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对策(精讲)
国有企业改革对策
(仅供参考)
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与发展,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国有企业必须全面深入领会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明确发展目标,深化内部改革,加快自身发展。
十八大:国有企业必须进一步深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
一、做好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的工作
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把国有资本集中起来,投入到真正需要国有经济进入和加强的领域与行业中,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领域、国家重要基础设施与城乡公益性基础设施、不可再生的战略资源领域、以及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及重点高新技术产业等。
在进一步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明确国有经济重点发展的领域和行业不能是具有垄断性的,不应向其他所有制企业关闭大门,反而应当鼓励更多的民营资本向这些领域投资,替代并促进国有资本向高技术、高投入的关键环节集中,以提升产业的整体水平;同时,提高国有经济在这些领域的控制力,也不是要实现全产业链的控制,在产业链的不同环节,都要尽可能地向其他所有制企业开放。二是明确国有经济重点发展的领域和行业并不是意味着限制国有企业向其他领域投资,也不能要求国有资本从所有一般性领域退出来,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将最终实现全领域的竞争,所以国有企业只有不断扩展其发展空间才能够实现壮大国有经济的初衷。
二、做好国有企业自身改革的工作
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到今天,较为困难的资本集中、企业缩减、人员转移、清理历史包袱等任务基本已经完成,绝大多数的中小国有企业实现了民营化。现在国有企业的主体大都是国有大型企业,所以国有经济今后应主要布局在大企业层面,未来的改革将是以国有大企业为主要内容的改革。
第一,国有大企业的改革必须坚持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方向,让全民所有制企业和国有独资企业逐步变成以公有投资者股权为主的股权多元化公司。重点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董事会和监事会的建设。这种做法有利于企业转机建制的改革尽快走上法制轨道;有利于企业资产和国有股权的合理流动,改善资产配置状态;有利于尽快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原则的治理结构,实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有利于促进企业资本债务关系和各种经济关系的调整;有利于使国有企业和其他实行公司制的企业更平等地竞争。
把国有企业改造为股份制公司,最终实现在资本市场上的整体上市,是国有企业公司化改造的最佳选择。资本市场的盈利追求和监管压力能够有效地推动国有企业内部的规范运作,加速经营机制的转换,弥补外部监管的不足。在成熟、规范的境外市场上,很多国有企业已经从优良资产部分上市发展到主营业务整体上市,实现了国有资产的资本化,流动性较强。
第二,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谋求产出最大化和利润最大化是其根本属性,所以必须把国有企业真正办成企业,遵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经营发展的普遍规律,做到“产权清晰、权责分明、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一方面,要逐步减轻国有企业所承担的一部分本应该由政府和社会所承担的职能;另一方面国有资产监管部门作为出资人代表,要切实履行监管职能,通过有效的监管体系和考核办法,引导国有企业经营者以提高资本收益为核心,做大国有资本,做强国有企业,进而带动和提升产业水平,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提升企业在行业发展的地位,保证可持续经营的能力,防止出现为追求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发展的短视行为。
第三,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必须以建设新型国际化公司为目标,国有企业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理应成为“走出去”的领路人。要全面提升国有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以全球化的视野规划国有经济的发展方向,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企业。此外,让国有企业走到国际市场上去,将使公有经济与非公有经济呈现错位发展的格局,有利于巩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有企业作为国际市场开拓者,既让出了部分国内市场,又可以带领中小企业共同进军国外市场,二者相互补充,和谐共赢。
三、做好为国有企业营造外部环境的工作
从当前的公众舆论上看,尽管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很多对国有企业的负面评价,涉及国企收入和国有垄断等方面。应该看到的是,国有经济和国有企业近年来改革所取得的成就是主流,这是不置可否的,但由于社会舆论格局的变化,公众对于国企改革发展的成就知之甚少,暴露的问题却被不断放大,原因之一就是国有企业缺乏改善自身形象和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的能力。所以说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不仅要有上述“硬招式”,还要具备下列“软功夫”。
1、国有企业要敢于审视自己的缺点,采取有力措施,解决社会舆论所提出的负面问题,把公众对国有企业的期待化作改革的动力;要端正态度,学习同媒体沟通的技巧,熟悉新媒体传播的各种方式,及时发布信息,回应社会关注,认真做好宣传工作,化解社会舆论的误解和偏见。
2、国有企业要善于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加强理论研讨,抵制错误观点,从理论上讲清楚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3、国有企业需要积极配合新闻宣传部门,努力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国有企业的宣传工作需要改进宣传方式,提高宣传艺术,坚持实事求是的报道,有针对性地引导社会舆论正确认识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
总而言之,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方面,国企系统应加大重组整合力度,推进内部资源整合,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推进改制上市,深化公司制和股份制改革,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推动优势企业上市,力争更多的产业集团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整体上市。在企业自主创新方面,构建开放式技术创新体系,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设立国企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加大研发投入,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在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方面,要推进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设生产和原料等基地,带动国内设备、产品出口和产能输出,重点培育一批全球布局、跨国运营或全国布局、跨区域经营的大集团。
