关。无论什么内容的课文和书都一样被称之为“课文”和“书”。事实上,“课文”和“书”的内容都是五花八门的。如果我们不能说“书是语文科的教学内容”,怎么可以说“课文是语文科的教学内容”呢?现在我们一直主张“课文是语文科教学内容”,其实就跟主张“书是语文科教学内容”一样荒唐。

总之,把课文当作语文科教学内容,经不起事实的检验和理论的分析。

三、误解课文性质,直接导致两个严重后果

误解课文性质,并不是一件无关要紧的事,它所导致的后果相当严重:

其一,导致语文教材没有真正确定教学内容。编写语文教材,本该系统而具体地确定语文科的教学内容,可是由于误解了课文性质,将课文当成了语文科最主要的教学内容,在考虑应该确定什么教学内容的时候无意间衍变成考虑确定选用什么课文。按照这个思路编写的教材,无论选用了什么课文,都只是确定了语文例题习题,而没有真正确定语文科教学内容。这样的教材简直称不上教材,说它是一本诗文选集或语文例题习题集还更恰当一些。

一门基础学科教学。居然从理论到教材没有真正解决好“教什么”的问题,这意味着什么?广大中小学师生,在九年或十二年的时间里,每天一本正经地上语文课,居然不知道真正的教学内容是什么?这么多年来也一直就这么过,居然没人发现这个问题!

其二,确立了一种奇特的教学形式——教例题习题。由于课文本质上不是真正的教学内容,仅是语文例题习题,所以课文教学在本质上就是例题习题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他学科所教的是真实的教学内容,而语文科所教的却是例题习题。

请不要忽视这个“教例题习题”的特殊的教学形式,课文教学的所有畸形、病态和痛苦皆由此产生,语文教学上的一系列麻烦都与此相关。这个问题,下文还会再作阐述。

四、课文教学的实质是一种案例教学

纵观各科教学,有两种教学形式:一种是以教学内容为中心,以讲解和掌握该教学为基本任务的原理教学。另一种是以例题习题为中心,以讲解和理解该例题习题为基本任务的案例教学。原理教学的模式是为一个内容的教学配合使用多道例题习题,即“一内容——多例题习题”。案例教学的模式是通过讲解一个例题习题而牵扯出多方面的教学内容,即“一例题习题——多内容”。

相比较而言,原理教学因为它在具体教学时间里,教学内容是明确而单一的,在教学过程中又有许多对应的例题习题配合着使用,所以对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来说,效果更好,而且考试内容也很明确,考试操作比较简便。一般地说,采用原理教学形式的学科是 发展 成熟、内容明确、系统完备的基础性学科,如除语文科以外的其他中学课程教学。

与原理教学相比,案例教学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它侧重于对具体问题(例)的剖析和探讨。案例教学不同于原理教学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其一,是个案的鲜活性和问题的具体性。有“例”摆在那里,有时只要一句话点破一下,就很能说明问题,给人以深刻印象,很有“一例胜千言”之妙。个案所揭示的问题也相当具体,理论好不好都要接受具体问题的检验,只有能解决具体问题的理论才能称为真正的理论,完美的理论也因解决具体问题而显示它的价值和生机。其二,是个案辐射内容的广泛性和问题答案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例”本身不会说话,它所蕴含的事理(内容)需要慧眼识别,需要理论工具挖掘,正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个“例”往往涉及许多方面的内容,一个问题又往往不止一个答案。大概正因为案例教学具有这些特点,所以它被用之于需要灵活运用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学科,或者是原本缺乏成熟理论的带有探索性质的新兴学科,如法学教育和工商管理硕士教育(mba)等。

对照上述两种教学形式,就会发现现行的课文教学实质上是采用了案例教学形式。由于课文是语文例题习题,所以课文教学就要剖析讲解这个例题习题。在剖析讲解这个例题习题的过程中,就要牵扯着讲到许多方面的内容,这就是“一例题习题——多内容”的模式,这就是典型的案例教学形式。这就是语文教学与中小学其他学科教学的本质差别,至于这个差别是必要的还是不应存在的,是给语文教学带来好处抑或坏处,且再作商议。

