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战争岁月中的爱情歌谣
战争岁月中的爱情歌谣
一九三七年,这是一个充满肃杀和哀婉的年代。故都南京的繁华锦绣就像花炮升腾瞬息落尽,取而代之的却是一些耻辱沉重的头冠,让人们心生愤恨、暗自伤痛。在这个悲凉凝重的大时代背景下,记录敌人的丑恶罪行、点燃人们的抗战激情、宣扬上级的正确战略以及记述百姓的惨痛贫苦,这些内容的书写成了时代的主流。至于这个时候的爱情,也大多是描写战争英雄的宏伟爱情和革命者的秘密爱恋,似乎也只有这样才显得顺理成章。所以当我乍看题目的时候,就已经自以为是地构想出了这部著作的大体内容,并且有点未卜先知地翻看着这部长篇小说。
小说开篇就叙述了“赶会”的盛大场景,但是轻松的行文没有给这种“盛大”冠以实质,反倒奠定了文章幽默中带有嘲讽的基调。官员们参加重重会议,实际上是汲汲于名利,争取虚荣罢了,在这冗长无聊的会议气氛下,便迎来了主人公丁问渔的出场。丁问渔的出现打破了我对整部小说的“先知”,他顶着一顶作为个人标记的红睡帽、打着红领带、穿着笔挺西装、拄着手杖,这一形象使他一出场就带有滑稽的色彩,他的种种举措更无疑是一个怪诞的小丑,他的爱情也被别人当成茶余饭后的笑料。这个人物与这个肃杀的背景极不吻合,这个人物也让作为“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大将的叶兆言作家备受争议。而这一部作品也出乎了作者的意料,正如他本人在前言中所说:“本来想写一部纪实体小说,写一部古都南京的一九三七年的编年史,结果大大出乎意外……却说了一个非驴非马的爱情故事。”
其实这部小说背景素材的气氛都与之前叙述的“赶会”所呈现出的氛围相和谐,仔细研读这部《一九三七年的爱情》,就可以发现作品中虽然描写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比如党国要人形形色色的会议和活动、南京城的市政卫生建设、新生活运动、禁娼运动、灭蝇活动、殡葬改革、庐山谈话会、上海保卫战和南京大屠杀等,但是作者只是用这些事件作为零散的背景出现,它不是按照历史的时间段推进的,它们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也不具有完整性,有些也不是真实的再现。小说的几个中心人物的故事出自作者的虚构,他们并没有担当起跟职务相对应的职责,而是陷入私欲中无法自拔。这些历史材料就像零散的落叶,散落在小说中的菱菱角角,给每个看似荒诞的故事后面加上一个看似庄重的背景。在这部小说中,历史已不具有其本来的严肃性,只是提供一个恰如其分的背景而已。虽然题目是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但显然这里强调的不是一九三七年这个特殊的年份,因为在这部小说里,人们对于抗战的紧张局面显然都表现得麻木不仁,在七七事变发生后,大家普遍不把它当做日本侵华的标志,“见了面以后,许多人甚至都懒得议论这一话题”,有的人连报纸都没看过;市民还兴致勃勃地举行着篮球运动,很多运动也如火如荼地如期举行……直到快读完整部小说的时候,我才感受到一丝丝战争的气氛,当真正的抗日战争拉开帷幕,人们意识到这场战争的严重性的时候,小说却戛然而止了,渲染无力的战争气氛也结束了。