十八届三中全会:分门别类,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国企改革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规范经营决策、资产保值增值、公平参与竞争、提高企业效率、增强企业活力、承担社会责任。一是准确界定国有企业功能,分类推进改革。对公益性的企业,例如提供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企业,国有资本要加大投入,为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作出更大贡献;对以网络系统为存在基础的自然垄断行业,需要国有资本继续控股,但也要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随着科技进步,自然垄断行业的自然垄断性业务正在逐步缩小,原来被视为自然垄断行业的大量业务逐步变为可以引入市场竞争的非自然垄断性业务,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实行网运分开、放开竞争性业务,推进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对仍依靠行政权力运营的国有企业或国有企业的部分业务,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推动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二是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必须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三是深化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的制度改革。四是建立长效约束激励机制,强化国有企业投资经营责任追究。探索推进国有企业财务预算重大信息公开。五是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选聘比例,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国有企业管理人员薪酬水平、职务待遇、职务消费、业务消费。
根据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我们可分门别类地提出这样一些改革设想:
一:构造新的国有资产或者国有资本的管理体制框架。《决定》指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组建若干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支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改组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这些提法意味着,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会有进一步的变化,就是国有资产出资人的监管职能和股东的职能要实行分离。一种选择,就是中央企业经过进一步的重组形成三层格局:第一层,若干家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或者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第二层,国资委资本运营公司或者资本投资公司;第三层,国有控股或者持股企业公司。还有一种选择,就是把20、30家好的企业改造成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把小的装进去,形成三级体制。
如果形成这样一种格局,那么,在新的国有资产或者国有资本的管理体制框架中,主要职责就是实施有效的资本管理,提高配置效率。国有资本运营公司的关键职能是资本的保值增值。国资委更多的是做一些共性的问题,诸如:统计评价、产权管理、法规建设、结构调整的研究、改革方案的设计、薪酬政策,就是所谓的监管职能。同时,针对不同的企业,放手让股东行使好股东职能,比如推进股权多样化。我想,通过这样的分界,就能够解决以往国资委管得过多、管得过细的问题了。
二:对于公益性的国有企业,通过改革加监管,使其成为市场经济中受到专门法律约束和监管的特殊企业。《决定》指出,要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这实际就是分类改革。《决定》讲到,国有资本加大对公益性企业的投入,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自然垄断的行业要实行以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特许经营、政府监管为主要内容的改革,进一步破除各种形式的行政垄断。
依此来理解,就是对于能放开、能引入竞争机制的行业,要进一步放开;对于不具备放开条件的要通过特许经营、政府监管的方式进行改革。具体来看,应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体制改革,包括内部的改革,完善公司制度。在国外,这种公司的董事会里往往是有政府代表的。但是,我们的《公司法》不让政府官员做董事监事。同时要强化企业管理,企业能不能上市,关键是看企业能不能达到资本市场的要求。二是建立有针对性的出资人管理制度,以及有符合其功能的考核和评价体系。通常,公益性的企业赚不赚钱跟企业最后的经营结果可能没有直接关系,其更多的是满足公共需要,但是会有一个降低成本的问题。所以对这样企业的考核,要有一套单独的、符合企业自身特点的考核办法。三是强化行业监管。这样的企业往往是有垄断资源或者有独占领域的,因此行业监管就尤为重要,要明确监管的机构和监管内容。四是企业的持续发展与政府政策的合理安排。这样的企业是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然而一个企业在一个阶段合理的亏损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它永远亏下去,那这企业就没法生存了。所以,在它为做好公共服务而付出的时候,政府对它的扶持政策必须执行好。规范地讲,政府应该是购买这些企业的服务,由此让企业有一个持续发展的前景。
公益性的国有企业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也有。比如美国,它可谓是最彻底的自由化、市场化,它的联邦政府直接管的公司还有70、80家,都是特殊企业。那么,对于这些公司,联邦政府是怎么处置的呢?就是一个公司一个立法,其中规定了这些公司跟社会的关系,跟政府的关系,以及它的责任、经营边界,要对它进行什么样的监管。对此,我们可以根据国情有效地加以借鉴。
三:对于竞争性的国有企业,依托资本市场,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最终成为市场经济规范的公众公司。《决定》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允许更多的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
就我国目前状况来看,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比较现实的方式是依托资本市场,直接进行市场化改造,实现市场化和公众化。实际上,就是整体上市。因为,在大型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运作中,如果让别人入股,除非是让其控股,这实际上就是要本企业退出。否则,就是让其参股,可是人家真金白银地投进来,又不能控股,完全为分红,这种可能性很小,好像现在企业都没有达到这种程度。所以,比较现实的还是通过上市,实现股权多样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原先我们国有企业的上市是包出一块优质资产上市圈钱。现在我们所有上市公司的业务结构是完整的,上市公司内部是一个完整的运营体系。这实际上就是在为整体上市做准备。因此,竞争性国有大企业最终的体制模式可能就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上市公司,没有集团,没有存续企业,完全按照资本的要求运行。由此,国有企业就变成了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公司。我想,我们很多民营企业很可能也会是这个发展方向,就是通过资本市场逐渐地公众化,变成上市公司。做到这一点,我们的国有资产就彻底资本化了,它的流动性就会非常好,进退就会非常容易,就可以为下一步的改革和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四:改革国有企业干部管理体制,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决定》讲到,国有企业要合理增加市场化的选评比例,建立职业经理人制度。由于我们一些特大型国有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步到位地实现经理人员的市场化不太现实。假如让我们的十大军工的领导也去市场化,不通过组织部门,不通过中央政治局去选人,这也不现实。所以,我们需要进行分类改革。如果我们的国资监管体制转成三层的结构,这个层面就好操作了。就是说资本运营公司、投资公司的领导人员,仍然可以维持行政任命。但是,在这些公司底下的企业层面就可以一律实行职业经理人市场化行为。
