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生活中的数学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生活中的数学
李弘梅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所以最近我布置了一个作业:写数学日记。让他们体会一下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我不知道我这个尝试能否成功,但我觉得至少可以激发一下他们用“数学眼光”看社会的兴趣,培养一下他们的“数感”, 进而激发他们热爱数学,学好数学,为他们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生活的信息很多,如果有效地选择“数学信息”,就培养了学生收集、选择和整理“数学信息”的能力。同时,数学是一种语言,它能够确切地表达思想和交流思想。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实际测量,先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各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步测后,算出一步的长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条边的长度。为下节课学习周长打基础。接着又测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长度,让学生想一想多少跟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一千米。室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宽、厚,手指的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活动,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脑里建立一个长度单位。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的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这节课时,我把学生带到室外实际测量,先测量操场的长和宽各多少米,然后让学生步测后,算出一步的长度,再走一走四周,求出四条边的长度。为下节课学习周长打基础。接着又测量每两根电线杆之间的长度,让学生想一想多少跟电线杆之间的距离是一千米。室内测量教室的长和宽,课本的长、宽、厚,手指的宽,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测量活动,用眼睛仔细观察,用脑子想象,也就是把五官并用,在大脑里建立一个长度单位。这样的教学安排,将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了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自然的契合了学生求知的心理状态,产生强烈的教与学的共鸣。
我认为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要勇于创新,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一有知识背景出发,注意思考学生的生活世界中有什么素质可供学生利用,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教育资源,一笔宝贵的教育财富。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生活中的数学
七星一中:李弘梅
第二篇: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15篇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1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生活中的小数》教学反思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新课标的一大领域。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要试图挖掘教学中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的数感,以及培养学生的生活应用意识。
一、课前收集,提高实践能力
事先我做了布置,让学生去收集生活中的两个数据,并能知道它们的'含义。课中交流时,我发现很多还是直接从课本里找定价,要么是各自的身高,要么是零食的价格。可见,农村学生的生活经验肤浅,调查途径以及收集数据的范围狭窄。但我想,学生能亲自去调查,收集数据,让学生形成数学来自于生活,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目的已经达到。
二、课中呈现,感悟生活数学
课中,教师再呈现数据,让学生通过观察课本中的数据,并说说它们的实际含义,这里有质量、身高、成绩、体温等,拓宽学生的视野,感受到生活中处处体现数字。然后,让学生说说做一做几个数的含义,直接地感受到小数在生活中应用,并且体会到相同的小数在不同的情境中各具实际含义。学生汇报时,出现身高1.40米,我随机出现一支笔的价格是1.40元,问学生这两个1.40元的含义一样吗?学生自然能区别含义,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小数的不同含义,加深对小数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
三、实践操作,发展数学能力
在练习阶段,呈现练习十一第1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改正标错小数点的小数,进一步运用小数,体会小数的含义。然后,再让学生拿出语文书、数学书、科学书、音乐书、美术书,让学生找出他们的单价,并感悟各种课本的不同定价,而且也让学生比较小数的大小,培养学生的数感。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2
《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经学过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以及分数与除法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是《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设计了照片放大缩小及变形速度水果价格等情境,在对生活中的比有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再引出比的.概念。
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学有关比的知识,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然后通过检测来验证学生的学习的效果,学生能解决的问题我绝不开口,有困惑的,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一起总结,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这一节课我认为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对教材内容的把握处理得当,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学生对所学内容掌握比较扎实。
2、整节课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学中,参与度很高,几乎每个学生都回答问题,就连班中的学困生也能积极回答问题而且准确率很高。课堂气氛也非常融洽。
