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课堂给我带来的几点启示(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4 01:4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名师课堂给我带来的几点启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名师课堂给我带来的几点启示》。

第一篇:名师课堂给我带来的几点启示

名师课堂给我带来的几点启示

绥芬河市第四小学 姜 华

学习应当成为教师的乐趣,也是教师成为名师的一条捷径。2012年年底,我有幸参加了“国培计划(2012)”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从新课标的学习与理解及知名专家新亮点给我带来的几点启示总结如下:

启示之一: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

几个月的培训活动,时间紧、内容多。专家扎实的理论知识,深厚的文化素养及成熟的教学风格令我深深折服。在欣赏课堂教学、聆听专家讲座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对于一名小学教师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来自江苏无锡的语文教研员魏星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三打白骨精》一课,将“三”字与古典小说的密切联系浓缩于9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在他的启发下,孩子们纷纷说出了众多与“三”字有关的故事,如“三打祝家庄”、“三气周瑜”、“三顾茅芦”、“刘姥姥三进大观园”……这样学生就能在一篇文章的学习后,产生广泛阅读古典小说的浓厚兴趣,魏老师真正用活了教材,实现了以一篇带多篇。

来自北京市崇文区的语文教研员吴琳老师执教的《生命,生命》一课,让学生在感受大自然中强大的生命力的同时,又用诗一样的语言,极富感染力的动听嗓音传达给学生和所有听课教师这样一个理念——“时间是有限的,生命的价值却是无限的。”使其思想教育寓于其中。

启示之二:语文教学应“找准起点、活用教材” 曾记得有位伟大的教育家这样说过“刻意追求的艺术,不是艺术”。我刚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发现自己并不是很明白它背后的内涵。但是我通过这次培训,让我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层的领悟。来自北京市东城区的王文丽老师执教的《桂林山水》以其质朴、自然、简约、高效的教学风格,赢得了所有与会教师的强烈共鸣。这节课长达120分钟,虽说与她配课的是优中则优的学生,但能够在120分钟内稳坐如磬、紧跟王老师的教学思路,我想除了环环相扣、无懈可击的教学设计外,与王老师极富魅力的教学风格、简洁准确的教学语言和机智的教学艺术也是密不可分的。下面,我将王老师这节课的精彩教学与大家分享:

(一)、找准起点,重视词语的理解与感悟

王老师在课程伊始,出示了两组词语,重点抓“澜”“峦”: 王老师问:你们知道“波”是什么意思?学生很快答道:是“波浪”。老师又追问:“澜”又是什么意思呢?这时,学生说不出来了,老师就启发说:“这个字也是三点水旁,看来和水有关系,它的意思是大波浪。现在谁能说说“波澜壮阔”是什么意思?”

这时学生就快速的说出:波浪翻滚,一浪接着一浪,非常壮观,有气势。

老王师:我们再看峰峦雄伟中的峦,什么又叫“峦”?你们伸出手来跟着老师一起做动作(边做动作边说:峦,就是一座挨着一座,连绵起伏的山。)你能读出它的气势吗?这样,学生就完全明白这两个成语的含义了。

另外,变调的字音,“啊”字教法也很讲究。

教师先出示一组词语:(真静啊 真清啊 真绿啊)问:谁会读?大部分学生读不好!这时老师就范读后让学生总结变音规律,然后提出:现在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试试还会读吗?学生在反复的体会后,明白了一些变音的方法和规律,这时王老师继续出示了真秀啊、真奇啊,真险啊这三组词,让学生根据变音规律读一读。很快学生完全领会了“啊”的变音读法,这样文章的两个重点段落就扫清了音、义的障碍。