五:坚持和完善董事会制度,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决定》提出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董事会制度。这是一个世界通用的制度,通过前一段试点,我们觉得也是效果很明显的一个制度。那么,为什么要实行董事会制度?它实际的出发点是针对一把手负责制中的决策机制。我们的体制对个人的依赖太大,一个好人来,这个企业就好;这个好人一走,这个企业就不行了。董事会制度的实施与完善,就是要破除一把手负责制的弊端,让企业的发展真正建立在制度化的基础上。
总之,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尤其对于市场经济还不成熟的发展中大国更是一个难题。
十八届四中全会:其主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国企改革没有很直接的关系。但依法推进国企改革,理顺和规范国企管理、人事、分配体制,严格实行政企分开,则必定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第二篇: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对策
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对策
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市属企业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国有资本退出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止目前,全市972户国有企业,已累计完成改制939户,改革面达97%。其中,市属国有企业累计完成169户,占市属企业总数的83.7%;县属770户
国有企业基本上完成改制。
通过改革,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未改制企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改革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企业改革不彻底、改制不到位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改革资金严重不足,造成改革成本难以支付。多数未改制企业净资产和可变现的资产很少,满足不了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费用,据统计,市属38家(含集体)企业拟实施改制和正在改制的企业,用于偿还职工欠款,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发放安置费等约需10亿元,而这些企业资产全部变现还不足5亿元,资金缺口影响了市属企业彻底改制。二是企业贷款互保,债务链难解脱。有的已影响到优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而且一家破产,牵连数家,加大了企业改制和破产工作的难度。三是产权结构单一制约着企业的生机和活力。目前,我市已进行股权结构调整的企业,多数股本结构单一,无法实现投资主题多元化,导致企业机制不活,影响了企业发展。四是改制前遗留问题成为企业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企业改制前欠发工资、养老保险金等长期不能解决;部分停产、半停产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后没有落实职工经济补偿金;破产企业因财力不足,职工生活费难以解决等。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企业改制,而且造成企业职工上访比例增大,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
针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多次研究、协调、解决市属企业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为确保全年国企改革任务顺利完成,根据市国企改革推进委员会的部署和市委书记XXX同志最近视察市属企业时的指示精神,下一步我们将集中精力,攻坚克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改制思路和目标。就是要按照市委书记XXX同志提出的“把改制与招商引资、引进生产要素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通过开放推进改制,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参与市属企业改制,实现投资主题多元化,把国企改革变成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过程,通过企业改制引进规模企业和知名品牌,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观念、营销理念,引进产品技术和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促进企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要坚持改一个做大一个、改一个搞活一个、改一个稳定一个的目标,确保改制工作实现新突破。为此,全市上下必须切实提高对企业改制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改制步伐。
二、强化企业经营者的责任。企业是改革的主体。当前,多数企业负责人对改制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国企经营者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片面强调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求稳怕乱,有的打自己的小算盘,患得患失,甚至有的对改革采取消极抵触的态度。要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就必须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市国资委将根据职责要求,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力度,对推进企业改制不利或阻挠改革的企业负责人,果断地予以调整,“不作为就换位”,确保企业改革进度。企业经营者一定要切实强化改革意识,从企业长远发展大计出发,主动参与改革、多方谋划改革、积极领导改革、周密组织改革,决不能成为既得利益者,阻挠改革。要大力引进外来资本,引进规模企业、知名品牌的资金,欢迎外来者控股,使企业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竞争,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多渠道解决好改革资金问题。解决企业改制资金的思路,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拍卖改制企业的土地解决一部分。有关部门要将国企改革纳入整体发展规划中,将改制企业土地尽量规划为商住用地,以便提高拍卖收入,用于支付改革费用。二是对一些资产质量好的企业通过改制回收一部分资金。三是市财政安排部分资金,补充国企改革专项资金。重点解决那些既无资产又无土地拍卖的企业和一些非生产性的小企业的改制。
四、加大为企业减债力度,推动企业改制。我市已成立了以“XX市整体处置银行不良贷款领导小组”,初步摸清了企业不良贷款底数。目前,金融改革力度很大,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实行打包回购及专业银行实行个案处置政策,鼓励回购银行的不良债权。我们正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工作力度,加快进程,逐步解决企业债务链问题,免除企业间的担保责任,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降低资产负债率。
五、拓宽安置职工的渠道,维护职工切身利益。职工安置工作,直接关系改制的成功与否,更关系
国有企业改革现状及对策
