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

时间:2019-05-14 10:58: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

第一篇: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

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归纳

第1课:“电气时代”到来 第2课:工业革命的新发展

1、第二次工业革命原因:19世纪上半叶,电磁学完善,为发电机、电动机的发明和电力广泛运用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政治前提:资本主义统治的巩固和扩大。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②标志(核心):电机、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③意义:使人类由“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④发源地:英国和德国

4、电力应用的领域:照明、电讯、城市交通运输、加工工业和日常生活等。

5、电力应用的影响: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②形成了电力工业、钢铁、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四大新型支柱产业。

6、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的结合,促使第二次工业革命取得巨大成果;②几乎同时发生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③一些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两次工业革命是交叉进行的。

7、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为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面貌的改观、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注入了动力;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

8、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的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扩张,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的深渊。

1、内燃机: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另一标志性的动力机

2、让现代汽车工业起步的是:德国人本茨和戴勒姆:美国福特公司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汽车的影响: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大大扩展了人们的活动半径,深刻改变了人们的消费观念、出行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内涵。

3、飞机:是人类发明的最便捷的交通工具。时间:1903年,人物:莱特兄弟宣告了航空时代的到来。飞机的影响:两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用于战争;宣告了航空时代的到来,伴随民航事业的发展,飞机成为最便捷的远程交通和运输工具。

4、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启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提高生活质量;我国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青少年要热爱科学,努力掌握现代科学知识和技术。

第3课:科学的长足进步第 4课:欧洲启蒙运动 第5课:文学艺术的繁荣

牛顿的贡献:1687年发表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阐明了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经典力学体系,推动了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

达尔文的贡献:1859年出版《物种起源》,系统阐明了进化论的基本原理。

爱因斯坦的贡献:20世纪伟大的物理学家。1905年创立了狭义相对论,为人类研制核武器和和平利用核能提供了理论基础。1916年,他又创立了广义相对论。

启蒙运动:时间:18世纪。地点:欧洲大陆。性质:思想文化运动。内容: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堡垒—天主教会展开了猛烈抨击,对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蓝图进行展望和描绘。意义(作用):开启了民智,为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做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中心:法国。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其主张:倡导自然权利学说,主张开明专制。影响:他的思想对法国影响最大,后人称“18世纪时伏尔泰的世纪”。

孟德斯鸠:发展了三权分立学说,理想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指导了美国1787年宪法的制定。卢梭:倡导“人民主权说”,宣称人生来自由,人民的主权高于一切;他提出“社会契约论”。

1、著名文学家:莎士比亚,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集中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的最高成

就,悲剧《哈姆雷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喜剧《仲夏夜之梦》和《威尼斯商人》。托尔斯泰:他的作品堪称俄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2、美术:达·芬奇,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代表作《最后的晚餐》。梵高:荷兰后期印象派画家,后人称为“狂人”画家。代表作《向日葵》。

3、音乐:德国的贝多芬,交响曲作家,被后世尊为“乐圣”,代表作《英雄交响曲》。

第7、8课:第一次世界大战

1`、三国同盟:德、奥匈、意大利;三国协约:英、法、俄。两大军事集团的目的:为争夺势力范围和世界霸权。

3、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列强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状况加剧。

直接原因:两大对立军事集团的争霸斗争。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性质: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依据:两大军事集团争夺世界霸权,重新瓜分世界而战)。开始标志: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俄、英、法相继投入战争,一战爆发。

4、一战的主战场在欧洲,形成了西、东、南三条战线,最关键、最有决定意义的是西线战场。

5、凡尔登战役:一战的转折点。时间:1916年2月,被称为“绞肉机”、“屠宰场”和“地狱”

6、加速一战结束的事件有:1917年4月,一直保持中立的美国对德宣战,协约国力量大增;②1917年11月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大战;③1918年,奥匈帝国投降;德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

7、一战的结果: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8、一战的教训:以协商与对话的方式解决国际争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军备竞赛,反对恐怖活动,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第9课: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第 10课:斯大林时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二月革命:1917年三月,彼得格勒的工人举行起义,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其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十月革命),临时政府被推翻,国家政权归工兵代表苏维埃,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了。

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国内意义: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它是俄国历史上一次划时代的伟大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世界意义:打破了资本主义体系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它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它使社会主义由理论成为实践,推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到新阶段。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将国家生活转入战争轨道。作用(评价):集中全力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对捍卫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具有重大作用,但这一政策的实行也存在不少弊病和错误。

新经济政策(1921—1929):背景:国内战争和反外国武装干涉取得胜利后,为了恢复进一步恶化的国民经济,1921年3月,列宁断然废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全国实行新经济政策。内容:实行粮食税收制;多种所有制,商品买卖制,按劳取酬制。作用:广泛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迅速发展恢复;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列宁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启示:制定政策必须从实际出发,根据国情的需要。②要勇于探索和创新。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工业化:1926年,苏联开始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奉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成就:不到10年时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就超过德、法、英国,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农业集体化(1927—1932):特点:通过行政手段组建集体农庄;认识:经济建设必须符合客

观规律,不能虚假、冒进。

五年计划:1928年起开始实施两个五年计划。体制:国家计划管理体制,指令性计划经济。影响:高度集中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

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1936年制定宪法,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国家。斯大林模式的教训和认识: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曲折性。②要注重农、轻、重平衡发展,重视发挥市场的作用;③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反对个人崇拜,加强集体领导;④顺应时代潮流,实行积极有效的改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⑤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必须将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本国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开拓创新。

