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五年级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沙洋县后港小学 蔡勇
一、基本情况介绍:
虞子豪,男孩,小学五年级(1)班学生,家有一妹读二年级。其母在东方超市上班,算得上有文化,懂道理,不护短;其父重视孩子的学习,以前在广东务工,今年专门回来督促儿子的学习。子豪人很聪明,但本期来学习态度明显下滑,经常不完成课堂作业,家庭作业极少做,甚至考试也玩做不起,故致成绩较差。上课时经常开小差,注意力很不集中,手里随便弄个什么东西都能掰半天,因违反课堂纪律,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上学迟到次数多,个人卫生习惯差,责任意识、集体荣誉感淡薄,行为规范能力差,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很不受小组同学欢迎。家庭方面,父母打成习惯了,也不怕了,道理、好话也讲了,过后又恢复原样了,颇感束手无策。
二、个案分析
根据虞子豪同学的种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意志薄弱、自制力差;行为习惯不良;学习习惯不良;缺乏沟通;没有责任心和爱心。这一切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的好与坏漠不关心,而这又使上述种种表现日趋加剧。
无视课堂纪律、开小差做小动作、自由散漫等行为,虞子豪不以这种行为为“耻”,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无所谓”。这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家长(特别是父亲)的关怀,且长期处于被同学群体排斥的地位,这些情况造成他对被接纳的需要的满足受到阻抑,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他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或道德上的某些无知,这是其行为习惯不良的具体表现。
坚强的意志是一个人用正确的道德观念克服个人不合理的欲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注意力经常转移,“病情”老是“反复”,是虞子豪同学意志品质薄弱、自制力差的表现。
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设法撒谎蒙混过关,打骂不怕,考场贪玩不答题等,这些都是他失去学习兴趣之后而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辅导策略和效果: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爱引人注意的孩子,多半是因为“情感饥渴”,教师要多给他们爱抚。我想首先我要用爱融化他心里的坚冰,消除他的不良情绪。所以,我总是默默地走到他身边去,有意无意地摸摸他的头,随时关注他的行为表现。
2、帮助提高,增强自信心。
(1)心理引导。在上课时只要虞子豪听课,读书,我就不断激励、表扬,使他的学习积极、主动意识增强。一点做得好,通过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使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捕捉虞子豪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平时看到虞子豪因为我的叮嘱偶尔写好了一次作业,我会真诚地说:“如果你的作业每次都写得这样认真,那该多好啊!”这样的表扬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孩子有目标可寻,孩子自然不会产生满足感。
(2)与家长沟通。我经常与他的妈妈沟通,委婉地建议,希望她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现在虞子豪的父亲能常和孩子沟通,对虞子豪的学习多关心,经常陪伴孩子做作业到深夜,从正面家庭作业习惯上对孩子的行为予以督促。
(3)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只要子豪上课想发言,我就给他机会,在全班极力表扬,让全班同学改变看法,愿意和他做朋友。每天的家庭作业,也由小组长用专门的本子为他记录好,交由子豪父亲检查。经过几个月细心辅导,虞子豪已经有了明显的变化,课堂上听课认真了许多,家庭作业基本上能完成,有时还积极发言,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
四、总结
1、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是改变儿童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环境,才有可能使儿童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
2、学生的在校时间虽然也有8小时之多,但相比家庭生活的时间而言,是微不足道的,学校里的要求、习惯、督促监管随着放学化为乌有,加上孩子年龄越来越大,自主性更强了,更需要一个人在家庭里来接替和担任班主任的角色,帮助他加强自我约束,慢慢地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对有问题的学生,不要轻易放弃,要了解其原因,多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并给予真诚的指导和帮助,爱是可以转变一个孩子的一生的。