正如作者的意图一样,比起特殊的时代背景,我对小说中的几对畸形的爱情更兴趣盎然。《一九三七年的爱情》主要说的是一个虚构的“爱情疯子”的故事:以精通各种外语为才华的著名教授丁问渔自从在婚礼上见到了新娘雨媛,便一见钟情地爱上了她。爱情在他饱经沧桑的心上给予狠力的一击,他一开始并“没有什么过于奢侈的想法,只是想和她做一个永久的朋友”,但丁问渔一旦确定了自己的爱情目标后,就开始疯狂赤裸地采取行动。对于他来说,没有什么值得特别注意和倾力的事,爱情就是他唯一不败的奋斗目标。他可以疯狂地表白、写信,可以在雨媛的家门口待上一天一夜,丝毫不在乎别人的冷嘲热讽和讥笑谩骂,也不顾雨媛的恼羞成怒和断然拒绝,只是沉醉在自我不计后果的愚蠢行为里。丁问渔觉得自己付出了真心,雨媛对他的不理解不理睬让他陷入了苦恋中。虽然丁问渔之前在欧洲留学时沉沦放荡,经历了不知多少个女性,但他认为自己对雨媛的追求不再像之前那样寻花问柳,他想得到的是一次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他爱的深切,他可以为雨媛付出一切,甚至最后他付出了自己的生命。尽管他在这场爱情战里面心力交瘁、笑话百出、历经坎坷,但是由此也看出了他对雨媛爱慕的真心。
对于这份爱情,起初我像小说中的大部分人一样,觉得这是一场闹剧,我甚至怀疑作者为什么要在一九三七年南京大屠杀之前讲述这样一种有悖情理的爱情。毕竟国将不国,何以为家,国难当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思索着抗日救亡,而不是整天想着儿女情长,爱情在民族危机下显得那么的不合时宜,丁问渔的追求也多少会令人鄙夷。但当我真正读到最后,特别是雨媛表达出“早知他是这么爱她,就不应该让他苦苦等待那么多日子”的时候,我深深地为丁问渔感到欣喜若狂。他为了雨媛只身去向余克润发出警告,结果被揍得鼻青脸肿,瘫倒在地;他虽然爱得深切,但是却真心希望雨媛能和余克润幸福生活,因为他懂得爱并不意味着肉体上的占有,只有付出的爱才是真正的爱;他为了雨媛能够展露笑容,心甘情愿地去送死。对于丁问渔来说,他是幸运的,他可以不管不顾地追求所爱,并且在最后关头真心付出终于有了回报,他得到了雨媛的心,即使只是不到24小时的相爱,可“仅仅有爱,仅仅是能感觉到爱,这就足够了。”也许正是由于这民族战争的炽烈背景,期间所呈现的爱情才能这么的令人动容。试想,在国难当头、性命堪忧的光阴里只追寻那个让你魂牵梦绕的佳人,在追名夺利的社会全然不顾身份地位只求能博得佳人的欢心,把生命置之度外只为对方能平安,这又何尝不是一种轰轰烈烈呢?“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你用你整个生命去争取”,一个放荡不羁的颓废之人用生命领悟到的爱情真谛着实令我热泪盈眶,他们最后一刻的惺惺相惜彼此爱慕足以震撼人心。丁问渔在最后中弹倒下的那一刻还在担心雨媛是否已经转移到安全的地方,至此,这份一直被嘲讽的爱情终于让世人刮目相看了。
相对于丁问渔的“幸运”,书中其他人的爱情就让人禁不住感到气愤和怜悯。余克润的高傲自负、风流多情让他和雨媛的爱情陷入危机,他总是沉浸在众女对自己的仰慕爱恋中,自命不凡地认为雨媛会始终对他死心塌地。他确实不适合一份稳定的恋爱关系,婚姻没有使他和雨媛走近,反而让他们隔得更远了。余克润始终把自己放在婚姻的最高处,孤芳自赏,不顾及雨媛的感受。对待感情、婚姻中出现的问题临阵脱逃、消极对待,实在是有失他“蓝天猎手”国民飞行员的称号。曲蔓丽不得不说是个精明的女人,做事圆滑精到、周密谨慎,作为一个大学生,却可以游刃有余地穿梭在各个重大社交场合中。然而她太过强势、得理不饶人的性格毁了她的爱情,她太想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以至于最后的制服感让余克润无法喘息。至于雨媛,她对余克润的爱情太过隐忍,她认为自己拥有强大的心灵,事实上却是心里住着一个单纯美好的小女孩,需要丈夫的疼爱呵护。雨媛敏感却不矫情,经常将自己察觉到的不悦细节隐藏于心,不让别人为她担心。或许正是这种善良的隐忍让她失去了个性与棱角,在爱与不爱不断徘徊着。的确,在动荡的大时代中,爱情注定是牺牲品。一九三七年、南京、荒诞的爱情这些因素加起来促成的只能是一个悲剧,小人物的命运浮沉终究压不住历史的阵脚,尽管再刻骨铭心,也会成为过往云烟。但对于摇荡在历史中的小人物来说,昨天的故事会不断地变成历史,没有人对索然无味的故事意犹未尽,他们关心的是关乎切身利益的事,比如让人难以放下的权利和令人如痴如醉的爱情。众人畏惧的战争历史会很快过去,那份看似荒诞的爱情却跨越生死,愈久浓郁。
