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最新历史课题开题报告
最新历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历史,简称史,一般指人类社会历史,它是记载和解释一系列人类活动进程的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多数时候也是对当下时代的映射。
最新历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篇1
历史学案导学中分层教学的调查研究 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起点低,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的作用。
本课题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理论上开展研究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传统班级授课活动中,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顺应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 一刀切 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国外发达国家在分层教学方面的研究理论比较丰富,加之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基础教育摆脱了11年荐刊老编辑Q2043944129 高考的影响,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一切学生都能达到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具有的学历水平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他们的分层教学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 小班制 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层对象的确定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基础自主决定。
国内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多,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国内的分层教学主要定位在 大班授课制 下的实施,在分层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以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分层、测练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和起始分层、中途分层、班内分层、年级内分层等多维度的分层;同时,也明确了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及对教学管理上的要求。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观念已经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上来。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实行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进行因材施教,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大班授课制情况下,分层教学是解决差异教学的最好办法之一,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需要研究的内容,尤其是实践层面的研究还很多。
本课题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以 学案导学 的形式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模式,即以 学案 为依托,将因材施教等基本理论转化为分层教学的教育实践,试图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形成独特的个性。通过研究该课题,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论文发表找刘老师球球/微信1269292199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理论意义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解决教改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等问题。因此,本课题对如何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实施分层教学的载体 学案,运用 学案导学 的方式有效解决分层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调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高效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因此,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对广大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转变 教授化 的教学策略,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 学习化 教学策略具有指导意义。本课题研究将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研究在理论指导、目标、评价标准及方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提供可选择的新的思路和操作样式。
(2)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得分层教学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更加具体化,充分运用了巴班斯基的 教学过程最优化 理论,使分层教学的理论更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和一定的推广价值。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取得的关于 学案导学 的基础性理论和规律性的认识丰富了教师教学理论的研究。
最新历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篇2
课题名称:《邓恩铭对建档的贡献》
开题报告内容要求:
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 选题的理论意义:有一位代表是从黔中大山之中走出去的水族儿子,并是其中惟一的少数民族代表。邓恩铭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是贵州荔波水族人民的好儿子,更是贵州人民的骄傲。无论是他的姓名、种族、建党贡献、还是自身的价值,研究这样重要的党史人物,既能够充分展示民族的骄傲、又能积极的发扬了一个爱党爱国人士的优良文化传统与对国家乃至人民的影响,是中国近代史留给后人宝贵的财富。对邓恩铭的建党贡献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历史性、哲学性、科学性的实际意义,对邓恩铭进行深入的探讨,不仅对水族历史、水族社会的生活和文化的发展变化等方面的研究有所补益,而且对民族旅游学、历史学、党史学均具有重要意义。选题的实际意义:邓恩铭是中共一大代表,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和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研究邓恩铭革命思想的形成及中共早期的革命活动,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充分挖掘和利用我省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弘扬党的光辉历史、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促进我省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宣传多彩贵州、促进民族团结,进一步推动荔波革命老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另一方面,邓恩铭作为一个中共党员,对他的研究与探讨,对激发广大党员同志和广大人民的爱国热情,以及对开发地区的红色旅游资源也有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总体安排、进度计划总体安排: 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指导。
附:提纲:
邓恩铭生平简介
邓恩铭对建党的贡献
对邓恩铭对建党的贡献的评价
小结
进度计划:
在20XX三月初完成对材料的搜集与初步整理
梳理材料形成思路,在20XX年3月9日形成开题报告
XX年4月底形成论文定稿
主要参考文献
[1] 张业赏.《邓恩铭》[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2
[2] 李肇年.《邓恩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06 [3] 朱敏颜.《中共党史人物研究荟萃》[M].上海.复但大学出版社.1992.5 [4] 周隆渊.《邓恩铭的故事》[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0.2
[5] 张业赏.《王尽美》[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12
[8]《邓恩铭:开天辟地贵州人》[N].黔南日报.20XX.12
[9] 莫开明、黄长河《回忆邓恩铭》[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10]苗体君、窦春芳.《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的传奇人生》[J].档案天地2015年第04期.[11]萧方.《邓恩铭:不惜惟我身先死》[DB/O L].中国共产党新闻.2015.7 [12]蒙明儒.《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J/OL].荔波.荔波县政协.2015.11 [13]中共青岛市委党史研究室汇编组.《邓恩铭烈士专集》[M].青岛.中共青岛市委党史 研究室.20XX
[14]潘曹霖、罗春寒.《贵州水族文化研究》第一卷《水族史话》[M]
[15]杨杰.《毛泽东与邓恩铭》
最新历史课题开题报告范文篇3
历史学案导学中分层教学的调查研究 开题报告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起点低,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的作用。
本课题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理论上开展研究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传统班级授课活动中,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顺应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 一刀切 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国外发达国家在分层教学方面的研究理论比较丰富,加之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基础教育摆脱了高考的影响,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一切学生都能达到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具有的学历水平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他们的分层教学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 小班制 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层对象的确定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基础自主决定。
国内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多,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国内的分层教学主要定位在 大班授课制 下的实施,在分层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以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分层、测练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和起始分层、中途分层、班内分层、年级内分层等多维度的分层;同时,也明确了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及对教学管理上的要求。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观念已经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上来。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实行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进行因材施教,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大班授课制情况下,分层教学是解决差异教学的最好办法之一,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需要研究的内容,尤其是实践层面的研究还很多。
本课题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以 学案导学 的形式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模式,即以 学案 为依托,将因材施教等基本理论转化为分层教学的教育实践,试图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形成独特的个性。通过研究该课题,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理论意义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解决教改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等问题。因此,本课题对如何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实施分层教学的载体 学案,运用 学案导学 的方式有效解决分层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调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高效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因此,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对广大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转变 教授化 的教学策略,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 学习化 教学策略具有指导意义。本课题研究将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研究在理论指导、目标、评价标准及方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提供可选择的新的思路和操作样式。
(2)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得分层教学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更加具体化,充分运用了巴班斯基的 教学过程最优化 理论,使分层教学的理论更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和一定的推广价值。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取得的关于 学案导学 的基础性理论和规律性的认识丰富了教师教学理论的研究。
研究内容
①分层教学:本课题的分层教学是指在常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
②学案: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目标,把经过认真制定的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
③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操作蓝本,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学习、教师主导调控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为目的、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体系。
研究目标
①使学案的编写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并能形成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为特色的学案校本教材,使学案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动态发展性和可操作性。
②以学案为载体,以学法指导为主线,形成以培养学生学习策略为目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策略。
研究依据
①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
② 最近发展区 理论
③ 教学过程最优化 理论
研究的方法和分工、步骤
研究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对课堂分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分层教学的切入维度,并根据学生差异,形成学案导学式的课堂分层教学模式。
③比较研究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形成和情感态度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检验分层教学实践的效果。
课题组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1)组织机构;
组长;刘雪芹
副组长;周桂芹
成员:赵娟、高金、王红、阴其泉
(2)人员分工
人员分工
第一阶段研究分配:
课题任务
成果形式
负责人
完成时间
开题报告及实施方案
可行性报告
刘雪芹
XX.2
实验班确立
学生分班、分组名档案
高金、周桂芹、赵娟
XX.3
学案导学分层教学的内涵、实施意义及研究的可行性
可行性报告、课题论文
XX.3
当前教师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困惑
调查报告、结果分析
周桂芹
XX.4
如何实施学案导学分层教学
相关论文、理论讲座,教学案(全体成员人手一份)、课例(1个)及课例分析评价(全体)、反思总结(全体)、学生对学案使用的认识和感受(若干份)
阴其泉
XX.5
阶段总结
刘雪芹
XX.6
第二阶段实施分配;
课题任务
成果形式
阶段负责人
完成时间
课堂教学评价
教师、学生课堂评价制度、教学案评价制度
阴其泉
XX.10
学案编写中如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
调查报告、课题论文、优秀教学案2份、课题研究案例一份
XX.12
学案中问题情境设置的研究
优秀教学案2份、课题论文、课题研究案例、理论讲座
周桂芹
XX.12
学案导学中教师主导策略的设置
优秀教学案2份、课题论文、课题研究案例
XX.12
学案导学中如何进行教学整合调控
讲座1份、课题论文、课题研究案例
XX.12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课堂实录、课例光盘(阴其泉录制),学生测试卷、成绩分析对照、学生调查问卷、实验报告阶段总结、课题研究感悟(全体成员)、学生心得体会(若干)
XX.12
材料审定结题
课题工作研究报告、课题结题研究报告
刘雪芹
XX.12
大事、会议记录人员:高金(每月一次课题会议)
大事、会议记录人员:高金(每月一次课题会议)
实施步骤
本课题预期定为2年,研究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深化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1)准备阶段(2015.5 2015.9)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启动课题研究。撰写课题的初步操作方案及开题报告 阶段负责人:刘雪芹
(2)实施阶段(2015.9 20XX.2)①制定明确实施计划,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具体研究任务②深入进行 学案编写与应用 的调查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实践③开展 学案编写与应用 的经验交流活动,(4)开展 课堂分层教学中问题与对策 的学术讨论。
(3)深化阶段(20XX.3 20XX.9)①及时修改、完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加强实践,扩大研究成果②完善本学科的导学学案校本教材③撰写科研论文,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与不足。
(4)总结评价阶段(20XX.120XX.12)
研究能力:
(3)日常工作中要加强理论学习,用新的观念指导实践。把课题研究的任务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围绕实验研究课题,开展实验。课题组定期举行集体研讨活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课题中期成果
课题实施方案、阶段性计划、阶段性理论讲座、调查报告、教学案集锦、课堂教学录像、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效果。
最终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教学案集、优秀课例光盘、科研论文等。
第二篇:历史课题开题报告
一个完美的课题研究方案,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课题名称
2、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4、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5、完成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6、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7、研究目标、内容、过程、方法设计
8、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障措施
9、预期研究成果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指特定的时代背景,回答的问题是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该课题的研究是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确定的。一般从现实需要角度去论述。例如国家、教育部新近出台的政策法规,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对教育教学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现行学校教育、学科教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与差距。例《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设计的操作性研究》这个课题提出的背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新课程理念的呼唤,二是新课程实施中的“盲区”。因为新课程理念与教师课堂教学设计间出现了问题,所以就有了这个课题。课题的研究就是要建构新理念与新设计间的立体桥梁。
因为新要求、新标准、新政策、新理念与现实存在问题,课题研究就是奔着问题而来,为问题的解决而研究。问题是教育科研的支点。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要有针对性、可操作性,这是课题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解决的重要问题与提出的背景间有着必然的、照应的联系,不能游离或架空。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
阐述这部分内容必须采用文献资料研究的方法,通过查阅资料、搜索发现国内外近似或界于同一课题研 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
历史背景方面的内容:按时间顺序,简述本课题的来龙去脉,着重说明本课题前人研究过没有?哪些方面已有人作过研究?取得了哪些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所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否一致?如有分歧,那么他们的分歧是什么?存在什么不足,通过历史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研究水平。
现状评述,重点论述当前本课题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着重评述本课题目前存在的争论焦点,比较各种观点的异同,阐述本课题与之联系及区别,力求表现出自己课题研究的个性及特色。这一部分的内容应力求精当,力求体现自身研究的价值。
发展方向方面的内容:通过纵(向)横(向)对比,肯定本课题目前国内外已达到的研究水平,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能的发展趋势,指明研究方向,提出可能解决的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实践意义,指向操作层面,即通过课题研究对学校、教师、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什么促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有哪些好处。它的阐述是通过假设关系,勾勒出通过研究可能会或一定会产生的实践效果。
中小学的教育科研更多地取向于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在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价值可能比较匮乏,但也不可否认,通过研究,可能达到了对某一相关理论的细化和补充,对某一理论进行了具体阐述与充实,或许还会产生赋予全新内涵的实用理论。这部分内容有就写,无则免。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即研究课题的可实施性,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是否具备,如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研究者的学历、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研究经验等等是否具备。它建构于先进的理念、科学的设计、扎实的功底等,一句话,就是要从若干方面说明对本课题的研究,我们有实力、有能力、有潜力去完成。
五、课题界定及支撑性理论
界定即定义,课题界定,即对课题的诠释,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进行说明。采用归纳和演绎的方法,引用教育理论、整合文献知识等,以分段或标题陈述的形式确定概念及其内涵与外延,采用分——总的方法,对课题中的研究对象、范畴、方法,抽取出本质属性分别给予概括,最终形成对整个研究课题名称的科学界定。如: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策略研究》这个课题中,对课题的界定为: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围绕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理论和知识,积极探索与研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途径、方法、手段及学校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为职业学校进行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可借鉴的实践模型。
创新精神是指人的综合性的积极稳定的创造性心理品质,是人们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时表现出来的一种不因循守旧而积极求新的精神,是驱动外显创新行为的内隐动力。人的一切创新活动都是以创新精神为基础,没有创精神便没有人的一切创新活动。因此人类的创新精神是创新活动的根本动力与灵魂。实践能力是指人们运用理论知识、操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支撑性理论也就是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理论支撑行动,科学的理论是科学研究的保证。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进行教育模式创新实验研究,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为理论依据。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相对于目的而言,研究目标是分解了的、比较具体的。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研究内容是研究方案的主体,是课题研究目标的落脚点,研究内容要与课题相吻合,与目标相照应,具体回答研究什么问题,问题的哪些方面。要努力从课题的内涵和外延上去寻找,紧密围绕课题的界定去选择研究内容。它要求把课题所提出的研究内容进一步细化为若干小问题,也可以在课题大框架下设立子课题。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研究方法是完成研究任务达到研究目的的程序、途径、手段或操作规律,它具体反映“用什么办法做”。研究的方法服从于研究的目的,也受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特点制约。在具体的方案设计中,要根据各时段研究内容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方法,尽可能地写明怎样使用这种方法和用这种方法做什么。常用的研究方法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文献法、经验总结法、个案分析法、行动研究
法、比较法、解剖麻雀法等。如要研究学生实践能力的现状必定离不开调查法;要研究问题家庭学生的教育对策可采用个案法等等。这一部分是课题方案设计的主体,课题研究是否有价值、目标任务如何得到研究落实,在这部分应给人一览无余的感觉。
九、课题研究的过程
研究过程即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中期实施阶段、后期总结阶段。每一个阶段有明显的时间设定,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要有详尽的研究内容安排、具体的目标落实,从而保证研究过程的环环紧扣,有条不紊、循序渐进。
十、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保障措施一般是指组织保证:成立课题组、健全研究机构,做到研究任务、时间、人员三落实;制度保证:制定课题管理条例、规范学习、研究制度,以激励为杠杆,激活教师研究热情;经费保证:设立课题研究专项经费,保证研究过程中相关书籍、必要设备的添置及外出学习、开展活动等的经费来源;技术保证:聘请专家担任顾问,选派骨干外出培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等;课题研究与学校工作相协调:做到教学科研化,科研教学化,使学校教育教学与教育科研同步发展、共同提高。
十一、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
本课题研究拟取得什么形式的阶段研究成果和终结研究成果。形式有很多,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课题研究也就失去了研究之意义 课题开题报告范文
一、课题开题报告含义与作用
开题报告,就是当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 批准的选题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以及准备如何开 展研究等问题,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的论证和设计。开题报告是提高选题质量和水平的重要环 节。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题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开题报告写这些内容一方面可以论证本课题 研究的地位和价值,另一方面也说明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是否有较好的把握。我们进行任何科学研究,必须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有清醒的了解,这在第一部分已经谈到。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这就要求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 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试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方法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七)课题参加人员的组成和专长。主要看参加人员的整体素质与水平,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平怎么样。如果参加人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 好地完成,也就无法批准立项。
(八)现有基础。主要是人员基础和物质基础。很多课题对人员和设备方面要求是比较高的,如果基本的研究条件都没有,这个课题同样不能立项。
(九)经费估算。就是课题在哪些方面要用钱,用多少钱,怎么管理等。如何撰写教育科研课题的开题报告
一、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就是课题方向确定之后,课题负责人或课题组主研人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撰写的报请上级批准的选题、研究计划。它主要说明这个课题应该进行研究,自己有条件进行研究,准备如何开展研究等问题,是对课题的再论证和再设计。
二、开题报告的作用。进一步明确研究思路,完善实施方案,明晰研究技术线路,再次论证研究课题重要一步。
三、开题报告论证的主要内容
1、审定课题名称。一是看名称表述是否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似是而非的词不能用,口号式、结论式的句型不要用。二要看名称是否简洁,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
2、寻找研究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充分、贴切、准确,不要贴标签,拉大旗,喊口号。
3、分析研究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要清楚,符合实际。
4、查新研究现状——单位的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国内的研究现状;国外的研究现状。用书检和网检的方法。
5、论证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
6、阐述研究的意义——有现实意义;有历史意义;有实践意义;有方法论意义。
7、界定核心概念。就是对关键词、关联词的概念、意义、本质、联系进行阐述。
8、完善研究设计。确定研究程序;提出研究假设;确定研究目标;提出研究措施;落实研究内容;提供研究方法;划分研究阶段;落实研究人员;预测研究成果效应;建立研究组织;规划研究管理;分析规划研究的保障。
四、开题论证的方法以综合评价为主:一是课题单位的自我论证评价;二是同行的论证评价;三是科研管理部门的论证评价。由预审、初审、学术评审、综合评审四个阶段组成。预审与初审可在开题前后的时间里进行。重点侧重在课题选择和课题计划的制订上。学术评审与综合评审要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重点放在计划实施与成果的预期鉴定上。
五、开题报告的写作
(一)开题报告的组成。三个主要部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个次要部分:标题、署名、引文注释和参考文献。
(二)开题报告的结构与写法。
1、课题名称。题目必须与内容一致。确切、中肯、具体、鲜明、简练、醒目。开题报告一般不使用副标题。
2、署名。在题目的下面,必须签署课题研究单位,一般不写撰写者姓名。署名的目的是表示对开题报告负责。
3、开题报告可以不写内容摘要和关键词。
4、前言。前言是开题报告的序言。前言部分一般都应说清楚课题选题、立项、批准的过程,以及开题前的准备、开题缘由、开题意义,开题前所进行的调查情况所做的工作等。要力求简明扼要,直截了当,并实事求是,要开门见山、直入主题。不要面面俱到,不着边际,文不对题;或一步登天,言尽意止,不留余地。
5、正文。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占报告的主要篇幅,它是报告的主体。正文部分必须对再次论证的内容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包括研究前的观察、测试、调查、分析、学习,材料形成的观点和理论。如调查的问题、现状和实质,产生问题的原因及其发展趋势。正文部分是开题报告的关键部分,它体现了课题组的水平,同时也可以看出今后课题研究的状态和水平。撰写开题报告的正文部分,同样要掌握充分占有材料,要认真对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整理,经过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组织,最后得出正确的观点。可采用图表来集中反映数据,要注意少而精,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正文部分要层次清楚,观点鲜明,逻辑性强,大标题涵盖小标题,小标题服务于到标题,标题统帅内容,内容说明标题。
(1)课题、问题的提出? a、提出和研究的背景:现实背景、历史背景。b、提出和研究的依据:政策依据;理论依据;实践依据。c、问题的研究现状:国内的、国外的,省市县内外的研究的,单位研究现状及问题点评,已取得了哪些成果?已进行了那些研究? d、问题研究的价值:理论价值;实践价值;应用价值;科学价值;改革价值。对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包括对本校、本地区的教育工作实际存在的问题)或回答教育理论问题有什么意义?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会有什么贡献? e、问题研究的意义:现实意义;历史意义;实践意义;方法论意义。以上几点要求做到:少而精;针对问题;能指导操作;表述简明、准确,有具体贯彻要点,涵盖子课题,能理解把握。(2)课题的界定:对课题题目的界定;对条件词、关键词的界定,包括内涵与外延。(3)改革的主张、研究设计。a、研究的指导思想。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可以是哲学的、政治理论的,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b、研究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分目标,目标要实在,要可行。和内容。课题研究的目标也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也就是本课题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即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相对于 目的和指导思想而言,研究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c、研究的具体内容。内容要紧扣课题的目标来分解。d、研究的方法、原则与策略:方法、原则与策略的理论支撑;方法、原则与策略的可操作性;方法、原则与策略的活动性。课题研究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 和“怎 样做”。e、课题研究的步骤。课题研究的步骤,也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篇二:课题开题报告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开题报告
