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4 01:42: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

第一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第二篇 网络助学平台测试题汇编

■阶段测验一(1—4章)

一、单选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

(d)。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精髓是(a)。

A.实事求是

B.解放思想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a)。

A.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B.创新科学发展观道路,实现了持续稳定和谐的发展

C.坚持了毛泽东思想,把毛泽东思想运用到社会各方面建设中

D.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a)。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5.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a)。

A.发展

B.改革

C.创新

D.效益 6.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a)。

A.实事求是

B.一切从实际出发

C.理论联系实际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7.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全面阐述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的会议是党的(c)。

A.十一大

B.十二大

C.十三大

D.十四大 8.毛泽东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命题是在(a)。

A.《论新阶段》

B.《改造我们的学习》

C.《反对本本主义》

D.《新民主主义论》 9.1978年我国开展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提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b)。

A.马列主义理论

B.实践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力的发展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是(c)。

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探索

B.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

C.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与新任务

D.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11.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a)。

A.无产阶级领导

B.农民同盟军

C.反帝反封建

D.非资本主义前途

12.近代中国一切灾难和祸害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b)。

A.中国封建势力的统治

B.帝国主义的侵略

C.农民革命斗争

D.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 13.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质是(a)。

A.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革命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资产阶级革命

C.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社会主义革命

D.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14.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后,赎买政策主要是实行(d)。

A.核价收购

B.按股分红

C.四马分肥

D.定息制度 15.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在(c)。

A.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

B.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C.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

D.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16.1980年5月,邓小平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a)。

A.本质

B.特征

C.目标

D.原则

17.主义制度区别于其他社会制度的主要标志是(a)。

A.社会主义本质

B.社会主义民主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社会主义文化 18.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c)。

A.人才

B.创新

C.科学技术

D.资本

19.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a)。

A.根本任务

B.根本目标

C.次要任务

D.最终目的 20.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我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d)。

A.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

C.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21.初级阶段的长期性,从根本上说是由中国进入和建成社会主义的(c)。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所决定的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决定的 C.历史条件和物质基础所决定的D.物质基础和思想条件所决定的 2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b)。

A.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条件和建成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之间的矛盾

B.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D.底子薄、人口多、生产力落后与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

23.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四项基本原则的是(d)。

A.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B.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C.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D.坚持改革开放

24.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a)。

A.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

C.四项基本原则

D.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25.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政治上清醒和成熟的重要标志是(a)。

A.科学阐明和正确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B.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C.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构想 D.“三个代表”思想的提出和落实 2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d)。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C.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

D.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2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b)。

A.社会主义社会的起始阶段

B.社会主义社会的不发达阶段

C.走向社会主义的阶段

D.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28.中国目前最大的实际是(c)。

A.我国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我国生产力水平还很不发达

C.我国已经进入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D.我国即将进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 29.四项基本原则为经济建设提供了(a)。

A.政治保证

B.组织保证

C.物质保证

D.动力 30.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主要是使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a)。

A.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B.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C.科研与教育相结合的轨道上来

D.提高劳动者和管理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二、多选题

1.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CD)。

A.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B.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 C.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D.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2.我们党在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

飞跃,发生在(AD)。

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B.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C.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3.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的(ABCD)。

A.第一要义是发展

B.核心是以人为本

C.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D.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4.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形式是(ABC)。

A.互助组

B.初级社

C.高级社

D.人民公社 5.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明确地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AC)和()的决定性因素。

A.坚持先进性

B.坚持革命性

C.增强创造力

D.加强纪律性

6.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ABCD)。

A.继续解放思想

B.推进改革开放

C.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D.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7.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ABCD)。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城市小资产阶级

D.民族资产阶级 8.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ACD)。

A.帝国主义

B.资本主义

C.封建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9.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中属于生产力方面的目标是(CD)。

A.消除两极分化

B.发展市场经济

C.解放生产力

D.发展生产力

10.科教兴国战略的内涵是(ABC)。

l

A.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

B.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

C.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E来

D.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

11.社会主义本质的内涵包括(ABD)。

A.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消灭私有制,消灭私有观念

D.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包含(ABC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1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科学含义是指(BCD)。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新民主主义发展的高级阶段

B.我国已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是离开社会主义

C.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

D.我国在生产力和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 14.制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客观依据有(AD)。

A.揭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

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D.反映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要求

15.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因为它规定了我国(ABCD)。

A.走什么路

B.实行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制度

C.由谁来领导

D.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

三、简答题

1.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在当今条件下,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2.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呢?第一,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第二,要全面地看问题。第三,要发展地看问题,绝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第四,要把现象当做人门的向导,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3.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容是什么? 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4.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的。

四、论述题

为什么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

四、论述题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30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阶段测验二(4—7章)

一、单选题

1.邓小平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是(B)。

A.看这一种生产关系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还是资本主义性质的 B.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

C.看这种生产关系下的生产资料是按劳分配还是按生产要素分配的 D.看社会产品是否为全体劳动者共享

2.邓小平指出,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A)。

A.改革

B.对外开放

C.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在我国的全面改革中,重点是(A)。

A.经济体制改革B.政治体制改革

C.科技体制改革D.教育体制改革 4.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C)。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国策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基本国策

C.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D.当前的权宜之计

5.在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中,社会稳定是改革与发展的(B)。A.动力。

B.前提

C.目的D.方向

6.下列不是邓小平提出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的是(D)。

A.对当代世界经济、科技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敏锐观察的结果

B.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进行深刻总结的结果

C.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

D.国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可以吸收发展的结论 7.我国对外开放采取的办法是(B)。

A.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B.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

C.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全面开放

D.由部分到整体建设

8.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正式全面提出分“三步走”的,是党的(B)。

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9.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的,是党

的(B)。

A.十四大

B.十五大

C.十六大

D.十七大

10.毛泽东在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 的矛盾后指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是(C)。

A.正确处理敌我矛盾

B.集中力量进行四个现代化建设

C.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D.正确处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1.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到2020年比2000年(D)。

A.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B.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C.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D.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12.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C)。

A.军事实力

B.文化实力

C.自主创新能力D.政治影响力 13.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B)。

A.分三步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

B.分两步走,20世纪末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战略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D.开发大西北,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

14.首先全面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问题的是(C)。A.马克思

B.列宁

C.毛泽东

D.邓小平

15.在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邓小平提出(B)。

A.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B.“两个大局”的思想 C.“西部大开发”

D.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16.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B)。

A.简单型向扩大型转变

B.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D.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变

17.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A)。

A.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B.以农促工,以乡带城的发展阶段

C.工农并进,城乡协调的发展阶段

D.工农互补,城乡结合的发展阶段 18.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是(A)。

A.股份制

B.承包制

C.租赁制

D.股份合作制

19.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内容是(D)。

A.实行民主管理

B.加强农村建设 C.扩大基层民主

D.实行村民自治

20.对待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应该坚持的方针是(B)。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B.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C.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D.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1.我国的民主党派是(B)。

A.执政党

B.参政党

C.在野党

D.反对党 22.集中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性质和方向的是(B)。

A.诚信守法建设

B.思想道德建设 C.科学文化建设

D.民主法制建设 23.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的生命是(D)。

A.人民平等

B.人民自由

C.人民互爱

D.人民民主

24.在改革过程中,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其中关键是(C)。

A.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

B.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

C.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

D.一手抓政治建设,一手抓社会建设 25.党的十四大指出,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一项(C)。A.基本国策

B.权宜之计

C.长期的方针

D.发展战略 26.(D)是我国农村的主要经济形式。

A.国有经济

B.个体经济

C.私营经济

D.集体经济 27.当前城镇集体企业深化改革的重点是.(C)。

A.对城镇集体企业的存量资产要明确出资者

B.对于集体资产要明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

C.理顺产权

D.明确所有制结构 28.政治体制,是指(C)。

A.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B.国家的基本政治制度

C.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

D.国家的法律制度

29.江泽民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作为党和国家基本的治国方略郑重提出是在党的(C)。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D.十六大 30.中国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A)

A.实现共产主义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构建和谐社会

D.建设富裕国家

二、多选题

1.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两个趋向”的主要论断,即(AB)。

A.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B.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也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C.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趋向

D.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的趋向 2.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坚持的指导方针包含(ABCD)的内容。

