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教学重点参考答案

时间:2019-05-14 01:59: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经济学》教学重点参考答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经济学》教学重点参考答案》。

第一篇:《政治经济学》教学重点参考答案

《政治经济学》教学重点参考答案 ——218网管手打(加复制)

第一章

导论 概念:

经济规律: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生产关系: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即经济关系。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思考题:

1、如何把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和演变规律?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它要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对这一规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把握:首先,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以生产力的发展需要作为出发点。其次,把生产力是否得到发展,作为评价生产关系的唯一标准。

2、论述经济规律的含义、类型及客观性。

(1)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2)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

○1各个社会都起作用的经济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2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价值规律)

○3某个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剩余价值规律)

(3)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客观存在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1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产生和发挥作用,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经济规律产生的基础:一定的经济条件——主要是生产关系,特别是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生产资料所有制。

○2任何经济规律都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和废除经济规律,也不能改造经济规律,更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3、论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它既代表和体现着无产阶级的利益,是一门具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性的科学,又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一门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科学。

(2)这是因为,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是同社

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指引的方向完全一致的。无产阶级越是把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如实的、科学地揭示出来,就越是有利于本阶级的利益和实现自己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

第二章

商品和货币 概念: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抽象劳动: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的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它决定商品的社会价值。货币: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

货币流通规律:一定时期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思考题:

1、商品的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的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商品价值量怎样决定,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如何?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的使用价值量就越多,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少。

3、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因为:它是其他矛盾的根源;它决定商品生产的发展;它决定生产者的命运。)

4、货币是怎样产生的?货币的本质和职能是什么?

货币即价值形式。价值形式的发展经过了四个阶段: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货币形式。最后产生了货币。

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生产者之间的交换关系。货币有五个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储藏手段、世界货币。

5、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表现形式及其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价值规律的作用:

第一,自发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资源配置功能。

供不应求的商品,价格高于价值,生产者获利较多,就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移到这个部门。供过于求的商品,价格低于价值,生产者获利较少或亏本,就有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移到其他有利可图的部门。

第二,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即经济动力功能。

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生产者就会得到额外的收益。因为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因此,生产者为了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必然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每个生产者都这样做的结果,就会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引起和促进小生产者两极分化,即优胜劣汰功能。

生产条件好的生产者,劳动生产率比较高,个别价值较低,就会获利发展;生产条件差的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低,个别价值较高,就会亏本破产。结果引起生产者两极分化。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概念:

剩余价值: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新价值。直接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必要劳动时间—工人创造劳动力价值(工资)的时间。剩余劳动时间—工人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

资本: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的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变资本:用于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

可变资本: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

超额剩余价值: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思考题:

1、论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中的价值增殖同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是相矛盾的。(价值规律是基本经济规律,等价交换,增殖)

(2)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说明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1 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等价交换(等值)不等价交换(分配,麻将,0和博弈)

○2 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不能离开流通产生。在流通中,商品价值只能发生形态变化,不会增殖剩余价值只能来源于一种特殊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力成为

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2、资本的本质是什么?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

(1)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概念)是:劳动力价值的转化形式,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划分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的作用。划分的意义是: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为其他经济学理论提供了基础)

3、论述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绝对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称为绝对剩余价值,这种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称为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2)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应延长而产生的剩余价值,叫相对剩余价值,这种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因为:第一,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第二,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第三,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第四章

资本积累 概念:

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资本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用“c:v”来表示。

相对人口过剩—随着资本积累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社会总资本中不变部分和可变部分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可变资本部分相对减少,不变资本部分相对增加,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的减少。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资本积累的结果是,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这就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思考题:

1、资本积累的实质、必然性和影响因素?

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来继续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原因):一是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追求,这是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二是市场竞争,这是资本积累的外在压力。

资本积累的影响因素:除了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例外,有四个因素: 第一,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第二,社会劳动生产率水平;

第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 第四,预付资本数量的多少。

2、资本技术构成、资本价值构成、资本有机构成的相互关系?

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资本价值构成反映资本技术构成的变化。资本有机构成是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3、为什么说相对过剩人口既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首先,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

一方面,资本积累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造成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减少。可变资本是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因而必然造成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这种减少有两种情况:一是原有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绝对减少;二是追加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

另一方面,资本积累的竞争,造成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自然增长而大量增加。

包括:童工女工进入劳动力市场;破产农民进入劳动力市场;破产的企业主和个体手工业者进入劳动力市场。

两种趋势作用的结果,必然引起相对人口过剩。相对人口过剩是劳动力的供给超过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的社会现象。

其次,相对人口过剩还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相对人口过剩的存在,一是可以满足资本主义生产周期性波动发展的需要。二是资本家可以迫使工人接受更加苛刻的剥削条件。第五章

资本的循环和周转 概念:

产业资本—是指投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

资本循环—产业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相应采取三种形态,价值增殖后,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过程。

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

固定资本—以机器设备厂房等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流动资本—以原材物料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

思考题:

1、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能形式?

三个阶段是: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售卖阶段 三种形态是: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实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条件?

有两个:

一是,空间上的并存性 二是,时间上的继起性 两个条件相互依存、互为前提。

3、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一、二、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所占的比重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 资本的周转时间

4、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划分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的区别?

其一,划分依据的不同:前者是根据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的,后者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的作用划分的。

其二,划分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中包括全部固定资本,还包括一部分流动资本。流动资本包括全部可变资本,还包括一部分不变资本。

其三,划分的目的不同:前者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资本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后者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第六章

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 重要概念:

社会资本—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社会所有的物质生产部门,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规律—资本主义的扩大再生产是伴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进行的,这时就会发生第一部类生产比第二部类生产增长更快的现象。重要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两个基本原理前提是什么?

一是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分为cvm三个组成部分 二是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

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基本条件:I(v + m)= Ⅱc 即: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表明:两大部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必须保持的基本比例关系。派生条件一:I(c + v + m)= Ic +Ⅱc 即: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 表明:第一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必须满足两大部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对生产资料的需要。

派生条件二: Ⅱ(c+v+m)= I(v+m)+Ⅱ(v+m)

即: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

表明: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满足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要。

3、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什么?

前提条件:

一是社会上必须有可供追加的生产资料 二是社会上必须有可供追加的消费资料 实现条件有三个:

 基本条件:Ⅰ(v+△V+m/x)= Ⅱ(c+△C)

即:第一部类原有可变资本、追加可变资本、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二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追加不变资本。

表明:两大部类之间,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必须保持的基本比例关系。 派生条件一:I(c+v+m)= I(c+△C)+Ⅱ(c+△C)即:第一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和追加不变资本之和。表明:第一部类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必须满足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

 派生条件二:Ⅱ(c+v+m)=I(v+△V+m/x)+Ⅱ(v+△V+m/x)

即:第二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有可变资本、追加可变资本、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

表明:第二部类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必须满足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

4、如何理解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规律?

