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滥情作文”何以泛滥——谈福建高考作文命题与评卷(陆敏)

时间:2019-05-14 10:2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滥情作文”何以泛滥——谈福建高考作文命题与评卷(陆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滥情作文”何以泛滥——谈福建高考作文命题与评卷(陆敏)》。

第一篇:“滥情作文”何以泛滥——谈福建高考作文命题与评卷(陆敏)

“滥情作文”何以泛滥

——谈福建高考作文命题与评卷

陆 敏

福建省厦门双十中学,361009 http://blog.sina.com.cn/1010lm http://blog.stnn.cc/lumin

摘要:话题形式的作文命题催生“滥情作文”。本文主要从福建高考作文命题及作文理念、福建高考优秀作文及高考作文评卷两个方面,分析评价福建高考作文命题与评卷对“滥情作文”的泛滥所起的推波助澜作用。

关键词:福建高考作文 命题 评卷 反思

(一)什么叫“滥情作文”

“滥情作文”指的是近10年来因高考作文采用所谓“话题”的命题形式而流行的一种作文样式。这类作文的特点是:①不遵循相应的文体要求,模糊甚至混淆不同文体的区别;②轻视作文的审题,往往就命题的某一方面随意发挥、敷衍成文,甚至抄袭套题;③漠视现实生活、缺乏真知灼见,文章思想苍白,情感虚伪;④堆砌、拼凑材料,在议论文中表现为用例证来代替论证;⑤语言表达上华丽花哨,华而不实,追求浮靡的文风。

上述这类作文常被人们称作“小文人散文”、“秋雨体作文”、“四不像作文”、“套话作文”。因其最主要特征和最严重的弊病在于漠视现实生活,缺乏真知灼见,文章思想苍白,情感虚伪,本文据此把它称为“滥情作文”。“滥情”的意思是文章思想感情浮泛而不合实际。

近年来,“滥情作文”已经受到人们的普遍质疑和诟病,但在福建高考作文中依旧是一种写作时髦,甚至被评为高考优秀作文,对中学生写作造成很不好的影响。这里就以2010年福建高考的一篇优秀作文为例——

[1]

驭思,轻吟韵调

飞鸟过往间,生生灭灭,千年的过客撷来冷月吐织馨香的巾绢,为你擦亮迷离的双眼,去发现尘封于天地之间美丽。轻驭遐思,找寻曾经难以磨灭的一抹瑰丽。

生活需要发现,正如格林兄弟的那位朋友一样,即使是在不经意间,亦能发现亘古的瑰宝。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一床光洁的月光,裹着淡淡的清辉,覆过被黑暗笼罩的心扉。多少欢声笑语,都逝去了,但一曲《二泉映月》却永远凝结在两根弦上,满腔的愁怨似泉水般汩汩溢淌而出。如此动人心魂的乐音唯有阿炳这位民间的遗珠才可演奏得出。我们该感动,我们该庆幸,若无那两位艺术家慧眼,或许这位心灵音乐者只能随红尘的波浪与我们渐行渐起(远),直至消失殆尽。因为有了发现,在岁月的铮铮乐音中我们可以捕捉到可扣响心灵的乐符!

平凡的生活中,真的需要发现,用我们的心去发现每抹美丽。我们可以听见雎鸠在河之洲啁啾出了窈窕淑女。我们可以在夕阳斜照勾勒人世圆润轮廓时,看到生《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 第1页 命在真谛里悄然净化。我们亦可以感知所有的理念与思绪在民族的平仄间永远绸缎般细腻滑凉!我们需要发现。

太白漫有惊人句,夜光杯里诗成仙!可惜,天生不羁世难容!恰便似蕃纕蒙尘不得用。悲兮,叹兮……太白确实有才,他可邀月同影成三人,亦可放浪散发弄扁舟,但他缺乏一位伯乐,缺少能赏识他的君主!玄宗此刻早已在温柔乡里夜夜笙歌,又岂会理会太白这位小小的翰林待诏?或许,我们可以说庙堂如池不容龙,枉负才思如泉涌,又或许,我们能愤慨道渺渺鹏兮扶摇上,却不见云霓拨开有蒂阍!但太白并未被遗忘,因此,他的才华他的豪情早已在历史的笔触下持久绵密地绚烂!而如今,我亦在顶礼膜拜这些宛若来自九天之外诗调婉转着斗(丰)腴的梦想,难诉的悲怆在历史的盘桓中浓郁!

发现,多么简单的两个字,寄寓的却是无限的真知与憧憬。无论何时,都用洗净铅华的心去发现尘世的馥丽,宫商角徵角(羽),琴诗棋画唱,或是庄生晓梦,屈子离骚,都会在你那如晨露般晶莹剔透的眸子里沉积千古乐章!

闭眼驭思,用心发现,许自己一份雁过无痕,一种大爱留香。轻启双唇,浅唱韵律,你会感受到,即便是在不经意间,亦可发现那永不磨灭的瑰丽……

驭思,轻吟韵调!

这是一篇十分典型的“滥情作文”,这类作文的几个方面特征无一遗漏全都具备,特别是:

1.思想苍白,缺乏对生活的真知灼见

文章以“生活需要发现”立意,但题目却是“驭思,轻吟韵调”,两者间毫无内在联系,甚至是风马牛不相及的。“生活需要发现”居全文之要,但通读全文,我们看不到有任何文字告诉我们:为什么说生活需要发现、怎样去发现;我们在发现生活方面出现了什么问题,因此有必要强调“发现”的重要„„全文只有观点而蛮不讲理,无思想价值可言。

文章说格林兄弟的那位朋友是在“不经意间”发现了亘古的瑰宝,而联想到的却是阿炳若无那两位艺术家的“慧眼”,或许只能“随红尘的波浪与我们渐行渐起(远),直至消失殆尽。”既然是“慧眼”就该不是“不经意间”发现。文章说李白“缺乏一位伯乐,缺少能赏识他的君主”,但既然缺少赏识又为何“未被遗忘”,而且才华与豪情“早已在历史的笔触下持久绵密地绚烂”呢?文章的两则主要材料都前言不搭后语,缺乏思维逻辑。

2.堆砌材料,炫耀博学,有事没事全拿古人说事

这一点读文章不言自明,就不说了。

3.情感矫揉造作,文风浮靡,语病比比皆是

如:“过客撷来冷月吐织„„巾绢”/“一床„„月光,裹着„„清辉,覆过„„心扉”/“„„乐音唯有„„遗珠才可演奏得出”/“这位心灵音乐者„„渐行渐起,直至消失殆尽”/“雎鸠„„啁啾出„„淑女”/“夕阳„„勾勒人世圆润轮廊”/“理念与思绪„„绸缎般细腻滑凉”/“豪情„„持久绵密地绚烂”/“顶礼膜拜这些„„诗调婉转着斗腴的梦想”/“在„„眸子里沉积千古乐章”。矫揉造作的情感与比比皆是的语病是如此“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令人“观为叹止”!

但是,就是这样的文章,居然被选作福建省的高考优秀作文!

而且,从近几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这种“滥情”作文还可以列出长长的清单„„

(二)“滥情作文”是如何产生与泛滥的

“滥情作文”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它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不能完全归罪于福建高考作文命题。

回顾以往,在1949年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里,政治话语占据着中学作文教育与高考作《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 第2页 文的核心,高考作文试题如五六十年代的“生活在幸福的时代里”(1956)、“谈革命与学习”(1965),八九十年代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1987),都具有着浓厚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在这样的文化语境里,写作教育成了为塑造政治角色、规范社会成员、改造思想意识服务的工具,个人的情趣追求与思想主张难以得到表现,写作者的“小我”被无情地压抑了。

改革开放后,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政治意识形态色彩开始逐渐褪去,人们的情趣追求与思想主张日益多样化、个性化,抒发自我的写作诉求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但是,时代文化语境的这一变化到了2000年前后才反映到高考作文上来。这一时期的高考作文出现了话题作文的形式,如“假如记忆可以移植”(1999年)、“答案是丰富多彩的”(2000年)。这类话题作文在命题的开放性、思维的发散性、文体的多样性和行文的自主性方面与过去的作文命题迥然不同,特色鲜明,它使作文摆脱了过去的话语权威对写作者的压抑,为个性化的写作与“小我”的自由抒发给予了便利。

然而,长期迷失的“小我”并没有因为话题作文的出现而得以皈依。话题作文虽为自我的情感抒发给予了便利,但也为缺乏思想内蕴的、矫揉造作的“滥情”提供了一个宣泄的出口。当这类话题作文成为高考常用的命题形式后,更日益显示出它的不足:它降低甚至取消审题的门槛,模糊甚至混淆文体的区别,漠视现实生活与真知灼见,催生华而不实的恶劣文风,助长套题甚至抄袭的风气。从近10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催生出的“滥情作文”可以看出,这类话题作文仅仅满足了人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一时的狂欢和戏谑,如果沉迷其中,它很可能把我们健康的写作追求也给消遣了。

2004年福建高考语文的作文命题,以孔子、苏轼、曹操等10位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为话题,要求考生自选角度写作。这一作文命题在当时备受关注,得到专家学者们的热情称赞。孙绍振教授肯定它既有“非常大的自由度”,又有“深层的导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导向性非常严格,它不机械地追求贴近学生生活,而是追求超越日常生活的表层,进行经 [2]典文化的思索。”只是可惜的是,在当时话题作文盛行的情况下,2004年福建高考的这一命题把话题作文推向极致,使得在话题作文中产生的滥情文风更为泛滥。“非常大的自由度”取消了作文审题,迎合了“话题作文是个筐,什么立意都可往里装”的写作风气,那些假文化之名的话题作文既缺乏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入体验,也没有深刻的理性思索与真知灼见,往往只是借几位古人、名人来敷衍铺陈,“为文而造情”。“深层的导向”在浮躁的应试背景下成了我们的一厢情愿,文化仅是考生作文中为争取高分的时尚而又肤浅的点缀,在这类作文命题的怂恿下,崇古之风盛行,作文离现实生活也就越来越远了,“滥情作文”籍此而大行其道,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中学生们。

我们的写作教育理论也在其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至今仍值得我们反思,如:

1.审题是不是能力?