(二)、活用教材,丰富人文内涵

我们都知道拓展延伸是教学内容的次要环节,拓展得好,使整节课锦上添花,耐人寻味;拓展得不好,往往本末倒置,甚至无功而返。教学中,王文丽老师在让学生体会漓江水的“清”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漓江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说的各不相同,有的说:看到了在天空中飞翔的鸟,它们正在欣赏自己的影子。有的说:看到了水里的水草在快乐地跳着舞。有的说:看到了小鱼在自由自在地嬉戏。还有的说:看到了江边绿树红花的倒影。这样的拓展,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漓江水的理解,我想,当这些学生在描写自己亲眼目睹的清澈见底的小溪、小湖、小河时,肯定也会灵活运用!另外,王老师还设计了创编传说和仿写句子的小练笔环节,看似平常的设计,却因其将教材用活,丰富了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及突出的实效性显得犹为成功。首先,王老师出示了“象鼻山”图片,口述了关于象鼻山来历的传说故事,学生被王老师唯美的故事情节所吸引,若不是老师那一句“同学们,你们说这是真的吗?”那些学生真 3 的还在为大象的死去而难过不已呢!接着,王老师又出示了桂林的又一风景名胜“骆驼山”,让学生看图片编传说故事,并要求把故事中美好的情感讲出来,有了王老师第一个故事的铺垫,学生仅用了四分钟就创编了一个又一个动听、感人的传说故事,赢得了听课老师阵阵喝彩。

最令人叫绝的是,王老师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教学智慧。在教学完漓江水前两个特点“静和清”之后,开始教学漓江水的第三个特点“绿”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提出了质疑,那个学生是这样说的:“老师,我不同意书上的观点,都已经说了水清了,水至清则无鱼,又为什么说水绿呢?当时我们听课的老师都竖直了耳朵,想看看专家是怎样应对这次的突发事件。只见王老师毫不慌乱的听那个孩子将话说完后,这样说道:“这个孩子多好啊,我就喜欢这样敢于发问,敢于发表不同看法的孩子!关于水清则无鱼的说法,我也听过。但为什么在作者的眼中漓江的水既清又绿呢?在2008年的秋天,我有幸去了漓江,站在船舷上,俯看水中,的确如同学们所说鱼儿嬉戏,水草舞动,真清啊!但又说它绿,我想这就是远观和近瞧的效果吧!就像大海,远远望去一片蔚蓝,而置身于海水中,会发现水是浑浊的……”一个看起来,这么突兀,这么棘手的问题被王老师这样的三言两语轻易化解,既排解了学生心中的疑问,又将其机智的教学艺术尽显。我当时的感觉就是不愧是专家,既有大家的风范,又有智者的内涵。

另外,王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究竟是哪些人在说时,先播放了一组桂林的风光图片,图片的结 4 尾以贺敬之的《桂林山水歌》为总结。将桂林的独特之美借以古人之口来表达,同时又引用唐、宋、清历代诗人的诗句,思接千载,丰富了课文的人文内涵,也让学生明白了,古今中外的人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所以作者才会说:“人们都说”。

在教学的最后,王老师是这样做的:“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到了晚上,桂林的山就成为天然的幕布,而漓江的水则成了人们展现美的舞台,我们一同来欣赏。

绝美的风景、动听的音乐,孩子们在意犹未尽中结束了这节课的学习,期待着能有一天亲自走进这美景如画的桂林,去亲自感受一下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怎样的一番胜景。纵观王文丽老师的整个课堂教学,真正体现出了课堂教学五优化这一主题.启示之三:语文教师要不断提高专业素养

培训之后,我最深的感触就是,一定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一)、多阅读

“学高为师”,顾名思义,学问高,学识博的人才可以当老师。要想学生拥有一碗水,老师先要具备一桶水。可是,在我们的实际中,又有多少老师养成了主动看书的好习惯呢?一个学期总共又看了多少书呢?我自己就是一个例子,平时上班很辛苦,好不容易挨到周末了,就健步如飞的跑到家,平时还指望着周末看看什么书,可每到这时候就全忘了,一屁股坐到电脑上,不知不觉一天就过去了,事后,只是给自己留下了一片叹息。

而听了王老师的话很受启发,她说我们老师不但要养成看书的好习惯,还要看各种各样的书。不要停留在专业书上,例如儿童文学也可以看,它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的了解学生,贴近学生。这样一来,日积月累,你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学到很多东西,你的文化底蕴深了,才会帮助你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二)、勤练读

