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观后感(精选合集)

时间:2019-05-11 21:3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梁思成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梁思成观后感》。

第一篇:梁思成观后感

梁思成观后感

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古迹实在不少,但这些需要人去维护、保护。梁思成正是这样的人,他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做中国古建筑的保存工作。

看完《梁思成》后知道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城是被破坏过的北京城,老的那些建筑都是瑰宝但都被破坏了。想到梁思成说的那句话:”以后再建就是假古董了。“我心里有些泛酸。北京古城被毁了因为那些所谓的苏联专家,但巴黎被保护了因为那群法国人接受了梁思成的规划建议,一个东方大国一个西方大国,为什么差别会有这么大。

梁思成为了破解《营造法则》廓清中国建筑史,自己下乡到田野实地考察;发现了新的古迹,不怕危险独自爬山高塔顶端进行测绘工作,他为了保护更多的建筑而牺牲自我。真的可以说:他们的学术已经沁到他们的血液里了。

其实看了这么多的《大师》,每一个都是真心为国发展,却要受到这样的待遇,太不公平了。那些都是先知先觉地大学者,却被小人当道,让这个民族失去了本应保护的更好的几千年的文化。

第二篇: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五篇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林徽因作为一名建筑学家和作家,作为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作为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曾经在自己的诗歌中写道“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光,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

梁思成出生名门,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清末民初的大儒家。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

曾经十分欣赏林徽因的作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认为林徽因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有着多愁善感,浪漫且美丽的,眉眼中全是东方的风情,行为举止皆是优雅而动人心弦的诗人作家。但是通过观看《梁思成林徽因》这个纪录片,我却对这一对出身名门的伉俪夫妻有了不一样感悟和理解,才对于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的成就不仅仅只在诗词歌赋上,而更在对事业无私忘我的追求令人感慨。

我国古代为人类留下了丰富的遗产:著名的长城、雄伟的宫殿、秀美的园林、多姿多彩的民居,可惜在中国却没有人科学地研究它。梁思成在国外留学期间,当他看到许多中国古代文物,如战国的铜器、汉代的画象砖、唐代的石佛在异国博物馆出现时,他无限感慨。1928年他与林徽因婚后到欧洲意大利、法国、西班牙游历考察,看到那些建筑文物都得到妥善保护而且还有专门机构进行着系统的研究,梁思成夫妇下定决心投入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由中国人自己写出中国的建筑史。1931年回到北京,梁思成参加了中国营造学社,投入对中国建筑的考察与研究。当时反映中国古代建筑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宋代的《营造法式》;一本是清代的《营造则例》。1940年梁思成与林徽因及助手开始编写《中国古代建筑史》,然而他们从重庆的国民政府那里只能要到很少的经费,工作进行得异常艰难。《中国建筑史》成书于1944年,它的问世,结束了没有中国人写的《中国建筑史》的遗憾,纠正了西方人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偏见和无知。这部著作总结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史、规律、特点与西方建筑进行比较,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其学术水平达到了前人所没有达到的高度。在解放时期,梁思成不惧危险将那些一旦大军攻城时,哪些文物必须设法保护,梁思成把城里最重要的文物古迹一一标在他们带来的军用地图上。建国初期,他们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在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一生中,除了研究中国古建筑以外,他们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创办了建筑系,培养了大量的建筑教育人才,为中国当时建筑方面填补了大量的空白。

通过观影我们看到了即便在那个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年代,贫病交加的梁林对中国古建筑的热爱和研究依然在病榻上进行。作为最早研究中国古建的学者,梁林二人倾尽一生呼吁社会对中国古建文化进行认知和保护。

这部纪录片除了引导观者欣赏艺术的美好,钦佩学者的毕生奉献,对历史上的失误决策也做了深刻的反思。可以说是一部具有重要研究意义和学习的欣赏的优秀纪录片。

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我在很早之前就听说过梁思成林徽因这两个名字,只知是民国时代的知识分子,其他的就一概不知了。我感觉这8天真的学到了很多很多,而且8集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画面素美,配音女音清丽男声富有磁性。里面最有感染力的画面是梁先生等营造学社绘制的中国古建筑的图样。

先来说说我最喜欢的第三集佛光,这里的佛光指的是五台山佛光寺,这是我国唐朝木构建筑的可能唯一孤本,但在梁思成林徽因到来之前,佛光寺只是蝙蝠和臭虫栖身之地。这集主要讲述了从1932年到1937年仅六年间,中国营造学社社员的足迹遍及河北、山西、陕西等地,留下了一套研究中国建筑的科学完备的稀世珍宝,以及1937年7月,梁思成林徽因迎来了他们人生道路上最辉煌的一刻,他们发现了梦寐以求的唐代木构建筑——五台山佛光寺。我最喜欢这集纪录片的原因是第三集既没有第四集的凄惨,也没有第六集的辉煌。而且在林徽因的一生中,这也是一段最快乐的时光。亲情、友谊、思索、创作一切都在她的笔下盛开。同时也是在这一阶段,他们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费正清夫妇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命运也开始了逆转。

印象最深的是第八集古城,古都北京——无以伦比的都市杰作,在“把首都建设成生产城市”的总纲领指导下,妨碍这一目标的一切事物,都面临去留存废的抉择。视频中讲述了很多很多,例如伦敦,巴黎都在革命胜利后早早的拆除了自己的城墙,而梁思成想留住这世界上已经幸存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最后杰作,梁先生认为故宫和城墙是一个整体,1951年4月在《新观察》上,梁思成撰文:北京,无与伦比的都市杰作。1952年1月,林徽因在《新观察》开设“我们的首都”专栏,并且向新中国详细介绍北京——这个千年古城的价值。在保护北京古城的方案受挫后梁思成又开始思考建筑物的民族形式问题,后续又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可以说为寻回知识的尊严、历史的尊严、美的尊严,梁思成林徽因付出了何其昂贵的代价!

关于建筑,梁思成奠基了中国的建筑学,写了《中国建筑史》,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和解读了李诫的《营造法式》。林徽因思想活跃,主意多;但构思画图,梁思成是高手,他画线,不看尺度,一分一毫不差,林徽因没那本事。他们俩事业上琴瑟和鸣!他们将自己的儿子命名为“从诫”来表达对李诫的崇拜之情以及对建筑事业的热爱。

当我看完《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的时候,心中感慨:这是我看过的中国自己拍得最美的纪录片!

