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4 10:47: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富论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富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读书笔记。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

亚当·斯密被奉为经济学之父。而《国富论》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认为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

更为众多经济学家所迷惑的是,亚当·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这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们今天经济活动和经济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结构严谨,无懈可击(张五常和郎咸平都曾如是说)。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 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这应该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来源)。斯密在全书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每一个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利己性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种自然现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2.劳动率增长的关键在于分工协作。斯密在书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针业为例子(第78页),来说明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巨大改进。分工以及劳动的划分促进了专业化作业,读书笔记大全《国富论读书笔记》。而对专业化作业的追求,导致了工厂制度的诞生。

3.劳动价值论。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页)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值(应该就对应于马克思经济学观的价值和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作者开篇就说道,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同时否定了旧重农主义所谓土地是价值的重要来源的论点。

4.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讨论了两种经济制度(重商制度和重农制度)的原理和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自由放任。作者极力论述了无论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对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为阻止进口或减少进口而设立的关税,则显然是既破坏贸易自由也有损于关税收入的。(第339页)。他极力倡导自由贸易。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像个人与个人之间那样实行分工。他认为国家不应对商业(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充分发展和繁荣。

5.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于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利益,并避免牺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第309页)。

6.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斯密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国家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环境的和平安全、个人公平竞争,并避免各种垄断。换言之,国家应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7.政府的开支。政府的开支体现着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维护国家尊严。在论述建立和维持不能为个人带来利润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时,斯密还特别详述了为社会商业提供便利和促进人民教育的开支。(第495582页)

8.国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来自赋税。斯密否定了旧重商主义所谓国家应该储存大量金币的做法,也否定了国家靠经营专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本或土地以获取收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看似对人民个人无损,但其实是对全社会造成了损害。他主张为社会全体利益考虑,不如拍卖王室领地,分配给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则由人民提供其他收入来替代。换言之,人民必须从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君主或国家,以弥补公共收入。(第588页)

9.赋税四原则:1公平2稳定 3征收便利 4遵守经济原则,避免妨碍人民经营和给人民增加更多负担。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吴敬琏、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第二篇:《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亚当斯密,这已经听了太多次了,作为专业的必读书目,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的老师都总是不断地提起这本名著,可惜我一直没有勇气去拜读,怕自己的水平读不懂,更是亵渎了亚当斯密这位伟人的心血。最近终于下定决心认真地看了,不过说实话我真的很佩服亚当斯密的智慧,在那么多年前就已经能够写出直至今日依然是真理的经济的各方面的规律。《国富论》,其实看的起初还是觉得还算通俗易懂,可是一点点读下去了,真的发现自己的水平还是没办法很好的理解,可能真的经济学学得太不好了,读着读着就不知所云了,甚至可以说是一头雾水。虽然没有很完整地读完整本书,但是书中的某些观点还是给了我很大的感悟和启发。

一、关于亚当斯密与《国富论》

亚当斯密被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他虽然不是经济学说的最早开拓者,他的最著名的思想中有许多也不是很新颖独特,但他是第一个将经济学理论完整化和系统化,首次提出全面的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为经济领域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他的《国富论》更是现代政治经济学领域研究的起点。台湾经济系教授——熊秉元这样说过,亚当斯密的地位就像神一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施蒂格勒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列举参加学术研讨会时经常听到的语录,其中两则:“这个亚当斯密早就说过了”和“亚当斯密才没有说过这个!”由此可见,当时人们已经把亚当斯密当成了判断是非的标准。《国富论》有着以下这样的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影响人类文化的100本书之一;对人类发展进程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书籍。《国富论》出版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他总结了那个时期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经验,批判吸收了当时的重要经济理论,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动过程作了全面的系统描述,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为经济学和资本主义的发展都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关于《国富论》的总体理解

《国富论》全书共分五篇,最先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斯密认为增加财富的具体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加强劳动分工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资本积累,从而增加从事生产的劳动者的人数。

《国富论》的第一篇研究劳动生产率增进的原因以及产品在社会各个阶级之间分配的顺序。首先说明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增加国民财富,进而论述了分工的原因,但错把交换看成分工的起因,于是按着分析交换,认为人们天生有互通有无的倾向,并考察了分工和交换的相互关系。由于交换必须借助货币这个媒介才能顺利进行,因此跟着便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和机能。由商品货币交换又引出了价格和价值问题,于是考察衡量价值的尺度和价格的构成和变动。又因为斯密断言工资、利润和地租是价格的三个构成部分,所以随后便研究工资、利润、地租的性质及其变动规律。第二篇研究资本的性质、构成、积累和用途。在这里最先明确地说明了资本的构成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论述了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区别,资本的各种形态即借贷资本、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之间的区别。第一二篇包括了斯密所建立的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第三篇考察了从罗马帝国崩溃到18世纪后期的经济发展史,研究了国家的经济政策对财富生产发展的作用。从历史的角度,论证了只有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才有利于分工和国民财富的发展。

第四篇轮政治经济学体系,考察不正确的政策主张和学说怎样妨碍了国民财富的增长。在这里着重批判了重商主义政策,也评论了重农学派的一些观点,实际上是从经济学说史的角度进一步论述了采取自由放任政策的必要性。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研究的是国家财政收支对国民财富发展的影响。在这里强调必须采取合理的财政制度,使国家的收入超过支出,促进资本积累,才能增进国民财富。

三、关于摘抄与理解

1、“劳动分工的益处是人类智慧的结果,人类智慧预见到分工会产生普遍富裕并想利用它来实现普遍富裕。它是人性中某种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必然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

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这种倾向似乎是人类特有的。当然或许你会说,其他动物之间也有互相交换的行为啊,但是其他动物之间的这种行为与人类的这种交易在我看来是不一样的。动物之间很多时候出于自身的某种需要也会与同类或是其他动物做交易,但是它们之间仅是一种简单原始的物物交易,不会说计较其中的公平性和平等。也许你会反问,你又不是动物你哪知动物之间的事情,正如说,“汝非鱼,焉知鱼之乐也。”虽然我不是其同类,但是我没有看见哪两条狗很公平审慎地交换两根骨头,更没有发现哪种动物用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媒介进行平等的交易。而人类却在很早之前就已经通过契约规范,用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换媒介进行交易,用货币换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

既然有需求就必然有供给,人们通过契约、交换和买卖获得所需,这也就刺激劳动的分工。只有生产出来了的产品,才能被交换,而人类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这就造成了不同行业和职业的不同分工。而这一劳动的分工也促进了现代经济的发展,更是验证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这一人类特有的行为。

2、“霍布斯说:财富即权力。这并不是说明拥有大量的财富的人就自然拥有政治等权力,财富提供他的只是一种获得证券的手段。财富给人直接的权力,是购买力,是对市场上各种劳动或各种劳动产品的支配力量。财富的多寡与这种支配权的大小恰成比例;一种物品的交换价值,必然恰等于这种物品对其所有者所提供的劳动支配力量的大小。”

在现今这个物欲横流、灯红酒绿的社会,权利和财富越来越成为许多人一生追逐的梦寐已久的东西,沉醉于其间的纸醉金迷、呼风唤雨的快感中。财富与权力,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在当今的中国更是肆虐成风。有了财富,就可以用金钱换取更多的权力,像是在我们国家,无论是在政府部门还是在平时生活,处处都讲究关系,没有关系没有钱是寸步难行的。通过财富的贿赂或引诱,从而达到某种目的,例如在某项政府工程中夺标或是通过贿赂减免刑罚,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社会是屡见不鲜也屡禁不止,不然每年怎么会有那么多的贪官污吏被判刑,多少富豪因贿赂陷于牢狱。但是金钱的诱惑是巨大的,即使风险很大,还是很多人甘心为之铤而走险。

同样权力也是一个使人爱不释手的东西,有了权力就相当于有了财富的源泉,有了众星拱月的虚荣感。利用权力强行变相勒索或是用权力进而藐视和亵渎法律的尊严,不然怎么今天还有那么多无可奈何的“红包”,不然又怎么会有红遍大江南北的“我爸是李刚”。

正是因为财富与权力的这种联系,现在的社会越来越是不平等,以至于引发一系列的仇富恨官的现象。其实真的觉得财富、权力什么都是浮云,人生也就匆匆数十载,当化为一抔黄土的时候,这些一切也只是随风消散,何必如此执着,穷一生心力去苦苦追求,甚至还来唾骂,这又是何苦呢?

3、“利息对利润的比例,随着利润率的升降,低利润的国家同低工资的国家一样廉价出售商品;实际上,高利润比高利率更会抬高价格。商人和制造者,对高工资提高物价,从而减少国内外销路的恶果,大发牢骚;但对于高利润的恶果,他们却一字不提。对由自己产生的恶果,他们保持沉默,对由他人得利产生的恶果,他们则大喊大叫。”

正所谓“物以稀为贵”,高利润的商品一般都是比较稀少的,像是钻石、黄金和石油,这些东西因为比较少,而人们有所需求,其价格和利润都是比较高,越是稀有人们越是趋之若鹜,这一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哄抬了这类商品的价格,从而提升了其利润。有时候人为了得到这类商品更是不择手段,像美国为了石油资源而对利比亚发动战争。高利润的商品也可能是科技含量比较高而且有其独特之处,就像现在的iphone,一下子苹果久攻占了我们的生活,正是因为苹果其极高的科技含量以及功能、设计的独特性,当然也不能否认苹果领导人的智慧和眼光。虽然iphone的价格比较高,但是还是吸引了很多人愿意为之勒紧裤腰带,而苹果系系列的疯卖也给苹果公司的股票一路飙升的绿灯,创下客观的利润。因为高利润的商品有着客观的收益,所以其总是掌握早少数人的手上,由于缺少绝对的竞争对手,其价格也决定在这少数人的手上,更加容易抬高价格。但是这是那些商人所愿意看到的,高利润给他们带来的巨大的收益。

然而,由于高工资而是价格抬高致使国内外销路减少的恶果,商人总是那样愤慨。因为高工资带来的后果是使其蒙受损失,商人总是为利益生存的,因而对这样的一个现象是他们所不能容忍的。

