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散文的脉络。
2、通过记叙作者行为变化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3、欣赏文中对绿细致精彩的描写。
4、理解作者对绿色所赋予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
2、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绿”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绿色,我们有一种由衷的热爱,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看见了绿色就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生机的磅礴。那么,当陆蠡面对绿色时,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一同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板书课题)。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囚绿记》中的“记”字点明了它的文体,作者通过描述事、景、物“逐章显志”地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感情,那么从标题看文章“记”的对象是什么呢?绿。
围绕绿,作者记叙了自己的哪些行为?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寻—赏---囚---放---怀----
因此,文章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写囚禁又释放常春藤枝条的事情,表达自己对于绿的喜爱。
三、寻绿色
1、感情的变化总是因为事物的触动,第一段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接着写到作者初到北平,首先做的事是选房子。这是一间怎样的房间?
第2段写小屋的低矮、狭小、潮湿、简陋。第3段指出小屋的窗朝东,早晨阳光就照进屋里,炎热可畏。这样一间毫无优点可言的小屋,我为什么还“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呢?
绿!因为它的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绿影照到了房内,我随意地一瞥,绿影映入我的眼睛,更打动了我的心,我欢喜地决定住下。“占有”一词更表达了作者急切、兴奋之情。
四、赏绿色
1、朦朦胧胧的绿影就让我感到喜悦而满足,住进来后我又会怎样呢?请大家齐读课文的5-7段。
住进来后“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这一切的行为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绿色。
2、人人都爱绿,但作者之于绿有别样的情怀,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的爱绿啊?请大家用圈点批注法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加以分析。散读第五、六段。
绿色是多么宝贵呀-----何以说宝贵呢!(它的宝贵表现在哪里呢?)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里面有一句话不太好理解。)慰安就是安慰,为什么说绿色是心灵的慰安?文段中哪些地方表明作者需要安慰。
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原来作者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寂寞,心灵倍感孤独,绿色是他心灵的安慰,是情感的寄托。绿“把我的心等焦”、“急不暇择的心情”,这里的“焦”(急)两个字直接表达爱绿的心情。一个“焦”字,比“急”更形象,比“慌”字更迫切,表达效果更强。“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对于绿色的热爱和期待。巧妙地化用“涸辙之鱼“的成语,作者对绿的渴望就如同对生命之水的渴望。此时绿色已成为化解孤独,带给我希望的朋友,所以说是“安慰”。
“绿是自然的颜色。”(如果学生答了这个问题就讲,没有就回避)可以看出作者喜爱绿色是对于自然的热爱。作者借热爱自然,暗示他对于自由的热爱和渴望。
3、于是我天天坐在窗口看着它生长。齐读课文的5-6段,进一步品味作者感情。
此时绿色已成为化解孤独,带给我希望的朋友,我们心心相通,我快活地坐在窗前欣赏它的变化。
五、囚绿枝
1、好一份爱绿深情呀!可天天望着还不够,只想与它更亲近,于是作者将柔条牵进了房间,请大家齐读8-12段。读完后,围绕“作者囚绿枝的直接原因”“在囚绿枝过程中作者的心理变化”来展开讨论,尽量用原文回答。
牵绿枝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噢。作者之所以囚绿,是赋予了绿色以特殊的含义,把它比作幸福青春,可他却并未获得快乐。在囚绿枝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心理?
心情发现了“生的欢喜”;绿枝条却不领我的情,让我不快;尤其课文的第11自然段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我的复杂的心情,两个“渐渐”写出了我内心的动摇,自责、愧疚悄悄产生,可是绿枝条的固执更让我不愿放弃,依旧囚禁着它。甚至于因爱而产生的自私、固执的魔念也悄悄生长了。
2、在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是同学们难以理解的,请尝试着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
例如:在叙述囚绿行为时,为什么用“浆液丰富”来形容柔条,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写出了绿枝条的形象,而且富有质感,又与后文它的变化形成对比。
为什么用“葱茏”“猗郁”描写草木茂盛的形容词来修饰“爱、幸福、年华”,这样的借用方法好不好?
从修辞的角度说是移用,借描写色彩浓烈的词语表现爱、幸福的丰富,年华的朝气磅礴,形象可感。作者囚绿不仅是要用绿色装饰房间,抚平心灵,还表达了对爱、幸福、快乐的追求。
什么是“生的欢喜”?(“生的欢喜”是指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第九段的插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爱绿心理由来已久。
“魔念”指的是什么?爱之深所产生的占有欲。
第八段的“牵进”第十段的“囚系”第十一段的“移锁”都是表达了囚禁的意思,三个词语还有什么不同?
