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教师与以幼儿家长之间常出现的问题
幼儿教师与以幼儿家长之间常出现的问题
幼师与幼儿家长交往过程中易发生的分歧。
对幼儿的教育观念、态度与教育方法的分歧。有的家长认为上幼儿园就是应该多学知识,多背诗、多做算术题,不能只顾“游戏”“玩”,不学知识,总是问孩子“学什么了?”孩子答不上来,家长就不满意;也有的家长认为,别学那么多东西,吃好玩好就行了,小孩那么累干吗?有些家长对幼儿采取的教育方法迥然不同。
有的是严厉粗暴专制的态度,方法简单,信奉“棍棒”教育,不理解孩子的需要,常用命令干涉强迫孩子服从,倾向于专制教育;而教师讲究的是耐心说服的民主教育的态度、方法。
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教育”自己孩子别的小朋友打你时,你就打他,打坏了爸爸带他去看医生;而教师教育幼儿要互相谦让。这些显然与教师的教育是矛盾的,这些分歧也妨碍对幼儿的教育。
还有些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中的角色认识不同。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是“家庭的支柱”,是“掌上明珠”,生怕幼儿累着,对孩子采取的是溺爱放纵的态度。不但自己“溺爱”孩子,还把这种溺爱带到幼儿园来,特别是要求老师也要“溺爱”他的孩子,而教师认为对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应有恰当的认识,要求幼儿要热爱劳动,要培养幼儿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要引导孩子自己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第二篇:幼儿教师如何处理与幼儿家长的关系
幼儿教师如何处理与幼儿家长的关系?
一、幼师与幼儿家长交往过程中易发生的分歧
(一)对幼儿的教育观念、态度与教育方法的分歧
有的家长认为上幼儿园就是应该多学知识,多背诗、多做算术题,不能只顾“游戏”“玩”,不学知识,总是问孩子“学什么了?”孩子答不上来,家长就不满意;也有的家长认为,别学那么多东西,吃好玩好就行了,小孩那么累干吗?有些家长对幼儿采取的教育方法迥然不同,持严厉粗暴专制的态度,方法简单,信奉“棍棒”教育,不理解孩子的需要,常用命令干涉强迫孩子服从,倾向于专制教育;而教师讲究的是耐心说服的民主教育的态度、方法。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教育”自己孩子别的小朋友打你时,你就打他,打坏了爸爸带他去看医生;而教师教育幼儿要互相谦让。这些显然与教师的教育是矛盾的,这些分歧也妨碍对幼儿的教育。还有些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中的角色认识不同。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是“掌上明珠”,生怕幼儿累着,对孩子采取的是溺爱放纵的态度。不但自己“溺爱”孩子,还把这种溺爱带到幼儿园来,特别是要求老师也要“溺爱”他的孩子,而教师认为对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应有恰当的认识,要求幼儿要热爱劳动,要培养幼儿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要引导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
(二)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因的分歧
幼师和幼儿家长的矛盾,常常是由于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所造成的。如有的幼儿的身体状况总是不尽人意,一到幼儿园就生病,也有的幼儿存有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纠正多次,仍有反复等等。对此,幼师和家长双方可能会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幼儿,不考虑具体情况就把责任推给对方。家长可能会埋怨教师对幼儿不够关心,而幼师又抱怨家长溺爱放纵孩子等等。
(三)对幼儿的评价的分歧
在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方面也极易产生分歧,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往往是在只看到一个孩子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而教师是在比较中得出的结论。有的家长对幼儿的评价高于教师,家长认为“十全十美”的孩子,教师也许觉得很普通;也有的家长对幼儿的评价低于教师,在家长看来“恨铁不成钢”的孩子,教师可能认为还很不错。此外,幼儿的表现往往随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在家里的表现与在幼儿园的表现不一致。有时教师与家长缺乏互通信息,因而对幼儿的情况不能全面了解,做出的评价也是各执一端。家长了解的较多是园外情况,教师了解较多的是园内的情况。
二、幼师应如何处理与幼儿家长的人际关系
(一)分析心理反差,及时调整心理角色
有很多幼师认为与幼儿相处比较容易,而与家长相处时则常常感到有些为难。这是为什么呢?一般来说,幼师与幼儿相处时有一种优势心理。幼儿的生理心理发育还十分不成熟,尚未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所以幼儿对教师表现出很大的依赖性和顺从性。幼儿比较单纯,他们还不太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所以极易接受教师的影响。幼师与幼儿之间是一种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相处过程中心理轻松,无负担,即使与幼儿发生矛盾,也容易调整和解决,教师容易控制与幼儿的关系,占有优势地位。而面对幼儿家长时,教师的这种优势心理则不存在。因为家长是生理心理都比较成熟的成年人,而且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相当的社会经验,与幼儿相比家长就复杂多了。教师与家长相处完全是一种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这些会使教师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另外,作为家长,他们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世界观和人格特征,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更重视与教师的平等,教师很难单独控制与家长相处的局面,当面对家长时,有很多教师并不那么自信。教师与家长相处和与幼儿相处是完全不同的,二者有很大差异。对这种较大的心理反差教师往往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缺乏对这种心理反差分析与认识,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角色,所以一到面对家长时就容易发怵,很紧张,常常“碰钉子”,产生一些不适应的情况,甚至产生矛盾与冲突。
(二)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威信
1.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有助于提高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教师具有家庭教育的知识,会更好地向家长汇报分析幼儿的成长发展与不足,回答家长对孩子问题的咨询,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有的放矢地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疑惑,进行分析指点,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困难,从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也提高了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2.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有助于取得家长的紧密合作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把幼儿看成是被动的,由此家长也被看成是被动的,教师家访、开家长会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指示家长,要求家长该做什么,该如何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家长往往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育儿水平普遍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多肯定家长好的教育方法,积极采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这样做不但能帮助教师拓宽思路,而且调动了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使得幼儿园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密切家园关系。
(三)发挥主动作用,增强信任感
1.主动介绍情况,搭建感情的桥梁
教师与家长初次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生疏感,那么教师应主动担负起建立相互信任的责任,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幼儿在幼儿园各个方面的表现,诸如幼儿的健康、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以及幼儿园最近开展的活动及要求,包括教师为解决幼儿的问题而采取的一些措施等,从而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理解教师的意图和方法,配合教师的工作,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2.主动消除顾虑,避免误会
事实上很多家长是带着“顾虑”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对此,教师要主动了解家长的顾虑,体会家长的心理,抓住需要沟通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方式,开诚布公地与家长交流看法,并以实际行动及时消除顾虑,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放心。
3.主动沟通情况,正确对待并非合理的意见
幼儿家长也并非完全理想状态,会有个别家长对教师不够尊重,对幼儿园工作有偏见,不了解教师的苦衷,有些批评不够符合事实,甚至提出一些老师无法满足的自私无理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换位思考,主动沟通情况,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坦诚交流看法,澄清事实,取得家长的理解。
(四)讲究谈话的技巧方法,给家长以足够的尊重
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教师往往要提出批评,这是经常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教师应如何对学生特别是对家长的某些不当之处提出批评呢?有哪些批评的技巧呢?
