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殊教育学校适合教育案例
特殊教育学校适合教育案例————用情感教育关注每一位听障学生
宁化特校
伍建福
特殊教育事业和普通教育虽然相通,但又有着根本上的区别,那就是特殊教育对象是一个没有听力、不会说话的听障儿童群体。他们在智力和行为习惯方面与正常学生有着一定的差异,在接受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上是比较缓慢和滞后的,这就要求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教育他们,避免急躁和厌烦的情绪,尽可能的帮助每一个孩子进步和良性成长,为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奉献 自己的力量。下面就从我的工作中谈几点体会
[一]:通过这几个月的时间告诉我,听障孩子有了思想问题时,内心是很固执的,一时不能接受教导,这时千万不能用常理来衡量他的好坏,一旦矛盾进一步激化,将会使他钻入牛角尖,使问题变得更不好解决。这种情况下最需要的是耐心的慢慢开导他,多和他真诚的 交流,鼓励他并使他逐步消除不良情绪,直至走出阴霾,此时,你会仍然发现他照样还是个好学生的。
[二]:聋哑儿童由于自幼生长的环境和受到的重视程度不同,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家庭或者别人的冷落,逐步养成了不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这也同时给他们在心理留下了一定的阴影。如果他们在学习或者生活中遇到了困难,我们不能有足够的耐心去教育他们,鼓励他们,就会给他们的内心再次造成伤害,使他们失于管教而放任自 流,学而无获。所以在对待听障孩子时需要我们这些从事特教工作的老师应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开导、多一些关怀、多一些容忍,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更将康的成长。[三]:在外人看来一个弱智孩子的学习好坏似乎无关重要,但作为特殊教育学校里的一名特教老师,不容忽视任何一个个体,不能放弃任何一个残疾孩子,因为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不管他是怎么样 的一个学生,我们都要教他们读书识字,尽最大可能的培育他们脱离懵懂,使他们能够为以后的生活奠定基础。
[四]:听障孩子由于自身的原因,对外界事物的感知和认知能力较低,但是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因为他们接受能力较弱,就不去对他们进行深入的教学,从而避重就轻轻描淡写而过。而是要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并采取适合他们学习特点和易于接受的方法进行施教,这样才能逐步提高他们的知识面,才能使他们的学习循序渐进的发展,才 能使每一个听障孩子都得到进步,才能为特殊教育的良性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在特校的这段日子里,我已克服了教育教学中的急功近利和焦躁情绪,望着这些不能说话只能用手语和自己交流、学习的孩子,涌上心头更多的是感觉肩头多了几分责任、几分淡然。我们无所求,只为能够在课堂和生活中尽可能的教育好每一个残疾孩子。也许有人会说,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工作量小,压力不大,可当你真正深入到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学当中,当你真正了解了特殊教育的实质,或许你会改变这一看法。面对一群没有听力的听障孩子,那每一个手势,每一个课堂环节都需要细致如微,每一次交流,每一次诱导都需 要细心洞察他们的情感特征,只有这样才能把知识传授给他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诲人不倦……。不是其中人,不解其中味。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会默默地把自己的爱心奉献在这些残疾孩子身上,为特殊教育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篇:特殊教育案例