首先,用“牵进”,表现作者对于绿的喜爱和珍惜;当绿不懂我的爱抚时就用“囚系”,“移锁”从字面上看,囚禁的语意在加强,但联系上一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这个词也来表达了对自己行为的责备。层层递进,不同动词表达了我对绿的感情变化。
第十段的“绿友”与第十二段的“绿囚”两个名词有什么区别?前者更多的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和依恋,后者则表达了自己对囚绿枝行为的愧疚。
3、我的情感一直被这个不会说话的朋友牵动着,绿枝条到底有怎样的魅力时时牵动着我的情思?请大家欣赏描写绿枝条的语言,并谈谈你的体会。
“它依然伸长,依然攀缘,依然舒放,而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卷中有舒,写出了绿枝条刚被牵进屋时旺盛的生长状态。体现了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然而绿枝条终究是不甘愿被囚的,失去了阳光地它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向着阳光,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绿枝条顽强不屈、向往光明与自由的特点也跃然纸上。这句话中哪个字要重读?“总”写出了绿枝不屈服的特点。
接着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绿枝条的变化?
颜色与形态上描写了绿枝条的生命渐渐萎缩。颜色先起了变化,由失去青苍的颜色-柔绿-嫩黄,形态上由先前的“浆汁丰富”-细瘦-娇弱,并把它比作病了的孩子,这一比喻充满了作者的爱怜。一个“渐渐”写出了它的颜色由深而浅,枝条由粗而细的过程,它的生命也随之流逝。体现了绿以死来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的特点。
此时,我们回头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理解绿枝条的个性特点。请一个女生第7段,找一找描写绿枝条生长的动词。
当我坐在窗前看它生长时,它伸须、攀缘、舒叶,变青、变老,富于动感。其中前三个动词描写出了绿枝条逐渐伸长,逐渐繁密的动态。这些动词写出了绿枝条怎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详细地描绘了它自由自在地生长状态,体现了充满生机的特点。这时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既像是一个让人呵护备至的孩子,又像是一个娇美小姑娘,使人怜爱不舍。这一段中雨中摆舞的活力与12段绿枝条的憔悴的病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枯萎的枝条以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向往阳光的决心。
通过以上细致的描写,绿枝条生命力旺盛、向往着光明和自由的特点跃然纸上。
4、我们从绿枝条不愿被囚,以死抗争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它具有怎样的精神?大家可以从文末两段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
六、怀念绿之精神,人之品格
正当作者计算开释它的时间时,一件事件的发生,让他提前了恢复绿枝条自由的时间。这是一件怎样的事件?一年之后,作者依然念念不忘它的“绿友”,作者赋予了绿怎样的意义呢?齐读课文的13、14段。
卢沟桥的事件的爆发让他提前开释了绿枝条,离开了北平。东北三省人民的命运时时牵动着他的心,一年后再回忆起“囚绿”事件时,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责、悔恨、怀念。绿枝条向着阳光生长的本性更让他联想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此时,绿色被作者赋予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借赞扬绿色的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必将到来。再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感情。
而绿色不甘被囚,顽强抗争的精神也正是作者精神的体现。巴金曾盛赞他:“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泉可以当之无愧。”圣泉即陆蠡的字。巴金先生阅人无数,他对陆蠡的评价却十分高。抗战期间,陆蠡和吴朗西、巴金几位朋友一起在上海负责《文化生活丛刊》的出版工作。1942年4月13日,日本宪兵查抄了他所在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了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得知消息后前去交涉,被日本兵扣留,在敌人的逼问下宁死不屈,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吗?”“爱国”“你认为日本能不能征服中国?”回答说:“绝对不能!”最终受尽酷刑致死。陆蠡,一介文弱书生,在生死面前表现出的书卷气、硬气、浩然正气,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魂。他用文字赞美的这种精神,用生命实践的这种精神至今仍感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七、延伸拓展
常春藤的“永不屈服于黑暗、顽强抗争的精神”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请用凝练、富有哲理的语言表达你的理解。能撷取一个事例加以佐证将更好。
同学交流,分享成果。
1.浩瀚的大海正是因为有了礁石,才激起了美丽的浪花
2.生活的磨难,是人生的一笔财富!
3.在苦难面前抬起你自信的头颅!永不言败。
4永不屈服于黑暗!永远向着阳光生长!
事例:
1.司马迁,受宫刑,却能忍受这世间最大的耻辱,因为他心中有未完成的《史记》。
2.张海迪,高位截瘫。以顽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及研究生的专业课程。其间克服病痛和困难进行创作,至今已出版大量的作品。
3.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顽强生活,潜心文学创作,现为专业作家。
4.海伦·凯勒是美国一位残障教育家。19个月大时,因为一次高烧而引致失明及失聪。毕业于哈佛大学.