生产资料生产的优先增长是一个经济规律。

但是,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不能理解为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孤立的增长。因为: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所需要增加的消费资料,需要消费资料生产扩大来提供.生产资料生产的扩大所增加的生产资料,也需要消费资料生产扩大来购买消化。

第七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重要概念:

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发展到机器大工业时期发生的、周期性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再生产周期—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次危机开始的间隔时间。它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重要思考题:

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

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家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包括那几个阶段?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

(2)它包括四个阶段;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是什么?为什么?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因为:

一、二、它为资本主义暂时摆脱危机、过渡到复苏阶段提供了条件 它为下次危机的爆发提供了前提。

第八章

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 重要概念:

成本价格:商品生产所耗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价值之和。K=c+v 利润:当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平均利润:定量的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所获得的利润。

生产价格:等于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它是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重要思考题:

1、剩余价值是如何转化为利润的?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是什么?

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当剩余价值被看做是全部资本带来的时候,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利润率的影响因素有: 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 不变资本的节约

2、利润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的?(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意义是什么?

首先,不同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造成部门之间利润率的差别。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可变资本所占比重较少,利润率比较低;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可变资本所占比重较大,利润率比较高

其次,不同部门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引起资本转移的竞争。

部门之间竞争的基本原则,是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否则,就会引起资本转移的竞争,即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来,转移到利润率较高的部门。(包括新增加的资本直接投

入到利润率高的部门)

再次,资本转移引起商品的供求、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化,最终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资本大量进入,产品供过于求,价格提高,利润率提高了; 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大量流出,产品供不应求,价格提高,利润率降低了。这种资本转移,一直持续到平均利润率形成,才会趋于停滞。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最后,一定量的资本按照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就形成了,利润就转化为平均利润。

(2)首先,这一理论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表面上的矛盾。

其次,这一理论也具有十分重大的实际意义。它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整个无产阶级之间的对立

3、商品的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中心上下波动是否否定了价值规律?为什么?

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以后,市场价格由生产价格决定。这种背离,不会影响价值规律所要求的市场价格与生产价格的一致性。因为:

从长期看,市场价格总额等于生产价格总额;市场价格高于生产价格的部分和低于生产价格的部分可以相互抵消。市场价格不会离开生产价格太远。

第九章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重要概念:

商业资本—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完成商品买卖的商品资本。商业流通费用—商品在流通中所花费的费用。重要思考题

1、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是什么?

商业资本的职能,仍然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实现剩余价值。商业资本的作用: 一是节约社会流通资本; 二是增加生产资本 三是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四是加快商品的流转

2、商业利润的来源和本质是什么?

商业利润的来源是: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本质是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3、商业流通费用是如何补偿的?

生产性流通费用:是通过增加的商品价值的实现得到补偿的。纯粹流通费用:是通过对剩余价值的扣除得到补偿的。第十章

借贷资本和利息 重要概念:

借贷资本—借贷资本家为了得到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利息—职能资本家为了得到借贷资本的使用权,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信用—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股票—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重要思考题:

1、什么是借贷资本?借贷资本有那些特征?

借贷资本家为了得到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

其一,借贷资本是一种商品性的资本,即资本商品。其二,借贷资本是一种财产性的资本,即财产资本。其三,借贷资本是一种具有拜物教性质的资本。

2、利息的本质是什么?利息率是如何决定的? 利息的本质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利息率由三个因素决定:平均利润率、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法律和习惯

3、资本主义信用有哪些基本形式?基本形式是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

商业信用运行的特点是:职能资本家之间提供的信用;提供的对象是商品资本;提供的规模和期限受到企业资本状况和商品使用价值运动方向的限制。

4、股票价格是如何确定的?

股票价格(股息的资本化)=股息/银行利息率 股息和利息率——根本因素

股票供求关系(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人为投机因素)

第十一章

资本主义地租 重要概念:

地租(本质)—农业资本家为了得到土地的使用权,支付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剩余价值,即农业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级差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农业超额利润的转化形式。

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垄断,无论租种什么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垄断地租—指的是由某一特殊地块的产品的垄断价格带来的垄断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

重要思考题:

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土地优劣的等级差别,(包括土地肥沃程度的差别和土地距离远近的差别)

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经营权的垄断(土地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级差地租的源泉是:农业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

2、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

(在农业资本有机构成等于或高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的条件下,来自于农业资本家的平均利润和对工人工资的克扣)

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 绝对地租形成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3、资本主义土地价格是如何决定的? 土地价格由两个因素决定:地租和利息率

土地价格与地租收入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

第十二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 重要概念:

垄断——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得垄断利润,对一个或几个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的联合控制。

金融资本——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混合形成的新型资本。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垄断资本主义。基本特征:国家干预经济

重要思考题:

1、垄断与竞争的关系如何?垄断竞争主要有哪些形式?

垄断与竞争的关系是:垄断与竞争并存,并使得竞争更加激烈。

垄断竞争有三种形式: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与非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2、如何理解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对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还没讲)

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其主要形式有哪些?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有三种形式:国有垄断资本、国私共有垄断资本、国家从外部对垄断资本的调节。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有四个:日益严重的市场问题需要国家解决。新兴工业需要的巨额投资私人资本无力解决。日益严重的生产无政府状态需要国家协调。科技开发的社会化,私人资本无力承担。

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是什么?

实质: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社会性质。国家作为资本家阶级的总代表,目的在于保证垄断资本的剩余价值生产和流通正常进行。历史作用

一方面,具有促进作用——缓和矛盾,有利于经济发展

一方面,具有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不可能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5、如何认识垄断资本的国际化?(还没讲)第十三章 资本国际化和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新发展 重要概念:

国际价值——国际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

资本国际化——资本国际化是指资本活动越出国家的界限,在国际范围内不断运动的过程。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重要思考题:

1、影响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各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

2、何谓资本国际化?它包括几种形式?

资本国际化:资本在世界范围的转移和配置。

资本国际化的形式有:借贷资本国际化(货币借贷)、生产资本国际化(投资)、商品资本国际化(外贸)

3、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和主要特征是什么?它有哪些影响?