我国历史上的科举考试有着一贯重视“审题”的传统,把它提高到几乎决定文章成败的地步;直至今天,在作文评价过程中,当学生的写作离题时,教师也往往会毫不留情地批上最低档的分数。相比较而言,美国在对待离题问题上则要宽松许多,教师往往先像正常情况一样使用评分标准,而后减去题目相关性应得的分数,不是直接判定为失败文章。但是,宽松并不等于不要审题,中学作文教学也不是专门培养自由作家,通过高考走上大学殿堂的学子们将来走入社会,写作恐怕是他们“为稻粱谋”一种手段。单位文秘揣摩领导意图写文宣,公司企划针对年度统计拟规划,法官看卷宗作案例分析,贫困户根据政府扶贫通告写申请补助的报告,“审题”几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的审题不要去玩那类“猫抓老鼠”的把戏,应当用科学的标准去评判学生的审题能力。

2.重生活是不是写作的误区?

生活与阅读都同样是重要的。通过阅读我们看到自己未曾接触过的生活,通过阅读我们了解到他人对生活的理解,阅读开拓了我们的生活视野,培养了我们的睿智,陶冶了我们的《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 第3页 情操。但如果没有切身的生活体验,我们的阅读也深刻不起来。当代中学生的现状是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既缺乏生活又缺乏阅读。话题作文中的“小文人散文”就是在“重阅读(只是功利主义的阅读,不是真正意义的阅读)轻生活”的背景下产生的。积累几个文学人物、文化名人,任何作文都可以派他们出场;对李杜苏辛、唐宋明清一知半解却能瞎编胡掰、随便拿捏,却不知道“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是为了今天。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为掉书袋!“两脚书橱”们在高考作文里纵横捭阖、出尽风头,这种现象值得我们警醒!

“贴近生活”“贴近自我”“贴近想象”,孤立地提倡哪一样都是不靠谱的。现在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是既缺乏生活也没有了自我,仅靠搜寻一些古人、名人的陈芝麻烂西瓜敷衍成篇。我们倡导的应是“贴近生活”与“贴近自我”的结合,可以有所偏重,但不能有所偏废。生活只有经过心灵的烛照才有写作的意义,只有贴近这样的生活才是最靠谱的。

3.文体能否有限制?

话题作文漠视文体要求,视文体限制为大逆不道,结果催生了一批“四不像”的怪胎。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指导学生掌握基本文体的规范要求是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当记者、做诗人,写小说是发展了的能力要求,即使是文学院的芸芸众生也不见得人人都能在这方面成为行家里手,但都必须掌握基本文体的规范要求。普及与提高,基础与特长,是不可混淆的两个方面。在大规模教育考试中让具有不同言语素养和才情优势的学生都能施展才华,这往往是美好而不切实际的愿望,这类事情最好交给大学自主招生来完成。

作为大学统一招生考试的高考,在文体写作上应有所侧重。毕竟选拔具有自由作家潜能的考生只是一些文学院的“小众”要求,但无论什么学院什么专业,能阅读和撰写论文,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应是普遍的要求。这样说并不意味着高考作文每年都限定写议论文,但常年不限制文体而由考生天马行空,不能不说是大学统一招生考试的责任缺失。

中学教育有它的基础性、阶段性特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初中学生的感性思维发展较早,理性思维还不够成熟,这一阶段的作文教学以记叙性文体为主;高中学生的理性思维开始成熟,不再满足于对事物的感性认知,作文教学以议论性文体为主。如果要求一个学生中学六年只写一种最适合于他的文体,就等于放弃作文教学的阶段性要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写作能力上是不全面的;如果高考常年淡化文体写作,也将给中学作文教学造成的负面影响。

当前的高中作文教学现状是:高考的淡化文体写作使高中作文教学放弃了议论文写作这个教学重点,系统的、规范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不见了,学生的议论能力下降,甚至不少学生已经不会写议论文了。

挫折使我们反思,在反思中我们意识到:①高中作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指导,要侧重培养学生理性精神和思维逻辑。我们的民族不缺乏忸怩作态的小文人,缺乏的是具有独立的人格、健全的思想和深刻的理性精神的一代新人。②高考作文要加强对议论能力的考查,“文体不限”“文体自定”不应该是高考作文命题的常态,议论文体写作的指定命题应该受到重视。因为高考维系着中学与大学两个方面,不能把两个方面的责任都给推卸了。

(三)“滥情”的文风为什么难以纠正

在自行命题的开头几年里,我们曾为话题作文欢欣鼓舞,乐此不疲,其结果却是焚琴煮鹤,把作文教育推到极其危险的悬崖边。如今,话题作文一统天下的局面已经打破,重视议论文教学与考查的呼声也时有耳闻,但是高考作文中的“滥情”之风依然肆虐。2010年6月22日《厦门晚报》用整版的篇幅推出“追问我省2010年高考优分作文”的专栏,专栏的大标题是“华丽的文字掩盖了苍白的思想”。这里不妨摘引其中的两篇文章(文中的下划线是引用时加的):

其一:作者王立根(福建省语文学会会长、特级教师)

《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 第4页

这次评出的优秀作文,品种太单一。9篇作文都过于华丽,像文化散文。

除《尘封的梦,重拾未晚》之外,其他8篇都是议论文,但与一般学生应该写的平实的议论文背道而驰,质朴、自然的东西没有了,违背了中国传统议论文的写法。

作为议论文,论证应该不断深入,但这几篇作文都停留在一个层面上。追求文采没有错,但不能哗众取宠,议论文主要在于思想。表达准确、得体,语言通顺、平实,就是好文章。我对评阅者有意见,这样评判优秀作文,把其他的路堵死了,导向不好,会影响中学生的文风。

一个女人戴两朵花很好看,如果浑身戴满了花,好看吗?这样评卷,会误导学生,以为非要写得如此花里胡哨才会拿高分。用华丽的文字遮蔽了苍白单薄的思想,很令人忧虑。

其二:作者须一瓜(《厦门晚报》终身首席记者、知名作家)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孩子的作文变得如此华丽轻飘,满纸靡丽造作的呻吟遐思。原来有段时间,我做编辑,经常要看那些指导老师推荐过来的学生稿子,它们源源不断地过来。我后来警告我家丫头,这类的作文,不要看了,永远也不要羡慕它们。

我挡得住我家丫头,我能挡得住现世作文价值观吗?看看我们今年高考优分作文,有几篇的文字不是奢华、锦绣之极?哪几篇不是书袋掉满,管它贴切不贴切,先掉再说。

来看看这个优分作文中的一段,格林童话给这个孩子“蓦然回首”的感慨——

“摊开掌心,无数的掌纹仿佛凌空而起,泛着萤火,交织成神秘的幻象:霎时是我魂牵梦萦的江南古镇,转瞬又融成玉龙雪山的清澈雪水,忽而一面经幡扬起庄严的图腾,最后耸立起一座孤崖。我临崖垂望,崖下是一面澄静深蓝的湖面……”

我想问,这位批高分的老师,你真的对自己的判断有信心吗?

靡靡之音,柔弱的、软绵绵的、萎靡不振,这就是我对今年高考优分作文的最大感受。

看这些评论,我们的内心应当充满惶恐与羞耻。

十年来,高考“滥情作文”泛滥成灾,到底贻误了多少青年学生!

假如下世纪文学院的《写作教育史》讲坛上,教授讲到“二十一世纪初的高考作文”这一章时,指着我们的高考优秀作文说:“看,这就是‘滥情作文’!”我们这批做语文教师的会不会脸红?

“滥情”的文风为什么难以纠正?这其中有着的方方面面的原因(包括高考命题在内),而高考作文评卷中的不作为和由此产生的错误导向,是难以辞其咎的。

其一,“滥情作文”是高考话题作文的产物,它与社会上任何一种规范、健康的文章写作都很不相同,但是,它在高考评卷中尤其受到青睐,容易得高分。学生们学得“滥情体”的唯一目的,是售与评卷教师;评卷教师对“滥情体”的青睐有加,又刺激着后来的学生们竞相效仿„„这就形成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自产自销和自满自足的封闭体系,并且有着很强的“自我复制”和“自性繁殖”的能力,只要高考评卷依旧推出优秀“滥情作文”,只要高考评卷还认可这也是一种“文体”,它就有着旺盛的生命力而繁衍不绝。

其二,在与“滥情作文”争夺学生的过程中,中学语文教师的力量已经微不足道。在话题作文泛滥的世纪之交上中学、考大学的学生,如今有的已经走上了教育岗位。在写作的成长道路上,他们受“高考滥情体”的影响,传统议论文仿佛是“遥远的传说”,他们用“滥情体”指导学生们是那么自然而然。即使是我们有的教师用议论文的规范去引导学生,也会遇到这样的尴尬——有的学生拿着那些高考优秀作文问:“‘滥情作文’也能够在高考中拿高《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 第5页 分,我们为什么不学它?”面对高考评卷的现状,教师们要么放弃操守、同流合污,要么坚持操守、置学生前途于不顾。

如今,“滥情作文”攻城略地,攻陷了中学作文教学的课堂,攻陷了高考考场,高考评卷点本应是我们坚持操守、顽强抵抗的最后一道防线。可是恰在这道防线上,我们的评卷老师却用朱红的大笔举起了投降的白幡!

