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必看重点题目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www.xiexiebang.com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必看重点题目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培训班学员专用资料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www.xiexiebang.com
四、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六、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七、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培训班学员专用资料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www.xiexiebang.com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八、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十一、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培训班学员专用资料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www.xiexiebang.com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十二、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十三、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十四、简述人的价值?
答:(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培训班学员专用资料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www.xiexiebang.com
(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十五、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答:毛主席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主席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主席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十六、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毛主席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3)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十七、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毛主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主席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培训班学员专用资料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十八、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毛主席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十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
(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
(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二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第五,共产党正确领导。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培训班学员专用资料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www.xiexiebang.com
二十一、“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二
十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二
十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二
十四、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二十五、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答:第一,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第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第三,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培训班学员专用资料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www.xiexiebang.com 二
十六、简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主席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
十七、中国社会注意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
答: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二
十八、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二
十九、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三
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培训班学员专用资料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www.xiexiebang.com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三
十一、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答:(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
十二、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答:(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三
十三、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
十四、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培训班学员专用资料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www.xiexiebang.com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亡的平等地位。
三
十五、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
十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什么?
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
十七、“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培训班学员专用资料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www.xiexiebang.com
三
十八、“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三
十九、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广东省成人高考网培训班学员专用资料
第二篇: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必看重点40题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必看重点40题
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二、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三、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四、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五、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五、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
答:第一,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把民族资产阶级列入人民的范围,而不是列入专政对象;第二,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实行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第三,中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和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六、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七、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八、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九、简述劳动创造了人?
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人是从猿进化而来的,但从猿到人的转变不仅是一个生物进化过程,更是一个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根本性质变。在这个质变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劳动改造自然的需要创造了生产工具。工具的制造和使用,使动物适应自然的活动变为人改造自然的劳动,也使猿的前肢变为了人的手。第二,劳动交流的需要产生了语言。语言的产生使人的意识具有了物质的外壳,从而使抽象思维和意识的交流成为可能,动物心理才变为人的意识。第三,劳动合作的需要产生了人的社会联系,形成了人类社会。社会的形成不仅大大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更标志着作为自然一部分的猿变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人,猿之间的动物群体关系变为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十、简述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答:(1)国体亦称国家的类型,指的是国家的阶级内容,即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它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它联合哪些阶级去统治哪些阶级。政体亦称国家的形式,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和管理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统治。
(2)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阶级统治的具体形式,所以国体与政体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十一、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十二、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内容方面,是活泼易变的,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形式方面,是相对稳定的,因而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始终存在着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着生产方式从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十三、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进步的,如果上层建筑维护的是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落后的经济基础,则该上层建筑反作用的社会性质是反动的。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十四、简述人的价值?
答:(1)人的价值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或意义。
(2)人的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两个方面:人的社会价值是指个人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为满足社会或他人物质的、精神的需要所做出的贡献和承担的责任,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人的个人价值是指在社会生活和社会活动中,社会对个人和自己对自己作为人的存在的一种肯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社会对个人的满足程度的高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也就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
十五、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答:毛主席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主席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主席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十六、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毛主席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2)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3)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十七、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毛主席指出: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已不是旧式的一般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已经过时了,而是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这种革命我们称之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五四运动以前,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是中国的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这时中国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追随者参加革命的。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主革命的政治指导者,已经不属于中国的资产阶级,而是属于无产阶级了。中国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成长和十月革命的影响,已经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力量,并登上了历史舞台,随后组建了自己的政党,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纲领,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者。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毛主席认为,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胜利,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开始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期。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五四运动前,中国的革命、改良或其他形式的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的指导思想均是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事实证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指导不了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获得胜利。“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民找到了新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武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一般地说,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途应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由于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几次失掉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机遇,所以,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走资本主义道路,但也不是立即建立社会主义,而是经过新民主主义逐渐过渡到社会主义。
十八、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答:毛主席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十九、简要说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之间的相互关系?
答: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与武装斗争的开展密切联系的,没有武装斗争就没有党的一切,没有共产党就不可能有新型的人民军队,就不可能取得武装斗争的胜利。
(2)党的建设是在同资产阶级的复杂关系中进行的,而统一战线问题主要也是同中国资产阶级的关系问题。在统一战线中正确地处理了同资产阶级既联合又斗争的关系,党就发展和壮大,否则,则相反。
(3)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统一战线必须以武装斗争为支柱,才能巩固和发展。
(4)只有把党建设好,使党的思想、政治路线正确,组织坚强有力,党才能正确地领导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
因此,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缺一不可的,正确地理解这三者及其关系就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二十、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个基本国情,成为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原因;第二,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向前发展的革命形势;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第五,共产党正确领导。
二
十一、“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
答:第一,土地革命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只有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第二,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进行土地革命,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的最有力的工具;第三,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是开展土地革命,实行武装斗争的基础和依托。
二十二、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必要性?
答: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无议会可以利用,没有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只能以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第二,中国是一个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0%以上,这就决定了农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军,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农民为主题的革命斗争,“工农武装割据”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斗争的最高形式;第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多次奋斗的结局也证明,革命在城市首先取得胜利的可能性已不存在,而反动统治相对薄弱的广大农村地区,正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阵地和夺取城市、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点。
二
十三、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理论的意义?
答:(1)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革命正确的道路,只有沿着这条道路前进,革命才能顺利发展,取得胜利。
(2)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是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是毛主席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3)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做出了独创性的贡献,在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历史上,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人民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树立了榜样。
(4)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发展道路的理论及其实现,自始至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启迪意义。
二十四、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二十七、简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具有伟大的意义: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经过建国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新中国的情况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变化,社会主义因素不断增加,提出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课题。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主席思想的重要内容。
二十八、中国社会注意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
答: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二十九、简述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
答: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前进,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三
十、邓小平理论的形成经历了哪三个发展阶段?
答:邓小平理论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命题。
第二阶段是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第三阶段是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邓小平理论走向成熟,形成理论体系。党的十四大以南方谈话为灵魂,对“邓小平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新的科学概括,使之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8年3月,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正式把邓小平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列入宪法
三
十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答:(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三
十三、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
答:(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三
十四、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
答:(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第一,社会救助。是指国家和社会对遭受自然灾害、不幸事故和生活贫困者提供物质援助,它是社会保障的最低层次。第二,社会保险居于社会保障的核心地位,指对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社会成员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以及遇到其他生活困难时,有权得到国家、社会和有关部门的帮助,主要有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第三,社会福利是社会保障的最高层次,是指国家和社会在居民住宅,公共卫生、环保、基础教育等领域,向全体公民提供的帮助和服务。第四,社会优抚是对特定阶层比如对军人或军烈属的优待和安置,它是一种带有褒扬、优待和抚恤性质的特殊保障制度
三
十一、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
十五、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哪些鲜明特点?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既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又不同于一党制。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特点和优点。其鲜明特点主要有:
(1)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2)各民主党派以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形式,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
(3)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必须以宪法为活动准则,各民主党派都享有宪法规定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亡的平等地位。
三
十六、什么叫依法治国?实行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具有重大意义。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三
十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什么?
