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如何理解估算的意义、如何在教学中落实?——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题目:
如何理解估算的意义、如何在教学中落实?
二、对小学数学专题的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并且对估算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落实点,仅在第一、二学段中,有关估算的目标就有6条。估算的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编写中可见一斑,以往数学教材中估算内容少、散,而且是选学内容,在新教材中却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编排。估算教学纵向贯穿于各个年级,横向蕴含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内容的具体教学中。
三、确定小学数学专题的依据:
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估算教学现状不尽人意,不重视、不关心、不清楚如何教学估算由来已久。《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令人关注的热点。
四、解决小学数学专题中相关问题的初步经验和做法:
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通过调查观察,与同事交流学习,发现现在小学估算教学的现状非常不尽人意,估算教学很少在数学教学中“登台亮相”,估算似乎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即使有老师认识到了估算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施中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这种现象在农村小学更为明显。
1、教师重视不够,引导不足。许多老师认为,学生会笔算就可以了,会不会估算无关紧要,反正考试时很少有估算的内容,考试时还是要用笔算。这些老师显然没有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估算能对学生的数感、思维及计算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受这种教学认识上的主观偏差及心理上的误导,因此很少有教师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估算教学上,更不愿意对估算教学进行有效的研究实践。
2、学生意识淡薄,能力不强。大多学校学生的估算意识较差,估算能力不强。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屡见不鲜,如计算题目时出现了很明显的错误,计算结果跟正确答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学生就是觉察不出,这可从学生的作业本中反映出来;又如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估算时,学生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等等。对策:
一、转变估算行为,增强估算意识
1、寻找生活实例,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如从一年级开始,就可以经常创设一些学习情境,从身体的高矮看,让他们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矮一点,比弟弟妹妹高一点,比爸爸妈妈矮得多;从年龄的大小看,让他们知道8比10少一些,比6大一些;通过排队报数,让学生知道17在10与20之间,但更接近20;引导学生观察10本数学书大约有多厚;40分钟大约有多久等等。像这样,从低年级开始就不失时机地寻找一些有关估算的题材,学生自然而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
2、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估算已在数学教材的许多领域留下深深的足迹,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估算无处不在。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如4812÷12,学生在计算时容易漏掉商中间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4800÷12=400,所以4812除以12的商肯定是400多,这样既避免了计算的错误,又培养了学生在计算前自觉进行估算的意识。在空间与图形领域,《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能估算一些物体的长度,估算出给定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估算出给定的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和体积等等。在统计与概率领域,结合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认识统计图表、估算可能性的大小等等。
3、培养数学思维,体验估算的数学价值。估算教学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对问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容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上去。如在教学比较12/25与19/35的大小时,有些学生看到比较大小,又是异分母,就想到通分。其实这道题完全可以不用通分,只要进行估算:12/25<1/
2、19/35>1/2,就可以判断12/25<19/35。教学时结合估算,不仅可以训练学生周密、细致的思维,对问题正确地作出判断,而且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独创性,使学生不依常规,不受传统知识束缚,结合估算发现一些独特的解题思路,寻找一些新颖的解题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智力,通过这种合情合理的估算,促进学生求异思维的快速发展,实现优化解题。
二、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1、挖掘教材,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我们可以总结出估算的一般策略:第一,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计算变得较为容易。如估算99+203,简化为100+200;又如把71×19简化为70×20。第二,对所得的结果进行调整,由于前面实行了“简化”,结果可能会变大或变小,因此要作出调整,使计算结果比较准确、合理。具体的估算过程中,又有以下几种估算方法: ●凑整估算。这个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也是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加数、被减数、减数、因数、被除数、除数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或整十数整百数整千数等等再计算。如估算71×19,可以取近似数70×20,即71×19≈70×20=1400。
●根据口诀估算。即不一定把数量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数,而是根据乘法口诀把数量看成接近的口诀数。如411÷7可以把411÷7看成420÷7=60,而411÷8可以看成400÷8=50,估算时,为了计算的简便,应根据口诀灵活处理。
