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秋天
中秋节
活动背景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恰值三秋之半,又称秋节,仲秋节,八月节。中秋节又称团圆节,由家人团聚,团圆,和睦相处,达到社会和睦,民族团结,国家统一。“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圆之日,又是亲人团聚,团圆之时。自古以来,团结,团聚,庆丰收,就是中秋节的主题 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由来以及民间习俗纪念的内涵。了解中华民族的节日文化习俗,能对节日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
2、初步引导学生学会有目的的搜集材料,整理材料,分析材料
通过查阅书籍,报刊以及网络等资料了解并解决问题 能使用多种方式获取资料,合理整理资料,对资料进行归类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通过与同学的合作交流,养成良好的口语交际能立于主动学习的能动性通过动手做月饼提高劳动技能与操作能力,体验成功的乐趣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激发团结互助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悠久历史和宝贵的财富。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
1、从古诗《静夜思-----李白》及有关中秋节幻灯片引出节日,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深入调查的兴趣。
2、引导学生在讨论中确定调查内容产生子课题。
3、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归纳问题,筛选可行性的问题并形成调查课题:1.节日来历2.节日习俗3节日故事4节日诗词5节日食品6节日物品
建立课题小组,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
1、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自由组合成研究小队,确定各小组组名,分6个小组调查
2、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讨论,设计子课题的活动方案。
3、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制定活动方案
(1)制定《中秋节》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2)动员学生开始查找资料
(3)布置下一次活动任务,引导学生汇报小结阶段活动成果,引导小组交流展示,分享活动收获
(4)指导学生展示自己的实践成果,发放评价表,指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
(5)作回顾,活动整体反思 第三阶段:汇报阶段
成果展示方式:制作小报,剪报集,PPT,照片,手抄报等学生喜欢能力所能及的方式
活动分四环节:
1、启动课引导提出问题
2、制定计划,完善计划,查找资料
3、用文字资料,照片,图片,幻灯片等形式汇报交流并进行展示
4、活动总结评价案例
第二篇:名著中关于秋天的经典段落
名著中那些让人想拥抱秋天的经典段落
初秋(英国)狄更斯:《匹克威克外传》
这是一个天气晴朗的早晨——如此晴朗,使你几乎不能相信英格兰的夏季的那几个月份已经刚刚过去。篱笆、田野、树木、山和原野,呈现出它们的永远变换着的浓绿的色调;几乎没有一片落叶,几乎没有些微的黄色点缀在夏季的色泽之间,告诉你秋天已经来临。天上明净无云,太阳照得明亮而温暖,鸟的歌声和万千只昆虫的营营声,充满在空中;茅屋旁边的园子里挤满了一切颜色又丰富又美丽的花,在浓雾之中闪耀着,像是铺满了灿烂的珠宝的花床。一切都带着夏季的特性,它的美丽的色彩还一点儿没有褪色。
(苏联)艾特玛托夫:《和儿子会面》
每到秋季总有这么一段时间,天气变得一天比一天凉爽,可是在此之前,它仿佛为了表示告别,一连几天显得特别晴朗,清新。这时,从小山岗上放眼望去,四周的景色一览无余,平川地里的村子一片片郁郁葱葱,到处是透着阳光的花园和一座座白色墙壁的房子,烟草种植场上烟叶已经开始发黄,一台台拖拉机正在秋耕,银白色的飞机腾空而起,远方地平线上,城市上空笼罩着一片灰蓝色的雾霭。而在这片天地的上空,一群黑色的鸟儿正在轻捷地、不声不响地像波浪一样翻飞。
深秋(德国)埃林·彼林:《未收的麦田》 在八月冷漠的天空下,辽阔的田野寂静无声。炎夏已经悄悄地溜走了;农忙后的田野,留下一片凄凉的景象。一眼望去,道路两边全是光秃秃的麦茬地,看不见麦捆和麦垛。收割过的牧草地里,牲口垂头丧气地在来回走动。成熟了的玉米忧郁地发出沙沙的响声,灰雀不时像一片乌云似地从玉米地里腾空而起,又像下雹子似地纷纷散落在满是尘土的道路上。百舌鸟在割过的牧草地上空低飞盘旋。突然,在你头顶的上方,一只乌鸦绝望地叫了一声飞走了。于是,一种惆怅的感觉会向你的心头袭来,勾起你无限的愁绪。
(英国)欧文:《掘金者》