其实无论是商人还是我们这些普通的百姓,我们都有着同样的心态,对自己有好处的,我们总是那么欣喜,而当损害了我们的利益,我们总会心生怨恨。人总是追逐利益的动物。

4、“起因于职业本身性质所产生的不均等,它们使某些职业货币的微薄利益得到补偿,使得其他职业货币优厚的收益得以抵消:第一,职业本身的愉悦或不愉悦;第二,职业学习的难易,学费有多有少;第三,工作稳定与否;第四,职业所需担负的责任有重有轻;第五,成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人们常常讨论着,这个职业好那个职业没有前途,基本上好的职业总是有着这样的特点:工资高福利好或是稳定受人尊重;而被认为不会好的职业有着这样的特点:工资低福利差工作辛苦可能还要受人白眼。但是我从来没有想过造成这些职业不平等的原因是什么,更没有深入探究两者之间有什么的联系。

原来真的很多东西都是有得必有失,有付出才有收获。我们总是羡慕老师律师医生这样的职业,这样的职业都被标榜为好职业,殊不知好职业也是有其原因的。以医生为例,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必须努力学习考上一所好的医科大学,要读完4—5年的大学医科(有的6—8年),毕业了要实习1—2年,有的甚至3—4年。而且医生这一职业承担着很重的责任,很多时候病人的生命就掌握在你的手上,万一出什么意外,不仅家属会找你麻烦,可能你自己一生的前途也就毁于一旦,甚至会有牢狱之灾,多年来的努力刻苦都付诸东流了。所以,作为一名医生付出的是巨大的,多年的刻苦学习,沉重的责任担子,因而医生也是理所当然地享受着好职业的待遇。而与其他被认为不好的职业相比,那些职业主要都是依靠体力劳动,不需要付出多少时间去学习更不会承担什么责任,所以少付出就必然少了收获,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所以,不要埋怨,不要感到不公平,世界总是这样,没有绝对的公平,或许付出了不一定有收获,但没有付出却是一定没有收获。如果真的想找一份好工作,从现在开始就好好努力吧。

对于职业,虽然说职业无分贵贱,但是起码我没有那么高尚那么无私去从事一些很辛苦工资不高还经常被人歧视的职业,我会尊重各行各业的人,但是有时候心里的一些虚荣心还是过不了这道坎。对于我们这些大学生来说,我们总是担心着一毕业就失业,其实只要放得下身段,现在真的有很多职业可以选择,只是我们都太过骄傲。

5、“慎重的银行活动,以纸币代金银,比喻得过火一点,简直有些像架空为轨,使昔日的大多数通畅的大道,化为良好的牧场和稻田,从而,大大增加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但是,我们又必须承认,有了这种设施,国内工商业,固然略有增进,但用比喻来说,和足踏金银铺成的实地相比,这样由纸币的飞翼飘然吊在半空,是危险的多的。管理纸币,若不甚熟练,不用说了,即使熟练慎重,恐仍然会发生无法制止的灾祸。”

在今天,纸币的广泛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这是无可置疑的。纸币相较于金银使用的方便性是显而易见,这也是今日商业发展相较于以前有长足的进步的原因之一,其次,在我认为银行的迅猛发展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正是因为银行的发展,使得纸币的流通更为广泛,而银行的慎重与信誉给人们极大的信心,也使得银行积聚大量的纸币。就今天的形势看来,任何有钱的地方就离不开投资,银行也不例外。银行通过提高利率吸引人们进行储蓄,通过借用人们的钱进行一系列的银行活动,例如,各类的信贷、股票基金投资以及一些商业投资等。银行本意是通过慎重而专业的投资赚取更多的财富,但是要知道,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有收益必然有风险,即使再慎重的投资也无法规避风险。所以当过多的不恰当的投资出现了问题,后果是不堪设想,尤其是在今天泡沫经济到处泛滥的时代,一不小心就掉进那温柔的陷阱。这种银行的活动的危险性总是难以预料的,不然资本主义社会就不会定期发生经济危机了,一次次的信贷过剩造成一时繁荣的歌舞升平,可当泡沫破裂时,多少人倾家荡产,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即使实力再雄厚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都有可能成为炮灰,不然雷曼怎么会破产,多少富豪身家不断缩水甚至破产。

在这钱滚钱的金融世界里,有太多的冷箭暗枪,一时不慎就可能万劫不复了。而人们不能总是很理性地防范,看到金光闪闪总是会被蒙蔽双眼,盲目地向前冲,即使前面有毒蛇猛兽也毫不畏惧,因为这样的盲目危险无可避免,再加上在投机的世界没有谁真正能理解透,这样一来,危险更是无可预计的了。这种虚拟的投资里不想实在的投资,比如你承包了一个果园种香蕉,如果这一年里没什么自然灾害,没什么特殊的市场变动,基本上能确保是一个正常的收获。即使是有什么特殊情况出现也可以从现状做好心理准备做好防范措施,这样就不会说一夜之间无缘无故地就从富豪变成乞丐了。所以说,无论如何银行的活动其危险性是极高的,很多时候更是我们所预料不到,甚至没有给你任何心理准备的时间,就像天气一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是什么天气,可能现在晴空万里,转眼间就可能电闪雷鸣。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银行的活动也是如此,因而需要一定的限制和政府这只无形的手的引导。

6、“一般来说,如果任何商业部门或任何劳动分工对公众有利,那么竞争越自由、越普遍,就总是会越加对公众有利。”

竞争越自由、越普遍,其质量就会越好,而价格也会越低,这样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产品,这无疑是一件好事。因为有了竞争,商人为了抢占更多的市场资源,一般情况可以通过这两个方面获得:(1)提高生产技术,生产更高品质的产品;(2)缩减成本,压缩利润,提高市场价格竞争空间。在有足够的选择的情况下,人们一般是愿意购买品质较好或是价格较低的产品,如果一个产品品质又好价格又低,这无疑是最佳的选择,但是一般不会有如此完美的结合。虽然这样的要求不能完全达到,但是商人为了赚取财富,一般会尽量地做到“价廉物美”来吸引顾客,这样顾客就能在竞争下享受优质的服务和消费了。但是也无可否认,现今的社会也还是有很多黑心的商人,不顾他人的生命安全,制造伪劣假冒产品。不过我相信,这并不会成为主流,市场因为竞争而变得完善,人们从中获得更多的实惠,这才是主流。

在现在经济发展的时代,竞争真的很必要,一旦没有竞争,垄断总是造成一系列的问题。说到大的方面,国家的垄断行业,电信、石油、银行等,这些因为垄断,其服务态度是极其的恶劣,每次去电信、银行缴费,那些工作人员总是爱理不理,还脾气超烂,动不动就骂人,像是我们这些人欠他们钱还是得罪了他们似的。再说石油吧,在别的国家石油降价的时候,我们国家在升价,别的国家小幅提升的时候,我们国家大幅提升,这么多年,石油的价格只见升不见降。人们都说,顾客是上帝,可是在这些国家的垄断行业里,我总是感觉他们是上帝。可能就中国的国情而言,这些在一定程度上是需要由国家来垄断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但是我希望的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而政府才是人民的公仆,人民有权也是值得受到更好的待遇的。再来说说小的方面吧,比如我们学校的电瓶车和饭堂的垄断式经营,等电瓶车的人总是看不到头,电瓶车的价格更是没有商量,因为垄断这些问题总是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再说说饭堂吧,相比其他学校,我们学校的物价比其他的学校高很多,饭堂也不例外,可是最不能忍受的就是贵就算了,质量还不能得到保证,常常听说饭菜里有不明物体,最近还闹出了中毒事件,这是很气人。所以真的是觉得我们学校需要一个自由竞争的平台,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有更优质的服务,再说我们只是学生,花的都是父母的血汗钱,花的恰当也就罢了,可是要拿父母的血汗钱来为这没必要的垄断花费,我是觉得很不值得的也不应该。退一步说,学校是一个育人成才的地方,不是一个享受生活地方更不是一个商业战场,我们学生是没有必要为这种商业性质的垄断去付费的。

7、“一种花用方式,因其总是会造成有价值商品的某种积累,因其更有利于私人节俭,从而能增加公共资本;因其维持生产性劳动者而不是维持非生产性劳动者,所以比另一种花用方式更有助于公共富裕的增长。”

一般来说,花在耐用品和日常所需的花销上,这会比花在奢侈品上的钱,这会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维持生存的费用,就像是富人家举办的一次豪华大宴会,一般会浪费很多名贵的菜肴,在这些菜肴一般会被白白浪费地倒掉;或是现在很多人追求奢侈品,会花上一些贫苦人家一年的生活费来买个名牌包包或是什么名牌化妆品等。要知道实际上,这些大手笔的花费足以维持许多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假如富豪的那笔款待费若是用来雇佣泥水匠、木匠、机械工等,它就会在许多人中间分摊开来,而这些工人便会一点点地买食物和日常所需,就不会造成大量的浪费。用亚当斯密的话说,这种花用的方式维持了生产型劳动者,另一种花用方式则维持非生产劳动者。因此一种花用方式增加一国土地和劳动的年产物的交换价值,另一种方式则不增加这种花用方式。

8、“除了购买货币,货物还有其他很多用处;但除了购买货物,货币就一无所用。所以,货币必然追逐货物,而货物却不总是或无需追逐货币。”

现在很流行一句话:“虽然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却万万不能。”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有其准确性,钱不是万能的,因为钱不能买到爱情、亲情、友情、健康以及快乐等,钱有太多太多的非物质上的东西是买不到的了,有太多的追求是买不到的了。但是,在今天,没有钱,却是一个很烦恼的问题,钱买不到许多非物质上的东西,但是却能买到我们生活中许多必须的物质上的东西,我们的吃穿住行都离不开钱,甚至有时没有了钱,我们连基本的生存都维持不了,更不用说,要想温家宝总理说的那样,要活的有尊严。钱是一般等价物,一种货币,在我们最普通的需求里就是为了购买货物,满足生活上的基本需求,除此以外就差不多没有什么其他价值,这样的钱只是如同废纸一般而已,所以货币总是追着货物转。货物的相对于货币,其实在某种程度上占据一定的主动地位,有了货物有时不一定就是得去市场上获取货币,就像你在家养花养鱼,可能只是出于一种爱好而不是为了拿到市场上卖钱。再把情况说得极端一点,假如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城市里发生了一次大的自然灾害,所有的一切都被破坏了,一下子回到了原始时代似的,钱已经成为一堆废纸,只有食物能够维持生存。这样的话,假如你的家里有大量的食物足以维持你的生存,这时候试问你还会去变卖食物换取货币吗?我相信,这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了。