(三)评卷,必须坚守的“最后一道防线”

拨乱反正,也只有从高考评卷这“最后一道防线”开始。

高考评卷必须向世人展现它所应有的健康的作文价值观。

过去一段时期里,在话题作文的影响下中学生作文出现的“滥情”现象,在许多省份都相当普遍。不少省份的高考评卷已经开始为纠正这一现象作出努力。

2006年,浙江省开始对这种滥情的“文化作文”说“不”。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卷大组组长陈建新认为:“近几年高考作文出现了“文化作文”模式,这种倾向性问题已严重影响到公正、公平地评价一个高考生的真实写作水平。”他认为,造成这种写作风气,高考作文的出卷和阅卷者难辞其咎。他主张“高中生应该关注社会现实,应该具备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而不只是在文化的名目下堆砌材料夸夸其谈。我们不应该在一看到

[3]这样的“文化作文”就打高分,而应该鼓励那些关注社会现实的作文。”陈建新把这种滥情的“文化作文”称为“套话作文”。2007年浙江省高考作文评卷组专门形成了《关于“套话作文”的说明》的评卷意见,发给评卷教师以统一思想。下面是《关于“套话作文”的说[4]明》(2007年)的原文:

关于“套话作文”的说明

“套话”作文有这样几个特点,第一,题材总是选用历史文化(文学)名人;第二,文章结构表现为“穿靴戴帽三段论”,即用三段左右的历史文化名人的事迹为作文主体,再加上一个开头和结尾;第三,作文的主题总是局限在一个浅显的平面上而不做深入开拓。也就是说,作文的材料熟烂、结构模式化和主题平面化构成了“套话作文”的三要素。根据我们几年来阅卷的不完全统计,出现在这类“套话作文”中的历史文化名人,以屈原、陶渊明、苏轼为最多,可称为“套话”作文中的“三巨头”。其它常见的还有庄子、项羽、司马迁、嵇康、王维、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陆游、李清照、曹雪芹。不管你出的题涉及爱国主义还是环境保护,关怀底层大众还是建设精神文明,他们都可以用上述这些材料敷衍。

当然,我们指出“套话作文”的典型表现,并不意味只要使用了历史文化名人材料就一定是“套话作文”了。阅卷者要根据上述三要素,对作文进行综合判断。

“套话”作文的盛行与话题作文形式有一定关系。因为话题作文对审题的要求比命题作文和材料作文低,再加上前几年这种类型的满分作文出现的较多,而对写作能力差的学生来讲,掌握几块材料到考场上去拼凑,远比苦学苦练提高写作能力要容易得多。又不需要承担抄袭的责任。

但是,这种“套话作文”的坏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第一,它使高考作文遴选考生的区分度受到影响,写作能力高的考生与写作能力低的学生得分趋近。

第二,更为严重的是,“套话作文”背后的中学作文教学机制影响一代人的写作能力甚至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体现高考公平公正的原则,准确引导中学作文教学,我们从去年开始对“套话作文”的打分执行从严的政策。一般情况下,这类“套话作文”最高不超过50分。如果语言比较流畅,思路清晰,可打在43-44分的基准分左右。表达特别突《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 第6页 出的,也可突破50分,但不宜进入一类卷。而表达能力较差的,也可打在40分以下。

2006年山东高考作文评卷也对这类“文化作文”痛下杀手,原因是那是一种新八股。

[5]结果,这类“文化作文”在作文评卷中遭遇严霜。

2008年,江苏省高考作文评卷组组长何永康就撰文指出:“一到6月7日上午,中国古代名人纷纷被考生招来,忙得不可开交:屈原不断跳下汨罗江,成了‘跳水运动员’;项羽的宝剑始终架在脖子上,随时准备自杀;韩信呢,只赖在胯下干脆不起来——”“于是,华而不实、意识流一般的文字满天飞,玩色彩,玩跳荡,玩哲理,玩深沉,搅得阅卷老师眼花缭乱,我们把它称为‘空对空导弹’。”他曾在许多场合呼吁:“请高中作文教学回到实实在[6]在的现实生活的大地,多写高中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

近年来,湖北省高考作文评卷下大力气“纠偏”,文风浮华难得高分,高考作文在返朴归真。写议论文,看重的是学生对观点的证明过程,要求层层剖析、有说服力;记叙文则要

[7]求考生寓情于事、于景。朴素的文字、真挚的情感符合高中生的生活特点。

但是,近几年的福建高考作文评卷依旧我行我素,把“滥情作文”推荐为优秀作文供中学生们模仿,这反映的是写作理念的滞后和对社会的不负责任!

2011年,福建高考语文的《考试说明》在写作部分对“符合文体要求”作了较大的修订。2010年《考试说明》对“符合文体要求”的表达是:“写作考试通常允许考生‘自选文体’写作”。2011年《考试说明》则不再提“文体自选”,而强调“考生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等文章应严格遵循相应的文体要求”,尤其是对论述类的写作要求叙述得最为详尽:“论述时重在表达自己的看法,并论述其理由依据,做到观点鲜明,论据有力,论证充分,注重分析、说理,而不是用例证代替论证”。

从《考试说明》的这些变化是对高考命题的规范和对考生作文的要求,是对中学作文教学的良好导向,也是对高考作文评卷改革的期待。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作文教育理念,要在作文教学中贯彻这些正确的理念,让学生们的写作学习少走弯路,健康发展。但眼下的当务之急是,高考评卷要有历史使命感,要拨乱反正,还作文以本来的真面目。如果高考作文评卷还用“滥情作文”的那把尺子作为衡量的标准,我们的一切努力将可能依旧付诸东流。

——高考作文评卷,是我们必须坚守的“最后一道防线”!

2011年4月6日

【参考资料】

[1]引自2010年6月20日《厦门晚报》。

[2]引自孙绍振《让作文做主 打破语文应试教育的框——评2004年各省自主高考作文命题的成果与缺憾》,载于2004年《厦门晚报》(转引自http://www.xiexiebang.com/detail.asp?infoID=3713)。

[5]引自马俊强《我看高考“文化作文”》,载于2007年第29期《中学生·高中作文版》。

[6]引自何永康《动真情,写自己》,载于2008年第6期《课外阅读》。

[7]引自《湖北高考语文作文阅卷大力纠偏 文风浮华难得高分》,载于2009年04月07日《楚天金报》。

(说明:本文为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命题研究中心“大规模统一考试命题的理论与实践”课题研究报告《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的第五部分。)

《改革与困境——福建高考语文命题反思》 第7页

第二篇:例谈高考作文命题题旨与材料含意不当现象

高考新材料作文命题存在着题旨与材料含意不当问题。指出这些问题,分析失误原因,对于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完善高考作文命题意义重大。现从六个方面具体例证并稍作阐释如下,以见教于大方之家。

一.以偏概全,泛化材料固有含意 例如:2012年辽宁省作文题。我们知道,是隐是现,器乐演奏会和音乐演唱会是截然不同的。因为演奏会的“入耳之音”发自于“乐器”,其“注意力集中与引导”路径是“由声及人”。它强调听力聚焦,要求“人,要隐于音乐背后”,以避免干扰观众“循音求人、辨音证艺”。而演唱会的“入耳之音”则发自于“人”,其“注意力集中与引导”路径是“由人及声”。它强调视线聚焦,要求“人,要现于音乐之前”,以方便观众“因人求音、识人证音”。演奏会的“隐”与悄然和演唱会的“现”与躁动,其表面不同,但本质相同:都是舞台艺术效果最大化追求和注意力聚焦的需要与反映。可是,在作文题情境中,命题人却精心设计了一个将“隐”泛化的“陷阱”“三部曲”。作文题首先假借了一个外行人,来了一个瞒天过海、违背事实的发问:“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这是“陷阱”挖掘的第一步,目的在于为泛化题旨、误导考生“奠基”和引出主旨句。第二步便是以答问方式提出“人,要隐于音乐背后”这个主旨句。这里的“人”,是个单称,指“我”(女钢琴家);甚或只是个“特称”,专指“像我一样的器乐演奏家”——这是事实成立和答问得体的前提。而以“特称判断”为主旨句,这就为题旨泛化埋下了“祸根”,也迈出“陷阱”挖掘的第二步!命题人紧接着用“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有人„„,有人„„,有人联想到人生诸多方面„„”这些普适性评论和误导性暗示,故意将一个有条件的特指判断,朝着无条件的全称判断和“各行各业普遍适用”的“专业信条”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行事准则”方向引,为考生“入瓮”和跌落“陷阱”“启思”、定向与导航,从而完成“陷阱”挖掘的第三步。作文题通过“误导性提问”→→“特指性回答”→→“普适性导引”这“三部曲”,完成了以偏概全、题旨泛化的全过程。为此,不知道有多少不辨“特指”与“全称”的考生,掉入到“大隐隐于乐”这个“陷阱”之中?也不知道有多少洞察事理逻辑、并在考场作文中执意规避“陷阱”、翻转立意的考生,其最终命运如何?我们更不知道作为执高考“牛耳”的命题人、阅卷人,自己是否还绕得开这个为考生所设下的逻辑“陷阱”?