五、盲目的课文教学必然走向荒唐

与其他采用案例教学形式的学科相比,语文科的课文教学是最盲目的。因为其他学科的案例教学都是明知而为的,而且都有一些成熟或相结成熟的理论作基础,而课文教学却是在误解课文性质(把它当作教学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的,实是案例教学而不自知,它除了大家约定俗成的一些习惯做法之外,几乎没有什么理论根基,极其盲目。这种情况下,课文教学必然走向畸形和荒唐。

其一,围绕课文进行教学,必然导致具体时间里的教学内容过于空泛。

由于课文综合性强、牵涉面广,与课文挂得上钩、沾得上边的内容实在是太多太广了,所以在课文教学中,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所能牵扯到的内容都是很广泛而零散的。按旧大纲的说法,课文教学要“以课文作为凭借”,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审美情趣”。这句话说说似乎很完美,操作起来就很成问题。面对具体课文,究竟要传授什么知识?训练哪项能力?要弄到什么程度才算完成任务?要怎样做才经得起其他人出的考卷的考试?在教学实践中,老师做得很苦,每教一篇课文,都要从课文字词句讲到课文的篇章结构、主题思想,从课文的阅读问题讲到课文的写作问题,甚至还要谈些人生 社会 问题,总之似乎什么都可以说,也都有必要说。但即使这样做了,也不可能把一篇文章讲“完”,也难免挂一漏万。有不少学生及其家长于语文考试之后,大呼小叫:这语文老师很差,考卷上的许多东西他平时都没讲到!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有多少?就那么两三个课时。要用如此短的时间去应付如此空泛的内容,师生苦不堪言不说,其效果也不可能好到那里去。

第三篇:语文教学理论

语文教学理论

“小语‘

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理解为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一整套方法论体系。

一、理论依据

“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所形成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四种思维品质中。由于思维深刻性品质在培养上存在突变期,又是思维品质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思维品质深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突破口,也是“

四、四式”模式构建的理论前提。

二、目标

该模式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学生独立的阅读过程来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深刻性品质,掌握自能阅读的方法。

三、结构序列

1、表意理解阶段:粗读感知→模仿训练。强调教师范读与学生仿读及有要求的默读。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发情感,调动思维。

2、内涵理解阶段:细读生疑→变式训练。要求学生在默读或朗读中不断生疑,开展讨论。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3、整体理解阶段:评读概括→综合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议,边议边听,边听边评。概括全文中心。用电教媒体培养思维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4、创新理解阶段:点读拓思→引申训练。挖掘可发散思维点或在有争议处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产生新意。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定向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把握文章整体,深入理解内容。

“四读”和“四练”构成了阅读教学课程,故称“

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模式。

四、实现条件

1、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学习。2、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3、教师需事先设计有一定深度和指导意义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4借助电教媒体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5、师生处于协作关系。

五、特点

1、该模式对学生的阅读明确提出了内涵、整体、创新三种较高的理解水平作为学习和教学目标,教师指向明确,学生的学习构成梯度。

2、该模式强调电教媒体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作用。

第一,运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感染学生。第二,运用电教媒体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解决教学重难点。第三,运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思维的发散与集中,促进学生拓思、深思,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3、该模式强调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

第四篇:语文教学论文

巧用课程资源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东山县实验小学 游文旭

语文是最直观的母语教育课程,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应该让学生借助语文课本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获取语文素养。因此,充实教材、开放教材、超越文本,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必然选择。作为语文教师,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及各种实践能力,迫在眉睫。