9、“近代军队战斗命运,与其说是兵上使用武器的技巧和熟练所决定,倒不如说是纪律、秩序和迅速服从命令,而这种习惯,只有实行集体训练的部队才能养成。”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公民,最基本的我们都要遵守法律,不能做违法的事,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作为学生,我们在学校要遵守校规,否则学校就会乱成一团乌烟瘴气,就不能很好地进行育人的教育了。规矩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说尚且那么严格,更不用说是军队了。在军队里,纪律、秩序和迅速服从命令是对每个士兵的基本要求,这些无论在哪个时代,对于军队都有着这些要求,只是近代显得更为严格。

在以前的农业社会的时候,士兵很多时候都不是全职的士兵,一般是打仗的时候是士兵,而农忙时可能就是农民了。即使是都来社会发展了,意识到常备军的重要性,开始有了专职的士兵,但是由于当时的军事系统没有很完善,在管理上总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时候也会因为纪律性的要求过于苛刻,没有考虑到士兵的承受能力,或是没有周全的决策团队,而发布一些错误的命令,造成兵力的浪费甚至无辜牺牲士兵的生命。在这样的情况下,士兵在情绪上会有很大的反抗,甚至会聚众闹事。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对于纪律、秩序和迅速服从命令的要求不能很好地达到,而在行军打仗的时候这些要求很多时候就是一个取胜的关键,这样的情况下军队的战斗力就大大下降了。而在今天的社会,有了那么多的历史作参考,各种的军事理论和决策团队等相较于以前,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再加上科技的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大幅度提高是无可置疑的了。

10、“司法权如不脱离行政权而独立,要想公道不为世俗所谓政治势力所牺牲,那就千难万难了。肩负国家重任的人,纵无任何腐败观念,有时也会认为为了国家的重大利害关系,必须牺牲个人利益。”

其实我很赞成孟德斯鸠“三权分立,分权制衡”的观点。首先人都有其劣根性,每个人即使是很大公无私的人,就算他可以对自己真的要求严格,可是当面对自己最亲最爱的人的和在正直廉洁之间作选择的时候,他是否就真的可以那么的刚正不阿了呢?在者如果司法权在行政权的庇荫下,当上级下达一个不合理的命令的时候,你是执行还是不执行,你能坚持第一次,那第二次第三次呢?政治是一个复杂的世界,权力是个诱人的东西,有多少英雄为之折腰啊!在权力的的面前,太多人的劣性就会暴露无遗,当初一心一意想造福百姓的宏伟理想一时间显得那么渺小。

做一个假设,假如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这时又会如何抉择呢?中国是一个注重集体利益的国家,在小时侯的政治书里就有教,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以集体利益为重。所以,遇到这样的时候在中国,很多时候都是选择牺牲个人利益成全集体利益。在许多人的观念里,这样是正确的更是高尚的,但是我却无法绝对的认同。在美国,政府可以为了尊重一个老太太的选择,私人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使高速公路改道;可在中国又为什么,为了铺一条宽敞的公路,而无视数十人的精神家园,强制拆迁,有时甚至没有合理的解释。这就是差别,但我不想过多地去批评或是埋怨,因为总会有一个“中国国情”可以解释。

四、关于总体感受

第三篇:国富论读书笔记范文

读书笔记——亚当·斯密《国富论》

《国富论》的首次出版标志着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方面起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此书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按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说法,至少300年内,人们都将在市场经济中生活,不会有人像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推翻牛顿力学那样推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不仅是一位经济理论学家,他也为这种理论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与准确的数字,确实做到了“有七分证据,不说八分话”的治学态度,而这种治学态度正是大多数中国经济学家所缺少的态度。亚当·斯密反对政府干涉商业和商业事务、赞成低关税和自由贸易的观点在整个十九世纪对政府政策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并延续至今。亚当·斯密也因此声名显赫,被誉为“知识渊博的苏格兰才子”。

作为投资于理财为专业的大学生,首先要读一读这本惊世之作,了解经济方面的有关知识,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拜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自己的一些小心得和认识。也让我联想到了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是一个真正根植于社会的自由和法治传统,而亚当斯密的新思想“看不见的手”开启了我们的思想,告诉我们市场体系的基础是自由和法制,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要两手抓,既要给空间市场,政府也要适当地宏观调控。纵观历史,我们出现的一个错误就是“大跃进”活动,政府全面掌控市场,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政府规定的,最终压抑了人民的工作热情,使当时的经济停滞落后。我们从文中可以感受到他并没有一味地强调市场的万能,而是不经意地点出,如果没有相应的制度设计,市场也会变成“万恶之源”。没有以自由和法治为基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逐渐失去它的魔力。纵观西方自由市场的发展,无不是伴随着个人自由的不断延伸和扩展。读了《国富论》,让我更加确定这一点。

在《国富论》中,有读者为其内容分为七个方面,值得一读。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亚当·斯密认为,每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主要是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他还认为利己心这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他相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福利。

斯密是批判重商主义的,在对它作结的时候,斯密提出了“看不见的手”。我看过有关书籍,“看不见的手”全书只提及一次,而实际上影响着全局。正是通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看似自私自利的行为最终居然会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2.分工是提高生产率的关键。分工的发展以及劳动划分为越来越精细的专业化作业,这是正在出现的工厂制度的主要结果。有了分工,同样数量的劳动者就能完成比过去多得多的工作量。

首先讲到的是分工,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分工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结果,我们可能不擅长某一方面,但我们可以用我们擅长的某一方面来换取别人擅长的那一方面的服务。这就是绝对优势理论。分工可以极大地增进劳动生产力,正因为人们有不同的擅长,而又有错综复杂的各样需求,所以就有了交换。交换提高了社会有效需求和社会福利,它就需要流通中更多的产品,而分工的原因,不用说,最有力的解释就是“制作扣针”的例子。分工就是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3.劳动价值论。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

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因为金和银像其它商品一样,价值是变动的。任何金银所能购买或支配的劳动数量,或所交换到的其它商品数量。取决于已知金银矿藏的丰富程度或稀缺程度﹒﹒﹒﹒作为衡量尺度,自身价值不断变化的商品,决不能成为其它商品价值的精确尺度。

因此,只有本身价值绝对不变的劳动,才是最终而真实的标准,一切商品的价值在任何时候和地方都可以用劳动来衡量和比较。

4.反对殖民地政策。亚当·斯密主张自由贸易,所以对于殖民地国家在殖民地造成的经济垄断表示反对。在他看来,对殖民地及其统治国双方都是有害无益的。

5.主张“自由放任”。亚当·斯密强调,只有对内对外的商业不受任何限制,才能使一个国家得到充分的发展与繁荣;同时他反对各种公司的垄断。反对商业上的垄断与限制(包括退税与出口奖金).斯密认为,享有这种国内市场垄断权的各种产业,往往受到极大鼓励,并且使社会较大部分的劳动和资本转到这些产业上来。但这样做能否增进社会总产业,并引导其朝着最有利的方向发展,也许并不十分明显。另外,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应像个人与个人之间一样实行分工,并极力倡导自由贸易。

6.政府的主要职责。亚当·斯密对于政府的职责规定得相当具体。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在于对外抵御敌国,对内执行司法;政府的另外一个重要职责是“创建并经营某些公共工程”。这也是我们现在称之为“公共事业”的各种设施。

他认为政府的主要任务就在于保护国家安全、保卫人民不受欺侮、建立并维持公共事业。

7.教育的重要。亚当·斯密认为教育社会底层民众,国家虽得不到什么直接的好处,但总比让民众无知识,不受教育的好。他指出,在自由国家,政府安定主要靠有力的舆论,因此,公众教育程度愈高,受教育愈多,越有公正的判断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政府对于教育的推动,实不可稍有疏忽和闪失。

通过这么多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国富论》中的不少论点跟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劳动价值论的观点,极为相似。不仅是这些,《资本论》中的很多其他的观点也可以在《国富论》中追根溯源。

亚当斯密渊博的知识和对事物细致入微的观察绝对能让任何人折服。它涉及到劳动价值理论、分工理论、货币及价格的解释,以及利润、工资、地租、资本、税收、贸易等等的分析。再看书中提到的行业,从英格兰的制造业、到苏格兰的牧业,到印度的种植业,到北美的金银矿业,还有海上运输业、造船业、农业、建筑业,林林种种。

除此之外,还有各种社会的现象,如政府的法令、贸易的限制、工会、垄断等等。斯密在阐释自己的推断的时候,总会旁征博引,让读者不得不信服。

斯密的推断从实践的观察中来,往往一句话就能点明背后的规律,而又给人留下许多思考的空间。试举一例,“什么东西增加了生产食物的土地的产出力,它就不仅增加了被改良土地的价值,而且也给许多其他土地的生产物创造了新的需求,从而使其他土地的价值也增加了。”这句简短的话一下子就点出了市场的多个规律。

所以,《国富论》是一本难得的巨著,细心的拜读也实在是一种心灵深处的极大享受,也可以说,在我的人生道路中,它将起着指引的作用。

第四篇: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连广顺

98年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在电视上看到了朱镕基就任总理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当时对总理所谈到的内容几乎不懂,只听懂他说要想办法提高粮食价格。身为农民家庭的孩子,对这些谈话内容自然是很喜欢。但深深吸引了年幼的我的,是朱总理的说话方式和语气,与任何一个在电视上讲话的官员都不同的语气。

几乎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对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问题的关注。直到今天,朱总理“勇往直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声音仍然意犹在耳。后来《时事政治报》、《半月谈》、《参考消息》、《商界》、《瞭望东方周刊》等。看得最多的电视是《今日说法》、《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新闻联播》等。不论是上课还是放假,我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中,从来没有停止对“国家大事”的关注。

通常情况下,我没有哪一天不上网或读报看几篇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相关的文章;我看过的书,除专业之外,几乎全是与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相关的。