今年以来,我市继续坚持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以市属企业改革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在股份制改造、破产重组、国有资本退出等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截止目前,全市972户国有企业,已累计完成改制939户,改革面达97%。其中,市属国有企业累计完成169户,占市属企业总数的83.7%;县属770户国有企业基本上完成改制。
通过改革,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也得到了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活力进一步增强。但随着改革的深入,改革遇到的阻力越来越大,未改制企业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改革难度进一步加大。在改革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企业改革不彻底、改制不到位的现象,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企业改革资金严重不足,造成改革成本难以支付。多数未改制企业净资产和可变现的资产很少,满足不了职工解除劳动关系的费用,据统计,市属38家(含集体)企业拟实施改制和正在改制的企业,用于偿还职工欠款,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发放安置费等约需10亿元,而这些企业资产全部变现还不足5亿元,资金缺口影响了市属企业彻底改制。二是企业贷款互保,债务链难解脱。有的已影响到优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而且一家破产,牵连数家,加大了企业改制和破产工作的难度。三是产权结构单一制约着企业的生机和活力。目前,我市已进行股权结构调整的企业,多数股本结构单一,无法实现投资主题多元化,导致企业机制不活,影响了企业发展。四是改制前遗留问题成为企业不稳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企业改制前欠发工资、养老保险金等长期不能解决;部分停产、半停产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后没有落实职工经济补偿金;破产企业因财力不足,职工生活费难以解决等。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企业改制,而且造成企业职工上访比例增大,给社会稳定带来了隐患。
针对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将加快推进国企改革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多次研究、协调、解决市属企业改革中的重大问题。为确保全年国企改革任务顺利完成,根据市国企改革推进委员会的部署和市委书记XXX同志最近视察市属企业时的指示精神,下一步我们将集中精力,攻坚克难,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明确改制思路和目标。就是要按照市委书记XXX同志提出的“把改制与招商引资、引进生产要素紧密结合”的指导思想,通过开放推进改制,积极引进外来资本参与市属企业改制,实现投资主题多元化,把国企改革变成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的过程,通过企业改制引进规模企业和知名品牌,引进先进的企业管理观念、营销理念,引进产品技术和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把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促进企业实现更快更好发展。要坚持改一个做大一个、改一个搞活一个、改一个稳定一个的目标,确保改制工作实现新突破。为此,全市上下必须切实提高对企业改制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改制步伐。
二、强化企业经营者的责任。企业是改革的主体。当前,多数企业负责人对改制是积极的,但也有一些国企经营者对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有的片面强调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求稳怕乱,有的打自己的小算盘,患得患失,甚至有的对改革采取消极抵触的态度。要深入推进国企改革,就必须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市国资委将根据职责要求,加大对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力度,对推进企业改制不利或阻挠改革的企业负责人,果断地予以调整,“不作为就换位”,确保企业改革进度。企业经营者一定要切实强化改革意识,从企业长远发展大计出发,主动参与改革、多方谋划改革、积极领导改革、周密组织改革,决不能成为既得利益者,阻挠改革。要大力引进外来资本,引进规模企业、知名品牌的资金,欢迎外来者控股,使企业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竞争,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企业的发展。
三、多渠道解决好改革资金问题。解决企业改制资金的思路,重点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拍卖改制企业的土地解决一部分。有关部门要将国企改革纳入整体发展规划中,将改制企业土地尽量规划为商住用地,以便提高拍卖收入,用于支付改革费用。二是对一些资产质量好的企业通过改制回收一部分资金。三是市财政安排部分资金,补充国企改革专项资金。重点解决那些既无资产又无土地拍卖的企业和一些非生产性的小企业的改制。
四、加大为企业减债力度,推动企业改制。我市已成立了以“XX市整体处置银行不良贷款领导小组”,初步摸清了企业不良贷款底数。目前,金融改革力度很大,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实行打包回购及专业银行实行个案处置政策,鼓励回购银行的不良债权。我们正抓住这个机遇,加强工作力度,加快进程,逐步解决企业债务链问题,免除企业间的担保责任,减轻企业债务负担,降低资产负债率。
五、拓宽安置职工的渠道,维护职工切身利益。职工安置工作,直接关系改制的成功与否,更关系[page_break]企业和社会的稳定。要把职工安置作为国企改革的头等任务,千方百计完成好。企业改制,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企业重组首先考虑职工安置问题,安置方案充分听取职工意见,要制定统一政策妥善安置职工,凡是职工安置资金不到位的,不进入改制程序。改制中要充分考虑职工切身利益问题,尽可能地让企业职工多就业,确保企业和社会稳定。
第三篇: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探析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探析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本文根据当前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发展方向,对其改革思路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革
一、现状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股份改革制,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管理创新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推动了社会经济市场的改革目标的确立,发展壮大了现有国有企业规模,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民企与国企之间的竞争,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在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适应当前社会潮流,为国家的繁荣与壮大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专家认为:当前国企改革只停留在对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的整体认识阶段,还没有细化到基于国有经济功能定位而对每家国企使命进行界定、进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具体操作阶段,这难以实现“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目标。