5.从小失去听力,曾是个全聋全哑的小女孩周婷婷是我国第一位少年聋人大学毕业生、中国的“海伦·凯勒”。
师生共勉:
当我们的生命之绿被囚住时,我们不能失去生机,更不能枯萎和凋落!要永远向着阳光生长!勇敢地追逐生命的美丽和辉煌。
本文中作者将个人的感情、志向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接下来,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绿是生命,绿是希望,绿是慰安,绿是快乐”中的一句话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同学们,绿到处都有,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绿而是缺少发现。学完本文后,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感悟绿色,让绿色永远陪伴在我们的左右。
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第二篇:《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内容: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三课 教学目标:
1、能够以“作者_____绿,因为它__________。”的形式,概括文中绿的形象特点。
2、能够抓住文中直接抒情语句简要分析“囚绿”和“释绿”的原因。
3、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背景资料理解文章的主旨(即绿的象征含义以及作者借绿抒发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抓住语句分析作者的情感,探寻作者的内心世界。
2、结合作者人生经历及时代背景理解文章的主旨。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自己解决生字词。
教师查找作者及时代背景资料。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出示同济中学的校标,请同学们讲解其中的含义。
注:教师适当引导,选择绿色的用意。
教师总结:绿色是自然之色,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绿的踪影。看到一株小草,我们就会想到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旺盛生命力;看到一束橄榄枝,我们就会想到它象征着和平与安宁;望见一棵青松,我们又会想到“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坚韧与挺拔。今天我们也来欣赏一种绿,是现代散文家陆蠡在烽烟四起,民族危亡的时刻写下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二、检测预习
1、请学生根据预习,回答:题目中的“囚绿”具体指什么内容?
参考:作者把一株常春藤从破损的圆窗外迁进来,把他囚禁在自己的房间内。
2、那这株常春藤被囚禁前和被囚禁后又与作者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请请快速浏览课文,并在横线上填写一个动词。__绿—__绿—囚绿—__绿—__绿
参考:遇绿—赞绿(爱绿、赏绿)—囚绿—释绿(放绿)—怀绿(念绿、恋绿)教师过渡语:原来作者和这株常春藤之间发生了如此曲折的故事,那我们倒要来认识一下这株常春藤,看看它是怎样的一种绿?作者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三、解析课文
(一)、捕捉“绿”之美
1、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种绿呢?又对它倾注了怎样的情感?请阅读课文,圈划文中具体语句,然后补写下面的句子。(出示幻灯片)句子:
作者_____绿,因为它__________。
2、教师出示范例:
作者欣赏绿,因为它是自然的颜色。
参考示例: 作者了解绿,因为它是自然无声的语言。作者了解绿,因为它是无声的歌唱。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葱茏的爱与幸福。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猗郁的年华。作者赞美绿,因为它是爱和幸福。
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青苍的颜色。作者喜爱绿,因为它是沙漠里的绿洲。
作者钦佩绿,因为它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作者欣赏绿,因为它有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
(二)、寻觅“绿”之情
教师过渡语:
1、师:听了大家的回答,我们发现文中的绿原来这么美,有着丰富的含义,那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
要求:请仔细阅读文章8至13节,并结合具体语句来分析原因。分析参考:
“囚绿”的原因一:作者喜欢绿,因为爱绿心切,所以“囚绿”。他把绿看作是生命、希望和快乐的象征。具体语句有“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等。“囚绿”的原因二:“绿”可以消除作者的孤独与陌生。具体语句有“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 “囚绿”的原因三:出于一种“私念”。具体语句有“让绿色与我更接近„我要借这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2、师:“囚绿”后,作者为什么又“释绿”? 要求: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语句来分析其原因。分析参考:
“放绿”原因之一:绿被囚禁之后,它的尖端总朝着原来的方向,固执,具有追求光明的性格,永不屈服于黑暗,这使作者的心灵受到触动。具体语句有“„都朝原来的方向”、“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
“放绿”原因之二:“卢沟桥”事件发生,时局动荡被迫南归。具体语句有“临行时我珍重的开释„愿它繁茂苍绿”。师:所以最后才会“珍重地开释”、“祝福”,这体现了作者对绿的“敬重之爱”。
(三)、触摸“绿”之魂
1、师:人居斗室为“囚”,木处方院为“困”,能不能把本文的题目《囚绿记》改成《困绿记》?(请结合课文内容和提供的资料讨论后回答)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然后回答。
2、作者相关资料简介 注:由教师介绍
资料一:1937年11月上海沦陷后成为一座“孤岛”,一部分文艺工作者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环境,在日本侵略势力的四面包围中,坚持抗日文学活动。作者陆蠡当时就是自告奋勇留在上海的文艺工作者之一。正由于这个原因,他于1942年4月13日被日本兵抓捕,狱中他宁死不屈,被刑审数月,惨遭杀害,仅34岁。资料二:《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后(1938年),当时中国大地烽烟四起,正遭受日本侵略者践踏,在这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上海坚持抗日文学创作的作者由此怀念起一年前暂住北京时,窗外的一株常春藤,于是满怀深情的写下了《囚绿记》。分析参考:
不能换。这里的“囚绿”是把绿拟人化了。注: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找到“囚人”“绿友”来证明。
3、师:那绿被作者拟成什么人,又想借它表达什么? 分析参考:
“绿” 象征着多灾多难而又坚韧不拔的中华民族。
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作者从绿“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那种顽强抗争的性格,永向光明的执著中,感受到了民族的顽强性格,看到了民族的希望。
所以作者借这一株被囚的常春藤,不仅抒发了自己对自由、光明的渴望和对困境中顽强抗争的精神的赞扬,更寄托了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教师总结全文并板书:
巴金曾用这样的话来评价陆蠡: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在和崇高的灵魂在接触”。的确,今天我们透过这一株常春藤让我们看到了他无限的爱国情思,触摸到了他那崇高的灵魂和那颗黄金般的心灵!让我们用真挚的掌声感谢作家陆蠡,感谢他为我们唱出了一曲绿生命之歌,感谢他为我们谱写了一首爱的灵魂诗篇!