关爱有特殊情况的学生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爱护、信任学生,使学生真正感到来自教师的温暖和呵护,教育才富有实效。那些在学习、思想、行为等方面存在一定偏差的学生,我们称之为“问题学生”。他们往往被忽视、被冷落,殊不知,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殊不知,错过学生的一个教育机会,没准就错过学生的一辈子。在我的班里,有一个学生得了抽动症,他叫郭毓林,他人长得瘦小,好动爱讲话,还特别爱随地扔垃圾,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有时还说脏话。人很聪明,但是上课的时候总管不住自己的手。不是弄同桌,就是自己玩,有时一个笔头就能玩大半节课。跟他坐在一起的同学换了又换,有的受到他的感染,也都开始不同程度地违反课堂纪律、影响任课老师的课堂教学和情绪。任课老师的反应最为强烈,他的行为不仅影响违反了课堂纪律,而且严重影响了教学进度和任课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他对任课老师的批评教育非但不能谦虚接受,而且还故意捣乱。
我利用课余找他谈话,而他总是这里答应改,转头又管不住双手。有时趁课任老师上课,我到班里听课,他也能认真地听讲,不过最多十几分钟又开始动了。我也找家长多次沟通,共同教育,也无济于事。
有一天早上,他妈妈突然来学校偷偷地告诉我,孩子得的是小儿抽动症。医生说吃药调理半年以上看有没有效果,希望老师能体谅。我只能想方法去慢慢地改变他了。还有一个月就到六一儿童节了,我看郭毓林对表演节目特别感兴趣,我就安排他和小朋友们一起排练节目,我告诉他:“只有你好好排练节目,才能参加表演,如果不认真排练,老师就要换人了。”那段时间,他都特别认真,而且每天很开心。我还是及时表扬他。还有一次,班里大扫除,他非常积极,抢着拿扫把打扫清洁,并用抹布把自己座位的周围打扫得很干净。我立刻就在班里表扬他,要同学们向他学习,看他多会劳动啊!在早操和晨会上,我也特别关注他,只要他表现好一点二,我就及时表扬他。并且安排他给同学们发蛋奶。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我发现他上课能专心听讲了。课间也没有和同学追打了,改掉了说脏话的毛病。并能与同学和睦相处。后来,我又让他做了纪律小卫士,他非常开心,看到老师如此器重自己,他的学习劲头更大了,成绩进步神速。他妈妈给我反映孩子每天回家特别开心,作业写得也比以前有质量了,还提到在学校老师经常表扬他。
我发现对于这样的学生,我们不能要求他们一下子转变过来。
首先,要对学生关爱、体谅,不能因为他的好动而感到厌恶。其次,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制定可达到的实施目标。根据他的情况把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结合起来,而环境的协调(家庭和学校的协调)对孩子的教育成败尤为重要,因此争取家庭的支持更为关键。当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孩子良好行为的养成引导,应放在各种活动中进行。
我还特别安排让他管班级的卫生。嗨!很管用。孩子有事做了变得责任心更强,一下课就会在教室里来回检查地上有没有纸屑。确实,这类学生有使不完的精力,所以要组织他们参加一些需要消耗精力的活动,使其旺盛的精力有地方发泄。
第三,多与家长沟通。详细地询问学生平时的表现,家长进行了探讨,最后,与家长在教育上达成了一致:不管孩子是否属于抽动症,在孩子或他人面前绝不能说他是抽动症,而是要告诉他:你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聪明。在教育上:一要多发现孩子的优点,用优点引导他;二要多鼓励孩子,用肯定、激励的语言引导孩子向正确的方向努力;三要用身边的好榜样教育他。
记得赞可夫说过:“个性的发展,在孤独和隔绝中是不可能的,只有在儿童集体的内容丰富而形成多样的生活中才有可能。”法国作家拉封丹有一则寓言:北风和南风比试,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发威,行人为了抵御北风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拂,顿时,行人觉得春暖衣厚,始则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是的,有爱就能感动学生。
由此看来,只要给“问题”学生多一点的关注,让他们的“闪光点”发光,使他感到老师时刻在关注他,还有就是不要吝惜我们老师的赞扬之词,有问题及时处理,有了进步更要及时表扬。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认可,更渴望得到表扬,这会激发学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增强信心。转化一名后进生可以带动整个班集体的进行,所以其意义非常重大。
