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那些科学无法解释的故事
那些科学无法解释的故事
Stories That are Inexplicable by Science
昨天,受@rivalhw老师那篇帖子的启发,酝酿了一个晚上,也准备写一篇科学无法解释的事情。说实话,尽管有了腹稿,还是有所顾虑——文章会不会受欢迎?会不会有搞迷信之嫌?正在踌躇之时,今早就看到了大伟老师的征文活动,一下子就打消了我的顾虑。还是前辈求真务实,高瞻远瞩。
科学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再发现问题,再解决问题,不断循环发展的过程。科学一时无法解释,只是处于发现问题的阶段,有待于未来的解决。人类解决了一个难题,上帝会抛出另一个更难的问题。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道最终会战胜魔,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我在这里讲述的故事是我的亲身经历或者说是已经既成的事实,不是宣扬迷信,而是时时提醒我们要积德行善,慈悲为怀,爱惜生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一、我爷爷生于1903年,1999年去世时虚岁97岁了。爷爷奶奶共生了7个孩子,5个女儿,2个儿子,所以我有5个姑姑,一个叔叔。爷爷还有一个妹妹(我姑奶奶)活到94岁,一个弟弟(我二爷爷)也活到92岁。据我母亲讲,我爷爷的父亲也活到90岁。
1989年夏天的某一天,爷爷、奶奶、母亲还有我,在大门口乘凉,还有左邻右舍的婶子大娘等人。一会胡同里来了两个叫喊着替人看相的南方人,撇着腔。我们北方人不喜欢走街串巷,更不会远游,也没有南方人的那种商业意识。所以,来我们北方做生意的几乎都是南方人。
大娘婶子们不愿意算命,爷爷更是不接茬,只是说南蛮子就是精。“老头,算一卦吧。”那个高个子南方人对着爷爷说。见爷爷不答话,南方人端详了爷爷一会说:“老头儿少闺女多,别看老头年纪不小了,十年八年还没事,十年八年以后就不好说了。”我记得清清楚楚,果真十年后爷爷就去世了。
也许一个人的子女、寿命都写在了脸上,只是我们一般人看不到或看不懂罢了。
二、我小时候,村子里有个张姓大娘,也是给人掐掐算算,做些善事的。谁家的孩子闹,谁家有了疯癫奇异的怪事,找到张大娘准能给解决了。
而张大娘似乎对自己的寿限也清楚得很,去世那天,她让儿媳早早下地干活,而她穿上早就做好的新衣服,端坐在椅子上,待其儿媳回家来,张大娘已经去世了。
她是如何知道自己要去了?没有人能够解释。
三、农村里的神婆(神妈妈)一般年纪也不大,也没有什么文化,就是一普普通通的农村妇女。可等他们点上香,念叨上几句,请了神来(这叫下神),就完全不一样了。说话的声音变了腔调,有点快,就像说唱,看那神妈妈似有点痛苦的样子。更让你惊奇的是,她能够知道几年前的事,说得很准。待其下完神,也就恢复了原样。她从大老远的一个村子里来,与其不相识,也无人告诉她什么事情,她又是如何知道的呢?难道她有特异功能?
后来,我与一位练气功的人交谈,才大体有了理解。有些动物,比如:蛇、狐狸、刺猬、乌龟等,都是有灵性的,他们也想修炼成正果,也在积德行善,替人做善事。可他们无法直接出面,只能通过他们选中的人来出面,被选中的人得到钱财,他们得到善报,提升能量,能够早日成正果。
所以,这些有灵性的动物,人们一般是不轻易伤其性命的。这也解释了为何那些神妈妈请来神后就变了腔调,为何他们具有神奇的能力了。
神妈妈能够知道自己的寿限,因为“神”知道,“神”要离开了,说明自己的寿限到了,“神”要去寻找另一个合适的人选了。
四、日本鬼子攻占了河北,我忘记了具体的地方了。见有两个高高的建筑,一开炮就把左边的建筑夷为平地。又对着右边的建筑,一连发射了13枚炮弹,可一发也没有爆炸,全成了哑弹。有的炮弹穿墙而过,有的射入了树干中。日本人大为吃惊,上去一看,原来是老子的讲经台——老君台,里面还供奉着老子的塑像。
日本鬼子全体跪拜,祈求老祖宗的原谅。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可又如何解释呢?
我想,善良、正义是最高的境界,能够解释一切,最终也能战胜一切。让我们崇尚正义,让我们倡导善良!
第二篇:科学故事
有趣的物理故事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希特勒的空军不断轰炸英国,炸弹从天而降。英国一家面粉厂的厂主暗自庆幸炸弹没有击中他的厂房,但几乎与炸弹落下的同时,车间里自己发生了大爆炸,屋顶飞上了天,爆炸的威力超过了炸弹的破坏作用。与此同时,其他几家面粉厂也发生了爆炸。这种奇特的爆炸使工厂损失惨重,而且令人莫名其妙,因为没有炸弹落到厂房上,况且车间里只有面粉和机器,没有炸药一类爆炸物品。那么,产生这种奇怪的爆炸原因是什么呢?
原来,由于炸弹爆炸的气浪掀起了车间里的面粉粉尘,使得空气中所含的面粉达到了一定的浓度,并且遇火后发生了爆炸。爆炸物是面粉。
少年朋友也许会穷追不舍:面粉又不是炸药怎么会爆炸呢?
我们知道,面粉厂里的粉碎机要把小麦加工成很细很细的面粉,粉碎机就要消耗电能而对被加工的物料做功,使物料被粉碎。其中,粉碎机所做的功的一部分转化成能量,而储存在被粉碎以后的物质颗粒表面,这部分能量在物理化学中被叫做“表面能”。并且,对于一定的物质来说,被粉碎的程度越大,即颗粒越小,则表面积越大,那么表面能也就越大。但是,若把它粉碎成面粉一样细小的粉尘后,其表面能可达2.7×106焦耳,即相当于把同样重的物体举高2700米所做的功,表面能竟增大了1000万倍!