1.单独批评,避免伤害家长的感情
教师向家长反映情况时,一般是在下午幼儿离园时,这时家长和幼儿很多,如果不注意,其他的幼儿和家长会听到,影响批评的效果。不管教师的批评多么温和,如果当着其他人的面进行,容易产生不良的后果。有的家长可能因此迁怒于孩子,有的可能造成教师家长双方情绪上的对立。
2.先报喜,后报忧
不管是“对中有错”还是“错中有对”,幼儿的优点、点滴进步都要先告诉家长,不吝惜对幼儿应有的赞美与期望。“喜”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是“应该做的”,不用说,而是应该必须说出来,多表扬。报喜说明教师喜欢孩子,然后再耐心诚恳地指出问题所在。
3.用请教式的态度和口气提出看法
批评是来自外部的,如何把来自外部的转化成内部的动力呢?把责备变成“请教”,采取请教式的批评。如:“这个问题我不太清楚,您能讲讲吗?您能和我谈谈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吗?”尽量采取请教、商量的态度,把找出问题的主动权让给家长,耐心地听取家长的意见,使家长产生伙伴般的亲切感,所以效果好。
4.提建设性的批评意见
在指出存在问题时,把注意力集中在幼儿的具体行为和表现上,介绍幼儿情况时,最好是描述幼儿“做了什么”,而不要概括“是什么样的”。批评时对问题就事论事,不概括化,批评行为本身,不能进行无视幼儿人格价值的贬损,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批评的目的是希望孩子获得进步和提高,重点是放在如何改,防止重犯上,教师要多分析原因,提出具体的改进方法。比如,为什么错,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告诉处理类似事情的方法。
(五)教师要教育幼儿热爱和尊敬家长
1.教师要教育幼儿热爱和尊敬家长,帮助提高家长的威信教师教育幼儿尊重自己的家长,要帮助幼儿发现家长身上的使他们感到自豪的品质。如果教师善于提高家长在自己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就提高了教师自己的威信,也就取得了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真诚支持。
2.教师可以适时适宜地通过幼儿这个媒介,向家长表达尊重之情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劳动节等节日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幼儿给家长送张贺卡、演个节目、唱支歌等,使家长在行为上感受到教师的敬意和尊重。
3.教师不要当着幼儿的面议论家长的缺点,评判家长的对错教师与幼儿家长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也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与家长真诚交换意见,给予热心的指导,根据家长的特点,机智地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避免当着幼儿的面与其他教师议论家长,评判家长。
第三篇:家长应如何处理幼儿之间的纠纷
学习文章一:
家长应如何处理幼儿之间的纠纷
孩子们在一起玩耍、游戏的过程中,经常发生一些冲突、纠纷,这是孩子们在交往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之间的冲突、纠纷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有利于孩子学习与人交往、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还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因此,面对孩子的纠纷,家长采取何种态度是十分重要的。
在我以前教的班里就有这样一个学生,是个男孩儿,在家里谁也管不了,在幼儿园也是个特别淘气的孩子,虽然说他很淘气,但是从来不和别人打架,别人打了他,他也不还手,他会跑来和我说,如果他被别的小朋友打伤了,当他的奶奶来接他的时候,我们会向他的奶奶解释并道歉,而他的奶奶总会宽宏大量的说:“没事的,这么多孩子在一起免不了要打架的,只要他没打别人就行了。”并且还会和孩子说:“你要和那个小朋友说清楚,他打你是不对的,有事要好好说,不能打人„„”还会对打人的孩子说:“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对的,小朋友在一起玩要高高兴兴地,要打人谁还和你一起玩呀?”我想也许有的人会说这位奶奶傻,自己的孩子挨打了都不敢说,但是我却认为这位奶奶做的非常好,因为她理解了我们做老师的不容易,对我们是一种理解和尊重,对孩子来说也是一种非常好的教育方法,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对于其他的家长而言,给他们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请看下面案例:牛牛和宝宝为抢一个水管发生争吵。两人在争执中不相上下,最后以宝宝挨打、牛牛挨咬结束争执。事后牛牛悄悄告诉我“妈妈让我不跟宝宝玩,以后他再咬我,我就咬他”。宝宝妈妈也表示自己儿子经常受欺负,有点委屈。
分析:家长这样做的后果会使孩子变得不合群,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慢慢地形成内向、怯懦、孤僻的性格,养成依赖父母、不敢独立处事的心理。而且,家长听信一面之词,容易感情用事,在判断上出现错误。可见,上述做法都是错误的。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地帮助孩子解决纠纷呢?您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镇定情绪。有些家长对这些问题采用极端的处理方法,如,“他打你你就打他”鼓励孩子去和别人打,认为是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还有的家长认为别的孩子不好,就限制自己的孩子与其交往,这都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这样容易给孩子造成“爸爸,妈妈向着我”的错觉。而应心平气和地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只有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才能发表意见。”引导孩子如实地将事实经过讲清楚。在孩子讲述的过程中,家长不能给予诸如“是谁先动手打的?”“你没有动手,对吗?”等错误的诱导、暗示,而鼓励孩子讲出真话,做个诚实的孩子。
