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时间:2019-05-14 10:58: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第一篇: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

鲁迅的文章博大精深,不细细品味,无以悟出其中深刻的内涵。《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而我在此也将发表一些对此小说的看法。

《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除了《阿Q正传》,《狂人日记》就是鲁迅最出名的小说了。这篇短短的小说在今天被定为向旧社会、旧礼教挑战的“战书”。与此同时,也成为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必修课、必读物。《狂人日记》“吃人普遍”这个“事实”在后边屡屡出现,构成这篇文章的主题。赵贵翁、街上的人、打孩子的女人、两个医生、狼子村的佃户,甚至自己的亲哥哥、亲娘也都吃人。最后,连“我”也未必没有吃过人。整篇文章连接紧密、层层深入是一篇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文章。

“狂人”的第一则日记就吸引了我。虽然,语言没有太多的修饰,只是平凡普通的五句话。但这平凡与普通却又与别处不一样,平凡得出奇,普通得入胜。简单的“我怕得有理”这句话,就让我的心开始猜测:下面会写些什么?

“狂人”出生于封建士大夫家庭,身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和压迫,造成对社会的恐怖心理。他认定现在是个“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会。他半夜察看历史,看见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他对吃人社会发出勇敢的挑战,相信将来的社会是“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小说揭露了封建礼教在仁义道德掩盖下“吃人”的本质,被誉为“彻底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声春雷”。

《狂人日记》中所谓狂人,就是一个精神错乱的人物,语无伦次,意识好象也有些不清,鲁迅用了非常颠倒的次序,借狂人之口,叙述了中国从前的本真:人吃人。虽说文章是虚构的,可也微微泛出点点恐怖的味道。整篇文章读上去会感到压抑,流露出十分暗淡的调子,可你只要细细“品尝”如此深奥的小说,兴许也会感到忧愁:高远的夜空,朦胧的月光,以及“吃人”人的神情„„鲁迅以神一般的描写,叙述了旧中国儿女的凄楚和绝望,又以神奇的笔触,有道出几千年无人敢道出的咏叹。是啊,在这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又是谁是能足以相信的呢?当然了,除了自己,还有谁呢?在那位“狂人”眼里,他不仅想保护自己,又想保护那些千千万万人当中又要被“吃”的孩子。

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将狂人这个具有恐惧、多疑、知觉障碍和逻辑思维不健全等特征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患者,描写得栩栩如生,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表现他所受到的精神迫害,更不是一篇精神病人的纪实作品,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从整片的文章来看,我们首先看到的是狂人臆想的世界,他对别人充满了猜疑和害怕,总认为别人会害他。在他被治愈后看到了世界的真相并且醒悟到“传统”杀人,人们无法容纳他的清醒而对他再一次的加以迫害,致使他重新屈服在恶势力权下,与他们同流合污。当时的社会对人的迫害是如此的深,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他意识到了封建制度的可怕,不但使人发狂,也可以把人吃掉,已经没有了真正的仁义道德。人与人之间只是猜疑,提防,残杀,成为一种难以扼制的恶性循环。因此鲁迅在绝望中以狂人的口吻呐喊,呻吟,“救救孩子„„”的绝望之音,让人去关注社会。

那么在今日的社会中存在怎样的问题呢?现在是科学发达的社会,受全球化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倾向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特别在中国,由于一胎化,使孩子成为家里的皇帝和皇后,同时他们也受社会的暴力现象影响,让他们在社会环境中感到压抑的心理,心态扭曲,缺乏道德意识,自控力差,遇到不顺心的事就会以暴力伤人,甚至以残忍的手段杀人。可怕的是他们没有认识到这后果的严重性,不知道他们所作的是犯罪的行为。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像鲁迅那样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在这篇白话文小说中,亲情、友情全都变成了泡沫,血淋淋的社会里,人性与人权化蝶而飞,笼罩着人们的只有腐败、冷漠无情。鲁迅把日记与精神病病人的内心独白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思想特征。鲁迅看透了社会的黑暗,对埋藏在人们心灵深处的封建思想感到悲愤,不满缺少道德与仁义的社会风气,把社会中打着'仁义道德'招牌、实质是一副虚伪的面具、是丧失理智的限制通过一个“狂人”的日记展现在人们眼前,痛斥了现实社会,体现出鲁迅对社会的愤怒、不满、焦虑以及希望,字里行间透露的林林种种都是鲁迅先生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使人深思。