第11课:西方世界秩序的调整与世界经济大危机

巴黎和会(1919年1月—6月):实质:大国重新争夺世界霸权。操纵国: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和美国总统威尔逊,和会的主要目的:清算战败国、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按新的力量对比建立战后资本主义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主要条约:《凡尔赛和约》(分为国际联盟盟约和对德合约两部分)及其他一系列和约,和约对德实行严惩。巴黎和会的作用:暂时调整列强在西方的关系。对中国的影响:巴黎和会期间,无视中国收回日本在山东的一切特权等正当要求,引起了国内的强烈不满,最终引发了五四运动。

华盛顿会议(1921年11月—1922年2月):原因:巴黎和会后,美国和日本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十分尖锐。会议的中心议题是协调美、英、日等在亚太地区的关系及限制海军军备。实质:资本主义大国重新分割中国。操纵国:英、美、日三国。主要条约;《九国公约》和《五国公约》。《九国公约》影响:使中国由日本独霸的局面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的作用:暂时调整列强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确立了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这一体系的主要特点:以大国强权政治为基础。这一体系被列强标榜为“和平”体系,实际上它隐藏着难以克服的新老矛盾,又缺乏制止战争的体制和手段,仅仅维持了20年的和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世界经济大危机(1929—1933年):开始:1929年美国华尔街纽约证券交易所股票暴跌。特点: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破坏性强。影响:引发了各国的国内的政治与社会危机,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西方世界面临新的变革与动荡。以美国为代表的国家通过对内改革,即罗斯福新政渡过了经济危机;而德国和日本却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以转嫁危机。

第12课:罗斯福新政和德国法西斯专政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从整顿银行业开始;②实施事业救济和“以工代赈”;③整顿工业,颁布《国家产业复兴法》,这是整个新政的基础和核心;④颁布《农业调整法》,调整农业生产;⑤实行累进所得税制,抑制巨富,限制过于悬殊的贫富差距。罗斯福新政的作用(评价):罗斯福新政不仅使美国渡过了经济危机,维护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使美国避免了法西斯道路,并为美国以后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也为其他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进行体制性自我调整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罗斯福说,新政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新应用”指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调节和指导(这也是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意大利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1922年,墨索里尼;德国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1933年1月,希特勒担任德国总理;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的标志:30年代中期,确立了军部法西斯专政。

法西斯专政的特点:资产阶级实行的对内恐怖独裁,对外侵略扩张的统治。

第13课: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慕尼黑会议内容: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国首脑在德国南部慕尼黑开会,会议签订《慕尼黑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慕尼黑会议使绥靖政策达到顶点。

绥靖政策的实质和影响:英法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其实质是:牺牲小国利益,以期达到英法“避战求和”、“祸水东引”苏联的目的,绥靖政策的影响:助长了法西斯的侵略气焰,加深了苏联同英法之间的猜疑和分歧。影响了国际反法西斯同盟统一战线的形成,使一些中小国家倒向德国,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

2、二战全面爆发标志: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英法于9月3日对德宣战,二战进一步扩大: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打破了德国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太平洋军事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第14课: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世界法西斯同盟形成原因:共同的斗争目标,面对共同敌人,使反法西斯各国逐步走到了一起;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推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最终形成。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最终形成标志:1942年1月1日,美英苏中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共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作用:在政治上互相合作,在军事上互相配合,物资上互相支援,对加速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为战后“联合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1945年春,苏美英军队协同作战,完成对德国军队的分割,并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1945年8月,苏联红军、美英军队和中国军民相互配合,对日本法西斯实施最后打击,迫使日本签署了无条件投降书。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1942—1943年的欧洲战场上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苏联红军取胜),1942年夏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中途岛战役(美军取胜),1943年夏英军在北非战场的阿拉曼战役(英军取胜)。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显示苏联军民誓死保卫城市,保卫祖国的爱国精神。

雅尔塔会议:1945年2月是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同盟最重要的会议;苏美英三国首脑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举行;会议内容:彻底打败德国,战后由苏美英法死过分区占领,进行民主改造。②缔结了《雅尔塔秘密协定》,规定了苏联对日作战的条件: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归苏联,维持外蒙古现状,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英美盟军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了苏军和盟军的东西夹击之中,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

德国战败投降:1945年4月,苏军和美军在易北河会师,4月30日,苏军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屋顶,5月8日,德国正式向同盟国投降,欧洲战争结束。

二战结束的标志: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家的胜利,轴心国的失败而告终。二战性质: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战争。二战胜利根本原因: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行动,共同战胜邪恶的法西斯。其他原因:反法西斯战争的正义性,反法西斯同盟的总体实力大大超过法西斯。

第四单元:多元发展的当代世界

第16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

美国经济的发展与演变: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普遍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实

行财政赤字,扩大社会福利,刺激投资与消费。发展情况: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②1973年发生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出现了“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③80年代后,实施经济复兴计划,美国经济走出“滞涨。经济发展的四个变化(特点):战后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部门的比重不断下降,服务行业比重迅速上升。②美国企业出现了以“混合合并”为主的第三次合并,大公司经营向多样化方向发展;③垄断企业和小企业并重的发展道路,出现了生产集中与分散并存的发展趋势;④经济发展与世界市场关系密切,跨国公司飞速发展。

