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差生的因材施教与转化方法
差生的因材施教与转化方法
一、差生的情感导向
要转化差生,重要一点就是要对差生进行正确的情感导向,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差生有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产生良好的心理效应。差生的情感应从平等、信任、鼓励三方面导向。
1.师生关系应是一种正常的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
教师应尊重差生的人格,了解差生的需要,防止差生因不平等情感而产生逆反心理。要转化差生,情感上必须平等导向,使差生意识到自己是班集体中的一员,同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都和接班人。对差生,还要有慈母之心,爱差生之情,消除他们的畏惧心理,使他们与老师亲密无间,感情融洽,这样差生就感到自己生活在班集体中,就会维护自己正常的学生地位,同时激励自己在友好、平等的班集体中严格要求自己,以适应良好环境的需要。
对差生情感的平等导向,还要关心差生的各种需要。差生有求知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交往的需要、物质的需要、成功的需要等等,教师要设身处地考虑他们需要的可能性、可行性,用平等的态度,商量引导的方法做好工作,尽量满足他们种种要求和合理的需要。即使某些需要脱实际,也只能正面开导,切忌横眉冷对,挖苦讽刺,使差生产生失落感,对老师敬而远之,造成情感上的新裂痕。
2.差生情感的信任导向
师生应当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建立良好的心理环境。差生情感信任导向是师生情感沟通的突破口,也是转化差生的起点。教育家马卡连柯为了帮助一个有小偷行为的孤儿,沟通心灵的桥梁就是给予信任,有意让他去银行提取巨额现金,从而做教育转化工作。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差生迫切希望教师信任他,即使要他去擦一次黑板,取一次教具,都能触动他的心弦,引起强烈的被信任情感,使他感到老师是相信他的,从而诱发上进心。
差生情感的信任导向,还要正确对等差生转化过程中出现的反复现象。差生确有一个通病,在前进中容易反复,一旦反复,就算老帐,就不再信任,这是差生情感信任导向的严重失误。对待差生的反复,教师要冷静分析,找出原因,鼓励他们改正错误,争取进步。
3.差生情感的鼓励导向
坚持正面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面鼓励可以增强差生的自信心,从而形成正确的信念。教育实践证明,以下几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1)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差生情感带有很大的矛盾性,从内心里不愿意落后,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家长的鼓励,如果对于差生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将会诱发他们潜在的积极性,萌发上进的生机。这种表扬将起到批评起不到的作用,收到逆向激进的效果。
(2)以“闪光”为主的正面引导。要转化差生,教师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分析差生,要善于发现差生身上的优点,即使是萌芽状态的、不稳定、不突出的苗头,也要从鼓励角度出发,正面引导,大力宣扬,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也是一种教育机智。
(3)以“成功”为主的激励机制。差生少有成功的机会,更难得到教师的正面肯定与激励。利用差生成功的契机来激励差让转化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差生情感的激励导向,关键在于教师要给予差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利用差生在某一个方面成功的契机,让差生自己总结成功的经验,激起他们对新的更大的成功的追求。
差生情感导向既是一个教育理论问题,又是一个教育方法问题,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认真去研究和探索。
二、差生自尊心培养
自尊心表现为肯定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自我尊重及要求别人尊重自己。自尊心是人前进的动力,它与自信心、进取心、社会责任感以及集体荣誉感等紧密联系,共同构成人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因此,尊重差生的自尊心,科学地培养差生的自尊心,是相当重要的。
差生身上的自尊心就象幼芽那样稚嫩,教师的某种疏远、冷落或嫌弃,都会损伤它们,使他们自暴自弃。美国教育家多布森就谈过这样的教训:“我的数学试卷和读书报告从没及格过,任课老师说我笨,我也不争辩。我确信教师是对的。因此,我什么事都做不好,十岁的我曾对学习丧失过信心”。这个事例表明,差生所遭受的不公正的评价,常常使他们自尊心受到不应有的伤害,从而产生自卑感,丧失上进心。那么,教师如何培养差生的自尊心呢?
1.要坚持尊重的原则
现在的学生已不同于几十年前的孩子,他们见多识广,思想活跃,具有相当强的自尊心、自信心。随着生理、心理的发展,他们的独立意识、同伴心理逐渐萌发,觉得自己是“大人”了,不喜欢成人牵着走,也不希望教师管得太多太死。他们需要别人尊重他们,给他们自主自由。因此,教师在教育、管理他们时,要尊重他们,讲究方式方法,特别是在别人面前,要尊重他们的人格,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应当看到,差生的自尊心时强时弱,教师更应该根据这一点,保护他们“极为脆弱的自尊心”。诚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要象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极为小心,对他们提出的合理要求,要给予满腔热情的支持,对他们的点滴进步更应及时地给予肯定。教师不但自己要尊重差生,保护他们的自尊,还要教育其他同学也要尊重差生,平等对待差生,切不可挖苦、讽刺、打击他们,要与差生保持良好的同学关系,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要帮助差生学会竞争
参与积极的竞争,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表现,并且这种竞争同时也可培养人的自尊心。差生在竞争上常表现两种不良的倾向:一种是怯于竞争,甘于落后,害怕失败,畏畏缩缩,自我封闭;一种是乐于不正当的竞争,好在乱七八糟的事上与别人争个高低,例如比穿着,比吃喝,比谁不怕老师,等等;第三,要帮助差生选择适当的竞争对象和目标;第四,要加强指导,帮助差生竞争成功。作为老师,应当首先鼓励差生敢于竞争,不要害怕失败;其次应当引导他们参与积极的竞争,例如,组织他们参加语文知识竞赛、数学竞赛、英语演讲竞赛、讲究文明礼貌竞赛,等等。对待在竞争中失败的差生,教师要热情抚慰,告诉他们失败了不要紧,敢与优等生一起竞争本身就说明了自己的勇气,失败是成功之母,要做到败不馁,要分析原因,总结教训,继续努力,争取下次成功。
教师不要认为差生的竞争能力比较弱,就不敢让他们参与竞争,害怕失败了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充当他们的保姆。这样只会束缚他们的手脚,使他们的竞争意识难以形成。
3.不要使差生总是“数落”自己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感觉到自身有缺点的人,总爱向任何一个愿意听讲者谈论自己的缺点。而当你谈论自己的过失时,听讲者就在形成对你的印象,以后他就会照你提供的谈话材料看待你。所以,教师应教给差生一个免受“敲打”的方法,不要没完没了地数落自己的缺点和弱点,而忽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从而克服自暴自弃的习惯。
4.要帮助差生发挥所长
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差生树立自信心。当他们沮丧时,要鼓励他们;当他们遇到困难,要设法解除他们的畏惧心理,并教给他们怎样去超越和克服困难的方法。克服困难的方法之一就是使差生学会靠自身的力量克服自己的缺点。教师有责任帮助差生找到这种“自身的力量”,这样才能使他们自尊自爱,具有自知之明,克服缺点和弱点,发挥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日本著名教育家多湖辉曾讲过这样一件事:他有一个同学,是当大学教授的三个兄弟当中最小的一个。他的两个哥都是典型的秀才,而他正相反,在上初中时便是所谓的“差等生”。他身体虚弱,学习成绩经常在及格线上挣扎。每当听到教师说“你哥哥那么棒,可你呢?”时,他总感到一种自卑向他袭来。于是,他总是一个人离开大家,整天捣鼓自己喜爱的晶体管收音机。有一天,在音乐室上课的时候音响设备出了故障。教师问他会不会修理,他当即麻利地给修好了。一时间老师同学对他的看法全改变了,纷纷夸奖他。自从发生了这件事后,他逐渐从自卑中解脱了出来。他主动地和同学们一起玩,听课也聚精会神了。他的成绩渐渐好了起来,最后终于考上了有名的高中。总之,在差生自尊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教师给予的以上种种关注,都是极为重要的,千万不可忽略。
三、差生道德意识培养
怎样培养差生正确的道德意识与道德行为呢?这确实是个很复杂的问题。针对差生的特点,班主任老师首先要使差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理想范例,通过种种教育形式强化道德意识,并使其用正确的道德观念约束自己的行为。在这些工作中,应坚持引导与督促相结合,既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又要讲究一定的方法。
1.掌握正确的道德知识和概念是培养差生道德行为的基础
差生往往对道德知识和概念的理解是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歪曲的。他们弄不清楚什么对,什么不对,或者弄不清楚对的为什么对,错的为什么错。例如,在一次考试中,某位班主任抓住了几位抄袭的差生,和他们一谈心,有的说:“别人抄,我不抄吃亏了”。有的说:“又不是我一人抄,别人也抄了。”但当班主任问还有谁抄了,他们闭口不答,甚至和班主任说,如果把别人供出来,那就对不起“哥们”,那就等于出卖朋友。由此可以看到,这些差生在道德认识上是糊里糊涂的,他们分不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一种作弊行为,就涉及对待纪律、原则、诚实、友谊等道德问题的看法,如果不从根本上纠正这些差生的错误认识,就很难根治这种现象。所以,首先要让差生掌握一定的道德知识和概念。这可以通过政治课、校会、班会、团队会等形式来传授社会主义的道德意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道德知识,理解基本的道德概念,增强分辨美丑的能力。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道德行为。
2.帮助差生选择良好的道德范例
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青少年,尤其是少年,往往把某些具体的人物形象作为自己的榜样。这些榜样,有的是文艺作品中的英雄人物,有的是历史上的伟大人物,有的是社会上的先进人物,有的是他们所敬佩的教师或亲人等等。他们把榜样的生活和行为作为自己的表率,把自己的行为和理想人物的行为作比较,从而评价自己行为的好坏。差生心中同样有自己的榜样人物,但由于他们往往不能全面客观地看待和评价事物,因而他们不善于选择正确的范例作为自己的榜样。例如,把粗鲁作为坦率,单纯地喜爱某些人物的不重要的个别特点。有的差生看了武打小说,把武士侠女作为自己的榜样,对这些人物的言谈举止加以摹仿。同学打架,也主动帮忙,还美其名曰:“这是打抱不平”,“为朋友两肋插刀,在所不辞”。
要帮助差生选择正确的范例,就必须让他们接触并了解一些可以作为榜样的人物。老师要有意识地向他们介绍一些英雄人物及其事例,这种介绍,可以是自己亲自介绍,也可以是指导他们阅读有关书籍,还可以是举办报告会,总之,要通过多种途径为差生提供可学习的榜样。帮助选择正确的范例,还要结合不同差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差生“差”的方面各不相同,有的是学习差,有的是品德差,有的是二者皆差;品德差的学生也不相同,或自私、或好斗、或偷窃等。对不同的差生可以选择不同的榜样,或选择同一榜样的不同方面作为学习模仿范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帮助差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引导他们把理想人物的高贵品质贯彻到学习、劳动、生活中,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道德意识,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3.稳定差生的道德意识,促进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统一
差生的道德意识具有不稳定性,有时往往教师费了很多精力使之形成的良好的道德意识,一经外界不良因素的诱发,就会发生动摇,甚至丧失、改变。教师要稳定差生的道德意识,可以在向他们传授正确意识的同时,对不正确的道德意识也加以分析批判,让他们从正反两方面来认识问题。不但知道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是对的,还知道不应该怎么样,怎么样是错的。明辩是非,自觉增强抵抗不良因素影响的能力。
道德意识的形成对道德行为的培养非常重要,但二者又不是绝对统一的,经常表现出二者不一致的情况。如某位差生总是犯错误,不是打架斗殴,就是旷课逃学,当班主任找他谈话时,他似乎什么道理都懂,也知道他做得一切都是错误的,但就是改不了。这位差生就是一位道德意识与行为不能统一者,作为班主任老师,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例子。那么如何尽量使差生二者达到统一呢?首先,要加强道德行为的训练,教师讲了某种道德知识和概念,可以出一些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去实践;其次,要磨练差生的意志,增强他们的自制能力,差生不能把良好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结合起来,往往是由于意志不坚强,缺乏自制力。
四、差生道德评价能力培养
道德评价是运用已掌握的道德标准对别人或自己的行为进行道德分析和判断的过程。它是运用道德概念,进行道德推理,作出道德判断的道德思维过程。它既是道德认识的进一步发展,又是道德认识的外在表现。道德评价能力的高低,主要是通过人们对别人或自己行为的是非善恶的正确分辨而表现出来的,因此也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学生的道德评价能力,是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在社会舆论或别人评价的影响下逐步形成和得到发展的。一般来说,都要经历“从他律到自律”、“从效果到动机”、“从片面到全面”、“从他人到自己”这样几个过程。道德评价能力一经形成,就会对别人或自己的道德经验给予一种积极的强化,加深对道德知识的领会和掌握,提高道德分析和判断能力,促使主体把道德知识内化为,行动的自觉力量自身丰富和完善自身的道德结构,使自身的道德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道德评价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了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言行,左右着人们的道德行为方式。差生往往表现出道德评价能力大大低于同班同学,不能正确地分析和判断一种道德现象。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道德评价能力呢?