●根据位数估算。计算多位数乘、除法时,积的位数等于两因数位数之和或比这个和少1,商的位数等于被除数的位数减去除数的位数所得的差或比这个差多1。如学生估算812÷4≈23了,被除数的最高位8比除数4大,可以商2,说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应该是一个三位数且首位是2,于是可判断商“23”这个两位数是错误的。又如63×29的积,肯定是四位数,学生如果对错了位或算错成三位数就错了。
●根据尾数估算。如201+232―365=67,只需算一下个位:1+2=3,13―5=8,就可以知道得数67是错误的;又如59×64=3621,只需算一下:9×4=36,得数个位一定是6,3621这个得数是错误的。
●根据经验估算。如三(1)班有男生25人,平均身高138厘米;有女生23人,平均身高134厘米,全班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根据经验可知,全班平均身高应在134厘米至138厘米之间,如果有学生算出其他的答案,说明一定是错误的。
●根据规律估算。即根据数学中的有关规律进行估算。如计算整数、小数或分数乘法时,可根据一个因数(0除外)小于1,积小于另一个因数;一个因数大于1,积大于另一个因数进行估算;除法时除数大于1,商小于被除数;除数小于1,商大于被除数等规律进行估算。
2、重视交流,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交流,便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交流时,有的学生的估算方法对其他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而有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启发下,又能得到新的估算方法。交流可以让大家取长补短,认识到另外视角的观点和策略。交流时,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思维得到了碰撞,能力得到了提高。
3、关注结果,采取合理的评价策略。学生估算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估算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估算,而且有利于学生估算技能的不断提高。
三、强化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1、培养兴趣愿意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估算。这样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还会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的身边。如在二年级的加、减法估算中,通过一个模拟的购物活动进行专项练习。课件出示十余种商品的价钱,每组发一张50元、70元、80元、100元不等的购物卡,任意购物。要求记录下每张购物卡最多可以购得哪些商品,看哪个组购物方案多。学生的兴趣高涨,每个小组都设计了多种的购物方案。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既提高了估算兴趣,又运用了估算的方法。
2、结合计算经常用。运用估算去检验解决问题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是经常要采用的方法。如学生练习时出现的,小明的身高是4米50厘米;四年级一班人数为48.6人;一列火车的速度是每小时5千米等等。这时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去估计和判断,这样的结果是脱离生活实际的,思维方式或计算过程已经出现了错误,需要重新检验解题的方法或运算过程。
五、试图突破的方面: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上街购物、外出旅游等都要用到估算。在数学学习中,可以利用估算进行试商,对计算结果进行检验,提高精算的正确率。估算作为生活中的一项必备技能和数学学习的一项必要技巧,有其独特的价值。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成为教学上的一大重要任务。但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学生面对估算却感到茫然、无所适从,感受不到它的魅力,体会不到它的价值。觉得估算太累,太遥远,太牵强,对估算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在当前的课堂中,学生的估算主要存在以下几种不良现象: 现象一:“算着估”。学生为了估算而估算,往往在估算前先算出正确答案,而后靠这一答案创编一个估算的结果,缺乏估算意识。现象二:“胡乱估”。如:让学生估一估一张报纸有多少字?有的说:1500个;有的说:2000个;有的说:5000个……,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闹闹轰轰,场面热热烈烈,但是能说出估计过程的却没有几人。因为他们不知道,在估算之前应该有一个算式作为前提,没有想法、没有算式,哪有估算的结果,他们这样只能说是胡乱猜测,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
现象三:“懒得估”。“懒得估”、缺乏对估算的兴趣,这是一个最普遍的现象。拿到一道题目后,学生首先想到的是精算而极少有人会想到估算,除非题目规定。如:妈妈带了100元钱去商店买生活用品,茶壶38元,热水瓶28元。妈妈带的钱够吗?拿到题目,一半以上的同学是采用精确计算的,极少有同学想到用估算,他们觉得没有必要进行估算,根本体会不到这里不需要精算,只要估计一下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快速。
面对这些现象,如何进行我们的估算教学,如何让估算真正走进孩子心田,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喜欢估算,在生活中自觉地应用估算?
六、具体方法:
1、创设情境,体验价值,形成估算意识。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只要估算一下就可以了。如:上街买菜、商店购物、外出旅游等。
2、教给方法,合理选择,掌握估算技巧(在上面经验中已经谈过)。
3、自觉应用,服务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为了生活服务。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践表明,数学与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的情感越容易引起共鸣,越有利于数学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这也是估算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估算教学不是独立的,应该紧密联系实际展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现实,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合理地应用估算。如:
①在你和家人到饭店吃饭时,参与核对菜名和相应的价格,并估算总价,最后与服务台提供的单子比较估算的精确度。建议写成数学日记和同学交流;
②学校组织春游,参与设计消费方案;
③做“家庭财务总监”,统计家庭一个月的收入与支出情况; ④估计家庭书架的图书或学校图书室藏书量;
⑤如果一位同学一天节约一粒米,全校同学一年大约可以节约多少米;
⑥估计某份报纸版面的字数。
七、活动的流程、各环节的活动内容和具体形式:
1、开学初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分析教学现状,确定研究问题
2、组织教师学习理论专业知识
3、组织全体数学教师确定研究方案
4、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定期交流
5、课例展示(集体备课、说课,然后进行听课与评课),集体研究,形成共识,共同反思提高。
第二篇: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小学数学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题目:
如何理解估算的意义、如何在教学中落实?