鲁迅用文字去唤醒当时昏庸的人们,反省自身,《狂人日记》这篇富含深刻哲理的短篇小说值得我们去回味,值得我们去深思。

第二篇:鲁迅《狂人日记》见解

《狂人日记》内涵赏析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 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先生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先生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以上简介来自于百度。)

鲁迅先生写的文章博大精深,如果不能细细品味,如吃晚餐一样细嚼慢咽,是无法领悟鲁迅先生所想要表达的发人深省的深刻内涵的。《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文学界对其的解读更是数不胜数,但“有三千个读者便有三千个哈姆雷特”,细细品读完这篇小说,我也要来说说我对其中的理解。

《狂人日记》全部内容分为序和日记正文两个部分。序用文言文介绍鲁迅先生写作的缘由,正文共有十三则,为白话,内容则是一个“疯子”写的日记,记载着日记主人的所见所闻和内心波动---认为每个人都要吃掉他。它主要描写一个迫害狂症患者的心理活动,把他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觉融合一体,用人物自叙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狂人日记》中鲁迅运用了日记和精神病人内心的独白方式把他所想表达的内容发挥的淋漓尽致。

狂人是一个疯子,至少在他的那个年代里,周围的人们是这样看待他的---他有这个疯子的种种特征。

一是他总是有被迫害妄想症的重度患者,整天害怕别人把他吃掉。别人对他的注目,总是会被他当作是虎视眈眈要吃掉自己,就算是别人的善意的微笑,也逃不过这种待遇。这点在文中有大量的描写。比如”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根。”还有后面的大夫来诊脉时低着头的行为,都被狂人认为是在掩藏他的凶狠的目光。

二是混乱的逻辑思维。疯子的逻辑思维在我们普通人看俩是那么的不可思议甚至不可理喻。而狂人的思维也是这样。在文中有好几处有不可思议的逻辑。比如说第一则中“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我怕得有理。”在这里,狂人看到了美丽的月光心情很好,但是突然就将狗看他两眼和有坏事情发生毫无逻辑地联系起来,让自己害怕。这种逻辑思维在我们看来就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正常来说狗看人两眼并不能代表什么。

三是生活在自己的臆想中。文中描写的“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⑶,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赵贵翁虽然不认识他,一定也听到风声,代抱不平;约定路上的人,同我作冤对”还有“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两段描写,在我们正常人看来都是不正常的。

但是这些描写,字里行间中,这些象征,隐喻,我们不难看出,狂人是一个反封建礼教的先驱者,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文中有两次写到“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这表明狂人是一个有怀疑精神的人,奉行“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人,这是一个思想启蒙者所应有的特质。而狂人的研究出来的结果是“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是狂人对历史的研究后的看法,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的概括。而贯通全文的别人要吃他的事情,则是这个本质的最好的佐证。“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性的认知,也是对恃强凌弱的吃人者的无情嘲讽---有着狮子的凶心,狐狸的狡猾,却还有兔子的怯弱,这不正是那些遇强则弱,遇弱则强的吃人者的最好的概括吗?。“吃人的是我哥哥!我是吃人的人的兄弟!我自己被人吃了,可仍然是吃人的人的兄弟!”这是他要表达的民族的悲哀,一个吃人的社会,那些道德高尚的,反封建礼教的人虽是吃人者的兄弟,但是却被那些吃人者“吃”。

狂人是一个斗争者,这从文中“只有廿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⑶,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可以看出,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就暗中比喻着传统礼教社会的“戒律”,狂人脚踹了陈年流水簿子,直接将矛头对准了封建礼教,就是对传统礼教的蔑视,嘲讽,不屈服和抗争。