王老师的教学语言是很有魅力的。让我记忆犹深的她说一句话是:读书不是人家叫我怎么读,我就怎么读,而是要按自己的感觉来读,才能读出真感情。

姑且不说她整个的课堂没有一句废话,单说她那纯正的普通话就着实令人羡慕不已了。由于我非常喜欢她,学习结束后,我收集了一些有关于王文丽的资料,我知道她喜欢音乐,曾经练过八年的二胡,她还非常喜欢看电视,特别喜欢看那些著名的主持人的访谈节目,她那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普通话就是向电视台主持人学习的。王老师的普通话之所以这么好,这与她的辛勤付出是分不开的,也再一次证明了那句老话: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作为我这个年轻的老师,那就更应该像王老师这样的名师学习了.(三)、多动笔

“每次要求学生的习作,我都会去写一篇下水文”。王老师一句再平实不过的话语,可是却让我的心“噔”的一下响了,是啊!回想自己,也教了好几年书了,也让学生写了好多作文了,可是有时侯只会埋怨学生不会写,自己却很少亲自也来写一写,正像 6 王老师所说的,如果连自己都写不出来的文章,那就没有必要让学生去写了,你就可以去换个新的题目,这样你也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增加写作文的兴趣。“书到用时,方恨少”回头看看自己,还真得好好反省一下,平时真要多锻炼文笔,要不然,时间长了,到时候要写点什么东西却连半个字也挤不出来了。短暂的远程培训学习,自己感觉收获很大。专家成熟的教风、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使我深刻的认识到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找准学生的起点,抓住教学的重点,用活教材,努力做到课堂教学五优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

第二篇:名师备课给我三大启示

名师备课给我三大启示

一位老师要教《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向小语名师于永正讨要教案来参考。于永正老师说:“在学校时,我每课都备有详案,因为领导要检查。到了教研室和退休以后上的课,再无教案了。有的只是教学过程,此外,还有我练写的字词、造的句子和写的下水文等。” 用于永正的话说,他的备课,他后来写的教案,只是是“教学过程”。这样的“教学过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不妨来看看,还是拿《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例子来说:

一、指导书写“妻”“庞”。

二、指名读课文,相机纠错。

三、老师范读全文,要求学生看书听。

四、老师再次范读全文,要求学生看老师的表情听。讨论:老师和学生读得有什么不同。

五、学生默读全文,画出重点词句以及加的批注。

六、以高尔基的儿子的名义给高尔基写一封信。然后师生共同交流。

值得强调的是:于老师备课本第二页,他工工整整地写满了要求学生写的字和抄写的词语。第三页附有复印的《高尔基和他儿子》全文,上面有他画的重点词句和加的批注。第四页有于老师用稿子写的下水文-----《给高尔基的一封信》。(小学语文教师2015.06《在备“功夫”上下工夫》)

看了如此教案,我们有没有自己的感想呢?名师的备课给予我们哪些启示呢? 启示一:非一般的“真备课”。作为教师都知道,我们没有比着备课的“环节”和“套路”,更为熟识的了。常用的备课是:“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课时”“教学设计”,以致于“板书设计”和“教学反思”等等,一样一样的,一个都不能少。每一课都是一样的“思路”,一样的“形式”;甚至每备一课,连着字数、页码都是差不多。说是“备课”,大都从现成的“教案”中来。一些年轻老师,困于教学时间紧张,原本照抄“教参”、“教案”。这样快速的“备课”,一般是应付学校的教学检查,教师备课,变成纯粹教学形式上的东西。抄得“工整不工整”,变成备得“好不好”了。于老师的备课呢?没有这些“形式”和“套路”,有的是实实在在的“课堂做法”,课堂需要做的那几件事,言简意赅,清清楚楚。要说细节,他落实到注意写的哪个字、读好哪句话。比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课文中的“妻”和“庞”。指导朗读,于老师做到反复:范读,再范读,学生读,学生再进行比较。把文章读通、读透、读出感情,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要求,于老师的语文课堂有抓手,也在一点一点地落实、逼近。于老师自己说过:简简单单地教语文。舍去语文教学众多的浮华、繁缛,重点抓“读和写”,从于老师这个教案有着充分的体现。于老师备课中有着一页是自己的“下水文”----《给高尔基的一份信》,可见他下的功夫非同寻常。文章天下事,得失寸心知。于老师一字字、一句句地斟酌来的“下水文”,肯定能让自己语文课堂的孩子有着不少体悟;这样的原创的习作,有着更多地、更好地指导性。看来,“真备课”,首先来自老师真心诚意地“做学生”,深耕细作地“钻教材”,再就是,得让自己的“教案”想法设法地“接地气”,不仅让学生“看得见”,还要让学生“做得了”。启示二:非一般的“教学功夫”。于老师说:“我备课是把工夫花在“备功夫”上的。”于老师说的备课“功夫”具体是指:备朗读功夫;练“背”功夫;备“书写”功夫;备“写”功夫;还有要练“一眼看穿”的眼力。语文教师要不要“功夫”?语文教师“工夫”要花在哪里?于老师给了我们答案。单说朗读,于老师说,第一要读熟,练到看到每句话的前三个字,眼睛即使离开课本也能把下面的话读出来。读流利,并不容易,一句话,哪个词语要读得紧凑,哪个地方要停顿,哪个地方要舒缓,都要考究的。第二,要读出恰当的语气,这一点更难一些。目前,朗读存在的最大问题是语气不自然,矫情造作。更难的是读人物对话。说话人的身份、思想感情、性格特征乃至性别、年龄等因素,于老师都考虑到。要做到“读谁像谁”。