欧洲联盟:成立原因:战后,西欧国家为振兴经济,并在美苏两极对抗中维护自己的国际地位,走上了联合的道路。欧洲联盟形成的经过:1951年,西欧六国组建“欧洲煤钢联营”,从经济联合着手,迈出了欧洲联合的第一步;②1958年六国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③1967年建立“欧洲共同体”;此后,欧共体沿着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组织规模逐渐扩大,二是一体化程度日益提高,从关税到经济、货币联盟;④1993年11月,欧共体十二国正式结成欧洲经济政治联盟(建成欧盟)。⑤1999年初,正式使用欧洲国家统一货币欧元。性质:是西欧资本主义国家结成的高度一体化的经济政治联盟。作用:欧洲联盟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经济实体,它促进了西欧经济发展,加强了西欧对国际事务的影响,推动了国际格局想多极化趋势发展。

3、日本成为经济强国:日本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日本从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日本经济现代化的原因:战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美国独占日本后进行民主改革,在冷战的背景下对日本进行积极扶持。内因:日本政府与人民自身的努力,经营管理的不断改善;提倡“教育立国”、“科技立国”、“贸易立国”。

战后,美欧日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较长的和平发展环境;②第三次科技革命浪潮的推动,重视教育;③都吸取了罗斯福新政的成功经验,加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第17课: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赫鲁晓夫改革(1956—1964):背景: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渐影响苏联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1953年,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时期的一些路线政策作了调整,揭开了苏联体制

改革的序幕。内容:其改革的主要内容:经济上,提高农业经营投资,改革工业管理体制;②政治上,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平凡冤假错案,加强民主与法制;③外交上,缓和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评价: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带有明显的应急性、局部性和肤浅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包括: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三个改革的共同点:都想突破斯大林模式;②经济改革受到阻碍,没能突破计划经济的框架;③政治改革导致社会混乱,矛盾激化。

戈尔巴乔夫改革(1986—1990):背景(原因):苏联政治经济危机相当严峻;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宣布对国家进行根本性变革和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经济上,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通过了以根本变革经济体制为主的改革纲领。②政治上,1990年,第三次人民代表大会决定,修改宪法,取消苏共法定领导地位,实行总统制和多党制。③苏共二十八大确定了”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结果:导致苏联解体。

苏联解体的标志:1991年12月21日,原苏联11个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停止苏联的存在,12月25日苏联国旗降落,标志苏联正式解体。解体原因:根本原因(历史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使经济缺乏活力,导致严重的经济困难;②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失败,导致社会矛盾、民族矛盾激化;③外部原因:美国等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

匈牙利改革:背景:20世纪50年代中期,随着苏联局势发生变化(受赫鲁晓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先后走上改革的道路,其中,匈牙利改革具有代表性。②内容:政治上,1956年卡达尔上台后,采取宽容政策,稳定社会秩序,为以后的经济体制改革打下了基础;经济上,1968年元旦在全国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将计划于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③结果:失败。1990年匈牙利社会党(共产党)失去了执政党地位。

东欧剧变的表现:20世纪80年代末期,东欧各国在内部危机和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先后发生了巨变,执政40多年的共产党接连丧失政权,改换国名,社会制度发生蜕变。

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的原因:内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使经济长期处于困境;

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失败,政治混乱,社会动荡。②外因: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第18课: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

亚非拉国家的独立和振兴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民族解放运动先后席卷亚非拉各洲,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土崩瓦解。

印度:印度人民在“圣雄”甘地的领导下,经过长期斗争,1947年8月,根据“蒙巴顿方案”,印度河巴基斯坦宣告独立。印度独立后,走上了民族振兴道路。90年代后,政府大力调整政策,实行开放和经济“自由化”政策,印度成为亚洲举足轻重的力量。

新加坡和韩国迅速崛起的原因: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和韩国抓住西方国家实行产业结构调整而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迅速地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非洲:1960年被称为“非洲年”,因为这一年有17个非洲国家独立。1990年,西南非洲的纳米比亚宣告独立,标志着殖民体系在非洲最终崩溃。

拉丁美洲:二战后,巴西、墨西哥等国曾出现过“经济奇迹”;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的领导下,推翻亲美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99年12月31日,美国把运河及运河区正式交还巴拿马政府。

第19课:中东战争

中东战争:巴勒斯坦问题长期以来是世界各国人民严重关注和忧虑的国际冲突的热点。从1948年5月以色列国宣告成立至1973年,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家之间发动了四次战争,史称中东战争。

四次中东战争的结果及影响: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国家都认识到武力不能解决问题,只有相互承认对方的生存权利,才有可能为中东地区创造和平的发展环境。

1964年,“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等8个组织联合建立“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巴勒斯坦人民的解放运动获得新的发展。

中东问题的焦点和关键:巴以之间的冲突与和谈。

巴以冲突的核心:巴勒斯坦人民要求恢复原属自己的土地,以色列则用实力维持现状。巴勒斯坦地区矛盾复杂的原因:大国的插手,②中东地区的地理位置、战略位置重

要,石油资源丰富。③历史、宗教、种族等因素使这一地区矛盾更加复杂。

第20课:美苏冷战

美苏冷战(原因):二战后,美国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大增。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②美国妄图凭借强大的实力称霸世界;③美国的称霸野心遭到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遏制,美苏由战时盟友变成了冷战的对手;④二战刚刚结束,人们对战争深恶痛绝,美国不敢贸然发动战争。

冷战的概念:指二战后,从1947年到1991年,美国带领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除武力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以遏制“共产主义”。)美国冷战政策的本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和干涉别国内政。美苏冷战的实质是美苏两强争霸世界。冷战开始的时间、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美苏冷战的表现:政治上,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②经济上,马歇尔计划;③军事上,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而苏联则联合东欧各国在政治上建立了情报局,经济上成立经互会,军事上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华约)。

