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三个得分要点

时间:2019-05-14 01:4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供给侧改革三个得分要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供给侧改革三个得分要点》。

第一篇:供给侧改革三个得分要点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什么?

今年1月18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了详细解释:

1.供给与需求

——供给和需求是市场经济内在关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没有需求,供给就无从实现,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供给;没有供给,需求就无法满足,新的供给可以创造新的需求。

2.供给侧与需求侧

——供给侧和需求侧是管理和调控宏观经济的两个基本手段。

——需求侧管理,重在解决总量性问题,注重短期调控,主要是通过调节税收、财政支出、货币信贷等来刺激或抑制需求,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供给侧管理,重在解决结构性问题,注重激发经济增长动力,主要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进而推动经济增长。

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本要求

(1)基础:“结构性”十分重要

——我们提的供给侧改革,完整地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是这样说的。“结构性”3个字十分重要,简称“供给侧改革”也可以,但不能忘了“结构性”3个字。

(2)重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3)根本: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的需求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4)主攻: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是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

(5)本质:深化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本质属性是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

二、为什么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改革供给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说有两个:

1.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多年来,尽管遇到各种困难,但我们创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增长持续时间最长的奇迹。

然而,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在发展中遇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1)经济发展面临速度换挡节点;

(2)经济发展面临结构调整节点;

(3)经济发展面临动力转换节点;

2.供给侧成主要矛盾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比如:

(1)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产能严重过剩,同时大量关键装备、核心技术、高端产品还依赖进口,国内庞大的市场没有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2)我国农业发展形势很好,但一些供给没有很好适应需求变化,牛奶就难以满足消费者对质量、信誉保障的要求,大豆生产缺口很大而玉米增产则超过了需求增长,农产品库存也过大了。

(3)我国一些有大量购买力支撑的消费需求在国内得不到有效供给,消费者将大把钞票花费在出境购物、“海淘”购物上,购买的商品已从珠宝首饰、名包名表、名牌服饰、化妆品等奢侈品向电饭煲、马桶盖、奶粉、奶瓶等普通日用品延伸。

我国不是需求不足,或没有需求,而是需求变了,供给的产品却没有变,质量、服务跟不上。有效供给能力不足带来大量“需求外溢”,消费能力严重外流。

解决这些结构性问题,必须推进供给侧改革。

三、如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1.简言之:“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简言之,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2.简言之: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

去产能——各地要明确具体任务和具体目标,加大环保、能耗、质量、标准、安全等各种门槛准入、制度建设和执法力度;处置“僵尸企业”,该“断奶”的就“断奶”,该断贷的就断贷,坚决拔掉“输液管”和“呼吸机”。

去杠杆——要在宏观上不放水漫灌,在微观上有序打破刚性兑付,依法处置非法集资等乱象,切实规范市场秩序。

去库存——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民工进城的财税、土地等配套制度。

降成本——就要把整体税负降下来,把不合理的收费取消掉,把行政审批减下来。

补短板——就要注重脱贫攻坚的精准度,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生态文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钱从哪里来、投到哪里去”的体制机制。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

第二篇: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三个指导

教育供给侧改革的三个指导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这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提高劳动力素质。教育是提高劳动力素质最有效的途径,实现优质高效的教育供给对提高劳动力素质而言至关重要。一方面,对受教育者进行的教育服务输出就是对教育资源的供给和配置,教育供给质量的高低关系到能否满足受教育者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完成教育过程后成为劳动力,那么教育供给就是劳动力的供给,它的好坏关系到未来劳动力要素的优劣。现阶段公众的教育需求已经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但教育供给存在着单

一、僵化的现象,缺乏个性化和吸引力。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深化教育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显得尤为紧迫。