(六)情感体验:
教师过渡语:离开北平,作者依然怀念着他的“绿友”,希望有一天能和它重见。但作者惨遭日军杀害,最终无法相见。假如作者在被囚的狱中又怀念起这位“绿友”,他会说些什么呢?
请揣摩作者当时的情感,以作者的口吻这位绿友说一句话。
第三篇: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以悟情
2.品析以释旨
3.续写以练笔
教学重点: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品味作品的诗情画意。
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追寻作者的思想状况的变化。
教学方法:
整体感知读写赏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83年4月,国家民政部批准他为革命烈士。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研读课文
1.本文题为“囚绿记”,意思是记述“囚绿”的经过。
①哪几段写囚绿的?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
请快速阅读课文,圈划关键句(即那些写行动的句子)这样也就理清了全篇的思路,如能象“囚绿”那样用两个字概括更好,这是任务一。
②哪一段,哪几段写得特能打动你,使你动情的,做一下记号,待会儿我们要好好朗读和品味。
③质疑。有疑惑的地方打个问号。
学生自读、圈划。
2.提问任务一
全班交流后明确:
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择绿、近绿、囚绿、释绿,这过程与作者的感情有什么联系呢?
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一株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再见。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色生命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深化。一浪又一浪地把爱绿色生命的心潮向前推进。
3.刚才你在快速阅读时,哪一段或哪几段最打动你?我-味。
个别读(说明理由)、散读、全读。
4.我们在朗读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了,作者为什么对绿——一株常春藤这么爱呢?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圈划有关词、短语、句子,作些批注。
①作者笔下的绿有怎样的特点呢?
②面对挚爱的绿,作者有怎样的体验与理性思考呢?(提示:应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烽烟四逼”。)
学生自读、思考、圈划、批注。
四人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每组推选一名代表),深化感悟。
在交流中明确概括绿特点的词语,形成板书。
蓬勃
绿向阳
固执
从作者的体验思考中,我们感悟了作者为什么那么爱绿,那就是:
学生小结:因为绿蓬勃向上,充满生机;因为绿永远向着阳光,固执,坚持已见;因为绿使处于孤独、寂寞、苦闷中的作者以精神的激励,所以,他深深地爱绿——一株常春藤。
这就是本文的主旨吗?