2、分析情况。爸爸、妈妈应和孩子一起分析事情发生的根源,即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是别的孩子无意识的行为,还是自己孩子不对;是自己的孩子还是别的孩子确实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在找到事情根源后,家长不要急于发表意见,而应让孩子想一想该怎么办,这样既可以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又可以了解孩子的真实态度,便于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3、解决纠纷。家长对待孩子之间的争执,应该冷静的态度,理智的进行处理,应该从培养孩子健康人格的角度处理,无论谁是谁非,对孩子都要采取多鼓励少责骂的方法。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对,要批
评教育,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当面给被伤害的小朋友道歉,教育孩子做一个团结友爱,有礼貌,勇于承担责任,知错能改的好孩子。如果是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也要认真分析实情,家长应该肯定孩子的行为:“你是对的,你比他做得好。”家长的肯定,可以让孩子丢掉委屈情绪,产生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对性格懦弱、胆小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
4、互相交心。幼儿间发生争执时正常的,家长应该明白活泼好动的孩子在一起玩耍、游戏时,发生一些矛盾是难免的,不要小题大做,更不能把孩子之间的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家长最好能抽出时间诚恳地和对方父母交交心,彼此谅解,和和睦睦,易使孩子受到感染,化干戈为玉帛,在以后的日子里友好相处。
5、鼓励交往。作为家长,一定不要因为孩子间常发生争吵、纠纷而限制他与同伴交往。相反的,更应创造条件,鼓励孩子多与人交往,让孩子在交往、冲突、纠纷中获得更多经验,促进其社会性的更好发展。
无论孩子之间的矛盾有多大,孩子毕竟是孩子,当家长为这是吵的不可开交时,孩子之间的矛盾说不定就已经化解了,所以为了孩子的心理能健康地成长,家长一定要冷静、理智地处理,千万不要参与进去,这会给孩子留下很不好的印象的,孩子同时也会产生依赖性,每当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时,就不会自己想办法,而是找家长来帮助解决,这对孩子今后的成长是很不利的。
学习文章二:
我相信在我们教师和家长的真诚引导下,我们小三班一定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不要因为一时的不快而影响了彼此的友谊。为给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健康、文明的大家庭,我们一起努力吧!
我是一位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家长,今天和大家聊聊关于《如何处理幼儿之间的纠纷》的话题。其实,不管是什么群体,纠纷总是客观存在的。特别是对身心发展尚不成熟、自制力较差的幼儿来说,他们之间发生争吵、打斗和其他不友好行为是正常的。孩子之间的纠纷,主要是他们的天性决定的,而不是好孩子和坏孩子的区分标准,无论是争执、吵闹甚至打架,都是成长过程中一段小小的插曲,有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和积极性。他们在争吵中掌握了集体生活方式。孩子们吵架时间是短暂的,尤其是3岁前,彼此也不记仇。通过争吵,对孩子双方都是一种磨炼,孩子从纠纷中学习,在纠纷中成长。
有些纠纷其实很幼稚,比如:当别人坐自己的凳子时,幼儿往往会一声不吭地去拉自己的椅子,坐在椅子上的孩子则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于是吵起来了;当她看到同伴好玩的玩具,或者自己需要的玩具,会一声不吭地直接取过来,从而引起同伴争执。
为此,仅仅告诉幼儿应该如何做、应该如何保持良好行为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学会如何应对生活中的纠纷,掌握处理纠纷的恰当方法。目前,许多幼儿都不能正确处理好和同伴间发生的纠纷,要么争夺、打斗,要么消极生气、退缩、哭泣,或只会告知大人,而不会以更恰当的方式做出反应,因而他们难以很好地适应同伴群体、适应幼儿园生活,将来也难以适应既充满竞争又要求合作的工作、社会环境。
该如何面对幼儿间的纠纷呢?我认为,我们应该放开束缚,让孩子自己去面对,不能任其发展,也不能严厉制止,我们不应简单地宣判孰是孰非,而应通过孩子的纠纷去了解他们心中的世界及对事物的看法,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我们来探究一下纠纷产生的原因,总得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孩子年龄因素:幼儿时期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其认知水平很低,而且幼儿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但由于生活经验很缺乏,所以他们的道德认识和行为认识常常脱节,缺乏合作意识,常常与他人发生纠纷.表现在活动中一旦与人发生纠纷时就动手打人,而且不愿意承认错误。例如户外活动准备排队时,两个小朋友相抱在一起玩,越抱越紧,摔倒在地,一个大哭起来向老师告状说另一个打他,另一个则一脸惊慌和无辜。