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实现均衡化

目前,基础教育缺乏有效供给的现象依然很突出,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一些特殊群体比如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基础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由于农民工子女随父母迁移到了城市,很难享受到流出地的教育资源,但在流入地城市的教育资源供给中也没有得到安排,导致他们只能就读于民办学校或农民工子弟学校,这种教育供给方式是低效率的,也不利于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农民工子女能否公平有效地享受到城市的基础教育资源,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再者,优质资源不能完全满足城市内部的教育需求,导致出现了类似“天价学区房”事件,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早把孩子送到国外求学,留学低龄化趋势日益明显。无论是“择校热”还是“留学热”,都反映出我国教育的有效供给长期不足,像“规定学区房面积”之类的“需求侧”措施已经很难达到改革的预期效果。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点在于从供给端去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让基础教育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标准化配置,建立进城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的专项资金,同时放宽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大力扶持社会资本进入教育供给端,鼓励其从硬件到软件都能赶上甚至超过公办学校,并提供高品质的面向国内的国际化教育,从而从根源上解决教育有效供给不足、资源配置不公平的问题。

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实现精准化

教育的功能之一是培育出优质的劳动力,但这需要教育供给能够做到有的放矢。就目前来看,教育供给的精准度还有待提高。比如,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农业转移人口不仅是未来结构性改革中劳动力要素的重要来源,也是去除城市房地产库存的生力军,但如何让农民在城市扎根,在城市建立起正常的社会关系,关键在于使他们通过职业教育实现稳定的就业,享受到与市民一样的权益。再者,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之一就是化解产能过剩,这些产能过剩企业在被淘汰的过程中面临职工安置问题,但由于职业技能受限,这一群体的再就业渠道受阻,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再就业培训。而数以亿计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即将到来的大批待安置工人却不能通过职业教育和培训转变为优质劳动力,针对这两个群体的教育供给无论是从制度设计还是从实际操作层面都不完善。因此,有必要对职业教育资源供给结构进行优化,可以考虑由职业教育学校在落后产能的工业园区、进城务工农民相对集中的地方以及待安置分流下岗人员的企业开设集中教学点,采用夜校、周末课堂等灵活弹性的方式进行职业培训,在专业设置上与产业转型升级对接,向这些人员提供精准的教育服务。这样既能够盘活中职学校的教育资源,又能够帮助农业转移人口和产能过剩企业的待安置工人顺利实现就业或创业。

教育供给侧改革要实现个性化

每个受教育者的成长与发展过程应该是动态的、可塑的、个性化的过程。现阶段,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在供给结构上都存在着千篇一律的现象,在培养方式、课程安排、学科设置、结果评估等多个供给面都存在着创新不足的问题,没有充分关注到受教育者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比如,现有学校在课程的供给安排上仍以教师讲授书本知识为主,形式和内容都比较单一,无法满足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求;现阶段“以分数论输赢”的高考制度很大程度上不能反映学生个性化发展的结果,一考定终身的模式必须尽快有所改变。因此,有必要在培养方式、课程设置、考试评价及招生录取等方面加快形成丰富多元的供给结构,使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都有发挥和被发现才能的空间,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开放教育市场,放宽办学条件,鼓励民间资本和多元主体进入教育供给端,解除民间力量在占地、校舍等硬件方面的制度约束,为受教育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让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课程,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引入多元化的评价指标,推动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的个性化发展,真正实现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标。

第三篇: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Len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要点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调整经济结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驱动;全面开放。

一、调整经济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核心是调整支柱性产业。产业政策调整的方向是“退二进三”:两个传统支柱产业要转为一般性产业,即传统制造业与房地产业,现在传统制造业存在的问题是产能严重过剩,对策是去产能,房地产业过去一直保持20%的增长速度,而且引发的产业链条很长,存在主要问题是资产泡沫;三个产业将上升为未来的支柱产业,即战略性新兴产业、服务业、现代制造业。

1、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个概念有两个关键词:战略、新兴。有两个特点明显:市场巨大;短期内技术能够突破。未来将成为趋势,具体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生物工程、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

2018年工作和改革要点是: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实施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在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多领域推进“互联网+”;运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强新兴产业统计;加大网络提速降费力度,实现高速宽带城乡全覆盖,扩大公共场所免费上网范围,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取消流量“漫游”费,移动网络流量资费2018年至少降低30%。