经济全球化——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经济状态。主要特征是: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积极影响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比如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科技传播速度加快等。)

消极影响是给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矛盾。(比如国家之间贫富差距扩大、国家主权受到冲击等。)

(注意:每一章的概念和思考题,不加黑体字的,不区分轻重!)12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专题重点问题及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计划经济,经典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计划经济理论的要点有哪些? 计划经济是指以国家指令性计划来配置资源的经济形式。

要点:第一,有计划、按比例发展是社会主义的经济规律;第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实行计划经济的所有制基础;第三,在计划经济中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第四,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各项决策活动由国家进行;第五,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是由国家行政计划当局通过计划和行政命令手段进行调控的;第六,在计划经济中,商品货币被大大淡化,市场的作用极其有限,整个社会的资源和生产资源的配置全部通过国家计划的方式进行;第七,在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中存在两种计划形式,一种是指令性计划,一种是指导性计划,其中指令性计划是计划的主要实现形式。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常是如何建立的? 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通常的具体途径是:首先,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用暴力手段武昌剥夺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其次,无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用赎买的办法对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实行公共占有,使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最后,无产阶级运用国家的经济力量,通过宣传、示范和提供援助的办法,将劳动者个体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是什么?为何说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说明我国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另一方面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第一,这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第二,这是由我国现实国情决定的。第三,这是由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处时代的特点和国际环境决定的。第二章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的原因?

第一,从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看。从历史上看,市场经济早在封建社会就有了萌芽,而不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才产生的。既然如此,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

第二,从市场经济的性质看。无论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与基本经济制度无关。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可以广泛地应用计划手段,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市场经济也可以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的作用。第三,市场经济的运行的前提是有多个市场主体,而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为基本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这样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所当然是能够与市场经济体制结合的。

2、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它的基本框架是什么?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之上,主要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一种经济体制模式。

基本框架:第一,体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特殊性质的企业制度。第二,发育成熟的市场体系。(所谓市场体系,就是商品交换关系中的各种市场密切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有机整体,包括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两部分。其中商品市场又分为消费资料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生产要素市场有分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企业家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和产权市场等。)第三,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与微观规制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同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前者特别注意发挥计划和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第四,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不仅是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第五,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场机制优胜劣汰作用的发挥,会增大社会成员生存和生活的风险。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犹如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减震器和稳压器,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构建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3、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性障碍谈谈如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继续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和国有企业改革。第二,继续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三,继续加快金融体制改革。

第四,继续深化财税、投资和价格改革。第五,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第六,继续推进农村经济改革。第七,继续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三章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25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26-27 基本内涵:作为生产资料所有者的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劳动者的联合体是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来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其中任何个人都不能把生产资料作为支配他人劳动、占有他人劳动成果的手段,为自己谋取利益。公有制内部的成员在生产资料的占有和支配关系上拥有完全平等的权力和义务。

1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意义:○2生产资料公有制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直接结合的方式,○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区别于资本主义和其他经济制度的根本标志。

3、什么是全民所有制,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什么?28-29 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是生产资料归全体劳动人民共同占有的一种公有制形式。它是在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原因:

一、在仍然保留国家形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民所有制生产关系包含的共同利益需要全民所有制采取国家所有制的形式。

二、劳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具有旧的社会分工性质。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虽然劳动者对于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是完全平等的,但是劳动者行使生产资料所具有的具体方式即劳动方式却是有差别的。劳动者还不得不长期或固定地从事某种形式的具体劳动,而不能与各种生产资料自由结合,获得他所需要的全面发展。

三、从我国全民所有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全民所有制采取国有制形式具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我国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改造民族资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这样建立起来的全民所有制相应采取了国家所有制的形式。第四章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实现形式的主要特点41 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收入的按劳分配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实现的。(在市场机制下个人的收入分配通过以下三个阶段实现:一是企业的总劳动在产品市场上实现。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的个人劳动仍然要转化为社会劳动,个人劳动成果才能被社会承认。这种转化是通过个人所在企业生产的商品在市场上最终销售出去得以实现的。二是企业对劳动者按其贡献进行分配。在企业范围内进行内部核算根据劳动者对企业的经营成果的贡献率进行分配。三是劳动者用个人收入购买商品实现自己的消费。劳动者首先获得货币收入,然后通过产品市场购买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剩余的收入作为个人积累。)第二,按劳分配在全社会范围内没有统一的分配标准。第三,按劳分配的直接对象以货币为主

第四,按劳分配不是直接以劳动者的劳动时间为尺度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原因42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是初级阶段的客观条件和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的。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其次,社会主义本质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按劳分配为主体的根本原因。所以,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

3、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与公平之间是何关系?如何正确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45-47 关系: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公平和效率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动态角度看,效率问题和公平问题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效率的高低决定一个社会财富的多寡,社会财富丰富,才能使公平问题的解决有更雄厚的物质基础,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解决公平问题。社会收入分配比较公平,社会稳定,社会各阶层和谐相处,各得其所,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高,有助于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从静态角度分析,效率和公平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替代关系,这种关系是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本身决定的。

处理原则:第一,从长期看要兼顾效率和公平,但在不同时期应有所侧重。效率和公平都是现代社会追求的基本目标,两者在任何时候都要兼顾。但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效率和公平的侧重点是不同的。

第二,处理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关系。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在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初次分配在国民收入中占大部分比重,如果初次分配只讲效率不顾公平,那么不管再分配环节如何去做,都很难调整已经存在的收入差距,所以,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要效率和公平兼顾。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但是,这种公平应当保证效率不受大的损失。

第三,处理好市场机制和政府职能在收入分配领域的不同作用。一般来说,市场机制作用的充分发挥有利于效率目标的实现,政府干预的侧重点是维持社会公平,只有市场机制和政府干预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更好地解决效率和公平兼顾的问题。第五章

1、什么是企业?一个生产和经营组织要真正成为企业必须满足哪些基本条件?52 企业:是市场经济中重要的微观经济活动主体。

三个基本条件:

一、它必须是该组织内各当事人经济权利的集合,即所有者权利、经营者权利和劳动者权利的集合;

二、这种经济权利的集合是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实现的,并在内部分工的基础上形成职权划分和协作关系;

三、它必须是可以独立承担财产责任和民事责任的经济实体。

2、什么是国有企业?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有企业和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区别?56 国有企业:是为实现某些社会政策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弥补市场缺陷。区别: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有企业是为实现某些社会政策目标而建立的一种特殊的企业形式,也可以说是国家直接干预经济,弥补市场缺陷的一种手段。资本主义国有企业的性质是“总资本家”所有制形式,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共同条件”的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从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组建国有企业,对全民所有的生产资料进行有效调节和管理,既是生产社会化的要求,也是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本质所在。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实现形式,与集体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微观基础。

3、如何理解法人治理结构?58 所谓法人治理结构是指在所有者(股东)、董事会和高级经理人员三者之间形成相互制衡关系的组织结构。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含义和其基本特点是什么?63 含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统一经营与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基本特点:这种体制是通过承包合同这一契约形式把集体经济利益和农户经济利益有机的结合起来,使集体所有制内部所有权和经营权发生了分离,农户获得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和自身经济利益的实现形式,从而真正成为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经营者。第六章

1、什么是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67 现代企业制度:是以企业法人产权制度和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要求的一种企业体制。

主要内容:以公司制企业制度为核心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主要由股份集资制度、企业法人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制度、有限责任制度、依法建立和依法经营制度等五大具体制度都成。这五大具体制度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