答: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主席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三
十八、“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三
十九、“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实事求是而提出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四
十、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是什么?
答:(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一 选择题(单选)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3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5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52.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5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5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5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56.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 和平赎买
57.“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5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59.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6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62.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3.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65.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6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7.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68.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69.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70.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7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3.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7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75.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6.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7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78.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7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0.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81.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82.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83.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84.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85.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86.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87.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88.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89.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90.毛泽东明确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六中全会
91.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92.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9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9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96.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8.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9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0.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101.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属于:集体经济
10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0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104.“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105.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106.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107.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10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109.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110.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是以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后者是以唯心主义为基础的
111.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对立
112.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13.与剩余价值理论一起并称为马克思一生两大贡献的是:唯物史观
114.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是:加速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115.下列选项中不正确的是:无产阶级领袖是历史的主人
116.人的本质是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117.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真正的传播是在:十月革命
118.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119.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120.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绥sui3
121.从1927年11月到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前,中国共产党在政权问题上的基本主张是建立:工农民主政权
122.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123.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基础是:新三民主义
124.国民党统治区第二条战线斗争的先锋和主体是:学生运动
125.标志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反动政权覆灭的历史事件是:解放南京
126.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中提出的过渡时期是指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127.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我国发展科学、艺术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28.从1978年至1982年是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12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130.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它是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
131.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32.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是:梯次推进
13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34.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
135.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13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137.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138.按照三个世界的理论,中国属于:第三世界
139.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14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
14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142.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14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4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45.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146.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147.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反作用
148.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149.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150.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说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
151.衡量一个人的价值应依据他:对社会的贡献
15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前的中期
153.20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历史性巨变是:辛亥革命
154.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对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作了具体分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55.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156.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57.“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58.针对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159.为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工农红军的领导,明确提出“支部建在连上”是在:三湾改编
160.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的土地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61.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162.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163.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上1987年当的十三大是邓小平理论:形成轮廓
164.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6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是: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166.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
167.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68.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始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169.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170.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71.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172.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指: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17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174.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17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176.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77.哲学上的二元论是:唯心主义的一种形式
178.“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
179.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务。
180.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181.认识的主体是指: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182.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183.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的水平
184.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185.阶级斗争诸形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斗争
186.人的本质归根到底是受:社会物质关系决定的
187.毛泽东思想被正式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七大
188.毛泽东指出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先行者是:孙中山
189.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90.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191.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92.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193.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在:中国七大
194.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9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196.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观点的是:陈云 197.20世纪60年代初,最先支持和提倡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领导人是:邓子恢
198.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99.“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200.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体现生产关系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201.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02.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0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204.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稳定
20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20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207.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必须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08.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209.依据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特别行政区享有:行政管理权
210.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211.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212.所有唯物主义都认为世界是:物质的213.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唯心论
214.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5.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216.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217.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218.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
219.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220.关于社会发展动力问题,下列错误的是: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221.人的价值是贡献与满足的统一,这是指: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22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223.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和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是:南昌起义
224.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反对本本主义》
225.大革命失败后建立的南京国民党政权的性质是:城市合办和乡村豪绅阶级政权
226.国民党反动政权存在的基础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
227.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也是其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28.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229.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30.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党在当时的战略和策略是:不要四面出击
231.1953年至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232.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33.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关系
234.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
235.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36.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237.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指:地区经济梯次推进
238.党的“十五大”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3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40.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41.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42.现价段,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43.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共同繁荣和发展
244.“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45.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民族团结和合作
246.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247.把物质说成一种或者几种可直接感知的有形实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24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249.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250.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251.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252.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合253.上层建筑的两个方面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254.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25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所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256.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过程
257.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入侵
258.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以下哪篇文章中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将革命进行到底》
259.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
260.“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紧密结合261.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262.直接影响到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大法宝作用发挥的是:党的建设的状况
263.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斗争的焦点是:军队和政权的问题
264.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的文件是:《五四指示》
265.毛泽东在1941年精辟论述“实事求是”原则的著作是:《改造我们的学习》
266.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67.被毛泽东誉为“鞍钢宪法”的鞍钢企业管理制度是:“两参一改三结合”制度
268.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
269.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270.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27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272.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27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74.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状况
275.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 276.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们服务
277.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278.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
279.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280.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篇: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必看选择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酝酿:中共八大--十一届六中全会
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十二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初步形成:中共十三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基本形成:中共十四大
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中共十五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继续丰富和发展:中共十六大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证明,我国的立国之本是
A.四项基本原则
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C.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B.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矛盾 D.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可感知性
D.统一性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以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制国家 B.发展生产力
C.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 B.人民当家作主 C.民主集中制 D.对敌人实行专政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A.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B.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C.人民群众当家作主 D.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政治保证
