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7.中国传统汇总
中国传统
1.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的手工业技术专著是(4)。
(1)《周易》(2)《营造法式》(3)《工部工程做法则例》(4)《考工记》
2.封闭的里坊制度是以前城市结构上的一个特点,自何时开始废除了封闭式的里坊和夜禁制度(3)。
(1)汉朝(2)唐朝(3)北宋(4)南宋 3.清朝早期都城盛京故宫在(3)。
(1)今哈尔滨市(2)今长春市(3)今沈阳市(4)今兴城市
4.古来素有“虎踞龙盘”之称著名的古城建筑遗存是指(1)(1)南京城(2)西安府城墙(3)北京城(4)平遥古城 5.中国古代建筑完全成熟阶段在(2)(1)宋朝(2)唐朝(3)元朝(4)明朝
6.战国中期以后,君王死后的葬身之处专称(3)。
(1)墓(2)坟(3)陵(4)封丘
7.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古县城建筑的典型代表是(1)(1)平遥古城(2)蓬莱水城(3)丽江古城(4)大兴城 8.中国第一座皇帝陵是(2)(1)黄帝陵(2)秦始皇陵(3)邯郸赵王陵(4)燕下都王陵
9.在中国帝陵史上具有里程碑的地位,为宝城宝顶式最后定型的帝陵是(1)(1)明孝陵(2)秦始皇陵
1(3)明成祖的长陵(4)清东陵 10.号称明长城“天下第一关”的是(3)(1)嘉峪关(2)娘子关(3)山海关(4)居庸关 11.号称“千佛洞”的石窟寺位于(2)(1)今山西省(2)今新疆地区(3)今河南省(4)今四川省 12.中国著名的大足石窟位于(4)(1)今山西省(2)今甘肃省(3)今河南省(4)今重庆市 13.中国最大的一尊石刻弥勒佛是(3)(1)云冈“昙曜五窟”(2)重庆市长江南岸的大弥勒佛石像(3)乐山大佛(4)唐代敬善寺洞阿弥陀坐佛
14.后人在哪个石窟意外发现“藏经洞 ”,后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研究的重要课题(2)(1)龙门石窟(2)莫高窟(3)云岗石窟(4)天水麦积山石窟
15.1957年在原址上建立的中国第一座遗址博物馆是(1)。
(1)半坡村遗址(2)殷墟遗址(3)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4)周口店遗址
16.以下哪个古人类文化遗址于1987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1)。
(1)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2)赵邯郸故国(3)“阿房宫”遗址(4)周原遗址
17.由于有其碑石立于西门外,故号称“天下雄关”的是(4)。
(1)辽东镇和蓟镇长城(2)河北的山海关(3)北京的居庸关(4)甘肃的嘉峪关 18.中国建筑的完全成熟阶段是在(3)。
(1)春秋战国时期(2)秦汉时期(3)隋唐时期(4)明清时期
19.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都城是(4)。
(1)秦都咸阳(2)东汉都城洛阳(3)南京应天(4)隋唐的长安城
20.被世界人类遗产委员会评价为简洁、生动地表达了一种对一个伟大文明的进步产生过伟大影响的宇宙观的建筑是(2)。
(1)孔庙(2)天坛(3)关帝庙(4)武侯祠
21.中国历史文化遗迹包括(1234)。
(1)古建筑、古遗址(2)古墓葬、石窟寺(3)古长城(4)古园林(5)古字画
22.汉朝先后修建的两大规模宏伟的都城是(34)。
(1)咸阳(2)邺城(3)长安(4)洛阳(5)镐京
23.中国古代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34)。
(1)器物体系(2)历史价值(3)艺术价值(4)科学价值(5)规范体系
24.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帝王陵墓建筑有(1234)。
(1)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2)南京明孝陵(3)北京明十三陵(4)清陵(5)汉墓群
25.下列中国历史文化遗存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中的有(12345)。(1)万里长城(2)周口店“北京人”(3)孔府与孔庙(4)布达拉宫及附属项目(5)武当山古建筑群
26.以下哪个城市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245)3
(1)南京(2)大同(3)唐山(4)开封(5)安阳
27.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国古村落是(24)(1)乔家大院(2)西递村(3)乔家堡村(4)宏村(5)王家大院
28.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其木构架主要有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是(135)(1)井干(2)十字脊(3)穿斗(4)丁字脊(5)抬梁(附斗栱)
29.使用木构架的优点是(125)。
(1)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2)隔热、防震作用(3)防腐作用(4)透明作用(5)木构的弹性可减缓震动和防止断裂
30.下列说法中,哪些与“胡同”一词的来由有关(124)。
(1)“胡人大同”之意(2)“浩特”,谐音“胡同”(3)胡服骑射(4)蒙古语“井”的意思(5)胡汉同一
31.中国古代的宫殿建筑至今保存完整的有(24)。
(1)东汉都城洛阳(2)明清紫禁城(3)宋都开封城(4)盛京(5)隋唐的长安城
32.中国古代园林按建设的占有者身份区分有(13)。
(1)皇家园林(2)官员园林(3)私家园林(4)将军园林(5)寺院园林
33.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特点有(245)。
4(1)山水相依(2)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3)气候凉爽宜人(4)建筑美与自然美相融合(5)诗情画意般的情趣
34.以下园林哪些属于皇家园林(13)。
(1)颐和园
(2)留园(3)避暑山庄(4)罗布林卡(5)拙政园
35.以下遗址哪些属于五代宋元明清时期文化遗址(123)。
(1)元上都遗址(2)金上京会宁府遗址(3)北宋东京城遗址(4)邺城遗址(5)大明宫遗址
36.中国的三大石窟是(123)。
(1)云冈石窟(2)龙门石窟(3)莫高窟(4)大足石窟(5)伯孜克里克石窟
37.从墓葬发展史上可以看出,古帝王陵墓的封顶主要有哪几种方式(123)(1)“方上”(2)“以山为陵”(3)“宝城宝顶”(4)“石棚”(5)“不封不树”
38.中国的石窟寺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123)(1)新疆地区(2)中原北方地区(3)中国南方地区(4)西藏地区(5)内蒙古地区
39.以下遗址哪些属于秦汉文化遗址(14)。
(1)秦兵马俑坑(2)新疆楼兰古城遗址(3)殷墟遗址(4)“阿房宫”遗址(5)周原遗址
40.陵园建筑的地上建筑部分由哪三部分组成(124)。
(1)神道(2)祭祀用的殿堂
5(3)“黄肠题凑”(4)护陵监(5)“石棚”
41.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B)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 42.以下哪个少数民族不过春节(A)
A回族 B藏族 C 彝族 D苗族
43.自汉朝的哪个皇帝开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C)