1.提高道德认识,发展道德思维
德育理论认为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由知、情、意、行构成的,它们发展虽不平衡,但知是情、意、行的基础。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和动机,没有一定的道德知识作基础,也会产生事与愿违的后果。要进行道德评价,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思维的过程实质上是运用道德概念进行道德判断和评价的过程。有了正确的道德认识,具备了良好的道德思维,就可以对眼前所出现的人和事作出正确的道德评价。因此,要提高差生的道德评价能力,纠正其不道德行为,除了对他们的不良行为立即给予制止外,还得使他们明确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在什么情况下应当有什么样的道德行为等,使他们经过思考,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掌握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
2.教师示范,结合事例进行道德评价
在班级生活中,每天所遇到的道德事件很多,要使差生提高评价能力,教师可结合其中的曲型事例进行分析判断。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差生受到思想教育,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差生起到示范作用,从教师的评价中学会如何去评价其种道德事件。这种示范,具体生动,差生易于理解接受。
3.树立良好班风,形成正确的道德舆论
集体的道德舆论是集体道德评价的表现,它是影响集体和个人的精神力量。优良的班风是无声无形的教育力量,学生沐浴其中,长期受熏陶,潜移默化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性。在优良的班风中,好的行为会受到称赞、鼓励,坏的行为会受到批评、指责、制止。因此,老师一定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班风,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舆论。
4.采用“道德两难论法”,加强道德评价训练
“道德两难论法”也叫“道德两难故事法”,是美国著名的道德教育专家柯尔柏格用来有效地发展儿童道德判断力的一种德育方法。柯尔伯格认为,通过让儿童讨论与争辩在道德上难以判断的故事,能够启发儿童对道德问题的积极思维,使他们从道德冲突中寻找正确的答案,从而发展他们的道德评价能力。根据这种方法,教师可引导差生通过评价电影、电视、小说中的人物,讨论班级、学校中的道德事件,对比剖析社会上的各种道德现象等来加强他们运用道德知识进行道德评价的训练,从而提高他们识别善美与假恶丑的道德判断力。
5.经常反省,提高自我道德评价力
正确的自我道德评价是督促自己养成良好品德的内在力量。经常反省既是进行自我教育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提高自我道德评价力的一种手段。古人很重视道德修养中的“内省法”,如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说:“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忠乎?与朋友交而信乎?传不习乎?”应当引导差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经常反省自己的言行,随时向自己敲起警钟,以利改正。反省的形式可以是指导差生做好各种小结,也可以通过写日记、写信、谈心来进行。
五、差生退缩性行为矫正
退缩性行为即由于学生在学习上或品德上长期表现不佳而产生焦虑、畏惧等情绪,为了消除这些情绪造成的压抑、紧张心理而采取的逃避、退缩、消极、自暴自弃的行为。
这种退缩性行为在学习差的学生中较为常见。由于成绩长时间提不上去,在班上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赞扬,甚至受到歧视,在班级中充当“排尾兵”的角色,无人注意和重视,自尊的需要难以满足,从而感到自卑、压抑,产生退缩性行为。退缩性行为的特点是:不外露,不明显,不引人注目,退缩隐蔽,因而不易被人发现。一般情况下,这类学生并不明显影响课内外秩序,不至于防碍教学和各项活动,往往给人们顺从、听话、与世无争的印象。他们的问题行为容易避过教育者的眼睛,教师常忽略对他们的教育。一些教师认为一个班中有几个这样的差生是正常的,只要不太出格,不伤班上“大雅”,也就不必太介意他们。而实际上,这种心理及行为有很大的危害性。这种问题行为的危害性往往表现在“内耗”上,即他们的行为更易压抑自身发展而不是危及他人。一次又一次的考试失败和学习上的困难,造成一次又一次的心理挫折,虽然他们采取一定的退缩行为,但没有从根本上消除内心积郁、紧张,而是深深地压抑在心底下,再加上外界不良因素(如同学、老师、家长不正确的对待),起“自强化”的作用,影响到以后的行为。如有的学生由于学习成绩低下而焦虑不安,缺乏信心,往往降低了注意、思考、记忆、想象等多种智力活动的能量和效率,使学习成绩愈益低下,焦虑也随之加深,自信心进一步丧失。这些消极情绪带有弥漫性,可能影响到各项活动,在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及生活实践等方面也往往会发生连锁反应,比如孤立,甘愿落后,认为自己无能,不敢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设法躲到一个安全的地方去,避免与其他同学接触,怕与老师谈话。随时间推延,这种与众隔绝心理不断加固,最后形成悲观消极的不良性格:心理自卑,行为退缩,面对挑战采取逃避态度或无力应付,想与人交往,又怕被人拒绝、嫌弃;想得到别人的关心体贴,又害羞不敢亲近,应用众多的回避、防御机制。严重起来可能用自多毁灭的方式来逃避现实。
此类学生敏感多疑,虽然怕与人接触,却又惯于留心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神态,一个动作都易引起他们无穷的猜疑和苦冥想。教师若不能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些不良心理,往往会发生一种恶性循环,即低成绩——集虑、猜疑——更多的低成绩——更大的焦虑、猜疑,导致精神上的极大耗费。这样不断地自我损耗,会使学生陷于痛苦而难于自拔的境地,甚至可能导致各种疾病。所以教师千万不能忽视对他们的教育。
1.给以情绪支持,提高自信心 要使他们明白教师、同学没有嫌弃他们,而是在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看到希望,从而树起信心和勇气。由于他们疑心重,敏感,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得注意,每句话都应饱含热情,每一个眼神都对他们寄托期望,每一个手势都表达着对他们的尊重,每一个动作都给他们以鼓励。一般不宜采取严厉的直接批评,而要用温和式的批评。教师要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表扬鼓励,抓住这些闪光点,使他们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启发他们肯定自己,促进自信心的建立。
2.创造条件,改变情境
由于定势的作用,学生一旦在特定的环境下,就会自然进入差生角色,相应的自卑、压抑心理就会产生。我们要创造条件,改变形成不良心理的情境,转移他们的情绪。如多组织他们参加有趣的活动,减轻或消除抑郁情绪,使心情变得愉快起来。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改变不受重视,不被注意的情况。如有的人理解力差而记忆力好,教师便要求他们多读作品,在阅读中加强理解,并有意组织他们在班上背诵,进一步提出较高要求,差生就会觉得自己并不笨,也不比别人差,感到高兴,从而打消自卑感,重新燃起求知欲望。
3.沟通思想,疏散积郁
有退缩性行为的差生,其心灵就象一只“闷葫芦”,与人隔绝,每次失败带来的苦闷都压抑在内心上。因此,创设情境,使差生可以自由表达他受压抑的情感,发泄他的抱怨,冷静下来之后,才能使他们恢复理智状态。沟通思想,疏散内心积郁,就是通过与差生的思想交流,使他们就出心中的不快、疑虑、希望,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去掉精神包袱,以达到内心平衡,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消除隔阂,心心相容。
六、帮助差生正确对待挫折
挫折是指人们心理上预先想要达到的目的,受到了不可克服的障碍,致使目的不能实现,因此而造成焦虑心理、痛苦心理。挫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极其普遍的心理创伤,也是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常见的一种现象。差生由于学习基础差,遇到的挫折会比优生多得多,他们对待挫折的方式一般有以下几种: 一是灰心丧气。有些差生一遇到挫折便和自己的自卑感结合了起来,精神颓丧,觉得自己本来就不行,这次挫折又给了一个明证。这种想法极其有害,会使他们丧失学习甚至是生活的信心。结果只能是潜能得不到发挥,越变越差。二是压抑同化。有的差生在遇到挫折之后,当着老师和同学的面总是表现出若无其事,镇定如常,而背着老师和同学却暗自流泪,异常悲伤。这种现象多见于女生。而男生却往往表现为一个人独自跑到河边、湖边,或山林等清静地方坐着沉思,或凝视远方,尽量把心理上的痛苦压到心灵的最深处。三是表现为一种攻击行为。有的差生在受到挫折后,表现出心烦意乱,焦燥不安,肝火极旺,易于动怒,往往对老师和同学都怀有一种敌视心理,甚至有时还会对造成挫折的直接对象产生过火的行动。这是一种不理智的表现。四是自我安慰。有的差生遭受挫折后,为了减轻心理上的痛苦,想方设法找来很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为自己的失败辩护。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又称为“酸葡萄”效应,或投影心理。