A.自主创新

B.重点跨越

C.支撑发展

D.引领未来

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做到(BC)。

A.“一个原则” B.“两个坚持” C.“三个转变”

D.“四个创新”

4.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即(ABD)。

A.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2020年,到建党一百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

C.2030年,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全面进入小康社会

D.到2l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5.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主要是(ABCD)。

A.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B.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

C.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

D.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6.提高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ABCD)

A.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B.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C.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D.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7.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

了理论基础。他在这方面的主要贡献是(ABCD)。

A.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

B.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C.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D.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8.“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需要我国目前(ABCD)。

A.扩大国际经济、技术交流

B.引进资金

C.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

D.发展对外贸易 9.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ACD)。

A.我国的政体

B.我国的国体

C.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

D.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

10.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经济包括(ABD)。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股份制经济

D.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11.只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ABC)。

A.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

B.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C.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发展

D.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2.发展壮大国有经济有利于(ABCD)。

A.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增强我国的国防实力

C.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D.增强我国的民族凝聚力

13.我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行使(ABCD)来管理国家。

A.立法权

B.决定权

C.任免权

D.监督权

14.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是(ABCD)。

A.民主选举

B.民主决策

C.民主管理

D.民主监督

15.下列对哲学社会科学的作用和意义表述正确的是(ABCD)。

A.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

B.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C.现代国家的一种战略性资源

D.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简答题

1.当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1)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4)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5)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2.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是什么? 2.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2)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3)加强污染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3.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是什么? 3.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为什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 4.首先,这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客观要求。在公有制前提下,劳动者为社会劳动的同时就是为自己劳动,为国家和集体的整体利益而奋斗就包含着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必然地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

其次,这也要求国家和集体要重视和依法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再次,必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四、论述题

试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独特优势。

四、论述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第一,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这一制度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第三,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有助于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使各方面利益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之一,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阶段测验三(8—1 0章)

一、单选题

1.第一次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概念的党的会议是(C)。

A.十六届二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加强(A)。

A.制度建设

B.法制建设

C.文化建设

D.领导干部队伍建设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B)。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科学发展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D)。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科学发展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是(C)。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以人为本

C.坚持改革开放

D.坚持科学发展 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是(B)。

A.坚持党的领导

B.坚持民主法制

C.坚持和谐社会

D.坚持科学发展 7.“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A)。

A.台湾问题

B.香港问题

C.澳门问题

D.港澳台问题 8.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来代替“解放台湾”的是(D)。

A.《(告台湾同胞书》

B.

((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汪辜会议纪要

D.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9.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的核心是(B)。

A.东西问题

B.南北问题

C.经济问题

D.和平问题

10.当今威胁世界和平和阻碍发展的主要根源是(C)。

A.资本主义剥削制度

B.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

C.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D.各国之间的领土纠纷

11.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寄希望于(C)。

A.国际社会

B.台湾当局

C.台湾人民

D.综合国力的增强

12.邓小平在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时,指出发展问题是(A)。A.南北问题

B.东西问题

C.南南问题

D.东南问题

13.现阶段我国知识分子是(A)。

A.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B.自由职业者

C.一个独立的阶级

D.小资产阶级 14.中国共产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是(B)。

A.坚持实事求是

B.密切联系群众

C.理论联系实际

D.批评自我批评 15.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是(B)。

A.工人阶级

B.农民

C.知识分子

D.人民军队

16.被邓小平称赞为“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

的是(B)。

A.《中英联合声明》

B.《(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C.《中葡联合声明》

D.((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17.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是(B)。

A.“一国两制”方针

B.“一个中国”原则

C.双方平等协商谈判

D.两岸关系良性互动

18.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好途径是(D)。A.建立战略伙伴关系

B.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C.倡导不结盟运动

D.提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首先提出建设持久和平和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是(D)。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 20.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C)。

A.一极化

B.两极争霸

C.多极化

D.三足鼎立 21.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B)。

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C.新的中产阶级

D.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2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是(A)。

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

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 2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是(B)。

A.社会团体

B.中国共产党

C.民主党派

D.人民群众 2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于(A)。

A.党的领导

B.以人为本

C.改革开放

D.民主法治 25.毛泽东提出的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中,中国属于(C)。

A.第一世界

B.第二世界

C.第三世界

D.介于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之间26.《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被审议通过是在(C)。

A.七届人大二次会议

B.七届人大一次会议

C.八届人大一次会议

D.八届人大二次会议

27.发展问题是指(C)。

A.文化发展问题

B.社会发展问题

C.经济发展问题

D.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28.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方针是(A)。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反对霸权主义

D.“另起炉灶”

29.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B)决定的。

A.新的国际形势

B.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

C.我国周边环境

D.国际社会中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存在 30.党执政后始终面临和不断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是(C)。

A.先进性建设

B.思想建设

C.执政能力建设

D.组织建设

二、多选题

1.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共产党处理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的方针是(ABCD)。

A.长期共存

B.互相监督

C.肝胆相照

D.荣辱与共 2.中国共产党代表的利益有(ABC)。

A.中国工人阶级的利益

B.中华民族的利益

C.中国广大人民的利益

D.全体党员的利益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ABC)。

A.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B.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D.是马克思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4.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ABD)。

A.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阶级

B.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工人阶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劳动力市场的主体

D.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5.我国农民阶级是(ABD)。

A.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

B.社会主义建设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C.先进生彦力的开拓者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践者

6.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ABCD)。

A.生产的全球化

B.交换的全球化

C.分配的全球化

D.消费的全球化 7.台湾问题是(BCD)。

A.殖民主义侵略中国遗留下来的问题

B.中国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

C.纯属中国内政问题

D.中美关系中最大的障碍 8.建国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外交方针包括(ABC)。

A.另起炉灶

B.一边倒

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D.一条线 9.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诚信友爱是(AB)。

A.全社会互相帮助、诚实守信

B.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C.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D.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四位一体”包括(ABD)。

A.经济建设

B.政治建设

C.文化建设

D.社会建设 11.国家的统一(ABCD)。

A.有利于社会安定进步

B.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C.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

D.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12.1956年,针对台湾问题,毛泽东提出的政策有(ABC)。

A.“和为贵”

B.“爱国一家” C.“爱国不分先后” D.“一条线,一大片” 13.英国强占香港是通过(ABD)。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14.下列对和平与发展的关系理解正确的是(ACD)。

A.和平与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 B.和平需要发展,发展不需要和平

C.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

D.各国的共同发展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15.1974年,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正确的是(ABC)。

A.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

B.日本、欧洲、澳大利亚、加拿大是第二世界

C.亚洲除了日本,非洲,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

D.亚洲除了日本、韩国,非洲,拉丁美洲都是第三世界

三、简答题

1.我国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条件是什么? 1.(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

(2)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提供了物质保证。

(3)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得到了巩固,全体人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2.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主张是什么? 2.(1)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2)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3)开展平等协商,加强沟通,扩大共识。

(4)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增强了解,融合亲情。这一新主张得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3.什么是发展问题?为什么发展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 3.发展问题是指经济发展问题。世界相对和平的新历史条件,为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发展问题之所以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是因为:第一,它不仅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第二,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第三,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的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4.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模拟试题

四、论述题

怎样才能做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四、论述题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中国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平等协商,集中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4)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什么是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模拟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会议是(D)。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

D.中共七大

2.1992年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的是(C)。

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南方谈话

D.视察上海时谈话

3.江泽民第一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A)。

A.广东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B.上海召开党建座谈会上

C.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D.中共十六大报告

4.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标志是(C)。

A.新文化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5.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力军是(C)。

A.民族资产阶级

B.工人阶级

C.农民阶级

D.城市小资产阶级

6.全行业公私合营后的赎买政策是(B)A.四马分肥

B.实行定息

C.无偿没收

D.核价收购

7.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A)。

A.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B.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

C.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D.明确了社会生义发展的方向 8.邓小平谆谆告诫,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A)。

A.经济

B.文化 C.政治

D.社会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B)。

A.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D.从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阶段

10.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A)。

A.经济建设

B.改革开放

C.四项基本原则

D.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11.“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之中,改革开放是(A)。

A.强国之路

B.立国之本

C.力量之源

D.执政之基 12.党的十五大第一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

A.基本纲领

B.基本路线

C.基本方针

D.基本政策

13.我们党提出改革的理论基础是(A)。

A.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

B.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理论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D.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14.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C)。

