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寺 梁思成 新猜想(推荐五篇)

时间:2019-05-14 01:5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光寺 梁思成 新猜想》,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光寺 梁思成 新猜想》。

第一篇:佛光寺 梁思成 新猜想

佛光寺 · 梁思成 · 新猜想

2017新年快乐HAPPY NEW YEAR

正在读书之前有一篇文章讲到了梁思成先生,评论里有人留言,梁思成对中国古典建筑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有最为专业的学识,继承和发展民族文化,传承古建艺术精华,就是他的生命。正巧,今天的这篇雕虫故事正好关于梁思成先生。闲话名作之佛光寺·梁思成·新猜想

五台深山里的佛光寺东大殿在公元857年重建后的1080年,等来了使它在地球上出名的梁思成。东大殿内四椽栿上的题记暴露了自己的身份;梁思成论文中的两个数据又引发了后人的思考;串联起857年、1937年、2007年三个年份,便有了新的雕虫故事。山西佛光寺外景图

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内四椽栿位置857年是唐大中十一年。此前的845年,唐武宗下令灭法,佛光寺僧人被遣散,寺内建筑全部被毁。其后不久的大中年间,佛教便得以重新复兴,高僧愿诚募化兴建了东大殿。愿诚,“少慕空门”,“太和三年(829)落发”,“光启三年(887)……寂然长往”。正是这位高僧,大约在他中年的时候重寻佛光寺,“发心次第新成”,是建筑的重修发起人、筹款人和使用者。今天东大殿中殿门南侧有沙门像一尊,等身写实,梁先生认为正是中年愿诚的写生。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内愿诚像一位叫做宁公遇的女信徒成为东大殿最大的施主,当时被称为“佛殿主”。梁先生认为她的等身像就是坐落在神坛一角的供养信女像。我们不仅可以在大殿前建于唐大中十一年的经幢上看到宁公遇的名字,更加深有意味的是,大殿木结构中一根四椽栿上保留着“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题记,如同在此明明白白地烙上了大唐时代的印记。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内宁公遇像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内北椽栿底题记一还有一位叫做王守澄的人则被冠以“功德主”的称谓,说明大殿的建造本是为了此人的功德。除了记录宁公遇和地方长官的题记外,作为四椽栿上四段重要题记中的又一要点,是与“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同居一栿的“功德主故右军中尉王”的文字。这段话引出了一位地位显赫的大太监:王守澄。作为晚唐总领神策军的最高统帅“中尉”中唯一的王姓人氏,曾经和宦官陈弘志等人一起毒死唐宪宗,又与中尉马进潭等一起册立唐穆宗。他拥有“知枢密院事”、“为骠骑大将军”、“充右军尉”等权倾朝野的履历,这一系列头衔比起得以善终的前辈宦官高力士所拥有的“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渤海郡公”、“骠骑大将军”和“齐国公”,也相差无多。不过,与高力士建造宝寿寺和华封观的经历不同,到东大殿建成之日,王守澄已经因政治斗争死去了整整30年。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内北椽栿底题记二但是,无论王守澄身后荣辱如何,无论他和宁公遇到底有什么纠结关系,这段文字都无比清晰地将佛光寺的建筑风格指向了首都长安的官式做法。

那恰是日本侵华前夕。6月份葱郁的大山中,来了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一行人。感谢那次火药气息中以抢救为目的的勘察,得以及时道出了上面所有的故事,不至于等到东大殿惊悚地与战火擦肩之后——虽然战火不久便切断了他们回京的道路,成果的出版时间已是在1944年。当年梁先生等人的主要工作是考察和测绘。首先是考察,林徽因先生的“素来远视”居然成为一座学术里程碑诞生的重要因素。工作临近收尾时,她隐约看到殿内四椽栿上留有墨迹。东大殿向西的大门迎来了1937年6月的晚霞,晚霞的金晖确认了墨迹的存在。那是多么重要的墨迹啊!为了测量,也为了这些古人并不是用来说明建筑的古老而留下的墨迹,梁先生和莫宗江已经在屋顶内部和黑暗,更和蝙蝠、臭虫抗争了几日,寻遍了几乎每个角落。专门为了看清这些墨迹,梁先生等人苦苦地等待一天,寺庙的僧人才找到了村民,又苦苦地等待了一天,不谙营造事务的村民才费力支起简陋的架木。然而,无比庆幸,也正是这几段题记,宁公遇、中尉王,还有地方助修官员的姓氏,与经幢上的铭文和唐史互相印证,确凿无疑地把佛光寺东大殿的建造年代落实在857年,发人深省地把东大殿的建筑风格与长安官式建筑联系在一起,也造就了梁先生不朽的名篇《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至于测绘,只要想一想那段生命飘零的岁月,我们便已无须花费笔墨描述测量和绘图的艰辛。或许是梁、林二位先生对于《营造法式》太过谙熟于心,他们的研究在奠定了关于东大殿的一切研究基础之余,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点有趣的启发。这是一对关于角度设计的启发:说到屋顶举折,梁、林二位先生讲“脊槫举高与前后撩檐槫间距之比,约为1∶4.77,较法式1∶4、1∶3等规定均低,举势甚为缓和”;说到斗栱中的下昂,梁、林二位先生讲“下昂两层的后尾,以约略二十三度的斜度向上挑起”。梁思成测绘解读的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屋架比例梁思成测绘解读的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外檐斗栱下昂斜度简单地推算一下,1∶4.77的屋架总高形成的大三角形两侧的坡度为22.75°,非常接近斗栱下昂的23°。考虑到梁先生当时抢救性测量手段的局限,二者之间会不会存在相同的可能呢?梁先生有没有忽略某些原始结构设计的深意呢?

那年年初,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一间办公室里,工程师张荣拿着整理好的上百页山西佛光寺实测数据表又一次找到了我,在发表之前对我们大胆的假说做再一次审读和修改。这个假说是对梁先生跳过的细节的展开。假说的起点原本不是坡度设计,而是建筑平面丈尺。近代学者普遍认为东大殿面阔中间五间1丈7尺,两端稍间各1丈5尺,由于转角45°的关系,进深四间均匀布置,每间也是1丈5尺。在统计了所有可及的数据之后,我们认为这里存在着一个极其细微的不协调:大殿当心五间柱头测量均值为5040毫米,稍间和进深均为4400毫米,其比值与17尺和15尺比值之间的差距略大,绝对值超过1寸,相对水平超过1%。按照比率计算二者之间的关系更接近17∶14.8。也就是说,如果说明间是17尺的话,进深和稍间开间就更接近14尺8寸。到底是施工误差,测量误差,结构经久形变,还是另有奥妙?2007年实测所反映的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平面丈尺解释这个问题居然要回到坡度设计上来。我们先测量分析了所有外檐柱头铺作。统计过后,把下昂斜度归纳成一个出47份高21份的三角形,一份的取值合0.7寸。用今天的米尺度量,这个三角形的二直角边的平均值分别是985毫米和430毫米,后者因长期受压略呈现小于原始设计值的倾向,结合其他关系推算出来的结果则是438毫米。斗栱把屋檐从柱头挑出,其深远程度也恰好等于两倍的这个标准三角形的水平长度,也就是94份。如果说要制作倾斜放置的下昂确实需要尽心设计一个三角形的关系,那么这个关系势必基于当时某种斗栱设计的成熟算法。再进一步讲,难道这个精心设计的三角形只用在斗栱中吗?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外檐柱头铺作外景2007年实测所反映的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外檐柱头铺作在梁先生遗留下来的两则角度关系敦促我们重新审视屋架总体比例。通过度量每一缝梁架,并归纳之,得到屋架通进深是21642毫米,而正中处总举高为4808毫米。于是有了以下的计算:1.屋架总高:标准三角形高=4808/438=10.98≈11;2.屋架通进深之半:标准三角形平出=21642/2/985=10.99≈11。这个验算或许可以证实当初匠人用于斗栱设计的三角形被进一步推广到权衡屋架的总体比例上了,但是有趣的现象并未就此结束。请注意,屋架通进深之半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其一,斗栱出挑占去了11份中的2份;其二,殿身进深方向的两个开间占去了剩余的9份。这样一来,进深方向每个开间便应合4.5份的标准三角形。于是我们可以计算一下进深方向开间的用尺: 2007年实测所反映的山西佛光寺东大殿屋架比例设计进深每间用尺=4.5×47份×0.7寸/份=148.05寸≈14.8尺。终于,回到了最初的问题。东大殿面阔中间五间1丈7尺,而两端稍间和进深四间每间的尺度更深刻地关照了梁架尺度的权衡,结果恰恰是并未取整——也不应取整的1丈4尺8寸。当然对于佛光寺东大殿的发现远不止上述这些,但上述问题的解答却可以充分展现我们今天研究的思路:重复测量古代建筑,尽可能完整地详细测量重复构件的尺寸,利用统计方法整理数据,再去考察可能的原始设计比例方法。在整个流程中,梁先生在1937年踏勘所得的那些想法和想法背后的线索一直在扮演着启发者的角色。我们因能够从梁先生的肩头向前眺望一小段而骄傲,更因等待争鸣而忐忑。谨以此故事献给不鄙雕虫渺小的人们。arc1cn神奇的公众号和你走进山山水水和你一起读书走近大师第一建筑史图、文由本平台编辑

Amber 原创提供,特别授权发布

第二篇:佛光寺导游词

导语:太行山在永年境内没有什么崇山峻岭,只是一些光光的小山包。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佛光寺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

各位朋友:

大家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游览的最后一站,我们特意给大家安排了一出压轴大戏,那就是被誉为亚洲第一古建筑的千年古刹佛光寺。五台山堪称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木结构建筑史,这里保存了我国现存几乎所有朝代的木结构建筑,不仅拥有中国最为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佛殿,还有宋代洪福寺大殿、金代佛光寺文殊殿和延庆寺大殿、元代广济寺大殿以及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因此被称为“中国古建艺术博物馆”,而佛光寺则无疑是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

(峨谷——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之路)

我们现在来到了豆村镇,豆村是通向佛光寺的门户,从这里到佛光寺还有5公里。过了豆村,我们就进入了峨谷。峨谷北起代县峨口镇,南至五台豆村镇,总长50公里,分布着白云寺、圭峰寺、秘密寺、峨岭寺、古法华寺、古竹林寺、佛光寺等十余座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大寺,是五台山除清水河谷外第二条寺庙密集带。五台山古属代州,而从代州上五台山最近的道路就是峨谷,这使得峨谷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朝台古道,五台山四关之一的西关峨岭关就坐落在峨谷之中。当年净土宗祖师昙鸾和花和尚鲁智深上五台山走的都是这条路,而1937年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山鼻祖梁思成和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林徽因两位先生,也是沿着这条千年古道踏上了寻觅佛光寺的最后征途。

梁思成的父亲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梁启超。《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梁启超教子的成就绝对不亚于窦燕山,在他的众多子女中,有著名的考古学家梁思永,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等,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梁思成,他在二十年代时先后就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是中国第一代受过正规教育的建筑师。据说在赴美求学之前,梁思成对建筑这门科学几乎一无所知,他对建筑学的兴趣主要是受了未婚妻林徽因的影响。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建国后她和梁思成一起主持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

当时,日本人放出话来:“要研究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到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来!”这让梁思成感到了莫大的耻辱,泱泱中华,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难道就真的没有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遗存吗?而事实是,中国人向来“重文史,轻技艺”,建筑艺术只是做为一种工艺技术在匠人手中相传,从来没有象西方那样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艺术来对待,因此,也就从来没有人对中国古建筑作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以致外国人都认为中国的大地上早已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