学生回答:不!还有更深一层的思想,绿有它的象征意义。
5.什么是象征?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提示:由绿的特点,作者的体验思考联想一下。)
全班交流中明确,形成板书
象征
生命、希望
向往光明、自由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6.小结: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古诗词中就有不少写“绿”的名句,能背几句吗?(学生背诵,谈自己的理解。)
这些诗句中写到绿,体现了诗人独特的感悟、思想,因此千古传颂。绿在视觉上给人以美感,色彩美;心理上使人愉悦,安宁。这就是一般人都喜欢绿,爱绿的原因。而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齐读板书。)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
文章贵在立意,立意贵在真实、深刻,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囚绿记》就是这样一篇真实、深刻,有鲜明时代气息的优秀散文,值得我们写作时学习、借鉴。
7.我们从品味关键句入手,读懂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感受到作者那黄金的心。由此可见,我们要快速读懂一篇散文,可以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作者感情体验,理情思考的语句,从含有言外之意的语句入手,把握主旨。而其中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类文章,应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联系相似点,明确象征意义。
当我们自己写作时,应在文章的显要处文首文尾,段首段尾,写上凝聚自己感情体验与理性思考的语句,使文章脉胳清楚,更深刻感人。
8.布置作业:
课文《囚绿记》在表现手法上有许多可供我们鉴赏学习的地方。如:
①文章的结构清晰,简繁得当,各尽其妙。
②借物抒情,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③善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
④文字表达细腻、质朴等。
请同学们从表现手法角度好好品味一番,就你感受最深的某一特色,写一段200字左右的鉴赏文字。
教后随想:
散文的阅读鉴赏,是学生感到有难度的,尤其是平常课余阅读文学作品较少的同学,更感到困难。
经过一番思量,决定巩固强化把握散文主旨的一般方法: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从品味凝聚着作者感情体验和理性思考的语句入手,引导学生学会读散文。
这是一篇用象征手法写的散文,读懂它的难度更高些,由于抓准了关键,在一个个教学思考题的引导下,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认识逐步深化,最后水到渠成,明确了本文的象征意义。学生也学会了该怎么读这类散文。整个教学过程显得自然、流畅,且有深度,这得益于对作品特色和学生认知特点的准确把握和充分尊重。
从充分加强学生主体地位角度看,教师语言多了一些,如能多引导学生小结,那么对学生能力的发展将更有利。
教学目标:
1、理清散文的脉络。
2、通过记叙作者行为变化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感情变化。
3、欣赏文中对绿细致精彩的描写。
4、理解作者对绿色所赋予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1、紧扣文本,把握作者对绿的挚爱之情。
2、欣赏细致精彩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绿”的深刻内涵。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对于绿色,我们有一种由衷的热爱,因为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看见了绿色就会感受到生命的鲜活,生机的磅礴。那么,当陆蠡面对绿色时,他会有怎样的表现呢?今天我们一同学习陆蠡的《囚绿记》(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囚绿记》中的“记”字点明了它的文体,作者通过描述事、景、物“逐章显志”地表露自己的观点和感情,那么从标题看文章“记”的对象是什么呢? 绿。
围绕绿,作者记叙了自己的哪些行为?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寻—赏---囚---放---怀----
因此,文章以作者对绿的感情变化为线索,通过写囚禁又释放常春藤枝条的事情,表达自己对于绿的喜爱。
三、寻绿色
1、感情的变化总是因为事物的触动,第一段交待了事件发生的时间,接着写到作者初到北平,首先做的事是选房子。这是一间怎样的房间?
第2段写小屋的低矮、狭小、潮湿、简陋。第3段指出小屋的窗朝东,早晨阳光就照进屋里,炎热可畏。这样一间毫无优点可言的小屋,我为什么还“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呢?
绿!因为它的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绿影照到了房内,我随意地一瞥,绿影映入我的眼睛,更打动了我的心,我欢喜地决定住下。“占有”一词更表达了作者急切、兴奋之情。
四、赏绿色
1、朦朦胧胧的绿影就让我感到喜悦而满足,住进来后我又会怎样呢?请大家齐读课文的5-7段。
住进来后“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这一切的行为都只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绿色。
2、人人都爱绿,但作者之于绿有别样的情怀,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的爱绿啊?请大家用圈点批注法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并加以分析。散读第五、六段。
绿色是多么宝贵呀-----何以说宝贵呢!(它的宝贵表现在哪里呢?)
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
(这里面有一句话不太好理解。)慰安就是安慰,为什么说绿色是心灵的慰安?文段中哪些地方表明作者需要安慰。
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原来作者在陌生的环境里,生活寂寞,心灵倍感孤独,绿色是他心灵的安慰,是情感的寄托。绿“把我的心等焦”、“急不暇择的心情”,这里的“焦”(急)两个字直接表达爱绿的心情。一个“焦”字,比“急”更形象,比“慌”字更迫切,表达效果更强。“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用比喻的手法形象生动地表达对于绿色的热爱和期待。巧妙地化用”涸辙之鱼“的成语,作者对绿的渴望就如同对生命之水的渴望。此时绿色已成为化解孤独,带给我希望的朋友,所以说是“安慰”。
“绿是自然的颜色。”(如果学生答了这个问题就讲,没有就回避)可以看出作者喜爱绿色是对于自然的热爱。作者借热爱自然,暗示他对于自由的热爱和渴望。
3、于是我天天坐在窗口看着它生长。齐读课文的5-6段,进一步品味作者感情。
此时绿色已成为化解孤独,带给我希望的朋友,我们心心相通,我快活地坐在窗前欣赏它的变化。
五、囚绿枝
1、好一份爱绿深情呀!可天天望着还不够,只想与它更亲近,于是作者将柔条牵进了房间,请大家齐读8-12段。读完后,围绕“作者囚绿枝的直接原因”“在囚绿枝过程中作者的心理变化”来展开讨论,尽量用原文回答。
牵绿枝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呢?
“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借绿色来比喻葱笼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
噢。作者之所以囚绿,是赋予了绿色以特殊的含义,把它比作爱幸福青春,可他却并未获得快乐。在囚绿枝的过程中,还有哪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心理?