2、什么是现代企业创新?什么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71 现代企业创新是企业为在竞争中占优势地位,通过引入新产品、采用新生产方法、开辟新市场、获得原料新来源、实行新的企业组织形式而获得超而利润的行为。

制度创新:是指对企业组织形式的变革,包括企业制度、企业经营方式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创新。

技术创新:是指运用新技术、开发新资源、创造新产品为内容的活动。第九章

1、什么是产业结构?什么是消费结构和投资结构?119、128、126 产业结构:是指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和互为条件的关系。

投资结构:在投资规模既定的前提下,客观上存在着一个如何合理分配和使用投资的问题。合理地分配和使用投资及由此形成的各部分投资之间的分配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投资结构。

消费结构:是指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支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及其相互关系。它又分为居民家庭消费结构和社会消费结构。

2、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供求不平衡的产生原因主要有哪些?134

一、源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存在的内在矛盾。由于货币的出现,产生了供给和需求的分离:一些已经卖掉商品的货币持有者不立刻买进商品,急于卖掉商品的生产者难以马上脱手,如果这种情况扩大至全社会,就会导致社会总供求之间的不平衡甚至失衡。二是微观方面的原因。由于市场经济下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都是分散进行的,各按其利益和目标进行分散决策,其活动不可能与国民经济运行的整体目标完全一致,由此便产生了社会总供求不平衡伸直失衡的可能性。

三、宏观层面的原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或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及人们处理信息能力的局限性,或者由于宏观经济运行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不确定性及宏观调控不力等原因,都会造成社会总供求的不平衡甚至失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除上述原因外,体制因素也是造成这一可能性的重要的原因。

第十章

1、什么是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包括哪两种类型?136、139 如何理解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140 经济增长:即社会扩大再生产所引起的社会总产出的增长,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社会总产出即物质产品和服务生产总量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增长的途径和手段就是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可分为两种类型:粗放型

集约型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从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主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为主。

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经济增长方式总体来说仍是两种增长方式并存,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是省会进步的必然趋势;由于技术进步需要一个过程,我国劳动力资源庞大,所以,这种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全局性的,应允许各地各企业根据自身状况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

第十一章

1、什么是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147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社会或地区经济的整体演进和改善。具体地说,经济发展包括以下三层含义:一是经济总量的增长,即一个国家或地区产品和服务的增加;二是经济结构的优化,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区域结构、投资结构、消费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以及人口结构等各种经济结构的协调和优化;三是经济质量的提高,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效益水平、社会效益水平、生态的环境水平以及政治、文化和人的现代化。

关系: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前提,是实现经济发展的手段和基础,而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和结果。如果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便失去物质基础;但经济增长不是根本目的,只是一种手段,其结果是促进结构优化、居民实际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社会福利的增进。二者的区别:一般说来,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且偏重于数量方面;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既注重数量更注重质量,不仅包括增长的内容还包括社会甚至政治方面的某些进展。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构建和谐社会151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是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核心是协调好各方面的礼仪关系,关键是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平衡与协调机制。其中,人与人的和谐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具体来说:第一,和谐社会的本质内涵是社会公平。第二,和谐社会是与众不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种动态的概念。第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和谐,是在生产力水平发展基础上的和谐。根据我国目前制度建设缺位的现状,保证和谐社会构建的制度体系建设应当包括:

1、建立健全环境保护制度。

2、建立健全资源利用制度

3、加大投入力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4、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努力实现教育公平。

5、建立健全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障体系。

3、什么是城市化?中国城市化道路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什么?15 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的产物,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

基本原则:第一,坚持以大中城市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第二,坚持走以人为本的城市化道路。第三,坚持走科学的城镇化道路,进一步增强城镇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第十三章

1、什么是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手段?179-181 目标:第一,经济增长。第二,增加就业。第三,稳定物价。第四,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手段:第一,经济手段。包括利用由国家直接掌握的重要物资和资金,国家采取的经济政策措施,以及国家自觉运用的税收、信贷、财政、利率、汇率等经济杠杆。

第二,法律手段。主要通过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等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监督和控制,包括保护和制裁两种作用。

第三,行政手段。主要是行政机构用强制性的命令、指示、规定或下达某些带有指令性的任务,以及用指导性计划等行政方式,按行业系统或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划来调节和管理经济。

2、什么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它们分别包括哪些类型?182-184 财政政策:是国家根据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和经济状况,依据客观经济规律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和处理财政关系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包括:财政收入政策、财政支出政策和财政收支总量关系政策 货币政策:是指国家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所制定的关于货币供应和货币流通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基本准则。

包括:扩张性货币政策、紧缩性货币政策和中性货币政策。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重点

私人劳动、社会劳动、剩余价值率、绝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超额剩余价值、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经济发展、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社会保障制度、国内生产总值、金融寡头、价值规律、资源配置、市场机制、价格机制、市场体系、资本有机构成、垄断、比价体系、差价体系、世界货币、资本循环、固定资本、劳动时间、固定资本折旧、平均利润、生产价格、股份公司、级差地租、产权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涵扩大再生产

经济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发展战略、(这是老师重新整理出来的哦,他说这是名词解释也是知识重点。PS:愿各位考个好成绩)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重点

名词解释

1、生产关系: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是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的体系。

2、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对立统一体。

3、货币: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从商品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商品,即一般等价物。

4、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其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劳动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创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6、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7、剩余价值: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8、不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中,只是变换它的物质形式,其价值只是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发生价值量的变化。

9、可变资本: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它不仅能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还能创造出一个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剩余价值来,是可变量。

10、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

11、绝对剩余价值:在必要劳动时间一定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来增加的剩余价值。

12、相对剩余价值:在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方法来增加的剩余价值。

13、超额剩余价值:就是个别资本家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产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按社会价值出售商品所获得的剩余价值。

14、资本主义工资:资本家购买劳动力商品所支付的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

15、资本积累:资本家把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实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16、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着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7、资本积聚:个别资本家依靠自身的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18、资本集中:把若干已经存在的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少数规模较大的资本。

19、资本循环:产业资本的运动呈现为一种循环运动,即从一种形态开始,依次经三个阶段,变换三种职能形式,又回到原来起始的形态。20、资本周转: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21、固定资本: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22、流动资本:以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23、成本价格: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就表现为商品的生产费用即成本价格。

24、利润:当人们把剩余价值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价值的增加额时,剩余价值就转化为利润。

25、平均利润率:按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即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26、生产价格:能提供平均利润的价格,是由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简述题

1、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劳动二重性是什么?两者的关系是什么? 商品的二因素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劳动二重性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具体劳动也叫有用劳动,是人们在一定具体形式下进行的劳动,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特定性质和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具体讲,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职能是什么?