由于粉尘具有这么高的表面能,同大块的物料相比,它就很容易发生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将其能量释放出来。这个道理就好似由于高处的水比低处的水有多余的势能,因此它要向低处流一样。所以,这些平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细小粉尘一遇适宜的条件,与空气充分混合,遇火后,它就会迅速地发生激烈的燃烧反应,在瞬间放出巨大的能量,这样一个令人惧怕的事——面粉爆炸也就随之发生。不光是面粉,凡是易燃烧的粉尘如可可、软木、木材、轻橡胶、皮革、塑料,以及几乎所有的有机化合物和各种无机材料如硫、铁、镁、钴等的粉尘,如果这些粉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只要一遇到明火,即使是星星之火,也会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发生剧烈的爆炸,而且有时这些细尘的爆炸也决不亚于炸弹的破坏作用。例如,在1846年,英国的哈尔威煤矿发生了一次大爆炸,当时著名科学家法拉第为英国内务部调查这次爆炸事件的报告上曾这样写道:“甲烷混合物的燃烧和爆炸会掀起存在于坑道里的全部煤尘,并且使之着火.共振与共鸣
一九○六年俄国首都彼德格勒(今列宁格勒)有一支全副武装的沙皇军队,步伐整齐,不可一世地通过爱纪毕特大桥。这座大桥十分坚固,纵然跑过千军万马也难以撼动。可是正在指挥官洋洋得意的时候,突然间哗啦一声巨响,大桥崩塌了。顿时间,官兵,辎重、马匹纷纷落水,马嘶人号,狼狈不堪„„。经过长期追查研究,发现并不是有人故意破坏,肇事的就是受害者自己。伤亡事故的根本原因是「共振」在作怪。
什么叫共振呢?可以打个粗浅的比方来说明:一个人坐在秋千板上不动,另一个人一下一下地推,假设每当秋千荡去的时候就推一下,如此合拍她进行下去,秋千会越荡越高。用严格的物理学语言来说,振动体在周期性变化的外力作用下,当外力的频率与振动体固有频率很接近或相等时,振动的幅度就急剧增大,这种现象叫做共振。上面所提到的那些军人的步伐太整齐了,而其频率恰好接近于爱纪毕特大桥作自由振动的固有频率,激起了桥梁的共振,结果造成了大事故。为了接受这次血的教训,此后世界各地都先后规定:凡大队人马过桥时必须碎步走,极力避免这种破坏性的共振现象重演。
前面已经说过,发声体就是一个振动体。它在空气中造成的声波,也可以使另一个物体发生振动,如这物体的固有频率接近或相等于声波的频率,就发生共振,使这个物体的振动幅度很大,因而也就发出了相当大的声音来。这种发声体的共振,叫做共鸣。
几则关于共鸣的故事
东汉以后三国纷争年代,有一天,魏都洛阳宫殿前面的一口大钟,突然无缘无故地鸣响起来。满朝文武议论纷纷,有的以为是不祥之兆,也有人乘机献媚,把它说成是祥瑞,替皇帝歌功颂德一番。至于魏帝本人则疑虑重重,他本来就担心司马氏集团有不臣之心,对曹家天下虎视耽耽,觊觎已久。这次大钟不敲自鸣,莫非就是上天给他的某种暗示?总之,造件事闹得他心惊肉跳,简直惶惶不可终日。
事情传到青年张华耳中,只见他思忖片刻,从容说道:「那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地方,不过是因为四川铜山有山崩发生,因而引起宫中大钟相应自鸣罢了。」当时崇尚迷信,张华的科学见解犹如「阳春白雪,和者盖寡。」可是几天以后,四川的消息飞来,正是在洛阳钟自鸣的那个时辰,蜀中发生了一起铜山崩塌事件。张华的预言应验了,从此名声大振,而魏晋也总算吃了一颗定心丸,于心稍安。
又有一天,一个人来向张华请教,说是他家有一个洗澡用的大铜盆,每日早晚总会嗡嗡作响,就像有人在敲打一般,也不知什么缘故。张华答道:这只铜盆和洛阳宫中大钟的音调相谐,宫中每天早晚都要撞钟,所以使铜澡盆有声相应。张华还告诉他只要把铜澡盆锉掉一点,使它变轻了,便不会再作响。那人照着去办,果然就不响了。张华能用共鸣原理去解释它,并提出了消除共鸣的办法,实在是很了不起的。
阿基米德不仅是个理论家,也是个实践家,他一生热衷于将其科学发现应用于实践,从而把二者结合起来。在埃及,公元前一千五百年前左右,就有人用杠杆来抬起重物,不过人们不知道它的道理。阿基米德潜心研究了这个现象并发现了杠杆原理。阿基米德曾说过:“假如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推动地球。”
当时的赫农王为埃及国王制丨造了一条船,体积大,相当重,因为不能挪动,搁浅在海岸上很多天。阿基米德设计了一套复杂的杠杆滑轮系统安装在船上,将绳索的一端交到赫农王手上。赫农王轻轻拉动绳索,奇迹出现了,大船缓缓地挪动起来,最终下到海里。国王惊讶之余,十分佩服阿基米德,并派人贴出告示“今后,无论阿基米德说什么,都要相信他。”
牛顿
他年幼时,曾一面牵牛上山,一面看书,到家后才发觉手里只有一根绳;看书时定时煮鸡蛋结果将表和鸡蛋一齐煮在锅里;有一次,他请朋友到家中吃饭,自己却在实验室废寝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来,当朋友把一只鸡吃完,留下一堆骨头在盘中走了以后,牛顿才想起这事,可他看到盘中的骨头后又恍然大悟地说:“我还以为没有吃饭,原来我早已吃过了”。
牛顿不仅对于力学,在其它方面也有很大贡献。在数学方面,他发现了二项式定理,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光学方面,进行了太阳光的色散实验,证明了白光是由单色光复合而成的研究了颜色的理论,还发明了反射望远镜。
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因斯坦小时候,老师让同学们做工艺品,大家做的都很好,只有爱因斯坦拿出的是个很丑陋的小板凳。老师和同学们嘲笑他,说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丑陋的板凳吗?爱因斯坦说有,他真拿出两个更丑陋的。他说虽然前一个板凳很丑陋,但是比后来两个要好的多。
爱因斯坦除在光电效应、相对论等方面作出举世皆知的杰出贡献外,他关于布朗运动的研究成果,由于对大量无序因子的规律性把握,成为当今最热门的金融数学的基础;他提出的激光受激辐射的概念,在几十年后的今天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他与玻尔进行的论战中提出的EPR佯谬,至今仍是理论物理学和科学哲学界不断探讨的话题„„
钱学森(1911.12.11--)应用力学、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科学家。生于上海市,原籍浙江省杭州市。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36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硕士学位。1938年获加州理工大学博士学位。1955年回国。曾任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系统工程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长、名誉理事长等职。现任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研究员。早年在应用力学和火箭、导弹技术的许多领域都做过开创性的工作。独立研究以及和冯.卡门合作研究提出的许多理论,为应用力学、航空工程和火箭导弹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回国后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卫星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为创建和发展我国的导弹、航天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工程控制论、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人体科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等许多理论领域都进行过创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195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1年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和一级英模奖章。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钱学森提出回过后,美国人大为生气,并对他严加看守,甚至施加刑罚.美国人曾经给钱学森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使他一人前往荒无人烟的小岛,用各种各样的刑罚折磨他,据说半年就少了50斤.可是钱学森回国的决心从未动摇,美国人放出话,只要钱学森愿意留在美国,不回中国,就马上给予他最优良的设施,比原来更好,更美的生活,给他更大的荣誉.钱学森没有放弃.依然意决回国.6.法拉第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于萨里郡纽因顿的一个铁匠家庭。13岁就在一家书店当送报和装订书籍的学徒。他有强烈的求知欲,挤出一切休息时间贪婪地力图把他装订的一切书籍内容都从头读一遍。读后还临摹插图,工工整整地作读书笔记;用一些简单器皿照着书上进行实验,仔细观察和分析实验结果,把自己的阁楼变成了小实验室。在这家书店呆了八年,他废寝忘食、如饥似渴地学习。法拉第主要从事电学、磁学、磁光学、电化学方面的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发现。182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产生电”的大胆设想,并开始了艰苦的探索。1821年9月他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接着经过无数次实验的失败,终于在1831年发现了电磁感应定律。这一划时代的伟大发现,使人类掌握了电磁运动相互转变以及机械能和电能相互转变的方法,成为现代发电机、电动机、变压器技术的基础。
伽利略
有一次,他站在比萨的天主教堂里,眼睛盯着天花板,一动也不动。他在干什么呢?原来,他用右手按左手的脉搏,看着天花板上来回摇摆的灯。他发现,这灯的摆动虽然是越来越弱,以至每一次摆动的距离渐渐缩短,但是,每一次摇摆需要的时间却是一样的。于是,伽利略做了一个适当长度的摆锤,测量了脉搏的速度和均匀度。从这里,他找到了摆的规律。钟就是根据他发现的这个规律制丨造出来的 焦耳
英国著名科学家焦耳从小就很喜爱物理学,他常常自己动手做一些关于电、热之类的实验。
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起到郊外旅游。聪明好学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时候,也没有忘记做他的物理实验。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马,由他哥哥牵着,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达电池将电流通到马身上,想试 一试动物在受到电流刺激后的反应。结果,他想看到的反应出现了,马收到电击后狂跳起来,差一点把哥哥踢伤。
尽管已经出现了危险,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到爱做实验的小焦耳的情绪。他和咯咯又划着船来到群山环绕的湖上,焦耳想在这里试一试回声有多大。他们在火枪里塞满了火丨药,然后扣动扳机。谁知“砰”的一声,从枪口里喷出一条长长的火苗,烧光了焦耳的眉毛,还险些把哥哥吓得掉进湖里。
这时,天空浓云密布,电闪雷鸣,刚想上岸躲雨的焦耳发现,每次闪电过后好一会儿才能听见轰隆的雷声,这是怎么回事?
