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名师课堂实录两篇剖析

时间:2019-05-14 01:46: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囚绿记名师课堂实录两篇剖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囚绿记名师课堂实录两篇剖析》。

第一篇:囚绿记名师课堂实录两篇剖析

囚绿记》课堂实录与点评

执教:仇定荣 点评:黄敖兴

(师生相互问候后正式上课)

一、巧用文本,设置悬念

师:有位作家曾经说过:“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都等焦了。”亲爱的同学们,当你听了这段优美的抒情文字后,请你说说,这位作家抒发了怎样的一种情感?

生1:喜爱绿,钟爱绿。

生2:热爱绿,迷恋绿,盼望绿。

生3:直接倾诉了对绿的珍爱和渴盼。

师:说得真好,如果我们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

生4:爱。

师:然而,就是这位如此喜爱“绿”的作家,却硬生生地把“绿”给囚了起来。(板书:绿,并用红粉笔将“绿”字圈了一圈)

(点评:“点睛”,漫不经心,涉笔成趣,形象地点明了标题的内涵。)

那么,这位作家是谁呢?他就是陆蠡,一位著名的散文家,宁死不屈的抗日战士。(板书:陆蠡〈lǐ〉)那么,他为什么要把“绿”囚起来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散文《囚绿记》,去揭开其中的谜底。(板书课题)

(点评:优美的前奏吸引着学生渐入佳境,诱人的导语激发学生去好奇探究。教者借力发力,借文本抒情语句与标题,把学生的思维迅速带入教学情景之中。)

二、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个问题:(1)圈点勾画,标出不认识的或难以理解的字词;(2)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来概括。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先读文章,后个别辅导学生)

(点评:尊重学习主体,扩展学习空间;“圈点勾画”,渗透学法指导;“短语概括”,显示整体感知。)

生5:第五段“急不暇择”该如何理解?第七段“淅沥”该怎么读?

师:哪位同学来帮忙?

生6:“急不暇择”是“迫切,来不及选择”的意思,“暇”,空闲的意思。“淅沥”应读“xīlì”,模拟声音,形容轻微的风声、雨声、落叶声等。

师:完全正确。还有不懂或不认识的字词吗?(见没有举手,稍停)不过,老师可要提醒同学们,页下注的几个词语都比较重要,建议大家读一读。(学生读)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解决第二个问题,谁先来回答。

(点评:随文点拨,自然融入字词知识。)

生7:我认为文章直接写“囚绿”内容的应该是第8段到13段,因为第8段开头是这样说的:“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这说明我已经开始囚绿了。而第14段则写我“离开北平一年”后对绿友的思念,属于“念绿”或“思绿”。

生8:我觉得直接写“囚绿”内容的是第8段到11段。因为这几段写了我囚住绿色,绿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12、13段写的是由于时势的原因,我只得释放绿色,尽管不是我的主观意愿。

生9:我也认为直接写“囚绿”内容的是第8段到11段。从情感基调来理解,前4段可用“溺爱”一词概括,后两段可用“无奈”一词概括;从内容上分析,前4段为“囚绿”,后两段为“释绿”。

师:原来如此,在“囚绿”之后,还写了“释绿”和“念绿”两部分内容。(板书:“释绿”“念绿”)那么,“囚绿”之前又写了哪些内容呢?

(点评:不经意的一句点评,充分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

生10:我觉得写了两点内容。第1段是引出回忆,所以叫“忆绿”。其他几段都是写“爱绿”,因为爱绿而“终于选定了这朝东的房间”;因为“爱绿”,才默默地与“绿叶”对话;也因为“爱绿”,才含情脉脉地凝望着“绿友”。(板书:“忆绿”“爱绿”)

生11:我觉得还可以用“赏绿”概括,作者“含情脉脉地凝望着”常春藤,就是在欣赏“绿友”。

生12:我觉得用“赞绿”“颂绿”也行,因为第2到第7段,主要写的就是作者对常春藤的喜爱、赞美和歌颂。

生12:我同意以上3种观点,但若能再细分一些更好,因为第2至4段是写选择可以看到绿色的房间,而第5至7段是写享受房间的绿色,所以,我更倾向于将第2至7段细分为“择绿”和“爱绿”。

(点评: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与教师对话,既完整理解了文章内容,又注重作者情感脉络的梳理,实实在在体现整体性。)

师:几位同学的回答都很正确,不仅紧扣课文概括内容,还能阐述理由,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希望其他同学也能这样学习语文。下面请同学们把文章的内容作一系统的梳理。

生13:忆绿——择绿——爱(赏)绿——囚绿——释绿——念(思)绿。

(点评:“能够引导学生把一篇文章的思路摸清楚,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叶老所言,指出了一条进入文本的路径。这一环节,就其内容而言,不外乎是概括大意,理清思路,把握情感基调,有落窠臼之嫌。然而细细推究起来,教者正是在看似平淡无奇之中来引领学生读懂文本,引导学生“自然”地

三、品读课文,选点突破

师:阅读课文,不仅要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还得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深刻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腻的解读。现在就请同学们品读课文,并思考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描写这位绿友(常春藤)在囚禁前的精神风貌的?从中你概括出这位绿友怎样的特点?(生阅读,作批注)

(点评:两个问题具体明确,前后关联,层级由浅入深。)

生14:作者在第7段具体描写了绿友的卷须(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嫩芽(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突出它的可爱。

生15:我要补充两点,在第4段,文章描写了它繁茂的枝叶,而在第8段,还描写了它的柔条,浆液非常丰富。

生16:第7段还写了它的声音和舞姿,声音是淅淅沥沥的,舞姿是婆娑的,婀娜的,非常动听,非常美丽。

师:三位同学读书很认真,很仔细,把直接描写“绿友”的句子都找了出来。那么,透过这些生动形象的描绘,又揭示了“绿友”怎样的品质呢?

生17:活泼可爱,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生18:充满朝气,洋溢着青春的活力。

师:既然“绿友”充满活力,活泼可爱,那么,我们该以怎样的语调、情感来表现它呢?

生19:应该是带着轻松、愉快的情感朗读。

生20:还应带着喜爱、欣喜的情感读。

师:对,面对如此可爱的“绿友”,就要这样朗读。谁愿意范读?

(两位学生读,老师点评)

(点评:朗读是以直感的形式显示学生的理解,用心品味,加深感受。)

师:刚才,同学们欣赏了“爱绿”部分的“绿友”,现在我们再把目光聚焦到“囚绿”部分,请同学们品读课文,作者又是如何描写“绿友”的?此时的它又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情感来朗读?(生读书,师巡视,小组合作交流)

(点评:与上一环节相比,在容量上,增加了一个要求;在教学方法上,由“引”到“放”,继续提升层级。)

生21:我们小组认为,对“绿友”的描写主要有3点:引绿入室,枝条依旧伸长、攀援、舒放,反而比外边长得更快;枝条执意向外,“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垄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枝条衰败,“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师:概括不仅全面,而且很有条理,完全正确。那么,此时的“绿友”又具有什么性格特点?该如何读呢?

生22:蓬勃向上,追求光明。

生23:执着坚定,永不屈服。

生24:应带着惆怅、忧伤的情感来读,因为被囚的“绿友”已经成了“病孩子”。

生25:还要有点缠绵、深沉的语气语调,为不幸的“绿友”呐喊。

师:那就请你通过朗读为“绿友”呐喊吧,行吗?

生26:好的。(朗读,学生点评,老师小结)

(点评: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埃德加·莫兰在《方法:天然之天性》一书中提出了著名的“涌现原则”及“约束原则”,创造性地指出整体不仅可以大于部分之和[涌现原则],同样会小于部分之和[约束原则]。涌现原则要求我们在看待事物时将事物放在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之中,用“复杂的眼光”来对待。我们在面对各种各样的系统时,不仅要关注整体性的涌现,还应关注在约束、限制和束缚的作用下被压抑的部分。阅读感悟必须将个性化与规定性统一起来,导读文本,咀嚼精微,学生的自由度给足放宽,教师的教学位置又不能淹没或缺失,才能保证“三维”目标的达成。)

四拓展迁移,升华主题

师: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却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为了写“常春藤”吗?是否还有别的用意?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一找能揭示写作背景的句子。

生27:文章第13段有两处揭示写作背景的句子:一是“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二是“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这些句子告诉我们,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要像常春藤一样,不畏强暴,永不屈服,肩负起抗日的重任。

生28:开头“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一句,也揭示了写作背景,告诉我们这个故事发生在一年以前。

师:下面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作者陆蠡的简介(发放事先准备的材料),并结合文章写作背景,从中你会有什么新的发现,请说说你的探究结果。

陆蠡(1908~1942),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1937年8月,陆蠡负责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几年时间,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期刊《少年读物》因有抗日内容被强令停刊。1942年4月,陆蠡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押解到汪伪政府所在地南京,审讯时,敌人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是:“绝不可能!”7月21日被害时,年仅34岁。

