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梁思成力保建筑文化
王军:追随梁思成的脚步 揭示北京古城的宿命
50年前,梁思成在“长官意志”面前,碰得鼻青脸肿,结果,北京的古城墙死了,牌楼消失了;50年后,梁思成的追随者在“开发商”面前,同样灰头土脸,结果,北京相当数量的四合院和文化遗址,面临、遭遇着在劫难逃的厄运。即使梁先生健在,又能如何?一个年轻记者写出一本皇皇巨著《城记》,向我们揭示了———北京古城的宿命。
几天前,35岁的王军又去了趟北京市八道湾11号,看着这座老四合院依然“健在
”,他心里有说不出的温暖。
在这座院落里,鲁迅先生写成了《阿Q正传》;也是在这里,他们兄弟失和。大学问家俞平伯常来这里和周作人品茗说文。“转角龙头井,朱门半里长„„”10年前,王军就是念着俞先生这首诗,找到这里来的。
当时获知开发商要拆这座名人故居,王军追到北京市文物部门,又追到规划部门,终于用手中的一支笔,保住了《阿Q正传》的诞生地。
在新华社北京分社当了10多年记者,王军报道了不少次北京古建筑的“保卫战”。一些重要的文物建筑,比如蔡元培故居,就是因为他的报道而得以幸存。
但王军坦承:“没保住的要比这多得多。”
“戊戌变法”中康有为建立保国会的粤东新馆就没能保住。1998年,在拆迁办指挥下,13名来自四川的庄稼汉抡起铁锄,拆毁了这座文物建筑。
“我在北京拆了8年,这种房子拆得多了。我们管不了那么多,拆迁办给我们钱,我们就拆。给我们钱拆故宫,我们也拆。”具体负责这次拆迁的包工头理直气壮地对王军说。
这位包工头还抱怨:“其实那些‘破烂’不值钱,古砖没人要,木头也难找到买家,一块瓦只能卖四五分钱。”
1991年,王军当上一名跑城建的记者。之后,北京房地产市场的大门轰然向海外敞开。香港及东南亚一带名商巨贾纷纷到京城购地置业,一派火爆景象。推土机在老城内开动了,成片成片的胡同和四合院被写上大大的“拆”字。
《北京晚报》惊呼:北京的胡同正以每年600条的速度消失。在王军看来,北京正在重演北京古城墙消亡的历史悲剧。
王军是个爱较真儿的人。最早让他陷入北京古城研究的是同事一句不经意的话:“北京的二环路是拆城墙拆出来的。”王军乍一听吓了一跳。他一定要搞清楚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他去找梁思成的儿子梁从诫,谈了3个下午。他去找各种各样与那段历史有关的人。甚至打出租车,见到年龄稍长的“的哥”,他也会问,你小时候见过城墙吗?
有段时间,他基本泡在图书馆和档案室里,做编年史料和读书笔记。“那是冬天,满屋子都是阳光,就我一个人,一张一张旧报哗哗地翻过去,过筛子似地过。”
像是发现了人生导师,梁思成从此成了他的精神指引。
王军注意到,早在1948年,梁思成组织清华大学师生编制《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其中第一项文物即“北平城全部”,并注明北平为“世界现存最完整最伟大之中古都市;全部为一整个设计,对称均齐,气魄之大举世无匹”。
为保护北京城,梁思成哭了好几回。天安门外的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因为妨碍“几十万人民群众的队伍在这里接受毛主席的检阅”,于1952年被拆除,梁思成哭了;1953年,北京开始拆除一座一座牌楼,梁思成与主拆派据理力争,在会场上痛哭失声。毛泽东闻此斥责到:“北京拆牌楼,城门打洞也哭鼻子。这是政治问题。”
梁思成的确书生气,直到1957年,他还在抗辩:“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梁思成就针对北京市区规划提出,将北京的行政中心建到老城之外,这就是著名的“梁陈方案”。但这一方案很快被否决。批判者说,梁思成是为古而古,妄图将北京老城当做一个博物馆保存起来。对此,梁思成曾对当时北京市的一位负责人直言:“在这些问题上,我是先进的,你是落后的,50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我是对的。”
跑了几年城建,王军越来越理解梁思成:“梁先生不是为古而古,而是与城市的现代化联系起来的。”
王军研究发现,就在北京开始在老城的“身体”上建筑新城,在原本人口密集的城市内再次塞进人口时,英国伦敦却在实施“大伦敦计划”,将人口从城区有机疏散出去。“‘梁陈方案’的提出,正是不愿让北京重走这些大都市由于人口密集而导致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的老路。”王军说。
梁思成当年躺在病床上预言:这个城市还没有长大,现在只会得一些伤风感冒的小毛病,但我已经看出,他将来会心肌梗塞,得高血压。
虽然他本人没有看到自己的预言变成现实,但是王军看到了这个城市心肌梗塞和高血压的病症。今天,北京城已经不堪重负,人口密度过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资源稀缺,许多文物建筑被毁坏。
但令王军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梁思成当年没能阻止的悲剧,今天仍在上演。
近10年,北京开始成片拆除老四合院。有数据表明,2000年到2005年北京计划改造300多万平方米危房,但同时有600多万平方米并非危房的房屋将“陪绑”。
在“陪绑”的这些房屋中,有一座院落,至今令王军心痛。美术馆后街22号,一座明末清初的四合院,有着完整的院落格局,罕见的“象眼”砖雕与精美的落地雕花隔扇。它曾经标在乾隆时期的北京地图上。这里曾住过一位皇帝的御医,被拆前住着80多岁的赵景心老人。他的父亲赵紫宸是中国基督教领袖和抗日英雄,他的姐姐赵萝蕤在这里用十几年的心血,翻译美国诗人惠特曼的诗篇。
王军试图用自己的笔保下这处珍贵的遗产。他前后写了4篇报道,组织过专家签名,帮老人请律师打官司,在推土机推动院墙时陪伴老人。在包括侯仁之、吴良镛在内的各方人士奔走了两年零8个月后,最终还是挡不住开发商。
老舍的儿子、学者舒乙痛心地说:“北京现在是在拆第二座城墙,胡同、四合院就是北京的第二座城墙!”
