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史记故事观后感
《史记故事》读后感
在去年暑假里,我看了许多书,其中我最喜欢《史记故事》。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史记》的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我觉得司马迁非常了不起,他告诉我们许多耐人寻味的故事。比如“卧薪尝胆”、“鸿门宴”“晏子使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商鞅南门立木”、“仁义的败将”……这些故事不仅精彩有趣,而且还为我打开了了解历史的一扇大门。
在这些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卧薪尝胆”,越勾践王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英勇无比的楚霸王项羽破釜沉舟大战秦军。
通过这本书我还结识了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如:除了聪明的晏子、文武双全的伍子胥、善用兵计的孙武、还有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秦始皇。
我最佩服的是齐国国君,不计前嫌的公子小白,史称齐桓公。他不记射中带钩之仇,以亲自出城迎接管仲,任命他为齐相,主持国政。在管仲的帮助下克服困难,使齐国越来越强大。
我最喜欢的是天下第一良臣孙书敖,他非常英勇。一次他在山里看见了两头蛇,当时传说只要看见两头蛇的人就会死,他想:反正我要死了就让我一个人死吧,不能再让别人见了这条蛇死去,我要宰了这条蛇!便举剑将两头蛇斩为两段,还将蛇埋在了山上。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把这坐座山叫蛇入山。
《史记故事》里还有许多这样精彩的故事,这本书真是一本既生动有趣又能增长知识的值得一看的好书。还没看过的同学,快去看看吧,相信你读过之后,一定会和我一样有许多收获!
郭林毅
第二篇:《史记》故事
《史记》中的故事
轩辕天子 出自《史记·五帝本纪》网开一面 出自《史记·殷本纪》
囊血射天 出自《史记·殷本纪》酒肉池林 出自《史记·殷本纪》
左支右绌 出自《史记·周本纪》焚书坑儒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
指鹿为马 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拔山扛鼎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先发制人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破釜沉舟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鸿门宴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沐猴而冠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霸王别姬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四面楚歌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无颜见江东父老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一败涂地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约法三章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运筹帷幄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高屋建瓴 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卧薪尝胆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鸟尽弓藏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一狐之腋 出自《史记·赵世家》招摇过市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韦编三绝 出自《史记·孔子世家》
鸿鹄之志 出自《史记·陈涉世家》积毁销骨 出自《史记·张仪列传》
毛遂自荐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脱颖而出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歃血为盟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因人成事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一言九鼎 出自《史记·平原君列传》完璧归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负荆请罪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怒发冲冠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刎颈之交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胶柱鼓瑟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纸上谈兵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字千金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奇货可居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图穷匕见 出自《史记·刺客列传》背水一战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肝脑涂地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多多益善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鸡鸣狗盗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狡兔三窟 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
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到了明代,张博在《春秋列国论》书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尝胆”,虽有“卧薪尝胆”,但亦是指夫差。后来,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黄震的《古今记要》、《黄氏日抄》两书中,才开始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说。明末,梁辰鱼所著《浣沙记》剧本中,将勾践“卧薪尝胆”作为传奇,加以渲染。冯梦龙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讲到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清初,吴乘权编的《纲鉴易知录》,亦有“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之句。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负荆请罪”这则成语的荆是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手下的人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互相攻击,像老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已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 “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第三篇:史记故事
史記故事
史記一書,為西和和太令司馬遷所著,全書分為本記.表.書.世家.列傳五類,記載皇帝至漢戴間二千五百年間是,為我通史之祖也是紀傳體之祖。
在此書中,我最喜愛的當屬孔子之家,以下是簡短的介紹,孔子出生於魯國昌平鄉。據說孔子的頭部左右兩邊高,中間凹下,像座山丘,所以大家都較他高個子,覺得他長的非常奇異,孔子是懂事名理的人,所以長大後,弟子非長多,名聲遠播,各國都想擁有他,而他最後在魯國輔佐魯王,死後也葬在魯國。他的弟子很多,有名的72位,各各都是人才,所以孔子被封為至聖先師。
我很喜歡這本書,因為讓我了解歷史中有名的人物,傳奇及故事,了解其個性,作生讓我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對我有很大得影響,也鼓勵大家去讀此書,因為他帶來收穫級之事是無可限量的。
217 卓訓綸 7
04 17
第四篇:史记故事
《史记故事》
《史记》为二十四史之首,是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倾其一生心血创作的我国第一部古代通史。《史记故事》中所选的故事都是《史记》中的精华,它按照时间顺序,从传说中的皇帝一直写到西汉武帝时期。这些故事不仅精彩有趣,而且还给我们打开了了解历史的一扇大门。《史记故事》比较详细的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作,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这本书中有许多故事:有《破釜沉舟》、有《卧薪尝胆》„„
“卧薪尝胆”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大禹的故事”说的是鲧治水,反而水灾闹得更凶了,帝王舜杀了鲧,又让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他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经过十三年的努力,终于把洪水引到大海里去,地面上又可以种庄稼了。
书中的英雄都有独特的思维,我要向他们学习!