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A.长期共存 B.相互平等 C.共同繁荣 D.团结互助
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在于()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是()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C.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其中核心问题是()A.和平B.发展 C.反恐 D.合作
党的十五大提出的,面向新世纪,全党要继续推进的“新的伟大工程”是指()A.反腐败斗争 B.改善党的领导 C.祖国统一 D.党的建设
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立足点是()A.武装斗争 B.实事求是 C.群众路线 D.独立自主
在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A.党的“十三大”上 B.党的“十二大”上 C.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D.党的“十五大”上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C.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D.人民内部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是()A.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B.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国体和政体的矛盾
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A帝国主义侵华 B封建主义的统治 C.科学技术落后 D社会制度腐败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主集中制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下列选项中属于我国基本政治制度的是()A.以公有制为基础,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B.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
C.现代企业制度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政体是()A.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民主集中制
我国的国体是()A.人民民主专政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C.政治协商制度 D.无产阶级专政
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三个重点是()A.农业、能源交通和教育科学 B.农业、工业和科学技术
C.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 D.农业、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归根到底是因为它()A.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政治上的集中体现 B.有利于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C.是社会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D.体现了多数人对少数人的专政
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某一种或某几种具体的“原初物质”构成的观点是()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A.根本属性 B.运动方式 C.存在形式 D.时空坐标
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A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C始终严格以客观事实为根据 D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
邓小平提出的社会主义两大原则是()A.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B.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
C.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D.发展生产和共同富裕
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是在()
A.1980年 B.1982年 C.1987年 D.1992年
邓小平“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整体,其中最基本的是 A.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B.提高社会主义社会的综合国力 C.生产力标准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标准
我党确定“依法治国”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在()A党的十四大 B党的十五大 C党的十三大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962年毛泽东提出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是()A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B以工业为主导,以农业为基础
C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D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的是党的()A.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 B十二届三中全会 C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D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
中共八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建设的方针是()A.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 B.即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C.大干快上,赶英超美
D.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中共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会议是()A.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 B.1979年中共中央工作会议 C.党的七届三中全会 D.党的“八大
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是在(B)A.党的十二大 B.党的十三大 C.党的十四大 D.党的十五大
我们党全面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在党的()A.十二大 B.十三大 C.十四大 D.十五大
第一次明确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西湖会议
明确提出了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A中共四大 B中共五大 C中共六大 D中共七大
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四大
D.中共五大
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A.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实现共同富裕 B.坚持改革开放
C.坚持邓小平理论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消灭剥削 B.政治经济体制改革 C.发展生产力 D.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A.发展社会生产力 B.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C.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D.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和基本特征是()A.按劳分配 B.共同富裕
C.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
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A.事物的消亡 B.外部因素对事物的作用 C.事物自身的转化 D.无保留抛弃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关系是()A.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 B.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C.理性认识是经过实践检验的感性认识
D.感性认识就是感觉,理性认识是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集合
相对真理的含义是指()A.真理是相对的 B.真理中包含一定的错误 C.真理具有客观性和无限性 D.真理具有具体性和条件性
马克思揭示人的本质的出发点是()A.人的自身需要 B.人类的共同利益 C.人的社会关系 D.人的自然属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间的关系是()A.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C.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社会形态是()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C.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社会和自然的统一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A.直接动力 B.惟一动力 C.最终动力 D.次要动力
()毛泽东明确的提出官僚资本主义是革命的对象之一的著作是()
(A)反对本本主义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改造我们的学习
(D)在岁间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是()A.群众路线 B.统一战线 C.实事求是 D.武装斗争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A.延安整风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D.中共“七大
毛泽东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的文章是()A.《〈共产党人〉发刊词》 B.《新民主主义论》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A.《论人民民主专政》 B.《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C.《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D.《新民主主义论》
毛泽东最早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思想的文章是(D)A.《新民主主义论》 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C.《论人民民主专政》 D.《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毛泽东第一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概念的文章是(A)A.《将革命进行到底》 B.《论人民民主专政》
C.《新民主主义论》 D.《论联合政府》
毛泽东首次论述红色政权的著作是()
A.井冈山的斗争B.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C.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D.反对本本主义
毛泽东明确提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的任务是在()A遵义会议 B六届七中全会 C党的七大 D六届六中全会
毛泽东在1941年精辟论述“实事求是”原则的著作是
A.《改造我们的学习》
B.《整顿党的作风》
C.《反对党八股》
D.《学习和时局
在党的创立和国民革命时期,毛泽东思想萌芽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实践的初步结合,表现为()A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B形成了完备的新民主主义理论
C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基本形成 D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些基本思想
“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核心问题是()A.发展道路问题 B.根本任务问题 C.发展战略问题 D.发展阶段问题
遵义会议集中解决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最紧迫的问题是()A.政治路线问题 B.军事问题和组织问题 C.策略问题 D.思想路线问题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确定武装推翻国民党统治的总方针制订于()A.中共“二大” B.中共八七会议 C.中共“三大” D.中共遵义会议
帝国主义在中国夺取投资设厂权开始于()A.《南京条约》 B.《马关条约》 C.《辛丑条约》 D.《北京条约》
中国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起点是()A.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订 B.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C.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的签订 D.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和《辛丑条约》的签订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标志是()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北京条约》的签订 C.《辛丑条约》的签订 D.《天津条约》的签订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A.根本动力 B.直接动力 C.主要动力 D.惟一动力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精神生产()A.具有相对独立性 B.与物质生产没有关系 C.决定物质生产 D.不具有相对独立性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可感知性 D.统一性
物质的惟一特性是()A.运动 B.客观实在性 C.可感知性 D.统一性
社会主义制度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该主要体现在()A.生产力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B.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 C.对人民民主,对敌人专政 D.人民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在社会保障中,处于核心地位的是()
A.社会救助 B.社会保险 C.社会福利 D.社会优抚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中,决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的是()A.生产力的发展 B.思想道德建设 C.理想建设 D.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是()
A.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无产阶级革命 C.农民革命 D.社会主义革命
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指导地位的思想是()A.民主主义的思想 B.共产主义的思想 C.民族主义的思想 D.封建主义的思想
1930年5月,毛泽东写的从思想路线的高度为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指明方向,并将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建立在坚实的唯物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文章是()
A.《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B.《井冈山的斗争》 C.《反对本本主义》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新民主主义统一战线的主体是()
A.无产阶级联盟 B.劳动者联盟
C.非劳动者联盟 D.劳动者与非劳动者的联盟
党内斗争的目的是()
A.团结一一批评一一团结 B.既要弄清思想又要团结同志 C.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D.打击敌人,团结同志
第一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会议是()
A.十六届二中全会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六届四中全会 D.十六届五中全会
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它是()A具有普遍性的活动 B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话动 C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括动 D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动
中国共产党建设主要经验和中心环节是()A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B整风形式 C实行三大优良传统与作风 D.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是()
A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加强党的建设 D坚持党的先进性
在处理两岸关系中,坚持“一个中国”的核心是()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
C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D代表中国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的,是邓小平关于
A.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 B.社会主义初级阶目的理论.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共同富裕的理论
22.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解放生产力的正确途径是
A.政治运动 B.阶级斗争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主义改革
第四篇:2016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必看选择题
成人高考专升本《政治》考试必看选择题精选
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是: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4.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
5.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6.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唯物主义的三种历史形态是: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8.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9.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其他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征是:实践性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旧哲学的最主要区别是:创立了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
11.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2.辩证法所要回答的问题是:世界的状况是怎样的问题
13.唯物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以唯物主义为基础,后者以唯心主义为基础
14.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观点是:唯心论
15.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必然导致: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16.把物质说成一种或者几种可直接感知的有形实体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 1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8.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19.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辩证关系 20.“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形象和经验来塑造鬼神的”,这个论断的哲学依据是:各种意识形式都是物质的反映
21.意识能动作用最重要的表现是: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22.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23.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24。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5.联系的客观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它要求人们用整体的观点去认识事物 26.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27.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内容活跃易变,形式相对稳定 28.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的关系是: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2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30.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1。事物的肯定方面是指:事物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32.量变和质变的根本区别是:量变是在度的范围内变化,质变是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 33.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34.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变化发展的基本形式或状态 35.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36.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37.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38.列宁说“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和“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39.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 40.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41.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42.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 43.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4.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 45..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6.真理一元论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4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48.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49.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是:不懂得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懂得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0.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51.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的表现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52.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53.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54.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55.人民群众的主体是: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在内的劳动群众 56.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57.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58.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5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60.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根据: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 61.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是:生产工具 62.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63.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所有制关系
64.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了物质资料生产中人与人的:经济关系、物质关系 65.在全部人类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社会生产关系 66.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67.社会形态演化的次序是: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及共产主义社会
68.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国家政权 69.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它所遵循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70.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是: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 71.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促进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72.经济基础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73.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的暴力工具 74.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阶级斗争
75.阶级斗争诸形式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政治斗争 76.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77.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上升过程