五是冷漠态度。即是对挫折表现出漠不关心,若无其事,不屑一谈的态度。其目的是要忘掉这件不愉快的事,从而减轻内心的痛苦。
六是补偿作用。也有的差生在遭到挫折后,虽然心理上也感到痛苦。但通过冷静思索和认真分析之后,就另辟蹊径,重新确立新的奋斗目标。用新的奋斗目标来补偿由挫折所造成的心理痛苦。这种现象又称为升华作用,这是对待挫折的理智行为。
凡是挫折都会给学生造成轻重不等的心理痛苦。诚然,挫折可以锻炼一个人的意志,但意志的锻炼并非唯一要依靠利用挫折这一手段,尤其对差生来说更是这样,差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一般都很脆弱,他们往往经受不起挫折,如果遇到过多的挫折,只会让他们委靡不振。因此,作为教师应该尽量避免给差生造成挫折,这是教师抚慰差生遭受心灵痛苦的第一条原则。所以,中小学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要做到对不同遗传天赋,不同知识层次,不同能力水平,不同的个性性格,不同的家庭环境,不同抱负程度的差生,要分别指导,区别要求,亲切关怀,循循善诱,不体罚,不侮辱,不责骂,不挖苦,不歧视。尽量创造条件,让他们多获得成功的机会,要知道成功能给人带来希望,成功始终是催人奋进的动力。心灰意冷,颓废沮丧,往往都是因为遭受过多挫折所造成,严重的会让人丧失生存的勇气。二是教师应注意每一个差生情绪变化,以此做到能及时掌握他们内心的痛苦与忧伤,从而及时指导他们以理智的作法去消除挫折所造成的烦恼,正确对待挫折,保护心理健康。三是在对学生施教中,教师应做到在言语、行动、情绪、情感和态度等方面不要去损伤差生的人格尊严,不要厚此薄披,要普施爱心,一视同仁。有教师看不起差生,甚至拿差生作为开心的材料,这不仅缺乏人与人之间应有的尊重,也是丧失师德的表现。四是教师要随时将差生在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及时转告家长,要求家长及时给他们以家庭的温暖和抚爱,从而迅速驱除由挫折带给差生的苦闷与烦恼。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帮助差生尽快冶愈挫折产生的创伤,还能让他们做到及时振作精神,重新战斗。五是教师要随时对差生进行理想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帮助他们树立起为了祖国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而建功立业的凌云壮志,教育他们要学习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英雄人物的乐观向上的精神,鼓励他们争做一个打不烂、压不垮的硬汉子,从而提高他们自身对待挫折的承受能力,增强他们抵御挫折的自我解脱功能。
七、差生自我意识培养
人的行为往往受其“自我意识”的支配,一个人如果能充分认识自己,学会客观分析,逐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就会对他的言行产生良好的影响。差生之所以差,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没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培养差生良好的“自我意识”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帮助差生正确认识自我
要转化差生使他们健康成长,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他们的错误想法,使其重新认识真实的自我,发现自己的潜能。这样有助于从根本上转化差生。有些差生认为自己成绩较差,升学无望,对个人前途悲观失望,认为只有考上重点学校、中专、大学才是能人,才有出息。针对差生的这些思想,班主任可以组织他们讨论一些问题,如:成绩差是由于什么造成的?成绩的好坏是老天生成的吗?如果自己努力能不能赶上成绩好的学生?考不上中专、大学能不能和考上的同学一样为社会作出贡献?怎样评价一个人的成就?弄清了这些问题,往往就能转变上面一些错误的认识,看到自身的能力与存在价值,不至于再自暴自弃,激发起内在的进取动力。
2.帮助差生树立新我
在转化差生工作中,应当多坚持正面引导,对待差生的点滴进步,都及时肯定和表扬,从而引起他们积极的心理反应,从而使他们树立起追求“新我”,战胜“旧我”的信念。在转化过程中,使他们感到学习有奔头,争先进有劲头,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例如,有一名差生,家庭经济比较富裕,但由于学习成绩差,自暴自弃,经常旷课,上课也不认真听讲,认为自己天生不是成才的料子。班主任针对这一情况,找其谈心,进行家访,列举出古今中外人成功的事实,对其进行正面疏导,终于使他明白一个道理。人与人智力差异其实不大,关键是有没有顽强的毅力发挥自己的潜能,于是他把过去消耗在玩上面的时间和精力转移到学习上。后来他的成绩直线上升,终于考上了重点学校。
事实证明,只要差生正确地认识了自我,发现了自己的潜能,增强了自信心,就能在各方面通过努力取得进步。
3.老师应当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有些老师经常讲:“现在的学生实在难教,硬的行不通,软的又不行,真是欲教不能”。而学生又是怎么想的呢?有一位差生这样说:“我们犯错误,老师对我们一是停课训斥,二是向家长告状,三是写检查作保证”。还有的差生说:老师经常把眼光盯在我们这些差生身上,动不动就训斥一通,让我们成天抬不起头来”。这就提示我们,差生心理是压抑的,他们不是能变好,关键是我们教师如何去看待他们,是否善于抓住他们的心态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简单粗暴的方法是很难奏效的。教师和学生是一对矛盾,教师是矛盾的主导方面,学生的各项思想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我激励、自我评价、自我教育的思想内在过程,因而要改变学生的思想,作为教育者也要改变自己不正确的教育观,用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丰富自己,以《中小学教师行为规范》衡量自己的言行,做学生的楷模。在教育中,要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循循善诱,动之以情,晓之心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实践证明,要差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教师同时也应当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八、差生的人际关系培养
有些差生常为一点小事而与同学争吵或动干戈,看到别人取得成绩,受到表扬,就嫉妒、挖苦、讽刺,主要是心胸狭窄。因而必须构筑差生的心理空间,使之心胸开阔,能容下许多矛盾与冲击,从而使行为得到改变。下面介绍几种方法:
1.故事渗透法
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差生进行豁达大度的教育。比如介绍《塞万提斯的声明》。《堂·吉诃德》问世了,作者塞万提斯公开声明,要给自己的作品当“后爹”。他意味深长地说:“有时做爸爸的溺受不明,看不出儿子又蠢又丑,把他的短处看作长处,津津有味地向朋友夸赞他秀美伶俐。我是《堂·吉诃德》的爸爸,可是倒有点象个后爹。亲受的读者,我不愿随从时下的风气,象别人那样含泪求你对我的儿子大度包容,别揭他的短。„„你对这个故事有什么意见,不妨直说:说他不好,谁也不会责怪”。学生听了这个故事,可以感受到塞万提斯的宽洪大度,受到启发教育。
2.名言自勉法
有时一句至理名言胜过一本教科书,细细评味,哲理无穷。富兰克林为自己立下了13条道德准则,其中第2条是自我控制:对待别人要能克制忍让,不可以有仇恨;第11条:心胸开阔,不要为令人不快的区区琐事而心烦意乱,悲观失望。赫你尔则说:“只有坚强的人才承认自己的错误,只有坚强的人才谦虚,只有坚强的人才宽恕,„„”俄国诗人普希金则用诗歌形式为人们筑造心理空间: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3.成语游戏法
在浩瀚如烟的中国成语大词典的词条中,要寻觅一些心胸开阔的成语是不太容易的。如果再附加一些条件,诸如说出成语的出典,谁寻找条目多,这类竞赛十分有趣,差生愿意参加,可以从中自觉受到教育。譬如:宽洪大量,在《三国演义》中第二十五回:“丞相宽洪大量,何所不容”。宽仁大度,《东周列国志》一八回中有:“齐侯宽仁大度,不录人过,不念旧恶”。还有宽大为怀、宽洪大度、宽洪海量等;还有礼让为国、礼顺人情、礼无不答,等等。
4.旅游陶冶法
大凡到过海边,或在浩瀚无边的大海上飘泊过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的感受:大海的伟大与自己的渺小,顿时自己的心胸也会开阔起来。爬高山、去草原游玩也能有些感受。如果同学间有些小矛盾与摩擦,通过同吃同住同游,这些疙瘩也自然可以解开了。
5.社会调查法
社会上拥有许多各种类型的先进人物,教师可有选择地组织一些差生访问一些排除人际复杂关系的干扰而作出成绩的先进工作者,让学生感受一下这些人物的开阔胸怀,起到耳濡目染的教育作用。
6.同龄比较法
任何班级都会有一些心胸开阔的学生,老师应当充分利用这些人的示范作用,有意识地让差生与他们比较,找出差距,逐步与榜样靠近。由于班级同龄人之间起点与心理距离比较贴近,易被差生接受。
当然教师要让学生有广阔的心理空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博大的胸怀,民主的作风,这一点也是很重要的。
九、差生归属感培养
所谓归属感,是指学生自觉地将自己成学校集体的成员并对学校产生一种寄托感。如果学生形成了归属感,那么他就会对学校产生一种向心力,将自己的言行与学校联系起来,培养差生的归属感有许多作用:①可以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建立和谐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②可以突出由家庭、学校、社会组成的教育系统中学校的主导作用,有效地预防和阻止差生犯错误甚至犯罪;③由于归属感的建立能使差生增强排除外界干扰的能力,将学习作为主要任务,所以可以提高学习成绩。由此可以看出,归属感的培养有助于差生的转化。那么如何培养他们的归属感呢?