对于虞子豪的辅导还没有结束,真的很担心哪天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孩子是脆弱的,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还要不断地给予鼓励,不断地关注与引导,让他健康快乐地生活在班级中。
第二篇:幼儿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幼儿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中午刚开始吃饭没多久,青青就和一旁的永华发生矛盾了,青青大怒,大声喊叫,用哭来反抗,这次没打小朋友。生气的原因是永华把菜夹到了青青的碗里。平息过后不久,青青和另一旁的骄阳发生矛盾,青青故意推骄阳的手,惹毛了骄阳,骄阳不服气就拽着青青的衣服不放,还准备打青青,被我制止了,青青不服输也准备打骄阳,又被我制止了。
分析:
因为种种原因,父母没有买想要的玩具、饭菜不可口、和小伙伴发生冲突等,幼儿常常会产生不良情绪。对此,有的家长用打骂、训斥的方法强行制止,有的则一味迁就,无原则、不计后果地忍让、满足„„结果,孩子要么不哭不闹,养成孤僻、封闭的性格;要么我行我素,造成逆反心理,走上自我膨胀之路。
对策:
一、明确认识
幼儿和成年人一样,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认识世界的方法和态度。与产生快乐、满足的积极情绪一样,幼儿当然也会产生诸如烦恼、愤怒等不良情绪。要想让孩子成为情绪的主人,我们就应该接受孩子的各种情绪,因为孩子的情绪不会因为成人的一句“你不要这样想”或者“你的感觉是不对的”就消失,只有尊重、同情孩子,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有了正确的认识,在孩子闹情绪时,我们才不会惊慌,也不会急躁,更不会凭着主观意识强行阻止、压制。须知,如果聚集的愤怒不能得以释放,很可能会引起其生理或心理的疾病。
二、做出榜样
有的父母为了维护尊严与权威,在孩子面前不苟言笑,还有的父母生气时在家里摔盘、摔碗,或相互指责、攻击对方,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只图自己心里痛快,这尤其不可取。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他们从父母身上学到的东西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为此,家长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不迁怒于人、迁怒于物。如,和多年未见的好友见面很高兴,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妈妈(爸爸)今天很高兴。”工作遇到挫折了,也可以跟家庭成员诉诉苦,然后唱唱歌,说说笑话„„总之,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明白,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谁都可以表达情感,宣泄情绪,但是要注意你的表达和宣泄不能伤及他人。
三、有效引导
虽然孩子的感受可以理解,但是不代表他所有的行为都可以被接受。一个人不能一不顺心就骂人,也不能以破坏行为来发泄内心的不满。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以合理的方法疏导、宣泄内心的不良情绪。
1.倾诉心声
倾诉能化解烦恼。家长应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象、体验孩子的感受,并结合孩子的个性特点加以分析。有研究表明,描述情绪对神经系统的紧张状态有舒缓作用。家长要善于观察孩子,当孩子有不良情绪时,应多问一问:“你怎么了,有什么不开心的事,讲给我听一听吧?”这样,家长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孩子在倾诉过程中不但锻炼和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释放了自己的不良情绪,并从中获得自我调整的力量与方法。
2.转移注意
孩子年龄小,好奇心强,特别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孩子的这一心理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不愉快的事情上转移到新奇、有趣的事情上。如,孩子走到玩具柜台前要求买玩具,你拒绝了,他很生气。你可以立即转移他的注意力:“看,前面还有更好玩的东西,我们去看一看!”这样,边走边看边讲故事,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孩子往往会破涕为笑。但同时家长也应该帮助孩子学习主动、自觉地控制情绪。可以教给孩子一些自我调节情绪的方法,比如告诉他,当他控制不了自己的坏情绪时,就在心里说:“不能打人。”“不能摔东西。”或者想想能让自己高兴的事。
3.适度宣泄
有时候,我们不妨给孩子一点空间、一段时间,让他适度地宣泄一下,情绪自然就会好转。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环境,以宽松的心态让孩子“闹就闹吧”。比如孩子非常生气时,塞给他一个枕头供他泄愤;随他在自己房间里吼一吼,叫一叫„„但这之后,一定要向孩子讲清道理,让孩子分清是非,明辨事理。
总之,正确的认识加上科学的方法,能帮助幼儿逐步提高情绪的控制能力,疏导、宣泄不良情绪,从而促进身心健康。
第三篇: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模版)