第二篇:青春在岁月中成长
青春和成长,就像铁路的两条钢轨,相伴而行,终其一生。人类赞美青春,因为那段青涩年月,残留着永不磨灭的成长印迹。
那年夏天,我的手蜷在父亲的手掌里,几乎一路小跑,来到离家六七公里的小学。在一间瓦房前,父亲让我坐在门口的台阶上,自己推门走了进去。
这天是学校开学的日子,因为比入学年龄稍小,学校不
同意给我办入学手续。看着村里的孩子一个个都背起了书包,我在家又哭又闹,父亲终于顶不住,放下农活带我来了学校。
房间里一阵争吵,不一会儿,父亲出来了。后面跟着个戴眼镜的老师,他指指对面的教室,让我快去上课。
就这样,我开始了求学生涯。坐在教室里,父亲在外面隔窗户注视着我,目光温柔而自信。我也看着父亲,他就像一座大山,承载了我所有的梦想。
接到我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父亲高兴的像个孩子。在我的印象里,他脸上的皱纹很久没有这样舒展过了。
接下来的日子,父亲每天早出晚归,骑着辆半旧的摩托车,走村串巷做着薄本的买卖。那时,一天天收入跟我的学费相比,总是显得杯水车薪。眼看开学日期越来越近,一根根扎眼的白发不知何时爬上了父亲的两鬓。
一个下雨的清晨,我跟在父亲身后,手上拎着家里那只最威武的公鸡,搭车到了县城,进了一个有钱亲戚的家里。出来时已是中午。父子俩默不作声,冒雨朝车站走着。到了车上,父亲将一卷残存着体温的钞票递我,我分明看到,他脸上不知满是雨水还是泪水。
都说“穷人孩子早当家”。我的大学,来不及享受“象牙塔”里的纯真与美好,早早就切身感受着“外面世界的精彩和无奈”。
外面的世界里,我在饭店里端过盘子,到广告公司做过文案,并作为特约通讯员,为一家报社长期供稿,成为老师和同学心目中的“笔杆子”。然而就在自信心迅速膨胀的时候,我的人生却遭遇了一次沉重的打击:由于连续的熬夜写作,加上在异地不服水土,终于躺到了病床上。
可以想见,父母得知我住院时那焦急的神情,更能理解,他们为了筹集住院费,不得已到第二天才匆匆赶路。从西安到宝鸡的两百公里,在父亲看来仿佛永远也走不到尽头。
我等着父亲到来,收音机里,费翔忧郁地歌唱着游子们的心声:“离家时曾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音乐麻醉着被病痛折磨的身体,直到父亲走进病房的瞬间,我紧绷着的心,才一下子松懈下来,眼泪不争气地一涌而出。眼前的父亲,模糊地只剩下一个消瘦的黑影。
我开始意识到,是我的每一次成长,无情地催促着时间的脚步。我的青春岁月,裹挟着父亲渐渐老去的身影。
告别学生时代,来到铁路施工单位上班。跟随着国家铁路建设的步伐,三年间从河北转战山西,将来或许还要去更远更未知的地方。
常年漂泊在外,开始有了乡愁,怀念起家的港湾。然而每次打电话回去,父母却总是叮嘱我,在单位要听领导话,好好工作。快过年的时候,又告诫我年轻人要不怕吃苦,把回家的机会让给更需要的人。就这样,连着两个春节,我都是在工地上度过。
除夕夜,当我和留守的同事把酒言欢时,那冰冷的农村老家里,两位老人只能在记忆里重温着家人团聚的温暖。
这个夏天,我结婚了。记得大学时,一位民俗学教授将人生总结为“出生礼、成人礼、婚礼和丧礼”四大礼仪,没想到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的人生已过半程。
在我和新婚妻子的劝说下,一向不肯离家的父母,终于动身从西安来到长治。虽然只有短短四天,但这难得的一家团聚,却让我们倍加留恋。
父亲叮嘱我们“抓紧要个孩子,趁爸妈还带得动。”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露出让人无法抗拒的坚定,仿佛告诉我,这是一个男人必须承担的责任!