正因为如此,梁思成和林徽因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条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国,并从1932年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寻找遗存的古建筑。15年间,踏遍华北、江南和西南的190个县,共调查古建筑2738处,辽金时期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应县木塔,宋代的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太原晋祠圣母殿,一座座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先后被发现了,唯独没有唐代的建筑。梁思成很苦恼。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绘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的宋代“五台山全图”,图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马上查找明代镇澄法师的《清凉山志》,得知佛光寺不在五台山寺庙群的中心区。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所谓著名的古迹由于遭受天灾人祸和后代重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往往不易保留古老的建筑。于是他决定去碰一碰运气。1937年6月,他和林徽因带着莫宗江和纪玉堂两位学生来到了五台山。在豆村,他们不得不放弃汽车换乘骡子入山。那时的山路不象现在,十分陡峭,有些地方,连骡子都战战兢兢不敢通过。终于,笼罩在绚烂余晖中的佛光寺迎来了无限虔诚的造访者。那真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隐没千年的东方古建筑的圣殿终于初次展露出了自己的雄姿,那深远的出檐、硕大的斗拱都充分说明,这是一座唐代的古建筑!这既象一部封存已久的宝藏被突然打开,又象一颗沉入海底千万年的明珠重新现世。

(佛光寺山门前,梦回唐朝)

这是佛光寺的平面示意图,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给大家做一个概括性介绍: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南台西南海拔1320米的佛光山麓,距台怀镇47公里,寺院坐东向西,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是开阔的泗阳河谷地,寺周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全寺占地34000平方米,现存唐代、金代、清代殿堂楼房120多间,唐代经幢3座,金代经幢1座,唐代和明代牌匾4幅,北魏、唐代和金代古塔8座,其中有1座北魏塔、6座唐塔、1座金代塔,还有12通石碑和330余尊唐、金、明三代彩塑,以及数百平米唐、宋、明时期的珍贵壁画,真可谓是中国古代文物的大观园。因此,早在1961年,佛光寺就做为我国木结构建筑的第一号文物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既然佛光寺是举世无双的国宝,所以我们进入寺中一是坚决禁止吸烟,二是悉心保护环境,寺中建筑物上坚决禁止刻划,寺中花草也是绝对不可以采摘的。

在进入寺院之前,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这株唐代的卧龙松,它又象一棵迎客松,正在张开臂膀欢迎我们的到来。好!那就让我们怀着最虔诚的心情,穿越千年时空,梦回大唐盛世,享受佛光的沐浴吧!

(唐乾符四年经幢前细说佛光寺的建筑布局、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

这是一座唐代乾符四年的经幢(877),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的布局特色、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给大家做一个大致的汇报。

首先来看看寺院的布局:进入佛光寺,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虽然寺院面积多达34000平方米,但几乎站在院内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和其它寺院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是大唐文化的性格。那时的中国文化胸怀坦荡、自信十足,有包容天地的气魄,可以说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呈现出一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佛光寺的布局正是体现了这种开放、包容、质朴、大气的盛唐气象。我们看:佛光山从三面环绕全寺,寺院前方是豁然开朗的山川河谷,作为全寺的主殿,东大殿建在高高的山腰上,以一种君临万邦的气势威压着全寺。相对于东大殿,寺院中轴线上另一端的建筑——清代重建的山门,则显得平淡而局促,与东大殿的雄伟壮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轴线的两端原先有两座配殿,形成了和中轴线十字交叉的副轴线,但北侧的普贤殿在清代一场火灾中被毁,只留下了南侧这座文殊殿,这座配殿几乎和东大殿一样宏大壮丽。全寺整体布局构成了全国现存寺院中独一无二的十字轴线,轴线上层次座落着上、中、下三层庭院,整座寺院显得和谐大气、疏朗开阔。

再来说历史背景:关于佛光寺的始创年代,宋代的《广清凉传》中有记载,说是北魏孝文帝(一说是孝文帝册封的羌族领袖宕昌王)朝拜五台山,在返回首都平城的途中路过这里见到了佛光,因此建寺纪念,并赐额佛光寺。到了唐代,佛光寺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大寺了,当时东大殿的位置上,是一座恢宏壮丽的三层九间弥勒大阁,阁中塑着七十二圣贤和八大龙王。但是在紧接着的唐武宗灭法时,这座大阁和全国众多寺院一起毁于一旦。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灭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其它三次都发生在国家分裂的时期,而只有唐武宗灭佛是在大一统的年代,所以灭法的规模要远大于其它三次,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所受到最大的一次打击,史称“会昌法难”.这次灭法起因于佛教和道教的宗教争端。唐朝皇帝姓李,而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也姓李,所以道教理所当然成为了唐朝的国教,因此在唐代佛教和道教的竞争过程中,佛教往往处于劣势。而到了唐中期以后,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全国境内大小寺院林立,兼并了大量良田、庄园,在寺院荫庇下的人口又享有各种免税、免役特权,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收入。而唐武宗时期平定藩镇叛乱的军事行动,使本来就十分拮据的国家财政越发捉襟见肘,这就促使他不得不从寺院手中夺取大量人口和土地,来缓解国家财政困难。使武宗最终下定决心全面灭佛的原因有三:一是会昌三年九月,长安城中有传言说泽潞藩镇的奸细隐藏在寺院中;二是道士们编造谶语向武宗恶毒构陷佛教,声称有人说“李氏十八子昌运未尽,便有黑衣人登位理国”,并揭示“十八子”即唐朝国姓——“李”,“黑衣人”便是僧人;三是武宗一直想成仙,但是没有进展,于是道士们说这是佛教的黑气阻碍了成仙的道路。武宗于是在会昌五年(845)正式下达了灭佛诏书,到年底时,全国共销毁寺院四万多所,僧尼还俗二十多万,解放奴婢十五万人,没收土地十万顷,收缴的佛教供器全部铸成钱币和农用工具。可是仅仅一年后,武宗就因为服食仙丹中毒而亡,年仅33岁。武宗驾崩后,他的儿子唐宣宗一即位就开始大兴佛教,并开创了大唐历史上最后一个辉煌时期,人称“小贞观”.大中九年,唐宣宗特许修葺佛光寺,由长安的宁公遇夫人和三次主持皇帝废立的大宦官王守澄等人捐资出钱,愿诚和尚主持修建,大中十一年(857)(一说大中十年)建成了这座东大殿。唐代以后,金代天会年间又修建了文殊殿、普贤殿和山门,清代又重修了被毁的山门并新建伽蓝殿和香风花雨楼等建筑,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最后来说说佛光寺的文物价值:佛光寺号称“亚洲第一古建筑”、“亚洲佛光”,是中国最重要的唐代古迹,它是一个创造纪录的地方,择其要点:第一、全寺建筑文物纵跨北魏、北齐、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9个朝代,其年代跨度之全,在中国的古建筑中绝无仅有;第二、东大殿是我国最大、最重要的唐代木结构建筑;第三、东大殿中的35尊唐代彩塑占到了全国80余尊唐代彩塑的近半壁江山,殿中保存着我国仅存的唐代寺观壁画;第四、佛光寺塔林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塔林;第五、大文殊殿是我国最大的佛寺配殿,也是我国古建筑中“减柱法”应用最为成功的范例。正因为如此,梁思成教授称赞佛光寺“不但是国内古建筑之第一瑰宝,也是我国封建文化遗产中最可珍贵的一件东西”,“诚中华第一国宝也”.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登上前面的72级台阶,去欣赏这些光耀中国古建筑史册的奇迹吧!

(登上东大殿,看檐拱间喷薄扑面的盛唐气象)

我们眼前这座大殿是中国木结构建筑成熟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作。中国的古建筑,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风格,宋代的建筑优美华丽,元代的建筑粗犷自然,明代的建筑庄严规整,清代的建筑精巧细腻,而唐代的建筑则体现了张扬大气、质朴厚重的特点。虽然在梁思成和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之后,山西境内又发现了五台县南禅寺、芮城县广仁王庙和平顺县天台庵这三座唐代木结构建筑,其中南禅寺的建筑年代甚至比东大殿还要早75年,但它们都是一些小规模的民间木构建筑,不能体现唐代建筑文化的精髓,因为,中国古建筑的精髓是宫廷建筑,只有宫廷式的大木作才能真正展现中国古建筑的最高水平,而佛光寺东大殿恰恰就是唐代保存至今的唯一一座宫廷式建筑,完全体现了大唐建筑的精髓。和其它朝代的建筑相比,这座大殿给人的突出感觉是:台基低矮,檐柱粗短,斗拱硕大,屋顶平缓,色彩单纯。这些特点使这座大殿给人以台基部分脚踏实地、平和稳重,主体部分个性张扬、雄壮有力,屋顶部分舒缓宽广,犹如大鹏展翅搏击长空的印象,使本来显得有些压抑的建筑产生了一种轻灵舒展的态势。

其实,说到唐代建筑和后代建筑的区别,最突出的还要说是斗拱。大家看!柱子之上、房檐之下,这种象花朵一样盛开着的就是中国古建筑最独特、最神奇的构建——斗拱。常言说“立木顶千斤”,在中国古建筑中,立木所承托起来的千斤之力就是通过斗拱传送到屋檐下的每一个点,最终将沉重的屋顶托举起来,并将宽大的屋檐挑出很远的。我们看:东大殿的斗拱分两大类,一类是用以承托屋檐的檐柱斗拱;一类是大殿内部用来承托梁架的梁架斗拱。我们眼前看到的是檐柱斗拱,这类斗拱根据位置不同又分为三种:位于柱子上的这种是柱头斗拱,位于两根柱子之间的这种是补间斗拱,而位于大殿四角的那种叫转角斗拱。斗拱结构看似复杂,实则条理。我们来看:这种方形的木块就象中国古代的量具“斗”一样,所以叫“斗”,斗的作用是承托上面这种就象弯曲的胳膊肘一样的弓形短木,也就是“拱”.我们说立木顶千斤,而立木的千斤之力就是通过斗,斗再通过拱,最终传散到屋檐下每一个需要支撑的点上,一层不够再加一层,层层叠加,层层挑出,直到把屋檐挑到殿身之外足够远的距离。我们看:东大殿的斗拱四层叠加,层层挑出,使屋檐伸出墙体外达4米之远,整座斗拱的高度也达到了2米,几乎有柱子一般的高度。在这里,中国现存木结构古建筑中层数最多、最为雄壮的斗拱,承托出了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为深远的出檐。著名古建筑学家史建在他的《大地之灵》一书中赞叹:“斗拱是东大殿绝对的主角,它虽然只有檐柱的一半高,却有着威压之势,他纵横恣肆,是美木的精魂。在这里,是斗拱而不是屋顶塑造了建筑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艺术在佛光寺发挥得登峰造极。”

除斗拱外,大屋顶是中国古建筑的另外一大特征。中国古建筑的屋顶虽然庞大沉重,但我们并不觉得这种大屋顶有多少压抑的感觉,这是因为整座屋顶从屋面、屋脊到屋檐没有一处不是曲线,找不出一处僵硬的直线。我们看:东大殿四角的柱子都微微向内倾斜,这叫做“侧角”,而且这四根柱子比其它柱子还要略微高一些,这叫“升起”.侧角和升起使得建筑在结构上更加稳固,在视觉上也更加庄重,并为大殿的屋檐营造出了优美流畅的曲线。庞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再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鸱吻、瓦当的装饰,笨重的屋顶变得舒展轻巧起来。

站在东大殿前,身前是唐代的大殿,身后是唐代的古松,身旁是唐代的经幢,那盛开的斗拱,似李白醉酒豪气干云,似张旭泼墨恣意纵横,似韩愈伏案沉雄稳健,有着压抑不住的生命力,它不象明清以来的建筑那么含蓄、柔顺、艳丽,而是张扬、灵动、古朴,率性而为,无拘无束,这正是大唐文化的性格。我们不是总在怀想着大唐盛世,总在幻想着梦回唐朝吗?在这里,我要郑重地告诉大家(指东大殿之斗拱)——这,就是唐朝!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东大殿,走进大唐文化的辉煌圣殿吧!