当年曾协助梁思成创建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吴良镛也目睹了历史的重演:“为了最大限度取得土地效益,老城开发项目几乎破坏了地面以上绝大部分的文物建筑、古树名木,抹去了无数的文化史迹、如此无视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价值,仅仅将其当做‘地皮’来处理,无异于将传世字画当做‘纸浆’,将商周铜器当做‘废铜’来使用”。
“新城和老城一定要你死我活吗?”有段时间,王军一直在琢磨这个问题。有人给他泼冷水:保护古都风貌,从房地产专业看,根本不可行!你不懂房地产,搞得清这个问题吗?
王军不服气。从1994年到1999年,他开始着手北京房地产市场的调查,每年都要写出几份调查报告。他要查清楚,这个城市的房地产是怎么运作的,哪一种开发是合理的,一定要把老城毁掉才行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王军得出斩钉截铁的结论,“我的调查表明,新旧分开发展并实现共荣在今天仍是这个城市的现实选择,否则,在我们把老北京毁掉的时候,新北京可能也就被毁掉了!”
但他的这些调查报告有时也给他带来麻烦。他曾被指责为“破坏北京申奥”。一度,他被一些新闻发布会拒之门外。
这些年里,王军一直“在故纸堆里和梁思成交谈”。为了这个城市的今天和明天,他觉得必须让今天的人们理解梁思成的意义。他正着手写一部《梁思成传》。
每年“五一”、“十一”长假,他驱车沿着梁思成、林徽因当年考察中国古代建筑的路线图,一一寻访。
在山西海拔2000多米的霍山,为寻访梁思成夫妇当年考察过的一处古建筑,王军驱车几个小时才上了山顶,而梁思成当年则花了12个小时步行上去的。
“在那个高度,我终于理解了梁思成。”王军深有感触地说,“他实际上被一种文化所化掉了,化到他的血液里了。”
王军介绍,“文革”中,当梁思成听到我国氢弹成功爆炸的消息时曾无比振奋,认为如果把他这样的人彻底批倒国家就能够进步,“宁可自己被千万只脚踩在下面,还要加上自己的一双”。
梁思成在检查中写道:“当初听说毛主席曾在天安门城楼上说,将来从这里望过去,要看到到处都是烟囱,思想上抵触情绪极重,这表明我当时竟然反对毛主席‘将消费的城市变成生产的城市’这一重要指示。”
可接着往下写,他竟发出一声长叹:“我的检查写不下去,奈何?”
王军说:“他是真心想革掉自己学术上的命,可就是革不掉,他拿自己也没办法,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开口就放毒’。他除非把自己从物质上消灭掉,才可能把自己的学术消灭掉。”
50年前梁思成经历的悲哀与无奈,让50年后的王军继续体味。他只能向今天的人们讲述一段过去的故事:半个世纪前,在北京这个大舞台上,一群著名的政治家、建筑学家和文化人在激辩争论,到底该怎么处理祖先留下的北京城。几个回合下来,“梁陈方案”被否决了,于是北京的城墙和许多文物建筑及胡同、四合院在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后,从地球上消失了,这两个书生的命运被改变了,北京城现在和未来的命运也被改变了。
王军把这本书叫做《城祭》,后改作《城记》,因为“我的使命只是记录”。但有评论说,这是“一部北京老城的死亡档案”。
一个月前,王军应邀到法国演讲,主持人介绍说:“王军先生是来自中国的历史学家。”王军有些窘迫,马上纠正说:“我不是历史学家,而是一名记者。”
会后一周内,王军到巴黎四处走访。巴黎郊区那些新建筑、街道尺度、色彩,以一种缓慢的节奏与老城区融合在一起。真正现代主义建筑扎堆的地方,集中在距老城区凯旋门5公里处,位于从卢浮宫到凯旋门这条重要轴线的尽端,其大门与凯旋门有异曲同工之处。“在巴黎,你会感到,古和今、新与旧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就像我们跟爸爸妈妈在一起,充满爱意,而不是你死我活。”王军感慨道,“这时候,我就真正意识到,梁先生不在了。”(包丽敏)
1944年,美国的李梅将军指挥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了大规模轰炸。梁思成建议不要轰炸日本古都京都和奈良。几年后,中国国内战争结束了。按理说,梁思成庆幸,中国的古建筑不再受战争的创伤。可是,20世纪50年代,被梁思成称“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的北京城却迎来历史最大的破坏——拆除。
为阻止北京城被拆,梁思成被碰得鼻青脸肿。可是,他的哭声并没有让这个千年古都得以保存。1952年,天安门外的长安左门与长安右门因不能满足毛的帝王检阅心理的需要被拆除。1953年,北京开始拆除牌楼,梁思成又据理力争再次痛哭。毛泽东斥责是“政治问题。”
一个是战争年代,一个是和平年代,同样的建议,却是不同的结果。盟军上校布朗森上校不理解一个中国学者为什么要保护敌国的古建筑?!可是,梁思成告诉说:“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像奈良的唐招提寺,是全世界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一旦炸毁,是无法补救的。”梁思成提出的建议,被采纳,日本的古都得以保存下来。
梁思成当时批评共产党不懂建筑,毛泽东也不懂建筑,“对建筑空间、比例、色彩全然不知”,作为梁思成并不希望国家的管理者什么都懂,只要听听专家的意见就行。可是,在无法无天的毛泽东眼里,专家们的意见又酸得了什么?梁思成回忆说:“建国之初,北京市一位领导曾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对我说:‘毛主席说,将来从这里望过去,要看到处处都是烟囱。’这使我大吃一惊。这难道不正是我们所要避免的吗?!‘处处都是烟囱’的城市将是什么样子?!那情景实在太可怕了„„。”
古城墙拆了,牌楼消失了,老北京变成了一个不伦不类的怪物。为此,梁思成为此哭了好几回。他说:“拆掉一座城楼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像剥去我一层皮。”可是,那些无心肝的人,却说他是“留恋封建社会”。
北京城拆掉了城墙、拆掉了那么多牌楼、拆掉了那么多四合院,按理说教训应该是惨痛的吧!可是,到了三代、四代领导人那里,还是一个拆“字”。对于拆掉古迹发展,有人说是用人民币烧火,可是,到今天依然有人在拆文化遗产时会理直气壮地说:“给我们钱拆故宫,我们也拆。”
1922年,历史博物馆将大内档案(清朝内阁大库内的诏令、奏章、朱谕、则例、外国的表章、历科殿试的卷子以及其他文件)残余当废纸卖给纸店;其后又由罗振玉以买得卖给日本人。为此,鲁迅愤怒的说:“中国公共的东西,实在不容易保存。如果当局者是外行,他便将东西糟完,倘是内行,他便将东西偷完。而其实也并不单是对于书籍或古董。”
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对于祖先留下的,中国的统治者总是毫不珍惜。外行的统治者毁掉祖先留下的废纸一样糟蹋掉,而内行的统治者则偷窃干净。两者相比,偷窃干净的强盗要比完全毁掉的那些人好多了。毕竟,他们还懂点文化什么的?!