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国策

B.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的基本国策

C.长期的基本国策

D.当前的权宜之计

15.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立足点是(D)。

A.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B.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

C.坚持内外联动、互利共赢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16.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到2020年比2000

年(D)。

A.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

B.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一番

D.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两番

17.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A)。

A.经济发展方式

B.经济增长方式

C.生产发展方式

D.生产运作方式 18.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D)。

A.经济文明

B.政治文明

C.精神文明

D.生态文明 19.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A)。

A.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

B.以农促工,以乡带城的发展阶段

C.工农并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阶段

D.工农互补,城乡结合的发展阶段 20.我国的国民经济基础是(A)。

A.农业

B.工业

C.服务业

D.运输业

21.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B)。

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B.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C.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D.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22.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A)。

A.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B.发现资源和利用资源的关系

C.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环境的关系

D.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23.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核心是(C)。A.人民平等

B.人民自由

C.人民民主

D.人民幸福 2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C)。

A.形成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B.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C.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D.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 2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C)。

A.马克思主义

B.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26.《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获得审议通过是在党的(D)。

A.十六届三中全会

B.十六届四中全会

C.十六届五中全会

D.十六届六中全会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两者关系是(A)。A.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相互包含,相辅相成B.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更为重要,需付出更多努力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为重要,值得付出努力

D.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更为长期,包含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 28.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是在(C)。

A.1999年10月1日

B.1999年7月1日

C.1999年12月20日

D.1999年12月1日

29.邓小平在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时,指出发展问题是(A)。

A.南北问题

B.东西问题

C.南南问题

D.东南问题 30.我国新的社会阶层是(B)。

A.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者

B.社会主义建设者

C.人数最多的力量

D.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

二、多项选择题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内涵是(ABD)。

A.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B.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

C.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的历史贡献

D.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我国对个体农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和形式是(ABC)。

A.互助组

B.初级社

C.高级社

D.人民公社 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显著特点是(AB)。

A.在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B.在本质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C.在特征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

D.在原则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

4.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以及(ACD)。

A.城镇化

B.公有化

C.市场化

D.国际化 5.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ABCD)。

A.科技含量高

B.经济效益好

C.资源消耗低

D.环境污染少 6.党中央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所提出的重大决策主要是(ABCD)。

A.实施西部大开发

B.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C.促进中部地区崛起

D.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ABCD)。

A.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C.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D.社会主义荣辱观 8.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ACD)。

A.民主法治、公平正义

B.正直诚恳、政治坚定

C.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D.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9.台、港、澳问题的性质是(BD)。

A.都是内政问题

B.台湾问题是内政问题

C.都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D.港澳是殖民地遗留问题 10.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应着力(ABC)。A.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

B.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干部队伍

C.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D.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三、简答题

1.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什么? 1.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关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发展理论。要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做到:

(1)要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

(3)重视理论的创造。理论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从研究中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

2.长期以来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两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的原因是什么? 2.(1)多年来,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

(2)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如何建设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我们长期以来并没有搞清楚。

(3)正是由于把苏联模式当做唯一的或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把这个模式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

3.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4.为什么和平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4.和平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因为:

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

第二,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5.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5.第一,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第二,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第三,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第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第五,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四、论述题

1.为什么必须把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1.(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是资源配置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2)市场虽然在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和不足。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在生产和消费活动存在外部性的场合,在相当一部分公共设施的供给方面,市场难以发挥调节作用;市场竞争会导致垄断的出现,垄断会排斥市场竞争,造成效率的下降,但市场本身并不能削除垄断;市场不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实际上纯粹的市场调节会扩大收入差距,引发社会矛盾;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它不可能自动地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和消极作用。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两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这一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

2.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深刻内涵是什么? 2.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作为党和国家基本的治国方略提出来,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具体含义是:

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民主政治与法治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

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民主,是全国各族人民享有的广大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

第三,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因此,必须重视依法治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

第四,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决不能以党代政,也决不能以党代法。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表明党是依法治国的倡导者,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是一致的。

第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政法规和规章都不能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附录:试题答案

■阶段测验一(1—3章)

一、单选题 1.D

2.A

3.A 4.A 5.A 6.A 7.C 8.A 9.B 10.C

11.A 12.B

13.A

14.D 15.C 16.A

17.A 8.C

19.A

20.D

21.C

22.B 23.D 24.A 25.A 26.D

27.B

28.C

29.A

30.A

二、多选题 1.CD 2.AD 3.ABCD

4.ABC

5.AC

6.ABCD

7.ABCD 8.ACD 9.CD 10.ABC 11.ABD

12.ABCD

13.BCD

14.AD

15.ABCD

三、简答题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我们必须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脱离这个实际。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呢?第一,要尊重和承认客观事实,努力排除个人的主观随意性。第二,要全面地看问题。第三,要发展地看问题,绝不能静止地僵化地看问题。第四,要把现象当做人门的向导,揭示出事物的本质。

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基础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其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各种需求,逐步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一种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只有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巩固。

(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上来,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决定的。

四、论述题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这两个基本点互相贯通,互相依存。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历来坚持的根本原则,改革开放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是统一的,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命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30年来我们党最可宝贵的经验,是我们事业胜利前进最可靠的保证。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的统一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阶段测验二(4-7章)

一、单选题

1.B 2.A 3.A 4.C 5.B 6.D 7.B 8.B 9.B 10.C 11.D 12.C 13.B 14.C 15.B 16.B 17.A 18.A 19.D 20.B 21.B 22.B 23.D 24.C 25.C 26.D 27.C 28.C 29.C 30.A

二、多选题

1.AB 2.ABCD 3.BC 4.ABD 5.ABCD 6.ABCD 7.ABCD 8.ABCD 9.ACD 10.ABD 11.ABC 12.ABCD 13.ABCD 14.ABCD 15.ABCD

三、简答题

1.(1)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起来。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

(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

(4)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

(5)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2.可持续发展实质上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换取当代人的一时利益。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协调。

实现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必须:(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2)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3)加强污染的治理,保护生态环境。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中华民族生存发展。

3.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4.首先,这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客观要求。在公有制前提下,劳动者为社会劳动的同时就是为自己劳动,为国家和集体的整体利益而奋斗就包含着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必然地内在地结合在一起的。

其次,这也要求国家和集体要重视和依法保障个人的正当利益。

再次,必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四、论述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途径。

第一,这一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第二,这一制度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第三,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有助于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使各方面利益的发展与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保持一致,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之一,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阶段测验三(8—1 0章)

一、单选题

1.C 2.A 3.B 4.D 5.C 6.B 7.A 8.D 9.B 10.C 11.C 12.A 13.A 14.B 15.B 16.B 17.B 18.D 19.D 20.C 21.B 22.A 23.B 24.A 25.C 26.C 27.C 28.A 29.B 30.C

二、多选题

1.ABCD 2.ABC 3.ABC 4.ABD 5.ABD 6.ABCD 7.BCD 8.ABC 9.AB 10.ABD 11.ABCD 12.ABC 13.ABD 14.ACD 15.ABC

三、简答题

1.(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

(2)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提供了物质保证。

(3)我国,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政治上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在党和国家工作中的指导地位得到了巩固,全体人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2.(1)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

(2)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3)开展平等协商,加强沟通,扩大共识。

(4)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增强了解,融合亲情。这一新主张得到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有力推动了两岸关系的发展。

3.发展问题是指经济发展问题。世界相对和平的新历史条件,为各国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发展问题之所以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是因为:第一,它不仅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第二,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第三,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的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

4.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服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四、论述题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中国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由于各国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不同,世界上不可能也不应该只有一种文明、一种社会制度、一种发展模式、一种价值观念。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国际上的事情要由大家平等协商,集中各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来解决。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新安全观的核心是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

(4)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什么是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建设和谐世界,要坚持民主平等、实现协调合作,坚持和睦互信、实现共同安全,坚持公正互利、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包容开放、实现文明对话。应该保障各国享有主权平等和内政不受干涉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保障各国享有平等的发展权利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利,保障各个民族和各种文明共同发展的权利。

