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生评价制度
学生评价制度
为了让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和个性特长得到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教育评价在实践中对教育活动具有指挥定向功能,学生评价是教育评价体系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评价体系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缓解教师、学生和家长对考试分数的过分竞争,为学生发展全面素质创设条件。
一、评价内容:
1、评价科目:品德与日常行为规范、语文、数学、常识、体育、音乐等学科。
2、评价方式:实行“学科等级+个性特长+激励评语”的三维方式全面评价学生,强调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突出情感、意志能力的培养和文明言行的形成。等级是指学科学习成绩达到的程度,特长是指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评语指学生的操行评语。
二、评价原则:
1、科学性原则。遵循教学规律,改革单纯以分数来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偏颇做法,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实际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
2、差异性原则。在承认学生身体心理、家庭影响、个性特征、智力发展等诸方面存在实际差异的基础上尊重不同学生的特长,从而提供适当的时间和条件,促进学生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的发展。
3、整体性原则。用“等级+特长+评语”的方法,从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整体评价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情况,解决只重智育而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身心素质发展不全的问题。
4、期望性原则。充分体现教师对学生学业成绩和特长发展成功的期望,使教师有信心,学生有希望。教师的评语要注满“师情”,透出一个“爱”字,点燃学生的希望之光,重视“鼓励”的教育功能。
5、模糊性原则。运用模糊控制理论,定性和定量相结合评价学生的素质发展情况。文化课考试,量化学生的学习成绩,改较精确的百分制为较模糊的等级制,对学生思想品德表现及兴趣、意志、个性、态度和习惯等智力因素不易量化的项目,一律采用操行评语定性评价。
三、评价方法与步骤:
(一)操作方法:
1、评价的时间。等级评价和特长评价以平时考查与期末考核相结合评定,评语以平时记载与期末记评为主要依据。
2、评价的手段。“等级、特长、评语”三类评价做到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行为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在哪些方面做得较好,需要发扬,哪些方面比较薄弱,有待提高,指导学生今后的学习。总结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区分等级,指明努力方向的目的。
3、评价的方法: A、等级评价:
(1)报告单中取消百分制,对学习成绩、操行等级(道德认识、行为、情感、意志、品质等方面)的评价均采用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种。
(2)改革考试方法,实行笔试、口试、操作试与闭卷、半开卷和开卷相结合法。(3)考试的组织实行一学期二次即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试卷上必须写明等级,教师把学生考试成绩按一定的量化标准规定等级。(4)操行等级评比,由班主任综合评定。B、评语评价:
(1)评语评价,主要围绕学生学习兴趣、意志、个性、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展开,突出全面性、针对性、期望性,力求准确化、情感化、规范化。(2)评语评价的基本模式是“优点+鼓励”。用第二人称称呼学生,指出学生的闪光点,用亲切的语气正面鼓励学生克服不足,指明方向,提出希望。(3)评语评价由班主任负责,在中高年级可采用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征求意见、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第二篇:学生评价制度
壮 岗 二 中
学 生 评 价 制 度
对中学生品德进行评定是中学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评定,鼓励学生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促使学生不断进步,并检查德育工作的情况,促进德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一)评定的领导与管理
1、学校成立领导小组,组长:唐聿民,组员:程守森 张
波 闫家习李尚宝 朱礼周 陈庆阳。
2、具体工作由学校考勤办组织实施。
(二)评定的内容与标准
学生品德评定内容与标准以《大纲》规定的教育目标、要求、内容和《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据,制订具体标准。
根据《中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的操行等级可分别评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四个等级。
优秀:对评定内容规定的诸方面都做得很好,或在某些方面有突出好的表现。
良好:对评定内容规定的诸方面基本能做到。
及格:对评定内容规定的大部分基本做到,或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好,有严重缺点,或虽有错误,但已改正。
不及格:对评定内容规定大部分不能做到,或在某些方面有严重错误,或有违法和轻微犯罪行为,且不接受教育,无改正表现。
(三)评定的原则与方法:
1、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要根据评定内容的基本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用全面、发展的观点看待学生,实事求是地分析学生的优缺点,防止片面性。
2、实行民主评定的方法。既要充分发挥班主任在考核评价中的作用,又要实行学生自评、小组互评,并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对学生的意见既要重视又要引导,防止压制民主或放任自流。
3、操行评语由班主任负责,在学生个人小结和小组评议的基础上写出。在每一学期末,班主任对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评议签署意见,学年写出评语。在评语中要指出优点、缺点、努力方向,以表扬为主。对犯有错误受到学校记过以上处分或处分未撤销的,其主要错误或处分均应如实写在评语中。对受到校级和校级以上部门表彰奖励的,其事迹和表彰情况也应写在评语中。
操行等级由班主任在征求学生和任课教师意见基础上评定。学期末初评,学年末总评。
4、凡由原学校转出或毕业的学生,到新的学校或工作岗位后,一年内在道德品质、思想政治等方面有严重问题,根据具体情况严肃处理。
壮 岗 二 中
学 生 评 价 制 度
政 教 处
第三篇:学生评价制度2016
安阳乡五一中心小学 学生发展性评价制度
2016