二、对小学数学专题的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加强口算、重视估算”,并且对估算的要求提出了明确的落实点,仅在第一、二学段中,有关估算的目标就有6条。估算的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编写中可见一斑,以往数学教材中估算内容少、散,而且是选学内容,在新教材中却作为一个重要内容进行编排。估算教学纵向贯穿于各个年级,横向蕴含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内容的具体教学中。
三、确定小学数学专题的依据:
估算,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能力。学生掌握了科学的估算方法,并能灵活运用,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估算教学现状不尽人意,不重视、不关心、不清楚如何教学估算由来已久。《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估算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令人关注的热点。
四、解决小学数学专题中相关问题的初步经验和做法: 1.教师重视不够,引导不足。许多老师认为,学生会笔算就可以了,会不会估算无关紧要,反正考试时很少有估算的内容,考试时还是要用笔算。这些老师显然没有意识到估算的重要性,没有意识到估算能对学生的数感、思维及计算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正是受这种教学认识上的主观偏差及心理上的误导,因此很少有教师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估算教学上,更不愿意对估算教学进行有效的研究实践。
2.学生意识淡薄,能力不强。大多学校学生的估算意识较差,估算能力不强。这种情况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屡见不鲜,如计算题目时出现了很明显的错误,计算结果跟正确答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学生就是觉察不出,这可从学生的作业本中反映出来;又如日常生活中,需要进行估算时,学生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等等。
对策:
一、转变估算行为,增强估算意识
1.寻找生活实例,体验估算的实用价值。教师要善于寻找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方面的题材,教学时,结合实际创设情景,使学生逐步体验估算的乐趣,让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从而增强估算意识。
2、挖掘教材资源,体验估算的重要地位。翻开新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估算已在数学教材的许多领域留下深深的足迹,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处理教材,估算无处不在。在数与代数领域:结合加减乘除的计算教学每节课都可以进行估算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3.培养数学思维,体验估算的数学价值。估算教学还可以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使学生的思路更加灵活,对问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将思路转移到别人不容易想到、比较隐蔽的方向上去。
二、掌握估算方法,培养估算能力
1、挖掘教材,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答案也并非唯一,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我们可以总结出估算的一般策略:第一,数据的简化,简化的目的是使计算变得较为容易。
2.重视交流,鼓励估算方法的多样。交流,便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学生在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交流时,有的学生的估算方法对其他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而有的学生在其他学生的启发下,又能得到新的估算方法。交流可以让大家取长补短,认识到另外视角的观点和策略。交流时,学生各抒已见,畅所欲言,思维得到了碰撞,能力得到了提高。
3、关注结果,采取合理的评价策略。学生估算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估算给予评价。教师的评价不仅可以使学生重视估算,而且有利于学生估算技能的不断提高。
三、强化估算训练,养成估算习惯
1、培养兴趣愿意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运用估算。这样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估算的重要价值,还会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的身边。
2、结合计算经常用。运用估算去检验解决问题是否合理、计算是否正确是经常要采用的方法。
五、具体方法:
1、创设情境,体验价值,形成估算意识。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需要进行精确的计算,只要估算一下就可以了。如:上街买菜、商店购物、外出旅游等。
2、教给方法,合理选择,掌握估算技巧
3、自觉应用,服务生活,解决实际问题。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是为了生活服务。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实践表明,数学与生活实际越贴近,学生的情感越容易引起共鸣,越有利于数学知识的获得和巩固,这也是估算教学中不可忽视的方面。估算教学不是独立的,应该紧密联系实际展开。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生活现实,再现生活情景,引导学生积极、合理地应用估算。
六、活动的流程、各环节的活动内容和具体形式:
1、开学初组织全体数学教师分析教学现状,确定研究问题
2、组织教师学习理论专业知识
3、组织全体数学教师确定研究方案
4、教学实践,开展行动研究,定期交流
5、课例展示(集体备课、说课,然后进行听课与评课),集体研究,形成共识,共同反思提高。
全体数学教师:做好读书笔记,写好读后感,根据本班实际进行研究。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初中数学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主题的确定