回想自己的语文课堂,我们范读每篇课文了吗?我们范读课文到位了吗?我们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透了吗?一个问题是:范读,或者学生读;需要时间,更需要耐心。语文老师可能认为,课堂上,这样的“读”,容易“简单、单调”;让学生回去“读读”就可以了。可想而知,孩子回去真的“读”了吗?会“读”吗?想想,我们把课堂的大把时间花到哪里去了?多媒体?课文分析?还是无止境地解疑释难?„„于永正老师在教学四年级课文《新型玻璃》,请一位女生读课文第一段。她第一次读“一个划破玻璃企图盗窃展品的罪犯被抓住了”这句时,把句子读破了。于老师说:“这句话很长,难读。请你再读一遍。”第二次,那个女生虽然流畅一些了,但是又把“破”字丢了。她一连读了七遍,都没读正确!她很急,失去信心,想坐下。于老师走过去,摸着她的肩,说:“你深吸一口气,放松放松,然后一字一字地在心里把这句话默读一遍,第八次准把漏掉的字读出来。”就这样,第八次,那位女生成功了。听课的老师被感动了,握着于老师的手说:“于老师,您是真教,而且会教!” 于老师“真教”,是指于老师在课堂上展示了过程-----一个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的过程。于老师会“教”,不但善于点拨和讲解,善于启发和激励,而且要有足够的耐心。这样的“功夫”,我们课堂上还有吗?我们不能不思索了。

启示三:非一般的“教学智慧”。当前,国人对语文教学的忧思,对母语的关切,已经不再局限于语文教学之本身,实际上是对整个教育的忧思,对培养未来人才的忧思,对中华民族兴盛的忧思。小学语文教学万象纷呈,小学语文教学存在好多误区,把个本来富于儿童情趣的、形象的、情感的、朴实的语文教学向标准化、公式化、概念化、表演化转向,导致人文价值的坠失。在语文课上,学生被动地抄词、解词、拼合词语、组装句子,矫情表演,加上无的放矢也无止尽地改错、选择、判断,使学生再在作业堆里晕头转向。教师在课堂上要么乏味枯燥地讲,要么花样翻新地表演;讲了不少“正确的废话”,做了多回激情的“话剧式演员”,看了无数个美妙的“精彩的动画”;可是时间久了,学生会在教室了要么没精打采地听,要么漫无边际地说,要么风风火火地做;说了不少“正确的空话”,流了不少“感动的泪水”。语文教学的魅力就是如此吗?