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讲课时,我觉得我的语言还不够严谨,作为一名数学老师,语言必须精炼、严谨,所以今后自身还要加强学习,弥补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3
《生活中的正负数》一课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二课时,它的上一课是《温度》,在前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初步从温度的知识中了解了一些生活中的正负数。知道了可以以0℃为分界线,分别用正负数来表示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而且也已经知道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但并没有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正负数》一课就是让学生在认识温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认识正负数以及0的特殊意义。并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课前我也查阅了一些相关的资料,在取其精华的基础上,结合新的理念和学生实际以及教材特点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课前温度复习
为了新旧知识点的自然衔接,课前设计了重温温度的活动,使学生自然的感受到可以用正数和负数来表示零上和零下这两个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顺势过渡到新授的环节,生成自然。
2、通过记录相反意义的量,初步了解负数的意义。
上课伊始,我首先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三组相反意义的量,课堂上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记录方法。最后由师生共同探讨达成共识:总结出正负数的表示方法更简便、清晰、准确。紧接着我又强化了正数分别代表了足球比赛中的进球、转学人数中的转入和收入情况以及负数代表的失球、转出和支出情况。并板书在黑板上,为下一步学习“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埋下伏笔。
3、总结归纳正、负数和0的关系。
“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是本节课的难点。通过温度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感知0℃既不属于零上温度也不属于零下温度。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下结论,而是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说说发现了什么。给学生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探索出正、负数和0的关系。
4、借助实例,解释应用
为进一步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正负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在这个环节中,我让学生充分举了生活中的用正负数表示的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教师不要小看学生,他们潜在的能力要靠我们教师去挖掘,让学生说“生活中的正负数”这一设计,也让我大开眼界,使我坚信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可忽略。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学生举出了“打羽毛球赢了、输了能用正数和负数表示”,有的同学想到“炒股赚了、赔了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紧接着我又“趁热打铁”,安排了 “超市经营中的正、负数”、“海拔高度中的正、负数”、“老师的体重”等一系列的练习,这个环节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维和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学得兴致盎然、意犹未尽。
总之,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尽可能地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并引领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努力争取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感受,做到人人参与学习,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4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里的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这一单元,使学生们又一次接触了数的知识。事实上,学生在生活中积累了许多100以内数的知识,这是本单元内容的重要资源和必备基础。因此只有创设多种多样的活动,如数一数,拨一拨,猜一猜,写一写,比一比,说一说等,这样才会使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性经验形成表象,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同时,富有生活气息的数学活动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单元安排了四课内容:数铅笔,数豆子,动物餐厅,小小养殖场及一个练习。先从学生身边的实际情景中,接触到大于20而小于100的数,同时,复习20以内数的知识。进一步会读,会认,会写100以内的数,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在实际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数感,再通过实际的事物来巩固对数的认读,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估计。然后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初步感受一列数蕴涵的规律。最后,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能在具体情景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教材设计了“数铅笔”的活动,使学生经历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数的过程,教学中还可以设计数其他实物的活动,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生活经验,同时使学生感受到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一部分学生对于大于20的数接触的机会比较少,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这使得他们在理解100以内的数时感到抽象。因此,要结合具体材料进行数数。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要是用到了不同的方法数要予以鼓励。
