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与赵县古建筑

时间:2019-05-13 13:18: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梁思成与赵县古建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梁思成与赵县古建筑》。

第一篇:梁思成与赵县古建筑

梁思成与赵县古建筑

(一)华北有四宝“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这句歌谣将华北四大胜迹串在一起,流传甚广。20世纪30年代在中国营造学社工作的梁思成诸君循着歌谣先后寻访调查测绘了正定古建筑和应州塔。1933年11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和莫宗江等中国营造学社数人重访正定后,林徽因提前返京,梁思成偕莫宗江等第一次来到赵县,拜会和调查他们心仪已久的赵州桥。

赵州桥又称安济桥,大石桥,横跨在县城西门外5里的洨河上。由1400多年的隋代匠工李春设计建造。为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单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割圆式敞肩拱石拱桥。首次见到赵州桥梁思成便称“实在赞叹景仰不能自已。”在其后来整理发表的《赵县大石桥即安济桥》一文中写到:“这—次考察赵州,不意不单是得见伟丽惊人的隋朝建筑原物,并且得认识研究这千数百年前的结构所取的方式,对于工程力学方面,竞有非常的了解,及极经济极聪明的控制。”[1]

调查赵州桥是梁思成此行的主要目的,所以来之前梁先生就查阅资料做了充分准备。经过在赵州桥的详细测绘,结合先前梁先生亲自查阅的清光绪版《赵州志》。他首先对文献中关于赵州桥的建造者李春做了肯定。

关于赵州桥的建造者最重要的资料为唐中书令张嘉贞的《安济桥铭》。铭文中记载“赵州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对于这段文献,梁思成认为“正可表明这桥的造法及式样,乃是一个天才的独创,并不是普通匠人沿袭一个时代固有的规矩的作品;这真正作者问题,自当格外严重些。”《安济桥铭》“当时距隋亡仅百年,既说隋匠李春,当属可靠。”

1933年11月梁思成(左),莫宗江(右)调查测绘赵州桥

关于这《安济桥铭》石与梁思成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梁思成在赵州桥调查时曾多方查寻《安济桥铭》石但苦觅无果。他感慨道:“可惜这铭的原石,今已不存。"实际上这铭石距梁思成近在咫尺。梁思成调查期间白天住在赵州桥南端的关帝阁内数十天而这铭石就在阁内,只是谁也不知道。后来关帝阁在1946年时毁于战火,直到新中国成立后,赵县文保所工作人员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在关帝阁的废墟内发现两个大型柱基石,经鉴定这竟然是由桥铭石雕凿而成。30年后梁思成重访赵州桥时终于见到了当年未寻到的桥铭石,当然这已是后话。

梁思成经过仔细测绘发现赵州桥的建筑结构形式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它在建造上有着独特的造诣:

第一,赵州桥跨度大弧形平,桥全长64.40米,大券单孔跨度达37.02米。“这样大的单孔券,在以楣式为主要建筑方法的中国,尤其是在—千三百余年以前,实在是—桩值得惊异的事情。”

第二,赵州桥为敞肩拱,即拱上加拱。这即节省了石料又减少了桥身自重而且增加了桥下河水的泄流量。梁思成称赞它“真是可惊异的表现出一种极近代的进步的工程精神。”并指出“这种将小券伏在大券上,以减少材料,减轻荷载的空撞券法,在欧洲直至近代工程中,才是一种极通用的做法。”“真正的空撞券桥,至十九世纪中叶以后,才盛行于欧洲。”通过与欧洲空券桥的比较,梁思成得出结论“这些桥计算起来,较安济桥竟是晚七百年,乃至千二百余年。”

第三,桥的砌筑方法特别,采用纵向并列砌筑法。梁思成说:“安济桥大券小券的砌法,出我意外的,乃是巴比伦式的并列砌券法。”这种方法的好处是:每道拱券都能独立站稳,自成一体.倘若一道拱券损坏不影响全桥,修复也容易。不足之处是“券与券间没有重要的联络构材”容易向外倾向。通过对桥进一步的观察梁思成又发现三种预防或挽救的方法来加强拱券横向间的联系。

(1)护拱石。“在券面上,小券的券脚处,有特别伸出的石条,外端刻作曲尺形,希冀用它们钩住势要向外倒出的大券。”(2)铁拉杆。“在小券脚与正中如意石之间,又有圆形的钉头表示里面有长大的铁条,以供给石与石间所缺乏的粘着力。”(3)收分,即赵州桥拱券中间窄两头宽,像个“)(”。梁思成指出“最可注意的乃是最后—种,这桥的建造是故意使两端阔而中间较狭的。现在桥面分为三股,中间走车,两旁行人.如此做法的理由、固无疑的为设计者预先见到各个单券有向外倾倒的危险,故将中部阔度特意减小,使各道有向内的倾向,来抵制它”这种做法让梁思成感叹到“其用心可谓周密,施工亦可谓谨慎了。”

第四,赵州桥桥台基址的特殊设置,成为至今没有破解的千古之谜。

赵州桥的地基没有经过夯筑,而是建在天然的地基上,这是1979年5月的科学探测后得出的最终结论。而民国22年(1933年)梁思成考察赵州桥时,当地的乡民告诉他赵州桥是一个整圆形券洞直通水底的石桥,他听后不以为然。当时“石桥所跨的洨水,现在只剩下干涸的河床”。“大券的两端,都已被千余年的淤泥掩埋,券的长度是无由得知。”

梁思成在县乡有关人员协助下,动用数十名民工对赵州桥的根基进行挖掘探测“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后来证实梁思成当时挖到的就是赵州桥的根基石,它没有采用人工地基而是直接砌筑在天然地层上。这大大出呼梁思成“大券两端下的券基,为免水流的冲击,必须深深埋入,绝不只在现在所见的券尽处”的预料。赵州桥根基浅,短桥台,天然地基这一切让梁思成心里始终不敢相信自己已经挖掘出的是桥基,他喃喃的说道:“这么大的桥,这么小的根?”最终梁思成认为他见到的“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于是他让大家再向下挖掘“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这次发掘最终因为缺少排水机械被迫停工.由于梁思成不相信找到了桥基,他在后来的调查报告里写道“我因不得知道桥基造法而失望,也正如乡下人,因不能证实桥券为整圆而大失望一样。”

其实后人比梁思成更失望,虽然证实了当年梁思成见到的就是赵州桥的桥根基,但是1400多年的李春们在没有精密仪器设备和先进科学技术下,是通过什么样的计算方法竟敢如此大胆地采用超常规的“浅基础”“短桥台”“天然地基”上建造赵州桥的?这个更大的谜团一直困扰着后人。

1933中国营造学社测绘赵州桥,陀罗尼经幢照片

赵县古称赵州,文物建筑古迹众多。梁思成“在赵州调查期间,蒙县立中学校长耿平允先生及诸教员多方帮忙,并许假住校中;县政府,建设局,保卫团亦处处保护,给予便利。”除大石桥外,梁思成称“在赵州更得到许多宝贝,其中有两座桥,一座是县城西门外的永通桥,即所谓小石桥;一座是县西南八里宋村的济美桥。”梁思成高兴地说永通桥是他“意外的得识小石桥,其式样简直是大石桥缩小的雏形。”他赞美永通桥“除去工程方面的价值外,在雕刻方面,保存下来不少的精品。”济美桥是梁思成去宋村调查石佛寺的路上发现的,他描述济美桥“布局甚为奇特,共四孔,两大两小,大者居中,小者在两端”券面上“都是雕刻中的上品,桥上栏杆板内的浮雕,也颇有趣。”此外梁思成还调查摄影了赵县城国内最大的宋代陀罗尼石经幢和柏林寺砖塔。[2]

新中国成立后,除宋村石佛寺和济美桥在1966冬被毁外,梁思成当年测绘的赵州桥,永通桥和陀罗尼石经幢在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柏林寺砖塔也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都得到了维修和保护,这是与梁思成当年的调查研究分不开的。(二)