而在文中,狂人劝说他哥哥是说的那句“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要晓得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则表现出狂人这个斗争者对未来的设想和期望—未来是容不得吃人者的美好的社会。

而在文中提到,狂人曾经推理到“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这是狂人对过往的反思,“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是狂人对自己的责备,对自身未来的绝望,因为自己也吃过人肉,也是他们吃人者中的一员。这些心理活动满溢着自我忏悔的精神。

在这个充斥着吃人者的世界,即使是狂人这种看透社会本质的革命者,尚且不能避免被世俗的吃人者所陷害,背得一个吃人者的名份,还有谁能站出来救赎这个充盈着黑暗的社会呢?还有孩子们!而且也在文中提到“但是小孩子呢?那时候,他们还没有出世,何以今天也睁着怪眼睛,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和“我明白了。这是他们娘老子教的!”。这里所说的是那里的孩子也已经被吃人者所荼毒了,也已经在向吃人者转变。但是,在文中的最后,还提到了“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这虽然是一个疑问句,但是,其实这是一个肯定句,因为在后面还提到“救救孩子….”这说明狂人是坚信这还有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救救孩子…”这种呼喊是狂人在为建立新的没有黑暗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设想和探索。现实生活中的人,历史中的人,都是有罪的,都是吃人的,只有那些孩子是天真无暇的,还没有被吃人文化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给我们的社会一个美好未来的希望。

在这篇白话文小说中,亲情、友情全都是阳光下的泡沫,那么的容易破碎。在血淋淋的社会里,人性与人权坠入万丈深渊,不复出现。笼罩在人头上的只是腐败,冷漠,黑暗和无情。

总而言之,鲁迅先生将日记与精神病病人的内心独白融合,表达出了封建社会的腐朽,表现出鲜明的启蒙思想特征。《狂人日记》是通过这样一个狂人反封建斗争者,入木三分地撕开了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文明外皮,揭露了它们的“吃人”本质,既表现了先生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保守文化的反对和抗争;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先生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封建保守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反省,同时对中国现状的愤怒和对中国的前途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那么在今日的社会中存在怎样的问题呢?如今是科学发达的社会,受全球化的影响,地球成了一个村子,人们越来越倾向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与理解。尤其是在中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使独生的孩子成为家里的皇帝和皇后,成长得肆无忌惮。他们受到社会的暴力现象影响,让他们在社会环境中感到压抑的心理,心态扭曲,缺乏道德意识,自控力差,稍有不顺心的事就会以暴力伤人,甚至以残忍的手段杀人。而更让人毛骨悚然的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做这些事的后果的严重性,不知道他们所作的是犯罪的行为,是一个法盲。这与当初鲁迅的呼喊交织在一起,是多么的讽刺。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也要像鲁迅那样发出“救救孩子”的呼声。

以上就是我读了鲁迅先生的文章后的一些想法。谢谢。

第三篇:鲁迅狂人日记赏析

导语:《狂人日记》,就是“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狂人虽然具有迫害狂的精神特征,诸如“今天全没有月光,我知道不妙”,“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想害我”,“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等等,但作品的深层意蕴却是有意识地指向几千年的历史和当时社会上的“吃人”现象从古代的“易子而食”,到“前天狼子村佃户来说吃心肝的事”;从“易牙蒸了他儿子,给桀纣吃”,到徐锡林(即徐锡霖)被炒食心肝。作品内容虽然带有狂人的非逻辑心理特征,但始终围绕着“吃人”,围绕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不断发生的有史可查和无史记载的形形色色的吃人现象,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

《狂人日记》在表现其主题时,也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鲁迅对中国国民性中的“看客”心态最为深恶痛绝,他的“弃医从文”的重大抉择便直接由于这个因素。而顾在五四运动前后写的所有杂文小说,都是以启蒙主义为总的思想特征的。