“数豆子”一课首先通过估计一把豆子的颗数引入估计活动,然后通过验证估计结果,引入数的写法。这样不但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欲望,而且培养学生有根据的进行估计。学生原有的数感与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因此,学生数感的形成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只有有意识的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渗透培养。
在“动物餐厅”里,通过猴子和小狗拿盘子的生动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知两个数的大小。对学生来说,抽象地比较数的大小有些困难,当学生通过观察画面,自己数出小猴和小狗拿的盘子的个数后得出结论,再要求他们用符号来表示就会更加体会“>”,“<”,“=”符号的.含义。
通过创设“小小养殖场”这一生活情景,使学生体会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理解多一些,多得多,少一些,少得多和差不多的含义,使学生逐步建立数感。
练习一是结合本单元的几个知识点,来设计练习题的,其目的在于巩固练习,复习提高。
本单元的标题为“生活中的数”,这就体现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现了教材强调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认识数的思路。因此,教师要设计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体会到物体与数量的对应关系,从中抽象出数的模型,体验数的实际意义;要鼓励学生运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体会数的作用;在学习写数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运用恰当的方式表达数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位值制;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数与数之间的相对大小关系。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5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三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三年级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可能是为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课本上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这节课,课本上的4副图中都有我们最近学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学生没有费事都很快找到了这些数学知识,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我设计了一道改错题,让学生找错改错,起到了很好的练习作用。
这道题的名字叫小迷糊日记。
今天是星期天,早晨起床后我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重65千克的鸡蛋,吃完早饭后,背起2吨的背包出门了。我去了动物园,在动物园里见到一头5千克重的大象一只5克的小兔子正在吃一棵3克的大白菜。我又去了超市,买了一袋1000千克的洗衣粉。
中午回家时,看见工人叔叔正在修桥,一辆卡车满载7克左右重的砂石向工地驶去。
这真是愉快的一天。
这道改错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很好的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最后,我提醒孩子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是在用数学知识时一定要准确,不能象题中的小迷糊一样,乱用数学知识,引出这么多的笑话。
上完这节课后,我还布置一道课后作业,在生活中找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应用的数学知识,比一比谁找到的最多,下节课我们来一起汇报。我还计划布置一篇数学日记,题目就是《生活中的数学》。不过这道作业要等孩子们完成在生活中找数学知识之后来完成。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6
在这次活动中,我首先让孩子互相交流,激发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活动前我先请孩子们收集、寻找、记录一些生活中的数字,请孩子们将事先收集好的有数字的东西拿出来,和小朋友们一起分享这些数字的作用。因为孩子们都很想表达自己的发现,因此我让孩子自己和边上的小伙伴说说自己的发现,孩子再个别交流自己带来的物品上数字的作用;接着我把我准备的有数字的物品和孩子们一起分析我的“发现”;然后回忆生活中的有关数字,引发孩子已有的经验寻找生活中的数字。孩子们很会找,什么公交车的路线号,汽车摩托车的牌照,超市里也有很多的数字,他们基本上都能知道这些数字作用的一二。孩子们发现有数字的地方还真不少,真所谓人多力量大,我们共同找到的有数字的东西还真多。
第二是经验迁移,讲讲生活中的数字,初步理解数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作用和意义,感知数字和我们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在第一环节中观看第一组课件(各类常见的有数字标记的物品和生活场景),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第二环节中观看第二组课件(标有数字2的各类常见数字标记照片),引导孩子们理解同一个数字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作用和意思,在第三环节中结合第三组照片课件进行小结,让孩子知道不同地方的数字代表着不同的意思。有表示时间日期的;有表示号码的;有表示地址的;有表示长度的,有表示重量的;还有特殊的特定号码(出示110、120、119),并讨论:“如果没有数字,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第三部分是孩子操作。利用孩子的对生活中数字的理解运用到实际中去,制作自己的个人数据库。
通过本次活动,让我收获不少,整个活动环节很清楚,一环一环之间紧紧相扣、层层递进,设计的问题也具有有效性,能开动孩子的小脑筋。但缺点也有存在,首先老师要有丰富的常识和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解答孩子提出的疑问和提升孩子原有的经验知识;其次,孩子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在这个活动中让我深刻地了解到孩子自己收集课堂所需的东西是很重要。在活动中孩子们愿意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自由自在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物品,他们带来的物品是五花八门的,然后回到课堂交流,共享到了生活知识的丰富,起到“以一当数十”的作用。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条件,让他们自己去锻炼;给他们一些问题,让他们自己去找答案……。相信孩子,多给孩子一些亲身实践活动的机会。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7