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这是一部传承历史和文化,充满爱的短片,一共8集和4个幕后故事,每一集我都有所感动,在这里详尽的展现了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的学术人生。再观看的途中仿佛我也是实地考察其中一员一样,了解到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故事、梁思成对中国建筑事业做出的贡献、以及他是怎么发现建筑的等等。

林徽因和梁思成实地考察古建筑,为中国建筑业做出巨大贡献。林徽因是一个奇妙的矛盾统一体,她不仅有着作家的敏感细腻和丰富的想象力,同时她还有科学家的缜密和求实精神,她的儿子梁从戒曾经说过建筑是她心灵的诗歌只要一离开典雅的艺术沙龙林徽因便成为一个严谨求实的科学工作者。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初到抗日战争爆发林徽因和梁思成,辗转全国各地足迹遍布山西河北山东浙江等十几个省份200多个县进行实地考古和调研勘测了2000多处古代建筑遗存和早期照相石窟。在他们的努力之下河北赵州石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埋没在荒野中的国宝级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并充次加以保护每次考察林徽因都是特别仔细地测绘,度量,她以至诚的态度雕刻建筑着自己的人生美学。

梁思成是一代建筑宗师。梁思成不仅是革命领袖梁启超的儿子、一代才女林徽因的丈夫,而且梁思成也是一代建筑宗师,他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是中国建筑研究的开山鼻祖。我觉得梁思成能成为一代建筑宗师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她的妻子林徽因,在林徽因英国留学结束时,梁思成看望林徽因,在两人谈话时,林徽因梁思成介绍了建筑学,虽然当时梁思成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林徽因说那是集艺术和工程艺术于一体的学科,随后俩人共同去美国留学学这门学科,1925年梁启超寄给梁思成一本古籍重印本《营造法式》里面详细记载了北宋京城宫殿建筑的营造手册,这本书为梁思成打开研究中国建筑史的重要大门。在林徽因和梁思成回国后才第一次在中国大学里创办了建筑系这个专业,使它成为一门学科,这时他们才第一次把古代建筑系统地研究一遍。

看完纪录片真的对林梁夫妇钦佩不已。尤其是他们从美国回国后再没有任何建筑书籍的情况下,给各个省的局长寄一封信和两块大洋,信上的内容是帮我把你们当地的古代建筑拍照片邮寄过来,就这样他们一点点收集从零开始整理,从中国的古代诗词中提取有关建筑的知识,另我们钦佩。

林梁夫妇是在民国和战乱时代他们是有着才艺并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学者,他们是中国古建筑的保护者,更是中国精神的传承者。正是他们求真务实不畏艰难的精神才让建筑成为一门学科,我们不仅要记住他们的贡献还要学习他们的精神。

听从你心

无问西东

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上君子、林下美人”,这对名门之后、才子佳人的结合无疑是20世纪中国的一段佳话,他们爱情与事业的完美契合,不论在中国的建筑界还是爱情史上都留下了极为灿烂的一笔,更成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他们的灵魂执着地生活在理想与爱的世界里。岁月的伤痕与生命的苦难,增加了他们生命的深度,却无法抹去他们对爱与美的信仰,对艺术与梦想的追求。柴米油盐的平庸与颠沛流离的苦难,终究没有湮没那“一身诗意千寻瀑”,历经风雨沧桑与人生考验,却依旧是那风韵迷人的“万古人间四月天”。

人们传说着林徽因梁思成不寻常的家世和学识,传说着她的美丽、才华、爱情,惋叹着半个世纪前他对一座古城的痴迷与眷恋。众多传奇,让他们离人们更近,而有时,却又像是更远……

最初知道林徽因,是先读到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对林徽因的爱恋,促使我想去了解林徽因。不过那也只是一张张美丽娟秀的照片,以及非凡的家世。这种平面的认识不足以引起我对她有强烈的探究欲。然而,这部纪录片,着实触动了我的心灵,当然不只是林徽因,还有梁思成。

《梁思成·林徽因》讲述了“大时代背景下跌宕起伏的个人命运”:一对著名夫妇的人生轨迹和中国近现代的激荡史密切交织。这个故事所蕴涵的精神气质,是我们追索和展现这一传奇故事的动因。

梁林二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与时代竞流的过程:赶在中日战争前考察古建筑,赶在解放战争前研究北京城,赶在大运动前整理学术资料。我想处在这种洪流中的人们,大概都有着那么一种敏锐的嗅觉,知道有些机会时不我待,转瞬即逝,便用毕生的精力投入其中。这更有一点“天降大任”的意味。时代在这时选择了你,便不容你争辩,不容你退却,否则便是时代的罪人。

在梁林那个年代,作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引进西学最主要的承担者,那时的学者确实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梁林西方游学归来,抱着热情的学术理想,抢救古代传统建筑,首办大学建筑课程,与西方学界互动,发扬中国文化,参与战后建设。其人其事理应为后世铭记。

梁林幼时受传统文化熏陶,及年稍长,赴美留学,归来历经国内战乱动荡,流离失所,走遍大半个中国。于此困境中依然完成不朽之业,利及后人,无愧先祖。这样一份学术坚守,我想除了历史时期下的民族责任感,还有他们与生俱来对美的求知与维护,和永远年轻的好奇心。我想一个人最宝贵的品质不过如此了吧。林卧病期间多次怀念与梁同行出游探寻考量古建的经历,条件虽艰苦,乐在其中,可以无恨。

曾经他们走过的祖国山水,不知道还能安放她心爱的古建么?曾经他们测绘过的古建,不知道是否还原貌留存?就像我们或拆去或改建这些一样,我们对于那个时代的故事也慢慢走了味道。

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战争,内乱,将建筑师和艺术家的梦想一次次击得粉碎。为寻回知识的尊严、历史的尊严、美的尊严,他们付出了何其昂贵的代价!

2020梁思成林徽因观后感

梁思成、林徽因对于建筑学子来说一定不会陌生,甚至梁林夫妇是不少建筑学子心目中的偶像。如果你对梁林夫妇知之甚少那就去看《梁思成林徽因》纪录片,我相信一定会有不少人被他们夫妇“圈粉”。

纪录片一共八集分别是:父亲、天书、佛光、流亡、惨胜、荣耀、选择、古城。第一集的名字为父亲。众所周知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都是那个年代赫赫有名的人物,梁林二人因为共同的政见成为了密友,也给梁思成林徽因两人的姻缘进行了一个铺垫。父母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女子是否能够成为龙凤都与父母的教育方式与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他们的父亲有着那个时代最先进的思想,对于儿女也希望他们的思想可以是中西合璧的是全新的。在他们父亲的启发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可以说是互相影响的。而看到两人一起去宾大就读时,给我震惊的是林徽因。宾大建筑学不收女学生,但是她没有放弃,努力利用所有资源去学习建筑学的林徽因让我极其的佩服,她为了学习建筑学的精神是我需要学习的,作为一个建筑学子我没有做到她的努力的一半我很惭愧。这大概是第一集给我带来的最大的感受了。

启蒙教育大概是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教育,我觉得梁林夫妇后来的成功与他们父亲对他们的启蒙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是因为一个良好启蒙教育才有了后来的成就。研究中国古建史是一件及其伟大的举动。在没有观看纪录片之前我并不清楚中国古建史的由来是这么艰难,第二集中有一句话:中国改朝换代之后,皇帝都喜欢毁掉前朝的一切。这个时候可以想象出来梁思成当时有多么的困难,整理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的建筑有多难。梁思成这一举动对全世界都有了巨大的贡献,这让我又一次觉得梁思成对于建筑学的意义有多么重大。

观看每一集都会有不同的收获,或多或少都会对我有不同的影响。不论是梁思成在整理中国建筑史的过程中,他对于古建的绘制的那种精确度是需要有一定深厚的基本功才能够绘制的那么准确,而我也不禁反思,我又能做到多少,我的基本功需要再怎么锻炼才能够向梁思成先生看齐;还是在那个战乱年代,教授学者被迫舍弃那些珍贵的书籍,看到这一集的时候我不禁泪湿了眼眶。因为生于和平年代对于那个战乱年代的不了解,及时看了纪录片我想我也不能感同身受。可是就在怎么艰苦卓绝的环境下,他们依然没有放弃,这样的精神我想是所有人都需要学习的,这已经不是建筑生学习的思想高度了。

纪录片记录了中国建筑史是怎样被收集起来的,记录了中国人是怎样挽回我们的颜面的,也记录了太多太多的辛酸。我想看完纪录片我不仅仅是要学习梁林夫妇、那些学者们的精神,我还要学习珍惜。现在的一切来之不易,需要我们好好珍惜!