又如:2010年浙江省作文题,材料陈述的是“文化反哺”现象;且“文化反哺”的“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也是正确的。而作文题却跨越材料,要求“以‘角色转换之间’为标题”,这就泛化了材料固有含意。因为:“角色转换”大于“文化反哺”!二.避重就轻,窄化材料固有含意

例如:2012年全国卷作文题“甩掉多余的顾虑”。在作文题中,妈妈认为“脱掉外衣和鞋袜,就甩掉了多余的顾虑”,这是错误的。因为春季插秧正处春寒料峭节令,下田不能只穿单衣。有闽南谚语曰:“正月冻死牛,二月冻死马,三月冻死插秧客”(古汉语“马、客”押韵),所谓正是如此。脱了外衣,还有中衣内衣、长裤短裤,摔倒了还是会继续弄脏衣服的!显然,“脱掉外衣和鞋袜”是无法甩掉“顾虑”的!妈妈这个“解窘”“乌龙”,既暴露了妈妈、“我”和命题人都是种地的门外汉;也显示了“外衣和鞋袜”只是这个所谓“多余的顾虑”的表象。“窘境”另有“真原因”,材料另有“真含意”!其实,造成“窘境”的“元凶”有两个:一个是缺少劳动磨炼,体力不支;另一个是长裤裤脚羁绊——雨天田埂泥泞、挑担下田不卷裤脚,任谁都会“寸步难行”的!让我“脚底下稳当了,担子轻了”的秘密,恰恰就在于“卷起裤脚”这个“无师自通”的举动!“我”一系列表现,既点明了“真顾虑”与“真含意”就是学用脱离、当代农家子弟远离“三农”这个事实;又证明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和“学用结合”才是“解窘除虑”的良方!这就是题旨所在!

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育人永恒主题。从本质上看,智技脱离、学用脱离仍然是当今教育的最大“窘境”、“顾虑”和“软肋”:一边是“学富五车”的毕业生,另一边却是各种技能岗位的“门外汉”;一边是怨天尤人的“就业难”,一边是不肯低就的“招工难”; 一边是孩子们“窘境”连连,另一边却是育人者“乌龙”频现„„正是家庭、社会和教育共同造就了“真窘境”和“真顾虑”!我们强烈认为,与其让妈妈说些让人见笑的“外行话”,不如说些实事求是的“体己话”,不但符合情境,也会更有价值。譬如说:

“孩子,挑秧下田,要脱掉外衣和鞋袜,卷高裤脚。你不是没能力挑这个担子,你是把下地当上课了。咱们以后多参加劳动自然就明白了!”之类的。

只是这种“直面”和关注,需要命题人和决策者的睿智与胆识!

又如:2012年福建省的作文题,取材于冯骥才的励志名言,但取用为作文题材料,却派生出窄化人生要义的问题。按照作文材料,只看到求快、求远,求胜,看不到道路、方向和遵规守则;只有我赢、你输和“锦标”,却远离了合作、和谐和双赢共赢;只讲“强出头”、“争第一”和“成龙凤”,却忘记了人在旅途,起风了,就要靠港避险;困倦了,就该回家歇歇的叮嘱;„„这是另类的窄化,问题源自于:名言只是名人一时一事的有感而发,并不强调融通周圆;而作文考查的是综合、辩证的认识与分析能力,要求材料讲求含意的对立统一和丰富多元。

三.偷梁换柱,改变材料固有含意

例如:2010全国课标卷作文题,提供了三则材料,分别讲将一种热带观赏鱼放到大水池中可以长得更快、更大;狼适应恶劣环境而“顽强地生存下来”和心理暗示有助于提高学习成绩。材料最后点明:“以上现象启发人们认识到人才成长是有一定规律的。”题旨明显的改变了材料固有含意!首先,人的成长,是有其根本不同于动物的特殊规律的!即使同样是鱼类,有些鱼无论放在大池子或小鱼缸,也不会有“两个月就可以长到一尺长”的情形发生,更何况是人,在大一点或小一点的空间里,决计不会使人长得特别大、特别快或特别小、特别慢。其次,像“狼们”一样的适应严酷的环境以求生存,这只是一小部分现代人为增加生活体验或特殊本领的有意而为,并不是人才成长的普遍规律或基本法则。第三,暗示等心理方法会在“一定条件下”激发人的潜能、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但暗示转化为持久的内驱力和品格,还需要一系列复杂的因素和条件,否则,就会将“人才成长规律”的研究导入唯心主义的泥沼之中!作文题将人的成长与动物的生存、生长混为一谈;将心理学实验现象与特例误导为人才成长法则与规律,这既是一个严重的常识性错误,也是明显偷换概念,改变材料固有含意的作为。

又如:2012年湖北省作文题,材料中老师加学生一共有五次发言,都只涉及对“科技改变书信(生活)方式”这一议题的论辩,如果将其改变、提升为对“科技的利与弊”探讨与论争,势必背离材料固有含意。

四.越俎代庖,题旨与材料和盘托出

例如:2012年天津市作文题“老鱼和小鱼”,材料以寓言故事的方式:通过老鱼和小鱼关于对水质的敏感与认知的不同态度,揭示了一个最平凡,也是最深刻的道理: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都是免费的、而且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是我们身在其中,却对它熟视无睹、不能倍加珍惜。如:空气、阳光、水,乃至于人间至真无上的亲情„„这是一个寓意深刻、可以深度开发,又可以多元理解、多层次立意的好题。遗憾的是,命题人竟然以评论者身份直接挑明题旨:“看来,有些最常见而又不可或缺的东西,恰恰最容易被我们忽视;有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能够引发我们深入思考„„”就这样,一个好端端的命题,经命题者这句“越俎代庖”的话一点,材料的寓意顿时一目了然——也就索然无味了!作文立意也立时齐刷刷的朝着一个方向、一个基点看齐了——也就失去了区分度了!

而此类情形在高考作文命题中,却屡有发生,且不在少数。如2011年浙江省作文题“我的时间”最后一句:“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又如2010年湖北省作文题“关于幻想”的“幻想源自人类的求知本能,展现了人类非凡的想象力。幻想推动现实,幻想照亮生命,幻想是快乐的源泉„„”;还如2010年江西省作文题“找回童年”的“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都属此类情形。难怪孙绍振先生直言批评说:“简直是画蛇添足”!高考作文命题这种越俎代庖、包办代替的做法,其实只是平时教学的缩影:施教者唯恐不全、唯恐不深、唯恐不细、唯恐不懂,一味的填、一味的灌、一味的代替学生思考,久而久之,学习者也就渐渐失去了独立钻研精神和深度探究习惯,因而也就缺少质疑问难的眼光、多元批判的勇气和自我发现的乐趣与能力了。令我们担心和不解的是,具有指标意义和导向作用的高考作文命题,竟然也流行起这些做法,这到底是教育之喜,抑或育人之悲耶? 五.缺乏弹性,立意与叙写指向单一

“指向单一”是指作文题具有太强的思想导向和单一的、近乎指令性的立意要求,令考生提炼主题和个性化立意的空间变小,甚至“无所作为”。例如,2012年北京市作文题“火车巡逻员的故事”,任何考生,只要一读题目,“责任与敬业”、“平凡与坚守”、“使命与崇高”的含意已是一目了然,考生对此类题材与立意,既不陌生,也不困难,因为这是备考应试所必须训练过关的“重点”。试题留给考生生发联想、想象和思考、发挥的空间极其有限,既不容易“出彩”,也难于“区分”(优劣)。正如张颐武先生所批评的:“指向性太强了”。

又如:2012年福建省的作文题,取用冯骥才先生的“竞技的赛跑与人生的赛跑”的名言,从激励的角度,有其正面立意的一面。但是,除了试题规定、指示的“在有限的路程尽量的快”和“在人生有限的时间内尽量的长”这个固定立意、思考向度之外,考生难以再有其他发挥、创新的空间。而像2010年江西、江苏省和北京市的作文题,也存在类似的情形。江西省作文题“找回童年”,在回避掉、排除了考生翻转立意、批评现行教育制度是让孩子们过早的失去童年、童真、童趣的“罪魁祸首”这一创新性立意之后,作文题剩下的就只能在中规中矩的“游戏规则内”去“找回童年”了。江苏省作文题“绿色生活”,考生大抵也是只能向度单

一、千篇一律地重复环保的官样老话。北京市的命题作文“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题目已然暗示、规定了既要“仰望星空”,又要“脚踏实地”。考生只能“带着镣铐跳舞”、求得两者的平衡而已。在生活中思考、思辨中质疑,在矛盾对立中求得同一,是高中生最为重要的智性能力。而命题缺乏弹性,除了导致立意与叙写指向单一之外,也容易诱导考生说假话、空话、套话。六.毫无节制,立意与取材宽泛无边

例如:2010年天津市作文题“我生活的世界”,基本囊括了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赤橙黄绿、酸甜苦辣、政经文体、虚实真假等等,几乎无所不包、毫无节制,考生都可以信手拈来,既作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又作为文章的题目或观点,一切不必劳神费心。因为无论写什么,都不会超出“生活”和“生活的世界”的范围内,因此,也就不存在写作离题的问题了。这种情形,在命题作文中尤其明显。例如:2011年山东省作文题“这个世界需要你”,就没有不能写的内容。可以写你最崇敬、最熟悉的或是一个最不起眼的人,只要把他在世上生存的价值阐述出来就行了;还可以写人世间一切美好的精神、品质和事物,只要是我们所需要的、同时把它拟人化就行了!也难怪试题一经公布,立刻有某考试辅导中心的人跳出来说:“此题不难!可称之为本最易审题最易立意的一道作文题。再对照我课上所讲的五心一想作文法,诚信,感恩,责任,上进,自信,五者皆为我们所呼唤和需要也。挑任一熟悉主题写之便可成就一篇洋洋洒洒的800字美文。”(腾讯教育[微博],新东方·谢明波)又如2010年湖南省作文题“早”,也存在此类情形。泛即是无所适从。面对这些立意与取材毫无节制的作文题,考生写作理性、多元思维却受到极大压抑与限制;面对这样宽泛无边的题目,考生唯一能做的,就是从已有的阅历、经验和从内心体验、情感深处去发掘、去补救,而以现在的考生论,要写出情感的深沉与丰富,更多的可能只会流于“矫情”或“滥情”。这也是需要命题者引起关注的!