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让学生体会到身边有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就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通过让学生寻找身边的百分数,让学生交流收集到的百分数的意义,再组织学生讨论,通过各种标签上不同的百分数的比较,学习百分数有什么作用等。这样的数学课堂,让学生深切体会到原来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就有数学,而且离得很近,使学生对数学逐渐产生亲切感,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二、有意识创设活跃的学习氛围和有趣的学习情境
在教学中我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数学问题,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探索知识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探索问题。例如,在为学校绿化出谋划策时,学生讨论非常积极,设计的方案各具特色。通过这样的情境,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经历了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三、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学会探索解决数学问题
我们的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及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小到身边的衣食住行,大到自然现象到社会生活,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也有相当丰富的生活积累。因此,在“20以内的退位减法”教学中,我尽量根据实际生活情境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画面,让数学贴近生活,在组织学生活动中,引导学生讨论解决数学问题,灵活处理教材,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实践使我更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即生活,只有将学生领到生活中去,切实地感受数学在生活的原形,再让学生的生活经验走进数学课堂,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数学,学好数学,感受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设计生活标志教学反思趣味数学教学反思初三数学教学反思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8
反思本节课我们认为还是有很多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亲历一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比的认识》这一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张老师设计了“图形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钱”等情境,图形放大缩小”引发学生的观察讨论和思考,建立起比的表象,”“速度”“水果价钱”情境抽象概括出比的概念,理解比的意义——两个数相除。使学生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比的意义以及比在生活中的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活动探究,层层深入,抓住了比的本质特征,培养了学生归纳类推能力,初步感知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
2、在引入比的概念后,教师组织学生说一说、写一写。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的比吗?教学时给学生的举列时间不多,但有个学生举出的例子很有代表性:我们篮球场上的.比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契机,张老师抓住了,让学生明确:各项比赛中出现的比,是比“相差关系”而不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比“倍数关系”,课堂达到了一个小高潮,效果很不错再由学生说说求比值的方法。比的各部分名称写法教师没有作过多的讲解,而是布置学生自学。求比值时,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得出,我们曾经认真研究认为名称不需要讲解,而求比值学生通过讨论能够得出方法。这一设计在张老师的教学中得到证实还是比较成功的。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9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大数的必要性。
这节课里事先让学生自己去调查、发现、查阅、记录生活中的大数,把数学学习由课堂向课前开放。这样不仅仅能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知识的能力及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使学习过程时时处处在自探索之中,在学生调查之后,课一开始就让学生汇报调查,发现、实践的情况,以此揭示新知识、探索新问题,把课堂延伸至课前,拓宽学生学习渠道。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我首先将生活数学化,通过让学生课前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生活中的大数,从而感受到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大数,进而产生研究生活中的大数、学习数学的必要性。然后,在学生研究探索,将生活化的大数抽象成数学知识,又安排问题:“说说生活中的1千有多大、1万有多大?”重新将数学知识回归到生活,将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在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实际意义,进一步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发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本节课里教师主要安排以活动,促进学生数感地发展,丰富学生对数的认识。首先,课前让学生调查发现生活中的大数,课堂交流中生活中的大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大数有了初步的认识与感受。接着,安排“猜一猜?”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一个小正方体是大正方体的一份子”给学生估计地标准,进而估计“大正方体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在估计中思维得以碰撞,数学生对“万”的认识是困难的,如何突破这一难点,让学生建立寻“万”的.理解呢?在学生认识“十个一百是一千”“一个大正方体里有1000个小正方体,那么10个大正方体合起来一共有多少个小正方体?”让学生建立“十个一千是一万”的初步认识,而“一万”究竟是多少呢?学生还是模糊的,紧接着教师又出示千人图和万人图,让学生观察、想象:“你有什么感觉?”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学生头脑中建立了一个清晰的“万”的概念,并对“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表达与交流中,学生数感发展了,对数的认识也丰富了。