茂名市实验中学
课题主持人:廖茂菊
课题组成员:伍尚康、吴国恒、陈欣、梁仁厚、王少帅
钟泽佳、程朝凤、周赛红、钟瑞梅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2004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广东等四省区试点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在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目前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施,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验证,为我市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课题主要是基于我校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实验性创新,会考成绩及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如果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组则建议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将此种教学方法逐步推广至茂名其他同类学校的历史教学,扩大实验面积。
另外,此次实验也是新课标条件下历史教学的一次探索,对各地的相关实验也应该具有有益的借鉴作用。
二、可行性
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参加过校级课题研究,多位成员的研究论文获市优秀论文一、二等奖。
本研究一个周期为三年,属历时研究,资料的定期采集和存档十分重要。实验结束后,需要开展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包括同年级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对比研究,同类实验学校和非实验学校的对比研究等。完成一个研究周期至少需要三年(含撰写研究报告时间)。
三、学术前史
(一)学术专著
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高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80年代后,又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诸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美国梅里尔?哈明的《教学的革命》,佩尔?蒂埃的《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等等。
国内除叶澜、裴娣娜等人对高效教学进行研究以外,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崔允漷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吕渭源的《有效教学草纲》,陈厚德的《新概念——有效教学》,张庆林、杨东合著的《高效率教学》,黎世法的《新课程异步教学方法论》等。
此上诸多专著,或多或少涉及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然对于我们国家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的研究则甚少。
(二)学术论文
综论方面,夏伟在《论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一文中分析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师如何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夏氏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某些颇有价值的想法,如积极向国外同行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史料教学;提倡社会实践教
学;不要将高中历史课上成政治课,等等。
朱国平《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个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此后,朱氏提出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方法:首先,教师需不断学习,努力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其次,教师需要做好教案设计;再次,教师需善于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还有,教师需学会教学反思;最后,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崔女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提高效果》文中,结合其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某些措施,如讲究课堂语言艺术;以问题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防止或缓解学生的疲乏心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课堂效果更佳等。
某个方面,姜南《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文结合其的教学实践,较详细地介绍异步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教师明确课题,提出问题;教师指示学习方法;学生学习,了解学情;强化效应;学生演练等五个步骤。
李春才的《提高高中历史课课堂交往效果之我见》,文中以为课堂交往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及学生之间的交往。在课堂交往中,师生都应注重提高自己。
吴银春《让高中历史课堂熠熠生辉——小议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历史课堂提问的角度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其文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要坚持启发性,让课堂提问激活思维;坚持联系性,让课堂提问接轨社会;坚持开放性,让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效果;坚持灵活性,让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杨奕信《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一文,既肯定历史课堂教学中现代媒体技术的利用,但同时指出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正确处理好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正确处理手段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董志辉《高一历史教学如何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提出解决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问题的三点看法:兴趣引路,能力渗透;理清主线,建构体系;随机训练,点拨提高等。
张海霞的《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着重论说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如诗歌及民谣类、讲话类、典籍类史料,甚至小字部分内容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徐增山的《活跃历史课堂气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则较具体地论说活跃历史课堂气氛的方法,具体如下: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环节;教师把诗词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教师把情感引入课堂;教师把国内外大事引入课堂;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实。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1、研究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2、研究提高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的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我校高一某班为实验班,高一某班为对比班。
在研究方法和统计上,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有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研究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程序
准备阶段: 2009年3月~2009年8月,该阶段做了以下工作:
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文献查阅,确定研究主题
制定研究计划
组织研究人员
2、立题阶段:2009年8月~2009年9月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教学有效性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3、实施阶段: 2009年10月~2011年10月
1)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调查法,对高一学生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两年有关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
2)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两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
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4、总结阶段:2011年11月~2012年10月 1)省会考成绩抽样分析,主要针对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会考抽样分析。2)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五、创新之处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自2004年广东新课改实施以来,各地各学校均有相当数量的相关论文陆续发表,但时至今日,该课题仍是不少地方不少学校的探讨的焦点,原因部分源于之前论文理论性太强,而可操作性稍弱;部分由于各地生源不同,学生素质各不相同,导致得不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本课题旨在结合本地生源实际情况,采用数据呈现的方式,解决新课标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期能够为新课标的推广提供可行性参考。
本课题基本内容涉及:
历史教学资源的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历史学习过程研究
历史教师发展研究
高中历史学习者学习能力研究
历史教学评价研究
除此之外,本课题预计需突破的难题,如下:
1、如何在学生整体素质较低的情况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如何改变课堂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状。
3、如何使学生的快乐学习与高分成正比。
六、论文提纲
大体分为三个部分,如下:
第一部分:理论综述。篇三:历史系开题报告范文 历史文化学院
毕 业 论 文 开 题 报 告
课题名称:浅谈东北开发对东北满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所学专业:历史学
研究方向:专门史
学生姓名:级 班 1号
指导教师: 职 称:副教授 2014年3月19日
说 明
一、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是毕业论文写作的重要程序,必须认真执行,按时提交。
二、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应按照“学术论文写作”课的教学安排和要求,先写出草稿,提交拟选课题所属教研室审核论证,最后由学院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核通过者,方可正式填写《北华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三、“开题报告”要求的各项内容,可根据需要添加附页。
四、“开题报告”与论文文本及论文提纲、初稿、修改稿统由学院存档。
第三篇:历史课题开题报告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8篇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
对我校20xx级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跟踪调查----兼谈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必要部分,是培养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关键。同时初中课改已进行好几年了,而且大部分老师都能够采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对本校20xx级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跟踪调查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对教材、对教学方法、对考试以及作业布置的看法,了解他们历史学习的质量以及对历史教师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力求为我校初中历史教学和改革实践提出适合校情和学情的可供参考的依据和建议,并进一步提高我校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该课题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资料查询和网上搜索,发现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也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大多只是理论上的论证,泛泛而谈,而且调查范围也很广,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近些年人们也发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开始走校本教研的路子。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符合当前的教学理论,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校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体水平。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向独立,走向终身学习的道路,只有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被培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走向自觉学习,才能实现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乐于学服务。
五、课题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期使得我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内容: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历史学习、对教材、对教学方法、对考试和作业的看法,了解他们历史学习的质量以及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找到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方法:
⑴调查研究法。从我校20xx级学生历史学习现状调查研究入手,广泛开展问卷调查、典型访谈和专题调研,获取有效的信息与分析问题的数据。
⑵统计分析研究法。即从学生中获取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并做成统计图表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解释性理解的研究结论与改进意见。
⑶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分析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及时总结实验的经验和亮点,及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课改实验的工作意见和具体对策。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第一阶段:20xx.3~20xx.7
准备阶段:
搜索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确定研究课题,确立课题组负责人和实验教师,撰写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20xx.8~20xx.2
实施阶段:
(1)精心制作和完善调查问卷。
(2)确定每班历史成绩不同等次的学生做访谈的对象;
(3)做好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
(4)做好受访学生的书面记录并分析。
第三阶段:20xx.3~20xx.7
总结、结题阶段:
汇总、整理课题实验材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2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对于中学各个学科来说,作业都是检查和巩固学生学习状况与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一环,历史学科也不例外。历史老师通过作业的布置,能反馈学生对所学历史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认知水平及操作运用情况,进而对学生做出正确评价。
但新课改实施以来,我们所看到的现象是:大家都注重了对教学过程所进行的一系列创新改革,却对学生的作业布置和评价方面思考的较少。因而也就形成了在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作业模式。比如我们在许多学校听课过程中发现:许多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完成后布置作业时总会说:“课后请同学们把课本XX页的作业做完交上来”。这种简单粗放的传统作业布置,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极其有限,成为长期制约历史教学发展和影响教学效果的瓶颈。主要表现在:
第一、传统历史作业模式缺乏新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知识和完成历史作业的兴趣与积极性;
第二、传统历史作业模式下,对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锻炼欠缺;
第三、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使学生的答题方法和思维方式容易程式化,对能力的考查体现不足,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效果不大;
第四、历史老师长期将班里的优秀生与学困生进行“一锅烩”式的作业布置,就会造成优秀生觉得没意思,学困生无法适应等状况。从而降低和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综上所述,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所存在的这些弊端,若不尽快改变,将会给新课改下的历史教学带来诸多不利因素。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本课题针对上述这些传统落后的作业模式,试图通过调查、实验、论证、分析、研究,找出这些传统作业模式的缺陷,并针对这些弊端,摸索总结出一套较为新颖的历史作业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通过这些新方法使历史教师逐渐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理念,同时带给学生耳目一新的作业感受,让学生们由过去的应付历史作业到现在的喜欢做历史作业,进而使学生在这种新颖有趣、灵活多样、扎实有效的历史作业之中越来越喜欢上历史课,愈加喜欢学习历史知识,从而全面提高中学生的历史素养以及历史学习能力。
三、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1、课题名称的界定
所谓“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学生,是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如何打破传统的历史作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对历史作业的布置与评价进行新理念、新方法的探索和研究。
2、课题名称的解读
对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这一小课题的研究,我们课题组主要是针对高中学生的历史学科作业问题,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去研究,对于教师,在研究中试图给他们一种既能全面掌控学生,又能逐步提高中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和成绩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对于高中学生而言,主要是带给他们一些自己比较喜欢、便于操作而且行之有效的作业形式和内容。
3、课题研究的方向和角度
在课题研究方向上,我们紧扣“创新”二字,从理念和方法两方面入手;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切入;将有趣和有效两点结合起来,总结开创一种先进的历史作业布置与评价理念和一些新颖灵活的作业布置方法。
在研究中,课题组还要结合国内外一些先进教师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召集课题组及实验学校的优秀教师,对各种先进的理念和方法都进行充分的整合、分析、论证,并在实验班级进行有效的尝试,进而总结出一些对历史教学非常实用而且有效的作业布置理念和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课题组教师通过教学实践、问卷调查、听课调研、师生座谈、跟踪实验并结合有关文献理论的研究等方式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本课题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4月初——9月初)
首先由课题负责人组织召开课题小组会议,讨论研究筹备课题的申报立项等工作,并将课题负责人及其成员进行具体分工:即由课题负责人填写课题申请报告,并考虑制定具体的课题实施方案(即开题报告);考察并确定实验学校和班级,即陕鼓子校的高一年级六个班的学生。课题组成员张涛老师具体参与实验,并负责搜集和查阅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编写和收发问卷调查表及调查分析报告等。课题组在对课题进行研究之前,要对课题实验学校以及周边一些高中进行走访调查,力争掌握更多的资料,而这些资料中将涵盖各校历史老师对历史作业的常用布置方法;学生对各种作业布置方式的看法;老师对历史作业布置的一些想法及学生对作业布置方式的建议等。
2、中期实验阶段:(20xx年9月中旬——20xx年1月上旬)
(1)课题组将对调查搜集到的与本课题有关的数据资料进行分类汇总,分析整理,并针对整理出来的数据,初步得出区域内历史作业布置上的问题所在;
(2)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探索,并吸收国内外的一些优秀历史教师在作业布置方面的奇思妙想,来展示一套先进的的作业布置理念和作业布置方法;
(3)结合课题实验学校高一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划定的高一年级六个实验班内进行分层次、分组别的具体的实验,并从实验中总结出一些操作性较强而且能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的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方法;
(4)在充分验证、反复实践之后,课题组将对有关作业布置的一些新理念和新方法进行汇总、成文,由课题实验老师撰写阶段性教学实验反思、教学随笔、教学实验小结。再由课题负责人撰写小课题中期报告。
3、后期总结结题阶段:( 20xx年元月中旬——20xx年5月底)
收集前期所有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提炼、分析、概括和总结,从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由张涛老师撰写完成与课题研究相关的论文、调查分析报告;由课题负责人撰写结题报告;并将课题研究成果主件结题报告及相关资料交给西安市有关专家进行评审、鉴定;准备好所有课题研究的文本资料与影像资料等待结题。
五、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一、课题成果预期
1、总结并推出一套全新的历史作业布置理念;总结出若干套具体的历史作业布置方式供教师借鉴;
2、在实验学校老师中间形成一种全新的作业布置与评价风气;
3、能让这种全新的作业布置模式带给学生对历史作业的热爱并带来学生学习成绩的进步;
4、进而通过教研室,逐步在全区推行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改革尝试。
二、课题成果的呈现
1、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报告》;
2、关于《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研究论文;
3、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形式下的作业布置实例若干;
4、《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开题报告;
5、《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中期报告;
6、《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小课题结题报告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3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业一直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巩固和深化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现代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作业的形式基本以机械抄袭和死记硬背为主,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究潜能,甚至有很多时候作业流于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作业的形式和作用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
历史是活的,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以史为鉴,指导未来,所以通过教学和作业方式的改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按自己的独特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权力,将教科书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创设多点“历史机会”,在布置作业时竭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评价、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归纳、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真正完成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中学历史、作业、创新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是对反思现在历史教学中作业布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作业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进行思考和优化改进,以期达到使作业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作业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效果”为研究的重点。
这次研究主要立足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的研究实际,结合我所带班级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进行研究,通过尝试性的改进历史作业的形式等实践,观察实施效果,同时结合一些教育专家的相关教学理论与经验,进行实践、探索和思考。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目标:通过对历史作业创新的实践,以期探究实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思考历史”的能力,力求通过科学的引导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以期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思想。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反思优化等方法。
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XX年7月——XX年9月)。了解国内外已有的关于本课题的相关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XX年9月至XX年1月)。通过自我教学实践,并与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教师相互合作,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待历史作业的态度、设想、建议等,
根据学生的建议和教学内容设计新的作业类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总结梳理历史作业的类型,并在研究过程中以多样方式呈现研究成果。XX年1月30日前,及时上传研究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XX年3月至6月)。将实践中的结论和思考进行整合,将实践过程进行整理、修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如期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同时应形成:
1、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2、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教育随笔、教学叙事等;
3、部分改进后的学生各种形式的作业成果展示;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教师观念、教学理论、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够,历史课堂教学依旧不能脱离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如:
1、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课堂上还是以老师讲为主。
2、教学内容与学生脱节,课堂上只见内容不见学生。
3、课堂上或是学生没有生成,或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点水、束手无策。
4、课堂还仅仅停留在预设的忠实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生成,教师把预设的完成作为评价课成功性的唯一标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初中历史教育的时效性大大降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何让教学中的教师更多一些创造性,让历史课堂充满智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角色落在实处,叶澜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学即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断产发新的资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动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使得教学更加原生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课堂的生动可变性。“生成”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课前“预设”来说的,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详尽的课前预设,和课堂上对教案的圆满落实。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重视课堂上的新生成的资源并给以有效利用。显然生成性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的鲜活真实性。这是由生动可变性导致的,我们虽然不否认教学的规律性,但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课堂现实中却充满着很多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这是由知识差异、性格、习惯不同所决定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展现这种差异,还原学习的本来面目,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生成性教学的提倡就是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呈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
生成性 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且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初中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 教师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勇于参与的特点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生成,并且使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前预设,而是依照师生的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体验历史,感知生活,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新基础教育理论”。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 “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理论认识,促使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使教师真正能做到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研究小组的共同努力使教师能够设计出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教案,为生动可变的课堂提供可行性预设
3、通过研究营造适合历史学科特点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真正被学生喜欢,成为学生探究社会变迁,提高学生心智的愉快殿堂。
4、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的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策略
1、做好具有生成性潜力的预设
①、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构建开放性、生成性的目标,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生成新的目标,随时准备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要求。
②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促进课堂生成性的目的。回归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中的生成点。在教材的空白处,看似矛盾处,重复处等等,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③设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板块式教学设计。该设计是在对知识外延和内涵充分理解及对学生思维必要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视学生课堂实际反映进行“块移动”,教师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发现”,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从而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2、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关注发展,所以我们组织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我们的生成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对于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理解的课文内容,从互补性出发设计合作学习。
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历史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空间。