第三篇: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

梁思成与林徽因记录片观后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林长民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读万卷书易浅薄虚华,不行万里路难知世界之广大,没有名师指路会在条条弯路里耗费了时光,没有阅人无数难知人性之复杂。至于阅人,需年岁的积淀和相遇的机缘,外人可帮之处不多。而阅读、行路与名师的资源多寡,于一年少之人,几乎只看出身之不同了。虽然日后可依凭自身努力补足,不过大凡沾点艺术之事业,唱戏也罢弹琴也好,没有天赋与幼学,成年后大抵只能做票友了。

现今或高官或富商给子女以海外求学之机会,大多只能是末流的培养方式了。窃以为,求学不如言传,言传不如身教。而作为父母能令子女受益终生的,非一时之金银,一世之器物,实乃几代家传之学养、习惯与品行。

于是,有了差距。

梁启超“常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有几个老爹能做到并对子女以深刻影响?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的人,倘若用化学分析‘梁启超’这个东西,把里面所含一种元素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只有个零了”“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中国父母素来以己所未偿之愿望、以己难有之品行,却要求子女之所不能够。想起我教过的学生,父母云:老师,我们工作忙,孩子就全拜托你了。那边孩子抢白:不就是晚上一个打麻将,一个去喝酒嘛。做爸的大喝一声:你妈逼的,信不信我回家打死你。

于是,只能苦笑。

说到林家,在素来重男轻女的中国,林长民另娶后冷落了原配,却从来不忘对爱女的聆教。百年后的中国,又有几个父亲能说出“做一个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这样的话?更多的,稍有忤逆,先不问谁对谁错,你就会听到诸如“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你还跟我顶嘴”,“我是你老子,跟我还讲上道理了?!”

于是,唯有无奈。

泰戈尔体察到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写诗道,“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我常想如果林徽因的爹是现在的某个势利眼,林徽因是现在的某个几零后。在徐和梁之间如何抉择?徐较梁分流倜傥(论长相,确实梁远逊于徐),才华外溢(梁的才华更艰深而专业,徐的诗歌更通俗更流行),追求猛烈(甜言蜜语加众友助阵),虽说有婚史(现在四五十的多金大叔都那么抢手,更何况老徐才三十几),徐简直稳赢了。

林最终选择梁,两家家长的刻意撮合当然不可忽视,但林自身的选择恐怕更为重要。再说,林的追求者又不是老徐一个人。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给点钱去学个钢琴、画了素描,那是“技”,人格的熏陶,那才是“艺”。

于是,时刻自省。

任公之性情,是后辈之榜样。在报上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讨伐袁世凯,慷慨激昂,一时“时务文体”风靡;在家书里切切叮嘱,既指点事业爱情之大方向,也不忘叮嘱思成拓展业余爱好之小节。任公与康有为师徒数载,后期康保袁称帝,任公依然断绝师徒关系,可谓国是不糊涂,任公几房家眷和谐相处,可谓家事显和谐。说来容易,行则甚难啊。

于是,敬为偶像。

网上有个段子,某对男女热恋之中,女问男:“你爱我吗?你愿意娶我吗?”男答“

我爱你,至于结婚,还是先要见下你的父母。”

妙答。见父母,在当下更多的是长辈对孩子辈的考察与表示同意,其实啊,还应该是小辈在购买产品时,对出厂厂家品质的考察。

百年老店也有次品,但少。路边野摊也有美味,但卫生质量一般堪忧。

“妈妈,洗脚。”

“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第四篇:近代史《梁思成 林徽因》观后感

《梁思成 林徽因》

观后感国际学院 中澳土木10-1班唐 幸 0910391

2《梁思成 林徽因》观后感

国际学院 中澳土木10-1班 唐 幸 09103912

很久都没有看电视剧了,偶然在CNTV上看到了纪实片《梁思成 林徽因》,简直是如获至宝,欣喜至极,一气看完。这部纪录片的配乐很棒,节奏也很慢,让我有充分的时间把眼前看到的和之前的记忆联系起来,并且能清晰地使片中一个个耳熟的名字和一栋栋耳熟的建筑又在脑中又重新梳理一遍。我一则感叹导演和制片人的匠心独具,二则对欣羡梁林二人的人生际遇。忍不住到图书馆里,把所有有关两人的书籍全部借出来,一本一本翻阅,沉浸在梁林两人当年生活的世界里,摆脱我以前对梁林浅层的八卦认识,跟随着主人翁或喜或悲,体味着他们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

谈起梁林二人,必先言及两位伟大的父亲。梁思成父亲梁启超,人称梁任公,戊戌变法领袖,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者。林徽因父亲林长民,历任民国国务院参议、法制局局长。二人学贯中西,在东西方文化交融学习中,两位士子试图建设一个全新的宪政国家。同时,还期望培养中西合璧的儿女。梁启超长女梁思顺(诗词研究专家),长子梁思成(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次子梁思永(考古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三子梁思忠(英年早逝的炮兵上校),次女梁思庄(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四子梁思达(著名的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四女梁思宁(光荣的革命军人),五子梁思礼(火箭系统控制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作为十九世纪初期的两个大户人家,出身在那个年代无疑是幸运的,依靠祖辈的积累,和同时代的其他同龄人相比,梁思成 林徽因两人的条件已是相当优越。也得益于父辈的远见卓识,梁林两人得以在年轻的时候赴美留学,接受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打开了广阔的视野,养成了独立的习惯,也树立了民主的意识。从童年,少年到海外求学,相伴他们成长的是父亲的仁爱和责任,在他们面临事业选择,感情波折,人生困顿之时,父亲总会及时地将自己的人生感悟以委婉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后来林长民不幸早逝,梁启超写信给海外的梁思成,林叔之女也是我的女儿,父辈的那种担当以及对友情的珍重尚且如此让人钦佩。

看完8集记录片有太多的话要说,又恐累赘,故从爱情,事业,子女教育,友情四个方面述之。

由于父辈有意培养两人的感情,在青葱年月,梁思成在林徽因留美生活是浪漫精彩又无忧无虑的。如今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校园,费城公园,纽约火车站,该留下了多少那年那