美苏冷战激化的表现:两次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第一次柏林危机(1948—1949年)导致两个德国的诞生。第二次柏林危机(1959—1961)的后果是“柏林墙”(封锁东西柏林边界,成为美苏冷战加剧的标志物)的修筑。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建立导弹基地被美国发现,美国即封锁古巴,美苏之间战争一触即发。结果:美苏双方都作出让步,苏联从古巴撤走导弹,美国保证不侵略古巴,古巴导弹危机得以和平解决。

东西方之间两大军事政治集团最终形成的标志:北约、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20世纪70—80年代的美苏关系:由于战略核力量基本接近,形成了“核均衡”。导致70年代美苏关系缓和。80年代初,美国里根总统推出了“星球大战计划”,使双方关系再度紧张。

美苏冷战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1989年下半年东欧剧变和1991年苏联解体。总结:20世纪是人类社会饱受苦难、历经曲折的年代,其具体表现有:20世纪上半叶连续遭到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下半叶又陷入长达40多年“冷战”的磨难之中。

第21课 全球化与多极化趋势(课本121——126页)

当今世界日益成为相互竞争、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其特征:经济上,经济全球化;政治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多个综合实力强的国家和国家联盟)。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生产力的大力提高。

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英文缩写WTO)正式成立,取代其前身于1948年在日内瓦成立的关贸总协定(GATT),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目的:谋求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世贸的宗旨是: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和公平贸易等原则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的实现。其职责主要是谋求全球经济决策的一致性。

中国于2001年的11月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影响:中国的加入有利于推动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与繁荣,这有力的说明: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

二战后,世界格局的趋势走向是:两极—一超多强—多极化;两极格局结束后,世界进一步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和演变;在多极化趋势形成的过程中,“一超多强”态势最突出的表现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的趋势是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一超多强”就是一个超级大国美国和多个世界强国并存的局面。如中国、俄罗斯、加拿大、日本,欧盟等。

科索沃战争: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发动了代号为“联盟行动”的科索沃战争,战争以北约占领科索沃战争,战争以北约占领科索沃而结束。科索沃战争说明了:科索沃战争史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试图建立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的目的没有实现。美国的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是国际和平与发展的最大威胁。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曲折的斗争过程。④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挑战。

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中国应如何应对:(面对经济全球化,一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积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制定防范风险的有效政策。二是进一步对外开放,学习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体制。三是要深化内部改革,改革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面对政治多极化趋势,我国最主要的是加快经济发展,加强综合国力。

人类面临共同问题的原因: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有:地球生态环境危机、核战争的威胁、人口爆炸性膨胀、资源日益匮乏、国际恐怖主义和贫富差距拉大

等);其中,人口过度性膨胀成为制约发展中国家健康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措施):依靠世界各国共同合作、协调行动。具体办法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通过科技进步寻找新的替代能源;实施计划生育,控制人口的过度增长;防止核武器扩散;联合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加强各国的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五单元 20世纪的科学、文化和社会生活 第23课 科学技术大发展(课本133—139页)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20世纪四十年代);主要标志: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首先兴起于美国,随后扩大到西欧、苏联、日本等一些国家。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一是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三是科研探索的领域不断开阔,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相互渗透。

由于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和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类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人类进入原子能时代的标志:1942年底,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反应堆原子能的利用包括核武器的发展和核能的和平利用如核电站)

人类进入航天时代的标志:1957年10月,苏联成功的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太空,空间技术的发展历程:人造卫星—载人宇宙飞船—宇宙空间站—航天飞机等,人类登上月球的梦想已实现。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点:

1、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和世界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2、科学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的影响。

3、科研探索领域的开阔,科学技术领域的相互渗透.

第二篇:2012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关于中考材料题备考的一些建议:1、2、3、材料不宜过难、过多,问题不宜过难、过深。抓住热点。材料题不是简单的问答题和填空题,所设问题要依据材料。材料题的设问要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第二层:运用材料解决所学知识中的问题,或者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材料中的问题。第三层:运用材料和所学知识,解决社会现关问题。

特别说明:以下提供的材料题并不意味着是什么“方向”、“信息”或“押题”,而是挑选出一些能体现“材料题”主旨的一些题供大家参考,请各校老师根据自己学校实际来使用。

1.改革与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必备的品质,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叹交换手段难逃贸易长流冰封,看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农场主的产品找不到市场;千万个家庭的多年积蓄毁于一旦。”

——罗斯福

材料二:“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三:1992年初,88岁高龄的邓小平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他反复对大家讲这样的道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邓小平南方谈话激起春潮澎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带来改革开放的第二个春天。

——摘自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77页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当时的美国遇到了什么情况 ?(2分)罗斯福上台后,针对“工业企业尽成枯枝残叶”,采取了什么措施?(2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美国“纠正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的政策具有什么特点?(2分)

(3)请从材料三中找出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将采用什么样的手段来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2分)

(4)综合上述材料,美国克服经济困难采用的手段和我国为推动经济的继续发展将采用的手段说明了什么?(3分)

参考答案:(1)1929—1933经济危机(或者大危机)(2分)恢复工业,实施《全国工业复兴法》(2分)

(2)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或者行政手段干预经济)(2分)(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

(4)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准,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制定经济发展计划要符合国情,实事求是,同时也要勇于创新。(答对2点才能给满分,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得分)(3分)

2.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革命精神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年人,革命的思想和主张引人深思,激人奋进。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

材料二: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社会在20世纪实现的第二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

——中国共产党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简史》

材料三: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

——毛泽东(1956年,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的发言)

材料四:2010年两会,民生仍是个关键词。普惠民生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家宝总理又予以强调。首要之举是推动政府财政支出向社会保障、医疗改革、义务教育、保障性住房、环境建设等民生事业倾斜。