(点评:阅读教学,常常要介绍作者,但如何有效、合适、得体?仇老师的教学为我们提供了范例。教学的适切性是教学智慧的显示。)

生29:作者借景抒情,既赞美了常春藤的可爱可敬,又表明自己的志趣,要像常春藤那样,永不屈服于日寇的蹂躏和残暴。

生30:通过对常春藤在自由环境中活泼可爱的情貌和被囚禁后反抗精神的细致描写,表明了自己的美好心境:热爱生命,追求光明,不畏强暴,渴求民族的解放。

生31: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敢于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生32:不仅描绘了常春藤的美丽,歌颂了常春藤的不屈精神,而且赞扬了中华民族渴求自由、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生33:我觉得作者与常春藤的命运非常相似,同处一室,同被囚禁,体验到生的欢欣、生的艰辛。时值日寇入侵,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作者是一位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国难当头,他愤怒、忧烦,他坚贞不屈、浩然正气,作者写作本文的直接原因就是表现这种正义感。

……

师:同学们的肺腑之言道出了作者没有直说的爱国心。青年作家陆蠡不仅用文章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更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实现了自己诺言,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人民,他献出了年仅34岁的宝贵生命。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就是因为有了千千万万的陆蠡们,有了千千万万的爱国志士。(稍停)

师:现在,老师忽然有了一个新的想法:假如绿友常春藤确有灵性,充满智慧,或许还读了《囚绿记》这篇美文,又假如陆蠡真的与这位绿友见了面,此时此刻,还可能发生怎样故事呢?请同学们一起来续写一个结尾,怎么样?

(点评:拓展探究,让学生诉诸笔端,从而有机整合阅读写作。)

(学生思考,写作,交流,点评。以下是3位学生的习作)

【习作一】

再回来时,又是绿意盎然的夏季了。

我走进曾居住过的小屋,看着绿友依旧动人的身姿,不由出口道:“嘿,老朋友,过得还好吗?”

常春藤在微风中摇曳了一阵子,微微点点头,好像有很多话,却又咽了回去:“嗯,很好……那个,那个,你的文章我看了,对不起……”

我一脸愕然:“朋友,这话从何说起。”

常春藤轻声地嘟哝着,像个怕事的孩子。

我木然了,凝望着他:“这话应该我说才对,当初是我自私妄为,若不是你的固执触动了我,提醒了我,如今……唉,孰是孰非,又怎能说清?来,这次我们做个真朋友,如何?”

常春藤眼眸子豁然明亮了起来,坚定地点了点头。

微风中,绿色的身影伴随着我的衣角微微扬起。在夏日的阳光里,是如此坚定,如此美丽!

【习作二】

转眼又是一个夏天。

陆蠡又回到了曾在北平居住过的公寓,找到了当初住的那个房间。

他发现,纤细柔嫩的常春藤已变得枝粗叶茂。陆蠡不知如何是好,走了过去,轻轻地抚摸着它说:“老朋友,你还记得我吗?”

常春藤抖了抖他的绿叶,坦然地说:“当然记得,就是你把我囚禁在黑暗的小屋里,让我失去了阳光的照射,雨露的滋润,怎能忘记?不过,我一直想念你,是你让我懂得了生命的可贵。”

“谢谢你的宽容,是我对不起你!当初,正是你的不屈不挠,对光明的强烈渴求,才让我醒悟过来,明白了许多道理。”陆蠡虔诚地说道。

常春藤接过话题:“我是为了自己,而你是为了祖国啊!我已经认认真真地拜读了《囚绿记》,写得真好,明的是写我,实际上写的是你的一腔热血,赤诚的爱国之心。”

陆蠡深情地望着常春藤:“你不愧是我的绿友,你真正读懂了我,也读懂了我们可爱的祖国。”

这是发自内心的对话,是两颗心之间的碰撞。

【习作三】

常春藤离开暗室后,渐渐恢复到了以前的容貌,依旧伸长,依旧攀援,依旧舒放。思念心切的陆蠡又来到了北平的居室。

“常春藤,你可还记得我吗?”陆蠡的语气里透着激动。

“当然记得,那时候,我整天见不着光,我拼命地想外逃,可你总拦着我,那时的我真是连死的念头都有了,”常春藤回忆起往事,深情地说,“但是,我丝毫没有责怪你的意思,因为我知道,你是爱我的,只是没有考虑到我的感受罢了。”

“真对不起,因为我的自私,害你受苦了。”陆蠡一脸歉意。

“没关系,你看我现在不是好好的吗?”常春藤想了想,又真诚地说道,“只要你和你的祖国也像我现在一样自由自在地生活,我就心满意足了。”

陆蠡显得很激动:“会的,一定会的,好日子很快就要来到的!”

师:陆蠡先生的文章写得美,同学们的习作写得也很精彩。陆蠡用优美的散文歌颂祖国,歌颂人民,表明心志,更把最宝贵的生命奉献于危难的祖国,值得我们尊敬,值得每一位炎黄子孙追思。

(点评:文本的意义充满了未定性。一方面,因为文本自身存在着创作中的空白;另一方面,因为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不对称的交流。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者既要善于引导学生探究文本的创作空白,又要探究读者与“文本—作者”对话过程中形成的空白。这一教学环节的两个问题,就是依据空白理论而设计的探究性阅读。第一个问题重在引导学生对文本主题的深入挖掘,写作背景的把握,作者简介的提示,既降低了学生深度思维的难度,又为学生个性化解读设置台阶,使答案变得精彩纷呈,多元开放。第二个问题重在想象能力的培养,从3篇习作来“窥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学生对文本内容、主旨等方面已有深刻的理解,“三维”目标已经得到落实。)

五、对联结语,归纳总结

今天这堂课,老师将用一副对联作为结束语(边说边板书):

上联:赏绿囚绿又释绿,都因为爱;

下联:忆友念友再访友,皆由于情。

横批:情由爱生。

(点评:“结课如撞钟,清音有余响。”用精心设计一副对联作简短的结束语,烘托课堂气氛,不仅概括了全文内容,梳理了文章脉络,勾连了课外材料,揭示了囚绿真谛,而且产生了“课虽尽意更浓”的教学效果,使课堂学习乐而不疲、诱人深思、感人肺腑。)

[执教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孝都中学]

[点评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戚墅堰区文教局]

《囚绿记》主题探究

《囚绿记》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很多教师在授课时会根据一些关于时代背景的句子,根据陆蠡作为一个抗日爱国者的身份,再结合对“绿”的描写,得出“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这一主题。这样的解读在以往的教学中比比皆是,然而,新课程下,从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培养能力角度而言,这种解读却未免简单草率了些,笔者认为教师必须结合文章,并借助有效的课外文本资源,和学生一起对文章的主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究。

首先,对于作者的了解,除了要了解陆蠡是一个抗日的爱国人士以外,更要走进作者的心灵,去了解他的灵魂世界。在此,不妨看几段对于陆蠡的评价:

“他有写作的才能,却不肯轻易发表文章。他的散文和翻译得到了读书界的重视,他却不愿登龙文坛。他只是一个谦虚的工作者。但这谦虚中自有他的骄傲。……虽然真正为‘抗’敌牺牲,也没有人尊他为烈士。他默默地活,默默地死(假定他已死去)。……那些喜欢热闹,喜欢铺张,喜欢浮光的人自然不会了解他。”

——巴金《怀陆圣泉》

“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灵。”

——李健吾《陆蠡的散文》

通过这些评价,不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陆蠡还是一个真诚的质朴的文艺工作者。

在谈到我国现代散文的创作时,郁达夫就曾指出,“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并且强调,比之小说,现代散文“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读陆蠡的散文,可以感受到一种真纯的思想与艺术的魅力,而在几乎追忆陆蠡的每一篇文章中,人们也都用“璞玉”“黄金”“崇高”之类的词语赞誉陆蠡的心灵。他襟怀坦诚,大公无私,心地善良,品行端正。正是这种崇高的人格,赋予了他的作品以真纯的精神境界。《囚绿记》叙写的正是作者“吞吐的内心的呼声”“心灵起伏的痕迹”(《<囚绿记>序》)。作者对理智与感情的矛盾,心灵深层的隐私,都不加掩饰地予以展呈。例如《囚绿记》在赞颂“绿友”的同时,也坦露了要占有它的“自私”的念头,这是一种愚蠢的但又可以理解的爱的极致。当然,最后的释绿,也更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作者不忍心看到自己的朋友变成这样:“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释绿之后,作者的内心是怅惘的,“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对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珍爱、挚爱。笔者认为可能正是这种对人类的某些共同弱点的坦诚和这些关与生命的思考,才使得这篇优秀的作品到现在还能够如此感动着人们。