■模拟试题

一、单选题

1.D 2.C 3.A 4.C 5.C 6.B 7.A 8.A 9.B 10.A 11.A 12.A 13.A 14.C 15.D 16.D 17.A 18.D 19.A 20.A 21.B 22.A 23.C 24.C 25.C 26.D 27.A 28.C 29.A 30.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 3.AB 4.ACD 5.ABCD 6.ABCD 7.ABCD 8.ACD 9.BD 10.ABC

三、简答题

1.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关于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发展理论。要贯彻好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必须做到:

(1)要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实践,解决实际问题,使实践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2)重视实践对理论的基础作用。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实践是理论的源泉,离开了实践,理论就成为空中楼阁,失去了价值。

(3)重视理论的创造。理论与历史、现实的实际联系中,要进一步从研究中创造出合乎中国需要的新理论。

2.(1)多年来,严重存在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条化的倾向。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

(2)曾经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前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方法及其相应的社会主义观念。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如何建设切合当代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我们长期以来并没有搞清楚。

(3)正是由于把苏联模式当做唯一的或唯一正确的社会主义模式,从而把这个模式的种种弊端当作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附加在社会主义上。

3.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1)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2)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3)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4)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5)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4.和平问题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问题是因为:

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

第二,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四,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五,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5.第一,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第二,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第三,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第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第五,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四、论述题

1.(1)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市场是资源配置和提供激励的有效方式,对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

(2)市场虽然在资源配置中能有效地发挥作用,但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也有其弱点和不足。市场机制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在生产和消费活动存在外部性的场合,在相当一部分公共设施的供给方面,市场难以发挥调节作用;市场竞争会导致垄断的出现,垄断会排斥市场竞争,造成效率的下降,但市场本身并不能削除垄断;市场不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实际上纯粹的市场调节会扩大收入差距,引发社会矛盾;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它不可能自动地实现宏观经济总量的稳定和平衡。因此,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体系,通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来弥补和抑制市场调节的这些不足和消极作用。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加强宏观调控,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要求,两者缺一不可,绝不能把它们割裂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单纯强调这一面、轻视或者忽视另一面,都不利于改革和发展大业。

2.党的十五大将依法治国作为党和国家基本的治国方略提出来,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具体含义是:

第一,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民主政治与法治是紧密相连,相互依存的。

第二,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社会主义民主,是全国各族人民享有的广大的民主,它的本质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这正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基本特征。

第三,依法治国的客体是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因此,必须重视依法治权。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切实保障公民权利。

第四,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决不能以党代政,也决不能以党代法。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表明党是依法治国的倡导者,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是一致的。

第五,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任何组织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行政法规和规章都不能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

第二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03707)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单选)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

(单选)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单选)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简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表在哪里?(1)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2)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多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简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指导思想。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值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简答)简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常和全国人异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的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道路和理论体系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简答)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历史进程

(1)中国共产党创建和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探索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开始萌芽。

(2)土地革命战争期间,毛泽东同党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的错误倾向作斗争,提出了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同时强调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倡导调查研究,在群众斗争中创造新局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3)遵义会议后到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从理论上系统地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经验,全面阐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精辟地论证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政策和策略,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已经形成为科学的理论体系。1945年党的七大上,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的展开而达到成熟。

(4)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由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和政策,建议了社会主义制度;提出了进行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继续发展。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科学指导思想,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的科学体系。它的主要贡献:正确的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中国,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基础。

主要内容:①关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

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④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简答)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是一内容十分丰富的科学体系,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方面是贯穿于各个组成部分的活的灵魂。(1)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它是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2)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切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法,是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斗争经验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

(3)独立自主,就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依靠本国革命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努力,走出一条适合本国特点的革命与建设道路,把本国的革命与建设事业办好;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学习外国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总之,这三个方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特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三、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简答)简述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它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2)毛泽东思想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为今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永远是中国前进的旗帜。(3)毛泽东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引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单选)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多选)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

关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行”的思想、关于“三个有利于”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关于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多选)1998底中共中央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单选)1998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单选)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简答)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

(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论述)简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主义。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它概括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探索成果,科学地预测了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趋势,规划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和一整套发展战略。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创新作为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义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的理论成果。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单选)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手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单选)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

(多选)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单选)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多选)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简答)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

(1)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关系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前途和命运的根本问题。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制定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的基础。(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世纪的探索执政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强大的思想武器。

(4)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 坚定不移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多选)“四个坚定不移”(1)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3)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4)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3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多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单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多选)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单选)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多选)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论述)试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就是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革命进程中,一定时期采取的国家形式。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中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非社会主义的因素。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也称为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化,是新民主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轮廓。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单选)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单选)1930年1月,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著名书信,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简答)党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1)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顺利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客观要求。

(2)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利用、限制、改造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3)是土地改革后,发展农村经济政治的必然趋势。

(4)是巩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要条件。

(多选)“四马分肥”是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和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

第4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单选)《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为党的八大的召开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单选)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

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单选)建国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失误,原因很多,归要到底,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搞清楚。

(单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多选)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多选)社会主义本质是:(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3)最终达到共同致富。(简答)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论断的显著特点有哪些?(1)在本质和目标的层次上认识社会主义(2)突出了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3)强调了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最终目标。(4)在动态中描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单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单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简答)之所以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因为:

(1)大力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4)当前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二、发展才是硬道理

(论述)试述发展才是硬道理。

(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来发展。(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发展。(4)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单选)邓小平谆谆告诫“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单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简答)为什么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1)党的执政地位和党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决定了党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2)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3)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一条重要经验。

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单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简答)简述中国共产党如何做到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1)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党的一切活动中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2)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必须大力支持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4)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水平。

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单选)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简答)简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变革作用。(2)科学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3)现代科学使用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第5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单选)认清中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

(单选)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曾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单选)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多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简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区别(1)它们的经济基础不同,这是最根本的区别。(2)主要矛盾不同(3)根本任务不同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简答)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发展社会生产力,去实现许多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信息化、城填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

(2)要用相当长的时期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3)当前的时代特点和国际环境,也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经历更长的时期。

(多选)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四、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论述)试述社会主义初级理论的重要意义。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根本依据。(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3)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有助于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正确认识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单选)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单选)1981年,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分析。

(单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单选)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主要内容

(单选)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单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多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包括:(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改革开放。(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4)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多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1)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多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这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因为客观存在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怎么产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由什么样性质的政党来领导,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论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

(1)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2)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3)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4)必须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简答)为什么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单选)1997年党的十五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简答)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按照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心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阶段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以和谐相处的局面。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多选)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1)理想与现实的统一。(2)方向和道路的统一。(3)目的和过程的统一。

(4)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5)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第6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单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改的理论基础。

(单选)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单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简答)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概念和内涵。

(2)明确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3)阐明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

(4)分析了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5)全面论述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

(简答)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主要内容有:(1)指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主要标准。(2)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3)把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4)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二、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单选)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

(单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被称作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单选)我国改革的任务决定改革应是全面的改革。(简答)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单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简答)简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1)发展是硬道理,是改革和稳定的目的。

(2)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3)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的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4)社会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简答)简述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单选)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单选)邓小平在1980年,正式提出“对外开放”的表述。(多选)邓小平在阐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时,提出的两个观点是:(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多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单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点和主题。

二、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单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提出来的。(论述)我们为什么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1)我国是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决不允许别国干涉。

(2)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社会主义大国,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依靠别人,必须立足于依靠本国人民的力量。

(3)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迫使我们奋发努力,振奋起整个国家奋发图强的精神,把人民团结起来,就比较容易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

(4)取得外援要付出代价,放弃自力更生,就会丧失独立自主的权利。

(多选)实行对外开放是有风险的,但我们有能力克服;对外开放会导致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多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是:(1)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2)独立自立、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衽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

(3)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三、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多选)我国的外开放是采取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办法。(多选)我国经济特区的主要特点是:(1)经济发展以利用外资为主。(2)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

(3)对外商实行经济上的优惠政策。(4)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多选)邓小平有关我国的经济特区描述是:(1)是具有综合职能的经济特区。

(2)是技术、知识、管理和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3)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4)是对开放政策的窗口。

(单选)建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中的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创举。(单选)经济特区之“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单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简答)简述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作用

(1)使这些地区的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建立起开放型经济,初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很好地发挥了四个“窗口”的作用。

(3)对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产生了重要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等。

(4)经济特区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和探索,推动了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

四、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论述)试述当前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措施。(1)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2)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提高对外贸易效益。(3)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4)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5)切实维护国家安全。