梁思成能在战时保护日本古都,而在和平年代却眼睁睁地看作老北京城墙被拆除,不仅仅是建筑学家的悲哀,更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人说:生在中国是一个悲剧。其道理大概如此吧!
————————
我们中国的古建筑被破坏殆尽,日本古建筑被梁思成先生保护了,而日本古建筑都是向中国学习的,者导致我们有时为了研究古建筑在国内找不到实例,还要跑道日本去找,是谁让我们这么屈辱?虽然责任不再他一人,但他仍是罪魁祸首,他,毛泽东!梁思成付出那么大的努力,全都被老毛毁了。中国古建筑没有被保护好,不是梁思成的责任,而是毛泽东一手造成的。
可是看看我们的同胞,竟然这样评论文章原创者和梁思成先生,以下是某些人的回复:
1楼作者: 尘逸 发表于: 2006-09-03 9:13:6 是啊
梁思成保护了日本古建筑
所以你个倭猪喜欢冒充中国人,对吧
——
7楼作者: 楔形文字 发表于: 2006-09-03 9:57:24
当专家当到梁思成这个份上真是失败,在他的心目中什么民族利益、人民生命都退居二线。唯一重要的就是他的狗屁建筑!
他是梁启超的不肖孙!傻
——
诸如此类的令人恶心的回复很多,而且只要有一个人说一句良心话,就立刻有一群人上来恶语诋毁。(可以打开文章开头的链接查看原文。)这是为什么?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当时和梁思成作对的是毛泽东,在科学和毛泽东之间,有这么多人选择毛泽东;在民族文化和毛泽东之间;有这么多人选择了毛泽东;在伟大的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先生和毛泽东之间;有这么多人仍然选择了毛泽东!在很多人心目中,一个毛泽东,竟然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为了维护毛泽东,他们能侮辱伟大的科学家,他们能放弃保护文化遗产,这是相当可怕的。长期这样下去,用不着现在我们有些所谓的“权威专家”们所担心的“文化入侵”,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就会这样一点一点的流失掉!
同胞们,快觉醒吧,毛泽东他不是神。不是否认他的功绩,我只想说,他在科学和民族文化、民族利益面前毕竟是渺小的。
北京城墙的拆除是从五十年代,52年开始外城城墙被大量拆除,到了大跃进的时候,到达高潮,把整个外城墙都拆完了。在57年的时候,梁思成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点击:202)拆一块城墙相当于爬掉我一块肉,大约完了之后就只剩下内城城墙了,65年修地铁,内城城墙从上挖到底,连根挖掉,修了地铁。大概在71、72年的时候,整个城墙没了。
他说过:“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楼,就像割掉我的一块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墙,就像剥掉我的一层皮!”其撕心裂肺的声音至今仍回荡在每一个牵挂古城的人的心中。
就这样,在梁思成的步步退守中,老北京城曾多达47座的城门城楼、箭楼和角楼,至今仅残存3座,正阳门城楼、德胜门箭楼和东南角楼,(2002年的时候重修了永定门)其中德胜门箭楼在文革中,如果不是郑孝燮先生等人的呼吁,也会惨遭毁灭。而曾环绕北京40多公里的明代城墙,今天只剩下几百米长。在多次力争保护古城建筑的会上,梁思成声嘶力竭地说过,我始终坚持我的观点是正确的,不出50年,你们会后悔的。
梁思成的预言果然不幸被言中,其实何必要等到50年。在多方的呼吁下,1988年修复西便门处的明代城墙,可被修复后的195米城墙被认为是了无古意和历史感,是“整旧如新”的典型。1996年,一房地产公司拆迁时,发现了建国门古观象台至东南角楼之间的一段500米城墙,顿成宝贝,前来参观凭吊者络绎不绝。许多人在这里捐赠城砖,修复这段珍贵的城墙。1979年,带有“大新样城砖”、“嘉庆三十六年分窑户王保造”字样的两块明代城砖,作为北京大学的礼品,远渡重阳,赠送给美国匹兹堡大学。为什么只有当几十公里的古城墙被毁得只剩下几块城砖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它的珍贵?同样几年之后,在王府井的豪华饭店门前,竖起了崭新的牌楼。而这些没有任何历史内涵的仿古建筑,对于当初保护古建筑的正反两派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讽刺。古城无以言说,历史无以言说,它们所注视的只是这一难以下咽的苦果。
第二篇:梁思成建筑精神及其现代启示
梁思成建筑精神及其现代启示
2011年04月02日 16:20清华网站【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从20世纪初,教育家蔡元培提倡近代建筑艺术使留学生陆续回国,到20世纪20年代末朱启钤创立“中国营造学社”,都影响并启迪着梁思成,为他投身中国建筑研究奠定了思想基础。本文围绕2006年纪念梁思成105周年诞辰及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6月10日)国内陆续开展的几项活动,研讨并思考建筑界该如何从梁思成精神中获得对现代建筑创作有益的启示。
一、2006年,值得回味的三次建筑学术活动
自2005年11月《建筑创作》杂志社中外建筑文化研究小组赴四川李庄考察,全力组织《图说李庄》一书的编撰出版,到2006年3月、4月先后与中国文物研究所共同策划开展的“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4月20日举行“梁思成诞辰105周年座谈会”等,均在国内建筑界内外引起反响,从一定层面上构成了中国建筑学研究与普及的思想“地图”。因为这些“寻根”的建筑之旅,留下最多的不仅是建筑文化的印迹,还包括对现代建筑设计创作观的启迪与思考。
1.《图说李庄》一书讲述了什么“一首记载营造学社六载寒窗书写华夏建筑文化的宏伟诗篇,一幅描绘长江古镇千年荟萃中国学界精英的绵长画卷”是《图说李庄》一书封面上的导语。作为该书的策划与主编,要求我们力求该书要特别把握住以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等为代表的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所作的突出贡献。因为2006年是中国营造学社停止工作60周年,所以记载并传播李庄文化与李庄精神十分重要和迫切。从此种意义上讲,《图说李庄》是一本普及“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的建筑文化读物。
2.“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寻到了什么“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留给后人的不该仅仅是记忆,更要唤起一种精神及联想:这里有对逐渐消失的人和事的追念,更有对中国传统建筑博大精深令人折服及感动之处的理解;这里有对传统建筑文化与工艺留存的迫切认知,也有令人扼腕痛心的现代“建设性破坏”的高速发展的商业之声;这里有无比丰富而细腻的传统建筑文化内涵及固有的东方文化意义及美学价值,但不少现实无情地回答我们的总还是一声高过一声的无奈叹息!恰恰正是这种现实影响力,要求我们该从现实与历史之间去总括“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的建筑精神。
3.“纪念梁思成诞辰105周年座谈会”昭示了什么
2006年4月20日正值梁思成先生105岁生日,来自建筑界、文博界专家们纪念这位世纪的建筑伟人。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发言道出来会议的主旨:我们究竟该如何认识纪念梁思成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我们究竟该怎样从对梁思成的记忆中、吸取到对今天有益的思想;我们究竟该怎样采取措施和行动才能不辜负先哲对我们的期望。为此,要从古建保护与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不足出发,提倡应该继承和发扬梁思成先生的建筑与文保精神,其核心就是要学习梁思成注重科学研究、对待文化遗产及其保护一丝不苟、学贯中西、具有远见卓识的精神。
