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生活中的比练习
生活中的比练习
教学内容:北师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50—51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力。
2.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力。
教学难点: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 具:第50—51页相关自主练习的多媒体课件或实物投影 学 具:每人准备软尺
教学过程:
一、回顾问题,再现新知。(2分钟)1.回顾问题,加深认识。
上节课我们共同探究了生活中的比的相关知识,那么说一说你对比有哪些了解?
(指3-4名学生回答:包括学困生、中、优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发言,教师提醒学生认真倾听。2.谈话揭题。
这节课我们就用所学的知识来挑战自己。(板书课题)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35分钟)1.基本练习,巩固新知。我会填
(1)两个数(),又叫做这两个数的比。(2)比的()除以()所得的()叫做比值。
(3)比和分数相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分数的(),比的后项相当于分数的(),比值相当于()。
(4)比和除法相比较,比的前项相当于除法中的(),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法中 的(),比值相当于()。
(以填空题的形式让学生对知识的关键词有所突出,加深印象)
说一说(出示50页第1题)(考查学生对比的意义理解,是否能正确读写比,正确求比值,进一步体会比是广泛存在的)
(1)找中下等学生说一说
(2)把图中的数量关系写成比,并求出比值。说一说(出示50页第2题)
(1)仿照书上的两个学生所说的那样,联系实际说一说“1:4”的含义。(2)学生思考后,先小组内交流,后全班交流。
(当学生说错时,如果其他同学可以帮纠正时,教师不要代言)(3)求出1:4的比值。
教师小结:很好,你们说得很清楚。恭喜你们。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巩固了学生关于理解比的意义,又检测了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同时学生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后面的练习打下了基础。
2.综合练习,应用新知。
(1)出示51页练一练中的第2题(锻炼学生在理解比的意义的基础上,正确写出比,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教师巡视时注意指导学困生)你还能写出哪些比?
第一题:男生人数与全班人数的比是_______ 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_______ 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_______ 第二题:相邻两边的比是_______(多找中下等学生回答)
(2)出示51页练一练中的第3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用另个角度“比”去看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学生独立完成后小组内交流发现。
你有什么发现?(教师点拨:如果斜坡最高点的高度变成2米呢?3米呢?)
学生可以再讨论交流下,形成共识:比值越小,坡度越平缓。(发挥小组间的团结合作,教师参与小组的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比”的眼光看问题,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拓展练习,发展新知。
我会填(考查学生关于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力)(5)被除数和除数的比是3∶1,那么商是()。
(6)甲数是乙数的80%,甲数和乙数的比是(),乙数和甲数的比是()。实践活动:量一量,找出你身体上的“比”。(考查学生对知识灵活掌握的能力)
学生用软尺自己量一量,找一找,并做好记录。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全班交流。(面向全体,注意中下等学生,及时指导)你能从我们的教室中找一找“比”吗?
设计意图:这个活动,既巩固了比的认识,又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一些“比”。在交流时学生借助数学语言“比”来表述和交流,在快乐中学习。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知。(2分钟)
这节课大家表现很好,我们在理解比的意义基础上,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力。并且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大家要继续努力,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收获。使用说明:
1.教学反思:我感觉这节课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1)智慧是可以分享的,而分享是一种快乐,当你困惑时,你已在思考了;当你在思考时,你已在悄悄成长了。本着这个原则,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让其他会的同学给予帮助,学生们可以解决的问题,教师不代劳。那么教师主要进行点拨和引导。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既兼顾了中下等生,又培养了优等生。
(2)这节课设计6个填空题,其中前4题是比的基础知识,后2题是考查学生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具体体现,设计从身上和教室量一量、找一找的活动,既巩固了比的认识,又引导学生发现身体上的一些“比”。在交流时学生借助数学语言“比”来表述和交流,在快乐中学习。
2.使用建议。
(1)适合城乡使用,由于量一量的活动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前进行测量,课上组织交流。
(2)时间有剩余,可以出示新课堂同步学习与探究58-59页的题目。3.需破解的问题:(1)如何培养学生用“比”的眼光看问题,用“比”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何熟练掌握比与除法、分数的三者关系?