(单选)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要立足于以质取胜的战略。

第7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单选)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并在1956年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

(单选)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分“三步走”。

(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边到小康水平。

(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的第三步是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单选)党的十五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单选)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到2020年比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论述)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的内容是:(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的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第二节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多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1)国家发展战略的方针。(2)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3)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简答)建设创新型国家,当前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1)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2)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3)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多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单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单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多选)“两个坚持”,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论述)试述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要做到的“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1)“两个坚持”,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2)“三个转变”是指:①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②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支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过去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单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多选)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简答)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1)同信息化等现代高科技发展紧密结合。(2)注重经济发展同资源环境相协调。(3)坚持城乡协调以展。

(4)实现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同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结合。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单选)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单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单选)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单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多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为:(1)它为人民生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2)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

(3)农业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4)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简答)简述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性。(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2)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关键问题。

(3)发展农村经济,建设新农村是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

(多选)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论述)试述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必要性。(1)是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农业工作的客观需要。(2)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3)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4)是提高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根本出路。(5)是持续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条件。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多选)党中央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曾提出过重大决策,这主要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单选)在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简答)简述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1)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

(2)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相互补充、相互协作,协调发展,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单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多选)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的关系、资源的关系、环境的关系。(多选)我国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2)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3)尽快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简答)如何做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2)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3)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生态文明。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单选)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是由生产力的状况所决定的。

(单选)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单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单选)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简答)为什么说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单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简答)简述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必然性。

(1)公有制经济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同社会发展的方向相一致。(2)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3)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支柱,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

(4)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满足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经济上、政治上的主人翁地位和全体社会成

员共同富裕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保证。

(多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多选)国有经济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多选)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

(单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

(单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一项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稳定和完善这一双层经营体制的关键和核心是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

(单选)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单选)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私有还是公有,服从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多选)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单选)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简答)简述非公有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产品和服务,丰富了市场,满足了人民多样化的需求,并有力地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2)非公有制经济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为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3)非公有制的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公有制的改革。

(4)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外商投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在引进外资与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国际经济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多选)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表现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管行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单选)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

(单选)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单选)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多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包括:(1)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

(2)消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

(3)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

(多选)市场经济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是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环境。(简答)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在宏观调控上,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三、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结合(单选)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多选)市场机制缺陷主要表现在:

(1)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存在外部性的场合,市场难以发挥调节作用;(2)市场竞争会导致垄断的出现,但市场本身并不能消除垄断;(3)不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纯粹的市场调节会扩大收入差距;(4)生产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

(多选)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

(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单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去实现调控的目标。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的原则是:(1)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主要的分配原则。

(单选)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单选)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备件决定的。(简答)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为什么要实行按劳分配原则?(1)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2)在社会主义社会,旧的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这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直接原因。

(3)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单选)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分配原则,但不是惟一原则。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论述)试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必要性。(1)分有制的主体地位决定了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

(2)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以及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要求有多种分配方式。

(多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有:(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3)资产收益和资本的利得;(4)提供技术、信息等获得的收入。

(简答)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原因。

(1)所有生产要素都是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和劳动一起都是物质财富和使用价值的源泉。

(2)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才能发挥市场机制对生产要素的调节作用,才能引导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分配,提高其使用效率。

(3)允许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使其所有者获得一定收入,才能提高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简答)允许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的客观必然性是:(1)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的结果。

(2)实行多种所有制经济和多分配方式的结果。(3)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结果。

(4)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

(多选)一部分人选富裕起来的作用包括:(1)示范作用;(2)帮助作用;(3)带动作用。(单选)允许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必然会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单选)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径。

(单选)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单选)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单选)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简答)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功能包括哪些?(1)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顺利进行和合理流动。

(2)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缩小贫富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3)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经济运行。(单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单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

第9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单选)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

(论述)试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的有机统一。

(1)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障。我们是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党的最根本的使命,就是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理论纲领,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最大优势。

(2)人民当家作主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体质要求。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能否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检验党的领导是否正确和执政能力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社会主义民主实现程度的根本标准。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当今的历史条件下,党和人民当家作主将在法制的轨道上,通过依法治国来实现。

二、人民民主专政

(单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聪明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多选)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相互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多选)进入社会主义后,人民的组成部分有: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以及新产生的社会阶层。

(多选)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性质相同,作用、职能相同,历史使命相同。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单选)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是:其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议行合一”;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单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多选)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责,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政议政的作用。(简答)简述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势。(1)这一制度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这一制度有利于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3)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的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

实践证明,这一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制度之一,具有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简答)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支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措施有哪些?(1)就重大问题与各民主党派进行直接的平等协商。

(2)举荐优秀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与共产党合作共事。(3)发挥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在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协中的作用。

(4)注重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全面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作用,在各个方面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决策提供咨询和智力服务,并为沟通海峡两岸的关系、促进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起积极作用。

五、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简答)简述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基本特征。

(1)实行民族区域自治都是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的。

(2)凡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部分,国家和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3)民族区域自治的主体依然是少数民族的人民自治,是人民民主专政在少数民族自治地区的具体体现。(4)作为国家一级的地方政权即民族自治地方设立的自治机关,也必须实行民主集中制。

(5)一切民族自治地方必须遵守宪法所规定的总原则,坚定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走社会主义道路,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令,履行宪法所规定的义务。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单选)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单选)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成果,其基本内容就是实行村民自治。(多选)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单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单选)邓小平在1979年明确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单选)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明确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多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单选)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单选)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自由就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单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多选)我国认为首要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多选)我国的政治体制,是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

(多选)我国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多选)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成功,关键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看是否增强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生活;看和生产力是否得到持续发展。

(简答)简述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1)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度化,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2)完善法律制度,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树立社会主义法制权威。

(3)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发挥司法维护公平正义的职能作用。

(4)建设服务型政府,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机构设置,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5)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反腐倡廉战略方针,推进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第三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单选)1997年9月,江泽民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作为党和国家基本的政治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单选)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单选)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多选)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论述)试述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有着深刻内涵:(1)(2)(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辩证统一。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依法治国必须重视依法治权。(4)(5)(1)(2)(3)(4)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治理国家。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国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远的重大意义: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单选)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单选)“有法可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前提。(简答)简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1)“有法可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前提。(2)“有法必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核心。(3)“执法必严”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键。(4)“违法必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保障。

第10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单选)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大力建设和谐文化。(单选)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单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多选)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多选)建设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多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论述)试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和原则。

(1)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以什么为指导、为什么服务的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不仅决定着文化建设的目标和方向,也决定着文化的性质。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双百”方针是对文化建设经验的深刻总结,反映了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注意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政治问题的界限。对政治问题,要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对学术问题,要提倡学术民主、平等讨论、相互切磋。对思想认识问题,要加强有针对性的引导,努力析事明理,解疑释惑。

(3)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回答和解决问题,反映生活本质,满足群众的文化需要。

(4)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5)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邓小平和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一手抓精神文明,实质是协调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多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简答)为什么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定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1)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2)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始终与时代同行、与实践同步。

(3)马克思主义的曲折发展,使马克思主义经受住了考验,将使马克思主义更健康地发展。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单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单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单选)对中国共产党和先进分子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单选)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单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单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多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多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单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

(多选)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简答)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是什么?