随着课堂改革不断深入,课堂变活了,这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和主动精神。学生非常活跃,教室里热闹非凡。但是,在学生活动中,存在好学生唱独角戏的局面。同时,由于学生的自控力较弱,好动爱玩,活动一展开,学生就纷纷动起来,表面看来轰轰烈烈,然而真正投入学习活动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孩子,大部分的孩子借此玩上一阵,活动的实效性不大或根本没有实效性。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活动进而提高学习的实效性?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由此,我们确定《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研究》作为本学研究实施的课题,为此我们确定了本次教研活动的内容为“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的研究”专题研讨活动。
二、教研活动目标
研讨的目标,以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的主渠道,组织进行集体讨论,交流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二是积累经验,就研究过程中成功与不足之处写好自评,由本课题研究负责人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注意完善研究措施,提高研究成效;三是提升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四是拓展教研活动的新途径,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研平台;五是运用行动研究法,创新教研活动的实效性,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活动内容:
1.围绕主题展示课堂教学。
2.围绕活动主题,讲课教师进行说课,参会教师以“假如我上这节课”为话题进行研讨。3.学科教研员归纳总结,提出今后学科教学的指导意见。
四、活动流程:
本次活动的思路是以课堂教学为载体,结合小专题“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进行教学实践,并通过“集体备课——上课实践——专题研讨——提升教师教研能力-专业化发展”的行动研究,相互研讨,相互评价,从而促进教研活动的有效性和专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1.深入调研、确立主题
通过调研获取第一手学科教学信息,广泛争取一线教师意见,倾听学科教师心声,确定教研主题。2.确定讲课教师、指导备课
活动主题在认真听取教研组的意见后,再经过听课筛选确定研讨会上的讲课人员,明确本次研讨会的相关要求,着重落实课堂教学要突出训练的主题,确保本次研讨会主题鲜明,课堂教学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保证研讨会的质量。
3.突出主题、集中研讨
为了避免研讨流于形式,突出实效性,根据展示课,结合会议主题,反思学科教学,展示课结束后,先由讲课教师进行简单说课,参会教师再以“假如我上这节课”为话题,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互动研讨。
4.归纳总结、强化指导
学科教研员是研讨会的策划者、组织者、引导者。研讨课结束后,教研员要认真组织参会教师围绕活动主题,展开颇具实效性的研讨,最后教研员要归纳总结学科教师的意见。结合新课标倡导的理念以及学科教学特点,针对学校课堂教学实际,围绕会议主题,对今后的学科教学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使参会教师带着问题来,载着收获归。
五、参加人员:
教研组成员必须参加,任课教师尽量参加。
六、具体要求:
1.教研组要高度重视,按要求提前选好听课教师,准时参会。
2.参会教师必须提前熟悉与主题有关的教材内容,保证带着问题听课、研讨。
3.听课教师要及时写出评课讲稿。
六、活动内容及时间安排
1.介绍本次数学教研活动的背景、目的
2.课堂教学(现场展示课)
3.教学设想、反思
4、结合展示课进行专题研究阶段性汇报,围绕专题议课(1).如何设计活动化学习过程,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构建数学知识。
(2).如何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活动
(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自觉性”
探讨提炼出策略、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七、活动预计效果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专题设置-设计教案-上课实践-反思总结-提升教师教研能力-专业化发展”,以这一系列的步骤进行教研活动,通过循环往复的螺旋式上升,提高教师的教研水平。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要关注学生的思维,关注学生的情感,使所有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教师要在理论指导下不断探索提高学生活动有效性的策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研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拓展教研活动的新途径,为教师提供有效的教研平台。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略读课文如何教更有效
----语文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一、活动主题
略读课文如何教更有效
二、活动目的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中,作为改革的主渠道、主阵地的课堂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师生的交流更加畅通,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学生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然而在欣喜之余的同时,我们感到不少的课堂在热闹的背后,也透射出放任与浮躁,造成课堂教学的效率并不理想,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写减少了,学生琅琅的读书声越来越少了,语文味也越来越了……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的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让小学语文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本次活动选取略读课文的教学作为切入点进行研讨,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让课堂教学更高效。
三、预期效果 明确小学语文有效课堂教学的真谛。