后来我惊讶的发现,我所看的,全是一些反映现实或分析现实的报道和书籍,基本上没亲自翻看过提出并论证基础原理和基本理论的书,也就是一些经典书目。这使得我的理论积累很差。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我开始有意识的弥补这方面的缺陷。

今年认真读过的,有关政治、经济问题的经典书目包括《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

其中,罗尔斯的《正义论》读过了也很难深刻理解,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我还没读完,而洛克《政府论》的观点和论证都远不及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来得独到和严密。故选择把《国富论》的读书笔记进行整理和拓宽,并打出来,以当作业。

我曾经在某网站看到一篇文章,了解到郎咸平与杨瑞辉合著的新书《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书中对于亚当斯密的《国富

论》的内容引用很多,在这些更加增大了我对于这本书的阅读兴趣,我想一探究竟,深入资本主义之父的内心世界。此书成书时间在《资本论》之前,有人说马克思对于这本书有很深的研究,我宁可信其有。因为文化是具有传承作用的,任何一种智慧都不可能,横空出世,《国富论》对于马克思总会有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影响。更何况马克思主义在发展过程中,也有一个不断吸取养分,成长成熟期。感谢杜老师布臵的作业,它使我对《国富论》的理解更加自觉、稳固、深入和成熟。以下是《国富论》的读书笔记。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作者亚当〃斯密是英国政治经济学古典学派的创立者。该书初版于1776年,与美国的《独立宣言》同年发表。

亚当〃斯密被奉为“经济学之父”。而《国富论》在其成文之后的200多年时间里,先后赢得了无数荣誉:“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的百科全书”、“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 等。英国著名历史学家巴克勒在其名著《文明史》中,甚至认为“从最终效果来看,这也许是迄今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做出的贡献,超过了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所做贡献的总和”。

更为众多经济学家所“迷惑”的是,亚当·斯密200多年前所做的这本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仍然涵括了我们今天经济活动和经济研究的方方面面,而且它结构严谨,无懈可击(张五常和郎咸平都曾如是说)。

在《国富论》里,亚当·斯密在否定重农主义和批判重商主义的基础上,说明了分工和贸易如何增加国民财富,并界定了君主或国家的职责和收入来源。全书分为5篇,作者在《导论及全书设计》中说,“本书前四篇的目的,在于说明广大人民的收入是怎样构成的,并说明供应各时代各国民每年消费的资源,究竟有什么性质。第五篇即最后一篇所讨论的,是君主或国家的收入。”具体而言,第一篇讨论的是劳动生产力改良的原因,以及产品在不同阶层之间自然分配的

顺序。第二篇讨论的是资产的分类、性质、储蓄和使用。第三篇以罗马帝王衰落之后,欧洲农业发展所受的制约及其农村的衰落,和商业城市兴起的实际,探讨了财富增长的不同路径。第四篇则在此基础上,从当时最受推崇的重商主义开始,论述了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两种政治经济体系的后果。第五篇则讨论君主或国家的开支方向和收入来源。

亚当·斯密在论述所有问题时,都有一个基本的前提,这个前提总是被他或隐或显的提及: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经济的出发点是利己心(这应该就是现代经济学中“理性经济人”的来源)。斯密在全书中主要提出了以下观点:

1.“看不见的手”的作用。每一个行为的动机,主要在于利己,求得自己的利益。利己心是人类一切经济行为的推动力。而且利己性并不是值得反对或摒弃的,这是人性的一面,是一种自然现象。个人自私可以有助于整个社会福利。

2.劳动率增长的关键在于分工协作。斯密在书中第一篇第一章以制针业为例子(第7—8页),来说明分工所带来的生产率的巨大改进。分工以及劳动的划分促进了专业化作业。而对专业化作业的追求,导致了工厂制度的诞生。

3.劳动价值论。作者在第一篇第五章(24—36页)论述商品的真实价格和名义价值(应该就对应于马克思经济学观的价值和价格)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作者开篇就说道,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但自分工完全确立以来,各人所需要的物品,仅有极小部分仰给于自己劳动,最大部分却须仰给于他人劳动。所以,他是贫是富,要看他能够支配多少劳动,换言之,要看他能够购买多少劳动。一个人占有某货物,但不愿自己消费,而愿用以交换他物,对他说来,这货物的价值,等于使他能购买或能支配的劳动量。因此,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斯密同时否定了旧重农主义所谓土地是价值的重要来源的论点。

4.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作者在第四篇“政治经济学体系”中,讨论了两种经济制度(重商制度和重农制度)的原理和弊端。并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自由放任。作者极力论述了无论根据重商主义还是其他原则,对几乎所有商品的进口实施限制都是不合理的,他认为,“为阻止进口或减少进口而设立的关税,则显然是既破坏贸易自由也有损于关税收入的。”(第339页)。他极力倡导自由贸易。他还主张国家与国家之间要像个人与个人之间那样实行分工。他认为国家不应对商业(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加以任何限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充分发展和繁荣。

5.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斯密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在于协调社会中人与人的利益,并避免牺牲其中任何一方的利益。“政治经济学的目标是使人民和君主都富裕起来”(第309页)。

6.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责任。斯密主张限制国家干预经济。国家的职责应该是维护国家安全、环境的和平安全、个人公平竞争,并避免各种垄断。换言之,国家应充当的是守夜人的角色。

7.政府的开支。政府的开支体现着政府的责任,政府的开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国防、司法、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维护国家尊严。在论述“建立和维持不能为个人带来利润的公共工程和公共机构”时,斯密还特别详述了“为社会商业提供便利”和“促进人民教育”的开支。(第495—582页)

8.国家有支出就要有收入,收入主要来自赋税。斯密否定了旧重商主义所谓国家应该储存大量金币的做法,也否定了国家靠经营专属于自己的公共资本或土地以获取收入的做法。他认为那样“看似对人民个人无损,但其实是对全社会造成了损害。”他主张为社会全体利益考虑,“不如拍卖王室领地,分配给人民”。而君主的收入则由人民提供其他收入来替代。换言之,“人民必须从自己私有的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上缴给君主或国家,以弥补公共收入。”(第588页)

9.赋税四原则:1公平2稳定 3征收便利 4遵守经济原则,避免妨碍人民经营和给人民增加更多负担。

读罢此书,我最深的感受,是亚当·斯密建立在大量的充分的事实基础之上的严密论证,开创了经济学科的理性思辨传统。真不愧是经济学科的“奠基”之作。国内经济学家,哪怕是一些权威学者(诸如吴敬琏、张维迎、樊纲之流),都应该好好的首先继承这个传统,其次才是其思想和观点。当然,国内也有一批斯密忠实的学生,仍然在世的有清华大学人文学院的秦晖、人大农发学院院长温铁军,天则经济研究所创办人矛于轼,以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院长刘吉等,他们脚踏实地搞研究的精神是值得人尊敬的。

另外一个较为深刻的感受,是读经典书目的感觉确实是一种享受。去感受大师的思维和历史的气息,往往会对现实有一种顿悟之感:原来古人是这样认识这些事物的,而且是那样的周密和深刻。看来,要想深刻而周密的认识当今复杂的中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看多少经典的书籍都不为过!

内容提要:《国富论》的作者—亚当.斯密。曾有言,真正的科学的经济学是由亚当.斯密创造的。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早以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全球发行。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奉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本文主要是以他的“分工论”为主要论点。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时所表现的更大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关健词:劳动;分工;利益; 主要内容:

一、斯密眼中的物质财富起因

书名就十分贴切地概括了其研究主题.在斯密看来,物质财富的起因可以归结为两个因素:“第一,一般地说,这一国国民运用劳动,是怎样熟练,怎样技巧,怎样有判断力;第二,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和不从事有用劳动的人数,究成什么比例”.斯密着重研究了第一个因素,即劳动因素.他认为,劳动创造财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劳动分工,因为劳动分工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就意味着财富的增加.既然劳动分工是如此重要,因而斯密着重考察分工。

〔1〕分工存在的理由

《国富论》的第一章就是论分工。斯密认为,分工程度是一个国家产业、劳动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国民财富增长状况的标志。他对劳动分工的作用给予了高度评价,同时认为,劳动生产力的高低,以及劳动过程中的熟练程度、技巧和判断力的水平,都同分工紧密相关。斯密以别针工厂为例,说明分工可以使效率大幅度提高。他指出,一个工人在没有受过业务训练并且不熟悉机器操作的情况下,一天或许一根别针也造不出来,最多也不会超过20根别针。而将整个工作分成若干工序,安排不同人负责其中一个工序,效率则会提高许多,可以将一天的产量提高到每人4800枚。

如果没有分工,整个社会都处于自给自足的状态。没有发展,没有前进。而分工是如何形成的呢?在迪尔凯姆的观点中,他否认社会分工的产生是为了创造更多财富的观点,我认为该观点和斯密观点相反,迪尔凯姆他强调,一个事物的功能,并不是产生出这一事物的原因,原因在功能之前。分工可以提高效率,增加财富,但这要在分工出现后与分工前的对比中才能显示出来。他认为造成分工制的原因是人口密度过大。人口的增加最初迫使一些人迁徙到其他地方,当无路可退时,他们被迫改换行业,分工制也就随之出现。他重视研究社会事实的功能,是功能理论的先驱之一。同时在方法论上,强调区分功能与原因,这对功能理论的完善具有重要意义。我也比较赞同迪尔凯姆的该观点。

(2)劳动生产力改良

不过在另一方面,由于人们的欲望,为了其的利益满足,个体制造往往不能满足这么多的利益需求。而分工可以做到,来弥补这一缺陷。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力来说,极其重要的是,附近有从事不同产业的生产者。一种劳动产品能与另一种劳动产品相交换,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一个条件,若劳动产品不能交换,劳动总量几乎总是会减少。当某种劳动产品获得了新市场,从而产量增加时,产量的增加并非总是靠牺牲另一种产品而取得。多生产出来的产品常常是新创造出来的,是新劳动的成果,或者是改良或合作帮助劳动获得的成果,而如果没有提高产量的动机,人们也许不会进行改良,也不会进行合作。所以在产业与改良达到最高程度的国家,各种职业的分立,通常是最为发展的。早期社会状态中一个人的工作,在改良的社会状态中,大多数成为若干人的工作,在每一个进步的社会里,农民往往就是农民,制造者往往就只是制造者。因为在农业上的种种劳动在一年中是随着季节而转换的,所以要一个人不断从事一种劳动在事实上是不可能的。若进行劳动分工,分成犁者,播种者,收割者等等,最终的农产品要么单产低,要么质量差,要想培育新品种,大概是不可能的吧。农业上使用的劳动一切不同的部门,不能这样完全分离开来。但是生产一种制造品所必要的劳动,亦往往分许多人分任。也许就是这种技艺绕到生产力的改良,所以农业总跟不上制造业。