月的热恋故事?我常常会想,贫苦和富足到底对两个人的感情会产生怎么样的影响,家境好的人爱情观上到底有什么不一样?也许对于家境富足的恋爱者,他们更有资格去遵从内心的向往吧!看着现在很多的朋友因为物质放弃爱情,便觉那是一种最深的无奈。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爱情,也没有完美的人,如果这种不完美在于他的家庭条件,在于他的出身,那么这是最可以包容的不完美了,因为这些是我们的爱人无法选择的。性格,潜力和缘分才是真实爱情的完美起点。梁林的爱情一直被后人传颂,主要是因为才女林徽因,同时被当时3个泰斗级人物欣赏爱慕。当年留学在美国离费城不远,有金岳霖的一厢情愿;到了欧洲度蜜月,又有徐志摩的疯狂追求。林本能和徐志摩结为伉俪,但徐在国内已有家室,任凭当时碧玉年华的林徽因再怎么依恋徐志摩,理性的她最终选择理性的离开,在今看来是何等的大气啊。其实,林没有选择徐,几乎可说是命中早已注定的事情,一个男人面对一个远比自己成熟的女子,就算他是中国的雪莱,在恋爱的季节,也不是一个乐观的兆头。金岳霖为了林徽因终生不娶,他虽然爱慕林徽因,但他却尊重林的决定,他和梁林一直以朋友亦或是亲人融洽相处,这是男人何等的胸怀啊。林徽因谢世后,有一年金岳霖宴请好友,大家都很诧异,说金从来不请客今天却?后来在席间告诉大家,今天是徽因的生日。一个人的爱情已上升至这种境界,这该是多么难得。林跟梁的结合定称得上完美,门当户对,郎才女貌,两小无猜,又同时留学海外,二人又都对建筑和艺术有着特殊的爱好,性格上又互补,虽然很多故事已经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前前后后这几年里,英国的伦敦,北京的胡同,天津蓟县,山西南禅寺,云南的龙头村,宜宾的李庄....梁思成作为丈夫,对林的无微不至的关怀,这对学术伉俪,互相扶撑依存,心有默契的走到了最后。也难怪后来人对他们都如此羡慕。

对于艺术和建筑的忠实,得从他们长达六年之久,走遍20个省,100多个市县去考察测量古建筑说起吧。当时和营造学社一起风餐露宿,有没有充足的经费支撑,加之林患有肺病,可是这却没有影响他们丝毫的积极性,最终梁亲手绘得几千张宝贵图纸,为中国古典建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林徽因的一生,这段时间也是最快乐的,亲情,友谊,思索,创作……一切都在她的笔下盛开。林徽因和张爱玲并称为民国两大才女,当然文学的造诣,林远不及张爱玲,林徽因真正的成就,是《营造法式》,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她的成就,是在晋祠的屋顶上攀爬过程中,在肺病的折磨下伏案工作中取得的。在这一点上,与张爱玲小说上的才华相比,又显然不可同日而语。林徽因和梁思成两个人合影的地方,是天坛的屋顶,相信张爱玲和胡兰成,绝不会挑这种地方照相的影响。想来解放前中国的学者是多么让人钦佩,不为名利所累,也不为权势所困,孜孜于自己钟爱的事业,一生不变。

谈及子女的教育,我想有一半是受了父辈的影响,他们记录了孩子从出生到长大成人的点点滴滴,每每因为工作不能相见,他们总能给子女们写信以指导他们的生活学习,有预见性的帮孩子们释疑。对孩子的爱好他们也不做过多的勉强,本想让子女继承父业,可女儿从小对绘画没有丝毫兴趣,后来她也只能随女儿的爱好发展文学了,后来女儿梁再冰考入北大的西语系,成了记者外交官。儿子梁从诫倒是对建筑有兴趣,只因考建筑系差两分,身为建筑系的父亲不愿为此变了原则,后来梁从诫就读清华历史系。北平解放时,女儿想跟随部队南下当文工,梁林却希望女儿在学业方面有所成就,但又不忍打破女儿的想法,故母女立下约定,在部队待一年后即可返校读书。既不娇惯,也不蛮横,如此父母,怎会培养不出优秀的儿女呢?

关于友情,我觉得梁林与美国学术伉俪费正清,费慰梅(这是梁为他们起的中文名字)当属最纯真最浓厚,远比高山流水的那种感觉。他们虽隔太平洋,可是常年以书信往来,或言学术,或说家常。抗日战争期间,因为经费问题,梁思成竟然向远在美国的费正清求助,费不仅邮寄给他们支票,还有一些期刊杂志,当时在云南要获取一些比较先进的文献是很难的。费也会帮梁在美国发表一些学术文章。儿女们虽然很少见到这对异国的叔叔阿姨,却经常会写信给他们,在父母的教说下,费氏夫妇显然已成了孩子最亲的叔叔和阿姨。由于中美的外交关系,刚解放后他们就不能通信长达二十年之久,直至梁林先后辞世。后来在应周恩来总理之邀访华的招待酒会上,费正清沉痛地说:“这一次回来,我们感觉失去了一半的中国!我们最亲密的朋友梁思成、林徽因都先后去世了,他们在我们心目中就等于中国的一半。可是,这一半,我们是永远地失去了!”这是何等珍贵的友谊啊!为了纪念友人,费慰梅决心花十年时间走访梁林的足迹,并受清华大学邀请,主持梁思成建筑图集的翻译工作。他们的后人也经常来往,共叙父辈的友谊。

最后我要说,作为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开山人,梁林两人的晚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和当时的盲从政治环境息息相关。在牵扯到时代变迁的时候,个人命运总是和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也不例外。但是在今天回头看那些故事,很多话依旧无法说得很透彻。片中似乎有很多欲言又止,对一些东西的交待蜻蜓点水而过。梁林学术的巅峰时期在抗战前,抗战期间,两人的当时西方文化思想在国内红色政治的撞击下,只能选择屈从,不能不说是莫大的悲哀。学术活动被迫中止是意料之中,但是建国后他们的一些经历倒是令我很感慨。林徽因死在对复古主义开始批判的几天之后。虽然从抗战开始她的身体状况就很糟糕,但是她依然可以拖着病体坚持工作。可是当他们的学术工作遭到否定以后,她便很快离开了人世,让人扼腕唏嘘。林在死前那段时间说过,梁是做学问的人,把他做的学问否定了,他就什么

都没了。对于林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精神不在了,肉体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林徽因,于1955年4月1日在北京去世,年仅51岁;在林离去将近17年后,梁思成1972年1月9日在北京去世。现在两人墓合葬于北京八宝山。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这是老金留给林徽因的挽联。如今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梁思成和林徽因也离我们渐行渐远,但是他们共同走过的那些足迹,值得我们后辈时常追忆。

国际学院中澳土木10-1班

唐 幸09103912

第五篇:梁思成发言稿

梁思成发言稿

本文是倪吉昌先生提供并保存下来的,登在《古建园林技术》上,后记中有述。

文章重点不是讲专业的,从字里行间读来的是对中华古建筑的爱。梁先生的精神就在与此。文如下:

漫淡中国建筑(梁思成先生为参加中国古迹名胜学习旅行的各国学生所作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报告发言稿)1957年4月4日