心情发现了“生的欢喜”;绿枝条却不领我的情,让我不快;尤其课文的第11自然段淋漓尽致地写出了我的复杂的心情,两个“渐渐”写出了我内心的动摇,自责、愧疚悄悄产生,可是绿枝条的固执更让我不愿放弃,依旧囚禁着它。甚至于因爱而产生的自私、固执的魔念也悄悄生长了。
2、在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词语或句子是同学们难以理解的,请尝试着提出问题,并互相解答。
例如:在叙述囚绿行为时,为什么用“浆液丰富”来形容柔条,写出了怎样的特点?
写出了绿枝条的形象,而且富有质感,又与后文它的变化形成对比。
为什么用“葱茏”“猗郁”描写草木茂盛的形容词来修饰“爱、幸福、年华”,这样的借用方法好不好?
从修辞的角度说是移用,借描写色彩浓烈的词语表现爱、幸福的丰富,年华的朝气磅礴,形象可感。作者囚绿不仅是要用绿色装饰房间,抚平心灵,还表达了对爱、幸福、快乐的追求。
什么是“生的欢喜”?(“生的欢喜”是指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第九段的插叙是不是多余,为什么?爱绿心理由来已久。
“魔念”指的是什么?爱之深所产生的占有欲。
第八段的“牵进”第十段的“囚系”第十一段的“移锁”都是表达了囚禁的意思,三个词语还有什么不同?
首先,用“牵进”,表现作者对于绿的喜爱和珍惜;当绿不懂我的爱抚时就用“囚系”,“移锁”从字面上看,囚禁的语意在加强,但联系上一句可以体会到,作者用这个词也来表达了对自己行为的责备。层层递进,不同动词表达了我对绿的感情变化。
第十段的“绿友”与第十二段的“绿囚”两个名词有什么区别?前者更多的表达了作者对绿的喜爱和依恋,后者则表达了自己对囚绿枝行为的愧疚。
3、我的情感一直被这个不会说话的朋友牵动着,绿枝条到底有怎样的魅力时时牵动着我的情思?请大家欣赏描写绿枝条的语言,并谈谈你的体会。
“它依然伸长,依然攀缘,依然舒放,而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作者运用一组排比句层层递进,卷中有舒,写出了绿枝条刚被牵进屋时旺盛的生长状态。体现了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然而绿枝条终究是不甘愿被囚的,失去了阳光地它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向着阳光,透过这样的细节描写,绿枝条顽强不屈、向往光明与自由的特点也跃然纸上。这句话中哪个字要重读?“总”写出了绿枝不屈服的特点。
接着作者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绿枝条的变化?
颜色与形态上描写了绿枝条的生命渐渐萎缩。颜色先起了变化,由失去青苍的颜色-柔绿-嫩黄,形态上由先前的“浆汁丰富”-细瘦-娇弱,并把它比作病了的孩子,这一比喻充满了作者的爱怜。一个“渐渐”写出了它的颜色由深而浅,枝条由粗而细的过程,它的生命也随之流逝。体现了绿以死来表达对光明自由的向往的特点。
此时,我们回头读课文的第7自然段,理解绿枝条的个性特点。请一个女生第7段,找一找描写绿枝条生长的动词。
当我坐在窗前看它生长时,它伸须、攀缘、舒叶,变青、变老,富于动感。其中前三个动词描写出了绿枝条逐渐伸长,逐渐繁密的动态。这些动词写出了绿枝条怎样的特点?