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单选)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单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单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单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

(多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我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第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单选)党的十六大发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构建和谐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单选)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概念。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同构成“四位一体”战略地位。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单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

(多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简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历史上以往任何其他社会形态标榜的社会协调与和谐,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和谐社会。(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二者是相互包含,相辅相成的。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单选)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多年来的平均增长率达到9%以上。(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是什么?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要求。(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为本。(简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1)(2)(3)坚持以马克思主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

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遵循哪些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坚持科学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3)坚持改革开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4)坚持民主法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保证。

(5)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条件。

(6)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和依靠力量。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三、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论述)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具体有哪些措施?(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12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距略构想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多选)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进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单选)台湾问题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是在1894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

(单选)台湾问题最初是由中国内战形成的暂时分离状态,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多选)敌视新中国的美帝国主义所做的阻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事件包括: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公然派兵进入台湾,派遣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抛出“台湾地位未定”之说,妄图将台湾分裂出中国;美国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列入其军事保护伞之下;美国至今仍未停止出售先进武器给台湾。

三、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决台湾

(单选)新华社1949年3月发表《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单选)1955年5月,在全国人大第15次常委会上,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简答)1963年,周恩来将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归纳为“一纲四目”。“一纲四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国。

“四目”即台湾统一于祖国后,除外交必须统一于中央外,台湾之军政大权、人事安排等悉委于蒋介石;台湾所有军政及经济建设一切费用不足之数,悉由中央政府拨付;台湾的社会改革可以从缓,俟条件成熟并尊重蒋的意义,协商决定后进行;双方互不派人做破坏对方团结之举。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单选)“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后来先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单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代替了“解放台湾”的提法。(单选)1985年3月,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基本国策。(单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论述)试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具有丰富的内容,具体包括:(1)(2)(3)(4)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

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关键靠中国人自己。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内政,任何国家无权干涉。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重大意义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二、“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单选)全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邓小平称赞它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

(单选)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多选)英国侵占香港通过1842年2月签订的《南京条约》,1860年10月缔结的《北京条约》,1898年6月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多选)香港回归对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国人民雪洗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标志着“一国两制”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并对澳门回归和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发挥了示范作用。

三、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单选)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

(多选)针对台湾局势新情况和新变化,2005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简答)简述江泽民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1)明确提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2)强调坚持“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3)强调在一个中国原则前提下,举行海峡两岸和平统一谈判,什么都可以谈。(4)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综合国力。

(简答)胡锦涛提出的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主张是什么?(1)建立政治上的互信,相互尊重,求同存异。(2)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互利互惠,共同发展。(3)开展平等协商,加强沟通,扩大共识。(4)鼓励两岸民众加强交往,增强了解,融合亲情。

(论述)试述胡锦涛在新时期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丰富和发展。(1)明确提出反对和遏制“台独”是新形势下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

(2)提出两岸关系现状的定义,丰富了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3)提出构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应成为两岸关系的主题。(4)强调和平统一工作要体现以民为本、为民谋利。(5)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将中央对台方针政策法律化。

第13章 国际距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单选)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单选)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其中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多选)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多选)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简答)为什么说和平问题成为当代世界的主要问题?

(1)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2)和平发展成为世界的潮流,民心所向,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

(3)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强,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4)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5)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发展壮大,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单选)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

(单选)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

(多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多选)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

(多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多选)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论述)中国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1)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国情的必然选择。今天的中国虽然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但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人民最需要、最珍爱和平的国际环境,愿尽自己所能,为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2)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中华民族历来就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华文化是一种和平的文化。渴望和平、追求和谐,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精神特征。

(3)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 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特别是世界多极化的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争取较长时间的和平国际环境是可以实现的。

总之,中国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是中国政府和人民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华民族是热爱和平的民族,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我们坚持把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秉持公道,伸张正义。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单选)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

(单选)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变化,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单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

(多选)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多选)五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多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外交思想,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单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简答)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单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单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

(多选)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论述)试述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方面的外交政策宗旨。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历史经验和国际形势的发展都告诉我们,哪里有霸权主义,哪里就会出现不稳定、不安宁的局面。中国始终是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坚定力量。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无论是维护世界和平,还是促进共同发展,都要在国际事务中提倡和贯彻民主原则,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事实证明,以军事聪明为基础、以加强军各为手段的旧安全观,无助于保障国际安全,更不能营造世界的持久和平。只有倡导新安全观,才能应对国际安全挑战,维护各国安全利益。(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稳定也离不开中国。中国人民将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人类的美好理想而不懈努力。

第1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单选)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单选)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单选)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多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多选)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简答)为什么说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1)我国是一个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的领导地位。(2)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力量。

二、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单选)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单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单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

(单选)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多选)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战线: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战线,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选)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多选)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简答)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为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建设报务,为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和祖国和平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单选)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变色镜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单选)中国共产党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单选)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多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简答)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1)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化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3)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简答)当前改善党的领导的具体措施是什么?(1)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2)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

(3)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论述)为什么要保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1)坚持中国现代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近代中国历史反复证明,企图通过走资本主义道路使中国实现现代化根本行不通。

(2)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没有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就没有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工的安居乐业。

(3)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下,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够把全国人民组织起来、团结起来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单选)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从。(单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全部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和落脚点。(单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

(多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

(简答)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的具体措施是什么?

(1)党必须保证正确决策和决策的执行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2)党必须改革和完善监督制度,建立健全对权力的约束机制。(3)党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

(简答)简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基本原则。(1)根本立足点是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2)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3)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单选)当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选进性建设。

(单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单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单选)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着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多选)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

(多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多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求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选进性的创造性实践;要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来进行;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多选)加强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简答)如何理解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是扒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1)这是中国共产党正确应对面临的机遇和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2)这是世界上一些长期执政的大党、老党丧失政权给我们的历史警示。(3)这是进一步提高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需要。

第三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选择题)(定稿)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

第1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单选)1935年召开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实际领导地位。(单选)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论新阶段》政治报告中,首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单选)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确定把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多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臶、道路和理论体系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第二节 毛泽东思想

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是马克思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

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毛泽东思想作为一种科学指导思想,是由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活的灵魂构成的科学体系。它的主要贡献:正确的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建立了新中国,创造性的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问题,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积极对中国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进行探索,取得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基础。

主要内容:①关于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

②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③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理论

④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⑤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⑥关于党的建设理论

第三节 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的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单选)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多选)1992年,邓小平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明确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

关于“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行”的思想、关于“三个有利于”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关于先富帮后富、共同富裕的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多选)1998底中共中央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干部中开展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活动。

(单选)1998年2月25日,江泽民在广东考察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单选)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

第五节 科学发展观

(单选)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手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

第2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第一节 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1941年5月,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

(单选)1945年召开的党的七大上,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得到确立。(多选)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单选)2004年1月,胡锦涛在中央纪委第三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指出,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

第二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多选)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第三节 坚定不移地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多选)“四个坚定不移”(1)坚定不移地继续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3)坚定不移地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4)坚定不移地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3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

第一节 新民主义革命的理论与经验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多选)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其中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单选)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多选)中国共产党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单选)分清敌友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多选)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革命的主要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单选)毛泽东指出,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

(单选)1930年1月,毛泽东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著名书信,提出了“以乡村为中心”的思想。

第二节 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与经验

(多选)“四马分肥”是国家税收、企业公积金、工人福利费和资本家红利四个方面。

第4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单选)《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成果,为党的八大的召开做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准备。

(单选)1957年2月,毛泽东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的讲话。

第二节 社会主义本质

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单选)建国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经历了许多曲折和失误,原因很多,归要到底,就在于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没搞清楚。(单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键在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

(多选)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三、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特点

(多选)社会主义本质是:(1)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3)最终达到共同致富。(单选)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实现共同富裕

第三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单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生产力。

(单选)邓小平谆谆告诫“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

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单选)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四、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单选)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

五、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单选)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第5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单选)认清中国的国情,最重要的是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和所处的发展阶段。(单选)毛泽东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60年代初曾设想社会主义社会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单选)1982年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多选)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1)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2)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跨越这个阶段。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多选)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四、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

(单选)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

(单选)1981年,邓小平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社会主要矛盾作出了科学分析。(单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单选)党的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同时,正式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主要内容

(单选)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单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多选)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包括:(1)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坚持改革开放。(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4)巩固和发展团结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多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1)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3)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4)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多选)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这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因为客观存在规定了我国走什么道路,实行怎么产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由什么样性质的政党来领导,以什么作为指导思想。

(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单选)1997年党的十五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基本路线,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纲领。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关系(多选)坚持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就是坚持:

(1)理想与现实的统一。(2)方向和道路的统一。(3)目的和过程的统一。(4)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统一。(5)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的统一。

第6章 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外开放 第一节 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单选)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是我们党提出改革开改的理论基础。(单选)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单选)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主义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

二、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

(单选)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本途径是改革。(单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被称作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单选)我国改革的任务决定改革应是全面的改革。

三、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单选)“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重要方针。

第二节 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单选)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单选)邓小平在1980年,正式提出“对外开放”的表述。

(多选)邓小平在阐明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时,提出的两个观点是:(1)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2)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多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根本上说,是生产社会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单选)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我国外开放政策的基本点和主题。

二、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单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提出来的。(多选)实行对外开放是有风险的,但我们有能力克服;对外开放会导致一部分资本主义的东西进入,但不会导致资本主义。(多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是:(1)两者本质上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