其次,还须进一步地了解作者的文风,也就是作者的基本创作风格,这也是准确探究散文主题的重要方面。

读陆蠡的散文,总会被他的散文中散发的浓郁的诗意所吸引。所谓诗意,亦即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一种高品位的艺术境界。它要求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做到主观之“意气(情与理)与客观之“境”(形与神)的和谐统一,从而创造出一种富有感染力和启示力的艺术世界。《囚绿记》也不例外,它语言优美清丽,节奏舒缓,一种诗意的忧郁贯穿文章始末,并同所要表达的思想情绪交融得相当融洽和谐。正如陆蠡在《囚绿记》序里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的确,读他的作品,不仅使人感受到情感的奔突涌流,而且在清词丽句中让人得到一种诗情画意般的美的享受。

另外陆蠡的散文更是具有一种诗化的哲理。别林斯基曾指出:“诗和哲学不仅已经不彼此排斥,而且不断地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甚至融合到这种地步,有些哲学著作你会首先把它称作是诗的,而把诗的作品称作是哲学的。”(《别林斯基论文学》)诗化散文固然需要创造诗的意境,但诗意美的核心却既不在形象,也不是感情,而在其内蕴的哲理性。所以,诗的意境的创造要以哲理的开掘为中心、为指向。《囚绿记》中,常春藤,不过是一株普通的绿色植物,但在作者笔下,却能与黑暗和束缚作着不懈地抗争,向着光明和自由孜孜地追求,这种缘于生命本能的抗争不仅凝聚了作者的情思和民族的精神,更有作者自己人格的显现以及对生命主题的深入探讨。

也许陆蠡那“璞玉”般的人格,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诗,他的作品不过是他人格的诗化。因而探讨文章主题的时候就应该基于这些进行全面深入地解读,如果只结合抗日这个背景,是不能真正的阐释《囚绿记》这篇文章的主题的。

《囚绿记》

熊芳芳

陆蠡是个寂寞的孩子,刘西渭说:“寂寞的孩子有最好的想象。”在他的《囚绿记》里,我们可以看见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和前天发的《捕蝶者》一样,都来自选修教材《中国现代散文选读》第二单元,是我们近期正在学习的篇目。师:今天我们学习陆蠡的《囚绿记》。首先了解一下作者。

陆蠡,浙江天台人。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1932年在吴朗西和巴金等在上海创办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1937年8月,吴朗西、巴金分别去重庆、广州筹建分社,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便由陆蠡负责。几年中,在敌机轰炸中出版的书籍竟达数百种,还有十几种丛书。他不仅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而且是宁死不屈的抗日烈士。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进驻上海租界,陆蠡于 1942年4月13日被捕,他发往西南的抗日书籍在金华被扣,日本宪兵队追踪到上海,查封了书店,没收了全部《文学丛刊》。陆蠡不顾胞妹的劝阻,亲自去巡捕房交涉,便遭关押。后被解到汪伪政府所在的南京审讯,敌宪问:“你赞成南京政府吗?”陆蠡说,“不赞成!”敌人又问:“日本人能否征服中国?”回答依然是:“绝不可能!” 不久由巡捕房转到虹口日本宪兵拘留所,刑审数月,惨遭杀害。7月21日临刑时,年仅34岁。刘西渭说他“貌不出众,身体瘦小”,但在生死的考验面前他毫不畏惧,慨然赴死。陆蠡罹难以后很久很久,巴金仍然难以释怀,长念不已。直至建国以后,还念念不忘为亡友编纂遗著。1958年,巴金在百忙之中和被批判围攻的情况之下,从陆蠡众多的遗作中甄选出佳作,一页页亲手誊录,编成了《陆蠡散文选》。

同学们能从这篇课文的内容看出本文的写作背景吗? 生:“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师:对,第13自然段第一句话告诉了我们,本文的写作背景是: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的“我”,必须离开了。离开北平,离开公寓,最重要的是,还离开什么? 生:常春藤!

师:非常好。当初,作者就是因为什么原因才选择了住在这间公寓? 生:常春藤的绿影!

师:这间公寓环境怎么样? 生:不好。

师:怎样不好呢?你是怎样发现它不好的呢? 生:狭小。作者说它“高广不过一丈”。师:嗯,很好。还有什么不好呢? 生:潮湿。“砖铺的潮湿的地面”。生:简陋。“纸糊的墙壁和天花板”,窗户左下角的玻璃还被打碎了,有一个大孔隙。生:炎热。“北方的夏季天亮得快,早晨五点钟左右太阳便照进我的小屋,把可畏的光线射个满室,直到十一点半才退出,令人感到炎热。”

师:读书很细心。很好。狭小,潮湿,简陋,炎热,这样的居室真可谓什么?用一个名词来定义它。生(齐):陋室!

师:很好!作者本可以做另外的选择,“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因着常春藤的绿影,作者还是“毫不犹疑”、“了截爽直”地选择了这间陋室,并且,怀着怎样的心情占据了它? 生:喜悦,满足。

师:好,让我们把课文的第1到4自然段一起读一遍,体会一下作者与“绿”邂逅的喜悦和满足。(板书:与“绿”邂逅:喜悦、满足)(生齐读)

师:接下来有“绿”相伴的日子里(板书:有“绿”相伴),作者又是怎样的心情?找一找相关的词语。生:留恋。生:欢喜。

师(板书:留恋、欢喜)作者怎样表现绿影带给他的留恋和欢喜? 生:作者发自内心地直接抒情赞美:“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师:很好,继续。生:用了类比的手法:“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师:对涸辙的鱼来说,雨水意味着什么? 生:生命。

生:还有两处类比的手法:“我开始了解度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

生: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为什么会欢喜? 师: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有了花草的茎叶就意味着附近有陆地了。

师:对,花草的茎叶对于航海的冒险家而言,就像绿洲对于度越沙漠者而言一样,是希望,是生命。

生:还有心理描写:“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这个宅男有点傻,什么也不干,就呆呆地坐在窗前看着绿色,就能快活地度过一个月,两个月。(生齐笑)师(亦笑):非常好。足以见出他对绿影的爱恋了。生:还有夸张的手法:“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再平凡不过的一枝之绿在他眼里却如同至宝。

生:还有,我觉得他不仅把这绿当作至宝,还把它当作了婴孩和恋人。(师生均感诧异)大家看第7段的描写,前面一部分:“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就好像是用宝爱的眼光和甜蜜的心情在欣赏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急切地盼望着她快快长大。而后面一部分:“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小婆娑的摆舞”,又好像在欣赏一个恋人的轻歌曼舞。

师:太棒了!很好的感受力!请你以你所体会到的心情把这一段有感情地朗读一遍!(生读第7段)

师:很好!理解了作者的心理,还要了解其表现手法,这一段的前半部分是什么描写? 生:很细致的描写。

师:换一个专业一点的鉴赏术语? 生:细节描写。

师:很好!后半部分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生: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描写。师:非常好,表现手法上富有变化。生:作者还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他对绿的留恋和欢喜:“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作者把绿当作了自己的知己,二者心有灵犀,心照不宣。

师:很好!此时无声胜有声,是最和谐美好的境界。“绿叶和我对语”,请问“对语”的前提和基础是什么? 生:平等。生:自由。

师:很好。此时的“我”和绿叶之间是平等的,双方的生命都是自由的,所以才有了对话的可能,也才有了创造和谐美好境界的可能。可惜这种和谐美好的境界后来遭到了破坏——我做了什么?

生:我“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师:用文中词句说,“我”把“绿”怎么样了? 生:“幽囚”在了我的屋子里。师:(板书:囚绿入室)对于这样的行为,作者自己有怎样的评价? 生:“自私”。师:(板书:自私)怎样看出这是一种“自私”? 生:“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反复说拿绿色“来装饰我”的房间和心情,又反复说借绿色来比喻这比喻那的,还让绿“为我”歌唱。

师:一般来说,什么样的人喜欢别人为他“歌唱”? 生:伟人。

师:呵呵,真正的伟人是辽阔而谦逊的。生:恋人。(生齐笑)师(亦笑):不错,恋爱中的女孩是女王。凡是王,似乎都有资格享受别人为他歌唱。恋爱中的女孩、统治者,包括上帝。呵呵。

生:作者就像一个王一样,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绿”成了“我”的工具、仆人,甚至囚徒。

师:对,平等被破坏,自由被剥夺,对话便不再成为可能。对比前面“无声的语言”和此处“无声的歌唱”,想想这两个“无声”,意思是否相同?