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材料和“互联网+”将是2018年改革的重点方向。

2、服务业

我国已经进入以服务业主导产业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美好生活需要,服务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1)消费服务业。包括餐饮与商贸、医疗与健康、养老消费服务、儿童消费服务、家政消费服务、信息消费服务等。中国目前特别缺乏养老消费服务。/ 5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2)商务服务业。包括金融综合服务类(例如商业银行服务,投资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隶属于金融综合服务)、会计和律师专项技术服务、投资咨询服务、园区管理类服务等。

(3)生产服务业。生产服务现在有巨大的发展空间,目前在产能过剩条件下,一个很重要的解决方式是靠生产服务(例如外包服务)。

(4)精神服务业。包括影视、旅游、文化、出版等都属于精神服务,其中影视、旅游、文化发展空间较大。

2018年将会出台现代服务业改革发展举措,促进服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促进各行业融合升级。

3、现代制造业

现代制造业将成为中国支柱型产业。重点包括:航空器与航天器制造、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核电装备制造、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制造、现代军工制造、特种加工和大型重型数控成形制造、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等。

2018年将重点推动集成电路、第五代移动通信、飞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发展,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压减工业生产许可证,强化产品质量监管。

2018年钢铁产能将会压减3000万吨左右,退出煤炭产能1.5亿吨左右,淘汰关停不达标的30万千瓦以下煤电机组。

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1、深化“放管服”改革

“放”要中央政府下放行政权,减少没有法律依据和法律授权的行政权;理清多个部门重复管理的行政权。“管”要政府部门要创新和加强监管职能,利用新技术新体制加强监管体制创新。“服”要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市场进行干预,将市场的事推向市场来决定,减少对市场主体过多的行政审批等行为,降低市场主体的市场运行的行政成本,促进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

2018年将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在全国推行“证照分离”改革,重点是在照后减证,证能减尽减、能合则合,进一步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大幅缩短商标注册周期。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间压减一半。

2018年将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使更多事项在网上办理,必须到现场办理的,力争做到一次解决。推进综合执法机构机制改革,着力解决多头多/ 5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层重复执法问题。加快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孤岛。清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各类证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

2、减轻企业负担,支持民营企业发展

政府将大规模地降低微观主体的税负和非税负担,释放企业家的创造创新活力,为微观主体尤其是企业家带来发展信心,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1)进一步减轻企业税负。2018年将改革完善增值税,按照三档并两档方向调整税率水平,重点降低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行业税率,提高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标准。大幅扩展享受减半征收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大幅提高企业新购入仪器设备税前扣除上限。实施企业境外所得综合抵免政策。扩大物流企业仓储用地税收优惠范围。继续实施企业重组土地增值税、契税等到期优惠政策。2018年为企业和个人减税8000多亿元。

(2)大幅降低企业非税负担。2018年将进一步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调低部分政府性基金征收标准。阶段性降低企业“五险一金”缴费比例。降低电网环节收费和输配电价格,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深化收费公路制度改革,降低过路过桥费用。加大中介服务收费清理整顿力度。2018年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

2018年全面落实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认真解决民营企业反映的突出问题,破除各种隐性壁垒。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家信心。

3、推进金融体制改革。

金融体制的现代化和金融创新不再是金融体制改革的最主要内容,新时期金融体制改革重心已经转向服务实体经济、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守住系统性风险底线三个层面。2018年重点工作请查看本公众号文章《2018年金融风险的防控》。

4、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改革的目的是用有效率的产权替代无效率的产权,市场经济的本质是资源有效配置。因此,国企改革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2018年的工作要点是:制定出资人监管权责清单;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等改革试点,赋予更多自主权;继续推进国有企业优化重组和央企股份制改革,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和灵活高效的市场化经营机制,持续瘦身健体,提升主业核心竞争力;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5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5、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

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2018年将强化知识产权保护,重点推动民法典编纂工作,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实行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快技术、土地等要素价格市场化改革,深化资源类产品和公共服务价格改革,打破行政垄断,防止市场垄断。用有力的产权保护、顺畅的要素流动,让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竞相迸发。