这时候,季节也在渐渐地转移。那些在初春的时候本来在草地里唱歌的小青蛙,到了炎热的夏天都像大青蛙似地咕咕叫了起来,后来就一声也不响了。桃树发了芽,开了花,结了果。燕子和沙燕飞来了,在屋檐附近叽叽喳喳叫了一阵,筑好了它们的巢,养好了它们的小鸟,在屋檐开了全体会议,于是都鼓起翅膀去寻找另一个春天。毛虫织好了它的寿衣,把身体裹在里面,吊在屋前的大筱悬树下,后来就变了飞蛾,在末伏的阳光里扑来扑去,接着也都不见了;后来,筱悬树的叶子就变黄了,再后来又成了褐色,于是一片一片沙沙地落到地上,在风沙的小漩涡里滚滚而上,稍稍地告诉人们冬天快要到了。
萧红:《生死场》
中秋节过去,田间变成残败的田间;太阳的光线渐渐从高空忧郁下来,阴湿的气息在田间到处撩走。南部的高粱完全睡倒下来,接接连连的望去,黄豆秧和揉乱的头发一样蓬蓬在地面,也有的地面完全拔秃似的。
早晨和晚间都是一样,田间憔悴起来。李国文:《月食》
太行山的早霜,洒在岗峦上,洒在山林里,也洒在那刚收净庄稼的层层梯田中间。伊汝从车窗里望出去,这种很像盐池边泛碱的、白花花的肃杀秋色,使人感觉怪不舒服。要不是沿途柿树上挂着红灯似的柿子,和山坳里虽看不见人家,却袅袅上升的炊烟,简直没有一点生气。连在公路旁啮着草根,已经啮不出什么名堂的山羊,也呆呆地、毫无半点表情地注视着开过去的长途汽车。
吴强:《红日》
灰暗的云块,缓缓地从南向北移行,阳光暗淡,天气阴冷,给人们一种荒凉寥落的感觉。涟水城外,淤河两岸酱黄色的田野,寂寞地躺着。
开始枯黄的树林里,鸟鹊惊惶地噪叫着,惊惶地飞来飞去。这里特有的楝鹊,大群大群地从这个村庄、这个树林,忽然飞到那个村庄、那个树林里去,接着,又从那个村庄、那个树林,飞到远远的村庄、树林里去。
淤河堤岸的大道上,平日过往不断的行人、旅客、商贩的车辆、骡马也绝迹了。南城门外,那棵出生了二百四十年的高大巨伞般的老白果树,孤独地站在淤河边上,在寒风里摇曳着枯树残叶,发着唏嘘的叹息声。
这是深秋初冬的时节。高粱、玉米、黄豆已经收割完了,枯黑的山芋藤子,拖延在田里,像是一条条长辫子。农场上大大小小的一堆堆高粱杆、豆秸,寂寞地蹲伏在那里。听不到鸡啼,看不到牛群,赶牛打场或者进行冬耕的农民们悠扬响亮的嘿嘿声,也好几天听不到了。
第三篇:诗歌中的秋天意象
诗歌中的秋天意象
诗歌大都借助“意象”表达情思。“意象”是我们鉴赏诗歌的一把钥匙。
高中第三册都是文学作品,有3个诗歌单元,不少作品都有秋天意象。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结合课本,适当扩展,略作疏解。
何谓“意象”?“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即具体的物象。“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寄托着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作者思想感情与具体物象的融合。“意”与“象”的关系,就是“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皆成“意象”。
(一)“„„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笼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欧阳修《秋声赋》)山川寂寥、草木零落,惨淡、萧条、凄切,秋天景象也是作者心中块垒。“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在骚人墨客的笔下,“秋”往往与“愁”关联:有人见秋霜而悲百发,有人睹残花而伤红颜,有人望归鸿而思亲人,有人闻寒蝉而叹余生,有人拂秋风而觉萧瑟,有人触秋雨而感悲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九辨》萧瑟冷落的秋景与幽怨悲哀的情绪有机联系起来。)
在大量“悲秋”诗词中,有3种情怀较为突出: 1.抒发离别之苦,思念之情
满目苍凉的秋色常常勾起游子思乡的情思,秋天所特有的几个节日,如七夕、中秋、重阳等,更容易引人伤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可以说这是游子的共同心声。在古典诗词中,秋月,尤其是中秋圆月,几乎成了人们寄托思乡情怀的特定物象: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在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此外,古典诗词中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离别之苦的秋天物象还有很多,诸如菊花酒、梧桐树、南飞雁„„“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孟浩然《早寒有怀》)北风、落叶、归雁触发诗人怀念故乡的深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古台上草木凋零,秋天来临引起了思乡的情绪。“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萧瑟悲凉的秋景与惆怅凄清的心情水乳交融。“寒蝉凄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作者借冷落凄清的秋天意象,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同时也抒发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元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借秋叶抒写离愁别绪,给人强烈震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用一连串的物象构成深秋荒凉的景象,蕴涵着游子悲凉的情情。