朋友们: 我非常高兴能够在中国的首都北京欢迎来自欧洲几个国家的二十几个学生,并且为你们作一次关于中国建筑的报告。让我在这里表达我对你们的热烈欢迎。我现在准备简略地给你们介绍一下中国建筑的最主要的特征,然后把中国建筑近两千年来不同时代的少数代表性的建筑物介绍一下,然后根据你们旅行的路程,把那几个城市里主要的有趣的建筑也介绍一下,使得你们到了那里能够更好的了解那些地方的建筑。当然,有时候绘画和雕刻往往是跟建筑物混合在一起的,我也预备附带提到它们,但是关于绘画、雕刻以及其他有关的艺术,你们已经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先生的报告中所听到,我就不再多谈了。我这里所谓中国建筑主要是指的汉民族的建筑,由于你们旅行的范围都在汉民族居住的地区,所以关于少数民族的建筑也不在这里谈了。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作为一个建筑体系来说大概已经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了。在这四千年中,以黄河中下流域为发源地,这个体系逐渐推广到了朝鲜、日本、蒙古、越南和新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这个广大地区里,虽然各民族的建筑都各有一些个特征,但是它们都有更多的共同性。首先,它们所共有的一个特征就是用木材构成框架,墙壁都是作为可有可无的隔断墙,镶在这框架里面的。其次,在一些纪念性的建筑物上,在水平和垂直的木构件交接的地方往往用一种梯形的方块和臂形的木材层迭起来作为过渡部分,以减少水平和垂直之间相交点的剪力,这种组成的构件,我们叫它做斗拱。第三个特征是出檐很远,屋面弯曲,以及在四面有檐的建筑物上,檐角翘起。第四个特征是利用木料上的油漆做为建筑表面的装饰;在比较讲究的建筑上往往画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第五,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谓“一所房子”大多数是由若干座个体的建筑物和一些附属建筑,如回廊、围墙等等围绕成一个庭院。这种布置常常强调中轴线,但在一些游玩性的建筑中布置也很随便,往往随同地形自由分布。当然,中国建筑的特征不仅是这几点,并且中国除了木结构之外也有砖石结构,在这里不详细地谈他们的特征了。

几个历史时代的代表作:

城市规划方面: 大家也许在报纸杂志上已经看到中国的考古学家不久以前在郑州发现了一座大概是公元前一千三四百年或更早的城市的遗迹,抱歉的是发掘的工作刚刚在开始,我们还不能看出这个城市的面貌,虽然如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大约在三千年以前或更早,中国已经有用城墙围起来的城市,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当时的一个皇帝已经命令他的一个大臣在现在的洛阳有计划的建造一座城市,考古学家和建筑史家们正在寻找这个城市的遗迹,并且已经找到了一些线索,不过发掘尚未开始。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城市规划已经形成了一套理论,一直到近代,在公元十三世纪末年开始,经过多次改建,一直留存到今天的北京城就是这样的一个最辉煌的范例。这个城市以皇帝的宫殿做中心,座落在城市的中轴线上,宫殿的附近有皇帝的大花园和庙宇,以及贵族和为宫廷服务的人的住宅,在它们的外围才是老百姓的居住区。皇帝的宫殿有一道围墙围起来——就是你们将要看到的故宫紫禁城,另一道次要的围墙把花园庙宇和贵族宫廷居住区环绕起来.这个墙除了极少部分外已经不存在了。外围住宅地区四面都用雄厚的城墙环绕起来。过去中国所有的城市,无论大小,除非由于地形的限制,都是根据这样一个原则规划起来的。你们将要去参观的西安、曲阜都是最典型的例子,不过在曲阜,在中轴线上的不是皇帝而是孔夫子,另一个城市南京虽然在历史上也曾经是中华帝国的首都,但由于地形的条件,它的规划就不象北京这样对称。

几个历史性的代表作: 考古学家曾经发现过大约三千三百年前乃至可能更早的建筑遗址。在故宫博物院里,你们会看见一个模型,那是不久以前发现的一个最原始的建筑遗址的模型,我们还不能给它做出一个上层建筑的复原图,所以只好请你们去看那个模型,用你们的想象力替它们建造一所房屋吧!在河南安阳县附近,考古学家发现的遗址证明在公元前十三或十四世纪中国木框架结构的体系已经肯定的形成了。那是从等距离行列安排的石头柱基和残余的木柱的下段整齐的安排在一个土筑的台基上而推论出来的。伟大的汉朝给后代留下了一些石阙——那就是宫殿、庙宇或是坟地前面的甬道开始的地方两旁竖立的石头墩子,在这些阙上,我们可以看到前边所提到的一些特征,例如木框架、斗拱和屋顶,在那个时候已经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类小小的纪念物已经完全具备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关于比较古老的木建筑,我在这里只预备介绍少数几个例子。中国现存最古的木结构都在山西省一座佛教圣山——五台山。其中一个比较小,并且保存得不太好的是公元七八二年建的,其次一座保存得非常完整的是公元八五七年建的。我们这个小小的聚会也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为它庆祝诞生一千一百周年吧!这座建筑物假使你们拿它同北京的建筑物(十五世纪以后的)比较,就会看见他们表现出很不相同的比例,特别是在斗拱与柱高的比例上,房檐的宽度上和屋顶的坡度上。这一座建筑物除了建筑物本身之外,同时还保存了一千一百年前的三打以上的佛象,一小片壁画和书法。另一座纪念性的木结构建于公元九八四年、在河北省蓟县,是一座两层带一个夹层的建筑物,这座建筑物是围绕着一个十六公尺的观音菩萨像而建造的,虽然比佛光寺的大殿晚约八十年,在风格上它们是一致的。山西省应县有一座高五层——五个主层加上四个夹层——的木构佛塔。这座佛塔是一○五六年建造的。它的平面是八角形的,每一层都有平座和檐子,塔顶上有一个铁刹,全部共高六十六公尺。这三座建筑物虽然相隔二百年,一座是单层的,一座是二层的,一座是五层的,也有平面长方形和八角形的,但是它们的风格是一致的。在这些建筑中我们看见了木框架和斗拱在中国建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古代木匠极高度的技术和艺术的成就。比这些时代更晚的建筑物,在你们旅行之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在下面介绍各城市的建筑时再谈,这里就不继续下去了。当然,你们会注意到佛塔是中国风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有时他们在城里,有时在山上或江边。有时让密茂的树林做背景,有时借着河湖的水显出倒影,过去佛塔在中国跟教堂的尖塔在欧洲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占据着很相象的位置的。虽然在宗教意义上它已经失去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在风景里,在人的审美观念中,中国人都是热爱佛塔的。佛塔在公元前后就从印度随同佛教传到中国。现存最古的一座佛塔是一座公元第六世纪初叶的砖塔,高约四十公尺,在河南省嵩山嵩狱寺,这座塔平面是十二角形的,高十五层——事实上是一个很高的塔基上面一个很高的塔身,最后加在上面十五层密密的檐。除了塔身之外,这座塔并没有任何装饰,但是它就以它的优美的轮廓线取得它的最高度的艺术效果。以后各时代遗留给我们的塔数以千计,除了象嵩狱寺塔这个类型之外,还有