第三篇:特殊教育案例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巫山县平河越众希望小学 陶举香
一、情况介绍
基本资料:男,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
背景资料:
家庭成员:爷爷、爸爸、妈妈、姐姐。
家庭教育状况:爷爷70多岁,父母和姐姐均存在智力障碍问题,父母未受过任何教育,姐姐目前就读于平河越众希望小学三年级,由于爷爷年迈,父母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目前家庭所有经济来源为政府救助。
个性特征:该男孩2021年秋季进入我班读一年级。报名时,我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个胆小,穿着脏兮兮,眼神左顾右盼,浑身不自在摆弄着他的一双不太灵活的小手的“萎缩”男孩儿。看着他那美丽而清纯的脸庞、那充满期待的的眼睛,想着他在其他孩子无忧无虑的童年里需要面对不幸。此时此刻,身为他的老师,怎能不心灵颤栗,怎能不心生怜爱,又怎能不深感责任的沉甸?初入班集体,由于对环境的陌生,他每天都是安静的坐在座位上,课间不认真听讲,玩弄他的小手;课后休息时不与同学交往,不苟言笑,当老师和同学与他交流时,他就用眼睛注视着你或者朝你微微一笑。随着对周围环境变得熟悉,他变得更加的调皮,喜欢扯女孩子的头发来招惹女孩子;上课不注重课堂纪律,喜欢站在板凳上手舞足蹈,或者在教室跑来跑去,更有甚者不自觉的溜出教室,即使坐在座位上上课也不会自觉拿出课本。后来,同学们都不愿意和他玩耍,有些大同学甚至欺负他,他也只是抱着自己的头蜷缩到一个角落,不还手。
二、原因分析
1.家庭环境影响:一家五口人中,父母与姐姐均存在智力障碍,爷爷年迈而且需要照顾生活不能自理的父母以及两个年幼的孩子,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与经济压力,同时爷爷文化水平低,无法正确的教育孙子。爷爷更多的是将期望寄托在孙子身上,对孩子过于的溺爱,导致孩子缺少很多同龄人所具备的生活自理能力,孩子在心理上也更多的是以自我为中心,在课堂上以及平时与同学的交流中不考虑他人的感受。
2.因其身份特殊,邻居的很多小朋友不愿意跟他玩耍。在学校也不愿意主动与其他孩子一起玩耍,他成为一个缺少交往体验、以自我为中心的孤立孩子。现在还在读一年级的他,在同学的交往中常常受到了同班的排斥,由于不好的行为表现也会遭到老师的批评,所以他在各方面的表现都非常不好。
三、具体措施
1.帮助提高生活自理能力。该同学生活自理能力较同龄人差,我鼓励同学不断示范各种生活技能提高他的生活自理能力。鼓励同学们教他正确的系鞋带的方法;鼓励同学们带他上厕所,教他正确的上厕地点与方法;鼓励同学们帮他管理饭盒等。通过我的以身示范,鼓励和教导,他也逐渐开始学习广播体操。在老师和同学一遍一遍的不厌其烦的以身示范,他学会了一些技能,他脸上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2.鼓励多与其他同学玩耍。每到课间十分钟,总有个身影闪现在教师办公室的窗户边,是他好奇地探个头在看教师们工作。我心想他也有与其他孩子一样拥有对世界的好奇,有其他孩子玩耍的天性,他的内心向往的也并不是一个人的孤独。我让同学主动带着他去玩耍,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享受游戏的乐趣,感受童年的快乐,享受小伙伴带来的幸福;鼓励他参加集体活动,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他的身影不再仅仅出现教室里,我们和他交流时也不再是微微一笑。我也常常利用课余时间,陪他聊天,打开他的心扉,激发他学习的兴趣,再注入知识的清泉。我明白,在他眼中,哪怕我只是朝他微微一笑,摸摸他的小脑袋,也会被看作是一种莫大的鼓励和认可。每当我看到他那灿烂的笑容,以及点滴的进步,我也会倍感欣慰。我知道我肩上承载着更多的责任,这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师爱精神。