A汉高祖 B汉元帝 C汉武帝 D汉景帝 44.中国人民过春节有多少年的历史?(D)
A4500年 B4000年 C3500年 D 3000年 45.春节有很多别称,下列选项不是春节的别称的是(A)A岁日 B元日 C正旦 D元首 46.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是在那一年举办的?(C)
A1982年 B1983年 C1984年 D1985年
47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这一习俗源于(D)
A 春秋 B汉朝 C唐朝 D宋朝 48.我国废除农历,采用阳历是在什么时候?(A)
A1912年 B1937年 C1949年 D1951年 49.下列选项不是元宵节的习俗的是(B)
A吃元宵 B赏花灯 C舞龙、舞狮 D贴窗花 50.元宵节最早可追溯到(D)
A秦朝 B西汉 C东汉 D三国 51.元宵节的兴起与哪个宗教有关?(D)
A道教 B伊斯兰教 C基督教 D佛教 52.下列传说与元宵节无关的是(A)
A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B汉文帝纪念平吕
C点彩灯 D敖年守岁 53.猜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猜灯谜源于(D)
A周朝 B春秋战国 C秦朝 D汉朝 54.元宵是元宵节必不可少的食物,元宵流行于(C)
A唐朝 B五代十国 C宋朝 D元朝
冬至、除夕
一、选择题
1.冬至是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节日,请问冬至是在什么时候?(C)A12月1日或2日 B12月14或15日 C12月21日或22日 D12月的最后一天
2.以下选项中不是冬至的别称的是(D)
A冬节 B长至节 C 亚岁 D腊至
3.冬至人们要吃什么食物(A)
A饺子 B汤圆 C饼子 D粥
4.祭祀冬至最早可追溯到(A)
A 周朝 B春秋 C秦汉 D隋唐
5.在古代,除夕这天人们要驱逐“疫疬之鬼”,请问驱逐时使用的工具是什么?(B)
A 锣 B鼓 C锤 D笙
6.除夕向来有守岁的习俗,守岁源于什么时候?(B)A秦汉 B南北朝 C隋唐 D宋朝
7.下列哪个选项不是除夕的重要习俗(C)
A 吃团圆饭 B贴年画 C 吃汤圆 D然爆竹
8.下列哪个选项不是除夕时团圆饭上必不可少的菜肴(D)A鱼 B年糕 C平安水饺 D糍粑
9下列传说与春节无关的是(D)
A敖年守岁 B七郎射“夕” C万年创历法 D迎门神
10.除夕起源于什么时候?(B)
A周朝 B春秋 C战国 D秦朝
11.“跳火堆”是除夕时流传较广的一大习俗,请问“跳火堆”源于哪个省份(A山东 B浙江 C福建 D广东
12.除夕这天要贴年画,请问这一习俗源于什么时候(A)A宋朝 B五代十国 C唐朝 D汉朝
腊八节、小年
一、选择题
1、腊八节是哪个民族的传统节日?(C)
A回族 B 朝鲜族 C汉族 D 满族
2、古人庆祝“腊八”是为了(A))8
C A 庆祝丰收 B祭祀祖先 C表达美好希望 D团圆
3、下列选项中不是腊月的别称的是(D)
A嘉平B 清祀 C大蜡 D 蜡日
4、腊八节是为庆祝丰收、祭祀诸神的节日,很久之前,此节日的日期不是固定的,那么它什么时候才固定在腊月初八呢?(D)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南北朝
5、腊八节传承到后来受宗教影响很大,南北朝颇甚,请问哪个宗教对其影响最大?(B)
A道教 B佛教 C伊斯兰教 D 犹太教
6、我国喝腊八粥的习俗最早开始于(C)
A 唐朝 B五代十国 C宋朝 D 明朝
7、腊八粥的主要材料是(A)
A谷类 B面粉 C杂粮 D干果类
8、根据各地习俗,下列哪种食物不是腊八节吃的(D)A腊八粥 B 干果 C 蒜 D冰
9、下列哪个选项不是腊八节的别称?(B)
A腊八祭 B王侯腊 C佛成道日 D腊月祭
10、小年的特定风俗是(A)
A祭灶 B祭祖 C庆丰收 D团圆
11、各地过小年的日期不是全都相同的,在我国大多数地区,小年是在什么时候?(C)
A腊月初
五、初六 B腊月十五 C腊月二十三、四 D腊月二十五、六
12、过小年要祭祀灶神,灶神与哪个宗教联系最为密切?(C)A佛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基督教
13、祭灶神最早可追溯到(A)
A 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春秋
14、下列选项不是小年的习俗的是?(D)
A剪窗花 B洗浴 C写对联 D吃团圆饭
15、下列选项不是小年的别称的是(C)
A祭灶节 B 谢灶 C 扫灶 D灶王节
16、人们在小年这一天都会打扫房屋,这是寄予了人们(C)的美好心愿。A清洁卫生 B驱魔祛病 C除旧迎新 D新年迎新
少数民族节日
一、选择题
1.开斋节是伊斯兰教的重要节日,请问开斋节在每年的哪个月?(C)A7月 B8月 C9月 D10月
2.回族的三大节日是开斋节、圣纪节和(A)
A宰牲节 B盂兰盆节 C寒食节 D雪顿节
3.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共有几个?(D)
A 13个 B12个 C11个 D10个
4.雪顿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B)
A 回族 B藏族 C维吾尔族 D蒙古族
5.铜鼓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A)
A壮族 B维吾尔族 C藏族 D满族
6.下列哪个节日不是壮族的节日?(C)
A农具节 B花婆节 C壮年 D晒佛节
6.姓氏节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B)
A朝鲜族 B土家族 C侗族 D满族
7.火把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D)
A苗族 B彝族 C水族 D傣族
8.以下哪个选项不是苗族的节日(A)
A芦笙节 B四月八 B社节 D火把节
9.那达慕是哪个少数民族的节日?(C)
A蒙古族 B藏族 C壮族 D朝鲜族
10.朝鲜族的节日基本和汉族一样,下列哪个汉族节日朝鲜族是不太重视的(D)
A春节 B端午节 C元宵节 D中秋节
11.泼水节是哪个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D)
A彝族 B苗族 C土家族 D傣族
12.泼水节相当于傣族的新年,泼水节在哪个月?(B)
A 3月 B4月 C5月 D 6月
13.藏族新年是农历哪一天?(C)
A同汉族新年 B二月初一 C二月初二 D二月底
民族知识
1.哪一年国务院确认,我国除汉族外还有55个民族?(D)A1949年 B1956年 C1966年 D1979年
2.我国有几个少数民族自治区(C)
A 3个 B 4个 C5个 D 6个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于哪一年开始施行?(D)A1949年 B1968年 C1979年 D1984年
4..哪三个民族共同使用汉语?(A)
A汉族、满族、回族 B汉族、回族、壮族 C汉族、壮族、朝鲜族 D汉族、朝鲜族、土家族
5.畲族是世局于哪个省份的少数民族?(B)
A 江苏 B浙江 C福建 D山东
6.我国最早成立的民族区域自治是?(C)A西藏自治区 B广西壮族自治区 C内蒙古自治区 D宁夏回族自治区
7.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A)
A壮族 B侗族 C土家族 D苗族
8.我国面积最大的自治区是(D)
A西藏自治区 B内蒙古自治区 C广西壮族自治区 D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
9.自治地方最多的身份是(A)
A云南 B青海 C四川 D湖北