(一)单层塔,例如公元五四四年建造的山东神通寺四门塔,(二)层数分得比较明确的多层塔,例如涿县云居寺塔,(三)在一个大台上建造五个、七个乃至九个的群塔,例如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十八世纪),(四)酒瓶形式的喇嘛塔,例如一二七一年建的北京妙应寺塔和一六五一年建的北海白塔。这些不同类型的塔型之中,有些是用砖石模仿木结构的形式的,它们用砖石做出梁、柱、斗拱、椽子、檐子、平座等等的建筑构件,另外一些比较朴素,更充分的单纯用砖取得艺术效果。最后,中国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就是规模宏大的皇帝陵墓,在介绍北京的建筑时,我再比较详细的谈一谈。

各城市的一些主要建筑: 现在我按照你们旅行的路程,把那些城市里最重要的建筑简略地介绍一下: 北京 北京最主要的建筑当然就是皇帝的宫殿,它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这整个建筑群又是同北京的整个城市的规划有机的联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说它的最外边的大门就是在它前边四点六公里的城门,其次就是离它约一点五公里的正阳门,然后又经过天安门以及其他的两座门才达到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午门之内是一个宽广的庭院,跨过河上的石桥,走到另一座门,进了这座门,你就隔着一个将近三百公尺的大庭院看见皇宫的最主要建筑物太和殿了,太和殿的后面有一个正方形的比较小的殿,更后面又有一座稍微大一点的长方形的殿。这三座建筑物构成一组,立在三层的白石台基上。在主殿太和殿前宽广的庭院的两侧各有一座楼,以及较为低小的廊庑环绕起来。大理石台基上有雕刻极为华丽的栏干和踏步,建筑物的墙壁、柱子、门窗都油成红色,屋顶全部用黄色琉璃瓦,屋檐以下,墙、柱、门窗以上的额枋和斗拱都用蓝和绿为主加上金色和红色为重点的装饰彩画,这样就强调了受光面的温暖和阴影下的阴凉。当天晴日美的时候,蓝天日云和这些高低起伏的金色屋顶辉煌灿烂的颜色对比,给人以永远不能磨灭的印象。这一组叫做前三殿。在它们的后面,通过另一道大门,又有一组规模较小,但是布局大致相同的后三殿,再往后就是一个规模不大的花园,花园后面就到皇宫后门了。这两组建筑形成了故宫的轴线,在轴线的左右还有许多用围墙围起来的较小的组群,是皇帝日常居住办公以及安置他自己的和他父亲或祖父遗留下来的妻妾的地方。每一位皇后居住在那样一个围绕起来的组群里,由我们今天看来,简直就是坐在高级监牢里一样。紫禁城的前面,在天安门的左右,是太庙和社稷坛,太庙是皇帝历代祖先的庙,社稷坛是土地和五谷的神的庙。后者象征着皇帝对国家的统治权。在建筑布局上,你们可以注意到,太庙里边是由围墙围绕的比较密集的建筑群,而社稷坛则以一个空旷的地段上一个低矮的坛为主体,然而在建筑布局的均衡上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效果。附带可以提到,社稷坛的大殿和他的后殿建于一四二○年,是北京现存最古的两座木建筑。这两座皇帝的坛庙,现在己成为人民的公园,太庙是劳动人民文化宫,而社稷坛是一个一般性的公园,叫做孙逸仙公园。而故宫已经成为人民的博物馆了。在故宫的后面,在中轴线上有一座人造的小山,山上有五座亭子,中间的那一座亭子标志着北京城的几何中心。在紫禁城和景山的西面,利用一系列天然湖沼建成了皇帝的花园,现在其中北面的两个湖已经是公园。在这里边我要特别提到北海这一部分,在公元十二世纪,当时的皇帝已经把北海和它南面的中海建成了他的私人花园了。十三世纪中,蒙古大汗忽必烈统治中国的时代,把北京定为他的首都,把北海花园进一步修建起来,今天你们所看见的那座仙境一般的岛就是马可勃罗在他的游记里详尽的叙述过的。这座山的顶上,在古代原是一组宫殿建筑,到1651年,才换成了现在这座白塔。在山坡上布置了许多庙宇和亭台楼阁,岛的北面临着广阔的湖水,修建了半圆形的回廊,与这个山岛隔湖遥遥相对的是若干组庙宇和休息居住的庭院,以及著名的五龙亭。所有这些建筑,都是十八世纪以后建造的。你们就要去游览这些地方或已游览过了,我不在这里详细叙述了。当然,你们也会去看天坛,那是皇帝一年一度祭天的地方。天坛在北京城的南部。一片广大的园地,用两层围墙环绕。围墙平面形式南半是方角的,北半是半圆的,象征着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内围墙以内的南北轴线上布置了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三座主要建筑物。它们的平面都是圆形的。由三层白石台构成的圜丘和单层檐的皇穹宇前后毗连,在轴线的南端,三重檐的祈年殿的轴线的北端,相距约600公尺,用高约3公尺的甬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布局。天坛主要建筑物都用蓝色琉璃瓦,也是象征天的颜色。除去轴线上的三组建筑物外,天坛广大的地段上还有少数次要组群,其余地段都栽植柏树。作为一个整体布局,天坛是一个善于利用广阔的空间的一个杰出的典范。这一组的布局是十六世纪中形成的。现存建筑物是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的。北京城西北约25公里的颐和园是一个利用天然的小山和湖泊建造成的皇帝的大花园。从十二世纪起,当时的帝王已经开始经营它。现在的规模是十八世纪定下的,而建筑物大多是十九世纪末年重修或重建或增建的。园子很大,你们就要去游览,没有必要在这里叙述。我要指出的只是几点分析: 首先是在进入宫门以后,一座大殿给游览者以一种庄严整肃的感觉。绕过大殿到它的后面,是一连串封蔽的庭院,没有什么天然景色。但走出这封蔽部分,踏上长廊,除了长廊本身一种“长短莫测”的感觉外,游览人会惊喜地发现左手边一片广阔的湖面和右手的山坡相对衬。山坡上有零零落落的一些小组群。走了约几百公尺的长廊后,突然在眼前出现一个小广场,正对小山——万寿山——的山峰,以及以山峰为主的中轴线。在这条轴线上,从湖岸的码头和牌楼起,一直到山顶的佛香阁和万佛阁止,布置了一系列左右对称极为严肃的宫殿组群。这种格调的突然转变,给人以十分意外的感觉。从高处的佛香阁下望,可以得瞰全湖景色,在其中在湖的南部安置了一个小岛,作为远景的主题,完成了一幅“画面”。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的方法,从高处西望(或从湖上西望),园外的玉泉山和它的塔,以及远处的西山,都被组织到颐和园的构图里面来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和园林师利用自然条件的高度技巧和艺术成就。万寿山背面的布局与前面成强烈的对比,全是葱郁的松林和曲折的小河。小河北岸就是园墙,但是园林师用小山和大树把它遮住,使游人不觉得已走到边缘上。颐和园内还有一个小园——谐趣园。许多廊榭环绕着一个荷花池布置起来,自成一个小局面。一位著名的美国建筑师初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惊喜地说“这是所谓浮在水面的建筑”。我觉得他的形容是很恰当的。建议你们也去看看。在北京正北约40公里的明代皇陵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建筑类型。我也不准备在这里详细介绍它的建筑物。我只愿指出这些皇陵的设计者的伟大气魄。13个陵寝布置在大片山坡上,最远的相隔好几公里。它们有一条总的神道,长约8公里。这条神道的布置是把几十公里以外的山岭组织在内的。到神道开始的地点,那就是在著名的石牌坊那里,请你们让司机停车,站在牌坊中轴线上,向正北望假使天气晴朗你们可以看到远处山岭的主峰整整地落在牌坊中轴线上。然后你们除了欣尝那些石兽石人之外,还可注意神道(可惜现在公路不完全走神道原路线,而且汽车速度太快也不易领会)的路线,当它进入山口以后,每在左右两山之间时,总是略近低的山,使你感到左右的山是一样高的,这就在非对称的自然环境中取得对称的幻觉。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师利用自然条件,大胆组织空间的最杰出的,也是气魄最大的一个范例。从我上面的叙述中,你们也许已经注意到,我的介绍都还暗示了中国建筑的另一特征,那就是,中国建筑给予人的印象都是从一个“画面”,引导到另一个“画面”,必须一步一步地走过去,每一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尝的,如同慢慢地开展欣尝一幅手卷一样。与这相比,欧洲的建筑往往将一个立面全盘托出,如同一张欧洲画一样,令人一览无余。这是中国建筑(以及中国画)与欧洲建筑(以及欧洲画)极不相同的一点。你们看了之后也许会同意我的看法的。在洛阳你们所要看见的主要是龙门的雕刻我就不在这里细谈了。