3.努力改变家长的教育方法。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的基石,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曾言:“最完备的社会教育是学校、家庭教育”。家校共育乃是学校和家庭共同对孩子进行教育,使学生朝着健康、积极方向发展。不定期的与他爷爷交流时,这时我总是站在家长的角度去思考,让他与我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形成教育的合力,指导他运用科学的教育方式教育孩子,指导他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味的溺爱,放纵,更多的是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独立能力,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与正确的价值观。我要让他从老师这里了解正确的教育知识,及时改变自己的教育方法,每次沟通都给他一点小小的建议:告诉他作为一名特殊孩子的监护人,对于溺爱型、散养型的孩子,这种孩子的责任意识淡薄,往往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就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意识。同时在家里教育孩子要有仪式感,例如:指导家长孩子在吃饭时如何做,在公共场所如何做,排队打饭时怎么做。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正常的身心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在这些小小的仪式中,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仪式感,暗示你必须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我希望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让孩子在学习上、生活上感受到自己并不特殊,做错事了一样受到责罚,让孩子能做的事自己做,还要让孩子树立信心,告诉他别人能做好的他通过努力也能做好。
4.托起残缺的花蕾,成就补天的传说。课堂上,我一遍一遍地重复着一个个汉语拼音,他啊啊地模仿着发声,这是我在教他学语文。为了教会他一个字母、一个词语、一个短句,我耐着性子一遍一遍重复着,尽管枯燥乏味、尽管嗓子发哑了,两腮酸软了。为了把那五彩缤纷的知识海洋引向他的世界,我使出浑身解数,大展十八般武艺。有时候他也很调皮,好几次我的手高高的举起,又轻轻地落下。我怕啊,我怕我的批评,会让这本已不幸的孩子更自卑;我怕我气愤之下的不雅行为,会让这个早已可怜的孩子再次蒙受耻辱。有时候我又是那么的束手无策,但是在领导的重视下,在同仁的支持下,我还是熬过来了。
四、初现成效
一学期过去了,现在的小陶同学不仅知道了如何上厕所,而且还认识了一些字,会写自己的名字,会唱几首歌,也能很有礼貌的和老师问好。他虽然还是一加一等于三,但同时它也知道了一块钱加一块钱等于两块钱。我为他的进步感到骄傲,虽然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也许我不需要为他批改厚厚的作业,但我要教会他擦鼻涕、上厕所;也许我不需要为他熬夜钻研教材,但我要思考他要学什么、怎么学,我要教他什么、怎样教;也许我不要求他学会多少个字,会数多少个数,但我也会为他随地吐痰、吃纸吃粉笔、咬手指等等而伤透脑筋。教书育人是教师职责所在,作为残疾学生的老师,我身兼数职:上课是科任老师,下课是生活指导员,课后是大姐姐,甚至更多角色。是啊,且不说我放弃午休的时间给他补课,更不说我厚着脸皮找侄儿要旧衣服给他穿,单是看看为了他我给他爷爷打电话的通话记录,就知道我为了他付出了多少的心血!记得一位哲人说过:“每个残疾人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这是一个很美丽的比喻,它也很自然、很轻松地说了一个事实:他们身上存在缺陷。我深刻地感受到,残疾孩子是天上掉下来不知人间烟火的天使,他单纯、他快乐、他知足。当老师微笑时,他也会跟着傻乐;当老师哭泣时,他好像比老师更难过。我所做的就是缝补天使的翅膀。我清醒的知道,关爱残疾孩子,保护他的自尊,健全他的人格,我责无旁贷,我义无反顾。
清晨踏着晨曦来,夜晚踩着星辉走。来时满心牵挂,走时一身疲惫。一片丹心,双肩重任,千般希冀,万般奉献。这就是我的精神写照。是啊,花有花的风采,叶有叶的荣耀,作为一名残疾孩子的教师,我深感自己责任的重大,工作需要持久的耐心与创造力,以后的路还很漫长,我将继续为孩子们服务着,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服务着。正如米裕庆教授所说: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命运。让我们跟上时代的步伐,学习,学习,再学习,用爱心铸就学生成功的翅膀,让他们飞得更高!飞得更远!我愿一生,在教育的园地里谱写这样一首平平淡淡却富含满腔爱意的歌曲!