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驱动

中国过去主要依靠劳动力、土地、货币等要素投放推动经济增长,这种要素投放的模式推动力不断下降。促进经济增长的方式由要素投入向创新驱动转变。创新驱动有三个层次:一是产品服务的创新;二是商业模式的创新;三是技术创新。其中,最为重要和最难的是技术创新。创新基础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法律基础;二是财力基础;三是物质基础。2018年的工作和改革要点如下:

1、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启动一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高标准建设国家实验室。鼓励企业牵头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支持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融通创新,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加强雾霾治理、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攻关。

2、落实和完善创新激励政策

改革科技管理制度,绩效评价要加快从重过程向重结果转变。赋予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探索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和长期使用权。

3、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

提供全方位创新创业服务,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鼓励大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创新资源,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形成线上线下结合、产学研用协同、大中小企业融合的创新创业格局,打造“双创”升级版。设立国家融资担保基金,支持优质创新型企业上市融资,将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范围扩大到全国。推动人力资源自由流动,支持企业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

四、全面开放 / 5

2018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要点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进一步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完善开放结构布局和体制机制,以高水平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2018年的工作和改革要点如下:

1、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推动国际大通道建设,深化沿线大通关合作。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走出去。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加大西部、内陆和沿边开放力度,拓展经济合作新空间。

2、促进外贸稳定

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压缩通关时间。改革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加工贸易向中西部梯度转移。扩大进口,下调汽车、部分日用消费品等进口关税。以更大力度的市场开放,促进产业升级和贸易平衡发展。

3、促进外商投资稳定增长

加强与国际通行经贸规则对接,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放。有序开放银行卡清算等市场,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限制,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实施境外投资者境内利润再投资递延纳税。简化外资企业设立程序,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全面复制推广自贸区经验,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

2018年1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财经领导办公室主任刘鹤在达沃斯论坛上表示,中国将在改革开放40周年推出新的重大改革开放措施,值得持续关注。/ 5

第四篇:供给侧改革

我国经济增速自2010年以来波动下行,持续时间已有5年多,经济运行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态势和特点。其中,供给和需求不平衡、不协调的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突出表现为供给侧对需求侧变化的适应性调整明显滞后。这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要素流动和优化配置,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为什么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需求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一是“住”“行”主导的需求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二是需求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居民对产品品质、质量和性能的要求明显提高,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与日俱增。三是服务需求在消费需求中的占比明显提高。随着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居民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快,旅游、养老、教育、医疗等服务需求快速增长。四是产业价值链提升对研发、设计、标准、供应链管理、营销网络、物流配送等生产性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

供给侧明显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一是无效和低端供给过多。一些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产能利用率偏低。二是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高品质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出现到境外大量采购日常用品的现象,造成国内消费需求外流。三是体制机制束缚了供给结构调整。受传统体制机制约束等影响,供给侧调整表现出明显的黏性和迟滞,生产要素难以从无效需求领域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向中高端领域配置,新产品和新服务的供给潜力没有得到释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供需结构再平衡的内在要求。供需结构错配是我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过剩产能处置缓慢,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供给侧结构调整受到体制机制制约。需求管理政策重在解决总量问题,注重短期调控,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供需结构性矛盾,也难以从根本上扭转经济潜在产出水平下行趋势。当前,只有加快出清过剩产能,处置“僵尸企业”,推进资产重组,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建立有利于供给侧结构调整的体制机制,才能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增强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国际背景

全球低增长困境的症结在于结构性改革迟缓。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欧盟、日本等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史无前例的量化宽松政策,通过直接购买资产和债券、降低利率甚至实行零利率或负利率等方式,大规模增加市场流动性,提振市场信心。但从实际效果看,全球经济复苏迟缓,市场需求持续低迷,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回落,主要经济体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放缓。可见,单一的需求刺激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需求管理的短期政策虽在抵御危机冲击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中长期结构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增强经济增长动力还需要推进结构性改革。