(进入东大殿,走进大唐艺术的辉煌圣殿)

进入东大殿,我们眼前是一座宽达五间、深达一间的大佛坛,佛坛上坐的、站的、跪的、骑狮的、牵象的、供养的、护法的,前后左右全是高大的唐代塑象,共35尊,构成了我国独一无二的唐代大型雕塑群,如此浩大的场面和惊人的气势恐怕只有在盛世唐朝才会出现。需要说明的是,全国现存唐代彩塑仅有80余尊,而这座佛坛就占去了将近半壁江山!由于佛坛只有1米高,所以这些佛象虽然高大庄严,却又近在咫尺、可触可及,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盛唐之风扑面而来。

东大殿的塑象布局和我们在其它寺院见到的都不太一样:佛坛的正中的三尊主佛,中间是释迦牟尼,左边是弥勒佛,右边是阿弥陀佛,反映了唐代弥勒信仰的流行。这尊弥勒佛虽然和宋代以后出现的大肚弥勒佛不太一样,但在体形上还是要比释迦牟尼佛和阿弥陀佛明显粗壮一些,尤其腹部比较突出。他的坐姿也比较特殊,是垂腿而坐,俗称“弥勒下坐”.这三尊塑象,都面颊丰满,眉毛弧弯,嘴唇端正,具有极为显著的唐风。佛坛的两侧是骑狮子的文殊菩萨和骑白象的普贤菩萨,一般寺院都是文殊在左、普贤在右,而东大殿则正好相反,这当然不是工匠师傅搞错了,而是唐代塑象的通行惯例,因为佛光寺前院的文殊殿和普贤殿也是文殊殿在右、普贤殿在左,而在后来发现的南禅寺大佛殿以及太原天龙山的石窟中,也是文殊骑狮在右、普贤骑象在左。在五尊主象的前面,塑满了协侍菩萨和供养人。释迦牟尼的两侧是迦叶和阿难两大弟子,他们的前面是两尊站着的协侍菩萨和两尊半蹲着的供养人;弥勒佛和阿弥陀佛的前面各站着四尊协侍菩萨和两尊供养人;普贤菩萨的前面除了两尊协侍菩萨外,还有牵象的童子和护法的韦陀;文殊菩萨的前面除了两尊协侍菩萨外,又有牵狮人和于阗王。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站立的协侍菩萨身体都都向前倾斜,腰部微微弯曲,腹部略微突起,丰腴富态,雍容自信,穿着唐代流行的“袒胸装”,呈现出一派“胸前如雪脸如花”的动人风情,这是唐代中叶以后菩萨塑象的特性,与甘肃敦煌的塑象如出一辙;而这些蹲着的供养菩萨都半蹲半跪在高高的莲座上,她们手托瓜果梨桃等供品,身披缨络,仪态安详,这种塑象除了甘肃敦煌石窟和大同华严寺以外,在国内很少见到。佛坛两侧还站着两尊形体魁伟的护法金刚,它们遥对而立,身披甲胄,手持宝剑,怒目而视,与我们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唐墓出土的武俑十分相似,只是比那些出土的武俑高大多了。

除了这些神象外,东大殿还有两尊非常珍贵的唐代写真象,大家请跟我到这边来(佛坛左侧)。我们看这尊金刚的脚下有一尊面颊丰满、袖手趺坐,大约40多岁的中年妇女塑象,她就是重修东大殿的女施主——宁公遇夫人。宁公遇塑象安详静谧的神态,沉厚洗炼的塑工曾经深深地吸引了林徽因,她甚至动情地说:“我真想陪着这位唐代妇女再静静地坐上它一千年”.我们再来看这面的愿诚法师写生象(大殿左侧窗下)。比起宁公遇的雍容富贵来,当时主持重修东大殿的愿诚法师前额隆起,颧骨高突,就显得冷寂清苦、从容恬淡多了,梁思成先生称赞它是写实人象中的优秀作品,它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高僧写真象。

除了这35尊举世无双的唐代彩塑,我们看到东大殿的两侧山墙下还有五百罗汉塑象,这些塑象是明代宣德五年塑造的,现存只留下了290多尊。

梁思成教授将东大殿的唐代建筑、塑象、壁画、题字誉为“四绝”,我们已经欣赏了其中的建筑和塑象,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来观赏壁画和题字。先来看壁画。东大殿的壁画共有30平方米,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位于释迦牟尼佛座后的唐代壁画,画面的内容是天王降伏妖魔鬼怪,我们看不到;另一部分是内柱额枋上总长450厘米,高66厘米的八幅拱眼壁画,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这幅唐代壁画(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画面内容十分丰富,有佛、菩萨、胁侍菩萨、天王、飞天、供养人、僧人、文官等,画象的衣纹姿态都极其流畅,与敦煌画中的人物几乎没有两样,具有十足的唐代风韵。其余几幅壁画色泽较为鲜亮,画面以佛、菩萨为主,是宋代遗物。

再来看题字。题字就位于大殿前槽的这四根大梁下。当年,梁思成一行发现佛光寺后,虽然认定这是一座唐代建筑,但却苦于没有证据,于是,他们开始了艰苦的寻找。一开始,他们爬到了天花板的上面,梁思成在他的《记五台山佛光寺的建筑》中写道:“上面积存的尘土有几寸厚,踩上去象棉花一样。我们用手电探视,看见檩条已被蝙蝠盘踞,千百成群地聚集在上面。……照相的时候,蝙蝠惊飞,秽气难闻,而木材中又有千千万万的臭虫(大概是吃蝙蝠血的),工作至苦。”就这样艰苦卓绝地搜寻了几天,才由林徽因的远视眼看到了大梁下面隐隐约约有“功德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字迹。为了获得题字的全文,他们用了一天的时间搭起梯子,然后拿着蘸了水的布单爬上梯子去擦梁下的题字,字迹一着水就马上显现,但水一干,字迹就又看不见了,就这样整整花了三天时间,才把梁下的字全部看清楚。这些字迹不但为东大殿的建筑年代提供了有力的证据,证实了东大殿建于唐代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是一座地地道道的唐代建筑,而且字迹本身兼有欧阳询和虞世南的风格,是不可多得的唐人墨宝。这真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经过了整整6年的寻找,中国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唐代经典木构建筑,梁思成后来说,这是他十余年野外考察中最快乐的一天。

另外,大家看,东大殿这些门板上还保留着一些唐、宋、金、明历代僧人和游人的题记。

其实,在佛光寺,我们能够观赏到的唐代艺术何止这些,除了东大殿的四绝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唐代的牌匾、唐代的经幢、唐代的松树和唐代的佛塔,足可以称得上“八绝”了;佛光寺的古老也远不止于唐代,东大殿的左侧就有一座建于北魏的中国第二古塔——祖师塔。

(中国古塔的鼻祖——祖师塔)

这就是祖师塔,是一座六角两层的砖塔。在中国的古塔中,它的建筑年代仅晚于嵩山嵩岳寺塔,排行老二,可以说是中国宝塔中的祖师爷了。祖师塔的建筑特色非常鲜明:它的层数是两层,两层的门洞都做成拱券式,门上是火焰式的门楣;内室为六角形洞窟结构;上、中、下三层叠涩都做成了莲花瓣式,二层转角处雕刻三层仰莲相叠的角柱,塔顶为两层仰莲上托宝珠。这些都保留了印度早期佛塔的特征。通观整座佛塔,下部简洁明快,上部华丽大方,形制非常奇特,体现了明显的北魏风格,是我国古塔中的孤例。

祖师塔所纪念的祖师究竟是谁?据专家估计,可能是北魏高僧昙鸾。昙鸾出生在雁门,也就是现在的代县,距离五台山尤其是佛光寺非常近。十五岁时,他登上五台山,并在佛光寺出家,这是五台山有文字记载第一位出家的僧人。昙鸾在中国乃至世界佛教史上都有极高的地位的,他所创立的“持名念佛”法门被后代高僧发展成为中国佛教最为流行的宗派——净土宗,不仅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而且盛行于日本、韩国。因此,昙鸾大师不仅中国净土宗公认的祖师,也被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推崇为“三国七祖”之一,当然也是佛光寺当之无愧的开山鼻祖了。除祖师塔外,佛光寺后的山坡和寺前的塔坪上还保存着七座古塔,其中六座建于唐代,一座建于金代,这八座古塔不仅建筑奇特,是研究我国古塔艺术的珍贵实物,也组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塔林。祖师塔旁的这座经幢是金代遗物,金代是佛光寺历史上继北魏、唐代之后第三个鼎盛时期,而文殊殿则是这一时期幸存下来的代表性建筑。

(文殊殿——无以复加的减柱营造)

文殊殿建于金天会15年(1137),占地610平方米,规模和东大殿基本相等,是我国佛寺中最大的配殿。和东大殿一样,文殊殿也是我国古建筑史上的经典。从外部看,文殊殿最引人注目的是在殿檐的补间使用了庞大的斜拱,大家来看这朵斗拱,在水平交叉的十字拱之间斜伸出来的就是所谓的斜拱。斜拱的运用是辽金时期建筑的显著特征,而文殊殿则是中国古建筑中运用斜拱最早的实例;从内部看,文殊殿最大的特点则在于它将“减柱营造法”运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好,让我们进殿参观。

(进入殿中)大家是不是觉得文殊殿内实在是太空旷了,从来没有一座中国古代殿宇让我们感觉这样空旷宽敞过,这就是减柱法成就的效果。文殊殿的减柱法运用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我们看,这座面宽七间、进深四间的大型建筑里面,仅仅用了4根内柱,而建筑面积基本相同的东大殿则用了整整12根内柱,真可以说将我国古代的减柱法运用到了极致,是我国古建筑中建筑法运用最成功、最彻底的范例。由于内柱大量减少,殿内不得不采用了巨大的内额。我们看,这根前内额长达14米,直径80多厘米,在中国古建筑中是极其罕见的。我们再来看,由于跨度太大,为了使长大的内额不至于弯曲变形,古人又采用垂木与斜木勾连拉拽,以减轻内额的负重,构成了这种奇特的“人字柁架”,这是中国古建筑史上的一大创举。

文殊殿的正中还供奉着中国最早的文殊七尊象。这是骑狮的文殊菩萨,这是善财童子,这是牵狮子的于阗王,这是正在对谈的佛陀波利和文殊老人,加上这两尊协侍菩萨,正好七尊。

文殊殿的四壁上还保存着明代宣德五年(1430)的五百罗汉图,现在保存完好的还有245尊,我们来环绕殿内看一看。

第三篇:佛光寺导游词分享

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县的佛光新村,距县城三十公里。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佛光寺导游词分享,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佛光寺导游词【1】

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山西商务国旅的导游员张艳红。很多现代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梦回唐朝,但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国土上,大致有两个地方可以帮您实现心中这个遥远的梦。一处是敦煌莫高窟,另一处就是大家现在身处的这座千年古刹——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位于佛教圣地五台山。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亚洲第一古建筑”“亚洲佛光”之称。他的发现者、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将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字誉为于“四绝于一身”。称赞佛光寺是国内古建的第一瑰宝。

但在梁思成先生发现佛光寺之前,曾有日本学者扬言,“中国人要想看唐以前建筑,唯有到我们日本的奈良来”。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爱国心的建筑师,梁思成和林徽因女士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国,从1932年起,开始了艰苦的古建考察工作。整整六年的时间里,他们踏遍祖国的千山万水,调查古建2738处,一座座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先后被发现,唯独没有唐代的建筑。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思成先生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绘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中的《五台山全图》,其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在1937年的6月的一个傍晚,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骑着毛驴来到了五台山。这天笼罩在灿烂余晖中的大唐建筑迎来了它历史上最虔诚的造访者。当他们推开尘封已久的大门时,梁思成的眼泪夺眶而出,他终于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唐代木构建筑。在后来的回忆中,梁思成说,这一天是他十几年古建考察生活中最幸福的一天。在他们考察完佛光寺,走到山西代县附近时,得知“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在这一年的最后几个月里,这位伟大的建筑学家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

今天我们看到佛光寺坐东向西,整座寺院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占地34000平方米,但据说历史的佛光寺比现在要大得多,乡间有“上马关山门”的说法。同时大家可以发现,佛光寺的布局与我们以往看到的寺院不大一样。通常的寺院采取延中轴线分布,而佛光寺采取了我国现存寺院中绝无仅有的十字交叉形布局。所以,站在寺院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与通常所见的寺院“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刚才踏上的72级阶梯,我们眼前的这座大殿就是佛光寺的东大殿啦,整座大殿给人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台基低矮、檐柱短粗、斗拱硕大、屋顶出檐平缓且深远,整座大殿色彩单纯。”有人说,这大大的屋顶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鹏鸟欲展翅高飞的样子。这正是大唐文化的最完美体现,是那种胸怀坦荡、自信十足、包容天地的大气魄。是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若赶上夏雨时节,整座院内香风花语,或在院中信步闲游,或坐在大大的屋檐下看骤雨垂帘,远山明灭,将近四米的出檐,再大的雨也不会溅到身上。可以如此悠然的感受夏雨带来的清凉气息,真的和唐朝无二致啊。说到这里不知大家是否梦回到了久远的大唐王朝。