“一支粉笔,一本书”;这是于永正老师语文课堂朴实简单的外观,也是他语文课堂内涵丰厚的实质再现。从于老师的教案看于老师的语文课堂,简单朴实,平实自然。诚如古人所言,这种“自然”、“平易”,“乃绚丽之极也。”大道至简,大音希声,说的是一种艺术境界,这也是于老师语文教学智慧所在。于老师曾经说过:教语文,其实很简单。教语文其实并不那么复杂,就是教学生识字、写字、读书、作文。教学生写字,老师要是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的奥妙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

“只要我们让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只要抓住‘读写’这两条线不放,即按照教语文的规律去做,谁都能把语文教好,谁的学生都会有好的语文素养。”这是于永正老师在《教海漫记》中的原话。

第三篇:一堂作文课给我带来的启示

一堂作文课带来的思考

大公中学张祖莲

作文在语文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是我们都知道的。但是,作文的辅导却是语文老师最头痛的问题,不是我们不愿对学生进行辅导,而是我们实在不知道怎样辅导。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不同、感兴趣的事情不同、知识的层次不同,所以,他们头脑中的积累的写作素材也不同,而这些东西我们老师又无从知晓。但是,作文不训练又是不行的。怎么办呢?

又到了一堂作文训练课的时间了,我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从其他方面调动一下同学们的作文积极性呢?俗话说:功夫在课外吗?这样一想,我走进了教室。

“同学们,上课以前,我想请你们帮老师完成一个作业。”听我这么一说,有些学生的脸上显出了疑惑的神情,“什么,老师也有作业啊。”“是啊,题目还挺难。”“什么题目?”学生们的兴趣明显的被调动起来了,“不是具体的题目,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是至少二十种。”“怎么多?”看着同学们吃惊的表情,我故意放慢了速度。这时,有几个平时喜欢偷懒的同学说:“算了,老师都不会做,我们肯定也不会,不要让脑细胞白死了。”但是,大部分同学却跃跃欲试:“老师,说说看。”我清了清嗓子,说到“前面有一条河,我们要过河,有什么办法?”话音刚落,教室里象开了锅一样。一只只手在我眼前伸起,仿佛森林般茂密。我让学生把各自的答案写在黑板上,黑板上马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游过去、跳过去、建一座桥、抽干水、飞过去、轻功、潜水、踩高跷、借一条船、用土填河、找一只大乌龟帮忙等等,各种各样的答案显示了同学们各自的兴趣和爱好。我总结说:“你们已经给了我很多答案了,为了实现过河的目的,各种各样的方法都可以用。这就像写作文,为了达到目的,也可以从各个方面了进行写。比如,今天我们要写一个人,可以从多个方面去写,动作、语言、心理、神态等,但最主要的是有一个亮点。”这些话其实以前我也说过,但是多不如今天来的直接。同学们仿佛是一个个充了电的机器人,兴趣高昂、热情澎湃。以后交上来的作业也和我的预想差不多,真是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没想到这一节课的效果竞出奇的好。

我想:怎样上课真是一件永无止境的工作。我们尤其经常抱怨同学们素质差、接受能力差,还不如动动脑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我们的想法尽快被学生接受。这大概就是“主动、有效”课的宗旨。

第四篇:家乡变化给我带来的启示

家乡变化给我带来的启示

麒麟镇二中 张浩如

“咱们老百姓啊!今儿个真高兴。”这首歌唱遍了大江南北,唱出了百姓心中的喜悦,唱出了百姓的心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乡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很久以前,在农村,你听到的最多的一个词可能就是要“节约”,看到的最多的一个现象也许就是“节俭”。为啥呢?因为那时候太穷,口袋里没有太多的钱,让你去消费,甚至就连最基本的生活保障都难以满足;所以只有节俭、节俭、再节俭,才能勉强生存下去。当时十分流行的一句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这也许就是那时人们消费观的真实写照。现如今不同了,人们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渐渐富起来了,有钱了,消费观也随之发生了改变。“补丁”在今天的家乡之中已经看不到了,相反的人们的消费主张逐渐地向高档,时尚方向转化了。

还记得小时候的家乡,住房有大多都是用土建的,连瓦房都很难以看见,更别说楼房了。现在,你到我们家乡看看吧,五彩缤纷的楼房错落有致,连瓦房都很难看见,土房子都存到历史的记忆里去了。交通方面呢,以前农村的都是用土铺成的,“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特别是一到下雨天,就不行了,村里人根本出不去。如今,路都改成了柏油马路,人们再也不必担心因下雨而出不了村了,大大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农民也享受到了以前只有城市人才享受到的待遇。

再者还有这交通工具,以前出门,大多是步行,混得好一点也就是自行车了。记得有一次,那时刚结婚不久,从单位回老家(大约有十五公里),我们夫妻二人共骑一辆自行车,走到半道,累了,坐在路边休息,偶尔看见一辆摩托车从身边经过,妻发了感慨说:“啥时我们也能混上辆摩托车啊?”我调侃到:“冬天到了,春天还远吗?”那时想拥有一辆摩托车成了梦想。现在看看吧,柏油马路修到了家门口,出门就有公交车,轿车已进入普通百姓家。

这些变化哪里来?得益于什么?