所谓有效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而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是为每一位学生创造最佳发展空间,让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都能得到培养。明确有效的课是一堂能体现语文价值的课 只有把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真正结合起来,才能使语文课堂重焕生机。一节课中,学生该记住的东西就要让他记住,会认的字,会写的字词,要求背诵的篇章都尽量在课堂内完成,让学生在课堂内就感受到成功感。不要把这些任务留到课外,使语文教学走到高耗低效的老路上来。力求把课外的时间用在广泛阅读课外书上,让学生在博览群书中提高语文能力。明确一堂有效的语文课,归根到底是在追求语文教学的效率、效益和效能上,在具体的标准及其评价体系上,应该是开放的、多元的,绝不能用一把尺子、一种刻度来衡量,只有形成更多的共识,才能更有利于新一轮语文课改的推进。
四、参加人员:全体语文教师
五、活动地点:教室
六、活动流程:
(一)课例《乌塔》(40分钟)
展示老师的课堂教学,为老师们选取一个较为典型的有效性学习的课例,搭建一个交流、研讨的平台,引发老师们对于有效性教学的深层次思考。)
(二)全体语文教师根据看点提示评课。(40分钟)(根据已提供的研究课例,全校语文教师就“略读课文如何教更有效”展开专题性大讨论,使老师们在交流沟通中互补经验,共享资源,在思维的碰撞中发现不足,带动发展。
看点提示:
1、教师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率在教学内容的取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方面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本课对你的略读教学有哪些启发?
3、为提高略读课文的教学效率你有哪些建议?)
(三)教研组长评课并总结活动。(10分钟)
第五篇:小学校本教研活动设计方案(范文)
小学校本教研活动设计方案
学校
昌都地区丁青县当堆乡小学
学科
语文
年级三、四
负责人
益西群培,布穷
成员
三四年级组全体成员、主管校长 主任
活动主题
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
选
择
该
主
题的原
因
一、主题的提出:
经调查发现
1、教师方面 个别教师对语文教育概念和性质认识上的不明确这样导致的教学实践中易出现混乱。
2、学生方面 学生初步具有或已具有的学习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引导,学生不自主接受知识,会导致学生被动接受,学习兴趣不高。
3、教学方面 现代语文教学观的核心是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强调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素质的几个要素包括:语言敏感、运用语言获取信息与传递信息的能力、语言的思维品质、质疑与批判意识、人文积淀等等。站在明天教育的角度上看,就必须有一种新的方式才能适应要求。
4、教材方面 各年级修订后的教材共同点都是大大增加阅读量,每册课本篇幅扩展而课时却要削减。这样的背景和发展趋势,逼迫我们思考、寻找与传统不一样的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学科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应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这就要培养语文的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转变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能仅停留在“传授”和“教导”上,而是要指导和帮助学生进行类似科学研究式的学习,对所学内容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结合我校自主发展目标——研究性学习制定了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为主题的组级教研活动,以“一课三议 两课一评”为依托,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探索,总结,反思。
二、主题的阐述:
小学生探究的本能和兴趣是与生俱来,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选择和确定学习的内容,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亲身实践,不仅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获得探索的真切体验。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它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的获取知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尽情地朗读,默默地思考,大胆的探索,自主合作,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语文实践活动不断地表现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现代语文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应“重情趣”,“有情有趣是教学”,罗丹说:“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可爱才美。”“重感悟”,不把现成的答案告
诉学生,让学生都来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大量的时间安排学生读、写、说,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个性化的体验,培养他们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重积累”,学文如积沙,收集信息,积累语文知识,学生的积累过程同样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构建开放型的语文知识体系,厚积才能薄发。研究性学习科学的体现了现代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了教育回归儿童本性的价值追求。
具
体
活
动
设
计
方
案
一、活动前期准备:
(一)语文教学主任、教研组长:针对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方式反面存在的问题,制定校本教研主题、目标,涉及有针对性的研修方案。为工作的时效性,我们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客观性的原则。我教研组教师构成:共有教师12名。青年教师11名,其中3名骨干教师,整个教研组是学校教研语文教学队伍的主力军,而青年教师的执著与奋斗又真正有效的掀起我校语文校本教研的浪潮。为此,这次教研的定位是: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展示依此为一个基点与平台,通过探讨探究,促进共同成长。