固然,最富裕的国家在农业上是和制造业一样优于一切他们的邻国的,不过,他们在制造业方面的优越比之农业方面的优越通常是更显著的。

(3)分工导致效率提高的因素

斯密归纳了分工导致效率提高的三大原因,一是专业化可以提高员工能力,二是减少同一员工在不同工作间切换的成本,三是发明创造。我们可以进一步地归纳为三点,即能力提高、交易成本降低和技术进步。

但是必须指出,这三点都是静态的。如果我们采用一种动态的眼光,便会发现问题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员工能力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分工的意义已经失去,此时合并反而会提高效率。

其次,分工也会带来交易成本的增加。很容易理解,因为各道工序间需要进行产品传递和信息交流。

再次,不排除有一些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一个员工可以借助机械或某种技巧,可以独自承担原来由多人分担的工作。

不妨先举一个抽象的例子:一件工作有甲和乙两道工序。

(a)班组里每一个员工均同时承担甲、乙工序,整体效率为A;

(b)实行分工,将甲和乙工序按照一定的比例分配给不同的员工,每一个员工皆只承担一道工序,整体效率为B;

(c)分工以后,专业化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经历了很久一段时间,员工们提炼出了新的劳动方法,总结了很多经验,或者有新技术出现,甲和乙工序并不象a阶段那样有着很高的专业门槛,逐渐出现了一些可以同时承担两项工作的员工,再合并工序,由一个员工同时承担甲乙两道工序,此时的整体效率为C。

在这个例子中,效率C>效率B>效率A。B大于A的原因是斯密所讲的分工导致效率提高的三点,而C大于B的原因也是三个方面,员工能力提高,交易成本降低(减少了工序间传递的成本),技术进步。

二.《国富论》---不朽的丰碑

人以及社会甚至世界都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在“试错”中一步步成长,发展,变化,有个体劳作到分工协作,再到人机分工协作。我们感受得到这个旅程是艰难的。每个人智力,神经如果正常,在没做意见事都是其认为是对的才去做。分工就是每个工人以其所有的智力去想,为了自己可以省力点,每个老板或资本家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财富固然会想方设法去做一些事来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

《国富论》篇章众多,除了上面浓墨重彩的分工理论,价值理论外,亚当斯密还谈到了阶级论、货币、分配、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社会再生产以及自由贸易等学说。这些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其中对世人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他的经济

自由主义思想。亚当斯密认为,人的本性中最重要的是利己主义,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受“利己心”支配,社会利益往往被抛在脑后。这从一开始的他对分工的讨论中就有此思想。这种行为的结果,不但利己,而且比一个人殚精竭虑、刻意追求公众利益时,更有利于社会。亚当斯密把这种机制,称作“看不见的手”。因此,斯密主张完全的自由竞争,认为与其让政府干预经济,还不如听任市场调节来得有效。政府的职能,只是保家卫国,抵御外侮;建立严明的司法机构;适当兴办公共工程和公众事业,其他,则尽可无为而治之。亚当斯密一生性情平淡,可他对任何来自制度上的垄断,都深恶痛绝。他极力主张清除关税壁垒,实行贸易自由,撤消行会制度和专卖公司。

但是我们知道,一味的自由主义虽然能使资本家取得高额的利润,但另一方面却会是资本家过于盲目地对待市场,投资市场,为了高额的利润哄抬物价,结果会出现生产出大量的剩余产品,资本家为了不使物价下降,公然违背价值规律,宁可把商品扔掉也不降价卖给消费者。而消费者由于消费不起干脆不消费,甚至游行示威,这导致的最终结果只能是资本家破产,国家的统治不牢固。这并不是设想,现实中最著名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胡佛时期的美国了。也正因为那次的经济危机,诞生了凯恩斯主义,即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家宏观调控。但是我们也不能只靠看得见的手。二战时期苏联的下场,就是因为单单依靠宏观调控导致的下场。所以说,不管是看得见的手,还是看不见的手,两手都要抓。只凭市场调节,就会出现经济危机;只凭宏观调控,就会使市场失去自由与活力。

亚当斯密被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学理论上的巨人,不是没有道理。他,让我意识到了,原来经济理论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或许我的赞美不能为他的荣誉锦上添花,但是我还是要打心底说,他真的很伟大,而《国富论》,也应该是经济学著作中一部不朽的丰碑!

郎咸平——只有彻底切割非“左”即右的僵化思维,中国才有希望

(2012-01-29 20:26:59)[编辑][删除] 转载▼ 标签: 分类: 管理大道

杂谈

注:本文为我和杨瑞辉合著的新书《资本主义精神和社会主义改革》前言

各位读者可能会觉得很纳闷,我和杨瑞辉教授,作为喝着资本主义奶水长大的经济学家,怎么会写这本关于马克思理论的小册子。其实理由很简单,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以自由经济思想主导的三十多年经济改革的结果,促使我们不得不回过头来研究马克思的相关理论,反思中国三十多年改革的路径选择。

我对马克思的理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实我从大学就开始慢慢接触马克思理论,可是由于水平有限,一直无法领略其思想的本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我修了一门一位德国教授 Alois Wenig开的资本理论(Capital Theory)课程,我很震惊地发现这位教授竟然用多变量微积分解释《资本论》,而且Wenig 教授就把马克思的理论当成经济理论教学,这位德国教授在课堂上告诉我们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当时觉得德国人自己追捧德国人马克思是可以理解的,但我还是领略不到马克思的思想本质,只是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资本论》可以用数学来解读。期末考试的时候,这位教授出考题要求我们用数学解答《资本论》的几个问题。不瞒各位读者,我们全班同学,包括我在内,没有一个人答对任何一题。最后Wenig教授要求我们全班补考,我只得了35分,这门课的成绩不是太理想,只是教授比较客气,没把我们全班给当掉了。以后我请求这位教授帮我写推荐信申请美国的大学,教授很客气地对我说,我很愿意帮你写推荐信,但是你的水平有限,你只能申请二三流的学校。所以我能进入世界一流名校沃顿商学院读书是一个我到现在都不能解释的奇迹,至少教过我的老师都是这么认为的。不过命运就是这么有趣,我在纽约大学教书的时候,Wenig教授也到纽约大学访问,他看到我时的眼神除了有看到老学生的兴奋之外,我还清楚地看到了他的迷惑。

我进入沃顿商学院以后,经常在经济系修一些经济学的课,当时我想去修两门课程,一个叫经济思想史,一个叫中央计划(Central Planning)。可是开课第一周我就打了退堂鼓,因为数学之难、理论之艰深让我感到痛苦万分,可我还是决定旁听一个学期,当然马克思的理论又是其中的重要主题。由于我本身的水平实在有限,我当时只能对马克思理论进行技术性数学化的理解,而完全无法参透其中的玄机。我当时就已经了解了三卷《资本论》的理论几乎都在1950年之后得到了西方经济学家的证实,而这也是我这本书的主题之一,就是向各位读者介绍如何用现代经济理论和数学解读《资本论》。出乎读者意料之外的是现代经济学竟然证明了马克思的三卷《资本论》的正确性。

我拿到博士学位的二十多年后,整个学术理论体系逐渐成形,我对于马克思的理论精华也渐渐地开始理解了。我在香港中文大学任教期间,经常和同事杨瑞辉教授喝茶讨论马克思。杨教授的知识非常渊博,我从和他的持续对话中终于理解了为什么对话(dialogue)这么重要,这也是柏拉图对话集的重要意义,因为相互的对话、讨论、激辩才能形成辩证(dialectic), 我也开始慢慢地理解了马克思承袭康德、黑格尔等人而自成一派的唯物辩证法。我们在这本书中将马克思这一一脉相承的哲学思想以最简单的方式介绍给读者,而且以此为基础,我们开始讨论从马克思年轻时代始马克思的思想精髓到底是什么。我们查证资料发现,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是他想达到和谐社会的一个手段,他这一生真正追求的就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但是当我读完他的著作之后立刻有了一个疑问,以马克思的聪明才智而言,难道他真的相信透过共产主义可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的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们研究马克思从年轻到去世的所有著作之后发现,他年轻的时候是个充满激情、乐观的年轻学者。但是到了晚年,他不但深受病痛折磨,而且儿女的过世让他难以承受打击,性格开始转向悲观,而且痛恨命运的无情,甚至痛恨他晚年所经历的资本家的贪婪霸道。最后,他从根本上放弃了改革资本主义的可能性而走上了一条革命的道路,就是资本主义必定灭亡,而由共产主义所取代。但是目前,资本主义不但没有灭亡,以苏联为首的共产主义老大哥竟然轰然垮台。

难道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正确地理解资本主义的本质吗?我们有必要回顾一下三卷《资本论》的理论。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揭示了剩余价值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而资本家则无情地占有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现代经济学基本证明了这个观点的正确性。但是马克思接着证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必然导致社会矛盾的加剧,并最终孕育出自己的掘墓人——无产阶级。《资本论》第二卷指出资本逐利的天性一定会导致再生产失衡和经济危机,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后来也被经济学家证明是正确的,而且资本主义确实也发生了危机,例如1929年经济大恐慌和2008年的金融海啸,但这些危机绝不足以说明资本主义必然崩溃。《资本论》第三卷指出资本家必然进行越来越多的资本密集型

投资,从而导致利润率的必然降低,这个观点也在日后被证明是正确的。不过,在现代社会,持续的创新可以享受高额利润率,直到更多人跟进模仿,然后行业利润率才下降,因此美国就是透过不断的创新,例如互联网,维护美国资本主义的霸权地位。因此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必然崩溃的说法只存在于《资本论》第一卷,可是马克思并没有意识到他过世之后,资本主义透过进一步的民主与法治保护了工人的利益,从而避开了《资本论》第一卷的诅咒。