1.组织有益的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能够消除课堂上严肃紧张的气氛,突破课堂所受的时空限制,使师生之间能充分地交流思想感情。积极组织差生参加课外活动,能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活动参与者和组织者,增强他们在集体中的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对集体的归属感。在开展课外活动时一定要形式多样,如兴趣小组、义务劳动、郊游、参观等;二是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在参与活动时能全身心地投入;三是保证有明确的目的性,一种活动不论具体目的是什么,教师都应将培养学生对班级、学校感情作为经常性的内容;四是要考虑学生的成就感,要使差生的智趣得到充分发挥,获得自信,如果活动只考虑那些好学生或有特长的学生的话,让差生屡遭失败,那么,他们不仅不愿为集体出力,向集体寻求帮助,反而会寻找各种借口逃避集体活动。
2.帮助差生寻找在集体中的位置 许多差生往往找不到自己在班级、学校中的位置,有些人由于成绩差,自卑感重,认为自己是集体不需要的人,是多余人。归属感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使学生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集体中所处的地位与所能发挥的作用。教师帮助差生在集体中寻找适当的位置主要应做好两个方面:一是在课堂内的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使学生智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找到自己学习所努力的方向;二是课外活动中,应特别强调人尽其能,让每个差生爱好、特长都得以充分发挥。差生找到自己的位置便可以对集体产生归属感,形成自信心,教师应当保护差生的自尊心,一个没有自尊的学生很难将自己归属于某一集体。
3.采用以情感人的工作方式
教师的真情是促使学生进一步向集体趋近靠拢的催化剂。对缺乏家庭温暖,或有缺陷而受人歧视的学生和那些差生,教师的爱尤为重要。总之,教师的工作方式应建立在对学生真心、真爱、真情的基础上。
4.重视节假日向心力的培养
除星期天外,学校的假期主要是节日性假期与寒暑假。寒暑假一般较长,最易疏远学生对集体的感情,也易使学生受外界干扰。为此,教师可组织适当的聚会,一方面检查假期作业的进展,另一方面又可交流假期生活的体会,诸如做家务的感想、旅游见闻之类。还可以鼓励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互相通信,交流思想感情。
十、差生桀骜性行为控制
桀骜性行为是差生在行为上表现出来的一种抵触对抗、偏激固执的特点。表面上看,这种行为与自卑、压抑的心理是反向的,而实际上这种桀骜性行为却是原发于自卑、压抑的心理。
为消减自卑、压抑心理带来的不良情绪,有的差生不是采取与这种心理顺向的退缩性行为,相反他们采取了破罐破摔的行为方式使内心的积郁得以发散,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所以此类差生看起来无忧无虑,轻松自如。
通常,具有退缩性行为的差生多为学习差而无品德、纪律问题的学生,而具桀骜性行的学生多为品德不良或纪律差的学生。学习差的学生亦少数会形成桀骜性行为,比如有的差生学习马虎,懒懒散散,隋性大,考试分数低,还拿差试卷到处给人看,不以为羞,反以为荣。这类少数同学一般都伴随有品德问题,或者是最后都发展到品德上的问题。也就是说桀骜性行多见于品德不良,纪律差的差生之中。他们总是想方设法求得老师、同学的注意。因为在学习上或集体生活中得不到表现机会,便故意调皮滋事,爱出风头,兴风作浪,用“恶作剧”来显示自己,不捣乱似乎就安不下心来。比如在群体中故意放屁,读书时怪声怪调等,当引起别人哄笑、注意时,就洋洋自得,心理获得暂时快慰。
倔犟,不顺驯,富于攻击性是桀骜性行为的一个重要特征。他们的心理指向不是指向内部,而是指向外部,有很大的外侵性。行为较外露、明显,惹人注目,易为人发现。对人有敌意,老师批评他们时,常脾气暴烈,与老师顶牛。他们的行为经常破坏了课内外秩序。妨碍教学各项活动,危害性较外显。他们常被冠以“花头鸭”、“捣蛋鬼”的称谓,被列在“黑名单”上重点“监护”。桀骜性行为的不断强化,还会引起反社会型的人格障碍,时常做出些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妨碍公众,不负责任,常有违法乱纪表现。犯错误后,没有后悔的感觉,又不能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常把一切责任归罪他人。具有桀骜性行为的差生若不注意教育,很容易走上违法乱纪的邪路。
对于桀骜性行为的差生,通常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抓住时机,引起内心振动
这些差生往往听惯了训斥,学会了检讨或其它应付的力法,人称之为“老油条”、“湿水牛皮”,所以教师的一般劝说、批评不大生效。如果教师能抓住某些事件激起他们思想斗争或情绪波动,然后给予启发诱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这种经历往往会在他们心灵上留下深深的印象,成为过错行为的转折点。
2.进行“冷处理”,降温减压
他们犯错误后,情绪较为激动、亢奋,这时我们就不能象平时那样按部就班地说理,而应进行冷处理,降温减压,先使学生迅速恢复心理平衡。有一位女教师初次到某班上课,当她刚推开教室门,突然从上面掉下一只满是粉笔灰的黑板擦,正好落在她头上,全班哄笑开来。这是班上的“捣蛋鬼”导演的“恶作剧”,想以此给教师一个“下马威”,以后好掌握“制课权”。常见的解决方法就是教师大发雷霆,训斥一番,或当即处理“捣蛋鬼”。而这位女教师采取的是另一种方法,当她知道是哪个学生搞的鬼后,并未予以训斥,而是若无其事地继续上课。只是不是地投去饱含温和眼光。一天天过去,女教师丝毫没有要“整”这个学生的意思,反而每次接触都向他投去格外亲切的目光。这样一来,这个“恶作剧”的同学不安了,不再担心挨“整”,而是深深地后悔和惭愧。最后忍受不了这种不安的折磨,鼓起勇气到女教师面前认错。两种方法,前者会起到“火上加油”的反作用,造成僵局,后者采用的是“冷处理”的办法,既巧妙,效果不好。
3.放手让学生参加各项活动
这类学生惹事生非,好出风头是为了发泄内心不良情绪。所以单纯的禁、堵、防的办法,往往是禁而不止,不能根本解决问题。因为积压于内心的闷气不放出来就会象活火山那样随时可以能喷发。教师要相信他们,多放手让这些学生做好事,参加班级管理,组织各种课外活动等,这样既适应他们的特点,又有利于改变他们的不良习惯。
十一、差生自治能力培养
自治力是指一个人在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能力。要自尊自爱自强,首先必须做到自治。但许多差生往往都缺乏自治能力:不能抵制黄色书刊的诱惑,陷于其中不能自拔;明知末完成作业,依旧陶醉于电视屏幕前,明知抽烟不符合学生日常规范,却仍然喷云吐雾做瘾君子;等等。缺乏自治力,对于学习和品德修养是极其不利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呢?下面介绍一些方法:
1.目标激励法
帮助差生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针对自己实际提出努力的目标并强化目标,这是增强自治力的根本保证。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的确,一个人追求的目标与自治力是成正比的。但制定的目标也不可能脱离实际,太高太大的目标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
2.说理教育法
有些差生自治能力差,是因为不明白慎独的道理,教师应当进行理论灌输,告诉学生社会主义学校的纪律是自觉纪律,每个人都要自觉主动地遵守,不要老是让人督促着去遵守纪律,即使一人独处时,也不做甚至不想做违背学生日常规范的事,让良心成为自己行为的见证,做表里如一的人。如孔子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慎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3.兴趣吸引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班主任要引导学生把兴趣的焦点凝聚到学生和正常活动中,他们兴趣勃勃、专心致致地学习文化知识,积极参加各项活动,自治力也就相应的提高了。
4.自我教育法
自我教育是个体主动向自身提出任务,能动自觉地进行思想转化并积极付诸实践,从而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活动。教师要调动差生自律自省的能力,鞭策差生勇于向自己的缺点挑战。这方面可以采取这样几个措施:
①诱导差生写日记。在写日记的过程中,他们会进行自我分析、自我制约、自我监督、自我命令、自我完善。
②召开主题班会。特别注意启发意志薄弱者积极参加主题班会,完全可以让他们主持班会,他们会尝到自我教育的甜头。
③开展诸如抄录座右铭的活动。要求差生针对自己意志毅力方面的问题,动笔抄录座右铭贴在桌角或日记本扉面上。
5.环境熏陶法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很大,创造一个蓬勃向上、协调一致、自治力强的环境是增强差生自治力的好办法。另外,还要做好家长工作,在家庭中创造优良环境。
6.纪律约束法
利用代表班集体利益的信念和力量,利用班集体的规章、制度进行约束,使差生有章可循,以增强差生的自治力,以统一的意志协调全班学生的步伐,对遵守纪律者给予表扬,对违反纪律者予以批评教育。
7.干部督促法
自治力差者在教师面前常会不显山不露水,在背后才会露出“庐山真面目”,我们要充分信任班干部,发挥班干部的督促作用,这样有利于及时地掌握情况,有的放矢的教育自治力差的差生。
十二、差生归因方式及其转化
学生学业不良行为的严重存在,造成了投资、精力和人才的极大浪费,给社会、学校、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
学业不良行为的自我归因,是学生进行学习结果认知的极普遍的心理活动。是对造成学业不良原因进行的估计与推断,这种估计与推断呈反馈式,是一种逆向的总结过程。学生学业不良的自我归因,主要呈现以下几种模式:
1.退缩型归因
随着学生屡遭学业失败的痛苦体验,他们往往把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甚至责怪自己“脑子笨”,“读不进”,产生消极的自我否定和自卑感。他们想把学习搞好,无奈基础太差:想进步,老师不予理睬,于是由最初的痛心而变得麻木了,最终只好放弃学习行为,走辍学牟道路。
2.攻击型归因
如果教师对学生开始出现成绩不良的原因不作具体分析,只是批评、指责、惩罚或者嘲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采取否定态度,使学生对学习成就感到绝望。为了维护内心的平衡,弥补自尊心的损失,一部分学生不自觉地把注意力转移到其它方面,上课不能专心听讲,经常做小动作,在态度上情绪上产生敌视心理。对坏分也好,批评也好,告家长也好,一切都显得无所谓,并以此来掩饰自己内心的激动和因自尊心受辱而感到的痛苦。态度和情绪上的敌视心理,就会在行动上出现攻击的表现。
3.服从型归因 当学生把学业不良归因为缺乏自身努力时,则能使个体产生更多的期望程度,提高抱负水平,形成良好的自我态度和积极的自我概念。面对失败能保持信心,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加大努力强度、坚持到底直到成功。学生学业不良行为的自我归因方式,对提高学生与学习有关的心理过程具有重大影响作用。消极的自我归因,必须伴随消极的情绪体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削弱了学习动机,使感知、思维、想象等认知机能受到阻碍;积极的自我归因,则能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纵观转化学生学业不良行为的典型,无不渗透着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忍耐和期待。对学生的信任和期待,能引起学生巨大的内驱力,一个人只要体验一次成功的快乐和胜利的欣慰,便会激起追求无休止的成功的意念和力量。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能在不同的基础上取得学习上的成功,让那些成绩不良的学生也能体验到成功的欢乐和安慰,打破失败的僵局,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人们常说,成功是对自己能力的证明,是对学习的最好奖赏。连续的成功能引起各种与学习有关因素的整体和积累性变化,使学生形成比较稳固的归因类型,使成功的积累性效应长期化,稳定化。
十三、与差生沟通心理