《狂人日记》的创作,是鲁迅在经历了沉默与思索之后的第一声呐喊,其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多年来的愤怒、怨恨、不满、焦虑,以及希望、企求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也必然地体现了他多年来对中国历史的深思和对现实社会的认识,是一篇彻底的反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的启蒙主义思想特征,主要表现在对封建礼教的深刻揭露,对麻木愚昧的国民性的批判,以及对将来的坚定信念和热烈希望。作者写道:“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四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礼教就是吃人,仁义道德是礼教虚伪的面具,这就是鲁迅对封建道德的定义,也是他多年来思考和认识的结果,也是这篇作品最辉煌的成就。

作品借主人公的眼睛,观察了他周围的人:“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给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然而,他们不但没有起来反抗吃人的人,反倒也要吃人。作者为此感到不解和愤怒:“还是历来惯了,”不以为非呢?还是丧了良心,明知故犯呢?”作品还写道:“我诅咒吃人的人,先从他(即狂人的大哥引者)起头;要劝转吃人的人,也先从他下手。”“你们可以改了,从真心改起作用!你们也会吃尽。”在作品的最后一日记里,作者深切地希望:“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并具大声疾呼:“救救孩子……” 《狂人日记》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礼教的勇气,而且还表现了鲁迅 “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文艺创作来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狂人日记》的意义,确实远远超出了文学的领域。

作品的主人公虽然是一个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但作品的主旨却并不是要写下层劳动人民所受到的迫害,更不是一个精神病人的“纪实文学”,而是要借狂人之口来揭露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因此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历史上多少反抗旧传统的、离经叛道的人,曾经被视为疯子,如孙中山,也曾被人叫做“疯子”。从世俗的眼光看去他是疯子;站在革命的立场看去他是先知先觉。同一个人、同一个思想却在社会上有截然对立的两种看法和评价,这也是变革时代的社会矛盾的反映。鲁迅塑造这具有狂与不狂两重性的形象,就是对社会矛盾的一种揭示。这也是狂个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深刻含义”。掌握狂人形象的关键,就在于对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理解。

《狂人日记》一发表,就以其“格式的特别”而引起了许多关注新文学的人们的注意。而它的特别,主要就在于它采用的是中国传统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日记体”形式。此外,作者口中所带有的“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和新形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寓热于冷”的风格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所以,茅盾说:当时“还没有第二个同样惹人注意的作家,更找不出同样成功的第二篇创作小说”。

在中国,以前没有日记体小说,只有笔记体和章回体小说。笔记体是“采风式”的,章回体是“说书式”的,它们在都采用第三人称,而日记体则全部采用第一人称,整篇作品几乎都是主人公内心世界的表白。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但从题目上,而且从整体形式上都借鉴了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鲁迅在借鉴果戈理小说的同时,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得更为“忧愤深广”,把矛头直接指向封建礼教,很好地表现了本民族的生活和意识,而且在艺术手法方面,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抛弃本国的小说传统,在以自我表白为主要特征的日记体小说中,仍然能很好地运用白描手法,极简明地通过语言和行为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和性格。

此外,作者对白话的运用,也达到了非常娴熟的程度。比如“早上,我静坐了一会。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它兜肚连肠的吐出。”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就可以看出作者文字功夫,其中有心理、有动作、有细节,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自然朴实,却又处处生动形象,充满意趣。作品中还有一些警句式的词句,如“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他们会吃人,就未必不会吃我。”“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等等,其概括的力度和含义的深度,都绝不亚于文言文。鲁迅正是他高超的语言功力,在借鉴外国小说形式的同时,很成功地与传统小说的优点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现了本民族的思想和生活,才创造出了“日记体”这样一种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式。

《狂人日记》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绩,对其也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第四篇:狂人日记赏析

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巧妙地运用现实主义与象征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的社会里,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作出了概括。

独特的心理描写。运用日记体形式,着重描写人物的心理,个性鲜明,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

采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和混沌。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更加突出封建礼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