一、个案研究背景
(一)学生基本情况
徐鹏,男,坨里中学学生。学习成绩很差,考试成绩在班上总在最后几名里徘徊。上课爱不发言,而且总是在回避和老师的接触的机会,平时话不多,自卑、不擅长体育、不擅言谈。在学习上一般不能按时完成作业。
(二)家庭生活背景
徐鹏的父母都是农民,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平时根本就没有时间,甚至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学习。其唯一的教育方法就是粗暴的打骂,尤其是在学习的问题上。孩子和父母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
二、个案心理问题分析 通过一年来的观察与了解,发现他与人交往的主要心理表现是:严重自卑心理、孤独焦虑心理、胆小压抑心理。形成该心理的原因有:
(一)父母对学习要求超过了学生的能力范围 通过家访和与家长的谈心,了解到徐鹏的父母都是吃了没有文化的苦,所以生活比较艰苦,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优异,能够出人头地。但是这么多年以来,徐鹏的成绩让他们在村里、邻居、朋友面前抬不起头来。为此,家长也十分着急。孩子青少年时期,尤其是在初中阶段是性格形成和社会交往方式形成的重要阶段,他们非常渴望父母的关心、呵护和指导。此时徐鹏正为自己的学习苦恼。父母的打骂使他形成了严重的胆小、焦虑心理特征,造成了如今自卑、孤独的社会交往现状。
(二)同学的排斥
因为他在班级里成绩一直非常差,每天面对许许多多的错题订正,考试经常不及格。每次考试,只要老师说有一个人不及格,同学们都异口同声的说肯定是他。在班级里面他感到非常的不光彩,更加使他不敢和同学平等交往,受到同学欺负也不敢告诉老师,形成了自卑胆小的社会交往心理现状。由于长期不被群体接纳,徐鹏在班级里一直就像一个陌生人,可以想象他内心的孤独、焦虑和无助让他多么痛苦了。
三、疏导帮助矫正措施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指出,“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便学会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会觉得生活在一个多么美好的世界。”
(一)个人疏导
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相信,个体内心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自我激励、自我成长,才能真正达到心理的成长,只有发挥他个体的自我力量,他才能真正走出孤单、走出胆怯,树立健康的社会交往心理。
1、发现优点,树立自信心。人不能主动交往,主要原因是在交往过程中缺乏自信。所以首先就要树立自己的自信心,应当不为一时的挫折而失去对自己的信任,并且要找到自己的优点,给自己恰如其分的评价。在几次的与他谈心中,我逐渐体会到他那颗孤独、自卑的幼小心灵。他完全默认了所有人对他的指责,承认所有的错误都是因为他。
我就告诉他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不例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闪光点,只不过自卑感强的人往往容易忽视自己的优点,夸大自身的弱点,对自己否定过多,看不到自身的价值,引导他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能自暴自弃,意志消沉,自我否定,而要冷静下来,辨证地看待自己,接纳自我。引导他有回忆从小到大的的人生经历,把每一次获得赞扬的内容、过程、和感受记录下来,细细回味。同时发动家长、同学和朋友一起帮助他找优点,并把这些优点记录下来,让他随时阅读。目的是通过记录成功的体验恢复自信。
2、观察大家的共同话题和兴趣,融入到同学中。古人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每个人的个性不同,兴趣也不同,但你要融入这个社会,就应该寻找到大家共同的话题,并积极参与进去,共同讨论。
比如说:大家在课下讨论自己的兴趣爱好时,也让他参加进去,让他也谈谈自己的想法,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他忘却胆怯,慢慢的他懂得了如何与同学相处。
3、制订社会交往目标。
我在他已经树立一点自信心的时候帮他制定了社会交往目标:和父母交往、和老师交往、和同学交往、和其他人交往。其中通过他不断的自我激励、自我认识,培养了社会交往的自信心。
4、提供社会交往机会。
在班级里给他安排一些为集体服务的机会,比如说,让他当课代表增加与同学交往机会,同时也提供了社会交往技巧实践的机会。建议教师把最最简单题目的回答机会尽量让给徐鹏,让王XX在实践中不断调整自己的社会交往心理,走出自卑的干扰。在面对比较困难的社会交往初期,运用角色模拟的方式,一次次的模拟社会交往的场景,及时给予他成功的鼓励,不断强化他的社会交往成功体验。
(二)疏导父母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影响作用是非常大的。作为父母,应对孩子传出正确的评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深刻,对孩子了解的也最清楚,尤其是对孩子的性格。对于自己的孩子,取得的成绩要做出正确的评价。特别是在孩子失败时,要加以鼓励、引导,帮助总结经验。千万不可有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的语言或者举动,因为这样他们就会觉得连自己最亲切的家庭里也得不到温暖,就更容易导致其走向自卑。