第五篇:《史记》观后感
<史记>观后感
有人说,我这个题目写错了,你应该写读后感,不应该写观后感。也有人说,你这是沽名钓誉,滥竽充数,那《史记》晦涩难懂,就凭你也看得懂?这就是我要说的,《史记》作为中华5000年灿烂的历史中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其中的文字晦涩难懂,非常人所能理解,历史学家们纵其一生也只能乎其,深也,难也。我也只能观,不能够说上读。当我们用世俗的眼光看这部史记的时候,他只是一部史书,编撰者想把它传于后世。可是我们换一个角度看一下呢?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五十二万余字,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左右的历史。《史记》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史记》最初没有书名,或称“太史公书”、“太史公传”,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史记”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演变成“太史公书”的专称。《史记》与《汉书》(班固)、《后汉书》(范晔、司马彪)、《三国志》(陈寿)合称“前四史”。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与宋代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史记》起初是没有固定书名,或称《太史公书》,或称《太史公记》,也省称《太史公》。“史记”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开始,“史记”由通称逐渐成为“太史公书”的专名。
《史记》全书130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包括
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作者司马迁花了13年将其编撰而成,期间历经种种磨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可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看看这部史记呢?
历史都是胜利者书写的,司马迁也是如此,官至中书令,可见他也不能违背当权者的意愿,只因为一个李陵,就让其获罪入狱,不得不自请宫刑,李陵也落了个灭族的下场,由此可见,当一个好的史官遇到一个不太明智的当权者,是一种悲哀。
纵观史记全书,写的全部都是帝王将相,并没有撰写当时的社会景象,经济发展,可见司马迁也是高高在上的官员,不注重民生,为帝王服务,司马迁身
上有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读书人共同的毛病,高高在上,供与庙堂之上,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但在那个时代,也诚然。君子,悬于庙堂之上,悲乎,哀乎。自古以来有谁能真正的关心过普天之下的黎明百姓,汉朝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可是根据考古发现,天下的当权者依然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可见沽名钓誉者,不在少数,文景之治之后,便是汉武帝北驱匈奴,正可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是纵观全书,全是站在当权者的角度上,没有站在百姓的角度上,如果当年司马迁能站在不同的角度上来看问题,或许,就有不同的史记了吧
史记一书,秉承着人类的劣根性,对领导着趋之若鹜,穷尽阿谀奉承,人最难得就是认识自己,最容易的也是认识自己,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变相的也是在宣传自己的丰功伟绩,对自己的过失一笔带过,却对自己的功绩大书特书。
史记一书,大气磅礴,气势宏伟,贯穿古今3000年,可是依在下看来,犹如空中楼阁,浮萍一现,华而不实,满眼望去,全是圣人之言,大千世界中,圣人有几个,剩下的呢?难道全为刍狗?无立足根本,也是昙花一现,古往今来,多少朝代,为君王者,那个不想开疆辟土,可是有谁想过,平头老百姓?这些
默默无为的,受尽欺辱的百姓们?
古人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是没有民生,经济,谁来供应这些高高在上的圣人?连近代革命家,文学家鲁迅,以笔为刀,讽尽天下之物,笑尽天下可笑之人,我们都看见这个,可是有几人知道他每月也要拿国民政府薪水,也是纳税人供养的,他笑尽天下可笑之人,可是,何尝不是天下人耻笑的对象,此等沽名钓誉之人,与那既当婊子又立牌坊之人,有何不同,拿着人家的薪水,却处处攻击他人,仗着自己是社会名流,做尽无耻之事,古人曰,食君俸禄,为君分忧,可是这等半红半白之人,却被奉为国民英雄,实为可笑。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龙门,官至中书令,公元前90年前后去世,死因不明,大历史学家司马迁,书写了3000年的历史,可是自己却落了一个死因不明,时间不确,这可能就是一种讽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