2.环境因素: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从小生活在一个绝对爱心的世界里,大人对孩子只是付出,不求回报,孩子将大人对他的关心视为理所当然的事,孩子自然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记得有一次,我们班组织小朋友玩搭积木,小朋友有的搭房子,有的搭大桥,还有的搭彩虹,玩的非常高兴,正在这时,一个小朋友边哭边跑来找我,说:“老师,星星打我。”我把星星叫过来,问他:“星星,为什么打小朋友?”星星说:“是他先抢我的玩具。”这个事例中我们就可以清楚的看到,在小朋友的内心,都是一自我为中心,很少顾及别人的感受。
3.幼儿的个体差异因素:幼儿由于遗传素质.后天的教育因素和环境不同,神经类型.气质和性格也千差万别.如有的孩子脾气温顺文静,有的孩子脾气急燥好斗;有的孩子胆小懦弱不善交往:有的孩子豪爽热心大方过头等。无论什么性格的孩子,都有可能会和同伴发生争执。举一个生活中比较多见的例子:牛牛和宝宝为抢一把水枪发生争吵。两人在争执中不相上下,最后以宝宝挨打、牛牛挨咬结束争执。事后牛牛悄悄告诉我“妈妈让我不跟宝宝玩,以后他再咬我,我就咬他”。在这件事中,牛牛妈妈就认为自己的孩子吃了亏,从而产生要让自己的孩子采用暴力的方法来对付纠纷的想法,其实这是最不应该的想法。而同样宝宝妈妈如果也采用让孩子以后他打我你就打他的方法,也是十分不应该的。但往往许多家长会有这样的错误想法。
学习文章三:
我们该如何正确处理幼儿间的纠纷呢?正因为纠纷的原因错综复杂,所以在处理幼儿纠纷时,我们作为家长的要心平气和地看待幼儿间的纠纷,应发现幼儿问题的所在,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帮助引导。
其一,当纠纷发生后,大人不随意充当“裁判”,而是应引导幼儿认识“好朋友是不应该打架的”、“好朋友要在一起”,同时帮助幼儿寻找解决纠纷的方法,在他们共同协调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可接受的方法。这对孩子认识自己错误提供了正确的方法。
其二,遇到纠纷时,大人应给幼儿创设一些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幼儿分析问题,启发幼儿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办法:
1、教给孩子一些避免和解决纠纷的基本技巧。
我们要有意识的教给孩子一些人际交往的技能技巧。如教给幼儿如何倾听别人说话,如何向别人道谢和道歉,如何向别人提出要求,如何表达自己的愿望等等,这些技能的熟练运用,可以使幼儿避免一些纠纷,也使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例如:对经常使用攻击性行为的幼儿(当然,这样的幼儿只是极个别),我们采用适当惩罚的方法,让他们尝试后果;对于经常求助于别人的幼儿,我们就鼓励他尝试自己独立解决;对经常被人欺负后默默承受的幼儿,我们则鼓励他摆脱无助的状态,有时甚至鼓励他们勇
于“自卫”。
2、增强幼儿自己解决纠纷的能力。幼儿之间的纠纷是常有的事情,所有的纠纷都让家长或老师参与解决,会增强幼儿的依赖性,削弱或剥夺他们的独立性,事实上,由于幼儿间的纠纷没有多少利害关系,幼儿自己可以解决,为此我们大胆放手并鼓励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如遇到某个小朋友欺负自己时,我们引导幼儿自己跟他协商,不见效时再请求大人帮助协调;如果别人不小心碰了自己,我们则引导他们善于理解原谅别人,引导幼儿多说礼貌用语“对不起”“没关系”。同时也培养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责任感。
3、在合适的情境中,让孩子自然地面对纠纷,自然地体验人们相处的规则。虽然我们可以用语言告诉幼儿在发生纠纷时该如何做,幼儿也有能力理解、接受,也会在认识上认同,但这均是在纠纷未发生、正常情境下的理智认识。在实际发生纠纷时,幼儿的行为常常受其情绪控制,而非受其所懂得的道理的控制。就像一位教育专家在道理上知道应该如何对待、教育儿童,但在实际教育自己的孩子时,却常因受自己当时情绪的影响而犯自己知道应当避免的错误。因此,教育培养幼儿时不仅应告诉幼儿在理智、认识上要知道该如何做,而且重点应告诉幼儿在实际发生纠纷时,其可能产生的不良情绪状态及其对他们行为的重要影响,并着重指导和让幼儿实践、练习如何用理智、恰当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情绪,调节自己的行为。
4、家长要以身作则,敢于承认错误。在家庭之间,或者在公共场合,特别是孩子在场的情况下,我们家长遇到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心平气和,也要有礼貌,懂得谦让。尤其是面对自己的孩子吃亏的时候,要首先分清事实,而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责怪甚至是恐吓对方孩子,这样一方面让自己孩子觉得以后有依靠,另一方面,也在众多孩子面前失去了作为一个家长应有的“形象”。如果你的孩子不小心弄伤或者弄疼了对方,我觉得,作为家长有必要领着孩子一起向对方道个歉,说句话,从而给孩子一个无形的教育。
我也是一位家长,所以,让我们共同牢记:孩子之间的纠纷,是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必然,通过争吵对孩子双方都是一种磨练,孩子从纠纷中学习,在纠纷中成长。我们家长只要妥善处理孩子间的纠纷,正确引导自己的孩子,凡事都采取信任、积极、友善的态度,相信无论是孩子还是家长,每天都会拥有一份好心情,每天都会过得很快乐!