关于佛光寺导游词【2】

各位朋友:

大家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游览的最后一站,我们特意给大家安排了一出压轴大戏,那就是被誉为亚洲第一古建筑的千年古刹佛光寺。五台山堪称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木结构建筑史,这里保存了我国现存几乎所有朝代的木结构建筑,不仅拥有中国最为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佛殿,还有宋代洪福寺大殿、金代佛光寺文殊殿和延庆寺大殿、元代广济寺大殿以及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因此被称为“中国古建艺术博物馆”,而佛光寺则无疑是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

(峨谷——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之路)

我们现在来到了豆村镇,豆村是通向佛光寺的门户,从这里到佛光寺还有5公里。过了豆村,我们就进入了峨谷。峨谷北起代县峨口镇,南至五台豆村镇,总长50公里,分布着白云寺、圭峰寺、秘密寺、峨岭寺、古法华寺、古竹林寺、佛光寺等十余座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大寺,是五台山除清水河谷外第二条寺庙密集带。五台山古属代州,而从代州上五台山最近的道路就是峨谷,这使得峨谷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朝台古道,五台山四关之一的西关峨岭关就坐落在峨谷之中。当年净土宗祖师昙鸾和花和尚鲁智深上五台山走的都是这条路,而1937年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山鼻祖梁思成和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林徽因两位先生,也是沿着这条千年古道踏上了寻觅佛光寺的最后征途。

梁思成的父亲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梁启超。《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梁启超教子的成就绝对不亚于窦燕山,在他的众多子女中,有著名的考古学家梁思永,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等,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梁思成,他在二十年代时先后就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是中国第一代受过正规教育的建筑师。据说在赴美求学之前,梁思成对建筑这门科学几乎一无所知,他对建筑学的兴趣主要是受了未婚妻林徽因的影响。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建国后她和梁思成一起主持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当时,日本人放出话来:“要研究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到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来!”这让梁思成感到了莫大的耻辱,泱泱中华,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难道就真的没有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遗存吗?而事实是,中国人向来“重文史,轻技艺”,建筑艺术只是做为一种工艺技术在匠人手中相传,从来没有像西方那样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艺术来对待,因此,也就从来没有人对中国古建筑作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以致外国人都认为中国的大地上早已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正因为如此,梁思成和林徽因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条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国,并从1932年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寻找遗存的古建筑。15年间,踏遍华北、江南和西南的190个县,共调查古建筑2738处,辽金时期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应县木塔,宋代的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太原晋祠圣母殿,一座座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先后被发现了,唯独没有唐代的建筑。梁思成很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绘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的宋代“五台山全图”,图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马上查找明代镇澄法师的《清凉山志》,得知佛光寺不在五台山寺庙群的中心区。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所谓著名的古迹由于遭受天灾人祸和后代重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往往不易保留古老的建筑。于是他决定去碰一碰运气。1937年6月,他和林徽因带着莫宗江和纪玉堂两位学生来到了五台山。在豆村,他们不得不放弃汽车换乘骡子入山。那时的山路不像现在,十分陡峭,有些地方,连骡子都战战兢兢不敢通过。终于,笼罩在绚烂余晖中的佛光寺迎来了无限虔诚的造访者。那真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隐没千年的东方古建筑的圣殿终于初次展露出了自己的雄姿,那深远的出檐、硕大的斗拱都充分说明,这是一座唐代的古建筑!这既像一部封存已久的宝藏被突然打开,又像一颗沉入海底千万年的明珠重新现世。

(佛光寺山门前,梦回唐朝)

这是佛光寺的平面示意图,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给大家做一个概括性介绍: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南台西南海拔1320米的佛光山麓,距台怀镇47公里,寺院坐东向西,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是开阔的泗阳河谷地,寺周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全寺占地34000平方米,现存唐代、金代、清代殿堂楼房120多间,唐代经幢3座,金代经幢1座,唐代和明代牌匾4幅,北魏、唐代和金代古塔8座,其中有1座北魏塔、6座唐塔、1座金代塔,还有12通石碑和330余尊唐、金、明三代彩塑,以及数百平米唐、宋、明时期的珍贵壁画,真可谓是中国古代文物的大观园。因此,早在1961年,佛光寺就做为我国木结构建筑的第一号文物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既然佛光寺是举世无双的国宝,所以我们进入寺中一是坚决禁止吸烟,二是悉心保护环境,寺中建筑物上坚决禁止刻划,寺中花草也是绝对不可以采摘的。

在进入寺院之前,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这株唐代的卧龙松,它又象一棵迎客松,正在张开臂膀欢迎我们的到来。好!那就让我们怀着最虔诚的心情,穿越千年时空,梦回大唐盛世,享受佛光的沐浴吧!

(唐乾符四年经幢前细说佛光寺的建筑布局、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

这是一座唐代乾符四年的经幢(877),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的布局特色、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给大家做一个大致的汇报。

首先来看看寺院的布局:进入佛光寺,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虽然寺院面积多达34000平方米,但几乎站在院内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和其它寺院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是大唐文化的性格。那时的中国文化胸怀坦荡、自信十足,有包容天地的气魄,可以说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呈现出一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佛光寺的布局正是体现了这种开放、包容、质朴、大气的盛唐气象。我们看:佛光山从三面环绕全寺,寺院前方是豁然开朗的山川河谷,作为全寺的主殿,东大殿建在高高的山腰上,以一种君临万邦的气势威压着全寺。相对于东大殿,寺院中轴线上另一端的建筑——清代重建的山门,则显得平淡而局促,与东大殿的雄伟壮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轴线的两端原先有两座配殿,形成了和中轴线十字交叉的副轴线,但北侧的普贤殿在清代一场火灾中被毁,只留下了南侧这座文殊殿,这座配殿几乎和东大殿一样宏大壮丽。全寺整体布局构成了全国现存寺院中独一无二的十字轴线,轴线上层次座落着上、中、下三层庭院,整座寺院显得和谐大气、疏朗开阔。

再来说历史背景:关于佛光寺的始创年代,宋代的《广清凉传》中有记载,说是北魏孝文帝(一说是孝文帝册封的羌族领袖宕昌王)朝拜五台山,在返回首都平城的途中路过这里见到了佛光,因此建寺纪念,并赐额佛光寺。到了唐代,佛光寺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大寺了,当时东大殿的位置上,是一座恢宏壮丽的三层九间弥勒大阁,阁中塑着七十二圣贤和八大龙王。但是在紧接着的唐武宗灭法时,这座大阁和全国众多寺院一起毁于一旦。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灭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其它三次都发生在国家分裂的时期,而只有唐武宗灭佛是在大一统的年代,所以灭法的规模要远大于其它三次,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所受到最大的一次打击,史称“会昌法难”。这次灭法起因于佛教和道教的宗教争端。唐朝皇帝姓李,而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也姓李,所以道教理所当然成为了唐朝的国教,因此在唐代佛教和道教的竞争过程中,佛教往往处于劣势。而到了唐中期以后,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全国境内大小寺院林立,兼并了大量良田、庄园,在寺院荫庇下的人口又享有各种免税、免役特权,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收入。而唐武宗时期平定藩镇叛乱的军事行动,使本来就十分拮据的国家财政越发捉襟见肘,这就促使他不得不从寺院手中夺取大量人口和土地,来缓解国家财政困难。使武宗最终下定决心全面灭佛的原因有三:一是会昌三年九月,长安城中有传言说泽潞藩镇的奸细隐藏在寺院中;二是道士们编造谶语向武宗恶毒构陷佛教,声称有人说“李氏十八子昌运未尽,便有黑衣人登位理国”,并揭示“十八子”即唐朝国姓——“李”,“黑衣人”便是僧人;三是武宗一直想成仙,但是没有进展,于是道士们说这是佛教的黑气阻碍了成仙的道路。武宗于是在会昌五年(845)正式下达了灭佛诏书,到年底时,全国共销毁寺院四万多所,僧尼还俗二十多万,解放奴婢十五万人,没收土地十万顷,收缴的佛教供器全部铸成钱币和农用工具。可是仅仅一年后,武宗就因为服食仙丹中毒而亡,年仅33岁。武宗驾崩后,他的儿子唐宣宗一即位就开始大兴佛教,并开创了大唐历史上最后一个辉煌时期,人称“小贞观”。大中九年,唐宣宗特许修葺佛光寺,由长安的宁公遇夫人和三次主持皇帝废立的大宦官王守澄等人捐资出钱,愿诚和尚主持修建,大中十一年(857)(一说大中十年)建成了这座东大殿。唐代以后,金代天会年间又修建了文殊殿、普贤殿和山门,清代又重修了被毁的山门并新建伽蓝殿和香风花雨楼等建筑,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佛光寺游记【3】

今天的天气格外好,从早晨开始,阳光便灿烂地铺满校园,洁白的刺槐花,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幽香,与纯净的蓝天互相映衬着。在宣泄着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老友毕竟还是能解得其中滋味的。“走,外边玩去!”自然是一拍即合。欢呼雀跃的心,与这春天和风唱和着。

带上几个年轻人,让这旅途也变得轻松了许多。

小路在山里穿行,延伸。太行山在永年境内没有什么崇山峻岭,只是一些光光的小山包,我们要去的地方是与武安交界处的新安村,当地人称为“山沟”的地方。

一路向西,道路也渐变得狭窄,有的地方仅容一辆车通过。道旁的绿杨成荫,小路也给罩住了。靠在座椅上,透过天窗仰望天空,有说不出的惬意……。

寺院坐落在一个山坳里,背靠大山,坦然地面对我们挑剔的目光。静静的,若无其事,只是漫不经心地精致着。就像寺院入门处的弥勒,宽容大度祥和喜悦均在沉静的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没有一丝一毫的矫揉造作,没有刻意地去深沉古板,也没有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崇高和巍峨。一幅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洒脱和超然,远离了世俗的纷杂扰攘,闲闲的,远远的。这份超然竟将我的心神摄住了,寺庙也曾见过几座,似这般清净之处,实在不多。往往是几个一知半解的人,假借佛祖的名讳,用些似是而非的佛理装点门面,眼睛却是紧盯世人的钱包,在那里,信仰都变成一种交易,“功德”可以用金钱兑换,更有甚者干脆利用世人对未知世界的恐惧换取敬重。像是在搞恐怖主义了。

佛光寺谈不上香火鼎盛,甚至可以说有点冷清,寺院里没有善男信女烧香还愿,磕头祈福,烟雾缭绕的场面,空气明澈清新。庙宇的斗拱飞檐在蔚蓝的天空中画出优美的弧线,悬挂在廊檐下的铜铃声音清脆,在寂静的寺院里回荡,和着鸟鸣声在春风中混成一曲天籁。

让我的心为之沉静,头脑也变得清醒了许多。入春以来,身体欠佳,竟至卧床,每自夤夜不寐,辗转反侧,总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年已不惑,却一无所成,曾经的理想变得如此茫远。迷惘,失落,不平像一团乱麻在在头脑中纠缠不清,整日里在众人面前还要强作欢颜,简直不堪回首!