国际分工格局重构对结构性改革提出紧迫要求。过去一个时期,欧美国家是主要的产成品消费市场,东亚国家是主要的生产基地,中东、拉美、非洲等地区是主要的能源原材料输出地。国际金融危机后,这种“大三角”分工格局悄然发生变化。欧美国家信贷消费模式难以持续,转向推进再工业化战略,一些高端制造业出现回流;能源原材料生产国迫于新能源技术快速发展的压力,着力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凭借劳动力低成本优势,抢占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市场。全球分工格局加快调整,跨境资本重新配置,各主要经济体都力求通过结构性调整提升分工位势,争取更有利的分工地位。

加快结构性改革是打造我国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凭借低成本优势和较强的产业配套能力,我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迅速上升。但也要看到,随着我国要素成本逐步提高,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减弱,而新的竞争优势尚未形成,面临“前有围堵、后有追兵”的双重挤压态势。这就要求我国从供给侧发力,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建立在新比较优势基础上的竞争优势。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突出问题导向

着力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产能过剩、库存过大是无效和低端供给的集中表现。2015年底,我国钢铁产能利用率已降至70%左右,煤炭产能利用率还要更低一些,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商品房待售面积达7.2亿平方米,创下历史新高,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库存压力很大。过剩产能和积压的库存沉淀了大量的厂房、土地、设备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得要素无法从过剩领域流到有市场需求的领域、从低效率领域流到高效率领域,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去产能、去库存是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根本举措。

着力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不足是导致国内消费外流、消费潜力难以释放等问题的主要原因。2015年我国居民出境超过1.2亿人次,境外消费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至少一半用于购物,而且购买的商品层次呈下移态势,从以往的高档奢侈品转向性价比高的日用消费品。这反映了我国供给体系和产品品质明显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适应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升有效供给能力。

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当前,行业准入限制阻碍了生产要素在行业间和行业内的自由流动;“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增大了民营企业进入障碍;金融市场不完善,降低了资金配置效率;市场诚信体系不健全、消费者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致使消费者“用脚投票”,转向境外消费市场;知识产权保护不力,抑制了企业技术创新潜力的释放。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可以打通要素流动和再配置的通道,使生产要素从无效需求流向有效需求领域、从低端领域流向中高端领域,进而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仍要做好需求管理

供给和需求是宏观经济管理的两个方面。供给和需求是对立统一的,保持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动态平衡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供需不平衡、不协调、不匹配,会导致资源错配和结构扭曲,影响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放弃需求管理。需求管理重在短期调控,重在引导市场预期。在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内面临经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做好需求管理可以改善市场预期,增强人们对经济的信心,避免经济下行与市场悲观预期形成相互循环的放大效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需求管理的配合。充分发挥需求管理的“稳定器”作用,可以避免经济增速短期快速下行激化各种矛盾和潜在风险,避免增大改革的难度和成本。当前,要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时间窗口,根据改革的总体部署、时序安排和推进节奏,拿捏好需求管理的尺度,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为改革有序推进创造条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能发挥提振需求的作用。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最终落脚点是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比如,房地产“去库存”政策中的保障房货币化,在棚户区改造中以货币化形式鼓励搬迁住户购买存量房以及降低商品房首付比例等,在去库存的同时将拉动装修和家电等相关消费。“补短板”可以通过对贫困地区和农村地区增加投入、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等来带动投资和消费需求增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可以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吸引和创造更多的国内外需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

从化解当前突出矛盾入手。当前的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部分行业出现周期性过剩和绝对性过剩的相互叠加,产品供给远大于需求,使得工业品价格持续回落,企业利润大幅下降,企业亏损面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三四线城市和部分二线城市商品房库存规模偏大的问题尤为突出,需要较长的消化周期。通过“去产能”,逐步化解工业领域的过剩产能,促进企业优胜劣汰,有利于工业品价格合理回归,扭转企业整体利润下滑的局面。通过“去库存”,减少资金无效占用,降低债务违约风险,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可以发挥房地产业体量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的作用,避免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