对白话的运用,比如 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从这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其中有心理、有动作、有细节,用的都是标准的白话,自然朴实,却又处处生动形象,充满意趣。

小说通过一个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击了封建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生动地塑造了一个,号召人们起来推翻人吃人的旧制度,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

第五篇:《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赏析

《狂人日记》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早年曾留学日本,回国后曾任职教育部,辞职后曾在北京大学和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二心集》、《伪自由书》和《且介亭杂文》等。

《狂人日记》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鲁迅语)而在中国文学发展的历史上揭开了新的一页。这篇小说受到俄国小说家果戈理的同名小说的影响。

这是一篇白话日记体小说,包括小序和正文两个部分。小序主要用文言介绍写作的背景和缘起;正文共有13则白话写就的“疯子”的日记。小说的主人公是日记的“作者”——狂人。

狂人,从作品的叙述来看他确实是个疯子,他有种种疯子的病症: 狂人总是时时害怕着、提防着会被人活生生地吃掉,作品具体写出了他的狂态:(1)变态的心理。他把平常人的交往如探视、抚摩都看作是吃人行为的一部分。如“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其中最凶的一个人,张着嘴,对我笑了一笑,我便从头直冷到脚跟,晓得他们布置,都已妥当了。”将别人善意的“笑”理解为暗藏杀机的吃人者的表面文章,完全背离了正常生活的心理轨道。(2)混乱的逻辑。狂人在这种变态的心理下,正常的逻辑必然会被打破,这就造成了逻辑的混乱。“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今天见了,精神分外爽快。才知道以前的三十多年全是发昏;然而须十分小心。不然,那赵家的狗,何以看我两眼呢?”三十多年不见月光,从生活逻辑来说是不可能的,因此是荒唐的。“他”与“赵家的狗”没有必然的联系,那狗看“我”两眼更是与“我”不相干,但狂人却将他和“那狗”与“我怕”与“月光”的不见都联系了起来,组成一个三段论。这种将部分前提省略的做法,造成了三段论的不成立。(3)虚幻的幻觉。狂人即疯子,是生活在幻觉世界中的人。“我想:我同赵贵翁有什么仇,同路上的人又有什么仇;只有二十年以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古久先生很不高兴……”,“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

但通过象征和暗示,从作品字里行间所传达出的信息中,我们可以发现,狂人实际上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封建家族制度的启蒙者。

这可以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的种种表现看出来:(1)“凡事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怀疑传统,研究一切得启蒙者的思想特点。(2)“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3)狂人在“歪歪斜斜的每叶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的“字缝里”,看出了“吃人”两个字,是他对封建礼教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作者中所提及的活生生的吃人的事实,则是这一历史和结论的旁证。虽然狂人把“把脉”理解为“揣一揣肥瘠”是混乱的臆想,但既然古代能够“易子而食”,现实中狼子村能够吃人,为什么自己的大哥不可能吃自己呢。荒诞的逻辑中自有逻辑的合理性。(4)狂人“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是对于吃人社会的“经典”“戒律”的蔑视和斗争。通过“古久”和“陈年流水簿子”的形象暗示意义,将矛头直接指向了保守的传统文化。(5)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是狂人对未来社会的幻想和规划。(6)“我也未必没有吃过妹子的肉”。这是对自我的估价和反思,也是对自己前途的绝望。充满了自我忏悔的精神。(7)“救救孩子”的呼喊是狂人为建立新的社会而进行的实践性探索。现实中的人,文化中的人,都是有罪的,只有孩子是纯洁的,没有受到吃人文化的污染,因此,要想有一个美妙的未来,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就只能赶紧救救孩子。

总之,作品通过狂人的形象,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以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现了作者深刻的忏悔意识。作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立场对中国的文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同时对中国的甚至是人类的前途表达了深广的忧愤。