在教学中,我还突破教材的限制,创设了运用逆向思维进行思考的题,出示了一些几百、几千的数,让学生思考还差几百或几千才能凑成一千或一万,以及出示数字,学生用小正方体摆一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最大的发展,学生想得多了,思路开阔了。这就更体现了教学中的新思想:在教学中就必须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把生活数学化,把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切实感受学习数学的必要性。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10
《生活中的负数》的教学目标是利用温度的情境了解负数的表示方法,会读写正负数,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大小, 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体会负数的意义,在这节课的设计中我首先考虑到让学生感知负数的必要性,主要教学思路如下:分三大步进行,一是温度的读法,二是海拔高度的读法,三是在此基础上引出正、负数的.认识,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首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我先出示了几个地区的温度让学生试读。并让学生比较上海和北京两地气温的不同,学生很容易能发现一个是零上,一个是零下,他们正好以零摄氏度为分界线,一上一下正好相反,给学生打下正负数是相反的两个量,而且零是一个分界点的初步印象,继而引出如何用简单的符号表示温度,理解正负号所表示的意义,会比较温度背景下两个负数的大小,教会学生正确读写正负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预设学生会说出很多常见的负数,如:天气预报中用到负数、计算器中有负数、电梯、股市、存折、账单、玩电脑游戏的计分等。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对天气预报用到负数是比较熟悉的。生活中的负数教学反思5篇。由此可见,温度是学生学习负数的一个非常好的生活原型。
然后引出海拔高度的读法,由于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有了初步的感知,所以让学生根据上面的学习知识直接表示海平面以上的高度和海平面以下的高度,同时强调以海平面为基准,提问学生海平面的高度可以用什么数来表示。为后面的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再次打下基础。
温度和海拔高度的引入都是为了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感受引入负数的必要性,感受负数的意义。并用不同地区有温差和同一地区一天内也有很大的温差将温度和海拔高度有机地联系和过渡。而且注重向学生渗透0摄氏度和海平面只是一个分界点和分界线。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
进而出示一组不同的数让学生对这些数进行分类。引出正负数的概念和0的定位以及正负数和0的关系。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改进数学概念教学,强调通过实际情景使学生体验、感受和理解”、“许多重要的概念,都要求在现实情景中去理解,恢复‘来源于现实,又扎根于现实’的本来面目……”。由于有了前面良好的铺垫,正负数的概念和0的定位以及正负数与0的关系,自然而然就引出来了。
最后是一个小练习让学生巩固对正负数的认识,并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正负数。也是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数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总之必须充分设想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种种可能情况,并提前对此做好预案,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应付自如。同时,教师也要增强教学机智,要善于处理课堂突发问题,找到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法。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11
《生活中的比》一课的生活味浓很浓,教材呈现了生活中三个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比就在我们身边。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在设计前,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生活中的比》是在学生已学过的相关知识基础“除法的意义”“分数的意义”“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相关的应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比的认识》的起始课。教材安排了“图片的放大缩小”“速度”“水果价格”三个生活情境去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并在次基础上抽象出比的概念,使学生深深体会到引入比的必要性以及比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其次对学生也进行了前测: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学习基础以及学习方式方法我都有较全面的了解,他们喜欢探索有趣的、自己熟悉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喜欢探究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六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的阅读、理解和自学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时,我有意识去设计一些生活中具有趣味性的、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有趣的学习情境中逐步体会比的意义和价值。基于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我综合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拟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理解比的意义。
2.能正确读写比,记住比各部分的名称,会求比值。