生:不同。前面“无声的语言”是一种彼此心照不宣的默契与和谐的交流,这里“无声的歌唱”,我觉得是一种沉默的反抗。

师:非常好!鲁迅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幽囚绿是一种自私,那么,值得思考的是,作者为什么会由最初的爱恋渐渐变得自私? 生:爱得过度了,便失去了分寸。

生:距离太近了,便失去了呼吸的自由。师:我本想“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结果怎样? 生:“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师:固执地朝着阳光与自由的方向。生:“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

师:回顾前文“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当中的“了解”,前后形成了什么? 生:强烈的对比和鲜明的反差。

师:心照不宣的默契被破坏了。为了更接近,反而变得更疏远;为了更亲密,反而变得更隔膜。除了默契与和谐被破坏以外,还产生了怎样的结果? 生:“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师:“我”呢?“我”自己有没有受到伤害? 生:“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 师:“我”制造了伤害,也承受了伤害。既然如此害人害己,为什么“我”还是会作出这样的选择,并且“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仍旧不放走它”? 生:因为“我”喜欢绿。师:“绿”能带给他什么?是什么让他不惜为此而由一个寂寞温良的人变成了一个暴君?能不能从文中找出一个短语来回答? 生:“生的欢喜”。

师:非常好!第9自然段中,“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本段还有一处插叙,写作者从前住在乡下一所草屋里不忍剪除床下嫩草的往事,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一下,大家思考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生朗读第9段)

师:读得非常好。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生:为了强调他对这种“生的欢喜”的渴求。师:为什么会如此渴求“生的欢喜”,甚至到达不惜为此而幽囚生命、伤害生命的程度呢?联系前后文想一想。

生:因为“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生:因为“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师:说得都很好!再联系后文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生:因为时局**,社会环境也很黑暗。

师:太棒了!很善于发现!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如此压抑阴沉,“生的欢喜”是支撑人活下去的一种“存在感”、“生命感”。所以,“我”才会不惜以牺牲对方的自由甚至生命来给予自己生存的动力。而且算定了,“在我离开的时候”,才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这不仅仅是一种自私,还是一种残忍。然而“我”无法自拔,所以,“我”把这种自私的念头称为什么? 生:“魔念”。师:对,魔念,(板书:魔念)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妄执”,所谓心魔是魔,当事人往往当局者迷,很难放开。只有外因发生人力无法逆转的变化,才能迫使其内因随之转化。譬如,卢沟桥事变发生,“我”不得不离开北平,被幽囚的“绿”才能得以自由。这个时候,“我”对“绿”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生:“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生:“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师:很好。(板书:释“绿”回归)此时,“我”的“王者”姿态还在不在?

生:没有了。变回了真诚的朋友,甚至对“绿”油然而生一种敬意,赞美它向往光明、追求自由的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性格,并由衷地祝福。师:很好。(板书:敬意、祝福)后来呢?“我”与“绿”分别一年之后的现在呢?(板书:别“绿”一年)

生:仍旧深深怀念,盼望重逢。

师:谁能把这最后一段读一遍?读出这种深深的怀念和热切的期盼?(板书:怀念、期盼)(生读。)

师:非常好!至此,“绿”的形象已经几乎升格为人了,“我”以“绿”为友,正是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自由奔跑的秉性正是“我”的灵魂写照。作者用优美含蓄的语言咏物抒怀,托物言志,有人说,由于时局黑暗,所以作者用了曲笔来反映主题,大家认为呢? 生:我认为不是因为时局黑暗才含蓄地表达,因为他根本连死都不怕!师:有道理。陆蠡曾在《〈囚绿记〉序》中这样说:“有时我想把它记录下来,这心灵起伏的痕迹。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他说的是什么意思?

生:他喜欢含蓄地表达,不喜欢直白。师:陆蠡的朋友们说:“和朋友们坐在一起,即使坐在显目的地方,陆蠡也不会怎么样引起旁人的注意,然而他永远不会自动地坐到一个众目睽睽的地方。他不大开口。”“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沉默的人往往容易沉入自己的内心世界,可以想见,他含蓄的文风与他的性情有关。再想想,除了时局和性情的关系,还会有什么因素?(生沉默,茫然)师:应该还与他的创作审美观有关。批评家刘西渭说过一句话:“寂寞的孩子有最好的想象。”在陆蠡的散文中,“寂寞”可以说是一个关键词。这种寂寞感在陆蠡的许多散文中都可以找到,越到后期,寂寞的氛围越浓厚。寂寞源于时间或空间的隔离,然而当一个人从很远的时间和空间对往事投去一瞥时,这时空的距离便给它镀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光晕:回忆使一切往事变得温暖而美丽。所以陆蠡说“回忆中的生活是愉快的。”他以含蓄为美,以孤独的想象和宁静的回忆为美,所以他的文字也就充满了这样的情调。

好,今天的课就到这里,最后发给大家两段文字,请大家课后阅读,联系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进行思考,写一篇以“自然·自由”为话题的文章。

阅读材料一: 病梅馆记 龚自珍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阅读材料二:

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

所云不得笼中养鸟,而予又未尝不爱鸟,但养之有道耳。欲养鸟莫如多种树,使绕屋数百株,扶疏茂密,为鸟国鸟家。将旦时,睡梦初醒,尚展转在被,只一片啁啾,如《云门》《咸池》之奏;及披衣而起,洗面漱口啜茗,见其扬羽振彩,倏往倏来,目不暇给,固非一笼一羽之乐而已。大率平生乐处,欲以天地为囿,江汉为池,各适其天,斯为大快。比之盆鱼笼鸟,其钜细仁忍何如也!

——郑板桥

板书: 囚绿记 陆蠡

与“绿”邂逅:喜悦、满足 有“绿”相伴:留恋、欢喜 囚“绿”入室:自私、魔念 释“绿”回归:敬意、祝福 别“绿”一年:怀念、期盼

第二篇:《囚绿记》课堂实录

一、预习检查

师:开始上课。你从课题“囚绿记”中读出了哪些信息?假如你没看原文。

生1:从“记”可以看出它应该是一篇记叙文;从“绿”可以看出应该与绿色植物有关系。

生2:从“囚”可以看出“我”在“囚禁”某种植物。

师:这篇文章的作者是——

生(齐):陆蠡。

师:“蠡”,三声,上下结构,下面是“两条虫”哦。再来看一组生字词(屏显略),请杨奇杰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组生字词哪些需要注意?

生(杂):“猗郁”的“猗”字读音为“yī”,一声;还有“蕈菌”的“蕈”字读音为“xùn”,意思是高等菌类。

师:“涸辙”这个词出自成语——“涸辙之鲋”,意思是干涸的车辙里面的鱼,比喻在困境中急待援救的人。

师:同学们,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大师刘锡庆说,“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这节课我们来完成三个任务:理清思路,品味语言,感悟情愫(屏显)。这正好照应了“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的三个特点。

二、理清思路

师:文章共有14段,“囚绿”是哪几段?

生(众):8~11段。

师:我们来做个文字游戏,请在这些“绿”前加一个动词,构成动宾结构的短语。

(师板书: 绿邛囚绿邛 绿邛 绿邛 绿)

生(杂):第一处填“赞绿”(“夸绿”、“写绿”)。

师:王老师有一个词——“恋绿”。你们的动词不足以表现“我”对绿的特殊情感,“我”已经达到痴迷的程度,所以要用“恋”!

生(杂):第三处填“放绿”(“开绿”、“释绿”)。

师:比较一下,哪个好?

生1:“释绿”好,“放绿”过于直白,缺少文气,“开绿”表达有点模糊。

师:最后一个呢?

生2:“思绿”。

师:我准备的也是“思绿”,但我现在想改成“念绿”了。为什么呢?

生3:“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么?”这固然是一种思念,但更多的是一种“念叨”,所以用“念绿”更贴近事实。

师:“恋绿、囚绿、释绿、念绿”——构成了一条全文的抒情线索。

三、问题探究(品味语言)

(屏显。)

问题一:默读“恋绿”段(第2~7段),找出最能反映“我”“恋绿”的句子,并说明为什么“最能反映”。

(生默读,约2分钟后。)

生1:第4段最后一句话,“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下来,这样直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一“瞥见”就“毫不犹豫”决定下来突出了他“恋绿”是一见钟情。

师:还有一个地方——

生1:“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也能看出。

师:这种写法叫——

生1:侧面烘托。

生2:第7段最后,“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这种恋已经达到极致,不仅恋常春藤的外形、颜色,还恋雨打它的声响与风吹它的舞姿。

师:呵呵,有点痴迷了。

生3:第5段中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只要绿,就爱,哪怕是“一枝”。

师:这里运用了“退一步假设”的方式。

生4:第5段中间,“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这是比喻,非常恰当地写出了“我”盼绿的心情。

师:大家选的句子都很经典,我们来看看这几句(屏显),请读——

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

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

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

师:如果说,刚才同学们所选的四句是“恋绿”,那么这三句是告诉我们“我”恋绿的——

生(齐):原因。

师:很好。请大家关注第7段,这才是“恋”到了极致的。

(屏显。)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师:我请康希同学读一读,大家思考一下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我”“恋绿”到了极致。

生(杂):“天天”、“看”、“细细观赏”等词可以看出。

师:“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所以我珍爱“绿色”,珍爱窗口的“常春藤”,但“我”为什么要“囚禁”它呢?