小说在艺术方面非常具有特色,就是鲁迅所说的“格式的特别”。这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借实行虚,以虚证实。小说选取狂人作为主角是个十分精心的安排。在黑暗势力陈陈相因地压在人们头上的那个社会里,一切都已经习惯了,一切都视为当然。鲁迅有意通过“迫害狂”患者的感受,通过他在精神错乱时写下的谵语,从某些“人吃人”的具体事实,进一步揭示了精神领域内更加普遍存在的“人吃人”的本质,从而对封建是社会的历史现象做出了惊心动魄的概括。

(2)独特的心理描写。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和虚妄的幻觉。等等狂人心理的描写和刻画。狂人见到所有的人都是像要吃人,就是一种典型的迫害狂患者的心理状态;狂人由女人骂小孩推导出女人要吃人,由女人的要吃人推导出大哥、母亲和自己都吃了妹子的肉,这是典型的逻辑上的混乱。

(3)采用了一些诸如象征、暗示、变态心理描绘等现代主义手段。第一节:“我不见他,已是三十多年”——比喻黑暗的长久;第二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而第六节“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赵家的狗又叫起来了”——象征整个封建社会的黑暗与凶险。读者通过作品中的这些关键性的词句所包含的象征、比喻、暗示的意义,通过联想可以体会到作品的实质内容。作者既把狂人写得完全象一个狂人,而作为体现作者意图得艺术手段,他使读者的理解完全超越于这个手段,不仅构思颇见新意,而且结合得又天衣无缝,显示了高超的艺术技巧。

除此之外,作品还采用了对照的手法。正文前面的小序是用文言写成的,它简洁、明了而又清醒;而正文部分是用白话写成的,它抒情,具有很深的心理内涵。这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充分显示了白话文学的表现能力,前面清晰的小序也反衬了狂人日记的思维的混乱和混沌。

《狂人日记》既是现代主义的又是现实主义的。它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直指中国封建主义文化的核心,同时对现实社会中的黑暗又进行了毫不犹豫的揭露。同时,它又不是采用了传统的写实的手法,而是运用大量的具有现代特征的诸如暗示、影射,尤其是精神分析的手法来表现狂人的心理内面,甚至的中国文化的无意识。因此,这是一部典型的现代主义的作品。

《狂人日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文化史上都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作为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它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文学)创作的基础;它的深切的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主义的高度概括。其在形式和思想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思想史。

下载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鲁迅《狂人日记》见解与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狂人日记》赏析

    我读鲁迅 鲁迅,是中小学语文课本上出现频率最高的作家。提起鲁迅,会觉得很熟悉,但是他深邃的思想却又有些难以琢磨。 一直以来,鲁迅饱受赞誉。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是中国文化革......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1 读了鲁迅先生写的《狂人日记》。让我震撼不已。里面的主人公来到他哥哥的家里,可是不知道他哥哥是喜欢吃人肉的。当他发现的时候,那个小镇上的人已......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

    《狂人日记》是1918年鲁迅先生所著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首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抨击出了社会中的人吃人制度,最早发表在一九一八年五月《新青年》杂......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启蒙运动(含5篇)

    跟着“狂人” 走向光明去 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启蒙运动 张娇中文101班 10321008 ---- 内容摘要 《狂人日记》作为现代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杰出作品,不仅把启蒙主题和白话......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通用)(五篇材料)

    鲁迅狂人日记读后感范文(通用6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狂人日记鲁迅表达(推荐五篇)

    读《狂人日记》仿佛在看中国社会的状态,看中国人的惰性心理。现今虽说中国日益强大,可是中国不乏无知之人,以无知狭隘的心理看待他人,每每洋洋自得,可谓是精神上病入膏肓。想了解......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心得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心得1 《呐喊》,这本书是我姐姐的,因鲁迅的文章大都看不懂,所以并没多看。要说在下雨天看书时很惬意的,翻开第一页,就向我们介绍了鲁迅其人,鲁迅是个文学家,思想......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报告

    鲁迅《狂人日记》读书报告 写在前面: (《狂人日记》出自课本第四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这一目中,位于书本101面中部位置。) 正文: 记得高中的时候,在老师的介绍下有幸拜读......