10.《格萨尔王传》是哪个民族民间说唱体长篇英雄史诗(B)A蒙古族 B藏族 C回族 D壮族
1.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A)A、春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2.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的重阳节又称(A)A、敬老节 B、女儿节 C、天中节 D、踏青节 3.历史最久的“天下第一宴”是(C)A、满汉全席 B、诈马宴 C、孔府宴 D、洛阳水席
4.我国满族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食品是(D)A、饽饽 B、火锅 C、酸菜 D、萨其玛
5.我国朝鲜族饮食最主要的特点是(A)A、凉、辣 B、热、辣 C、酸、辣 D、麻、辣
6.我国朝鲜族“汤文化”的代表性食品是(B)A、羊肉汤 B、狗肉汤 C、鸭肉汤 D、素菜汤 7.最具代表性的回族食品是(A)A、手抓肉 B、油香 C、麻花 D、烤羊头
8.新疆维吾尔族最著名的民族风味小吃是(B)A、烤馕 B、烤羊肉串 C、羊杂碎 D、抓饭
9.最具苗家民族风情的地方特色美食是(D)A、酸汤鱼 B、老鸭汤
C、酸肉 D、竹筒饭
10.最具土家族风味特色的地方美食是(C)A、鲊广椒 B、油茶汤 C、凤头姜 D、莼菜汤 11.藏族酒宴上的主要饮料是(C)A、青稞酒 B、马奶酒 C、A和B都是 D、绿茶
12.我国清真菜最擅长烹制的食品是(B)A、羊肉 B、面食 C、鸡肉 D、山珍
第四题(萨其马、满族铜火锅、八碟八碗、锅出溜、酸汤子)
1.传统的中秋节令食品不包括(C)A、月饼 B、桂花糕 C、螃蟹 D、桂花酒 2.传统的中秋节令菜肴包括(C)A、炒田螺 B、蒸芋头 C、桂花鸭 D、蒸河蟹 3.中国十大传统节日不包括(D)A、春节 B、元宵节 C、中秋节 D、盂兰盆节 4.我国端午节的传统活动内容不包括(B)A、赛龙舟 B、登高 C、吃粽子 D、佩香囊 5.牧区蒙古族人的家常食品没有(C)A、手抓肉 B、奶制品 C、炒米 D、奶茶
6.下列属于西藏饮食“四宝”的是(D)A、糌粑 B、酥油 C、牛羊肉 D、以上都是 7.土家族特色食品包括(D)A、菜豆腐 B、油茶汤 C、鲊广椒炒腊肉 D、土家烧饼 8.我国侗族日常主要食品包括(B)A、米饭 B、酸鱼 C、酸菜 D、油茶
9.伊斯兰教禁止食用的食物不包括(D)A、猪肉 B、狗肉 C、无鳞鱼 D、酒类
1.春节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象征着(A),喻示 着招财进宝。
A团圆和欢 B生意兴隆 C快快乐乐 D祛除疾病 2.中国人吃年饭时,(B)和鱼菜通常是餐桌上必不可
少的两种食物。
A火锅 B饺子 C牛肉 D年糕
3.我国台湾高山族人春节吃的“长命菜”,实际就是(D)。A芹菜 B香菜 C芥末 D芥菜
4.我国上海、江浙一带民间大年初一吃的“如意菜”,实际就 是(C)。
A芹菜 B香菜 C黄豆芽 D竹笋 6.(C)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也是最
带感情色彩的节日。
A元宵节 B端午节 C中秋节 D重阳节 7.俗话说“花好月圆人团圆”,故中秋节又称(A)。A团圆节 B情人节 C老人节 D以上都不是 8.蒙古族人将以奶为原料加工而成的食品,称为(C)。A奶食 B茶食 C白食 D米食
1下列关于我国古代传统节日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B)
A 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七夕节的诗词有宋代文人秦观的“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B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是专门为纪念剜股侍君,不求名禄的古代名士重耳的。C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有:赛龙舟、食粽佩香囊、悬艾叶菖蒲。
D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 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一般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2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传统节日是:(B)A.春节、元旦、端午节、国庆节 B.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C.春节、中秋节、元宵节、清明节 D.元旦、国庆节、圣诞节、元宵节 3 中国民间为什么要吃腊八粥? [b] a 迎接春节 b 纪念释迦牟尼 c 纪念小寒来临
4.“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描写的是哪个传统节日(B)
A、中秋节 B、元宵节 C、端午节 D、七夕节
1.中国传统礼仪中,在交际场合结识朋友介绍时有先后之别,请说明。
答案:应把身份低、年纪轻的介绍给身份高、年纪大的,把男子介绍给妇女。介绍时,除妇女和年长者外,一般应起立;但在宴会桌上、会谈桌上可不必起立,被介绍者只要微笑点头有所表示即可。
2.握手是大多数国家相互见面和离别时的礼节,在中国传统礼仪中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
答案:在交际场合中,握手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一般在相互介绍和会面时握手。遇见朋友先打招呼,然后相互握手,寒暄致意。关系亲近的则边握手边问候,甚至两人双手长时间地握在一起。在一般情况下,握一下即可,不必用力。但年轻者对年长者,身份低者对身份高者则应稍稍欠身,双手握住对方的手,以示尊敬。男子与妇女握手时,往往只握一下妇女的手指部分。握手也有先后顺序,应由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妇女先伸手,客人、年轻者、身份低者见面先问候,待对方伸手再握。多人同时握手致意不要交叉,待别人握完再伸手。男子在握手前应先脱下手套摘下帽子。握手时双目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要看着第三者握手。
3.有些国家有一些传统的见面礼节,如东南亚佛教国家是双手合十致意,日本人是行鞠躬礼,请谈谈我国传统见面礼节。
答案:我国旧时传统是抱拳
4.唐代孔颖达说:“中国礼义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说明中国为什么被称为“礼仪之邦”?
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第二篇: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有着悠久历史。是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集体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从时间上讲,中国传统文化大致是指19世纪40年代鸦片战争前的中国文化。因为鸦片战争后由于西方文化的剧烈冲击。中国文化开始大幅度的震荡,调整。这种变化一直持续至今。从地域范围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括传统的中国地理概念,还包括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越南、朝鲜等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个清晰的地域界限。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今天中国人的思维与行为仍在不自觉中深受其影响。纵观历史,传统文化主要包括儒学、美德、礼仪、民族精神、榜样、诚信、和谐观、负面道德经验等方面。