图1 图2
附:图一为同学教提裤子,图二为课后辅导作业。
第四篇:特殊教育案例
“多动症”的他----教育案例分析与思考
【案例简述】:
李嘉乐,男,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他从一年级到三年级阶段就比其他孩子明显表现出多动行为。而且情况有增无减。主要表现在:上课时不遵守纪律、爱动手摸同学、扯前面同学的头发,东张西望,转身拉别的同学和他讲话,好晃椅子、东摸西摸、玩小东西。经常惹同桌或附近的同学,注意力不集中。但老师批评或暗示后有一定效果,但持续时间不长,好搞“恶作剧”,有时故意推别人,又满不在乎。家里表现:任性、冲动,遇到想办的事情,父母不能满足时,便火气冲天,大喊大叫,甚至离家出走。此外精力特别充沛,打电脑游戏,兴趣很浓。作业不认真完成、作业边做边玩,注意力难以集中。通过和家长交流及平时的细心观察,得知他的脑子并不笨,学习认真起来比一般同学接受还快。但因为好动分心,在班里成绩排在倒数第五左右,出现不及格现象。
家庭教育方式:爸爸比较粗暴,工作很累,工资却不高,看到孩子好动,不听话,烦了就骂、急了就打。只要老师告知家长上课不听课好动或惹同学,回家肯定挨揍。妈妈也附和着一起打。【案例分析】: 他具有较多的多动症表现,如上课不集中注意力,课余活动爱搞“恶作剧”,好冲动,精力特别旺盛,但他在以下几方面又与多动症有着明显区别:①在课堂上受到教师批评或暗示后,一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而患多动动症的儿童是不能做的。他们往往不听成人规劝。②对感兴趣的电视节目能够持续观看较长时间,说明他的注意力无障碍,是由于多动的特点而影响了注意效果,而多动症的儿童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都具有明显的缺陷。特别是不能持续地将一项活动进行到底,注意的有意性和坚持力很差。③他在专心听课的情况下,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学习上没有其它障碍,多动症儿童除了注意障碍之外,往往伴有其它学习障碍。他属于一般性的多动行为。【案例处理、感悟与思考】:
对于这种孩子是属于患有注意力缺陷的孩子,我采用了好多的方法对他进行教育。
首先与其家长联系,应该更加关心帮助体谅他,不能因其好动而感到厌倦、心烦,也不能因其多动而造成自卑心理或精神压力。
其次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耐心地矫正他的多动行为。作为班主任的我及时和所有教他的任课老师商量对他采用的教育方法。坚持正面鼓励,积极强化,针对他尚能接受教师暗示的特点,课堂中做到有意识地利用目光暗示、点头暗示等手段,及时提醒他遵守课堂纪律,逐步养成上课专心听课的习惯。并还利用业余时间到网上搜集大量的关于这种患者的治疗方法,向有经验的老师询问、让他家长带他到医院咨询治疗。
在家长、老师的帮助下,经过半个多学期的努力,他的品质、纪律好了许多,慢慢的他愿意静下来听一会课,有时也能举手参与发言,并且回答得很正确。虽然他还没有取得更优异的成绩,虽然他还没有得到所有同学的认可,但他确实是进步了许多,那“只要进步就是优秀,每天进步一点点。”已成为我和他家长的共同期盼,相信他会在鼓励中有更大的进步!
孩子的美好未来是家长们所希望,只有让他们健康、全面地成长才会面对无数的挑战。虽然这种注意力缺陷障碍会一直影响着他,也许到了成人期他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关注这个学生,尽一个老师职责,为他的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因为我是一个老师!因为他是他父母的百分之百!
晋秀梅 2013-11-5
第五篇:特殊教育学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特殊教育学校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曹琰
青州市特殊教育学校采取多项措施,根据学生成长的需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积极开展好残疾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是健全全程育人制度。学校发挥班主任的主导作用,实行全程育人制度,加强对学生心理状况的跟踪、调查,及时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给予心理干预,积极提供全面的帮助,促进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的人格的形成。二是建立心理辅导室开展心理咨询。由学校的心理咨询教师负责,定期举办专题讲座和专题活动,通过心理咨询与疏导使聋生排除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三是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主要采取以活动课为主的教学模式和以教师传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结合开展“心理游戏”,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行为。四是指导家长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利用家长学校等途径,同家长共同探索聋生的心理问题,为家长提供一些特殊儿童的教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