为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构建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 进而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促进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逐步建立科学、全面的学生评价体系,现遵循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依据上级一系列文件精神和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它将是我校新课改背景下进行学生评价的纲领性文件。
一、指导思想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体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2.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发挥评价的引导激励作用和教育功能,通过对学生基础素质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3.通过学生发展性评价科学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促进教师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フ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通过学生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知识能力和谐发展,并激发学生创新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评价原则 1.全面性原则
既要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纠正单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评价学生、选拔学生的错误做法。从德、智、体、美等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2.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注重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每一学期的评价要注重学生一学期的表现和发展情况。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评价是一个非学业性的评价。如果只采用分数或等级等量化的东西来对它进行评价是片面的、不科学的。只有根据它的过程性、发展性的特点,采用诸如成长记录袋等方式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结果,促进学生的自我发展。4.日常表现和标志性发展结合的原则
评价既要看到学生取得的标志性绩效,又要注重学生在日常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道德、价值观、学习态度和创新能力的养成。
5.以促价促发展的原则
教育的意义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和完善,评价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了解过去,把握现在,重在未来,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改进与激励功能的状况。
6.诚信、公正、公开的原则
评价是为了促进发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因此评价要实事求是,要诚信公正,让学生通过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树立发展的目标和信忣。
三、评价体系
(一)评价内容:主要由综合素质评价和考试成绩两个方面组成。其中综合素质由公民道德与素养,学习态度与能力,实践与创新、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五个部分组成;考试成绩由学生学科课程过程性成绩和学业水平监测成绩两部分组成。
综合素质评价五个方面的评价标准为: 1.公民道德与素养
(1)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2)遵守学校纪律,遵守社会公德,遵守国家法律。(3)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积极参加公益活动。(4)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具有社会责任感。(5)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6)诚实守信,举止文明,逐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
2.学习态度与能力
(1)有学习的愿望和兴趣。
(2)学习态度积极,认真完成学习任务。
(3)能运用各种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水平,养成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
(4)能够结合所学知识,运用已有的经验和技能,独立分析解决问题。
(5)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3.实践与创新
(1)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态度认真,效果显著。(2)探索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初步养成在实践中发现、探究和创新的精神。
(3)敢于探索和尝试新鲜事物,有创新思维的方法和意识。
(4)认真对待实验课程,动手能力强。4.运动与健康(1)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2)掌握一定的运动技能,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身体健康。
(3)树立健康意识,培养健身能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5.审美与表现
(1)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
(2)积极参加艺术活动,能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3)衣着整洁,举止得体,语言美、行为美。
六、评价办法
(一)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每学期进行一次,根据评价标准,学期末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做出等级评价和写实性评语,评价信息由班主任登录在我校学生发展性评价记录手册上。
(二)综合素质评价分为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班主任评价和任课教师评价,分别从五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等级评价。
(三)除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情况做出等级评价外,班主任还要对学生一学期来的成长表现做出写实性评价。写实性评价应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客观地描述学生的进步、潜能以及不足,同时要制定明确简要的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 计划,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