货币的职能包括:1)价值尺度,即以货币为尺度来衡量和计算商品价值量的大小;2)流通手段,即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3)贮藏手段,即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被人们当作独立的价值形态和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加以保存的职能;4)支付手段,即货币用来清偿债务的职能;5)世界货币,即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3、流通中的货币量取决于那些因素?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取决于:1)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它等于待实现的商品数量×商品的一般价格水平;2)货币的流通速度。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供给与需求经常不一致,但是价格与价值的偏离并不意味否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因为:1)从一个孤立的交换过程来看,商品的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而从长期看,商品的平均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2)不同商品的不同价格,无论怎样涨落,都是以各自的价值为基础的。价值规律正是在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运动中,作为一种趋势存在并贯彻下去的,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

5、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什么?为什么?

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是价值规律。因为:1)价值规律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联系。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中平等互利的本质联系,是调节商品生产者之间经济利益差别的规律;2)价值规律存在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简单商品经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均受其制约。3)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规律体系中起支配作用的规律。

6、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资本的本质特征是尽可能多地、无止境地攫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1)它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实质是剩余价值的最大化。2)它决定着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因为: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是剩余价值的生产,交换是实现剩余价值,分配是剩余价值的分割过程,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以剩余价值的获得为前提,工人的个人消费是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劳动力条件。3)它决定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及其历史趋势。因为:资本家在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也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7、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基本形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劳动不能成为商品,工资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工人出卖的只能是自己的劳动力,工资只能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资本主义工资的基本形式有两种:1)计时工资,就是资本家按照工人的劳动时间长短来支付的工资。2)计件工资,就是资本家按照工人在一定时间内所完成的产品数量或作业量支付的工资。

8、个别资本增大的途径有什么?

个别资本的增大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形式实现的。所谓资本积聚……。所谓资本集中……。

9、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关系怎样?

所谓资本积聚……。资本集中……。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二者的区别是:第一,资本积聚不仅增大个别资本而且也增大了社会资本总量。而资本集中只能增大个别资本,不会增大社会资本总量。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要受到社会财富的绝对增长的限制,而资本集中不存在这种限制。第三,资本积聚由于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制,增大的速度比较缓慢。而资本集中却能在较短时间内集中大量资本,因而速度比较快。第四,资本积聚直接反映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而资本集中则直接反映资本家之间的吞并和联合的关系。

二者的联系是:第一,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会增大个别资本。第二,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展,而资本进展反而有会促进资本积聚。

10、产业资本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有什么?

1)空间并存性,即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同时发挥作用,才能保持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2)时间继起性,即产业资本顺次经历的购买、生产、销售等三个阶段在时间上相互继起,才能保证产业资本运动的连续性。

11、把生产资本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与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有哪些? 1)划分目的不同。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目的是在于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即来源于可变资本;划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目的是为了分析资本的周转速度。2)划分标准不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标准是资本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划分标准是资本价值的不同组成部分的不同周转方式。

12、加快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有何影响?

1)节省预付可变资本量。在剩余价值率相同、生产规模相同的情况下,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一定时期内,推动同量的劳动,进而创造同量剩余价值所需要依法的可变资本就越少。2)增加年剩余价值量(M),提高年剩余价值率(M')。M是一年内每个周转期间内的剩余价值总和,M'=年剩余价值量/预付可变资本,适应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同量预付可变资本推动的劳动量就会越多,提供的年剩余价值量也就会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越高。

13、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关系是什么?

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的不同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2)由于预付总资本大于可变资本,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3)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不仅量上有差别而且体现的关系也不同,剩余价值率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盈利程度,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

14、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1)剩余价值率。在预付总资本数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同方向变动。2)资本有机构成。资本有机构成高可变资本在总资本中的比例小,生产的剩余价值就少,利润率就低,反之则反是。3)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速度与利润率同方向变动,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其中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多,从而年利润率就高。4)不变资本节省程度。节省不变资本就会减少用户资本量以同量的剩余价值和较少的预付资本相比利润率就会提高。5)生产资料价格。利润率和生产资料的价格按反方向变化,生产资料价格降低利润率就会提高。

15、商业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途径是什么?商业利润的本质是什么?

1)商业资本获取利润的途径是,商品的出售价格大于购买价格,即按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从产业资本家手中购进商品,再按生产价格出售,获取中间的差额。2)商业利润的手中是产业资本家将生产价格的一部分利润或剩余价值转让给了商业资本家,因为现在的平均利润率是按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合计计算的,可以保证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都获得平均利润,因为商业资本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所以,商业利润是商业资本参与分配得到的一部分剩余价值,它体现着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共同剥削工人的关系。

16、商业流通费用由哪些变化构成?它们如何得到补偿? 商业流通费用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由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两部分构成。生产性流通费用是用于运输、保管、包装等方面的费用,是生产过程的延续,等同于生产费用,通过商品的销售而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是由商品的价值实现引起的,从剩余价值中扣除。

17、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1)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是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根据平均利润率规律,农业资本必须获得平均利润,而农业资本家要从事农业经营就必须向特定所有制支付地租,因此在农业部门经营的资本在获得平均利润的同时还要获得超额利润,才能向土地使用者支付地租,取得土地的经营权。2)资本主义地租的基本形式是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两种。级差地租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地租,绝对地租是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

18、为什么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一方面要求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上的补偿,即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通过商品出售以货币形式回流,用于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且取得剩余价值;另一方面要求在实物形态上的补偿,即生产过程中所耗费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得到补偿和替换。如果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都能在价值和实物形态上得到相互补偿,那么,全部社会总产品就能顺利实现,从而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就能够顺利进行了。由此可见,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同时就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所以,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

19、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1)基本实现条件:Ⅰ(v+m)=Ⅱc 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第Ⅰ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派生条件:①Ⅰ(c+v+m)=Ⅰc+Ⅱc 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②Ⅱ(c+v+m)=Ⅰ(v+m)+Ⅱ(v+m)其经济含义是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0、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及其经济含义。

1)基本实现条件:Ⅰ(v+△v+m/x)=Ⅱ(c+△c)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原有需求和用于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第Ⅰ部类原有工人、新增加的工人及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2)派生条件:①Ⅰ(c+v+m)=Ⅰ(c+△c)+Ⅱ(c+△c)其经济含义是第Ⅰ部类供给的生产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原有需求及进行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②Ⅱ(c+v+m)=Ⅰ(v+△v+m/x)+Ⅱ(v+△v+m/x)其经济含义是第Ⅱ部类供给的消费资料要满足整个社会即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原有需求和用于扩大再生产新增加的需求。论述题

1、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1)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与社会性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均由商品生产者自主决定,劳动产品直接归商品生产者所有,所以商品生产者的劳动具有私人性,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