总之,新材料作文命题题旨与材料含意不当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其纠偏导正的基本对策是:改革考试制度,完善命题机制!杨百良,语文特级教师,现居福建漳浦。

第三篇: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启示 ——兼谈2011届高三作文备考策略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启示 ——兼谈2011届高三作文备

考策略

广东广雅中学刘文岩

凡经历过高三备考洗礼的高三语文教师都知道,我们要完成的高考的任务,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一是课堂上的备考环节;二是考场上完成试卷的解答;三是评卷场评卷。这三个环节,虽彼此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在备考中,我们关注得最多的是课堂教学,如何提升课堂复习的有效性,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都竭尽全力。而考场上学生完成高考试卷,这一环节,我们无法参与,能做的顶多也是事前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并在考场外祈祷一切顺利。但有经验的高三教师,则会对评卷场这第三个环节,非常重视并加以研究。而亲身经历了多次高考评卷,我也深深觉得,把握评卷场评卷的规律,对推动我们的备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极为有用的。

广东新高考后,我连续三年经历了评卷场的洗礼,的确是有一些切身的感受的。而那些从评卷场上获得的种种资料与心得,也的确成为了我每一届新高三备考时有益的指引。今天,我就结合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的感受,谈谈我们的作文备考。

一、排除干扰,切实提升审题能力。

不少改卷的教师都说,今年的作文题是“一个绝妙的错误”。我认为,老师们并不是对今年的题目提出质疑,而是对今年作文题目的导语有不同的看法。

今年标题作文“与你为邻”的导语如下: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高三任教的教师们,绝大多数都在备考中指导学生们怎样对待题目中的导语:最保险的写作方向就是依着导语的提示作用来审题,构思文章(虽然脱离导语写作也是行的,但我们说最保险的作法是这样的)。但今年的学生如果是听话的,遵循导语的提示来写作就有麻烦了。

按照导语的提示,三句话分别强调了:

1.为邻的两者是谁,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对“你”进行解释性提示,“你”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3.强调“邻”不可回避及有所选择。

如果学生按照上面的三点提示,就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非常难下笔。有学生看到第1点“你我相互依存”,就想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跟我相互依存的,于是抛弃“邻”的概念,写“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邻”,导致偏题。有学生看到第2点“邻可实可虚”,便觉得写实实在在的“邻”太肤浅,于是想到“邻”可以是无形的虚物,因而写“与感情为邻”、“诚信与我为邻”、“坚强与我为邻”、“与自我为邻”,忽略了这些虚的品质与精神是与“我”密不可分、不存在邻的关系的。因为,严格来说,“无形”的“你”不能指精神层面的东西,因为与这些优秀的品质为邻,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不打算拥有它们?也导致偏题。

也许就是因为这“导语”的原故,在改卷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与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邻”、“与精神(诚信、坚强、勇气)为邻”的文章。而按照评卷场的要求,这些文章均在二类文以下。学生们中了“导语”的埋伏,有点冤啊!

那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三句导语呢?改卷专家组的意见如下:

“1.导语只是作文的提示,不是作文的要求。”(换言之,不用写双向依存关系。“相互依

存”这句话可以作废。)

“2.可以根据导语的提示作文,也可以离开导语作文。”(换言之,整个导语都可以作废。)

“3.可以仅就导语中的一点提示作文,也可以就导语中的全部提示作文。不要只看考生

写了导语很多方面就判面面俱到;也不要只看考生写了导语的一点就判内容残缺。”(换言之,导语你爱写多少写多少。)

“4.可以认同导语,也可以反驳导语。反驳要符合主流看法。”(换言之,你可以跟导语

唱反调。)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备考训练中,老师们一般强调一定要关注导语的限制,这是审题的重

要依据,能从导语中得到讯息好过自己胡乱发挥。但今年作文专家对导语的界定却明显不符

合我们平常的备考要求,这无疑让人疑惑以后的备考究竟该如何指导学生。而2009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中的导语,就能很好地与我们备考的实际相结合。

2009年高考的“常识”的导语。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

出新„„

但我们不能肯定,每年的高考题目都能与我们的备考实际有很高的吻合度啊!

因此,针对今年出现的这种情况,我们一定培养学生具备排除干扰的能力,学会抓住题

目的本身要义,切实地提高对题目内涵的理解。

我们依照陈妙云教授的指导,对题目要“咬文嚼字”。指导学生咬准字,嚼好文,抓准题

目中需要我们“咬”与“嚼”的文字进行思考,排除不必要的干扰。

例如,今年的“与你为邻”,我们就让学生对“与你为邻”这四个字仔细地“咬”,用心

地“嚼”。

“与你为邻”,是一个无主句。谁与你为邻?没有限定,你可以自己补充;

“与你为邻”中的“你”要落实到全文当中,不能变成“与他为邻”;

“与你为邻”中的一个“邻”字,表明“与你为邻”的那个对象与“你”有着密切的关

系。而“邻”的本义指住处接近的人家和位置接近(邻近)。把一切都视为“邻”,显然是不

正确的。如把父母、夫妻、感情、心灵、生活等视为邻,都是反常识的。

如果我们这样来指导学生审题,是不是能帮助学生排除干扰,以不变应万,手中抓住一

把尚方宝剑,管他妖魔鬼怪从何而来,一概杀他个干干净净。

二、解放思想,全力营造写作亮点

引一句陈妙云教授在《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一文中的原话:“最近几年考过的作文

题,成为了今年的约50%的考生重复的话语。如爱、善良、感恩、坚强、勇敢、责任、和谐等,是那些不敢独立思考的学生所选择的‘邻’。以往别人常写的李白、陶渊明、项羽、马云、丛

飞、陈玉蓉等材料被不约而同地选用”。

陈老师的这番说,表明了考生在考场上忽视“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忽视对自然

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忽视创作性思维的呈现。把作文的备考当做是素材的积累,材料的运

用的技巧,文字使用伎俩。

我们来看今年标杆卷8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三个有形的“你”,写与李白、屈原、陶渊明为邻。全文把三个

有形的“你”放在了“你”的位置,对题目把握较准确,写单反的影响。这个考生写三个用

滥的材料是在“写”而不是“套”,是在理解后提炼核心精神,是在框架内写这三个人。此文语言较有水平,较通顺。但不可否认此文未能体现考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选材、立意、认

知水平低,结构、创造性思维被放弃。(16+17+5=38)

可见,如果学生的作文,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不立足于社会,不抒发出自己对社

会与生活独特的见解,与众不同的思考,是很难获得认可的。

“故纸堆里寻旧货”的文风今年继续受到打压。而大量文章中出现的“暴走妈妈”、“感

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耳熟能详”的素材时,又使我们这些改卷者在改卷的第三天就已经有

了“审美疲劳”。这又不禁使我们产生了困惑。使用经典古人,不易得高分;用了大家都知道的热点时事素材,又落得个“人云亦云”,无新意的结局。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写作

文,才能让他们在评卷场上获得好的分数呢?

我们来看今年标杆卷1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议论文,展示和针砭了当下的种种社会现象,提出了“与你为邻”的目标,展示

了考生对社会的关注,对题意理解与把握的能力。当然此文只有展示与针砭,论得显然不够,但展示的时候,态度、是非判断还是鲜明的。但语言较粗糙,文章语言属论证型风格,复句的使用不错。错别字4个,扣2分。(25+22+10-2=55)

再来看今年标杆卷2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和邻居一位清洁工在邻里之间发生的一件事。青年的“我”

在“与你为邻”的问题上不够成熟,在处理与邻居关系上不够和谐;母亲在这件事上做得很

好,很理解对方;也写了清洁工小王对“我”的爱与理解。“我”和“邻”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互相依存写得好,事件细节、构思得很好。但此考生在语言上,用词有很多不当的地方。发

展等级打在立意深刻。(24+20+10=54)

一篇议论文,一篇记叙文,都在有不少缺点的情况下,获得了评卷场的高分。真是值得

我们深思。我们抓住评语中的关键词:“展示和针砭当下的种种社会现象„„态度和是非判断

是鲜明的”;“(这篇记叙文)对事件的细节描写得好,构思得很好”。从这些评语中,我们不

难看出,评卷场上对文章的判断,与《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写作的说明有着“异曲同工”

之处: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必须解放思想,将写作的目光聚焦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将抒情的重点放在自身的真情实感上来。重新把文章亮点的营造,定位于“写出现实针对性”、“写出真情实感”来。

首先,写出现实针对性。高考是要向高校输送合格的人才。而新时期的大学生,不能只

会读书,不能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我们应该投身于社会,关注

社会,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脱离社会,只顾走自己的路的人,将来是无法适应缤纷而

又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毕竟,国家培养大学生,最终是希望大学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对社会漠然,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毫无感受的,空有知识的人。所以,我们要让

别人认为我们是一个(或者将来会是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就应该把我们的思想与社会的脉搏紧密相联,使自己积极“入世”,表现出我们良好的社会责任心与对真善美的判断。