班主任还要通过家长会、家访、电话等方式向家长介绍评价的内容和要求,并介绍学生的表现情况。请学生家长根据以上情况和对学生的日常了解,提出评价意见。
七、评价结果的运用
(一)等级评价是对学生综合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和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起,在学期末反馈给家长。
(二)每学期的等级评价结果要作为评优评先、奖励表彰的重要依据。学校在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推荐区级、市级三好学生时,要将学生的等级评价结果作为重要依据。
(三)可以根据对学生的综合评价情况,评选各类个性发展突出的优秀学生,让更多的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激励。
八、实施学生发展性评价的要求
(一)实施学生基础素质发展性评价体现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班主任、课任教师、学生、家长要充分认识实施发展性评价的意义,本着评价内容科学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和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原则,认真组织实施。
(二)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主任,教导、政教、班主任、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学生代表为成员的学生发展性评价委 员会。委员会要依据本方案,组织评价实施,监督评价过程,处理评价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委员会下设由班主任牵头,任课教师与学生代表、家长代表参与的评价小组。
(三)要把改革学生评价制度作为加强德育工作、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利契机。教师和学生都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记录学生成长的足迹,要将评价作为引导学生温习过去、总结反思的教育过程,发挥评价对学生成长的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要加强沟通、交流,及时反馈信息,逐步建立、完善科学诚信的评价机制,评测结果要及时予以公开公示。
第四篇:学生作业评价制度
学生作业评价制度
西泽初级中学
为落实省市关于素质教育实施要求,根据《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山东省普通中小学课程实施水平评价方案》,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关于积极推进作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现对我校学生学习评价规定如下:
一、平时作业:
(一)作业布置:作业要有计划性、针对性,作业量要适中,对不同类型学生、不同类型题目,提出不同要求,不搞“一刀切”。布置作业要关注学生的差异,注意作业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即:巩固性、拓展性和实践性),增强作业对不同学生的适应性和选择性。作业分必做、选做和推荐作业。
(二)作业设计:语文设大小作文、语文知识和省市推荐的基础训练(伴你学)、配套练习册。数学和英语设作业本和省市推荐的基础训练(伴你学)、配套练习册。物理和化学设作业本、省市推荐的基础训练(伴你学)、配套练习册和实验报告册。历史、地理、生物设课堂练习本和伴你学,但不能课外书面作业。不得使用其它未经教育部门批准的练习册作为作业。
(三)作业数量: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每节课后可以留课外书面作业,但各科作业总量每天不得超过1.5小时。其他学科一律不得布置课外书面作业,但可以根据学科实际布置预习、复习、实践活动等活动作业。语文作文每学期大小作文不得少于8次。
(四)作业内容通过各学科集体备课确定并报教导处,经教导主任批准后执行。
(五)作业批改:
1、凡教师布置的作业必须批改。
2、作文批改详批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大作文详批要有详细有针对性的批语。
3、基础训练、伴你学和配套练习册要按正规作业对待,全批全改。
4、作业批改要规范,要有等级(评语)、对错符号和批改时间。批语不得使用分数,一律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或“甲、乙、丙、丁”或“A、B、C、D”四个等级。
5、作业批改要及时,不得让学生代批,讲评要及时。
二、单元考试(平日质量检测)
(一)单元测试等平日质量检测主要用于反馈教与学的信息。测验题体现课标要求,密切联系实际,以考察能力为主,重视考察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控制机械记忆性题目的比例。考试完成后教师要及时进行讲解和总结。
(二)考试次数根据单元数量在开学初制订教学计划时一并确定。单元考试的次数不得随意更改,两周不能超过1次。
(三)单元考试时间在集体备课时同年级一同确定。
(四)单元考试成绩使用等级制,不得使用分数。成绩分ABCD等级。A(优秀或甲,成绩约90分以上)B(良好或乙,成绩约80分以上)C(及格或丙,成绩约60分以上)D(需努力,成绩不及格或丁)。
(五)班主任可以予以汇总学生各科成绩,作为分析学生学习情况的依据,但不得在教室内公布张贴。教师不得公开宣读学生分数。
三、期中、期末考试(即学业水平监测)
(一)学校每学期组织统一考试两次,即期中学业水平监测和期末学业水平监测。
(二)期中学业水平监测和期末学业水平监测成绩卷面可以使用分数,在学校汇总后总评实行等级制。
(三)期中学业水平监测、期末学业水平监测成绩教师不得当众宣布、不得张贴成绩。
(四)不以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评优的唯一依据,不按学业成绩排列学生名次。升学率作为评价和奖惩师生的主要标准
(五)学期学业成绩评价实行日常评价与期中、中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评价办法,成绩实行等级制。
即:综合评价成绩=日常评价×30%+(期中×30%+期末成绩×70%)×70%
四、音乐、体育、美术等及综合实践科目、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评价。
(一)评价的原则
1、参与性。注重学生亲身参与和学生全员参与,强调课程计划规定的课时活动量参与情况和参与态度的考核,同时重视学生自我评价并自觉参与评价。
2、过程性。特别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和实践体验,重视对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的评价,并且把对学生的评价与对学生的指导紧密结合起来。
3、综合性。评价的内容、要求、过程和结论都应是综合而全面的。
4、激励性。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施展自己的才能,激励学生积极进取,勤于实践、勇于创新,不断促进学力的发展。
(二)评价的内容
应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一是参与活动的课时量与态度;二是在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三是知识、方法、技能掌握情况;四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五是活动的收获与成果。