(2)当学生参与到合作交流并展示汇报时往往会无法完成课时安排,如何在有效的时间内完成内容需要各位同仁共同交流。
第二篇:政治与生活练习
《政治与生活》第二单元检测题
班级1.长期以来,一些地方已经养成了一种逻辑:政府行为只要代表公共利益,就是天然合法的,甚至可以无所约束,无所顾忌。上述逻辑是错误的,这是因为()
A.政府是国家行政机关B.政府是公共利益的执行者和代表者
C.政府应当依法行政,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D.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
2.“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这个“口碑”就是官员在人民群众中的现象。要在人民群众中有一个好现象,政府官员就要()
①依法行政,规范政府行为②提高德行和德性,促进政府与公民的和谐、协调的关系 ③坚持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④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方针和政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从根本上讲,政府要依法行政,必须()
A.扩大行政机关的权力B.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
C.严格依法办事,公正司法D.为人民服务
4.北京市互联网管理办公室对硅动力等两家传播不文明内容的网站提出限期整改要求。这说明政府履行()
A.文化职能B.经济建设职能C.保障人民民主的职能D.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5.某省政府提出要打造“信用政府”的口号,提出要说实话、办实事,取信于民。这充分体现了政府()
A.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B.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C.所有的决策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D.所有工作人员都由人民选举产生
6.政府要接受人民的监督的根本原因是()
A.政府是由人民直接选举产生的B.政府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C.政府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D.政府的职能是协调人们的利益关系
7.近年来,部分省市政府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发布和解释政府重大决策。新闻发言人制度设立的意义在于()
①能够营造更加公开、透明的信息环境 ②保证社会公众充分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 ③保证社会公众能够直接参与政府的决策 ④能够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自2006年以来,湖南临武县政府高度重视困难群众再就业工作,共为困难群众提供岗位信息620条,有476人成功实现再就业。这表明临武县政府()①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 ②真正作到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③坚持党的领导 ④权力受到制约和监督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9.《人民日报》载文指出,行政服务中心、政府常务会议市民旁听制度、市长信箱、政府热线、新闻发言人等词汇,已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中国政府网正式开通,网上注册、网上申请、网上审批......成为政府和公众最为有效的沟通桥梁之一。这些都是“阳光政府”建设中的一个个缩影。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打造“阳光政府”的意义及必然性。
第三篇:高中政治练习生活与哲学
生活与哲学
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2·太原模拟)为保证深圳市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顺利进行,该市气象部门提前做好了天气的监测及人工消减雨等准备工作。这体现了()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B.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 C.物质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D.自然界是可以控制的 【答案】B 【解析】对天气的监测以及人工消减雨等准备工作,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的体现,故B应选。A、C与题意无关。D观点不正确,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不是一味地控制它。
2.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例如,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我国古诗词中却赋予了它们以情感和生命。“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表达了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情;“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抒发了浓浓的郁闷之情,幽幽的相思之苦。“意象”反映了()A.人们可以摆脱客观事物的原貌实现艺术形象的主观创造 B.客观事物本身存在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C.思维能够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把现实的东西变成意识 D.意识活动在艺术创作中具有独特的创造性 【答案】D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象是创作主体对客观物象蕴含情感的艺术创造,仍离不开客观事物,A错误;意识具有能动性,正确的意识反映了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B错误;这种艺术创造并未改变客观事物本身,C错误;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答案为D。
读漫画。据此回答第3~4题。
3.漫画《工作汇报》中那位“专家”的错误实质是()A.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辩证唯物主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解。漫画中的“专家”以主观愿望代替客观现实,犯了主观唯心主义的错误,故选B而排除C;A,D未能正确揭示漫画的实质,应排除。
4.漫画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
C.尊重客观规律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
D.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答案】A 【解析】A正确反映了漫画的寓意,应选;B观点与题意不符;C错误,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D不是哲学观点,与题目要求不符。
5.如果你对周围的任何事物都感到不舒服,那是你的感受造成的,并非事物本身。如果能够对感受进行调整,你就可以在任何时候都振作起来。这段话蕴涵的哲学原理是()A.事物的存在并非是客观的 B.理论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C.事物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观感觉 D.人的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 【答案】D 【解析】A,C说法错误,B说法与题意无关。