(2)独立自立、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衽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3)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

三、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

(多选)我国的外开放是采取分步骤、有层次、由点到面、逐步推进、全面展开的办法。

(多选)我国经济特区的主要特点是:(1)经济发展以利用外资为主。(2)着重发展外向型经济。(3)对外商实行经济上的优惠政策。(4)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

(多选)邓小平有关我国的经济特区描述是:(1)是具有综合职能的经济特区。

(2)是技术、知识、管理和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3)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4)是对开放政策的窗口。

(单选)建立经济特区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中的一项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创举。(单选)经济特区之“特”在于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单选)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单选)我国对外贸易过程中要立足于以质取胜的战略。

第7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战略

一、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

(单选)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并在1956年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

(单选)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分“三步走”。(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是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使人民生活边到小康水平。(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战略部署的第三步是指,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单选)党的十五大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单选)党的十七大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提出到2020年比2000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第二节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多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1)国家发展战略的方针。(2)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3)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4)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多选)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必须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单选)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途径。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单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指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多选)“两个坚持”,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单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多选)我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是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单选)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单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单选)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单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多选)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作用,主要表现为:(1)它为人民生活提供基本生活资料;(2)农业为工业提供大量丰富的原料;

(3)农业的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4)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

(多选)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多选)党中央为了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曾提出过重大决策,这主要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单选)在促进我国地区经济协调发展中,邓小平提出“两个大局”的思想。

五、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单选)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多选)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的关系、资源的关系、环境的关系。

(多选)我国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1)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

(2)合理利用资源,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3)尽快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第8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第一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单选)所有制结构是指各种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所占的比重及其相互关系。实行何种所有制结构是由生产力的状况所决定的。

(单选)我国现阶段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是全民所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并存。(单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单选)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原因是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

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单选)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是全体劳动者或部分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

(多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多选)国有经济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多选)党的十五大指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有优势。(单选)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

(单选)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一项基本政策,必须长期坚持。稳定和完善这一双层经营体制的关键和核心是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

(单选)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这些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

(单选)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私有还是公有,服从制企业的性质,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里。

(多选)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承包经营等方式。

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单选)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主要包括: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外商投资经济。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多选)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表现在政企职责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管行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

(单选)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

(单选)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核心问题,是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和市场的关系。

(单选)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多选)“市场不等于资本主义”这一科学论断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包括:(1)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的属性。

(2)消除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

(3)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

(多选)市场经济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市场经济的共性主要表现为:企业是独立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市场对资源配臵起基础性调节作用、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环境。

三、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的结合(单选)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多选)市场机制缺陷主要表现在:

(1)在生产和消费活动中存在外部性的场合,市场难以发挥调节作用;(2)市场竞争会导致垄断的出现,但市场本身并不能消除垄断;(3)不能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纯粹的市场调节会扩大收入差距;(4)生产调节是一种事后调节,有一定的盲目性。(多选)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是:(1)促进经济增长;(2)增加就业;(3)稳定物价;(4)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单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以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去实现调控的目标。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的原则是:

(1)社会主义社会的分配原则;(2)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分配原则;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消费品主要的分配原则。

(单选)在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单选)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消费品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备件决定的。

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单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多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分配方式主要有:(1)按劳分配以外的劳动和经营收入;(2)按劳动力价值分配获得的收入;(3)资产收益和资本的利得;(4)提供技术、信息等获得的收入。

(多选)一部分人选富裕起来的作用包括:(1)示范作用;(2)帮助作用;(3)带动作用。

(单选)允许一部分人靠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必然会加快共同富裕的步伐。

(单选)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是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手段和途径。

(单选)正确处理先富和共富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单选)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单选)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次分配注重公平。

(单选)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单选)社会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部分。(单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最高层次。

第9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第一节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单选)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

二、人民民主专政

(单选)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聪明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多选)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明确指出:“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相互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

(多选)进入社会主义后,人民的组成部分有: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以及新产生的社会阶层。

(多选)我国现阶段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性质相同,作用、职能相同,历史使命相同。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单选)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多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点是:其政治基础、根本原则和核心内容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议行合一”;既是最高立法机关,又是最高权力机关;是党领导的人民民主制度。

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单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多选)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职责,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发挥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政议政的作用。

六、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单选)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范畴。

(单选)在农村,村民委员会的建设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成果,其基本内容就是实行村民自治。

(多选)村民自治的主要内容是: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一、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单选)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单选)邓小平在1979年明确地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单选)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更明确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多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包括: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社会主义的民主、自由和人权

(单选)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核心。(单选)社会主义最大的政治自由就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单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尊重和保障人权。(多选)我国认为首要人权是生存权和发展权。

三、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多选)我国的政治体制,是指与国家根本制度相适应的具体的领导制度、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

(多选)我国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必须分步骤、有领导、有秩序地进行;必须坚定不移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多选)政治体制改革是否成功,关键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看是否增强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生活;看和生产力是否得到持续发展。

第三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一、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单选)1997年9月,江泽民在十五大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把“依法治国”作为党和国家基本的政治方略郑重地提了出来。(单选)依法治国的主体是党领导下的人民群众。(单选)依法治国的核心是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多选)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依法治国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着深远的重大意义:(1)(2)(3)(4)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二、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

(单选)法制是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

(单选)“有法可依”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前提。

第10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一节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单选)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臵,大力建设和谐文化。

(单选)在当代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单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多选)江泽民指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多选)建设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多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多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单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

三、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单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

(单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单选)对中国共产党和先进分子来说,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

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单选)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单选)时代精神的核心是改革创新。

(单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

(多选)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品格、民族气质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中固有的并且延绵不断的一种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

(多选)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包括了:“64字创业精神”、伟大的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青藏铁路精神。

五、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单选)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

(多选)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单选)思想道德建设解决的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

(单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单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单选)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反对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

(多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以创造生产更多我更好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精神文化产品为目标,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第11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一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单选)党的十六大发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构建和谐社会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

(单选)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概念。

(多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同构成“四位一体”战略地位。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单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

(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属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范畴。

(多选)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单选)中国经济连续二十多年来的平均增长率达到9%以上。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坚持以人为本。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单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12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距略构想

第一节 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一、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多选)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进步,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流与合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和必要条件。

二、台湾问题的由来和实质

(单选)台湾问题和澎湖列岛等割让给日本是在1894年签订的《马关条约》中。(单选)台湾问题最初是由中国内战形成的暂时分离状态,完全是中国的内政,不容许外国干涉,要由中国人自己来解决。

(多选)敌视新中国的美帝国主义所做的阻碍台湾回到祖国怀抱的事件包括: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并直接干涉中国内政,公然派兵进入台湾,派遣第七舰队封锁台湾海峡;抛出“台湾地位未定”之说,妄图将台湾分裂出中国;美国同台湾当局签订《共同防御条约》,将台湾列入其军事保护伞之下;美国至今仍未停止出售先进武器给台湾。

三、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决台湾

(单选)新华社1949年3月发表《中国人民一定要解放台湾》的社论,这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提出“解放台湾”的口号。

(单选)1955年5月,在全国人大第15次常委会上,中国政府第一次公开提出和平解放台湾的主张。

第二节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

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

(单选)“一国两制”的构想最初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的,后来先用于解决香港澳门问题。

(单选)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以“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统一大业”的提法代替了“解放台湾”的提法。

(单选)1985年3月,全国人大六届三次会议正式把“一国两制”确定为基本国策。(单选)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重大意义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灵活性,有利于保持港、澳、台地区的稳定和繁荣,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

(2)“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4)“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范例。

二、“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

(单选)全国人大七届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邓小平称赞它是“一部具有历史意义和国际意义的法律”,“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杰作”。

(单选)1993年3月,全国人大八届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基本法》。

(多选)英国侵占香港通过1842年2月签订的《南京条约》,1860年10月缔结的《北京条约》,1898年6月签订的《展拓香港界址专条》。

(多选)香港回归对祖国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国人民雪洗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标志着“一国两制”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作出了新的贡献,并对澳门回归和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发挥了示范作用。

三、新形势下“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发展

(单选)2005年3月14日,全国人大十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多选)针对台湾局势新情况和新变化,2005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提出了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第13章 国际距略和外交政策 第一节 国际形势的发展及特点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单选)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两大问题”。