③、体验式。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影视剧的观看,通过体验促进深层次的生成。
④、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锋中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成。
3、提高教师的课堂上的引领策略。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老师的引领,如何把这些原生资源转化为更为有价值的资源,源于老师的引领策略。我们计划从以下两个反面进行研究实践:
①、能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选择。来自学生的生成往往是原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把那些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习惯的,有利于学生生活实践的选择出来。
②、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转化,把个别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转化为大家的资源,把特殊问题转化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的场面。
六、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身边教育情况的观察反思,设计有关生成性教学状况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调查,来发现情况,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查找各种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侧重培训阶段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杷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叙事研究法:通过对历史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研究,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七、研究步骤安排
(一) 前期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设计,撰写开题报告;
(二)开题论证阶段
举行开题会,接受领导论证,完善开题报告;
(三)全面实施阶段
围绕开题报告,加强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边计划,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
(四)总结评价阶段
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总结推广。
八、预期研究成果
时间成果形式责任人
20xx年1——12月生成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实录《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课堂实录《第一次世界大战》陈淑芳杨常刚刘磊
九、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与保证条件
邢台市第二十五中是一所普通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会带有普遍性,易于推广;初中实行小班教学(50人左右)也有利于搞科研研究的开展;学校校园网与互联网相通,便利了我们课题组查找资料,了解国内外最近的研究成果,和与其他相近课题研究小组的交流。学校校长阎增国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中对我们都能有很好的指导与帮助,教务主任苗淑梅除了领导工作,依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还承担着其他的课题研究,是一位勤于钻研的研究型领导。
本研究组成员都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有着极大的工作热忱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中青年相结合必会使本次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取得预期成果。
本课题成员曾经在20xx年承担过学校研究课题:教师指导下的历史学科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把这个课题进行了扩充成为市级课题“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试验”继续开展。负责人陈淑芳,历史教育本科毕业,中教一级级职称,37岁,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教学研究,曾荣获河北省录像课比赛初中组一等奖、“省说课比赛中历史学科二等奖”,并获得各种市级荣誉;《让网络为我们插上成长的翅膀》、《初中历史教师遭遇的尴尬》、《更新历史课的教学观念》、《教学三得》、《与青年教师探讨的几个问题》、《中近史巧记速记》、《科技革命中考试题回顾与展望》《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等多篇论文在省、市中获奖,多篇文章在《中学文科》、煤炭普通教研室发行的《基础教育研究》上和《邢台教育》、《少年智力开发报》《新课程》上被发表。
通过努力前一阶段我们已经搜集了大量关于生成性教学的资料,完成了理论学习阶段,并且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学习,成员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并对弹性预设和教师的引领策略方面做了有效实践,这些都为下边进一步的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生成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也必将伴随我们的研究过程,使研究在不断生成中逐渐完善和改进。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5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起点低,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的作用。
本课题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理论上开展研究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传统班级授课活动中,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顺应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 一刀切 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国外发达国家在分层教学方面的研究理论比较丰富,加之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基础教育摆脱了高考的影响,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一切学生都能达到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具有的学历水平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他们的分层教学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 小班制 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层对象的确定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基础自主决定。
国内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多,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国内的分层教学主要定位在 大班授课制 下的实施,在分层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以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分层、测练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和起始分层、中途分层、班内分层、年级内分层等多维度的分层;同时,也明确了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及对教学管理上的要求。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观念已经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上来。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实行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进行因材施教,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大班授课制情况下,分层教学是解决差异教学的最好办法之一,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需要研究的内容,尤其是实践层面的研究还很多。
本课题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以 学案导学 的形式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模式,即以 学案 为依托,将因材施教等基本理论转化为分层教学的教育实践,试图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形成独特的个性。通过研究该课题,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理论意义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解决教改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等问题。因此,本课题对如何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实施分层教学的载体 学案 ,运用 学案导学 的方式有效解决分层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调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高效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因此,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对广大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转变 教授化 的教学策略,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 学习化 教学策略具有指导意义。本课题研究将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研究在理论指导、目标、评价标准及方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提供可选择的新的思路和操作样式。
(2)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得分层教学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更加具体化,充分运用了巴班斯基的 教学过程最优化 理论,使分层教学的理论更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和一定的推广价值。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取得的关于 学案导学 的基础性理论和规律性的认识丰富了教师教学理论的研究。
研究内容
①分层教学:本课题的分层教学是指在常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
②学案: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目标,把经过认真制定的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
③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操作蓝本,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学习、教师主导调控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为目的、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体系。
研究目标
①使学案的编写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并能形成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为特色的学案校本教材,使学案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动态发展性和可操作性。
②以学案为载体,以学法指导为主线,形成以培养学生学习策略为目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策略。
研究依据
①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
② 最近发展区 理论
③ 教学过程最优化 理论
研究的方法和分工、步骤
研究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对课堂分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分层教学的切入维度,并根据学生差异,形成学案导学式的课堂分层教学模式。
③比较研究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形成和情感态度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检验分层教学实践的效果。
课题组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1)组织机构;
(2)人员分工
实施步骤
本课题预期定为2年,研究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深化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1)准备阶段(20xx.5 20xx.9 )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启动课题研究。撰写课题的初步操作方案及开题报告 阶段负责人:刘雪芹
(2)实施阶段(20xx.9 20xx.2)①制定明确实施计划,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具体研究任务②深入进行 学案编写与应用 的调查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实践③开展 学案编写与应用 的经验交流活动,(4)开展 课堂分层教学中问题与对策 的学术讨论。
(3)深化阶段(20xx.3 20xx.9 )①及时修改、完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加强实践,扩大研究成果②完善本学科的导学学案校本教材③撰写科研论文,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与不足。
(4)总结评价阶段(20xx.120xx.12 )
研究能力:
(3)日常工作中要加强理论学习,用新的观念指导实践。把课题研究的任务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围绕实验研究课题,开展实验。课题组定期举行集体研讨活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课题中期成果
课题实施方案、阶段性计划、阶段性理论讲座、调查报告、教学案集锦、课堂教学录像、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效果。
最终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教学案集、优秀课例光盘、科研论文等。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6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可见,“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绚丽多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同的服饰打扮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个性的流行服饰,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们将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追寻我国服饰文化史,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与博大。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制订出一个可行方案,宣传服饰文化,让服饰文化引起更多当代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品味,让他们的穿着打扮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动人的风采。
预期成果
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活动计划
任务分工:由于人数有限,所以全组全过程参与。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第3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10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11周):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高中历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模板高中历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模板。
第四阶段(第12—13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可行性分析:
人员条件:我们对这个课题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这将会使我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好这门课程。
我们的成员中有一名是团支书,这将使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本组成员团结互助,善于分工合作,这也将促使我们的活动更加迅速的完成。
物质条件:我们家中都有电脑,上网查找资料较为方便
时间条件:现在下午一般都是两节课后就放学了,所以我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充裕;同时,课间,中午的时间我们也都可以利用。
总结:对我们来说,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其他功课相比,它的学习范围,内容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强了。虽然开始大家都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但在我们的努力以及朱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我们克服了困难,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开题报告。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的收获和体会:
1、我们共进行了两次开题论证。第一次论证时我们做得很不好,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很粗糙。看了另外两组同学的展示,我们感到很没面子,也有些不服气。我们决定重新修改,完善一下,同时希望再有一次论证的机会。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次论证我们做得非常好,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做成了幻灯片的形式,视觉效果也很好,得到了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由此我们感到,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没有全心全意地付出。只要肯做有心人,相信天下一定无难事DD信心,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第一个收获。
2、研究活动是一个团体活动,无论是制定研究框架还是具体实施,都需要几个人共同讨论决定,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至少是不可能完善的。因此它在客观上为我们创造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会合作,学会取长补短,这是我们研究活动的又一个收获高中历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模板默认
3、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说办事拖拉,效率太低,对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等等,我们要在今后的活动中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
指导教师意见
该生对选题与老师进行了充分讨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要求,参考了许多文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选题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延续,符合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有益。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基本合理,难度合适,学生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该论文的设计。
同意开题。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7
题目: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20xx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广东等四省区试点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在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目前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施,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验证,为我市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课题主要是基于我校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实验性创新,会考成绩及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如果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组则建议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将此种教学方法逐步推广至茂名其他同类学校的历史教学,扩大实验面积。
另外,此次实验也是新课标条件下历史教学的一次探索,对各地的相关实验也应该具有有益的借鉴作用。
二、可行性
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参加过校级课题研究,多位成员的研究论文获市优秀论文一、二等奖。
本研究一个周期为三年,属历时研究,资料的定期采集和存档十分重要。实验结束后,需要开展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包括同年级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对比研究,同类实验学校和非实验学校的对比研究等。完成一个研究周期至少需要三年(含撰写研究报告时间)。
三、学术前史
(一)学术专著
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高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80年代后,又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诸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美国梅里尔?哈明的《教学的革命》,佩尔?蒂埃的《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等等。
国内除叶澜、裴娣娜等人对高效教学进行研究以外,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崔允漷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吕渭源的《有效教学草纲》,陈厚德的《新概念——有效教学》,张庆林、杨东合著的《高效率教学》,黎世法的《新课程异步教学方法论》等。
此上诸多专著,或多或少涉及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然对于我们国家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的研究则甚少。
(二)学术论文
综论方面,夏伟在《论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一文中分析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师如何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夏氏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某些颇有价值的想法,如积极向国外同行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史料教学;提倡社会实践教
学;不要将高中历史课上成政治课,等等。
朱国平《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个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此后,朱氏提出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方法:首先,教师需不断学习,努力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其次,教师需要做好教案设计;再次,教师需善于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还有,教师需学会教学反思;最后,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崔女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提高效果》文中,结合其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某些措施,如讲究课堂语言艺术;以问题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防止或缓解学生的疲乏心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课堂效果更佳等。
某个方面,姜南《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文结合其的教学实践,较详细地介绍异步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教师明确课题,提出问题;教师指示学习方法;学生学习,了解学情;强化效应;学生演练等五个步骤。
李春才的《提高高中历史课课堂交往效果之我见》,文中以为课堂交往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及学生之间的交往。在课堂交往中,师生都应注重提高自己。
吴银春《让高中历史课堂熠熠生辉——小议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历史课堂提问的角度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其文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要坚持启发性,让课堂提问激活思维;坚持联系性,让课堂提问接轨社会;坚持开放性,让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效果;坚持灵活性,让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杨奕信《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一文,既肯定历史课堂教学中现代媒体技术的利用,但同时指出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正确处理好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正确处理手段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董志辉《高一历史教学如何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提出解决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问题的三点看法:兴趣引路,能力渗透;理清主线,建构体系;随机训练,点拨提高等。
张海霞的《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着重论说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如诗歌及民谣类、讲话类、典籍类史料,甚至小字部分内容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徐增山的《活跃历史课堂气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则较具体地论说活跃历史课堂气氛的方法,具体如下: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环节;教师把诗词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教师把情感引入课堂;教师把国内外大事引入课堂;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实。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1、研究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2、研究提高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的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我校高一某班为实验班,高一某班为对比班。
在研究方法和统计上,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有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研究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程序
准备阶段: 20xx年3月~20xx年8月,该阶段做了以下工作:
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文献查阅,确定研究主题
制定研究计划
组织研究人员
2、立题阶段:20xx年8月~20xx年9月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教学有效性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3、实施阶段: 20xx年10月~20xx年10月
1)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调查法,对高一学生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两年有关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
2)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两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
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4、总结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0月
1)省会考成绩抽样分析,主要针对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会考抽样分析。 2)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五、创新之处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自20xx年广东新课改实施以来,各地各学校均有相当数量的相关论文陆续发表,但时至今日,该课题仍是不少地方不少学校的探讨的焦点,原因部分源于之前论文理论性太强,而可操作性稍弱;部分由于各地生源不同,学生素质各不相同,导致得不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本课题旨在结合本地生源实际情况,采用数据呈现的方式,解决新课标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期能够为新课标的推广提供可行性参考。
本课题基本内容涉及:
历史教学资源的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历史学习过程研究
历史教师发展研究
高中历史学习者学习能力研究
历史教学评价研究
除此之外,本课题预计需突破的难题,如下:
1、如何在学生整体素质较低的情况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如何改变课堂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状。
3、如何使学生的快乐学习与高分成正比。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8
一、课题名称: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研究
二、课题的核心理念
历史学科在中考的分数比例上占得很少。学生历史学习普遍主动性差,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仅局限满足于上课被动听老师授课,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初中的历史知识多而繁杂,初中学生难免有“繁多、杂乱、易忘”的感叹,认为学习历史是一种负担。学生们心理自我安慰现象就越来越严重,懒惰、颓废、自暴自弃。如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才能达到有效学习。
三、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如今教学方式越来越无法让学生们巩固心神努力学习,课程的教育问题仿佛完全跟不上学生们的脚步,而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越来越感到枯乏无味,伴随21世纪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前进,而生活的条件也越来越好,学生们原本怀着积极进取的心态都随着时间慢慢给淹没了。而学生们对学习态度问题也是引起了教师们的注意,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学生们对于学习态度低下的问题,无非就是一些“哎!读书那么苦那么累,现在是21世纪啊,随便出去就能找份工作养活自己了,干嘛还要那么辛苦的读书呢?”这大部分都是如今学生们心中的心声,从而课堂却成了学生们过日子的凭借。 学生们心理自我安慰形象是越来越严重,懒惰、颓废、自暴自弃。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实践、体验,养成学生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成果交流的习惯,并将这些习惯落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历史探究合作性学习恰好适应了新教改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新课改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兴趣是成功的起点,也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短短40分钟一堂历史课上,如何最大程度地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这就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研究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诀窍,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学习、实践、创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让初中学生既能对历史非常的感兴趣,同时又能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好历史知识,充满自信的面对初中历史中考。教师本人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更加系统地提高历史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有了结构,中心、重点一目了然,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分析研究不同层次学生历史的学习行为、学习现象和学习效果。
(二)、研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策略以及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方式。
(三)、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分析。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学生活动中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找出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
(四)、加强历史学法指导和研究,找寻攻克历史知识难记的堡垒,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和低效或无效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法,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
七、课题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进行有目的的年级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明确以下问题:怎样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师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学生学习活动是有效的?