第四篇:幼儿教师如何处理与幼儿家长的关系
家园共育工作之初探
——幼儿教师如何处理与家长的关系
幼儿园与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日已被人们认可,双方各占优势,同时又是对方无法替代的。幼儿园教育是专门的保教机构,幼教工作者掌握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科学的幼儿教育方法,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不可取代的一个重要资源。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在个性、社会性、智力发展和文化特征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和最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鲜明的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这赋予了新时期家长工作的全新内涵——家园共育。与此同时,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和谐融洽的合作关系就成为了一切工作开始的基础。
幼儿教师面对的不仅是千差万别的孩子,而且还有千差万别的幼儿家长。每个幼儿不仅有直接的家长“父母”,还有与之有密切关系的许多“家长”,象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等,可以说一个幼儿有多位家长。要与这么多的幼儿家长相处好,确实是一件很重要也很艰难的事情。教师在与幼儿家长相处过程中容易发生哪些分歧,又应该如何处理对待这些分歧呢?
一、教师与幼儿家长交往过程中易发生的分歧
人际交往中存在着分歧、矛盾,教师与幼儿家长的交往过程中,由于双方的经济、政治、文化背景的不同,教育素养水平不同,教育观念、态度与教育方式也不尽一致,因此对幼儿出现问题的认识不同,理解也不同,使双方产生心理分歧,产生矛盾。主要表现如下: 1..对幼儿的教育观念、态度与教育方法的分歧
有些家长对幼儿教育的目的存在不同的理解。有的家长认为幼儿园就是应该多学知识,多背诗、多做算术题,不能只顾“游戏”“玩”,不学知识,总是问孩子“学什么了?”孩子答不上来,家长就不满意;也有的家长认为,别学那么多东西,吃好玩好就行了,小孩那么累干吗?有些家长对幼儿采取的教育方法迥然不同。有的是严厉粗
暴专制的态度,方法简单,信奉“棍棒”教育,不理解孩子的需要,常用命令干涉强迫孩子服从,倾向于专制教育;而我们教师讲究的是耐心说服的民主教育的态度、方法。有的家长怕自己的孩子吃亏,“教育”孩子别的小朋友打你,你就打他,打坏了爸爸带他看病;而教师教育幼儿要互相谦让。这些显然与教师的教育是矛盾的,这些分歧也妨碍对幼儿的教育。还有些家长对孩子在生活中的角色认识不同。有的家长把孩子看成是“家庭的支柱”,是“掌上明珠”,生怕幼儿累着,对孩子采取的是溺爱放纵的态度。不但自己“溺爱”孩子,还把这种溺爱带到幼儿园来,特别是要求教师也要“溺爱”他的孩子,“事儿特多”;而教师认为对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应有恰当的认识,要求幼儿要热爱劳动,要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理的生活能力,要引导孩子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
2.对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归因的分歧
教师和幼儿家长的矛盾,常常是由于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所造成的。如有的幼儿的身体状况总是不尽人意,一到幼儿园就生病,也有的幼儿存有某些不良的行为习惯,纠正多次,仍有反复等等。对此,教师和家长双方可能会相互责备对方没有教育好幼儿,不考虑具体情况就把责任推给对方。家长可能会埋怨教师对幼儿不够关心,而教师又抱怨家长溺爱放纵孩子等等。
3.对幼儿的评价的分歧
在对幼儿发展的评价方面也极易产生分歧,家长对自己孩子的评价往往是在只看到一个孩子的基础上进行的评价,而教师是在比较中得出的结论。有的家长对幼儿的评价高于教师,家长认为“十全十美”的孩子,教师也许觉得很普通;也有的家长对幼儿的评价低于教师,在家长看来“恨铁不成钢”的孩子,教师可能认为还很不错。此外,幼儿的表现往往随环境的不同而不同,在家里的表现与在幼儿园的表现不一致。有时教师与家长缺乏互通信息,因而对幼儿的情况不能全面了解,做出的评价也是各执一端。家长了解的较多是园外情况,教师了解较多的是园内的情况。
二、教师应如何处理与幼儿家长的人际关系 1.分析心理反差,及时调整心理角色
有很多教师认为与幼儿相处比较容易,而与家长相处时则常常感到有些为难。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来说,教师与幼儿相处时有一种优势心理。幼儿的生理心理发育还十分不成熟,尚未形成稳定的人格特征,所以幼儿对教师表现出很大的依赖性和顺从性。幼儿比较单纯,他们还不太懂得如何与人相处,所以极易接受教师的影响。教师与幼儿之间是一种成年人与未成年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相处过程中心理轻松,无负担,即使与幼儿发生矛盾,也容易调整和解决,教师容易控制与幼儿的关系,占有优势地位,教师有一种优势心理。
而面对幼儿家长时,教师的这种优势心理没有了。因为家长是生理心理都比较成熟的成年人,而且具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相当的社会经验,与幼儿相比家长就复杂多了。教师与家长相处完全是一种成人与成人之间的关系,这些会使教师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另外,作为家长,他们已经形成了较稳定的世界观和人格特征,具有很大的独立性,更重视与教师的平等,教师很难单独控制与家长相处的局面,当面对家长时,有很多教师并不那么自信。教师与家长相处和与幼儿相处是完全不同的,二者有很大差异。
对这种较大的心理反差教师往往并没有明确地意识到,缺乏对这种心理反差分析与认识,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角色,所以一到面对家长时就容易发憷,很紧张,常常“碰钉子”,会产生一些不适应的情况,甚至产生矛盾与冲突。
2.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识,提高自身的威信