着力防范和化解风险。当前,我国企业的债务水平相对较高,特别是重化工和房地产领域债务高企,资金链紧张,违约风险上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可以通过处置“僵尸企业”和不良债务,加快资产重组,提高资产收益率,改善资产质量,避免潜在风险的积累;另一方面可以通过“降成本”,减轻企业负担,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和偿债能力,降低银行贷款不良率上升的压力,引导资金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增强实体企业的活力,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

重塑中长期增长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要做好“减法”,还要做好“加法”“乘法”和“除法”。做加法,就是要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智能制造和机器人等新兴产业,使新增长点汇聚成强大的增长动力。做乘法,就是要转向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提高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做除法,就是要提高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通过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加强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劳动者技能和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能源资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引入市场化交易机制,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能力。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战略行动,为新常态下“怎么干”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五大政策支柱为依托,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努力实现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第五篇: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专业:会计一班 姓名:郭嘉玮 学号:***

2016年十大流行语:

一、洪荒之力;

二、吃瓜群众;

三、工匠精神;

四、小目标;

五、一言不合就XX;

六、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七、供给侧;

八、葛优躺;

九、套路;

十、蓝瘦,香菇。今天我就用经济学原理来解读一下何为供给侧改革,正确理解供给侧改革:看待中国经济摆脱“速度情结”。

我国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与对当前经济下行的基本判断相关。虽然经济下行不排除仍然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结构性问题,可以归结为:有效供给不足和产能过剩并存。这是发展中国家的通病。发展中国家在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时,所长期存在的结构、技术、效率三大问题,不会因转向市场经济就能自动解决,也不可能靠需求侧的调节来解决。我国试图通过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来拉动经济增长,问题是被激发出来的消费需求没有形成对本国产品的现实需求,而是转向国外,没有起到对本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早在2012年底“新供给”学说就已经被我国一些经济学者提出,这一学说的最初提出者,万博新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在《新供给主义宣言》中提出,“淡化总需求管理,从供给侧推动改革”的宏观政策主张。主张一经提出在国内产生的影响力持续发酵,2015年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同年11月18日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又一次提到要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至此,供给侧正式提上我国深化改革的日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侧重点将从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偏移。这一重大转向有望迎来中国经济实质性突破和转折。今年以来,尽管中国经济整体运行平稳,但结构性矛盾和下行压力依然突出。这集中表现在部分重要指标回升基础不牢、短期波动较大、筑底趋势未明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人将对经济尽快走出低谷的渴盼转嫁到供给侧改革上来,希望供给侧改革能让中国经济取得“立竿见影”的增长效果。对此专家指出:一方面,增速随着经济体体量的增大而回落是客观规律;另一方面,供给侧改革着眼于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深层次问题,改革过程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要求供给侧改革让中国经济“迅速回升”无疑是过时思维和急躁心态的体现。增速回落符合规律对于任何一个经济体而言,经济增速随着其体量的增大而回落是一个公认的规律。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黄朝翰近日表示,中国不可能永远以6%—7%的速度增长,没有哪个经济体能够保持这一高增长率,而“新常态”可以成为中国加快改革和对经济结构进行再平衡的一次机会。“中国经济的确正在调整,以前经济增长是靠外力推动和劳动密集型企业,现在则是靠内需拉动和资本密集型企业。”黄朝翰说。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永军对本报记者分析指出,经济运行状况表现为供给和需求两个侧面,总产出水平是总供给和总需求耦合的结果,而供给和需求都会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将对中国经济回暖的期盼全部放在供给侧改革上面,显然忽视了经济问题的复杂性,不符合中国关于总需求调控和供给侧改革的论述。“供给侧改革要影响产出,首先要对供给能力产生影响,这需要有一个生产要素组合的过程。相对而言,供给侧的调整要比需求侧的调整时间更长。因此,寄希望于供给侧改革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既不符合经济学原理,也不切合经济发展的实践经验。”张永军强调。其实,衡量经济发展的尺子,从来都不只有“增速”这一把。这些不被有“速度情结”的人所重视的深刻变化,恰恰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追求的方向。“阵痛”属于必要成本在《韩非子·喻老》中,“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可谓广为人知。面对名医扁鹊的多次善意提醒,蔡桓公却采取了讳疾忌医的态度,虽然回避了短期治疗的阵痛,却为日后重病缠身埋下了隐患。想要真正看透中国经济,亦需要明白“改革有阵痛、但不改革就是长痛”这个道理。中央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针对的是中国经济多年积累的深层次问题,是一个着力根本、放眼长远的深层次改革,不仅不会出现“一蹴而就”“立竿见影”的“神功效”,而且也一定会以短期“阵痛”的形式作为必要的改革成本。只是,我们可以在改革中尽量控制“阵痛”,使之能够为经济社会所承受。