今日里,所有的不快竟在这无边的宁静之中冰释了。可能是受山门那句“放下自在”的偈语启发,也许是对那句“平常心是道”点醒了我这迷途中羔羊吧。

猛然间想起,佛经中的一段话: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原来近些天的种种不快,究其原因是我“心动”了。

出了韦陀庙,转过汉白玉观音菩萨塑像,到达第二层平台,一颗树彻底将我震撼了。

一棵合欢树。绿荫如伞,红花成簇。满树的繁华锦绣,与这清净庄严的寺院竟有些格格不入。佛家讲究一切皆为虚幻,所有相皆是虚妄,这树却就在佛祖殿前,灿灿烂烂,香气馥郁。分明是要迷惑前来寺院拜佛的世人,考验他们能否看透“物相”。这棵合欢树就被砌在道旁的石墙内,想来当初建寺时,一定很让工匠们费了一番心思。到底还是不能让它就范,砍掉又有悖佛理。只好任由它散散漫漫地在这里招摇。老干嶙峋,根须裸露,斜斜地树立在暖暖的春风中,树枝随性恣肆,任意东西。在这山寺中,不因常年聆听佛经吟咏而变得驯服,也不因独处空寺饱受寂寞而性情乖张,一副满足充实的样子,蓊蓊郁郁,亭亭如盖。我站在树下想:如果这树有灵性,这里常年干旱少雨,应该不会羡慕那多水的江南吧;这里偏僻闭塞,它应该不会嫉妒山外的白杨见多识广吧。你看它羽状的叶片上没有一丝的不安沮丧,丝状花朵中流淌出恬适安详。

人有时真该像一棵树。不管身处何处、何境,心安意定,专心经营自己枝条、根基,在适当的时候,开出自己的花朵。不刻意追求树外的虚荣,自然不会失意怅恨。这样看来,这树之所以得以保全,并不是我猜想的那样。我最初的想法有点幼稚可笑了。当初佛光寺的住持必是参透了其中的禅机,特意留这棵树在此供世人参悟吧。

人就是容易执迷,执迷于名利,沉湎于私欲,“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繁华逝去之后,尘埃落定之时,独自面对自己时,手里空空如也。当年佛祖在菩提树下禅定,冥思七七四十九天,终于大彻大悟,洞悉困难之源和生命真相,创立了佛教。自此佛门弟子心怀天下苍生,济世渡人,为解救红尘困苦而祈祷,传至今天已历经3000年之久。抛开宗教的神秘光环,单看他抛却太子优裕的生活,为解开缠绕心头的疑惑,毅然踏上修行的道路的勇气,就让平凡如草芥的我凭生无限敬仰。此番佛光寺之行,更是解开我萦绕我行头的诸般困苦使我心境澄明,自然对佛祖多了几分感激。离开合欢树,向西踏上青石台阶,拾阶而上,就到第三层平台了,上面便是大雄宝殿,供奉佛祖如来的地方了。我且双手合十,道声:“阿弥陀佛!”。

大雄宝殿位于全寺最高处,殿前是大理石铺就的平坦开阔的广场。站在广场,整个寺院尽收眼底。或想起唐王昌龄对长安附近的青龙寺的描绘“本来清净所,竹树引幽阴。檐外含山翠,人间出世心。”诗中的清净、竹树、含山翠等词句用在此处也颇为贴切。这寺院是最近才扩建的,据同行的老董说,这寺院的扩建、修葺全得益于本寺的现任住持仁秀法师,法师医术高明,广结善缘,自然有很多捐赠……

出寺门时,我问门房:“仁秀法师今天在吗?”回答说,出远门了。

看来是缘分未到啊。我回头看看同行的几个人,大家哈哈一笑。

第四篇:佛光寺导游词范例

佛光寺因其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接下来小编搜集了佛光寺导游词范例,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佛光寺导游词范例

各位游客: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大佛光之寺,我是山西商务国旅的导游员张艳红。很多现代人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能够梦回唐朝,但在中国这片广阔的国土上,大致有两个地方可以帮您实现心中这个遥远的梦。一处是敦煌莫高窟,另一处就是大家现在身处的这座千年古刹——大佛光之寺。

佛光寺位于佛教圣地五台山。早在1961年,就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亚洲第一古建筑”“亚洲佛光”之称。他的发现者、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将佛光寺的唐代建筑、彩塑、壁画、题字誉为于“四绝于一身”。称赞佛光寺是国内古建的第一瑰宝。

但在梁思成先生发现佛光寺之前,曾有日本学者扬言,“中国人要想看唐以前建筑,唯有到我们日本的奈良来”。作为一名有着强烈爱国心的建筑师,梁思成和林徽因女士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越条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国,从1932年起,开始了艰苦的古建考察工作。整整六年的时间里,他们踏遍祖国的千山万水,调查古建2738处,一座座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先后被发现,唯独没有唐代的建筑。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思成先生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绘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中的《五台山全图》,其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在1937年的6月的一个傍晚,梁思成先生和林徽因女士骑着毛驴来到了五台山。这天笼罩在灿烂余晖中的大唐建筑迎来了它历史上最虔诚的造访者。当他们推开尘封已久的大门时,梁思成的眼泪夺眶而出,他终于可以向世界宣布,中国有属于自己的唐代木构建筑。在后来的回忆中,梁思成说,这一天是他十几年古建考察生活中最幸福的一天。在他们考察完佛光寺,走到山西代县附近时,得知“卢沟桥事变”爆发了,在这一年的最后几个月里,这位伟大的建筑学家开始了漫长的逃亡之路。

今天我们看到佛光寺坐东向西,整座寺院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占地34000平方米,但据说历史的佛光寺比现在要大得多,乡间有“上马关山门”的说法。同时大家可以发现,佛光寺的布局与我们以往看到的寺院不大一样。通常的寺院采取延中轴线分布,而佛光寺采取了我国现存寺院中绝无仅有的十字交叉形布局。所以,站在寺院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与通常所见的寺院“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形成鲜明的对比。

随着刚才踏上的72级阶梯,我们眼前的这座大殿就是佛光寺的东大殿啦,整座大殿给人以很强烈的视觉冲击感,“台基低矮、檐柱短粗、斗拱硕大、屋顶出檐平缓且深远,整座大殿色彩单纯。”有人说,这大大的屋顶就像庄子笔下的大鹏鸟欲展翅高飞的样子。这正是大唐文化的最完美体现,是那种胸怀坦荡、自信十足、包容天地的大气魄。是那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若赶上夏雨时节,整座院内香风花语,或在院中信步闲游,或坐在大大的屋檐下看骤雨垂帘,远山明灭,将近四米的出檐,再大的雨也不会溅到身上。可以如此悠然的感受夏雨带来的清凉气息,真的和唐朝无二致啊。说到这里不知大家是否梦回到了久远的大唐王朝。

篇二:佛光寺导游词范例

各位游客朋友:

大家好!欢迎来到佛光寺参观和游览。我是你们本次的导游,下面我将带大家一起去游览佛光寺。

(概况)

佛光寺建于1500多年前的北魏孝文帝年间,面积3.4万平方米。坐东向西,与一般的寺院不同。寺院的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面临开阔的泗阳河古地,是中国古代文物的大观园。

全寺整体布局构成了全国现存寺院中独一无二的十字交叉轴线。从建筑布局来讲,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的寺院布局风格,同其他寺院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大相径庭,呈现的是盛唐气象。梁思成先生称赞佛光寺诚中华第一国宝也。

下面,请大家和我一起登上前面的台阶,去欣赏这些光辉中国古建筑史册的奇迹。

眼前的这座东大殿是中国木结构成熟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作。梁思成先生将东大殿的唐代建筑、塑像、壁画、题字誉为四绝。

(建筑外)

唐代建筑和唐以后建筑的区别,一是柱身比较低矮,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人是席地而坐的,但到了宋代以后,人们开始坐上了椅子,于是宋代以后的建筑开始加高柱子,还有就是斗拱。在这里,中国现存木结构古建筑中层数最多,最为雄壮的斗拱承托出中国古建筑最为深远的出檐,除了斗拱,大屋顶也是中国古建筑的另外一大特征;宏大的屋顶经过曲面、曲线的处理,显得不再沉重和笨拙,再加上一些鸱吻、瓦当的装饰、笨重的屋顶便变得舒展轻巧起来。

(建筑内景)

进入东大殿,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座宽5间,深1间的巨大佛坛。佛坛正中的3尊主像反应了唐代迷了信仰的流行,中间是释迦牟尼佛,右边是弥勒佛,左边是阿弥陀佛。这尊弥勒佛的坐姿比较特殊,是垂腿而坐,俗称米勒下坐。他们的不同之处是,释迦牟尼佛和弥勒佛是螺旋式发髻,阿弥陀佛却是直发。这是唐代固有的一种塑像手法。另一唐塑像的惯例是左普贤右文殊。在5尊主像的前面,塑满了胁侍菩萨和供养人。

(塑像)

除了这些佛像外,东大殿还有两尊非常珍贵的唐代写真像,一尊是佛坛的左侧的重修东大殿的宁公遇夫人。另一尊为愿诚法师写生像。

(壁画)

东大殿的壁画共有30平方米,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位于释迦牟尼佛座后的唐代壁画,内容是天王降服妖魔鬼怪,另一部分是内柱额枋上总长4.5米,高0.66米的8幅拱眼壁画。

(题字)

再来看大殿前檐的题字,为唐代游人墨宝题记。

(祖师塔)

东大殿的左侧,是一座建于北魏的中国第二古塔—祖师塔。这座祖师塔是一座六角形两层砖塔。他的建筑年代仅晚于嵩岳寺塔。祖师塔的建筑特色可以说无处不在,两层门洞做成拱券式等都保留了印度早期佛塔的特征。佛光寺后的山坡和寺前的草坪上还保留着7座古塔,6座建于唐代,1座建于金代,这8座古塔都是研究我国古塔建筑艺术的珍贵文物,也组成了我国最古老的塔林。

(文殊殿)

祖师塔旁的这座经幢为文殊殿,是金代遗物,是我国佛寺中最大的配殿。(从外部看)大家来看这座斗拱,在水平交叉的十字拱之间斜伸出来的就是所谓的斜拱。斜拱的运用是辽、金时期建筑的显著特征。从殿内看,文殊殿最大的特点是将减柱营造法运用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大家是不是觉得从来没有一座古代殿堂让我们感觉到像文殊殿这样空旷宽敞?这就是减柱法成就的效果。

殿内四壁上还保存着570多年前的明朝所绘500罗汉图,现在保存完好的还有245尊,请大家绕殿内参观。

篇三:佛光寺导游词范例

各位朋友:

大家好!在佛教圣地五台山游览的最后一站,我们特意给大家安排了一出压轴大戏,那就是被誉为亚洲第一古建筑的千年古刹佛光寺。五台山堪称一部活生生的中国木结构建筑史,这里保存了我国现存几乎所有朝代的木结构建筑,不仅拥有中国最为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南禅寺大佛殿,还有宋代洪福寺大殿、金代佛光寺文殊殿和延庆寺大殿、元代广济寺大殿以及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因此被称为“中国古建艺术博物馆”,而佛光寺则无疑是这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了。

(峨谷——梁思成、林徽因发现佛光寺之路)

我们现在来到了豆村镇,豆村是通向佛光寺的门户,从这里到佛光寺还有5公里。过了豆村,我们就进入了峨谷。峨谷北起代县峨口镇,南至五台豆村镇,总长50公里,分布着白云寺、圭峰寺、秘密寺、峨岭寺、古法华寺、古竹林寺、佛光寺等十余座历史上颇具影响的大寺,是五台山除清水河谷外第二条寺庙密集带。五台山古属代州,而从代州上五台山最近的道路就是峨谷,这使得峨谷成为了历史上重要的朝台古道,五台山四关之一的西关峨岭关就坐落在峨谷之中。当年净土宗祖师昙鸾和花和尚鲁智深上五台山走的都是这条路,而1937年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开山鼻祖梁思成和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林徽因两位先生,也是沿着这条千年古道踏上了寻觅佛光寺的最后征途。