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教育目标,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园教育工作的理论,同时也要懂得相应的家庭教育知识。
(1)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有助于提高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教师具有家庭教育的知识,会更好地向家长汇报分析幼儿的成长发展与不足,回答家长对孩子问题的咨询,有针对性地宣传一些科学育儿的知识、方法,有的放矢地为家长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疑惑,进行分析指点,出谋划策,提出建议,帮助家长解决具体困难,从而提高家长科学育儿的水平,也提高了家长对教师的尊重与信任。
(2)掌握家庭教育知识有助于取得家长的紧密合作。
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把幼儿看成是被动的,由此家长也被看成是被动的,教师家访、开家长会等都是从教师的角度去指示家长,要求家长该做什么,该如何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家长往往缺乏兴趣,积极性不高。随着社会的进步,家长的育儿水平
普遍提高,教师要放下架子,鼓励家长参与幼儿园教育,多肯定家长好的教育方法,积极采纳家长的合理化建议。这样做不但帮助教师拓宽思路,而且调动了家长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家长拥有参与幼儿教育的兴趣,使家长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利用,产生成功感和自尊感,有利于形成教育合力,使得幼儿园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促进家长与教师之间的合作,密切家园关系。
3.发挥主动作用,增强信任感
任何人际关系的相处都是互动的,是相互影响的,教师在与家长的交往过程中要发挥主动的作用,取得家长对教师的信任,这是做好家长工作至关重要的一环。
(1)主动介绍情况,搭建感情的桥梁。
教师与家长初次接触时,不可避免地会有生疏感,那么教师应主动担负起建立彼此相互信任的责任,主动向家长介绍幼儿园的情况,幼儿在幼儿园各个方面的表现,诸如幼儿的健康、情绪、行为、人际关系等,以及幼儿园最近开展的活动及要求,包括教师为解决幼儿的问题而采取的一些措施等,都要告诉家长,从而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理解教师的意图和方法,赢得家长的信任,配合教师的工作,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2)主动消除顾虑,避免误会。
事实上很多家长是带着“顾虑”送孩子去幼儿园的,对教师心存很多“顾虑”,还有不少的家长怕得罪老师,有意见也不敢提,毕竟孩子还要老师继续教,如果老师要报复孩子,给孩子“小鞋穿”怎么办?等等。对此,教师要主动了解家长的顾虑,揣摩家长的心思,抓住需要沟通的问题,选择恰当的时机、方式,开诚布公地与家长交流看法,并以实际行动及时消除顾虑,取得家长的信任,让家长放心。幼儿出现意外情况时要主动及时告诉家长,便于弥补不足,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如果家长发现问题再来询问,教师会很被动,且易发生误会,家长反而会斤斤计较,孩子身上无小事。
(3)主动沟通情况,正确对待并非合理的意见。
幼儿家长也并非完全理想状态,会有个别家长对教师不够尊重,对幼儿园工作有偏见,不了解教师的苦衷,有些批评不够符合事实,甚至提出一些老师无法满足的自私无理的要求,对此,教师应该保持冷静的心态,换位思考,主动沟通情况,耐心地做好解释工作,坦诚交流看法,澄清事实,取得家长的理解。
4.讲究谈话的技巧方法,给家长以足够的尊重
沟通是一门艺术,俗话说,“一句话说得人笑,一句话说得人跳”,意思是说,同样一句话由于表达方式不同,所收到的效果也不同。因此与家长交谈时,教师要注重沟通技巧。交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切勿以专家自居,以居高临下、发号施令的态度教训家长,“必须”“应该”等词语要尽可能少说,更不能责怪家长,而要尊重家长,多倾听家长的想法。教师提出需要家长配合的事项时,宜采用商量的口吻,征求家长的意见。避免笼统地评价幼儿。教师在家长面前评价幼儿时要采用日常使用的通俗语句,让家长听得懂。在介绍幼儿的发展状况时,避免过于笼统,要尽量具体一些。比如,不要光说某某幼儿的小肌肉发展水平低于正常标准,而要补充一些实例或换成容易理解的说法,如“他还要继续学习串珠子,用剪刀剪东西,我们正在教他”。要用积极的态度肯定幼儿的点滴进步,让家长体会到你与他们一样为幼儿的进步而高兴。在充分肯定幼儿进步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家长提出需要他们配合的教育计划,其中就包括幼儿仍需改进和提高的方面。不要将幼儿横向比较。教师与家长交谈时不要随意拿别的幼儿来进行比较。说别的幼儿好,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处处不如人;说别的幼儿不好,家长也会怀疑教师在别人面前是不是也这样说自己的孩子。谈论幼儿的缺点时要注意方式。当谈到幼儿的缺点时,教师应从正面肯定入手,创造良好的谈话氛围,委婉地指出存在的问题。家长忧虑的往往不是孩子犯下的错误,而是教师对于孩子所犯错误的认识与态度。因此在本来就心情紧张的家长面前,教师要表明一种态度,即让家长明白:谈论幼儿的不足,目的是希望得到家长的支持,以便家园合作引导幼儿改正缺点,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态度。同时,教师应多站在家长的角度去关心幼儿,理解家长的心情。如果教师真诚对待每一个幼儿,那么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谈一定能顺利进行,家长也会感受到教师是真正喜欢和关注自己的孩子,从而更容易接受教师对孩子的评价,更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换意见。
5.遵守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保持教师人格的高尚性
(1)抵制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蚀,不利用地位向家长谋求私利。