二、多视角看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和体现
传统文化教育的德育价值,众说纷纭,许多专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此各抒己见。有些学者们论证了儒学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认为儒学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等具有极为有益的作用。还认为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有助于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也有启示。改革开放以来和加入WTO以后,中国的人文精神及传统文化思想受到挑战。对学生进行儒学教育,坚定信仰教育有利重建精神家园,凸显人文精神,要求我们加强儒学伦理教育,倡导道德体验教育。
〔1〕有学者从美育及传统美德的角度看其德育的促进作用。也认为当代德育的社会文化环境受以现代传媒为特征的大众文化影响,人的审美受到侵蚀、精神世界也被无情的挤压着。青少年的奋斗精神、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受到巨大影响,自我意识强全局意识差、竞争意识强合作意识差、好胜心强抗挫折能力差等不健全人格结构。而美育与德育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审美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及形成有密切的关系,这也是我国把美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原因;当前可以通过艺术教育、经典导读、看经典戏剧电影、文学导读、注重课程教材改革、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来实施美育。
〔2〕对于美德作为知识可教性,有学者论证了其可教的限度和方式。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但美德作为知识被教师有限度的。原因是它主要通过理性去获得、美德本身的内涵在当代社会中的失落、合格的美德教育教师的失落。所以传授也有其特殊的方式,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
〔3〕香港中文大学刘国强教授阐述了中华美德教育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指出儒家伦理教育之特点,尤其分析了仁的不同层面的含义和与诸德的关系,认为它们都是相互关联和融通的一个体系。他的关于中华美德的当代意义提醒了我们不要一味的追求现代的、西方的、流行的价值观,而忽略中华传统美德所蕴涵的价值。
〔4〕 至于道德榜样、榜样教育问题,部分学者论述了榜样的道德价值,道德榜样的类型、可能和功能。一般的榜样并不特指道德榜样,它们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只有具有正面价值的榜样都有道德的崇高性或崇高的道德价值。从道德主体的角度看,可分为个体道德榜样与群体道德榜样:从社会生活的实际来看,不可能人人都成为道德榜样,主要是:掌握和控制社会道德资源者、对社会负有重
大责任和具有重要影响者以及成年人。道德榜样有几种产生的可能,即先验论、发现论、需要论、实践论。不管怎样,道德榜样产生的条件至少应该是理性主义和普遍主义的诉求。道德榜样的功能如下:传统优秀道德的典型承载者,现实主导价值的积极弘扬者,未来理想道德的开拓创新者。这三种内在功能决定了道德榜样具有示范和激励的外在功能。
〔5〕现实教育中要积极发挥道德榜样的外在功能,使其转化为内在功能,以不断扩大的道德榜样的力量和影响力。但如何处理好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呢?有学者指出要合理运用它们之间的耦合,来建设新时期的文化和进行学校道德。需正确认识偶像崇拜语境下的榜样教育。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播媒介产品的普及,新的文化形态和现象的出现冲击并改变着传统的文化模式和文化观念。时下榜样曲高和寡,偶像却层出不穷。这就要求找出新时代文化背景下榜样与偶像的差异与共生,建构它们间的耦合机制。需要我们贯通理性思维与情感体验;协调价值目标与现实生活。
〔6〕民族精神有其深刻的历史渊源和重要价值,当前有学者对学校如何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作了研究和思考。指出民族精神教育应具有生活性、综合性、发展性,体现民族性和全球性的统一,且要设置专门的民族精神教育课程。拟定民族精神教育目标,不同的学习阶段,目标层层深入。至于其教育方法,不能脱离学生实际,而要从学生生活出发,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活动中开展教育,这样民族精神才可能真正被内化。
〔7〕在崇尚个人自由的现代社会里和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市场化改革的影响下,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着危机和价值困境,即如何处理好国家认同和个人自由的关系。学者认为,当代学校民族精神教育本身而言,强调个人自由与国家认同各有优缺点,因为他们反映人的精神需求中既渴求自由又希望有所归依的二重性,因此有学者要建立一种必要与可能的民族精神教育价值取向:基于个人自由的国家认同。根据哈贝马斯的商谈伦理学,通过达致共识的对话教学来实施民族精神教育,用讨论、辩论、说服教育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获得些道德规范和自己的价值观。
〔8〕有学者指出负面道德经验也有其德育价值,负面道德经验是指在道德生活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具有假、恶、丑性质的道德事件或行为。但它在学校教育中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有人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产生消极的影响,因而在实践中采取回避或拒斥的态度。他们认为负面道德经验一旦被课程化,就会对学生的道德成长具有积极的影响;有利于发展学生处理负面道德经验的意识和能力,适应真实的道德生活世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自主力、更好的理解正面道德经验和进行道德反省。我们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是矛盾的统一体,道德经验也不例外,学生不应该只知其一面,而不知另一面。那么负面道德经验在当前德育中缺位的原因是什么呢?根本原因在于人们认识上的偏差。有些人认为呈现负面道德经验与学校教育的性质不相符合;有些人认为学生的德性很大程度上是环境熏陶的结果,因而在学校教育中呈现负面的道德经验不利于学生的德性成长;有些人认为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还不成熟、缺乏道德免疫力,因而不宜向学生传递负面的道德经验。但它们不应成为学校摈弃负面道德经验的理由。学校德育不只是教师和学生过道德生活的地方,更是学生学习如何在社会上过道德生活的地方。社会上永远存在着真、善、美与假、恶、丑。学生不可能完全封闭在学校内,他们无时无刻不在与社会打交道。既然和社会交往,学生就不可避免的遇到负面道德经验。如果学校不让学生掌握面对负面道德经验的智慧,那么他们在遇到负面道德经验时就会茫然不知所措。所以学校应该将负面道德经验课程化以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