1、与徐鹏父母谈心,劝他们给孩子更多生活空间。把孩子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建议他们正视现状,适当降低要求,不要给孩子太大的压力,以免适得其反,应该给孩子提供其他更广阔的发展途径。
2、建议家长调和家庭气氛,多和孩子沟通,生活中多一些欢笑,多发现,赞扬一下孩子身上的优点,例如:勤劳善良、忠厚老实等等,使他建立自信心。鼓励家长多关爱自己的孩子,不要一直打骂,打消孩子心中焦虑、胆小的情绪,培养正常的社会交往心理。
(三)疏导同学,创设良好的环境
外界环境是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的一个主要原因。对于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应该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的环境。创造良好的班级氛围,使学生在集体中能够感到温暖,使他们能够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只有集体真正开始接纳他,关心他,帮助他,才能更快的消除徐鹏自己心灵的冰封,走出封闭的自我,体会到社会交往的乐趣,享受人生的乐趣。在集体活动中,使得每一位学生能够各尽所能,让他们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通过这些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
在班级里告诉同学要平等友爱的和徐鹏相处,不要随意的欺负、取笑他,因为每一个人都是有自尊心的;耐心细致的关心他,如果徐鹏有不懂的地方向你请教,态度要耐心,不要讽刺他;帮他树立信心,让同学们真心多想一想他的优点,例如:勤劳善良、忠厚老实等等。并且给他安排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学生坐同座位,为他建立良好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对他更应该多加关心、鼓励、帮助。不要因为他成绩差而歧视他,或者挖苦讽刺他。要给他以学习方法的指导,避免给这些他心理上的伤害,使他产生逆反心理,与我们的集体越走越远,最后发展到孤僻、自卑心理的产生。特别细心,经常多加个别指导,个别谈心,帮助他们能够溶入集体。
在经过了将近一年的心理辅导以后,我欣喜的看到徐鹏一步步艰难又执着的成长步伐。他的表现以及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受到了同学、老师、家长的齐声称赞。看着他在群体中愉快的欢笑,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现在他已经迈入了高一级学校的校门,希望他在成长的路上越走越远,在社会交往上真正体会到生活的快乐。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心理健康教育个案分析
南村华立小学 —— 梁娟娟
一、基本情况介绍:
尹晓东,男孩,小学六年级(2)班学生。父母在广州务工。之前一直是放在湖南老家,由爷爷奶奶带,由于祖父母的溺爱,他的行为习惯很差,父母很着急,才把他带到广州上学。六年级转到我们学校,学习习惯差,不善学习。课前不预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懒于思考。课后作业马虎,字迹潦草,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守纪律,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行为时有发生。班级内打逗、骂人、起绰号,影响团结的现象经常发生。造成同学之间不团结,班级不安班级不安宁。甚至与社会不良人员走在一起,养成各种恶习,他的行为引起了班上同学的极大反感,很不受小组同学欢迎。家庭方面,父母打成习惯了,也不怕了,道理、好话也讲了,过后又恢复原样了,颇感束手无策。
二、个案分析
根据尹晓东同学的这种表现,我认为主要原因是:自制力差;行为习惯不良;学习习惯不良;缺乏沟通;没有责任心和爱心。这一切导致其成绩下降,对学习没有兴趣,他们流动性大,在语言、学习基础和行为习惯上有着很大差异,由于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加之教材、进度或语言不同等原因,往往缺乏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同时外来务工子女来到城里学校,由于家庭经济收入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别,造成了这些孩子的心理落差。
无视课堂纪律、开小差做小动作、自由散漫等行为,尹晓东不以这种行为为“耻”,反而觉得这是一种“无所谓”。这是因为他长期得不到家长老师的关怀,使其心理严重失衡,渴求受人关注。所以他才要表现出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表现,引起老师和学生的关注,不想听课,不愿做作业,设法撒谎蒙混过关,打骂不怕,外来务工人员大多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生活和学习。很多家长对孩子没有要求,大多数家长表示孩子能上什么程度就上到什么程度,以后孩子能干什么就干什么。导致学生学习习惯差,再加上父母经常说读不下去就打工。这些都是他失去学习兴趣之后而形成的不良行为习惯。
三、辅导策略和效果:
1、消除敌意,建立信任感。爱引人注意的孩子,多半是因为“情感饥渴”,教师要多给他们爱抚。努力走进这些学生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多宽容一点”,用真诚的心去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友好的关系。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热情的鼓励、一次和蔼的谈话,甚至是拍一下他的肩膀之类亲切的动作,缩短师生间的心理差距,建立起深厚的师生情谊,并且在生活上予以帮助,自然就会消除恐惧、自卑的心理,主动地向教师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亲近教师,从而接受教师的教育,随时关注他的行为表现。
2、帮助提高,增强自信心。
(1)心理引导。在上课时只要尹晓东听课,读书,我就不断激励、表扬,使他的学习积极、主动意识增强。一点做得好,通过表扬,树立他的自信心,使他有追求更高目标的意愿。我在平时的教学中特别注意捕捉尹晓东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表扬。偶尔写好了一次作业,我会真诚地说:“如果你的作业每次都写得这样认真,那该多好啊!”这样的表扬既培养了孩子的自信心,又使孩子有目标可寻,孩子自然不会产生满足感。作为班主任,在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交友习惯、行为心理等。
(2)与家长沟通。我经常与他的妈妈沟通,委婉地建议,希望她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现在尹晓东的父亲能常和孩子沟通,也不是一味的打骂,也要对他多一些表扬,少一些批评,对于他的学习多关心,他妈妈晚上不上班经常陪伴孩子做作业到深夜,一起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
(3)营造温暖的集体环境。只要尹晓东上课想发言,我就给他机会,在全班极力表扬,让全班同学改变看法,愿意和他做朋友,课堂上听课认真了许多,家庭作业基本上能完成,有时还积极发言,与同学的关系也融洽了许多。课后也不和其他同学打闹,学习也一点点进步。
四、总结
1、家庭环境、学校教育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是改变儿童的重要因素,只有营造一个健康、温馨的环境,才有可能使儿童走向健康的成长之路。
2、对有问题的学生,不要轻易放弃,要了解其原因,多从心理的角度去分析,并给予真诚的指导和帮助,爱是可以转变一个孩子的一生的。
对于尹晓东的辅导还没有结束,真的很担心哪天他的老毛病又犯了!孩子是脆弱的,在今后的生活中,我还要不断地给予鼓励,不断地关注与引导,让他健康快乐地生活在班级中。要用极大的毅力和耐心去做细致的工作。特别是问题学生,学校真切的体会到教师身上所承受的重担。只有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探索,才能在外来务工子女的教学上有所突破,有所收获
第五篇: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心理健康个案分析
张贺林 摘要:心理咨询是一门专业的学问, 心理健康辅导员对自己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经过这几个月的学习,下面从自我分析和职业分析几个角度来进行个人分析。相信自己有信心和能力做好心理健康辅导员
关健词:心理健康辅导员个人分析
一、情境叙述
(事例一)在小学时,有一件事让我印象非常深刻,让我从心里对教师有一种恐惧感。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这件事的记忆才慢慢的减退,不过永远也磨灭不了我的记忆。在我上小学一年级时只是不喜欢硬记拼音字母,而经常被老师批评体罚,次数多了就有一点点厌学的念头蒙生了。到了三、四、五年级则作业都不能及时做了,放到了每个星期天晚上赶,赶不好到学校又被老师打,作业没有做好,又怕被老师打,就干脆逃学,回去又经常被家长打,还曾经因寒假作业没有做好,而闹着要换学校,那时的我说有多恨老师就有多恨老师。到了六年级才不逃学,到了初中才对老师有了新的看法。那时老师对我幼小的心灵伤害不知有多大。小学生中学生真的要减负了,因为我的作业没有做好而逃学、被打,就是作业太多了。
(事例二)初二那年,晚上就寝的时候,我们几个同学去串寝,后面熄灯的时候,我们也没有去自己的寝室里去睡觉,面是去别的寝室里去吵闹、唱歌。10点多钟的时候,我们去教室拿来象棋,几个人说好走象棋,谁输谁唱歌,我们玩的很起劲,玩的不亦乐乎,半夜的时候门突然敲响了,而且敲的很重,门外传来校长的声音,我们都吓得一点声音也没有,我起来去开门,校长进来就用鞋子砸在床上的人,然后都叫我们起床并脱光衣服,那时已经是秋天了并且下着小雨,冷的直哆嗦。后来校长叫我们到校长室去写检讨,并打电话给班主任,班主任来了以后就把我们几个人打了一顿。我们那时的心里都很不爽,想跟班主任拼了,但又不敢。现在想想也是觉得有点可笑,那时的我们也有点可爱,什么想法都有。
二、事件分析
师生关系对中小学生的学习态度、心理健康发展和健康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学生时时、事事、处处以教师为榜样,他们从教师那里学文化、学知识,也学教师的思想、作风和品质,以及做人的道理。中小学生对某些老师的喜爱程度决定了其对该科目的好恶程度。学生喜爱的老师与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喜爱程度密切相关,对不喜欢的老师与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厌恶程度也有一定关系。