二、我们该如何认知并理解梁思成的建筑精神
两院院士吴良镛指出,只有向学术巨人学习,才能迎接中国建筑科学艺术的伟大复兴。他认为,梁思成的一生有如此巨大的贡献,与他的家学渊源以及坚实的国内外基础教育背景是分不开的,在学习他博大的胸怀及不倦的敬业精神时,很有必要从他身上发掘到更深层的蕴藏。那么我们该如何汲取一代宗师的精神力量呢?首先,要求我们从现实与历史之间去估价并总括梁思成给中国建筑界所留下的建筑思想。这里试从六个方面作出归纳:
第一,要学习梁思成在国家危难情况下的勇于担当与默默坚守的精神。这里细分析至少包括如下含义:⑴中国建筑文化应该不应该面对伟大?⑵中国建筑文化可能不可能创造伟大?⑶如何去理解并把握伟大的中国建筑文化的标准和尺度?所有这些都需要去伪存真,正本清源。这种担当与坚守本质上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伟大传承,它是要有远见与胆识的。早在1955年,梁思成便陷入批判“复古主义”到上个世纪60年代“文革”暴风雨的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中。然而,面对沉重的代价与压力,梁思成先生的学术执着及坚守精神仍令后辈折服。
第二,要学习梁思成高尚的保护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国际主义精神。在抗战时期的李庄,梁思成最担忧的是战争对文化遗产的破坏。他曾应邀为美国第十四航空队编制中国华北及沿海各省文物建筑目录,并在军用地图上标清地点,他同时建议美军在反攻日本时,要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一位中国学者成为保护日本侵略国传统建筑的恩人,这太不容易!因为就在抗战期间,林徽因的弟弟是在对日空战中牺牲的,梁思成在痛恨日本列强的同时,仍认为保护京都与奈良是全人类的文化遗产,这是梁思成先生崇高的国际主义建筑精神早在60年前绽放的光芒,所以日本人民称梁思成是保护日本文物建筑的恩师。
第三,要学习梁思成“学贯中西”的建筑“国学”的大文化精神。回忆并学习传统是必须的,重在要视传统文化为魂,但也切不可总停留在继承文化遗产的层面,必须寻求在继承中如何发展如何创新。因为,早在20世纪50年代,梁思成先生就认为,参考“我们自己艺术藏库中的遗宝”并“加以聪明的应用”,即可创造出中国的现代主义建筑。所以,今日的“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呼唤中国建筑师瞩目并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目的在于不仅体会到建筑背后的文化性,更便于找寻到属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发展之径。
第四,要学习梁思成主动开创中国建筑文化新局面的精神。在“国学”倍受关注的今天,我们尤其应树立起建筑上的“国学”榜样——梁思成先生的形象。因为早在20世纪30年代起,他就将西方建筑科学方法引入中国建筑营造学社并做出了一系列的开创性的建筑成就。1953年在中国建筑学会成立大会上,他又提出了建筑的“可译性”与“翻译论”等观点,将中国建筑构图元素与西方文艺复兴时的建筑词汇作了对比性研究。
第五,要学习梁思成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意识与精神。“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四川行”让我们顿悟:一个失去记忆的民族,一个失去自己文化的民族,一个没有了自己民族特色的城市与建筑设计,是不会有美好的未来和竞争力的。建筑师不可作文化遗产的“破坏者”,而要利用自己的理解力及创作力做文化遗产的护花使者。如果说,文化品牌是最具生命力的企业资产,那么追求民族文化的企业成长将是对现代建筑文化的唤醒。因此,“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四川行”的完整意义恰恰体现在广泛的文化上,它是在新形势下对建筑文化的抢救、整理与发展;它是对建筑历史的高水准的语言与文化的记录及保护;它不仅是物质与非物质遗产的法律认知,更是在全球文化大背景下文化与创意精致化的成功实践。所以,其意义不论对建筑界、还是文保界都十分重大和实在。
第六,要学习梁思成治学严谨的科学研究的求实精神。在那样战火纷飞的年代,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在物质生活非常艰苦的条件下,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先驱者的建筑学、文物保护工作者,尚且能开展那么多历史遗迹的调查、古代建筑的勘察测绘、文献资料的整理挖掘工作,留下这么多宝贵的遗产,这本身就表现出的是一种特殊的现时代难以想象的艰辛与科学研究的精神。
第七,要学习梁思成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建筑创作理论的务实精神。早在45年前的1961年7期《建筑学报》上,梁思成发表“建筑创作中的几个重要问题”的理论文章,从现在的观点看,那是在非常时期的又一非凡的理论建树。由于文章对1959年上海建筑艺术座谈会上讨论过的建筑设计中的理论问题一一涉及,并从实际出发解读了“适用、经济、美观”的设计方针,所以今天读来仍感到很贴切。如其中对“传统与革新”的论述,很符合今日国家“文化遗产日”的基本思想。它对今天的启示在于,不仅要作历史与现代的建筑设计理念的对比,更重要的是要从中国的建筑精神中寻求答案,反对简单的形式主义的“西洋化”或“中国化”。
三、梁思成建筑精神留下的现代启示
追寻往事并非仅仅为了怀旧,因为历史与记忆中给予现代诸多启迪与借鉴;追忆学术前辈更非为了留存经典,重在要从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找寻到先哲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面对巨匠的建筑精神,未来我们还应再做什么呢?建议应具体采取如下行动:
第一,“重走梁思成古建筑之路”作为国家“文化遗产日”的系列活动已得到了准确定位,并且“四川行”获得学术交流上的成功,所以建筑界与文保界的合作是可能的,是有文化认同的,是会不断产生出好成果的。因此宜在“四川行”后认真总结其成果,适时地再举行“山西行”、“陕西行”、“云南行”、“京津冀行”等,使建筑界及文保界的专家们能尽快且较为系统地沿梁思成当年走过做古建测绘之路全面考察一遍,从而完成新意义下的《梁思成古建之路考察报告》(××卷)系列。我以为该系列书籍将在新形势下成为国内建筑界及管理界有用的参考书目。
第二,建筑测绘是建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课程,它与摄影与素描不同。对于建筑遗产保护而言,不论是日常维修、损坏后的修复、乃至特殊情况下的易地重建都离不开一套完备的测绘图。但必须指出,如今还在教授建筑测绘的高校已不多了,学生们专门去做古建筑测绘实践的则更少,这是“国学”在建筑上的一个丧失。为此建议:全国各高校建筑院系要恢复古建筑测绘课程,《建筑创作》杂志社愿组织承办“全国建筑院校学生古建筑测绘大赛”,用最大的努力传承中国建筑“国学”的经典与精华。
第三,要花大力气倡导并提升中国建筑文化的公众普及力度。建筑作为一种极重要的文化载体要想产生社会效应及影响力就要加大对宣传及传播的投入力度。为此建议:各类传媒要为建筑、尤其是中国建筑及其建筑师开辟栏目,不仅要讲述建筑与建筑师的故事,更要开辟欣赏点评栏目,帮助公众走上品读建筑、认知建筑之路,使中国尽快从文化层面上步入建筑文化大国,而非“工地”大国的境地。
第四,建议筹备“中国建筑文化基金会”,以支持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研究、挖掘及传播工作。“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前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已开始对李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及梁、林故居的测绘与修复准备,但我以为这只是寻找梁思成建筑精神的一个方面,同时北京中山公园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的保护及宣传,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的博物馆,以及中国一大批老一辈建筑家的思想都有待于再研讨,这些基础工作都有待于一定基本数量的基金支持。就如同梁思成已成为中国20世纪的建筑巨匠一样,我们也要再推出对中国及世界有影响力的20世纪一批中国建筑学家及建筑师,而所有这些内容都必然以深厚的研究与充裕的基金作为保障,否则将难以在短期内将20世纪的中国建筑学人及其建筑思想尽可能完整地、全面地呈现给世人。