2、真实性原则。这是第二个层次定位。我们推出的年轻教师的真实的原始的课,哪怕略显稚拙却能追求更多的感悟和思考。
3、实效性原则。避免形式主义与说教,紧密结合研究性学习理论,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学生学习方式研究,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坚持教是为了不教的原则,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执教教师:以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一课三议”或“两课一评”的教学研评模式,设计体现主体的研究课、典型课例分析。
体现一:“两课一评”备一课书,整体评价。
体现二:“一课三议”一节课全部或部分细节教研组执教教师三备、三议、三思、三改、三上。
(三)组内教师:对课例进行研讨、提炼出切实可行的在语文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四)主管校长、主任:参与校本教研的全过程,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归纳总结。通过研修,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
二、活动目的:
(一)通过本次“一课三议 两课一评”校本教研活动探索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研究性学习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建立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研究性学习相应的基本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
(二)解决学校和教师的具体实际问题,促进学校和教师自身的发展,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推动学校素质教育的改革进一步深化。
(三)在教研组中进一步营造民主开放的学习氛围,积极打造学习型教研组。
三、活动具体内容及要求:
(一)主要研讨内容:
(1)课堂乃是研究性语文学习的基地。在课堂上是要习得运用语言的本领
具
体
活
动
设
计
方
案的,你认为应如何发挥好“范文是一个例子”的功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如何准确使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性的学习哪些方法、途径怎样贴近学生需要的?
(1)这些研究性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适合学生吗?为什么?
(2)在日常语文教学中,你觉得这种学习方式的那些方法较为成功?交流经验,达成共识。
(二)以“两课一评”为例,教研流程:
1、说课、上课:
安排2名教师围绕主题组织2节研讨课。执教者除了写出教案外,还要按要求写出说课的说课稿。说课稿的内容包括说教学理念、说教学目标、说课标教材、说教情学情、说教学程序、说教学反思几个方面。研讨课是2位老师执教同一篇课文。
2、听课活动
(1)参加教研研讨的教师都要围绕下述内容听课。其内容要点是:
*你认为应如何发挥好“范文是一个例子”的功效,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如何准确使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性的学习哪些方法、途径怎样贴近学生需要的。
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内容要尽量少而精,陈旧的、微小的细节可以删除,避免“照本宣科”,提倡师生交流,扩大课外补充的容量。讲解一篇课文,课文内容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交流,学生没有说到的重要问题,教师可以指出,并讨论理解。一篇简单的课文可以完全让学生自己学习,解决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师融入到学生的学习中去,在交流中可以补充。(在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问题思想)
*在本次课的教学中,教师运用了哪些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促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2)参加教研研讨的教师听课应做详细的记录。记录一般要记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师的重点提问、学生的典型发言、师生、生生的互动情况、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中的失误等;对听课内容要有所选择。一般来说,教学过程可以简明扼要地记录,讲课中符合教学规律、有创新、有特色的好的做法或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等可以详细地记录,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或自己的见解也可以详细地记录下来;课后对记录要快速进行整理,在进行理性的思考分析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一些共性的东西,推广或提倡一些成功的经验和做法等,提出一些改进的意见和要求等;围绕要点,将自己的体会、感受写下来。(3)听课教师要写出书面评课意见。以避免无准备的评课和评课的随意性。每一位听课教师都要有在评课时发言的思想准备和内容准备。
3、评课活动:
评课可以是选派代表评课,也可以是所有观课教师逐一评课,还可以是对话式评课插话式评课。对于评课,所有参加当次校本教研活动的教师都要高度重视。评课的质量往往决定活动的质量。
现场对话。在主题发言和评课的基础上,围绕研讨主题进行现场对话。现场对话是多向的。对话的话题可以是研讨的主题,也可以是研讨课中的任意一节课,还可以是主题发言中的某一个观点。在研讨主题的调控下,对话不完全是主题发言人或研讨课执者与全体参与教师之间的对话,也可以是参与教师之间的对话或是参加
具
体
活
动
方
案
活动的专家与参与教师之间的对话。现场对话是主题发言、说课和评课的延伸和发展,也是提升校本教研活动质量的很重要的一环。
专家点评。专家可以教研室的教研人员,也可以是学校的骨干教师,还可以是校内外教育教学专家。专家点评不是对本次校本教研活动过程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本次校本教研活动内容的提升。专家评点要对本次校本教研活动的所有材料进行全面的整理分析,以期得出关于研讨主题的整体的、全面的看法,得出正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