如何写出现实针对性的文章。

23.关注社会,把自己的目光投入到社会当中去。

多看报纸,周刊,多看评论,多了解社会事件之下的根源。

如:广州市公交车月票优惠政策诸多批评;(政府的公益投入缺乏)

众人抨击LPG;(决策时的阶段性,无前瞻性,不听从专家意见)

两件事均可折射出人们的民主意识的提高,舆论监督的力量„„

24.善于思考,合理运用,要表现出比别人高出一筹的思维水平。

时事材料:

2007年4月7日,洪战辉在郑州市外国语中学做完报告后,掌声还未远去,他犹豫了一

下,又拿起话筒:“我这次还带来了我的新书,每本15元,我提成1.5元„„”台下一片哗

然。“报告讲得挺高尚,没想到原来是卖书的。”学生们议论纷纷。

前不久,全国道德模范洪战辉作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接受了记者李小萌的专访。洪战辉

在节目中重点谈了自己成名后的烦恼。自从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后,他先后在全国

各地做了近150场报告,而这些报告全部是免费的。洪战辉说他想过要收出场费,可是又不

敢收。他的想法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思想火花:

 不能用“君子固穷”的传统观念束缚新时代的模范人物。洪战辉凭自己的双手赚钱并没

有 什么错,他是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但不能只做个精神和道德符号,他有权像个普通

人一样挣钱、生活。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洪战辉可以凭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利益,但不能打着“全国道德

模范”这一金字招牌为他的赚钱行为提供便利。

 社会应该为模范人物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舆论氛围,不能用远离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模

范人物,做出“道德绑架”的行为。

25.选材上,可以选择自己就熟悉的来写。

比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90后的事迹

26.思维是关键。

拿到题目,着眼点可以与社会联系,但也一定要有合理的逻辑性,也不能为“现实性而

现实性”,否则就会出现伪“现实性”,起到相反的效果。

比如,你只是罗列社会现象,罗列生活现象,而没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也只是平庸的。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就是要写“有我”的文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虽然中学生的生活经历不丰富,但在信息

化的时代里,他们的是可以间接经历生活的。而这些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历,如果注意挖掘,写作的素材是十分充足的。

写“有我”的文章,掌握几个从“我”出发形成的发散思维轨迹的基本途径,快速获得

独特而有效的作文思路。

如,题目与“我”的个体(个性认知);

题目与“我”的群体——朋友、同学、班级、家庭、学校、社区、城市、国家;题目与“我”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题目与“我”的历史——过去、现在、将来;

题目与“我”的经历——学习、游戏、活动。

而回过头来看今年考场作文,其成功者莫不如是。

标杆卷2号文,写自己与邻居的交往的生活故事,理解到生活的教益。《语文月刊》(2010

年第8期)中优秀范文中的,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比比皆是,大家可以借鉴。

最后,我还要废话几句。我们的作文备考,是要研究一下改卷者的心理的。一些常规的细节,我们还是要多多留意的。我举几个例子。

 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晰。

 考场“八股”还是要多用。(开篇点题,反复出现点题关键词,结尾再点题)

 思想正派,不要过分标新立异。

 不怕幼稚,只怕离题。

最后,祝大家2011年高考大丰收!

第四篇: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综述与备考2011作文启示

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综述与备考启示(高考题研究专题讲座稿)一.2010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综述 1 大纲全国卷1 适用地区:河北 河南 山西 广西 漫画作文:猫吃鱼不抓鼠

阅读下面的图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得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材料作文 漫画材料、单一 2 大纲全国卷2 适用地区:贵州 云南 甘肃 新疆 材料作文:有关“浅阅读”的讨论

今年世界读书日这天,网上展开了关于“浅阅读”的讨论。甲:什么是浅阅读?乙:就是追求简单轻松、实用有趣的阅读嘛。浅阅读很时髦的。材料作文 文字材料、辩论性、多义性 3 新课标全国卷

适用地区:黑龙江 吉林 宁夏 陕西 根据三段材料作文

1:把一条热带鱼放在一个小鱼缸里,它只能长到3寸大小;把它放进大鱼池里,它才有可能长的很大„„ 材料作文 文字材料、多则 安徽卷 根据一首“哲理诗”作文

“交流四水抱城斜,散作千溪遍万家。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由此哲理诗引发的思考和联想写一文。材料作文 文字材料、诗歌 北京卷 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

以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不限文体。命题作文 思辨性、二元或者多元性 6 重庆卷 以“难题”为题目作文

请以“难题”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题目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800字;(4)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命题作文 比喻性、象征性、多元性 福建卷 材料作文:《格林童话》的诞生

材料说的是格林兄弟认为民间传说与人文历史有关,但是当他们收集很多传说后又找不到确切的关系而作罢„„ 材料作文 文字材料、二元性 广东卷 命题作文:与你为邻

命题作文:与你为邻。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命题作文 比喻性、象征性 海南卷 材料作文:人的成才有规律 有一种热带观赏鱼,把它放在鱼缸里,不管养多长时间,也只能长到两三寸长。但是把它在大水池中,两三个月就能长到一尺多长„„ 材料作文

文字材料、比喻性、多元性 湖北卷 材料作文:有关“幻想”

孙悟空的筋斗云,哪吒的风火轮,都是神奇想象的产物,寄寓了人类渴求飞速行进的美好愿望„„ 材料作文 文字材料、多元性 湖南卷 请以“早”为题作文

请以“早”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命题作文 比喻性、象征性 江苏卷 以“绿色生活”为话题

以“绿色生活”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话题作文 比喻性、象征性 江西卷 命题作文:找回童年 江西命题作文《找回童年》 命题作文 比喻性、象征性 辽宁卷 材料作文:有关“懂得放弃”的话题

3岁的托尼把手伸进瓶子,满满地抓了一大把糖果,他想抽出手时,瓶口太小,出不来。他一颗糖都不想放弃,手又抽不出来,“哇”的一声哭了„„ 材料作文

文字材料、多元性 宁夏卷 根据三段材料作文

1:把一条热带鱼放在一个小鱼缸里,它只能长到3寸大小;把它放进大鱼池里,它才有可能长的很大„„ 材料作文 文字材料、比喻性、多元性 山东卷 材料作文:列夫•托尔斯泰名言

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请据以上材料写文章。材料作文 文字材料、比喻性、多元性 上海卷 材料作文:钓鱼不捕捞小鱼

丹麦人去钓鱼会随身带一把尺子,钓到鱼,常常用尺子量一量,将不够尺寸的小鱼放回河里。他们说:“让小鱼长大不更好吗?”„„ 材料作文 文字材料、比喻性、多元性 18 陕西卷 根据三段材料作文

1:把一条热带鱼放在一个小鱼缸里,它只能长到3寸大小;把它放进大鱼池里,它才有可能长的很大;

2、狼之所以勇猛矫健,是因为它长期生活在野外里„„ 材料作文

文字材料、比喻性、多元性 四川卷 材料作文:从人生的角度写作 一个点可以构成一条线,可以构成一个平面,最后构成立体。人生就像不规则的几个点,这些点又可以连成无数条线„„ 材料作文 文字材料、比喻性、多元性 20 天津卷 话题作文:我生活的世界

话题作文《我生活的世界》,不少于800字 话题作文 比喻性、象征性、多元性 21 浙江卷 命题作文:角色转换之间

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命题作文 比喻性、象征性、多元性 二.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的总体特点:

1.命题形式多样,但相对稳定,主要集中在材料作文命题上。21个作文题,材料作文13个,命题作文6个,话题作文2个。

2.材料作文中,均考查新材料作文,或者说“后话题”作文,明确要求“不得脱离所给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范围”,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3.从命题材料的选择来看,所选择材料主要包括:①文字材料;②图画材料。4.从所给材料的数量来看,主要是:①多则材料;②单一材料。

5.从所给材料的“含义范围”来看,都体现了多元性,便于不同层次考生均“有话可说”。

6.从所给材料的“内容”来看,主要涉及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即做人做事的智慧,涉及人生观、世界观的理性思考和深度思考。

7.从所给材料的审题难度来看,所有命题材料,命题者都没有设置什么玄机,不至于让考生踏入审题误区。但是,对所有材料的比喻义或者象征义的解明显体现出高考的“选拔性”特点,即通过对所给材料比喻义或象征义得理性思考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文化底蕴、写作能力。

8.命题作文的6个题目,从题目上直接体现思辨性的唯有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明确昭示考生必须把握题目的二元范围或者是三元甚至是范围。其他5个命题作文虽然题目比较简单,但题目的比喻性或者象征性比较丰富,即充分体现命题的“开放性”,但又不失必要的“限制性”,既保证生“有话可说”,又很好地限制了必要的写作范围,尤其突出了考试的“选拔性”。

9.2个话题作文,一个是江苏卷的“绿色生活”,一个是浙江卷的“角色转换之间”。两个话题表面上都比较简单,非常富有鲜明的时代感,但是写好不其中“绿色生活”紧贴时代脉搏——绿色经济(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益),但这样重大的话题对于“一心只读教科书”的考生而言实在太难于了。从江苏省的阅卷实际来看,考生的作文要么大而空,要么干脆为政治代言,要么理解肤浅,因而没什么新意。其实,“绿色生活”是一种生活理念,说是一种生活意识,旨在强调和谐生活、快乐生活、文明生活、高质量生活,进而达到生活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些都过于抽象难于把握,但命题者根本没有期望考生就“绿色生活”的理论、理念等进行什么高深的阐释呀。命题者要考查的是考生在考场准确理解所给话题、迅速立思、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深度思考生活、个性化地表达独到的见解或主张,即考查考生思维的灵动性、深刻性,关注生活的广泛性、积极性,阅读储备的性、实用性,构思作文的有效性、时效性。