(单选)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其中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多选)在科学分析战争与和平问题的基础上,毛泽东逐步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

(多选)邓小平对时代主题的判断,其基本点是: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二、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单选)世界多极化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对国际关系有突出影响的国家和国家集团相互作用而趋向于形成多极格局的一种发展趋势。(单选)新科技革命是当代经济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推动力。

(多选)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多选)多极化格局使世界各种力量逐渐形成既相互借重又相互制约与制衡的关系,有利于避免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有利于遏制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利于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新秩序,有利于实现各国人民对和平、稳定、繁荣的新世界的美好追求,也有利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抓住机遇、发展自己。(多选)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全球化。(多选)我们需要的是世界各国平等、共赢、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三、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二节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一、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形成和发展

(单选)1953年12月,周恩来在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经过1955年的万隆会议为许多亚洲国家所接受。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单选)20世纪70年代,美苏争霸出现了苏攻美守的态势,毛泽东审时度势,果断地决定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提出了“一条线”的外交战略。

(单选)20世纪80年代以来,邓小平根据形势的变化,确定了“真正的不结盟”战略。

(单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多选)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外交方针。

(多选)五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多选)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外交思想,确定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善于守拙、决不当头的方针。

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单选)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单选)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根源。

(单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一新的理念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对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目标的新概括,是指导我国对外工作和处理国际关系的新方针。

(多选)和谐世界应该是民主的世界、和睦的世界、公正的世界、包容的世界。

第14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单选)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单选)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单选)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多选)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多选)知识分子作为人类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创造者、继承者和传播者,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和核心力量。

二、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

(单选)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领导问题是统一战线中的核心问题。

(单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单选)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单选)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

(多选)新时期的统一战线包括两个范围的战线:一个是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建设者和爱国者的战线,这是统一战线的主体和基础;一个是大陆范围以外的,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联盟,这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多选)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加强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

(多选)为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必须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单选)1935年召开的瓦窑堡会变色镜第一次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全民族的先锋队。

(单选)中国共产党性质决定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单选)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

(多选)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二、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单选)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从。

(单选)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党全部工作的根本立足点和落脚点。

(单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宗旨的根本体现。

(1)(多选)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

(单选)当前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主线,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选进性建设。

(单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是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单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是党的各项建设的基础,把思想建设摆在党的建设首位,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经验。

(单选)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是着力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多选)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全党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是要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多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目标要求是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多选)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要求中国共产党保持和发展选进性的创造性实践;要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要紧紧围绕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任务来进行;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多选)加强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反腐倡廉建设。

第四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中国农业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2011年课程考试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有效期:2010年10月11日至2011年11月4日)

题目:

一、浅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1.论文写作所需参考资料

1)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胡锦涛:《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一百一十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6年8月16日。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学习出版社2006年版。8)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2.论述写作要考虑的要点

第一,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发展。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我们必须始终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松。

第二,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就是要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三,科学发展观主张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关系。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准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和新问题,不断增强辩证思维和系统思维能力,正确认识和处理当前发展和长远发展、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发展的平衡和不平衡、政府和市场等各种关系。

二、简析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1.论文写作所需参考资料

1)毛泽东:《反对本本主义》,《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毛泽东:《实践论》、《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邓小平:《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邓小平:《在武汉、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江泽民:《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胡锦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9)胡锦涛:《在全党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2.论述写作要考虑的要点

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中国引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邓小平认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教训之一,是过去我们搬用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其主要表现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第一,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灭亡普遍规律的揭示,是以19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生、发展为基础的。马克思并没有对各国如何实现未来理想社会以及理想社会的模式提供过具体蓝图。

第二,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将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经过消化、改造,使之适合中国的国情。

第三,走自己的路,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在新的实践基础上又会产生新的主客观矛盾,这就需要根据变化了的实际不断发展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使之具体化和深刻化。

三、详论“三个有利于”是判断改革和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 1.论文写作所需参考资料

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邓小平:《对中国改革的两种评价》,《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江泽民:《二十年来我们党的主要历史经验》,《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江泽民:《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论述写作要考虑的要点

1992年,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明确地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即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改革得失成败的标准。

第一,“三个有利于”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坚持和发展,在“三个有利于”标准中处于基础地位的是生产力标准,综合国力的增强是生产力发展的宏观表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和体现。“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的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第二,“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强调的是对于改革开放的一些具体政策措施,必须从抽象的姓“社”姓“资”的争论中摆脱出来,放开手脚,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把注意力放到研究用什么手段和方法才能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第三,“三个有利于”标准中明确提出的是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说明这个标准本身强调的是必须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合乎“三个有利于”、可以为社会主义所利用的东西,也要允许其存在和支持其发展。凡是合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的,或者是为社会主义所需要和允许的。

四、正确理解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1.论文写作所需参考资料

1)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2.论述写作要考虑的要点

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必须遵循的又一条基本原则。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还因为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二,通过竞争,促进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竟争力;促使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既要对它们鼓励和支持,又要对它们进行引导。

第三,外资企业的进人不仅会带来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还会带来一些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可为我国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因此,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必须把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两者统一起来,而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

五、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意义所在 1.论文写作所需参考资料

1)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2)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邓小平:《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实现要靠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4)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五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6)《中共中央关于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7)《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2.论述写作要考虑的要点

中国共产党对于执政以后容易脱离群众的倾向始终有着高度的警惕。针对新时期党群关系中出现的新问题,党中央强调指出,能否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从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党群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为了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全心全意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只有始终坚持唯物史观,把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统一起来,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才能把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政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特征。

第二,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能否长期执政的关键所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衰的根本因素。党的理论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只有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第三,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不断取得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无论是革命战争还是现代化建设,都必须依靠群众。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推动者,是决定我国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我国改革开放和建设的顺利推进,党的领导地位的不断巩固和加强,都需要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具体要求:

1.从以上五个题目中任选一题进行写作,要切中题目。2.论文字数3000字左右。(专科2500字左右)3.论文写作:

(1)论点必须明确、论据详实充分;(2)结构完整合理、语言流畅通顺;(3)特色鲜明独到、结合本人思考;(4)引证资料广泛、杜绝整段抄袭。

4.不在上述选题范围内写作,以及复制、抄袭别人论文,论文内容雷同者均以零分计。

第五篇: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研 究 论 文 教 学 计 划

第一部分 说 明

一、说明

1、目的:

⑴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教育、能力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以知识教育为依托,实现能力教育和落实科学价值观教育,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功能的前提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将把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课堂吸引力、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强化能力培养,逐步开好研讨式、研究型的课程作为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将改革引向深入。

⑵加强研究、研讨环节,拓展教育空间,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和学术研究水平。

2、要求:

查阅相关资料,搜集相关素材,要求目的明确,结合课堂所学理论撰写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课程论文。

3、成绩考核:

研究论文教学为16学时,1个学分,以课程论文的写作为考核方式,成绩实行百分制,六十分为及格。

二、内容

贯穿于理论教学之中,将研究论文的选题、开题、查阅资料、写作方法、格式规范等内容结合理论教学进行讲授。

三、课程论文规范

1、格式

课程论文应由学生本人手写、A4纸,左装订,双面书写。论文的格式为: ⑴课程论文题目;作者及专业、学号; ⑵中文内容摘要;关键词;

⑶正文(引言、方法、实验结果、讨论、结论等); ⑷参考文献或资料(包括文献编号、作者姓名、书名、或文集名、期刊名、出版单位、出版年月、页码等)。

2、基本要求:

⑴查阅文献资料数量视课题需要和学生水平而定,一般在5篇以上。⑵思想端正、观点明确;内容精炼、层次分明;论点明确,论据充分;实事求是,论据可信。

⑶用汉语写作,文字通顺,语言流畅,书写工整,无错别字。符合学术文章要求。

⑷图画整洁,布局合理。所有内容符合国家最新标准。

⑸正文字数在2500—3000字;中外文摘要200-300字;关键词3-5个。⑹文中的专业术语、计量单位、图表格式、文字书写、字号、排版格式以及引用文献等,均应按正式出版物要求来表述。

3、课程论文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对课程论文进行全面审查,在《学生课程论文评分表》上打分,并签写评语。凡审查不合格者,应令其返工,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4、课程论文题目自拟,选题符合课程要求,建议选题具有一定现实性和学术价值。

下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