二、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
(1)国有经济怎样进行战线收缩
支持国有经济收缩战线,重点是从竞争性领域关注国企改革的退出。当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目标确定以后,也就是国有资本在某些领域“要不要退出”的问题确定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退出”。
(2)国企活力的来源是什么
国有企业现在的动力在哪里?现在很多国企员工的动力性不够,做事拖拉,动作缓慢,相互埋怨,效率低下,拥有很多高级人才,却无法高效地使用。
(3)政企、政资分得不够
政府具有双重职能――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往往出现以现在管理权取代资产所有权、以行政隶属关系取代产权关系的现象,由于政府部门的某些干预,企业在一些决策上,决策内容还带有政府经济色彩,无法按照真正的市场经济规律做出应有的决定。
而且国企老总大多出自官员,大多习惯于按行政管理方式运作企业,而不是按商业效率方式进行企业管理。
(4)民企竞争激烈
近年来,国家不断地给予民营企业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资产逐渐壮大,管理模式逐渐创新规范,很多民企也策划上市,民企迅速进入到国家各个行业,民企逐渐对国企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在某些领域,民企甚至已经超越了国企。
三、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市考察调研国企时说,我们要向全社会发出明确信息: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有企业,把实体经济抓上去。“这表明资本市场稳定后,中国将不失时机地揭开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大幕。”
国资委2015年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计划:
1、突出依法履职,指导推动地方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2、坚持稳妥有序,指导推动地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3、着力强化监督,指导地方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加强沟通服务,推动国资委系统建设
以上都说明当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本人根据目前国有企业形式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
原有的国有企业在很多领域都有重复之争,浪费了很多的国有资源,现在需要精兵简政,统一调配,由于科技、通讯的高速发展,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跨区域的集团式管理已经弥补了空间距离管理的不足,另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跨国性企业不断涌入我国,我们需要壮大自己的企业,缩小成本,与跨国性企业进行竞争。因此,根据产业布局,将相关行业进行整合,进行重组,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重复建设,降低成本,为国有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二、退出一些竞争性行业
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国有企业也需要在部分领域退出,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激发市场活力,国有企业原有的调节市场的职能逐渐转向由市场规律自动调节,近年来,国家鼓励社会开办公司,先后出台了工商注册登记简化、税收优惠等政策,市场进一步打开,社会活力加强,国有企业也需要在相应地退出一些历史舞台,降低国有企业的成本,加强对优质资源的运营,对国家核心领域的控制。
三、加快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
现在管理国有企业的是国资委,国资委成了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代表国家成了股东,国有企业与企业之间还有一些壁垒,他们之间的优质资源无法共享,他们之间的闲置资源无法调配,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将一些国有企业纳入其管理脱离国资委单单从出资人的角度进行管理,是国有企业更接近市场前沿,市场反应速度更快、更准,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
四、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公布国家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在混改方面,《意见》要求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出台实施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
国有资本课通过混合所有制引入不同社会资本、灵活的市场应对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激发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带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即便改革过程中或许会出现‘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现象,也应意识到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资优化布局的手段。国企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而获取其丰富的投资经验和行业整合经验,以及在资金、人才管理和资本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源。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可改变政府投资和资金应用方式,以政府财政有限的资金作为杠杆,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或进入新型战略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综上所述,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历史进程,需要根据当前形势,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使国有企业更好地为国家做出贡献。
李松森.国有资产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第四篇: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探析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探析
摘要:国有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攻坚战,本文根据当前形势下的国有企业发展方向,对其改革思路进行了探析。
关键词:国有企业 改革
一、现状
目前国有企业改革按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往的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到转换机制、制度创新的阶段。大批国有企业进行了公司制、股份改革制,多数企业建立了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在管理创新上进行了有益探索,国有企业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推动了社会经济市场的改革目标的确立,发展壮大了现有国有企业规模,伴随着资本市场的培育和民企与国企之间的竞争,国有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问题,在新时期下,国有企业改革必须适应当前社会潮流,为国家的繁荣与壮大发挥重要的作用。