梁思成的父亲是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的梁启超。《三字经》中说:“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梁启超教子的成就绝对不亚于窦燕山,在他的众多子女中,有著名的考古学家梁思永,图书馆学家梁思庄,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等,当然最著名的还是梁思成,他在二十年代时先后就学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和哈佛大学,是中国第一代受过正规教育的建筑师。据说在赴美求学之前,梁思成对建筑这门科学几乎一无所知,他对建筑学的兴趣主要是受了未婚妻林徽因的影响。林徽因是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家,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女诗人。建国后她和梁思成一起主持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当时,日本人放出话来:“要研究唐代木结构建筑,只有到日本的奈良和京都来!”这让梁思成感到了莫大的耻辱,泱泱中华,东方文明的发祥地,难道就真的没有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遗存吗?而事实是,中国人向来“重文史,轻技艺”,建筑艺术只是做为一种工艺技术在匠人手中相传,从来没有像西方那样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艺术来对待,因此,也就从来没有人对中国古建筑作过系统的调查和研究,以致外国人都认为中国的大地上早已不存在唐代以前的木结构建筑。正因为如此,梁思成和林徽因毅然放弃了美国的优厚条件,回到了**不安的祖国,并从1932年开始,在中国的大地上寻找遗存的古建筑。15年间,踏遍华北、江南和西南的190个县,共调查古建筑2738处,辽金时期的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大同华严寺、善化寺、应县木塔,宋代的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太原晋祠圣母殿,一座座伟大的木结构建筑先后被发现了,唯独没有唐代的建筑。梁思成很苦恼。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北京图书馆看到了法国探险家伯希和绘制的《敦煌石窟》第六十一窟的宋代“五台山全图”,图中的大佛光之寺引起了他的注意,他马上查找明代镇澄法师的《清凉山志》,得知佛光寺不在五台山寺庙群的中心区。因为根据以往的经验,那些所谓著名的古迹由于遭受天灾人祸和后代重建的可能性要更大一些,往往不易保留古老的建筑。于是他决定去碰一碰运气。1937年6月,他和林徽因带着莫宗江和纪玉堂两位学生来到了五台山。在豆村,他们不得不放弃汽车换乘骡子入山。那时的山路不像现在,十分陡峭,有些地方,连骡子都战战兢兢不敢通过。终于,笼罩在绚烂余晖中的佛光寺迎来了无限虔诚的造访者。那真是他们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隐没千年的东方古建筑的圣殿终于初次展露出了自己的雄姿,那深远的出檐、硕大的斗拱都充分说明,这是一座唐代的古建筑!这既像一部封存已久的宝藏被突然打开,又像一颗沉入海底千万年的明珠重新现世。

(佛光寺山门前,梦回唐朝)

这是佛光寺的平面示意图,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给大家做一个概括性介绍:佛光寺位于五台山南台西南海拔1320米的佛光山麓,距台怀镇47公里,寺院坐东向西,北、东、南三面环山,西面是开阔的泗阳河谷地,寺周松柏苍翠、环境幽古。全寺占地34000平方米,现存唐代、金代、清代殿堂楼房120多间,唐代经幢3座,金代经幢1座,唐代和明代牌匾4幅,北魏、唐代和金代古塔8座,其中有1座北魏塔、6座唐塔、1座金代塔,还有12通石碑和330余尊唐、金、明三代彩塑,以及数百平米唐、宋、明时期的珍贵壁画,真可谓是中国古代文物的大观园。因此,早在1961年,佛光寺就做为我国木结构建筑的第一号文物列入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既然佛光寺是举世无双的国宝,所以我们进入寺中一是坚决禁止吸烟,二是悉心保护环境,寺中建筑物上坚决禁止刻划,寺中花草也是绝对不可以采摘的。

在进入寺院之前,我们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这株唐代的卧龙松,它又象一棵迎客松,正在张开臂膀欢迎我们的到来。好!那就让我们怀着最虔诚的心情,穿越千年时空,梦回大唐盛世,享受佛光的沐浴吧!

(唐乾符四年经幢前细说佛光寺的建筑布局、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

这是一座唐代乾符四年的经幢(877),在这里,我把佛光寺的布局特色、历史背景和文物价值给大家做一个大致的汇报。

首先来看看寺院的布局:进入佛光寺,让大家想不到的是,虽然寺院面积多达34000平方米,但几乎站在院内每一个角落都可以将寺院的全貌一览无余,这种“开门见山天地宽”、“黄河之水天上来”的风格,和其它寺院的“庭院深深深几许”、“小园香径独徘徊”有着很大的区别,这就是大唐文化的性格。那时的中国文化胸怀坦荡、自信十足,有包容天地的气魄,可以说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呈现出一种“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大气象。佛光寺的布局正是体现了这种开放、包容、质朴、大气的盛唐气象。我们看:佛光山从三面环绕全寺,寺院前方是豁然开朗的山川河谷,作为全寺的主殿,东大殿建在高高的山腰上,以一种君临万邦的气势威压着全寺。相对于东大殿,寺院中轴线上另一端的建筑——清代重建的山门,则显得平淡而局促,与东大殿的雄伟壮丽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中轴线的两端原先有两座配殿,形成了和中轴线十字交叉的副轴线,但北侧的普贤殿在清代一场火灾中被毁,只留下了南侧这座文殊殿,这座配殿几乎和东大殿一样宏大壮丽。全寺整体布局构成了全国现存寺院中独一无二的十字轴线,轴线上层次座落着上、中、下三层庭院,整座寺院显得和谐大气、疏朗开阔。

再来说历史背景:关于佛光寺的始创年代,宋代的《广清凉传》中有记载,说是北魏孝文帝(一说是孝文帝册封的羌族领袖宕昌王)朝拜五台山,在返回首都平城的途中路过这里见到了佛光,因此建寺纪念,并赐额佛光寺。到了唐代,佛光寺已经成为享誉全国的大寺了,当时东大殿的位置上,是一座恢宏壮丽的三层九间弥勒大阁,阁中塑着七十二圣贤和八大龙王。但是在紧接着的唐武宗灭法时,这座大阁和全国众多寺院一起毁于一旦。中国历史上有四次大规模灭佛事件,分别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和后周世宗灭佛。这四次灭佛,其它三次都发生在国家分裂的时期,而只有唐武宗灭佛是在大一统的年代,所以灭法的规模要远大于其它三次,是佛教传入中国以来所受到最大的一次打击,史称“会昌法难”。这次灭法起因于佛教和道教的宗教争端。唐朝皇帝姓李,而道教的创始人老子也姓李,所以道教理所当然成为了唐朝的国教,因此在唐代佛教和道教的竞争过程中,佛教往往处于劣势。而到了唐中期以后,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全国境内大小寺院林立,兼并了大量良田、庄园,在寺院荫庇下的人口又享有各种免税、免役特权,这就极大地影响了国家的收入。而唐武宗时期平定藩镇叛乱的军事行动,使本来就十分拮据的国家财政越发捉襟见肘,这就促使他不得不从寺院手中夺取大量人口和土地,来缓解国家财政困难。使武宗最终下定决心全面灭佛的原因有三:一是会昌三年九月,长安城中有传言说泽潞藩镇的奸细隐藏在寺院中;二是道士们编造谶语向武宗恶毒构陷佛教,声称有人说“李氏十八子昌运未尽,便有黑衣人登位理国”,并揭示“十八子”即唐朝国姓——“李”,“黑衣人”便是僧人;三是武宗一直想成仙,但是没有进展,于是道士们说这是佛教的黑气阻碍了成仙的道路。武宗于是在会昌五年(845)正式下达了灭佛诏书,到年底时,全国共销毁寺院四万多所,僧尼还俗二十多万,解放奴婢十五万人,没收土地十万顷,收缴的佛教供器全部铸成钱币和农用工具。可是仅仅一年后,武宗就因为服食仙丹中毒而亡,年仅33岁。武宗驾崩后,他的儿子唐宣宗一即位就开始大兴佛教,并开创了大唐历史上最后一个辉煌时期,人称“小贞观”。大中九年,唐宣宗特许修葺佛光寺,由长安的宁公遇夫人和三次主持皇帝废立的大宦官王守澄等人捐资出钱,愿诚和尚主持修建,大中十一年(857)(一说大中十年)建成了这座东大殿。唐代以后,金代天会年间又修建了文殊殿、普贤殿和山门,清代又重修了被毁的山门并新建伽蓝殿和香风花雨楼等建筑,形成了现在的规模。

我们刚才介绍的东大殿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四种艺术,萃聚在此,就是被梁思成先生称为孤例的“四绝艺术”。

第五篇:梁思成发言稿

梁思成发言稿

本文是倪吉昌先生提供并保存下来的,登在《古建园林技术》上,后记中有述。

文章重点不是讲专业的,从字里行间读来的是对中华古建筑的爱。梁先生的精神就在与此。文如下:

漫淡中国建筑(梁思成先生为参加中国古迹名胜学习旅行的各国学生所作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报告发言稿)1957年4月4日

朋友们: 我非常高兴能够在中国的首都北京欢迎来自欧洲几个国家的二十几个学生,并且为你们作一次关于中国建筑的报告。让我在这里表达我对你们的热烈欢迎。我现在准备简略地给你们介绍一下中国建筑的最主要的特征,然后把中国建筑近两千年来不同时代的少数代表性的建筑物介绍一下,然后根据你们旅行的路程,把那几个城市里主要的有趣的建筑也介绍一下,使得你们到了那里能够更好的了解那些地方的建筑。当然,有时候绘画和雕刻往往是跟建筑物混合在一起的,我也预备附带提到它们,但是关于绘画、雕刻以及其他有关的艺术,你们已经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先生的报告中所听到,我就不再多谈了。我这里所谓中国建筑主要是指的汉民族的建筑,由于你们旅行的范围都在汉民族居住的地区,所以关于少数民族的建筑也不在这里谈了。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作为一个建筑体系来说大概已经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了。在这四千年中,以黄河中下流域为发源地,这个体系逐渐推广到了朝鲜、日本、蒙古、越南和新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这个广大地区里,虽然各民族的建筑都各有一些个特征,但是它们都有更多的共同性。首先,它们所共有的一个特征就是用木材构成框架,墙壁都是作为可有可无的隔断墙,镶在这框架里面的。其次,在一些纪念性的建筑物上,在水平和垂直的木构件交接的地方往往用一种梯形的方块和臂形的木材层迭起来作为过渡部分,以减少水平和垂直之间相交点的剪力,这种组成的构件,我们叫它做斗拱。第三个特征是出檐很远,屋面弯曲,以及在四面有檐的建筑物上,檐角翘起。第四个特征是利用木料上的油漆做为建筑表面的装饰;在比较讲究的建筑上往往画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第五,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谓“一所房子”大多数是由若干座个体的建筑物和一些附属建筑,如回廊、围墙等等围绕成一个庭院。这种布置常常强调中轴线,但在一些游玩性的建筑中布置也很随便,往往随同地形自由分布。当然,中国建筑的特征不仅是这几点,并且中国除了木结构之外也有砖石结构,在这里不详细地谈他们的特征了。

几个历史时代的代表作:

城市规划方面: 大家也许在报纸杂志上已经看到中国的考古学家不久以前在郑州发现了一座大概是公元前一千三四百年或更早的城市的遗迹,抱歉的是发掘的工作刚刚在开始,我们还不能看出这个城市的面貌,虽然如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大约在三千年以前或更早,中国已经有用城墙围起来的城市,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当时的一个皇帝已经命令他的一个大臣在现在的洛阳有计划的建造一座城市,考古学家和建筑史家们正在寻找这个城市的遗迹,并且已经找到了一些线索,不过发掘尚未开始。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城市规划已经形成了一套理论,一直到近代,在公元十三世纪末年开始,经过多次改建,一直留存到今天的北京城就是这样的一个最辉煌的范例。这个城市以皇帝的宫殿做中心,座落在城市的中轴线上,宫殿的附近有皇帝的大花园和庙宇,以及贵族和为宫廷服务的人的住宅,在它们的外围才是老百姓的居住区。皇帝的宫殿有一道围墙围起来——就是你们将要看到的故宫紫禁城,另一道次要的围墙把花园庙宇和贵族宫廷居住区环绕起来.这个墙除了极少部分外已经不存在了。外围住宅地区四面都用雄厚的城墙环绕起来。过去中国所有的城市,无论大小,除非由于地形的限制,都是根据这样一个原则规划起来的。你们将要去参观的西安、曲阜都是最典型的例子,不过在曲阜,在中轴线上的不是皇帝而是孔夫子,另一个城市南京虽然在历史上也曾经是中华帝国的首都,但由于地形的条件,它的规划就不象北京这样对称。