——互联网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回答,孙中山主张分别通过什么方法来实现三民主义?(3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孙中山在他有生之年实现了他的三民主义吗?(1分)中国的民族主义真正实现的标志是什么?(2分)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现代中国人”指的是什么?(2分)并举例说明“现代中国人”继承和发展孙中山革命事业的表现(2分)

(4)根据材料四回答,当前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之一是在践行孙中山的什么思想?(1分)(5)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的认识。(3分)参考答案:(1)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3分)

(2)没有(否)。(1分)标志: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2分)

(3)中国共产党(2分)事例:抗日战争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等(写出两条即可)(2分)(4)民生主义(1分)

(5)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的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更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历史的必然的正确的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唯一正确的选择;社会主义有无比的先进性和优越性等。(3分。答出其中2点,符合题意,言之成理即可)

3、民族的强弱、国力的大小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公开、公平地选拔人才是人们美好的愿望。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一一《墨子》

材料二:(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茏,圈套)矣。”„„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三:科举弊政乎,科举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讥之。讥世卿,所以立科举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读书,不必知学,虽呆愚淫佚,齐循例入政。则求读书求学者必少,如是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虽复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如是故下无才。上下无才,国之大惠也。科举立,斯二弊革矣。——梁启超《变法通议·论科举》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1分)(2)材料二、三都涉及到历史上的什么选官制度?(1分)试依据这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其影响。(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实行科举的原因(从原文中找)。(2分)

★(4)概括指出上述选官制度的实质是什么?(1分)并援引材料二中的某一句话加以印证。(1分)参考答案:(1)不论贵贱,选贤用能(或尚贤)。

(2)科举制度。改善了用人制度;扩大了官吏来源;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文学艺术的繁荣;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打破了特权垄断,具有一定的公平公正的合理性。

(3)世家之子,不必读书,齐循例入政,故上无才;齐民之裔,虽复读书、知学,而格于品第,未从得官,则求读书求知学者亦少,故下无才。

(4)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4、材料一:北宋都城开封买卖通宵达旦,金、银、彩、帛等“每一交易,动辄千万”。南宋临安城“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政府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置世舶机构管理贸易。高宗末年,世舶收入岁达二百万贯,超过北宋治平年间岁入的两倍多。《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材料二:一位意大利商人伦敦旅行见闻录(1497年)中记载,“全城到处可以看到很多手工艺人的作坊,从事各种各样的手工工艺,以致没有一条街不被一些店铺或类似的设施所点缀。”这段记载反映出,中古西欧城市是手工业和商业相对集中的地区。欧洲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反映中古欧洲,农庄里的农奴只要居住在自由的城市满一年零一天,就有可以取得自由的身份。„„市民阶级开始形成,后来,从市民阶级中分化出富裕市民和银行家,这些人发展成早期的资产阶级。

——节自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课本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材料一中哪句话反映了开封城的发达?(2)“自大街及诸坊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无空虚之屋”。说的是什么现象?(3)从材料一中你能否发现,宋朝海外贸易空前活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宋史》曰:“国家根本,仰给东南”。说明了什么?(5)阅读这两材料,你知道城市兴起的主要因素吗?(6)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产生了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1)每一交易,动辄千万。

(2)城内店铺林立,贸易兴盛(商业繁荣,买卖兴盛等)。(3)政府重视(政府鼓励海外贸易)。

(4)国家的经济重心移至南方(国家财政依赖于南方)。(5)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6)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

5、某校八年级(2)班小华同学,在学习中国现代史的过程中,看到一段文字:“历史事实证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实现民富国强”。为寻找历史事实依据,印证上述结论,他和同学们以“探寻中国救亡图存、富民强国之路”为主题,通过网络等手段搜集到以下资料,设计出相关问题,请你与他们一起进行探究。

【屈辱与探索】

材料一: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记录了中华民族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逼迫下,坠入近代的屈辱、彷徨与困惑。近代前期,为挽救民族危机,无数志士仁人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走过了自救之路、维新之路、共和之路等,但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探索之路任重道远。

(1)材料一所述,“鸦片战争成为中国历史的一块界碑”的含义是指什么?(2分)

(2)材料一所述,“维新之路”“共和之路”分别指什么?(2分)概括“维新之路”“共和之路”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使命的共同原因。(2分)

【抉择与奋斗】

材料二: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从此焕然一新。1927年,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地认识到,苏俄式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应将重心转向农村,积聚革命力量,发展壮大自己,经过艰难抉择,中国共产党终于找到了一条使中国走向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正确革命道路,终于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3)材料二所述,“正确革命道路”指什么道路?(1分)在这条正确革命道路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艰苦卓绝斗争中经历了哪些重大事件?(一例即可)(1分)

【发展与富强】

材料三 1956年,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经过艰辛求索,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了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开创了一条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谱写了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最壮丽的篇章。

(4)材料三所述,“历史性的伟大转折”指什么?(1分)“走向民富国强的道路”指什么道路?(1分)请列举1978~2001年我国在外交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一例即可)(1分)

(5)综合以上材料,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1)含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分)(2)戊戌变法或百日维新;辛亥革命。(2分)共同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过于强大;没有依靠人民群众;脱离中国国情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均可得分)(答出两点即可)(2分)

(3)道路: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道路。(1分)重大事件: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创建;长征的胜利;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的胜利等。(一例即可)(1分)(4)伟大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1分)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分)成就: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2001年,第九次APEC会议在中国上海成功举办等。(举出一例即可)(1分)

(5)道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或一切从实际出发,或实事求是,或符合国情等。(符合题意,观点正确,言之有理,均可得分)(答出一点即可)(2分)6、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历史事件。它打开了社会进步的闸门,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主题一:革命探索篇

材料一:孙中山受到的是良好的、科学的教育,他完全可以凭着这一点获得财富和地位,但他总是为穷人的福利牵肠挂肚。1895年中国惨败于日本这一点使他确信,这个国家的政府已腐败透顶,只有革命才能提供救世良方。----【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1)结合材料一、二,说一说孙中山为什么选择革命之路?列举“选择革命之路”的孙中山所从事的革命活动。

(2)根据材料二,孙中山的革命目标是什么?武昌起义后,此革命目标实现了哪些?