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有企业改革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专家认为:当前国企改革只停留在对国有经济的功能定位的整体认识阶段,还没有细化到基于国有经济功能定位而对每家国企使命进行界定、进而推进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具体操作阶段,这难以实现“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和影响力”的目标。
二、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问题
(1)国有经济怎样进行战线收缩
支持国有经济收缩战线,重点是从竞争性领域关注国企改革的退出。当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的目标确定以后,也就是国有资本在某些领域“要不要退出”的问题确定以后,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退出”。
(2)国企活力的来源是什么
国有企业现在的动力在哪里?现在很多国企员工的动力性不够,做事拖拉,动作缓慢,相互埋怨,效率低下,拥有很多高级人才,却无法高效地使用。
(3)政企、政资分得不够
政府具有双重职能――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在政府与企业的关系上,往往出现以现在管理权取代资产所有权、以行政隶属关系取代产权关系的现象,由于政府部门的某些干预,企业在一些决策上,决策内容还带有政府经济色彩,无法按照真正的市场经济规律做出应有的决定。
而且国企老总大多出自官员,大多习惯于按行政管理方式运作企业,而不是按商业效率方式进行企业管理。
(4)民企竞争激烈
近年来,国家不断地给予民营企业政策,鼓励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发展迅猛,资产逐渐壮大,管理模式逐渐创新规范,很多民企也策划上市,民企迅速进入到国家各个行业,民企逐渐对国企形成了强大的竞争力,在某些领域,民企甚至已经超越了国企。
三、当前国有企业改革思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推动国有资本更多投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2015年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市考察调研国企时说,我们要向全社会发出明确信息:搞好经济、搞好企业、搞好国有企业,把实体经济抓上去。“这表明资本市场稳定后,中国将不失时机地揭开全面深化国企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大幕。”
国资委2015年指导监督地方国资工作计划:
1、突出依法履职,指导推动地方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2、坚持稳妥有序,指导推动地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3、着力强化监督,指导地方切实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4、加强沟通服务,推动国资委系统建设
以上都说明当前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时期,本人根据目前国有企业形式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快国有企业结构调整与重组方案
原有的国有企业在很多领域都有重复之争,浪费了很多的国有资源,现在需要精兵简政,统一调配,由于科技、通讯的高速发展,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跨区域的集团式管理已经弥补了空间距离管理的不足,另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跨国性企业不断涌入我国,我们需要壮大自己的企业,缩小成本,与跨国性企业进行竞争。因此,根据产业布局,将相关行业进行整合,进行重组,减少资源的浪费,减少重复建设,降低成本,为国有企业创造更多的利润。
二、退出一些竞争性行业
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国有企业也需要在部分领域退出,鼓励民营企业进入,激发市场活力,国有企业原有的调节市场的职能逐渐转向由市场规律自动调节,近年来,国家鼓励社会开办公司,先后出台了工商注册登记简化、税收优惠等政策,市场进一步打开,社会活力加强,国有企业也需要在相应地退出一些历史舞台,降低国有企业的成本,加强对优质资源的运营,对国家核心领域的控制。
三、加快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
现在管理国有企业的是国资委,国资委成了国有企业的出资人,代表国家成了股东,国有企业与企业之间还有一些壁垒,他们之间的优质资源无法共享,他们之间的闲置资源无法调配,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公司和投资公司试点,将一些国有企业纳入其管理脱离国资委单单从出资人的角度进行管理,是国有企业更接近市场前沿,市场反应速度更快、更准,形成国有资本流动重组、布局调整的有效平台。
四、加强混合所有制改革
2015年5月18日,国务院公布国家发改委《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在混改方面,《意见》要求全面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出台实施鼓励和规范国有企业投资项目引入非国有资本的指导意见。
国有资本课通过混合所有制引入不同社会资本、灵活的市场应对机制和管理体制创新,激发国企的活力和竞争力,同时带动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不等同于'私有化',即便改革过程中或许会出现'国进民退'或'国退民进'的现象,也应意识到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国资优化布局的手段。国企可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而获取其丰富的投资经验和行业整合经验,以及在资金、人才管理和资本市场等各方面的资源。引入社会资本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可改变政府投资和资金应用方式,以政府财政有限的资金作为杠杆,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资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或进入新型战略产业,促进产业升级。
综上所述,国家在新的历史时期,按照历史进程,需要根据当前形势,对国有企业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使国有企业更好地为国家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李松森.国有资产管理.[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3.)
(五)以业务和流程管理的信息化,实现流程管理智能化
当前,不少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发生了变化,从解决企业生产经营的某一环节或者某一工序信息化问题,转向企业价值链上环节内部和环节之间的信息和业务协同,实现了业务协同的跨地域与国界联通。一是企业信息化联通了信息孤岛,拆除了内部壁垒。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开展产品开发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了企业内部横向不同环节和纵向不同层级的互联互通,提升企业运转效率。二是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企业管理的数据化、精准化、智能化。重庆建工市政工程公司建立企业信息系统,实现了数据驱动企业运行和创新客户服务模式。河北冀凯实业集团公司把企业信息化建设与业务流程再造、管理制度整合、企业价值核算与员工分配制度改革有机融合起来,全面实现了人、财、物的精准化管理。三是企业信息化实现了供应链上各企业的敏捷协同。徐州工程机械集团公司通过建立供应商协同系统、经销商管理系统和客户服务平台,实现了与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和最终用户的信息协同。
(六)以企业文化与社会责任建设,促进环境管理常态化