由于受家庭、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差生往往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严重,对别人要求苛刻,不能够理解我、谅解人,以致师生之间心理产生隔阂,难以实现心理沟通。对此,班主任只有同差生增加交往,积极沟通,加深了解,正确把握差生思想上的疑点、难点,才能对症下药,求得相互理解,从而统一双方的认识。然而,要通过心理沟通去认识学生,理解学生,也并非易事,它不仅需要师生双方具有渴求沟通的心理基础,还需要具有观念相容这一沟通的客观支柱,以及借助一定的时间、环境、周围气氛和物质条件等传递媒介,更需要具有一定的沟通艺术。
1.相互信任,坦诚相见求沟通
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认为,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流和传递,需要有一个较好的心理基础。而决定这个基础的就是“信任”和“不信任”这一过滤器。差生对外来信息,信任了,就容易认同;不信任,就难以接受。差生对教育者的信任,是进行沟通、说服、引导的重要条件。实践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注重“人格力量”的发挥,靠信任架设双方心理沟通的桥梁。
信任感从何而来?重要的是教师要体现诚意,真心实意地爱护差生、帮助差生,以己之身,及人之身,从差生所处的情境中设身处地考虑对方的行为动机或个性需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在沟通过程中,应注意这样几点:(1)以热情换取信任。对待差生的困苦,热心相助;对待差生的忧思,热心化解;对待差生的进步,热情肯定。用自己火热的心肠温暧差生的心。让差生从你的热心、热情中体会温暧,并用这种温暧换取差生的信任。
(2)以坦诚换取信任。俗话说,精诚所致,金石为开。有诚心,讲真话,学生便会大胆地坦诚交心,敞开心扉,吐露心声。相反,班主任如果言不由衷,讲假话,弄虚头,差生不仅会缄口不言,还会避而远之,心理沟通也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班主任要做到为人师表,诚心实意,对学生讲实话,不讳言自己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以此来赢得差生的信任。
(3)以信任换取信任。对差生的志趣、能力、个性等予以充分的信任,可以使他们保持欢快、进取的精神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师生情感容易引起共鸣,容易实现心理沟通。
2.主动接触,细心观察
扩大与差生的接触面,可以增强相互间的联系,从而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求得更多的共同语言,准确无误地了解差生所关心的问题。从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把握差生的心理活动,增进双方的理解。实践中,由于教师处于教育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地位,差生处于受教育的地位,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走出办公室,融入差生之中,了解差生,熟悉差生,主动地、努力地创造与差生心理沟通的条件,在和他们进行交谈、对话的过程中,提供双方交换思想信息的最有效、最充分的机会。师生双方接触增多,可以随时向差生提问、解释、补充,了解差生思想问题的症结所在,求得心理接触,达到教育的目的。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创设接触的情境,如打球、搞野炊。开晚会等,这样会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可亲可敬;另一方面要注意在接触过程中,加强观察和分析,以了解差生的心态,增进双方理解。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点来进行观察分析。一是注意听课情绪的变化。同样是一节课,有的学生兴致很高,全神贯注,有的却愁眉苦脸,情绪低落。对于后者,教师要加以分析研究,把握这类差生的心态,并及时予以正确的引导。二是集体活动评优创先等是否积极参与,是否满腔热情。这表现出差生心理,不但可以看出他们是否具有集体感、荣辱观,还可以看出对组织者的态度。三是注重突发性情绪的变化。如受到表扬时的兴奋,批评时的懊丧,厌学时的消沉,出走时的绝望,等等。要抓住时机根据差生神情、脾气、行为的变化,顺藤摸瓜,了解差生的深层心理。
3.平等相待,情理相济
一位心理学家说,青少年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一根是和弦,只要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它的弦一起振动,发生共鸣,协奏起来产生美妙的音乐。差生心中也有这样一根和弦。班主任如何拨动这根琴弦呢?这里就涉及一个如何实现心理沟通的问题。班主任首先得充分尊重差生,和差生平等相处,差生才会有言敢发,有话敢讲。其次,教育得讲究方式方法,用真情去拨动这根弦,坚持晓之心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这必须做到以下三点。(1)改善自我,不要自高自大。要注意改善自身形象,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同差生交朋友,尊重差生,理解差生,创造融洽和谐的沟通气氛,使差生获得愉快、轻松的情绪体验。差生有了这种体验,就会把你当作自己人,从而产生心理沟通。如果班主任以教育者自居,自命不凡,整日对差生绷紧脸儿,拉着架子,动辄训人,差生就会敬而远之,产生逆反心理。这样,双方的沟通就失去了基本的条件。
(2)提高自我,不要不懂装懂。心理沟通的目的,是提高差生的觉悟,改变不良行为,促进差生的转化。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本身要具备“一桶水”,否则,在与差生沟通中往往会处处碰壁。因此,老师要坚持“活到老,学到老”的原则,不断提高自己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对学生的提问,不能不懂装懂,更不能瞎说一通,而要讲明道理,以理服人,以理明心。
(3)摆正自我,不单向沟通。沟通的渠道应是双向的。教师应改变过去“我讲你听”、“我打你通”的陈旧的教育方式,注意启发差生的“内力”,在了解差生的同时,也让差生来了解自己,让他们对沟通的目的、任务、方法有一个完整的理解,创造一个目标一致、行动协调的环境,差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就会产生思想上的认同感。情感上的温暧感和心理上的归属感,从而大胆地反映自己的心态,表达自己的见解,更好地实现心理沟通。
十四、差生逆反心理的消除
很多差生都有很强的逆反心理,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要消除差生的逆反心理,就必须对其成因进行分析,然后对症下药。
一是有些差生因常犯错误而常挨批评,甚至受到嫌弃或歧视。部分教师在批评他们时,动辄采取“翻老账”、“揭老底”的做法,使他们十分反感,从而逆反心理顿生。
对待由此原因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在消除时应做到这样:在批评这些差生时,切忌再用陈谷子烂芝麻翻个没完没了的方法,那样会加重差生的精神负担,使他们丧失进步的信心,并容易造成师生感情上疏远。应该掌握分寸注意方式,同时更多地关心爱护他们,及时发现和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多加鼓励,扬长避短,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此引起师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取得教育的良好效果。
二是有些老师不能平等对待差生,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对待优等生是一种态度,对待差生又是一种态度,从而引起差生的反感和逆反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做到:爱护学生一视同仁,评价学生实事求是。师爱是高尚的、理性的,应属于全班的每一个学生。对待学生绝不能厚此薄彼,对待男、女学生,学生干部与一般学生、成绩好的与差的都应当一样。表扬与批评学生要实事求是,方法得当,对优等生不偏袒,对差生不歧视,将师爱倾注在每个学生身上,评价每个学生公正合理。这样才能消除差生的反感。三是有些教师教育方法欠妥,训斥太多,甚至经常嘲讽、挖苦差生,严重地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致使产生逆反心理。这样的教师反过来给他们讲某些道理,或要他们做这做那,往往被置之不理。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做到:要加强自身修养,学一点教育学和心理学,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讲究教育方法。若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必要时可向他们赔礼道歉。这不但不会影响老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相反地可使他们真切地悟到老师的诚意,进而在心理上自觉地趋向老师,增强他们对老师的信任感,疏通师生之间的心理通道,这样对老师提出的要求,他们就易于接受了。
四是教师向差生家长反映了他们的某些不良行为,希望家长协助教育。而家长未能正确处理,而是大发脾气,打骂孩子。使他们误以为老师向父母告了状,使自己挨打受骂,因此记恨在心,形成逆反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做到:向家长反映情况要实事求是,不添油加醋,切忌告状式。并做好家长工作,告诫家长,如何配合教师教育孩子,切莫采取粗暴的方式打骂孩子。或者干脆当着学生面同家长交谈,使他们感到老师并非是来告状的,而是开诚布公地同父母商量如何教育自己的问题。
五是有些差生随意意识较强,过分强调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因此,当老师对其提出某些要求或进行某种教育时,他们总觉得不合胃口,于是便把老师的合理要求视为“管、卡、压”,形成逆反心理。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当做到:首先应当请在他们心目中较有威信的人谈学生时期如何接受老师教育的体会来启发他们。其次再经常与他们个别谈心,从心理上逐步与其沟通。并肯定其“向往自由”具有正确的一面,另一方面应指出自由要有纪律来约束,没有纪律的自由滑向无组织、无纪律方面去,还可举些实例阐明自由与纪律的关系,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常此以往,可逐步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友好与真诚,增强老师教诲的感染力,逐渐消除其逆反心理。以上介绍了逆反心理产生的几种原因,并且对不同的原因提出了不同的消除方法。一般来说,消除差生的逆反心理要遵循以下几点要求:
1.疏导为主,切忌堵塞
克服逆反心理要以疏导为主,倡“疏”禁“堵”。逆的思想的水流往往来势汹猛,特别是外倾型的差生,往往会产生“攻击行为”,进行公开抗拒和吵闹。如果教师实行“关、卡、压”式的堵,会适得其反,助长逆反者的对立心境。为此,对逆反心理,教师应当耐心地、冷静地处理。一要摸清情况,了解产生某种逆反心理的原因:二是结合环境和本人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方式;三是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
2.要尊重对象,放下架子 许多逆反心理的形成,是由于教育者摆架子,打官腔,对青少年人格的不够尊重所至。为此,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差生平等相待,尊重他们,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和感情上的渴望。
3.要情理交融,化解阻力
理与情要共进、交融,才能有效地克服逆反心理。逆反心理往往具有盲目性特点,即对待事物的善恶、好坏,一概凭自己的主观爱好,不管是否正确,只要自己反感,一切事物均不顺眼,反之只要感兴趣,哪怕起哄也要踮足入列。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因此,教师必须重视与差生的情感交流,只有感到你与他心心相印,情感相容,他才可能接受你的教育。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还要让他们晓之以理。晓之以理,一要多学知识,明白哪些事该做和不该做;二是掌握评判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三是讲究点艺术,如寓道理于情感、趣味之中,把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趣味性结合起来。