(三)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体现多样化,要将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方式结合起来。
1、“档案袋评价”。要求活动小组建立活动档案袋,里面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记录、调查表、出勤登记表、实验记录表或调查记录表、原始数据、学习体会、日记等与活动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做为小组成绩评价的主要依据。
2、日常观察即时评价。日常观察即时评价要贯穿于活动的整个过程。一方面可以随时随地激励学生,调节课程的实施;另一方面日常观察能有效地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准确度和有效率。
3、成果展示。成果展示包括小论文、调查报告、研究笔记、表演、模型、设计方案等学校定期举办一届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评价活动,举办一届手工制作、模型设计作品展示评比活动。
4、项目评价与阶段综合评价。在每个活动项目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促使学生在活动之后能及时进行总结和反思,指导后继的活动,并为每学期的阶段性综合评价提供依据。阶段评价做为学生每学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绩的主要依据。
第五篇:学生评价制度
学生评价制度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决定的意见》,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对学生的评价机制,保障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制定本制度。
一、评价应坚持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指导思想、指标设定、权重分配、结果处理等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2、科学性原则。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遵循教育规律,保证指标体系的实用性和可行性,做到准确、合理、客观、公正。
3、民主性原则。充分发扬民主,全员参与评价。
4、激励性原则。通过评价,找出差距,激发内部活力,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5、实效性原则。制定科学评价体系,增强学生成长的外部驱动力
二、评价的形式和内容及评价标准
1、评价形式
第一,采取学生会值周为评价手段,每天早、午、晚对学生全体在校的表现进行评价;并记录在班主任工作成绩上,作为评优之条件。第二采取班主任、科任平时和学期对个体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反映在素质评价手册上)。
2、评价内容:
学生个体综合素质评价按评价原则,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即思想道德素质和行为习惯;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素质。
3、评价标准
结合我校实际,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发展,为每一位学生的终生幸福奠基,将以二十六条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具有较强的社会主义信念,了解家乡的历史和乡情,关心国家,关心时事政治。
(2)主动学习哲学知识,具有初步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具有较强的集体观念、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4)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尊重他人,行为自律。
(5)有较强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分辨是非能力,遵纪守法,善于同违法及不良行为作斗争。
(6)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环保意识,自觉遵守社会公告和公共秩序,爱护、保护环境。
(7)掌握基本的安全知识,具有较强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8)能与他人一起确立并实现目标,尊重理解他人的处境和观点,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地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
(9)学习目的的明确,态度端正,能承担起学习的责任。
(10)学习自主,勤于思考,积极动脑、动口、动手。
(11)有自我评价和自我检查学习的能力,能正确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善于处理各种信息。
(12)掌握各学科基本技能、实验操作技能和现代信息技术。(13)勇于创新。
(14)崇尚科学,反对迷信。
(15)心胸开阔,人际关系融洽,责任意识强。
(16)有稳定的情绪、情感,有一定的心理自我调节能力。(17)体形、体态发育良好,科学地锻炼身体,身体健康。
(18)体育课达标。
(19)有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基本的卫生保健常识。
(20)热爱大自然,具有感受自然美的能力。
(21)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意识,能正确辨别社会和生活中的美和丑。
(22)具有一定赏识美、创造美的能力。
(23)能自觉做到行为美、语言美、行为美。
(24)具有劳动光荣意识,积极、主动参加各种公益劳动。
(25)劳动技术课成绩优良。
(26)生活自理能力较强,掌握1—2项简单的生活或生产劳动技能。
三、评价的程序和方法
1、评价严格按照准备阶段、组织实施阶段、结果处理阶段等基本程序运行。
2、每学教导处具体组织一次评价,在学生自评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评价。
3、自评工作包括学习动员、分层自评、综合分析、民主审议、总结讲评等阶段,最后完成自评。
四、评价结果的处理与运用
1、及时向学生反馈评价结果,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提出改进意见。
2、评价中发现的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应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对策性建议。
3、评价结果应作为各类评价的基本依据。
五、组织领导及条件保障
1、评价由政教处统一领导,科任及班主任具体负责,教导处参加。
2、各班级应高度重视,为评价科学、规范、顺利进行创设必要的工作条件。
3、评价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考核班主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4、建立学期评价工作报告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