文化管理是企业战略管控、组织结构调整和经营机制变革的重要支撑[2],文化管理凝聚公司内部共识,实现员工与企业在文化认同、自我认知上的统一。一是以文化建设推进企业组织变革。中国建筑集团以文化支撑战略实施,通过发布《中建信条》统一企业文化核心理念,构建企业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二是以企业文化建设推动法治企业建设。攀钢集团结合创新廉洁文化平台,探索“体制+制度+科技+执行”的监督管理模式。三是强化企业文化体系建设,重塑企业精神风貌。重庆城市商业银行提出“有梦想、有精神、有爱心、有原则、有担当”的价值观,构建推进组织、制度和宣贯体系,改变员工精神面貌。
企业作为公民社会的一员,不仅要通过文化建设激发内部创造性,还要关注外部利益相关者,承担与自然、社会和谐共处等社会责任。为此,不少企业在社会责任建设中不断创新方式方法:一是注重企业内部“绿色生产”,开展职业健康管理。杭州卷烟厂积极探索建立绿色工厂建设与管理的精细运营,使绿色运营常态化。二是注重企业环境“绿色环保”,把社会责任融入企业文化建设、社区建设。中国华能集团澜沧江水电公司通过制定《绿色发展行动计划》,创建水电工程建设生态环保管理机制,实现企业、生态环境和当地社区共赢。
二、中国企业管理创新若干问题
(一)企业管理思想创新问题
纵观上述企业管理创新实践,可见在管理思想创新中存在如下趋向:用户中心化与企业中心化相融合、企业前管理与企业后管理相融合、公司管理与公司治理相融合。然而,在实践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值得研究。
1、管理理念仍注重企业中心化而非用户中心化。在工业化时代,企业研发产品,通过宣传推广让用户接受和购买产品,市场环境处于企业中心化时代。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与企业具有平等的市场地位、具有功能相当的工具和自由环境,企业整体经营生产活动围绕用户开展,社会进入用户中心化时代。然而,在企业管理创新中,不少大型企业在企业治管融合、战略升级、集团管控、组织变革、供应链管理等方面仍然围绕企业中心化理念展开。
2、管理思维仍注重企业后管理而非企业前管理。过去,实行后管理理念,主要表现为经营生产出了问题进行补救。当前,从企业后管理向前管理转变是企业管理思想的创新方向,从关注企业内部价值链转向关注整个供应链、产业链中的企业管理行为,运用系统管理思维进行有序转变。然而在实践中,虽然提出基于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成本管控和精敏管理,但是还没有把它们提到战略高度,形成基于产业链的战略风险与成本管控、战略价值管理。
3、管理方式多数是治理管理分割而非二者融合。当前,多种混合所有制形式,推进了企业治理制度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体现了企业主体的多元化、方式的民主化和制度的法治化,改变了企业管理模式。然而,在体制变革推进过程中仅把传统母子公司的行政管理转向孤立的企业治理,完善公司股东会、董事会和监事会制度建设,而不是采取企业管理与治理相结合,推进子公司的分类治理和管理相结合,实现企业体制、机制变革的统一,建立现代公司治管制度。
(二)企业管理组织创新问题
当前,企业组织管理创新存在“强管理化”与“去管理化”两个方向:一是“去管理化”组织创新,在企业内部引入市场契约机制,激发企业组织和人才的活力;二是“强管理化”组织创新,在集团企业总部加强人财物集约使用和生产经营环节强化协同,实现企业精益管理。这里,创新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组织理念倾向于他组织而非自组织。在企业中心化时代,用户被动接受企业产品和服务,企业内部组织服从企业的整体指挥而没有自主权,企业组织管理是他组织管理。在用户中心化时代,要求企业从组织的强管理化向组织的去管理化转变,最终实现组织的零管理,而零管理的实质是自组织管理,即组织的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尽管自组织管理在当前组织结构创新中开展了应用,然而,在企业管理实践中往往为了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实行强管理化的管控模式,转向他组织管理,尽管他组织管理的缺点显而易见、难以纠正。
2、组织结构倾向于层级化而非网络化。过去,企业采取科层制管理方式,公司人员级别呈金字塔方式,权力集中在组织高层,其弊端是用户需求信息在企业内部传导慢、决策慢、反应慢。组织结构的网络化理念,要求企业一切活动围绕客户转,员工距离客户越近,赋予的权力越大。在实践中,不少集团公司往往采取母子公司制,通过股权关系把公司重大决策权向上归集,形成集团集约化、中心化管控,进而强化企业的控制力。仅少数企业,比如海尔集团、阿里巴巴等企业尝试探索构建去中心化、柔性化的网络组织[3]。
(三)企业管理工具创新问题
企业管理工具,源于特定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下发挥作用的管理理论,并且具有特定的民族文化背景。因而在当前国内企业实践中,管理工具创新呈现如下问题:
第五篇: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问题
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若干问题 2006年07月13日 15:15:13来源: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白津夫:男,1954年出生。现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经济局副局长。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记 者:必须承认,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严重不足。您认为这里面除了企业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的原因外,还有其他影响因素吗?
白津夫:有。我认为,在推进国企改革进程中还要防止企业自主创新被股权所左右。当前,在国有企业改革重组过程中,一些骨干企业陆续被外资控股。自主创新是企业的投资行为,其投资决策权决定于控股权,这些合资企业由于中方没有控股权,从而失去了企业自主创新的主动权,有些企业的自主创新还受到控股方的严格约束。特别是由外资控股的企业,尽管仍然有国有股份,但由于控股权不在我方手上,自主创新不仅难于展开,而且已有的技术创新成果也被收入控股方的囊中。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合资重组的方式。近年来,这种股权合作方式出现新的变化,就是一些参股或相对控股的外资企业,不断谋求控股地位,通过增资扩股实现绝对控股或独资经营。按这一趋势发展下去,在可预料的将来,我国大部分国有企业将失去控股地位。这在改变企业机制和活力的同时,也将带来一系列严重的后果。一是国家的经济控制力受到挑战。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企业实行股权控制是根本性的控制,企业一旦被控股就要由控股方来主导,企业听命于股权乃是天经地义的。如果我们多数国有企业被外方控股,那么,国家对这些企业的影响力就十分有限,国家通过企业来调控经济的力度也明显减弱,国家的创新战略也很难落实到企业。二是严重弱化我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外方控股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自主”的否定,几乎所有的外方控股企业都对自主创新采取种种限制。即便是有个别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其创新成果也毫无例外地尽属控股方。这样,在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被严重弱化的同时,也造成技术创新成果的流失。从实际情况看,这种现象日益明显。在合资企业十分集中的江苏省,据省科技厅公布的一项调研,近几年合资企业技术开发经费远远低于整体平均水平,不足国有企业的1/4。每年推出新产品数量最少,仅为8.14个,同样远远低于26.6个的整体平均水平。三是加剧企业的离心倾向。如果大多数企业控股权不在我们手中,由这种股权失控带来的将是企业淡化国家意识,加剧企业的离心倾向,甚至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代言人。四是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带来影响。记 者: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把“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作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措施提了出来。公司治理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实践问题。您认为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践中应该注意什么?