我突然感到,人的一生,就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着,在成长中走过青春,在成熟中迈向最终的归宿。不能回头也不必回头,因为整个人类的生息繁衍,就是靠着每一个个体的不断成长来实现的。
又到了离别的时刻。父母乘坐的汽车渐行渐远,我想追上去,却怎么也迈不开脚步。潜意识告诉我,不能追也不必去追!因为,这就是人生。妻子扶着我的肩膀,静静地擦拭着眼泪。她或许读懂了我的心情。
青春的话题千万,我却在成长的记忆里品味着岁月的苦酒。啊,青春,确是一坛陈酿的好酒!
第三篇:成长岁月中我多了一份成熟
成长岁月中我多了一份成熟
徐徐的晚风吹动着窗帘,一天又将过去了。我坐在电脑旁,手指灵活地敲击着键盘,音响里时时传出美妙的歌声“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我就会失去它。”这首《不想长大》激起了我的疑问:失去“它”,“它”指什么呢?于是我的手开始不由自主的点击“开始”——“我的电脑”——“成长的回忆”。紧接着,屏幕上显示出五花八门的照片,只见一些文件名为“第一次爬山”,“第一次„„”,随手点了一张照片,我的心绪也随着越飘越远„„
一个可爱的小女孩,扎着两个冲天辫,骑在爸爸的背上,揪着爸爸的耳朵,正开心的笑着,两颗小虎牙更衬托了她的威武。这就是五岁时的我,看到这张照片,不禁笑出了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宝贝,爸妈带你去灵岩寺好不好?”我开心的满口答应。就这样,一家三口风风火火地去了灵岩寺。到了山脚下,老爸又说:“你可要自己爬,否则我们就不上去了。”我自信地说:“我一定自己爬上去,我比你们爬得还快。”于是,我们开始登山,这也是我人生中的第一座山。这座山怎么这么难怕啊?为什么要有山这个东西呢?真累!小时候的我想。接着我往地上一坐,说:“不爬了”紧接着又哭了起来。爸爸很无奈只得背着我向上攀登,我有哭一下子又大笑起来,还不时地揪老爸的耳朵,口中喊着“驾!驾!驾!”妈妈拿出相机拍下了这一刻。回忆完毕,我满足的笑了笑。“它”是指幼稚吗?是的。
再看看镜中的我,发型有冲天辫改为了利落的马尾,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眼中仿佛充满了智慧、成熟。我也不再是那个蛮横、胡闹的我了,而是变得稳重起来。我自信地笑了笑,虽有些孤芳自赏,但嘴角却满是成熟。拿起笔开始写我的成长日志。日志中一页页,字迹虽说不是很工整,却比前几页认真。现在我不再想真没秒的童话故事,而时时刻刻想着学习。
“宝贝!帮妈妈扔一下垃圾!”妈妈喊道。“哎,马上去。”接过垃圾,走子路上,晚风又一次吹动我的发梢。我长大了,虽然妈妈对我的称呼没有改变,虽然我依然好动„„虽然„„
花季的我,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份稚嫩,成长仍在继续!