焦耳顾不得躲雨,拉着哥哥爬上一个山头,用怀表认真记录下去每次闪电到雷鸣之间相隔的时间。
开学后焦耳几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实验都告诉了老师,并向老师请教。
老师望着勤学好问的焦耳笑了,耐心地为他讲解:“光和声的传播速度是不一样的,光速快而声速慢,所以人们总是想见闪电再听到雷声,而实际上闪电雷鸣是同时发生的。”
焦耳听了恍然大悟。从此,他对学习科学知识更加入迷。通过不断地学习和认真地观察计算,他终于发现了热功当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为一名出色的科学家
焦耳一生都在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在电磁学、热学、气体分子动理论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靠自学成为物理学家的。
爱因斯坦小时候十分贪玩。母亲再三告诫他:“不能再这样下去了。”爱因斯坦总是不以然地回答说:“你瞧瞧我的伙伴们,他们不都和我一样吗?” 有一天,父亲给爱因斯坦讲了一件有趣的事情。父亲说:“昨天,我和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工厂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著钢筋踏梯才烟囱内的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著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钻出烟囱,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见我钻出烟囱时乾乾净净的,就以他也和我一样乾净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样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还以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父亲郑重地对爱因斯坦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爱因斯坦听了,顿时满脸愧色,从此离开了那群顽皮的孩子们。他时时用自己做镜子来审视和映照自己,终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辉.......泪水的妙用——有趣的物理故事
长篇小说《迈克尔·斯特罗哥夫》中, 描写过这样一段故事: 斯特罗哥夫奉沙皇之命, 到西伯利亚去给沙皇兄弟下封密诏, 中途被入侵的鞑靼人俘获而被判处瞽刑.上瞽形的办法是用一把烧得通红的大刀在受刑人的眼前一晃, 大刀所辐射出来的灼热的光和热量就会使受刑人双目永远失明.临到斯特罗哥夫受刑时, 他妈扑到他的眼前, 斯特罗哥夫也不禁凄然泪下.因为这是最后一次看见母亲的面容了.意想不到的是, 斯特罗哥夫痛哭的泪水却意外地保护了他的双眼.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在熨衣服时, 为了不使衣服被烫坏, 常要估计一下熨斗的温度, 有经验的裁缝常用一只醮过水的冷湿手指去很快摸一下熨斗, 从而估计熨斗能否适合熨衣服.高温熨斗为什么没有烫伤手指呢?
我们平时都有这样一个经验, 取一个钢尺, 在钢尺的一端加热, 用手捏着另一端, 用不了多长时间, 你就会觉得烫手而拿不住尺子了.但若烧一壶水, 要很长时间你才会感到水变热.这是因为水的导热性比钢尺差得多的缘故.同样水蒸汽的导热能力也很差, 甚至比液态水还要差一个数量级.当烧得通红的大刀晃动时, 大刀所辐射出来的热量使斯特罗夫蒙在两眼上的泪水汽化, 形成了一个薄薄的蒸汽保护层, 阻止了热量进一步向内辐射, 从而保护住斯特罗哥夫的双眼.
湿的手指头碰到高温熨斗时, 指头上的水吸收熨斗上的热量迅速汽化, 在手指头与熨斗之间形成一个薄薄的水蒸汽层, 挡住了熨斗的热量向手指头传递.脚在炭火上行走时, 湿脚底板的水蒸汽也在脚底板与炭火之间形成了一个蒸汽保护层, 而汗水又补偿了部分蒸发了的湿汽.但最后当绝大部分湿汽都耗尽时, 脚板就会感到灼痛了.
放大镜与望远镜——趣味物理故事
本文导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拿望远镜去看别人,这样就能看到别人身上的许多优点,就能和人友好相处,而要多拿放大镜看自己,才能经常发现自己的缺点,改正缺点,完善自己,--好父母教育咨询网-中国专业的婴幼儿、青少年教育咨询网站
但这不等于说,放大镜就没有用了,放大镜的焦点应对准自己,而非别人。如果能虚心地请求他人,对自己提出最严厉的批评,这样放大镜和望远镜都能同时发挥最大的效用。
趣味物理故事——伽利略与自由落体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在十六世纪仍然如日中天,人人都奉为经典,没有人提出任何的怀疑。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落体」的学说是:物体自高处自由落下的速度和重量成正比。也就是说,一个十磅重的物体,下坠的速度会比一磅重的物体快十倍。这个学说在大小的外表上看来,似乎非常的合理,而且人人也都相信学说的真确性,教授们严肃的把这个学说教给他们的学生,学生们也都敬谨的接受这个学说,只有伽利略表示怀疑。
伽利略曾经亲眼目睹大小不同的冰雹,同时一起掉落到地。根据常识判断,它们似乎是从同一高度一起下坠的,但是按照亚里士多德的学说,较大的冰雹应该先落到地面上,小冰雹在接着掉来,伽利略观察到的并非如此。
他做了许多实验,发觉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错误的,他决心指出这项错误。传说有一天,他邀请有关的教授到比塞塔前,拿出一个一百磅的重体,和一个一磅的重体。
伽利略问所有的教授们:
「假如这两个重体同时自塔顶自由落下,结果如何?」
教授们议论纷纷,谁也没有做过这样的实验,没有人敢预料结果如何。
以往,他们按亚里斯多德的学说照本宣科,从来没有怀疑过。现在,居然有一位二十五岁的青年,提出了要求证据的疑问。结果呢?要是两个重体以非常悬殊的速度坠落地面,教授们可以松一口气,证明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正确的,伽利略将被冠上「说谎者」、「搅局者」的罪名。要是两个重体同时坠落地面?又将如何解释呢?是扬弃奉行多年的亚里士多德学说,接受伽利略实验所证明的事实,还是对伽利略的实验视若无睹?