我实在很难想象,马克思这么严谨的学者竟然没有用他的唯物辩证法推理出民主与法治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崩溃。经过我们的研究,是可以推理出这样的结论的。所以在此书中,我们想重塑一个马克思,也就是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资本论》所谈到的欧洲的历史,希望能够重新塑造马克思的思想,以解答为何资本主义能持续领导世界。我们详细分析了欧洲一千多年的历史之后,替马克思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现存所有社会的历史都是通过提高民主和法治水平来遏制腐败的阶级斗争史”。也就是说,资本主义之所以能够存活至今就是因为在马克思过世之后,欧洲透过了更进一步的民主和法治控制了腐败,从而挽救了马克思时代的资本主义。而苏联的解体并不是因为马克思的思想理论有什么错误,而是因为苏联没有遏制腐败,违反了马克思的理论。

当然,谈到马克思就不能不谈亚当·斯密,他被誉为自由主义经济学家,他的思想孕育了自由经济为主导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重新阅读《国富论》之后,我相信大家一定会震惊不已。斯密应该重新被定位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来源之一。当时英国庞大的资本家集团腐蚀了英国的议会以致通过了许多压抑劳工、图利资本家的议案,同时英国的资本家透过大英帝国的扩张,掠夺了大量殖民地,甚至使得大英帝国的子民也付出了极其沉重的代价。因此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如同马克思一样痛斥资本家剥削工人,他不仅对工人的贫困痛心疾首,也痛切地感受到他们心智的衰退;他还强烈谴责资本的贪婪摧毁了资本家的灵魂。同时,和列宁一样,他也谴责帝国主义剥削殖民地人民,而且帝国主义自身的工人也遭受了严重剥削。亚当·斯密撰写《国富论》的目的根本不是鼓吹资本主义,反而表现出像马克思一样的悲天悯人的胸怀,他反对政府腐败地使用政治权力,认为

市场有只“看不见的手”,所以个人追求利益的行为,就能使得整个社会得益,因此他才要求政府退出经济舞台,不要干涉经济的自然运作。

我们比较了马克思和亚当·斯密的理论之后,发现两个伟大思想家的思想竟然如此类似,马克思透过“民主和法治”打击权力的腐败,而亚当·斯密则是透过“看不见的手”打击权力的腐败,但是这两位悲天悯人的大思想家打击权力腐败的终极目标都是追求一个理想的社会,马克思称之为“和谐的社会”,而亚当·斯密称之为“社会整体利益”。请问各位读者,这两位学者到底谁是右派,谁是“左派”?这么看来,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所谓的“左”和右的争论是多么的幼稚可笑!基本上都是把手段当做目的的僵化思维模式。以“左派”所尊崇的马克思为例,把他的共产主义手段当成了目的,而完全忽略了民主和法治的手段以及和谐社会的目的,从而造成了改革开放之前无民主、无法治的“左”的错误,导致了整个社会的僵化,破坏了社会的和谐。但是对于改革开放之后横行了三十多年的新自由主义的右派而言,他们把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当成目的,否定政府的一切干涉,忽略了社会整体利益。例如,在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市场都没有全面进入住房、教育和医疗等公共部门,而在中国,在新自由主义的误导下,政府全面退出公共产品部门,从而造成了房改之后住不起房,教改之后上不起学,医改之后看不起病的社会不公现象。而这些改革的结果忽略了亚当·斯密的社会整体利益,图利了少数人,而改革的成本却由全社会来承担。我们必须打破这种错误的非“左”即右的二元思维模式,切割“左”和右的思想羁绊,这也是我们写作这本小册子的重要目的。

既然切割了“左”和右的错乱思维,在经济发展的现阶段,我们应该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和谐社会和亚当·斯密的社会整体利益呢?其实对于不同的国家,经济发展阶段也应该有着不同的阶段划分,以现实意义而言我认为应该以“追求公平”为现阶段的执政目的,只有在公平的基础上,才能追求效率。讲得更具体一点就是应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是其他人不能更贫穷。只有这么做才能达到马克思的和谐社会和维护亚当·斯密的社会整体利益。为了阐释这个理念,我特别把我2005年12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放在本书中,这是我第一次提出这个思维。

第五篇:《国富论》读书笔记

第一篇 论劳动生产力增加的原因、劳动生产物自动分配给各阶级的顺序 【概述】

3月份下旬某天晚上与好友潘多拉讨论了一些问题,我问她:为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的劳动量渐渐减少,而我们人类的各种所需的食物物品却在增多?现在的人类越来越懒,越来愈多的人从农业阶级转变成制造业或者商业等,那么问题来了,我们食用的食物原材料会不会越来越少,我们这么懒,怎么吃的饱?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进步社会与原始社会的进步在哪里?

带着这些疑问,我将在这本书里面寻找答案。

【整理逻辑】

第一篇回答了社会进步的根本特征:生产力进步。

亚当斯密先生从古代社会分工开始,阐述了什么是分工,为什么而分工以及分工的影响因素;到货币的起源以及货币的两种形态,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以及市场机制的初步提出;再对商品价格的三个组成部分详细的定义和影响因素作出说明。

【回顾内容】

分工的定义是什么?

劳动者们根据自身的特长及兴趣专门从事一项工作,并慢慢的在自己的工作上有所专即超过普通人的一般水平。

分工能带来什么?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以及在指导运用劳动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程度、技巧及判断力的加强,基本上都是分工的结果。”原著第一句话就直截了当的说明了分工必然带来生产力的提高。

分工出现以后,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等量劳动者能够完成比过去更多的劳动量。原因有三:第一,劳动者熟练程度相对过去而言有了增加,他所能完成的工作量势必会有所增加,并且增加不少;第二,无分工状态下,人们总是由一种职业切换到另一种职业,这过程中势必会损失一些,这些浪费掉的时间原本可以得到的利益比我们想象的缺失要大很多,而分工就避免了这种损失;第三,分工出现之后劳动的过程中,一些辅助劳动的机械被发明出来,这些机械的适当利用无疑能够在某种程度上简化劳动以及节约劳动。

“一个社会,在政治修明的条件下,各行各业的产量由于分工而增大能够使得普通人甚至最下层的劳苦群众都普遍富裕起来。”这是由于“别人所需要的物品,他能够予以充分供给;而他自身所需要的,别人也可以充分供给。”因此社会的各个阶级都能够富裕起来。

人类由于分工而伟大。

“我们如果把这一切的东西都考察一遍,并考虑到在每样东西上所必须投入的各种劳动,就会惊讶的发现,如果没有成千上万人的帮助和合作,那么在一个文明的国家里,即使再微不足道的人,哪怕想要按照极其单纯朴素的方式生活,也不可能得到他需要的最基本用品的供给。”

分工怎么来的?

由于人类的人性原理,或者是理性和言语能力的原因,从最根本的需求上,每个人都有“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不以广大利益为目标,可以说是人性的自私。这种倾向是分工的源动力。而这些在其他各种动物中是找不到的。

分工的限制因素是什么?

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有些劳动交易或者贸易,即使是最普通平常的业务,也只能在大都市经营。对于国际贸易,水运显然比陆运更具广大的市场。大都市相对于经济落后地区来说,具有更多的工作机会,甚至有些工作只能在大都市进行。水运相对于陆运来说能减少高昂的陆运费用。所以为什么一个国家沿海地区会比内陆地区发达,就是因为水运可以开拓全世界范围的市场,工艺和产业的改良都发生在水运便利的地方。亚当斯密在此疑惑了为啥我中国古时不重视沿海地区与外国之间的贸易,难道我们的财富完全来自内陆的交通贸易么?而我只想告诉他,大天朝你懂得,呵呵。货币起源及商品的两种价格?

由于物物交换不方便,人们慢慢的将某个特定的物品当作一种可以交换多种其他物品的中介,这种物品即为货币的萌芽。劳动是衡量一切商品交换价值的真实尺度。商品有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之分,前者对应于商品制造过程中所需要的一定劳动量,后者是商品出售或者说是在市场上的价格。或者说“劳动是商品的真实价格,而货币只是商品的名义价格”。

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

商品价格=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地主地租。无论是谁,只要他的收入不是坑蒙拐骗偷,是合理赚取的,那么他的收入肯定来自他的劳动、资本或土地。来自劳动的那部分收入,称为劳动工资,所有人是劳动者;来自资本运营的收入,称之为资本利润,所有人是资本家;完全来自土地的收入,一般称为地租,所有人是地主。

商品的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

首先说明为什么要把这两种价格放在“商品价格的组成部分”之后,是因为自然价格与市场价格都是由这个公式确定。而劳动价格与货币价格则与劳动直接关联,不涉及商品价格组成公式。

所以说这里的自然价格、市场价格与前面的劳动价格、货币价格有所不同。两者之间都是相对而言,自然价格是相对于市场价格而言的。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是在自然状态下以劳动工资、资本利润以及地主地租来确定,那么这时的价格就是商品的自然价格。而市场价格则是商品投入市场以后,由于各方面的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偏差,导致价格会相对于自然价格有所上涨或降低。这里作者萌芽了这本著作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市场机制。市场价格由市场机制来调节,受制的因素有许多,但最基本的原因乃是来自市场对商品的需求。市场机制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自然价格是中间的稳定状态,因为此时买卖双方是公平交易,而产生偏差的市场价格都是不稳定状态,此时不是买方亏本就是卖方倒霉,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受损的一方肯定会想尽千方百计的让自己脱离不利的状态,这是市场机制调节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人们自私的天性。

商品或者劳动在市场的价格高低从起源角度来讲,可以说是取决于供需的比例。俗话说物以稀为贵,东西越少,价值自然就高,因为需要这东西的人之间猛烈的竞争会把价格抬的很高很高,从拍卖这种买卖活动就可以看出来。东西越多,超过使用方的需求,那么它的价值就会被贬的很低,泛滥嘛,所以说什么东西多了都不好。你不要跟我说钱,知道贬值这回事么,你没看到通货膨胀把钱的价值都贬成啥样了。因此适当就好,够用就好,呵呵。