(二)、个案分析法:对典型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原因、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原因、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三)、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断总结,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求老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
(四)、经验总结法: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及时汇总形成成果。
八、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6月)
(1)准确界定研究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学习。
(3)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
(4)通过调查问卷,帮助学生弄清楚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对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现状有所了解并找寻对策。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
(2)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
(3)定期开展专题性研究,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知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2月)
(1)继续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总结和收集资料。检测成效,做出定性、定量分析。
(2)收集资料,健全资料。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九、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一)、整理学习笔记,撰写“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各种报告。
(二)、编写历史有效学习的时间研究报告和课题研究中的典型课例教案。
(三)、形成结题报告。
第四篇:历史课题开题报告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研究
二、课题的核心理念
历史学科在中考的分数比例上占得很少。学生历史学习普遍主动性差,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仅局限满足于上课被动听老师授课,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初中的历史知识多而繁杂,初中学生难免有“繁多、杂乱、易忘”的感叹,认为学习历史是一种负担。学生们心理自我安慰现象就越来越严重,懒惰、颓废、自暴自弃。如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才能达到有效学习。
三、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如今教学方式越来越无法让学生们巩固心神努力学习,课程的教育问题仿佛完全跟不上学生们的脚步,而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越来越感到枯乏无味,伴随21世纪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前进,而生活的条件也越来越好,学生们原本怀着积极进取的心态都随着时间慢慢给淹没了。而学生们对学习态度问题也是引起了教师们的注意,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学生们对于学习态度低下的问题,无非就是一些“哎!读书那么苦那么累,现在是21世纪啊,随便出去就能找份工作养活自己了,干嘛还要那么辛苦的读书呢?”这大部分都是如今学生们心中的心声,从而课堂却成了学生们过日子的凭借。 学生们心理自我安慰形象是越来越严重,懒惰、颓废、自暴自弃。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实践、体验,养成学生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成果交流的习惯,并将这些习惯落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历史探究合作性学习恰好适应了新教改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新课改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兴趣是成功的起点,也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短短40分钟一堂历史课上,如何最大程度地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这就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研究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诀窍,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学习、实践、创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让初中学生既能对历史非常的感兴趣,同时又能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好历史知识,充满自信的面对初中历史中考。教师本人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更加系统地提高历史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有了结构,中心、重点一目了然,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分析研究不同层次学生历史的学习行为、学习现象和学习效果。
(二)、研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策略以及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方式。
(三)、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分析。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学生活动中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找出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
(四)、加强历史学法指导和研究,找寻攻克历史知识难记的堡垒,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和低效或无效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法,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
七、课题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进行有目的的年级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明确以下问题:怎样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师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学生学习活动是有效的?
(二)、个案分析法:对典型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原因、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原因、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三)、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断总结,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求老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
(四)、经验总结法: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及时汇总形成成果。
八、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6月)
(1)准确界定研究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学习。
(3)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
(4)通过调查问卷,帮助学生弄清楚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对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现状有所了解并找寻对策。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
(2)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
(3)定期开展专题性研究,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知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2月)
(1)继续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总结和收集资料。检测成效,做出定性、定量分析。
(2)收集资料,健全资料。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九、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一)、整理学习笔记,撰写“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各种报告。
(二)、编写历史有效学习的时间研究报告和课题研究中的典型课例教案。
(三)、形成结题报告。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2
一、课题名称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探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欣赏”作为美术新课程中的一个学习领域,在初中美术课程中占有一定的比重,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被老师忽视,一方面,欣赏课内容多,涉及面广,如何把握美术欣赏教学的方法,教师往往缺乏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不够,往往对欣赏课兴趣不浓,课堂参与少。具体说来,在目前美术欣赏教学中存在以下误区,从而导致美术欣赏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欣赏活动的着力点不正确。有些教师,往往以美术家的介绍、以“文学性”的解释、以作品的社会影响等讲述代替美术作品本身的欣赏,忽视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语言、风格、审美价值的赏析;
(2)课堂中基本以教师讲述为主,学生很少参与讲述,师生互动少;
(3)初中生对美术欣赏课兴趣不浓。
本选题旨在通过对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研究,探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努力探索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的有效对策,加强师生互动,切实提高美术欣赏课课堂教学成效。
三、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音、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一直是教育教学的目标所在。素质教育的提倡又一次为其搭建了跳跃中国台。要完成上述目标,就要上好美术欣赏课,也就是美术欣赏课的意义所在。美术欣赏课的.意义在于不仅能提高同学们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而且也便于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还可以加强与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知识面的扩大。美术鉴赏课的意义和重要性,能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完善学生的知识修养支持。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现代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建构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与环境在交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儿童在不断与环境的接触中建构知识和行为策略。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能动的建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受个人兴趣、需要以及外部环境的推动表现为主动性和选择性;另一方面受本人原有知识经验、思维方式和情感品质等制约,在对信息的内部加工上表现为独立性和创造性。
(2)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成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五、实用价值
(1)有利于提高素质教育实施水中国,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2)有效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以及应用语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等视觉世界的感受、认识和理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3)促进教师重新审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美术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通过研究使教学各要素、教学方式、教学效果、教学流程展现等方面更优化。从而发展自我,有效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研究,使教师能正确把握美术欣赏课教学活动的着力点,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审美能力培养的关系。
(2)克服以往欣赏课以教师讲述为主的弊端,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创设开放、和谐的教育环境和适宜的教育情境,实现课堂的良性互动。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课题着重进行以下方面的研究:
(1)初中美术欣赏课活动着力点的研究;
(2)美术欣赏课中学生学习兴趣、课堂参与性调动的研究;
(3)美术欣赏课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
(4)美术欣赏课常用教学方法的研究;
(5)美术欣赏课中师生互动环节设计的研究。
八、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将整合各种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对比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开展研究。
九、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阶段完成: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1.通过课堂调查的形式了解学生对学习欣赏课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确立研究方法,制定研究方案;进行课题申报工作。同时开展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
2.利用图书和网络资源进行大量的资料查阅和整理工作,为欣赏课教学提供理论上的支持与帮助。并结学生实际,初步进行尝试教学,为下一步的研究积累经验。
(二)实施阶段(20xx年8月-20xx年10月)
1.对学生的知识积累情况进行了解。
2.研究进入实施阶段。这一时期我们根据微课题研究的规定,针对课题研究的内容,结合教学活动,定期撰写教学反思并上传到网上,与其他课题组成员进行网上交流,相互学习课题研究经验。
3.精心备写教案,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修改教案,尝试多种教学方法,积极书写教学反思、认真收集资料。
4.研究告一段落,对学生的收获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出试验结果,证明了试验研究的预期效果。
(三)总结阶段(20xx年11月-12月)
对本课题的试验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对平时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中所积累的教学反思和阶段性小结等资料进行归纳、分析。撰写课题结题报告。
十、预期成果
本课题研究后,拟取得以下成果:
1、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2、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3、课题研究的阶段计划和总结;
4、围绕课题研究形成的论文;
5、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等;
6、课题研究的工作报告及结题报告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3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强调小学阶段应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背诵优秀诗文160篇,其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信息,有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由此可见,课文阅读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我们又发现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1阅读量不达标,有许多学生不能主动去阅读课外书籍。
2我们的语文教师和家长对课外阅读重要性的认识缺乏更是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所获得的课外阅读经验严重缺失。
3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只看些订阅的报刊,作文书,对于经典名著的领悟,望而却步,也很难坚持写读书笔记。
鉴于我校实际情况以及学生阅读的具体情况,我们确立了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2纠正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存在的误区,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享受阅读过程。
3有效地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评价。
4全校开展读书活动。
5家校共建,建立班级阅读库。
6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我们研究的目标就是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始终保持强烈的读书欲望,真正享受阅读的乐趣。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的言行可直接影响着孩子读书习惯的培养。
教师自己对阅读充满着欲望,必会潜移默化使得孩子也热爱课外阅读推荐一些适合儿童阅读的内容,让他们的童心被喜爱的故事浸染,利用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让孩子喜欢上“书”这个充满趣味与想象的东西,真切地感受阅读的成功与快乐。一旦他们把阅读不再动作沉重的负担,他们就会热爱语文,从而形成语文学习的良好循环。
(1)创建良好的校园读书氛围,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展示学生的个性风采。
我们要为学生搭建一个中国台,多渠道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打造书香学生,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并营造书香家庭,让家长也参与其中,这非常重要。通过立体式的互动交流,营造家长,孩子,教师全员参与的氛围。能极大地激发孩子的自觉阅读兴趣,唤醒家长的亲子共读意识,也能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
(2)各年级语文实验教师互相合作,选择课本中经典的文章,设计拓展性阅读指导方案,进行共享,以一篇带多篇,以精读带博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能力。
(3)课题组教师每周至少上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和读书汇报课,使读和写逐渐内化为学生的良好阅读习惯。
(4)科学地利用好学校的图书馆,强化管理,发挥其最大的功能。倡导学生以及家长,少买一样玩具,少吃一次零食,把节省下来的钱购买图书,并和班级同学共享,成立班级图书角。这样,学校和班级互相配合和补充,保证每一位学生的手边时时有书可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点到面,既有阶段性又保持连贯性,使学生获得系统又完整的知识。逐渐锻炼和养成自学的能力。
(5)各实验班级确定必读书目和推荐书目,认真填写课外阅读记录卡,每学期根据学生实际,分年级开展读书知识竞赛,读书演讲会,评选小书迷,读书笔记评比,读后感评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6)创造中国台,引导学生积极进行阅读评价。开好阅读交流课,体验阅读的成就感,并适当加以引导,捕捉学生阅读交流的共性体验及时地予以点评和鼓励。以读促写,架起阅读和作文的桥梁。教师引导和要求学生积极作文,将自己阅读的体验和心得用观后感的形式表达出来,也保证学生鉴赏实践课的学习效果,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7)通过加强教师课外阅读的指导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四、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进程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历代文人和教育家对课外阅读都十分重视,都有过精辟的论述。
杜甫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朱熹指出:“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唐彪也说:“文无他术,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
2月,中国提出“美国教育行动”,其目标就是让每一位儿童都能阅读,每一位成年美国人都能进行终身学习。
20xx年,英国教育部发出号召,要把儿童阅读进行到底。
日本文部省把20xx年定为“儿童阅读年”,拨款资助民间团体举办为儿童说故事活动。
五、课题研究成果预期
针对此现状,我们期待“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能取得以下成果:
1制定学生阅读指导课常规。
2学校开展课外阅读指导经验交流会,并有大量作品呈现。
3教师课外阅读指导论文在市级获奖。
4学生能将阅读成果运用于课堂学习中,使减轻语文学习负担成为现实。
5建立教师阅读指导教学视频资源库和内部发行教师阅读教学指导论文集。
六、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本课题组人员人均年龄在35岁左右,其中有国家级、市级、区级优秀论文获奖教师等等。所有人员从事教学研究工作的积极性都很高。
2资料准备
我校有校园图书室,收藏了多样的的课外阅读类书籍,这些将是为课题研究提供资料准备的最大保障。
3研究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1)问卷调查法
(2)经验总结法
(3)学习成果展示法
(4)教育观察法
4经费保障
我校把本课题研究作为学校的重点工作之一,学校成立科研组,由中心小学教科主任组织牵头,学校给予本课题研究正规活动经费保障。
七、课题研究实施阶段:
(一)规划实验阶段(20xx年1月---20xx年3月)
1认识课外阅读的重要性。
通过收集到的资料及对目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分析,使每位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深刻的认识,并决心将这种理念转变成为具体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行为。
2确定实验班级、实验教师和对照班级。
3确定研究人员,研究人员强化课外阅读指导理论的学习。
(二)实施阶段
第一阶段(20xx年4月----20xx年6月)
1做好开题及相关工作。
2多渠道收集适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目(主要是拼音读物和绘本读物等)。
由课题组成员通过上网寻找、到儿童书店寻找、向学生或家长做问卷调查等形式收集适合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的书籍,以备研究之用。
3制作问卷调查表和《小学生课外阅读成长记录袋》及童心读书卡。
4开展实验班级和对照班级的语文水中国统一测试。
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8月)
1氛围营造。
2提高巩固。
(三)、总结和成果展示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阅读成果展示。
2实验总结,资料归类,成果结集或制盘。
3撰写结题报告。
4推广研究成果。
八、成员分工
组长:全面负责课题工作。
副组长:负责收集、归档研究资料,负责课题组会议的人员召集,负责通讯联络,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组员:负责保障课题研究的经费,为课题组成员提供学习培训的机会,适时调整研究方向,从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组员:负责制作和印制各种调查表格、文本及摄像、照相事务,课堂调查材料的整理及典型案例展示,进行学生课外阅读能力评价和激励机制的研究。
组员:负责课外调查材料的收集与整理及典型案例展示,进行亲子阅读和建立班级阅读库的尝试研究。指导中心本部的老师的研究工作。
组员:进行课外阅读课堂指导策略的研究。
组员:张秀琴、徐年华负责摘录并借鉴和提供先进案例、研究成果,进行课题数据分析。进行课题研究的开题和结题工作。
报名参与的其他语文老师同时开展本校课外阅读指导的研究工作。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4
1、课题名称:促进学生方式变革,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的研究。
2、课题的提出背景及目的意义:
(1)课题提出的背景:
新世纪之初,我国建国以来的第8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中国、中国的直接领导下,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这次改革,步伐之大,速度之快,难度之大,都是以往改革所不可比拟的。它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1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其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1。有感于农村中学在学习方式上依旧停留在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的层面上,不利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实施,从教育自身需要出发,从学生发展出发,从学校的可持续性出发,提出本课题。
(2)课题提出的目的及意义: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这1课题的研究旨在解决教育实践和教育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建立已知领域和未知领域的联结点,反映现有实践和认识的广度与深度,反映向未知领域探索和前进的广度与深度。其义在于: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1。“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变革,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环节,也是各门课程实施的基本理念之1。这种理念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多元化地获取知识,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过去,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由于教学大纲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教学内容和,使得教师的教学只能用“教师问”“学生答”、“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进行。今天,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倡导学习方式的变革,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了更多的空间,有效的教学能够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放飞囚禁的情愫。“充分自主,有效合作,适度探究”等学习方式,将有效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和谐发展、有特色的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充分自主引导发现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是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充分自主是还学生学习主动权,在学习中充分激活原有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知识。本课题的研究,是新课改的需要,是学生主体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转变传统教育观的需要,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均起到了催化的作用。
3、课题研究的内容:
(1)概念的诠释、界定:
在本课题的名称中,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学习方式”“变革”“多样化”。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学习时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变革是指对本质的改变,本课题中所说的变革,是针对学习方式而言。多样化是指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多元的分化。
(2)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内容:
在以往的学习中,学生大都是以被动接受为主,老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老师让学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很少从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主动的去获取知识。导致出现了课堂单调,气氛沉闷;学生茫然,漫无目的;教师困惑,苦于导学的现象。这都是学习方式单1所带来的弊病。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表现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知识等多个方面。这些方式不是单1的、孤立的存在,而是和谐的、互补的发挥效用。学生综合运用各种学习方式将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不可限量的潜在收益。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5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大体育课间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师生紧张的工作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师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全民健身在我国已深入人心,校园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更是百花开放,但各校在组织竞技性体育运动会的背后,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全民健身活动不经常,活动内容死板老套,参与者有压力等方面不足。而体育大课间活动已经许多城市开展和研究过,但大部分都没有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
体育大课间活动发展的趋势:以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本,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满足学生的运动欲望;大课间活动的内容形式设计要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年龄、不同特长、不同兴趣、不同水中国学生的发展需要;大课间活动要力争突出学校的特色,形成自己的活动特色;要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场地,做到小场地、大课间;积极探索把大课间活动作为一种校本课程的新途径,把大课间活动提高到一个新高度;大课间活动要做好安全管理工作,确保师生人身安全,让充满活力的大课间、让学生喜爱的大课间、让安全有序的大课间出现在我市的各个校园。
三、课题研究依据
以《关于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不少于一小时的意见》、《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和《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基本要求,以深化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和预期目标
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体质;满足机体生理需求和变化规律,调整心态,放松精神,陶冶情操;促进骨骼发育,改善运动、呼吸、心血管系统的神经传到功能;降低近视率,减少肥胖症;促进学生的休息与睡眠;科学使用脑力和体力;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的顽强毅力和集体主义观念的团队精神;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持,做到大风小雨不间断,酷暑严冬照常练,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终生的健身意识。
1、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积极创新,力求以活动励德,以活动辅智,以活动健体,以活动塑美,以活动促劳,促进学生五育全面和谐的发展。
2、优化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及管理,开放场地设施,提高其使用率,发挥其育人效益。
3、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让学生有选择地参与、学习、享受体育,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潜能。
五、研究的方法和措施
1、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在课题实施阶段,采用问卷的方法适时向学生和老师进行问卷调查,获得学生和老师对体育大课间活动开展的效果,并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根据结果及时调整课题实施的方式方法。
经验总结法:课题组成员经常学习加强研究,提出更加合理的大课间活动主题,对每一阶段实施的情况进行反思,不断总结,撰写论文,根据课题研究进行的具体情况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2、研究措施:
时间保障。调节学校作息时间,明确规定大课间活动,任何教师不得挤占大课间活动时间,若遇阴雨天就改在室内进行,如:室内游戏等活动。
制度保障。制定大课间活动班主任、体育教师的职责,建立了领导督查制、班主任现场督促制、艺体教师指导制、活动评比制。
人力、物力保障。学校要求大课间活动师生全员参与,活动中教师既是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保护者,同时也是活动者。
安全保障。加强安全宣传和管理,按类别划定活动区域,师生必须在指定活动范围内活动。所有场地均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活动指导,并督促学生安全。
六、课题研究步骤
XX年5月进行体育教师和班主任座谈会,全面启动课题,制定大课间活动方案;
XX年9月-20XX年12月份实施大课间活动方案;
XX年3月份对学校开展大课间活动进行总结,展示活动成果,并进一步完善。
完成结题报告20XX年3月进行课题后期期调查分析,并进行课题实验总结,写出有价值的研究报告,组织课题鉴定,向全市推广大课间活动研究成果。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6
一、课题的意义和价值
《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课题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课题研究的开展对建立和完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探索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和新途径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同时,该课题也是在当今公众和大众传媒越来越关注高校发展、高校新闻事件的“聚焦化”、高校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这一不可阻挡的新形势下,树立和维护高校良好形象,进一步提升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能力的的重要环节。该课题的研究还是高校加强舆论引导,做好师生思想政治工作,营造良好校园舆论氛围,培育良好校风、学风、教风,建设和谐平安校园,维护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它还对有效疏导和化解高校师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解,激励师生积极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有着积极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此项研究促进改变高校应急管理理念滞后、师生危机意识淡薄的现状,建立健全我国高校的宣传工作应对突发事件的管理机制,为进一步提高和完善高校应急管理水中国提供理论研究基础、参考资料和对策建议。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主要内容
(一)研究目标在此项研究中,我们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索:
1.探索化解中国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体系中常设性机构与临时性机构职责不分、关系不顺这一难题的方法;
2.全面总结中国高校应急管理行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个相对成熟、完善的工作思路;
3.寻找解决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反应及时性不足,信息准确性、公开性、透明度不高,学校各相关部门协调不顺、职责不清,执行过程中效益损耗过多等问题的新途径。
(二)研究框架与内容
第一部分:当前我国高校宣传工作所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第二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现状
1.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2.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立的`可行性
3.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面临的全新挑战
第三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概述
1.危机及危机相关因素理论
2.高校突发事件的特征、类型、影响及后果
3.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概念
第四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处置突发事件的历史与现状
1.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历史与现状
2.高校宣传工作在处置突发事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健全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的法律基础
第五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应急处置机制建设
1.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反应机制
2.高校宣传工作的应急决策机制
3.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信息管理机制
4.高校宣传工作的应急动员、协调保障机制
5.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心理干预机制
6.高校宣传工作的危机善后处理机制
第六部分:高校宣传工作对几种特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
1.对高校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处置和管理
2.对高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和管理
3.对高校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和管理
4.对高校信誉危机的处置和管理
三、课题研究的思路、方法和组织实施
(一)课题研究的思路此项研究将采取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的研究思路。
1.宏观与微观:从宏观上,分析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校在国家应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探究与应急机制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在高校中的体现。在微观领域,不仅探究新闻媒体、校园文化、网络舆情等与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之间的关系,而且从典型案例的研究入手,探索制定符合实际的相关制度、措施,进一步凸显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实效。
2.理论与实践:在探讨建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建构并实施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的创新工作模式,用实践来验证效果。
3.横向比较与纵向梳理:探讨西方发达国家校园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比较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校园应急管理方面的差异,为建立健全我国高校应急管理体系特别是宣传工作应急机制提供可资借鉴的参照系。
(二)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研究法、调查访谈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社会和高校丰富的藏书和网络学术资源,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探究,从中寻找研究的薄弱点,掌握最新研究进展。
2.调查访谈法--通过对部分高校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对著名教育界人士及相关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交流,探讨我国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3.比较研究法--研究发达国家校园应急机制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对比分析我国各层次、各类型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的现实情况,创新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
4.案例研究法--选取民族高等院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的实例,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引以为鉴。
(三)课题研究的组织与分工参加本课题研究的工作人员共5名,其中3人具有副研究员专业技术职称,3人分别具有法学硕士和文学硕士学位,专业特长分布在行政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媒介文化、传播学等方面,年龄均在40岁以下,呈梯次结构分布,在校园文化建设,新闻媒介及舆论传播,大学生的民族观、宗教观和法治观教育等方面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和成果,能够胜任此项研究工作。为了更好地开展课题研究,特成立课题组:1.课题组长:王江屏2.课题研究人员:杨泽泉、和金光、刘睿、高莹、晏妮课题组成员具体分工如下:王江屏、杨泽泉负责课题的申报、课题立项后相关材料的报送、研究方案的制定、专家咨询会的组织,同时负责课题开题报告、中期研究报告和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的撰写,以及结项验收工作。和金光、刘睿、高莹、晏妮负责研究资料和典型案例的搜集,并按研究计划完成预期研究成果研究论文《论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的撰写。
四、课题研究各阶段任务及预期成果
(一)研究周期1年,即20xx年10月至20xx年11月。
(二)研究各阶段任务
1.准备阶段:20xx年10--12月20xx年10月,召开专家评议会,评议审定课题的开题报告,形成成熟意见上报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20xx年10月,深入云南各高校进行调研,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掌握当前高校,特别是云南省高校的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建设和运行情况。 20xx年10月至12月,广泛搜集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资料和案例。
2.研究阶段:20xx年1月至20xx年11月,在国内学术期刊上公开发表1篇有关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 20xx年5月,在初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中期研究报告,上报云南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3.结题阶段:20xx年7月--11月20xx年7月至11月,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0xx年12月前,完成全部研究工作,申请结题。
(三)预期研究成果本课题的预期研究成果主要有2项:
1.研究报告《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
2.研究论文《论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对建设和谐校园的作用》。
五、课题经费使用说明本课题的研究经费共计肆仟元整($4000.00),拟作如下分配使用:
1.资料费(用于购买图书、进行网络下载等)1000.00元;
2.调研差旅费(到省内高校考察、搜集资料)1200.00元;
3.小型会议费(召开学术座谈会、专家咨询会等)800.00元;
4.计算机使用费(购买电脑耗材等)300.00元;
5.印刷补助费(资料复印、文稿打印等)300.00元;
6.管理费200.00元;
7.临时性小额开支200.00元。
五、专家评议要点(侧重于对课题组汇报要点逐项进行可行性评估,并提出建议,限800字)
《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课题选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此项研究的开展及时适应了目前高校宣传工作应急管理能力提升的要求。通过对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的建立、健全与完善对策等方面的研究,有利于高校以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的校园舆论环境,有利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育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有利于疏导和化解高校师生思想中存在的困惑与不解,有利于激励师生积极应对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与挑战,对促进和谐、平安校园的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该课题研究目标明确,研究方法恰当,研究内容具体。课题组成员构成精干,有宣传工作应急管理的经验和专业能力,并已参加过相关课题研究,形成了着作等研究成果,并发表过多篇相关学术论文,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完全能够胜任本课题的研究任务。
建议:
1.课题组成员要认真研究和领会研究目标,进行充分讨论并最终确定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的框架、主要内容和创新点,以及研究论文写作的重点及其与课题研究之间的关系。
2.课题组成员要明确自己的分工及职责要求,信息资源及时共享,按时按质完成自己的任务,保证研究工作如期完成。
3.课题组成员还要积极争取部门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从资金、时间和精力等方面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4.课题组要严格按照方案,对照各项预期研究成果,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确保按时按质完成研究任务。
四、重要变更(侧重说明对照课题申请书、根据评议专家意见所作的研究计划调整,限1000字,可加页)
根据评议专家意见,课题组在进行深入研究、充分讨论后决定作如下重要变更:
1.吸收现云南民族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杨泽泉同志和云南民族大学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晏妮同志为课题组成员;
2.对课题研究重新进行科学分工,由课题组全体成员一起合作完成最终预期研究成果--课题研究报告《和谐校园视角下的高校宣传工作应急机制研究》的撰写任务。
六、所在单位科研管理部门意见
同意开题报告对课题研究内容、方法、组织、分工、进度、经费分配和预期成果的意见以及专家组对课题研究工作提出的各项具体建议。请课题组根据专家建议认真修改开题报告,准确把握课题研究重点、研究框架、研究内容,进一步明确分工及职责,保证研究工作顺利如期完成。同意该课题开题研究。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7
题目: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20xx年秋季起,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广东等四省区试点试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状况悄然发生了变化:教材的编排体系呈现多样化,版面设计内容丰富多彩,学生的学习兴趣日渐浓厚;学生在课堂活泼多了,变得敢于举手,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不同见解;同时,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教学资源多元化也给教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诸多的便捷。实施新课改应让课堂孕育着生机和活力,应让其成为学生个性张扬和生命涌动的舞台,但随着课改的深入和推进,我们也逐渐感受到课改后的一些反常现象,特别是在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学生学习状态,课堂教学整体效益上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如果我们深入到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就会发现,低效、无效甚至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俯拾皆是,某些所谓的“新课堂”仍然明显带有师生剧本化的表演,不少冠以“活动式”、“研究性”等新型教学课堂教学在本质上仍沿用了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有些教师因一味追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处理和开展所谓的“研究性学习”而影响了新课改有效实施的现象大量存在,课堂教学有效性缺失仍然是目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市在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尚欠深入具体,未能根据生源实际情况得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可操作性较弱,我校在本课题研究更是欠缺。本课题主要针对目前我校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效率较低的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应用性探索研究,其目的在于从现有的新课程背景下有效教学理论和实验研究成果上,提出一些实践操作措施,并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得到验证,为我市新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课题主要是基于我校实际情况而进行的实验性创新,会考成绩及学生的满意度调查如果达到预期目标,课题组则建议茂名市教育局教研室将此种教学方法逐步推广至茂名其他同类学校的历史教学,扩大实验面积。