浙江卷的“角色转换之间”,题目本身就富含多元性,这里的“角色”可以是个体的不同角色,也可以是民族、社会、国家的角色;可以是现实的角色,以是未来的角色;可以是正面角色,也可以是反面角色;可以是自身角色,也可以是他人的角色;可以是做人处事的原则,也可以是代人接物的方式、方可以是做人、做事的智慧,也可以是曾经的经验或教训,等等。总之,所给话题的多元性保证了所有考生均“有话可说”,直接的显性的限制比较少,甚根本就没有,但是隐性的潜在的限制又客观存在,以实现考试的公平、公正、选拔性目的。三.2010年高考作文命题给2011年高考备考的启示

1.夯实基础,全面训练,扎实推进。所谓基础,主要指五种表达方式的准确运用、基本文体的驾驭与把握、准确审题立意、快速布局谋篇与构思作文,还包括规范的书写、正确运用标点符号、遣词造句、卷面整洁等。

在操作层面上,可以分专题突破、逐项推进、逐一过关、逐一落实,如结合例文特别是高考考场作文或者平时作文中失误文分别安排“一般记叙类专题”论类专题”“散文专题”“小小说类专题”“说明类专题”写作,主要训练对文体的准确的把握,逐一夯实文体,过文体把握与运用关。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具体学情有所侧重,真正做到重点突出、实效高效。

在操纵层面,我们还应开动脑筋,千方百计找点子、想办法,如树立榜样,以科学引领。比如可以把平时作文特别是月考等大型考试作文中涌现出来的书范、字迹清楚、卷面整洁的作文复印给学生,让榜样促动后进,让榜样引领科学、规范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此项工作要长期坚持,力争每次考试都能这即坚持榜样的示范性、要求的一致性。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实施必要的举措,如加大对不规范书写、卷面不整洁者的扣分力度,以此促进规范书写、规范风气的形成。

2.在学科内牢牢树立综合意识,链接语言运用板块、阅读板块训练语言。语言运用板块的“简明、连贯、得体”,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原则,更是语言运基本要求,因此,我们就不能把这部分的题目当成简单的语用题来处理,而是要让学生在感悟、理解、运用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意识,并自觉运用到写作、的实际中去。“仿用、选用和变换句式”也不仅仅是句式变换和使用的问题,尽管考查时一定要单独命题的。我们应该主动将这个知识点链接到写作中,过“仿用、选用和变换句式”的练习来训练作文部分的“遣词造句”“句式富于变化”“语言有文采”。“压缩语段、扩展语句”中,尤其是“压缩语段的拟写总括性句子、总结性句子、过渡性句子,则是作文里安排段落观点句或中心句的很好典范,甚至拟写内容提要、提取关键词、拟写一句话新闻等,从反向训练怎样使写作内容丰富、充实的典范。至于拟写新闻标题,则更是直接服务于作文的拟题训练了。

在阅读中,我们也不要为了阅读训练而安排阅读,特别是那些精美时文的阅读与理解,而要在阅读的同时学习他人的立意,学习他人的语言,学习他人的谋篇,甚至还要要求学生养成读书动笔的习惯,主动养成摘抄、背诵、吟咏的语文学习习惯;而且还要定期检查,鼓动进步,鞭策落后。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迁移与链接力避随意性、盲目性,而应坚持针对性、序列性原则,即针对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不足准确定位、科学分解,然后迁移接语用板块的知识与能力针对性训练,确保学生逐渐生成语言运用与写作能力。比如作文中句式呆板缺少变化时,有意识安排“仿用、选用和变化句式”落实基础,在训练中形成能力,然后迅速安排作文,并把训练重点放在对句式的检查上。

3.强化审题立意训练,追求立意准确。准确审题立意是一种能力,而且是一种综合能力,它涉及写作者的思维水平、认知水平、理解与判断能力等。在上,智商是大于能力的。虽然当今的高考命题已经越来越淡化审题难度,但是,这并不等于就忽视了立意的考查。高考既然是选拔性考试,就一定存在着之分。所以,我们在日常写作训练中,甚至在平常的文本教学中,必须把思维的训练即审题立意的训练落到实处,而且要分类过关、重点突破、长期坚持单一性材料的审题与立意、多元性材料的审题与立意、漫画类材料的审题与立意、哲理性材料如诗歌的审题与立意、话题作文的审题与立意、命题作文的与立意。在审题与立意的训练方面,应该坚持专题突破与长期贯彻相结合的原则,即既要进行有针对性专题训练,以增长智能、提高能力,又要化繁为简期坚持;因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同样一个人的优秀思维品质也绝不是通过短期训练形成的。所以,在文本教学中,在日常生活中,必须有随时随地培养、训练学生思维习惯的意识与具体举措。4.解放思想,牢固树立大语文观的学习思想。2010年的高考作文与2009年、2008年一样回避当前时政,即不回避热点或焦点材料,不担心考生押题甚至套作,而是大胆引进新鲜的时政热点,像绿色生活、我生活的世界、角色转化、团结合作碳经济等,这就启发我们必须引领考生积极关注生活,努力做生活的有心人、思考者,甚至是智者。在操作上,首先是从基础年级做起强化学生的生活意引领其积极关注生活、思考生活,在此基础上养成动笔写周记、随笔的习惯。同时,及时搜集、整理时鲜美文,以专题阅读的形式印发给学生,并定期检如举办阅读经验交流会、读书笔记展览等。按:怎样充分发挥收听新闻联播的作用? 5.不猜题、押题,善用模仿。尽管有人猜中了今年的有的省市高考试题,甚至有考生事先准备了一系列的作文模板也派上用场,但是,都是急功近利的做法,与科学备考、严谨备考时背道而驰的。事实上,我们只要按照纲》所规定的要求逐项落实、逐一过关,踏踏实实地夯实基础,根本用不着去猜题、押题。但是,我们并不反对模仿,即主张向经典,向时鲜美文学习,模仿,在模仿中前进,在模仿中创新,在模仿中超越。

6.认真研究《考纲》《评分标准》《评分细则》,科学训练。以2010年辽宁卷为例,具体解读什么叫“不要脱离所给材料的内容和含义范围作文”。

第五篇: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启示——兼谈2011届高三作文备考策略

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启示

——兼谈2011届高三作文备考策略

广东广雅中学刘文岩

凡经历过高三备考洗礼的高三语文教师都知道,我们要完成的高考的任务,必须经过三个环节。一是课堂上的备考环节;二是考场上完成试卷的解答;三是评卷场评卷。这三个环节,虽彼此独立,却又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在备考中,我们关注得最多的是课堂教学,如何提升课堂复习的有效性,如何在课堂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的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我们都竭尽全力。而考场上学生完成高考试卷,这一环节,我们无法参与,能做的顶多也是事前对学生的心理指导,并在考场外祈祷一切顺利。但有经验的高三教师,则会对评卷场这第三个环节,非常重视并加以研究。而亲身经历了多次高考评卷,我也深深觉得,把握评卷场评卷的规律,对推动我们的备考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极为有用的。

广东新高考后,我连续三年经历了评卷场的洗礼,的确是有一些切身的感受的。而那些从评卷场上获得的种种资料与心得,也的确成为了我每一届新高三备考时有益的指引。今天,我就结合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评卷的感受,谈谈我们的作文备考。

一、排除干扰,切实提升审题能力。

不少改卷的教师都说,今年的作文题是“一个绝妙的错误”。我认为,老师们并不是对今年的题目提出质疑,而是对今年作文题目的导语有不同的看法。

今年标题作文“与你为邻”的导语如下:

‚你我为邻,相互依存。‘你’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邻’无法回避,却可有所选择。‛

高三任教的教师们,绝大多数都在备考中指导学生们怎样对待题目中的导语:最保险的写作方向就是依着导语的提示作用来审题,构思文章(虽然脱离导语写作也是行的,但我们说最保险的作法是这样的)。但今年的学生如果是听话的,遵循导语的提示来写作就有麻烦了。

按照导语的提示,三句话分别强调了:

1.为邻的两者是谁,以及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2.对“你”进行解释性提示,“你”可以实指,也可以虚指;

3.强调“邻”不可回避及有所选择。

如果学生按照上面的三点提示,就极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非常难下笔。有学生看到第1点“你我相互依存”,就想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是跟我相互依存的,于是抛弃“邻”的概念,写“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邻”,导致偏题。有学生看到第2点“邻可实可虚”,便觉得写实实在在的“邻”太肤浅,于是想到“邻”可以是无形的虚物,因而写“与感情为邻”、“诚信与我为邻”、“坚强与我为邻”、“与自我为邻”,忽略了这些虚的品质与精神是与“我”密不可分、不存在邻的关系的。因为,严格来说,“无形”的“你”不能指精神层面的东西,因为与这些优秀的品质为邻,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不打算拥有它们?也导致偏题。

也许就是因为这“导语”的原故,在改卷过程中,出现了大量的“与与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邻”、“与精神(诚信、坚强、勇气)为邻”的文章。而按照评卷场的要求,这些文章均在二类文以下。学生们中了“导语”的埋伏,有点冤啊!