比萨塔的倾斜度可以使坠体不受阻碍,伽利略塔顶大喊:
「看清楚了没有?下来了!」
两个重体砰然而下,小的重体始终和大的重体并行,而且同时落地。这两个重体的砰然一声,并不表示亚里士多德的学说已经崩溃。因为这一群教授在不想相信一件真实事物的时候,根本不去看一看、摸一摸,无论如何也不愿意承认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错误的。更荒谬的是他们反而怀疑伽利略为了证实速度相同,而在重体内隐藏了「魔术」。
金属环的膨胀和生锈的螺母 金属环的膨胀
加热一金属圆环直到金属膨胀了 1%,那么圆环中心的圆孔的直径将:变大。圆孔不过是个空缺,而空缺也会膨胀,这是无法避免的。所有圆环的尺寸都要按比例胀大。形象地说,设想有一张圆环的照片,将其放大 1%,照片上的任何部位都将被放大,当然圆也不例外。
也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将圆环弄直使它形成一直棒,加热时,它不仅变厚而且变长,这样当这根直棒再弯成环形时,内部圆孔的周长就象它的厚度一样也变大了。
如果我们想象一块方金属板中间有一方孔,那么很容易看出方孔将由于金属板的膨胀而变大。把方金属板切成小方块,加热使它们膨胀,再将它们拼成原样,方孔便同固体金属一样也膨胀了。
以前,铁匠给木轮加轮箍是采用这种方法:将略小于车轮外缘的轮箍加热,由于加热使轮箍膨胀,此时把轮箍刚好套在木轮上。待冷却后,不需任何另外的固定便会很牢固地箍在木轮上。
下次,当你打开一个罐子上的金属盖时,在热水里浸一下或放在热炉子上加热片刻,因盖子以及它的内周长的膨胀而很容易打开了。
生锈的螺母
螺钉上有一只生锈的螺母,那么用加热的方法可以取下它。
回忆一下“圆环的膨胀”。螺母与螺钉并非紧密地挨在一起的,两者之间总有一点很小的空隙。螺母固定得很紧,问题在于这空隙大小。怎样才能使这空隙变大一些呢?加热。加热可以使任何物体膨胀,螺母膨胀,螺钉也膨胀,最后重要的是,两者间的空隙也膨胀。因此,要想旋松螺母,就加热,尽管螺钉也会膨胀。
显微镜的发明故事
公元1680年,一个在荷兰德夫特的市政厅门房干了几十年门卫工作的半老头子,却被当时欧洲乃至世界科技界颇具权威的英国皇家学会吸收为正式会员;接着,英国女王亲笔给他写来了贺信。一时,他从一个最普通、最平凡的人霎时间变成了震惊世界的名人。他的主要业绩,就是经过自己几十年坚韧不拔的努力和探索,发明了世界医学史上第一架帮助人类认识自然、驾驭自然、打开微观世界大门的显微镜,从此,他的这一业绩时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命和生活。这个令世界震惊的小人物就是1632年出生于荷兰德夫特一个普通工匠家庭,而后成为荷兰著名微生物学家的列文虎克。
早年的列文虎克由于父亲的早逝,妈妈无力负担他求学,16 岁时,就来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一个杂货铺里当了学徒。虽然天天早起晚睡,干着脏活累活,然而,他却并没有多少的怨言,因为来到这里虽然时间不长,他却有幸结识了杂货铺对面一位和善的老大爷。老人家中藏书丰富,博学多识,他给年轻的列文虎克讲了许多充满神奇色彩的新鲜而有趣的故事,这使列文虎克懂得了想要知道的关于大自然奥秘的许多东西。于是,他一有空暇就向老人求教,在老人那里借阅图书,老人也非常喜欢这个爱读书、爱提问的好孩子。
后来,在一天深夜,他正在伏案读书时,被隔壁眼镜店作坊的工匠磨制镜片的沙沙作响的声音吸引住了。他放下手中的书本,悄悄来到眼镜作坊里。他望着工匠们磨出的一块块镜片,脑际突然浮现出一个奇怪的念头:如果能磨出一块特殊的镜片,让我们能看清许多用肉眼看不清、看不到的东西该多好哇!就是这样一个灵感似的奇想,竟从此使他下定了磨制一块“魔镜”的决心。从此以后,列文虎克拜一位老工匠为师,虚心求教。
有一天,这位老师傅给列文虎克讲了这样一件事:老师傅的孙子有一天偶尔将两块磨制好的透镜叠在一起放在一张废纸上看上面的字,只见这些字比原来的大好多倍,老师傅马上拿过这两块镜片放在孙子头上看头发,突然发现头发像铁丝一样粗。老师傅讲的这件事引起列文虎克的极大兴趣,他发誓一定要磨制出比眼镜镜片更精制、用途更广泛的镜片。为了达到目的,他的手磨破了,腿跪麻了。有时,手指上的鲜血顺着磨破的伤口流淌,浸湿了镜片。有时,他磨至深夜也毫无倦意,实在累了,就蜷缩在屋角和衣而卧。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滴汗水换来一份收获,他辛勤地劳动最后结出了丰收的果实,他终于磨成了两块光亮精巧的透镜。他将镜片叠起来看鸡毛,只见一根鸡毛上被放大了的绒毛像树枝一样排列着。接着,他试着将重叠在一起的两块镜片间的距离上下变化,只见随着镜片间距离的变化,直接影响着观察的效果。
那么,怎样将这两块镜片各自固定起来,同时又能自由地上下调节距离呢?一个新的难题又摆在了他的面前。为了解决新的难题,列文虎克一连几天苦苦地思索着。一天,他在干完杂货铺的工作后来到大街上,边走边思索。忽然间,他被一阵丁丁冬冬的响声所吸引,猛然抬头往左一看,是一家铁铺在打铁。于是他来到铁铺里,看到了铁匠们打制出的一件件铁器。这时,他忽而又想到:如果能让铁匠打制一个铁架和一个铁筒,将镜片固定在镜筒的两头,然后再固定在铁架上,这样观察不是既省力又方便吗?想法既出,马上他就找了铁匠师傅,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们。
没过几天功夫,列文虎克按照自己的设想所发明的第一架显微镜终于诞生了。正当他带着胜利的喜悦准备磨制更精密的显微镜的时候,他却被杂货铺的老板以不务正业之名开除了。为了谋生,他只好辗转回到了故乡德夫特,好不容易经人介绍在市政厅的门房找到了一个当门卫的差事。他一面看门,一面继续着他对显微镜的研制、改造工作。几年之后,他终于又研制出多台更精制、完美的显微镜。同时,他运用自制的显微镜,第一次发现了血液里的血液细胞和生物王国中神奇多彩的微生物世界。于是,他将自己研制的显微镜和所发现的关于血液细胞和微生物的观察实验记载寄给了英国皇家学会。
不久,他的成果终于被世界承认了。从此,这一关系着人类生命与生活的重要学问--微生物学的研究开始步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的新世纪。
望远镜的发明故事
望远镜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在科技、军事、经济建设及生活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天文望远镜有“千里眼”美誉之称。
那么,望远镜是怎样发明出来的呢?让我们追溯历史,去寻觅天文望远镜在发展进程中留下的足迹。
早先的望远镜是玩具
17世纪初,在荷兰的米德尔堡小城,眼镜匠利珀希几乎整日在忙碌着为顾客磨镜片。在他开设的店铺里各种各样的透镜琳琅满目,以供客户配眼镜时选用。当然,丢弃的废镜片也不少,被堆放在角落里的废镜片成了利珀希三个儿子的玩具。
一天,三个孩子在阳台上玩耍,小弟弟双手各拿一块镜片靠在栏杆旁前后比划着看前方的景物,突然发现远处教堂尖顶上的风向标变得又大又近,他欣喜若狂地叫了起来,两个小哥哥争先恐后地夺下弟弟手中的镜片观看房上的瓦片、门窗、飞鸟„„它们都很清晰,仿佛是近在眼前。利珀希对孩子们的叙述感到不可思议,他半信半疑地按照儿子说的那样试验,手持一块凹透镜放在眼前,把凸透镜放在前面,手持镜片轻缓平移距离,当他把两块镜片对准远处景物时,利珀希惊奇地发现远处的视物被放大了,似乎就在眼前触手可及。