第三篇:力保企业发展措施
淮海实业集团领导班子2015工作总结报告 2016年4月
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全面从严治党的新要求,2015年淮海实业集团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指导,认真践行省委、省政府“调转型”行动计划,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党建,女里保持经济平稳运行和大局和谐稳定。
一、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保持集团经济平稳运行
2015年,集团上下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分类管理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推进主导产业发展,重点做好市场结构优化。新增长点培育、降本增效。风险防控等工作,积极应对市场需求急剧下降、产品价格大幅下跌,资金压力持续攀升等困难和挑战,转方式、调结构、求创新,保持了经济在困境中平稳运行。
1、抓增收提效益,集团经济保持平稳运行。面对持续下行的经营压力,集团上下认真落实“稳增长、增效益”的工作总基调,通过深化分类管理,强化主导产业和主要产品发展,进一步提高主营业务收入;按照“从淮北市场向外部市场拓展,从服务煤炭市场向服务其他行业市场拓展”思路,坚定不移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开展高层营销、加大投标力度、先后成功开拓淮南矿业、国投新集、海螺集团、河南煤化工和永煤集团等国有大型企业市场、并将产品销售向金属矿山、港口、电力军工等非煤行业和领域拓展,努力走出淮北。走出煤矿,进一步拓宽增收渠道。同时,在建材。建筑、勘探等产业,我们业积极寻求走出去的方向和路径,稳步向外扩张,拓展发展空间;强化政策引导,严格经营考核,引导单位坐实收入,提高效益,进一步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坚持以《降本增效八项措施》为抓手,全方位实施降本增效,通过取消单项奖,压缩四项费用、压缩公务用车、全年节约开支3000万元以上;通过严格招标采购,比质比价和定点采购,降低采购成本近千万元;开展精准帮扶、实施一企一策,重点加大对盈亏大户的督导监管力度,扭亏降损、减亏增盈,努力消灭亏损源。一年来,集团上下通过以“增收”创效益、以“降本”增效益,逐步推进经济发展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行”转变。2015年,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25亿元、实现利润2076万元。
2、谋合作促转型,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调转促”行动计划,坚持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转变发展方式为手段,寻求对外合作,推进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一是强化战略管理。组织编制集团“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合作反战、转型升级”的战略方针,明确了“机械制造、绿色建材、现代服务业”产业发展方向,理清了发展思路。二是推进结构调整。培育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建设机电装备公司高端装备制造暨大采高综液压支架项目。落实国家去产能要求,淘汰众城水泥原有熟料生产线,并对相淮水泥生产系统进行技术改造。坚持合作发展,推进相山水泥公司与海螺集团开展股权合作,目前已签订正式合作协议。加快机电装备公司与北京奥宇可鑫装备再制造研究院的合作步伐,合资组建新公司,发展煤机装备再制造业务。加快推进勘探公司上市步伐,积极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快大产品升级换代,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进产品由中低端和高端转型。三是加强项目储备。加强对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政策的研究,重点开展节能环保装备。新型建材。建筑工业化等新项目调研,先后与上海电气集团就节能环保设备带成初步合作意向、与中节能集团就矸石综合利用项目开展洽谈。四是坚持把现代服务月作为集团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不断探索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途径,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2015年,成功介入山西等地选煤厂托管运营、安庆电厂原料码头运营。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物业。家政。快递等生活性服务。
3、推改革求创新,不断释放发展活力。坚持吧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引擎。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一是创新管理体制。根据集团产业发展现状和各单位实际,不断深化分类管理,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提高管控效能,提高发展质量。加大三级以下子公司和散小弱厂点的清理整合力度,进一步压缩管理层级,缩短管理链条,降低管理成本,全年工合并散小弱厂点46家,减少四级子公司4家。推进人事制度改革,以机关定岗定编为突破口,逐步打破身份界限,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重点推进机电装备公司管理体制改革,以市场为导向,已产品为单元,探索事业部制管理,推进各生产车间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转变,逐步实现市场化运作,专业化经营。二是创新商业模式。在机械制造产业,推进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着力打造从设备选型、设计、制造到安装、培训、维修和技改等为一体的总承包服务的商业模式,以技术服务带动产品销售。在建材建筑行业,加强政企合作,透过ppp模式,进一步拓展业务范围。先后中标淮北市8个市政项目,项目总投资6.19亿元。目前,1个项目正在建、2个项目基本竣工、3个项目即将开工。三是推进技术创新。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学研合作,先后研发煤矿综采自动化设备,自动翻转弧形筛、复合正弦筛等20项新产品。推进省级技术中心企业6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拥有各类专利141件;制定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1项、省级地方标准2项。