另外,此次实验也是新课标条件下历史教学的一次探索,对各地的相关实验也应该具有有益的借鉴作用。
二、可行性
本课题负责人和主要成员均参加过校级课题研究,多位成员的研究论文获市优秀论文一、二等奖。
本研究一个周期为三年,属历时研究,资料的定期采集和存档十分重要。实验结束后,需要开展横向和纵向对比研究,包括同年级实验班和非实验班的对比研究,同类实验学校和非实验学校的对比研究等。完成一个研究周期至少需要三年(含撰写研究报告时间)。
三、学术前史
(一)学术专著
从杜威到布卢姆,从斯金纳到加涅都非常重视对高效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并取得了各具特色的研究成果。自上世纪80年代后,又涌现出新的研究成果,诸如美国加里?d鲍里奇的《有效教学方法》,美国梅里尔?哈明的《教学的革命》,佩尔?蒂埃的《成功教学的策略—有效的教学实习指南》,等等。
国内除叶澜、裴娣娜等人对高效教学进行研究以外,部分专家、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如崔允漷的《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吕渭源的《有效教学草纲》,陈厚德的《新概念——有效教学》,张庆林、杨东合著的《高效率教学》,黎世法的《新课程异步教学方法论》等。
此上诸多专著,或多或少涉及高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方面的研究,然对于我们国家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领域的研究则甚少。
(二)学术论文
综论方面,夏伟在《论新课改后高中历史课的素质教育》一文中分析新课改后,高中历史教师如何从传统的应试教育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夏氏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提出某些颇有价值的想法,如积极向国外同行学习;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重视史料教学;提倡社会实践教
学;不要将高中历史课上成政治课,等等。
朱国平《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提出个人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解: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此后,朱氏提出提高历史课堂有效性的方法:首先,教师需不断学习,努力增加自己的历史知识;其次,教师需要做好教案设计;再次,教师需善于发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还有,教师需学会教学反思;最后,教师需要优化课堂教学方法。
崔女红《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如何提高效果》文中,结合其自身的教学实践,提出提高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某些措施,如讲究课堂语言艺术;以问题为中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运用多种教学手段,防止或缓解学生的疲乏心理;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知识的掌握,课堂效果更佳等。
某个方面,姜南《异步教学法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一文结合其的教学实践,较详细地介绍异步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具体操作过程:教师明确课题,提出问题;教师指示学习方法;学生学习,了解学情;强化效应;学生演练等五个步骤。
李春才的《提高高中历史课课堂交往效果之我见》,文中以为课堂交往包括师生之间的交往及学生之间的交往。在课堂交往中,师生都应注重提高自己。
吴银春《让高中历史课堂熠熠生辉——小议提升高中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从历史课堂提问的角度如何提高高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其文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课堂提问要坚持启发性,让课堂提问激活思维;坚持联系性,让课堂提问接轨社会;坚持开放性,让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效果;坚持灵活性,让课堂提问培养学生的思维,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提问的实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杨奕信《历史课堂教学改革中现代媒体技术的'应用》一文,既肯定历史课堂教学中现代媒体技术的利用,但同时指出历史课堂教学中应正确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如正确处理好手段和教学目标的关系;正确处理好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关系;正确处理手段与教学策略的关系。
董志辉《高一历史教学如何做好初高中知识的衔接》提出解决初高中知识内容衔接问题的三点看法:兴趣引路,能力渗透;理清主线,建构体系;随机训练,点拨提高等。
张海霞的《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着重论说如何利用教材中的文字史料,如诗歌及民谣类、讲话类、典籍类史料,甚至小字部分内容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徐增山的《活跃历史课堂气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则较具体地论说活跃历史课堂气氛的方法,具体如下:教师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精心设计新课的导入环节;教师把诗词等艺术形式引入课堂;教师把情感引入课堂;教师把国内外大事引入课堂;教师应将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现实。
四、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的
1、研究提高高中历史教师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途径。
2、研究提高高中学生历史学习活动的有效性的策略。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我校高一某班为实验班,高一某班为对比班。
在研究方法和统计上,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手段,有准实验法、问卷调查法、文献研究法,对研究数据统计分析。
(三)研究程序
准备阶段: 20xx年3月~20xx年8月,该阶段做了以下工作:
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文献查阅,确定研究主题
制定研究计划
组织研究人员
2、立题阶段:20xx年8月~20xx年9月
采用文献研究法,收集各类期刊、出版物中有关教学有效性研究,认真研读,制定方案,提炼升华,撰写课题研究方案。
3、实施阶段: 20xx年10月~20xx年10月
1)数据分析、资料整理阶段。采用调查法,对高一学生进行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活动有效性调查问卷;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近两年有关教案和教学设计,分析影响教学活动有效性的因素和行为表征。
2)行动研究案例分析阶段。定期进行课题研究课,立足课堂进行草根化实践研究;要求课题组成员每两周撰写一篇教学反思或教学随笔、每学期写一篇课
题教学论文;每学年组织两次课题研究经验交流。课题组成员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理论学习与研究,努力探索提高课堂活动有效性的教学策略,鼓励教师在有效性教学指导下大胆创新,提出案例。
4、总结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0月
1)省会考成绩抽样分析,主要针对实验班学生与对比班学生会考抽样分析。 2)对本课题研究进行有效性的分析和反思性评价,形成结题报告。
五、创新之处
“新课程条件下高中历史课堂有效教学的研究”课题自20xx年广东新课改实施以来,各地各学校均有相当数量的相关论文陆续发表,但时至今日,该课题仍是不少地方不少学校的探讨的焦点,原因部分源于之前论文理论性太强,而可操作性稍弱;部分由于各地生源不同,学生素质各不相同,导致得不到一套可以套用的方法。本课题旨在结合本地生源实际情况,采用数据呈现的方式,解决新课标下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问题,以期能够为新课标的推广提供可行性参考。
本课题基本内容涉及:
历史教学资源的研究
历史课堂教学研究
历史学习过程研究
历史教师发展研究
高中历史学习者学习能力研究
历史教学评价研究
除此之外,本课题预计需突破的难题,如下:
1、如何在学生整体素质较低的情况下,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2、如何改变课堂教学中高耗低效的现状。
3、如何使学生的快乐学习与高分成正比。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8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实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它的提出源于“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之后,关于教学实效性的话题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从学习美国的CarolMarraPelletier的著作《成功教学的策略——实效的教学实习指南》、顾明远和孟凡华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等著作中可以看出国外的实效教学研究开展的时间比较长,研究的较为深入。我国学者张璐在《教育理论与实践》20xx年第11期发表了《实效教学的定义》一文,文中指出了国际实效教学的五条标准: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语言发展、学习背景化、挑战性的活动和教学对话。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教育也乘上了高速发展的列车。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课程改革,在新的音乐课程标准、艺术课程标准里面,教学的实效性成为音乐课堂新的追求,如音乐课程标准就确定了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作用。毋庸置疑,“课标”已经向我们提出了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来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这次音乐艺术教育改革中为了更好的践行“科学发展观”,广大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以及专家学者都在不断的努力探索着。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实效性:是指老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发展。
课堂实效性: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效性不仅指效率,还包括质量,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有机统一体,讲“实效性”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为代价。二是实效性不仅指老师教学的实效性,还包括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学生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实效的学习。
音乐课堂实效性: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是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的情操。因此我们要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老师的自身素养,把握课堂的实效性,让音乐课堂成为学生活跃思维、审美创新、交流发展的智慧场。
三、该课题国内研究现状与趋势分析
从国内外专家和学者对实效教学理论的具体论述中可以发现:专家都比较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教学效益的提高,以及老师的反思意识和效果的可测性或量化。但是未能从实际操作中的进行深入研究,缺乏具体课程的实践性的支撑,尤其缺乏一线老师作为教育的实践者所积累起来的、具有切身体会的课堂教学经验。
因此,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们老师自身的特点,本课题紧扣新课程的相关理念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老师原有知识结构及个人业务素质的基础上,以小学音乐课堂为主阵地,以课例为载体,通过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实践研究、经验总结等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的行动研究,来探究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从而促进老师转变观念,构建适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途径和手段。
不过,大家对于小学音乐教学实效性的研究仅仅停留于初级阶段,还未上升到音乐艺术的研究,研究颇深的无外乎是那些音乐教育家了。作为音乐教学的实施者大家均在学习着,摸索着,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以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为指导,明确在小学开展音乐课堂实效性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以中国小学音乐教学研究理论为向导,重视对学生的音乐艺术感觉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听、唱、律动、创编的指导,实现小学音乐课堂的实效性。
3、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依据,力求使音乐教学中的实效性研究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创新性,实现研究效益的最优化。
五、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查阅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文献资料,了解、确定自己研究课题所及的范围,明白“搜索”方向。其次还要熟悉国内外主要教育期刊以及每种期刊的特色,国内教育图片、音像资料的种类和统计资料的`类别。通过这样的加工,形成对小学音乐课堂实效性的科学的认识。
2、问卷调查法:通过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实效的科学认识及了解。结合实验老师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整理成问卷。充分了解学生对现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实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验过程中,课题组围绕课题研究目标,开展多层次、多渠道的研究,要求实验老师将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和存在的问题,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进行探讨、研究,不断总结,在总结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4、个案研究法。通过一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变化进行深入调查,着眼于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强调实践与反思,强调合作与分享,从而让老师调整与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增强小学音乐课堂艺术指导的实效性。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课题组要求实验老师把教育实践能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的程序,分析现象,探索规律,撰写相关的经验文章,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
六、课题研究内容
1、音乐教学的实效评估设计,包括对学生的评估和对课堂教学的评估。
2、音乐教学的实效性设计,包括低年级的游戏设计,合作设计。中高段的合作创新设计,音乐课提问设计,拓展设计等等。研究这些设计的步骤和特点,如何利用这些设计更好地促进音乐课的实效性。从而建构实效教学课堂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与效益。
七、预期的目标和结果
1、通过欣赏、演唱、综合等智力因素的培养,将美育渗透其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升华。
2、引导学生学会体会音乐的一系列变化。并能发现音乐的这一系列变化正是它的奥妙所在,从而能实现小学音乐教学实效性的完全体现。
八、研究过程
(一)课题启动(20xx年4月—20xx年6月)
1、确立课题,设计课题实施方案。
2、确定课题研究人员。
3、搜集和整理有关资料,申请立项。
(二)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4月)
1、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确定人员分工,责任到人。
2、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3、调查分析阶段。设计调查问卷表,进行调查问卷,充分了解学生对音乐学科的理解掌握,为更好的开展下阶段工作奠定基础。
4、定期召开课题组会议。根据调查资料、学校实际、老师个性以及知识的不同特点等具体情况,设计实践活动方案。课题组以月为单位,定期组织成员进行活动:探讨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交流自己取得的经验,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研究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不断对实践活动设计方案进行整改。进行活动尝试,积累心得体会。
5、实验老师上课题研讨课。
6、老师教学生活经验积累。
(三)、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5月—20xx年7月)
1、对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整理。
2、收集资料,汇编成册。
3、完成课题研究总结报告。
九、研究的预期成果形式
1、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2、典型的案例分析材料。
3、各阶段素质检测成绩及相关资料。
九、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
1、音乐实效性教学本身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继新课改以来,小学音乐教学又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
2、本校经常有机会参加教育局教研室组织的各项教学活动,校“小白帆”艺术团的学生也能经常参加市级的比赛和展示。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拥有一批基本功过硬的骨干老师,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已经有浓厚的兴趣。
3、学校领导重视音乐教学工作,同时也获得了家长及社会的大力支持。本校还被定为江苏省实验学校,常得到专家的垂询与指导。
4、学校硬件实施不断改善,为实验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9
题目:初中数学主体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究开题报告
一、本选题的意义和价值:
理论意义:国家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强调学生要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同时《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中合作这种学习方式的确很重要。
应用价值: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主体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新课标下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建立各教学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协调、取向一致的关系;使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指导方式得到有效的改善,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数学教学学习快乐、快乐学习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省内外同类研究现状述评:我国自90年代初期起,开始探讨合作学习,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不少学生从中受益,教师们在实践中也开发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实施策略。但目前国内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主要是在高等学校,中学阶段的合作学习刚刚起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初中阶段需要进一步开展合作学习,小学阶段尚未看到数学与合作学习整合的研究课题。因此现在进行初中数学与合作学习整合的研究带有前瞻性。国内目前的合作学习研究比较多的是提出一些原则,而对实践的、具体层面的、可操作的方式与途径的研究则比较少,本课题注重合作学习方式的探索,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二、研究内容、目标、思路
什么是主体合作学习形式就是通过小组目标、小组分工、角色分配与转换、集体奖励等形式,激发每个学生荣辱与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道德情感,通过感染舆论,集体荣誉体验等活动,使每个学生都感悟到只有自己努力对小组做贡献,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学习方式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目前数学教与学形式上存在着种种弊端,要么是学习没有目标,或目标不能落实;要么教师责任心不强,对学生的问题不闻不问,要么是教师主观臆断,脱离学生实际,总之数学学习形式亟待改变。
主体合作学习在学习数学中的作用。
高效率地利用时间,使学生有更多主动学习的机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社会合作精神与人际交往能力。能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缩小两端学生的差距,双方都能获益,尤其对后进生有很大的帮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师在主体合作学习中的角色和地位。
转变观念是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地位和角色也发生了改变。教师在小组中不是局外人,而是学习目标的制造者,程序的设计者,情景的创造者,讨论的参与者,协调者,鼓励者和评价者。
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合作学习关键在于精心设计讨论话题。从教师这方面看,设计话题应突出趣味性、情景性、可操作性、创造性。
小组学生合作学习评价对象和方法。
评价的对象包括评价自己、评价同学等。评价的'内容主要是学习态度、合作精神、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等几个方面。合作学习作为系统的学习方式,必须具备相应的评价机制,建立合理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能够把学生个体间的竞争,变为小组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把小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依据,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格局。把整个评价的重心由孤立的个人竞争达标转向大家合作达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过程,把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培养学生能数学地分析、解释、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及运筹优化的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意识、合作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的实现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融合转变观念是学习型社会的要求。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应该转变为学习者学习的向导、参谋、设计师、管理者和参与者。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出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有一定教科研水中国的教师队伍。
研究视角本课题从新课标合作学习的角度出发,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方式,建立合作研究的多元互动,注重开放的合作过程,强调合作方式的建构。
研究方法:
②.调查法:运用座谈、问卷等方式,向学生了解数学学习的现状,并对此作出科学的分析。
④.实验法:在学习方式的实验阶段,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比较分析的方式,研究这一学习方式的实践操作效果。
⑤.行动研究法:在课题实施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反思、评价分析,寻找得失原因,不断提高小组合作的能力。
⑥.经验总结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寻找有效的小组合作的途径、方法和原则。通过各种方式全面搜集反映小组合作学习中事实材料,经过分析、整理和加工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作为合作学习方式的理论依据。
研究阶段
⑴准备阶段(20xx年4月- 20xx年5月):
⑵实施过程(20xx年6月- 20xx年1月)
根据课题设计方案,有计划、有步骤进行行动研究。不断实践,定期总结,每学期都有阶段成果。
⑶总结阶段(20xx年2月-20xx年5月)