3.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4.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本节课我从广告导入,运用课本中创设的3个相联的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理解“比”的概念,使学生感受到两个数或两种量相除就可以运用“比”的知识去解释与应用。在学习比的知识,比的各部名称的时候,我放手让学生自学书本的“认一认”,让学生体会自学的乐趣,培养自己学习知识,整理知识的.能力。接着和学生讨论比与除法、分数与比的关系、区别,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比,除法、分数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但同时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更加深入了解比的含义,内化比的意议。最后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比,让学生运用比的知识对生活中的知识进行解释与运用。本节课较为成功的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广告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本课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2.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比的意义,让学生充分亲历一个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比的过程,体会引入比的必要性。
3.处处体现生活中的比,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4.整节课始终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需改进的地方也不少,例如:
1.在教学第一个活动的时候比较匆忙,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发现、去讨论,学生对比的认识可能还不够充分。没有用足用好第一个情境。
2.在让学生说生活中的比的时候,只是单纯的让学生说生活中的比,如果当时课件能够出示一些教师搜集的生活中的比,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例如可以这样设计:生活中的比。(这些例子完全来源于生活,让学生着实感觉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1)标准的篮球场长和宽的比是28 :15。
(2)我国国旗长和宽的比是3 :2。
(3)地球上海洋面积和陆地面积的比是:63 :27。教学时出示题目的前半部分,让学生估计是( )比( )。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特高。
(4)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
(5)你还能举一些生活中的比吗?我的困惑:1.情境是为课堂教学服务的,而教材设计的三个情境,也只有情境一能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学习比的必要性,第二、三两个情境的跳跃性太大,出现在学生面前太突然,对教材情境的取舍我犹豫再三,该尊重教材还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呢?最后还是决定选择后者。2.教参提到的“两个不同类量的比可以表示为一个新的量”教学中如何渗透?“渗透”二字如何才能适度、有效渗透?我的感悟:无论是公开课还是平时的教学,我们在设计时要认真解读教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关键。一节课下来,学生走出课堂到底学会了什么?学生上课前知道些什么?也就是需要我们做好课前预测和课堂预测工作,关注每一位学生要落到实处,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是把握课堂的关键,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应该是有效为教学服务的。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12
在本课的备课和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为主要目的进行教学,让学生知道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去感受数字和我们生活中的关系,来引导学生去长数字,发现数字,学习数字,会运用数字。
本课的教学首先符合《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提出的幼儿教学要以幼儿生活为基础,让同学们知道我们的生活和数字分不开,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作用。同时我创设了多个活动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们也都能积极的参与,体验生活经验,学习知识。让同学们在活动中学,在玩中学,同时也很好的'完成了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在学生物品买卖的活动环节组织的不够好,人员分配上有点问题,另外还应该养成学生收拾整理玩具、物品的好习惯。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13
本课的学习是学生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大数,感受学习大数的必要性,课前让学生亲自找一找生活中的大数,并进行交流,使学生充分感受大数的意义。并通过数正方体等活动,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万”,并了解单位之间的联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是学生通过大量的感悟经验形成表象,并进一步体会数的'意义,建构了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系,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感受和体验到数学的价值,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中,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感受数学带给我们的魅力。
还需加强的方面:
1、生活中的大数普遍存在,学会认、读、写大数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技能,教学过程中应尽量让学生说认数的过程。
2、在教学中,感受生活中的大数,若采用视频引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数学兴趣。
3、在学生评价的语言上,还需要平时多积累。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14
《比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乘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一节课的重点是对比的意义的理解,是学生初次接触比的知识的第一个内容。能否透彻理解比的意义,对于比其他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上,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应当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背景,书本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提取、概括和应用。在本节课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重组,首先回顾国庆60周年大阅兵来导入,让学生通过对已有知识与经验的回顾,使学生认识到用分数或除法可以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而比又是对两个数量进行比较的又一种数学方法。这样的设计激起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通过观察、比较分析从而提炼了比这个概念,实现概念的内化。