4、建制度严落实,努力提高企业科学化管理水平。通过“建章立制、信息平台建设、刚性问责”三管齐下,努力提高企业科学管理水平。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根据集团自查自纠情况,省国资委党委专项巡视反馈意见和监事会集中监督检查出的问题,进一步健全完善规章制度,2015年先后制定出台招投标管理,资金管理,物质管理,合同管理,外聘律师管理办法等14项制度和办法。并配套出台问责清单,加大制度执行落实力度,逐步形成了考制度、管人、管权、管事的科学机制。以信息化手段逐步提升管理水平,目前集团已建立财务资金、人力资源、项目投资、办公自动化等6个信息管理系统。二是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制定下发加强“三重一大”贯彻落实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三重一大”事项内容、决策程序,对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使用等事项,严格实行集体研究,集体决策,不断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
二、聚精会神抓党建,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
一年来,集团党委坚决贯彻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按照省委和省国资委党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进反腐倡廉工作的要求,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契机、以党委目标考核为抓手,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较好的发挥政治引领、把关定向、凝心聚力。服务保障作用,为集团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1、加强理论武装和意识形态工作,坚定理想信念。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武装党员、交于职工。一是深化政治理论学习。通过举办4期科学发展大讲堂、组织26次党委中心组学习等形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内容,切实把集团广大职工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用“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党建工作,用“三严三实”标准深化作风建设,用“依法制企“要求规范经营行为。二是加强意识形态工作。坚持把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认真学习落实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和省委意识形态责任落实细则,并结合实际,制定集团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努力构建党的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的政治格局。三是加强形势任务宣传。通过组织开展“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创新经营、共度时艰”主题教育,在集团内网开辟形势任务教育专栏,召开200多场次形势任务宣传讲会,印发2000册形势任务宣传材料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坚持以改革发展为己任,敢于担当、勇于负责,抓增收、跑市场、降成本、提效益,保持企业经济平稳发展;广大职工立足本职岗位,积极献言献策,开展岗位创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2、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强化发展引领。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深化“四好”领导班子创建相结合,在领导班子内部营造鼓励探索。支持创新。相互宽容的良好氛围,进一步提升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制定《中层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与管理办法》,完善中层管理人员选拔、管理、激励、推出等机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规范年薪、资金、绩效考核管理办法,加强审计监督,进一步强化对中层领导班子和中层管理人员权利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从严管理干部队伍,严格落实个人有关事项报告制度;加强干部日常管理监督,认真落实提醒、函询和诫勉、谈心谈话等制度,对违规报销学费,收受礼金的人进行诫勉谈话。加强中层管理人员教育培训,选派10名45岁以下的中层管理人员分两期参加高级职业经理人短期研修班。重点培养,提高素质。二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管技人员宏观管理,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开展定岗定编定员工作,精简机构和人员,提高管理效率。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训力度。加强与高校和相关单位的联系,财务多种方式引进集团急需和紧缺人才,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形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2015年,集团有4名高端人才和拔尖人才受到省国资委“53英才工程“表彰奖励。
3、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夯实党建工作基础。一是抓好党建工作责任落实制度。集团党委定时研究党建工作,并将党建工作纳入集团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强化党委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完善考核办法和评分细则,举办管理办法交流会,分享党建工作经验,促进党建工作水平上水平、上台阶。二是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开展“党员示范岗”和“四强四优”争创活动,并对先进党组织和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进行评选表彰,树立标杆典型,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仿和示范带动作用。三是加强党员教育管理,严格“三会一课”制度,重温入党誓词,健全党内生活,增强党性观念和党员意识;开展党组织关系梳理排查,严格执行发展党员预审制和票选决制,把好“入口关”。
4、践行“三严三实”,持续加强作风建设。一是认真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做好党委中心学习组、主题课堂、专题研究、专题民主生活会等教育内容;并按照“三聚焦三查找三确保”要求,梳理查摆集团各级班子和成员“不严不实”问题829条,制定整改措施783条,目前已整改403条。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三十条和集团党委十八条规定,坚持把纪律挺在前面、把规矩立在前面。在重大节日和重大要节点开展廉政提醒,重申严禁党员和各级管理人员利用子女升学大操大办、借机敛财的规定;加强对招标、大宗物资采购等热点问题的监督、很刹公款吃喝、公车私用、乱发津贴奖金、违法工作纪律等群众身边的腐败行为。三是集团各级领导班子带头转变作风,深入基层一线,采取专题调研、定点帮扶、日常督导相结合方式,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牢固树立过紧日子、过苦日子的思想,带头压减费用支出、主动取消固定用车,全年节约开支3000万元以上。