(屏显。)

问题二:“我”为什么要囚绿?

师:先请王琳琳同学把第8~9段读一下,大家仔细地听,看看能不能在文中找到“囚绿”的原因。

(生读。)

师:在文中找到“我”“囚绿”的原因了吗?

生5:第8段最后几句:“„„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师:这段中哪些关键词是在说明“我”囚绿的原因?

生5:“接近”、“装饰”、“比喻”、“歌唱”。

师:我们来看则材料——

(屏显。)

和朋友们坐在一起,即使坐在显目的地方,陆蠡也不会怎么样引起旁人的注意,然而他永远不会自动地坐到一个众目睽睽的地方。他不大开口。

他给我的印象,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因为喜欢沉默,所以与他人的交流就不充分,而容易沉入自己的内心,耽于自己孤独的幻想,这种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孤独体验,就是一种寂寞感。

师:陆蠡是孤独的,是寂寞的,他还有一篇散文《寂寞》是专门回忆自己“寂寞”的。我们再概括一下,“我”“幽囚”常春藤有两个原因:一是性格的原因,一是生活的原因;一个是内在的,一个是外在的。

散文如果到这里结束,陆蠡充其量只是个对常春藤有着病态的喜欢的人。那么,既然“我”已经“幽囚”了常春藤,为什么还要“释绿”呢?请大家在文中寻找答案,最好能自己概括。

(屏显。)

问题三:“我”又为什么要“释绿”?你认为有哪几个原因。

(生思考问题,大约2分钟后,小组交流,再1分钟后,小组汇报。)

组1:从第13段“在我离开的时候,便是它恢复自由的时候”看出“释绿”是因为“我”要离开北平。

组2:我补充一下,这是最直接的原因。深层次的原因是因为常春藤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我对它产生了崇敬才开释了它。

师:陆蠡在1938~1940年写了一系列散文,后来结集为散文集《囚绿记》。看看陆蠡在“序”中是怎么说自己的。

(屏显。)

《囚绿记·序》:“我羡慕两种人。”一种是情感型,一种是理智型,而他自己则是介于这两者之间,前后都无着落:“我如同一个楔子,嵌在感情和理智的中间,受双方的挤压。”

师:“我”在“囚绿”和“释绿”之间曾有过激烈的矛盾,“囚”还是“释”?(屏显第10、11段)哪些地方看出“我”内心的矛盾?

生1:“它的尖端„„都朝原来的方向”感动了“我”,但是“我”还说“植物是多固执”,“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我要继续“囚系住它”。可以看出“我”的矛盾。

生2:它“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但是“我仍旧不放走它”,也是一种矛盾。

生3:老师,这是不是说明“我”在“理智”与“情感”中游走,“受双方的挤压”呢?

师:对。各组可以根据刚才的提示继续讨论“释绿”的原因。

(生讨论,1分钟后。)

组3:有三个原因:一是常春藤追求光明的精神感动了“我”;二是被囚后常春藤病态的样子触动了“我”的同情心;三是常春藤的遭遇与“我”产生了共鸣,让“我”最后下定了决心“开释”它。

师:这一组的总结很全面,谢谢你们!

(掌声。)

四、感悟情愫

师:王老师上课前说了文艺理论大师刘锡庆的一段话——“散文”姓“散”,名“文”,字“自我”。《囚绿记》到底表现了一种怎样的“自我”呢?陆蠡在《囚绿记旦序》中这样说。

(屏显。)

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而从衣服上面并不能窥见灵魂„„我永远是胆小的孩子,说出心事来总有几分羞怯。

师:目前学界有三种看法——

(屏显。)

观点一:以常青藤象征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追求光明、渴求民族解放的情怀。

观点二:爱到极点即变成占据,让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活在合适的环境里。

观点三:赞美常青藤永不屈服黑暗的精神,颂扬民族气节;并以重见常青藤表达对祖国新生的希望。

师:“我”在《囚绿记》中到底要表达一种怎样的“自我”?

(生思考并批注,约2分钟后。)

生1:他是爱这片绿的,独特的爱,似乎有些邪恶!朱自清爱绿,像爱女人,芳心悦动,不知是绿美,还是美人美,是爱于绿,还是爱于人,粉脂重了,便扭曲了这份恋爱,让人觉得太呛。《囚绿记》却让绿在沉默中爆发,生机勃勃,动力十足,作者写爱,又紧接着让她变得可怜,这是作者太爱绿了,爱得不可放弃!陆蠡想亲近绿,亲近这纯洁美好的事物,然而热爱无法阻止生命的步伐。作者追求自然,然而自然却不容他。他只是爱,深深地爱,就像有失恋的人跳楼,有失恋的人为了占有他的所爱而伤害她,他们并不罪恶,只因爱„„

师:你的这个比较很有意义。我想,爱的前提是对生命的尊重。何时能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伤害之前要理解此意义。

生2:在我看来,“绿”是作者心中的自己。或者抽象地说,作者本就属于那抹不服于黑暗的向日绿。他和绿早已融为一个整体,谁属于谁,早已分不清。它是那么美好、刚强、不屈、执著,宛然寄托了他心中的全部希望。他希望自己也是那样一个人,于是他囚绿。与其说他囚绿,不如说他是留绿,因为他爱它,爱心中那个美好的自己,他害怕失去它,害怕它在哪天悄然不复存在。他为绿而生,恋于绿并不可自拔。他何尝不是那株绿呢?他终释了那株绿,为它的自由,也为自己的梦开释。他终要向前行,尽管前方遥不可及。

师:你认为“常春藤”的命运如同“自己”的命运,因爱而囚、因爱而释。

生3:“我”早已将自己囚禁在光明的入口处,执著地守候,哪怕黑暗来临时再压抑,再悄无声息。从来都了解自己就如同那株脆弱而坚强的永远向着太阳的绿色,尽管身体不再自由,骨子里那不甘受束缚的灵魂却正挣脱着喷薄而出。阳光永远普照不到每一株花草,但却没有一株花草不向往阳光那温暖的永远绚烂的光芒。所以,即使身受囚禁,即使光明的入口处狭窄而幽暗,即使阳光永远普照不到每一株花草„„可它们依旧心甘情愿,心甘情愿地成为等待阳光的千千万万株植物中的一员。因为,有阳光的地方,才有希望,有阳光的地方,才是远方。

师:“我”在等待那叫做阳光的东西。

生4:我深深望着这个叫陆蠡的人的眼眸,竟然可怜起这个男人,可怜他对于爱与被爱的笨拙,可怜他这样小心翼翼地、几近痴狂地爱着绿色,爱着光明和幸福。他走了,而我却没有停止思考。我继续朝向阳光,却不愿意离开那圆窗下的书案,不舍离开他曾经凝视我的地方。假如我能再看到陆蠡提着灰红的大木箱子走进这空空荡荡的房间,看那绿影照映他那并不生动的面孔,也许接下来我不会再执拗着朝向阳光,趋向我的所需和要求,我要让他欣喜,让他满足。在不远的将来,我会穷尽一生,向上攀爬,到达天堂里属于他的寂寞的角落里,陪他看破碎小窗外的绿。

师:可惜历史不能再来一遍。或许这正是历史的悲剧性,抑或是历史留给后人思考的价值所在。同学们,有人说《囚绿记》是一个“因爱而囚”的现代寓言,也有人说是一个迷茫心灵的自我救赎,还有人说是革命者坚信革命必胜的预言。刚才四位同学也各抒己见了。王老师认为这是一个苦难生命的哲学历程。到底有一个怎样的“自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自我”,要有一种向善、向美的人生追求。

第三篇:《囚绿记》名师教学设计

《囚绿记》名师教学设计

育才中学曹文抗

陆蠡

一、核心素养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陆蠡在《囚绿记》序里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它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确实,他作品中进步的爱国爱民思想,是通过独特的美学处理和优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的。读他的作品,不仅感受到作家爱国主义感情在流动奔涌,而且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这种美学效果,与作品把对事物的朴实而简约的叙写和深挚的哲思融为一体,与作家让自己的真情实感自然流露从而构成一种深远而浓郁的意境,均不无关系。《囚绿记》的叙述是自然朴实的,描写是简约质朴的,情感也是诚挚而朴素的。作品朴实清新的字句中含有作家的情感血泪,淳厚淡远而又瑰丽的文笔里渗有和谐真醇的诗意。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我们看到了—个为祖国和人民的光明、幸福和自由而呐喊的崇高形象和圣洁灵魂,在作家的娓娓叙写中领悟到了深长的意味和浓郁的情思。而这些,正是作者散文作品艺术魅力之所在。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要抓住事物的典型“表现”并抽象出具有本质意义的“表现性”。