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详细地描绘了它自由自在地生长状态,体现了充满生机的特点。这时作者笔下的常春藤,既像是一个让人呵护备至的孩子,又像是一个娇美小姑娘,使人怜爱不舍。这一段中雨中摆舞的活力与12段绿枝条的憔悴的病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枯萎的枝条以死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向往阳光的决心。
通过以上细致的描写,绿枝条生命力旺盛、向往着光明和自由的特点跃然纸上。
4、我们从绿枝条不愿被囚,以死抗争的行为中可以发现它具有怎样的精神?大家可以从文末两段中找到答案。
这就是“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作者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决定开释绿枝条。
六、怀念绿之精神,人之品格
正当作者计算开释它的时间时,一件事件的发生,让他提前了恢复绿枝条自由的时间。这是一件怎样的事件?一年之后,作者依然念念不忘它的“绿友”,作者赋予了绿怎样的意义呢?齐读课文的13、14段。
卢沟桥的事件的爆发让他提前开释了绿枝条,离开了北平。东北三省人民的命运时时牵动着他的心,一年后再回忆起“囚绿”事件时,他的内心充满了自责、悔恨、怀念。绿枝条向着阳光生长的本性更让他联想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此时,绿色被作者赋予了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借赞扬绿色的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忠贞不屈的民族气节,绿是囚不住的,自由光明也必将到来。再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感情。
而绿色不甘被囚,顽强抗争的精神也正是作者精神的体现。巴金曾盛赞他:“古圣贤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圣泉可以当之无愧。”圣泉即陆蠡的字。巴金先生阅人无数,他对陆蠡的评价却十分高。抗战期间,陆蠡和吴朗西、巴金几位朋友一起在上海负责《文化生活丛刊》的出版工作。1942年4月13日,日本宪兵查抄了他所在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了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得知消息后前去交涉,被日本兵扣留,在敌人的逼问下宁死不屈,日本人问他:“你爱不爱国吗?”“爱国”“你认为日本能不能征服中国?”回答说:“绝对不能!”最终受尽酷刑致死。陆蠡,一介文弱书生,在生死面前表现出的书卷气、硬气、浩然正气,正是中华民族不屈的精魂。他用文字赞美的这种精神,用生命实践的这种精神至今仍感动着每一个中华儿女。
七、拓展训练
本文中作者将个人的感情、志向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的写法,就称之为“托物言志”。接下来,请大家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以“绿是生命,绿是希望,绿是慰安,绿是快乐”中的一句话为题,写一篇小短文.同学们,绿到处都有,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绿而是缺少发现。学完本文后,请大家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会感悟绿色,让绿色永远陪伴在我们的左右。
第四篇:《囚绿记》教案
《囚绿记》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托物言志,从窗前的一株常春藤中抒发的感情。
2、品味语言,学习从体味关键词、句入手把握主旨的阅读方法。
3、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向往,对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的歌颂。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运用象征手法从窗前的一株常春藤中抒发的感情。教学难点
从体味关键词、句入手把握主旨 教学方法
品味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与文章等身,我们常说“文如其人”。也许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和它的作者是最配用“文如其人”来评价的。
刘长春说“陆蠡之文,一如陆蠡之人;陆蠡之人,亦如陆蠡之文。” 李健吾说:“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玉般的心灵。”
巴金说:“他有优美的性格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曲,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让我们一起走进《囚绿记》,走近陆蠡。
二、品读课文
1、检查预习,解读字词 piē
hézhé
xǐ
yà
xī
suō
yī
xùn 瞥见
涸辙
移徙
揠苗助长
淅沥
婆娑
猗郁
蕈菌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解读题目
①“囚”字有什么特点?明确:四面墙中困个人。
②“囚”的对象是什么?明确:是绿。③“记”是记述 的意思。
归纳:文题是记述囚绿的经过。(2)把握结构
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思考:哪几段写的囚绿?囚绿之前,之后写了哪些内容? 请同学们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动宾短语概括。
寻绿 →赏绿→囚绿→ 释绿 →怀绿(1-4)(5-7)(8-12)(13)(14)
3、品读课文,合作探究 品读:“囚绿”“释绿”部分
探究: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又为什么要释绿?
(1)“囚”之意
囚绿是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抑郁、不顺心的人对爱、幸福和美好深深的追求而采取的行动。此结论通过品读第8段思考下列问题获得: ①所囚的是一枝什么样的绿?
“浆液丰富”“柔”(生机勃勃)
②作者囚绿的本意是什么?[学生边读边找] “接近”“亲密”“装饰”“比喻”
③从中折射出作者什么样的处境与心境?[ “一枝一叶总关情”,自然界的物总会触动和激发善感的文人的心情,而这份触动和激发又会被文人附着在物上,从而形诸文字,当读者去读这个含情之物时,必然可从中琢磨出作者的处境和心境]
“抑郁的心情”,对“葱茏的爱和幸福”、“猗郁的年华”的追求和希望。
鉴赏“牵”[作者为了得到这份爱、幸福和美好,他用了一个“牵”字](学生讨论)牵,让我们想到人与人的牵手,无论悲伤与幸福,不管逆境与顺境,都见证着一份真爱,相濡以沫,同心、同梦、同喜、同悲、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虽然牵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动作,简单、朴素,却包含着宁静、充实、满足、安慰和体贴。它直入了作者的心田,可见作者爱这枝绿之深。
(2)爱之深
①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对这支绿的爱之深? 选房:因为欢喜这片绿,才选定了这简陋的小房间。(2-4段)歌颂:热情地歌颂绿(第5段生命、希望、慰安、快乐)。
心情:“我”的心态(5-6段怀念、把我的心都等焦了、急不暇择、视同至室、绿叶和我对语、快活、留恋、欢喜)。
描写:对常春藤情状的细腻描写(第7段伸须、攀缘、舒叶、凋谢)。