〔9〕中国自古就被称为“礼仪之邦”。显然先秦时期的礼就是道德规范的载体,也是传承主流社会伦理思想的符号,具有重要的道德功能,有学者说其功能主要表现在道德内化、示范和传承等方面。礼的践履使人们逐渐养成遵守道德规范的行为习惯,形成道德观念,培育道德情感,使外在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礼仪则以理想的模式向社会成员展示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供他们效仿的行为准则。礼仪还通过礼仪活动标准化的语言和动作,使社会道德规范成为可以习得的东西。先秦时期的礼具有传统礼仪的共性,另外,它的德育功能有其特殊性,第一,先秦礼教与乐较大配套进行,相辅相成;第二,先秦礼的道德教化与国家机器的推动密不可分。礼的法制化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礼的道德教化的作用,还有中国古代政教合一的机制是礼的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
〔10〕也有学者分析了人生礼仪的德育内涵,它是一种特殊的民俗事象,指围绕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关键时刻或时段而形成的仪式活动,具有丰富的德育功能。因为人生礼仪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连接着寻常百姓的人生追求和需要,另一面连接着受儒家文化支配的传统价值观念,千百年来始终发挥着规范人生和统一教化的作用。当然人生礼仪德育功能的实现,要注意在开展礼仪活动时讲究实效性;要在庄重神圣的场合下,以富有象征和表现力的方式使受礼者完成道德教化过程。这对于今天的德育有借鉴意义。
〔11〕和谐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机制和状态,它是发展着的联系。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有和谐的思想,如:“天人合一”、“整体和谐”、“和而不同”的思想都包含有和谐的意义。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传统文化“以民为本”的观念,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正是中国传统大同社会理想在现代的延续和升华。中国文化传统中追求和谐的思想由来已久,讲求和谐是往圣先贤们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今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基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应当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智慧和精神动力。例如:传统文化注重“修身”的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修身”,强调个人道德人格的培养,对于提升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极其宝贵的启示;传统文化崇尚“和为贵”的思想,有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就是主张人与人、人与社会要宽容和谐。儒家“和为贵”的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生命价值的尊重和对和谐理想的追求。
〔12〕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为“和”的思想赋予崭新的时代内容,进一步倡导以和为贵的新型人际关系准则,无疑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减少人际摩擦和社会内耗,在全社会形成“贵和尚和”的价值取向,增强人际关系的亲和力和凝聚力;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精神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们把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只有处于和谐关系中,才能得到发展并生生不息。儒家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界基本上是和谐的,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虽然是农业文明的产物,但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和感和相互依存关系,对于我们反思现代工业文明对自然的征服态度,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相处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时期,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最庞大的人口,也正在以最快的速度消耗着可再生和不可再生的资源,面临着最突出的人与自然的矛盾。因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还有,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有利于巩固社会和谐,“民本”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精神资源,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先秦文献中提到“民”的地方很多。我们只有把构建和谐社会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善于汲取“民本”思想的精华并赋予其崭新的时代内容,才能夯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一个以民为本的社会,才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第三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专业班级:商秘2班学号: 201102023202姓名:陈晓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我见
当今,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的转型期,社会道德的失衡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问题。我们不禁要反省传统的伦理道德哪里去了呢?