1933年11月,梁思成率中国营造学社数人调查测绘完赵州桥要离开时,他“又不放心,惟恐同这座已经度过了1300多个寒暑的古桥,一别即成永诀。”[3]面对残损的赵州桥,梁思成对桥乡的村民们说:“这是国宝,要修的,一定要修的。”“落下的石块,还成列的卧在河床下。现在若想拾起重修,还不是—件很难的事。”“若不及早修葺,则损坏将更进步了。”

返京后的数年里梁思成多方奔走,竭力上书报告,国民政府终于下达了保护修缮赵州桥的告示。根据上级指示,桥乡把赵州桥南端关帝阁门洞垒小,只许行人,一切车辆绕行大石桥村东。可惜在筹集资金准备修葺赵州桥时,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侵华战争,梁思成的修桥计划被战火焚毁化为泡影。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掌握一些重点地区的重要古建筑情况,以便安排维修。做为重点古建筑地区之一的河北,国家文物局特派了得力的工程技术专家组组长祁英涛和罗哲文到河北考察。当时的赵县古建筑大多破败,其中赵州桥由于年久失修残坏倒塌已十分严重,如不抢修将有全部塌毁的可能。城内柏林寺中有壁画的明代大殿被棉花打包厂占用,十分危险,南街全国最大的宋代陀罗尼石经幢下面围绕着烧饼铺,花生店等,对经幢危害甚大。由于赵州桥的价值重大,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将维修赵州桥作为国家文物局的直管工程,国务院拨款30万元专项维修金。同时国家文物局于1953年邀请了梁思成等古建,桥梁,工程方面的专家来制定实施维修的方案。随后赵州桥进行了长达6年的大修.维修期间成立了赵县文物保护管理所,到1958年赵州桥大修告竣。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将赵州桥列入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63年3月,著名的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和桥梁专家茅以升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领导的陪同下,来视察和验收赵州桥的保护维修工程。

梁思成这次重访他阔别近30年的赵州桥,出发那天,他一大早便从清华园乘汽车来到老北京火车站,在贵宾候车室与同行的部长、局长以及茅以升等人会合,然后登上南去列车的软卧车厢,大约10点多钟车开了,下午4点多钟到达石家庄,下榻石家庄的河北省招待所。第二天乘省里安排的汽车前往赵州,他一路上谈笑风生,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30年的巨大变化令他浮想联翩。他说:“对这些历史胜地、千年文物来说,三十年仅似白驹过隙;但对我们这一代人来说,这却是变化多么大---天翻地覆的三十年呀,这些文物建筑在这三十年的前半遭受到令人痛心的摧残、破坏,但在这三十年的后半---更准确地说,在这三十年的后十年,也和祖国大地、和人民一道翻了身,获得了新的生命。其中有许多已经更加健康、壮实,而且也显得‘年轻'了。他们都将延年益寿,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最辉煌的典范继续发出光芒,受到我们子子孙孙的敬仰。”

来到赵州桥,一座完整的文物建筑展现在梁思成等领导和专家组成的视察组面前。梁思成兴奋不已,他看到这次的整修不仅在桥本身,而且对于桥下的河道进行了彻底的清理,最令他高兴的是从河道中发掘出了历代跌落下去的桥栏杆的石栏板,其中不但有元、明之物,而且有始建隋代时期的栏板,梁思成还见到了当年自己没有找到的那块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桥铭石,所以梁思成异常兴奋,视察工作结束后,梁思成与修桥的工程师、技术员便在桥头合影留念。

面对赵州桥,梁思成感慨万千,他庆幸赵州桥躲过了战火得到了重修,但兴奋之余,梁思成陷入了沉思。回北京后不久,梁思成写了一篇《闲话文物建筑的重修与维护》刊登在这一年(1963年)《文物》第7期上。文中他对赵州桥文物建筑保护工作的得失作了分析,认为过多采用新的石料代替旧的,尽管桥更“健康”、坚固了,但却在形象上不像1300岁的高龄,形与神不相称。这不能不说是美中不足。同时,重申了对文物建筑保护的带有理论价值的观念。

这篇文章集中地反映了梁思成晚年的文物保护思想。

他说:“古来无数建筑物的重修碑记都以‘焕然一新’这样的形容词来描绘重修的效果”,但“把一座文物建筑修得焕然一新,犹如把一些周鼎汉镜用擦铜油擦得油光晶亮一样,将严重损害到它的历史、艺术价值。”在像赵州桥这样的石构建筑上,必然会留有手工砌筑,石块大小不一,砌缝参差的品格,经过一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必然会带有岁月留下的痕迹,它将会有一种“高龄”的面貌,在文物建筑的修缮中,重要的是保持其原有的“‘品格’和‘个性’,给人以‘老当益壮’,而不是‘还童’的印象。”文物建筑修复应该遵循“整旧如旧”的修缮原则,保存其历史面貌。

他还认为有些文物建筑犹如一位老人,已经“风烛残年”,危在旦夕,修缮文物建筑首要的是针对其病情,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它的危及安全的问题。要“‘及时抢救’......‘打强心针’、‘输血’。”各地文物保管部门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及时发现这一类急需要抢救的建筑和它们的‘病症’,及时地修,防止其继续破坏下去,去把它稳定下来,如同输血、打强心针一样,而不应该‘涂脂抹粉’,做表面文章。”他把文物建筑比喻成“红花”,仅仅看到红花还不行,红花不能“独善其身”,而要想保护好这朵花,还应当保护好它周围的环境。他指出:“一切建筑都不是脱离了环境而孤立存在的东西......对人们的生活、对城乡的面貌,它们莫不对环境发生一定影响;同时,也莫不受到环境的影响。在文物建筑的保管、维护工作中,这是一个必须予以考虑的方面。”

他同时提出:“我们爱护文物建筑,不仅应该爱护个别的一殿、一堂、一塔,且必须爱护他的周围整体和临近的环境。我们不能坐视,也不能忍受一座或一组壮丽的建筑物遭受到各种直接或间接的破坏,使他们委屈在不调和的周围里,受到不应有的宰割。”

最后梁思成提出保护文物建筑的目的,无例外地是为了古为今用。

梁思成当年在学术界首次提出的这些古建筑维修保护原则,具体如文物建筑的“整旧如旧”,划定文物建筑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规定等等。成为20世纪60年代以后,我国文物保护工作共同遵守的指导性原则。他的这些重要观点,在《威尼斯宪章》被介绍到我国之后的今天,仍闪烁着夺目的光彩。

通过赵州桥,梁思成对中国建筑在世界上的地位作出了评价。还是通过这座桥他对中国的文物建筑提出了许多重要地,科学地具有前瞻性的保护利用思想,这些学术思想如今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基础,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和现实的指导意义。梁思成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中国的文物建筑事业,他是值得后人永远尊重和敬仰的著名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第二篇:ducp%kfe中国古建筑之特征——梁思成

、.~ ① 我们‖打〈败〉了敌人。

②我们‖〔把敌人〕打〈败〉了。

中国古建筑之特征

第一节 中国建筑之特征

建筑之始,产生于实际需要,受制于自然物理,非着意创制形式,更无所谓派别。其结构之系统,及形式之派别,乃其材料环境所形成。古代原始建筑,如埃及、巴 比伦、伊琴、美洲、及中国诸系,莫不各自在其环境中产生,先而胚胎,粗具规模,继而长成,转增繁缛。其活动乃赓续的依其时其地之气候,物产材料之供给;随其国 其俗,思想制度,政治经济之趋向;更同其时代之艺文,技巧,知识发明之进退,而 不自觉。建筑之规模,形体,工程、艺术之嬗递演变,乃其民族特殊文化兴衰潮汐之 映影;一国一族之建筑适反鉴其物质精神,继往开来之面貌。今日之治古史者,常赖 其建筑之遗迹或记载以测其文化,其故因此。盖建筑活动与民族文化之动向实相牵连,互为因果者也。

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散布区域辽阔。在军事,政治及思想 方面,中国虽常与他族接触,但建筑之基本结构及部署之原则,仅有和缓之变迁,顺 序之进展,直至最近半世纪,未受其它建筑之影响。数千年来无遽变之迹,渗杂之象,一贯以其独特纯粹之木构系统,随我民族足迹所至,树立文化表志,都会边疆,无 论其为一郡之雄,或一村之僻,其大小建置,或为我国人民居处之所托,或为我政治、宗教、国防、经济之所系,上自文化精神之重,下至服饰、车马、工艺、器用之细,无不与之息息相关。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 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