有的家长出于对孩子教育的重视,有的是受社会不正之风的影响,或是随波逐流,给教师“送礼”,当然也有的是因教师对孩子真诚的爱感动了家长,家长主动给教师送东西,教师应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这确实是值得每一个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要抵制社会不正之风的侵蚀,不利用地位向家长谋求私利,避免通过幼儿指挥家长,要遵守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否则不但降低教师在幼儿和家长心目中的威信,还会影响对幼儿问题的处理。教师要清醒地保持自己人格的高尚性,在与家长交往的过程中端正动机,不搞“权钱”交易,保持教师与家长发生关系的纯洁性,这是教师与家长进行交往的原则。
(2)一视同仁,不因家长地位的高低而有亲疏之分。
教师与幼儿家长虽然社会角色不同,特别是家长的社会角色也是各不相同的。一个教学班通常有几十名幼儿,幼儿家长的职业不同,身份不同。有的幼儿家长在学历、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比教师高,也有的家长是普通的劳动者,甚至是下岗的工人。其实不管是普通的工人农民,还是公司企业的经理、“老板”、政府机关的领导,在教师面前只有一种身份,都是幼儿家长,双方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只能在相互理解,彼此尊重的过程中进行交往,任何一方都不能采取凌驾于对方之上的态度。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教师对家长都应一视同仁,一样看待,一样尊重,要平等待人,不要“势利眼”、“看人下菜碟”,不因家长地位的高低而有亲疏之分,要不卑不亢。
(3)教师要尊重学生家长,平等协商。
教师要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爱子之心。教师因为是施教者,容易产生优越感,遇事爱坚持自己的观点,“好为人师”,这其实很容易影响与家长的关系。教师要将心比心,真心理解家长对孩子的关爱,考虑家长的利益,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教师还要处理好幼儿家长之间的矛盾。在幼儿园时孩子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是常有的事,常常是两个发生问题的孩子已经没事了,可家长之间却产生了矛盾。这时,教师要以一颗平常心对待每一位家长,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家长,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协助处理好家长之间的关系。
6.教师要教育幼儿热爱和尊敬家长
(1)教师要教育幼儿热爱和尊敬家长,帮助提高家长的威信。
教师教育幼儿尊重自己的家长,是使他们认识是非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师要帮助幼儿发现家长身上的使他们感到自豪的品质,发挥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作用。如果教师善于提高家长在自己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就提高了教师自己的威信,也就取得了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真诚支持。
(2)教师可以适时适宜地通过幼儿这个媒介,向家长表达尊重之情。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劳动节等节日时,教师有意识地让幼儿给家长送个贺卡、演个节目、唱支歌等,使家长在行为上感受到教师的敬意和尊重。
(3)教师不要当着幼儿的面议论家长的缺点,评判家长的对错。
教师与幼儿家长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也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与家长真诚交换意见,给予热心地指导,根据家长的特点,机智地帮助家长提高教育素养。避免当着幼儿的面与其他教师议论家长,评判家长,更要避免当着幼儿的面与家长争高低,发生争吵。
(4)针对个别有问题家长,教师要给幼儿以足够的指导。
当然,教师教育幼儿尊重家长,并不完全意味着要幼儿接受家长身上的某些不良影响。我国是一个教育欠发达的国家,国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逐步提高。幼儿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较弱,在这方面,教师要给幼儿以足够的指导。
孩子的成长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为了幼儿健康的成长,教师、家长需要一个良好的共育途径,需要搭建起一座畅通无阻的桥梁,就好比一个天平,哪头失去平衡,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健康成长。
第五篇:幼儿园与幼儿之间的法律
幼儿园与幼儿之间的法律关系
庞国华 十一小学幼儿园
幼儿园法定义务:保育保护,不等于监护
一天,某幼儿园的老师组织该园中二班的小朋在教室外上游戏课。游戏课活动场所的地板选用的都是防滑砖,任课老师也一直在旁边组织、观察小朋友的活动。但突然间,意外还是发生了—张强小朋友在蹦跳时意外摔倒。老师马上将他送到医院检查,经医生诊断,张强右手骨折,医药费花去1800多元。
事后,张强的家长要求幼儿园承担全部的赔偿责任,理由是:虽然孩子摔倒属于意外,但毕竟事情发生在园内,幼儿园就是暂时或临时的监护人,在这段时间内幼儿园没照顾好孩子,理应承担医药费、营养费及家长误工费的赔偿。幼儿园则不同意家长的赔偿要求,认为幼儿和幼儿园之间并不存在监护关系。
幼儿与幼儿园之间到底是什么样的法律关系?张强父母的要求有没有道理呢?幼儿园是暂时或临时的监护人?
《民法通则》: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学校对未成年人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
由此可见:幼儿与幼儿园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教育、管理和保护关系。幼儿园的身份是管理人,不是监护人,父母把幼儿送到幼儿园,并没有明确将监护职责委托给幼儿园。所以,幼儿园是暂时或临时的监护人的观点是没有法律依据的。按过错原则来确定幼儿园的责任!