几个历史性的代表作: 考古学家曾经发现过大约三千三百年前乃至可能更早的建筑遗址。在故宫博物院里,你们会看见一个模型,那是不久以前发现的一个最原始的建筑遗址的模型,我们还不能给它做出一个上层建筑的复原图,所以只好请你们去看那个模型,用你们的想象力替它们建造一所房屋吧!在河南安阳县附近,考古学家发现的遗址证明在公元前十三或十四世纪中国木框架结构的体系已经肯定的形成了。那是从等距离行列安排的石头柱基和残余的木柱的下段整齐的安排在一个土筑的台基上而推论出来的。伟大的汉朝给后代留下了一些石阙——那就是宫殿、庙宇或是坟地前面的甬道开始的地方两旁竖立的石头墩子,在这些阙上,我们可以看到前边所提到的一些特征,例如木框架、斗拱和屋顶,在那个时候已经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类小小的纪念物已经完全具备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关于比较古老的木建筑,我在这里只预备介绍少数几个例子。中国现存最古的木结构都在山西省一座佛教圣山——五台山。其中一个比较小,并且保存得不太好的是公元七八二年建的,其次一座保存得非常完整的是公元八五七年建的。我们这个小小的聚会也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为它庆祝诞生一千一百周年吧!这座建筑物假使你们拿它同北京的建筑物(十五世纪以后的)比较,就会看见他们表现出很不相同的比例,特别是在斗拱与柱高的比例上,房檐的宽度上和屋顶的坡度上。这一座建筑物除了建筑物本身之外,同时还保存了一千一百年前的三打以上的佛象,一小片壁画和书法。另一座纪念性的木结构建于公元九八四年、在河北省蓟县,是一座两层带一个夹层的建筑物,这座建筑物是围绕着一个十六公尺的观音菩萨像而建造的,虽然比佛光寺的大殿晚约八十年,在风格上它们是一致的。山西省应县有一座高五层——五个主层加上四个夹层——的木构佛塔。这座佛塔是一○五六年建造的。它的平面是八角形的,每一层都有平座和檐子,塔顶上有一个铁刹,全部共高六十六公尺。这三座建筑物虽然相隔二百年,一座是单层的,一座是二层的,一座是五层的,也有平面长方形和八角形的,但是它们的风格是一致的。在这些建筑中我们看见了木框架和斗拱在中国建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古代木匠极高度的技术和艺术的成就。比这些时代更晚的建筑物,在你们旅行之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在下面介绍各城市的建筑时再谈,这里就不继续下去了。当然,你们会注意到佛塔是中国风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有时他们在城里,有时在山上或江边。有时让密茂的树林做背景,有时借着河湖的水显出倒影,过去佛塔在中国跟教堂的尖塔在欧洲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占据着很相象的位置的。虽然在宗教意义上它已经失去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在风景里,在人的审美观念中,中国人都是热爱佛塔的。佛塔在公元前后就从印度随同佛教传到中国。现存最古的一座佛塔是一座公元第六世纪初叶的砖塔,高约四十公尺,在河南省嵩山嵩狱寺,这座塔平面是十二角形的,高十五层——事实上是一个很高的塔基上面一个很高的塔身,最后加在上面十五层密密的檐。除了塔身之外,这座塔并没有任何装饰,但是它就以它的优美的轮廓线取得它的最高度的艺术效果。以后各时代遗留给我们的塔数以千计,除了象嵩狱寺塔这个类型之外,还有

(一)单层塔,例如公元五四四年建造的山东神通寺四门塔,(二)层数分得比较明确的多层塔,例如涿县云居寺塔,(三)在一个大台上建造五个、七个乃至九个的群塔,例如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十八世纪),(四)酒瓶形式的喇嘛塔,例如一二七一年建的北京妙应寺塔和一六五一年建的北海白塔。这些不同类型的塔型之中,有些是用砖石模仿木结构的形式的,它们用砖石做出梁、柱、斗拱、椽子、檐子、平座等等的建筑构件,另外一些比较朴素,更充分的单纯用砖取得艺术效果。最后,中国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就是规模宏大的皇帝陵墓,在介绍北京的建筑时,我再比较详细的谈一谈。

各城市的一些主要建筑: 现在我按照你们旅行的路程,把那些城市里最重要的建筑简略地介绍一下: 北京 北京最主要的建筑当然就是皇帝的宫殿,它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这整个建筑群又是同北京的整个城市的规划有机的联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说它的最外边的大门就是在它前边四点六公里的城门,其次就是离它约一点五公里的正阳门,然后又经过天安门以及其他的两座门才达到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午门之内是一个宽广的庭院,跨过河上的石桥,走到另一座门,进了这座门,你就隔着一个将近三百公尺的大庭院看见皇宫的最主要建筑物太和殿了,太和殿的后面有一个正方形的比较小的殿,更后面又有一座稍微大一点的长方形的殿。这三座建筑物构成一组,立在三层的白石台基上。在主殿太和殿前宽广的庭院的两侧各有一座楼,以及较为低小的廊庑环绕起来。大理石台基上有雕刻极为华丽的栏干和踏步,建筑物的墙壁、柱子、门窗都油成红色,屋顶全部用黄色琉璃瓦,屋檐以下,墙、柱、门窗以上的额枋和斗拱都用蓝和绿为主加上金色和红色为重点的装饰彩画,这样就强调了受光面的温暖和阴影下的阴凉。当天晴日美的时候,蓝天日云和这些高低起伏的金色屋顶辉煌灿烂的颜色对比,给人以永远不能磨灭的印象。这一组叫做前三殿。在它们的后面,通过另一道大门,又有一组规模较小,但是布局大致相同的后三殿,再往后就是一个规模不大的花园,花园后面就到皇宫后门了。这两组建筑形成了故宫的轴线,在轴线的左右还有许多用围墙围起来的较小的组群,是皇帝日常居住办公以及安置他自己的和他父亲或祖父遗留下来的妻妾的地方。每一位皇后居住在那样一个围绕起来的组群里,由我们今天看来,简直就是坐在高级监牢里一样。紫禁城的前面,在天安门的左右,是太庙和社稷坛,太庙是皇帝历代祖先的庙,社稷坛是土地和五谷的神的庙。后者象征着皇帝对国家的统治权。在建筑布局上,你们可以注意到,太庙里边是由围墙围绕的比较密集的建筑群,而社稷坛则以一个空旷的地段上一个低矮的坛为主体,然而在建筑布局的均衡上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效果。附带可以提到,社稷坛的大殿和他的后殿建于一四二○年,是北京现存最古的两座木建筑。这两座皇帝的坛庙,现在己成为人民的公园,太庙是劳动人民文化宫,而社稷坛是一个一般性的公园,叫做孙逸仙公园。而故宫已经成为人民的博物馆了。在故宫的后面,在中轴线上有一座人造的小山,山上有五座亭子,中间的那一座亭子标志着北京城的几何中心。在紫禁城和景山的西面,利用一系列天然湖沼建成了皇帝的花园,现在其中北面的两个湖已经是公园。在这里边我要特别提到北海这一部分,在公元十二世纪,当时的皇帝已经把北海和它南面的中海建成了他的私人花园了。十三世纪中,蒙古大汗忽必烈统治中国的时代,把北京定为他的首都,把北海花园进一步修建起来,今天你们所看见的那座仙境一般的岛就是马可勃罗在他的游记里详尽的叙述过的。这座山的顶上,在古代原是一组宫殿建筑,到1651年,才换成了现在这座白塔。在山坡上布置了许多庙宇和亭台楼阁,岛的北面临着广阔的湖水,修建了半圆形的回廊,与这个山岛隔湖遥遥相对的是若干组庙宇和休息居住的庭院,以及著名的五龙亭。所有这些建筑,都是十八世纪以后建造的。你们就要去游览这些地方或已游览过了,我不在这里详细叙述了。当然,你们也会去看天坛,那是皇帝一年一度祭天的地方。天坛在北京城的南部。一片广大的园地,用两层围墙环绕。围墙平面形式南半是方角的,北半是半圆的,象征着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内围墙以内的南北轴线上布置了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三座主要建筑物。它们的平面都是圆形的。由三层白石台构成的圜丘和单层檐的皇穹宇前后毗连,在轴线的南端,三重檐的祈年殿的轴线的北端,相距约600公尺,用高约3公尺的甬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布局。天坛主要建筑物都用蓝色琉璃瓦,也是象征天的颜色。除去轴线上的三组建筑物外,天坛广大的地段上还有少数次要组群,其余地段都栽植柏树。作为一个整体布局,天坛是一个善于利用广阔的空间的一个杰出的典范。这一组的布局是十六世纪中形成的。现存建筑物是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的。北京城西北约25公里的颐和园是一个利用天然的小山和湖泊建造成的皇帝的大花园。从十二世纪起,当时的帝王已经开始经营它。现在的规模是十八世纪定下的,而建筑物大多是十九世纪末年重修或重建或增建的。园子很大,你们就要去游览,没有必要在这里叙述。我要指出的只是几点分析: 首先是在进入宫门以后,一座大殿给游览者以一种庄严整肃的感觉。绕过大殿到它的后面,是一连串封蔽的庭院,没有什么天然景色。但走出这封蔽部分,踏上长廊,除了长廊本身一种“长短莫测”的感觉外,游览人会惊喜地发现左手边一片广阔的湖面和右手的山坡相对衬。山坡上有零零落落的一些小组群。走了约几百公尺的长廊后,突然在眼前出现一个小广场,正对小山——万寿山——的山峰,以及以山峰为主的中轴线。在这条轴线上,从湖岸的码头和牌楼起,一直到山顶的佛香阁和万佛阁止,布置了一系列左右对称极为严肃的宫殿组群。这种格调的突然转变,给人以十分意外的感觉。从高处的佛香阁下望,可以得瞰全湖景色,在其中在湖的南部安置了一个小岛,作为远景的主题,完成了一幅“画面”。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的方法,从高处西望(或从湖上西望),园外的玉泉山和它的塔,以及远处的西山,都被组织到颐和园的构图里面来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和园林师利用自然条件的高度技巧和艺术成就。万寿山背面的布局与前面成强烈的对比,全是葱郁的松林和曲折的小河。小河北岸就是园墙,但是园林师用小山和大树把它遮住,使游人不觉得已走到边缘上。颐和园内还有一个小园——谐趣园。许多廊榭环绕着一个荷花池布置起来,自成一个小局面。一位著名的美国建筑师初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惊喜地说“这是所谓浮在水面的建筑”。我觉得他的形容是很恰当的。建议你们也去看看。在北京正北约40公里的明代皇陵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建筑类型。我也不准备在这里详细介绍它的建筑物。我只愿指出这些皇陵的设计者的伟大气魄。13个陵寝布置在大片山坡上,最远的相隔好几公里。它们有一条总的神道,长约8公里。这条神道的布置是把几十公里以外的山岭组织在内的。到神道开始的地点,那就是在著名的石牌坊那里,请你们让司机停车,站在牌坊中轴线上,向正北望假使天气晴朗你们可以看到远处山岭的主峰整整地落在牌坊中轴线上。然后你们除了欣尝那些石兽石人之外,还可注意神道(可惜现在公路不完全走神道原路线,而且汽车速度太快也不易领会)的路线,当它进入山口以后,每在左右两山之间时,总是略近低的山,使你感到左右的山是一样高的,这就在非对称的自然环境中取得对称的幻觉。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师利用自然条件,大胆组织空间的最杰出的,也是气魄最大的一个范例。从我上面的叙述中,你们也许已经注意到,我的介绍都还暗示了中国建筑的另一特征,那就是,中国建筑给予人的印象都是从一个“画面”,引导到另一个“画面”,必须一步一步地走过去,每一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尝的,如同慢慢地开展欣尝一幅手卷一样。与这相比,欧洲的建筑往往将一个立面全盘托出,如同一张欧洲画一样,令人一览无余。这是中国建筑(以及中国画)与欧洲建筑(以及欧洲画)极不相同的一点。你们看了之后也许会同意我的看法的。在洛阳你们所要看见的主要是龙门的雕刻我就不在这里细谈了。