这一有趣的现象被邻居们知道了,观看后也颇感惊异。此消息一传开,米德尔堡的市民们纷纷来到店铺要求一饱眼福,不少人愿出一副眼镜的代价买下可观看物景变近的镜片,买回去后当作“成人玩具”独自享用,结果废镜片成了“宝贝”。受此启示,具有市场经济头脑的利珀希意识到这是一桩有利可图的买卖,于是向荷兰国会提出发明专利申请。
1608年10月12日,国会审议了利珀希的申请专利后给予了回复,受理的官员指着样品对发明人提出改进要求:能够同时用两只眼睛进行观看;“玩具”是大类,申请专利的这个玩具应有具体的名称,利珀希很快照办了。接着他又在一个套筒上装上镜片,并把两个套筒联结,满足了人们双眼观看的要求,又经过冥思苦想将这个玩具取名为“窥视镜”。这一年的12月5日,经改进后的双筒“窥视镜”发明专利获得政府批准,国会发给他一笔奖金以示鼓励。
伽利略天文望远镜问世
1609年6月,意大利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伽利略在威尼斯收到朋友寄来的一封信,告诉他有个荷兰眼镜商造出“窥视镜”,利用镜片的组合可看清远处的景物。
伽利略获得信息后意识到它具有在天文学上的应用价值,立即返回帕多瓦集中精力研究光学和透镜,反复琢磨并亲自动手将镜片安装在铜筒的两端,铜筒则被定置在固定架上。最初望远镜只能放大3倍,在此基础上,伽利略不断地摸索改进,使望远镜能够放大32倍,第一台天文望远镜就这样问世了。
从1609年末到1610年初,伽利略在佛罗伦萨用这台划时代的天文仪器进行天体观测:发现月球表面布满了凹坑和环形山;寻找到木星有四颗卫星,像月亮绕地球转动一样;看到银河系是由无数星体组成;还观测到太阳的黑子、金星的盈亏、土星的光环等。为把天象观察结果公之于众,伽利略于1610年3月在威尼斯出版了《星空使者》一书,揭示了这一系列重大的天文发观而轰动了欧洲。
不久,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也制造出一台新的望远镜,这台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都是用凸透镜组成,前端凸镜为物镜,用来收集光线,后面的凸镜为目镜则再次将景物放大。因此这台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景物是倒立的,他发明的这台望远望被称为“开普勒望远镜”。
开普勒用新的望远镜观测天象,将恩师——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观测到的777颗恒星扩展为1005颗,1627年编制并出版了《鲁道夫星表》,因精确度高被视为标准星表。在整理第谷长达30年的天文观测资料时,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后人赞颂开普勒是“宇宙的立法者”。
天文望远镜打开了宇宙的大门,伽利略发现了新宇宙,开普勒则为星空制定了法律。
牛顿与反射式望远镜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日趋提高,射电望远镜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视野。美国在1962年策划了“空间望远镜”的研制。1990年4月25日,航天飞机“发现号”将一台名为“哈勃”的空间光学望远镜发射进入太空轨道。这台空间望远镜由光学望远镜、科学仪器舱及保障系统三大部分组成,其外形呈圆柱形,长为13.3米,直径为4.3米,总重量达12.5吨,先进的航天技术可确保“哈勃”空间望远镜在太空中飞行15年。
空间望远镜避免了大气对天文观测的干扰,可以看到地面望远镜7倍的深空、弱50倍恒星及扩展350倍宇宙空间,其灵敏度和分辨率比地面望远镜强10倍,可为天文学家发现地面无法观测到的天体现象和搜寻宇宙中出现的任何蛛丝马迹。
随着当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古代的“千里眼”传说已不再是美妙的幻想,现代天文望远镜已将神话变成现实。
在一次大型的演讲会场,一位知名的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这样演讲道:
“如果现在有一位长得国色天香的美女来到我们的面前,任何一个人拿着一只500倍的放大镜来观看这位美女的脸庞,一定都非常失望,因为我们所看到的将是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一张难看的脸;但现在我们每个人如果拿一只望远镜来看远处的一座高山,我们看到的将是青山绿水,绿荫葱葱,仿佛人间仙境,令人流连往返。
在人际关系中,有人总是拿着放大镜看别人,令对方原形毕露,显得一无是处,也使得自己无法信任他人,交到朋友。相对的,有的人是拿着望远镜,始终都能欣赏到别人的美好一面,就是这个不拘小节的特性,使宾主尽欢,无往不胜。
第三篇:科学故事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之科学故事 04100419
夏郁雯
动物怎样避暑之空调记
夏天到了,太阳火辣辣的烤着大地,真是好热啊!
森林里最聪明的小猴想:“这么热的天,如果我开个空调店的话,生意肯定会很好的吧?”说干就干。他马上就进了一批空调,在老柳树下开了一家“小猴空调店”。
开业一周了,除了开始的时候有人来看看以外,就再没有人来光顾过。小猴急了,再没人买他可就要亏本了。
于是他决定上门推销自己的空调。
走过几棵树,他看到大黄狗坐在树荫下吐舌头。他刚忙走过去说: “黄狗大哥,你看看天这么热,你都在吐舌头了,要不要去我那买台空调?” 大黄狗笑着摇头说:“我吐舌头不是热的,是在排汗,我的汗腺可是在舌头上的。”
小猴只好走开了。
他继续往前走,大象扇着耳朵经过他。
“对呀,大象婶婶这么大,肯定会觉得很热,他肯定需要空调。”小猴赶忙追了上去。
“大象婶婶,买台空调吧,买了空调你就不会这么热啦!”
大象摇摇耳朵说:“小猴啊,我不需要空调啊。夏天的时候我的耳朵就是两把大扇子,给我扇风。我还经常去池塘泡澡,用我的长鼻子喝水、洗澡,还会把河泥涂在身上做个美容。这样过夏天,我一点也不觉得热啊。现在我要去池塘,你去不去啊?”
“不了不了„„我还是去找别人吧”,小猴又只能垂头丧气的走掉了。“对了,小兔妹妹最爱美了,这么热的天她肯定不高兴出门,她肯定需要一台空调!”小猴赶快冲到小兔的蘑菇房子前。
“小兔妹妹,小兔妹妹快开门啊,我有好东西给你。”小猴在门口敲门说。小兔开了们,“小猴哥哥,带了什么东西给我呢?” “小兔妹妹,这么热的天在家里不热吗?去我那买台空调吧!我给你打折!” “空调?”,小兔笑了笑,说,“小猴哥哥,我有空调啊!”
“嗯?你什么时候买的?在哪儿买的?”小猴很惊讶,因为之前森林里没有人开空调店呀!
“你看,我的长耳朵就是我的空调呀!我的耳朵上有丰富的血管,血液流畅,可以导热。所以我的夏天一点儿也不热!”小兔说完就把自己的耳朵拉下来让小猴看了个遍。
“哎呀,你们夏天都有自己的方法避暑,那我的空调要卖给谁呀?”小猴很失落的坐在地上。
小兔看到了,想了想,对小猴说:“小猴哥哥,别灰心,我们去找森林里的老山羊博士问一问,看看谁需要买你的空调。”
“好主意,那我们现在就去!”
小猴拉了小兔,赶忙跑到青草园去找老山羊博士。“老山羊博士!老山羊博士!”
“哟,是小猴和小兔啊,有什么事吗?”老山羊博士把门打开。
小猴焦急地问:“博士,我开了一家空调店,可是没有人来买。我发现大家在夏天都有自己的避暑方法,大黄狗哥哥吐舌头排汗,大象婶婶有耳朵和鼻子帮忙,小兔妹妹靠耳朵排汗。那„„还有谁需要买空调呢?”