78.我国的.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从奴隶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说明:社会发展的具体道路具有多样性
79.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80.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8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82.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是在:土地革命战争前中期
83.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的根本途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84.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85.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86.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87.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88.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89.新民主主义文化同旧民主主义文化相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是否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 90.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无产阶级领导
91.毛泽东完整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总政策的著作是:《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
92.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93.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94.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95.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9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97.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98.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99.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100.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101.毛泽东在哪次会议上对新民主主义五种经济成分作了具体分析: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02。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103.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和平赎买 104.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105.“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106.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107.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108.“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109.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 110.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开始得到真正的传播是在:十月革命后
111.中国共产党把毛泽东思想确定为自己的指导思想是在:中共七大
112.1956年4月,毛泽东提出我国发展科学、艺术的基本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113.中国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14.“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反映的战略战术思想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115.针对抗战胜利后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中共中央制定的基本方针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116.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处理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关系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117.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
118.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动力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119.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实行的土地政策是:减租减息 120.毛泽东首次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在:中共七大
121.中国共产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22.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约80年间中国人民革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级的科学革命理论的指导
123.中国共产党人第一篇反对教条主义的重要文献是:《反对本本主义》 124.国民党反动政权存在的基础是:官僚垄断资本主义
125.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也是其区别于旧军队的根本标志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6.提出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工农联盟思想的大会是:中共四大 127.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128.1953年至1956年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
129.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讲话中,提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
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130.近代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入侵 131.1948年12月30日,毛泽东在哪篇文章中首次公开使用“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将革命进行到底》 132.“工农武装割据”就是: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三者的紧密结合 133.直接影响到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大法宝作用发挥的是:党的建设的状况 134.抗战胜利后,国共两党谈判斗争的焦点是:军队和政权的问题 135.把减租减息政策改为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性文件是:,《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又称《五四指示》
136,毛泽东在1941年精辟论述“实事求是”原则的著作是:《改造我们的学习》、137.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138.民族振兴的基石是:教育
139.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40.邓小平理论和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是:继承和发展关系
14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142.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14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条件是:中国和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144.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特征是:和平与发展 14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14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是:保持党的先进性 147.“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基于: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
148.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149.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150.坚持与时俱进,最重要的是:要使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富于创造性 151.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论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152.建国以来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归根结底,就在于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5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中,体现生产关系的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154.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55.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156.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57.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其性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58.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59.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60.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提出和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16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162.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163.“三个有利于”标准有明确的针对性,它是针对:改革过程中出现的姓“资”姓“社”问题
164.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时间跨度是指: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
165.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关系
16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16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68.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169.统筹区域发展的目标是:实现区域之间协调发展 170.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171-邓小平指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发展 172.科学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17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174.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17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7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为本 17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科学发展 17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动力:改革开放 179.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18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8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182.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18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84.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185.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186.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87.决定我国现阶段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状况 188.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89.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机制能够: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190.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91.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行方式
192.以劳动者的劳动联合和资本联合为主的股份合作制经济的性质属于:集体经济 193.社会主义市场体系应该是: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194.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必须始终:以经济效益为中心
19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96.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给予物质保证的社会安全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 197.社会主义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社会稳定 198.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原则是:效率优先,兼顾公平199.民主首先是:一种国家制度
200.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201.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施形式
202.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政治保证 20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
204.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05.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国 206.我国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207.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8.我国各族人民的最高利益是:民族团结与合作
209.社会主义民族问题的实质是:各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人民内部矛盾 210.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21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21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213.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2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215.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 216.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17.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必须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218.我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立场是:独立自主
219.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220.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221.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222.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关键是:扩大出口 223.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22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225.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226.“一国两制”构想,在实践中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
227.在台湾问题上,我们的立场是: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228.“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29.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外国人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
230.系统阐述中国共产党对台政策的纲领性文件是:江泽民提出的“八项主张” 231.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232.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 233.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发展
234.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领导地位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
235.全心全意地依靠工人阶级是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最基本的主力军
第五篇:成人高考政治专升本(大题目)重点
成考《政治》重点
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
(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两者虽然都是以客观物质世界为对象的,但具体科学研究的是物质世界某一特殊领域或某一特定层次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
(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3、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答:(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简述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1)在唯物辩证法中,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及其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同一是矛盾所固有的两种相反而又相成的基本关系或基本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性质。具体表现为:第一,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这是指矛盾双方各自以对方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条件,互为媒介,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对方而孤立地存在和发展。第二,矛盾对立面之间的相互贯通性。这是指矛盾双方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存在相互渗透的渠道和桥梁,相互转化的趋势和可能。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2)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第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统一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不可分离的关系。即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性而存在,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也不能脱离同一性而存在,没有同一性也就没有斗争性。第二,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对立表现在二者之间是相对绝对、相互区别的关系。即矛盾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斗争性是绝对的。
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辨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1)在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因为:第一,唯物辩证法揭示的是事物的联系与发展,而对立统一规律揭示的是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动力,也就是说,所谓联系实质上是矛盾与矛盾、矛盾这方面与矛盾那方面的联系,所谓发展实质上是矛盾推动下的发展。第二,唯物辩证法是有着丰富内容的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而对立统一规律则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全部理论的关键,唯物辩证法的其他规律与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某二方面的展开。第三,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而是否承认矛盾则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第四,唯物辩证法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矛盾分析法则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2)唯物辩证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完整理论体系,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但不是唯物辩证法的总体。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求我们要在掌握对立统一规律的基础上,全面完整地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理论体系。
6、简述实践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答:(1)实践是指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三个特点,表现为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等三种基本形式。
(2)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这表现在:第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首先,实践的需要决定认识的产生,也就是说,人们改造世界的需要产生了认识世界的需要。其次,实践出真知,人类的一切认识,无论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归根结底都是来自实践的。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首先,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并提供解决新课题的新的经验材料。其次,实践的发展不断给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实践不断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正确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有效改造世界。
7、简述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答:(1)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两个特点,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两个特点,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对立主要表现在:它们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特点、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统一主要表现在: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的积累。理性认识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论。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不上升到理性认识,就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这是认识论中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了感性因素。
8、简述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答:(1)劳动是指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以及能量、信息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2)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其本质特征主要是:第一,劳动是有明确的目的的改造自然的自觉活动。第二,劳动必须创造并使用一定的物质手段,主要是劳动工具。第三,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是以人类自身为主体改造整个世界并创造人化世界。第四,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具有多维性,包括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即真、善、美的统一。
9、简述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答:(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产生、变化与发展都根源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第二,社会意识的内容,无论其具体形式和水平如何,也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第三,社会意识中的阶级属性是对社会存在中阶级关系的反映。
10、简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关系?