商品生产以社会分工为前提,在自发形成的社会分工中,每个生产者相互依存。他们既为满足他人的需要而生产,又都依赖他人的供给而生存,他们的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性。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商品劳动的私人性是直接表现出来的,因为生产经营决策权掌握在商品生产者自己手中。但是,这种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具有的社会劳动的性质,却不能在生产过程中直接得到表现和承认。私人劳动要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只能在流通过程中,通过把产品当做商品来交换这种间接途径而实现,这就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具体表现在,商品生产者私人劳动的产品有时部分甚至全部不能销售出去,即得不到社会承认,从而未转化为社会劳动。只有交换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才能得到解决。3)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第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一切内在矛盾的根源。解决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的条件是交换。交换不仅以具体劳动形成不同的使用价值为前提,还以劳动量的比较为基础,这就是将具体劳动转化为抽象劳动,于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才表现为商品的价值。可见,劳动二重性及商品二因素的矛盾,都来自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都是由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所具有的间接社会性所决定的。第二,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商品若能按正常价格销售出去,则其能够维持生产或获得利润,说明他们生产商品的私人劳动顺利转化为社会劳动;若商品销售不出去,说明他们的劳动未转化为社会劳动,未被社会承认,长此以往,他们就可能亏损、甚至破产。

2、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有哪些作用? 1)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

2)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的作用包括:第一,调节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地调节者社会劳动在各个部门的分配。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生产者会从这种高价格上得到更多的好处,这会促使更多的生产者来生产经营这类商品。反之,当某种商品供过于求,价格下跌时,又会迫使商品生产者压缩原有的生产规模,乃至放弃这种商品的生产和经营。价值规律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就是这样通过价格机制自发地调节者商品生产,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在各个部门之间的配置不断得到调整。第二,动力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刺激食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价值规律的基本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其价值量实现等价交换。若某些商品生产者劳动生产率较高,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在市场上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社会价值出售商品,就可以得到较多的收人;反之,则收人较少甚至亏损。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然要千方百计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在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分化作用,即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导致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在商品经济下,竞争能力强的生产者获益较多,竞争能力弱的生产者获益较少,甚至亏损、破产。这种由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导致的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结果,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因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是受价值规律支配的,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实质是各个生产者竭力使自己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以便获得更多利益;生产不同种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实质是各个生产者竭力生产市场最需要的、最有利可图的商品。正是围绕着商品价值和作为物质承担者的使用价值而展开的竞争,才使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

3、论资本主义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资本主义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为一定,而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延长剩余劳动时间从而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 ①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方法:是指工作日长度一定的情况下,用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的办法来增加剩余价值。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的结果。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为前提,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要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就要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活资料以及生产生活资料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的价值。

③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各个资本家在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竞争中自发形成的价格。所谓超额剩余价值,就是……。

④从整个社会来看,资本家对超额剩余价值的追逐,引起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引起劳动力价值的下降,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从而使得整个资产阶级获得相对剩余价值。

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家直接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

4、论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包括直接因素和间接因素两个层次,间接因素通过直接因素发挥作用。如何一个独立资本的周转速度都是由直接因素、间接因素以及它们相互影响的结果。

1)直接因素是指资本周转时间,它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一次所需的时间越长,周转速度越慢;反之则越快。资本的周转速度通常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一定量资本的周转次数来表示。一年内周转次数越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反之则越慢。

2)间接因素主要是指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比例。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它们各自比重的大小影响全部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①固定资本是指……。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上整体地、连续地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而价值则按其使用价值在生产中磨损的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寿命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②流动资本是指……。以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其价值一次性转移到新产品中;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则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重新创造出来,也一次性加入到新产品中,并随产品的销售而全部收回。③因此,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价值周转方式上的不同,使它们周转速度也不同。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慢,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快。从而,在预付总资本中,如果固定资本的比重大,就会延缓总资本的周转速度;如果流动资本的比重大,则会加快其周转速度。

5、在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利润率是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率的?

1)不同的生产部门,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剩余价值率必然会不同,则部门间的利润率肯定存在差别。

2)部门间利润率的差别必然导致部门之间的竞争,竞争的目的是争夺有利的投资场所,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即原有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新资本直接向利润率高的部门投入。

3)资本转移造成部门间资本量的变化,导致各部门产品产量发生变化,引起商品的供需比例变动,使商品的市场价格上下波动,从而利润率随时波动。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资本流入,产量增加,如果需求量不变,供给增加会导致价格下降,从而利润率下降;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变动趋势正相反。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

4)经过市场对资本量的自发调节,各部门的利润率会趋于一致,形成社会平均利润率,即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5)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就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从而使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的过程。

第五篇: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

政经贺立龙版重点整理(徐家惠)

题型:

一.名词解释。(2'×5=10')

二.不定项选择题(多选+单选)。(2'×5=10')三.判断,并说明理由,无论正误。(4'×5=20')四.简答题。(6'×5=30')

五.论述题。(10'×3=30')(答题要求:找到问题、逻辑清晰、有理有据。)重点:

1.什么叫生产资料所有制?

生产资料(产权)的归属以及其结构比例。(所有制结构:各种所有制及其具体形式的互相关系及数量比例。)2.在中国,包含了哪些所有制类型?

公有制、民营、外商(港澳台投资)。(国有制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个体、私营。)

3.我国的所有制结构是什么?(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同时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

4.社会主义(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的体现是什么? 国企、集体与集体控股企业、混合中的集体成分和国有成分。5.完善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最重要途径是什么?

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6.什么叫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

7.基本经济制度最主要的实现形式?

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制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最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能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8.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体现在什么方面?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有资本“向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如军工、石油石化、煤炭、电网电力、电信、民航、航运七大行业,绝对控制;国资“向优势企业集中、向主业集中”;“活力”:盈利能力(缺乏对比)、成长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控制力”:行业控制(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地域、企业控制,“影响力”: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经济安全”(应对经济侵略和经济危机,宏观调控)与发展(国家战略实现中的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区域协调、技术创新);“社会稳定”(公共品、救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国家战略中的环境规制与引导)。9.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什么?