根据供给侧的经济学原理,“去杠杆”和“降成本”的目标都是激发企业活力,实质是给实体经济企业减负,以调动其增加有效供给的积极性。现在实体经济企业背负着“三座大山”:高税、高息和高负担。再加上连续46个月工业品价格指数(PPI)的负增长,企业有产量无效益,许多企业成为“僵尸企业”。就江苏企业来说,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金融杠杆高(互相担保)导致企业成为“僵尸”。在此背景下,处置“僵尸企业”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话题。面对这种状况,结构性改革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关停“僵尸企业”,而应该在“去杠杆”和“降成本”基础上为企业减负,让更多企业轻装上阵。

从发展的角度“去杠杆”和“降成本”,着力点是要使企业这个经济细胞活起来。“去杠杆”是针对企业金融债务过高而提出来的。企业过高的金融债务不仅造成过高的利息负担,还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有些地方企业之间的贷款联保还拖累了一批本身并无严重的企业。因此去金融债务的杠杆需要精准,需要寻求在债务链条中的突破口。政府和银行需要从中寻求为负债企业解套的有效方式。有限度的精准的加必要的杠杆来去企业杠杆,不失为是四两拨千斤的方式,对某些有发展空间的高负债企业采取“债转股”的方式也可以进行尝试。再就“降成本”来说,其必要的途径就是为实体经济企业减税、降息、减费(如五险一金问题)、降低企业债务负担。在为企业降成本方面需要处理好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职工三者的利益关系,突出企业利益。一方面,职工既要共享企业发展的成果,也要分担企业风险,如果企业承担不了职工的负担而关门或裁减员工,最终受损的还是职工。另一方面政府要给企业让利。前一时期政府改革的着力点是取消下放审批;现在则需要取消和减少各种收费。这对企业的起死回生必然起到杠杆作用。

供给侧改革不能被引向“保企业”和“保职工”之争。在以上“去杠杆”和“降成本”的基础上处置“僵尸企业”,范围必然会缩小。它不是指所有困难企业,而只是指采取各种激励方式后仍然激不活的企业。处置“僵尸企业”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需求侧的市场淘汰的方法。但是考虑到降低社会成本,不能简单采取破产倒闭的办法。保企业还是保职工之争实际上是伪命题。保职工固然比保企业成本小,但国家能在多大程度多长时间保这些失业的职工呢?因此,处置“僵尸企业”应该在供给侧更多采取并购重组的办法,依靠优势企业带动这些企业走出困境、获得新生,从而降低处置“僵尸企业”的社会成本。

下载供给侧改革三个得分要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供给侧改革三个得分要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与供给学派 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供给侧改革

    湖南农业大学课程论文 学院:商学院 班级:会计6班 姓名:寇朗婕 学号:201622349132 课程论文题目: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思考与探索 课程名称: 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成绩评定教师签名:......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公共经济学) 供给侧改革及其影响 一.内涵及其实质 内涵:“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经济增速取决于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的理论,在中国流行已久,此理论在被许多经济学家奉为圭臬的同时,也一直存在着不同的声音。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

    供给侧改革

    什么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

    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 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在中央党校开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

    供给侧改革

    2016学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社会实践报告 浅述供给侧改革及其短板 一、 何为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横空出世,成为近期高层讲话中的高频词。究竟......

    浅谈供给侧改革范文大全

    供给侧改革浅析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在正确判断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妥善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正确决策部署。正确认识供给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