2、注重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较多,不仅要让学生理解比的意义,还要学会比的读写、比各部分的名称、求比值的方法以及比、除法和分数之间的`关系等,内容很多,在课上采用学生自学为主,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这样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拓展课堂的宽度,同时也使教学重点得到强化。
3、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打开思路想问题。比如这节课中,让学生在计算长方形长和宽的倍数关系、如何求速度、如何求单价的活动中初步体验到什么是比,为什么生活中比的后项可以为0,我首先引导学生明确今天所学习比的意义是两个数相除的关系,而体育比赛中的比分,是一种比多少,也就是差比,并不是我们这节课所学习的比。
上完这节课,反思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在教学的扶与放的度把握上,似乎扶得太多,放的太少。
2、比如说对课堂新生成的问题,我不能很好地处理、引导、回应。
3、教学语言上不够精练,有时会重复学生的回答。
4、整节课的节奏相当的缓慢,课堂气氛沉闷。
5、前部分处理时间过长,导致后面习题都没做。
6、整节课的内容安排太多,容量太大,学生吃不消。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15
本周,在学科带头人霍慧琴老师工作坊的安排下,通过他们的指导我在录播室上了一节数学课,六年级上册《生活中的比》。下面我首先把我的教学过程作简要回述: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导入。以学生们熟悉的五星红旗导入,展示大小不同的五星红旗,让学生观察并说出这几面红旗的联系与区别。
第二部分是自主学习。这一环节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解决课本中不懂的问题,以及加深点拨概念性的东西,最后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检测题。
第三部分是合作探究。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中合作探究的部分,然后小组讨论。最后大家一起讲解,解决难点的'问题。
第四部分是课堂检测。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检测题,然后对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收获很多,主要以下几点感受。
收获的地方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主动参与,回答问题积极,课堂气氛活跃,基本能够体现我校的121教学模式把课堂的主体还给了学生。
2、研学导航案的制作难易适中,层次分明。
3、本节课主要学习了比的概念,以及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联系。从学生的做题来看,学生们概念掌握的还是比较扎实。
不足的地方
1、有一小部分学困生不能很快、很好的融入到课堂中,不善于表现,在小组讨论中不能和小组内成员积极的讨论,表现的很被动。
2、研学导航案在制作过程中题量稍有点多。
3、学生在自学课本时有一部分同学不能马上回到课本中,甚至有个别同学还缺乏主动性学习,不会自学看书。
4、在教学中,对比的后项不能为0这一知识点,讲解的不够到位。
5、在教学过程中,多注意自己的语言,要做到少而精。
总之,上完这节课,真的是收获很多。再加上师傅的指点,知道今后该怎么上课,自己需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争取在以后的上课中一次比一次有更大进步,做一名合格的优秀的教师。
第三篇: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反思
可能是为了体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课本上设计了生活中的数学这节课,课本上的4副图中都有我们最近学的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学生没有费事都很快找到了这些数学知识,为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我设计了一道改错题,让学生找错改错,起到了很好的练习作用。
这道题的名字叫“小迷糊”日记。
今天是星期天,早晨起床后我喝了一杯150克的牛奶,吃了一个重65千克的鸡蛋,吃完早饭后,背起2吨的背包出门了。我去了动物园,在动物园里见到一头5千克重的大象一只5克的小兔子正在吃一棵3克的大白菜。我又去了超市,买了一袋1000千克的洗衣粉。
中午回家时,看见工人叔叔正在修桥,一辆卡车满载7克左右重的砂石向工地驶去。
这真是愉快的一天。
这道改错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很好的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重量单位。最后,我提醒孩子们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但是在用数学知识时一定要准确,不能象题中的“小迷糊”一样,乱用数学知识,引出这么多的笑话。
上完这节课后,我还布置一道课后作业,在生活中找长度单位、质量单位应用的数学知识,比一比谁找到的最多,下节课我们来一起汇报。我还计划布置一篇数学日记,题目就是《生活中的数学》。不过这道作业要等孩子们完成在生活中找数学知识之后来完成。
第四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几点反思
李小英
案例
八年级数学下册第十八章“勾股定理”第二单元“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例2:某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远航”号、“海天”号轮船同时离开港口,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远航”号每小时航行16海里,“海天”号每小时航行12海里,它们离开港口一个半小时后相距30海里。如果知道“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能知道“海天”号沿哪个方向航行吗?
这是一个勾股定理逆定理的应用题,我还是按部就班地通过理解题意、画图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加以解答。分析和解答过程如下:
分析:我们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如下图,E、N分别表示东北两个方向)可以看出,由于“远航”号的航向已知,如果求出两艘轮船的航向所成的角,就能知道“海天”号的方向了。解:根据题意画出如下图形(插入图片)
PQ=16×1.5=24
PR=12×1.5=18
QR=30
∵242+182=302 即PQ2+PR2=QR2
∴∠RPQ=90°
由“远航”号沿东北方向航行可知:∠QPS=45°
∴∠RPS=45° 即“海天”号沿西北方向航行。
到这里,这节课的任务基本完成了。正在我准备小结后布置作业时,钟金辉同学举起了他的右手。我不知道这时他会有什么事,他是一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我想他总不会是这个题目他听不懂吧?肯定是别的事!我也毫不犹豫地点起了他,“有什么问题吗?是不是没听懂,或者是有别的事?”我问。“这个题目应该还有一个答案。”他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拿起笔,翻开作业本准备做作业的同学们都“吱吱喳喳”议论开了。钟金辉同学接着说:“‘海天’号既可以沿西北方向航行,也有可能向东南方向航行。” 这里我也愣了一下:这个题目是新旧版本的一个必选题目,原来我也教过好多次了,还没有同学对这个答案提出异议的,真有另一个答案吗?