那究竟该如何处理这三句导语呢?改卷专家组的意见如下:

‚1.导语只是作文的提示,不是作文的要求。‛(换言之,不用写双向依存关系。“相互

依存”这句话可以作废。)

‚2.可以根据导语的提示作文,也可以离开导语作文。‛(换言之,整个导语都可以作废。)

‚3.可以仅就导语中的一点提示作文,也可以就导语中的全部提示作文。不要只看考生

写了导语很多方面就判面面俱到;也不要只看考生写了导语的一点就判内容残缺。‛(换言之,导语你爱写多少写多少。)

‚4.可以认同导语,也可以反驳导语。反驳要符合主流看法。‛(换言之,你可以跟导语

唱反调。)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备考训练中,老师们一般强调一定要关注导语的限制,这是审题的重

要依据,能从导语中得到讯息好过自己胡乱发挥。但今年作文专家对导语的界定却明显不符

合我们平常的备考要求,这无疑让人疑惑以后的备考究竟该如何指导学生。而2009年高考的作文题目中的导语,就能很好地与我们备考的实际相结合。

2009年高考的“常识”的导语。

我们生活在常识中,常识与我们同行。有时,常识虽易知而难行,有时,常识须推陈而

出新……

但我们不能肯定,每年的高考题目都能与我们的备考实际有很高的吻合度啊!

因此,针对今年出现的这种情况,我们一定培养学生具备排除干扰的能力,学会抓住题

目的本身要义,切实地提高对题目内涵的理解。

我们依照陈妙云教授的指导,对题目要“咬文嚼字”。指导学生咬准字,嚼好文,抓准

题目中需要我们“咬”与“嚼”的文字进行思考,排除不必要的干扰。

例如,今年的“与你为邻”,我们就让学生对“与你为邻”这四个字仔细地“咬”,用心

地“嚼”。

“与你为邻”,是一个无主句。谁与你为邻?没有限定,你可以自己补充;

“与你为邻”中的“你”要落实到全文当中,不能变成“与他为邻”;

“与你为邻”中的一个“邻”字,表明“与你为邻”的那个对象与“你”有着密切的关

系。而“邻”的本义指住处接近的人家和位置接近(邻近)。把一切都视为“邻”,显然是不

正确的。如把父母、夫妻、感情、心灵、生活等视为邻,都是反常识的。

如果我们这样来指导学生审题,是不是能帮助学生排除干扰,以不变应万,手中抓住一

把尚方宝剑,管他妖魔鬼怪从何而来,一概杀他个干干净净。

二、解放思想,全力营造写作亮点

引一句陈妙云教授在《2010年广东高考作文分析》一文中的原话:“最近几年考过的作

文题,成为了今年的约50%的考生重复的话语。如爱、善良、感恩、坚强、勇敢、责任、和

谐等,是那些不敢独立思考的学生所选择的‘邻’。以往别人常写的李白、陶渊明、项羽、马云、丛飞、陈玉蓉等材料被不约而同地选用”。

陈老师的这番说,表明了考生在考场上忽视“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与感受”,忽视对自

然和社会的观察与思考,忽视创作性思维的呈现。把作文的备考当做是素材的积累,材料的运用的技巧,文字使用伎俩。

我们来看今年标杆卷8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写了三个有形的‚你‛,写与李白、屈原、陶渊明为邻。全文把三

个有形的‚你‛放在了‚你‛的位置,对题目把握较准确,写单反的影响。这个考生写三

个用滥的材料是在‚写‛而不是‚套‛,是在理解后提炼核心精神,是在框架内写这三个人。

此文语言较有水平,较通顺。但不可否认此文未能体现考生的生活体验和感受,选材、立意、认知水平低,结构、创造性思维被放弃。(16+17+5=38)

可见,如果学生的作文,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不立足于社会,不抒发出自己对社

会与生活独特的见解,与众不同的思考,是很难获得认可的。

“故纸堆里寻旧货”的文风今年继续受到打压。而大量文章中出现的“暴走妈妈”、“感

动中国十大人物”等“耳熟能详”的素材时,又使我们这些改卷者在改卷的第三天就已经有

了“审美疲劳”。这又不禁使我们产生了困惑。使用经典古人,不易得高分;用了大家都知

道的热点时事素材,又落得个“人云亦云”,无新意的结局。那么我们究竟该怎样指导学生

写作文,才能让他们在评卷场上获得好的分数呢?

我们来看今年标杆卷1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议论文,展示和针砭了当下的种种社会现象,提出了‚与你为邻‛的目标,展

示了考生对社会的关注,对题意理解与把握的能力。当然此文只有展示与针砭,论得显然不

够,但展示的时候,态度、是非判断还是鲜明的。但语言较粗糙,文章语言属论证型风格,复句的使用不错。错别字4个,扣2分。(25+22+10-2=55)

再来看今年标杆卷2号文的评语:

这是一篇记叙文,记叙了‚我‛和邻居一位清洁工在邻里之间发生的一件事。青年的‚我‛

在‚与你为邻‛的问题上不够成熟,在处理与邻居关系上不够和谐;母亲在这件事上做得很

好,很理解对方;也写了清洁工小王对‚我‛的爱与理解。‚我‛和‚邻‛的关系处理得很

好,互相依存写得好,事件细节、构思得很好。但此考生在语言上,用词有很多不当的地方。

发展等级打在立意深刻。(24+20+10=54)

一篇议论文,一篇记叙文,都在有不少缺点的情况下,获得了评卷场的高分。真是值得

我们深思。我们抓住评语中的关键词:“展示和针砭当下的种种社会现象„„态度和是非判

断是鲜明的”;“(这篇记叙文)对事件的细节描写得好,构思得很好”。从这些评语中,我们

不难看出,评卷场上对文章的判断,与《新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写作的说明有着“异曲同工”

之处:作文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必须解放思想,将写作的目光聚焦到现实生活当中来,将抒情的重点放在自身的真情实感上来。重新把文章亮点的营造,定位于“写出现实针对性”、“写出真情实感”来。

首先,写出现实针对性。高考是要向高校输送合格的人才。而新时期的大学生,不能只

会读书,不能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我们应该投身于社会,关注

社会,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脱离社会,只顾走自己的路的人,将来是无法适应缤纷而

又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的。毕竟,国家培养大学生,最终是希望大学生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对社会漠然,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毫无感受的,空有知识的人。所以,我们要让

别人认为我们是一个(或者将来会是一个)有用于社会的人,就应该把我们的思想与社会的脉搏紧密相联,使自己积极“入世”,表现出我们良好的社会责任心与对真善美的判断。

如何写出现实针对性的文章。

23.关注社会,把自己的目光投入到社会当中去。

多看报纸,周刊,多看评论,多了解社会事件之下的根源。

如:广州市公交车月票优惠政策诸多批评;(政府的公益投入缺乏)

众人抨击LPG;(决策时的阶段性,无前瞻性,不听从专家意见)

两件事均可折射出人们的民主意识的提高,舆论监督的力量„„

24.善于思考,合理运用,要表现出比别人高出一筹的思维水平。

时事材料:

2007年4月7日,洪战辉在郑州市外国语中学做完报告后,掌声还未远去,他犹豫了

一下,又拿起话筒:‚我这次还带来了我的新书,每本15元,我提成1.5元……‛台下一片

哗然。‚报告讲得挺高尚,没想到原来是卖书的。‛学生们议论纷纷。

前不久,全国道德模范洪战辉作客央视新闻会客厅,接受了记者李小萌的专访。洪战辉

在节目中重点谈了自己成名后的烦恼。自从被评为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之后,他先后在全

国各地做了近150场报告,而这些报告全部是免费的。洪战辉说他想过要收出场费,可是又

不敢收。他的想法又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思想火花:

 不能用“君子固穷”的传统观念束缚新时代的模范人物。洪战辉凭自己的双手赚钱并没

有 什么错,他是精神偶像和道德楷模,但不能只做个精神和道德符号,他有权像个普

通人一样挣钱、生活。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洪战辉可以凭自己的劳动获得经济利益,但不能打着“全国道德

模范”这一金字招牌为他的赚钱行为提供便利。

 社会应该为模范人物提供一个相对宽松的舆论氛围,不能用远离普通人的标准来要求模

范人物,做出“道德绑架”的行为。

25.选材上,可以选择自己就熟悉的来写。

比如: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90后的事迹

26.思维是关键。

拿到题目,着眼点可以与社会联系,但也一定要有合理的逻辑性,也不能为“现实性而

现实性”,否则就会出现伪“现实性”,起到相反的效果。

比如,你只是罗列社会现象,罗列生活现象,而没有自己的思考与感悟,也只是平庸的。

如何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就是要写“有我”的文章。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虽然中学生的生活经历不丰富,但在信

息化的时代里,他们的是可以间接经历生活的。而这些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历,如果注意挖

掘,写作的素材是十分充足的。

写“有我”的文章,掌握几个从“我”出发形成的发散思维轨迹的基本途径,快速获得

独特而有效的作文思路。

如,题目与“我”的个体(个性认知);

题目与“我”的群体——朋友、同学、班级、家庭、学校、社区、城市、国家;题目与“我”的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题目与“我”的历史——过去、现在、将来;

题目与“我”的经历——学习、游戏、活动。

而回过头来看今年考场作文,其成功者莫不如是。

标杆卷2号文,写自己与邻居的交往的生活故事,理解到生活的教益。《语文月刊》(2010

年第8期)中优秀范文中的,充满真情实感的文章,比比皆是,大家可以借鉴。

最后,我还要废话几句。我们的作文备考,是要研究一下改卷者的心理的。一些常规的细节,我们还是要多多留意的。我举几个例子。

 书写要工整,字迹清晰。

 考场“八股”还是要多用。(开篇点题,反复出现点题关键词,结尾再点题)

 思想正派,不要过分标新立异。

 不怕幼稚,只怕离题。

最后,祝大家2011年高考大丰收!

下载“滥情作文”何以泛滥——谈福建高考作文命题与评卷(陆敏)word格式文档
下载“滥情作文”何以泛滥——谈福建高考作文命题与评卷(陆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