答:(1)在生产方式的矛盾统一体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二者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表现在: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形式;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3)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表现在: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则促进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则阻碍生产力发展。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生产方式及其矛盾运动。
11、简述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辨证关系? 答:(1)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表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变革。
(3)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表现为积极地为经济基础服务,第一,从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和领域的控制和调节来为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二,从内容上看,上层建筑一方面要保护和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另一方面要消灭和排斥异己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三,从性质上看,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在整个社会发展中所起作用的性质最终取决于其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社会形态及其矛盾运动,表现为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形态的不断更新。
12、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科学概念的涵义?
答:毛主席思想这一科学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涵义:第一,毛主席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第二,毛主席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毛主席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13、简要说明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 答:(1)毛主席思想的主要内容有: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关于政策和策略;关于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关于党的建设等。
(2)毛主席思想活的灵魂包括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个基本方面。
14、怎样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新式的资产阶级革命?
答:新民主主义革命,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这是因为:
第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领导阶级的不同。
第二,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范畴。在这样的时代,任何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就已经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第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第四,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经过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
15、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分两步走?两步走之间的关系是什么?答:毛主席根据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指出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社会,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上篇和下篇的关系。民主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民主革命的必然趋势,在这二者的关系上,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陈独秀的“二次革命论”,即把中国革命进程中的两个紧密联系的阶段割裂开来,只看到两者的区别,没看到两者的联系,要在两个阶段之间硬插一个资产阶级专政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二是王明为代表的“左”倾教条主义,主张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毕其功于一役”,混淆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界限,企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革命阶段并作一步走,一举取得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这种观点只看到两者之间的联系,而忽视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二次革命”论和“毕其功于一役”的观点,都违背了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深刻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客观规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前途,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学说。
16、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的基本内容?
答:第一,论述了在中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必然性;第二,科学地分析了各个阶级在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地位;第三,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特征;第四,论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任务,对外是防止帝国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颠覆和破坏,维护国家的独立和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对内是镇压敌对势力的反抗,保护人民民主权利,组织和管理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转变,并最终实现消灭一切阶级和一切国家的伟大目标。
17、简述党在过度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正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
意义:第一,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走社会主义道路,迅速发展国民经济,尽快变农业国为工业国,摆脱贫困,消灭剥削的强烈愿望。第二,反映了中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必然性。第三,集中反映了以毛主席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社会发展和开创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创造性贡献,是毛主席思想的重要内容。
18、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提出及指导方针?
答:正确认识社会注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内主要矛盾和工作重心;以苏联为借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伟大国家。
19、简述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有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意义?答:(1)可以节省资金和资源的消耗,提高资金和资源的利用率,从而缓解我国经济发展同资源不足、资金严重短缺的矛盾。
(2)可以提高消费品的质量和档次,增加消费品的品种,适应社会需求结构变化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可以减少对资源的浪费,保护生态环境,有利于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4)可以促进科技进步,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20、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和内容?答:(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
(2)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
21、简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出现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
答: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主席,我们党把它称为毛主席思想。党的七大把毛主席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五大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写到了自己的章程中,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22、“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内容是:
(1)坚持“一个中国”。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的中央政府在北京,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2)实行“两种制度”。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作为国家主体的大陆地区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则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两种制度长期共存。
(3)设置特别行政区,保证台湾、香港、澳门的高度自治和繁荣稳定。
(4)实行“-国两制”长期不变。这种不变,既是承诺,又有《基本法》作保障。
23、“一国两制”构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答: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意义主要是:第一,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的国家学说。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可以长期并存;社会主义国家既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第二,赋予“和平共处”以新的涵义,把和平共处思想和原则创造性地运用于解决国内问题。
“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意义主要是:第一,它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符合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它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有利于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第二,它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是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贡献。
24、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什么?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政策是什么?答:(1)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族劳动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具体的内部矛盾;主要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事实上的不平等,在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差别。
(2)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坚持这一原则,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坚决揭露和打击国内外敌对势力一切分裂祖国的阴谋活动。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5、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
答:(1)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2)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3)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今后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26、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2)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重在建设、繁荣学术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27、为什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答:(1)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以物为对象,而是主要以人为对象。
(2)马克思主义承认在总的历史发展中物质对精神起最终的决定作用,但同时又承认精神的相对独立性和精神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
(3)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
28、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答:(1)在基本立场、观点、方法方面是一致的,在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方面是一致的。
(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
(3)它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2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2)这一矛盾贯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决定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是经济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30、怎样理解“发展才是硬道理”这个科学命题? 答:(1)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中国是世界和平的稳定力量。中国发展强大了才能更好地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发展为解决所有问题提供物质保障。
(4)要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31、发展生产力与共同富裕的关系是什么? 答: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和实现共同富裕是互为条件的。
(1)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我们应当认识到,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只是消灭了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消除了产生两极分化的根源,而要彻底消灭剥削现象,消除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还有赖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是说,人们只能在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允许的范围之内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2)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又是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为条件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尤其要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但是我们只能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去发展经济。如果我们不坚持社会主义,搞两极分化,生产力既得不到解放,也得不到发展。
32、为什么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 答:(1)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集中体现。
(2)以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为标准,是由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国情和时代发展所决定的。
(3)以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4)“三个有利于”标准为判断改革开放中一切工作得失、是非、成败提供了根本依据。
(5)“三个有利于”标准对于我们排除姓“资”姓“社”的抽象争论的干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33、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什么? 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是互相依存和互相促进的。
(1)发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们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
(2)改革开放是推动发展生产力,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经之路,发展与改革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
(3)稳定是前提。社会稳定是发展经济和顺利进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发展和改革的前提。