我请钟金辉同学坐下,等同学们的议论的声音小点后,首先表扬了钟金辉同学,对他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广度进行了肯定。我也马上对钟金辉同学的第二个问题进行了否定。理由很简单,因为“某港口位于东西方向的海岸线上”,轮船是在海上航行的,如果它的航行方向还能是东南方向,那么轮船就只能在陆地上航行了,而题目也没有另外说明该船有陆上航行的功能。这时同学们都笑了,我看到钟金辉同学也挠了挠头笑了。当然,这时我必须从另外的角度对这个题目进行发散:
1、如果“海天”号是海陆两用的船只;
2、如果这两艘船是在海上某一点按题目给定的条件航行……
反思 在这个案例中,由勾股定理勾起了我对教学的几点反思:第一,一位数学老师同样应该具备必要的文科地理、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切不可以将文、理分得那么清清楚楚。就在上面案例中,我们如果没有一点地理方面的知识,就不能对陈诗敏等同学做出的答案,作出肯定的答复。
第二,备课、教法不能停留在老一套上了,必须细钻深钻,尽量备深、备透,要对原来的备课方向进行改革,教法要更新,这样才能处理各种意想不到的突发问题,不至于让自已陷入尴尬的境地。第三,遇到问题不能回避。如果真的遇到我们不能作出肯定或否定回答的问题,作为老师的我们是不应该回避的。
第四,素质教育切不可放在嘴上,应该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教育部门三申五令音乐、体育、美术、劳技不能当成副课,应该视同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
第五,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论正确与否,不可以不闻不问,更不能让有的同学暂时的错误答案成为其余同学茶余饭后的谈资,要加以正确疏导。就是不正确的答案也应该对他们的能积极思考问题的那种探索精神加以肯定和鼓励,能成为以后解决问题以免出现错误的方法借鉴。
第六,对于所有的新生事物都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看法,也应该肯定学生们对 不懂、不透的问题持怀疑态度。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反思(范文模版)
初中数学教学反思
甘南县巨宝镇中心学校
张华
从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总结出,能够让学生养成及时反思,对数学教学成绩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学生把整个数学课的学习过程,得到的经验,反思的点点滴滴形成一种习惯,是巩固学习效果,提高学习能力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数学习题的练习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必然途径,经过练习积累点滴的反思,又有反作用于学生本身,激发他们的思维领域,形成一种指导的思想。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思维会变得广阔,解题的思路宽广,验证性强,准确率高,并能提高判断能力。学生可以借助反思所积累的平台,平稳的提高数学成绩,提高自身的水平。实践证明经常反思会在学生的思维领域形成一个结构清晰的框架,在解题的过程中,不会产生肓目性,久之会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性,并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自己的知识基础,从而使解题逻辑性强,独立解题的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
学生作业后认真反思,反馈回来的信息会给教师提供一个教学环节上的重要素材。这样在今后的相关章节教学中,会注重这些因素的影响,不但可以减少学生的负担,而且能够顺理成章的理清学生头脑中的困惑。
逻辑性的思维不是教师能够传授的,是需要学生经过自身的努力在学习过程中积累形成,一部分学生作业困难,不求深解,更不用说积极反思了,这样长期会形成无法释放的重负,数学成绩低,逻辑思维空洞,所以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反思是一件积极有效可行的教学措 施。
具体例子1:在完成一题多解的几个题后,要带领他们对此类头号题进行进一步的比较,把学生反馈回来的题目写在黑板上,对不同层次的反思问题,与学生同时进行解决,进行一步一步的归纳,保证学生的思维是活跃的,从多角度,多方面去反思,而不是集中在课本中所例举的内容。只要学生能想到的与之相关的内容都要进行记录,最后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总结。找到多解题的共同之处,不同之处。并从其中反映出运用到了哪些知识点,哪些分析过程,哪些定义。最后,教师要在板书中明确清晰的反思结果和结论。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尽可能动员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思维过程中来,让他们的头脑动起来,真正在教学中有所体会,对解题的方式方法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具体的例子2:在讲解对称图形时,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寻找对称的实际例子。结果学生找到了部分平移的实物。为了让学生能把对称与平移区分开来,强行的定义与界定是很难消除他们大脑中已经形成的相互影响。在课堂上,就把典型的对称与容易混淆的平移列举出来,从定义,性质等多方面进行实例的反思。动手加动脑,很快同学们就能将这些实例区分开来,而且区分的十分清楚。
围绕刚刚建立起来的思维基础,又把其他的一些对称与平移的实例拿出来,一个一个的解决,根据前几个界定的经验,学生们很快完成了对实例的区分。
给学生们一个任务,为什么会把对称与平移的图形混淆在一起呢?同学们经过反思,各自说出了自己的误区。最后教师给予了总结,充分肯定了学生的反思过程,把这个知识点弄的清清楚楚,学生不再困惑。
经过长期对学生解题后的反思训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他们的思维,遇到难题无从下手的学生少了,无法判断自己解题正误的少了,对解题的着手点判断的更准确了,做题的速度也提高了许多,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大了,经常有意或无意的会给自己补充一份学习的动力。成绩的提高更是一个可喜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