5、落实“两个责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坚持把工作与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一是抓“两个责任”落实。制定《集团党委2015年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主要任务及责任分解表》,并与基层各单位签订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制定落实“两个责任”考核办法和约谈办法。组织开展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检查考核,定期或不定期约谈基层党组织负责人,不断压实“两个责任”二是抓廉洁从业教育。集团各级党组织认真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使党员干部明晰高线和底线,增强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三是抓监督执纪问责。规范问题线索处置机制和信访举报办理机制,畅通信访举报渠道,严格落实纪检监察案件线索管理“四项机制”,支持纪委查办信访案件,严格查处各类违纪违规行为,全年共查处违纪违规案件26件,对2名党员干部给予党纪处分。四是抓好问题整改。积极迎接省国资委党委第六专项巡视组工作,认真开展自查自纠,围绕违反“六大纪律”等12各方面,查摆问题48条,制定整改措施28条,已整改7条。并安排专人配合省国资委第六专项巡视组工作,做到即知即改、立行立改,目前整改方案已报省国资委巡视办。针对省国资委监事会检查反馈意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制定整改措施,努力规范经营行为、提升管理水平。
6、坚持以人为本,关心职工生活。一是在困难时期,集团领导人员降低月薪,各单位收入分配也重点向生产一线和主题专业人员倾斜,优先保证职工工资发放。扎实开展领导人员联系困难户、大病医疗救助、困难帮扶、育才关怀等工作,帮助职工解决实际问题。全年救助、慰问职工1029次,发放各类救助资金252万。二是扎实做好维稳工作,认真接访处仿,妥善处理职工反应的热点、难点问题,保持了大局稳定,促进了社会和谐。全年,集团共接访1002人次,处理来信4件。
三、今后工作打算
回顾一年来工作,淮海实业集团虽然在困境中保持了经济平稳运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但与当前经济新常态和全面从严治党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主导产业竞争力不强,企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不够灵活,落实“两个责任”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等。下一步,重点将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进一步强化经营管理,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坚持把增收节支、降本增效、资金管理、风险防控作为管理重点,强举措、抓落实、求突破,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和经济效益。同时,强化顶层设计,积极推进体制机制转换、三项制度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工作,不断释放内在活力、增强内生动力。
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推进集团转型发展。“十三五”期间,集团将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合作发展为手段,通过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巩固提升机械制造、建筑建材、勘探等传统行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增强集团核心竞争力。
三是进一步压实两个责任,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继续将党工作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经营管理等工作同部署、同安排、同考核、同考核,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和风险防控,不断加强企业惩防体系建设,压实党委主体责任。同时,围绕“监督、执纪、问责”,建立完善执纪问责制度的评估机制、反馈机制和问责机制,履行监督职责,真正监督职责,真正做到把纪律挺在前、将“三转”向下沉。四是进一步坚强作风建设,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坚持把“三严三实”作为立身之本、从业之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切实用“三严三实”指导工作、推动发展。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经常深入基层一线特别是困难多,问题多的企业,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基层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扬民主,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确保集体决策,科学决策。
五是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实现共享共建。牢固树立企业发展为了职工、发展依靠群众。发展成果与职工共享的理念,真心实意为职工办事实。完善薪酬增长机制,在企业发展的同时,千方百计保证职工收入同步增长;完善困难帮扶机制,继续做好大病医疗互助、帮扶解困送温暖等工作,坚持班子成员联系困难户制度,进一步扩大帮扶范围,增加帮扶内容,提高帮扶效果。
今后,我们将在在省委、省政府和省国资委党委、省国资委的坚强领导下,秉持“五大发展理念”,落实“调转型”行动计划要求,坚持以质量效益为中心,以合作发展、转型升级为主线,深化改革调整、强化管理创新,压实两个责任、加强党员建设,不断推进集团转型升级、科学发展,为建设创新型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做出贡献。
第四篇: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主要描写了梁思成的一生,梁思成对建筑的热情和执着使我更加尊重他,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
北京原来是有城墙的,解放后,北京城市重新规划,梁思成要把北京城墙变成一个环城立体公园:城墙上面,平均宽度约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夏季黄昏,可供数十万人纳凉游息。还有城楼角楼等可以辟为阅览室、茶点铺。这样的环城立体公园,是世界独一无二的可惜一场浪漫梦想被1957粉碎了。北京城墙被拆了,拆得支离破碎,墙橹灰飞烟灭中,北京城墙没了,城墙,一个多么熟悉的名字,只能留在那代人的记忆中,抑或从泛黄的老照片中依稀辨的出些模样。
纵观梁思成一生,解放前的梁,风华正茂,《营造法式》注解;组建清华营建系,编写《中国建筑史》一个个的成就,另国人,乃至世人骄傲,中国建筑的艺术,第一次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呈现在世人面前。
梁思成是极爱国的,解放后,毅然留在大陆,想为中国的建设鞠躬尽瘁。但现实又是残酷的,梁慢慢在各种政治斗争中迷失了方向,学术上几乎再没什么成树,承受着精神和肉体的折磨,直至走到生命的尽头。
第五篇:梁思成的教案
梁思成的故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认识一位颜值很高的朋友梁思成,下面看一下他的介绍 姓名:梁思成
出生日期: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 逝世日期: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职业:
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 毕业院校:清华学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作品: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
女生
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父亲: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 妻子:中国第一位女建筑学家林徽因
人生经历: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
世界建筑史。
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国建筑史。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
二、教学过程
作为现代著名建筑史学家,他孜孜以求、身体力行,测绘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建筑:他刻苦钻研、呕心沥血,今天,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驰骋文字原野,深入解读梁思成
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
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写了梁思成的哪几个故事? 注意捕捉相关语段,抓住文中关键语句进行概括
一、测绘___________
二、保护___________
三、为_____________感到惋惜
重点品读——走进梁思成
写人离不开事件,具体事件是我们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深情朗读,走进梁思成,请同学们先来品读第6段“梁思成勘测应县木塔”这一部分,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梁思成。赏析句子
1、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这个句子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条件的艰苦。我从中读出一个_________的梁思成。
2、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
我从“第一个”“两腿悬空”“攀援”读出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梁思成。
3、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我从“顾不上”“也未想”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梁思成。
4、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我从“大风中”读出了环境的____,更衬托他______的精神。
这段文字虽是莫先生的回忆,读来却历历在目,一个敬业无畏的科学家形象呼之欲出。老师读了特别感动,这感动还源于文字背后有这样一段背景:梁思成在学生时代因一场车祸,由一个堂堂男儿变成了一个又驼又瘸的严重残疾之人,而他要勘测的应县木塔又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大的木塔,他在登塔时面临多大的危险呀!那么他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也要勘测木塔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请同学们从第10段找出直接提示他思想根源的语段
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
原来他是一个视建筑为生命的人 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而 建筑是客观存在的,他为什么要把建筑作为生命呢?
因为建筑是科学和美学的结晶,建筑可以体现出不同历史阶段、历史时期人类的智慧、技艺 例如:
埃及的金字塔,在科技不发达的条件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辉煌,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也体现着古代人类的文化。
中国的故宫,它不仅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历史,它凝聚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皇权思想;它精巧的结构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赵州桥、秦始皇陵、布达拉宫、黄鹤楼等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重点研读——走进梁思成
正是因为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深刻认识到建筑的价值,所以他才能比别人想的更深、更远,才能做出令世人钦佩的旷世之举,这一举动是什么?保护日本奈良
我们一起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第14-22段,说说你又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1、第14段写他的妻子的弟弟、他和全民族都遭受日本侵略,而他仍保护日本的奈良 他是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
2、第16段“那座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亲自指导设计的唐招提寺是他所知道的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建筑
第17节可以看出,他在建筑与国仇之间选择了建筑。
他是一个热爱古建筑的人
同学们齐读19段,再次感受他的境界。
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这里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与在“勘测应县木塔”时所表现的对古建筑的热爱,两种热爱一样吗 不一样。“山西应县木塔”是自己国家的,梁思成应该爱。而这里的保护日本奈良则是在梁思成面临国耻家仇下仍然去保护,是种大爱。科学家是有国籍的,而科学则是没有国界的。
此时此刻,我们心中不止是敬仰,更多了一份感动。古来圣贤皆寂寞,一个超越时代的人一定是寂寞的,梁思成也不例外,他也有着不被人理解的深深的遗憾,这遗憾是什么?
辽代古庙被拆
这遗憾化作一声叹息:
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会?1957年,北京47座城门角楼被拆,至今仅有3座残存。据说当年梁思成奔走求告,竭力保护北京城墙,城墙被拆的前一天晚上,他沿着北京城墙走了一夜,哭了一夜,这种遗憾多么令人动容!听了梁思成的故事,我们看到了他对建筑无比的热爱。世界上所有的坚持都是因为热爱。
因为热爱音乐,贝多芬战胜了他个人的苦痛和绝望,苦难变成了他创作力量的源泉,他扼住了命运的喉咙。仍然顽强地创作《英雄交响曲》。
因为热爱科学,爱迪生在一次硫酸差一点弄瞎他的眼睛,但他没有被危险吓到,还继续顽强的实验。因为热爱读书,鲁迅在冬天每当夜读难耐时,他便取一颗辣椒放在嘴里来驱寒,因为热爱,消防员在面对被困群众时,他挺身而出,把生死置之度外。因为热爱,教师甘为人梯,孜孜不倦,春风化雨。
因为热爱,医生用美好心灵和精湛技术呵护每一位病人,使病人的生命延续。最后,我希望同学们也会因为热爱,选择专注、用心、坚持。你愿意交梁思成这个朋友吗?请大家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