②本有爱抚,本是善意,爱之深却换来一个“囚”字,你怎么认识作者的“囚”的行为?(引绿入室最初给作者带来了 “生的欢喜,超越了任何种的喜悦”。这种喜悦使作者开始给予这绿色以更亲昵的称呼——绿友,但“绿友”没有和作者一样体会这种“生的欢喜”,它“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对绿的爱与渴望,表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的向往。囚绿虽是爱意,但这也是一种自私之举,他的企图占有,是对绿的施暴之举,是对生命的一种遏制和摧残。[在爱与囚之间作者有着内心的矛盾] ③作者内心情感的波动
绿的“衰变”让我觉得它的可怜,不能原谅自己的过失。绿的“固执”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不快、恼怒、魔念。
(从最初的引绿入室带来的喜悦到如今的恼怒,作者情感上大起大落。请男生朗读第9段、女生读第11段,体会情感的变化。)
(3)释之理
思考:作者囚住了绿,可他得到“绿”了吗?他的“囚绿”如偿所愿,换得了与“绿”的亲近吗?(找出并理解作者“释绿”时的动作与心情)在爱与魔念之间,作者选择了“释”(珍重/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诚意的祝福/愿---是尊重,是礼赞)。
“释”仍缘于对绿的爱,并多了一份对生命的尊重,对固执不屈精神的礼赞。
(4)文之旨 ①思考:对这枝绿的爱和尊重是否就是作者写作本文的主旨和目的所在?找出文中能体现时代背景的语句,联系作者生平,谈谈看法。
A、我住在北平的一家公寓里。B、卢沟桥事件发生了。
C、在七月中旬,不能再留连于烽烟四逼中的旧都,火车已经断了数天,我每日须得留心开车的消息。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了。
②13段最让人触动一句话——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变化了。变成了¬——“囚人” 什么人? 中国人。
中国人有没有被屈服呢? 没有。
③这“绿”和“中国人”之间,作者是如何将二者联系起来的?
运用象征手法,绿其实象征了不屈服于黑暗,渴望自由、阳光的中国人。
“绿”在此文中象征着生命、希望,象征着追求光明、自由,象征着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坚贞不屈的抗争精神。
小结:释绿,证明作者最终还是善待生命的,同时也包涵着这种顽强抗争的性格和永向光明的执著必会换来自身命运的解放。作为一个爱国的作家,他不仅抒发了自己对绿的热爱,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精神,寄托了作家对民族未来的美好祝愿。
这种写作方法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
三、拓展提升
(一)关于象征的表现手法:
1、概念:指借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寄以某种深邃的思想或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表现手法。
2、效果 :运用象征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以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单一化。
3、适用范围:作品的大部分甚至通篇使用。
(二)在古代诗歌中,许多意象都具有固定的象征意义,如: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梧桐:凄凉、悲伤。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明月:相思。“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青松:坚贞。“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落花:流逝。“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三)但如果我们不了解某一形象的象征意义,如何根据课文内容去判断呢?
1、确定象征物。
2、找出突出描绘象征物特征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3、联想(结合写作背景等)。
4、形成象征意义。
四、布置作业(随堂练习或课后练习)
(2010年山东省高考语文试题)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
②怆悢(liàng):悲伤。【试题】
(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
(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2)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教学反思
第五篇:囚绿记 教案
囚绿记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体会本文咏物抒情的写法,了解作者借窗前的一株常春藤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了解本文的构思,体会它结构精巧、变化多姿的特点。
3、了解有关语句的深刻含义和表现手法,感受本文语言含蓄优美的特点。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朗读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复述作者囚绿的经过,达到把握全文整体脉络的目的。
2、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逐步深入课文,使学生能够自主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会“绿”的象征意义。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体会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深沉的爱国情感。
2、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势力不屈服于黑暗势力、顽强抗争、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体会作者由“爱绿”到“囚绿”再到“释绿”的情感的变化。了解借物抒情,托物寄意散文的鉴赏方法。
2、让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理解‘绿’的象征意义,达到思想上的升华。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信息整合
1、作者简介
2、写作背景
《囚绿记》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
二、课前预习。
1、注音 2.词义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分段
(一)1-5 寻绿
(二)6-7赏绿
(三)8-11 囚绿
(四)12-13 释绿
(五)14怀绿 2.作者情感分析 欢喜--恼怒--敬重 3.解读题目
4.深化主题,探究绿的象征意义 蓬勃----生命、希望 向阳----追求光明、自由 固执----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5.讨论文章的写作手法 托物寄意的象征手法 四.小结
作者以一株常春藤为线索,牵出无限的情思,唱出了一曲绿色生命之歌。绿色是自然给予人类的审美心理需求,它给人以和平安宁的象征,给人以生命活力的感召力量。我们的作者在“烽火四逼”的民族危亡时刻,不仅写爱绿,更赋予绿以时代需要的象征意义。我们从中窥见他渴望光明、自由,呼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崇高的灵魂”。他确实有一颗——“黄金的心”。在那抗日救国的年代,《囚绿记》确有照亮民族心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