西安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古的都城。在唐朝,西安城的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比现在的北京城还大三分之一,我们可以说,它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城市。今天的西安只是唐朝西安的一小部分。现在的城墙和城楼都是明清两朝重建的。这个城市象罗马的戍城一样,用两条相交的干道把城市分成四块。在这两条干道的相交点上安置了一座鼓楼,标志着城市的几何中心。这座鼓楼是十八世纪以后建造的。在现在西安的南郊还存在着两座唐朝的佛塔,被称为大雁塔和小雁塔。在唐朝,它们都是在当时的城墙范围以内的。大雁塔是一座平面正方形高七层的砖结构,是公元701至704年之间建造的。在这以前约50年,伟大的学者、佛教徒和旅行家玄奘在完成了多年的佛经翻译工作之后,修建了这座塔的前身作为收藏佛经的地方。不幸地由于某一种历史记载上没有说明的原因,使得这座塔需要重建和大规模的改建。记载上说,玄奘所修的那座塔是印度形式的,而改建的时候却采取中国形式。现在的塔就是那一次改建后留存下来的。十二个世纪以来,这座塔曾经多次修缮。现在所看见的表面处理大概是在明朝的一次修缮中,照原来的形式做的。但是有些建筑史家认为现在塔的外表全部是明朝改建的结果。在这问题上,我们还未能得出肯定的结论。这座塔,在形式上,属于上文所说的第三类型的多层塔。在轮廓线上,逐层向上缩小是很稳重乃至多少呈现一点严厉的气氛的。但在墙面的处理上却采取了非常轻巧但极其整洁的手法,表现了木结构的柱子和檐枋的形式。一千二百五十多年来,这座雄伟的建筑物屹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心的一个伟大城市的地址上,标志着中国和它的邻邦在文化交流上光辉的事迹和千千万万的后人对于伟大玄奘的怀念和敬意。小雁塔和大雁塔遥遥相对。在造形上,它挺拔秀丽,属于上文所说的嵩狱寺塔类型的塔,与大雁塔形成有趣的对比。同嵩狱寺塔一样,它的艺术效果完全是由它的线条的轮廓取得的。在墙面上,这座塔没有任何的装饰处理。这座塔是公元669年建造的,大约在四百多年前,经过几次强烈的地震,垂直地裂成两半,又继续屹立到今天,是建筑结构学中很有趣的一个现象。人民政府正在研究加固修缮,使这座塔能够继续存在一千年或更长的年代。

南京 南京也是在历史上屡次成为中国首都的一个城市。由于它的特殊地形,它的城市布局是不规则的。由于它的战略位置,历代的建筑物都在战争中毁坏殆尽。现在保存的只有一些皇陵和宫殿的、受过破坏的残余部分。当你们到达南京的时候,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历史的教授将会对你们做更多的介绍,我也没有必要在这里多说了。

曲阜 你们所要去的一个小城市——曲阜——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家孔夫子的家乡。从公元前二世纪末、一世纪初,孔夫子的政治和伦理的理论已经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从那个时候起,政治为了纪念孔夫子,就在他的家乡,把他住宅保存下来并且在旁边给他修建了庙宇,还把他的子孙封了爵位。这个传统一直保存了两千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哲学虽然受到了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的影响,但是孔子的威望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一天比一天尊崇起来;他的子孙的爵位也逐渐升到公爵的崇高地位。这种情况完全在曲阜的建筑的发展中反映出来——他的住宅和庙宇在一次又一次的改建中,不断地扩大,终于在十八世纪中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见的规模。在曲阜,孔庙的地位比皇宫在北京还显得重要。一系列的庭院,由南到北,把小小的曲阜城完全划分为东西两半,而东半部之中又被由三间小小的茅屋发展而成的巨大华丽的公爵府占去了很大的一部分。孔庙里的殿堂都用黄色的琉璃瓦同皇帝一样尊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两千年的中国社会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曲阜的孔子庙。我们可以说是一座中国少有的建筑历史博物馆。在那里保存着很多座从汉朝以来历代的石碑;在木构的建筑物方面,最古的有1195年和十三世纪后半叶的碑亭;有1502年的藏书楼;有1730年的有雕刻华丽的石柱的大殿以及一直到1933年重建的许多次要的和附属的建筑物。这些不同时代的建筑物虽然都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是,由于他们是过于专门的学术问题我就不在这里讨论了。在曲阜城中,还有一座孔子的学生颜回的庙,虽然规模也不算小,但和孔庙共处在一个小城中,就不免显得很小了。在曲阜城外约9公里是孔子的坟墓所在,那是一座比较简单规模也不很大的坟墓。你们就要去看,我没有必要在此叙述了。在新中国,孔子的政治哲学理论已不再是中国人民思想行动的指南,但是中国人民并不忘记孔子在中国长期的灿烂的封建文化中有多么巨大的贡献。他的言论里还是有许多至理名言,足以为我们今天所能接受的。至于孔庙和公爵府的建筑,无论作为组群或者作为个别的建筑物来说都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可尊贵的遗产。人民政府正在对这些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使这份文化遗产能够长期地存在下去。