4.要正确看待,及时解决
对待逆反心理要正确对待,要把合理要求,正当建议与“逆反”区别开来。尤其对差生的一切切身利益,实际问题,要正确对待,统筹考虑。教育不能回避矛盾,要分清差生要求中合理与不合理的成分,对于合理的要努力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做说服教育解释工作。这样做,就会消除差生的一些不满情绪,解除对教育的对抗情绪。
十五、差生教育与转化的十种特殊技术 1.角色置换技术
角色是社会系统中与一定社会位置相关联的符合社会要求的一套个人行为模式,每个人都必须在社会大舞台上扮演某种角色。角色置换技术试图通过让差生扮演某个角色而改变其对该角色的错误态度;另一方面,用一个正确的角色来置换错误的角色,使他在正确角色的扮演过程中遗忘原来他已熟悉的那个错误角色,引导他走出错误的角色怪圈。例如,差生往往对班干部很不服气,不接受班干部的管理。对此,教育者不妨采取角色互换技术,请这些差生也当一段时间的班干部,让其体味一下班干部的甘苦,使其在工作中认识到作为班干部哪些是“应该的”,哪些是“禁止的”,从而改变他们对班干部的看法,消除隔阂,同时也在这个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改掉自己身上的一些劣迹行为和不良习惯。从角色理论的观点看,对于青少年差生,他们行为动力系统的运动状况是由他在学校所处的地位和所具有的身份决定的,随着一个人地位和身份的改变,外界对他的要求、期望和评价也会发生相应变化,并因此诱发其新的与其角色相符的行为模式。从这一点说,角色置换技术对差生的教育与转化是非常有价值的。差生的“落后”症状,实际上属于角色偏常,即偏离了学生的一般角色;而消极的社会对待、评价和角色期望,会直接导致消极的自我概念,降低行为动机的强度,最终导致消极行为。如此循环往复,使其整个动力系统在恶生循环状态下运行,导致“落后面”的不断积淀,从而成为差生。角色置换技术就是要打破这种恶性循环,找到一个教育的转机,使差生觉得自己的转变是理所当然之事,从而来扮演一个青少年学生的正常角色,实现其整个行为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2.差生教育中“登门槛技术”
登门槛技术(也叫尺寸效应)的含义是:先向对方提出一个小小要求,当对方答应并完成后,再就近似内容提出一个较大的要求,这比一开始就提出一个大要求更容易得到满足。由于“小小的要求”实现的难度不大,差生就容易产生尝试的意愿,于是产生积极主动行为。当目的达到时又会进一步增强信心,为下次实现“小小的要求”奠定了心理基础,形成了良性循环的开端。这就是“登门槛技术”能产生巨大积极作用的内在原因。
应用“登门槛技术”教育法时,要注意掌握三点:
(1)学生的进步大都不是直线上升的,中间可能会出现反复,当某个阶段的“要求”学生未能做到时,老师千万不要责怪,如果进行批评并过分的话,学生会认为一切都完了,以前费心建立起来的形象破灭了,由此失去进步的信心,情绪和表现可能会急转直下,导致前功尽弃。教师应当轻松、友善的对待,表露出“这是正常的,失败不要紧,再来做”的情态。那么学生也会建立起“再试试”的信心。
(2)“门槛”应是低低的,即容易办到的“要求”。过高,差生往往会望而却步,或者认为跨越“门槛”太费劲,产生犹豫畏缩心理,削弱内驱力。(3)差生对老师的态度非常敏感,常常伴有警惕心理,老师一定要诚恳对待,理解他们的不足,同情他们的处境,倾注更多的爱,热爱是教育的最大活力所在。没有诚意和爱心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因而再好的教育方法也不能指望有大的成效。
3.强迫接触技术
对差生教育,一般的教育技术要求尊重其个性,重视其自尊心,尽可能进行正面教育。但是对于有些差生,由于“落后面”较大,再加上积重难返,这时候就有必要运用一些强制手段强迫他们同自己的“落后面”接触,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这将有助于他们对自己错误的认识与改正。如每次轮到某差生打扫教室时,他总是溜掉,那么作为班主任可在再次轮到他时盯住他,并亲自到教室里与他一起扫地或站在教室里督促他。这样久而久之,就有可能逐渐使他产生一种保持环境卫生的责任感。由于差生意志力薄弱,反复性大,因此教师在使用强迫接触技术时,一方面应注意给差生订一个改变计划,每日监督,每月检查,并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得到家长的配合;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一些强制手段紧盯一段时间,严格要求,从而达到教育目的。此外,可采用组织手段让差生更多地参与集体活动,给他以自我表现的机会,通过集体的有效影响,使差生改变一些“落后症状”。
4.AA模式技术 AA模式原意指嗜酒者互戒协会,其目的是通过改变人的需要和态度,来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把这种技术应用在差生教育中,其具体步骤为:(1)教师采取一定的措施让差生了解自己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产生改变的需要;
(2)让差生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3)教师和差生一起就如何转变进行沟通,差生有权决定他将要做什么和怎样做;
(4)差生尝试改变,教师给予必要支持和配合;
(5)差生发现自己确有进步,从而产生继续改变原来自我的态度和行为。5.心理互换技术
差生的认识水平、道德水平往往较一般学生低。有的差生犯了错误,老师批评他,还要顶嘴,强词奇理,甚至辱骂老师,事后他们却坦然无事;有的差生把同学打得头破血流,事后却不知道说一句“对不起”„„这是他们没有人情味吗?不是,这是因为他们缺少对方那种心理体验。因此,要教育好这些差生,首先要创造一种条件让他们体验对方的心理感受,使他们逐步取得心理上的平衡,恢复正常人的情感。这种方法不只局限于谈话启发中,也可以通过实践来进行。例如,让那些上课吵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去采访任课老师备一堂课所花费的劳动代价„„等到他们心理上产生一种正确的感受时再进行帮助教育,效果就比较好。心理互换技术除了教会差生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外,还涉及到关差生内部心理过程中的动机斗争,即原有的不良习惯、不良心理等定势与目前的行为倾向性之间的斗争。这时,如果教育者能抓住时机,加以正确引导,往往会对差生的思想有很大触动,坚定与原来的不良心理作斗争的勇气。
6.反馈补救技术
这种技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授布卢姆,在六十年代为解决差生问题而提出来的。布卢姆认为,确定系统的具体的教育目标系列,是教育系统的主要任务。根据这个观点,他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教材合理地分成几个单元,每讲完一个单元,进行一次测验,其目的是为了获得反馈的信息,以便掌握学情,采取新措施予以补救。根据这种技术,我们在教育差生时,要坚持从差生的实际出发,找出差的原因,帮助差生制定具体的进步计划,具体指导他们如何克服自己的缺点,并从信息反馈中随时进行调整补救。
7.教育承包技术
这种技术是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差生教育的具体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套经验。它的基本做法概括起来有三种样式:(1)全校教职工(包括学校领导)每人承包一位差生;
(2)全校教职工根据一定标准划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各承包一位差生;(3)把差生也按类型分成几个小组,然后由教职工组成的小组分别进行承包,承包日期一般1—3年时间不等。实践证明,一些学校通过应用这种技术,已使大部分差生有了不同程度的转化,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居然摘掉了差生的帽子。在我们还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差生教育技术之前,这种做法在目前有推广价值。因为它能有效地加强教育者的责任感,从客观上诱使教育者坚持不懈、认真负责精神的自然激发;同时,也有效地为教育提供了感情条件。对差生教育来说,尤要注意师生间情感的时时融洽。师生间情感交融的良性循环一旦形成,学生便自然摒弃了对抗心理,心悦诚服地接受老师的教育。此外,教育承包技术能有效地排除发生于教师身上“差生则一切皆差”的“晕轮效应”,从差生的“光环”中走出来,抓好差生的教育转化工作。
8.发展特长技术
尽管差生身上存在着不少弱点、错误,但每个差生身上都有一些闪光点,这些长处在差生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发展差生特长具有主动教育的性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从他的教育实践中深切体会到:“每个儿童都有他自己的爱好和长处,有他自己的先天素质和倾向,必须发展这些东西,必须把学生安排在这样的条件下,使他的长处能最充分地发挥出来。每个学生都有向他输送优良道德品质的根源。必须小心爱护这个根源”。一般地,发展差生特长技术分为二步:
第一步,寻找和发现差生的潜能、特长。为了发现差生身上的特长,教师除了具备多维人才观和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外,尚需要通过观察、寻源调查(对差生的童年和求学时期的情况进行调查)和自荐(发动差生叙述自己的爱好和特长)等方法,来发现差生各自的爱好和兴趣,并发现他们的潜能。
第二步,培养和发展差生的特长,为差生发展特长提供一定的条件,为他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发展特长的环境,这是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发展差生特长必不可少的外在原因。如组织若干兴趣小组,开展一些活动,使差生各自的特长在不同层次、不同场合都有表现的机会,不断激发他们前进的动力。此外,学校还可以与家庭取得联系,让家长知道学生在发展某一方面的特长,以取得家长的理解、配合和支持。在发展差生特长的同时,表扬的手段很重要。特别是对差生某方面的特长经常地有意识地予以表扬、肯定,既可以使周围的人对差生改变偏见,也可以使差生树立自信心。实践证明,发展差生的特长,往往是差生教育转变的重要一环,许多差生自从看到自己有了特长、优点,最终会认识到自己的存在价值,自尊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便会抬起头来走路,一扫过去那种自暴自弃、无所作为的态度,从此向进步的方向努力。
9.社会影响干预技术
这项技术是由埃文斯等人提出并付诸实施的。此项干预技术的基本假设是:(1)青少年喜欢观察和模仿别人,他们的品德、学业成绩、行为等方面的落后很大程度上是由模仿造成的,那么,对他们的教育、矫正就要反其道而行之,努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参照群体和行为模式,使他们从榜样的模仿中开始进步。(2)人们的态度改变如同医学上的预防接种一样,可通过由弱到强的抵抗而生效。因此,利用正确的社会舆论,利用班集体的压力,对差生进行抵抗性态度灌输可以收到矫正的效果。“社会影响干预”应用在差生教育中的具体做法是:要差生观看两盘录像带。第一盘磁带是某个差生由于自己的过失受到同班同学、教师和父母批评的情况;第二盘录像带描绘某个差生成为少年犯的具体过程,以及他沦为少年犯的后悔心情。观看录像带之后,要差生向全班同学当众保证,今后自己一定努力学习,遵守纪律,争取做一个好学生。由于班集体的干预作用,在实施干预10周之后,差生在各方面有所进步,其落后程度有所减轻。
10.权威影响技术
两人之中,就有一人有权威,这是社会心理学的基本常识。实际上,权威是一种使人服从的力量和威望。对权威的服从心理,对权威的敬佩、崇拜和模仿,接受权威的教育影响等,构成了权威效应的社会心理基础。对于差生,教师、父母就是他的权威。由于差生已初步具备了自我意识,因此,他们对每个成人的意见不一定都统盘接受,但是对于他们心目中的权威则能言听计从。例如,对于学校的某些规章制度,差生由于定势的影响持否定态度;但如果这是他所崇拜而尊敬的老师所说,他便可以按照老师的要求去行动。因此,教育差生的重要一点便在差生中树立威信,以自己广博的知识、平易近人的态度、公平处事的能力、善解人意的诚意和身体力行的行动来影响差生,在差生中形成一个权威形象。这样,差生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与老师产生一种认同心理,这是教育者教育差生的重要条件。
第二篇:差生转化方法
差生转化
在学生群体中,或多或少总有些学习上的后进生。事实上,由于智能因素而出现的后进生是少数,绝大多数是由于心理习惯等原因造成的。因此,转化后进生注意对其心理分析“很关键。
(一)满足差生自尊心理需要