6.16世纪英国作家惠兹里特说:“一个除了书本以外一无所知的纯粹学者,必然对书本也是无知的。”与这句话在内涵上相一致的名言还有()①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③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④饱经风霜的老人与缺乏阅历的少年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是不同的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答案】C 【解析】题目中引言的含义是不能完全相信书本知识等间接经验,还要重视直接经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反映了仅凭间接经验是不够的,还要重视直接经验,完整反映了题意;“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也是强调题中的思想;“饱经风霜”是指直接经验丰富,“缺乏阅历”则是指缺乏亲身经验,这二者对同一句格言的理解势必不同。③强调的是规律的客观性,所以③④皆不合题意。故选C。
7.“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揭示了()A.世界上的事物有的是变化的,有的是不变的
B.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桃花依旧”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C.事物处于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之中
D.变是永恒的,因而人们无法把握事物发展的趋势 【答案】C 【解析】A,B,D观点错误。
8.2011年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和谐文化的思想。《管子》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从哲学上看,“和合故能谐”体现了()A.整体功能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B.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 D.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 【答案】B 【解析】“和合故能谐”体现了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组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故B正确。A错误,C,D不符合题意。
9.(2012·太原模拟)中国、印度、日本三国都在实施探月工程,印度的最大特色在于将向月球表面发射撞击器;日本是探测月球的重力场;中国则用微波辐射计来探测月球表面土壤的特征。这体现了:()A.矛盾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 B.在矛盾特殊性指导下研究矛盾普遍性
C.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的场合可以相互转化
【答案】C 【解析】中国、印度、日本三国都在实施探月工程,但各国实施探月工程的具体方法各不相同,体现了矛盾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故选C。
10.(2012·惠州调研)与“釜底抽薪”所体现的哲学道理不一致的是()A.十个指头按跳蚤
B.画龙点睛 C.提纲挈领 D.牵牛要牵牛鼻子 【答案】A 【解析】“釜底抽薪”所体现的哲学道理是要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而十个指头按跳蚤体现的哲学道理是不分主次,与“釜底抽薪”所体现的哲学道理不一致,故选A。
11.(2012·湖北武汉模拟)下面漫画《不要钱的萝卜》告诉我们的哲学寓意是()
A.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B.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C.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D.要敢于承认矛盾、解决矛盾 【答案】C 【解析】漫画的启示是“不要因为萝卜不要钱,就可以只吃好的部分,扔掉其他的部分。”应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A、B、D不符合题意。
12.(2012·湖南长沙调研)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里提到了一种神奇的泥土,只需有一点点落在人间,即如酵母发面、核子裂变般生长不息,这就是“息壤”。青岛有个“微尘”,数次为社会公共事业捐款,每次都不留真名。他(她)总是以平常心对待社会的赞誉,一贯以低姿态回避媒体的追寻,却一次次向需要帮助的人们献上爱心、伸出援手。人们都说他(她)就像爱的“息壤”。这一事例给我们青年学生的人生启示是()①实现人生价值并不排斥追求个人利益 ②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 ③要在为社会、为人民的奉献中实现人生价值 ④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生价值实现的理解。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价值。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途径。青岛“微尘”一次次向需要帮助的人们献上爱心、伸出援手,却总是以平常心对待社会的赞誉,一贯以低姿态回避媒体的追寻都体现了这一点。因此②③符合题意,①④与材料无关,故选B。
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52分)13.材料一: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是人类共同关心的问题。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几千年的
文明史是人类不断地认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历史,也是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不断加深的历史。在传统农业社会,存在着人口与土地等资源的矛盾。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及人口数量的增加,人口与矿产等资源的矛盾又进一步凸显出来。人口膨胀与自然资源短缺的
矛盾,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要树立人类的资源危机意识,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
(1)结合材料,从认识论角度分析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变化,并从认识论角度就当前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提出解决思路。(12分)材料二:共铸一个诚信社会,应该从每个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其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人无信不立,社会的稳定、事业的发展都需要诚信。每个人必须在工作和生活当中恪守诚信做人的准则,把拥有一颗纯正朴实的心当作一种美德。比如在工作当中,你要爱护你的职业、你的岗位,你要忠于职守,把国家和社会事业放在第一位,诚礼相见,不弄虚作假。