主题二:学习创新篇

材料三:亚东开发中华早,揖欧追美,旧邦新造。飘扬五色旗,民国荣光,锦绣河山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保。------《中华民国国歌》(1912年)材料四:武昌起义一夜成功,清王朝忽喇喇似大厦将倾,各省先后易帜。但是,与民主共和观念对立的封建专制思想绵延千载,盘根错节,流毒深广。它通过古典律法的实施,儒家经典的传播,传统意识的灌输以及社会风俗、日常生活的潜移默化,不仅渗透到统治阶级的脑海中,而且也浸润了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杨鹏程《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文化使命》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在“揖欧追美,旧邦新造”方面所作的努力。后来孙中山与共产党合作,在捍卫“民国荣光”的过程中做了哪些活动?

(4)根据材料四,说一说辛亥革命后,在社会风俗方面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体现了当时的什么思潮?

主题三:反思继承篇

材料五:辛亥革命除了在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轰轰烈烈的开展外,在其它地区的城市要缓慢得多。„„可以这样认为,辛亥革命走向没有从南方推进到北方,没有从长江流域推进到全国。再者,没有从城市推进到农村。形成革命运动沿海、沿江城市先进,内地和边疆城市落后,南方城市先进,北方城市落后,先进的城市成为革命的舞台,落后的城市成为反革命的基地。——田玄《中国城市现代化动向的不平衡与辛亥革命的走向》

材料六:辛亥革命完成了推翻清朝、创立民国的政治使命,却没有来得及完成本应由它完成的、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文化使命,不能不令人扼腕痛惜。“文化易帜”的任务只能留待后来者、继承人。----杨鹏程《辛亥革命未完成的文化使命》

(5)根据材料五、六,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看法。材料六提到的“‘文化易帜’的任务”是怎样继承下去的?

参考答案:(1)中华民族危机加深;清政府日益腐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学习西方的深入;以往救国方案实践的失败;孙中山忧国忧民、与时俱进;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答出其中四点即得满分。)

孙中山的革命活动:建立兴中会,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成立中国同盟会;领导革命党人发动反清的武装起义。

(2)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平均地权。(回答三民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也可得分)。实现了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民国的目标。

(3)努力:倡导三民主义;推翻中国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孙中山后来的活动:创建黄埔军校;进行北伐战争。

(4)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体现了当时人们追求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潮。(5)看法:辛亥革命发动的范围是有限的,地区也是不平衡的,对城市和农村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辛亥革命只是发动了一部分人革命而已,但是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人去努力。(言之有理即可得分)陈独秀等人发动了新文化运动。

7、“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二战以后世界和平不断受到威胁,而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的挑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今年年初开始,一场动荡从地中海南岸蔓延到尼罗河,又从红海扩散到波斯湾,美国从突尼斯时的惊愕和茫然,到埃及时的变被动为主动,再到利比亚时的主动干预,处处显示出试图引导这场大变局的心境。

材料二:2011年5月2日,本拉登被击毙,标志着美国反恐斗争暂告一段。从过去十年看,拉登给美国造成了极大的恐惧,也带来了国际反恐形势的重大改变。反恐议题得到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西方国家尤为明显。

材料三:2011年4月14日,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南非组成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海南三亚举行。目前,任何一个金砖国家均不具备与发达国家集团叫板、改变现行国际货币经济秩序的实力。从而,金砖国家只有联合起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才能有效提高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国家的地位和发言权。

材料四: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显示出自然力的无比强大,警示人类要加强团结合作,共同应对与人类活动有因果关系的大灾难。„„这些灾难虽然不像地震、海啸那样具有突发性,却在悄悄地、慢慢地毁坏人类共同的家园。

-----以上材料均选自《世界知识》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出当今世界威胁人类“和平与安全”的因素。谈谈面对这些问题,国际社会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2)根据材料一、二,举出二战之后发生的“威胁世界和平”的事例。

(3)根据材料三,谈谈在应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应该怎样做?在经济全球化趋势下,中国积极融入世界,请举出一个典型事例。

参考答案:(1)霸权主义介入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民族矛盾、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经济全球化等问题。国际社会应该加强国际合作、重视有关的舆论宣传和落后地区的科教工作,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环保投资、保护有限资源、加大禁毒和反恐怖的力度。(言之有理即可)

(2)朝鲜战争、中东战争、科索沃战争、9·11恐怖事件。

(3)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加强合作,如成立区域性的经济组织;发展自身的经济实力等措施,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积极应对全球化趋势。事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入亚太经合组织、上海承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任意一项即可)

第三篇:历史九年级上册复习资料

一、根据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对中国的影响,说明中国是怎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答:①1842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领土主权完整遭到破坏,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渐解体,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②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大片国土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便利了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允许日本设厂、增辟商埠,便利了列强向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富,因而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③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强迫中国签订《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列强侵华史,又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史。请写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列强侵华”和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的典型事件各四例。并简要谈谈你学习这段历史的感受。

答:列强侵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中国人民抗争与探索: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感受:清政府腐败无能,落后就要挨打;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中国革命获得成功;中国人民具有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外国侵略势力低头;只有中国共产党是才能领导中国人民取得革命的胜利。

三、事实表明,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主义,旧式的农民战争,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以及照搬西文资本主义其他种种主案,都不能完成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中国期待着新的社会力量寻找先进理论,以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

―――摘自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回答:(1)“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改良主义”运动、“旧式的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分别指的是中国近代哪些重大历史事件?