既然是《囚绿记 》,自然要关注 “囚绿”的行为: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叫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把绿藤牵进小屋这一“表现”与绿藤发生病变这一表现,两者联系在一起,那么读者从这些表现中看到了什么。“表现性”这就是——当爱异化为占有欲时,就会构成伤害。爱,过了头就会产生悲剧。当然,文章更深的意蕴并不止于此,让我们继续解读绿藤被 “囚”之后的表现 : 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 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文章在摹状被囚的绿藤之表现时,有两个状态副词值得重视,那就是 “总”和“都”,还有时间词 “ 每天”。这些词在修饰动词“朝”的时候,其强烈的程度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这是一种有规律

/ 7 地整体反复出现的情形,这就更有力量地表达了绿藤顽强的生存性格。这个 “表现”的“表现性”是,当一个顽强的生命体被不可抗拒的外力压抑或控扼时,外力只能压抑、控扼它的躯体,但不能屈服这个生命体按照自己的生存本性去生存的本性。这是本文核心价值之所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这样的认识能力和概括能力。正如美国艺术理论家阿 恩海姆所说:“一种真正的精神文明,其聪明和智慧就应该表现在能不断地从各种具体的事件中发掘出它们的象征意义和不断地从特殊之中感受到 一般的能力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赋予日常生活 事件和普通的事物以尊严和意义,并为艺术能力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如: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王思宇

这些诗句中都或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了“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而陆蠡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实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们民族的心灵。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人与人之间,再友好,也会有一定的恰当的距离,给对方一个独立的空间,也会让自己有一个自我的空间。“刺猬群聚”状态是生物现象,也是“距离要求”,这也应该是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平等而尊重。平和而不轻慢;亲和而不轻浮;亲密而无狎戏,是纯正的友情友爱。

在“欲望列车”奔驰的当今社会,当我们的是非观,学习观,价值观,人生观都还没有完

/ 7 全成熟的时候,往往会误以为生理发育的成熟,年龄的增长,就是长大,就是人的成熟,忘了自己仅仅是“初级阶段”的长大,正在成长的道路上。——应该懂得:尊重别人,更多的是尊重自己;真挚的朋友,多是诤友。许多同学错把友情当“爱情”,买错车票上错车,伤害别人,耽误自己!还要高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错把友爱当情爱,肚子饥饿,别人关心,一个面包,便东想西想,产生幻想;受委屈,“被打击”,别人关心,两句宽慰,便东说西说产生幻觉!无数早恋导致“18岁悲剧”的根源,便是不能认识“真爱”。

人的灵魂,正邪交锋,美丑搏斗,往往是看不见而硝烟弥漫,但是,灵魂的自我搏斗,让人自觉校正,使“我”灵魂归于纯洁,精神走向升华。我们看到了一位因爱而伤害生命“绿”意的“我”,认识了一位深沉思考,深刻忏悔得青年文化工作者形象,见到了一位能够自我反省,自剖,自我批判的大写的人!人的自我反省,常常是人走向自我更新的起点,是能够自主走向成熟的标志!想一想鲁迅先生的“愧言刘和珍是自己的学生”;巴金先生对小狗“包弟”检讨自认“无耻”,可以懂得:人的伟大,在于自我更新,在于自我超越;自觉自悟,严厉自剖,在我们,精神的历练是一辈子的任务!

二、教学参考

(一)教学建议

1.落实基础知识。采用诵读、听写等方法,帮助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落实。

2.品味精彩语段。通过字、词、句分析法,从炼字、修辞等角度赏析精彩语段,并要求熟读背诵法,加强语言的积累。建议在背诵的基础上加强语言的模仿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3.探究主题情感。本文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分析“绿”的象征意义,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赏析景物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情感,掌握情景交融的写法。

4.辅以资料助推。知人论世,介绍作者生平和文章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字背后深沉的情感。

(二)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此教案要求学生对散文的基本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乐于思考,善于发现生活的真谛。

2.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以小见大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 7(2)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绿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

(3)从品味关键句——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巩固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在阅读中明确“绿”的象征意义,而不只是结论的传递。(教学难点)

3.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清文章思路和发展脉络。(2)提问法。以追问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透过文字体会深情。(3)合作探究。小组协作的方式,加强团结意识,共同探究解决问题。4.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你为一件东西所深深地吸引,你最想怎么做?(拥有)拥有或者说占有,是不是最好的表达爱的方式呢?我们试着在一篇散文《囚绿记》种找找答案。

问题探究1:疏理文章思路

恋绿(1—7)绿影 喜悦满足欢喜留恋

囚绿(8—12)绿色 喜悦不快可怜恼怒 放绿(13)绿囚 珍重祝福 念绿(14)绿友 怀念

问题探究2:“绿”有什么特点?囚绿的原因?

(1)美。“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2)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意思理解);

(3)柔弱。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

(4)倔强的、坚贞。“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问题探究3:“绿”是指“常春藤”,除此之外,文中的“绿”还有哪些象征义?(小组讨论)

“绿”的一般象征含义: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要透彻理解作品中“绿”的多重象征含义,先要弄清作者对绿的感情。在作品中作者对绿

/ 7 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这种感情有没有微妙的变化呢?

当作者来到北平,选择公寓的房间时,他选择了一间在常人看来不甚理想的房间,房间的窗朝东,在亮得很早的北方的夏天,从早上5点到中午11:30,都受太阳照射,特别炎热,何况房间靠南的小窗,一角玻璃还给打碎了。但作者在有选择自由的情况下却选定了这间房,那是因为作者喜欢破玻璃外长着的那根常春藤,可见作者对绿的喜爱和向往。这种对绿的喜爱应该是缘于一种人与生俱来的天性,那就是把绿当作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化身。所以看着窗口的那片绿,作者联想到渡过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和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漂来花草茎叶的气息的欢喜,让他感到“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所以在作品中,“绿”首先象征生命、希望、慰安、快乐。当然,如果作者对“绿”的认识到此为止,也就毫无新意。

“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忽然,作者心中滋生了一种自私的“魔念”,把绿的枝条从破窗中牵引到自己黑暗的房间来。绿在黑暗中的挣扎,使作者对绿的感情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看着“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着原来的方向”,作者开始恼怒绿的不亲近,不快于“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但当看到“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时,作者把它看成是病了的孩子,可怜它、同情它,并计算着自己南归的日子,打算在离开时释放它,恢复它的自由。当作者开始对绿产生怜悯之心时,他一定认为,是他掌握着这绿的命运。绿在他心中的形象是大大打了折扣了,作者对绿的感情由高峰转向低谷。

当作者临行来开释这片绿时,他看到这片绿仍然顽强地生长着,这时一种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所以他是“珍重”地开释这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的,并向它致诚意的祝福。

由开始对绿的一般意义上的认识、喜爱,到后来对绿的曲解、同情,到对绿的崇敬,作者完成了对绿本身的感情升华,展示了“绿”的深层象征含义:对自由光明的追求。文章情感又起了一个波澜,由谷地冲向高峰。

“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1937年8月13日上海爆发“八一三事变”,1937年11月上海除了租界以外全部被日军占领;同年12月13日,日军攻下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惨绝人寰的大屠杀;1938年5月,日军占领徐州;同年6月,日军攻占开封,导致花园口决堤放水,豫、皖境内17个县成为一片汪洋,140万人无家可归,数十万人被淹死。

/ 7 作者和绿的那段交往是在1937年夏,即卢沟桥事件爆发前后,但文章却写在一年以后,那时,作者已经回到上海。可见作者和绿的交往虽深,但对绿的认识的最后升华,却是日军铁蹄践踏北中国之后,作者把“绿”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同中华民族的命运、不屈的精神结合了起来,从而展示了“绿”的最高象征含义:中华民族在日寇的铁蹄下不屈的精神。

作者正是这样在和绿的精神对语中,一步步升华对绿的认识的。开始作者只是从一般意义上把绿看成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后来他感受到绿对自由光明的顽强不屈的追求,最后在经历民族的苦难时,作者更进一步从绿的品质上感受到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完成了对“绿”象征意义的最后升华。

问题探究4:本文托物言志,试探究文章主题。主题一: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作者简介: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肃认真的老实人。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引渡到日本宪兵部,屡遭酷刑,年仅34岁的他吐血而亡。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一定失败。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定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积极乐观的情绪。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好。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囚绿”既是作者个人境遇的隐喻,更是民族命运的象征。象征对光明、和平的向往。意蕴:向往光明和自由、坚贞不屈的作者本人!蒙难、渴望自由与和平的北平的人们!日寇铁蹄下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卢沟桥事变发生后,使读者联想到祖国山河的沦落,体味到被囚系的而枯萎、却固执的朝着窗外阳光的常春藤,便是我们坚忍不拔的民族象征,包含着作者对民族的光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明前景的信仰。同时,这常春藤也象征作者本人向往光明、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高尚品格。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主题二:爱的误区。