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答:第一,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最基本的国情,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以及确定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的基本依据。
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克服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抵制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的锐利武器。
第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我们解决矛盾、澄清疑惑、反对各种错误倾向的思想武器,是我们理解、认识、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基础。
35、为什么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答:(1)四项基本原则,是指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取得成功的一条根本经验。
3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方针内容及简明概括是什么? 答:(1)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简明概括。
(3)“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共同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经济建设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动摇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等于动摇了基本路线。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改革开放为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四项基本原则还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政治保证。
37、为什么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答:(1)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在生产力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更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只有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摆脱社会生产的落后状况,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3)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技术基础的需要。只有搞好经济建设,才能逐步建立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从而才能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38、为什么农业是基础?如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答:(1)农业是根本,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①农业是人类的生存之本,衣食之源。②农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是轻工业的重要原料。③农村是工业产品的主要市场。④农业的大力发展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
(2)我国发展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②我国人口大部分在农村,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二十世纪末能否到达小康水平;因为农产品是城乡人民的必需品,所以又关系到城乡人民生活的提高,物价稳定,社会安定。③我国农业生产相对落后的局面已成为国民经济最薄弱的环节已很难支撑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快速发展。
(3)发展农业的主要措施:一靠政策、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靠科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教育。
(4)乡镇企业的重要作用乡镇企业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分子间缩合。乡镇企业对繁荣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农村经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起到巨大作用。
39、如何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答:(1)党的十五大指出,要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所谓“科教兴国”战略,就是把科学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快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
(2)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一,要加快科技进步;第二,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第三,要深化科技和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的结合。
40、如何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答:(1)长期稳定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完善双层经营体制,关键是稳定完善土地承包关系。少数确实具备条件的土方可以在提高农业集约化程度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发展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2)要从农村经济现状和发展要求出发,继续完善扼制结构,在积极发慌公有制经济的同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农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有更大的发展。
(3)农民采用多种多样的股份合作制形式,兴办经济实体,是改革中的新事物,要积极扶持,正确引导,逐步完善。
41、如何理解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实现形式。答:(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指由不同所有制经济,以控股、参股等不同方式投资形成法人财产,由企业法人进行经营的企业。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分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在经营方式上可以实行公有公营、公有民营、租赁或承包经营等方式。②根据公有制经济的产业性质、规模大小等特点寻找和发展多样化的实现形式,有利于筹集、扩充资本金,有利于强化产权约束,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作效率,促进生产力发展。
42、简述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答:(1)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由我国生产力状况决定的。我国生产力的现状是总体水平比较低,发展不平衡、层次比较多,与这种社会化程度差别很大的、不同层次的生产力相适应,客观上要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2)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缓解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各种矛盾的需要。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资金短缺和就业压力大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难题,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
(3)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实体是在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它们的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市场机制和市场体系的发展;另一方面加强了市场经济的竞争格局,促进了各种所有制经济效率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
43、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由我国的社会经济条件决定的。
(1)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决定分配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由于实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作制、承包经营等形式,必然产生按劳分配以外的各种分配形式。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各种生产要素(土地、资本、劳动力、管理)等都要有相应的市场评价,这此生产要素的所有者都要获得相应的收入。
(4)市场经济中还需要有风险收入以及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的收入,等等。
总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多种经营方式、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44、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按生产要素分配?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意义是什么? 答:(1)在社会主义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和信息等。按生产要素分配,是指按照进行物质资料生产时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收益分配的一种方式。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应该取得相应的收入,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相适应的,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2)承认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法性,就是为了提高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益。因为只有承认其合法性,允许生产要素所有者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投入,以劳动的价值分配到一定的收入,才能鼓励生产要素有效、合理地流动,得到优化配置,提高使用效率。
45、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功能是什么? 答:(1)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对居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作为一种体系或一种制度社会保障是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优抚等方面组成。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保险。
(2)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有:社会稳定功能;市场运行的保障功能;劳动力再生产功能;经济调节功能。
4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意义是什么? 答:第一,计划和市场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第二,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不是对立的。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第三,社会主义应该搞市场经济。
意义是:①明确界定了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的属性,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而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基本标志;②解除了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③为我国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模式奠定了理论基础,极大地推动经济改革,推动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47、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能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同宏观调控结合起来。
48、我国宏观经济调控的总目标是什么?手段有哪些? 答:(1)主要目标是:一是保持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二是保持物价稳定,抑制通货膨胀,实现充分就业。
三是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和地区发展计划,促进产业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的优化。
四是采取各种措施,既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又防止经济过热,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五是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手段主要有:一是经济计划,是指由国家统一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它是国家从宏观上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的基本依据。
二是经济手段,指国家通过调节经济变量来影响微观经济行为,并使之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目标的一切政策措施的总和。
三是法律手段,指政府运用经济法律规范调整经济的统称。
四是必要的行政手段,指通过国家机关实施的,以行政方式来调控经济运行的方法。
49、简述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答:(1)国有企业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在推动我国产业技术进步,提高经济技术水平,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保证国民经济顺利运行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2)在传统体制下,从总体上说国有企业缺乏活力,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是国家行政的附属物,没有自身的权利、责任和利益,严重地抑制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
(3)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市场活动的主体。国有企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微观经济主体,是市场运行的微观基础。
(4)同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也必须靠通过改革来增强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活力来实现。
50、我国对外经济关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是什么? 答:(1)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交换关系,它包括进口和出口两个方面。(2)对外技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3)积极利用国外资金。(4)发展国际劳务合作。(5)发展国际旅游业。
51、我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2)独立自主是中国对外政策的根本原则。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4)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国对外政策的基本立足点。
52、简述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关系。
答: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统一。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含义,即指每一个国家都必须立足于本国的实际,主要依靠本国人民群众的力量,夺取革命和建设的胜利,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
(2)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决不允许别国干涉;我国是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本国人民;强调自力更生可以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争取外援要付出代价。因此,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3)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是统一的。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是相辅相成的,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发展本国经济是对外开放的基础和前提;对外开放可以增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能力;两者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总之,必须坚持自力更生同对外开放的统一,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增强自力更生的能力上,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对外开放。
53、人民民主专政的实质是什么? 答: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是因为:
(1)从概念来看,所谓无产阶级专政,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劳动者当家作主的国家政权。在不同国家建立的无产阶级专政,其本质都是相同的。