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写出结题报告,召开成果汇报会。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10
一、课题名称:
对我校20xx级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跟踪调查----兼谈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必要部分,是培养学生个人价值观的关键。同时初中课改已进行好几年了,而且大部分老师都能够采用新课程理念进行教学,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现状却令人堪忧。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对本校20xx级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跟踪调查研究,目的在于了解初中学生对历史学习、对教材、对教学方法、对考试以及作业布置的看法,了解他们历史学习的质量以及对历史教师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力求为我校初中历史教学和改革实践提出适合校情和学情的可供参考的依据和建议,并进一步提高我校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该课题研究的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本课题组成员通过资料查询和网上搜索,发现对这方面的研究很多,也有一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大多只是理论上的论证,泛泛而谈,而且调查范围也很广,缺乏实际的操作性和针对性。近些年人们也发现了这方面的问题,开始走校本教研的路子。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课题符合当前的教学理论,通过校本教研,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努力提高我校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体水平。我们的教育目的'就是让学生走向独立,走向终身学习的道路,只有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被培养起来,学生才有可能走向自觉学习,才能实现教育从传统教学的“三个中心”(即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向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三个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以能力发展为本,以自主学习为本)的转变,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乐于学服务。
五、课题研究目标、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研究目标:本课题试图通过对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以期使得我校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内容: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历史学习、对教材、对教学方法、对考试和作业的看法,了解他们历史学习的质量以及对历史教师的要求,找到具体原因,采取相应的对策,提高教学效果。
研究方法:
⑴调查研究法。从我校20xx级学生历史学习现状调查研究入手,广泛开展问卷调查、典型访谈和专题调研,获取有效的信息与分析问题的数据。
⑵统计分析研究法。即从学生中获取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并做成统计图表进行分析,从而获得解释性理解的研究结论与改进意见。
⑶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分析教学现象、教学问题,及时总结实验的经验和亮点,及时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课改实验的工作意见和具体对策。
六、研究工作的步骤:
第一阶段:20xx.3~20xx.7
准备阶段:
搜索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学习、交流、讨论,了解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确定研究课题,确立课题组负责人和实验教师,撰写实施方案,申报课题。
第二阶段:20xx.8~20xx.2
实施阶段:
(1)精心制作和完善调查问卷。
(2)确定每班历史成绩不同等次的学生做访谈的对象;
(3)做好调查问卷的统计和分析。
(4)做好受访学生的书面记录并分析。
第三阶段:20xx.3~20xx.7
总结、结题阶段:
汇总、整理课题实验材料,撰写研究报告,申请结题鉴定。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11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中存在的差异程度,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以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好的发展。分层教学在教学目标上致力于促进全班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综合交替运用班级、分组和个别教学形式;在教学效果上则谋求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分层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分层优化、因材施教、主体参与的教学特点,对于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是很有效的。分层施教起点低,能多层次地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竞争性,淡化了形式,注重了实际,具有保尖、促中、补差的作用。
本课题是建立在因材施教理论上开展研究的。现实告诉我们:中学生在生理发展和心理特征等方面客观存在差异性,特别是心理方面的智力、兴趣、爱好等因素表现的差异更为明显。传统班级授课活动中,在班级的组织形式中顺应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施教是不现实的。事实上,个体与个体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共同性,把某些方面相类似的学生划归同一层次,既可照顾学生个体间存在的差异性,避免不分对象的 一刀切 弊端,又可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水平。分层教学就是依据因材施教理论和学生个体差异相结合而提出的一个新课题。
国外发达国家在分层教学方面的研究理论比较丰富,加之已经实现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基础教育摆脱了高考的影响,进行分层次教学的目的完全是为了一切学生都能达到基础教育阶段应该具有的学历水平而采取的有效措施。他们的分层教学实现了完全意义上的 小班制 个性化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分层对象的确定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力基础自主决定。
国内对分层教学的研究也比较多,但由于国情的不同,国内的分层教学主要定位在 大班授课制 下的实施,在分层教学基本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了以学生分层、目标分层、教学分层、测练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和起始分层、中途分层、班内分层、年级内分层等多维度的分层;同时,也明确了分层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及对教学管理上的要求。
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可以看出教育越来越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教育观念已经从单纯传授知识转变到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上来。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实行个性化教学,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奠基工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进行因材施教,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此,在我国大班授课制情况下,分层教学是解决差异教学的最好办法之一,其研究前景非常广阔,需要研究的内容,尤其是实践层面的研究还很多。
本课题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以 学案导学 的形式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模式,即以 学案 为依托,将因材施教等基本理论转化为分层教学的教育实践,试图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新,形成独特的个性。通过研究该课题,使教师进一步更新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树立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课程观和学生观,突破接受学习的定势,探索引导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和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和拓展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使教学课堂从封闭走向开放。
研究的意义及价值
(1)理论意义
①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解决教改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开展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等问题。因此,本课题对如何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②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实施分层教学的载体 学案 ,运用 学案导学 的方式有效解决分层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调控各层次学生的学习行为问题,高效推进分层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因此,本课题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普遍的借鉴意义。
③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对广大教师改变教育观念,转变 教授化 的教学策略,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策略培养的 学习化 教学策略具有指导意义。本课题研究将为广大教师开展教学策略研究在理论指导、目标、评价标准及方式、内容、方法等方面提供可选择的新的思路和操作样式。
(2)实践价值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得分层教学的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更加具体化,充分运用了巴班斯基的 教学过程最优化 理论,使分层教学的理论更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和一定的推广价值。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取得的关于 学案导学 的基础性理论和规律性的认识丰富了教师教学理论的研究。
研究内容
①分层教学:本课题的分层教学是指在常规班级授课制条件下,既注重学生在同一班级中学习的共同特征,又重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差异性。
②学案:教师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学生学习目标,把经过认真制定的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展示给学生,建立一种有目标的学习向往,给学生以明确的思维导向。
③学案导学:是以学案为操作蓝本,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学习、教师主导调控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情感态度为目的、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策略体系。
研究目标
①使学案的编写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并能形成以体现学生的个性差异为特色的学案校本教材,使学案具有引领性、针对性、动态发展性和可操作性。
②以学案为载体,以学法指导为主线,形成以培养学生学习策略为目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策略。
研究依据
①个体差异与因材施教理论
② 最近发展区 理论
③ 教学过程最优化 理论
研究的方法和分工、步骤
研究方法
①行动研究法:对课堂分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探索,研究分层教学的切入维度,并根据学生差异,形成学案导学式的课堂分层教学模式。
③比较研究法:对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形成和情感态度等在实验前后的变化结果进行比较研究,检验分层教学实践的效果。
课题组组织机构及人员分工
(1)组织机构;
(2)人员分工
实施步骤
本课题预期定为2年,研究分为准备阶段、实施阶段、深化阶段、总结评价阶段。
(1)准备阶段(20xx.5 20xx.9 )对学生基本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组建课题组,确定研究对象;启动课题研究。撰写课题的初步操作方案及开题报告 阶段负责人:刘雪芹
(2)实施阶段(20xx.9 20xx.2)①制定明确实施计划,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具体研究任务②深入进行 学案编写与应用 的调查研究,积极进行教学实践③开展 学案编写与应用 的经验交流活动,(4)开展 课堂分层教学中问题与对策 的学术讨论。
(3)深化阶段(20xx.3 20xx.9 )①及时修改、完善研究内容,采取相应改进措施,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加强实践,扩大研究成果②完善本学科的导学学案校本教材③撰写科研论文,总结课题研究中的经验与不足。
(4)总结评价阶段(20xx.120xx.12 )
研究能力:
(3)日常工作中要加强理论学习,用新的观念指导实践。把课题研究的任务落实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去。围绕实验研究课题,开展实验。课题组定期举行集体研讨活动,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
课题中期成果
课题实施方案、阶段性计划、阶段性理论讲座、调查报告、教学案集锦、课堂教学录像、教学论文、教学反思、教学效果。
最终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教学案集、优秀课例光盘、科研论文等。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1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可见,“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绚丽多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同的服饰打扮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个性的流行服饰,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们将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追寻我国服饰文化史,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与博大。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制订出一个可行方案,宣传服饰文化,让服饰文化引起更多当代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品味,让他们的穿着打扮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动人的风采。
预期成果
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活动计划
任务分工:由于人数有限,所以全组全过程参与。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第3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10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11周):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高中历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模板高中历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模板。
第四阶段(第12—13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可行性分析:
人员条件:我们对这个课题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这将会使我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好这门课程。
我们的成员中有一名是团支书,这将使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本组成员团结互助,善于分工合作,这也将促使我们的活动更加迅速的完成。
物质条件:我们家中都有电脑,上网查找资料较为方便
时间条件:现在下午一般都是两节课后就放学了,所以我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充裕;同时,课间,中午的时间我们也都可以利用。
总结:对我们来说,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其他功课相比,它的学习范围,内容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强了。虽然开始大家都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但在我们的努力以及朱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我们克服了困难,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开题报告。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的收获和体会:
1、我们共进行了两次开题论证。第一次论证时我们做得很不好,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很粗糙。看了另外两组同学的展示,我们感到很没面子,也有些不服气。我们决定重新修改,完善一下,同时希望再有一次论证的机会。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次论证我们做得非常好,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做成了幻灯片的形式,视觉效果也很好,得到了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由此我们感到,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没有全心全意地付出。只要肯做有心人,相信天下一定无难事DD信心,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第一个收获。
2、研究活动是一个团体活动,无论是制定研究框架还是具体实施,都需要几个人共同讨论决定,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至少是不可能完善的。因此它在客观上为我们创造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会合作,学会取长补短,这是我们研究活动的又一个收获高中历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模板默认
3、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说办事拖拉,效率太低,对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等等,我们要在今后的活动中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
指导教师意见
该生对选题与老师进行了充分讨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要求,参考了许多文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选题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延续,符合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有益。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基本合理,难度合适,学生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该论文的设计。
同意开题。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13
论文题目: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作为教学一个重要的环节,作业一直被认为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教师用来衡量自己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巩固和深化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现代的教学,越来越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尤其是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而学生做作业的过程,也是培养其非智力因素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作业的形式基本以机械抄袭和死记硬背为主,禁锢了学生的创新探究潜能,甚至有很多时候作业流于形式。因此,在新课程教学的实施中,作业的形式和作用也应发生相应的变革。
历史是活的,历史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以史为鉴,指导未来,所以通过教学和作业方式的改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有按自己的独特角度审视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相对权力,将教科书作为学生研究的材料,创设多点“历史机会”,在布置作业时竭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评价、分析、总结能力,培养学生学会建构知识体系,学会整理、归纳、创新能力,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真正完成历史学科独特的育人作用。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
关键词:中学历史、作业、创新
《中学历史作业的创新研究》是对反思现在历史教学中作业布置现状的基础上,结合教学实践对历史作业的实效性和创新性进行思考和优化改进,以期达到使作业真正起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作业创新”的探索与“实践效果”为研究的'重点。
这次研究主要立足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的研究实际,结合我所带班级在历史教学中的实践与思考进行研究,通过尝试性的改进历史作业的形式等实践,观察实施效果,同时结合一些教育专家的相关教学理论与经验,进行实践、探索和思考。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目标:通过对历史作业创新的实践,以期探究实现“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思考历史”的能力,力求通过科学的引导以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优化学生思维方式的目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总结,以期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思想。
研究方法:问卷调查、归纳分析法、案例分析、反思优化等方法。
研究步骤:本课题研究时间为一年,研究的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了解国内外已有的关于本课题的相关成果,结合教学实际,设计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完成课题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1月)。通过自我教学实践,并与我校课堂观察合作体教师相互合作,设计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待历史作业的态度、设想、建议等,
根据学生的建议和教学内容设计新的作业类型,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总结梳理历史作业的类型,并在研究过程中以多样方式呈现研究成果。20xx年1月30日前,及时上传研究中期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提升阶段(20xx年3月至6月)。将实践中的结论和思考进行整合,将实践过程进行整理、修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验证、反思和完善,从而形成具有借鉴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并如期完成结题报告。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同时应形成:
1. 关于“中学历史作业创新”课题研究的相关论文;
2. 在研究过程中形成的教育随笔、教学叙事等;
3. 部分改进后的学生各种形式的作业成果展示;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14
开题报告是指开题者对科研课题的一种文字说明材料。这是一种新的应用写作文体,这种文字体裁是随着现代科学研究活动计划性的增强和科研选题程序化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以下是开题报告课题研究价值: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怎么写?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应该包括以下九大要素:
(一)课题名称
课题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这看起来是个小问题,但实际上很多人写课题名称时,往往写得不准确、不恰当,从而影响整个课题的形象与质量。这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只会生孩子,不会起名字”。那么,如何给课题起名称呢?