答: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太平天国运动(或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2)“新的社会力量”和“先进理论”分别指什么?

答:无产阶级、马克思列宁主义。

(3)概括指出中国“救亡图存的民族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得以完成的最主要原因。

答: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四、下面是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三十年来,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毛泽东

回答:(1)“三年来”从那一年开始?此年发生了什么重大时间?这一时间标志着什么?此间任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什么?

答:1946年,国民党向中原解放区进军;标志着全面内战的爆发。

(2)“三十年来”以什么事情为起点?这一时间标志着什么?

答“三十年来”五四运动为开端。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开端。

(3)“一千八百四十年”发生什么重大事件?此后为争取独立,中国人民开展了那些反帝斗争(三件)?

答:鸦片战争、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五、材料同上题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何时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

1949年9月

2、碑文叙史由近溯远,从“一千八百四十年”起,中国历史发生了根本转变,其标志是什么事件?这一事件成为中国历史转折点的含义是什么?“三十年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从哪一历史事件开始的?中国人民进行了一百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特别是经过“三年以来”的解放战争,革命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答: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或中国人民开始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或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五四爱国运动;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或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或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诵读碑文,董存瑞、孙中山、林则徐等无数人民英雄的历史伟绩历历在目,我们年轻一代应继承和发扬先烈们怎样的革命精神?

说明:所谈认识可以是具体方面的,也可以是历史课外的,只要正面积极、客观合理的,均给分;若从革命先烈对国家、民族命运和社会进步的崇高责任感和献身精神的视角上谈认识的,可奖1-2分)

六、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面临两大历史任务;20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的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请回答:

材料中的两大历史任务是指什么?

材料中的“三次巨大变化”的核心事件是什么?

材料中的三位伟大人物是指哪三位?

从20世纪以来百年历史的沧桑巨变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1)民族独立与解放、国家繁荣和人民富裕(2)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改革开放(3)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4)只有社会主义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七、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进行了哪几次最著名的重大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开创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答:太平天国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革命胜利。

八、19世纪末和20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的侵略中国的战争。这两次战争的名称分别叫什么?战争的结果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各有什么不同?

答:两次战争是甲午中日战争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最后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激起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促使中国维新变法运动兴起。中国人民在1945年9月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100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

九、1898年—1911年为挽救民族危机出现的三次高潮性事件是什么?指出与其相对应的阶级派别,从他们的探索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1)戊戌变法――资产阶级维新派;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辛亥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2)启示:无论是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或者民主革命派都不能使中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不能使革命获得成功。(2)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永远不会向帝国主义或外国侵略者低头。(3)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十、19世纪末20世纪初面临民族危机,中国各派政治力量做出了什么样的努力?结果如何?从他们的探索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答: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维新变法运动,最终被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和领导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但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农民阶级,掀起了义和团运动,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了。启示同上题。

十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华民族资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亡而不断探索。请回答:

(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什么探索?这次探索的进步意义有哪些?

答:探索: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进步意义: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有利于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有利于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参与政治;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

(2)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进行了什么探索?这次探索的伟大业绩是什么?

答:探索:领导辛亥革命。功绩:推翻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3)上述两次探索的最终结果如何?出现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结果:都失败了。根本原因:因为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充分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

十二、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03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演讲时说:“革命为唯一法宝。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施共和。”

材料二

1924年,孙中山发表宣言:“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之侵略,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又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提出的救国手段和实现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答:暴力革命手段。目标: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资本阶级共和国。

(2)材料二中,孙中山明确提出了什么政治主张?

答:反对帝国主义侵略。

(3)综合两段材料,你认为孙中山身上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的思想品质?

答:顺应时代变化不断完善自己的救国主张和与时俱进的思想品质。

十三、1911和1919年中国发生了两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是哪两次革命运动?各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答: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由于资产阶级政治上的软弱性,它不可能依靠和发动广大群众,这次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五四运动中工人罢工、学生罢课、商人罢市,迫使北洋军阀政府释放被捕的学生,撤销了三个卖国贼的职务,并拒绝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并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十四、材料: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请回答:

(1)上述材料是哪个组织的纲领?写出其成立的时间与地点。

1905年、东京、中国同盟会

(2)该组织成立的基础是什么?

华兴会、兴中会、光复会

(3)该组织的性质如何?

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4)该组织的成立有何作用?

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5)文中“建立民国”后来被阐发为什么?

民权主义

(6)上文有何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

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该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成为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十五、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人民有请愿、诉讼、考试、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什么文件?它由谁颁布?该文件的性质是什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

(2)结合有关史实,概述该文件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命运

袁世凯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复辟帝制;段祺瑞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该文件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命运主要说明的什么?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资产阶级共和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十六、阐要说明从辛亥革命到民国大革命时期我国政局和社会经济、阶级结构的变化。并据此分析辛亥革命和革命大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这两次革命最终结局对以后中国革命有何重要启示?