“小猴啊,你要知道我们森林里很多动物都有自己的方法来避暑。除了你说的大黄狗、大象和小兔之外,还有很多方法。泥鳅会钻进土里夏眠、母鸡会洗沙子澡、松鼠会换毛、鸟会多扇翅膀„„”
“那没有人需要空调吗?”小猴着急的打断了博士。
“有啊。前两天住在竹林的熊猫一家来跟我拿地图,他们准备搬去山上避暑的。你把空调卖给他们的话,他们就不用搬家了。”博士笑眯眯的说道。
“太好了!”小猴和小兔一起欢呼起来,“博士谢谢你,我这就去找他们。” 小猴和小兔赶到竹林的时候,熊猫一家正在收拾东西。
“熊猫大哥!熊猫大嫂!我把空调卖给你们,你们就不用搬去山上了吧?” “你有空调?”熊猫一家喜出望外。“嗯嗯!我打折卖给你们哟!” 就这样,小猴把他的空调卖给了熊猫一家和他们的亲戚。
“明年夏天再不要卖空调了,明年卖冷饮好了。”小猴睡觉前这样迷迷糊糊的想着。
驴、盐和棉花
从前有一个商人,他养着一头驴。
他赶着驴走乡串村,做各种买卖。这个商人有时贩卖布匹、珠子,有时贩卖水果和新鲜蔬菜。实际上只要能赚点钱的东西,他都卖。
有一天,他听说海边的盐很便宜。他想:“我可以贩盐到山里的村子去卖好价钱。”他带上驴子去买盐。
盐果然很便宜,商人买了许多盐,把它驮在驴背上。一路都很顺利,他们来到山间,经过一道狭窄的石桥,桥下有条很深的小溪流过。商人牵着驴,在滑溜的石桥上小心翼翼地走着,驴子忽然滑倒,一下子跌进小溪。
驴挣扎着逆水而游,溪水把他驮的盐溶化了,冲走了,只有几条空口袋还系在鞍上。驴身上没有重东西坠着,很容易地上了岸,轻松愉快地继续赶路。
过了不久,商人决定再去贩一次盐。他带着驴到海边去,让驴驮上盐往山里走。一到那座狭窄的石桥,驴就想起他曾多么轻易地甩掉重担,不驮东西走路又是多么舒服。这一回他故意跌到溪里去,在水里挣扎,直到盐溶化得一干二净。
商人很懊恼,他损失了整整两驮盐,他怀疑驴子在跟他捣鬼。他想了个办法也来捉弄驴子一下。
下一回,他来到海边,买了一大包棉花。驴子高高兴兴地出发了。驴子想:“这口袋真轻,一到了那座石桥就会更轻了。”不久,他们来到石桥。驴又滚到水里去,倒在那儿挣扎,等驮的东西象上两次一样溶化掉。
棉花没有溶化掉,却很快地吸满了水。
驴感到背上的口袋越来越重,心想:“这是什么东西?”
“不对劲儿呀!”后来,他觉得自己在溪里直往下沉,就大叫道:“救命呀!主人,救命呀!”
商人弯腰把这头喘着气、喷着唾沫的驴从水里拉上岸。
“我们回家吧,怎么样?”商人说着牵了湿漉漉的驴子向山腰走去。驴子迈着沉重缓慢的步子向村里走去时难过地想道:“这回动身,驮的东西重了一倍。”
科学原理:盐遇到水会融化,因此可以减轻原来的重量;而棉花会吸水,遇水重量增加。
第四篇:科学小故事
科学家小故事
牛顿从事科学研究时非常专心,时常忘却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给牛顿做饭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鸡蛋放在桌子上说:“先生!我出去买东西,请您自己煮个鸡蛋吃吧,水已经在烧了!” 正在聚精会神地计算的牛顿,头也不抬地“嗯”了一声。老保姆回来以后问牛顿煮了鸡蛋没有,牛顿头也没抬地说:“煮了!”老太太掀开锅盖一看,惊呆了:锅里居然煮了一块怀表,鸡蛋却还在原地放着。原来牛顿忙于计算,胡乱把怀表扔到了锅里。
牛顿一人在家中的果园中,由于边走路边思考问题,无意间撞到园中的苹果树,这时一个苹果正好砸在牛顿的头上。牛顿突然从问题中醒悟过来,捡起了苹果,这时他又陷入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会落到地上,而不是飘上天空。最终牛顿提出一个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富兰克林7岁时,有一次过节,大人们给了他许多钱。富兰克林打算用这笔“巨款”去商店买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个男孩很神气地吹哨子,他当时完全被这个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钱换了那个男孩的哨子。回到家里,富兰克林十分得意地吹着哨子满屋子转,却打扰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这笔交易后告诉他,为了这个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价高4倍的钱,并让他明白,这些多付的钱,是可以买到更多更好的东西的。
金冠之谜
赫农王让金匠替他做了一顶纯金的王冠,做好后,国王疑心工匠在金冠中掺了银子,但这顶金冠确与当初交给金匠的纯金一样重,到底工匠有没有捣鬼呢?既想检验真假,又不能破坏王冠,这个问题不仅难倒了国王,也使诸大臣们面面相觑。后来,国王将它交给了阿基米德。阿基米德冥思苦想出很多方法,但都失败了。有一天,他去澡堂洗澡,他一边坐进澡盆里,一边看到水往外溢,同时感到身体被轻轻拖起。他突然恍然大悟,跳出澡盆,连衣服都顾不得穿就直向王宫奔去,一路大声很着“尤里卡”,“尤里卡”(Fureka,我知道了)原来他想到,如果王冠放入水中后,排出的水量不等于同等重量的金子排出的水量,那肯定是掺了别的金属。这就是有名的浮力定律,既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其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出液体的重量。后来,该定律就被命名为阿基米德定律。
数学王子高斯解难题
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题。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没有在意,埋头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他感到越来越吃力。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天亮时,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导师看了他的作业后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这个青年就是数学王子高斯。
诺贝尔故事
一天,实验室里雾腾腾,诺贝尔正在忘我地工作,他的哥哥来找他,说:“诺贝尔,我正在整理我们家族的家谱,你是名闻世界的人物,没有你的自传怎么行呢?你写份自传吧。” “哥哥,不用吧。”
“那怎么行呢?”诺贝尔的哥哥劝说道,“弟弟,你写自传并不是为你自己,而是为我们家族呀!你写吧。我们家族的家谱里有你的自传,就会增添光彩的!” 诺贝尔还是不同意,他哥哥就反复劝说,最后,甚至是哀求了:“弟弟,你是怕耽误你的时间吗?如果那样,你就说说,我来记录、整理吧。”
“我实难从命。”诺贝尔态度谦逊,但语气坚定地说,“我不能写自传,在宇宙漩涡中有恒河沙粒那么多的星球,而无足轻重的我们,有甚么值得写的哟!” 原来如此!他认为自己做的一切只是为人类该做的一点点事而己,为甚么要拿对人类的一点点贡献去换取荣誉呢。因此,他始终不答应。诺贝尔的哥哥只好叹息着走了。诺贝尔又埋头做起实验来。
诺贝尔的遗嘱,是他理想的精华,心血的结晶。虽然他身拥巨富,却不愿把财产分配给亲友们。他认为:大宗财产是阻滞人类才能的祸害,凡拥有财富的人,只应给子女留下必须的教育费用,如果留下过多的钱财,那是奖励懈惰,使他们不能发展自己的才干。
因此,他不顾亲友们的反对,决定用自己的全部财产,设立诺贝尔奖金,奖励当代的世界精英。
莫瓦桑发明人造金刚石的故事
金刚石作为一种稀有的贵重物品,自古以来就是财富的重要象征。在大自然中,金刚石以极少的矿藏量深埋在地底下。偏偏是这种少得出奇的金刚石具有世界万物中独一无二的特性:它是自然界中最硬的一种矿石。金刚石的这一特性,使它具有广泛的社会用途:有人将它镶嵌在金光闪闪的戒指、耳环等首饰中,以象征坚贞不渝的爱情;有人把它制成锋利无比的金刚钻,用来切割钢铁、玻璃等等。
可是,储量如此稀缺的金刚石,远远满足不了社会对它的巨大需求。渴望拥有金刚石的人往往会天真地想,要是有一天金刚石能成为大量存在的物品,那该多好!1893年,法国科学院宣布了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法国化学家莫瓦桑尴地研制出了人造金刚石!