心理学讲,每个人的心理上都有自尊的需要。后进生多数本来也有很高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但由于兴趣、爱好、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了暂时学习上的失败。这时,如果家长或教师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怒斥、讽刺、挖苦或以失望、不理睬、歧视等态度对待他们,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中小学生的心理还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在自尊心受到伤害时,往往以破罐子破摔的行为来进行报复。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你越是逼迫他学习,他越是有反感,学习成绩会越来越差。因此,转化后进生必须满足他们自尊的心理需要,防止产生逆反心理,特别注意以平等、尊重、信任、友好、关怀的态度对待他们。后进生学习成绩差,心理压力也大,更需要教师的理解、同情和关心,所以要和他们多接触谈心,和他们交朋友,满足他们心理需求,形成一种融洽的师生关系。
(二)使后进生摆脱自卑、树立自信
尽管许多后进生对学习上的失败摆出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埋藏着沉重的自卑感。让差生摆脱自卑、树立自信,首先应讲明道理,使其明白学习成绩差并不意味着智力就一定差,只要自信、自强,方法得当、刻苦努力,就一定能赶上优等生。其次,课堂教学中要设计一些差生能够回答上来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并及时表扬。这样后进生就能经常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不断增强自信心。其三,课下给后进生开”小灶“,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课前和他们共同预习、找出疑难,让他们会独立思考;下课后和他们共同讨论疑难并检查学习效果。每次考试前应专门和差生一起分析课本的重点难点,给他们讲做题、答题的技巧。还要坚持”跟踪辅导“,就会使他们慢慢地学会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后进生也会从中得到更多喜悦感和成功感,逐渐摆脱自卑、树立自信心,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针对后进生不同心理特点而进行
”个别治疗“造成学生学习成绩差的心理原因有共性,也有看武侠小说入迷而无心学习,有的因早恋而无法集中精力学习等等,教师都要象知心朋友那样对待他们,一方面给予他们充分尊重、理解和信任,另方面要根据他们不同的心理特点,以他们乐于接受的方式,”对症下药“,进行个别心理指导,让他们把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上使他们走出心理误区。
(四)初一英语后进生的帮持工作的特点
对于刚学一段时间英语就跟不上班级的学生,教师应先分析原因,然后及时制定对策。可采取一帮一的学生互相学习模式和课后个别辅导等策略。多肯定、多表扬。争取不让任何一个学生在初一阶段就对英语失去信心。懈怠、懒惰的要时常鞭策,毕竟许多学生还未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接受能力较弱的根据实际情况指定适当的补进方案,有时甚至不能操之过急。单词默写不好、读书声音低、速度慢是他们的普遍问题。一点一点地帮他们进步,尽量延迟他们落后的时间。毕竟刚进中学,他们还有很大学习的热情和可塑性。总之,多跑腿,多动嘴。初一英语教师的工作特点就是再耐心、再勤奋。惟有这样,才能保证你的学生顺顺当当的完成初中三年的英语学习任务。初一是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差生转化浅谈
差生是当今学校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如何将差生转化,贯彻提高全体学生素质,切实落实两全方针,是每个教师都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转差工作效率在此简要谈谈我们的做法:
一、查找成差原因
学生成为差生都有一定的原因,因此我们首先及时家访,做好调查,写好观察记录,认真分析研究,然后从教师、学生、家长多方面分析,从学生本人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多层次考虑,探究成为差生的原因,以便今后对症下药。
二、改变教师对待差生的观念
在追求升学率的过去,往往注重培养优生,对于差生总是放任自流,因此必须转变教师的观念,对待差生要一视同仁。首先我们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法规,明确每个学生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素质教育的今天,既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更要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不歧视一个差生,不放弃一个差生是每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也只有教师不歧视差生,才有教育转化的信心和良好的态度。
三、采取有效的转差措施
1.”眼中无差生,心中有差生“。所谓”眼中无差生,心中有差生“就是我们既要把差生当作班集体中共同前进的一员,在生活上学习上使差生享受和优等生同样的待遇;然而差生又是一个班集体中客观存在的事实,应该把差生的特殊性放在心上,在言语行为上都要更表现出热情和厚爱。
2.爱护自尊心,增强自信心。每个人都有自尊心,这是上进不可缺少的动力,作为教师决不能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其实心理学早就告诉我们:差生有比优等生更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渴望平等和成功,渴望得到老师的关心和爱护,渴望有机
会表现自己。我们应尽可能的爱护他们的自尊,帮助他们去掉自卑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肯定差生的点滴成绩,以”点“带”面“,促进全面转化。并不是所有的差生在各方面表现都很差,教师在做转化工作的过程中,要精心观察,善于研究,找出他们的每一个闪光点来加以鼓励,采取多种巩固措施,多表扬,少批评,时间、使他们的每一点成绩都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充分肯定。
4.坚持严格要求的原则,让家长参与管理。教师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是保证教师意愿成为现实的前提,家庭教育则是巩固学校转化效果的保证。任何一个差生的转化教育都离不开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结合。因此我们对待差生每月至少家访一次,建好学校家庭联系卡,使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也使教师了解学生在家的动态,使双方共同努力,促进转化的进程。
当然,差生转化是一项复杂的教育工程,也是提高全文民族文化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把这项工作当作自己的教育内容之一。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平时的日常生活,都应该把差生放在心上,使他们也能与优等生”比翼齐飞“。
转化差生初探
孩子暂时落后的时候,当家长的别跟在别人后头,一味地对自己的孩子歧视刺激、骂他”笨“、数落他”没出息“......这都是再容易不过的事,可这些又都是”没用“的措施。应该怎么办?
作为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认识到有差生是必然现象,想把所有受教育者都教育成”完人“--十全十美的人那是不可能的。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心平气和地做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使其向好的方面转化。其二,要认清差生,也就是要认清差生到底差在什么地方,是双差生(学习差、纪律差)呢,还是单差生(学习差或纪律差)?只有认清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其三,要有正确的方法。转化差生确实是极头疼的事。一般的教育工作者对待差生往往采取简单粗暴的方法,缺乏耐心细致的经验,做差生的思想转化工作不像春雨般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而是急躁情绪占上风。毫无疑问,此种作法是失败的。依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具体地说:
1、对待双差生,我们要找准转化的突破口。是从学习上下手呢,还是从纪律上动口呢?是采取个别谈话呢,还是家访再了解情况呢?是让同学帮助呢,还是让老师、家长共同做思想工作呢?对于这些,做思想转化工作的,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突破口找对了,问题自然迎刃而解。
2、对待单差生,寻找闪光点是关键。对待学习差的学生,首先要搞清差的原因:是基础差呢,还是上课不认真听讲?是学习方法不得当呢,还是课后不复习呢?如果是基础差,那么是单科基础差呢,还是所有的科目基础差?如果是单科基础差,是哪一科的就找哪一科的科任老师,与其紧密配合多给这位差生辅导,多鼓励,使其学习这一科之火燃烧起来。如果各科成绩都差,就先在其学习成绩较好的那一科上下功夫,使其学好这一科,然后再与各科老师协同,以学好的那一科为动力,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使其他学科与之齐头并进。对待纪律差的学生,首先也要搞清差在什么地方:是课堂纪律差呢,还是上自习课纪律差?是上课上自习爱说闲话呢,还是爱做小动作?如果是课堂纪律差,就给其讲类似于”课堂认真听讲是获得知识的根本保证“的道理;如果是上自习课纪律差,就给其讲课后认真复习、扎实完成作业是”温故而知新“的前提等等。
总之,转化差生是一项及其艰巨的的工程,让我们以慈母之爱动其心;用严父之爱导其行;拿人师之爱”点石成金“吧。
转化差生的思路
竞赛是一种短兵相接的显型竞争。创造让差生成功的竞赛活动,成功就会成为他们转化的契机。无庸置疑,竞赛可以使参赛者加足马力,镖着劲儿去争、去夺,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但将竞赛法运用于差生的转化一定要巧妙灵活一些。争强好胜本来是青少年的天性,但由于差生也”好脸儿“、”爱面子“,如果觉得自己没有取胜的机会,便自动退出了竞赛,这就达不到激励其志的目的了。怎样妙用竞赛法激励后进生呢?我的做法是,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竞赛活动让差生有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一旦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现突出,因此而被别人尊重,便产生了上进心,以这种上进心为契机,就可以破开那包裹周身的外壳,使多方面优点显露出来,世就起到了转化作用。这样的竞赛法所产生的效果有时是出人意料的。如某同学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自己十分苦恼,整天忧于前途无望、找不到出路,但通过一次书法比赛,他突然发现,一轮红日正从自己的胸中冉冉升起。从此,他积极、乐观、既努力补习文化,又潜心练习书法,由被人蔑视而变为被人称道,这不正是妙用竞赛法所结出的硕果吗?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牵着她的手可以顺利到达成功的彼岸。差生之所”差“,往往是由于对我们设置的目标缺乏兴趣所至,给他们一个诱惑力让他们心往神驰--如语文教师要尽量挖掘课文里的思想感情内涵,苦心酿造出使之易于吸收的好营养,并打上能够吸引其兴趣的外包装,我课乃磁石,汝心为铁针,牢牢实实地吸住你,想逃也逃不掉了。用一句幽默的话来说:”全成我的俘虏了“。近年来,我大胆地把”投影仪“、”录音机“、”教学挂图“等新东西搬进了课堂,也起到兴趣疏导作用。如:有一个同学从来不爱写作文,在一次作文比赛中,我偶然发现了他写的一篇文章,觉得很好,但我不相信是他写的。仔细一打听,才知道他听了我的”投影作文评改课“以后,对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
趣,想好好写一篇文章,下次讲课时,老师好把自己的作文投给同学们看。我想:倘若不启用这种教具又怎能得到这枚甜甜的果子呢?