(2)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①人民民主专政也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②人民民主专政也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对绝大多数人实行民主而对少数人实行专政;③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在过渡时期担负着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又担负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这样的政权实质上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
54、为什么说人民民主专政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 答: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政治制度,但其实质仍是无产阶级专政。
(1)两者的领导力量相同。两者都是工人阶级领导经过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根本标志就是共产党的领导。整个革命历史证明,没有共产党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
(2)两者的阶级基础相同。工农联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原则。为了保证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必须争得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的联盟,尤其是在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这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战略和策略理论的基本原则。中国革命胜利的依据主要是工农联盟,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主要依靠这两个阶级的联盟。
(3)两者的职能相同。两者都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是对人民内部的民主和对敌人专政两个方面的互相结合。(4)两者的历史任务相同。两者都是以消灭阶级和剥削制度、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为基本目标。
55、简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答:①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
③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⑤基层民主制度。
56、简述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总的指导思想、根本任务、主要目标和基本内容。
答:(1)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2)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
(3)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今后的主要目标是:在全民族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牢固树立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坚定信念;实现以思想道德、科学教育水平、民主法制观念为主要内容的公民素质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积极健康、丰富多彩、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实现以社会风气、公共秩序、生活环境为主要标志的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4)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灵魂,决定着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57、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2)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3)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4)重在建设、繁荣学术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8、为什么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答: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因为:
(1)精神文明建设不是以物为对象,而是主要以人为对象。它引导人们自觉地改造和丰富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和改造客观世界的本领。而人的一切行动都是受自己的思想支配的。因而人们的主观思想状态如何,对于人的行动具有这样或那样的导向作用。
(2)马克思主义承认在总的历史发展中物质对精神起最终的决定作用,但同时又承认精神的相对独立性和精神对物质的巨大反作用。
(3)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搞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
59、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并不意味着放弃使用武力。
答:在解决台湾问题上,我们坚持力争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是因为:
(1)坚持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央政府为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既定方针。现在,香港和澳门已顺利回归祖国。在台湾问题上,能否按照“一国两制”构想实现和平统一,这并不完全取决于我们一方。
(2)我们力求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但也不能排除在某种情况下被迫使用武力。即使使用武力方式解决,台湾的现状也可以不变,还保持原有的制度和生活方式。
(3)我们在坚持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的前提下,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这绝不是针对台湾同胞的,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图谋的。
(4)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从根本上说,是有利于促进和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大业的。如果不以武力为后盾,和平统一祖国就可能成为泡影。
60、简述新时期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性质、特点和基本任务。
答:(1)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政治联盟。
(2)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基础上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统一战线。
(3)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特点是:具有空前的广泛性,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任务是:高举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旗帜,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为维护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服务,为促进“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服务。
61、为什么说加强党的领导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保证? 答:(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够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胜利。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和社会环境。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协调各种利益关系,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5)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完成组国统一大业,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62、如何理解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答:(1)腐败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是同党的性质、根本宗旨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根本不相容的。
(2)腐败现象是侵入党和国家机关健康肌体的病毒,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就会葬送党、葬送人民的政权、葬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3)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严重影响党群关系,干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如果腐败现象得不到有效惩治,中国共产党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腐败根本不相容,但我国仍然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着滋生蔓延腐败现象的土壤和条件。因而当前反腐败斗争的形势和任务是严峻的、艰巨的。党的十五大再次向全党敲响警钟:“反对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6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的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同族形式表现出来。
64、马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是指引党和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马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全党和国人民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柱,使中华民族以崭新面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马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体现了对待马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地开拓着马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65、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答:
1、历史进程(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根本问题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并对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艰辛探索,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主题进行了科学回答,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之道。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的伟大创新。
(3)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如何建设党的核心主题,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4)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继续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向前推进,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两大战略思想。
2、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一个好的理论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成功,重要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先进性,关键是马克思主义通过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等优秀知识分子为传播与发扬,以中国特色、国情创造性发展马克思主义。
66、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
答:它是马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它所确立的马思主义中国化的奋斗方向、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指导着不断地把马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推向前进。
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不仅开辟了有中国特点的革命道路和社会主义改造道路,而且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永远是中国前进的旗帜。
它的科学体系和活的灵魂、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大优良作风、艰苦奋斗的精神等等,依然是中国人民不断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将长期激励和指引着中中华民族不断前进。67、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 答:它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指南。
它是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保证,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它是马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中国的马思主义,是马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68、“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是什么?
答: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要理论成果,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它是我们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
它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的发展和强大理论成果。
它是是马思主义中国化又一重要理论成果。
69、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是什么?
答: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思主义中国化即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重大理论成果。70、怎样深入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答: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7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是什么?(历史意义/实践意义)
答: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提出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新理论。它成功地开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实践意义: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科学地阐明了中国革命的规律,指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伟大实践并取得了胜利。3)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下,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繁荣富强扫清了障碍,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前提。
72、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深远意义是什么?
答: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1)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制度条件。
2)它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3)它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4)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的发展。7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意义和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历史意义:1)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解放生产力、在我国开展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可靠的基础。2)我们党在过渡时期中,创造 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避免了社会动荡和冲突。3)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把经济制度的发行和对人的发行相结合,在历史上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列宁关于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的设想。
基本经验: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行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式,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建设者。3)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明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公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促进了社会主义带来的发展。
74、依法治国对于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意义是什么?答: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家作主的根本保证。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实行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75、邓小平丰富和发展了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要表现是什么?