一、利用课程资源,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课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远的,而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反应往往是多元化的。例如学习了《金色的脚印》这篇课文后,我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对文中的狐狸有什么看法及读文后的感受。结果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狐狸是狡猾的动物,两 只老狐狸与正太郎产生感情是因为利欲心,是为了骗取正太郎的信任,救回自己的孩子。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动物是有生命、有感情的,它们跟人类一样,也同样有父爱和母爱,不管什么样的动物,只要人类善待它们,它们也会与你和睦相处,甚至会主动关心你,保护你。

针对这两种观点,我让学生围绕这个“争议的角色”展开激烈的辩论。学生各抒己见,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时,学生的思想在交汇、在碰撞、在升华。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人类要保护动物,与动物和平共处,共同营造美丽的大家园——地球。从而,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得到培养,促进了生命的健康发展。

二、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创新能力

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留下了空白,给人设置了悬念。教师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适时进行课外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学《小珊迪》后,我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要求学生分小组表演课本剧——以“珊迪听了,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好像表示感激。突然,他眼睛里的光消失了。他死了”为开头进行续编故事,并说出这样编的理由。通过一演、一编、一说,栩栩如生地再现了这个感人故事的场面,培养了学生的理解、分析、想象、创新、表演的能力。

三、利用课程资源,培养实践能力

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编语文教材第十册里面的第一单元的习作要求:通过口语交际,同学们交流了对春天的感受。大家对春天的景物,又有新的发现、新的体会。请你把这些发现、体会写下来。根据要求,我制定了作文教学三步曲:第一步,让学生走进春天,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心灵去感受美好的春天。然后把观察到的春天的景物以及对春天的感受,和同学进行交流,看谁说得好。第二步,布置学生阅读课外书,收集描写春天的优美词句,并联系自己的观察所得,将春天里的发现和体会写在周记上,作为一次小练笔。第三步,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心灵感受,展开合理的想象,把春景图画在白纸上,再依图写文。无形之中,把口语交际课、美术课、作文课贯穿起来,达到学科间的整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提高了写作能力。然而,作文教学并不到此结束,还

将继续挖掘、拓展、提升,达到整合利用资源,优化语文教学的目的。我还结合以“美丽的春天”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让学生收集一切与春天有关的资料,设计出版“美丽的春天”的专辑。学生有了习作训练时查找的资料作铺垫,操作起来得心应手,不亦乐乎。一两个星期下来,一本本设计奇特、内容精彩纷呈的专辑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亮得逼你的眼。里面融合了学生自己创作的诗歌、散文、绘画、春天的故事、优美的词句、歌曲等。从多方面、多角度地锻炼了学生的各种操作和实践能力,做到较好的学科整合。

可见,只要我们教师重视教材内外资源的开发,巧用语文课程资源,“小课本”一定能变成学生学习的语文“大天地”,课堂教学才会焕发出青春的生机与活力,真正实现完整的人的教育。

第五篇:语文教学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三感”齐发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应同时具备“情感、美感、语感”三个基本因素,才能使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关键词]语文 课堂教学 情感 美感 语感

一、课堂应该是有“情感”的

语文是一门最富有情感的学科,语文教师应该是情感丰富之人,语文课堂则是情深意浓的快乐“大本营”。语文课堂需要激情,只有激情涌流,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让学生徜详其间,滋润其中,并以情语情,将心契心,得到人文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这样,课堂就会因激情而灿烂。我是一名语文教师,通过新课改和自己对语文课堂情感的理解做了如下的探索。