除了抒写游子情怀的作品,有不少诗词抒发征人思乡怀人的情怀。“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王昌龄《边愁》)萧瑟秋风正合征人愁苦心境。一些征人悲秋的诗词,既有痛苦、悲愤和无奈,又不失军人所特有的英雄豪迈。
与游子、征人的“悲凉”情怀相对应,有不少诗词抒发闺妇怀人的愁绪。“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曹丕《燕歌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李白《子夜吴歌》)“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舍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诠期《独不见》)“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陈玉兰《寄夫夜曲》)“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秋月初生秋夜凉,害怕孤单不回房,表现出思念丈夫的少妇哀怨、凄凉的心境。
与此相似的是宫女幽怨。“银烛秋风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清冷、阴凉的秋天景物、环境,暗示出宫女孤寂、幽怨的心情。虽未著一“愁”字,但整首宫怨诗愁绪浓郁,委婉含蓄。
2.表现处境悲凉,命运多舛。
处境悲凉、惆怅失意的诗人,往往被秋天的萧瑟、冷落、荒凉触动敏感的心灵,引发无穷的愁绪。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湘夫人》)主人公惆怅的心境同凄凉的秋景融合在一起。哀愁、伤感之情显然也是诗人长期遭放逐的苦闷心情的自然流露。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骆宾王《在狱咏蝉》)秋天蝉儿在哀婉地鸣叫,被囚禁的我,不由得生出阵阵悲伤。被捕入狱的诗人,借秋蝉的哀鸣来寄托自己哀伤,十分适宜。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李白《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受权贵排挤,惆怅失意,寒秋登楼怀想与自己有相似经历的谢朓,思绪万千。浓重的秋色正好寄托人内心的愁思。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李白《夜泊牛渚怀古》)抒发怀才不遇的心情。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许浑《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夜晚红叶被秋风吹得萧萧作响,在长亭饮下酒一瓢„„明月就可以到长安了,夜里还梦见隐居的生活。诗人赴京途中,在潼关驿楼观赏景色,抒发了自己矛盾的心情。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马戴《灞上秋居》)在萧瑟的秋意,流露出诗人孤独凄清的心情和壮志难酬的愁绪。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乌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苍凉的秋景蕴涵着无限悲苦的愁绪。
3.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
秋天万物凋零,容易引起那些经历了种种生活艰难或已经年老的诗人内心的共鸣。“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少壮几时兮奈老何。”(刘彻《秋风辞》)秋风劲吹、白云翻飞、草木黄落、北雁南归的秋景,时光易逝、人生苦短、青春不再的感伤,两者和谐融合。“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渔家傲》)英雄人物的悲伤中往往仍带着几分豪壮。
“悲秋”的内容还又许多:“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卢纶《逢病军人》)诉说征人生活的艰难困苦。限于篇幅,不再详述。
(二)由于作者的处境、心情、视角不同,秋天的色调也就不同。也就是说,“象”同而“意”异,“意象”就不相同。秋天的意象并不全是悲愁。秋高气爽,天高云淡,稻麦成熟、瓜果飘香,层林尽染,绚丽多姿„„秋天的景象也可以寄托喜悦的情感。“秋天比春天更富有欣欣向荣的景象,秋天比春天更富有绚丽烂漫的色彩。”(峻青《秋色赋》)“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郁达夫《故都的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清新生动之“象”与希望隐居之“意”构成优美的意象,今人心驰神往。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秋词》)生机勃勃的景象蕴涵着积极乐观的情感。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秋天的红叶不仅色彩比二月的春花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生机盎然的秋景,寄托着诗人的精神、声趣,给读者启迪和鼓舞。