泰山 泰山是中国古代所谓五狱之一,是当时孔子所常到的地方。它给了孔子思想上很多启示,也常常被他用作比喻来申述他的理论。因此,在中国后代无数的著作中,“泰山”已经成了一个常见的名词。它在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中是占有特殊地位的。奇怪的是泰山上虽然有不少关于孔子的遗迹,但是,在建筑方面所有的庙宇大多数是道教的。这些庙宇过去由于年久失修损坏很严重,人民政府也正在逐步的把它们修复起来。

大同 在古代,大同是中国的一个边疆城市;当时的汉族和北方民族如匈奴、鲜卑等文化交流或战争争夺之地。在公元第五世纪,鲜卑族所建立的魏朝在这里建立了他们的都城;在公元第十至十三世纪,它是契丹族的辽朝和女真族的金朝的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北魏的统治者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在大同西北的云冈给后代留下了伟大的艺术创造—石窟雕刻。辽金两朝在大同城内建造了一些佛寺,其中有两处一直保存到今天。关于云冈石窟的佛象雕刻郑振铎先生已经跟你们谈过,所以在这里我只跟你们谈一谈在石窟雕刻中所看见的北魏建筑。首先是,这种石窟是由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它的概念是印度的,但在形式上,特别是在建筑处理上,它是中国的。由于当时的鲜卑族是一个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所以在跟汉族接触以后,很快就吸收了汉族文化。包括建筑在内。因此,云冈石窟中所看见的建筑都是汉族的。在这里面,我们首先看见它所表现的若干建筑类型,其次是一些建筑的处理手法和装饰。在类型方面,主要的,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物。它们都具备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些特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八角形的柱子及极其简单的斗拱;在两个柱头之间的横楣上的倒V字形的斗拱大概从第九世纪以后就不再使用了。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最流行的做法。在一个石窟中的前厅里的左右两面墙上你们可以看到两个典型范例。此外,在许多洞窟中的叙述佛经故事的浮雕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大门、城门、围墙等等类型。另一主要类型就是浮雕中的佛塔,大致有三种:一种是象一座亭子那样的单层塔,那是比较接近印度的窣堵坡(Stupa),其次是木材框架结构的塔,虽然是多层的,但每一层的构成单位却跟刚才所说前厅墙壁上的浮雕佛殿是一样的,它是中国原有的一种高层建筑,被采取来为佛教服务的。第三种是将第一种垒叠而成的。表示着它是一种砖石结构。这些塔的顶尖上都有一个很高的刹。这些刹,我们也可以说。是一个印度窣堵坡的缩影,被安放在一座中国传统的高建筑上做为装饰,从而形成中国式的佛塔。在建筑处理和装饰方面,除了刚才所说的中国传统手法之外,我们看到了许多西方所常见的装饰母题,如须弥座、莲瓣、连珠、万字文、卷草等等。这些据我个人的考证,大多数都是从亚洲西部发源向西流传到希腊和欧洲,而在另一方向却到了中国。在石窟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略似希腊的爱欧尼式(Ionic)和科林斯式(Corinthian),它们无疑的是从希腊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而传到中国来的。这些都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花朵,是人类生活中最可尊贵的东西。我只能在这里指点出少数的几种,其余的请你们自己去发现吧。大同城里有两处著名的佛寺,叫做西大寺和南大寺。西大寺原来的规模很大,但是现在只留下一座正殿和一个经藏了。正殿是十一世纪后半或是十二世纪前半建造的。在面积上它是仅次于北京太和殿的一座巨大的木构建筑。在整体比例上,特别是在柱高和斗拱的比例上,它不如上文所说的那几座最古的,唐朝样式的木建筑那要豪壮。若是把唐朝建筑和北京宫殿的建筑跟它比较就可以看出它正好介乎二者之间。经藏是西大寺现存两座建筑中比较古的一座建筑,是1036年建造的。它是一座很小的建筑,但在比例上却还保存唐朝的样式。在内部,它的天花板和上面的彩画也是十一世纪的做法,和北京宫殿里的是很不相同的。这个建筑物里,有保存完整的泥塑象,大约有三打,都是十一世纪的作品,是中国雕刻史中极可珍贵的一个塑象群。同样可贵的是靠着三面墙壁的佛经柜子,上部完全用建筑形式处理,制作非常精巧,也可以说是一件十一世纪的建筑模型。它是一件中国独一无二的国宝。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和中国其他的建筑不相同,西大寺的主要建筑是面向东方的。这是由于契丹民族拜日的原故。南大寺是十二世纪留下来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组群。在个别建筑物的□□□□和西大寺正殿比较接近。我在这里所要特别指出的是它由群的□□□□□□□□对称甚至可以说接近呆板的。另一点就是这些建筑物的□□□□□□□□板,把梁架结构全部显露出来,并且加以充分利用取□□□□□□□□□要看中国古代木匠的技巧,在南大寺的建筑可以找到□□□□□□□□□□中也可以发现一些缺点,例如大门之内的庭院当中□□□□□□□□□的一组斗拱就过于复杂沉重,无论在结构上或者□□□□□□□□□□一种艺□过份成熟以后就常常出现这种弄巧成拙。(以下残缺)

后记: 1957年4月4日上午,梁思成先生在北京正谊路团中央会议室,为20余名来自欧洲的大学生,讲解了关于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和几座名城的介绍。那天,梁思成先生可能是腿疾发作,他一只腿跪倚在椅子上,但始终用单脚站在那里,用英语讲解,其讲至风趣之处,常引得在座的外宾开怀大笑,并热烈鼓掌。那年,我20岁,是陪听并兼帮梁先生放映幻灯的三个中国人之一。事后,我一直将这份珍贵的讲稿保存着。时值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谨将它献给诸位读者,以示我对大师的诚挚怀念。倪吉昌 2001年6月26日

下载梁思成观后感(精选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梁思成观后感(精选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深怀梁思成专题

    深怀梁思成 ——《梁思成传》读书心得 论文摘要: 梁思成是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大师于一生的传奇人物。在日本的美好童年使他养成了积极乐观的性格,而与林徽因的美......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主要描写了梁思成的一生,梁思成对建筑的热情和执着使我更加尊重他,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 北京原来是有城墙的,解放后,北京城市重新规划,梁......

    梁思成的教案

    梁思成的故事 一、导入今天我们认识一位颜值很高的朋友梁思成,下面看一下他的介绍 姓名:梁思成 出生日期: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 逝世日期: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职业:中......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主要描写了梁思成的一生,梁思成对建筑的热情和执着使我更加尊重他,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北京原来是有城墙的,解放后,北京城市重新规划,梁思成要把北京城墙变成......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

    梁思成与赵县古建筑

    梁思成与赵县古建筑 (一) 华北有四宝“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这句歌谣将华北四大胜迹串在一起,流传甚广。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的梁思成诸君循着歌......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摘抄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摘抄 zhongguojianzhushi 2012-10-02 18:54:52 如果世界上艺术精华,没有客观价值标准来保护,恐怕十之八九均会被后人在权势易主之时,或趣味改向之时,毁损......

    观《梁思成林徽因》有感

    观《梁思成·林徽因》有感 李彦心 这个暑假,我观看了这样一部纪录片,他讲述了一个美丽、曲折的爱情故事,他讲述了那个的战乱纷争、人心惶惶的年代,同时,他也触动了我心底的那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