建筑显著特征之所以形成,有两因素:有属于实物结构技术上之取法及发展者,有缘 于环境思想之趋向者。对此种种特征,治建筑史者必先事把握,加以理解,始不至淆 乱一系建筑自身优劣之准绳,不惑于他时他族建筑与我之异同。治中国建筑史者对此 着意,对中国建筑物始能有正确之观点,不作偏激之毁誉。

今略举中国建筑之主要特征:

一、于结构取法及发展方面之特征,有以下可注意者四点:

(一)以木料为主要构材 凡一座建筑物皆因其材料而产生其结构法,更因此结构而产 生其形式上之特征。世界它系建筑,多渐采用石料以替代其原始之木构,故仅于石面 浮雕木质构材之形,以为装饰,其主要造法则依石料垒砌之法,产生其形制。中国始 终保持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故其形式为木造结构之直接表现。其在结构方面之努力,则尽木材应用之能事,以臻实际之需要,而同时完成其本身完美之形体。匠师既重 视传统经验,又忠于材料之应用,故中国木构因历代之演变,乃形成遵古之艺术。唐 宋少数遗物在结构上造诣之精,实积千余年之工程经验,所产生之最高美术风格也。

(二)历用构架制之结构原则 既以木材为主,此结构原则乃为“梁柱式建筑”之“构架制 ”(第1一4图)。

第1图

以立柱四根,上施梁材,牵制成为一“间”(前后横木为枋,左右为梁)。梁可数层重叠 称“梁架”。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槫,直至 最上为脊槫,故可有五槫,七槫至十一槫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每两槫之间,密 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四柱间之位置称“ 间”。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 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枋,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建筑物 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隔断墙”(Curtain Wall),非负重之部分。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所异者材料 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中国建筑之所以能自热带以至寒带;由沙漠以至两河流域及滨 海之地,在极不同之自然环境下始终适用,实有赖于此构架制之绝大伸缩性也。

(三)以斗拱为结构之关键,并为度量单位 在木构架之横梁及立柱间过渡处,施横材 方木相互垒叠,前后伸出作“斗拱”,与屋顶结构有密切关系,其功用在以伸出之拱承 受上部结构之荷载,转纳于下部之立柱上,故为大建筑物所必用。后世斗拱之制日趋 标准化,全部建筑物之权衡比例遂以横拱?quot;材“为度量单位,犹罗马建筑之柱式(Order),以柱径为度量单位,治建筑学者必习焉(第2图)。

第2图

一系统之建筑自有其一定之法式,如语言之有文法与辞汇,中国建筑则灾睢⒍饭啊 ⒘骸ぁ⑼摺㈤芪?quot;辞汇”,施用柱额、斗拱、梁、槫等之法式为其“文法”。虽砖石之建筑物,如汉阙佛塔等,率多叠砌雕凿,仿木架斗拱形制。斗拱之组织与比 例大小,历代不同,每可借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故对于斗拱之认 识,实为研究中国建筑者所必具之基础知识。

(四)外部轮廓之特异 外部特征明显,迥异于他系建筑,乃造成其自身风格之特 素。中国建筑之外轮廓予人以优美之印象,且富于吸引力。今分别言之如下:

1.翼展之屋顶部分 屋顶为实际必需之一部,其在中国建筑中,至迟自殷代始,已极受注意,历代匠师不殚烦难,集中构造之努力于此。依梁架层叠及“举折”之法,以及角梁、翼角,椽及飞椽,脊吻等之应用,遂形成屋顶坡面,脊端,及檐边,转角 各种曲线,柔和壮丽,为中国建筑物之冠冕,而被视为神秘风格之特征,其功用且收 “上尊而字卑,则吐水疾而霤远”之实效。而其最可注意者,尤在屋顶结构之合理与自 然。其所形成之曲线,乃其结构工程之当然结果,非勉强造作而成也。

2.崇厚阶基之衬托 中国建筑特征之一为阶基之重要;与崇峻屋瓦互为呼应。周秦西 汉时尤甚。高台之风与游猎骑射并盛,其后日渐衰弛,至近世台基阶险遂渐趋扁平,仅成文弱之衬托,非若当年之台榭,居高临下,作雄视山河之势。但宋辽以后之“台 随檐出”及“须弥座”等仍为建筑外形显著之轮廓。

3.前面玲珑木质之屋身 屋顶与台基间乃立面主要之中部,无论中国建筑物之外 表若何魁伟,此段正面之表现仍为并立之木质楹柱与玲珑之窗户相间而成,鲜用墙壁。左右两面如为山墙,则又少有开窗辟门者。厚墙开辟窗洞之法,除箭楼仓廒等特殊 建筑外,不常见于殿堂,与垒石之建筑状貌大异。

4.院落之组织 凡主要殿堂必有其附属建筑物,联络周绕,如配厢、夹室、廊庑、周屋、山门、前殿、围墙、角楼之属,成为庭院之组织,始完成中国建筑物之全貌。除佛塔以外,单座之建筑物鲜有呈露其四周全部轮廓,使人得以远望其形状者。单 座殿屋立面之印象,乃在短距离之庭院中呈现其一部。此与欧洲建筑所予人印象,独 立于空旷之周围中者大异。中国建筑物之完整印象,必须并与其院落合观之。国画中 之宫殿楼阁,常为登高俯视鸟瞰之图。其故殆亦为此耶。

5.彩色之施用 彩色之施用于内外构材之表面为中国建筑传统之法。虽远在春秋 之世,藻饰彩画已甚发达,其有逾矩者,诸侯大夫且引以为戒,唐宋以来,样式等级,已有规定。至于明清之梁栋彩绘,鲜焕者尚夥。其装饰之原则有严格之规定,分划 结构,保留素面,以冷色青绿与纯丹作反衬之用,其结果为异常成功之艺术,非滥用 彩色,徒作无度之涂饰者可比也。在建筑之外部,彩画装饰之处,均约束于檐影下之 斗拱横额及柱头部分,犹欧洲石造建筑之雕刻部分约束于墙额(Frieze)及柱顶(Capital),而保留素面于其它主要墙壁及柱身上然。盖木构之髤漆为实际必需,木材表面之 纯丹纯黑犹石料之本色;与之相衬之青绿点金,彩绘花纹,则犹石构之雕饰部分。而 屋顶之琉璃瓦,亦依保留素面之原则,庄严殿宇,均限于纯色之用。故中国建筑物虽 名为多色,其大体重在有节制之点缀,气象庄严,雍容华贵,故虽有较繁缛者,亦可 免淆杂俚俗之弊焉。

6.绝对均称与绝对自由之两种平面布局 以多座建筑合组而成之宫殿、官署、庙 宇,乃至于住宅,通常均取左右均齐之绝对整齐对称之布局。庭院四周,绕以建筑物。庭院数目无定。其所最注重者,乃主要中线之成立。一切组织均根据中线以发展,其布置秩序均为左右分立,适于礼仪(Formal)之庄严场合;公者如朝会大典,私者如 婚丧喜庆之属。反之如优游闲处之庭园建筑,则常一反对称之隆重,出之以自由随意 之变化。部署取高低曲折之趣,间以池沼花木,接近自然,而入诗画之境。此两种传 统之平面部署,在不觉中,含蕴中国精神生活之各面,至为深刻。

7.用石方法之失败 中国建筑数千年来,始终以木为主要构材,砖石常居辅材之 位,故重要工程,以石营建者较少。究其原因有二:

(1)匠人对于石质力学缺乏了解。盖石性强于压力,而张力曲力弹力至弱,与木 性相反,我国古来虽不乏善于用石之哲匠,如隋安济桥之建造者李春,然而通常石匠 用石之法,如各地石牌坊、石勾栏等所见,大多凿石为卯榫,使其构合如木,而不知 利用其压力而垒砌之,故此类石建筑之崩坏者最多。(2)垫灰之恶劣。中国石匠既未 能尽量利用石性之强点而避免其弱点,故对于垫灰问题,数千年来,尚无设法予以解 决之努力。垫灰材料多以石灰为主,然其使用,仅取其粘凝性;以为木作用胶之替代,而不知垫灰之主要功用,乃在于两石缝间垫以富于粘性而坚固耐压之垫物,使两石 面完全接触以避免因支点不匀而发生之破裂。故通常以结晶粗沙粒与石灰混合之原则,在我国则始终未能发明应用。古希腊罗马对于此方面均早已认识。希腊匠师竟有不 惜工力,将石之每面磨成绝对平面,使之全面接触,以避免支点不匀之弊者;罗马工 师则大刀阔斧,以大量富于粘性而坚固之垫灰垫托,且更进而用为混凝土,以供应其 大量之建筑事业,是故有其特有之建筑形制之产生。反之,我国建筑之注重木材,不 谙石性,亦互为因果而产生现有现象者也。

二、属于环境思想方面,与其它建筑之历史背景迥然不同者,至少有以下可注意者四 :

(一)不求原物长存之观念 此建筑系统之寿命,虽已可追溯至四千年以上,而地 面所遗实物,其最古者,虽待考之先秦土垣残基之类,已属凤毛麟角,次者如汉唐石 阙砖塔,不止年代较近,且亦非可以居止之殿堂。古者中原为产木之区,中国结构既 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 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盖中国自始即未有如古埃及刻意求永久不灭之工程,欲以人工 与自然物体竟久存之实,且既安于新陈代谢之理,以自然生灭为定律;视建筑且如被 服舆马,时得而更换之;未尝患原物之久暂,无使其永不残破之野心。如失慎焚毁亦 视为灾异天谴,非材料工程之过。此种见解习惯之深,乃有以下之结果:1.满足于木 材之沿用,达数千年;顺序发展木造精到之方法,而不深究砖石之代替及应用。2.修 葺原物之风,远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增修拆建,素不重原物之保存,唯珍其旧址及其 创建年代而已。唯坟墓工程,则古来确甚着意于巩固永保之观念,然隐于地底之砖券 室,与立于地面之木构殿堂,其原则互异,墓室间或以砖石模仿地面结构之若干部分,地面之殿堂结构,则除少数之例外,并未因砖券应用于墓室之经验,致改变中国建 筑木构主体改用砖石叠砌之制也。

(二)建筑活动受道德观念之制裁 古代统治阶级崇向俭德,而其建置,皆征发民 役经营,故以建筑为劳民害农之事,坛社宗庙,城阙朝市,虽尊为宗法,仪礼,制度 之依归,而宫馆,台榭,第宅,园林,则抑为君王骄奢,臣民侈僭之征兆。古史记载 或不美其事,或不详其实,恒因其奢侈逾制始略举以警后世,示其“非礼”;其记述非 为叙述建筑形状方法而作也。此种尚俭德,诎巧丽营建之风,加以阶级等第严格之规 定,遂使建筑活动以节约单纯为是。崇伟新巧之作,既受限制,匠作之活跃进展,乃 受若干影响。古代建筑记载之简缺亦有此特殊原因;史书各志,有舆服食货等,建筑 仅附载而已。

(三)着重布置之规制 古之政治尚典章制度,至儒教兴盛,尤重礼仪。故先秦两 汉传记所载建筑,率重其名称方位,部署规制,鲜涉殿堂之结构。嗣后建筑之见于史 籍者,多见于五行志及礼仪志中。记宫苑寺观亦皆详其平面部署制度,而略其立面形 状及结构。均足以证明政治、宗法、风俗、礼仪、佛道、风水等中国思想精神之寄托 于建筑平面之……分布上者,固尤深于其它单位构成之因素也。结构所产生立体形貌 之感人处,则多见于文章诗赋之赞颂中。中国诗画之意境,与建筑艺术显有密切之关 系,但此艺术之旨趣,固未尝如规制部署等第等之为史家所重也。

(四)建筑之术,师徒传授,不重书籍 建筑在我国素称匠学,非士大夫之事。盖 建筑之术,已臻繁复,非受实际训练,毕生役其事者,无能为力,非若其它文艺,为 士人子弟茶余酒后所得而兼也。然匠人每暗于文字,故赖口授实习,传其衣钵,而不 重书籍。数千年来古籍中,传世术书,惟宋清两朝官刊各一部耳。此类术书编篡之动 机,盖因各家匠法不免分歧,功限料例,漫无准则,故制为皇室官府营造标准。然术 书专偏,士人不解,匠人又困于文字之难,术语日久失用,造法亦渐不解,其书乃为 后世之谜。对于营造之学作艺术或历史之全盘记述,如画学之《历代名画记》或《宣 和画谱》之作,则未有也。至如欧西、文艺复兴后之重视建筑工程及艺术,视为地方 时代文化之表现而加以研究者,尚属近二三十年来之崭新观点,最初有赖于西方学者 先开考察研究之风,继而社会对建筑之态度渐改,愈增其了解焉。

本篇之作,乃本中国营造学社十余年来对于文献术书及实物遗迹互相参证之研究,将中国历朝建筑之表现,试作简略之叙述,对其蜕变沿革及时代特征稍加检讨,试 作分析比较,以明此结构系统之源流而已。中国建筑历史之研究尚有待于将来建筑考 古方面发掘调查种种之努力

第三篇:梁思成发言稿

梁思成发言稿

本文是倪吉昌先生提供并保存下来的,登在《古建园林技术》上,后记中有述。

文章重点不是讲专业的,从字里行间读来的是对中华古建筑的爱。梁先生的精神就在与此。文如下:

漫淡中国建筑(梁思成先生为参加中国古迹名胜学习旅行的各国学生所作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报告发言稿)1957年4月4日

朋友们: 我非常高兴能够在中国的首都北京欢迎来自欧洲几个国家的二十几个学生,并且为你们作一次关于中国建筑的报告。让我在这里表达我对你们的热烈欢迎。我现在准备简略地给你们介绍一下中国建筑的最主要的特征,然后把中国建筑近两千年来不同时代的少数代表性的建筑物介绍一下,然后根据你们旅行的路程,把那几个城市里主要的有趣的建筑也介绍一下,使得你们到了那里能够更好的了解那些地方的建筑。当然,有时候绘画和雕刻往往是跟建筑物混合在一起的,我也预备附带提到它们,但是关于绘画、雕刻以及其他有关的艺术,你们已经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郑振铎先生的报告中所听到,我就不再多谈了。我这里所谓中国建筑主要是指的汉民族的建筑,由于你们旅行的范围都在汉民族居住的地区,所以关于少数民族的建筑也不在这里谈了。

中国建筑的特征 中国建筑作为一个建筑体系来说大概已经有将近四千年的历史了。在这四千年中,以黄河中下流域为发源地,这个体系逐渐推广到了朝鲜、日本、蒙古、越南和新疆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这个广大地区里,虽然各民族的建筑都各有一些个特征,但是它们都有更多的共同性。首先,它们所共有的一个特征就是用木材构成框架,墙壁都是作为可有可无的隔断墙,镶在这框架里面的。其次,在一些纪念性的建筑物上,在水平和垂直的木构件交接的地方往往用一种梯形的方块和臂形的木材层迭起来作为过渡部分,以减少水平和垂直之间相交点的剪力,这种组成的构件,我们叫它做斗拱。第三个特征是出檐很远,屋面弯曲,以及在四面有檐的建筑物上,檐角翘起。第四个特征是利用木料上的油漆做为建筑表面的装饰;在比较讲究的建筑上往往画成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第五,在平面布置上,中国所谓“一所房子”大多数是由若干座个体的建筑物和一些附属建筑,如回廊、围墙等等围绕成一个庭院。这种布置常常强调中轴线,但在一些游玩性的建筑中布置也很随便,往往随同地形自由分布。当然,中国建筑的特征不仅是这几点,并且中国除了木结构之外也有砖石结构,在这里不详细地谈他们的特征了。

几个历史时代的代表作:

城市规划方面: 大家也许在报纸杂志上已经看到中国的考古学家不久以前在郑州发现了一座大概是公元前一千三四百年或更早的城市的遗迹,抱歉的是发掘的工作刚刚在开始,我们还不能看出这个城市的面貌,虽然如此,我们至少可以知道大约在三千年以前或更早,中国已经有用城墙围起来的城市,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当时的一个皇帝已经命令他的一个大臣在现在的洛阳有计划的建造一座城市,考古学家和建筑史家们正在寻找这个城市的遗迹,并且已经找到了一些线索,不过发掘尚未开始。从那个时候起,中国的城市规划已经形成了一套理论,一直到近代,在公元十三世纪末年开始,经过多次改建,一直留存到今天的北京城就是这样的一个最辉煌的范例。这个城市以皇帝的宫殿做中心,座落在城市的中轴线上,宫殿的附近有皇帝的大花园和庙宇,以及贵族和为宫廷服务的人的住宅,在它们的外围才是老百姓的居住区。皇帝的宫殿有一道围墙围起来——就是你们将要看到的故宫紫禁城,另一道次要的围墙把花园庙宇和贵族宫廷居住区环绕起来.这个墙除了极少部分外已经不存在了。外围住宅地区四面都用雄厚的城墙环绕起来。过去中国所有的城市,无论大小,除非由于地形的限制,都是根据这样一个原则规划起来的。你们将要去参观的西安、曲阜都是最典型的例子,不过在曲阜,在中轴线上的不是皇帝而是孔夫子,另一个城市南京虽然在历史上也曾经是中华帝国的首都,但由于地形的条件,它的规划就不象北京这样对称。

几个历史性的代表作: 考古学家曾经发现过大约三千三百年前乃至可能更早的建筑遗址。在故宫博物院里,你们会看见一个模型,那是不久以前发现的一个最原始的建筑遗址的模型,我们还不能给它做出一个上层建筑的复原图,所以只好请你们去看那个模型,用你们的想象力替它们建造一所房屋吧!在河南安阳县附近,考古学家发现的遗址证明在公元前十三或十四世纪中国木框架结构的体系已经肯定的形成了。那是从等距离行列安排的石头柱基和残余的木柱的下段整齐的安排在一个土筑的台基上而推论出来的。伟大的汉朝给后代留下了一些石阙——那就是宫殿、庙宇或是坟地前面的甬道开始的地方两旁竖立的石头墩子,在这些阙上,我们可以看到前边所提到的一些特征,例如木框架、斗拱和屋顶,在那个时候已经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这一类小小的纪念物已经完全具备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中国建筑的特征。关于比较古老的木建筑,我在这里只预备介绍少数几个例子。中国现存最古的木结构都在山西省一座佛教圣山——五台山。其中一个比较小,并且保存得不太好的是公元七八二年建的,其次一座保存得非常完整的是公元八五七年建的。我们这个小小的聚会也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为它庆祝诞生一千一百周年吧!这座建筑物假使你们拿它同北京的建筑物(十五世纪以后的)比较,就会看见他们表现出很不相同的比例,特别是在斗拱与柱高的比例上,房檐的宽度上和屋顶的坡度上。这一座建筑物除了建筑物本身之外,同时还保存了一千一百年前的三打以上的佛象,一小片壁画和书法。另一座纪念性的木结构建于公元九八四年、在河北省蓟县,是一座两层带一个夹层的建筑物,这座建筑物是围绕着一个十六公尺的观音菩萨像而建造的,虽然比佛光寺的大殿晚约八十年,在风格上它们是一致的。山西省应县有一座高五层——五个主层加上四个夹层——的木构佛塔。这座佛塔是一○五六年建造的。它的平面是八角形的,每一层都有平座和檐子,塔顶上有一个铁刹,全部共高六十六公尺。这三座建筑物虽然相隔二百年,一座是单层的,一座是二层的,一座是五层的,也有平面长方形和八角形的,但是它们的风格是一致的。在这些建筑中我们看见了木框架和斗拱在中国建筑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看到了中国古代木匠极高度的技术和艺术的成就。比这些时代更晚的建筑物,在你们旅行之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在下面介绍各城市的建筑时再谈,这里就不继续下去了。当然,你们会注意到佛塔是中国风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因素,有时他们在城里,有时在山上或江边。有时让密茂的树林做背景,有时借着河湖的水显出倒影,过去佛塔在中国跟教堂的尖塔在欧洲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占据着很相象的位置的。虽然在宗教意义上它已经失去了它的重要性,但是在风景里,在人的审美观念中,中国人都是热爱佛塔的。佛塔在公元前后就从印度随同佛教传到中国。现存最古的一座佛塔是一座公元第六世纪初叶的砖塔,高约四十公尺,在河南省嵩山嵩狱寺,这座塔平面是十二角形的,高十五层——事实上是一个很高的塔基上面一个很高的塔身,最后加在上面十五层密密的檐。除了塔身之外,这座塔并没有任何装饰,但是它就以它的优美的轮廓线取得它的最高度的艺术效果。以后各时代遗留给我们的塔数以千计,除了象嵩狱寺塔这个类型之外,还有

(一)单层塔,例如公元五四四年建造的山东神通寺四门塔,(二)层数分得比较明确的多层塔,例如涿县云居寺塔,(三)在一个大台上建造五个、七个乃至九个的群塔,例如北京碧云寺金刚宝座塔(十八世纪),(四)酒瓶形式的喇嘛塔,例如一二七一年建的北京妙应寺塔和一六五一年建的北海白塔。这些不同类型的塔型之中,有些是用砖石模仿木结构的形式的,它们用砖石做出梁、柱、斗拱、椽子、檐子、平座等等的建筑构件,另外一些比较朴素,更充分的单纯用砖取得艺术效果。最后,中国还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建筑就是规模宏大的皇帝陵墓,在介绍北京的建筑时,我再比较详细的谈一谈。