西安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古的都城。在唐朝,西安城的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比现在的北京城还大三分之一,我们可以说,它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城市。今天的西安只是唐朝西安的一小部分。现在的城墙和城楼都是明清两朝重建的。这个城市象罗马的戍城一样,用两条相交的干道把城市分成四块。在这两条干道的相交点上安置了一座鼓楼,标志着城市的几何中心。这座鼓楼是十八世纪以后建造的。在现在西安的南郊还存在着两座唐朝的佛塔,被称为大雁塔和小雁塔。在唐朝,它们都是在当时的城墙范围以内的。大雁塔是一座平面正方形高七层的砖结构,是公元701至704年之间建造的。在这以前约50年,伟大的学者、佛教徒和旅行家玄奘在完成了多年的佛经翻译工作之后,修建了这座塔的前身作为收藏佛经的地方。不幸地由于某一种历史记载上没有说明的原因,使得这座塔需要重建和大规模的改建。记载上说,玄奘所修的那座塔是印度形式的,而改建的时候却采取中国形式。现在的塔就是那一次改建后留存下来的。十二个世纪以来,这座塔曾经多次修缮。现在所看见的表面处理大概是在明朝的一次修缮中,照原来的形式做的。但是有些建筑史家认为现在塔的外表全部是明朝改建的结果。在这问题上,我们还未能得出肯定的结论。这座塔,在形式上,属于上文所说的第三类型的多层塔。在轮廓线上,逐层向上缩小是很稳重乃至多少呈现一点严厉的气氛的。但在墙面的处理上却采取了非常轻巧但极其整洁的手法,表现了木结构的柱子和檐枋的形式。一千二百五十多年来,这座雄伟的建筑物屹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心的一个伟大城市的地址上,标志着中国和它的邻邦在文化交流上光辉的事迹和千千万万的后人对于伟大玄奘的怀念和敬意。小雁塔和大雁塔遥遥相对。在造形上,它挺拔秀丽,属于上文所说的嵩狱寺塔类型的塔,与大雁塔形成有趣的对比。同嵩狱寺塔一样,它的艺术效果完全是由它的线条的轮廓取得的。在墙面上,这座塔没有任何的装饰处理。这座塔是公元669年建造的,大约在四百多年前,经过几次强烈的地震,垂直地裂成两半,又继续屹立到今天,是建筑结构学中很有趣的一个现象。人民政府正在研究加固修缮,使这座塔能够继续存在一千年或更长的年代。

南京 南京也是在历史上屡次成为中国首都的一个城市。由于它的特殊地形,它的城市布局是不规则的。由于它的战略位置,历代的建筑物都在战争中毁坏殆尽。现在保存的只有一些皇陵和宫殿的、受过破坏的残余部分。当你们到达南京的时候,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历史的教授将会对你们做更多的介绍,我也没有必要在这里多说了。

曲阜 你们所要去的一个小城市——曲阜——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家孔夫子的家乡。从公元前二世纪末、一世纪初,孔夫子的政治和伦理的理论已经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从那个时候起,政治为了纪念孔夫子,就在他的家乡,把他住宅保存下来并且在旁边给他修建了庙宇,还把他的子孙封了爵位。这个传统一直保存了两千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哲学虽然受到了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的影响,但是孔子的威望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一天比一天尊崇起来;他的子孙的爵位也逐渐升到公爵的崇高地位。这种情况完全在曲阜的建筑的发展中反映出来——他的住宅和庙宇在一次又一次的改建中,不断地扩大,终于在十八世纪中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见的规模。在曲阜,孔庙的地位比皇宫在北京还显得重要。一系列的庭院,由南到北,把小小的曲阜城完全划分为东西两半,而东半部之中又被由三间小小的茅屋发展而成的巨大华丽的公爵府占去了很大的一部分。孔庙里的殿堂都用黄色的琉璃瓦同皇帝一样尊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两千年的中国社会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曲阜的孔子庙。我们可以说是一座中国少有的建筑历史博物馆。在那里保存着很多座从汉朝以来历代的石碑;在木构的建筑物方面,最古的有1195年和十三世纪后半叶的碑亭;有1502年的藏书楼;有1730年的有雕刻华丽的石柱的大殿以及一直到1933年重建的许多次要的和附属的建筑物。这些不同时代的建筑物虽然都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是,由于他们是过于专门的学术问题我就不在这里讨论了。在曲阜城中,还有一座孔子的学生颜回的庙,虽然规模也不算小,但和孔庙共处在一个小城中,就不免显得很小了。在曲阜城外约9公里是孔子的坟墓所在,那是一座比较简单规模也不很大的坟墓。你们就要去看,我没有必要在此叙述了。在新中国,孔子的政治哲学理论已不再是中国人民思想行动的指南,但是中国人民并不忘记孔子在中国长期的灿烂的封建文化中有多么巨大的贡献。他的言论里还是有许多至理名言,足以为我们今天所能接受的。至于孔庙和公爵府的建筑,无论作为组群或者作为个别的建筑物来说都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可尊贵的遗产。人民政府正在对这些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使这份文化遗产能够长期地存在下去。

泰山 泰山是中国古代所谓五狱之一,是当时孔子所常到的地方。它给了孔子思想上很多启示,也常常被他用作比喻来申述他的理论。因此,在中国后代无数的著作中,“泰山”已经成了一个常见的名词。它在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中是占有特殊地位的。奇怪的是泰山上虽然有不少关于孔子的遗迹,但是,在建筑方面所有的庙宇大多数是道教的。这些庙宇过去由于年久失修损坏很严重,人民政府也正在逐步的把它们修复起来。

大同 在古代,大同是中国的一个边疆城市;当时的汉族和北方民族如匈奴、鲜卑等文化交流或战争争夺之地。在公元第五世纪,鲜卑族所建立的魏朝在这里建立了他们的都城;在公元第十至十三世纪,它是契丹族的辽朝和女真族的金朝的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北魏的统治者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在大同西北的云冈给后代留下了伟大的艺术创造—石窟雕刻。辽金两朝在大同城内建造了一些佛寺,其中有两处一直保存到今天。关于云冈石窟的佛象雕刻郑振铎先生已经跟你们谈过,所以在这里我只跟你们谈一谈在石窟雕刻中所看见的北魏建筑。首先是,这种石窟是由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它的概念是印度的,但在形式上,特别是在建筑处理上,它是中国的。由于当时的鲜卑族是一个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所以在跟汉族接触以后,很快就吸收了汉族文化。包括建筑在内。因此,云冈石窟中所看见的建筑都是汉族的。在这里面,我们首先看见它所表现的若干建筑类型,其次是一些建筑的处理手法和装饰。在类型方面,主要的,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物。它们都具备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些特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八角形的柱子及极其简单的斗拱;在两个柱头之间的横楣上的倒V字形的斗拱大概从第九世纪以后就不再使用了。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最流行的做法。在一个石窟中的前厅里的左右两面墙上你们可以看到两个典型范例。此外,在许多洞窟中的叙述佛经故事的浮雕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大门、城门、围墙等等类型。另一主要类型就是浮雕中的佛塔,大致有三种:一种是象一座亭子那样的单层塔,那是比较接近印度的窣堵坡(Stupa),其次是木材框架结构的塔,虽然是多层的,但每一层的构成单位却跟刚才所说前厅墙壁上的浮雕佛殿是一样的,它是中国原有的一种高层建筑,被采取来为佛教服务的。第三种是将第一种垒叠而成的。表示着它是一种砖石结构。这些塔的顶尖上都有一个很高的刹。这些刹,我们也可以说。是一个印度窣堵坡的缩影,被安放在一座中国传统的高建筑上做为装饰,从而形成中国式的佛塔。在建筑处理和装饰方面,除了刚才所说的中国传统手法之外,我们看到了许多西方所常见的装饰母题,如须弥座、莲瓣、连珠、万字文、卷草等等。这些据我个人的考证,大多数都是从亚洲西部发源向西流传到希腊和欧洲,而在另一方向却到了中国。在石窟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略似希腊的爱欧尼式(Ionic)和科林斯式(Corinthian),它们无疑的是从希腊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而传到中国来的。这些都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花朵,是人类生活中最可尊贵的东西。我只能在这里指点出少数的几种,其余的请你们自己去发现吧。大同城里有两处著名的佛寺,叫做西大寺和南大寺。西大寺原来的规模很大,但是现在只留下一座正殿和一个经藏了。正殿是十一世纪后半或是十二世纪前半建造的。在面积上它是仅次于北京太和殿的一座巨大的木构建筑。在整体比例上,特别是在柱高和斗拱的比例上,它不如上文所说的那几座最古的,唐朝样式的木建筑那要豪壮。若是把唐朝建筑和北京宫殿的建筑跟它比较就可以看出它正好介乎二者之间。经藏是西大寺现存两座建筑中比较古的一座建筑,是1036年建造的。它是一座很小的建筑,但在比例上却还保存唐朝的样式。在内部,它的天花板和上面的彩画也是十一世纪的做法,和北京宫殿里的是很不相同的。这个建筑物里,有保存完整的泥塑象,大约有三打,都是十一世纪的作品,是中国雕刻史中极可珍贵的一个塑象群。同样可贵的是靠着三面墙壁的佛经柜子,上部完全用建筑形式处理,制作非常精巧,也可以说是一件十一世纪的建筑模型。它是一件中国独一无二的国宝。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和中国其他的建筑不相同,西大寺的主要建筑是面向东方的。这是由于契丹民族拜日的原故。南大寺是十二世纪留下来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组群。在个别建筑物的□□□□和西大寺正殿比较接近。我在这里所要特别指出的是它由群的□□□□□□□□对称甚至可以说接近呆板的。另一点就是这些建筑物的□□□□□□□□板,把梁架结构全部显露出来,并且加以充分利用取□□□□□□□□□要看中国古代木匠的技巧,在南大寺的建筑可以找到□□□□□□□□□□中也可以发现一些缺点,例如大门之内的庭院当中□□□□□□□□□的一组斗拱就过于复杂沉重,无论在结构上或者□□□□□□□□□□一种艺□过份成熟以后就常常出现这种弄巧成拙。(以下残缺)

后记: 1957年4月4日上午,梁思成先生在北京正谊路团中央会议室,为20余名来自欧洲的大学生,讲解了关于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和几座名城的介绍。那天,梁思成先生可能是腿疾发作,他一只腿跪倚在椅子上,但始终用单脚站在那里,用英语讲解,其讲至风趣之处,常引得在座的外宾开怀大笑,并热烈鼓掌。那年,我20岁,是陪听并兼帮梁先生放映幻灯的三个中国人之一。事后,我一直将这份珍贵的讲稿保存着。时值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谨将它献给诸位读者,以示我对大师的诚挚怀念。倪吉昌 2001年6月26日

下载佛光寺 梁思成 新猜想(推荐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光寺 梁思成 新猜想(推荐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梁思成观后感(精选合集)

    梁思成观后感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古迹实在不少,但这些需要人去维护、保护。梁思成正是这样的人,他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做中国古建筑的保存工作......

    佛光寺英语导游词(5篇可选)

    佛光寺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如下小编就为大家收集了佛光寺英语导游词,欢迎阅读!篇一:佛光寺英语导游词Buddha Temple: This is th......

    山西佛光寺的导游词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因寺历史悠久,寺内佛教文物珍贵,故有“亚洲佛光”之称。下面就是小编跟大家分享山西佛光寺的导游词,欢迎大家阅读!山西佛光寺的导游词一各位游客......

    深怀梁思成专题

    深怀梁思成 ——《梁思成传》读书心得 论文摘要: 梁思成是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大师于一生的传奇人物。在日本的美好童年使他养成了积极乐观的性格,而与林徽因的美......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主要描写了梁思成的一生,梁思成对建筑的热情和执着使我更加尊重他,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 北京原来是有城墙的,解放后,北京城市重新规划,梁......

    梁思成的教案

    梁思成的故事 一、导入今天我们认识一位颜值很高的朋友梁思成,下面看一下他的介绍 姓名:梁思成 出生日期: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 逝世日期: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职业:中......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主要描写了梁思成的一生,梁思成对建筑的热情和执着使我更加尊重他,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北京原来是有城墙的,解放后,北京城市重新规划,梁思成要把北京城墙变成......

    佛光寺旅游景点的导游词(精选五篇)

    佛光寺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隋唐之际,已是五台名刹,"佛光寺"这个寺名屡见于各种史书记载。佛光寺旅游景点的导游词,我们来看看。佛光寺旅游景点的导游词(一)各位游客:大家好,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