瓯北五中初一:吴思瑶
第四篇:成长岁月中我多了一份伤感
成长岁月中我多了一份伤感
还记得那年秋天,满树的梧桐叶落满了庭院,也落了一地的伤……风是冷冷的,有些刺骨,我望着那一片片的梧桐叶从我眼前划过,然后悄然坠地,竟忘了语言——题记
成长岁月中,习惯看落叶离愁;成长岁月中,习惯看夕阳落幕;成长岁月中,习惯独自一人在寂静的街道散步。
曾几何时?成长岁月中,多了一份淡淡地感伤。徘徊街头,看人来来往往,小时候的活泼已渐行渐远,苍黄的天空下,水面上横着几叶扁舟,心中的伤感到底染上了何种颜色,为何愈发地寒冷与惆怅。
悲凉的秋风混着树叶腐烂的味道,枫叶悄悄地坠落,告别了树木,那依依不舍的神情,究竟是什么?看不懂,猜不透,成长岁月中,我失去了又是什么?道不明,想不清。那追逐着蝴蝶的身影,在眼前竟是那样的熟悉与陌生,伤感在心的最深处扎了跟。
仰望静谧的夜空,黑暗的一头到底是何方?怎样才能隐藏心中的冷漠与感伤?在哪里去寻找最佳答案?往事如烟,一切的事物都属于浮云,岁月悲凉,为什么我到现在才发觉,看透结局后,是否还能一如既往的快乐?成长岁月中,伤感伴随心里成长发芽。
成长岁月中,习惯听潮与礁石唱尽黑夜,唱尽繁华,唱断所有回忆的来路。成长岁月中,我是否还能依稀记得那个天真活泼的女孩发出的最真诚的犹如天空般的微笑,成长岁月中,我是否还能看明净天空,是否还能拥有那最单纯的心灵。
成长岁月中,我倒下一壶忧愁,细细品味,残缺的记忆渐渐的消散在瑟骨的秋风里……成长岁月中,慢慢走上人生必经过的路途。
林城中学初三:ㄣ默?kaishi
第五篇:岁月中的声音
想一想,声音是多么奇妙啊!你凝神倾听:细雨润物,响雷惊空,山寺钟鸣,街市喧嚣,母亲的呼唤,友人的诤言-----谛听万物之声,有所愉悦,有所伤怀,有所感悟,是为人生。你听到的最美的声音是什么?你最难忘的声音是什么?----请以“声音”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写作之前请精心构思,最好先列个提纲,想好了再动笔,努力写出自己作文的亮点。请注意自己的书写,建议使用黑色水笔和钢笔,清爽整洁的卷面对自己以及阅卷者都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不需要打印,看一下卷面)
岁月中的声音
苏俞丹
一声声柳琴声盘旋于楼梯上空,在天窗中透进来的几米明媚光线中回旋,荡漾,那是这个绚烂夏日里最美的声音。
靠着彼岸树林、麦田的半圆形琴房,四周空荡荡雪白的墙壁,于浓酽中宁静,于宁静中热烈的柳琴声,还有那一页页琴谱化作的白蝴蝶在夏日光线间飞舞。我时而轻诵时而默想那最适合为琴声伴奏的《茶花女》,你低头只是铮铮地弹奏这首献给青春绽放的夏日的《木棉花开》。窗外常青藤爬上了栅栏,一棵棵大树开始遮出浓荫,而我们只能拥有一次那段初识的时光,那些无怨无悔的美好。琴声里夕阳将天空烧红,晕成使人沉缅其中的紫色,伴风掠过田野的嘈嘈切切的弦音唤醒了天边万丈金光,我们共看这些美景,共诉心中感伤与希冀,我们曾是这么洒脱,在天台伸出头去大声叫喊使得下面的人不知声音来自何方而惊慌失措,或是一边跳一边唱着明明是上课铃的天空之城,肆无忌惮地疯笑。那些心中充满天真干净的醇香岁月和着这世上最美的柳琴声,不经意间触及,勾起的却是一大片理想中的净土。
我是抱着绷紧了弦的心情去参加B级声乐考核的。步履沉重地走下楼梯,恨不能迈得再迟缓些,走出大门的一刹却是惊呆了,扑面凉爽的晨风,清新的空气像是刚降落人间,几只飞雀在枝头唧唧啾啾地跳脚。甚至看见灰灰的小松鼠拖着毛茸茸的长尾巴在树枝上一窜就过去了,连我都承认这是个非常美好的清晨,如果不是用来考级的话。妈妈听罢此言只笑着一再说:“放心一搏,放心一搏。”
自然是发挥得一塌糊涂的,处于某种游离状态的我恍恍惚惚就唱完了两首歌,目光只是盯着窗外某个好似很远又很近的绿丛,绿得使人忆起童年的梦幻色调,此刻早晨呜呜的风声又刮进脑海,还有鸟儿幽幽的啼叫,以及那坚定的“放心一搏”和我催眠般的歌声都铭刻在记忆这块磐石上,镌刻入岁月里。那样多的付出,站着练歌直至脚疼、胃疼,唱得好的欣喜,力不从心的悲伤,都融进这混杂的声音里,化作生命和歌声的某种联系,化作勇敢尝试的标记,在悠悠岁月里品去,会是别样一番滋味吧。
人的岁月里泛着声音的洪流,或难忘或唯美的声音,点点滴滴,却汇成了岁月的长河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