哀莫大于心死,一个人暂时落伍并不怕,怕得是,心如死灰,无所依托。如何让降温的心逐渐升温,恢复少年人应有的”热力“呢?用”热心“为其助燃。升温则水,降温则冰,这是我与后进生打交通时总结出来的一句话。后进生本来就因自己差于别人而心灰意冷,心里总揣着一块冰,如果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教者对这样的学生带理不理,甚至冷若冰霜,那只能冷上加冷,降低温度,造成师生感情淡漠、僵化。有的老师很厉害,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上任三把火,当时学生慑于其威,表面上服了,但实际却一点出没服,暂时收敛了一些,但时间长了,渐渐摸透了老师的脾气,”技止此耳“便也就又恢复原样了。
教师要想感化学生,必须经常亲之近之,决不能因为你气我,不服从我,我就离你远远的,我的办法是,你越看不上我,烦恶我,我越接近你,越亲近你,我不相信这块冰就融化不了。在接触学生的时候,逐渐深入到他的心灵深处,了解到他的想法,为什么这样做,而不那样做。除此而外,对他成为差生的原因,家庭各成员对他的影响,以及他未来的打算等等都了如指掌。由于总纠缠、交织在一起,心灵与心灵相碰撞,时常蹦出一些闪亮的火星,渐渐师生之间也”铁“起来了,几乎无话不谈。比如某学生,是一个被公认的刺头,到了我班以后,我便如此感化他。他常常对我说:”老师,我不会给你惹麻烦了,只等到毕业,我就去当兵了。“看到他那无可奈何的样子,我怪难过地对他说:”即使当兵,你也要尽量学点东西,到部队以后好有点奔头儿。“后来,他终于坐下来,确实学了一些......我想,这种感化法总比”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平时不做工作,天天盼着不出问题,等出了问题再设法敷衍一下强得多了。这固然要耗费教师的许多精力和时间,但我觉得作为一个以”塑造人类灵魂“为已任的人民教师来讲,也不过是”忠之属也。"
第三篇:差生转化方法
数学后进生转化方法
“培尖、拔优、补差”是今年学校毕业班管理工作会上对我们全年毕业班教师提出的总体要求。在这六个字的要求中,“补差”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艰巨,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根据我班学生数学成绩的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后进生转化实话方案。
一、正确理解后进生的含义,加强教育内涵的理解
后进生是指思想素质低、组织纪律观念谈薄,学习成绩差的双差生。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细心地去观察,持之以恒,对症下药。后进生并不是先天的不足,而是后天的许多不良因素所造成的,只有让他们克服了自身的缺点,才能成为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心理上一般存在较强的自卑心理,对自己缺乏信心,在组织纪律方面一般观念谈薄,经常违反组织纪律,遭到老师甚至学校的批评,在学习成绩方面基础很差,缺乏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二、加强管理,努力提高后进生转化工作的实效性
1、建立健全后进生转化工作档案。确定帮带对象,不使任何一个学生掉队。对每一位后进生的思想,学习状况,性格特点,爱好特长,家庭情况等都作详细记录。
2、对后进生坚持“四个不”、“五个先”原则。“四个不”即:(1)不定性,(2)不歧视,(3)不溺爱,(4)不加压。“五个先”即:表扬鼓励优先,关心帮助优先,作业批改和学习辅导优先,家访优先,参加群体活动优先,以努力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3、建立后进生名册,并对单元检测、期中、期末的成绩及时填写,期末进行总结、评比。
三、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1、贯彻“兴趣贯课堂”,让课堂教学“活”起来。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始终遵循“主体性原则”,激发学生以极大的兴趣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主动去体验、获取。对一些后进生,要给他们创造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上有所思,有所情,有所收获,以情入境,真正从思维上参与,从情感上参与。
2、积极探索“低起点,多层次,高需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低起点”就是传授新知识的起始阶段放低起点,运用直观形象的方法,使学生听得懂,学得进。“多层次”就是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差异,因材施教。“高要求”就是精心钻研教材,使所有的学生都处于“跳一跳,摘个桃”的学习状态。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与发展,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后进不是一天造成的,因此,转变后进生的工作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教育后进生时我们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不仅要给后进学生帮助,而且要给他们一定的时间来改正他们的错误,我相信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只要我们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生心理,从他们的年龄特点出发,持之以恒,就一定会有所收获。六年级数学差生转化
1、利用家长,让家长协助教师教育和督促自己的孩子努力学习。
2、课后多和差生交谈,态度要和蔼,使后进生愿意接近老师,经常和老师说说心里话,有利于老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利于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3、开展互帮互学的活动,座位的排列尽量让中、差生创设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课后“小老师”的作用。
4、对差生的缺点批评要恰当得体,切忌不可伤害,不能让其他同学嘲笑他们,嫌弃他们。
5、分层次设计目标,给差生制订能够完成的目标,使其能真正感到成功的喜悦。
6、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差生辅导,尽力使他们的成绩有所提高,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
7、成立爱心联盟,采用1+1的辅导方式(即一帮一、一带一)
对于优生,经常让他们做一些难度大些的题目。开拓思维、开发智力。让他们更上一层楼。总之,我不但要在学习上关心后进生和优生,还要在生活上关心他们的成长,使每个学生真
正感到班集体的温暖,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每位同学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能得到全面发展。
第四篇:差生转化方法初探
差生转化方法初探
我们都知道十个手指伸出有长有短,对于一个班级学生,不可避免全出现差生。我觉得搞好差生的转化工作 是搞好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拉高教学效果的关键。那么,如何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呢?本人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教师要改变对“差生”的偏见
许多老师认为“差生”脸皮厚,无可救药,是锈锁一把。这种认知定势妨碍了教师对“差生”的了解,并导致行动上的偏差。其实,“差生”的内心也蕴藏着要求进步的火种,也有自尊心理,由于受到过多的冷遇,所以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常常采用“对着干”的态度来保护自尊,当他们受到讽刺打击时,他们的内心也是痛苦的。相反,老师一句亲切的话,一个温暖的眼神,一次小小的鼓励都会使他们激动不已。所以我们当老师的要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既要看到“差生”差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克服对他们的偏见。
二、教师要真正关心、尊重、爱护他们,对他们寄予期望 有些差生因为长期受到批评、训斥、冷眼、处罚,所以情感上明显地觉得自己“先天不足,低人一等”。正因为如此,所以他们对情感有着更强烈的需求,他们更渴望自己得到老师和家长的关心、理解、尊重和爱护。因此,教师应对他们倾注更多的情和爱,应当更多地关心、体贴、尊重他们,做他们的贴心人,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老师要用自己的情感来带动和转变差生的情感,以自己良好的人格来培养和塑差生的人格,同时,教师要对他们寄予期望。罗林塔乐效应告诉我们,一旦教师善意地对学生寄予期望,那么学生就会产生相应这种期望的特性与反应效应,因此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对差生给予信任、鼓励和期望。“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期望,必然会唤起差生的自尊和自信,使他们心灵的沙漠变成一片片绿洲,使差生不差,让同学们也另眼相看。
三、教师必须在学习上帮助他们,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信心 在培养“差生”自尊和自信的同时,还必须在学习上帮助他们,使他们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并想方设法使他们体会到自己取得成绩的愉悦。课余时间,教师多找他们谈心,作业的布置从少到多,当他们一遇到疑难问题,老师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克服他们对学习畏难情绪,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以及积极性、主动性。这样,不久,他们就会在学习上取得进步,当他们一有小小进步,老师就会鼓励,进一步增强他们自尊心和对学习的信心。
总之,“差生”不是天生的,只要老师用一颗爱心去温暖他们,用极大的热情去引导他们,鼓励他们,帮助他们,差生就一定能发生转化。
第五篇:转化差生,
借新课程理念,探中下生转化之路
和田市浙江中学
王新丽
一般到了中学阶段数学学习成绩不良学生的比例较大。就拿我所在的学校来说班级中数学及格率只在60-70%。在重视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转化这些中下学生便成为我们教师普遍关注的紧迫课题。我想从以下方面谈谈我的看法和体会。
一、改变教学观念,帮助中下生树立成功的自信心。
中下生数学学习跟不上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学课一味的老师讲授,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容易养成学生的惰性并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觉。中下学生要么不听,要么听不懂;可想而知他们的心情大多处在厌烦的抑制状态,常感到学习数学很枯燥无味,学习没兴趣和热情。而逐步丧失了学习的原动力,日复一日他们对数学学习就更加的厌恶和抵制。
中下生在学习上的失败,使他们在心灵上经常受到伤害,存在着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学习自信心差。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塑之才,积极帮助他们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学习自信心,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部动力机制。
二、改变教学方法,手段和模式,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程要求教师是“文化的传播者,潜能的开发者,学习的促进者,发展的伴随者,教育的探究者。”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教师“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1)消除学生的自卑心理,体验成功感受(2)在活动中提高实践能力(3)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愉快的教学情景,优化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感情原理,唤起学生学好数学的热情。学生都是重感情的,你对他们投入感情,他们也会为了感恩而学习。还有就是我们要 科学选取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模式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赞美与爱,给他们学习数学的动力。
中下生都是一些感情丰富的孩子,他们也有爱与信任的需要。老师的一句话、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手势、一个微笑都能让他们从中了解老师对他们的期望。因此,教师可以在平时偏爱他们一点,真心做他们的朋友,让他们从心里接受你,爱戴你。从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那时你的一句表扬,一句肯定的话语都会给他们带来无形的力量。
四、就是为中下生开小灶,及时辅导是很有效的方法。
1、优等生和中下生平时的作业分别对待,中下生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把较难题避开;作业精而少,让他们做一道题会一道题,精一道题。课后对困难学生单独辅导,当天内容当天消化,不留疑惑。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挤时间,有针对性的辅导,可以快速提高个别学生的数学成绩。但这会加大教师的工作量,很多老师可以坚持一段时间,而要坚持一学期,或更长时间就难了。而中下生的转化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
总之,一个好的数学老师会用幽默的语言,活跃的课堂气氛和生动的例子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用爱心去浇灌,我相信中下生的转化不在是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