首先得益于党的英明领导,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们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她始终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解决农村问题就被提到了党的发展议程上。为了更好的引导农村的发展,党和国家的政策不断的向农村方面倾斜,一系列惠农政策不断的被推出。这些政策对我国农村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国农村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其次,得益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经济的发展是家乡发生巨大变化的根本原因。正是由于家乡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富裕了,消费观念才会向更加高档、更时尚的方向去发展;正是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口袋才真正的鼓了起来,才有可能去建设属于自己的楼房;购买自己的轿车„„

第三,还得益于科技的巨大进步。正是因为有了科技,所以,在农村才把生活垃圾变成了沼气;正是因为有了科技,人们才知道什么是QQ、什么是百度一下„„

但是,经济发展了,环境质量却下降了。小时候,家乡的天空是那么蓝,水是那么清,树木是那么多。一群小伙伴闲来无事便会脱掉鞋,捋起衣袖,跑到村旁的小池塘摸鱼,虽然没有太多的收获,但其乐无穷。这种感觉现在很难再能找到了。因为,现在家乡的天空不再那么蓝了,水不再那么清了,里面的鱼也与日俱减,甚至不见了踪影,环境质量跟以前相比,那差距可真是大了去了。

家乡的变化,这是一个不可改变的事实。在这些变化之中,可喜的变化占绝大优势。面对这些可喜的变化,正确的态度,就是应该继续将其发扬光大,使其更好的为家乡的发展服务。但对于在变化中也存在的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应该尽量对其进行改造,使其服从,服务于家乡的建设,帮助家乡更好的发展。总的来说,我们对待家乡变化的正确态度应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他

变化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任何事物都处在不停的运动变化之中,因此我们必须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变化。家乡,经过这几十年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一点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这一伟大的政策。在这一变化之中,有许多可喜的地方,但同样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他们是一对矛盾,家乡的发展也没有脱离这一规律,因此当我们面对这一矛盾时,我们不应该逃避,而应该积极地去应对,只有这样家乡才能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我们务必要着力来解决这一矛盾。

为了我们的家乡更加美好,大家一起加油吧,相信,在党的英明领导下,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相信,有党的领导,有政府的支持,我们怕啥啊!

第五篇:拓展训练给我带来的启示

拓展训练给我带来的启示

很荣幸参加了集体人力资源部组织的拓展训练,可以说这次培训对我的作用非常大,让我清楚、直观的认识了拓展培训的这种形式,进一步了解了现代模式下的人力资源培训。以前从书本中见到的东西真实的体验到了自己身上。这次培训给了我四个方面的启示:

一、团队的作用

从培训的方式上讲,他首先给我们的印象是让我们在团队的模式中发现自我,这就需要一个团队的基础,我发现团队的组合、磨合、配合到最后的成功,要有这几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第一

目标:目标的确立可以让我们的行动有明确的方向,如何实现快速、有效的建立目标是团队成功的首要条件。

第二

执行力:要完成目标就需要坚定不移的执行,执行力的强度是组织发展的力度。

第三

合作意识:要发挥每一个人的优势,相互协作才是一个团队成功的基础。因为赢要在最短的“木板”上下功夫,超越就要让每块“木板”取长补短,发挥自己的最大能量。

第四

牺牲:牺牲自己的一部分,让团队的利益最大化,是一个团队取胜必不可少的。

第五

沟通:有效的沟通不但能促进团队的协作,更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决定因素。

第六

领导者:一个团队的关键就是领导者,他是提升团队能力最好的途径,他需要有决策、判断、分配的能力,掌握沟通、协调的 技巧,他是一个团队成功的标志。

二、个人的提升和发展

通过几个专项的培训让我认识到自身的弱点,找到自己能力提高的途径,不断发展的方向。

首先,让我认识到“本我”的一面。通过走断桥、背摔等科目的培训,让我清楚的看到自己心理素质不是很强,自己也有思维惯性等弱点。从活动中体会到了以前有所知,而未从事的培训方式、方法。