因为爱一样东西至于极点,便想把它牢牢占据,置于自己的控制之下,这是人类的共性,可爱而愚蠢。对于那些有生命的东西来说,让它生活在最适合的环境,即是一种真爱、最爱,这也许就是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吧。

爱绿,爱长春藤,爱我喜欢的事物,这没有错。爱是人类的天性,可是,《囚绿记》“渐

/ 7 渐失却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吗?却形象而理性的警示我们:爱不是占有,爱是放手。爱是站在平等的位置上相互关怀、相互支持和相互欣赏。——这是《囚绿记》对人性误区的深刻揭示。

主题三: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以来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道难题。人往往无视自自然界的规律,最终却难免品尝自酿的苦酒。在这些饮酒者当中,有的人执迷不悟,有的人迷途知返后感悟哲理,而陆蠡当属后者。如果没有外界的触发,“我”与“绿”之间的僵持会是什么样的结果呢?正如文中所谈到的——“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主题四:发现美的历程

“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和“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囚绿记》还揭示出一个哲理:美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角度、心境下才能完美呈现。作者是孤独而陌生的,“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孤独是美的伴侣,一个人静观时,最有可能发现、感受美。发现美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人必须是一个内心安静敏感的人。“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种禅的境界,在人生中是难得而值得珍惜的。我羡慕作者是这样一个有慧根的人,而命运又给他一段悠闲寂寞的时光,在他的窗前又放下那棵绿色的常春藤。

课时小结:《囚绿记》以一段往事,以小见大,揭示对人生的顿悟,在形象地揭示个人境遇与民族的命运,人性中爱欲的误区,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发现美的历程。

板书设计

囚绿记

陆蠡

脉络:恋绿(1—7)

主题:个人境遇的隐喻,民族命运的象征

囚绿(8—12)爱的误区

放绿(13)人与自然的关系

念绿(14)发现美的历程

/ 7

第四篇:《囚绿记》

课题名称:《囚绿记》

一、教学内容分析(简要说明课题来源、学习内容、这节课的价值以及学习内容的重要性)

《囚绿记》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散文单元中第三篇自读课文,本单元以中外散文名篇为主要内容,单元设置的意图是通过阅读这类散文,展开想象的翅膀,力求身临其境,感受作者心灵的波动,体会作者所描绘的美景。

作为现代散文名篇,本文语言朴素清新,写景优美,感情浓郁,很适合通过诵读来体会其文魅力。本文文质兼善,情感与景物意象完美融合,所以应引导学生通过圈点批注文中写景及抒情性文句,品味作者在文中的情感。理解一系列“绿”这一这意象所激发的对白由、爱及生命的追求这一主题。进入文本,触摸作者心灵,从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逐步增强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习者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等三个方面的学习准备(学习起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风格。最好说明教师是以何种方式进行学习者特征分析,比如说是通过平时的观察、了解;或是通过预测题目的编制使用等)

本课教学对象为高一年级学生,他们对散文这种体裁并不陌生,在初中就早已接触这类散文,已经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并对其进行过初步的鉴赏,一般都能理解散文“形”“神”的特点,同时,本文作为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已经在前面详细认真地鉴赏过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和《故都的秋》,对本单元散文特点和鉴赏方略有了初步了解,并有一定的阅读基础,但是由于学生的鉴赏还停留在零散的层面,对于散文中的象征手法还比较陌生,需要老师进行些必要的点拨和引导,而且文章中的“绿”的象征意义也是一个难点,必要时需要老师定的介入和点拨。

三、教学目标(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该课题预计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做出一个整体描述)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有感情地阅读课文,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把握作者感情变化的脉络。

2、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圈点批注品味重点语句,感悟作者感情,把握文章的主题。过程与方法目标:

1、运用分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对学生的讨论总结时,可由文中的某些语句联系到本文的写作背景及作者其人,进而加深对“绿”的认识,明白本文的主题。

2、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囚绿”后感情的变化,并且对于作者对绿的“爱”进行探讨,提出爱的正确方式,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实现这一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日标:

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明确作者在抒写对象的挚爱之情中,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的歌颂,同时感受作者“囚绿”后情感发生变化,体会作者矛盾复杂的心态,理解爱的真谛,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

四、教学方法(说明本课题设计的基本理念、主要采用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1、朗读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这里我要求学生各自朗读,在朗读过程中感受文章语言,抓住文本核心,理解文章结构,同时将学生带入一种“爱绿”的情境之中,能够更深刻的了解作者对“绿”的爱。

2、讨论点拔法。讨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大多数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对于作者对绿的这种“爱”,学生畅谈看法,讨论“绿”的象征意义,老师在总结时结合相关背景点出文章的主题。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说明本课题的重难点)

教学重点:1.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探讨绿的象征意义。2.学习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难点:学习本文借物抒情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在阅读中明白“绿”的象征意义。

六、教学过程(这一部分是该教学设计方案的关键所在,在这一部分,要说明教学的环节及所需的资源支持、具体的活动及其设计意图以及那些需要特别说明的教师引导语)

1、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今天我们将近的作家——陆蠡。他写过这么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绿,那么,你心目中的绿又是怎么样的?

学生回答、思考参与、进入课题。

(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对学习本文产生强烈的心理期待。)

2、整体把握

1)学生以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完成两个问题:(1)圈点勾画,标出不认识的或难以理解的字词;(2)课文哪几自然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在囚绿之前、囚绿之后还写了哪些内容?请你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来概括。学生根据要求阅读课文,老师先读文章,后个别辅导学生。

学生自由读课文,完成字词学习。

2)理清思路。

请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在横线上填字分别概括事情的过程。方法:快速阅读,划出关键词句,用规定符号圈点勾画填写。

绿—— 绿——囚绿—— 绿—— 绿

学生复述“囚绿”的经过。

学生小组讨论,清晰直观地了解行文的脉络,对全文有个整体的感知。(遇绿→ 赏绿→ 囚绿→ 释绿→ 怀绿)

(明确:

1、提示学生注意正音,积累字词;

2、激发学生情感,产生共鸣;

3、梳理文章思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疏通文意,这样使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多媒体课件展示。)

3)进一步探究绿的象征含义

提示:①陆蠡其人②《囚绿记》写作背景

学生按照老师的示范,以类似的方式来讨论,归纳本文主旨及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主旨。

明确:作者借怀念常春藤怀念苦难中的北平人民,借对常春藤的关切,来表现对抗战中人民生命和民族命运的关切。他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就是歌颂忠贞不渝、永向光明和顽强抗争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正是“绿”深层的象征义。

2、拓展迁移

(1)茅盾《白杨礼赞》(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2)(唐)齐己《早梅》: 早梅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的咏物诗。全诗语言轻润平淡毫无浮艳之气,以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艳的风韵,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蕴深刻。)文学创作中常常会使用这样一种手法,通过对某一特定具体的事物的描写,以表现某种事理的特殊意义。比如《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爱莲说》中的“莲花”都是作者笔下借以表达某种特殊意义的特定的具体事物。

这种手法:象征 关键:以物示义

这种把个人的情感体验和志向选择寄寓在所咏的具体可感的形象中,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并且贯穿于全篇的写作中的写作手法,就叫借物抒情。

(本环节主要通过拓展迁移让学生理解象征和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知人论世,联系文本,理解文章主旨。)

3、知识拓展、提升

作者对“绿”的爱是真诚而美好的,然而在“囚绿”后,作者的感情又是复杂的。“囚绿”后,作者发现“绿”病损后,有些后悔和内疚,但仍不放走它。在这里,作者对“绿”既怨怒又爱怜,既欲开释又难舍的两难心态表现得很到位。然而学生的阅历有限,对与这种情感很难把握到位,所以我安排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谈谈自己类似的经历,说说自己当时的想法。

老师讲述《庄子·至乐》的故事:鲁国国都的郊外飞来一只很大的海鸟,鲁侯很喜欢,就毕恭毕敬把这只海鸟迎进了太庙,演奏《九韶》这样庄严的音乐取悦它,准备了美酒给它喝,宰羊牛给它吃,每天用这样的礼节仪式供奉,结果昵?这只海鸟目眩心悲,郁郁寡欢,三天就死了。

4、老师总结:鲁侯按人的习性养鸟,不用养鸟的习性养鸟,没有站在鸟的立场去替鸟想一想,鸟自然会郁郁而终。而在现实中,面对人生百态,面对种种冲突,有多少时候我们站在他人的立场考虑事情?很多的纷争往往就是因为站在自我的立场,用白己狭隘的眼光来判断评价,造成了诸多的格格不入。结合寓言故事,运用启发体验法来引起学生的思索,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他们对“爱”也会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于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很有帮助。