张强在幼儿园游戏课上意外摔伤,幼儿园对此并无过错,并且幼儿园在游戏中也注意了安全问题,同时老师在整个游戏活动中也始终在观察、组织,忠于职守,履行了注意、管理和保护的职责,因此无需承担责任。建议:
1、家长或监护人没有明确地将监护职责委托给幼儿园时,幼儿园对幼儿不承担监护职责。
2、幼儿园为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认真、全面、切实地履行对幼儿教育、管理和保护的职责。
3、家长不能认为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就都是幼儿园的事,平时也应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意识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
幼儿园法定义务:丁丁晕倒送命
丁丁今年3岁,是某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一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丁丁告诉老师他不想吃东西,老师忙起来就没有多问,由着丁丁没吃饭就午睡了。下午小朋友们都在上游戏课的时候,丁丁忽然晕倒,老师急忙将他送至园医处治疗。园医对丁丁进行常规处理后,未见其病情有所好转,有的老师便提议立即将丁丁送医院治疗,可值班的老师认为,丁丁不过是因为中午没有吃饭而晕倒的,没什么大问题。双方一番讨论,结果延误了时间,致使丁丁没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最后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
丁丁的家长得知情况后,要求幼儿园赔偿60万元,否则就带领亲戚在幼儿园不走,并声称要向媒体披露。
面对这种情况,幼儿园该怎么办?园方是否要承担法律责任?如果是,要承担多少?
在事故发生后应积极采取救助措施!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对于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发生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及时救助受伤学生,并应当及时告知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有条件的,应当采取紧急救援的方法救助。
事发后,当值老师误判病情,没有将孩子及时送诊,在事故发生后积极采取救助措施,也没有及时通知幼儿家长,未能履行其法定义务,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因素,因此应承担主要责任
园方要承担的责任?
《民法通则》:侵害公民身体造成伤害的,应当赔偿医疗费、因误工减少的收入、残疾者生活费等费用;造成死亡的,并应支付丧葬费、死者生前扶养的人必要的生活费用。
由于教师的行为是履行职务的行为,所以对幼儿的民事赔偿责任应由幼儿园承担。建议:
1、作为幼儿园,应清楚了解自己的法定义务,该履行的义务一定要认真履行。
2、幼儿园老师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幼儿有任何异常现象,都要认真对待,绝不能掉以轻心,或凭主观推测,轻率处理。
3、家长也应了解幼儿园的法定义务,以便监督幼儿园切实履行,并在事故发生后冷静处理,依法维权。
幼儿园法定权利:郑海课堂捣乱,可以请他出去
郑海是某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他平时非常顽皮,爱跟别人打架,不爱学习,是班上有名的“淘气鬼”一天在识字课时,任课老师让他回答问题,他答不出来,就故意学动物叫,声音怪里怪气,扰乱课堂秩序。任课老师批评他,他还做鬼脸,并顶撞老师。老师无奈,只好把他带出教室,交给其班主任对其批评教育。郑海的家长知道后,认为老师不应当在上课时将其带出教室,说老师这样做是违法的,侵害了孩子的教育权,要求幼儿园因此道歉。
幼儿园老师是否有权这样做?
本案中,郑海作为在园幼儿,确实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但他在课堂上不遵守纪律,扰乱课堂秩序,干扰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影响到整个班级教学的正常进行,侵害了其他幼儿接受教育的权利。在这种情况下,任课老师将他带出教室,是为了维持正常的教学秩序,也是为了保障其他幼儿的受教育权,因此是完全合理合法的。幼儿家长要求幼儿园道歉的说法没有法律依据,幼儿家长应当积极配合幼儿园共同做好对幼儿的教育工作。建议:
1、幼儿园应明确自己的法定权利,在教育、保育过程中依法行使法定职权。
2、幼儿家长应当尊重幼儿园对幼儿的正常的教育权利,积极与幼儿园配合,做好对幼儿的正面教育工作。
幼儿园过失行为:老师擅离教室,刘红意外受伤
一天,某幼儿园中班小朋友正在上科学课,任课的张老师因有人来找,就离开了教室前去接待。张老师走后,幼儿丁晓离开自己的座位,走到小朋友刘红的座位旁边玩耍,无意中
将一支铅笔插人了刘红的右眼。刘红顿时大声哭叫,被路过教室的其他老师发现。张老师随后闻讯赶来,立即与其他老师一起将刘红送往医院。经医院诊断:刘红的右眼眼底出血,视网膜破损,后住院一个后出院,但右眼无法再恢复到原来的视力。
出院后,刘红的父亲向法院起诉,要求幼儿园和丁晓赔偿刘红受伤的全部经济损失,并追究幼儿园的其他法律责任。
本案中,幼儿园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本案中,刘红小朋友受到伤害系在园期间发生,老师在上课时擅离工作岗位,以致不能发现事故苗头并及时制止事故发生,是一种保育、教育职责上得严重失职行为,幼儿园明显存在过错。虽然幼儿园未直接实施侵权行为,但刘红受伤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其未尽职责的不作为而造成,与之有因果关系,应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除了园方,加害人的家长平时对子女教育不够,也是导致事故的原因之一。丁晓上课不遵守课堂秩序,以致伤到其他小朋友,因此丁晓也存在一定得过错,因此丁晓的监护人要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
因此本案幼儿园和加害人的监护人共同承担民事责任,法院对此案判决如下:
1、该幼儿园赔偿刘红治疗费用4000元;
2、丁晓的监护人赔偿刘红治疗费用1000元。
张老师应当承担一定的行政责任。根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规定,对学校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分别给予相应的行政处分 建议:
1、幼儿园应积极反思,认真检查工作或管理中的漏洞,加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
2、幼儿园要教育老师和保育员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减少、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3、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园的教师和家长应注意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加强对幼儿的安全教育,以防患于未然。
4、家长应教育幼儿与其他小朋友友好相处,不要去主动攻击、伤害其他小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