1.名称要准确、规范
准确就是课题的名称要把课题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比如“小学语文指导自主教学模式研究”,这里研究对象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研究的问题就是指导自主教学法。有时候还要把研究方法写出来,例如“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小学生,研究的问题是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法,这就说得很清楚,别人一看就知道这个课题是研究什么。而有些课题名称则起得不是很准确。如,“集中识字,口语突破”这个名称,别人只看题目,就无法看出研究的是什么问题,好象是语文,又象是英语,是中学或是小学,是小学高年级还是小学低年级更没办法看出来。若改为“集中识字,口语突破——小学英语教学模式研究”,这样就一目了然了。总之,课题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规范就是所用的词语、句型要规范、科学。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个题目如果是一篇经验性论文,或者是一个研究报告,笔者觉得不错,但作为课题的名称就不是很好,因为课题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探讨,正开始研究,不能有结论性的口气。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
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能不要的文字就尽量不用,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但要尽可能表明三点:研究对象、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有位老师在课题申请表中对它的课题意义是这样说的:“高考实施3十X方案后,化学学科作为一门选考科目,其教育、教学必将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在当前的形势下进一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和教育水中国,这是化学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本课题正是以3十X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为引线,以届至20xx届为观察样本,运用观察、统计、访问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研究如何在3十X实施过程中调整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问题,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提高高中化学教学水中国进行有益的探讨”。这样有针对性地写使别人一看就觉得科学性、实用性比较强,的确有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能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下面是“学科教学与素质教育”研究实验方案所写的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中小学各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特点和规律;2、提出在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3、制定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评价方案;4、初步形成素质教育机制下的`中小学学科教学基本理论;5、全面提高实验学校学生的素质,促进实验学校教育质量的大面积提高;6、促进实验学校教师素质的提高,造就高水中国的科研队伍。
确定课题研究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虑课题组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中国。
(四)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2、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3、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4,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这对我们整个课题研究十分不利。因此,我们要学会把课题进行分解,一点一点地去做。这里给大家举一个例子:
某省“九五”重点课题《初中语文活动课研究和实验》的研究方案指出,本课题研究的中心是,如何科学有序、切实有效地开展初中语文活动课。具体内容包括下列三个方面:1、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的情况和语文教学要求,对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对学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素质的发展进行详细的目标规定,从而建立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目标体系。2、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和语文学科的特点,安排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的内容,内容的安排力求充实、精确、有序,并初步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活动课内容体系。3、根据初中各年级语文活动课目标内容和初中各年级学生的特点,探索初中语文活动类课程的学习活动方式,确定活动类课程的教学时间、空间及程序,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种切实可行的可操作的语文活动教学模式。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任何科学研究除了要应用哲学方法和一般科学方法之外,还要有具体的研究方法、技术手段。“研究方法”这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比如,我们要通过调查了解情况,我们如何制订调查表,如何进行分析,不是随随便便发一张表,搞一些百分数、中国均数就行了。这是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
课题研究的步骤,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性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一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
(七)课题预期的成果与表现形式
课题研究成果预测即研究过程可能出现哪些情况、问题?研究会带来什么成果?有什么对策?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教育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没有完成。在开题报告中设计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以便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同时也有利于课题管理者据此对课题进行检查验收。
(八)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小组成员如何分工合作,在方案中,要确定课题组长、副组长、课题组成员以及分工。课题组组长就是本课题的负责人。一个课题组应该包括三方面的人,一是有权之士,二是有识之士,三是有志之士。有权了课题就可以得到更多的支持,有识了课题质量、水中国就会更高,有志了可以不怕辛苦,踏踏实实去做。课题组的分工必须明确合理,让每个人了解自己的工作和责任。当然在分工的基础上,也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合作,大家共同研究,共同商讨,克服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还要注意课题组成员的整体素质与水中国,尤其是课题负责人的水中国。如果课题组成员和负责人既没有理论又没有实践经验,这个课题就无法很好地完成,也就难以得到批准立项。
(九)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和设备条件,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对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如有关测验题和问卷题等研究工作与材料、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必须写清。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多多益善,胡写乱要,要加强管理,监督使用。
课题开题报告要求与模板
一、课题的名称
(1)名称要准确、规范。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一般从三个方面阐述:
教育科研目标,阐述要探索、研究、总结什么科学规律;
育人目标,阐述课题研究对学生发展的作用;
工作目标,阐述课题研究对整体工作的促进作用。
(2)意义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不要都写成是坚持党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中国、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实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1)研究范围的限定。
A、对研究对象的界定。总体范围和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
B、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要下比较明确的定义,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和评价研究的合理性。
2)研究的内容。
研究课题要通过研究内容来体现,有了具体的研究内容,就可以依据研究内容设计更为具体的研究方案。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确定研究方法时要叙述清楚“做些什么”和“怎样做”
七、课题研究程序
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九、保障措施
开题报告模板
“广东省高考英语效率课堂建模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名称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水平和发展趋势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七、课题研究程序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九、保障措施
历史课题开题报告15
课题名称: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选题依据
我们的课题研究是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为目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的1种立体交互的有机结合研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学习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着10分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信息技术中,以信息丰富为特点的网络技术为探究式学习提供了非常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网上探究式学习中,能培养学生对资源信息的识别、采集、存储、加工和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在观察中、在整理中、在协作中、在建构中探索研究新事物,激发学生发现新现象,探索新规律的创新精神。
正是基于以上想法,本课题选取了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视角,来开展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
研究目标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设计开发旨在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实践能力。探索并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
通过在网络环境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研究中,使学生初步掌握从网上获取、分析、加工、利用、表达信息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其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并向其它学科和领域迁移。
开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而成的校本综合实践课程的多媒体网络课件,形成1批符合中学生认知基础和心理特征的未来教育案例,构成学校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资源库,充分利用全国教育互联网、宽带网、校园网等教学资源库,协作学习。把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探究性学习中体现出来。
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发展学生发现、质疑、探索、创新等自主探究能力。构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评估指标,其中包括制订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材料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方式和调整学习目标的能力,自我选择学习途径的能力,与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的能力,自我及相互评价学习结果的能力,自主处理信息和操作信息工具等能力。通过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探究、利用网络信息的创新能力。
在课题实验与研究过程中,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促进其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形成1支德高为范、业精为师的高素质信息化、研究型的.新型教师队伍。
研究内容
众所周知,internet可以作为宝贵的教育信息资源和威力巨大的教学媒体,并且,从80年代后期起,有些发达国家就开始进行利用internet进行教育教学的实验。但是,它必须是以1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为基础的
我校已与互联网相接,且建成了校园网。我们将在全校,充分利用internet的信息资源的丰富性、时空不限性、人机交互性等特点,进行优化教育环境,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实验研究,该实验研究的重点是利用internet辅助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比如,在培养学生信息能力、帮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学习、探究式学习、发布成果激励学生的创造热情、利用网校辅助学习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逐步摸索出1套适合初中学生教育教学特点的,基于internet的现代化、高效率的,能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1代新人的方法和途径。
学生运用计算机的技能。
学生操作计算机的技能,运用计算机网络获取信息的技能,直接影响到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顺利进行。实验班学生除每周规定的信息技术课外,根据需要还要在业余时间有针对性的安排学习与上机时间,保证其具有较强的信息能力与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自学的技能。
辅助课堂教学的情境式课件开发。
教学情境的展示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非常重要,根据不同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设计开发设计出满足课堂教学需要,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情境式教学软件。
模型建立式课件开发。
教学模型的展示和联想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大为重要,同时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根据知识的交叉性和渗透性要求,开发理综模型建立式课件,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用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软件的利用、开发。
在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再根据能力培养要求,集理化教研组的集体力量,收集大量的有关的素材,制作出适合个别化学习学习软件。
小论文,小制作,小发明的研究。
充分利用网上丰富的资源,开阔眼界,培养灵感,并提供让学生对身边有关理化问题进行讨论,充分发表见解、观点的场所。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积极实践,培养创新实践能力。
第五篇: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一、课题名称: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研究
二、课题的核心理念
历史学科在中考的分数比例上占得很少。学生历史学习普遍主动性差,没有主动学习的习惯。仅局限满足于上课被动听老师授课,缺乏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初中的历史知识多而繁杂,初中学生难免有“繁多、杂乱、易忘”的感叹,认为学习历史是一种负担。学生们心理自我安慰现象就越来越严重,懒惰、颓废、自暴自弃。如何提高学生历史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历史的能力,才能达到有效学习。
三、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如今教学方式越来越无法让学生们巩固心神努力学习,课程的教育问题仿佛完全跟不上学生们的脚步,而学生们对于学习的态度也越来越感到枯乏无味,伴随21世纪社会发展的步伐不断前进,而生活的条件也越来越好,学生们原本怀着积极进取的心态都随着时间慢慢给淹没了。而学生们对学习态度问题也是引起了教师们的注意,大多数教师都知道学生们对于学习态度低下的问题,无非就是一些“哎!读书那么苦那么累,现在是21世纪啊,随便出去就能找份工作养活自己了,干嘛还要那么辛苦的读书呢?”这大部分都是如今学生们心中的心声,从而课堂却成了学生们过日子的凭借。学生们心理自我安慰形象是越来越严重,懒惰、颓废、自暴自弃。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实践、体验,养成学生搜集史料、提取信息、解决问题、成果交流的习惯,并将这些习惯落实于学生历史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历史探究合作性学习恰好适应了新教改的要求。
四、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
新课改的核心思想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发展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兴趣是成功的起点,也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在短短40分钟一堂历史课上,如何最大程度地体现这样的教学理念,这就对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也是我研究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学生自己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和诀窍,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组织能力。使学生领悟到成功的喜悦,学会学习、实践、创造,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使学生能健康全面的发展。让初中学生既能对历史非常的感兴趣,同时又能在非常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好历史知识,充满自信的面对初中历史中考。教师本人通过课题研究可以更加系统地提高历史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水平,提高自身的教育科研能力。
五、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高慎英、刘良华《有效教学论——新课程的视野》,宋秋前《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施策略》。“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对历史知识进行梳理形成知识结构。有了结构,中心、重点一目了然,使教学在学生“想学”、“愿学”、“乐学”的心理基础上展开,学生的学习过程可变被动为主动,就不会觉得是一种负担。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分析研究不同层次学生历史的学习行为、学习现象和学习效果。
(二)、研究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策略以及老师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活动的方式。
(三)、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分析。通过观察、调查和个案分析法,了解学生在学生活动中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找出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
(四)、加强历史学法指导和研究,找寻攻克历史知识难记的堡垒,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针对影响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因素和低效或无效学生学习活动的表现,采用行动研究法,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操作策略。
七、课题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法:进行有目的的年级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明确以下问题:怎样的学习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教师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怎样的学生学习活动是有效的?
(二)、个案分析法:对典型的学生个体,详细地描述个案,反映其研究前后的发展变化情况。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学习的表现、学习的兴趣和态度、学习的主要方式等,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原因、影响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原因、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
(三)、行动研究法:通过课堂教学的实践,不断总结,改进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使之更适应学生的学习,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要求老师以自身的教学实践为出发点,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以改进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
(四)、经验总结法: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及时汇总形成成果。
八、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6月)
(1)准确界定研究内容,这是课题研究的前提和关键。
(2)广泛收集资料学习有关小组合作学习等方面的文献资料进行系统学习。
(3)拟定课题实施操作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形成实施方案。
(4)通过调查问卷,帮助学生弄清楚在学习历史知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对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现状有所了解并找寻对策。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
(1)按照研究方案具体实施。
(2)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改进调整方案。
(3)定期开展专题性研究,制定有效的课堂教学,指导学生掌握知识。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12月)
(1)继续开展行动研究,不断总结和收集资料。检测成效,做出定性、定量分析。
(2)收集资料,健全资料。
(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研究工作报告以及有关论文。
九、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一)、整理学习笔记,撰写“初中历史有效学习研究”相关的论文和各种报告。
(二)、编写历史有效学习的时间研究报告和课题研究中的典型课例教案。
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俗话说得好:“人靠衣装,佛靠金装”,而一句“衣食住行”更是将“衣”摆在首位。可见,“衣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交际中扮演着何等重要的角色。绚丽多彩的服饰不仅体现了人类对美的追求,更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载体,不同的服饰打扮还可以从侧面反映出不同的社会背景和文化。从远古时代的人类用树叶兽皮遮羞保暖,到当今社会讲究时尚、潮流、个性的流行服饰,人类的服饰演变历程怎样?它又是怎样影响、改变人们生活与观念的?当代的中学生对穿着打扮的追求和看法又是什么?我们将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追寻我国服饰文化史,领略中华服饰文化的精髓与博大。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制订出一个可行方案,宣传服饰文化,让服饰文化引起更多当代中学生的关注,使他们对穿着打扮的追求有更高更新的认识与品味,让他们的穿着打扮展现出当代中学生动人的风采。
预期成果
体验、调查分析报告、论文
研究方法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杂志、互联网、问卷调查、实地考察等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己的基础知识、能力,收集有关资料,撰写相关论文。
活动计划
任务分工:由于人数有限,所以全组全过程参与。
活动计划:
第一阶段(第3周):参加课题研究培训,开好开题会,制订课题研究方案。
第二阶段(第4—10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搜集中国古今服饰文化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分析资料。
第三阶段(第11周):对我校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穿着打扮追求与认识的问卷调查,整理分析调查数据高中历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模板高中历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模板。
第四阶段(第12—13周):总结课题研究工作,撰写和修改课题研究报告。准备相关验收材料,完成有关结题验收的准备工作,申请课题鉴定、验收。
可行性分析:
人员条件:我们对这个课题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这将会使我们更加热情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尽自己最大的力量完成好这门课程。
我们的成员中有一名是团支书,这将使我们的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本组成员团结互助,善于分工合作,这也将促使我们的活动更加迅速的`完成。
物质条件:我们家中都有电脑,上网查找资料较为方便
时间条件:现在下午一般都是两节课后就放学了,所以我们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充裕;同时,课间,中午的时间我们也都可以利用。
总结:对我们来说,研究性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同其他功课相比,它的学习范围,内容和自由度都大大增强了。虽然开始大家都有点儿摸不着头脑,但在我们的努力以及朱老师的精心辅导下,我们克服了困难,最终顺利地完成了这次开题报告。
下面从三个方面谈谈我们的收获和体会:
1、我们共进行了两次开题论证。第一次论证时我们做得很不好,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都很粗糙。看了另外两组同学的展示,我们感到很没面子,也有些不服气。我们决定重新修改,完善一下,同时希望再有一次论证的机会。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第二次论证我们做得非常好,不仅内容充实,而且做成了幻灯片的形式,视觉效果也很好,得到了其他同学和老师的一致好评。由此我们感到,不是我们没有能力,而是我们没有全心全意地付出。只要肯做有心人,相信天下一定无难事DD信心,是我们研究过程中的第一个收获。
2、研究活动是一个团体活动,无论是制定研究框架还是具体实施,都需要几个人共同讨论决定,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完成,至少是不可能完善的。因此它在客观上为我们创造了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会合作,学会取长补短,这是我们研究活动的又一个收获高中历史研究课题开题报告模板默认
3、通过此次活动我们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许多问题,比如说办事拖拉,效率太低,对问题的理解不够透彻等等,我们要在今后的活动中积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提高的过程。
指导教师意见
该生对选题与老师进行了充分讨论,符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要求,参考了许多文献,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选题是学生所学专业知识的延续,符合学生专业发展方向,对于提高学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对于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有益。研究方法和研究计划基本合理,难度合适,学生能够在预定时间内完成该论文的设计。
同意开题。
历史课题研究开题报告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教师观念、教学理论、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够,历史课堂教学依旧不能脱离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如:
1、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课堂上还是以老师讲为主。
2、教学内容与学生脱节,课堂上只见内容不见学生。
3、课堂上或是学生没有生成,或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点水、束手无策。
4、课堂还仅仅停留在预设的忠实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生成,教师把预设的完成作为评价课成功性的唯一标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初中历史教育的时效性大大降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何让教学中的教师更多一些创造性,让历史课堂充满智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角色落在实处,叶澜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学即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断产发新的资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动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使得教学更加原生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课堂的生动可变性。“生成”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课前“预设”来说的,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详尽的课前预设,和课堂上对教案的圆满落实。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重视课堂上的新生成的资源并给以有效利用。显然生成性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的鲜活真实性。这是由生动可变性导致的,我们虽然不否认教学的规律性,但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课堂现实中却充满着很多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这是由知识差异、性格、习惯不同所决定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展现这种差异,还原学习的本来面目,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生成性教学的提倡就是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呈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
生成性 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且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初中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 教师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勇于参与的特点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生成,并且使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前预设,而是依照师生的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体验历史,感知生活,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新基础教育理论”。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 “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理论认识,促使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使教师真正能做到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研究小组的共同努力使教师能够设计出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教案,为生动可变的课堂提供可行性预设
3、通过研究营造适合历史学科特点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真正被学生喜欢,成为学生探究社会变迁,提高学生心智的愉快殿堂。
4、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的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策略
1、做好具有生成性潜力的预设
①、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构建开放性、生成性的目标,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生成新的目标,随时准备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要求。
②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促进课堂生成性的目的。回归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中的生成点。在教材的空白处,看似矛盾处,重复处等等,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③设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板块式教学设计。该设计是在对知识外延和内涵充分理解及对学生思维必要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视学生课堂实际反映进行“块移动”,教师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发现”,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从而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2、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关注发展,所以我们组织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我们的生成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对于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理解的课文内容,从互补性出发设计合作学习。
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历史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空间。
③、体验式。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影视剧的观看,通过体验促进深层次的生成。
④、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锋中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成。
3、提高教师的课堂上的引领策略。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老师的引领,如何把这些原生资源转化为更为有价值的资源,源于老师的引领策略。我们计划从以下两个反面进行研究实践:
①、能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选择。来自学生的生成往往是原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把那些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习惯的,有利于学生生活实践的选择出来。
②、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转化,把个别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转化为大家的资源,把特殊问题转化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的场面。
六、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身边教育情况的观察反思,设计有关生成性教学状况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调查,来发现情况,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查找各种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侧重培训阶段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杷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叙事研究法:通过对历史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研究,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七、研究步骤安排
(一) 前期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设计,撰写开题报告;
(二)开题论证阶段
举行开题会,接受领导论证,完善开题报告;
(三)全面实施阶段
围绕开题报告,加强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边计划,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
(四)总结评价阶段
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总结推广。
八、预期研究成果
时间成果形式责任人
20xx年1——12月生成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实录《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课堂实录《第一次世界大战》陈淑芳杨常刚刘磊
九、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与保证条件
邢台市第二十五中是一所普通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会带有普遍性,易于推广;初中实行小班教学(50人左右)也有利于搞科研研究的开展;学校校园网与互联网相通,便利了我们课题组查找资料,了解国内外最近的研究成果,和与其他相近课题研究小组的交流。学校校长阎增国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中对我们都能有很好的指导与帮助,教务主任苗淑梅除了领导工作,依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还承担着其他的课题研究,是一位勤于钻研的研究型领导。
本研究组成员都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有着极大的工作热忱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中青年相结合必会使本次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取得预期成果。
本课题成员曾经在20xx年承担过学校研究课题:教师指导下的历史学科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把这个课题进行了扩充成为市级课题“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试验”继续开展。负责人陈淑芳,历史教育本科毕业,中教一级级职称,37岁,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教学研究,曾荣获河北省录像课比赛初中组一等奖、“省说课比赛中历史学科二等奖”,并获得各种市级荣誉;《让网络为我们插上成长的翅膀》、《初中历史教师遭遇的尴尬》、《更新历史课的教学观念》、《教学三得》、《与青年教师探讨的几个问题》、《中近史巧记速记》、《科技革命中考试题回顾与展望》《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等多篇论文在省、市中获奖,多篇文章在《中学文科》、煤炭普通教研室发行的《基础教育研究》上和《邢台教育》、《少年智力开发报》《新课程》上被发表。
通过努力前一阶段我们已经搜集了大量关于生成性教学的资料,完成了理论学习阶段,并且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学习,成员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并对弹性预设和教师的引领策略方面做了有效实践,这些都为下边进一步的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生成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也必将伴随我们的研究过程,使研究在不断生成中逐渐完善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