各城市的一些主要建筑: 现在我按照你们旅行的路程,把那些城市里最重要的建筑简略地介绍一下: 北京 北京最主要的建筑当然就是皇帝的宫殿,它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这整个建筑群又是同北京的整个城市的规划有机的联合在一起的。我们可以说它的最外边的大门就是在它前边四点六公里的城门,其次就是离它约一点五公里的正阳门,然后又经过天安门以及其他的两座门才达到紫禁城的正门——午门,午门之内是一个宽广的庭院,跨过河上的石桥,走到另一座门,进了这座门,你就隔着一个将近三百公尺的大庭院看见皇宫的最主要建筑物太和殿了,太和殿的后面有一个正方形的比较小的殿,更后面又有一座稍微大一点的长方形的殿。这三座建筑物构成一组,立在三层的白石台基上。在主殿太和殿前宽广的庭院的两侧各有一座楼,以及较为低小的廊庑环绕起来。大理石台基上有雕刻极为华丽的栏干和踏步,建筑物的墙壁、柱子、门窗都油成红色,屋顶全部用黄色琉璃瓦,屋檐以下,墙、柱、门窗以上的额枋和斗拱都用蓝和绿为主加上金色和红色为重点的装饰彩画,这样就强调了受光面的温暖和阴影下的阴凉。当天晴日美的时候,蓝天日云和这些高低起伏的金色屋顶辉煌灿烂的颜色对比,给人以永远不能磨灭的印象。这一组叫做前三殿。在它们的后面,通过另一道大门,又有一组规模较小,但是布局大致相同的后三殿,再往后就是一个规模不大的花园,花园后面就到皇宫后门了。这两组建筑形成了故宫的轴线,在轴线的左右还有许多用围墙围起来的较小的组群,是皇帝日常居住办公以及安置他自己的和他父亲或祖父遗留下来的妻妾的地方。每一位皇后居住在那样一个围绕起来的组群里,由我们今天看来,简直就是坐在高级监牢里一样。紫禁城的前面,在天安门的左右,是太庙和社稷坛,太庙是皇帝历代祖先的庙,社稷坛是土地和五谷的神的庙。后者象征着皇帝对国家的统治权。在建筑布局上,你们可以注意到,太庙里边是由围墙围绕的比较密集的建筑群,而社稷坛则以一个空旷的地段上一个低矮的坛为主体,然而在建筑布局的均衡上他们取得了卓越的效果。附带可以提到,社稷坛的大殿和他的后殿建于一四二○年,是北京现存最古的两座木建筑。这两座皇帝的坛庙,现在己成为人民的公园,太庙是劳动人民文化宫,而社稷坛是一个一般性的公园,叫做孙逸仙公园。而故宫已经成为人民的博物馆了。在故宫的后面,在中轴线上有一座人造的小山,山上有五座亭子,中间的那一座亭子标志着北京城的几何中心。在紫禁城和景山的西面,利用一系列天然湖沼建成了皇帝的花园,现在其中北面的两个湖已经是公园。在这里边我要特别提到北海这一部分,在公元十二世纪,当时的皇帝已经把北海和它南面的中海建成了他的私人花园了。十三世纪中,蒙古大汗忽必烈统治中国的时代,把北京定为他的首都,把北海花园进一步修建起来,今天你们所看见的那座仙境一般的岛就是马可勃罗在他的游记里详尽的叙述过的。这座山的顶上,在古代原是一组宫殿建筑,到1651年,才换成了现在这座白塔。在山坡上布置了许多庙宇和亭台楼阁,岛的北面临着广阔的湖水,修建了半圆形的回廊,与这个山岛隔湖遥遥相对的是若干组庙宇和休息居住的庭院,以及著名的五龙亭。所有这些建筑,都是十八世纪以后建造的。你们就要去游览这些地方或已游览过了,我不在这里详细叙述了。当然,你们也会去看天坛,那是皇帝一年一度祭天的地方。天坛在北京城的南部。一片广大的园地,用两层围墙环绕。围墙平面形式南半是方角的,北半是半圆的,象征着中国古代“天圆地方”之说。内围墙以内的南北轴线上布置了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三座主要建筑物。它们的平面都是圆形的。由三层白石台构成的圜丘和单层檐的皇穹宇前后毗连,在轴线的南端,三重檐的祈年殿的轴线的北端,相距约600公尺,用高约3公尺的甬道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布局。天坛主要建筑物都用蓝色琉璃瓦,也是象征天的颜色。除去轴线上的三组建筑物外,天坛广大的地段上还有少数次要组群,其余地段都栽植柏树。作为一个整体布局,天坛是一个善于利用广阔的空间的一个杰出的典范。这一组的布局是十六世纪中形成的。现存建筑物是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的。北京城西北约25公里的颐和园是一个利用天然的小山和湖泊建造成的皇帝的大花园。从十二世纪起,当时的帝王已经开始经营它。现在的规模是十八世纪定下的,而建筑物大多是十九世纪末年重修或重建或增建的。园子很大,你们就要去游览,没有必要在这里叙述。我要指出的只是几点分析: 首先是在进入宫门以后,一座大殿给游览者以一种庄严整肃的感觉。绕过大殿到它的后面,是一连串封蔽的庭院,没有什么天然景色。但走出这封蔽部分,踏上长廊,除了长廊本身一种“长短莫测”的感觉外,游览人会惊喜地发现左手边一片广阔的湖面和右手的山坡相对衬。山坡上有零零落落的一些小组群。走了约几百公尺的长廊后,突然在眼前出现一个小广场,正对小山——万寿山——的山峰,以及以山峰为主的中轴线。在这条轴线上,从湖岸的码头和牌楼起,一直到山顶的佛香阁和万佛阁止,布置了一系列左右对称极为严肃的宫殿组群。这种格调的突然转变,给人以十分意外的感觉。从高处的佛香阁下望,可以得瞰全湖景色,在其中在湖的南部安置了一个小岛,作为远景的主题,完成了一幅“画面”。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中国园林设计中的“借景”的方法,从高处西望(或从湖上西望),园外的玉泉山和它的塔,以及远处的西山,都被组织到颐和园的构图里面来了。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建筑师和园林师利用自然条件的高度技巧和艺术成就。万寿山背面的布局与前面成强烈的对比,全是葱郁的松林和曲折的小河。小河北岸就是园墙,但是园林师用小山和大树把它遮住,使游人不觉得已走到边缘上。颐和园内还有一个小园——谐趣园。许多廊榭环绕着一个荷花池布置起来,自成一个小局面。一位著名的美国建筑师初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惊喜地说“这是所谓浮在水面的建筑”。我觉得他的形容是很恰当的。建议你们也去看看。在北京正北约40公里的明代皇陵是中国特有的一种建筑类型。我也不准备在这里详细介绍它的建筑物。我只愿指出这些皇陵的设计者的伟大气魄。13个陵寝布置在大片山坡上,最远的相隔好几公里。它们有一条总的神道,长约8公里。这条神道的布置是把几十公里以外的山岭组织在内的。到神道开始的地点,那就是在著名的石牌坊那里,请你们让司机停车,站在牌坊中轴线上,向正北望假使天气晴朗你们可以看到远处山岭的主峰整整地落在牌坊中轴线上。然后你们除了欣尝那些石兽石人之外,还可注意神道(可惜现在公路不完全走神道原路线,而且汽车速度太快也不易领会)的路线,当它进入山口以后,每在左右两山之间时,总是略近低的山,使你感到左右的山是一样高的,这就在非对称的自然环境中取得对称的幻觉。这是中国古代建筑师利用自然条件,大胆组织空间的最杰出的,也是气魄最大的一个范例。从我上面的叙述中,你们也许已经注意到,我的介绍都还暗示了中国建筑的另一特征,那就是,中国建筑给予人的印象都是从一个“画面”,引导到另一个“画面”,必须一步一步地走过去,每一步从不同的角度去欣尝的,如同慢慢地开展欣尝一幅手卷一样。与这相比,欧洲的建筑往往将一个立面全盘托出,如同一张欧洲画一样,令人一览无余。这是中国建筑(以及中国画)与欧洲建筑(以及欧洲画)极不相同的一点。你们看了之后也许会同意我的看法的。在洛阳你们所要看见的主要是龙门的雕刻我就不在这里细谈了。

西安 西安是中国历史上最古的都城。在唐朝,西安城的面积达到80平方公里,比现在的北京城还大三分之一,我们可以说,它是古代世界上最大的一个城市。今天的西安只是唐朝西安的一小部分。现在的城墙和城楼都是明清两朝重建的。这个城市象罗马的戍城一样,用两条相交的干道把城市分成四块。在这两条干道的相交点上安置了一座鼓楼,标志着城市的几何中心。这座鼓楼是十八世纪以后建造的。在现在西安的南郊还存在着两座唐朝的佛塔,被称为大雁塔和小雁塔。在唐朝,它们都是在当时的城墙范围以内的。大雁塔是一座平面正方形高七层的砖结构,是公元701至704年之间建造的。在这以前约50年,伟大的学者、佛教徒和旅行家玄奘在完成了多年的佛经翻译工作之后,修建了这座塔的前身作为收藏佛经的地方。不幸地由于某一种历史记载上没有说明的原因,使得这座塔需要重建和大规模的改建。记载上说,玄奘所修的那座塔是印度形式的,而改建的时候却采取中国形式。现在的塔就是那一次改建后留存下来的。十二个世纪以来,这座塔曾经多次修缮。现在所看见的表面处理大概是在明朝的一次修缮中,照原来的形式做的。但是有些建筑史家认为现在塔的外表全部是明朝改建的结果。在这问题上,我们还未能得出肯定的结论。这座塔,在形式上,属于上文所说的第三类型的多层塔。在轮廓线上,逐层向上缩小是很稳重乃至多少呈现一点严厉的气氛的。但在墙面的处理上却采取了非常轻巧但极其整洁的手法,表现了木结构的柱子和檐枋的形式。一千二百五十多年来,这座雄伟的建筑物屹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心的一个伟大城市的地址上,标志着中国和它的邻邦在文化交流上光辉的事迹和千千万万的后人对于伟大玄奘的怀念和敬意。小雁塔和大雁塔遥遥相对。在造形上,它挺拔秀丽,属于上文所说的嵩狱寺塔类型的塔,与大雁塔形成有趣的对比。同嵩狱寺塔一样,它的艺术效果完全是由它的线条的轮廓取得的。在墙面上,这座塔没有任何的装饰处理。这座塔是公元669年建造的,大约在四百多年前,经过几次强烈的地震,垂直地裂成两半,又继续屹立到今天,是建筑结构学中很有趣的一个现象。人民政府正在研究加固修缮,使这座塔能够继续存在一千年或更长的年代。