答:科学地概括了“实事求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科学地阐述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一致性。深刻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大意义。76、中国共产党如何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答:必须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在党的一切活动中体现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必须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
必须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必须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7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及其具体意义
答:L.民主法治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2, 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3,诚信友爱就是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4, 充满活力就是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
5,安定有序就是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 6,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具体意义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78、简述邓小平三步走战略的内容及特点
答:内容,即: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实现温饱;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再翻一番,达到小康;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特点: 1)“三步走”发展战略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有了明确的内容。
2)注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3)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点。4)既坚持实事求是,又具有雄心壮志。
79、为什么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是什么? 答:1.改革的主要原因是: ⑴我国政治体制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 ⑵政治体制改革是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⑶政治体制改革,也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需要
改革的目标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权利.改革的基本任务是:
1、健全民主制度.2、加强法制建设.3、抓紧机构改革.4、完善民主监督制度.5、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
6、维护社会安定团结.8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答:主要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关系: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有机统一,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没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方向和灵魂;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内核和主题;没有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精髓和主旋律;没有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价值坐标和道德标准。8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答: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涉及经济、政治、文化、思想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集社会主义价值理念之大成,把我们党倡导的基本理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系统凝练地整合在一起,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决定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性质和方向。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它以其巨大的理论力量、精神力量、道德力量,凝聚人、感召人、鼓舞人,成为我们的主心骨。
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实现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推动力量,它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提供了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思想保证。
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它能够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能够提高中华民族的创新力,能够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8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答:基本原则共10个方面:第一,中国把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和促进共同经济繁荣作为对外政策的根本目标;第二,中国主张世界所有国家不论大小、贫富、强弱一律平等;第三,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第四,中国决不依附于任何一个超级大国,也决不同它们任何一方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第五,中国信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努力在这个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恢复和发展正常关系,和睦相处,友好合作,而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好恶;第六,中国属于第三世界,坚持把加强和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合作作为我国对外工作的一个基本立足点;第七,中国反对军备竞赛;第八,中国坚持长期实行对外开放,中国的开放政策面向全世界;第九,中国遵循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广泛参加各种国际组织,开展积极的多边外交活动;第十,中国重视各国人民之间的交往。8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和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基本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必须坚持民主法治,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84、如何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内涵 答: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穿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第三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第四科学发展观的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5:、为什么说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
答: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同我国实际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第一走自己的路,是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第二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第三走自己的路,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第四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86、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社会主义改造就是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是围绕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进行的。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由此不仅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坚持用和平方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
87、怎样全面、准确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答:(1)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邓小平在总结建国后前30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在深入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逐步揭示出来的。
(2)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断的特点: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一个十分明显和突出的特点。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指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目标,并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阐述了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意义:邓小平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88、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
答: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89、如何理解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答: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作为一种生产关系的理论范畴,其实质和核心是全体社会成员或者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的平等。公有制经济的范伟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2)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两个方面: 一是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二是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要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的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3.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话
所有制作为生产关系的基础,有公有制与私有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区别。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体现在所有权的归属上,坚持公有制的性质,根本的是坚持国家和集体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90、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是什么? 答:首先,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其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91、党中央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
答: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是要处理好东部和中西部的关系、沿海和内地的关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是我国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基本目标和促进区域发展的基本途径。
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扶持力度,帮助资源枯竭地区实现经济转型,更好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
92、如何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国特色?
答:人民民主专政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革命传统的一种形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第一,从政权组成的阶级结构来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参加国家政权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在一定历史时期中还有民族资产阶级。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阶级,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范畴,在最广大的人民内部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人实行专政。
第二,从党派之间的关系看,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多党派合作,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这种新型的政党关系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个成功的创造。
第三,从概念表述上看,人民民主专政的提法更全面、更明确地表示出人民民主和人民专政这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93、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答: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主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9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内容.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主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科学体系,其基本内容有: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
95、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答:内涵:一般来讲,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基本原则: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上述六条重要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深刻体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96、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主要包括那些内容?
答:第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第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97、如何理解党的领导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
答:要解放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中国能够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实现这个宏伟目标的政治力量,只有中国共产党。第一,坚持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方向,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和谐稳定,需要中国共产党领导。
第三,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社会矛盾,把亿万人民团结凝聚起来,共同建设美好未来,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四,应对复杂的国际环境的挑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2011政治辨析题
1、中国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对)
答:小生产的狭隘性,使他们不能成为中国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在近代以太平天国运动为代表的农民革命,最终都归于失败。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只能是新兴的中国无产阶级。
2、在中华民族民主革命中,无产阶级是革命的“天然领导者”。(错)答:无产阶级虽然是革命的领导阶级,但是要真正成为革命的领导者,必须建立自己的先锋队组织——共产党,并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来武装本阶级,才能够成为合格的领导阶级。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错)
答:马克思主意哲学的产生,恰恰是结束了把哲学看作是科学之科学的就哲学,正确的解决了哲学与具体科学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离不开科学,反过来哲学也能为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错)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二者是辨正统一的关系。
必然性离不开偶然性,必然性要通过偶然性体现出来,为自己开辟道路,一切偶然性的背后也都存在着必然性,即没有纯粹的必然性,也没有纯粹的偶然性。科学认识的任务,就是要从偶然性中去发现必然性,找到事物发展的规律性。
5、假象是一种错觉。(错)
答:现象是指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部联系。现象有真像和假象的区别。真像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侍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不同于错觉,错觉是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范畴;假象也是客观事物本质的表现,是客观存在的。当然,假象容易使人产生错觉。
6、多数人拥护的就是真理。(错)
答:这是一种主观真理论,辨正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应,真理具有客观性,其一是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其二是说: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谓多数人拥护,还是少数人拥护,都是把真理的标准,归置于人的主观判断,并没有什么本质差别。
7、国家本质上是社会事务管理机构。(错)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的本质是一个阶级压迫另外一个阶级的暴力工具,管理社会事务,是国家的若干责任中的一种,也是为了阶级统治而服务的。
8、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社会意识也必然先进。(错)
答: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一个国家经济发达,意味着社会存在的比较意,但并不能必然导致其社会意识也先进。在历史和现实中,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对照,都有许多明显的例子。
9、任何真理都具有绝对性,因此任何真理都不会被推翻。(对)
答:所谓真理,是表示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一致,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必然包含着,与客观实际相一直的内容,这点是无条件的,是绝对的,也是不会被推翻的。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它将不断的得到完善和修整。
10、世界统一于存在。(错)
答:存在是一个模棱两可的字眼,可以理解为,可以认为物质存在,也可以意识存在,因此这个命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的命题。具有明显的折中调和的特性,实质是一个二元论的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世界的统一性,明确指出世界统一于物质。
11、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因而总是能够推动社会进步。(错)
答:上层建筑,通过为经济基础服务,来体现其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可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也可能是阻碍社会发展的,判断的标准主要看,它服务的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不是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如果是适合的那么这种反作用,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反之则对社会进步具有消极影响。
12、物质不是意识的产物,相反,意识却是物质的最高产物。(对)
答: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是世界的本源,具有不依赖于物质的客观性,相反,意识由物质产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物质世界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人类社会,这一物质世界的最高形态时,才产生了意识。
1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对)
答:邓小平的理论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它的创立过程,首先是从恢复和发展党的思想路线开始,邓小平首先支持和领导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考验,然后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此基础上,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所以解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七点。
同时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只有坚持解放思想,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打破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创立符合新的历史阶段的理论,解放思想是逻辑起点。
14、“三个有利于”标准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必问姓“资”姓“社”的问题。(错)
答: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重要谈话中,明确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就是:“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这是针对改革开放中,迈步开步子,凡事都要去问一下姓“资”还是姓“社”而提出来的,它要求大胆的试,勇于改革,勇于实践,从而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问,改革开放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在大的基本原则方面,邓小平始终强调是社会主义。
1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错)
答: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之一。
16、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对)
答: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经济关系借以实现的具体形式,主要是指生产或资本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
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理论依据:
第一,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要求。第二,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要求。第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17、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错)答:一个国家的性质、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是这个国家的国体。
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是这个国家的政体。
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与之相适应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