1、链接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情感,构建情谊浓浓的语文教学。用文本情感“热爱自己”,用自己的情感煽动学生,靠学生的情感激活文本。努力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自己的情感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为文本的原汁原味搭建平台,引导和促进三者之间的和谐共振。如教学《杏儿熟了》一文,解读文本,品中语情时,让学生阅读课文第七段,找出奶奶说的话,并标上记号。分小组齐读,男、女生竞赛读,开火车读,读后提问:从刚才朗读竞赛中你听懂了奶奶的话了吗?学生自由争论,揣摩品味,碰撞情感的火花。争论后,我进一步引导:刚才的发言真是太精彩了,教师也不禁想读一读。我这样读你们有什么感受吗?(师范读,学生在倾听中领会、感受)我继续设问:你们感受到奶奶的快乐喜悦了吗?全班交流后,师小结:只有让大家分享劳动的成果,才会感受到愉悦和快乐。我又设问:奶奶在什么情况下说出样的话呢?请再读5、6、7自然段,找出关于“我”“奶奶”动作神态的词语。从这些动作神态的描写中,你能读出“我”“奶奶”对小伙伴的情感、态度有什么不同吗?留下印象如何?生继续读文本,并利用情景剧展示“我”“奶奶”“小淘气”的不同动作、语言、神态。生齐读奶奶说的这句话。通过解读文本与角色换位,让学生与作品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和精神对话,在阅读中构建情感家园,营造情感体验氛围,让学生在共同探索过程中,充分认知的活动中,促进了学生与文本情感的和谐融洽,和谐共振。

2、点燃学生激情之火的方法

(1)缘情悟文,披文动情。课堂上我以自己的“情感”作教学主线。让情感去整合“知识和能力”整合“过程与方法”。教学时,先以情切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感,再让学生带着浓厚的感情去与文本对话。如教[丰碑一课时,导语是:同学们,你们听过长征途中的故事吗?让我们一起看段录像,去回顾那红军长征途中的故事。出示红军过雪山的录像媒体,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这样贴近课文,贴近学生理解的导语,为引入课文做了铺垫,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达到“课伊始,情即发”的目的。

(2)载情课文,引发共鸣。课文大多是文情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学中进行声情并茂的朗读,这不但给学生以艺术的享受,而且能以作者的情感的火苗去点燃学生情感之花。在课堂上我挖掘教材内涵,悟出美妙之处,深邃之意。然后创设一种感情的意境,调动学生的情绪,让

学生通过朗读走进文章的情感世界,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达到“语悟其神”的境界,从而让激情在课堂上燃烧。如在品读交流《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第四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画出关键词:“青铜礼器”、“名人字画”、“奇珍异宝”来说明圆明园的文物多,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文化的无限热爱之情。此时抓住学生的激情让他们谈感受:“作为中国人,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就在学生激情高涨的时刻,我语锋一转,引入课文第五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掠、毁、烧”等字体体会侵略者的残暴。就是这样的一座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在侵略者肆意的掠夺、毁坏、烧毁之下,成了一片废墟,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火烧圆明园》片段,让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亲眼目睹圆明园是怎样变成一片废墟的真切画面从而激发起他们对侵略者的野蛮行径的无比憎恨之情。

(3)启发想象,体会情感。情感与形象是紧密联系的,而对想象的感知、理解又离不开想象,想象是情感升华的桥梁,是情感的翅膀。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想象,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再现文中描写的情景,体会文中的情感。如教学《大树的孩子》一文,当阅读到5——8自然段时以大树的情感变化为主线,归纳为两个探究主题:①大树为什么伤心?朋友们是怎样宽慰的?②大树为什么又感到高兴与自豪?让情境带着学生走进童话,尽情体验课文的5——8自然段,这时我引导学生思考:大树为什么伤心,没有人关心他吗?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分别出示:小鹿、小鸟、风、河水,让学生带着问题:它们是怎样说的?又是怎样做的呢?学生自读5——8自然段,提示学生根据自己对句子的理解试读,充分感受文中相似的地方。并且进一步设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它们是怎样带走大树的种子?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不同的动作带来不同的感受,相机理解“叼”“带”“吹”“流”这些词语在宽慰语言中所表达的为文情怀。