我们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条目繁多,内容丰富而庞杂。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要内容并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伦理道德思想的精华,它虽然有受到一定的历史、阶级与社会所限制的道德旧识,但更多的是反映中华民族道德上的文明、进步,体现全人类道德文明的具有长久思想价值的道德智慧。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对于人类的价值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传统伦理道德的总结和认同,是继承和发扬民族优良伦理道德传统的关键,也是现代中国道德文明建设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在文化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也不讲道德,但却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一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精华,是中国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剂和内聚力,它在价值的意义上形成中华民族道德人格的精髓和精魂。其中包括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十大美德。
“仁爱”精神是一种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人道精神。它要求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互助、互爱,与人为友,与天地万物为友,和谐共处在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中,以儒家为代表的“仁爱”思想,是一种对于协调人际关系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道德精神。“仁爱”既是一种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道德智慧。孔子说,仁者“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们知道,所谓道德,即是要求人们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考虑到他人与社会的利益。中国传统的“仁爱”思想,即是要求人们替别人着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关心人,帮助人,待人以诚,施人以惠。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道德精神。在我们的现代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利益矛盾、经济竞争、贫富差距等等会不可避免地引起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紧张。因此,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发扬中国人传统的“仁爱”精神,倡导“仁者爱人”、“厚德载物”、“民胞物与”的道德,有益于创造现代生活需要的同情弱者、互助友爱、帮穷济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友爱的新型人际关系。
2011年 10月13日下午,广东佛山,两岁小女孩悦悦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和碾轧。两名路人先后路过,均对倒地的悦悦不理睬,接着悦悦被一辆车再次碾压。之后5分钟往来的十余个路人无一伸援手,直到一位拾荒阿姨看到并救起悦悦。对于小悦悦的悲剧,我们需要追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那么多的过路人对躺在地上的小悦悦熟视无睹?但我们更应该告诉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走过小悦悦身边的“路人”,请停下来,拉她离开街心;或伸出援手,将她抱离险境,这是本分,更是底线„„请伸出温暖的双手,让人心不再冷漠!这就是“仁爱”精神啊!诚信是一种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要求人们以求真务实的原则指导自己的行动,以知行合一的态度对待各项工作。在现代社会,诚信不仅指公民和法人之间的商业诚信,而且也包括建立在社会公正基础上的社会公共诚信,如制度诚信、国家诚信、政府诚信、企业诚信和组织诚信等。”
当今大学生中存在着很严重的诚信危机,这已经越来越成为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严峻的课题。高校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还贷或是有意拖欠贷款,据几家商业银行数据统计,不少高校毕业生的“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超过了20%,有的高校甚至达30%~40%!有一份调查表明在校大学生中未说过假话的只占0.48%。调查显示有88.39%的同学认为诚信在当今社会很重要,诚信的意义、价值不容忽视,但在实际行为上却不能做到这一点。还有28.57%的同学明确表示,“诚信”两字只是纯粹的理想,难以真正实践,比如说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自己为了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得到一份好工作,也就不自觉地会夸大简历、伪造获奖情况等。“人无信而不立”,这是每个大学生都知道的箴言,诚信也是每个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基础,虽然在他们主观意向上觉得诚信很重要,但社会竞争迫使他们选择了投机取巧。虽然同学们签过“不作弊”的承诺书,但一旦到考试时还会有人选择铤而走险。另外,不少同学承认自己迟到旷课、作
业论文抄袭、简历灌水等等不诚信的行为。还有诸如餐厅吃饭或乘公交车时插队,用大量的时间玩游戏或上网,抄别人的作业蒙混过关,论文剽窃、买假证书、虚假简历、大学生中出当“枪手”等这些多发生在大学生身上的现象。凡此种种现象在当今大学生中是确实存在的。所以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的诚信关乎中国未来的国民素质,所以提高大学生的诚信刻不容缓。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鼓励人们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向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仍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在当今追求物质化的社会中中,有些人视道德精神为草芥,私心膨胀,物欲横流,在歪风中成为利欲熏心、丧失人格与国格的势利小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少见到这种现象。繁华的大街上,清洁工人永不能停下手中的工作,因为永远有人在乱扔纸屑果皮;交通岗亭中的民警也永远不能休息,因为永远会有人乱穿马路,会有人闯红灯。这儿不是垃圾场,这儿也不是落后的地区,可为什么人们的素质却如此„„古人的传统伦理道德都到哪里去了呢?随着改革开放,许多中国人的腰包鼓了起来,很多国人开始走向世界。可作为中国公民的一份子,到了国外,就代表了中国的形象,就是中国的形象大使。可许多中国人到了国外,在公共场所,不遵守规则秩序,大声喧哗,吸烟、随手扔垃圾,如入无人之境。看到这样的中国人,外国人会怎样想象我们的国家?伦理道德是我们道德精神的一面镜子。一个国家的民众的普遍道德精神面貌,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精神文明的今天和明天。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和精神文明建设,正呼唤我们在继承中国传统道德宝贵遗产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提高民众的社会主义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确立新型的具有现代思想特征的理想道德人格。