(2)从辩证法的角度谈谈:构建诚信社会,为什么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12分)【答案】(1)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人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人和自然资源的矛盾始终存在,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人与自然资源矛盾的严重性。(6分)②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推动实践的发展。要解决人与自然资源的矛盾,必须形成对二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以此为指导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在实践中发挥主观能动性,限制人口数量,节约资源,开发再生资源,以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6分)(2)①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量变与质变是辩证统一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的准备,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重视量的积累。因此,我们必须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6分)②整体与部分是紧密联系的,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必须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通过个人的自觉努力促进社会的发展。所以,我们必须从每一个人做起,从每一件小事做起。(6分)14.材料:为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某班班委组织召开“畅谈建党90年成就”班会,以下是三位同学在班会上的发言。
甲:90年的历程,也是我国不断改革的历程,改革我们的经济制度、改革我们的政治制度,正是因为不断改革,我们伟大的祖国才日益繁荣昌盛。
乙:南方的冰冻雪灾、汶川的大地震、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等,都在考验着我国的发展;我国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收入差距不断加大,社会不和谐因素依然存在,还有一些民族分裂分子蠢蠢欲动等,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前进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丙: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要保证我国继续繁荣昌盛,就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运用社会发展规律的知识,分析甲、乙两位同学的发言。(14分)(2)指出丙同学的发言中包含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14分)【答案】(1)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的状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我国60年的发展,是不断改革的历程,改革使我国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上层建筑适应了经济基础发展的要求,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要求,其道路和方向是正确的。(8分)②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我国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体现了社会发展过程的曲折性,必须通过继续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来解决。(6分)(2)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存在的反映。(7分)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7分)
第四篇:三种演讲中比用的手势
演讲中,手是活动范围最广,活动幅度最大的部位,它包括从肩膀到手指的活动,还有肘、腕、指、掌各部分的协同动作。是态势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演讲起着重要作用,是演讲中“演”的重要手段之一。手势使有声语言显得生动、活泼而自然,增强声音的感染力。国外一些学者认为,手势和面部表情(态势语言),在演讲中可以传递整个演讲信息的40%。苏联早期马克思主义宣传家叶米雅罗斯拉夫斯基说:“演讲者的手势自然是用来补充说明演讲者的思想、情感与感受的。”苏联演员瓦帕帕江也说:“手势语本身就象文字一样地富有表现力。”特别是在言语少于思想,三两句话中蕴藏着通篇哲理的时候,尤其是这样。手势语不仅能强调或解释台词的含意,而且能生动地表达台词里所没有的东西。”可以这样说,没有手势的演讲,不是真正的演讲。
另外手势也能暴露人的性格和心理状态,胸有成竹时,摸摸下巴;高兴时,拍拍大腿;后悔时,拍拍脑门;为难时搓搓手;愤怒时,拍拍桌子;精神紧张时,双手会紧绞在一起;悲痛欲绝时,捶捶胸;竖大拇指表示赞许,竖小拇指表示蔑视等等。难怪弗洛伊德认为“指尖会说话”。
演讲的手势是多种多样的,但是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按它的运用方式、意思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a情意手势。这种手势主要是表达演讲者喜、怒、乐的强烈情感,使具体化。比如:讲到胜利成功时,演讲者拍手称快;讲到非常气愤的事情时,演讲者双手握拳,不断颤抖;讲到着急、担心时,演讲者双手互搓。情意手势既能渲染气氛,又助于情感的传达,在演讲中使用的频率最高。
b指示手势。这种手势有具体指示对象的作用。它可以使听众看到真实的事物。比如讲到“你”、“我”、“他”或“这边”、“那边”、“上头”、“下头”时,都可以用手指一下,给听众更清楚的印象。这种手势的特点是动作简单、表达专一,基本上不带感情色彩。这种手势只能指示听众的视觉可以感知的事物和方向,视觉不及的,不能运用这种手势。
c形象手势。这种手势主要用来摹仿事物,给听众一种形象的感觉。比如演讲者到“袖珍电子计算机只有这么大”的同时,用手比划一下,听众就具体知道它的大小了。在讲到“微型的照相机只有现在的进口打火机那么大”时,用手势配合一下,既具体又形象。
第五篇:《非诚勿扰》节目中比较好的语句
王珊珊获男教师表白
在2010年6月13日的《非诚勿扰》节目中,4号男嘉宾申炜是一名教师,平时喜欢写博客,主动的他爱与有潜力的人交际。他表示非常欣赏乐嘉在台上“不管任何情况下对男女嘉宾都一视同仁”的态度,“我和他是一类人,我希望和他今后煮酒论英雄。”申炜表示追求的是农业时代而非工业时代的爱情,希望将来婚前婚后都能一个样,而美丽、高贵、知性、有内涵的女生是他的理想对象。
政治老师申炜的心动女生是化妆师王珊珊,却遭对方灭灯,王珊珊称:“有些人假装柔弱,是为了欺骗别人,有些人假装坚强,是为了欺骗自己,我就是后者。我希望能找到给我安全感的人,但是你不是。”随后申炜被其他女嘉宾纷纷灭了灯,离场前,他向孟非提出向心动女生表白的请求,他深情地说“今天来到这里,我想主修一门学科--爱你。从见到你的那一刻起,我和其他男人一样,俗得可爱,被你的魅力着迷。请你赐给我一个机会,让我从对你的盲目崇拜,到理性平静的面对,走进你、理解你、支持你,和你一起慢慢成长、共同见证属于我们的爱情童话。阿基米德说过,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翘起地球。请赐给我一个机会,我将让你的泪水变成微笑,让你的微笑变成阳光,当然,我更愿意与你相伴一生,前提是你愿意。”王珊珊深受感动,主动提出:“能给我一个拥抱吗?这是最温暖的拥抱。”两人亲密拥抱后,王珊珊情难自禁,在嘉宾席上痛哭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