南京 南京也是在历史上屡次成为中国首都的一个城市。由于它的特殊地形,它的城市布局是不规则的。由于它的战略位置,历代的建筑物都在战争中毁坏殆尽。现在保存的只有一些皇陵和宫殿的、受过破坏的残余部分。当你们到达南京的时候,南京工学院建筑系建筑历史的教授将会对你们做更多的介绍,我也没有必要在这里多说了。

曲阜 你们所要去的一个小城市——曲阜——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家孔夫子的家乡。从公元前二世纪末、一世纪初,孔夫子的政治和伦理的理论已经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占据了统治地位。从那个时候起,政治为了纪念孔夫子,就在他的家乡,把他住宅保存下来并且在旁边给他修建了庙宇,还把他的子孙封了爵位。这个传统一直保存了两千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哲学虽然受到了土生土长的道教以及外来的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等的影响,但是孔子的威望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一天比一天尊崇起来;他的子孙的爵位也逐渐升到公爵的崇高地位。这种情况完全在曲阜的建筑的发展中反映出来——他的住宅和庙宇在一次又一次的改建中,不断地扩大,终于在十八世纪中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见的规模。在曲阜,孔庙的地位比皇宫在北京还显得重要。一系列的庭院,由南到北,把小小的曲阜城完全划分为东西两半,而东半部之中又被由三间小小的茅屋发展而成的巨大华丽的公爵府占去了很大的一部分。孔庙里的殿堂都用黄色的琉璃瓦同皇帝一样尊贵。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在两千年的中国社会中占据着多么重要的地位。曲阜的孔子庙。我们可以说是一座中国少有的建筑历史博物馆。在那里保存着很多座从汉朝以来历代的石碑;在木构的建筑物方面,最古的有1195年和十三世纪后半叶的碑亭;有1502年的藏书楼;有1730年的有雕刻华丽的石柱的大殿以及一直到1933年重建的许多次要的和附属的建筑物。这些不同时代的建筑物虽然都各有不同的时代特征。但是,由于他们是过于专门的学术问题我就不在这里讨论了。在曲阜城中,还有一座孔子的学生颜回的庙,虽然规模也不算小,但和孔庙共处在一个小城中,就不免显得很小了。在曲阜城外约9公里是孔子的坟墓所在,那是一座比较简单规模也不很大的坟墓。你们就要去看,我没有必要在此叙述了。在新中国,孔子的政治哲学理论已不再是中国人民思想行动的指南,但是中国人民并不忘记孔子在中国长期的灿烂的封建文化中有多么巨大的贡献。他的言论里还是有许多至理名言,足以为我们今天所能接受的。至于孔庙和公爵府的建筑,无论作为组群或者作为个别的建筑物来说都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可尊贵的遗产。人民政府正在对这些建筑物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使这份文化遗产能够长期地存在下去。

泰山 泰山是中国古代所谓五狱之一,是当时孔子所常到的地方。它给了孔子思想上很多启示,也常常被他用作比喻来申述他的理论。因此,在中国后代无数的著作中,“泰山”已经成了一个常见的名词。它在中国人的思想感情中是占有特殊地位的。奇怪的是泰山上虽然有不少关于孔子的遗迹,但是,在建筑方面所有的庙宇大多数是道教的。这些庙宇过去由于年久失修损坏很严重,人民政府也正在逐步的把它们修复起来。

大同 在古代,大同是中国的一个边疆城市;当时的汉族和北方民族如匈奴、鲜卑等文化交流或战争争夺之地。在公元第五世纪,鲜卑族所建立的魏朝在这里建立了他们的都城;在公元第十至十三世纪,它是契丹族的辽朝和女真族的金朝的重要的经济文化中心。北魏的统治者是虔诚的佛教徒,他们在大同西北的云冈给后代留下了伟大的艺术创造—石窟雕刻。辽金两朝在大同城内建造了一些佛寺,其中有两处一直保存到今天。关于云冈石窟的佛象雕刻郑振铎先生已经跟你们谈过,所以在这里我只跟你们谈一谈在石窟雕刻中所看见的北魏建筑。首先是,这种石窟是由印度传到中国来的。它的概念是印度的,但在形式上,特别是在建筑处理上,它是中国的。由于当时的鲜卑族是一个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所以在跟汉族接触以后,很快就吸收了汉族文化。包括建筑在内。因此,云冈石窟中所看见的建筑都是汉族的。在这里面,我们首先看见它所表现的若干建筑类型,其次是一些建筑的处理手法和装饰。在类型方面,主要的,是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物。它们都具备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些特征。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八角形的柱子及极其简单的斗拱;在两个柱头之间的横楣上的倒V字形的斗拱大概从第九世纪以后就不再使用了。但在当时却是一种最流行的做法。在一个石窟中的前厅里的左右两面墙上你们可以看到两个典型范例。此外,在许多洞窟中的叙述佛经故事的浮雕中还可以看到一些大门、城门、围墙等等类型。另一主要类型就是浮雕中的佛塔,大致有三种:一种是象一座亭子那样的单层塔,那是比较接近印度的窣堵坡(Stupa),其次是木材框架结构的塔,虽然是多层的,但每一层的构成单位却跟刚才所说前厅墙壁上的浮雕佛殿是一样的,它是中国原有的一种高层建筑,被采取来为佛教服务的。第三种是将第一种垒叠而成的。表示着它是一种砖石结构。这些塔的顶尖上都有一个很高的刹。这些刹,我们也可以说。是一个印度窣堵坡的缩影,被安放在一座中国传统的高建筑上做为装饰,从而形成中国式的佛塔。在建筑处理和装饰方面,除了刚才所说的中国传统手法之外,我们看到了许多西方所常见的装饰母题,如须弥座、莲瓣、连珠、万字文、卷草等等。这些据我个人的考证,大多数都是从亚洲西部发源向西流传到希腊和欧洲,而在另一方向却到了中国。在石窟里,我们甚至可以看到略似希腊的爱欧尼式(Ionic)和科林斯式(Corinthian),它们无疑的是从希腊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而传到中国来的。这些都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花朵,是人类生活中最可尊贵的东西。我只能在这里指点出少数的几种,其余的请你们自己去发现吧。大同城里有两处著名的佛寺,叫做西大寺和南大寺。西大寺原来的规模很大,但是现在只留下一座正殿和一个经藏了。正殿是十一世纪后半或是十二世纪前半建造的。在面积上它是仅次于北京太和殿的一座巨大的木构建筑。在整体比例上,特别是在柱高和斗拱的比例上,它不如上文所说的那几座最古的,唐朝样式的木建筑那要豪壮。若是把唐朝建筑和北京宫殿的建筑跟它比较就可以看出它正好介乎二者之间。经藏是西大寺现存两座建筑中比较古的一座建筑,是1036年建造的。它是一座很小的建筑,但在比例上却还保存唐朝的样式。在内部,它的天花板和上面的彩画也是十一世纪的做法,和北京宫殿里的是很不相同的。这个建筑物里,有保存完整的泥塑象,大约有三打,都是十一世纪的作品,是中国雕刻史中极可珍贵的一个塑象群。同样可贵的是靠着三面墙壁的佛经柜子,上部完全用建筑形式处理,制作非常精巧,也可以说是一件十一世纪的建筑模型。它是一件中国独一无二的国宝。值得特别指出的是和中国其他的建筑不相同,西大寺的主要建筑是面向东方的。这是由于契丹民族拜日的原故。南大寺是十二世纪留下来的一个比较完整的组群。在个别建筑物的□□□□和西大寺正殿比较接近。我在这里所要特别指出的是它由群的□□□□□□□□对称甚至可以说接近呆板的。另一点就是这些建筑物的□□□□□□□□板,把梁架结构全部显露出来,并且加以充分利用取□□□□□□□□□要看中国古代木匠的技巧,在南大寺的建筑可以找到□□□□□□□□□□中也可以发现一些缺点,例如大门之内的庭院当中□□□□□□□□□的一组斗拱就过于复杂沉重,无论在结构上或者□□□□□□□□□□一种艺□过份成熟以后就常常出现这种弄巧成拙。(以下残缺)