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从从传统的伦理道德中吸取营养,规范自己的言行,树立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做到仁爱、诚实、德行统一、知行统一、做一个德才兼备的人。
第四篇:中国传统文化思想
了解“孔子”
1、提出问题:孔子的思想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当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吗?为什么?如何看待孔子的“仁”和“德”?他的思想有什么样的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其生平,概括总结孔子思想的关键点。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评价。
活动二:认识“老子”
1、提出问题: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了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了强烈反响,《老子》一书畅销美国,一时“纽约纸贵”。同学们结合必修二所学的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想一想里根为什么会引用老子的治国主张?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老子的思想主张。
3、教师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展示课件,阅读老子名言,加深学生理解。
活动三:孔子与老子的PK1、提出问题:
(1)孔子与老子的区别。
(2)如何评价思想家的思想?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3、小组展示,互相评价,教师点评。
第二课时
活动一:了解“社会大变革”
1、提出问题:什么是“百家争鸣”?“百家”有哪些?“百家争鸣”是怎么出现的?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必修
一、必修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阶级关系等各个方面分析“百家争鸣”的社会背景。
3、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点拨评价。
活动二:认识“百家争鸣”
第五篇: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2.五经:《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周易》 3.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4.道德经、史记 中华传统伦理道德内容
1.仁爱孝悌
“仁”是儒家文化的核心,孔子说“仁者爱人”。既然中国的伦理道德体现的是一种家族宗法关系,这“爱人”主要就体现在“孝”和“悌”两个方面,所以孔子又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孝”是人子对父母、晚辈对长辈要尽孝道。中国古代有“二十四孝图”,为元代郭巨敬辑录古代所传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后来又配上图画,通称《二十四孝图》。注:舜1,孝得天下;陈侃2,五世同堂;子路8,百里负米;王祥10,卧冰得鱼;董永12,卖身葬父;潘岳14,弃官事母;缇萦22,上书救父;沈云英24,忠孝双全。(郭巨埋子,老莱子娱亲)
悌,敬爱兄长。宗法制有嫡长子继承制,决定了兄长的地位。“融四岁,能让梨”。
古代家国一体,孝悌则必能忠君爱国,在人际交往中,也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故《孝经》(儒家经典之一)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
2.谦和好礼
礼有两个意思,一,礼是对人身份地位行为的规范,即所谓“礼制”,它是和西方的“法制”相对应的一个概念。《礼记·礼运》认为,上古天下为公,是为大同,这时候是不需要“礼”的;后世天下为家,大人世及,为了确定君君臣臣的关系,这才需要“礼”。制定了礼并且能够执行,天下恢复秩序,这就是小康。
所以制定“礼制”和制定“法制”目的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法制”采用强制的手段,而“礼制”则更强调自觉,由此引申出“礼”的第二层意思,即立身之“礼”。《礼记·冠义》曰:“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今天我们所说的“礼貌”“礼节”“礼让”等都属于这层意思。
教材又用“谦和”来解释“礼”。“谦”即谦虚,古人讲谦虚,有在礼制规定的身份地位上再稍稍屈尊一点的意思,比如“将相和”的故事中,蔺相如因完壁归赵以及保护赵王,避免使赵国受辱等功劳,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然而当廉颇寻衅时,却能再三忍让。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中,刘备为拥有一支军队的将军,又有汉家帝胄的身份,但他对于一介书生诸葛亮故意表露出来的无礼行为却能再三忍让。这样的谦虚都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也即所谓“仁者无敌”,最终能够成大事。所以老子以江海处下而为百谷王的比喻(成语有“虚怀若谷”),为欲成帝王之业者出谋划策。周易“谦卦”云:“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小心谨慎,谦之又谦,君子用这种态度跋涉险川,最终才能无恙。)系辞上释“谦卦”云:“谦也者,致恭以存其位者也。”“谦卦”是让君子恭敬谨慎,这样才能保住自己的地位。俗话说“满招损,谦受益”,落脚点也在“受益”二字。
这些听起来都有点象今天的“厚黑学”。所以对传统的伦理道德还需要批判继承。今天我们讲谦虚,不是为了互相利用,而是为了建立一种平等的人际关系,就是“和”。需要强调的是,“和”并不等于不要原则,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的“同”便是指没有原则的庸俗关系。
3.诚信知报
《大学》云:“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做人要真诚,不要自欺欺人,反复无常;对人要坦诚,不应互相利用,尔虞我诈;对国家对事业要忠诚,不能朝三暮四,心怀二意。
“信”者信用,“仁义礼智信”被称为人生“五常”。“信”也是做人的立身之本,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从构字法看为人言,《春秋谷梁传》曰:“言而不信,何以为言”。所以又有“一诺千金”、“一言九鼎”这样的格言。中学语文选《陈太丘与友期》(《世说新语·方正1》):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
市场经济活动中尤其需要诚信的品质,一个企业是否诚信,甚至成为一种无形资产。中国入世,最大的问题的是商业信用,中国入世,“狼来了”并不可怕,怕的是国内一些企业像那个撒谎的牧羊人。4.精忠爱国