不同之处:①发生的时期不同:辛亥革命发生在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民大革命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者不同:辛亥革命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国民大革命是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领导下进行的。②指导思想不同: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旧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的指导思想是新三民主义。③群众基础不同:辛亥革命只依靠革命党人的力量;国民大革命中工农群众大力支持参加革命。④成果不同: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制度,国民大革命打倒北洋军阀政权。

启示: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掌握革命的武装,掌握革命的领导权。要想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

十七、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全国田地,不论男女,按年龄都可以分到一分”。

材料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材料三:“在现阶段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任务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请回答:

(1)材料一是哪个阶级的革命纲领?颁布于什么运动中?意义如何?

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反映了广大农民迫切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

(2)材料二是哪个阶级的革命纲领?什么机构颁布的?意义如何?

资产阶级。中国同盟会颁布的。孙中山将其阐发为三民主义,称为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3)材料三是哪个阶级的革命纲领?哪次会议颁布的?意义如何?

无产阶级。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中代表大会颁布的。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对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四篇:九年级历史总结上

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2008——2009学第一学期)

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总结,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向老教师请教,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现对本学期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经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育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节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思,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历史课,就连以前极讨厌历史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认真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学校图书馆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适应素质教育,本学期我主要采用“异步教学法”进行教学,每一堂课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学生都不会做的问题,我就在黑板上集中讲析,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同时我还采用多媒体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七、狠抓学风。我所教的初三年级历史学科,上课的时候,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但有为数不少的学生,学习上存在的问题不敢问老师,作业也因为怕分数低而找别人的来抄,这样就严重影响了成绩的提高。对此,我狠抓学风,在班级里提倡一种认真、求实的学风,严厉批评抄袭作业的行为。与此同时,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虽然大部分同学对该课很感兴趣,学习劲头也浓,只是差生面太大了,后进生基础太差,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有些同学是经常不及格,我找来差生,了解原因,有些是不感兴趣,我就跟他们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跟他们讲一些有趣的历史故事,提高他们的兴趣;有些是没有努力去学,我提出批评以后再加以鼓励,并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帮助他们;一些学生基础太差,抱着破罐子破摔的态度,或过分自卑,考试怯场等,我就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看书读记,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八、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学期,由于我的努力以及学生的配合,期末考试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九、存在的不足是,学生的知识结构还不是很完整,知识系统还存在很多真空的部分。这些都有待以后改进

第五篇: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计划

九年级历史总复习计划

第一阶段复习计划 完成教材,夯实基础

(一)、时间安排:

第1周:中国历史上册 第1单元~第2单元

第2周:中国历史上册 第3单元~第4单元

第3周:中国历史下册 第1单元~第2单元

第4周:中国历史下册 第3单元~第4单元

第5周:中国历史下册 第5单元~世界历史上册 第3、4单元

第6周:世界历史上册 第5、6单元~世界历史下册第1单元

第7周:世界历史下册 第2单元~第6单元

(二)、复习的具体步骤:

课上时间应该做到:

(1)按单元梳理知识脉络,夯实中考基础知识。

(2)分析每课中考热点、重点、预测09年中考试题走向。

(3)学生记忆10分钟左右,夯实基础知识。

(4)课上测试以选择题和材料题为主。

(5)讲评试卷,查缺补漏。

(6)每单元集中测试,总结单元内容,弥补知识漏洞。

课下复习安排计划:

(1)早自习再现课上复习的基础知识。

(2)课间抓时间知识点测试。

(3)周周测试以基础知识为主。

(4)抓时间补习弱科生,促其全面发展。

(5)精选试题,面批面改

第二阶段复习计划 专题复习,强化训练

(一)、时间安排:第8周至第9周:

专题

(一)、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反抗

专题

(二)、近代化的探索

专题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专题

(四)、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专题

(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专题

(六)、经济和社会生活科技与思想文化

第10周至第11周:

专题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专题

(八)、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专题

(九)、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专题

(十)、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专题

(十一)、科技、教育与文化

第12周至第13周:

专题

(十二)、欧美主要国家的巨变和第一次工业革命

专题

(十三)、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无产阶级的斗争

专题

(十四)、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

专题

(十五)、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

专题(十六)、第二次世界大战

专题(十七)、二战后世界的发展变化和世界格局的演变

专题(十八)、世界近现代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

下载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华师大版九年级下历史总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0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朝代歌: 炎黄尧舜夏商周, 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 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 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1

    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1时期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一统,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中国历史第一册=-=、作为2009考历史的经验:原来这个考试......

    八年级历史下册总复习资料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岳麓版)第1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1949年9月,北平)①制定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②选......

    2011年中考历史总复习资料

    文/泡泡兵】 时间:中秋节晚上 地点:×中队一班宿舍 人物:小王(上等兵)、小李(上等兵)、小胡(上等兵) (开场隐隐有雷声。) 小李:小王,你还没睡呢? 小王:你怎么知道我没睡? 小李:你一般睡着的......

    九年级历史下教学计划

    2017-2018学年九年级历史下册教 学计划与进度安排 学校:板当中学 姓名:王密龙 任教学科:历史 一.目的要求 1.弘扬中国和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重视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树......

    九年级下历史教学计划

    九年级下学期历史教学计划 十八里中心中学 张帆 新的一个学期又开始了。本学期我担任九年级的历史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完成新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使以后的工作有目的、有计......

    历史教案集(九年级下)

    历史教案集 世 界 历 史 (九年级下) 作者单位:孝南区书院中学 任课班级:903 904 905 908 教案制作:陈常青 二00七年 秋 第一单元 单元计划 单元课题:欧美主要国家的社会巨变 单元......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材料分析试题)

    九年级历史复习资料 材料分析材料 1.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制造指南针,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①轩辕指的是谁?后人尊称他为什么?②在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