一般:资本或资产的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基本实现形式是:“公司制”和“股份制”,实现方向是:公众化(股权多元化和上市,主体由政府转向公众)、市场化(公司制改革和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竞争化(打破垄断实行竞争)和国际化(上市后,与国际接轨);要积极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不断深化公司制和多元投资主体股份制改革。(承包制、租赁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经营、托管经营。)10.论述国有企业改革。

国企性质:目前国企大体分为功能性国企和竞争性国企两种类型。功能性国企包括军工、大飞机等战略性企业,供水、供电、供油、供气、公交地铁等公共服务企业,从事重要资源开发的企业等。有一批企业承担了大量公共保障责任,既占一些特定资源,又承担保障责任;经营受到政府直接管理,包括产品或服务的价格由政府控制。当然,更多是具有竞争性的国有企业。(1)、政府充当出资人(以股东形式对其控股);2)、少数权贵和官员控制的私营企业;3)、既得利益集团控制的。)

国企的功能:1)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宏观调控(宏观经济均衡和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2)负面功能为主;3)为既得利益而存在。

国企在现实中的现象:经济危机中未定物价,控制失业率,国企高工资,服务态度差,政府给予垄断地位。

改革(分类改革):对功能性企业要加强市场化的内部改革、完善出资人管理并加强行业性的社会监督,使他们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公众。对竞争性企业,依托资本市场进行公众公司改革。竞争性国企改革最终的体制模式将是干干净净的公众公司,完全按照资本市场的要求和规则运作。国有企业彻底实现多元化,变为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公司(公众化);国有资产也实现了资本化,流动性会非常好(市场化);国有企业实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融合。国企属性(工具):借股份制、公司制、证券化实现。(从现实出发,对公益性行业(国家安全)要控股并适量市场化,垄断;对于营利性应多元化,真正市场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法人机制,引入竞争;对于不良性质的应打击并取缔。)国企属性(借股份制、公司制、政府还是私人 计划还是市场 证券化实现)功能性国企:

安全、公益、调控功能; 军工、大飞机国防行业;水电油气交通等公共品供给或公共服务行业;重要资源开采行业;

西方国家也存在。

竞争性国企

盈利、调控、战略功能; 基础性和支柱产业以及国有经济实施必要控制的行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

(公众化)

政府独资或绝对控股 强化政府出资人职能,社会属性;

完善国资管理体制,推动国资委出资人管理职能履

行,政资分离、政企分开。政府相对控股,公众参与 依托资本市场公众公司改革,变混合所有制的公众股

份公司; 按公众公司要求进行彻底市场化的内部机制建设。

(市场化)一定的计划性

国资委加强监管,有必要指导,保持国有独资性质,或国有绝对 控股;

有必要保持国有独资的国有大

型企业加快公司制改革,完善企

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市场化内 部改革。

彻底市场化

政资分离、政企分离,国资委

履行出资人职能,避免行政干预,完全公司制,彻底市场化; 具备条件国有大型企业实现整 体上市,不具备条件的加快股权 多元化改革;

公众公司,完全按照资本市场

的要求和规则运作。

11.什么是按要素分配?

指按照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贡献大小进行收入分配的分配方式。(贡献决定分配;劳动、资本、技术;要素贡献大,回报率大;采取市场化的分配方式。)

12.按要素分配和收入不公平、收入差距、收入差距过大有何关系?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收入分配制度(按要素分配),场经济体制机制,对效率的追求,决定收入差距的必然存在、合理存在。但不会导致收入不公平和差距过大。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我国基本国情、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和阶段性特征,也与收入分配及相关领域的体制改革不到位、政策不落实等直接相关。影响收入不公平和差距过大的因素有:

1、制度成因: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有待深化,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仍不完善;再分配调节机制不畅;

2、技术成因:底子薄,人口基数大;底子薄,发展不平衡:1)个人禀赋存在先天差异;后天素质分化,短期难以改变;2)区域资源禀赋存在差异;发展阶段存在差异;3)城乡要素禀赋差异;发展阶段存在差异;4)行业的性质差异,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供求状况的周期性波动,导致行业收入的周期性波动;5)财产占有状况存在绝对差异;先天性财产占有不平等。

13.初次分配与再分配?

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扩大就业创业规模,创造平等就业环境,提升劳动者获取收入能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化工资制度改革,完善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推动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形成主要由市场决定生产要素价格的机制。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完善财产税,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中低收入者和小型微型企业税费负担,形成有利于结构优化、社会公平的税收制度;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制度。14.市场经济下市场、政府的作用?

市场: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政府:界定和保护产权;对于市场不能控制的提供优质服务;弥补市场不足;调节收入分配;宏观调控。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15.什么是市场机制?

1)利润与效用机制——经济人假设(个体资源配置与使用); 2)竞争机制——超额利润的存在(个体资源配置与使用); 3)市场均衡化机制:个体进退——波动供求——价格波动,由失衡到均衡(资源在社会间的流动与配置)。16.市场、计划、混合经济的优缺点比较?

相同点:1)都是为了“配置稀缺社会资源”,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的问题。

2)都涉及到“生产、消费和分配”的决策和具体执行问题。3)评判的标准都是“效率和公平”的统一。

计划(指令command)经济:(产权和机制)①政府集中拥有生产资料(土地和资本)和消费资料;②政府靠计划和指令,进行生产和消费决策与执行;③支配和指挥绝大部分单位生产及工人使用,决定各部门生产比例。——政府靠拥有资源和决策,解决经济问题。前苏联。(效率)①决策上——决策成本:管理成本大(信息搜集处理),无交易成本;决策收益:失误风险大,科学性一般(信息失真);②执行——效率低(个体动机弱,搭便车);③要素和收入分配,绝对公平。

市场经济(market):(产权和机制)①分散的市场主体拥有产权,一般私有产权;②个人和企业(市场主体)进行生产和消费决策与执行,通过价格、利润等机制解决社会资源配置问题;③企业支配和指挥生产利润最大化和消费上效用最大化,以及部门比例。极端是自由市场经济。19世纪英格兰。(效率)①决策上—决策成本:管理成本无,交易成本大(如讨价还价);决策收益:失误小,科学性好(生产者和消费者更了解自我);②执行——效率高(经济人自利动机强)。但:a.市场失灵部门,不能配置资源;b.均衡和最优是趋势,大部分场合和时间不均衡;③要素和收入分配,相对公平是趋势,有扩大风险。混合经济(mixed):(产权和机制)①市场主体(国企或民企)有独立产权,政府也拥有一定经济权利(计划控制或宏观调控);②市场主体(国企或民企)进行生产和消费决策,通过价格、利润等机制进行社会资源配置,政府在某些领域如市场失灵时直接决策(计划方式),并宏观调控。如当前美国及大部分国家,中国(特殊在多种所有制、混合产权多;市场主体,国企较多,政府在某些领域直接控制多。)(效率)①在大部分领域,市场决策和执行效率高(如盈利和竞争性行业),在部分市场失灵领域(如公共品和污染),政府计划决策和执行,可能更有效率并保证公平;②政府加以宏观调控,限制市场对均衡和最优的偏离(严重供求失衡);③要素和收入的分配,由于有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对公平不只是趋势,还可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17.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框架?

1)体制改革核心问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2)制度基础:

制度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市场主体:

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同市场经济相融合,公有制企业;非公有制企业——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非公有制企业(含民营金融机构); 4)市场体系:

现代市场体系、金融体系、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完善主要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5)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目标、政策手段机制化、公共财政体系、税收制度、公共资源出让收益、合理共享机制、金融体制、金融监管;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简政放权;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6)社会保障:

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18.现代市场体系的组成及特征?