毛泽东1925深秋重游橘子州,写下《沁园春•长沙》一词。请看上片——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当时,革命运动蓬勃发展,作者处境险恶,在具有诗人气质的革命领袖的笔下,自然之景注入了强烈而浓厚的主观色彩,呈现了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在深秋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群山火红,重重叠叠的树林点染如画;近看,满江秋水碧绿清澈,无数船只争相行驶。仰视,雄鹰矫健的搏击长空;俯看,鱼儿轻快的畅游水中。宇宙万物都在秋天里生气勃勃地自由舒展、蓬勃生长。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怎不激起万端思绪!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消长兴衰命运的真正主人呢?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豪迈的气慨、昂扬的斗志、奋发的精神。
“我热爱秋天的风光/我热爱这比人类存在更古老的风光/秋天像一知深沉的河流在歌唱/当土地召唤我去收割的时候/一条被太阳翻晒过的河流在我身躯上流淌„„”(梁小斌《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诗人表达对秋天的热爱,既直抒胸臆,又选取物象寄托,质朴的语句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与“象同意异”相反的情形是“意同象异”,即相同或相似的情思可以寄托于不同的物象,构成具有独创性的意象。例如,那些同样是写“愁”的名字,选取的物象就可以各不相同,诗人将自己感受感悟到的情思投射于天地万物间所宜于投射的客观物象,将自己获得的审美经验寄托于天地万物间所宜于寄托的客观物象。
第四篇:诗歌中的秋天美
诗歌的美 教材分析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班诗歌“摇篮”,这首诗具有奇妙新颖的想象,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色比喻成摇篮,描写出了小婴幼儿们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需对诗歌中所提到的各种景色和事物有所了解,知道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是理解这首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的知识点。教师在课前可以利用散步活动、谈话活动引导幼儿观察认识诗歌中所提到的这些事物,如天空和花园,让幼儿亲身感受生活中大自然的美,为诗歌教学的开展奠定了情感基础。
依据素质教育中“提高审美观,提高感受美、表示美的情趣和能力。”的要求,和幼儿园语言教学的任务,制定了四个教学目标。
1、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情感。
2、引导幼儿能大胆表达,发展口语表达能力,培养欣赏为学作品的兴趣和想象力。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初步尝试感情的朗诵诗歌。
4、初步学习使用动词:飘、翻、吹,进行仿编诗歌的尝试。
教学的重点是:理解诗歌的内容初步学习朗诵。这是依据了语言的教育意义指出:语言是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它能促进幼儿认识能力的发展,提高审美观。这首诗歌含有丰富的知识性,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很多美好的情景,是幼儿认识世界了解世界的好教材。幼儿只有理解了作品的内容感受到诗歌的美,才干在感情上发生共鸣进行朗诵。
难点:正确使用动词,根据诗歌的结构和语言情绪进行诗歌创编。语言教育能激发起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语言的感情色彩对幼儿有很大的感染力。作为大班幼儿有了一定的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的基础,幼儿往往不满足于对一首诗歌的朗诵,他们有想表达自身的想法,有创编的渴望。可是这种渴望要变成实践行动,幼儿靠自身是难以实现的,必需有教师的引导和协助,因此这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难点所在。
二、教学方法