另外,我们从一个国家国民对某些东西的态度可以大致推测出这个国家的贫富状态。我将一个国家国民所需要的物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农业产品,谷物类食品,对应于温饱社会底层状态;第二是制造业等各种生活用品,超越于温饱,进入小康中产阶级层次;第三类是奢侈品金银珠宝等贵金属,对应于富人层次。如果在一个地方,吃的东西是人们最为看重的,那么这个地方大致处于比较贫困,连温饱都成问题的状态中了„„以此类推超越温饱的程度越高,说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就越高。当然这有可能仅限于那些未开化的民族,也就是处于“桃花源”状态的民族。

下面是商品价格三个组成部分的具体情况。主要讨论各自受制的因素。

在具体讨论之前,我想先说明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商品价格三个组成部分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就涉及到一个国家或者说整个人类文明社会中由这三个部分所对应的三大主要和基本的阶级:以工作为生的劳动者即工人阶级,以利润为生的资本家和以地租为生的地主阶级。这三者中后两者总是剥削前者,因此劳动者经常处于不利地位。

劳动者的劳动所得,称为劳动工资。

如价格的供需比例或者市场机制得出的结论,劳动的货币价格也受制于市场对劳动的需求。劳动者要靠劳动来赚取生活费用,因此处于不利地位,被资本家与地主剥削,惨不忍睹。因为雇主比劳动者能持久,劳动者如果不劳动就养活不起自己与家人,雇主如果不雇佣劳动者来进行资本运营赚钱至少在一定时间内还能养家糊口,他有库存的RMB,而劳动者没有啊!此时劳动者的工资就会很低。但是如果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环境能使劳动者处于有利地位,那么劳动工资就会很高了。“对靠工资生活的劳动者的需求,必然会随着预定的用来支付劳动工资的资金的增加而成比例的增加。”我把这句话上升到国家的发展高度上,对劳动者的需求,必随着一个国家的收入和资本的增加而增加。

下面这句话回答了我读这本书的初始目的:社会生产力一旦提高,必然会带来国民财富的增加,因此对劳动者的需求也会增加,劳动工资就随之升高,于是丰厚的劳动报酬使更多子女被抚养长大,以满足市场劳动力的需求,因此国家走向富裕(财富不断增加,不是拥有巨大财富)这个过程就表现为人口的迅速繁殖;穷困劳动者生活维持费的不足,是社会停滞不前的标志;而劳动者处于饥饿状态,则是社会急速退步的表现。物资丰富,物价低廉(说明生产力进步了)的,产量与产值高,雇主们(想要雇佣更多的劳动者以赚取更多的利润)之间相互竞争,因此表现为市场对劳动者的需求增加,劳动工资水涨船高;物资匮乏,物价高昂(说明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产量与产值低,更多的劳动者(想要获得职业以应对高物价带来的生活困难)之间互相竞争,劳动力因“超标”而泛滥贬值,表现为市场对劳动者的需求减少,劳动工资江河日下。

资本家通过资本的运营,赚取的妈妮称为资本利润。

劳动工资受社会财富的影响,资本利润也一样,不过后者的情况往往和前者反着来。社会的财富或者说资本的增加,会提高劳动工资,却也同时降低资本利润。这是也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矛盾的一个因素。“资本家的利润,不但要受他们所经营的那些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要受他们的竞争者和顾客运气的好坏、商品在海陆运输甚至在货栈内所可能遭遇的许许多多意外事故的影响。”一个国家资本一般的利润肯定会随着其市场的一般利息率的变动而变动。

劳动工资与资本利润都会随着各自的用途的不同而不同。

当报酬的高低是起因于职业本身性质的不均等,有五个主要情况。第一,职业本身分为愉快和不愉快的,劳动工资因业务有难易、有污洁、有尊卑而不同;第二,劳动工资因学习过程有难易、学费有多寡而不相同;第三,职业有安定和不安定之分;第四,劳动工资因劳动者所需负担的责任的大小而不同;第五,各种职业的劳动工资,随成功的可能性的大小或者是安全还是危险而不相同。对最后一种,我想补充一下,越危险说明越具有挑战性,这对有冲劲敢于冒险渴望证明自己的年轻人来说成功就意味着无上光荣,这种荣誉或者赞赏也是报酬的很大一部分。上述五种情况都会使劳动工资各不相同,其中只有两种会影响到资本利润,即工作是愉快还是不愉快(第一种),是安全还是危险(第五种)。前者对资本用途影响不会很大,对后者来说资本利润会随着危险程度的提高而提高,不过不成正比。“要使不同用途的所有利害能有这样的均等,那么即在最自由的地方,亦需要三个条件:第一,那些用途,必须在那地方及其附近为人所知,并且确立很久;第二,那些用途必须处于普通状态,即自然状态;第三,那些用途,必须是使用者的唯一用途或主要用途。”

当报酬的高低是起因于欧洲诸国政策的不均等,有以下三种情况。第一,限制职业中的竞争人数,使愿加入者不能加入;第二,增加一些职业上的竞争,使其超过自然状态;不让劳动与资本自由活动,使他们不能由一职业转移到另一职业,不能由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国家政策对经济社会进行干预这种行为已经不属于市场经济的范畴了,依照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这种政治法规对整个国家来说完全就是施行计划经济政策,价格机制不再由市场来自然调节,而是由政府机构宏观计划了。

关于地租。

它作为使用土地而应付给土地所有者的代价,是租地人按照土地实际情况所支付的最高价格。“在决定租约条件时,地主都设法使租地人所得的土地生产物份额只足以补偿租地人用以提供种子,支付的工资,购置和维持耕畜与其他农具的农业资本,并且提供当地农业资本的普通利润。”土地生产物中,有些物品需求量很大,例如食物,使得它们的市价(售价)总比成本高,因此一般情况下总能提供地租;有些物品例如衣服和住宅,它们的市价(售价)有时超过有时不超过成本,因此这些土地生产物有时能给土地所有者提供地租,而有时却不能。在这里有一个影响链,就是工资与利润会影响价格高低,而价格高低会影响地租的高低。“在改良过程中,这两类生产物的相对价值只会有一种变动,也就是说,和总能提供地租的生产物的价值相比,有时提供地租有时不提供地租的生产物的价值在不断的增长。”改良即是社会进步,国家财富不断增加的过程,人们渐渐的摆脱了饥饿,对各种制造业、日用品业、奢侈品行业的产品(有时提供地租有时不提供地租的那类生产物)的需求逐渐增加,他们所能换取的食物越来越多,价格也越来越高。

对地租影响的结论。一切社会状态的改良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使土地的真实地租上升的倾向。第一,改良及耕作的扩大;第二,劳动生产力的增加使制造品真实价格降低,间接提高地租;第三,社会财富的增加。反之则会有降低地租的倾向。

劳动的生产物全部价格由劳动工资、资本利润、土地地租三部分组成,对应于文明社会三大主要基本阶级:第一阶级,地主阶级,和社会利益密不可分:“凡是促进社会一般利益的,亦促进地主利益;凡是妨碍社会一般利益的,亦妨碍地主利益。”第二阶级,即靠劳动工资过活的工人阶级,他们的利益同样与社会利益密切相关:“当社会的真实财富处于不增不减的状态时,劳动者的工资马上就会降低,只够他们赡养家庭,维持种类。当社会衰退时,其工资甚至会降低到这一限度以下。劳动者在繁荣社会中不能享有地主阶级那样大的利益,在衰退的社会中却要蒙受任何阶级所经受不到的痛苦。”第三阶级,劳动者的雇主,靠利润为生的资本家。在这里我想借用马克思大佛的一句话: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都流着坑脏的血液。资本的利润率不像上面的地租和工资一样随着社会繁荣而上升,随社会衰退而下降,反过来,它在富国自然低,在贫国自然高,特别是在迅速趋于没落的国家最高。

【总结】

第一篇总结成两句话就是:劳动生产力的增加,是国家进步,国民财富增加的最根本原因;价格的高低,取决于此时此地市场对该商品的需求程度的大小。2015/5/10

第二篇 论资财的性质、蓄积和用途

【整理逻辑】

这一章的总结我打算和第三章合在一起。因为这两章联系密切,第三章简直就是第二章举的一个栗子,切听我细说。第二章首先对个人及国家的资财进行了科学的划分,分为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固定资本以及流动资本三大类;接着对流动资本当中特殊的一项——货币进行了详细冗长的阐述,看的我头都晕了;然后对资财按照是自己用还是贷款给别人用进行了阐述;最后对资本的投资用途(都是生产性劳动)作了几个说明。

第三章则讲了一个事情。首先指出了事物的自然发展趋势是按照农业→工业制造业→国际贸易的顺序进行的,然后以罗马帝国为栗子,论述了在各种限制情况下国家按照逆自然顺序发展财富积累过程的缓慢,最后进一步强调农业改良是国家走向富强最快的路。

【回顾内容】

个人及国家的资财是怎么划分的?

三大类:留供目前消费的、固定资本以及流动资本。第一大类,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这部分资财的特点是不提供收入。包含三项东西:为了留供目前消费而保留的那部分资财;逐渐得来的薪资收入(不论其来源);用以上两项买进来但尚未用完的物品。第二大类,固定资本。特点是不需经过流通,也不需更换主人即可提供收入或利润。包含四项东西:一切便利劳动和节省劳动的有用机器与工具;一切又利润可取的建筑物;用开垦、排水、围墙、施肥等有利方法投下的使土地变得更加适于耕作的土地改良费;社会上一切人们学到的有用才能。第三大类,流动资本。特点是需要经过流通,需要经常更换主人来提供收入或利润。也包含四项内容:货币;各种食品;待加工的原始材料;待售的制成品。

货币是一种特殊的流动资本。

这三大类之间可以相互转化的。以流动资本为最灵活,可以用来转化成固定资本或留供目前消费的东西;固定资本可以转变成留供目前消费的东西,一般情况下无法转换成流动资本;一般留供目前消费的东西不能转化为后两大类。留供目前消费的资本或资产不创造收入和利润,资本却可以,创造的价值可以进入流动资本作为货币的形式储存起来或变作其他资本或资产。由此可见,流动资本是最原始的资本。它可以随意转化,就像孙悟空一样。但它需要补给,如果没有补充,流动资本就会干涸。来源有三个主要方面:土地产物、矿山产物、渔业产物。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必须一起才能创造价值。以农业与制造业的相辅相成为栗子:

产额=k*土地、矿山、渔场的自然生产力*投资数量的大小及资金用法的好坏

“在它们自然生产力大小相等的场合,土地、矿山和渔场的产额都和投资数量大小及资金用法的好坏成比例,在资本数量相等,投资方法又同样适当的场合,它们的产量就和它们的自然生产力大小成比例。”

两种劳动?