现代市场体系,是指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在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市场有机整体。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是构成现代市场体系的最基本的内容。特征:统一性、开放性、竞争性、有序性。19.社会主体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科学涵义:第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社会性质);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程度)。基本特征: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的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现代化);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工业化);三是,由自然、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历史阶段(市场化); 四是,由文盲半文盲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20.国有企业如何完善现代企业制度?

古典企业(家业不分);(公司)现代企业(财产成为独立企业财产)有限责任。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21.经济发展&经济增长,概念,关系?

狭义上:经济增长:经济总量的增加,主要指标是,GDP或人均GDP。经济发展:经济总量的增加与经济结构的优化。经济结构的优化包括:产业结构优化;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关系改进;发展动力,由要素向创新转变;就业状况;物价状况(宏观经济学中,产出、就业、物价三个指标的改进); 广义上:经济发展:人的全面而自由地发展。包括: 1)经济总量增加和经济结构优化; 2)收入分配的改进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3)社会和谐度提升、民主法制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 4)生态文明建设程度;

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人本目标。22.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新经济发展方式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扬弃与取代: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

“以人为本、创新驱动、产业协调、环境友好”经济发展方式

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内容,涵盖了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分享方式、经济生态耦合方式三个层次。

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民生和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建设

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一个从动力源泉到发展机制与实现路径的全系统演进过程。

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中国特色“四化”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新经济发展方式对传统发展方式的扬弃与取代: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创新驱动、产业协调、环境友好”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一个立足点、三个着力、五个更多依靠”: 一个立足点: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三个着力: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五个更多依靠: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更多依靠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带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更多依靠城乡区域发展协调互动,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23.工业化的概念?

1)工业化:工业(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GDP(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并非简单复制西方工业化老路;以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为支撑、不断优化提升产业结构;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制造+创造”转变;与信息化融合,实现生产方式根本变革;以清洁安全和集约增长为内在要求、实现绿色发展;以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为出发点、注重解决就业问题;面对数亿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的压力,处理好资金技术密集型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关系,解决好工业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扩大就业矛盾。实现工业转型升级,坚持自主创新,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和应用示范工程。

*工业化不完全等同于工业发展,是与农业现代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的,总是以商品经济发展等为依托的。

2)再工业化:“再工业化”是西方学者基于工业在各产业中的地位不断降低、工业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相对下降、大量工业性投资移师海外而国内投资相对不足的状况提出的一种 “回归” 战略,即重回实体经济,使工业投资在国内集中,避免出现产业结构空洞化。24.对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理解?

一般是指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指标为城镇化率,即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和基本之策。*1991年,辜胜阻在《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中提出“城镇化”的概念。1999年中共第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了“城镇化”一词。

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目的造福百姓、富裕农民。要“产城融合,让农民工真正融入城镇化”。要“集约、节能、生态”,反对“人为造成”、“有城无市”。(李克强)。25.农业现代化?

(狭义):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传统农业:手工劳动为主,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现代化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代化—现代素质劳动力,现代生产手段,满足需要的高质量现代农产品。4大要素:生产手段现代化(基础)、劳动力现代化(必要条件)、产出能力现代化(必然结果)和生产条件现代化(保证)。(广义):自产自销的家庭作坊的传统农业,向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工具、进行不同规模社会化的商品农业转换的过程。涵盖了多方面的现代化:①农业生产技术(手工劳动还是机械化、生物技术)②农业经济制度(农地产权和经营机制)③农业经营体系(小农经济或家庭农场)④农业发展的生态化水平。26.分析城乡一体化?

必须健全体制机制,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同分享现代化成果。

1)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允许农民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扶持发展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现代种养业;

2)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慎重稳妥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 3)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保障农民工同工同酬,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完善农业保险制度;鼓励社会资本投向农村建设,允许企业和社会组织在农村兴办各类事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建设,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吸纳人口多、经济实力强的镇,可赋予同人口和经济规模相适应的管理权;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镇居民;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把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在农村参加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规范接入城镇社保体系;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27.创新的涵义?

“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所谓“经济发展”就是指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不断地实现这种“新组合”。创新的构成:

(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

(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在有关的制造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不需要科学新发现。

(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未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控制原材料或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这种来源已经存在,或者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

(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

注意:创新不等于发明。

创新的经济性质:创新的行业或成果性质——很大程度上是公共产品

知识是公共产品,一旦发现一个思想,就进入社会知识库,其他人可以免费使用(曼昆)。创新的主体——大多数技术进步来自企业和个人发明家的私人研究,但政府也有促进这些努力的关心。正如政府在提供国防产品上起作用一样,政府在鼓励创新起作用。

28.对开放性经济体制的理解? 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放宽投资准入:1)统一内外资法律法规,保持外资政策稳定、透明、可预期;

2)推进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有序开放,放开育幼养老、建筑设计、会计审计、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 3)加快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商签投资协定,改革涉外投资审批体制,完善领事保护体制。

加快自由贸易区建设:

改革市场准入、海关监管、检验检疫等管理体制,加快环境保护、投资保护、政府采购、电子商务等新议题谈判,形成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扩大内陆沿边开放:

1)抓住全球产业重新布局机遇,推动内陆贸易、投资、技术创新协调发展;

2)创新加工贸易模式,形成有利于推动内陆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 3)加快沿边开放步伐,允许沿边重点口岸、边境城市、经济合作区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建立开发性金融机构,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

下载《政治经济学》教学重点参考答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治经济学》教学重点参考答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4政治经济学串讲重点

    17世纪时,政治经济学拓展为研究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管理,到18世纪70年代,政治经济学几乎专指与国家资源相联系的财富的生产和分配.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于17世纪中叶产......

    2012级政治经济学重点(定稿)

    第二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什么是经济制度?什么是经济体制? (1)经济制度是对一定社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资料所有关系的概括。 (2)经济体制是指一定区域内制定并执行......

    政治经济学学习重点

    政治经济学学习重点 第一章 一、主要内容 1、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资料生产的三要素。 2、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基础,生产关......

    政治经济学复习重点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一、名词 1.物质资料生产 2.劳动 3.劳动对象 4.社会生产方式 5.生产力 6.生产关系 7.经济基础 8.上层建筑 9.经济规律二、要句 1.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是社会......

    政治经济学重点[推荐五篇]

    第一章 生产关系:也称为经济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它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

    政治经济学重点 资本积累

    第四章 资本积累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分析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阐明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加深对资本主义剥削关系的认识,了解资本积累对工人阶级命运的影......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重点

    1.简述商品二因素和商品生产的劳动的二重性之间的关系 商品是为交换而产生的劳动产品。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可以满足人们某种需......

    政治经济学重点复习

    政治经济学重点复习第一章 商品 交换价值与两要素的关系:a,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b.价值量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商品经济的含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