案例一的学生从不喜欢做作业开始,并最后导致厌学甚至逃学。厌学是由于缺乏指导和学习方法,学习成绩得不到提高,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丧失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等,以致用逃避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学生厌学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上课时思想常开小差,注意力不集中,或者打磕睡,或者做小动作,或者搞恶作剧,干扰课堂。第二,课后不愿复习和做作业,练习、作业抄袭或者偷工减料,少做、漏做、字迹潦草,甚至干脆不做。既不管耕耘,更不管收获。第三,逃学,这是厌学的突出表现,借故旷课,外出闲逛,玩游戏等。总之,厌学者,总幻想离开学校、离开课堂、离开老师、离开作业、离开考试,做一些不动脑不出力的事,总想冲破校园纪律,自由自在。可是,空虚、孤独、无聊也常常伴随着他们。因此,这个阶段的学生,老师和家长更应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要让他们树立责任感,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从而健康、快乐的成长。
案例二的学生是利用晚就寝以后与同学一起玩,可以说是玩的不亦乐乎,但已经严重违反了校纪校规,也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从学生的角度,自小其实是怕老师甚于怕家长,但顽皮又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男孩子,在一个群体中出现有经常捣蛋、闯祸的也是难免,这就需要老师时刻记得自己的身份,既要教书,又要育人。而当发展到动手打孩子,那已经是于事无补了,不仅对当事的孩子、甚至是旁观的同学,也许都会起到逆反心理。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老师当然是应该为人师表,那屡屡发生的老师体罚学生、进而导致矛盾重重,究竟是为何发生的呢?首先应该确信,没有或很少(比如上文提到的那位)有老师会无故去体罚学生,作为老师开始也会对问题学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但就如家长有时被气极时出手打孩子一样,压不住火的老师也伸出了手,但他们忘了自己的身份,是老师而非家长!
三、反思重构
师生关系的调查,使我对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用一个最形象的比喻来说还是小时候就知道的一个谜语: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无处不在,而人却一秒钟都无法离开它------空气。有一句话说得好:态度决定一切。教师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学生,决定着学生的成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工作,决定着工作的成效。
我们作为教师,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一脸阳光地走进教室时,学生们的心情就会很舒展、很轻松;当我们一脸怒气地走近他们时,学生们则噤若寒蝉,生怕自己撞到老师怨气的枪口上;我们在课堂上以热情的语气肯定学生,以赞赏的眼光激励学生,他们的心里会充满幸福与喜悦,表现得很兴奋;我们指责、挖苦、嘲讽学生,则无疑是给他们心灵的天空蒙上一片沉重的乌云。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是一种经久不衰、最富有生命力的教育力量。学生往往透过师生关系这扇窗户,透视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中体会人世间的炎凉冷暖,学习与人相处的准则。教师爱护和尊重学生,可以使学生形成自尊和自重他人、诚实、友好、善良等优秀品格。相反,如果学生在师生关系中见到的是自私、圆滑、冷漠、怀疑,他们就可能得到仇恨、自私、势利等道德经验。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状况,不仅影响着教学活动的有效性,而且影响着师生的心理健康。师生关系不和谐,教师对其职业感到厌恶,教师工作会变成他的毫无乐趣,难以忍受的苦差事。如有的同学不喜欢一门课或者跟老师有抵触情绪,即使老师在上面讲的很卖力很精彩,他们仍然在下面说话、甚至睡觉,老师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得不到应有的尊重,长此以往,教师就会变的忧郁、消沉、焦虑、烦躁、愤怒、失望、愁苦等情绪而导致心理疾病。
相反,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给予积极的配合,教师受到大家的尊敬和信赖,就会增强自尊、自信和荣誉感。尽管工作很忙很累,但精神上很充实,心理上很愉悦。
教了十年书,有时我也会想想:我们做为一名人民教师,对学生应该怎样教、怎么教、如何让学生与家长理解、如何让学生注重技能的训练、如何让学生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这确实是值得我们要反思的问题。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教学方法与教育手段,不能以伤害学生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真正做到要用爱去教育每一位学生,感悟每一位学生。参考文献:
(1)金色阳光心理健康辅导丛书卫亚莉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
(2)申荷永著:心理分析:理解与体验(三联书店 2004),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