精忠爱国更是中华民族的一种大德,大节。杭州就有岳飞,岳母刺字曰“精忠报国”,真所谓“人有慈母而后家有孝子,家有孝子而后国有忠臣”。于谦,杭州人,明英宗时,瓦剌族统一蒙古,进攻明朝,英宗率领50万军亲征,在土木堡遭袭击,全军覆没,英宗被瓦剌所擒。瓦剌兵临北京城下,在危急关头,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请英宗的弟弟出来主持朝政,是为景泰帝。于谦率全城军民保卫北京,打退瓦剌。瓦剌不得已送回英宗,与明朝议和。后英宗复辟,反以“大逆不道”罪加害于谦。于谦诗有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碎骨粉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张苍水……
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民族矛盾,民族英雄,中国和中华民族都是逐渐融合的产物,在这一过程中各民族都可以有自己的爱国英雄和民族英雄;二是忠君与爱国,古代家国一体,不能要求古人超越自己的时代。对“愚忠”要分析。5.克己奉公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家天下”文化,家族是这种文化的基本元素,而家族利益又是和整个“天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没有天哪有地,没有地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在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
(比较:西方的个性中心社会,写信封、署名的顺序。)
这种文化必然要求克己奉公,把天下利益,家族利益放在第一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背私之谓公”(韩非说:“古者苍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 私,背私之谓公,公私相背也,乃苍颉固以知之矣。),极端时(如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毛泽东号召“大公无私”,邓小平认为不能作为普遍性号召。但是应该也可以做到大公小私、先公后私。
(范仲淹“先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对先公后私的最好诠释。)
今天进入现代化社会,“克己奉公”仍然必要,人是文化动物,社会原来就是因为单个个体无法生存,才有原始群、有氏族、有部落、有部落联盟、有国家的。今天西方社会也越来越认识到这一点,也重视国家利益,甚至提出“地球村”概念,这是有人类以来最大的“公”。
今天中国虽然还在建设小康社会,但是不能丢掉“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6.修己慎独
如何才能达到“克己”的境界?途径就是“修身”。《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第一章);《中庸》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第二十二章)。
礼记·大学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的方法有: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
慎独
就是在自我独处时严于律己。说到”慎独“,很自然地要联想到《后汉书·杨震传》中的一个故事。东汉期间人称”关西孔子“的杨震向朝廷举荐过才华出众的王密为昌邑县令,后来,王密于深夜献金百两为报答,杨震拒收说:”怎么能这样?“王密说:”这深更半夜的没有人知道。“杨震更生气了,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这亦是人们所常说的”慎独“。
注:学术界有争议,认为“慎独”不是说没有人时仍然谨慎自律,而是说要慎于内心修养。内心别人是看不见的,故谓之“独”,心虽然看不见,但是会通过言行表现出来,所以不可不谨慎。也就是《中庸》所说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类文革时的“狠斗私心一闪念”。)
内省
最有代表性的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自讼
孔子说:”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内自讼“即内心自责,自我反省。
资料
启功先生在十年前的《学林漫录》第十三集(中华书局,1991)上发表《自讼二则》一文,谈到自己在同刊第十一期上的《坚净居随笔》(1985)中,误将清人汪容甫墨迹小立轴上所抄录的柳宗元的两段文字当成书者自己的了。他在这篇文章中向发现这个问题的黄永年先生深致谢意,又向读者深致歉意,并且十分诚恳地分析了自己所以致误的原因。
将书者所书当成书者所作,这其实是极容易发生的事情,古代后人所编前人诗文集中常混入他人之作,往往也就是这个原因。但是,这毕竟又是一个错误,这个错误一般人难以发现,能发现的人又未必会注意。黄永年先生也是私下告知的,启功先生完全可以不写这篇文字来自曝其误。但他不仅原原本本地写了,最后还不无幽默但又是绝对真诚地说,他的这段文字,“是自1957年、1966年以来,真有错、最诚心的一次自讼”。7.见利思义
“义”和“利”(概称为“义利观”),集中体现了中国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孔子说“见利思义”,荀子说:“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孟子的论述最为人们所熟知:“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当然,舍生取义的极端情况不是总会发生的,大多数情况下,要做到的是“见利思义”和“先义后利”。孔子说“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也不是说君子不需要利,而是说对君子而言,谈论“义”更能明白,因为君子是在“义”的前提下谋取“利”,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讨论:商品经济社会要理直气壮地讲“利”。资料:“杭州人形象讨论”中,有人主张用“义”来藐视上海人的“利”。关键是“理直气壮”,亦即取之有道。8.勤俭廉正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的民族(略)。传统美德讲“俭”,不是简单的经济考虑,而是从人格修养着眼。诸葛亮《诫子》书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故后人总结说:治生之道,只须守一“俭”字。一切动用,朴素些,简淡些,安静快活,有什么不好?须知世间罪恶,都从多欲中来。不俭则奢,奢则多欲,做官的必贪,居乡的必盗,非至胡为速祸、败家丧身不止!奢用惯了,在物诱势迫之下,即使心想廉洁,也难自主。因此古人说:“俭是养廉之法”。9.笃实宽厚
中国几千年来都是一个农业经济的社会,笃实宽厚是农民的本色,我们不能因为已进入现代社会就抛弃这种传统美德,现代人追求的“反朴归真”就是要回归这种本色,因为这是最接近自然,最接近人的本性的。
“笃实”是实事求是,说老实话,做老实人,老老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干工作。上升到治国平天下也是如此,空谈丧国,实干兴邦。
“笃实”是对己,“宽厚”是对人,古人概括为一个“恕”字。“恕”是由孔子最早提出的,子贡问:“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与人”(《论语·卫灵公》)。也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现代人常感觉人际关系复杂,彼此缺少理解,正是丢失了这种恕道。(注:武侠中的“冤冤相报何时了”,鲁迅“一个都不宽恕”的社会背景,伦理的范畴与法的范畴。)10.勇毅力行
西方人认为中国伦理道德是一味只知退让,其实也有勇毅力行的一面。孔子说:“三军可以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孔子平时“温良恭俭让”,但涉及到“仁”的大问题时,却是“当仁不让”。把重视内在修养和必要时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结合起来,才是一种完美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