其次,让我找到了“自我”提高的途径,就是要不断学习、倾听、提取、创造和发挥,根据自己的特点来弥补不足。

最后,我看到了自己的潜能,看到“超我”的一面,我感到自己在沟通、倾听上有自己的特点,对人力资源的专业知识比较熟悉。

三、如何把新的认知、新的体会运用到工作中

我带着这一天半的收获回到单位,我要把自己学到的东西介绍各领导和同事。

一是要把自己的体会与大家分享,与部门同事交流体会。二是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有勇气改变自己,我通过培训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要突破自身的瓶颈。三是带动自己工作的团队,起到自己的作用。

四、我的几点想法

1.能否以此为基础推广这方面的培训。通过我们这批接受培训的人员宣传和领导的努力,把这种形式的培训推广到更广的层面和不同的部门,以提升我们集团的实力。2.能否打造我们自己的培训团队。因为培训不仅只有拓展这一种形式,他有许多种类和不同的方面,他也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天物集团要进一步深化管理,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要创新自己的企业文化,就要有一支专门的培训团队。

3.如何打造一支有天物特色的培训团队。我们天物集团要想做大、做强,就要有自己的特色。在培训方面我们就要结合自身的条件和能力来组建一支培训团队。他可以采取“矩阵”模式,这支团队可以来自不同公司,不同部门,可以是临时组建的,但要符合受训人的特点,有针对性,效果突出,用最短的时间、最有效的方法达到培训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这次参加培训的体会,我感到自己在参加培训之后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我时刻准备着迎接工作的挑战。

下载名师课堂给我带来的几点启示(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名师课堂给我带来的几点启示(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这件事给我带来的启示(合集五篇)

    这件事给我带来的启示 在我的成长记忆中,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件事就像是长在树上的一片片可爱的树叶,摘下一片,让我回味无穷„„ 记得有一次,数学老师让我们做了一份试卷,可是,有一......

    七巧板给我带来的启示-历奇拓展心得

    七巧板给我带来的启示 ——历奇拓展训练心得2011年1月28日,我有幸作为中大岭南学院EMBA学员中的一分子,参加了当天在广州番禺历奇山庄举行的户外拓展活动。本次活动进行了整整......

    实验给我带来快乐

    实验给我带来快乐 名字:阳锦鹏(11岁) 学校:海南省海口市海燕小学 班级:六(四)班指导老师:单艳明 通信地址:中国海南省海口市龙华区南航大院海燕小学 家庭电话:*** 实验,可以令......

    读书给我带来快乐

    读书给我带来快乐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当我们静坐书屋,盘膝而坐,握一本古书,捧一杯香茗,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丝丝淡淡......

    读书给我带来快乐

    读书给我带来快乐 我喜欢读书,读书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和丰富的课外知识。妈妈常说我是个小书虫,一旦泡在书里就起不来。的确是这样啊,书的海洋里有着数不清的知识,就是在......

    读书给我带来快乐

    读书给我带来快乐我喜欢读书,读书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和丰富的课外知识。妈妈常说我是个小书虫,一旦泡在书里就起不来。的确是这样啊,数的海洋里有着数不清的知识,就是在那......

    朋友给我带来快乐

    朋友给我带来快乐朋友,能在自己困难的时候,伸出援手,指点迷津。纵使岁月的匆匆流逝,青春年华的渐渐成为远去,依旧能在见面后“与君歌一曲”,再次感叹“酒逢知己千杯少”,在分离后能......

    读书给我带来快乐

    读书给我带来的欢乐 我喜欢读书,读书给我带来了无穷无尽的快乐和丰富的课外知识。妈妈常说我是个小书虫,一旦泡在书里就起不来。的确是这样啊,数的海洋里有着数不清的知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