二、课堂应该是有“美感”的

语文教材有精美的散文,有感人肺腑的诗歌,有犀利的杂文,有严谨的科学推理。语文课要能让学生体会得到语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思路美与人文美。语文的美是情感价值观的独特体验,是个人内心世界的宣泄。在语文教学中,创设一种优美动人的教学氛围,打动学生的心灵,接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情感和文化追求,能更好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视美的世界,以美的听觉聆听大自然的声音,以美的思想感悟生活中的人与事,以美的语言表达美的思想,美的情感,以美的举止形象感染别人。因此,在课堂中,我尽可能挖掘语言学科中美的因素,将其所传授的知识组织在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中,让学生感受美、体验美,使学生产生美的升华。让学生在轻重缓急中,在抑扬顿挫中,把坚定与动摇,掘强与脆弱、高昂与低沉、稳重与轻浮、美丽与丑陋、高傲与卑微、欢乐与悲哀等复杂的感情,诉诸于美妙的声音。作一次美丽的心灵远游,奏一曲立体的有声交响。语文的美感是需要通过品味优美的语言,挖掘艺术形象,探究优雅的意境才能获得体验的。

三、课堂上应该是有“语感”的

语感是指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知和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文

字直接的整体把握,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培养语感就是通过形象的再现,意境的体验,韵味的品评,情绪的感染去领悟语言文字深处社会的繁荣昌盛,民族的荣辱辛酸,个人的悲欢离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我做了如下尝试:

1、在“读”中感悟。

语感是读出来的,读应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只有反复诵读,才能体会文体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意趣美,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到文章的跌宕起伏,气象万千,才能从整体去认识、占有、体验语文材料,对语文材料进行主观的消化吸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读中“忆”读中“想”,从而形成对语言的感知能力。

读从三方面入手:①通过诵读,把握词语的准确含义,对文章的遗词练句加以揣摩和比较,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引导学生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冒”字还可以换成一个什么字?带到文中读读。作者为什么要用这个“冒”字?怎样长为“冒”字?②利用诵读调动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③在诵读中获得文章整体的感悟。

读的要求有两点:①入格。所谓“入格”就是要求学生读得正确流利、达到起码的朗读要求,即发音正确,吐字清楚、不唱读;②入情。就是有表情朗读,以声情并茂的语调、张弛有度的节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还原成动听的声音信息,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

2、“练”中提高。

学生的语感培养需要长期训练,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使获得的语感不断强化。教学中,我通过对词和句的扩展训练,对课文内容的扩展训练来达到这一目标。在扩展训练中强化练字,练中突出实字,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得到巩固和提高。

当然,语感的培养也要求教师要锤炼自己的语言,做到叙述娓娓动人,丝丝入扣,描写绘形绘色,声情并茂;说事实明了,简洁清晰;议论深刻有力,逻辑性强;抒情如出肺腑,亲切感人。这样学生就能够享受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嗅其味的巨大美感。

下载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_语文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翻一个理论命题重新构建语文教学_语文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教学论文

    落实语文教学“三个一” 促进学生素质大提高 --- 李秀芬 【摘要】要想摆脱语文教学所面临的困境,应该从教学细节入手,抓牢学生的日常作业,加强课外阅读和写作训练,让语文融入......

    语文教学论文(大全)

    浅谈语文教学中说的能力的培养能说会写,口笔兼长,正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这已成为标志现代实用人才综合实力的两大基本能力。随着现代社会人际交往及人才管理活动的日益加强和深......

    语文教学论文

    五年级语文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何仁清 我是在上学期接手五年级一班的语文教学,并兼任这个班的班主任,刚进入这个班时,因为班上留守子女多,学生纪律差,语文基础薄弱,我心理压力特别大......

    语文教学论文

    如何搞好语文阅读 针对初中传统语文课堂教学的弊端,各地都实验尝试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应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科发展......

    语文教学论文

    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结构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几年来,我遵照党的教育方针,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紧密结合教学实践,改变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收......

    教学语文论文

    教学语文论文 ——浅谈小学一年级新教材汉语拼音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还......

    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论文】——浅谈怎样让学生快乐学语文让孩子在语文乐园中快乐成长姓名:李东红单位:伦 叙 小 学时间:2012年6月......

    语文教学论文

    以下是由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