针对教材内容和分析我主要运用了游戏法、视听结合法和分段跟诵法三种教学方法。第一种游戏法,同中小学不同的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形式就是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在游戏中学习。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还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那么游戏法恰恰能完成纲要的要求,激发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我设计了三个不同的游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配合游戏运用制作了教具挂图和小图片。首先,在课题导入局部运用了音乐小游戏“模仿动作”。随着音乐引导幼儿模仿白云飘等动作,用动作理解诗歌中的动词。在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它那新颖的想象时,设计了游戏“送婴幼儿回家”。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理解诗歌中描述的各种事物之间的联系。最后,在活动结束时运用了音乐扮演游戏“快乐婴幼儿”。
第二种是视听讲结合法,主要根据了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的特点,和幼儿语言发展的特点而采用的。视就就是引导幼儿去看、去观察。在自由、宽松且恬静的环境中,为幼儿提供了探索性强的的小图片和形象可爱、颜色鲜艳的大挂图。这些都充沛的刺激了幼儿的视觉感官,引导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听就是教师的语言启发、引导、暗示和示范。我在教学中主要运用了究因性和启发性提问,比方:“谁会是婴幼儿的摇篮?”“你想想还会有那些婴幼儿?谁又会是他们的摇篮?”。在教学中为了让幼儿充沛体验诗歌的美,在示范朗诵时,配上了优美的“梦幻曲”声情并茂的朗诵,充沛刺激了幼儿的听觉感官。讲就是指幼儿的讲述。幼儿通过在游戏中自由结伴讲、分组讲,充沛表达自身的愿望。在反复的表达讲述中理解诗歌的内容,从而能有感情的进行朗诵。而且这样能满足每个幼儿的愿望,充沛注重了个别差别。视听讲结合的方法能充沛的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让幼儿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中。
第三种方法是分段跟诵法,在幼儿自由探索获取知识的同时利用大图片进行了分段跟诵的方法,因为形象的的图片很容易在幼儿的头脑中引起对诗歌内容的表象,通过直观形象的感知获得知识,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由于这首诗歌描写了4个不同的场景,完整教学不利于幼儿的记忆,分句又会破坏了诗歌的完整性。所以,选用分段跟诵法,每一段设计几种不同形式的提问,使幼儿熟悉理解记忆诗歌中的语句。
以上三种教学方法交替使用,互相补充,配合使用色彩鲜艳的图片,适合幼儿操作的小图片和优美的音乐,充沛发挥了这两种教学方法的作用。
第五篇:品味元曲中的秋天
品味元曲中的秋天
詹祖凰
元曲中的秋,最著名的莫过于马致远的那首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首小令中,作者仅仅用18个字就描绘出了9种不同深秋景物,短短28个字,便勾描出了深秋黄昏时分,那一片萧杀苍凉的清秋画面,将沦落天涯的游子惆怅悲哀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此首小令被后人称之为“秋思之祖”,传诵至今而经久不衰。
其实,比马致远大24岁的白朴也曾作过一首咏秋的《天净沙-秋》: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相比,语句明显舒缓不少。作者通过由远及近,由高至下的景物描写,以及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的变化,给我们刻画出了一幅秋日清丽的山水图来。
诗词中的秋天,多给人寂寥惆怅之感,元曲中的吟秋之作也多是如此。
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徐再思的《水仙子-夜雨》,将游子满腔的离苦,思亲的愁肠,由那一叶叶,一声声尽显,而那忧郁的离乡之愁,随着秋后的雨夜,从夜晚滴至天明,尽在心头。
千山落叶岩岩瘦,百尺危阑寸寸愁。有人独倚晚妆楼。楼外柳,眉叶不禁秋。
乔吉的《惜芳春-秋望》,更是寥寥几句,便展现出了秋日里无法排解的无边愁绪。
就连宣慰司令史张鸣善,也加入了这“悲秋”的行列,在《普天乐-愁怀》中抒起愁怀来:
雨儿飘,风儿扬。风吹回好梦,雨滴损柔肠。风萧萧梧叶中,雨点点芭蕉上。风雨相留添悲怆,雨和风卷起凄凉。风雨儿怎当?风雨儿定当,风雨儿难当!
作者借助贯穿始终的风雨二字,曲折巧妙地表达了悲怆凄凉之感。
当然,元曲中也不乏“赞秋”之作。
如卢挚的《沉醉东风-秋景》便刻画了一幅秋之美景图:
挂绝壁枯松倒倚,落残霞孤鹜齐飞。四周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
在满是秋意的黄昏里畅游,泛洞庭,下潇湘,赏山水,仿佛进入了画中。这让人心旷神怡的秋景,让人不知不觉陶醉于其中。秋日之时,倚窗静读元曲,不论“悲秋”还是“赞秋”之作,都给人带来一种美的享受和体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