片刻间,这一爆炸性的特大喜讯传遍全法国,传遍全世界。人们轰动了,法国轰动了,世界轰动了!莫瓦桑一下成为新闻媒介的焦点,成为人们心目中巨额财富的生产者,在法国,甚至有人称他为“世界富翁”。早在发明人造金刚石之前,莫瓦桑已经是法国一位颇负盛名的化学家了。1886年,莫瓦桑首先制取了单质氟。6年后。他又发明了高温电炉。不过,莫瓦桑并没有被鲜花和荣誉绊住前进的步伐,在科学的道路上,他仍旧一如既往地孜孜进取。
有一次,莫瓦桑准备进行一项化学实验,需要用一种镶有金刚石的特殊器具。这种器具非常昂贵,因此实验室里的助手们倍加爱护。
早上,莫瓦桑来到实验室,做好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这时,各项仪器都准备好了,讐找不到那镶有金刚石的昂贵器具。奇怪,怎么会突然不见了呢? 助手突然惊叫起来:“啊?门好像被撬过了!莫非有小偷光顾?” 莫瓦桑仔细一看,可不是,门锁很明显被人撬开过。进实验室前,谁也没有留意到。这么说,小偷看上那昂贵的金刚石了。
这桩意外使莫瓦桑萌生了一个念头:“天然金刚石如此稀少而昂贵,如果能人工制造金刚石,该有多好!”
可这谈何容易!作为化学家,莫瓦桑心里最清楚:“点石成金”这不过是美好的神话。要想制造金刚石首先要弄清楚金刚石的主要万分并了解它是怎样形成的。
翻阅了许多资料这后,莫瓦桑了解到,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至于它是如何形成的,在这方面研究的成果很少,只有德布雷曾提出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下形成的。
紧接着莫瓦桑想到,要人工制造金刚石,得有可供加工的原材料。选什么材料才合适呢?还从未有人作过这方面的尝试,看来,一切要靠自己摸索了。有一回,有机化学家和矿物学家查理·弗里德尔在法国科学院作了一个关于陨石研究的报告,莫瓦桑也参加了。
在报告中,查理·弗里德尔说:“陨石实际上是大铁块,它里面含有极先是的金刚石晶体。”
听到这儿,莫瓦桑猛地想到:石墨矿中也常混有极微量的金刚石晶体,那么,在陨石和石墨矿的形成过程中,是否可以产生金刚石晶体呢?
想到这里,莫瓦桑头脑中出现了制取人造金刚石的设想。他对助手们说:“金刚石的主要万分是碳。陨石里含有向量金刚石,而陨石的主要万分是铁。我们的实验计划是:把程序倒过去,把铁熔化,加进碳,使碳处在跔的高温高压状态下,看能不能生成金刚石。”
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制取金刚石的实验开始了。没有先例,没有经验,更没有别人的指点,一切都像在黑暗中探路一样。第一次失败了,认真总结经验,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第二次再来„„经过无数次的反复探索,莫瓦桑的实验室里终于爆发出一阵激动的欢呼声,大家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成功了!
从此,人造金刚石诞生了,并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它那坚不可摧的威力。
弗莱明与青霉素 弗莱明出生在苏格兰的亚尔郡,他的父亲是个勤俭诚实的农夫,生了八个孩子,弗莱明是最小的一个。由于家道中落,他不能完成高等教育,十六岁便要出来谋生;在二十岁那年,承受了姑母的一笔遗产,才可以继续学业。二十五岁医学院毕业之后,便一直从事医学研究工作。
在1928年,弗莱明在伦敦大学讲解细菌学,无意中发现霉菌有杀菌作用,这种霉菌在显微镜下看来像刷子,所以弗莱明便叫它为“盘尼西林”(Penicillin 的原意是有细毛的)。从这时开始,弗莱明便对盘尼西林作系统的研究,到了1938年,盘尼西林才正式在病人身上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盘尼西林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
弗莱明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他不尚空谈,只知默默无言地工作。起初人们并不重视他。他在伦敦圣玛丽医院实验室工作时,那里许多人当面叫他小弗莱,背后则嘲笑他,给他起了一个外号叫“苏格兰老古董”。
有一天,实验室主任赖特爵士主持例行的业务讨论会。一些实验工作人员口若悬河,哗众取宠,惟独小弗莱一直沉默不语。赖特爵士转过头来问道: “小弗莱,你有甚么看法?”
“做。” 小弗莱只说了一个字。他的意思是说,与其这样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不如立即恢复实验。
到了下午五点钟,赖特爵士又问他: “小弗莱,你现在有甚么意见要发表吗?” “茶。”原来,喝茶的时间到了。
这一天,小弗莱在实验室里就只说了这两个字。弗莱明像往日那样细心地观察培养葡萄球细菌的玻璃罐。“唉,罐里又跑进去绿色的霉!”弗莱明皱了眉头。
“奇怪,绿色霉的周围,怎么没有葡萄球细菌呢?难道它能阻止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细心的弗莱明不放过一个可疑的现象,苦苦地思虑下去。
他进行了一番研究,证赏这种绿色霉是杀菌的有效物质。他给这种物质起个名字: 青霉素。有了这个发现,人类又从死神的手里夺回许多生命。
爱迪生的故事
爱迪生一生只上过三个月的小学,他的学问是靠母亲的教导和自修得来的。他的成功,应该归功于母亲自小对他的谅解与耐心的教导,才使原来被人认为是低能儿的爱迪生,长大后成为举世闻名的“发明大王”。
爱迪生从小就对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欢亲自去试验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为止。长大以后,他就根据自己这方面的兴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发明的工作。他在新泽西州建立了一个实验室,一生共发明了电灯、电报机、留声机、电影机、磁力析矿机、压碎机等等总计两千余种东西。爱迪生的强烈研究精神,使他对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贡献。“浪费,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浪费时间了。” 爱迪生常对助手说。“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
一天,爱迪生在实验室里工作,他递给助手一个没上灯口的空玻璃灯泡,说:“你量量灯泡的容量。”他又低头工作了。
过了好半天,他问:“容量多少? ”他没听见回答,转头看见助手拿着软尺在测量灯泡的周长、斜度,并拿了测得的数字伏在桌上计算。他说:“时间,时间,怎么费那么多的时间呢?”爱迪生走过来,拿起那个空灯泡,向里面斟满了水,交给助手,说:“里面的水倒在量杯里,马上告诉我它的容量。” 助手立刻读出了数字。
爱迪生说:“这是多么容易的测量方法啊,它又准确,又节省时间,你怎么想不到呢?还去算,那岂不是白白地浪费时间吗?” 助手的脸红了。
爱迪生喃喃地说:“人生太短暂了,太短暂了,要节省时间,多做事情啊!”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
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一)关于科学的名人名言:
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与创新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邓小平②“难”也是如此,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华罗庚 ③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英)马克思 ④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以便从中得出普遍的规律或结论。——(英)达尔文 ⑤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英)斯宾塞 ⑥科学的真正的、合法的目标说来不外是这样:把新的发现和新的力量馈赠给人类生活。——(英)培根 ⑦科学需要幻想,发明贵在创新。——(美)爱迪生
(二)关于科学的诗句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凡事豫(预)则立,不豫(预)则废。(《礼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三)关于科学家的故事
1、诺贝尔
诺贝尔的名字在世界上几乎所有人都知道,这不仅是因为他在科学史上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更重要的是他为了促进科学的发展,设臵了著名的诺贝尔科学奖,这是世界公认的最高科学奖。诺贝尔有过很多科学发明,但人们一定想不到他小时候只上过一年学。诺贝尔小时候生活在瑞典,父亲是一位机械师。由于父亲的生意不好,他们的生活很贫困。更不幸的是,一场火灾又烧毁了他家的全部财产,他们的生活完全陷入困境,只有靠借债度日了。父亲为了躲债,背井离乡到俄国谋生。由于生活艰难,诺贝尔的童年不像别的孩子那样调皮、活泼,他到了八岁才上学,并且只读了一年书,就再也没有进过学校。后来,父亲在俄国的生意好起来,诺贝尔全家便迁居到了俄国。由于不懂俄语,诺贝尔和两个哥哥进不了当地的学校,就请一位老师在家里教他们俄语。当俄语学得有一定基础后,又跟老师学习其它学科。诺贝尔学习非常勤奋,成绩也很好,得到了老师的赞扬。
后来,父亲又让他出国进行学习,他先后去过德国、法国、美国等很多地方。他善于思考,认真学习,学到了很多知识,不但学会了英语、法语、德语,而且成为一位受过科学训练的化学家。那时,他父亲创办的工厂正在生产武器和炸药,他在父亲的工厂里学习和掌握了地雷、炸药的生产,研究了大炮和蒸汽机的设计。他不但掌握了许多实用的工艺技术,还熟悉了一个工厂的生产和管理。就这样,诺贝尔通过自学,逐渐成长为科学家、发明家。2、数学家故事〃祖冲之
祖冲之(429-500)的祖父名叫祖昌,在宋朝做了一个管理朝廷建筑的长官。祖冲之长在这样的家庭里,从小就读了不少书,人家都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年。他特别爱好研究数学,也喜欢研究天文历法,经常观测太阳和星球运行的情况,并且做了详细记录。
宋孝武帝听到他的名气,派他到一个专门研究学术的官署“华林学省”工作。他对做官并没有兴趣,但是在那里,可以更加专心研究数学、天文了。
我国历代都有研究天文的官,并且根据研究天文的结果来制定历法。到了宋朝的时候,历法已经有很大进步,但是祖冲之认为还不够精确。他根据他长期观察的结果,创制出一部新的历法,叫做“大明历”(“大明”是宋孝武帝的年号)。这种历法测定的每一回归年(也就是两年冬至点之间的时间)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只有五十秒;测定月亮环行一周的天数,跟现代科学测定的相差不到一秒,可见它的精确程度了。公元462年,祖冲之请求宋孝武帝颁布新历,孝武帝召集大臣商议。那时候,有一个皇帝宠幸的大臣戴法兴出来反对,认为祖冲之擅自改变古历,是离经叛道的行为。祖冲之当场用他研究的数据回驳了戴法兴。戴法兴依仗皇帝宠幸他,蛮横地说:“历法是古人制定的,后代的人不应该改动。”祖冲之一点也不害怕。他严肃地说:“你如果有事实根据,就只管拿出来辩论。不要拿空话吓唬人嘛。”宋孝武帝想帮助戴法兴,找了一些懂得历法的人跟祖冲之辩论,也一个个被祖冲之驳倒了。但是宋孝武帝还是不肯颁布新历。直到祖冲之死了十年之后,他创制的大明历才得到推行。
尽管当时社会十分**不安,但是祖冲之还是孜孜不倦地研究科学。他更大的成就是在数学方面。他曾经对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作了注释,又编写一本《缀术》。他的最杰出贡献是求得相当精确的圆周率。经过长期的艰苦研究,他计算出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最早把圆周率数值推算到七位数字以上的科学家。
祖冲之在科学发明上是个多面手,他造过一种指南车,随便车子怎样转弯,车上的铜人总是指着南方;他又造过“千里船”,在新亭江(在今南京市西南)上试航过,一天可以航行一百多里。他还利用水力转动石磨,舂米碾谷子,叫做“水碓磨”。祖冲之晚年的时候,掌握宋朝禁卫军的萧道成灭了宋朝。
第五篇:科学家小故事[推荐]
一
爱迪生在几十年间几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爱迪生在七十五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到实验室上班。有个记者问他:“爱迪生先生,你打算什么时候退休呢?”爱迪生为难地说:“糟糕,这个问题,我活到现在还没有来得及考虑呢!”
二
爱迪生未成名前是个穷工人。一次,他的老朋友在街上遇见他,关心地说:“看你身上这件大衣破得不象样了,你应该换一件新的。” “用得着吗?在纽约没人认识我。” 爱迪生毫不在乎地回答。几年过去了,爱迪生成了大发明家。有一天,爱迪生又在纽约街头碰上了那个朋友。“哎呀”,那位朋友惊叫起来,“你怎么还穿这件破大衣呀?这回,你无论如何要换一件新的了!” “用得着吗?这儿已经是人人都认识我了。” 爱迪生仍然毫不在乎地回答。
三
1862年8月,一天早晨,爱迪生正在某个小车站上卖报。猛一抬头,只见一个三四岁的小男孩蹲在铁轨旁玩石子,一列货车正朝他飞驰而来。爱迪生“哎呀”一声,扔下报纸,奋不顾身地冲下站台,一把抢出小孩。这时候,火车擦着他的耳朵呼啸而过。好险哪!爱迪生抱着小男孩摔倒在铁轨旁,他的脸和手被划破了,然而,孩子得救了。
小男孩的爸爸叫麦肯基,是这个站的站长,他是一位优秀的报务员。麦肯基亲眼看到这惊险的场面,感动得话都说不连贯了:“谢……谢谢,谢谢你救……救了我的孩子!”
爱迪生却毫不在意地笑了笑,他从地上捡起报纸,拍打拍打身上的灰土,登上火车就走了。
第二天,当爱迪生乘坐的火车进站的时候,麦肯基早已在站台上等候着了。他十分诚恳地对爱迪生说:“我没有什么可以酬谢你的。听说你对电报很有兴趣,要是你愿意,我可以教你收发报技术,使你成为一名报务员。”这番话正说在小爱迪生的心坎上。他高兴地接受了麦肯基的好意,跟着他学习收发电报的技术。
爱迪生学习很专心,进步很快。才三个月的工夫,他收发电报的技术已经很熟练,麦肯基推荐他担任了火车站的报务员工作,这次非常意外的学习机会,为爱迪生以后进行的伟大发明,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牛顿的故事
有一天傍晚,沉思中的牛顿下意识地向后院的苹果园走去。园子里,苹果树上挂满了成熟的苹果,空气中充满着沁人心脾的果香,对此,牛顿全然不觉。
突然,“ 吧嗒 ” 一声,树上一个熟透了的苹果被风吹落在地上。牛顿的思路一跳:咦!苹果为什么不往天上掉?难道是地球的引力在吸引着它?!
牛顿立即进行了联想,并推而广之。认为地球吸引苹果的力和地球使月球围绕自己转动的力,以及太阳使行星围绕自己转动的力,都是相同的。得出了地心引力,人们又把它叫做 “ 万有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