5、布置作业

1)积累有“绿”古诗句的。2)完成小作文:对于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的做法你赞同吗?为什么?字数300字以上。

六、板书设计(本节课的主板书)

“我” 寻绿 —喜悦而满足 赏绿

—欢愉

囚绿 —固执

释绿

—对光明和自由的呼唤

怀绿

—对抗争精神的赞颂

生命的蓬勃

“绿”

抗争的执著

第五篇:囚绿记范文

九年级语文讲学稿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语文备课组

课题:囚绿记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中的感情线索。

理解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掌握内容,把握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理会含蓄优美的语言。

知识链接:陆 蠡,现代散文作家,翻译家,原名陆圣泉,浙江天白人,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有《海星》、《竹刀》、《囚绿记》三本散文集,因文笔清丽,质朴清新,幽静如一潭凝碧,而被誉为'绝代散文家'。

本文写于抗日战争爆发之后,写在'异族的欺凌,祖国蒙受极大的耻辱'的时候,作者那时留居在已成'孤岛'的上海,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工作,出版了大量洋溢着爱国主义热情的抗日书籍,字里行间洋溢着'寂寞'和'激怒'的感情,表达了要挣脱黑暗的幽囚,追求自由与光明的思想。学习过程: 个人预习:

1、作者简介:

2、生字正音。

涸辙 婆娑 淅沥 瞥见 移徙 纤细 猗郁 蕈菌 镶嵌 陆蠡 渐染 似的 葱茏 揠苗助长

3、词语解释。了截爽直 —— 急不暇择 —— 抑郁—— 葱茏—— 攀援—— 幽囚—— 囚系—— 烽烟—— 揠苗助长___ 猗郁__ 4、文章题为'囚绿','囚'字的含义是什么?

5、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1、本文以对'绿'的情感为线索,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依据这一点给本文分一下结构层次。

2、“绿”是指什么?

3、“囚绿”是怎么回事?

4、作者为什么“囚绿”?

5、本文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

班级展示,老师点评: 探究及交流内容。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找出第一部分的修辞手法,并分别分析它们的作用。

反思: 九年级语文讲学稿 主备人:冷秀芬 审核人:语文备课组

课题:囚绿记 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把握文章的抒情线索,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学习排比、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品味本文含蓄优美的语言。

理解作者对自由与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重、难点

重点: 掌握内容,把握主旨,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难点: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理会含蓄优美的语言。

学习过程: 个人预习:

1、背诵第一课时的解词

2、作者“囚绿”的意图最初是缘于什么?

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1、找出文中描写“囚绿”后“绿”的形象的语句。从中你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2、作者为什么喜欢绿?

3、“囚绿”后为什么放绿?

4、放绿后为什么怀绿?

5、课文既然划分为赏绿、囚绿、释绿和怀绿四个层次,可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

6、概括主题:

7、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 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班级展示,老师点评: 探究及交流内容。

巩固练习,拓展提升: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涸辙gù

淅沥xī

揠苗助长yà ...B、婆娑 sha

流连lián

急不暇择xiá ..C、珍重zhēn

猗郁qī

毫不犹豫...yù D、蕈不屈服yǒng .xùn菌

囚系.jì

永.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葱笼

淅沥

攀缘

怜悯 B、莫生

脉络

纤细

繁茂

C、公寓

喜悦

常春藤

诚心诚意 D、猗郁

琼浆玉液 直接了当 简漏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年华。.... B、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C、我不得不变更的计划……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D、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4.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猗郁:(2)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婆娑:

5.本文以 为中心,指出绿是,赞美了绿“ ” “ ”的精,表达了作者对 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二、综合园地

6.写出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1)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2)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

(3)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 草的茎叶的欢喜。()

(4)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会和我面生吗?()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7.指出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2)门虽然是常开着的,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的。但我并不感到孤独。()

(3)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软,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4)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担心我的朋友电催我赶速南归。我不得不变更我的计划。()

8.《囚绿记》的行文线索是()A 囚绿——恋绿——释绿——念绿 B 囚绿——念绿——恋绿——释绿 C 恋绿——囚绿——释绿——念绿 D 恋绿——念绿——释绿——囚绿

9.陆蠡酷爱绿色,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谈谈你喜欢或厌恶哪种颜色,理由是什么?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我快活地坐在我的窗前。度过了一个月,两个月,我留恋于这片绿色.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

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1.用一句话概括这几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2.“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从下文“囚绿”的内容来看,我真的了解绿吗?

3.“人是在自然中生长的,绿是自然的颜色。”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什么?

4.这几段文字中有许多表现作者心理感受的句子,选择一处进行赏析。

反思: 2.《囚绿记》

1.D A 中“涸”应读“hé”;B 中“娑”应读“suō”;C 中“猗”应读“yī”。2.C A 中“葱笼”的“笼”应为“茏”;B中“莫生”的“莫”应为“陌”;D中“简漏”的“漏”应为“陋”。3.A 应是“葱茏的爱和幸福”、“猗郁的年华”4.略5.囚绿 生命、希望、慰安和快乐 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永不屈服于黑暗 光明、生命与自由 6.(1)排比(2)比喻(3)反复(4)反问

作用:各种修辞方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语言的表现力,使文章语言更加优美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使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感人。7.(1)抒情(2)议论(3)描写(4)记叙8.C 9.示例:我喜欢红色,火红的太阳、鲜艳的花朵,给人以活力。

课内阅读

1.写“我”享受房间的绿色。

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绿的热爱,对这样一格安宁、平和环境的追求。从下文“囚绿”的内容来看,我并不能真的了解绿。

3.人是不能脱离自然环境的,而绿就是自然环境最好的代表,人不能生活在缺少绿的环境之中。

4.示例:“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抒发了对绿的强烈的热爱。

5.《囚绿记》中作者借常春藤的精神,抒发自己忠于祖国的爱国情怀;《绿》赞美梅雨潭的绿是为了表现作者对新生活的希望和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①、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

②、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

③、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 释绿――思绿(线索)

(三)、研读“囚绿”部分。(第8-11小节)

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提问:作者得到“绿”了吗?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来说明。

板书: 对生活的热爱

3、对作者“囚绿”这个行为你是如何理解的?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作者那份对绿的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但是另一方面,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一种摧残。

4、对被囚的“绿友”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你有什么启示?

要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因为渴望得到某物而想占有它,结果却不能如愿的事例的实例,进一步理解作者所阐明的人生哲理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常春藤的不屈不挠;生命不可侵犯;万物各得其所,人为不可干扰;如果真的喜欢这个事物,那就给他(它)自由,让他在自然中求生存……

板书: 生命的尊严不可侵犯

(四)、研读“释绿”部分。(第12-13节)

学生讨论:由作者“释绿”的时间和地点,你联想到什么?

教师穿插介绍陆蠡有关事迹:1935年作者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辑,小海沦陷后,他留沪主持该社工作。1942年4月13日,因出版抗日小说,被捕,刑审数月,受尽酷刑,英勇不屈,被日寇秘密杀害。

教师明确:“释绿”这部分是文章的主题所在,在这里,作者从“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仿佛也照见了自己的性格和命运。作者后来“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珍重地开释”表明了他发自内心深处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板书: 呼唤自由和光明

(五)、研读“思绿”部分。(第14小节)

引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含蓄地表现了他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

下载囚绿记名师课堂实录两篇剖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囚绿记名师课堂实录两篇剖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鲍从彪 授课时间 2012-11-26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学习把握文章的重要信息,学会运用圈点批注的读文方法。 2.能找出作者抒写绿的形象的语句,探究绿的......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1、理清散文的脉络。2、通过记叙作者行为变化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3、欣赏文中对绿细致精彩的描写。4、理解作者对绿色所赋予的深刻含义。教学重点:1、紧扣文......

    《囚绿记》经典教案

    《囚绿记》教学设计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早晨我一走进咱们云阳中学,满眼都是绿色,这种郁郁葱葱的颜色让我感到心旷神怡,我不禁想起了贺知章的《咏柳》,同学们能背吗:“碧玉妆成一......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从窗前的一株常春藤中抒发的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从体味关键词、句入手把握主旨的阅读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 教学目标: 1、能够以“作者_____绿,因为它__________。”的形式,概括文中绿的形象特点。 2、能够抓住文中直接抒情语句简要分析“囚绿”和......

    囚绿记 教案

    囚绿记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 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

    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以悟情 2.品析以释旨 3.续写以练笔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品味作品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追寻作者的思想状况的......

    《囚绿记》教案(范文模版)

    囚绿记 教学目标 1.能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2.能比较熟练地运用种种符号给文章作批注 教学重点、难点 用生动的语言再现作者与绿藤的故事片段 课前准备让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