白津夫:在公司治理结构的实践中应特别注意防止公司治理结构陷阱。
公司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国有企业改革重中之重的任务就是要加快完善治理结构。但是,公司治理也不是万能的,在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公司治理“失灵”。一是要注意防止在治理结构安排上的生搬硬套。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依照一些机构设计的公司治理结构,既没有体现中国企业的特点,也没有掌握公司治理的主动权,虽然处于控股地位,但在董事会的构成上却不占优势。
二是要防止现代公司治理“决策外部人化”带来的影响。决策外部人化,就是在公司治理中,为了防止内部人控制而普遍采取的外部董事制,在董事会的构成中外部董事占绝对多数,公司的决策完全被外部人所控制。这种安排是与“监督内部人化”相对应的,在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体系和机制的条件下,决策外部人化,就会导致企业运转失控。这一点,对
于我们构建公司治理结构显得十分重要。
三是要防止治理机制运行中的失控。例如跨国公司在并购我国企业过程中,虽然不占股权优势,但通过在董事会中的表决优势,仍然形成控制局面,使外方的控股地位在现代公司治理框架下得以进一步加强。
四是防止以特殊约定弱化公司治理。公司治理要求严格按治理程序进行运作,不能有超出于治理权利之上的特殊权利。但是,在企业的实际运作中,虽然有的企业治理结构是完善的,但由于一些特殊的约定置于治理结构之上,使得治理作用被弱化。如某一合资企业,在一项重大投资决策上出现分歧,本可以通过董事会表决来正常解决。但由于在合资协议上明确规定:重大决策需要董事会一致同意。这就使公司治理的简单服从多数原则被“一致同意”所否定,使企业的治理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五是以公司治理结构淡化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作用。发挥党组织和工会组织在企业中的保障作用,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和企业特色。《公司法》中对此已经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在一些改制企业的公司治理体系中,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地位并没有很好地体现,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作用。
记 者:我们过去是对不同隶属关系条件下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重组,现在,随着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成立,国有企业统一以一个出资人为代表。请您谈谈如何理解同一出资人条件下的竞争。
白津夫:的确,当前国有企业改革重组面临着在同一出资人条件下的资源整合问题,这是新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格局下的必然过程。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要防止同一出资人条件下的不真实竞争。
同一出资人条件下的资源整合,也就是对那些产业链一体、同业性强的企业,应当根据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要求和市场经济规律,根据产权关系变更的现实,按出资人的要求进行新的更加符合竞争要求和国资监管目标的调整。这既是出资人的权利,也是企业竞争发展的通行做法。有观点认为,国有资源整合与国有企业重组是在营造垄断、压制竞争。其实,这是有失偏颇的。事实上,在同一出资人条件下构造不同的竞争主体,这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是不能成立的。竞争只能是来自于不同出资人之间,同一出资人条件下竞争只能是竞争企业共同损害出资人的利益,因为这种竞争是可以不计成本,或者说可以无视成本,竞争的结果是要由出资人最后买单的。过去,国有企业改革曾先后对石油、电信、航空、电力等进行拆分,分别形成几大集团。这是在不同出资人代表的条件下,基于市场化要求,为了避免垄断、促进竞争所进行的改革。如果说这一改革还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话,那么在国资委成立以后,这些过去分属于不同部门的企业,成为国家授权国资委统一行使出资人职责的企业,或者说成为国资委的“所出资企业”。那么,在同一出资人条件下,到底有没有必要一定要构造出内部竞争的格局?
显而易见,同一出资人条件下的不真实竞争既无益于企业竞争发展,也无益于市场经济的规范。应当着眼于与跨国公司的竞争,集合我们的优势,尽快做强做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所以,随着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成立,国有企业统一以一个出资人为代表,既然是在同一出资人条件下,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在不同行政部门隶属下无序竞争,而要重新整合。这一整合就是要加快在同一出资人条件下的资产重组,按照“从优原则”,以优势企业为龙头进行整合,把优势资源集中于优势企业,进一步做强优势,做优企业。这里适用的是“新木桶理论”,也就是企业不必为接长“短板”而各自打造小木桶,而要把所有木桶的长板和短板进行重新整合,集合所有长板打造一个“大木桶”,同样,集合所有的短板,打造一个“大木盆”,其着眼点是提高总的盛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