后记: 1957年4月4日上午,梁思成先生在北京正谊路团中央会议室,为20余名来自欧洲的大学生,讲解了关于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和几座名城的介绍。那天,梁思成先生可能是腿疾发作,他一只腿跪倚在椅子上,但始终用单脚站在那里,用英语讲解,其讲至风趣之处,常引得在座的外宾开怀大笑,并热烈鼓掌。那年,我20岁,是陪听并兼帮梁先生放映幻灯的三个中国人之一。事后,我一直将这份珍贵的讲稿保存着。时值梁思成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谨将它献给诸位读者,以示我对大师的诚挚怀念。倪吉昌 2001年6月26日

第四篇:梁思成观后感

梁思成观后感

在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国,历史古迹实在不少,但这些需要人去维护、保护。梁思成正是这样的人,他看到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用了一生的时间去做中国古建筑的保存工作。

看完《梁思成》后知道原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北京城是被破坏过的北京城,老的那些建筑都是瑰宝但都被破坏了。想到梁思成说的那句话:”以后再建就是假古董了。“我心里有些泛酸。北京古城被毁了因为那些所谓的苏联专家,但巴黎被保护了因为那群法国人接受了梁思成的规划建议,一个东方大国一个西方大国,为什么差别会有这么大。

梁思成为了破解《营造法则》廓清中国建筑史,自己下乡到田野实地考察;发现了新的古迹,不怕危险独自爬山高塔顶端进行测绘工作,他为了保护更多的建筑而牺牲自我。真的可以说:他们的学术已经沁到他们的血液里了。

其实看了这么多的《大师》,每一个都是真心为国发展,却要受到这样的待遇,太不公平了。那些都是先知先觉地大学者,却被小人当道,让这个民族失去了本应保护的更好的几千年的文化。

第五篇:梁思成与林徽因纪录片观后感

梁思成与林徽因记录片观后

“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

——林长民

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不读万卷书易浅薄虚华,不行万里路难知世界之广大,没有名师指路会在条条弯路里耗费了时光,没有阅人无数难知人性之复杂。至于阅人,需年岁的积淀和相遇的机缘,外人可帮之处不多。而阅读、行路与名师的资源多寡,于一年少之人,几乎只看出身之不同了。虽然日后可依凭自身努力补足,不过大凡沾点艺术之事业,唱戏也罢弹琴也好,没有天赋与幼学,成年后大抵只能做票友了。

现今或高官或富商给子女以海外求学之机会,大多只能是末流的培养方式了。窃以为,求学不如言传,言传不如身教。而作为父母能令子女受益终生的,非一时之金银,一世之器物,实乃几代家传之学养、习惯与品行。

于是,有了差距。

梁启超“常以今日之我宣判昨日之我”,这种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有几个老爹能做到并对子女以深刻影响?梁启超说,“我是个主张趣味的人,倘若用化学分析‘梁启超’这个东西,把里面所含一种元素叫趣味的抽出来,只怕所剩下的只有个零了”“我虽不愿你们学我那泛滥无归的短处,但最少你们参采我那烂漫向荣的长处”,中国父母素来以己所未偿之愿望、以己难有之品行,却要求子女之所不能够。想起我教过的学生,父母云:老师,我们工作忙,孩子就全拜托你了。那边孩子抢白:不就是晚上一个打麻将,一个去喝酒嘛。做爸的大喝一声:你妈逼的,信不信我回家打死你。

于是,只能苦笑。

说到林家,在素来重男轻女的中国,林长民另娶后冷落了原配,却从来不忘对爱女的聆教。百年后的中国,又有几个父亲能说出“做一个天才的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求做到友谊的了解。”这样的话?更多的,稍有忤逆,先不问谁对谁错,你就会听到诸如“我一把屎一把尿把你养大,你还跟我顶嘴”,“我是你老子,跟我还讲上道理了?!”

于是,唯有无奈。

泰戈尔体察到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恋,写诗道,“天空的蔚蓝,爱上了大地的碧绿。他们之间的微风叹了声,唉”。

我常想如果林徽因的爹是现在的某个势利眼,林徽因是现在的某个几零后。在徐和梁之间如何抉择?徐较梁分流倜傥(论长相,确实梁远逊于徐),才华外溢(梁的才华更艰深而专业,徐的诗歌更通俗更流行),追求猛烈(甜言蜜语加众友助阵),虽说有婚史(现在四五十的多金大叔都那么抢手,更何况老徐才三十几),徐简直稳赢了。

林最终选择梁,两家家长的刻意撮合当然不可忽视,但林自身的选择恐怕更为重要。再说,林的追求者又不是老徐一个人。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给点钱去学个钢琴、画了素描,那是“技”,人格的熏陶,那才是“艺”。

于是,时刻自省。

任公之性情,是后辈之榜样。在报上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讨伐袁世凯,慷慨激昂,一时“时务文体”风靡;在家书里切切叮嘱,既指点事业爱情之大方向,也不忘叮嘱思成拓展业余爱好之小节。任公与康有为师徒数载,后期康保袁称帝,任公依然断绝师徒关系,可谓国是不糊涂,任公几房家眷和谐相处,可谓家事显和谐。说来容易,行则甚难啊。

于是,敬为偶像。

网上有个段子,某对男女热恋之中,女问男:“你爱我吗?你愿意娶我吗?”男答“

我爱你,至于结婚,还是先要见下你的父母。”

妙答。见父母,在当下更多的是长辈对孩子辈的考察与表示同意,其实啊,还应该是小辈在购买产品时,对出厂厂家品质的考察。

百年老店也有次品,但少。路边野摊也有美味,但卫生质量一般堪忧。

“妈妈,洗脚。”

“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下载梁思成与赵县古建筑word格式文档
下载梁思成与赵县古建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建筑测绘与改造

    《古建筑测绘及改造》调研报告作者:林钰霞 班级:1B11C3 学号:108215 指导老师:陈风焕 日期:2013.06.26古建筑测绘与改造 ————大兴善寺 摘要: 建筑与文化是一个宽广的领域,它既......

    读《梁思成与林徽因林》有感

    除非在梦里有这么一天,你和我,同来动那根希望的弦…… -------林徽因在那段纷扰的历史中,在泱泱大国走向平庸和没落的日子里,一对才子佳人,用他们的心血掠去中国建筑的尘埃,将她们......

    深怀梁思成专题

    深怀梁思成 ——《梁思成传》读书心得 论文摘要: 梁思成是集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大师于一生的传奇人物。在日本的美好童年使他养成了积极乐观的性格,而与林徽因的美......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主要描写了梁思成的一生,梁思成对建筑的热情和执着使我更加尊重他,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 北京原来是有城墙的,解放后,北京城市重新规划,梁......

    梁思成的教案

    梁思成的故事 一、导入今天我们认识一位颜值很高的朋友梁思成,下面看一下他的介绍 姓名:梁思成 出生日期: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 逝世日期: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 职业:中......

    《梁思成传》读书笔记

    《梁思成传》主要描写了梁思成的一生,梁思成对建筑的热情和执着使我更加尊重他,他的光辉,照亮的是千秋万世。北京原来是有城墙的,解放后,北京城市重新规划,梁思成要把北京城墙变成......

    浅议古建筑火灾预防与扑救

    1 浅议古建筑火灾预防与扑救作者:甘肃省临泽县公安消防大队 谢钰印邮编734200 电话***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古建筑被无情的大火吞噬,从人们的视野里消失,给世界文化遗......

    中国古建筑与导游讲解(范文)

    中国古建筑与导游讲解 作者:铅笔盒子 论文摘要: 中国古建筑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沉淀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开发中国古建筑旅游资源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