生产性劳动和非生产性劳动。前一种劳动,加在物上,能增加物的价值,后者则不能。以制造业工人的劳动和家仆的劳动为栗子,前者为生产性劳动,后者为非生产性劳动。一个国家人民的性格是勤劳还是懒惰,必然导致维持这两种劳动所要投入的资金的比例大不相同。这是由劳动生产中资本与利润的比例决定的,收入-投资=纯利润。当纯利润很多的时候,天性虚荣的投资者会用这些钱雇佣很多家仆或者款客这类非生产性劳动与奢侈浪费上面,这样的情况多了,对一个国家绝对不利的,它能带领人民走向懒惰,把价值都浪费掉了;当纯利润很少的时候,这就鼓励投资者更多的投资生产性劳动,取得收入,他就没有更多的钱去用在非生产性劳动上面了,这样人们就趋于勤劳,国民财富慢慢积累,国家就渐渐的富强。

小说几句,我觉得在商品价格公式中,资本与利润一般是“对立”的关系,一国的资本增加了,投资的利润必定减少;维持生产性劳动的基金增加了,对生产性劳动的需求亦必日益增加,这是一个正反馈循环,也可以称为马太效应。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资本一旦积累起来就不会停止了。

资本的投资用途?

有四种。第一,农业家、矿业家、渔业家用以获取社会上每年所需使用、所需消费的缘生产物;第二,制造者用以制造原生产物,使适用于眼前的使用和消费;第三,批发商、贸易商用以运输原生产物或制造品,从有余的地方运往缺乏的地方;第四,零售商用以分散一定部分的缘生产物或制造品,使其成为小的部分,适于消费者的临时需要。

把资本投在这四种用途上的人,都是生产性劳动者。这四种投资方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缺一不可的。作者提出要把重点资本投资在第一种——农业上,才可以很迅速的走向富强,引出财富发展的自然顺序:农业,制造业,国外贸易。

国家财富的自然发展?

已经说过两遍了,不过为了加深我自己的印象,再加一遍:农业,制造业,国际贸易。与你无关。哈哈。“按照事物的本性,生活资料必先于便利品和奢侈品,所以生产前者的产业,亦必先于生产后者的产业。”“按照事物的自然趋势,进步社会的资本首先是大部分投在农业上,其次投在工业上,最后投在国际贸易上。”

罗马帝国崩溃后的反自然发展?以罗马帝国为栗子,对其崩溃后财富发展的反自然性及其原因做出阐述。

首先在当时的欧洲状态下,帝国崩溃后农业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阻碍。主要有四个主要阻抑:第一,来自长男继承法和限嗣继承法的限制。长男继承法使土地不能因继承而拆小,限嗣继承法使大土地不能因分割而拆小。大片土地被大地主或大领主霸占,他们又不常是土地改良家,因此土地无法得到改良,土地的生产力受到限制,农业发展困难;第二,封建农奴制度。土地无法改良,地主尚无改良念头,劳动工人亦无力回天。但耕作土地的工人基本都是奴隶,当时规定,奴隶不得蓄积财产。“一个不能获得一点财产的人,食必求其最多,做必望其最少,除此之外,什么也不关心。”这个时候,你还能盼望奴隶能更好的耕作土地以创造价值么?奴隶制度是阻抑农业发展的第二个原因;第三,农民的被压迫。在奴隶更作者之后,出现了可以与地主对分佃农的农民,他们可以蓄积财产。但是他们要纳给地主的地租,要服封建贵族致使的劳役,要扣君王要求的贡税,这种情况下,农业依然不能自由发展;第四,谷物及农产品的运输限制。这个是欧洲古代的政策驱使,对农业亦造成巨大的压制。

都市的勃兴与进步。

在农业受到如此巨大的阻抑的情况下,社会要进步就必须寻找其他途径,罗马帝国之后就走向了由国际贸易到都市制造业的勃兴与进步,从而反过来推进农业的发展的道路。在帝国衰落之初,都市居民的日子并不好过,国民普遍受到各地领主的压迫,领主却好像不太受君王的统辖。市民与领主,领主与君王的利害关系促使市民成为君王的敌人的敌人。这样的话,对领主感情最坏的君王,对于市民,敕赐往往最为宽大。这就鼓励了民众团结起来一起对抗领主的压迫,他们得到君王的敕赐可以设立一种自治机关,有权推选市长,设立市,议会市政府,颁布市法规,建筑城堡以自卫,使居民学习战事,任职防守。但市民力量逐渐壮大起来,甚至使其趋于“民主”社会。在类似于独立战事的战争中,王权的力量虽然微小,但从未全部被消灭,因此都市没有完全独立的机会。但这些已经使秩序、好政府以及个人的自由和安全在这种状况下在各都市建立起来了。

都市居民得到自由和安全,但乡村更作者依然处于被贵族压迫的水深火热之中。都市的发展使得它对农业原生产物的需求日益增加,但由于国情,周围或者全国农村发展受限,这时要取得农产品就必须通过贸易从别处(一般是国外)运来,因此推动了国外贸易。依据贸易原则,都市以制造品作为交换,从国外得到原生产材料,这是一种适于远地销售的制造业。这是一个什么状况呢?就是一个国家的都市与另一个国家的乡村发生交换贸易,这样就通过贸易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完成了财富逆自然发展第一步:国际贸易→制造业→农业。

对农村的改良与贡献。

“工商业都市的增加与繁荣,对所属农村的改良与开发很有贡献”,贡献的途径有三个:第一,为农村的原生产物提供一个巨大而便利的市场,从而鼓励了其开发与进步。这个不用多说,是由都市市场的需求决定的;第二,都市居民所获得的财富,常用以购买待售的土地,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未开垦的土地,因为这时候大家都意识到改良土地是商机,有非常大的潜在利益可得;第三,农村居民处于对邻人的战争与对贵族的依附状态中,但工商业的发达却逐渐同化他们,使他们有秩序,有好政府,有个人的安全和自由,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社会阶级进步过程,效果也是最重要的。

下面来详细说说第三个途径。我们知道,在罗马帝国歇菜之初,领主对乡村居民实施非人的压迫,这是农业受制的最主要的因素,因此要发展农业,必须解除这一毒瘤。追究领主暴行的原因,就是因为领主人性的贪婪与征服欲。在工商业不发达的时候,贸易无法进行,剩余的土地生产物没有流通途径,这时领主的贪婪使得这些东西都被用来雇佣婢仆或款客了。我们知道,投入到这些非生产性劳动和浪费之中不能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一点价值。这里顺便说一句,大领主的这种行为可以给他带来征服的快感,而这种征服带来的权威是一切古代贵族权力的基础。因此在开始的时候,国家企图通过封建法制的强制力量来削弱领主的暴行,但时常以失败告终。

“然而,封建法制凭一切强制力量所办不到的事,却由国外商业和制造业潜移默化,逐渐实现。”工业制造业等商业的兴起,带起了各种奢侈品的诞生。这时各大领主们的虚荣心起作用了,与其让婢仆与佃耕者消费掉自己的土地剩余产物,不如把这些东西完全让自己消费。于是以前用来款客或者雇佣仆人的剩余粮食现在全部用来换取一颗超级无敌大钻石了,满足了他的虚荣心,“随之也把这些粮食所能给他们带来的权威一并舍弃了”。这是一次革命,完成了财富逆自然发展的第二步:工业制造业→农业改良。是由大领主的贪婪、征服欲、愚蠢和虚荣心,商人工匠的勤劳共同作用的,但他们自己本身并不清楚。

【总结】

第二章可以总结成几句话:个人和国家的财富可分成留供目前消费的资财、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三大类;货币是一种最特殊的流动资本;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的比例决定了一个国家国民的普遍性格是勤劳与懒惰。

第三章也可以总结成:社会发展会按照农业、工业制造业、国际贸易业的正序或者反序发展,自然发展状态下,重视农业的国家必定首先取得进步,若受到各自阻抑导致国家按照这个顺序的反序来进行,不是说不能进步,但可以说会进步的很慢。当然,具体情况还是要结合具体的国情来作调整。

第三章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见第二章)

下载国富论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富论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国富论读书笔记

    打开《国富论》的时候,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看着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字,总感觉读起来会使我变得晕头转向。 不管怎么样,我还是读了下来,也深有感触。亚当斯密是18世纪的经济学家,因此......

    国富论读书笔记

    读《国富论》分工理论之浅见 一.亚当·斯密简介 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年6月5日-1790年7月17日),英国苏格兰哲学家和经济学家。《国富论》和《道德情操论》是其经典著作。......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是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于1776年撰写而成的,它系统地阐述了经济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1 ) 2014年4月18日 从今天起,我要认真读完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今天看完第一篇的第一至第四章。 这四章,前三章主要是说社会分工的好处,社会分工的原......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一、国富论创作背景、作者介绍。 《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对后世的影响甚至大于同年的发生的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那一年,英国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蒸汽革......

    国富论读书笔记

    读亚当·斯密《国富论》有感在世界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作可谓汗牛充栋,比如《论语》、《易经》和《楚辞》等不乏经典著作,可是我注意到在经济学领域的著作却不......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读书笔记 亚当 斯密的《国富论》是一部伟大的政治经济学著作,它系统的概述了人类随着自身的发展而诞生的经济学的绝大部分内容,对于我们这样的经济学外行人来说阅读......

    《国富论》读书笔记

    李伟鹏11122058公共事业管理 《国富论》读书笔记 《国富论》全名《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由亚当·斯密于1767年开始著作,历时6年,终于完成《国富论》第一稿。之后3年,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